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21:46:26

专科会计论文

专科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2.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独创性并非抛开前人成果,而是在吸收和强化已有学说基础上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专科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2.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独创性并非抛开前人成果,而是在吸收和强化已有学说基础上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专科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张蕙生(1894~1982年),女,浙江省平湖市人。教授,会计学家,会计实务专家,会计教育家。中国第一位女会计师,“三位一体”立信会计实业的主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一、个人生平简介

张蕙生,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现平湖市)一个“轮船局”老板的家庭。从小因父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影响,被待守闺中。

1912年(民国元年)春,时年18岁的张先生迎来了知识与职业生命的春天,进入平湖县淑英女子学校就读。由于她求知心切,加上天资颖慧,勤奋攻读,仅1年半的时间,于1914年秋季获得小学毕业文凭。不久考入蔡元培先生在上海举办的爱国女子中学,1917年与钱素君先生同期毕业。此时,因家道中落,无力再供她升学,便去寰球中国学生会附设小学任教,并在校外兼课和做家庭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身为寰球中国学生会学校教师的她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到江湾、 浦东等地向群众作时局形势演讲, 揭露清朝政府的卖国行为,呼应北京学生的革命行动。

到1920年,经过4个年头的辛苦积聚,终于攒下一笔旅费,为出国留学奠定了物资基础。是年8月,乘上“南京号”轮离开自己亲爱的祖国,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半工半读”,度过了为期7年的海外留学生活。1927年,获得商学学士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上海。

归国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终生难以离弃的会计事业。起初,在国民政府卫生署于上海设立的海港检疫管理处任会计主任,并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事务主任。1930年,脱离政府机关,获取中国会计师资格,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1位女会计师,并加入上海会计师公会,随即开始从事自由职业。一方面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会计师业务,之后再没离开过“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实业;另一方面从事教学工作,历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授、会计系主任、副校长,沪江商学院院长等职,并兼任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东吴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教授,讲授薄记学、银行会计和铁道会计等课程。

1943年1月,同钱素君一并取道西北公路,经西安、宝鸡、成都到达重庆,协助先期从香港绕道抵渝的夫君潘序伦主持立信会计师重庆事务所的日常工作,一起重振立信会计实业。8月,被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为立信会计学校总务主任。翌年3月,与钱素君一道,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审查教员资格合格,被定为教授。11月,又与潘序伦和钱素君组成立信会计学校教员升等委员会。1945年2月,与潘序伦、钱素君一道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为“专科以上学校久任教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离渝返沪。与潘氏和立信同仁钱乃澄、李文杰、 李鸿寿、 顾询、 陈文麟、夏高波等先生,多次参加徐永祚先生在上海以“聚餐会”形式组织的开展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革命活动。1946年前往南京,主持设立南京立信会计事务所分所,至1949年结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授。同年12月,与李鸿寿、陈文麟、钱素君、余性元等人被推选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务委员会成员。翌年10月,与潘序伦、顾询、陈文麟、钱素君、王澹如一道被聘为新成立的立信会计丛书编委会成员。1980年10月,先生晚年与潘序伦、郭森麒、李鸿寿、李文杰、施仁夫、王澹如等人一道担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务委员。

1982年12月15日,中国会计学界的一代女杰,因久病不治,口述完《忆钱素君女士》一文后驾鹤西去,和钱素君再续同学与挚友的未了之情,享年88岁。

1988年,被《中国会计史稿》(郭道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收录为民国时期76位知名会计学者之一。

2000年,作为20世纪中国会计学界名人被收入《中国会计学界百年星河图》(郭道扬,《财会通讯》2000年第1期),列入37位一星人物之中排第32。

先生与夫君潘序伦共育1女,名潘屺瞻(1921年前后出生),与著名会计学家管锦康先生结为夫妻。

二、理论主要贡献

张先生长期从事会计学和审计学的教学与研究,一生留下诸多会计论(译)著。由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的主要会计著(译)作有《审计学原理》(与钱素君合译,1934年),《政府会计》(立信会计教科书,与王成杰合作,1941年),以及[美]w.a.paton著《决算表之编制》(立信会计译丛,与潘序伦合译,1949年),《基本会论文联盟计学习题》(立信会计丛书,1950年),《简易商业簿记教程》(与潘序伦合编,1951年)和《通用簿记教程》(与潘序伦、顾询合编,1951年)等。

先生发表的会计论文主要有《英译政府会计名词》(《立信会计季刊》1940年第11期),

《我国政府会计中之内部牵制制度》(同前1941年第13期)和《公务交代论》(《计学杂志》1941年第1卷第1期)等。

《政府会计》一书为先生诸多著作中的代表作,是民国时期继雍家源先生《中国政府会计论》之后的又一部具有较大影响的政府会计著作。从1941年11月初版,到1951年1月近11年的时间里,连续刊行18版。可见,发行量之大,受益面之广。

全书除书末的习题和总习题外,可分为5部分。第1部分为第1章概论,介绍政府会计的概念;第2部分为第2、3章,分别介绍预算的概念、预算的实务;第3部分为第4章公库制度;第4部分为第5章~12章,分述会计科目及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分会计与财物会计;第5部分为第13章~16章,介绍决算、交待及审计。

通阅张先生的《政府会计》,在学习有关政府会计理论与知识的同时,从教材编写的角度考量,有以下几点让人受益匪浅。

一是内容设计精当。该书作为一本主要适用于高中商科及高级职业学校的教材,在内容安排上颇具匠心,既以中央各机关单位会计为主,又辅之以整个政府会计。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对于政府会计的历史等问题,因非必要,故予舍去。

二是理论实务兼备。全书从篇章结构上,既有专述会计理论的章节,更有讲解会计实务的篇目;具体内容介绍方面,更是理论与实务兼备,理论阐述清晰,实务举例详尽,且图文并茂,书中仅会计用表就列有68张之多。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是紧扣会计法规。会计是一门社会科学,会计处理必须以会计法律法规为准绳,会计教材的编写应以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该书编写于1941年,书中所援用的法律法规均以1940年颁发的最新法令为标准。

四是教学目的明确。书中《例言》介绍,该书的主要适用对象为高中商科及高级职业学校学生,专科以上学校也可用作教本,各机关会计人员可以此为参考。对于高中商科及高级职业学校学生,“务使读毕本书,力能充任各机关会计人员”。这既是对本书编写提出的要求,更是对课程教学明确的目标。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主张在政府会计中推行内部牵制制度的只有雍家源、卫挺生等为数不多的会计学者。张师为我国较早系统阐述政府内部牵制制度的会计学者之一。1941年,她发表的《我国政府会计中之内部牵制制度》一文,是当时一篇较早专门论述政府会计内部牵制制度的文章,很见份量。文章中,她将卫挺生创立的联综组织理论从政府会计的角度进行了阐释,称联综组织为“政府会计中的内部牵制制度”,并一改过去研究联综组织单项内容的做法,对联综组织的整个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她指出,这一制度的确立以1931年12月四届一中全会通过的改善财政方案为嚆矢,依此方案为基础设计的财政制度,包含有连环性的4个联立系统,彼此互相牵制。紧接着,她对联综组织的各个联立系统的内部牵制组织,以及机构设置与职掌,展开了详细讨论,并着重就其相互牵制关系进行了说明。

张氏在文章最后说,在现行制度下,预算、会计、决算、统计事务由地位超然之主计人员办理之,其事前与事后审计及稽察事务由审计部就地办理审计稽察事务人员办理之,其出纳由统一之国库机关及其所委托之银行办理之,致使机关行政、主计、审计、出纳人员的组织成为4个各有其主脑的组织,因而各机关的人员分之则成纵的系统,合之则各成一横的办事机关。此乃政府会计中的内部牵制制度——联综组织也。

从上可知,张先生对会计一科,不仅擅长于政府会计理论研究,而且对政府会计中的内部牵制问题也颇有探求,真是治学之严谨,学问之精细,钻研之深透,体现出一代大师应有的精神风范。

另外,先生与钱素君教授合译的《审计学原理》,是我国继吴应图先生编撰《审计学》之后,较早出版的审计学专书。为民国时期传播西方审计知识,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探索我国审计学科建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939年,她作为当时的会计界名流,受潘序伦推举,与黄组方、顾准、钱素君、袁际唐、薛迪符、徐永祚、李鸿寿、杨汝梅(予戒)和闻亦有等人一道,成为国立编译馆会计名词初步审查人员,为民国时期会计名词的规范化做了不少工作,为促进会计学术交流,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三位一体”立信会计实业主要贡献

张教授一生致力于立信会计实业,参与立信会计事务所的审计查账、企业顾问工作,承担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教学与总务主任等管理工作,支持和参与立信会计出版工作;全力支持夫君潘序伦先生发展壮大立信会计实业,使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一个单纯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成为集事务所、学校与出版社“三位一体”的会计实体,开创了中国近代会计事业的新局面。

张师是“立信”会计实业的终生支持者。据潘序伦(1984)回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成立之初,只用了一个计核员作为助理,这时不得不扩充人员,钱乃澄、顾询、许敦楷、郭驹、张蕙生、钱素君、李鸿寿、蔡经济、王澹如、陈文麟、王逢辛、唐文瑞、施仁夫、管锦康等会计师……先后来我所工作。”自此,未曾离开过“立信”。起先,她还曾担任上海暨南大学与复旦大学教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辞去多所高校教职,全身心地投入到“立信”会计实业之中。1943年便同钱素君一并取道西北公路,经西安、宝鸡、成都到达重庆,与潘氏一起重振立信会计实业。在渝期间,与潘氏等人一道,兴办会计师事务所,复办立信会计教育,出版“立信会计丛书”,使“立信”会计在兵荒马乱之年得以延续。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随夫君复员上海,继续担任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总务主任,负责管理学校的日常后勤工作。1940年代后期,年过半百的先生前往南京开设“立信”分所,担任主任会计师,主持日常事务;担任新组建的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董事,对学校建设擘画经营。新中国成立后,被推选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务委员会成员,并被聘为新成立的立信会计丛书编委会成员,继续服务于“立信”。1980年,一生心系“立信”的张师,在耄耋之时与潘序伦、郭森麒、李鸿寿、李文杰、钱素君、施仁夫、王澹如等人一道担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务委员,为“立信”续写辉煌,奉献余热。

张师是立信会计教育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先后担任总主任6年,是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的该校“专科以上学校久任教员”,即终生教授。作为教师,长期讲授簿记学和银行会计等专业课程,为“立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辛勤劳作。不仅如此,作为教授和老教师,通过与年青教师编写教材的方式,培养和提携他们。前述《政府会计》一书,就是出自她与当时的年轻教师王成杰之手。像王成杰这样经过她慧眼识拔,精心培养的青年老师很快成长为“立信”的副教授和会计师,为“立信”实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身为总务主任,在办学人员少的情况下,除做好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外,还协助校长潘序伦、教务主任钱素君先生从事教学管理,经常检查学生的早操出勤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师是“立信会计丛书”的主要编著者。“立信”办学过程中使用的绝大多数教材都是由他们的教师自行编写,张蕙生先生是其中的主要作者之一。正如潘氏(1993,1994)所言:“在立信最初建校的十二三年间,所用教本,都是由我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同仁顾询、钱乃澄、顾准、李鸿寿、陈文麟、钱素君、张蕙生、王澹如、施仁夫、唐文瑞、王成杰等编著的。”“截至1936年底,我们编译的各类簿记、会计和审计书籍共有50余种。”其中,由张师独著和与他人合著了会计、审计教材就有上10种,既满足了立信会计学子的求知欲望,也为发展壮大立信会计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转贴于论文联盟

张先生对“三位一体”立信会计实业的贡献,不仅是追随潘先生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立信”;而且与潘氏一道,为着共同的目标——发展与壮大“立信”,一生勤俭节约和无数次地慷慨解囊,为“立信”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一方面,他们夫妻日常生活简朴,在家居斗室“一床一几一柜一桌四椅”的生活环境下,多次谢绝政府分配的新房;另一方面,他们对会计事业和“立信”却是十分大方。1937年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开办之初,他们捐出积蓄6万法币和版税17.5万法币,之后每年向学校捐赠收入版税2万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立信会计学校由重庆迁回上海一时无地办学,他们捐出私宅五开间三层楼房一幢,继而又捐出美金万元,为学校建造体育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政策,潘先生得到期间被抄财物的赔偿款8万元,半数捐给刚建成的上海市会计学会作事业费,又捐赠给正在恢复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按3.5万元作奖学基金。他们的善举,体现了一对会计大师的高风亮节和对中国近代会计事业的不解情缘。

对于张师在立信会计实业中的贡献,可用会计学者葛文菊(1983)回忆张师的文章中的一段话予以概括:“张蕙生同志生前,同潘序伦、钱素君同志一道,为培养我国的财会人才、推进会计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则仍将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为人们所怀念。”

张蕙生,平湖闰秀入女中,留美加州商学士;中国注会第1女,与夫共兴“立信”事;民国知名会计家,执业教学两相宜;会计理论颇建树,著书立说传后世。

专科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环境会计研究; 数据分析; 研究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地球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界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会计应运而生。据现有文献分析,国外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而我国对环境会计的介绍与认识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李若山,1992)。二十余年来,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积极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和繁荣阶段(2000年—现在)(谢志明、易玄,2008)。关于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许家林、蔡传里(2004)做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本文以最近十年(2001年—2010年)的研究成果作为讨论重点。

一、环境会计研究现状:十年数据分析

本文的样本主要是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笔者通过查询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在标题中包含的“环境会计研究”一词为检索条件,检索了自2001年1月开始到2010年12月截止期间内数据库中所有期刊的研究文献,剔除重复计算、内容相同以及研究内容与环境会计研究无关的论文,挑选出十年间我国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文献共计240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数量及其时间分布分析

首先,笔者对十年来的数量及比例关系作了分析,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以2006年为界,2006年之前,每年发表的文章均未超过20篇,而自2006年之后的5年,每年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基本保持在年均30篇左右的水平,2010年更是增加到了51篇。这一组数据说明,环境会计相关问题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术界给予了较大的关注。这与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大力宣传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力推进具有一定的呼应。

(二)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对240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统计,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地球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界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会计应运而生。据现有文献分析,国外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而我国对环境会计的介绍与认识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李若山,1992)。二十余年来,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积极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和繁荣阶段(2000年~现在)(谢志明,易玄,2008)。关于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许家林、蔡传里(2004)做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本文以最近十年(2001年~2010年)的研究成果作为讨论重点。

一、环境会计研究现状:十年数据分析

本文的样本主要是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笔者通过查询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在标题中包含的“环境会计研究”一词为检索条件,检索了自2001年1月开始到2010年12月截止期间内数据库中所有期刊的研究文献,剔除重复计算、内容相同以及研究内容与环境会计研究无关的论文,挑选出十年间我国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文献共计240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数量及其时间分布分析

首先,我们对十年来历年的数量及比例关系作了分析,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以2006年为界,2006年之前,每年发表的文章均未超过20篇,而自2006年之后的5年,每年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基本保持在年均30篇左右的水平,2010年更是增加到了51篇。这一组数据说明,环境会计相关问题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术界给予了较大的关注。这与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大力宣传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力推进具有一定的呼应。

(二)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我们对240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统计,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有的论文的研究同时涉及几个主题,因而在统计时,将此类文章做了重复统计。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发现,论文内容的研究主题分布呈现如下格局:研究文献研究内容的分布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披露”、“基本理论及其他”、“要素确认与计量”、“两型社会与低碳经济”、“地域与行业运用研究”、“综述回顾与现状对策”、“国内外介绍及比较”、“环境管理会计”。

1.“信息披露”成为排名前列的研究内容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一主题也将环境会计信息的报告研究包括在内。具体内容包括报告的内容、形式、时间及报告的理论基础等,共有75篇次,占到所有内容的26.13%。这一现象反映了如下事实: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我国企业界、会计界的实务人士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领域行动较为迟缓,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没有;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近年来在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领域的推进力度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足的现状与公众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烈需求方面,矛盾较为突出,因此这一研究领域受到了学术界特别重视。

2.“基本理论及其他”内容丰富

“基本理论及其他”这一范畴作为众多研究分支内容的集合体,研究文献的数量和占比仍然偏高,但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近10年来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前10年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研究内容涉及环境会计假设、目标、环境控制与企业业绩、环境评价与监管、经济学视角的环境会计解读,以及双重记录与单式记账在环境会计中的运用研究等。

3.“要素确认计量”成为环境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素确认计量”包括“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环境资产”、“环境利益”等相关内容的确认、核算与计量问题。这一现象说明,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我国学术界已逐渐摆脱针对要素确认、核算、计量与信息报告问题纯粹理论层面的探讨,开始深入到具体的实务操作层面,这一转变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说明我国的会计理论界开始从环境会计的务虚层面转向务实层面。

4.“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研究异军突起,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研究文献统计时,这一类型实际包括以5个近似主题为背景开展环境会计研究的相关文献,这5个近似主题分别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可以发现,循环经济背景下环境会计研究文献共11篇,其中有5篇发表在2007年之后;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5篇文献与循环经济、两型社会、科学发展观之下的6篇文献(单一背景下均为各2篇)则全部发表在2010年。这一现象说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类研究人员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较为敏感。

5.“地域与行业运用研究”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有所增长

本次统计研究中,这一类型的研究文献达到了25篇,占全部研究文献分布的8.71%,具体细分可以发现,“地域研究”类的研究文献有10篇,占比为3.48%,“行业运用研究”文献篇数为15篇,占比为5.23%。

6.“综述回顾与现状对策”类型的研究文献较过去有所增长

此类研究文献中,以“综述(或者)回顾”为标题的文章达到了15篇,以“现状(或者)对策”为标题的文章有10篇。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可以说明两点原因。一是说明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的环境会计的研究已产生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和质的沉淀,确实存在着对近20年来的研究历程展开回顾与评价的现实需要,分析不足、归纳经验,同时展望未来;二是因为在研究难度方面,某些研究人士认为“综述回顾与述评”类型的研究相对较为容易所致。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事实上此类型的研究难度并不低,虽然此类型文献在一般核心期刊杂志上较为容易发表,但在较高级别的核心刊物上此类型文献的发表比例相对于环境会计其他研究主题文章的发表比例却是非常低的。②

7.“国内外介绍及比较”类的研究文献依然较多

说明学术界依然对环境会计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外较新的研究成果有着较高的关注度。

8.“环境管理会计”研究文献数量增多

此类型文章篇数达到14篇,占全部文献的比例为4.88%。鉴于环境会计实际运用的特殊性及现实生活中可操作性角度,一部分学者将企业对环境会计的运用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相结合,从企业管理的层面研究环境管理会计。

(三)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借鉴学者(唐永洁,2008)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全部文献的研究方法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规范概念型:表明立场或政策性的文章;二是文献回顾型:对文献的总结、回顾、评论、延伸;三是数据分析型:以数据分析现象而不涉及实证分析;四是实证建模型:以定性数据构建变量,采用定量建模分析验证理论性假设;五是案例分析型:通过研究案例,得出相关研究结论。文献研究方法分析统计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文献的研究方法依然侧重于规范概念型,实证建模、案例分析相对来说比较现代的研究方法,虽然有所引用,但是所占比例还是相对偏低,而目前国外比较倾向于实证研究,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区别比较大,说明我国在实证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

(四)研究文献刊发期刊类别分析

240篇环境会计研究的期刊共有125种,可分为高等院校学报(包含本科院校学报、专科学校学报)的社科版或哲社版、财会(含审计)类期刊、综合性经济管理类期刊、综合性经济环境类期刊、综合经济类期刊、科技类期刊和非经管类期刊七类。具体分析如表4所示。

发表环境会计研究论文最多的是综合经济类期刊,有30种,占总期刊数125种的24%。其次是高等院校学报,有29种,占23.2%,以下依次是:财会(含审计)类,18种,占比14.4%;综合性经济管理类期刊,17种,占比13.6%;科技类期刊,14种,占比11.2%;非经管类期刊,10种,占比8%。发表环境会计研究论文最少的是综合性经济环境类期刊,只有7种,占总期刊数的5.6%。按相关性分析,与环境会计相关性最大的期刊是财会(含审计)类(18种,占14.4%)、综合性经济环境类期刊(7种,5.6%)。

与环境会计相关性较小的其他期刊有《魅力中国》、《化学工业》、《今日科技》、《湘潮(下半月)(理论)》等30种,在总共125种期刊中占比达到24%,应该说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另一方面,125种期刊中有部级期刊如《会计研究》、《财政研究》、《商业研究》等,高等院校学报,综合性经济管理类期刊、财会(含审计)类期刊占有比例合计超过51.2%,这些情况说明环境会计研究的期刊从总体上来看基本正常。

(五)期刊发表文献数量分布分析

具体的统计分析数据见表5。从绝对数来看,240篇论文分布在125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仅1.92篇,数高于平均数(即2篇)以上的期刊有35种,仅占总期刊数125的28%,不到三分之一,发表环境会计研究论文的前10种期刊依次为:财会通讯(25)、会计之友(18)、财会月刊、商场现代化(9)、会计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7)、商业会计、现代商业(6)、北方经贸、商业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4)。发表环境会计研究论文3篇的期刊有4种、2篇的有21种,仅发表1篇论文的期刊数有69种。如果说刊发环境会计论文数量的多少,可说明期刊对环境会计研究的重视程度的话,可得出结论:对环境会计研究给予较大重视的期刊为数不多,许多期刊仅仅发表了一篇、两篇环境会计论文,就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二、十年环境会计研究的特点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近十年(2001—2010年)来,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较之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研究范畴重心有所转移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对环境会计基本常识的介绍(葛家澍、李若山,1992)和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探讨,比如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等,而对于环境会计如何转接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操作等问题则缺乏具体的研究(许家林、蔡传里,2004),在性质上整体偏重于基本理论问题的范畴;但是最近十年来环境会计研究的内容重心已经有所转移,如前所述,研究内容更多的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环境会计要素的具体计量、环境会计在特定地区、特定行业实际运用,以及环境管理会计开展的实践总结与分析等等,在性质上整体偏重于实践运用的范畴。这既是学术研究的自然逻辑演变所致,也是环境会计研究对现实社会各种客观需求的应有反应。

(二)研究方法有所突破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对环境会计开展研究的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与近十年,有所不同。在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大部分文章采用的是阐述概念、理论分析并提出建议的研究范式或与此类似,许家林、蔡传里(2004)对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发现在216个样本中只有2篇实证性文章,不到全部文章的1%;何卫红、郑垂勇(2007)对1992—2006年间的1 293篇环境会计研究文献展开分析后认为,尽管我国环境会计研究成果较丰富,但从研究方法看,主要是规范研究,只有少数实证研究(约占1.2%)。而近十年来,研究方法逐渐丰富起来,虽然上述研究范式仍然存在,但是在众多研究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中,此类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数据分析、实证建模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始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此次统计的240篇文献中,仅狭义的实证建模型研究文献就有10篇,占总量比例的4.17%,如果加上数据分析型(10篇),案例分析型(9篇),则总量接近12.09%。

(三)研究视野更加宽广

近十年来,学者们开展环境会计研究的视野更加宽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除了对国外经典文献的介绍和学习,研究者对于国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保持了持续的跟踪,同时更加关注国外政府、组织,特别是先进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实务的最新进展,以最快的速度将国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及时介绍引进给国内同行;第二,研究者对环境会计研究的切入视角更加多样化,运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环境会计问题更加熟练。可以说,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研究与国际上的研究进程基本同步且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许家林,2009)。

(四)研究内容更加突出国家政策导向

回顾近十年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国家先后制定和颁布的相关环境政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一个部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我国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循环经济思想,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2001年1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随后在南京大学召开了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首次学术研讨会,会议代表从宏观与微观、国内与国外、核算与控制、会计与统计、规范与实证的结合上,对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2003年8月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随后在2004年对科学发展观的概念逐字逐句地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全面体现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并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新时代的又一全新发展理念。中国科学院也于2009年3月《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

此次统计文献的分析表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类研究人员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较为敏感,研究内容体现了时代背景,细化与落实了政策导向中的具体问题,充分体现出了近十年来环境会计研究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值此特殊时期,全面回顾我国环境会计历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正确认识我国环境会计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积极思考我国环境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5):1-6.

[2] 谢志明,易玄.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财务与金融,2008(5):28-31.

[3] 唐永洁.环境会计研究综述[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1):99.

[4] 符桂珍.对环境会计研究论文的实证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6(3):27-29.

[5] 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4):87-92.

[6] 何卫红,郑垂勇.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7(3):67-70.

专科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个人生平简介

吴世瑞,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早年在家乡就读,青年入省城求学。1917年(民国六年)考入由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于1921年获文学学士毕业。后飘洋过海到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商学院深造,专攻商贸一科,1923年获商学硕士学位后回国。

归国后,1923年~1940年在母校金陵大学担任文学院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兼职于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开启经济与会计教育的人生里程。其间,以金陵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身份加入中国经济学社。1934年,与卫挺生、潘序伦、徐永祚、奚玉书、邹曾侯、任应钟、闻亦有、蒋一贯、安绍芸、杨汝梅(众先)、雍家源、顾询、钱乃澄、李鸿寿、许敦楷等51人发起,于同年11月18日在南京中央路560号成立中国会计学社,并当选为理事,后为常务理事兼会计专修学校校长。1940年,开始进入政界,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从事会计实务工作。1941年~1944年担任教育部会计长;其间及至1947年,与卫挺生、许本怡先生一道受聘中央政治学校及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教授,后任经济系系主任与学校复员回宁计划委员会委员(1945年9月)。并曾与雍家源同期担任广州大学教授。1947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会计长。

1949年与政府同去台湾,任职于台湾国民政府外交部,曾出任台湾驻日本大使馆参赞。晚年侨居美国。

1988年,被《中国会计史稿》(郭道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628)收录为民国时期76位知名会计学者之一。

2000年,作为20世纪中国会计学界名人被收入《中国会计学界百年星河图》(郭道扬,《财会通讯》2000年第1期),列入37位一星人物之中排第11。

二、理论主要贡献

吴世瑞教授一生致力于经济学与会计学研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 不少著作在经济与会计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其出版的论(译)著主要有《经济学原理》(大学丛书,商务印书馆1935年), 《初级会计学纲要》(1947年); 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编印的《经理概述》和《经理作业计划》(1942年); 以及与刘衡如合作将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著《Bertrand Russell:Political Ideals》(New youk,1917年)翻译为《罗素政治理想》(新文化丛书, 中华书局1920年)等。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农业放款问题》和《豫皖鄂剿匪总司令部救济农村金融之办法(书报介绍)》刊登于《旁观》1932年第6期, 以及《畏难与恋栈》(《时代公论》1932年第7期)和《英文本重要会计书籍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会计季刊》1935年第1卷第1期)等。

下文主要以《目录》和《经济学原理》为例,介绍吴世瑞先生的会计学与经济学观点及其理论贡献。

1930年代,中华大地推行西式会计虽近30年,但我国关于西方的会计书籍,不论是英文原本,还是中文译本,其数量并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吴师整理撰写了这篇题为《目录》的文章,旨在向国人推介西方新式会计理论著述。文章说,新式会计,来自欧美的在中国大地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国人鉴于中式会计制度缺点甚多,先后提倡采用新式会计,多年以来,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唯对于会计书籍,中文著作,为数不多,故仍须借重西书,而各处图书馆中,关于西文会计书籍,亦甚稀少。所以,选择英文中的重要会计著作,分类排列,编成此《目录》。

《目录》共分11大类,介绍了278种会计著作的作者、书名、出版社和出版日期。具体包括簿记类26种,普通会计类43种,成本会计类12种,公共事业会计类21种,政府会计类9种,银行会计类12种,会计制度类5种,审计类21种,财务报告与分析类19种,其他会计类45种,专业会计类包括公司会计、建筑工程会计和农场会计等11小类共65种。

从《目录》中的著作出版时间的跨度看,涵盖1897年到作者编撰此文的前一年——1934年。最早的是蒙哥马利(Montgomery,J.L)所著,于1897年由美林(Merrill)公司出版的《现代簿记与商业实务》(《Modern Bookkeeping and Business Practice》)和《现代簿记》(《Modern Bookkeeping》)这两本书。世界著名会计大师蒙哥马利(Montgomery,R.H)所著的世界会计名著《审计理论与实务》(《Aud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1927年),以及其他会计名著,如陀氏(Dohr,J.L)著《成本会计原理与实务》(《cost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actice》1924年)和劳氏(Lawrence W.B.)著《劳氏成本会计》(1927年)均列其中。

1930年代,正是中式簿记改良与改革之争的时代,作者源于西方留学的教育背景,此时撰写该文,无疑是用其实际行动对中式簿记改革的一种支持,表明了自己愿以西式会计代替中式簿记的学术观点。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先生是一位中式簿记改革派。尽管未能占有更直接的一手材料来予以证明,但还是认为这种推断是符合情理的。

《经济学原理》是吴先生的一部成名经济学著作,列入民国时期的“大学丛书”,193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在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及至1990年,与王亚南著《中国经济原论》一道被列入“民国丛书”再次重印,可见该书的学术价值之重要,社会影响之深远。书中的许多观点,被经济学界同行广为引用。如第一章中关于经济学的定义,就是引用较多的内容之一。书中说,“经济学者乃研究人类获得以及使用财富的种种活动之社会科学也。易言之,对于一切人类之消费与生产,以及货物或劳务之售购,莫不加以探索之谓也”。

再则,吴世瑞先生在书中提出的下列观点也值得一读。他将经济制度分为自给经济制度(指原始社会家族式经济制度)、共产主义经济制度(即指苏式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个人交换经济制度(意指市场体制),认为苏俄经济制度是一种“极端集中”的经济体制,“个人对于创作及其企业,无甚自由,工作既经规定,消费亦受限制”;说苏俄实行国有化,财产充公,按劳分配,“惟理想与事实相背驰,实徒劳其名而已”;批评取消市场的商业凭券制度,“理想虽佳,计划虽精,然施之实行,每发生种种之障碍焉”。其结论是,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社会制度,“中国不是分配不均的问题,而在生产力殊为薄弱”。他对现代欧美社会的民主主义及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予以默许,说它是介于自给与苏联式经济制度之间的一种制度。

可见, 先生是市场经济的主张者,并认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生产力,解决贫穷问题。真是一语中的!看来,我国改革开放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治国方略,在他的书中找到了比较原始的答案。

三、教育与实务主要贡献

吴先生自1920年身于会计教育,先后担任金陵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国立政治大学、广州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长期讲授经济学专业课程,并兼任金陵大学及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系主任,从事学科建设与教学管理,为国家培养经济与会计管理人才,擘画经营,辛勤劳作。

1923年,先生留学归来,回到自己的母校,担任经济学教授和系主任。为金陵大学经济学科建设做了许多具体而有益的工作。金陵大学经济系始于1912年成立的经济社会学系,后于1921年增设商业专科,1923年恢复经济学系,先生恰逢此时回校任教并兼任系主任。他与许本怡教授等同事一道,在学科建设方面,十分注重从国外引进新学科,重视全面系统引入现代经济学理论,将学科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既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又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系统性与理论性,除系统开设经济学类课程外,还结合形势需要开设一些劳工问题、劳工法规等新课程,向学生讲述世界及中国的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教学管理上,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凡以经济学为主系的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外,必须系统修完经济学类课程;凡以经济学为辅修专业的学生,除免修经济学类的两门课程和毕业论文外,其他课程要求均与经济学为主系的学生相同。在教学组织上,坚持教学与实践齐头并进,经常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社会经济调查,了解民情。上述办学措施,使众多经济学系学子受益,学系声誉也因此日益提升,为经济学系的后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吴世瑞教授,既从事教学管理,又坚持站好三尺讲台,长期讲授经济学原理、会计学等课程,向学生传授经济学与会计学专业知识。在中央政治学校任教时,为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授“经理作业计划”课程。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央大学任教时,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社区民众作“现时经济问题”等时事政策报告。尽心尽力地履行一位教师所担负的教育之职责。

吴先生编著的《经济学原理》教本,以及《初级会计学纲要》和根据1942年在国民政府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课用讲稿整理的《经理概述》与《经理作业计划》讲义各具特色,体现了先生所坚持和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经济学原理》作为一部大学丛书,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后3种教材侧重于实践性。特别是《经理作业计划》一书,更是一种属于业务演习的教材。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既介绍了预算等经理作业的理论,更偏重于预算编制等实际操作知识的传授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书中列有大量的预算造表练习等,以供学习者课后练习之用。

吴先生作为一名会计大师,长期活跃在民国时期的会计实务与会计学术组织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较好的组织与带头作用,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及社会影响。

他身为中国会计学社常务理事,充分发挥“理事”作用,参与制订《中国会计学社章程》,出版会计刊物,创办会计学校,组织学术交流,认真履行职责。1935年7月中国会计学社接管《会计杂志》和《立信会计季刊》之后,将后者更名为《会计季刊》,并交由吴师与闻亦有、雍家源教授负责具体的编辑与出刊事务。这种内容以长篇为主,偏重非营业会计问题的会计刊物,在3位会计大师的主办下,保持和发扬了《立信会计季刊》的办刊优势,其内容除登载会计论文、选择国外会计文献外,还特约各行业的专家撰写会计制度,以供工商界采用新式簿记参考。该刊以其内容比较精深、理论结合实际,与当时进行的会计改革和改良运动配合紧密,赢得广大学术界和工商界人士的好评。在担任中国会计学社创办的会计专修学校校长之后,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组织会计学术交流,培训会计人才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于当时的会计学界产生了非常积极的社会影响。

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外交部会计长岗位上,尽心尽力,特别是在担任教育部会计长期间,正是国运不昌之时,为国难时期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教育资金调度与管理和教育会计制度建设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吴世瑞,民国知名会计家,金陵留美商硕士;合创会计之学社,主办季刊于会计;宁穗两地育英才,力践理实于一体;“目录”“原理”留佳作,“教育”“外交”兴财计。

参考文献:

[1]戎毓明:《安徽人物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2年版。

[2]李宝震、王建忠:《中国会计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吴世瑞:《英文本重要会计书籍目录》,《会计季刊》1935年第1期。

[4]吴世瑞:《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5]江公正:《民生经济学》,自由论坛杂志社1937年版。

[6]华彬清:《南京社会科学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专科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已经日益成为企业管会计论文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及政府管理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经济状况、做出投资决策、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将直接影响有关方面的利益和经济秩序,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措施;内部控制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信息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控制监督经济活动以及微观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而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目前中国的会讨.信息质量仍不容乐观,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郑百文、银广厦等造假案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成为中国会计领域鱼待克服的顽症。

一、导致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取决于会计主体环节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原因。

(一)主体环节原因

1.会计信息生产者的利益驱动。一些企业单位领导缺乏现代经营理念,法律意识淡薄,将经济发展同守法经营对立起来,授意甚至强迫会计人员做假账,以达到其隐瞒不当利益、转移正当收益、偷逃国家税款之目的。由于大多数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依附于企业单位负责人,他们害怕坚持原则会遭到打击报复,屈从于企业单位负责人的压力,对违法事件不抵制,按照领导的意图做假账。更有少数职业道德差的会计人员,为了谋求自身的一份利益故意做假账,致使虚假会计信息产生或会计信息质量不高2.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制造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中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欠佳。

(l)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目前各行业财务会计人员平均文化素质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大专以上专科毕业生,约占全部会计人员的20%左右,其他中专生及以下的会计人员约为80%,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

(2)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现实中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做斗争的人员很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会计人员却较多。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首先,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少内部牵制和复核,未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有的单位未设内部审计机构,有的虽设有机构,却徒有虚名,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单位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高,把内部审计看作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有意淡化弱化内部审计工作,更不用说将审计监督工作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致使虚假的会计信息顺利走出企业,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二)外部环境缺陷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除了会计主体环节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外部社会的客观环境影响也是其产生的重要条件。影响信息质量的外部客观因素很多,但影响比较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法规不健全。中国会计法规体系虽已初见规模,但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准则规定中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当二者相继颁布并共同起作用时,状况较乱。另外,《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不足之处,如对违法处罚规定中,使用“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词语,缺少量的标准,可操作性不强,急需进行修改,出台相应的实施措施。

2.政府监管弱化。法律、法规、准则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但在其具体执行过程及经济管理工作中仍需政府的监管。政府如果在制定会计标准和监督制度、组织实施会计监管的过程中,不能发挥其工作职能,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就会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便利条件。目前中国政府监管不足主要表现在监管思路不清晰、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主体不确定、监管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监管的作用。监管范围不明确方面主要表现是,《会计法》第32条规定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实施监督。由于规定的监管范围较大,监管单位数量众多,使得政府部门难以履行这一职责,即使政府部门有这种力量也会造成监管成本过高,而且,当会计信息的用户因信息失实而造成损害时,政府部门会因此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风险。在监管主体不确定方面,实际工作中,政府监管存在多头监督、重复检查的问题,使得基层单位对政府部门多有怨言,这样不仅损害政府形象和增加基层单位的负担,也削弱了政府监管的功效,造成政府监管软弱无力。

3.中介机构监督乏力,没有尽到其应尽的责任。如:会计师事务所,未能真正发挥其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职能作用,有的中介机构为了争夺客户业务,放弃原则,过分地依据客户的意志要求,有求必应,会计报表上所需要的数字样样齐全,向国家缴纳的各项税款时,企业就少报利润,以达到少缴或不缴所得税的目的,形成了会计报表的数字取决于企业领导说了算数。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因利益的驱动,放松执业质量,降低职业道德,不按审计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要求来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有的还故意违法出具虚假报告,甚至与客户共同作弊以达到“双赢”目的,美国的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企业至个人利益满足了,国家的资产却大大流失。

4.惩罚手段不强。中国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手段主要是以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为主。对大部分存在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主要是给予企业及主要责常青任人以罚款、通报批评和警告等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很难达到真正处罚的目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那些追究了法律责任的,也只是限于追究其刑事责任,目前还没有公司因虚假会计信息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例。低廉的代价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做假的净收益要大于诚信执业的净收益,从而造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紧密结合,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措施

1.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既要熟悉生产经营业务,又要熟悉专业知识,掌握会计业务技能,善于会计管理,参与经营决策,不仅要当好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参谋”,又要当好强化会计监督的“经济医生”,还要当好维护资财完整的“经济护士”;财政部门也要闻令按照企业月工资总额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继续教育附加费,建立会计人员教育基金,专项用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经费,确保会计人员享受继续教育的合法权益,财政、会计管理部门要统一安排,按行业分期分批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育部门要调整继续教育课程,特别要将新会计制度,准则,健行十核算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税法和职业道德准则等课程列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点课程,提高健行十队伍的素质,适应社

--> 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工作的需要。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朱铭基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写的校训是“不做假账”,看似一句普通的大实话,然而仔细体味,却不能不使人为此四个字感慨万千。会计工作是反映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是把守“钱袋子”的重要一环,其最重要之处,就是要如实记账。朱总理用这朴实无华的四个字来警示世人,并郑重的将其作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可谓一语重千钧。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业务,财经法律,法规,业务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3.建立健全企业或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形成真实会计信息的基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第一,要建立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也就是要根据有关经营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合理而有效的各种控制制度,以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和不断发展。如预算控制制度、权责控制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第二,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设置凭证的传递程序、账薄的核对制度、实物的盘点制度等,可以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第三,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它具有控制的功能,既要检查和评价其他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与效2005/3纽右示藏经济与管理(月刊)果,同时本身又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各项内部控制一起,共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4.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是造成虚假会计信息的重要原因。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必须组织单位领导学习会计法规,使单位领导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指导思想,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几个环节要齐抓,凡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示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损害社会利益的,必须依法严惩,追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随时发现,随时处理,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发挥“经济警察”作用。加强社会会计监督机制要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及一批会计师事务所,还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督,使中介机构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我们要明确其分野:除了税务咨询,会计师事务所不应该为客户提供任何审计业务之外的咨询服务,防止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过于亲密;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的工作必须进行再审计,为了保证公正性,再审计师不能与会计师事务所有任何牵连,再审计业务也必须是强制性的;定时轮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审计师小组,防止审计师们与客户的关系过于熟稳;会计师事务所通常夸耀自己为某客户提供了多么久的服务,其实这正是监管者和投资者应该加以警惕的。

6.强化政府对会计的监管,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其监督者至少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位独立,与被监督者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联系;二是由法定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依法实施制裁。从上述条件看,政府在会计监管方面具有其他管理者无法相比的优势。但从中国政府会计监管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监管思路不清晰、监管范围不明确、监管主体不确定、监管责任不落实等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么i巧年第19卷第3期监管的作用。尤其是中国证券市场暴露的一系列会计信息虚假案件,不仅证明了国家在监管方面存在着漏洞和问题,而且也给监管者、尤其是给政府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加强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管,政府部门要履行好两项职责:一是制定会计标准和监管制度,主导建立会计监督机制;二是组织实施会计监管,包括直接实施会计监管或者授权有关机构实施会计监管,惩处会计活动中的违法者,保证会计秩序规范运行。具体来说,政府监督就是将“过程控制”和“结果监督”相结合,对国有单位和对社会公众利益有重要影响的单位如公众公司以及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稽察特派员制度以及外派监事会制度,对其进行“过程控制”;对其他市场主体进行“结果监督”,主要是通过法律委托会计中介机构承担会计监督,政府部门主要是对会计结果或是对会计中介机构的再监督;同时还要明确政府会计监管的责任,如果监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后仍出现重大违法问题,应追究监管者的失职责任。

〔参考文献]

〔月桂馨.强化职业判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对会研究,

2会计论文康保成.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凡点思考仁j].财会研究,2

〔3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x)2(3

4王雄元.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x)3(1).ts〕

5,冯卫东,郑海英.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机制与制度创新【j〕.会计研究,2(x)3(9).

上一篇:本科财务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习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