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4 18:09:38

高中心理教育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心理教育;心理问题;有效对策

高中时期是学生的重要阶段,其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心理和思想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高中生的心理比较容易出现问题,需要家长和教师重视。为此,在学校中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和困难。高中心理教育十分重要,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在高中心理教育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将学生所进行的心理测验资料完整地保存,并对这些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有效整理,以使其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情况,当其心理出现问题时,便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而教师则可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资料来观察心理辅助的效果,进而实现有效的高中心理教育,推动高中心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高中心理教育并不只是一种心理咨询,而是一种教育活动,其主要任务在于预防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因而高中心理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得失,面对成功时不可骄傲,遇到失败时不可一蹶不振,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其热爱生命,充满激情和活力。

三、壮大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高中心理教育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目,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来担任。因而,学校应多引进具有专业心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并为其提供深造和交流的机会,使其能更好地进行工作。高中心理教育活动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心理教师来辅助学生,以使学生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高中心理教育是一门重要的教学工作,是整个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高度重视,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和生活,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挫折,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以最终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社会的日渐复杂和学生压力的不断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学校已被逐渐重视。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或效果甚微。本文结合实际的教育工作经验,研读大量文献之后,总结出目前高中心理教育的缺陷,最后给出可行性的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蚨愿咧行睦斫逃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高中;心理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0-01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学校主要以课堂的理论讲解和案例讲解为主,对于面临极大压力的高中生而言,这样的课程过于表面化。高中学生又处于性格成长的叛逆期,情绪会有各种波动。如今的心理卫生运动已从传统的提高个人适应能力转向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了更好的进行心理教育实践,本文将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高中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科化倾向明显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应用型的学科,不能和高中的其他学科课堂设置一样,更不能作为应试学科。但是目前在一些高中学校,虽然纷纷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开设了该课程,但是固定的教材、课时、教学计划,甚至有些学校还会安排期末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辅导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健康的心理。但是很多学校的重要次序搞混淆。在一些重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学校会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但更多的还是传播知识,学科化倾向明显。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心理教育不仅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忽视学生的主体探索

为了更好的进行心理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比如通过话剧表演和辩论赛等形式,期初受到学生的欢迎,效果也不错。但是因为很多活动主要由老师发起,整个活动依然是老师策划,若依然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互动,不仅限制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对于具有独立思维的高中生而言,这样的形式略显表面化。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忽略学生的独体性和主观创造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视同仁,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等不同,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老师应该设计能够体现学生心理的活动,让学生自然流露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但是很多学校从常常忽略该问题。学者吕玉(2014)也在其论文中指出很多学校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制约高中心理教育工作的因素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制约

学校的教育活动都在教育观的引导下实施的,对于高中学校而言,若想能够更好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但是在 一些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云南和新疆,也有一些地区偏远地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交完,从事的领导人和工作者对该课程的认识不全面。所以,教育者工作者没有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是目前整体心理教育情况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2.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依然以高分数,高考录取率作为评判标准,所以很多学校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取消很多无关的课程。由于师生对心理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和老师都感觉宁可将课程的时间补其他应试的课程,比如英语、数学等,因为更多的师生和家长都认为考试重点大学才是最重要的事。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期末考试或模考前的一个月,类似这样的课程全部被潜规则的取消。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地区都有,学者胡小丽(2015)在其论文中也有谈到,尤其是新疆地区,心理健康意识更淡薄。

三、高中心理教育实践的可行性建议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凡事理念先行,只有正确的思想作为主导才会有正确的实施开展健康教育。首先学校的领导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和以往的学生不同。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加上自己的处于性格的叛逆期,或多或少都会有心理问题,只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行为,最后对学习才是促进的作用。因此学校领导统筹安排心理教育课程,鼓励师生全部参与其中,从观念上给予引导,硬件设施到位,让心理教育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

2.强化心理老师的队伍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优秀专业的老师才会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学生。在很多学校,有的老师不是科班出身,或者毕业从教后基本没有充电。学校从老师的源头出发进行严格把关,在招聘时要求是心理学专业或相关的教育专业。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老师的培养和再培训,让老师与时俱进,随时掌握最新的心理教育的动态,不至于和社会脱节。同时为了更好的建设师资团队,学校应该通过合理的薪资晋升通道吸引专业人才,鼓励老师更好的从事心理教育。

3.丰富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

有了良好的健康教育理念,教师团队配备齐全,接下来就是从课程上进行紧抓务实,老师在设置课程时主要先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逐渐通过健康知识的引导和手段的干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具体的课程入手,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让班集体充满爱,无论成绩好坏,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让学生更加自信,感恩来到世上,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等等。胡小丽(2015)在最后的建议中也提到应该丰富课程内容,制定统一的课程,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特色,请教专业的专家为学生制定专属的课程课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不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评定,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法,比如演讲、实际的走访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4.加强心理教育的宣传

首先对于高一新生而言,他们刚入校在很多方面可能有一些不适应;包括刚分文理科的学生,分班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可能产生一定的不适。在这样的环境产生变化从而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时候,学校通过进行学生的逐个心理干预,进行疏导,开张相关的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讲解。发挥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班级的团体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老师们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整体来说,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家长一同公共做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吕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14(5):66-69.

[2]胡小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以第二师华山中学为例[D].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学,2015.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时期;高中心理教育;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针对全体学生实施

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仍然存在诸多错误看法,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少数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需要面对大多数心理正常发育的学生。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错误的教育思想,针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是承担心理治疗中心的职责,所以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于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促使学生向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在实现这一种“前进”后,第二发展水平将会转化为第一发展水平,于是又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以此类推,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促使学生在心理发展阶梯上更上一个阶层。由此可见,每一位学生心理素质都是非常有潜力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现状,而是要让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每个人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念。

二、通过开展心理互助,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互助式心理训练是一种在群体范围内展开的心理互动活动,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但是训练者,也是受训者,他们在接受训练的同时,通过情感交流,用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来帮助其他学生。通过这一训练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完善自我心理品质的同时,主动纠正别人错误的训练方法,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进行互助式心理训练的重要方法就是进行角色扮演训练法,即: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不同的场合与环境,不断调整或变换自己的角色,以提高学生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水平和应变水平。除了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训练以外,还可以采用集体演讲的训练方法,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为目的。此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互助式心理激励,这种激励方法是指在学生之间所进行的激励手段,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刺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生活。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会正确的看待自己,一般来说,“优秀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容易妄自菲薄;而“学困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容易固步自封。实际上,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愿望,也具备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的能力,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深刻,需要别人帮助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因此,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彼此给予彼此积极的刺激,使他们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获得共同进步。最后,组织学生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一般是指受到专业心理学教育和训练的教职人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与理论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使学生愉悦的认识自我和社会,从而学会有效调节自己,克服多种心理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最理想的自我适应,以逐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互助式心理辅导意在让每一位学生在获得辅导的同时,能够充当相应的辅导者,给予其他学生以帮助和开导。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一定以相信学生为前提,虽然学生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心理教育和训练,但是他们却拥有最真诚、最热情的本质,在同龄学生之间存在心灵上的兼容与相通,所以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运用互助式心理辅导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开展好辅导与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日益变化,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考前焦虑、青春期烦恼、学习方法的困惑等。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加强心理辅导课程和方法的渗透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的服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的心理辅导老师,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此外,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具有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的讲座,解决各年龄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比如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面临适应性问题,所以我们要以心理素质的养成作为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高二年级的学生主要面临能力和特长的培养问题,所以我们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高三年级的学生主要面临就业和升学方面的压力和迷茫,所以我们要以就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为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定期开展心理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密切联系社会与家庭,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学校的事情,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密切联系社会与家庭,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努力培养学生从社会和家庭中吸取正面影响的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心理教育,帮助家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促使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此外,学校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社会力量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高中的心理教育会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勇于探索,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就一定能将心理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心理教育的概念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2]黄锦衣,蔡钾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2,(10).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1.活动:过多而体验不深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感悟不到价值所在,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在课堂中,心理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活动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他们一般都只会以简单的几个词回答教师,而且只体会到活动的表层意义,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经历或经验,说出一些深层的东西。活动体验不深,课堂的长远效果就难以保证。

2.讨论:过热而远离主题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课堂讨论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活动课上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体现比较明显,教师主要是引导,所以学生的参与性较强。课堂中,讨论环节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些学校教学中实行“杜郎口模式”,这就更加有利于活动课的开展,小组讨论更加方便。也正因为这点便捷之处,课堂讨论也成了学生谈天说地的好时机,表面上看,学生们确实是在讨论,仔细一听却远离了课堂主题。

3.气氛:过躁而控制较难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由考试引发的不良情绪很常见,人际与情感问题也不少,学生对心理课的渴望有增无减。因此,一上心理课,学生们双手欢呼,身心完全放松。在课堂上,学生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各抒己见,可以适时地开怀大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格外活跃,大家都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课堂的这种开放性时常引来学生们的哈哈大笑与起哄声,气氛格外热烈,此刻无论教师用多高的嗓音与之抗衡,都无济于事,对课堂的控制顿生无力感。

4.秩序:过于自主而略显混乱心理课上,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本质,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这种全面、全体、全程参与的课堂充分体了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有些学生认为自主性就是言语与行为的充分自由,导致课堂上不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者在他人发言时插嘴,或者在要求其配合时开小差。还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与打闹,使得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混乱。

5.效果:显于表面而难见长效心理课通常会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与讨论中,然后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学生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愉悦感与满足感。但是,学生们活动体验不深刻,课堂纪律欠有序,快乐或许只是暂时的解脱,课堂效果或许只限于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早已忘却了,课堂难见长期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二者互动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观念有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学生总认为它是自由课,可以随意发言,可以自由走动,可以不认真,可以纪律松散,甚至有学生认为心理课就是好玩的课,这些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给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制约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

2.情感欠平衡

出于对心理课的好奇,学生总被它深深吸引,对它充满渴望。或许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高中生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心理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一旦上心理课就表现得格外亢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现象频繁出现。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安静。这与高中生情感的两极性有关,即情感有时很开放,有时很封闭。

3.行为尚未自律

由于观念的偏差,行为也随之有所偏差,课堂中存在打闹现象,把讨论当成闲聊,把课堂当成自由活动的场所,三心二意,这些都与学生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有关。

(二)教师方面

1.重形式轻内容

心理课以活动为主,通常采用游戏、测验、调查、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时常还伴随动听的轻音乐和精心制作的PPT,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活动,以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对于活动时间长短、与主题的切合度、逻辑性、活动后的缓冲时间等考虑略少。一堂心理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活动与主题内容相关小或不相关,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是肤浅的。

2.重气氛轻管理

心理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一个民主、宽松、信任、理解、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挖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体验更深刻,而对课堂纪律与秩序却有所忽略,对学生的错误也更宽容。

3.重主题的理想化轻实际性

很多心理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应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凭着自己的想象,选择一系列主题内容,设计一些活动。但是实施到课堂时,却发现参与的学生很少,导致课堂陷入沉静,师生不能互动。这可能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建议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是学校自己编制校本教材。对于高中阶段的心理课,因为群体处于青年初期,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1.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心理课的主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应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为了选择好主题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或晴雨表的情况来收集主题,了解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主题要明确,课堂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避免一节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主题涉及学生的隐私而难以讨论。

2.精心安排各环节的活动

心理课的活动要注重“感受”和“体验”,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过多的活动留给高中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难以让学生有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活动要遵循适量、全员参与的原则。同时,活动要符合内容逻辑,各环节活动的设计不应是平行并列、无逻辑的摆设,而应是逐层递进、有序的安排。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主题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此外,活动还要具有启发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所悟。

3.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

心理课要树立人人平等、全体参与的理念,不仅是人格平等,还要机会平等。不论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贫富、座位前后等,教师都应给予同等机会。如果教师只注意几个活跃分子,其他学生肯定会越来越远离课堂,尤其是内向、自卑、孤僻、忧郁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其说出内心的声音,并多鼓励、肯定、表扬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同时,对学生发言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与点拨,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

4.加强课堂管理

心理课的课堂秩序与纪律是心理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又抵不住学生高涨的情绪;一方面需要心理教师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又要压得住阵场。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充斥着心理教师的心灵。因此,心理课上,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该让学生活跃时,要让其全身心投入;该安静时,要让学生回得过神来。对于这种需要热闹与平静交替的场面,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综艺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需要课堂安静时做个手势来示意,避免对学生大吼大叫,撕破喉咙。对于上课说话或走动或吃东西的学生,在给予其尊重的前提下,要及时警告,或者直接提问他们,让其回到课堂。这样,课堂会变得井然有序。

5.引导讨论方向

心理课上的讨论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可能会很随意、漫无目的地谈天说地,课堂很可能成为闲聊的场所。因此,教师要注重讨论的针对性、引导性与实效性。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下台走动,监督学生讨论的内容与效果,并适时加以指导与总结,让学生对所学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讨论时,教师需要提高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

6.注重长期效果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 心理 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有句格言说得好,性格即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观念,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青年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青少年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做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力争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将心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增强在学校行为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直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果和水平。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辅导课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其内容也有所区别。总之,是让学生们讨论、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的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4、寓疏导于活动之中。在心理疏导上,应充分利用教育的自身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寓疏导于活动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中之中;通过有意识的场景设置,来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活动之中,获得切实感受。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心理;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

有句格言说得好,性格即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我们应相信,高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社会化过程和社会适应过程中,无不存在如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存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斗争,而只是那些发生问题行为的高中生其消极的心理因素一时占了上风,削弱或掩盖了积极因素,那些经常撒谎的高中生也有诚实的时候,那些好打骂同学的高中生也有热爱集体珍重友谊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观念,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青年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青少年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做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力争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将心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增强在学校行为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直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果和水平。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

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辅导课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其内容也有所区别。如高一年级主要是纳悦自己,适应教育,人际关系中的理解与信任问题。学会自我设计等:高二年级侧重于社会责任感教育,学会自我赏识与自我暗示能力、应考心理辅导等;总之,是让学生们讨论、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的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4)寓疏导于活动之中

在心理疏导上,应充分利用教育的自身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寓疏导于活动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中之中;通过有意识的场景设置,来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活动之中,获得切实感受。为此,学校可以对课时结构进行了调整,开设一系列的活动课,如写作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和体育活动小组等。学校还可以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如师生球类友谊赛、拔河比赛等等,从而为心理疏导创设情境,并可以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结:

良好的习惯的培养与塑造不仅是学生良好学习、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其积极影响甚至可以受用一生。学生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生本身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是非常有重要的,其意义不仅在于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更在于着眼未来,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莫雷,《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心理教育课 实践智慧培养 有效课堂

【分类号】G633.3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本原则指出,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虽然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课情况,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心理健康课开足,甚至做做样子,充充门面,应付检查。因为领导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学课的重要性,所以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

作为心理老师在工作中更要攻苦食淡,孜孜不倦。协助学生处理好喜、怒、哀、乐,等情绪问题。学校的重视心理教育课的程度,也是彰显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证明,也是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我认为学校心理教育与辅导,应该走在各学科教育的前面,他应该具有主动性、超前性,重在发展与预防上,不是等出现事故才去做辅导的一项工作。

在教授《航空服务心理与实务》和《旅客运输心理学》心理课时,我把授课重点有目的、有计划的放在认知教育上,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广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为主体的教育”,其目标在于“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即“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①

一、精心安排课程

很多职业高中学生升高中分数低,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学校目的性不强,竞争能力差,对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所以我在设计课程时,非常注重每节课的内容设置,往往在开课前几节不讲书中的心理学原理,先设计三节课作为导入课程,达到彼此熟悉信任、增强自信心、激起了解心理学兴趣的目的。

1.第一节课“让我认识你”老师先自我介绍姓名、工作时间、爱好和对大家的期待。第二步活动,同桌彼此介绍,内容包括,姓名、生日、属相或星座、兴趣、擅长做什么等。第三步,请同学们上台,互相介绍对方,彼此提醒,老师也会适时提问。目的,老师认识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对老师来说都很重要。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最重要让每位同学都有表达自我的机会。通过倾听感受尊重。 作业,第二个星期这个时候交一张2寸证件照,贴在老师发的表格中,这份表格老师将会记录你们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

2.第二节课我会设计看电影,给新生最常放的电影是《叫我第一名》看完后我们同时写一篇小小的感想,在下一节课上读。这部电影根据布莱德・科恩真人真事改编,被评论为比“阿甘”的故事更让人感动。

讨论课中,发现有的同学看完电影回去查了妥瑞症候群的特征,对症状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有的同学对布莱德・科恩进行了了解分析;有的同学说含着眼泪看完这部片子,科恩身上所体现的信心、不放弃、乐观的态度激励着他;甚至有的同学谈到了社会的包容力;有时候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最后我也念了自己的感想,无论什么困难,都不能阻止我们追逐梦想的脚步。开始新学期的课。

3.在授课过程中,我也会做一次“神奇的记忆力”讲座。学生们总是说记不住新学的知识……,缺乏学习信心。安排这节课,也是让学生了解记忆规律,学会怎样学习,相信自己。首先讲解记忆的神经基础,记忆类型、学习与记忆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力的训练等,

这几节课设计的目的,增加团队信任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心理学课的兴趣。

二、授课重点、难点设置

1.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技能课时,我更关注讲解怎样正确看待W业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摆脱中考失败的心理阴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的学生是“天才儿童”,但如果不努力仍然会“江郎才尽”;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最后收获颇丰。

2.认知改变

我非常注重认知方面知识传授和实例的运用,多开展讨论课,角色扮演、训练、游戏等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所学知识变得更鲜活,更容易运用。学习心理学,无非是把所学知识合理巧妙的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上,帮助自己获得更和谐的生活方式,身心统一,才是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1)在讲认知理论时侧重讲解艾利斯的ABC理论,举例说明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导致最后情绪反应结果的直接起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真正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只有真正了解这一认知偏差,纠正负性情绪,才能减轻或消除情绪困扰。学生非常喜欢这节课,有种恍然大悟之感。打破了人们常常认为正确的事或没有办法的事情,原来真正的起因是什么,理性的分析发生在周遭的每一件事,多举实例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有趣的结论。

(2)美国社会学家费斯汀格的著名理论“费斯汀格法则”:一件事发生后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由这件事发生的10%造成的,而另外90%则由你在发生这件事如何反应所决定的。我把费斯汀格举的例子拿到课上去讲,学生们聚精会神的听着。讲完后,请学生找寻身边的实例进行讨论,并且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同学谈到今天和老师的争执,最后老师生气,他也愤怒;有的谈到爸爸妈妈为一些琐事吵架,导致家里气氛冷凝;有的是朋友之间的交往发生的事情;整节课大家热烈的讨论着、分析着,最后,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控制不了事情发生导致后果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的90%,让事情发生的结果不至于很糟糕,甚至变得更好一点。

学生的共同参与,使枯燥的理论很快运用到实践中,因而有趣。就像Peter Drucker说的rationalarguments make heads nod,experiences make hearts sing,理性让人点头,体验让心歌唱。②只有引起大家共鸣,学为己用,知识传授才是成功了。

参考文献

①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16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第8篇

1.活动:过多而体验不深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

2.讨论:过热而远离主题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课堂讨论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活动课上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体现比较明显,教师主要是引导,所以学生的参与性较强。课堂中,讨论环节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3.气氛:过躁而控制较难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由考试引发的不良情绪很常见,人际与情感问题也不少,学生对心理课的渴望有增无减。因此,一上心理课,学生们双手欢呼,身心完全放松。在课堂上,学生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各抒己见,可以适时地开怀大笑。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二者互动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观念有偏差。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学生总认为它是自由课,可以随意发言,可以自由走动,可以不认真,可以纪律松散,甚至有学生认为心理课就是好玩的课,这些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给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制约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

2.情感欠平衡。出于对心理课的好奇,学生总被它深深吸引,对它充满渴望。或许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高中生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心理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一旦上心理课就表现得格外亢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现象频繁出现。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安静。这与高中生情感的两极性有关,即情感有时很开放,有时很封闭。

3.行为尚未自律。由于观念的偏差,行为也随之有所偏差,课堂中存在打闹现象,把讨论当成闲聊,把课堂当成自由活动的场所,三心二意,这些都与学生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有关。

(二)教师方面

1.重形式轻内容。心理课以活动为主,通常采用游戏、测验、调查、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时常还伴随动听的轻音乐和精心制作的PPT,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活动,以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对于活动时间长短、与主题的切合度、逻辑性、活动后的缓冲时间等考虑略少。一堂心理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活动与主题内容相关小或不相关,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是肤浅的。

2.重气氛轻管理。心理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一个民主、宽松、信任、理解、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挖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体验更深刻,而对课堂纪律与秩序却有所忽略,对学生的错误也更宽容。

3.重主题的理想化轻实际性。很多心理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应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凭着自己的想象,选择一系列主题内容,设计一些活动。但是实施到课堂时,却发现参与的学生很少,导致课堂陷入沉静,师生不能互动。这可能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建议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是学校自己编制校本教材。对于高中阶段的心理课,因为群体处于青年初期,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1.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心理课的主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应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为了选择好主题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或晴雨表的情况来收集主题,了解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主题要明确,课堂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避免一节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主题涉及学生的隐私而难以讨论。

2.精心安排各环节的活动。心理课的活动要注重“感受”和“体验”,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过多的活动留给高中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难以让学生有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活动要遵循适量、全员参与的原则。同时,活动要符合内容逻辑,各环节活动的设计不应是平行并列、无逻辑的摆设,而应是逐层递进、有序的安排。

3.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心理课要树立人人平等、全体参与的理念,不仅是人格平等,还要机会平等。不论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贫富、座位前后等,教师都应给予同等机会。如果教师只注意几个活跃分子,其他学生肯定会越来越远离课堂,尤其是内向、自卑、孤僻、忧郁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其说出内心的声音,并多鼓励、肯定、表扬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

4.加强课堂管理。心理课的课堂秩序与纪律是心理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又抵不住学生高涨的情绪;一方面需要心理教师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又要压得住阵场。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充斥着心理教师的心灵。

因此,心理课上,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该让学生活跃时,要让其全身心投入;该安静时,要让学生回得过神来。对于这种需要热闹与平静交替的场面,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综艺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需要课堂安静时做个手势来示意,避免对学生大吼大叫,撕破喉咙。对于上课说话或走动或吃东西的学生,在给予其尊重的前提下,要及时警告,或者直接提问他们,让其回到课堂。这样,课堂会变得井然有序。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15-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可以说是整个中小学阶段最重的。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最需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阳光的心理来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所以,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若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中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自身的健康成长,将有着良好的作用。

一、拓展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育健康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部分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传统高中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往往不能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事实上,高中体育课程除了承担学生身体素质强化与技能传授重任之外,还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即在体育课程有效开展的前提下,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获得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的有效效果。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地对体育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当安排一些相关教学内容,让身体锻炼与心理锻炼同步进行。这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自信、阳光、向上,进而保障日常学习生活的高效进行。

二、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小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高中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在开展高中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务处应当紧密联系学工处的心理教师,积极采购相关的心理教育软件,并在每一个学期划定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软件操作,使得心理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测试题的选择以及对于个人调查结果的汇总。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随时更新自己的心理测试题,进而不断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判断的精确度。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随时对班级学生的总体成绩进行汇总统计,以便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三、利用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还没有像大学生一样开始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探究或者进行专业化锻炼,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随时注重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在获得基本教育的同时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调整,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由于涉及教育成本以及讲座开展的时间问题,因此,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时,应当借助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有些高中是在高考倒计时100天进行动员活动时,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一方面,借助讲座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及时进行自身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通过讲座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大的鼓舞,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战胜自己。

四、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相结对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高中阶段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班主任教师应当积极承担起主要的教育责任。一方面,班主任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动态进行观察,进而对心态比较好的学生多做鼓励,引导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对心态不好的学生要做好安抚谈话工作,减少学生的消极心理。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与心理教师结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与心理教师交流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优化个别谈话的效果。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内心变得强大,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高中学习生活。

五、结束语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健康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高中阶段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拓展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育健康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小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务部门可以利用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高中班主任可以与心理教师相结对开展个别谈话教育,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婷.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4).

[2]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童三红,张正保.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发展的误区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全员参与理念

高中生是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严峻的高考压力,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只是一味地学学学,“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加之缺乏与同学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所以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与此同时,高中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风气下,也大都结合高考的考点来讲解各种相关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并且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在这种充分压力、气氛枯燥、沉闷的教学环境下会大大增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

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导下,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培养为重点,从而确保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他们处理和缓解心理压力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高中教育的质量,为其后期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开展高中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另外,高中心理教育不应以“健康”或“不健康”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应该以人的教育来重点灌注,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确保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性,高中教师需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开展教学,并要需要团结全体高中教师来共同开展教学,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合理构建。

二、建立心理健康机制,着重强调预防理念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机制建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机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教育预防机制

为了更好地引导高中教育,可以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入手,合理结合生命教育、自信心理、亲子教育、青春期心理、自我认识以及社会适应和升学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性教育内容来开展教学。首先,需要建立一支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积极心理学表明,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发展自身的心里,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自身的个体成长,从而可以使学生积极发展心理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氛围。其次,需要合理制定心理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需要具备积极向上的态度、特征、情绪和内容等特征,从而更好地使教师开展心理活动课程。比如,高一需要就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探讨,而高二则需要就分班的融合问题进行引导,而高三则侧重考试心理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

2.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教育预警机制

通过借助问卷调查、访谈和心理测试等心里普查方式来实时关注和审查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从而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可以更好地监测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指定心理委员,并制定详细地心弦社团制度,从而也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

三、制订心理健康模式,引领心理健康理念

为了确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心理教育的工作方向出现差误,所以必须要借助心里科研来引领学校心理教育,并且在心理专家的引领下,制订科学的心理健康模式,同时相关人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高中学校负责人需要制订完善的教育管理工作,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的顺利发展,以为学校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下,高中教师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来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也需要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机会,从而不断提高高中心理教学的质量。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心理健康问题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学校教育中的运用除了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外,还可以结合心理教学方面的内容来持续探索和总结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同时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来避免高中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确保高中生可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中学教育观范文 下一篇:税务管理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