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01:05:41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技能大赛:展示实力的平台

第四年,技能大赛进入花季——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综述

大赛进行时

技能之星

功夫不负有心人

天道酬勤

我们一直努力着

我省参加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获奖选手名单

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开创职教攻坚新局面

中职学校实施股份制改革的思考

实施学分制 促进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生源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管理——对《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办法》的诠释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创新

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初探

班主任与学生谈心的艺术

职业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技巧

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析与探索

爱,能融化一颗冰冻的心

推广成功经验 推进职教攻坚

文摘

驻豫全国人大代表调研河南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全省职业教育服务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工作现场会在信阳市召开

高歌猛进话职教——河南省职教攻坚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注重内涵发展 努力办出特色

激发办学活力 促进职教发展

中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论农民技能培训的途径

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管理

深化全员聘用改革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全员聘用制改革工作纪实

和谐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

通过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重要作用

造成学生体育课堂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从气象角度解释物理课教学中几对容易混淆的概念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河南辅读职业中专 河南辅读技工学校

技能大赛:一个展示的舞台

新起点 新目标 新征程——河南省代表团参加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综述

“强化认识 巩固成果 借大赛之力推进职教攻坚大跨越”

技能之星

艾卫东:一定把最实用的技能传给学生

张少利:大赛培训的关键是要找准方法

“三个发展”造就豫西职教奇葩——洛阳市第一职业中专技能培养模式探析

连续四年获奖率100%的背后……——河南信息工程学校大赛经验谈

精彩,是我们的追求

我省参加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获奖选手名单

“职教攻坚局长谈·济源” 加大力度,做好职教攻坚工作

及时调整中职专业设置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

河南省化工职教集团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生源问题的调研报告

加强专业建设 创建特色职业学校

中职学校精品专业应当“精”在何处

《河南教育》下旬刊通讯员培训班在新安县举行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设置;优化调整

河南高职旅游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十年时间的快速发展,在校生所占河南旅游教育份额由2007年的34%逐年递增至2009年的74%,取代中职旅游教育一贯优势,成为河南旅游教育的主要层次,也成为河南旅游业最大的旅游专业人才供给基地。

随着旅游业在河南省经济建设中地位的提高,“旅游立省”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带来对旅游专业人才质和量要求的明显变化,为河南高职旅游教育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各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方面不断规范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河南省高职旅游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专业设置问题尤其突出。国家教育部相关“教指委”已经做出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方案,河南省也很有必要对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方面的探讨。

一、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的综合产业,食、宿、行、游、购、娱是现代旅游的六大要素,因而旅游类专业是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应用性强的专业。由于办学传统、思维惯势等与高职旅游教育职业化发展的融合不到位,导致专业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偏差。

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类专业定位模糊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4号),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明确了旅游大类的地位。旅游大类包含旅游管理类和餐饮管理与服务类2个二级门类、8种专业。其中,旅游管理类包含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和酒店管理等6个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类包含餐饮管理与服务和烹饪工艺与营养2个专业。但是,应用英语专业(通常开设有旅游管理方向、涉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等)和旅游英语专业(通常开设有英语导游方向、涉外旅游方向等)却不属于旅游大类,而归到文化教育大类下属的语言文化类专业。

可以看出,旅游大类的划分是基于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而文化教育大类的划分就带有明显的学科分类的特征。在这样的分类指导下,现实操作中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多旅游院系大都设置有旅游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英文导游、国际领队等旅行社岗位人才和涉外或高星级酒店的前台、西餐厅等岗位人才,如果按照专业大类的要求来进行专业建设的话,它往往会套用传统的学科建设的成熟模式,即很偏重理论性。但如果按照旅游大类的思路来建设,它就应该有典型的职业化性质,会带有很典型的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现实中就会有这样的混乱,相同的专业设置,五花八门的培养方案,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大相径庭,有的抢手,有的滞销。

另外,专业门类模糊。首先体现在二级门类名称和专业名称混用。由上图1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二级门类)与其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同名,餐饮管理与服务(二级门类)与其下的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同名,这容易出现指代不清,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另外,酒店管理专业与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竟然属于不同的门类,可是对比相关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都几乎一样。因此,难免会提出这样的质疑:是不是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偏重“管理”,而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兼重“管理”与“服务”两个方面?他们的真正区别到底在哪?

再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试想,一个专业可能有好几个方向,但几个方向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用同一个载体完成?又如,“旅游服务与管理(导游方向)”,我们的专业目录里既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又有导游专业,那么专业代码是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64151合适还是用导游专业的640103更准确?又如,应用英语(旅游管理方向、涉外旅游方向、酒店管理方向),到底应该归到外语类专业还是旅游类专业?

(二)旅游类专业设置过于集中

根据2010年3月国家“教指委”的“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河南5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33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占59%,酒店管理专业19所,占34%,其它专业10所,占17%。

可以看出,河南省旅游类相关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上。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38.56%,酒店管理专业占56.10%,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总数的94.66%;从在校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52.70%,酒店管理专业占41%,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总数的93.70%;从2009年计划招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60.10%,酒店管理专业占31.40%,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总数的91.50%。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毕业生培养、在校生人数、计划招生人数等方面分别占据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总数的94.66%、93.70%、91.50%,说明河南省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这样的规模和结构是不能满足目前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有必要按市场需求和调节对这些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二、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探讨

(一)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

2010年3月国家“教指委”的“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中专门针对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设置提出了修改意见,准备实施专业优化设置。可以看出,这样做的效果:

一是专业定位更加准确。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合并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明确了高职高专办学层次与旅游业所对应岗位需求的匹配,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专业方向设置重复的问题;

二是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如取消历史文化旅游专业,或归入导游专业,一方面充实了所合并专业,另一方面规避了学生因为知识面窄导致就业面窄的问题;

三是满足新兴业态的需求。如把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纳入专业目录,就是顺应了近年来旅游新业态的巨大需求,使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二)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

截止2011年3月,笔者通过河南省教育厅高职院校网站平台对河南省33所开设有73个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信息收集,除以上7个专业设置外,还有12所院校设置了旅游英语专业、2所院校设置了英语导游专业(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还设置了旅游日语、旅游韩语等小语种专业)、2所设置了应用英语专业(一所为涉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另一所为旅游管理方向)、1所设置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1所设置了企划与营销专业和办公文案专业。其中,有27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占37%,酒店管理专业18所,占25%,旅游英语专业12所,占16%,涉外旅游专业5所,占7%,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3所,占4%,导游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应用英语专业各2所,各占3%,英语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等专业各1所,各占1%,其它2个专业,占3%。也就是说,目前河南高职类专业设置共计为13个专业。

以“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目录调整建议表”为参考,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实践经验以及行业需求,特提出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方案。

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是目前的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层次定位应该定位于培养服务行业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基层、中层管理人才,因此,旅游类专业的设置首要的原则应该先立足于服务――行业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然后才是管理――潜在的发展空间,所以建议把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名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其次,根据目前全国和河南酒店业的发展现状看,随着酒店业特别是高星级酒店的急速扩张,对酒店管理方向的人才需求剧增,以现有的专业数量和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大力扩大酒店专业的数量和规模;

其三,尽管旅游行业一直奇缺外语类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但旅游行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标准至少在本科培养层次之上,所以高职这类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率几乎为个位数,甚至为零,所以应适当限制或停招此类专业;

其四,目前的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层次定位应该明显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应更注重职业能力、人文素养和通识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的设置不应该过多过细,否则反而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总之,河南省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的设置原则以鼓励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适度发展景区服务与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严格控制涉外旅游专业的设置。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更好的与行业需求接轨,使河南高职旅游教育的专业定位更加准确,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并适度兼顾满足新兴业态的需求,从专业设置的层面上,尝试解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业人才需求供需错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里,马勇,杜江主编.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李艳红,曹晔.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3]杨红F.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透析[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2.

[4]曾曼琼.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2,(1).

作者简介:宋丽萍(1969-),女,彝族,云南曲靖人,硕士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旅游管理。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

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具体要求,密切联系企业,深入企业,围绕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为企业解决用工等突出问题,为企业在落户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活动内容

1.学校中等以上管理干部、80%的专业教师、50%的文化课教师要通过挂职锻炼、走访等形式深入企业,开展“服务企业年”专项活动。

2.开展服务企业系列活动

①就县工业园区主要规模企业的岗位需求、素质要求开展调研,力求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学生培养与岗位要求相结合。

②围绕企业用工、岗位培训、技术攻关切实解决一些企业的困难。

③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

④加强校企合作,签订一批校企合作协议书。

⑤开展服务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专题征文活动。

3.带着项目下车间,带着任务学技能。听取企业对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4.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以我校骨干专业为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索集团化办学和中高职衔接、校企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5.适应产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按照教育与产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推进专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对接职业标准,完善骨干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6.对接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模式。科学安排学生到县域企业见习、实习,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的导向。

7.建立企业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将学生实习鉴定成绩、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纳入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8.逐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与企业互建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三、活动安排

2014年1月—2月,为活动酝酿、宣传、发动阶段。

2014年3月—6月,为实施的第一阶段。

2014年7月—8月,教师大面积进入企业调研、实践锻炼阶段。

2014年9月—11月,为督查、完善阶段。

2014年12月,为全面总结阶段。

四、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

学校成立“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组长为总负责,副组长负责分管部门,各成员结合工作职责对照方案内容具体落实。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中出现了就业不畅以及各类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层面上严重失衡的现象,本文在高等教育供应链基础上,依据企业供应链中的需求预测及快速反应模式,构造了高等教育供应链的协同互动系统,来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快速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期使高等教育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市场需求;需求预测;高等教育供应链

1.引言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地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2003年扩招的首届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187.7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70%,专科生仅为40%[1]。这一数据在十年后的2013年大幅增长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2013年与2014年分别被冠以“最难就业年”和“更难就业年”。与此同时,市场中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和比率远低于毕业生的增加率。

为此,本文试图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入手,分析产生大学生就业时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建立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互动模型,以期优化该系统结构的供给与需求。

2.高等教育供应链概念的提出

国内首次提出高等教育供应链概念的是马永红、刘恋(2004)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文献《高等教育供应链形态的特殊性初探》,论述了高等教育供应链有别于一般企业供应链形态的特殊性,并构建了初步的高等教育供应链的概念结构模型[2]。依据企业供应链结构中各节点,如供应商、采购商、制造商、销售商、最终客户的一般构成,相应的高等教育供应链包含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高等学校招生、在校教育培训、就业、接受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等节点。

3.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要的矛盾

从逐年大量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和小幅增加的新岗位数量可知,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但是大学生作为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人才储备,现在所表现出来的过剩只是一种“过剩假象”。大学生之所以被认为供给过剩,是因为其在短期内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主流观点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严重地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不少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的硬件和师资条件等[3]。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从2014年智联招聘网站的《20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4]来看,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聘用的原因排列前三的为:有相关的实习经历、求职目标明确、专业就业前景好,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2.5%、21.7%和18.8%,三者累计占比63%;而未获得用人单位聘用的原因排列首位的是未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占比45.7%。可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是毕业生未获得用人单位聘用的主要原因。

4.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要互动模型建构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本文试图采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及快速反应模式来建立高等教育供应链与市场的互动模型。该模型包含一个上层的共享数据库服务器、在线互联网及高等教育供应链中的各节点。

在这个协同互动系统中,高等教育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将所在机构的就业相关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通过互联网向其他机构提供访问权,以使其能够读取数据,并参考这些数据信息做出自己相应的决策,如招生规模、各专业招生人数和比例及专业设置和调整等,以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

最上层共享数据库中的需求预测,是依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模块而设计的。在企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管理需要针对产品制造、货物运输进行长达数月的计划,并一直持续下去。已有不同的需求技术来预测需求,但当把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时,真正的需求来源只有一个,即产品的最终用户。对于高等教育供应链,教育培训、人力资本的最终输出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并且长达数年(目前我国本专科学制依据本专科类型大体分为3年、4年、5年)。这就要求在做需求预测时,要考虑到时间因素带来的滞后问题,协同预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错误,并使供应链中的错误不会被放大,避免扭曲真正的需求。通过共享对市场行为的认识,提高了预测的精度。

最上层共享数据库中的快速调整,是依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模式而设计的[5]。快速反应是指在企业供应链中,零售点上应用有快速反应功能的即时生产,使货物从生产商流动到零售商店的过程更为顺畅。对于高等教育供应链,培养人才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活动,不能做到像企业供应链中应用快速反应模式即时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人才,但是可以借鉴其快速反应的思路,即基于市场对劳动力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类别结构的需求,快速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比例及培养方案。

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以往各节点都是独立运作,较少合作,现在要求其协同运作,并将一些数据信息公开,一开始遇到阻碍在所难免,但随着先进实用的管理技术的逐步引入,并且有其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成功经验,相信高等教育供应链各节点的协同运作也将逐步展开。(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芳.大学生就业:供求矛盾长期存在背景下的高校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 (11)

[2]马永红 刘恋 郑晓齐.高等教育供应链形态的特殊性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3)

[3]张连绪.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4 (4)

[4]智联招聘.20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EB/OL].2014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高职院校 优化 专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07-02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发挥技能型人才培养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而这一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是否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攻坚时期,各地将会加大力度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地方产业结构将迎来一个调整时期。因此,顺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变化,优化专业结构,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我国高职院校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实践,并进行相关思考。

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优化专业结构的实践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等关键建设发展历程后,综合办学实力得到了大步提升,进入了全国百所一流高职院校行列,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变化。《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优化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巩固提升汽车、冶金、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制糖、建材、造纸、日化四个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柳州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转型、由二产主导城市向二三产共同主导城市转型。面对地方产业结构的新变化,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上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深入调研,掌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专业设置的新要求。按照“建设好地方支柱产业需要的专业”思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将专业建设社会调研纳入常规制度,启动了“走进工厂,走进车间”调研活动,组织全院各部门、系深入企业、工厂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为保证调研活动取得实效,学院要求各调研小组制订详细的调研方案。一是细化调研的内容,调研内容应包括了解产业政策变化、行业发展情况、企业员工素质要求、人才需求状况和专业人才教育情况等方面。二是合理选择调研对象,在企业类型选择上,小、中、大型企业均要有所分布。在企业人员的选择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班组长、一线技术人员构成要合理。三是科学运用调研形式,灵活采用座谈会、研讨会、个人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调研形式,确保信息获取的全面性、真实性。四是形成详尽的调研报告。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专业建设调研活动,学院对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及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未来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二)科学规划,明确专业结构调整路线图。为了使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有计划可依,在专业建设社会调研工作基础上,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的制订工作,通过分析调研信息,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集思广益,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然后向合作企业和学院师生员工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形成规划定稿并正式实施。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二产为主,三产为辅协调发展,对接行业企业发展,主动适应柳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坚持做优先进制造类专业,做强汽车类专业,做精电子信息类专业,做实现代服务类专业的总体建设思路。同时,在学院总体专业建设规划的指导下,要求各教学系制订本系的“十二五”专业建设计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确定建设进度。至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结构调整路线图得到了清晰呈现。

(三)多方论证,优化专业结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各教学系根据专业建设规划,确定当年度需要新设、撤销或改造的专业名单,并采取两级多方论证的程序对专业调整情况进行审核。第一步是由系级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本系的专业调整进行论证,通过后报校级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审核,通过后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批准方能上报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审批。在两级审核过程中,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的意见得到充分综合,保证了专业调整内容既符合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又不脱离学院的整体发展目标和现有条件。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明显提升。目前,学院专业总数由2006年的66个减少为49个,一方面撤销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制作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编辑与信息安全方向)等不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增设了工程机械运用与服务、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地方产业调整升级急需的专业。

二、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长效机制的思考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顺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了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要求上仍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构建产学对接的长效机制方能得以解决。

(一)构建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相对于产业人才需求的多变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稳定性和长周期性的特点。两者的矛盾会导致技能型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而解决这一困局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预知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种类和数量,提高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的建设,可联合政府发展研究机构、统计部门、劳动和人事部门成立专门机构收集分析人才需求信息,定期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从预测的地域范围来说,应有全国、跨省经济区或省级、市级等三个等级。从预测的时间长度来看,除要有短期的预测外,更应重视中长期的预测。预测机构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人才需求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系统,保证预测结果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二)构建专业建设校企长效合作机制。高职院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自身发展,企业得到合适的人才而增强了发展动力,校企之间是一种双赢的关系,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对接应该是校企均乐见其成的。然而,由于目前校企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合作机制,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甚至脱离。因此,高职院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努力构建专业建设校企长效合作机制。这一机制的建设可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方式。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指导委员会,由企业和学校双方人员组成,根据相关章程和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沟通各自需求,对新专业设置、现有专业改造等学校发展重要事项进行论证。二是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校企联合建立办学实体,实施“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差距”。

(三)构建专业建设预警机制。高职专业建设预警机制可包括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主要是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学校层面。国家层面的专业建设预警机制主要对全国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和失业量最多的专业小类进行招生结构与在校生专业调控;省级专业建设预警机制是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之外,对本地区高职教育与劳动市场特有的供需情况进行预警和调控。由于各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不同,其人才需求存在差异,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因此,省级专业建设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校级专业建设预警机制要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年度就业状态调查,对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在本校各专业最后的专业发出预警,调减其招生计划,进行专业重组和改造。

(四)构建高校专业设置自保障机制。我国各地区发展的资源禀赋差别明显,各地的产业发展目标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在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时需因地制宜。因此,在专业设置上,高职院校需要拥有较大的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已由省级政府统筹管理。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各地各高校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高职院校专业根据管理权限分为国控专业和非国控专业,设置国控专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初审,报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核准;设置非国控专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这预示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自将会得到明显增强。当前,教育部应加紧对意见稿的修改完善,尽快公布实施。同时,各省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本地区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真正赋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自,提升学校应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灵活性,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俞佳君,钟儒刚,彭少华.高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历史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

[2]王伯庆.2009年大学生就业和专业结构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作者简介】何 惠(1980- ),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李东航(1981- ),男,广西天等人,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职教育管理。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鲁部长报告的主题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首先鲁部长谈了对“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理解,随后鲁部长对《纲要》实施一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新成就进行了总结,并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七项新要求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源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实现6个方面的服务,随之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简单介绍了国际上典型的四种职教体系模式,最后讲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任务。鲁部长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用10年的时间来建设,10年的时间分三步走:第一步,是2011-2012年实现十个衔接;第二步,是“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基本结构;第三步,是力争十年内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之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升级第二产业、深化第三产业的重要基础,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了“时间表”,也有了“行动路线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中高职协调发展,而“十个衔接”是“突破口”。当前在十个衔接中最重要的是做好专业课程的衔接。我们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济南市教育局关于“济南市中高职专业衔接行动计划”的调研工作,目前4万多字的调研报告已完成。建议有:

第一,成立市级协调机构,即由教育局牵头、由中高职、行业企业参与的济南市职业教育专业协调发展委员会,综合考虑济南市经济结构现状及职业教育特点,统筹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开发专业设置标准,统一规划中、高职专业设置;拓宽高职教育专业口径,协调中高职专业的对口与衔接。可依托专业职教集团,下设主干专业协作组委会,具体负责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的统筹;教学过程与评价的衔接;招生就业的衔接;课程标准的衔接;教学模式的衔接;中高职院校的院校间合作交流;中高院校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间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第二,完善统一课程标准,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差异,对接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标准,构建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贯通;成立专门的教材联合建设委员会,制定教材建设标准,开发符合中高职教育层次递进特点的教材,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倒挂。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以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绥中县职业教育调研情况与分析

一、背景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为了做好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科学指定出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措施,市局决定就教育均衡发展及布局调整、职业教育、教师编制结构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安全及教育纠风等几个方面工作进行调研.

二、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以绥中县唯一的一所职教中心为重点,另外抽调了绥中南线的万家中学,前卫中学,绥中西部山区的加碑岩联合学校,葛家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东部沿海的塔山中学,涵盖了绥中县职业教育的点与面.

调研主要采取听汇报、座谈、问卷、实地考察、提问相关问题,查要相关资料等形式.收回职业教育有关的基本情况的汇报材料一份,采集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及其合理性;课程设置及其依据;教师学生,教学学习质量及其评价;学生就业及其质量;初中升入职业学校的情况等五大方面的情况.

三、绥中职业教育的有关情况

1,学校的基本情况

2,经费投入情况

近两年来,学校投入经费5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增添实习实训设备等.校内设有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电工电子,电器运行与控制实验室,模拟餐厅,多媒体等专业教室.校外有园艺,旅游服务,学前教育,塑料成型加工技术,财会五个实习基地.校园网正常运行.

3,普惠制及学生职业资格认定情况

07年普惠制培训学员876人,毕业班学生全部参加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格率达98%以上.

4,示范专业建设情况

5,出现问题

学校抓招生就业,抓教学管理,抓技能培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的300名学生猛增到1500多名.学校的快速的发展,办学出现了一些问题:

(1),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附加费的30%不能全部投入,不能专款专用.

(2),师资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学校专业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的教师任用制度应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以满足学校实习实训的工作需要

(4),解决教学楼配套工程宿舍楼建设,解除学校管理与安全的隐患.

6,发展设想

四、结论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绥中县职教中心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1),政府加大了职教中心的资金,设备,教师的投入,使职教中心具备了发展的基本条件.

(2),绥中县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职教中心的招生工作,政策倾斜,给各初中学校下达升入职业学校的指标,以此增加各个中学中考的指标并把升入职业学校学生数作为考核中学校长的重要条件,有力地加快了职教中心的建设.

(3),学校拓展思路,适应市场需求,抢占市场,开辟多个专业,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要求.

(4),学校加大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学有所长提供保障.

(5),普惠制培训的逐步落实,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辐射功能的加大创造了条件.

(6),示范专业建设和打造为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2,绥中县职教中心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矛盾

(1),政府资金投入的乏力,制约了学校的管理,辅助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校发展遭遇瓶颈.

(2),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紧缺,使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应给予允许招非师范毕业生来充实职教队伍的政策;评聘工作不能落实,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专业设置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存在着各个学校设置专业及其合理性与教育行政部门能否管理制约的矛盾.

(4),学校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素质,用工需求开设和教学大纲,教学研训部门的统一要求相差甚远的矛盾.

(5),学校教师学生教学和学习质量存在着普遍较低的问题.

(6),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教学质量不高,技能培训不达标,不能完全和岗位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致使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存在着短期就业行为.

更多内容参见: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探讨 浅析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对接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实践与思考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难点与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 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的误区 西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分析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西部民族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对烟台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 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专业结构设置的需求及应对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3-28.

[4]南通市统计局.2011年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4-19]..

[5]南通市统计局.2010年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6-17]..

[6]中共南通市委办公室.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EB/OL].[2011-09-06]..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专业建设

1 研究背景

围绕宁夏建材行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及时调整专业,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内容

我系发挥专业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宁夏赛马集团、国电英力特能源环保公司等大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职业能力,力争使专业设置与市场相结合,专业建设与我区建材行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共赢,提高办学效益。该项目主要研究的内容是:①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探索适应我区建材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全面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②探索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解决学院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③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到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及我区建材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3 研究意义

3.1 基于服务我区建材行业经济的发展,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信息、建材行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3.2 与我区建材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真正行业紧密结合,发挥资源优势,深化校、企(行业)深度合作,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传、帮、带,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3.3 专业设置与市场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共赢,提高办学效益。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广泛搜集和查阅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资料,研究最新动态,通过对校企合作和职业能力有关理论书籍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获得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

4.2 调查研究法。为了解我系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企业用人需求相一致,为此采用企业调查、校企座谈、问卷调查、访谈、对话等方式,广泛听取企业、教师、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4.3 经验总结法。从课题研究中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5 主要开展的工作

5.1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材料工程系采用 “2+1”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学年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一学年进入企业进行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我系秉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从分析学生未来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并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明确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新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为了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我系专门针对建筑检测行业和商品混凝土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及时、精准地把握住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办学,力求制定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2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邀请专家进校座谈及深入宁夏赛马集团、宁夏瀛海集团及鲁西化工等企业深入调研,与企业领导及技术骨干进行了沟通交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征询企业建议。与此同时,下发《企业问卷调查表》,力争更广泛地征求企业生产一线骨干的意见,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准确、专业课程设置合理。

5.3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能为学生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背景,而且能提供与岗位能力相关的专业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为主,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4 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对参与定岗实习的学生提出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以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争取在学期间获得“双证”。

5.5 加强“双师型”学习模式。学生在企业现场进行综合实训,由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既是师徒关系也是师生关系。通过“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掌握了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方向、工艺装备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教师带学生在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师徒关系。同时,现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懂生产,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6 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冠名式”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材料工程系近几年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企业深度融合,在实行““订单式”、“冠名式”培养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其中材料工程系的材料工程技术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与宁夏瀛海集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混凝土班与宁夏赛马商品混凝土公司签订“冠名式”定向培养协议并冠名为“赛马商混班”。“订单式”、“冠名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校企间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使学院的发展和企业的命运结合到一起,学院与企业同舟共济,共生共荣。

6 下一步工作计划

6.1 整理出我区建材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在调查全区建材行业资源的存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为我系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6.2 适应我区建材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深入分析银川及宁夏各市县建材行业结构、人才需求现状及前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分别提出具有各自特点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海利.地方性普通高校基于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0(16).

[2]于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0(29).

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教育部将“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列为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目的是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有关法规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推进继续教育发展规划与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推进继续教育综合改革。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经研究,决定于近期对全省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的继续教育是指高中后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其中,学历继续教育包括函授、业余/夜大、脱产、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继续教育包括各类培训、自考助学/特色自考助学、研究生课程班、考前辅导,以及继续教育中的中外(境内外)合作办学等。

二、调研内容

1、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

(1)普通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办学类型、层次、规模,专业设置;师资结构及来源;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的教学、学习方式;院校机构设置、管理模式;高等学校设立的学习中心、函授站;学生人数、学费标准等情况。

(2)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原有的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历史变迁;现有成人高校数量及成人高校调整改革情况。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开考专业、层次、注册人数,社会助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社会力量助学)等基本情况。

(4)广播电视大学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办学类型、层次、规模、专业设置;师资结构及来源;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的教学、学习方式;省、市、县级电大设置及管理、运行模式,省、市、县级电大独立设置、合并、转型基本情况。

2、继续教育开展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分析。跨国、跨境合作办学(含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基本类型、层次、模式、规模、专业范围,收费标准,师资来源及结构,主要的教学方式,审批办法与监管措施等基本情况及管理问题的分析。

3、继续教育的主要成绩与基本经验

(1)继续教育总体的成绩与经验

(2)各类继续教育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3)各类继续教育发展的优势和特色

4、继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继续教育总体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各类继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5、继续教育的管理与政策分析

(1)整个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分析

(2)各类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分析

重点研究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内容:⑴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与机制前瞻性研究;⑵继续教育需求分析研究及继续教育如何服务于行业、系统、区域、社会的发展;⑶构建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⑷构建学历与非学历的沟通与融合机制分析研究;⑸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与体制改革研究等。

三、调研方式

1.实地调研:我厅将组织专家成立调研组于分片前往各高校进行实地调查、研讨和座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数据采集:通过问卷调查等途径进行数据采集和资料收集。其中现状数据采集以截止到20*年*月底的数据为准。

四、调研要求

1.请各校根据要求,认真填写调查问卷,并盖章于20*年*月*日前寄回问卷。

2.请各市教育局、各有关高校根据相应的调研提纲,在认真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准备好相关材料,并将电子文档发送到sunht@。

上一篇: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管理咨询调研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