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20:27:54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1)教室环境设计应融入职业文化元素,如医院文化、企业文化,使专业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调查结果表明,78.0%的学生认为教室环境设计与专业学习有一定联系,60.0%的学生认为在教室布置与未来职业岗位相关的内容更有利于专业学习。校内实训场所布置要尽量模拟专业岗位工作环境。调查中,80.0%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在与未来职业岗位环境相似度高的实训场所进行训练,50.6%的学生喜欢直接到医院临床实习训练。(2)专业教学可以从校内转移到医院、企业,开设医院(企业)课堂,更好地将医院、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融为一体。在对医院(企业)课堂的教学效果调查中,41.0%的学生认为可以增进对医院工作场景的了解,39.2%的学生认为可以直接接触临床设备,19.8%的学生认为可以了解到专业最新发展动态。专业技能训练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调查中,50.7%的学生认为能通过技能训练加深对专业文化的理解,35.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训练专业技能,42.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在技能操作训练中才真正喜爱上所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大赛可以有力推动专业技能教学。调查发现,36.3%的学生非常愿意并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55.9%的学生希望有机会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综合性训练,能使学生对专业文化有更深的领悟。(3)专业技能水平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调查中,43.3%的实习生认为技能水平是毕业实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实习帮助自己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提高了专业综合素养。专业文化要内化为良好的专业素养。在对“专业素养关键要素”问题的调查中,33.7%的学生认为是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37.2%的学生认为是过硬的专业技能,29.1%的学生认为是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见表2)。这些关键要素都直接体现在专业文化中,优秀的专业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4)学校专业文化要与医院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调查中,67.8%的实习生认为学校专业文化未能体现医院文化。医院临床带教教师在专业技能熟练度和对专业发展了解度方面比学校专业教师更有优势。调查中,94.0%的实习生通过毕业实习对所在医院的文化有了一定了解,有助于职业素养的提升。

2专业教育建设对策

2.1校企文化融合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企文化融合是职业院校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为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人才的卫生类职业院校,应将医院“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以及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深深融入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医院文化,不仅要营造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教学和实训场所,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医院文化理念,为培养学生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打下深厚的基础。

2.2专业情感融入是专业文化认同的基础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年龄小,且大多数学生专业选择由家长决定,所以入学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而专业教育是增进专业认识、培养专业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生刚入学时,可通过校史介绍、校友座谈、医院参观等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专业的第一印象,早期融入专业情感,初步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尽快接受专业文化,在专业文化引领下自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3专业情境合一是专业文化渗透的平台

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层面,专业文化建设更需要具有专业特色的物化环境。要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卫生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教室与病房合一、实训室与检查室合一、课堂与临床合一。示教室和实验、实训中心布置要与医院环境、工作情景相近,实训设施设备与临床一线基本同步,从而营造出浓郁的医院文化氛围和真实的职业场景,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

2.4专业技能跟进是专业文化领悟的关键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专业技能水平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专业技能教育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不能局限于教学生“会做”,而应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与训练中不断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进而达到“做优、做精”的目的。专业技能跟进是指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技能训练、技能大赛的作用,在不断熟练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专业文化的领悟和理解。

2.5专业素养提升是专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专业素养也称职业素养,是指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后,进入医院临床开展综合性实习,不仅能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上进行综合锻炼,更能深入理解医院文化,进而内化专业文化,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通过专业情感融入、专业情境合一、专业技能跟进、专业素养提升4个层面,建立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阶梯模式,是护理及其他卫生类专业开展专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内涵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十年的发展,但没有意识到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高职教育向内涵发展,要求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辨析

在研究专业文化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专业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与“化人”,“人化”就是依据人的需要对世界进行的改造,将人文性质赋予一切事物;“化人”与之相反,就是将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传授给人,使人得到教育与发展。在掌握“文化”的内涵以后,我们就能够意识到:一专业成员创造了专业文化,主要由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创造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但自本质上讲,创造专业文化者还主要是其成员。二专业文化主要归专业成员使用。专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与认同,同时促进专业成员的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发展起来的,更多关注本身的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如何招生等问题,而没有顾及办学理念、文化选择、责任使命等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了办学相仿的局面。最近几年,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出现了招生难与以评促建促改等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则必须要提高内涵质量,实现向“后示范时代”的转型。在此值得提出的是,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内涵质量必然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但必须肯定的是其核心工作就是提高专业内涵质量。而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详细来说,具备高质量的专业文化不但有利于使内部成员更加认同自己的学校,而且可以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人,而不是制造人,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而应该是结合培养、塑造与发展人的实践区域。所以,在这个意义可以说,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但要重视提高人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培养人的专业品格、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但要想达到上述目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只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重视专业文化在教育人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应避免的误区

(一)专业文化建设的表象化

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理论界也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研究,因此,自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不能全面理解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当中,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在教学场所张贴一些职业操作规程与名人名言就是专业文化建设,这是一种不能全面认识专业文化建设的现象,过于简单化与表面化,表明很多高职院校还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的内容,这种认识不具备精神支撑与理念引导,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泛企业化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当中的精髓部分,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但是假如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一味应用企业文化的标识,有的院校将企业制度和文化标准全部应用于专业文化当中,使专业文化建设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有的还会阻碍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中,要认真对待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工作,要控制好引入的“度”,才能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理念先行,提高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产生了“文化休克”,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建设与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校办学的议程当中引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专业文化意识,可以利用学习交流、理念宣传与讨论研究等做法,使专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主体明确,确保专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不可否认,专业文化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专业成员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也包含学生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文化的建设需要围绕人来开展,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水而缺乏人气,缺少了激情和活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好好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明确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确保专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栾莉舒 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什么是文化[N].光明日报,2012-03-26(5).

[2]沈楚.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高职文化建构[J].江苏高教,2013,(2):133.

[3]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4]李坤,丁佟倩.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专业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03).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所谓创新团队文化,就是指以团队精神、团队信仰、价值观念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一种团队文化,它要求在尊重和信任各团队成员的基础上,加强团队内部管理,并建立起相关管理机制,以有效约束各成员的行为。职业院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加强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培养了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创新团队,极大地提升了其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了其外部影响力。现阶段,对职业院校而言,加强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1和谐向上的职业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是团队发展的强大推进力

职业院校通过统一的文化理念和共同的目标追求将团队成员团结在一起,提高了团队成员的信心和勇气,强化了其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这样一种统一和谐的创新文化环境下,团队成员以团队的共同利益作为其行为依据,能够自觉遵守团队的各项制度要求,推进了团队的健康长效发展。此外,良好的创新团队文化还能进一步激发成员的创新热情,增强其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对其今后的就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和谐的团队文化能够增进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团队执行力

一支卓越的团队必定具有极高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能够保证其决策的顺利落实到位。良好的团队文化可以鼓励和引导团队成员积极沟通和相互了解,不断提升其执行力。一个健康发展的创新团队离不开各成员的努力和付出,只有各成员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攻坚克难,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团队的发展前景才是光明的,是有希望的。创新团队文化作为团队发展的精神支持,能够有效地增进各成员的交流与沟通,提升其执行力和协作沟通力,保证各项决策及时落实到位。

1.3和谐的团队文化是团队创新发展的源泉

随着当前职业院校的日趋专业化、成熟化和稳定化,各职业院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积极借助各种现代化信息平台加强外部交流与合作,以有效提升其科研发展水平,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必须立足其发展实际,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鼓励创新,创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而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作为高职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肩负着职业创新发展的重任,必须充分利用手头一切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而在此过程中,和谐的团队文化为其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使团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创新团队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一种向上的文化,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文化,它对于团队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2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2.1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意识集合点,它彰显着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发展动态,是团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创新团队文化建设而言,团队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其团队工作原则,以其实际行动践行其团队精神和发展理念,积极维护团队利益。团队精神可以将团队成员的力量集合在一处,使其形成一种合力,尽早实现奋斗目标。

2.2团队制度

团队制度是约束全体团队成员的行动纲领和行为依据,各成员必须以此为依据,相互尊重和信任彼此,积极参与团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团队成员能够以大局为重,勇于迎接各项挑战和难题,同时还要主动关心和了解其他成员,团结一致,保持高昂的斗志和精神状态。另外,一个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奋发向上的团队还必须要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赏罚机制,保证组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3团队作风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自由、开放、和谐、民主的团队作风更有利于团队组织的发展壮大。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时,必须扬长避短,建立健全团队沟通机制,建立相关信息交流平台,使组织内部形成民主团结、活泼向上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团队内部环境下,各成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各成员也更乐于交流其意见和建议,有利于个人创造性的激发。

2.4团队效率

团队效率作为衡量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历来就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在开展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时,职业院校必须以提升团队协作效率为重点,明确组织目标,合理分工,实行责任到人,划分责任范围。各成员也必须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合理调整自身行为,并能够积极为组织建言献策,密切关注外部发展态势,定期收集和整理实时资讯,为团队的科学决策提供合理化依据。

3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对策

3.1积极发扬协作创新精神,鼓励内部合作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宣传引导的方式鼓励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紧紧围绕团队项目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协作,少一点分歧,多一点理解和包容,积极发扬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以期尽早完成任务目标,实现团队跨越式发展。

3.2建立健全成员沟通机制

沟通不仅可以增进信息传递和交流,还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和误解,保障团队的高效运作。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其成员沟通机制,实现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反馈,以保证其组织决策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召开一些主题座谈会,鼓励各成员积极沟通,并交换意见和建议。

3.3关心各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其解决难题

职业院校可以针对其专业创新团队成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主动关心成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关心其工作和生活,主动帮其分忧解难,使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更好地为团队服务。此外,学校还必须根据各成员的表现和特点为其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更好地促进其长远发展。

3.4彼此间互相尊重

一是部门内部的每个成员间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否则,一个团队将无法运行而走向解散;二是部门之间要相互尊重,对其它部门需要配合的工作积极配合。人们只有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对组织的全部贡献,团队共同的工作才能比这些人单独工作更有效率。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数量不少,但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多。同时还应当注意到,由于职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普通高中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很多职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并不精通,无法直接满足社会需求,很难就业。从这个角度讲,职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现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因此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范围很广泛,比如可以从事广告制作、影视编辑、办公文秘等,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机关、企业、培养从事计算机设备、网络维护和管理、机房维护和管理以及计算机销售、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人员。

二、加强实践,培养技能——专业文化的作用核心

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单纯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实际训练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将课堂转移到社会上,职业高中可以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培养对口人才。举例来说,电脑销售公司可以与计算机维护专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企业网管可以和网络维护与应用专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等。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实际训练的条件,又达到了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在工作中,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针对市场需求,职高可以选择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综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着重知识实践以及应用。模块可以设置四个,分别为:基础技能、职业技能、拓展、训导,基础知识只需要达到够用的程度即可,基础技能要具有独立性,各个学科之间知识尽量不要重合。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来说,国家和省市每年都会举行多种形式的计算机竞赛,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竞赛,并和来自其他地区、院校的学生展开竞争。再者,职业资格考试也是展现学生能力的良好途径,一般职业高中学生必须取得五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有力的督促。学生可以将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作为目标,督促自己努力学习,以此证明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如果学生能力突出,学校还可以鼓励他们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广东番禺职业高中经常在校内组织计算机竞赛,2009级学生戴某在广州图形图像处理竞赛中拔得头筹;2010级张某和陈某两位学生获得了图形图像处理模块竞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三、完善制度,强化规范——专业文化的制度保证

学校要出台诸如《学生日常准则》、《违纪处分准则》等文件,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让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学习,更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经常用到的,学校要在实验室张贴《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准则》、《计算机实验室维护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即使学生走入了社会,也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文化看似与计算机学习无直接关系,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工作素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可能要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操作计算机和上网方面,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及时性和共享性,学生能够得到形形的信息,其中不乏有害的信息,这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不利影响;再者,计算机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和较好的交互性,学生会感到其乐趣远远大于枯燥的教材,因此网络成瘾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能导致学业荒废,对此,学校要出台准则,鼓励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上网时自觉拒绝不良信息,同时把握上网时间,让计算机成为进步的工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知识和技能双项培养、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素养以及完善规章制度等方式,才能建设有特点的、健康的计算机专业文化。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时间分布;作者分布;期刊分布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新常态下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501008)成果;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京津冀一体化视域下高校创新体制与经济良性互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5031279)成果;2015年唐山市社科联:“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唐山高校创新体制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TSSKL2015-147)成果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5日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形式。2010年文化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过程中提出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的思路,2011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概念,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中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012年5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这标志着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被提上日程。

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研究,可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通过对有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文献进行时间分布、作者分布、期刊分布以及主题分布统计分析,了解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学术研究的现状、水平,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基本情况

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源,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或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为检索词,限定发表时间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去除不相关文献,最终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关的文献共有52篇,其中期刊论文42篇,硕士论文3篇,会议论文3篇,报纸4篇。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布。从时间分布上看,有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共发表文献52篇,2011年仅1篇,2012年9篇,2013年15篇,2014年27篇,由此可知,2011~2014年我国发表有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论文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分析其原因,第一,政府文件和规划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几年,文化部、财政部相关文件、政策的出台,为研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从时间上看,政策的出台时间正好与研究论文的发表时间范围相吻合;第二,科研课题的申报为公共数字文化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从52篇论文所标注的科研项目情况看,2013年申报课题数量最多,作为课题研究成果之一的学术论文,在次年即2014年达到顶峰,共27篇。

(二)文献作者及机构分布。统计表明,52篇论文共有41位第一作者。高产作者是湘潭大学的戴艳清,发表了4篇论文,其次是武汉大学的肖希明、浙江丽水学院的何义珠、辽宁社会科学院的金涛和中国文化报的刘婵,均发表2篇论文。按照发文数量多少排序,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国家图书馆,共8篇,其次是湘潭大学,共4篇,第三是武汉大学,共3篇,究其原因,发文量较多的老师与他们所承担的公共数字文化课题研究有关。如肖希明、戴艳清等分别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等;发文最多的机构为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作为一个团队承担了2012年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和863计划项目,说明国家图书馆是研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核心机构,具有较高的科研敏感度。

(三)文献期刊分布。从文献期刊分布来看,42篇论文(其余10篇论文未发表在期刊上,不在统计之列)刊登在24种期刊上,其中22篇论文刊登在9种核心期刊上,占所有发文数量的52.4%,20篇在15种普通期刊上,占所有发文数量的47.6%,由此可知,刊登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量比刊登在普通期刊上论文数量要多一点,有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刊载论文数量较多的三种期刊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新世纪图书馆》、《上海文化》,分别为10篇、4篇和3篇,《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研究》均发文2篇。其中,《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共发文10篇,占所有发文数量的23.8%,是刊载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可看出该刊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关注度较高,是发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主要园地,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关注新颖选题。从刊载的期刊种类可以看出,有图情类、出版发行类、档案类、文学类等,但刊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图情与档案专业期刊有16种,占所有期刊的66.7%,说明目前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研究主体在图情与档案领域。

三、主要结论

综合本文的分析研究,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论文最早发表于2011年。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这与最近几年我国关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公共数字文化研究课题资金支持以及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2011~2014年论文年度分布呈现不均衡性,发文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预计随着我国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提高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研究成果会越来越多,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二)从作者分布来看,本领域的核心作者是戴艳清、肖希明、何义珠和金涛。这些核心作者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他们具有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专业优势,还具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在国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方面发挥了导向作用。从作者机构可看出,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分别是国家图书馆、湘潭大学和武汉大学。国家图书馆无论在公共数字资源服务建设方面,还是在研究方面都已起到带头作用。由发文机构的组成可以看出,关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不仅局限于高等院校和公共图书馆,各界人士都非常关注。

(三)从文献期刊分布来看,《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新世纪图书馆》、《上海文化》等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核心期刊。特别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发文量最多,是发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主要园地,也说明该刊物具有选题视角新颖性的特点。从刊载的期刊种类上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作为一个新颖的出版选题,得到了多学科出版界的关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露.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王景文,唐品,张丽丽.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0.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是高校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本文对国内外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状况进行梳理分析,旨在为高校及相关部门进行廉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廉政文化;腐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做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突破口。而且,各个国家采用的反腐手段不尽相同,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各有不同。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廉政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1]在一些国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已经形成一套以立法保障、经费保障、透明度高、全面高效监督为主要特征的、行之有效的防腐治腐运行机制,例如:美国、加拿大、德国、芬兰和英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高校廉政文化依托政府的法律和法规严格规范和控制高校行为以获得立法保障,使自身沿着法制化轨道发展;这些国家普遍施行校务公开制度和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向师生和家长及时告知学校的一切重大情况,确保学校的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很少发生黑箱操作的情况;在这些国家中,包括知名人士、社会团体、学生代表和家长等在内的社会力量都可以通过各种咨询机构(委员会)、董事会、评估机构等形式参与高校的决策和管理,真正发挥咨询和全面监督的作用。这是预防高校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政府投资成为高教经费的主渠道,这既保证了高教有稳定的经费,又能够保证政府以对高校核拨经费的方式对其施行宏观调控。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虽然对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各异,但形成了大体相似的防腐治腐机制,对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廉政文化研究状况

中国自古就崇尚“为政清廉”。中华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廉政文化思想,“廉”的世风、官风和民风为历朝历代所倡导,[2]主张“为政清廉、取信于民”,古代统治阶级中的清醒之士能够身体力行抵制腐败,为今天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回顾我们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史,不难发现,从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观到邓小平的人民“公仆”观,再到提出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机制。[3]进入新世纪,以为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从源头上严防和治理腐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强调要警醒一些国家的教训,要求各级党委要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决不允许和搞特权。明确表示对一切违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这些无不体现着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忠实践行廉政文化,体现了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能够创造性地结合世情、党情、国情、民情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深植廉政文化建设丰厚的思想来源和坚实的理论根基,[4]并将其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创新。近些年,随着反腐形势愈加严峻,“廉政文化”遂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自2005年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5](党的十七大以党代会形式对此加以进一步强调),积极推动廉政文化“五进”以后,《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议的意见》、《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陆续出台,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潮由此在全国各地掀起,产生了一批反腐倡廉“大宣教”成果,反腐倡廉“大宣教”的代表性成果是《廉政文化丛书》系列之第一辑(包括《廉政故事》、《廉吏》、《廉政理论》、《廉政格言警句》、《廉政漫画》)(寿永年,2004)和第二辑(包括《廉政小小说》、《廉政曲艺》、《廉政韵文碑刻艺》、《廉内助贪内助》、《廉政时评》)(寿永年,2006)。理论界将研究廉政文化建设推向深入。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有关于探讨廉政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如《廉政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李秋芳,2011);有对古今中外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发展和变迁进行总结梳理的,如《廉政理论研究》(周卫东,2005)、《廉政文化论》(王文升,2009)、《中国廉政文化史》(单卫毕、赖红卫、张相军,2010)、《中国历代廉政思想》(王同君、侯文友、邹远修,2007)、《廉政史鉴》(陈泽军,2009);有研究新时期我国的廉政文化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廉政文化建设》(高建林,2011)。涉关廉政文化建设的论文最早出现在1999年,截至目前已达到8024篇,2007年数量最多,为1236篇。涉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学术论文始于2003年,目前已达4538篇,可谓硕果累累,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涉关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这里不一一列举。[6]

三、国内高校廉政文化研究状况

1.国内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2000年前,我国高校廉政研究和廉政文化传播尚处于自发状态,全国尚没有校园廉政文化这一研究领域。2000年以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第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平台不断完善。2000年4月,北京大学成立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同年11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家由大学设立的专业廉政研究机构。其他高校如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南开大学陆续成立廉政文化建设中心或类似机构,目前全国已有六十多所。相应地,高校廉政机构联席会议机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发展,现已召开五次联席会议。第二,以课题为纽带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开展了较为深入地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方面的著作有《高校廉政建设论》(谢光泽,2008)、《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张国臣,2010)、《高校廉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湖北省高校纪检工作研究中心,2011)、《高校廉政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罗任权,2011)。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为题的文章255篇(其中硕士论文6篇,以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为据),涉关高校廉政文化对策、价值、与党风廉政建设关联、与高校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第三,一些高校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实践。有的学校探索廉政谈话模式,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对一”廉政谈话模式,建立廉政档案制度,强化对干部廉政的动态监督;有的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校园廉政文化网络建设,如东北大学的“东大廉政网”、华南理工大学的“清风园”网,还有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辽宁工学院的涉关廉政建设网站被评为全国“十佳校园廉洁教育主题网站”,这些既丰富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传播形式,[7]又将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

2.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上述诸多成绩,但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问题:第一,并非全国所有高校都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多数高校缺少专门的[8]廉政文化建设领导机构,有的学校即使设立了领导机构,但形同虚设,并没有把工作落到实处,对廉政文化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廉政文化理念并没有内化为全体员工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存在着“廉政文化建设只是学校纪委部门的事,与其他教学、管理单位和服务部门关系不大”的错误认识;廉政教育也只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高校内部存在着对腐败现象的查处“重经济领域忽视学术领域、重查处数量忽视对犯罪根源的探究”、进行廉政文化教育重干部轻师生员工的现象。第二,廉政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内容偏颇、方式方法亟待改进。目前廉政制度缺乏配套制度与系统实施方案的规划设计,出现了有建设无规划、有经费无保障、有实施无力度、有理论无创新、有机制无长效的现象。部分高校仅把廉政文化建设视为张贴格言警句、举办文艺表演和宣传活动等,而忽略廉政理念的提升和对廉政文化精神实质的把握,忽略了廉政文化与传统文化、高校历史积淀和特色地域文化的整合,开展活动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第三,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就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学术著作和论文而言,真正深入地理论研究并不多,而且不系统不全面,理论偏重表层研究,缺少实证分析,即使有实践层面,但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情况介绍过多,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内涵尚没有统一科学界定,透视廉政文化建设的问题视角较为单一,不能及时掌握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深层次影响因素,没有从心理学、文化学、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综合研究。虽然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我国高校廉政文化的对策,但可操作性强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高校实际又能具有感染力、影响力的有效路径少之又少。由此看来,对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新老问题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与思考,找寻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可行路径依然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客观梳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详尽分析其深层次原因,从政治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构建廉政文化惩防体系、完善廉政文化创新人才引导“教育培训政策、建立科研人才配套奖励机制”[9]、探索廉政文化建设有效应对策略应是廉政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努力方向。[10]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弥补以往研究理论上缺少深层次分析而又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陷,客观梳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新思路,破解“理论困惑”[11]并找寻新路径,能够将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廉政意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能够警示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不敢为所欲为地;能够对全社会提供廉政示范,提高廉政文化之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又可进一步丰富高校廉政文化理论体系。

作者:刘丽红 姜力丹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微.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7.

[2]王朝阳.我国大学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3]周莲香,郭艳坤,马欣.廉政文化教育在防范思想道德风险中的价值[J].北方经贸,2011(12).

[4]张跃.廉政制度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3.

[5]邱野.论预防腐败的廉政文化体系的构建[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2.

[6]陈小明.泉州海事局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3.

[7]王群.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2.

[8]居继清,何旗.高校院系廉政文化建设薄弱的表现及其探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9]赵亚静,王艳舫.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及政策体系构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0,187.

[10]孙喆.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理论及其道德基础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学校会议邀请函(一)

您好!

诚挚邀请您参加20XX自然学校网络交流会!

20XX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与多方伙伴合作,启动了自然学校技术援助项目,旨在通过借鉴日本自然学校30年发展和积累起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国推动建设能促进当地居民参与、与地区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学校,并形成中国自然学校网络,使体验型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在全国各地得到发展。为此,我们从20XX年开始,每年秋季在国内组织面向全国自然教育从业者和热心者的自然学校网络交流会,搭建相互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从成都到北京,从西双版纳到上海,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

目前在中国,我们看到很多组织和个人,都在为守护、传递自然的价值而努力,进行着富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工作的开发和探索;同时,我们也看到来自艺术创作、农耕、民宿、社区、户外运动等不同领域和自然教育跨界合作的可能性。心怀对自然的美好情感和敬意,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中日公益伙伴与云南在地自然教育工作室、野性中国工作室携手,共同发起20XX自然学校网络交流会(大理),主题是和儿童教育、地方社区发展、生活方式(农耕等)相关的自然教育,面向对象主要包括大理和整个西南地区从事和关心社区、教育、农耕、环境等议题的政府、公众、NGO、企业等等。

9月2日-4日,欢迎您和我们相聚大理,进行这样关于跨界的深入交流与分享。在此诚挚邀请您的参加!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中日公益伙伴

云南在地自然教育工作室

野性中国工作室

欲参会请登录:

请于8月27日24点前填写在线报名表确认报名。

学校会议邀请函(二)

XX学校希望陪伴孩子们快乐地学习,逐渐成长为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作为中国的教育,我们为孩子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门;作为国际的教育,我们帮助孩子拓展视野,熟知西方人文、历史以及科技,熟练使用英文等其它外语;作为全人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将履行他(她)的三个属性:个人属性、社会属性和物种属性,回归生命、回归生活、回归生态。

说明会将向大家详细介绍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办学硬件、入学需知;同时对家长关心的话题进行答疑。

日期:20XX年6月5日(周五)

时间:上午9:3011:30(80分钟讲座+40分钟答疑)

主讲人:XX教育创始人谢康 李宇

地点:XX教育机构(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双裕北街华冠生态园东门。高德导航:XX教育;百度导航:田园牧歌东门)

驾车导航定位:后沙峪中心幼儿园

报名方式:电话:01xx470(编辑短信:姓名+说明会)

学校会议邀请函(三)

各单位会员,各位理事、个人会员,各相关学校,各位教师:

由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20XX高等院校舞蹈教育论坛拟于20XX年12月3日-5日在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

本次会议以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研讨为主题,展开讨论当今中国高校舞蹈教育与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思路、策略及研究方向。着重探讨高等院校在传承中国传统地域特色舞蹈的同时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期间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会,本次论坛设有专家讲座、、课程汇报、岭南舞蹈创作成果展演等。现将本次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1、中国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高校舞蹈课堂教学示范

3、传统舞蹈的创作与创新

二、会议安排

1、报到时间:12月3日全天报到;12月3日晚18:30论坛开幕式及岭南舞蹈创作成果展演;12月4日全天进行专题讲座、大会发言;12月5日上午专题座谈及闭幕式,下午14点离会。

2、会议流程

3、报到地点: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体二栋216。

三、会议需知

1、敬请提供参会论文一篇,论坛结束后参会论文将会结集出版。

2、请于11月28日前将发言议题及论文提要发送至论坛工作邮箱;完整论文请于参会期间发送至论坛工作邮箱。

3、请参会各高校代表,自行到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网站下载20XX年全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论坛邀请函,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回执,请说明是否参会和是否提交论文。

4、参会代表可登陆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官网下载相关文件。

四、参会费用

本次论坛不收会务费,食宿及交通费自理。

五、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20-39386025

联系人:刘老师

手 机:13751759005

会议日程如有变动将及时告知阁下。

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

20XX年10月28日

学校会议邀请函(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校,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精心塑造学校品牌文化,增强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校长》杂志社、《校园文学》报利用专业教育媒体平台的优势,回馈全省、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多年来对《校长》杂志、《校园文学报》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定於20XX年6月1718日在上海举办学校品牌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特邀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运动发起人及著名研究者沈曙虹同志到现场指导。特请2-3名知名学校的校长介绍如何打造学校品牌文化建设的经验)

参与本次活动,将会使我们对当前及今后的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关键有更广阔、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能够为学校理想的文化形态描绘设计图和路线图,有利于学校较快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从而整体提升学校办学的品质、品位和品效。

届时恭请参加。

一、研讨会主题:《学校文化战略策划》

主讲人:沈曙虹(南京市教育科研所副所长,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运动发起人及著名研究者。)

二、时间:20XX年6月17号--18号

三、活动安排

17号上午 10:0011:30 上海八方大酒店报到(浦东新区张扬路1587号【靠近桃林路】)。

中午12:00 自助餐。

下午1:30 在宾馆门口集中乘坐大巴前往会场

2:003:30 23所学校介绍学校品牌文化建设。

3:30---4:00 校服模特秀

4:004:15 会议代表集体拍照留影。

4:15---5:30 参观校园文化建设展及全国校服大会展。

6:00 会议代表聚餐。

18号上午 7:30 早餐。

8:00 在宾馆门口集中乘坐大巴前往会场。

8:30---10:00 沈所长作《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专题讲座

10:10---11:00国内外专家谈学校文化建设。

11:00 颁奖仪式(表彰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

中午11:40 自助餐。下午 1:00退房。各位领导返程。(有大巴送火车站)

四、会议地点:上海世博会场

五、参会人员:

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各校人数控制在5人内)。

六、报名截止时间:20XX年6月10日

七,《学校品牌文化建设》研讨会咨询电话:

会场联系人: 蒋老师

曹老师

陈老师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 高等艺术院校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中的作用浅析 文化多元发展背景下的高职艺术院校专业建设 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行性与对策 浅析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校园文化与高等艺术院校学风建设 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与艺术院校人才培养 浅谈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塑造 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有效途径研究 思政教育视角下艺术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与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对接 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责 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论跨文化交际与艺术院校的外语教学 艺术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研究 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艺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7-01.

[2] 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3] 刘淮兵.安徽文化产业与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对接研究[J].艺术科技,2015.

[4] 袁如恩.高校校办企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教师人格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外学者的早期研究主要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入手,探讨教师人格(尤其是智力因素等)与学生学习及成长的关系等问题。当前,国外教师人格问题的研究视角日趋多元,从早期的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视角发展为高等教育学、伦理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在我国,近20年来,从各类教育心理学专著的专门论述到各种专业杂志对教师人格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均反映出教师人格研究资料的不断丰富。当前,国内外的教育重心已由“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有关教师人格培养的研究将以帮助教师完善自身人格,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的来讲,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表现、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着眼于共性,且从一般的意义上探讨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影响,而针对高校辅导员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从文化“涵化”的角度来研究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及其作用的成果却极少。因此,极有必要对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内涵及其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涵化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能力、气质、道德品质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人格魅力有真诚热情、乐于助人、想象力丰富、情绪稳定、善于自制、积极主动等品质[3]。它亦指美好人格所产生的巨大诱惑力和吸引力,并使受吸引者效仿和向往[4]。高校教师人格魅力是指从事高等教育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教育教学能力对大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5],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研究如前所述,其研究主题逐年日益细化,包括内涵、表现、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等内容,成果较为丰硕。

针对辅导员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而言,国内有关其人格魅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笔者以“辅导员”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相关论文共计15054篇;而以“辅导员人格魅力”为主题的相关论文仅有136篇,总体情况如下:(1)2012年发表相关论文17篇(包括硕士论文2篇),其主题包括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干部培养、班级管理和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及辅导员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与提升等;(2)2011年发表相关论文16篇(包括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篇),其主题包括对辅导员人格魅力的认知、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机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及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公信力问题等;(3)2010年发表相关论文18篇(包括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篇),它们主要涉及人格魅力的内涵和作用、提升途径及措施、人格魅力在思政工作及学生干部成长中的作用等;(4)2009年发表相关论文14篇(包括硕士论文3篇),其主题主要包含人格魅力的功能、角色定位、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及如何提高等;(5)2008年发表相关论文15篇(包括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4篇),其主题包括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内涵、作用、角色定位、培养途径及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研究等;(6).2007年发表相关论文5篇,其主题包括人格魅力的内涵及其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等;(7)2000年至2006年共发表相关论文6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在大学生网瘾戒除中的角色定位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等;(8)1999年发表相关论文1篇,该论文只对政治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培养问题作了简略介绍。

综上而论,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文化建设的深入及大学生的思想诉求日趋多元,高校辅导员及其人格魅力逐渐被引起关注,相关研究日益深入和细化,尤其是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受重视。需强调的是,上述研究只侧重对人格魅力的描述,而较少以文化涵化为视角讨论辅导员人格魅力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涵化作用,这也正是笔者所要探究的问题。具体到辅导员人格魅力,有学者认为辅导员人格魅力主要是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影响”,改变大学生心理、行为、生活的重要力量[6]。其人格魅力的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情友善、关爱学生、诚实守信、严于律己、淡泊名利、正直无私、胸怀宽广、志存高远[7],借用尼采的话,即“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一言以蔽之,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学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涵化研究最早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在人类学研究中,它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两个或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是一种文化适应其他文化的过程[8]。实际上,在文化涵化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1)在涵化过程中,由于变迁力量过大,致使许多人不愿意接受他文化,从而产生排斥、拒绝、抵制或反抗现象。(2)在协调他文化与自己传统文化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协调方向的不同,其结果表现为2方面:一是逐渐失去本文化的特点而接受他文化的影响,成为他文化的一部分;二是产生与各自原有文化均不相同的新特征,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单一文化。(3)在接触、选择、采借的过程中接受某些文化成分[9]。辅导员通过工作和生活展现自身人格魅力,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即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使其在涵化过程中接收、适应他文化,进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二、辅导员人格魅力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涵化方式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称学校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的社团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10]。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密切,可以说,辅导员人格魅力是高校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价值观念、认知观念等内容的媒介。另外,辅导员人格魅力还可以整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使之主动融入校园文化,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具体而论,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涵化作用方式可分为以下3方面。

(一)以品德影响品德辅导员以提升自身品德修养为前提,以建立起与学生的互信关系为基础,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诚地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11],进而作用于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并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氛围。辅导员每天与学生打交道,他的一举一动自然会受到学生的重视,成为学生效仿的目标,辅导员的诚信观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诚信行为对大学生践行诚信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辅导员讲诚信有利于促进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诚信校园环境的培育。此外,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也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因而辅导员应先加强自身的团结互助精神,进而感召学生主动关心学院的事务、关心班级的活动、关注同学的冷暖,并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做起,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

(二)以行为倡导行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高等院校的管理也正逐渐进入民主化和法治化管理的机制范畴,尤其是学生管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而辅导员正是建设和营造“民主、公平、公开、公正”校园文化和氛围的重要参与者[12],其做事风格和人格魅力时时刻刻影响着绝大部分的学生。“身教重于言传”,辅导员通过加强自身行为处事能力,将“民主、公平、公开、公正”的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中,适时向学生宣传和解释国家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收集学生对学校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向上反馈,切实落实民主治校;在学生干部选拔、各类奖学金评定、困难生认定和各种竞赛活动评比中,维护每个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实现和维护公平、公开、公正。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处事方式,势必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榜样示范,有利于营造“民主、公平、公开、公正”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以理念塑造理念在以往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侧重于制度管理,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塑造健全的良好人格。因此,“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彰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成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所有高校教师的重要理念。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更是大学生的服务者、引路人,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新世纪的大学生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与需要,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学生创造并保持清晰的成长轨迹,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以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健全人格,完善自我[3]。总之,辅导员应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常规的教学和工作中去,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进而影响乃至塑造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健康理念。

三、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培养途径

综上所述,辅导员对大学生及大学校园文化培育有着重要的涵化作用,因而塑造、提升和完善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成为必要之举、当务之急。总体而言,辅导员人格魅力的生成和完善有赖于自身的理论学习、品德修养、实践锻炼,以及学校的培养机制和良好的校园文化。

(一)以自我学习塑造人格魅力辅导员人格魅力是自身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集中体现,因而,辅导员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具体而言,高校辅导员须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潜心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理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逐步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用知识和能力因势利导地给学生以启迪。

(二)以加强品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李岚清曾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尚的师德是一本好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样,辅导员也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做到诚实守信、宽厚待人、谦恭低调。那么,如何加强品德修养?一是着重加强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能力、品德、行为等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逐步进行完善;二是着重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工作上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乐于奉献,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用学识和行动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激励。

(三)以实践锻炼完善人格魅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学习与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进而形成高尚的人格魅力,辅导员亦是如此。当前高校辅导员大多较年轻,工作经验较为有限,因此他们亟需加强实践锻炼,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累积经验和提升工作能力。一是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二是积极参加各项专业技能比赛、社会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和保持创新力;三是在日常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用心为学生服务,躬行实践并以此教育、感化和引导学生[14]。

(四)以高校培养机制和校园文化生态影响人格魅力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和发展与高校的培养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及校园文化生态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辅导员工作事务琐碎繁杂,学习交流、进修培训的机会甚少,与此同时,学校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上却倾向于专业教师,这造成辅导员的培养呈现出“重使用、轻培养”的不良现象。教育部于2006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这成为高校进行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高校有待于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以此促进辅导员高尚人格魅力的形成。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也是影响辅导员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富足的物质文化、和谐的制度文化、开放多元的精神文化都在不同层面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辅导员健康人格的形成。因而,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生态,势必将促进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形成,并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如何将这种软实力转化为有效促进文化发展的真正生产力,是高校图书馆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割裂与融合1980~2000年相关论文相当稀少,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图书馆与地方文化条块分割的状况比较严重,研究者很难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之前相关论文无从查起,折射出图书馆与地方文化关系处于严重分裂状态,甚至处于异化状况。2000年以后相关论文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提高,图书馆与地方文化的关系也进入加速融合期,各级各类图书馆已成为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主要推手之一。发展不平衡图书馆对地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经济条件的地区表现也不同。如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图书馆对地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在边远贫困地区图书馆对地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小得多。这一现象在论文上反映出:当大多数作者论述发达地区图书馆对地方文化的作用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论述贫困落后地区图书馆对地方文化作用时,则自然而然流露出失落和忧思的情结。悖论如前所述,只有28篇相关在图书情报类杂志上,有42篇却发表在非图书情报类杂志上。由此不难发现一个悖论:大多数关于图书馆方面的论文为什么会发表在非图书情报类杂志上。这从一个侧面提示图书情报类杂志的数量和容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种“量”的提高对图书馆有效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也许能够起到“质”的推动作用。

相关研究论文的内容和类型分析

理论考证类研究此类论文从图书馆起源、发展演变的历程中总结与提炼出图书馆与地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一般规律、相互传承及相互异化的哲学思考,具有极强的理论权威性、考证价值和普遍指导意义。周和平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一文中,肯定了中国最早的图书馆是皇室保存典籍的地方,对各个历史时期图书馆在城市地方文化进程中的永恒价值、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依据。程焕文在《以民为本———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路向》一文中指出,21世纪图书馆要以民为本,应该在国家立法层面和政府办馆高度上使图书馆成为“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关怀”,图书馆要从都市走向社区、乡村,从而“打造一公里文化圈”或“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这些观点为图书馆建设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分门别类研究此类论文主要从公共图书馆、院校图书馆等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入手,分门别类研究探讨各级各类图书馆与地方文化发展的关系,具有强烈的行业色彩,如黄天梅的《公共图书馆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之我见》、段昌华的《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域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朱淑芳的《思变的农民与滞后的农村图书馆事业》等。黄天梅在《公共图书馆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之我见》一文中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由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益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表现出政府为民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诚意和意识,应立足本土为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提高地方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化建设发展进程中必须改革单一封闭的生存模式,走全方位开放式的社会大文化发展之路。因此,要从办馆方针、馆藏结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调整,重新定位。最后,作者还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公共图书馆将由一般的社会文化机构逐渐演变为地方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娱乐休闲中心。公益性与产业性在这里相辅相成,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实践操作类研究此类论文在图书馆建设有效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实践操作层面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各种模式、措施、方法、手段,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蒋永福在《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中的三大问题》一文中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扫清阻碍图书馆促进文化发展的方法:第一,影响和说服政府;第二,重新设计图书馆评估方法;第三,加速图书馆立法;第四,提升图书馆专业教育水平;第五,将现代图书馆理念贯穿于日常行为中。邵英在《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及措施》一文中也总结了许多关于图书馆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方法措施及对策。此类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这些文章的作者不仅具有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背景,而且能深入到地方文化发展的实践中进行分析,能以第一手资料论述图书馆对地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难能可贵,令人敬仰。

相关研究论文提出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图书馆和地方文化本应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匹配的良性发展关系,然而由于政治、历史、人文、经济乃至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图书馆建设在馆舍数量、馆藏文献资源、服务水平、经营理念、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还滞后于文化发展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图书馆的需求。对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相关论文也做了充分的论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上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第二,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官本位严重;第三,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第四,图书馆缺乏内生式自我发展机制;第五,图书馆缺乏将自身人、财、物等优势转化成促进地方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第六,缺少统一的图书馆有效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资源共享平台;第七,信息不对称。在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上,相关论文的作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改变以往图书馆单一政府统治性管理,向多元主体互动型治理转型;第二,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增大投入力度;第三,加速立法进程,繁荣经济;第四,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树立现代图书馆理念;第五,图书馆加强自身管理,打破条块分割;第六,图书馆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七,建立图书馆有效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基本情况权威统计数据库。

相关研究论文的不足之处

上一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 下一篇:现代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