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4 17:28:22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项目来源】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改立项项目《广西本科高校学生学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号:2015GJA235)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1-02

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迅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移动学习、微学习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常态。尤其是以“微博”、“微信”、“微电影”以及“微课”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技术使得互联网进入了“微时代”。深刻认识“微时代”下大学生认知心理、认知习惯和学习心理,积极借助“微课”教学手段,发挥其因“微”而“大”的教育优势,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微课”涵义

国内外一提起“微课”大多指音视频资源,近年来随着“微课”的应用,对其研究也逐步深入。综合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和学者的定义和研究,主要围绕“学科知识点”、“教学视频”、“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学习资源包”、“情景化、个性化、趣味化”等关键词对“微课”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目前关于“微课”的内涵主要有三种典型观点:“微课”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Micro?鄄lecture);“微课”是一种微型教学活动(Micro?鄄teaching);“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中心的资源包所构成的微课程(Micro?鄄lesson)。

笔者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和参加“微课”教学比赛的实践,认为“微课”是教师借助互联网应用平台,就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视频资源方式呈现,开展的完整、简短、精趣、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微课”教学形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效果。

借助“微课”教学方式,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主题建构,以视频化教育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形象、生动、趣味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乐学、易学,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用下图可以形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内容设计、资源设计和微学习与评价四个主要环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框架体系设计

“微课”不是简单的将教学视频拍摄好就可以了,而是包含着主题内容的系列教学资源包,同时还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因此,根据“微课”教学设计思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框架体系中要包含“微课”主题、辅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因为篇幅的原因,笔者选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专题内容中的几个主题进行“微课”教学框架体系设计。

如在“大学生自我意识”专题中可以设计“我是谁”、“做最好的自己”(自我意识塑造)、“哈哈镜中的我”(自我意识的偏差及其调试)等主题“微课”内容;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专题中可以设计“面具与真我”、“星座靠谱吗”(人格测试与分析)、“接纳自己的个性”(人格的协调发展)等主题“微课”内容;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专题中可以设计“心与心的距离”、“解读人际密码”、“孤岛突围”等主题“微课”内容;在“爱与性心理”专题中可以设计“爱情解码”、“夏娃的诱惑”、“开水与白面包”等主题“微课”内容;在“情绪管理”专题中可以设计“读懂你的心”、“积极情绪培养”、“幸福的追求”等主题“微课”内容;在“压力管理”专题中可以设计“不能承受之重”、“生命的低谷”、“逆境中前行”等主题“微课”内容;在“生命教育”专题中可以设计“生命的礼赞”、“危机之祸”等主题“微课”内容;在“生涯规划”专题中可以设计“描绘人生”、“选择和责任”等主题“微课”内容。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中辅教学资源应包括:课件、研讨式话题、文献、参考书籍、社交平台等资源。“微课”教学活动形式有:“微课”视频观看、师生研讨、学生线上、线下参与活动、学生作品汇报展评等。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微课”既要突出主题,主题名称也要有新意,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眼球”,只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使学生有求知、求解的探究渴望。另外一方面,因为“微课”涉及视频播放时间和教学容量的问题,因此不可能对专题中的内容做到全面而详尽的论述,应在“一事一议”上下功夫,做到短小精悍。下面以笔者制作的情绪管理主题中“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微课”作品为例子概要阐述“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在制作“微课”作品前,先按照下图展示的教学导入、知识点呈现、小结拓展等三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设计,逐次展开,环环相扣。

第一步先用图片和漫画的形式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营造,用问题的方式引出大学生如何做到积极情绪培养。第二步通过生活化的语言、生活化故事还原增强讲解内容与学生的“切身性”,逐步引出8个积极情绪培养的方法,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配以和谐、生动的图片、音乐,使学生听后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第三步对主题进行小结,提出思考问题并对学生做出作业要求。这样“三步走”的教学设计紧密相连、承上启下、相互呼应,始终围绕着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根据上面的教学设计模式,“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微课”作品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教学主题: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

教学目标:通过对心理学中情绪内容进行设计,从积极情绪作为教学切入点,以动态、活泼的漫画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生活化的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积极情绪培养的技能。

教学重点:积极情绪培养的技巧。

教学难点:将刻板的心理学理论做生活化的转化。

教学过程:导入(从情绪的一般意义出发,阐述情绪的作用。视频情境设置要生活化)提出问题(大学生如何培养积极情绪)分析问题(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分析。采用漫画、动画方式讲解,生动有趣)解决问题(共从8各方面提出积极情绪培养方法。层层推进,知识点解答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使学生乐学、易懂)总结提炼(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归纳要点)拓展思考(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效果方面,现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反馈方面,学生反馈授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授课形式活泼,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易于掌握。

三、“微课”教学方法发展的思考

(一)“微课”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时,要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生活环境以及兴趣培养等方面考虑教育教学介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关心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支配者、管理者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组学者和帮助者转变,改变趾高气扬的说教,多一些生活化的交流。无疑,“微课”创设的教育教学情境就适合师生平等交流,合作学习,师生才会成为“学习共同体”。正是因为“微课”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把准了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脉搏”,教育教学效果才会大大增强,就会做到时间上“微”,但效果上不“微”。

(二)“微课”要做到精细化的教学设计

“微课”打破了传统课堂以及面对面的学习方式,但也考验着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对教学主题进行深度提炼,提高“微课”教学主题的含金量。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选取主题的哪个知识点讲授,如何切入,如何选取合适的图片、音乐,教学活动分几个环节,如何在线上与学生互动等等就需要做到精细化教学设计。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分步准备,提炼精髓,环环相扣,这样的“微课”才会做到时间上“微”,但教学内容分量上不“微”。

(三)“微课”要求师生的信息素养要与时俱进

当今大学生作为“数字土著”,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适应性,但要做到不要成为微时代的技术奴隶,而是应用新媒体技术为我所用,用之在学,就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广大教师也要更新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及时钻研新媒体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到教育教学中,用之在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此,就会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这样的“微课”就会做到时间上“微”,但价值上不“微”。

作者简介: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62-05

专题式教学实践探索,作为、教育部特别强调的教学方法,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推广应用,成为推动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抓住信息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发展机遇,掌握思想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我校近年来结合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题化设计与实践,形成了一定的成果,现就我校专题式教学设计及实践的做法和形成的一点体会进行介绍,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改革提供借鉴与启发,敬请批评指正。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指包括各种教学因素在内的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所产生和达到的实际效果、状态与程度。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承担着综合性的特殊使命和任务,它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传授知识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相统一的过程,其目标在于教师在相关知识传授和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为树立社会所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要求,其效果最终体现为教育对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主动践行程度上,具体看,其教学的实际效果一般是通过显性效果以及隐形效果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显性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课堂教学的直接效果。而隐性效果是对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的长远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形式效果并不等同于教育教学的实质效果,要取得实质效果,关键还是要把社会的要求与个人成才成长的内在需求有机统一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题教学,是指教师在系统研究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打破教材章节体系和前后顺序,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依据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和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的二次整合、凝练和概括,形成相对独立又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系列专题,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课程教育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需要教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的教材内容有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把握和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考虑学生的现实思想需求和未来成长发展需要,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学生的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实现有机统一,进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由于以问题为导向,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尊重和回应了学生的思想疑惑,关照了学生成长过程中个体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将个人需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相结合起来,可有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理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与内容矛盾的需要

经过十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门数明显减少,总课时量相应下降,每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压缩精简,有效化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过高、影响正常专业教学的问题。20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均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M管平均每两年要大幅度调整修改教学内容,内容总量没有增加,但是高度概括、浓缩的教材内容涵盖领域广泛,信息量大,所涉知识跨度大。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包括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2015年新修订的教材大量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虽然教材的规模比以往有所缩小,章节字数也有压缩,但其内容扩展幅度较大,在设定的72学时的时间内,系统教授教材的12章33万多字的系统内容,实无可能。其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课,以及新近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均存在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的突出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通过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回避中学、大学其他同类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合理选择专题,既能立足教材重点,又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效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内容的转化。专题式教学设计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围绕教材又跳出教材,避免了教材内容、课程间内容的重复,克服了简单围绕知识点而开展的面面俱到的教学,优化了教学内容,整合了有效资源,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的专精结合,可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同时秉持了问题导向原则,侧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摆脱了学生过分偏注于理论知识本身的死记硬背倾向,既解放了学生,又能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教学体系建设的需要

教学体系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要素所形成的整体。教学体系的建设要以一定的教材为基础,需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或者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教材体系是教科书内部的章节结构框架以及相互联系的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是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完整、系统、严谨的阐述,教学体系则要通过教师的研究和运用,准确阐述其内容,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材是教学的指导,决定着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教学不能脱离教材而自由活动。同时,虽然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参考,但并没有完全规定教学的所有内容,由于教材出版使用的相对滞后性和理论体系创新的及时性,以及实际存在的学习内容丰富与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矛盾,使得教学中无法、不可能也不应该对教材中所有内容都去一一讲述,而且教材本身在编写时需要考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也会造成不同课程教材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复。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教材总体内容要有整体把握,需要结合课程的总体目标,寻找每门课程的热点难点,有所侧重地实施教学。这种教材的研究处理,既对教师的教材研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又是对教材内容的系统转化,教师研究教材内容的心得体会,就成为专题式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这种专题设计内在地包含了专题名称、计划学时、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情景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基本要素,同时也包含对现有教材适用情况的现实分析,包含着教师对现有教材内容表达方式转化的探索,包含着对教育对象和教材的综合研究,最终汇聚成凝结着教师探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教学体系建设成果。

(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需要

我常说,要形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际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这还是一种理想状态,而非现实。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对教师政治意识、理论功底、知识结构、科研水平、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手段的掌握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从目前的现实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特别是规模不大的高职类高校,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几乎要承担本校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规模较大的本科院校,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较少,但承担的教学班级数量较多,同时承担的理论政策形势宣讲任务,以及经常性的课程内容的调整变化,使得不少教师很多时间忙于备课教学,既难以形成深入研究的教学成果,也影响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为了完成年度科研考核任务,不得不采取应付的办法去搞科研、写论文、申请课题。科研成果相对单薄,研究方向零散,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尤其缺乏,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的总体现状。专题式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专题化和讲授专题的相对固定化,可以使任课教师拥有相对更多的时间进行专题教学内容的深度研究,更容易发现适宜自身展开研究的选题,激发学术兴趣点,夯实教师学术功底,开阔学术视野,凝练学术研究方向,在研究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对象、教学活动的同时,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将单纯的教学过程转化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把教师从繁忙的全程备课中解脱出来,实现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

二、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实践情况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专题式教学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行过探索和实践,由于多种原因,有些探索未能及时进行系统总结和反思,有些探索未能形成团队而单打独斗,有些探索因为遇到困难而难以继续深化和推广。2014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学校的项目支持和院系部门的有力组织,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前后有14个教学改革项目得以立项,教学改革研究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推进融入生命教育的专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设计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础,紧扣学生生命成长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困惑,将教材内容适当重新组合,融入生命教育理念;同时语言表述尽可能中性化、事实化,直观呈现生命化的特征。以法律案例的剖析、道德典型的示范、生命故事的叙述等为基本教学手段,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内容纳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生命意识,促进个人生命意识和生命素养的提升,并实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和谐成长。通过本教学改革的实践,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疏远与叛逆心理,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注重情感体验、生命感悟式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重结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推进模块化专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根据课程特点和高校人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制定和实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块化教学大纲”,以专题形式全面介绍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即所谓“纲”,同时又注重提取历史大事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即所谓“要”,并通过教师的作用使这种智慧和精神实现“三进”。通过“纲”与“要”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用26学时进行知识模块讲述,将10学时作为课堂实践模块活动。进一步统一模块化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制作模块化专题多媒体课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编写试题库,建立自主学习平台,探索建设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改革考核考试方法,深入开展教学研究,鼓励团队成员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通过参与各类教学交流活动,促进项目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推广、转化。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深入实施“专题教学综合改革”和概论课“三个自信”的教学探究的教学改革项目。在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加大对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力度,通过整体思考,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章节界限,设定大约26个左右的专题,实行专题式教学,辅之以多种教学形式,完善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形式,把《概论》课“三化”教育与“三观”教育、形成和强化“三个自信”的教育结合起来,在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共同讨论中,转化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增强《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推动《原理》专题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的全面展开。在参照《原理》课教材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及其组成部分按照内在逻辑组成一个专题体系,以12个专题教学为统领,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以社会现实、时政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并综合运用多媒体、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5.《民族团结与形势政策教育》课,采取固定的专题与灵活变化的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本课程紧密结合国内国际形势,特别是结合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新成就,以及地方省情和民族问题、民族发展的特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民族团结与形势政策的教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分析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坚定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信念。根据省情校情实际和教学要求,分为四个板块,即民族团结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省情教育、临时性的宣讲与维稳教育,采取固定的专题与灵活变化的专题相结合,实行“5×6”的教学模式,即共开设5个学期,每个学期6课时(具体设置为每周3课时,共2周完成教学),在已有出版的校本教材基础上,经过3年专题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努力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研究成果。

6.《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初步采取专题式教学实践。本课程注重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团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理解,培养大学生分析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设置安排和地方实际及课时计划,设计了9个专题的内容,其中包括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当代世界民族热点问题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启示,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教学既重视理论阐述,也重视知识的全面准确。积极拓展有效途径,加强交流体验,文化熏陶,启发讨论,将影视欣赏、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引入教育教学活动,增强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对专题式教学设计实践探索的几点反思

(一)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特色

1.立足学校理论课平台,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和立德树人工作为根本任务。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的主渠道作用。针对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的尖锐斗争和复杂形势,一方面把牢固树立“两个巩固”作为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主动承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重要使命;同时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理论教育当做铸魂工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建设好中央重要会议精神和理论方针政策的宣讲平台。在课堂讲授之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宣讲中央的重要会议精神和理论创新成果。由于地处民族地区,多次承担了校内外反对分裂、促进民族团结的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国家认同专题教育,开展了党的宗教理论和政策等方面的专题教育教学,有力促进了我校大学生的“五个认同”。三是积极参与大学生业余党课平台。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入党积极分子设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紧跟时代的业余党课。通过对党史、党纪党规、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就、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专题化讲授,有力提高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以教学改革项目带动教学科研小团队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专题化深入进行。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三年来先后获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块化教学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体系建构研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教学综合改革”、概论课“三个自信”的教学探究、《形势与政策》课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式专题教学探索与实践”“《西方哲学史》专题教学体系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等14项教学改革项目,形成了6个核心教研团队,初步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3部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著作,运用于教学实践,凸显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学术性、实践性和内容上的地方性,显著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效果。

3.立足地方和学校实际,将民族团结教育、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鉴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0.5%的现实,我们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教育、省情教育,组织编写并公开出版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校本教材,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既受到师生欢迎,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肯定;借鉴国内兄弟院校的成熟做法,认真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功能与任务,关注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和生命困顿,挖掘整理课程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的题材,重新设计教学专题,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培养他们为自己生命负责、为他人生命负责、为社会和国家负责的精神,着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及德行能力,教师经过精心备课、认真讲授,学生积极参与,经过4年的教学探索,目前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到学校德育学分制的有力支持,通过德育学分实践巩固了教学成果。2015年9月学校实施了“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德育实践学分暂行办法”,将德育实践考评成绩化、学分化,把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努力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延伸了课堂教育,巩固了教育教学效果。

(二)专题式教学设计本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专题式教学设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确实能解决过去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能有效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含量,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专题式教学设计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性、专题主题的跳跃性、专题内容的学术性、专题设计必须要考虑的意识形态性,专题式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影响和制约教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1.专题设计不合理。由于缺乏足够的系统研究,专题式教学设计缺乏通盘考],不同课程的专题有相互重复交叉的现象;有的专题没有突出教材体系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或是一带而过,或是内容有错误;有的专题缺乏足够的信息量,是教材内容的翻版,有形而无实,走向形式主义;有的专题过于理论化,忽视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走到了专业方向;有的专题设计内容过于陈旧,达不到教育效果;有的专题为了联系学生实际,过于迎合学生,出现娱乐化倾向;有的专题过于专注现实各种问题的罗列,一味求新求异,忽视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理论思维的训练。

2.专题式设计对理论体系的碎片化。在专题式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每一个专题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和操作体系,由于设计和实践中,忽视或者放弃专题之间应有的内在理论逻辑关联,专题设计随意化倾向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虽然学习了专题内容,但是无法从教学中把握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造成对理论体系理解的碎片化。

3.教的畏难情绪。由于专题式教学设计和实践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尝试,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专题名称、专题内容、计划学时、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情景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考核考评等各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尝试,必然要费时费力,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专题式教学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就会面临无效和失败的可能,教师从事这项工作有怕失败的心理。专题式教学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对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工作责任心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对其具体运用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一旦某一环节出现纰漏,教学督导组教学评价、同行听课评价、学生评教活动中就会影响到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和评价等级,教师尝试改革的风险加大,缺乏专题式教学尝试的动力,影响到教学效果。由于专题式教学设计和实践还处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考核评价办法尚未整体做出调整,传统考试办法会影响到专题式学习的学生学业成绩,也会影响到教师的专题式教学热情。

(三)专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笔者认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向前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其关键问题,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就重点问题来看,一是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不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多,教学内容更新快而教学准备工作量大,教学内容“广而全”等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和考核等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构建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以案例式、专题式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流程和相关策略。二是解除任课教师的思想顾虑,形成和完善教师从事专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继续深造、进修及参加专业培训。三是要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关注焦点问题,系统整合基础理论知识,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专题。四是要通过专题设计与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难点问题而言,一是如何在科学把握教材内容体系的整体结构与核心要旨的基础上,有效实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思想的疑点和困惑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实践课题内容之间的有效对接。二是如何在遵循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跳出教材而不远离教材,建构合理科学富有吸引力的专题教学体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三是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社会政治目标与个体具体生活目标的有机统一。

四、今后的设想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就专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获批2016年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这是对我们努力的肯定和激励,更是鞭策和新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我们今后将努力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施案例式专题教学,融入案例分析、探究式学习、情境创设等多种要素并优化组合,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二是更好地化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更紧密地将课程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应用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通过项目建设,将凝聚团队,提升成员素质与水平,建构科学的专题教学内容,形成多样的教学方式,建设精品课程,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四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兄弟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Reflection on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matic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FANG Li-jiang

(College of Marxism,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Qinghai 810008,China)

Abstract:Exploring the thematic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mmarizes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matic teaching experience,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seize the key problem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reform,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grasp the initiative of ideological theory on the battlefield,has an important role.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高品质的教育需要教研的支撑。为此,我校根据上级文件中提出的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制度,即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的中心要下移到学校,开展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校本培训活动,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本学期,我校在校本培训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书面”培训。

我们注意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读书进行自悟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教师读书活动需要提供学习材料,给以知道方能有成效。为此,我们呢坚持做好两件事:一是由教导处负责给教师提供“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这种材料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来源于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和网络,常常是一两篇小文,便于阅读思考,还有的是校长读报刊后提供。二是全校教师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如《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学校安排集中时间进行导读,分散时间进行自学,撰写万字以上读书笔记,为消化所学内容,学校结合所读书籍内容组织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和教师间的互动研讨活动,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学习、讨论、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全体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变化有了共同的理解,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专题”培训。

对于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或根据学校工作及教师发展某一方面的需要,开展专题研讨和培训是广大教师非常欢迎的一种培训方式。本学期我校举行三次专题式培训活动:一是“班级管理”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各班主任结合自己工作交流探讨班级常规管理的方法、经验及自己的困惑;二是各学科“后进生辅导工作”专题研讨,各科教师畅谈自己辅导后进学生的做法、收益和自己对待后进学生的观点,进一步端正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心;三是“学科复习策略”的专题研讨,先组织各年级、各学科的备课组长讨论交流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年级段的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再由教导处分管各学科教学的教导主任面对所有教师开展“开展有效复习 提高教学质量”的专题讲座,最后再组织全体教师交流自己的复习方案,在三个层次的交流中,教师既客观实在的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复习方案,又对总复习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这样的专题培训就能把“问题——学习——研讨”融为一体,形成一个“集体研究”的氛围,“教师个人反思、同伴研讨互动、领导专家指导”的教研机制得以运行。同时能使教师进入一种“以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机智为目的”的研究状态中。

三、“做课”培训。

学校以新课改理念为导向,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汇报课”

、“青年教师评优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拜师结队结对汇报课”等多种形式的做课活动,同时邀请旗教研室的包努恩吉雅、佟和平老师来我校听课和指导课堂教学,一学期以来,我校共“做课”百余节。4月份,我校在旗教研室指导下,成功地承办了全旗小学蒙语文教改实验推广会,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在这些“做课”活动中,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进行研讨性的对话与交流,一起议论“新课程现象”,例如有的在课堂教学中试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但又被头脑中的“教案”所束缚,课堂上表现出很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控制性,这就是一种观念与行为相悖的“新课程”现象,于是我们就一起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几次争论以后,达成这样一个共识:第一,教学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第二,教学设计方案的基本特征,要对传统教案进行超越性的改造;第三,教学设计方案的书写要求,要突显出设计者的“创新与特色”;第四,教学设计方案的的制作过程,要倾听学生的意见,要让学生参与设计与制作;第五,教学设计要体现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第六,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第七,教学设计是个“教学构想”,但教师要多做一些“预案” 。就这样,在“做课”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校包晓红、陈秀兰、董红霞等三位老师在自治区创新课教学评比中都获得了二等奖。

四、校本研究。

校本教研是完全出于本学校、本年级、本学科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而开展的教研活动,是本校培训的一种形式。校本教研通过教研组内教师互动学习,平等研讨,自我反思,推动教学改革,形成民主平等开放的教研氛围,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校本教研需要制度保证,我校建立了以下三项校本教研制度:

小组专题教学月制度。每学期学校根据教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一个主题,由本教研组成员根据主题共同研究,人人做课,相互观摩,随时研讨,形成一种人人参与、互动交流的研究氛围。

教学评价制度。根据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表”,开展教师之间、教研组长与老师之间、学校干部与教师之间的教学评价活动。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坚持每周行政领导集体听评一位教师的课的制度。这种评价不是对教师的教学做什么结论,而是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协商,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是一种相互的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制度。我们要求30岁以下的教师每个月要有2节反思式的课堂教学,30岁以上教师每月有1节反思式课堂教学,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以便更好的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一学期以来,我校在旗级以上获奖的论文有18篇,其中盟级论文6篇、区级刊物上1篇。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以下简称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为此,单元设计分别从数学的视角、课程标准的视角、教材比较的视角、教学方法的视角、教学目标的视角、学生学习特征的视角、 教材重难点的视角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所选的单元教材,可以是教材的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专题。如果所选的单元是某个专题,又可以分知识方面的专题和能力方法等方面的专题。活动中,在前述七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总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课时教学目标,科学准确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力求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其次设计总的教学流程,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课时分解,描述每节课教学之间的关联及与单元总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单元的重、难点。然后,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选择本单元的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是自我反思,从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邀请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开设培训讲座,对参赛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展示课堂进行点评。前期还邀请北京市开展单元设计的实验教师介绍经验,与参会教师交流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活动以团队形式参与,对于选定的教学单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本次活动除评出若干优秀展示课奖项外,还评选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授课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专心钻研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虽然有时也考虑诸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总的来说,这种一招一式的“磨课”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难以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教材。实际上,常见的情况是,从教多年后,大部分数学教师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内容遗忘殆尽,日常教学仅局限于高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狭小范围之内。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又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与传统的教研形式不同,单元设计努力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的细节,还要从数学的角度通盘考虑,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要在教材比较的基础上,琢磨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相关教材的处理。这种思考使得教师必须时刻回顾高等数学相关知识,重温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全面考虑所教教材的教学问题。这种做法使数学教育界追求的“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成为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找到了有力的突破口,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单元教学设计活动虽然是从数学学科教学中提出来的,但其思想和做法显然可以移植到其他学科教学之上。移植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这一方面需要扎实的学科内容视野,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其形式,一是教师个人自学,二是校本培训和片区培训,必要时还可与高校学科教学研究专家结成研究共同体。二、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单元教学设计活动的基本形式以教研组或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内部要发挥个人特长,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单元教学设计不追求既定或时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根据教师个人实际、教学风格和教材内容等选择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实质,淡化形式,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培训;旅游服务;网络培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57-03

【作者简介】陈海艳,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冯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教学设计、教师发展。周春林,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及信息化教学。

江苏坚持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职教教师培训上,江苏省也在积极探索,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教师培训工作模式。2013年,江苏省启动了首批江苏省中职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开发项目,共有“8+1”门(8门专业学科课程+1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课程,委托了9所职业院校承担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承担了首批旅游服务学科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本文结合课程建设工作,详细解析了中职旅游服务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以期为同类网络培训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课程设计依据

(一)成人教育理论

1968年,时任波士顿大学教育学教授的诺尔茨(Knowles)提出了成人教育学的全新概念。诺尔茨对成人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五个基本假设,认为成人学习具有如下特征:①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②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资源;③具有学习需要,这些需要与改变自我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④以问题为中心,希望能立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⑤学习为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因素所驱动。[1]这一理论在成人教育和培训领域至今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成人学习的特征表明教师学员在培训中更多关注培训的实用性,这就要求培训设计应面向具体应用,一方面呼应教师学员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师学员的经验作为学习的资源加以利用。依据这一理论,培训课程在设计上要立足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实际,将培训内容和其已有经验建立有效联接,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满足并催发其培训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投入培训课程的学习。

(二)中职教师培训需求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把有意义的学习描述为:主动的、有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合作的学习。[2]只有充分了解一线中职旅游服务专业教师的实际需求,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才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创生新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有意义的培训”成为可能。

项目组在做课程设计方案前期,对省内部分中职院校做了调研,以了解中职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发现,中职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期望通过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来指导日常教学;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希望通过培训,能够较好地处理教学的难点,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三、希望了解行业动态以及企业实践的相关知识。这一调研结果为培训课程设计奠定了可靠的事实基础。

二、培训课程目标设计

依照旅游服务专业的特点,课程设计结合中职教师的现状,紧贴一线教师的现实需求,面向旅游服务专业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诉求,以拓宽中职旅游服务专业教师行业视域,提升中职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系统设计课程培训目标,科学设计课程模块。

旅游服务课程的设计结合中职教师的学习特点,把握成人学习的一般规律,培训内容紧紧贴合一线中职教师的实际需求,立足于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培训内容以具体专题、话题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满足中职教师的学习特点,顺应其培训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在学习环境创设上,课程通过视频以及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教师学员开展自主、多样化的学习提供支持。

三、培训课程模块设计

着眼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和职业发展,培训课程按照“理解行业标准―优化课程设计―提升职业技能―落实行动研修”的课程设计思路、“模块―专题―话题”的课程设计框架系统设计培训模块。采取“线上学习+线下研修”的方式,引导教师学员将培训所学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具体学习任务为驱动,促进培训迁移。

(一)模块一:行业标准解读

结合旅游服务专业的行业现状,本模块设计了“酒店星评标准解读”“导游员服务规范解读”“现代旅游新业态”“饭店质量管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紧贴行业现状,分析行业对酒店设计、管理、服务、质量提升以及导游服务的具体要求,引导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更能贴合并满足行业需求,有效促进课程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对接,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前提保障。

(二)模块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模块包括“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实施与评价”两个专题,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向中职教师展示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以及课程教学评价开展。如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专题中,结合中职旅游服务专业课程特点,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差异,选取了“客源国概况”“酒店概论”“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三门课程,通过具体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向教师学员展示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实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职一线教师的教学开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本模块的学习,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引导其变革课程设计思路,创新教学和评价方法。

(三)模块三:职业技能实务

本模块除了示范、讲解职业技能的规范操作与实施要领,还凭借学院多年参赛和指导中职技能大赛的经验,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规程,讲解和点评大赛的关键环节,为中职教师开展技能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或协助学校举办技能大赛提供指导。此外,考虑到教科研能力逐渐成为职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训课程还在本模块专门设计了“教科研能力建设”这一专题,启发中职一线教师,结合旅游行业以及日常课程教学进教科研,培养学员教师的教科研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各个模块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四、培训内容设计

在进行培训内容设计时,课程将感官体验作为培训教学的起点,同时结合中职教师日常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在中职教师旅游服务网络培训的内容设计上,主要采取了“视频课程”的表现形式,将培训内容通过直观的课程视频展示出来,通过可听、可看、可感的方式,全方位刺激培训学员的感官,将教师学员放到知识的应用情境中学习,增强教师学员的应用体验,为其培训后的迁移提供了直接借鉴的经验。

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表明,在网络教学中,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要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以及信息资源设计。旅游服务网络培训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每个模块紧紧围绕专题、话题组织课程培训内容。结合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和学习理论,培训内容以中职教师的学习为中心,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中职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学习提供支持;各个模块结合专题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视频课程学习、拓展阅读、知识链接、课后作业等),借助于丰富的培训资源,激发学员教师积极投入到网络课程的学习,培养中职教师网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中职教师网络培训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包括旅游服务课程在内的9门网培课程已经进行了首轮的培训实施,后期将收集学员教师的培训反馈,调查具体的培训迁移情况,通过实践来对课程的设计开发进行整体评价,为后面的网培课程建设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海东.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6-128.

[2]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11.

[3]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7.

[4]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1.

[5]杨明全.教师知识:专业生活场景中的实践智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2):29-34.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它的预期目标和终极成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提炼,不论是叙事研究、活动设计、案例分析还是阶段论文,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与体悟、自我总结与完善、自我提升与发展,从而完成专业自我的发展。

一、平台搭建,让教师的发展有路子

学校为了使教师全面提高、长足发展,搭建了“四个平台”——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设计评比、教学心得演讲和教学专题研讨。

(一)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展示。

每学期学校都要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有优质课评比、有自荐课观摩、也有家长开放日活动展示,还有专题研讨以及分管领导的随堂听课。优质课评比一般是全体教师参与,在相同领域内或在同一主题下设计教学活动,集体观摩评比。汇报课可以是本人自荐,也可以是年龄组推荐,教师观摩评议;专题研讨往往是一课多研的形式。在《开展阅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进入实施阶段后的第二学期,我校开展了优质语文阅读课评比,这也是第一次集中展示此项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这次评比观摩中,我们发现了教师的进步,观念的转变,尽管课堂组织上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但都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这次评比中,陈雪老师设计的《鸟的天堂》,还参加了东港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中小学教师技能竞赛活动,得到了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和观摩者的一致好评。

形式各异的展示活动,让广大教师通过活动观摩、现场研讨、分组再实践,提高了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二)异彩纷呈的教学设计评比。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和学的系统过程。在教师中开展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可以推动教学设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总结和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一节课、一节主题班会、一次主题活动……设计要突出课题研究的需要,能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方案的内容、方法以及具体实施后的效果等。参与评比的优秀设计供大家学习、借鉴,并推荐好的教学设计参加上级竞赛,上传学校网站,极大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水平。

(三)精彩绝伦的教学心得演讲。

为优化教学行为,转变教育观念,给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分享心得的平台,学校在每次周例会前安排四名教师进行教学心得演讲,让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心得通过演讲这个舞台与其他教师分享,同时促进自己演讲水平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四)丰富多彩的教学专题研讨。

间周三下午为专题研讨时间,每个学年组、教研组带一个问题参加,可以是研究活动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也可以是某一个特殊研究活动中的个性问题,还可以是教师个人盲点,或者是身边的某一教育案例。大家在研讨会上共同探讨。通过剖析、反思、互相启迪,不断进行思维碰撞,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育理念。

二、专家引领,让教师的发展有效度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学校每学期根据确定的培训主题,有针对性的邀请有关专家、名师到校进行讲座,指导。

2012年2月27日,学校请丹东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王群主任到我校为全体老师做了《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专题讲座。2月28日,请丹东市金汤小学特级教师孙波来学校为全体班主任做以《美丽来自于书香》为主题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辅导。2012年8月27日上午,我校请来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学科知名专家贾志敏老师为全体老师上了语文讲读课《卖鱼的人》,然后做了《怎样教语文》专题讲座;下午先上一节作文指导课《扩写》,然后做了《小学作文怎么教》专题讲座。28日上午,贾志敏老师与我校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一上午的座谈,面对面交流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的困惑,课外阅读与积累的方法等。贾老师的课自然、质朴、实在,贾老师的讲座清晰、简明、深刻,让老师们有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感觉,的确是受益匪浅。

通过一系列的专家、名师引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加有实效,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自我反思,让教师的发展有深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发展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教师在获得经验的同时,能坚持自觉地反思,那他的发展就不是一种短期的或阶段性的,而是一种可终身持续的发展过程。

(一)通过撰写教学故事,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在开展小课题研究中,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用内省和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以校长做表率,及时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评价,并给予有效的提议和建议。其次,引导教师思考“对什么进行反思?如何进行反思?为什么要反思?”,不断地用新思想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研究的课题。

在反思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撰写教学故事,并针对教师的实际水平,不断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回顾、诊断等方式对自己的行为,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或修正。月底上交各年组分管领导,分管领导根据教师反思的具体事宜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合理的建议,并优中择优上传学校网站,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二)通过撰写个案分析与论文,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经常提醒教师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树立成果意识,为课题结题作准备。教师要自始至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和实践活动,并通过研究和实践,或验证,或补充完善,或丰富发展他人的理论。当研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课题的研究进行认真总结。在深入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做法、体会与感悟进行理论的提升。因此,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就是教师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提升理论的过程。

(三)通过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究能力的提高。

小课题研究的实质就是对问题的探究,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对教育问题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我们把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大致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而教师的研究能力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提高。

如2012年7月,在结束了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二年组全体教师在学年组长刘立娜老师的组织下集中对一年来还没有解决或新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提炼,归纳整理出三方面共计20个问题:

【语文教学方面】(7个)

有感情朗读始终没有多少成效;

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完整,不够流畅;

识字课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看图作文中错别字较多;

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

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明确的方法指导;

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没有很合理有效的检测方法。

【数学教学方面】(5个)

计算不准确,“马虎”成普遍现象;

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差;

数学教材中的习题设计针对性不强,无层次;

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简单应用题的学习注重过程,但缺少方法的指导是否会影响以后稍复杂应用题的学习。

【行为习惯方面】(8个)

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多数处于被动状态;

学生爱撒谎,不愿承担责任;

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需提高;

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够;

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加强;

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靠老师“看着”;

不珍惜学习用品,铅笔、橡皮等掉到地上了,不知道找回来,只知道买新的;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要多用点心思。

新学期伊始,已经步入三年级的他们不需要学校安排,根据梳理出来的问题,确立了自己要研究的小课题,并且分清主次,依次研究与实践,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由此可见,小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探究能力的良好途径。

(四)通过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以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基本依托,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管理评价改革为保障,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致力于推进全镇小学教学改革,推进我镇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促进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1、抓好培训——着眼校本,突出骨干,整体提高。

2、推进课改——理论支撑,加强实践,提高质量。

3、推动科研——完善制度,营造氛围,推出成果。

4、夯实常规——狠抓落实,严格管理,规范教学。

三、实施策略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1、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各地先进经验。利用网络媒体及手中的报刊杂志、业务专著,认真加强学习、研究,及时掌握所负责学科教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时刻站在学科教研领域的前沿阵地。

2、练好五项基本功。一练“三笔一话”基本功,二练驾驭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功,三练指导教学设计的基本功,四练指导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五练掌握、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功。

(二)、加强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加强骨干培训,开展“名师工程”。以人为本,分类培训镇、校“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继续围绕“六个一”来培训镇级骨干教师,即:①上一节校级以上示范课或汇报课;②写一篇围绕“三个体现”和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设计;③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或课题、专题总结;④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评课意见;⑤写一篇不少于4000字的校级专题讲座稿;⑥写一本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摘抄不少于50张的读书卡片)。

2、指导各校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制订好基本功训练计划,督促教师落实自练方案,认真指导中青年教师练好“三字”(粉笔、毛笔、钢笔),过好“三关”(教材关、教法关、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关),学会“三课”(说课技能、讲课技能、评课技能)、会用“三机”(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

3、指导教师做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本学期,本人计划认真抓好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重点做好教学后反思,写进自己的教案中,并将其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认真加强检查。

(三)、推进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加强一年级课改研究和实验工作。经常性地深入课堂进行调研、指导,并收集一年级课改实验教师碰到的疑难和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解决,及时为实验教师排忧解难,不断总结经验,切实提高实验质量;要求一年级实验教师学期内要完成“三个一”(写一篇自己最满意的教学设计,上一节校内课改研究课,写一篇课改实验学期工作总结)。

2、用先进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积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引导教师继续实践“一主”“两式”“三维”“四以”“五让”的教育理念。

3、指导开展好“教学质量月”活动。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继续围绕“学、看、做、写”

来认真指导各校开展好活动。重点抓好中心小学“教学开放周”活动,发挥教科研龙头作用,搞好包括一年级课改及字理教学等课题实验内容在内的展示课。指导各校认真积累资料,及时做好活动总结。

(四)、加大科研,推动教育创新。

1、加强宣传,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科研观。通过会议、培训、研讨活动和课堂教学观摩,让教师进一步明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只凭“热情 拼搏”,不能仅靠“时间 汗水”,要研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运用更好的方法途径抓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学校、教师将科研认识上升到科研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服务、为学校发展提供目标导向和动力支持服务、为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让学校领导、教师真正树立起科研兴校的观念。

2、完善制度,营造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协助领导修订好《武利镇中心校关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若干规定》,建立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的制度,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研讨与实践活动,营造校校重科研、人人做实验、处处有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

3、带头参与,抓好课题、专题研究。认真抓好本人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立项的区级子课题《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市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实验工作。同时,加强各校申报的各级课题管理,指导开展实验研究,整理研究资料,写好阶段总结,保证按时结题,推广科研成果。加大校本课题研究的力度,指导各校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专题研究。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一、更新研究理念,建立保障机制

1.树立“以师为本”的研究理念

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为研究依据,主要为了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以师为本”,以行动研究为主的一种应用研究。“以师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校本研究中的体现,既要立足于教师的个性需要,又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可持续性,培养教师自我发展能力。校本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校本研究大致可分为校本科研、校本教研、校本学科研究。这三类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校本学科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渠道,校本教研是校本科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科研是校本教研的提炼和升华。在校本研究中,可以将三者密切结合,不一定非要做严格的区分。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多的是带有研究性的校本实践,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校本研究方式。开展深度校本研究,应该首先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目标思路不清的问题,提升理论层次和实践效能。

2.完善校本研究的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校本研究制度注重一个“细”字。立足于激励,体现制度内容的全面化和制度规程的具体化。比如,建立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说课―听课―评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研究成果激励制度等。学校把这些制度作为常态下的工作序列,内化为教师的工作任务,形成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让制度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

第二,执行校本研究制度突出一个“实”字。校本研究的过程就是校本研究制度执行的过程。执行校本研究制度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落实执行,一是及时总结,总结重在对完成工作的结果和过程的质量情况做归因分析、提炼、反思。二是及时反馈和调整,这是加强校本研究的过程检查和指导。校本研究制度在实践中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二、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式

1.确立校本研究的主题和重点

首先,依据新课程对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要求,确立校本研究的主题。与新课程同行是选取校本研究内容的基本原则和依据,学校引领教师通过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学科教学,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和超越。比如,研究如何有效管理教与学,如何遵循规律教与学,如何遵循规律“和谐高效”教与学;

其次,立足于学校实际,确定校本研究的重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永远是校本研究的方向,学校把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作为持续追求的目标,把深度研究备课和深刻反思教学作为校本研究的重点。比如,研究如何让常态课实在有效,如何优化教学环节,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创新校本研究的活动方式

校本研究的活动方式,主要有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案例研究、示范观摩、“同课异构”和“一课多轮”、集体备课、网络研究等。

①课题研究,这是将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转换为研究任务,生成研究课题,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采用灵活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实现对教育教学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这样基于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不在求多、求大,贵在创新、求实。

②专题研究,这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教学中有共性的具体问题,开展主题研究活动。通常以课例为载体安排教师作研讨课,通过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提升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③案例研究,这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组织优秀案例展示、研讨活动,让教师在讲述自己教育教学故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让听案例的教师结合别人的教育教学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④示范观摩,这是典型示范与自省跟进相结合,引导与协调相结合的校内展示研讨活动,起到经验共享、以点代面的作用,以优质课堂推进常态课堂的质量提升。

三、开展深度研究,坚持自我反思

1.深度研究备课和上课

第一,深度研究备课,提升集体备课的价值和教学设计水平。我校以提升集体备课的价值为重点,开展常态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形成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四步备课流程”:自主探究,形成教学设计;合作交流,修改教学设计;新课引领,验证教学设计;总结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常态化教学设计的研究,是深度研究备课,强化集体备课关于集体参与研究、突出个性特色、贡献个人智慧“三点要求”的精心预设过程。

第二,深度研究上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以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为重点,开展常态化评课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关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等观念问题;遵循“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温故知新”等教学规律,以及“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教与学并重”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在具体操作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鸣。

2.坚持多视角和全过程的有效反思

自我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也是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了激励教师自我反思,首先,引领教师深刻认识反思的目的意义,正确理解反思的含义和对象(内容),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教学中成功与失败之处。其次,坚持多视角、多类型、教学全过程的有效反思,并强调反思中的思维参与和理论支撑,研究解决反思中提出的问题。一是变换视角来反思;二是采用多种类型反思方法;三是在教学全过程进行多次反思;四是坚持写反思。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学设计;优质课;课堂

以校为本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是指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方式。

近年来,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我校联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具体落实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组织开展教学设计竞赛

教学设计是教者在对学生和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的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校本教研的主题。

近年来,教学设计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全校性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基本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活动,促进教师学习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素质。活动中征集到的这些教学设计,尽管并非尽善尽美。但我们欣喜地看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课标的要求及学生实际,“三个维度”关系处理较好,大多数教学设计能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并积极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

教学设计毕竟还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效果如何,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教学来检验。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校规模的优质课评选活动。这种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竞赛活动,是其他级别的活动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它既可全员参与,人人行动,又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这种以全员参与为形式的校本教研,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种发扬重在参与精神的校本教研又能使每位参与教师都有所收获;这种竞赛,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提高。

经评选后推出的这些优质课,虽然内容不同,授课方式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对参与教师而言,评优课的许多成功经验将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反思和引领日常教学。同时,授课教师表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教学方法对听课者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显而易见,优质课评选活动是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我们通过听课、评课、尤其剖析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对本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认真客观地分析。毋庸讳言,相当一部分教学设计与新课改、新课标要求有较为显著的差距。

问题一:部分教学设计对“三维”目标的把握欠完整,有的甚至只确立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问题二:一部分教学设计明显存在“两多两少”现象:一是教材分析多,学情分析少;二是教师活动设计多,学生活动设计少。

问题三:有相当一部分教学设计缺少教学反思这一块,有的虽有,也草率,真正从教与学两方面较为深刻、理性的反思鲜见。

这些现象折射出我校教师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对新课改的认同度还比较低,基本上仍是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应试教育的烙印还很深;部分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论教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主,而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实践获得发展的学习活动很少;缺乏现代教学理论的素养,缺乏设计、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经验与操作技术。

上述问题,引起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深刻反思。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决不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必须要有扎扎实实的行动。由此,学校领导班子决定从本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对此开展专题研究。

专题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教育反思应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从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来看,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迟反思等几种不同的类型。下面笔者主要就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所谓专题反思,是有着明确的问题取向,常常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这种反思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分析也较为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可作为反思对象的专题有很多,比如从教学构成因素的角度来看,可以是教育任务的完成程度,或是教学内容确定的适宜程度,或是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等。从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来看,可以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或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支配时间的程度,或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程度等。所以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凡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专题反思。

下面是笔者就课堂上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行的专题反思:

随着现代化教学媒介的丰富,我们几乎堂堂语文课都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慢慢地发现语文课堂的色彩变绚丽了,容量变大了,可语文教学的效果似乎并未随之得到相应提高,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反复思索着,并认真观看了于漪、钱梦龙等著名教育专家的教学课件,发现了问题所在。譬如同样是教朱自清的《春》,笔者的课堂是以课件为主,向学生展现了朱自清笔下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样固然生动形象,但却忽略了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想象的过程,也就剥夺了学生体验、创造的机会,把阅读美文减缩成了读图。而于漪老师在上《春》时,主要靠的是她那循循善诱亲切的讲解,寓情于景、声情并茂,通过对千变万化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来与学生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充分发挥了我国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说服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更让他们学有所获。

整体反思常常不把反思的对象集中在教育教学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上,而是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就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一堂课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1.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达到了,那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

2.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在课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

4.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件?这些事件对教育教学有何影响?以后还需要关注什么?

这些反思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虽然缺乏专题反思的针对性,但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利于改进日后的教学行为。

记得几年前笔者上《三峡》一课,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其中有一个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是笔者最满意的,也期盼它能成为课堂的亮点:我们国家在三峡地区建设了一个什么工程?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课堂上,这四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占了整节课的三分之二。整节课上的热热闹闹,笔者颇为自得。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师,当年郦道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笔者愣住了,课都结束了学生竟然连本文的主题都不清楚,怎么会这样呢?冷静下来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内容进行反复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品读文章语言,感受三峡雄壮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而笔者却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那四个问题的讨论上,这样的课看起来似乎有深度、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远离了教学目标和文本,喧宾夺主,把一节优美的散文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

上一篇:思维能力培训范文 下一篇:财务风险控制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