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03-24 18:09:37

中学教育观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1篇

一、重视中学体育卫生保健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现时很多体育专家主张体育课不能只注意暂时的体育实践效果,还要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为主。学校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因此,体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掌握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这一点还可以从调查中反应出来:86%-89%的老师认为,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教学,使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是培养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最好途径,许多国家都强调学生应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以促进个性的形成。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通过运动表现自我与发展社交能力,促进对能力各异的人的理解,培养竞争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互助意识与团体学习精神。

三、结合育人的总目标,通过体育教育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

学校体育既然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就必然要承担教育的一部分功能,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品质。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体育教师应把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作为美的因素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外形美和内心美,并注意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为21世纪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

四、引进创新教育理论,构造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体育新方法

将创新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1、制定多样性体育课程,以满足实际需要。中学体育课程虽有统一的纲要,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习俗、环境等不尽相同,学生的个性也均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体育课程也应该是多样的,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而目前绝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学往往是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某一运动技术或某种标准而去教学,过分强调体育教学效果的显性指标,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标准和目标等作出全国统一规定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和体质等差异,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因时、因地、因人采取多样性的体育课程形式,使学生既喜欢“体育”,又喜欢“体育课”。

2、对体育课进行分化和综合。近年来,在体育课程中出现了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养生体育、趣味体育等等。因此,体育课程就产生了分化和综合的矛盾。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按体育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门别类,并充实新的内容。如把器械体操、技巧运动、健身操、广播体操等综合为体操课程,并融汇体育文化、体育审美、体育韵律、军事锻炼和形体训练等,以及其它课程内容来加强相关联系;把太极拳、长拳、剑术、武术基本功等融合为武术课程,并融汇传统文化哲学和武德教育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时,结构完整,不致产生课程有割裂的感觉,使体育课程遵循体育教育客观规律,既重视增强健康和心理素质的价值与社会需要的联系,又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青少年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

3、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系统地制定每学期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目前的中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还未形成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体育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把一些单个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及体育竞赛规则作为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同时,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仅仅局限于理论课上的传授,这不利于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和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更谈不上自觉运用课堂内所学的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课外参与锻炼。所以,体育教师在平时的实践课中也要结合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的内容要在教案中反映出来。通过这样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2篇

1.化学教育目标观的改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首先要确立以科学素养为本的教育目标,改变以知识技能为取向的目标观。课标中对化学教育的目标明确指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正是新课标比大纲更具活力的原因所在。从课标内容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周围的生产实际、环境污染和保护、当前的科学技术密切地发生联系,具有崭新的化学气息,而不单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已“存活”了很久的学科最基础的知识。我们要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了体现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化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并通过内容标准逐一落实。如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应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要发展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等等。与旧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新化学课程标准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化学的趣味性,大大方便了教学。

新课标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智育,还应当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久而久之,化学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尤其忽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与态度,教育层面也往往只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需要。新课标中学生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等具有发展意义的教育目标,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2.教育时空观的改变

教育时空就是教育的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育就是要突破教育的封闭状态,打通实际生活与学科间的应有通道,让化学的教与学具有鲜活的色彩。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的外延与课程的外延相等”,“课程是生成的”。课标中涉及的内容,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应强调大力开发新课程资源的教育理念。它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而建立起校内外教育资源网络。

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突破原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这些改变的不仅是教学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生成知识的渠道,促使学生主动地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关系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3.化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营造学生参与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时机和条件。进行师生易位,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教学特点。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学生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如在实验课上,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习题的教学中,学生当小老师,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和知识,帮助同学分析、答疑、解难,在参与教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

3.1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从听课、实验、观察、提问、记忆、总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例如,在“富集在海洋中的元素――钠”这一节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钠投入水中后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且会燃烧,有噼啪响声,证明钠跟水反应的系列性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提醒学生听、看、记、问、想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给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

3.2引导学生自我反省。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一直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要求学生都记“错题集”,记下平时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并分析错误原因,逐个订正,到下次考试前再拿出来翻翻、看看。实践证明,有了“错题集”,考过的内容再错的机率少了,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益。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3.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总之,无论是教育的目标观、时空观,还是方法等教育观念,最重要的一点是换位教育观,它更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观念的改革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玉林.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与基本思路[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2]杨静,陆真.研究性学习――化学教育改革的新视点[J].化学教学,2002.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3篇

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提出“将教育看作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耶克斯利《终身教育》所体现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于1944年在英国教育法中得以体现,后又跨越国界,在法国和瑞士得以传播和发展。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让《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终身教育的真正概念化和体系化。该报告是保罗•郎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做的总结性报告。1967年,联合国文化合作委员提出把终身教育作为其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指导性观念。1970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家教育年,把终身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年的重要目标加以提出,标志终身教育的研究已从纯粹理论层面的研究向实践和政策层面转化。在1970年国家教育年规定的49项工程中,每一项都直接与终身教育有关。终身教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同。从1970-1972年,涉及终身学习的著作和阐述,表明了终身教育思想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和传承性。1976年美国通过《终身学习法》,1990年日本通过《终身学习振兴法》。终身教育的上升潮流在1996年达到顶峰,体现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其指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

二、终身教育观在中学物理教育的体现

1.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构建终身教育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自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经典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还是现代物理学的进展都与物理实验息息相关。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学习能力,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产生了兴趣学生们就乐意去学习这门学科。在兴趣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要求他们建立科学的探究方法:“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建立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也就是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物理教师应该从物理实验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建立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终身教育得到呵护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人的发现。”这句话生动地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我们要敢于猜敢于想,同时也应要求学生这样,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这就是创新,这也是终身教育观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中学物理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树立创造意识和志向,提高创造思维能力。进行科学创造需要掌握深厚的物理学知识,需要产生各种联想、想象和志向,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更需要加强物理方法的学习。因此,中学物理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融会在教材中的方法论思想,逐步建立理想模型,设计理想实验,掌握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学会进行科学假设和建立简单数学模型。方法是活的知识,它能够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供启示。因此,终身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在进一步深化终身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包含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共同努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物理学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热衷于科学研究;喜欢并有能力长时间地艰苦工作;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坚持真理,敢于为科学献身。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物理学家是人,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贤;物理学是人创造的,因而有局限性,还需要发展;既要尊重科学,又不盲目崇拜书本;学习物理学家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敢于纠正错误,坚持真理。这同终身教育观的理念是一致的。物理学家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前人的错误论断,建立科学的概念,开创科学的新纪元。如伽利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和“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提出匀速运动和平均加速度等概念,奠定了力学的基础。创造性地综合已有理论,集科学之大成,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基础上,对力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综合,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三定律,完成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突破前人的思想方法,创立新的科学思想,物理学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需要新的思想方法的指导。如玻耳兹曼和吉布里斯在麦克斯韦之后将统计方法彻底地引入物理学,突破了牛顿等人的因果决定论思想。提出著名假说,构建新理论。在解释磁体问题时,安培提出电子环流假说。在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时,普郎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为量子力学的创立做出重要贡献。再如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狭义相对论。中学物理教育活动中要适时介绍物理学家奋斗和创造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心理品质。人性需要人性来培养,情感需要情感来熏陶,精神需要精神来塑造。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探究”的科学精神,从而建立起学生们的创造萌芽,使他们有终身学习的信念,这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终身教育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目前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很不够。在进一步深化终身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师应该结合终身教育的精神,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终身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学物理教育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终身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学习的能力之上。一个有终身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课堂教学是中学物理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终身教育,中学物理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学习意识、学习的思维、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之中。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中学物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学习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终身学习的培训,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中学物理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中学物理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习中学物理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学习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前提。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学习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学习能力要求,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学习机会,在实施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发展学习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发展。当然,这类题目绝对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各个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物理教育通过选择贝多芬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学习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中学物理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中学物理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学习的艰辛与愉悦。中学物理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总之,参照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知识社会的未来教育前景,中学物理教育对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应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理想性。同时,要摆脱目前中学学校教育的困境,终身教育的观念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懂得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受教育的方法。”———这将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财富。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提高业务 增强效果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21

一、引言

心理学认为:人在心理平衡,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思维敏捷、记忆清晰、感受力和造力也异乎录常地强,因而信息输出或反馈的效度也高。在此良好的心情下,对确切了解的学生,熟练的教材、精心准备的教案所输出的信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求知欲,引起学生的积极思才,使其思维过程顺利发展。反之,当教师的心理受到某种干扰,心境不佳时,常表现为:思路遗忘或受阻、信息输出失效、逻辑思维屏蔽等,它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心理信息的相互作用。为此,为了获得较好教学效果,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我就教学过程中,如何保持良好的临堂心理状态谈谈个人体会。

二、素质教育观的体会

1.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中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3.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

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教师的作用不是给水喝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问题。同时,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所以,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数学适当返璞归真,恢复数学的本来面目,回到真实的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发明创新的状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从根本出发,要不断地探寻数学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本源数学的逻辑本源;数学知识之问、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只有这样,才能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众所周知,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我们人类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例如,已知a,b∈R,a

显而易见,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角色必须由传统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数学技能的训练者,转变为数学课程的开发者、使用者,数学文明殿堂的引领者;要求教师必须从过去重记忆、重理解数学知识结论,轻数学知识的发现和产生过程,重数学解题技巧,轻数学思想、数学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这些落后观念的窠臼中走出来,因此,数学教师必然以开放的心态处理数学教材,灵活运用各种课程资源,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刨设贴近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数学情境,生动形象地设计数学教学材料,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数学作业。数学教师必然要更多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深入体会数学之本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数学的学习、研究、教学中去,从而使自身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具教学技能与境界。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创新实践、人格升华,师生在数学教学中交往互动,共同经历,共同成长,于是数学教学变成教师,也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5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新课改的实施,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造成这些弊端的因素加以分析,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学美术;重要作用;素质教育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己经提倡了多年,但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它使评价方式对中学美术教育产生弊端。各个学校的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来进行的,学校对非中考科目都有不同程度的轻视。科学和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但教育的现实实施状况却与目标严重脱节,现行的中学美术教育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理念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越来越与其背道而驰,仍然是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没有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忽视了学科间相互的横向联系,对中学美术教育延用简单的量化标准,限制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对这门课程也比较轻视,无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从中学美术教育的师资状况来看,地域差异使中学美术的师资配置不均衡,上造成了我国艺术院校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工资额度造成了县乡一级中学美术教师的流失,应试教使,中学美术教师地位微乎其微;从目前中学美术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来看,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从学生的状况来看,传统文化教育惯性使中学生审美倾向产生偏差,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多元的文化使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中学生每天都要面临繁重的课业压力使教育者所面临的学生状况愈加复杂。审美教育是宏扬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但当前美术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且社会上各类美术辅导班林立,使中学美术教育成为谋利的工具。从教育投入状况上来看,有限的教育投入大多偏重于应试科目,中学阶段的学校多年以来一直经费紧张,对美术学科的投入少的可怜,: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投入上的歧视性作法使学生不能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另外,学校的教育投入以应试科目为中心的作法,造成了有美术天赋学生的流失,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育观的策略

改进评价方式、课程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没有哪一个学科和专业是孤立的存在的,素质教育要求从人自身个性、兴趣和天赋等出发,美术学科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应该充分考虑这种个体的差异因素,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但美术学科又不同于其它学科,注重教育结果的评价方式一定不合适。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中学美术教育良好实施和发展,因此,其教育评价系统必须是灵活的,要提倡与被评价者的与动与交流。学校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调配中学美术教师资源。建立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通过考核招收合格的美术从教人员,使中学美术教育的实施得到保障。美术学科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要求美术教师即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能够面对快速的知识更新,群策群力,对具体的问题不回避。弘扬民族文化,以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为核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发扬和光大优秀的民族美术,这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美术是最早的文明传承手段之一,现代美术教育取代了古老的艺术传承方式,美术老师的任务要明确中学美术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美术教育面临的群体是青少年,它要求美术教师善于采众家之长,保持自己本色,探索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要对外来文化敢于包容,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最终都要以其母体文化为核心。中学美术教育不能,过分的强调技巧与方法的教授,要让中学生形成良好审美观,促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不能让流行文化的强势造成学生的盲从,这也是我们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急需解决的。中学美术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是多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定也是中止精英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不要使教育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避免使社会上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辅导班成为强势。合理的投入是发展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面对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解决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状,使全民都受到均等教育;现在中学美术教育还在面临窘迫的境地,但合理投入能改善美术教学环境,能解决在学校内部的学科歧视问题,以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来说,要使素质教育能得到真正的实施,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制订相关的政策、步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要深化美术课改方针政策,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给予培训与提高,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组织提高教师各种素质的培训活动,引进美术教育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并不断加强美术教师师德行为培训,进一步加强美术教师业务能力培训。要提高美术教师地位,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此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加大投入,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良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做到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注重网络资源的应用、交流和共享,充分肯定和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根据美术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使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三、未来发展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实施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美术课例开发研究,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了解,补充和辅助国家美术教材,通过艺术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美术教学工作。要继续开发自然景观,接近生活、深入生活,引导学生调、搜集、研究地域文化资源,必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利用不断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使中学美术教育进入良性发展,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材。

作者:刘杨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6篇

“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做准备,更是为了人的一生做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转变教师观念

“身教重于言教”,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所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

(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

(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

(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

(4)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3.转变教学观念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教师 生命教育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Life Education Concept of Middle School Politics Teachers

LAO Lip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Abstract The life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urg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igh school Politics Teachers served as a major moral responsibility, moral education is part of life, so high school Politics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life education, raise awareness of life education; to penetrate into the everyday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and should lead by example, words and deeds carried out life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 school Politics teachers; life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在我国,生命教育的事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2008年后达到一个高潮,而进入到2010年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生命教育在中国也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对生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诉求。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生命教育,他的《生命教育》一书,探讨了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健康的教育真谛。本文中谈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在中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对中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①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认识、欣赏、保护、热爱和珍惜,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理想,感悟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解决与中学生紧密相关的种种生命的困顿。

2 中学政治课教师树立生命教育观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呼唤

生命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种种反思: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逐步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力的经济动物,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出现对生命的漠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在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2.2 生命意识的薄弱

中学生的生命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不够,缺乏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的技巧;不会主动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沉迷网络,对“黄、赌、毒”缺乏应有的抵制意识;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不能正确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等等。因而,导致了诸如青少年轻生自杀、漠视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

2.3 现实教育的异化

生命自身有其价值所在,如果把生命之外的东西当作生命的价值,就是对生命认识的一种误解,是对生命价值的贬低,把生命异化为生命之外的东西。一方面表现在学习目标取向的偏差。许多学生被灌输学习的目标为以后的人生职业做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识本身走向了僵化,对受教育者有损。不否认知识技能对人类经验的记载、传承和重构能够有利于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但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麻木地学习,就只会使学生“看上去很美”(分数很令人满意)。如果教育使学生用最好的青春年华只是为了感知记忆僵化的知识,为了升学、考试等人的生命自身以外的东西,师生终日淹没在对分数追逐的劳累中,顾不上情感和生命的关怀,知识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前,在众多学校教育中,教育价值是取向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目的是就业谋生;而关于生命层面的教育,如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永恒等观念的培养却很少。“成人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预测未来社会的需要,然后拿未来的要求来确定衡量现在学生的指标。”②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中,不但抹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而且造成他们不懂如何珍惜生命以及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别说提高生命的质量了。

2.4 政治学科的特殊性

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者先受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师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工作者,中学政治课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它有着其它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因而中学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政治课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旨在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且它“蕴涵着生命灵魂”,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为生命成长指明了方向。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把意志和信念刻入生命之魂,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此外,在中学政治课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初中粤教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就是“珍爱生命”。从这方面看,中学政治课教师该主动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为生命教育的前沿阵地开创新思路。

3 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以正确的生命教育观作为指导;让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认知生命的可贵,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中学政治课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正确认识。

3.1 增强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教育理论之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不断地发掘、培育和发挥自身的生命意义,以便有资格照料好学生的灵魂。”③焕发生命的活力应是新时期每一个政治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只有提高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构建生命化的中学政治课堂。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自身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有效融生命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首先,教师要洋溢对生命的热爱,自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学生;其次,针对当前的思想政治学科现状,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态度,在配合国家教育改革的同时,保持和激发自己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的热爱,坚持以生为本,将生命教育的观念融贯于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但在于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同时也在于能让教师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2)增强对学生实行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提高对生命教育认识的基础上,把生命教育落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把自己所想付诸课堂教学中,把生命教育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有意识地挖掘生活及课本中有意义的生命教育素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有利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3.2 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生命教育的内涵,在政治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了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的做法,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日常工作及教学中。

(1)生命教育是中学政治课的内在要求。中学政治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中学政治课教师需要把生命教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资源。中学政治课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述生命、呼吁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素材。如前面谈过的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第一课《珍爱生命》;科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成长中的我》、下册的《共同的责任》,九年级的《同在阳光下》;鲁教版七年级的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命》。

高中政治课本虽没有明确的以生命教育命名的单元或课时,但可以利用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并结合时事热点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劳动者的权利”部分知识时,可以结合各地发生的煤矿坍塌等新闻材料谴责黑心矿主对劳动者的权利侵犯的同时,赞扬在事故中被埋井下但仍坚强求生的矿工的顽强求生意志;在学习必修2《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部分知识时,可以结合2013年雅安发生后政府及时救助灾区获举国好评,同时让学生地震发生后被埋地下但顽强求生的感人事迹并让学生发表评论,这样让学生在搜集材料并让学生发表评论的过程中接受了生命教育;如在《哲学与生活》“矛盾的特殊性”部分知识时,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只有一次不可重复的特点,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用心经营生命。“生命教育的许多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致性。”④中学政治课教材是良好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只要稍稍留点心,就能在中学政治课程中发现蕴涵着无穷的生命教育资源。

(2)教学方式的生命化。如果课堂教学中生命的隐退,透出的只会是疲惫、乏味、单调、厌烦和无奈,甚至是痛苦,这就会造成对生命的压抑和扼杀生命的活力。把课堂看成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有意义的生命经历,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知识培养,还要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把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由“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实行“有生命的教学”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反映学生道德实践的典型生活情景、符合大多数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实际,设置的情景越真实,教育效果会更好。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个性得到张扬;使生命得到解放,个性获得自由,学生因此会乐学、爱学。

3.3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在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等都存在隐性课程,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在生命教育中,中学政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并展示正确的生命观,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叩响学生纯洁的心灵之门,从而碰撞出灿烂的生命火花!

(1)中学政治课教师应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在进行着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而且进行着情感价值观的交流、灵魂的感召、人格的碰撞。通过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的情感会感染和传递给学生。富有机智感的教师总能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纵横联系,对内容、方式和途径做出最优化的应变选择,使应变措施与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完美的统一,激发学生“动听、耐看、服人”的美感共鸣。教师除了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而且也应把握和利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应情绪饱满、亲切和蔼、真挚温和、乐观愉快,用满腔激情去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把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2)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不仅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和上心,对思想和情感上出现问题和偏差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沟通和疏导。当学生成功时,为学生喝彩、加油;当学生失败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安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伸出温暖的双手给予帮助。还要留意生活中能成为生命教育素材的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案例和故事,把一切能为进行生命教育的例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或是一本书,或是一个时事案例,或是一则小故事,让生命教育融入课堂。

(3)中学政治课教师是生命教育主题的倡议者和先行者。思想品德课有许多生命教育内容(前文已有列举),应充分利用好中学政治课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领悟现实生话,与生话密切相关的生命主题,使教育的内容充满生命气息,具有时代特征。

生命是有限的,因而应更加珍惜生命,提升个体生命价值。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帮助中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是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生命教育在中学政治课中的运用,还需要中学政治课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 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

②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浙江大学2003年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3:90.

③ 潘莉平.让生命教育在思想中学政治课中闪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育 人本主义 教育观 运用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将情、智、德融为一体的人格教育及价值观的学习;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观有利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1.中学体育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进步的现代人,使人高尚而文明,使整个社会进步、和谐、自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作为人的本性的实现,本身无高低之分,它能给人带来极高的,即所谓的“高峰体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强调“主体性”人格的确立。[1]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体育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自我。

2.中学体育教育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学校体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来理解体育的价值,产生需要,进而达到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教师还要把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学生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启发学生思考、探索、体验,逐步形成意识、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样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有利于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机会。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校体育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的参与,其运动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适应能力等都能得到相应提高。

(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中,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通过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体育兴趣的培养,智力活动的促进,积极发掘学生个性的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适宜的发展。

(4)淡化“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学观。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的是从“完整的人”来全面发展人,把教育的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发展的机会,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2]

3.中学体育教育应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体育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并在素质教育中体现人本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把以知识技能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价值观、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例如: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标准改革那些专业竞技化,影响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符合教育规律。教师对那些既没有什么锻炼价值,学生又不喜欢的教学内容可从教学内容中删除;对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项目,可以选入教学内容中,以学生的要求为根本依据;并且通过创设各种有益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思维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在场地、器材上力求新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练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提高。

4.中学体育教学评价应是综合体系

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认为评价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应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和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等方面建立符合社会进步、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或模式,真正发挥体育教育评价的信息反馈功能、考查鉴别功能和强化功能之作用,以激发师生更好地改进教与学的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第一,评价理念,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第二,评价视点,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第三,评价体系,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3]

参考文献:

[1]王安新.“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新发展[J].体育学刊,2002,(5):4-6.

[2]樊晓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J].教学与管理,2005,(3):73-74.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9篇

关键词:理解教学 教育观 中学 体育教学

1.理解教学的内涵

“理解教学”是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以当解观为基础,通过师生之间的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学习知识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丰富,不断提升学生自我价值认识到教学形态。在中学体育教学渗入“理解教学”教育观,是在认同“理解教学”的一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以理解为基础,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注重引导学生对体育课程与体育内涵的思考与领悟,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深入认知。中学体育理解教学以师生为理解的主体,强调在体育教学中师生的真诚交流与对话,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发挥教学相长的优点,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2.理解教学的主要特点

“理解教学”是以理解为教学目的,以存在论为理论基础,教学过程是理解过程而非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解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师生之间通过理解自我、相互理解、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人生意义的过程。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理解教学的实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模式的功能,还可以外延到学生在生活中各个方面,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理解教学摒弃了传统认识论教学中过于关注教学的预设性特点,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开放式系统。提倡平等交往和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理解教学”的主要特点。师生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

3. “理解教学”教育观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3.1理解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观

理解视野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的确定应强调现实性和生动性,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学生与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根据原有教材文本的教学内容,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在创造,使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价值等有较好的理解,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源于学生提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一种内在需求。一般来说,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直接体育需。所以,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来设计。同时要兼顾《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中的要求,教学内容上不能忽略对其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不能因为学生的兴趣而忽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长期的、相对稳定的间接兴趣的培养,促进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3.2理解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主体的素质观

作为顺应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现代教学理论的创新的理解教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对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执行者的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解“理解教学”理论是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深入“理解教学”教育观的前提。只有全面理解了“理解教学”,在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发展潜力。中学体育教师除在教育思想方面的转变外,其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应该得到提高。在理解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根据理解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机的整合起来,更要善于吸取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并把知识内化到学生的个体生命中,同时体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教师责任感和高尚的教师人格,具备这些素质将大大提高,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深入理解教学观的效果。新型的平等对话与交往的师生关系是理解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所倡导的。理解教学实施效果的受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影响,即受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与理解能力水平的影响。因此,努力提高学生这两方面的素质对提高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3.3理解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的评价观

理解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就是理解和发展,在这种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教学评价的标准就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

理解视野下的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意在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及教学工作更好的发展。理解教学中教师工作评价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在评价结果上不能只以分数来衡量人的发展,而是全面综合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主体间互动,在多元主体的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包括学校领导、学生、教师、教师本人,强调多元化评价有助于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因为理解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变化的生成过程。教学过程评价有助于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结果,有助于激励教师的不断进步。

理解视野下的学生学习评价,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引导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在评价中发展,倡导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理解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原则是学生是在发展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得到发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不仅有体育知识技能单一的评定,还要包括态度、情感、合作、发展和交往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学生学习,的进步与发展。

4.结论

“理解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克服了传统认识论中主客对立的思维定势,强调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重视学生“完整人”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尝试渗入“理解教学”理念,实在传统教学观念基础上的创新,符合我国中学体育教改的需要,顺应时代对高等教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理解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

[2]邓星华、傅砚农.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

[3]张天宝.试论理解的教育过程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中学教育观范文第10篇

一、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要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式

向导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引导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好得多。因为教师直接提出、告诉给学生,学生没有动脑、动手,是被动学习,是机械接受,教学效果并不好,课堂效率不高。例如,在教学《明智的选择》(人民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整理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引导学生从“反映什么”“说明什么”“怎么办”等方面自己设计问题,小组交流合作解决。这样放手发动学生,活跃了思维,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注重创设生活情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人的公民。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探讨过程中,特别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受,辨别善恶,识别美丑,分清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我的父亲母亲》(人民版八年级上册)这节课中,让学生以教材为辅助材料,创设情景,自己设计听过、见过的父母爱孩子的故事场景,分角色表演,一些学生表演“爸爸” “妈妈”,一些学生表演“儿子”“女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父母浓浓的情谊,家庭的温暖。通过这样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家庭的真、善、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打造高效课堂,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传统的“机械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推行小组建设,加强合作探究式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后,合作学习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一般以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明确学习任务后,进行细致分工,每个学生负责提供相关学习任务的信息,最后进行汇总,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帮助,得出结论,完成集体学习目标。以《努力维护公平》(人民版九年级)这节课为例,围绕“分粥”事件,分成四人小组,展开模拟演示。各组商讨分粥的合理方法及原则。然后小组之间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和探究。通过这一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感悟维护社会公平需要道德力量,更需要制度的力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下一篇:高中心理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