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师范文

时间:2023-05-23 11:40:58

中文教师

中文教师范文第1篇

据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将有5%的美国学生学习中文,那时需要5000名至7000名中文老师。但现在美国只有500名-700名中文老师,缺口将会非常大。亚洲协会由洛克菲勒家族的约翰・D・洛克菲勒于1956年创办,总部位于纽约,在中国香港和上海设有地区分中心,其宗旨是增进美国人对亚洲文化的了解。斯图尔特介绍说亚洲协会曾多次组织美国各州教育部长赴华参观访问,以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州开设中文课。

文化、商业和国防需求推动中文热

在过去10年中,美国学习中文的人数增加了2倍。现在在美国全日制公立学校学中文的学生有25000名;在非全日制私立中文学校学中文的学生则高达15万人,其中多数是华裔。现在美国有264所公立中小学开设有中文课。

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在1998年,在美国大学学中文的大学生有28456,排在学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和日语的人之后。在2002,学中文的大学生增加到34000,比1998年增加了20%。

中文热表明中文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和商业语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不仅在美国,在亚洲和欧洲都有中文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长期从事中文教学的美国专家认为,除了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崛起,911后美国的安全环境也帮助推动了中文热。因为中文热,越来越多的美国学校想开设中文课。美国大学理事会2004年的调查表明,有2400多所学校对开设中文大学预科课程及考试表示有兴趣。在美国,优秀高中生得以选修AP课程。AP成绩不仅可作为申请大学资历的有效证明,并且为多数美国大学认可,可算作大学学分。大学理事会将在2006-2007学年期间,将中文作为可供高中生选修的大学预修科目。AP中文测验将包括听、说、读、写四部分。

斯图尔特指出,现在学中文的人数增多,主要原因是非华裔学中文的学生增多。比如,在芝加哥地区,1999年只有3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2005年增加到20所,学生大多数不是华裔。

美国人对中文的需求增加的原因之一也是美国政府推动所致。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是由美国教育部及国防部的国家安全教育项目支助,帮助学校开设有战略意义的语言课程。根据该项目,俄勒岗大学将和其“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起,提供“一条龙”的中文教育,为美国培养精通中文、熟悉中国文化的高级人才。继杨伯翰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之后,2005年9月俄勒岗大学开设了全美第3个中文K-16旗舰项目。

中文老师的语言和文化关

亚洲学会的斯图尔特指出:美国学校培养中文老师的力量比较薄弱。在美国有640所大学开设有中文课,提供四年本科教育的学校要少得多,提供中文师资培训的学校更少,只有10所左右。被全美教师教育认证理事会承认的中文师资培训学校只有3所,即:纽约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马萨诸塞州大学阿默斯特校区。

除了高校师资培养力量不足外,美国许多州都没有相应的中文教师认证机构,也对中文老师的缺乏产生一定影响。一位老师是否有教授中文的资格由各州政府判定。现在美国有25个州有中文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那位专家特别强调,要胜任在美国做中文老师,不仅要过语言关,讲中文时作到字正腔圆;还要过文化关。她说:“中文老师要有深厚的人文教育功底,各方面素质必须非常均衡。在美国,学生家长在中小学校起主导作用,因此,老师必须能有效地与家长沟通。这点可能对中国来的老师是一大挑战。此外,他们对文化和政治要敏感,不要说政治错话,不要给人留下一个大中国主义的印象。”

当然,中文的难学也是客观原因。美国国务院负责外交官培训的对外事务研究所把中文列为世界上最难学的4门语言之一。一个母语是英文的人需要学习1320个小时才能通晓中文,而学会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仅需480小时。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那位专家向《华盛顿观察》周刊分析了美国中文老师少的深层原因:“美国没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工资是确定社会地位非常关键的因素。移民美国的华人不希望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子女当中文教师,因为教师工资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可以理解的。至于那些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他们要获得中文教师资格,不仅要先取得美国国籍,精通英文,了解美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还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及中文专业考试。”

斯图尔特指出,为了解决中文老师短缺的问题,美国需要有长期和短期的办法。为解燃眉之急,美国在2005年从中国引进了70名中文老师。这些佼佼者是从6000个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

“虽然都是精英,但要到美国教美国学生,他们还是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比如获得签证和习惯美国生活。另外,美国的学生和中国的学生完全不同,教学风格不一样,”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那位专家指出。

中文教师范文第2篇

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综合体现了一位新时代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素养指教师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参与学科学术研究的能力,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基本保证;信息素养指教师获取信息并内化传播给学生的能力,一方面要确保熟练地掌握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灵活运用信息并加以综合创新;人文素养指教师自身具备的道德情操、文化底蕴,主要在教学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体现出来。本文拟从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出发,深入考察探究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有关问题。

一、专业素养

1.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跨越,这就给大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完善和充实自身的综合文化知识,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图书,以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旁征博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其次,教师要根据时展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优化自身已有的文化知识结构体系,在备课阶段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加新的学术思想,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具活力;第三,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以后的学术研究打好基础;最后,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将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2.增强专业理论素养

对于语文学科,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本质及文学发展规律的概括,同时对文学的创作、研究以及批评等文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增强专业理论素养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增强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首先,准确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依据基本的理论形成理论体系,明确专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完整地把握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全面、系统地增强专业理论素养。文艺学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于一体,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把握好文艺学这三个分支的关系,并做到融会贯通,才可以全面、系统地习得专业理论的精髓;再次,文学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文学的发展态势,及时掌握到最新的专业理论;最后,增加人文社科专业理论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

3.强化参与学科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有一颗对学科学术研究保有热情的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参加本学科影响广泛的研究活动,使自身的学科学术研究更加规范化、多元化。此外,教师还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术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论文或专著,提升自身的学科学术研究能力。

二、信息素养

1.主动学习信息技术

大学语文教师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或自我研修,结合自身具备的专业素质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扎实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自身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做到课堂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课件的相辅相成,建构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实现数字化教学。

2.增强分析信息的能力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即教师获得、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信息能力,善于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教学信息,通过自身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将信息合理转化为有效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强化自律意识

大学语文教师在主动提升自身信息能力素养的同时要做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合法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强化自律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自觉遵守网络信息道德规范,遵照国家的法律要求,正确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人文素养

1.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外界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坚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节操,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传授给学生真知与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在与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中做到言传身教,如此,才可以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人格健全、品质优秀的合格大学生

2.拥有渊博的知识

文学是审美的、诗意的、艺术的,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大学语文教师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备相当的、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感悟生命与生活,提高学生识别与鉴赏美的能力。另外,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

中文教师范文第3篇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在语文各大板块的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难度最大,遇到的问题也最多最复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更为重要。

在我们语文组前不久对高二年级一千二百多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会遇到以下诸多问题: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会区分;实词的意思没有基础没有积累不会运用;句式结构弄不明白等等,这些都导致了他们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得分很低。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样一个特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这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而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外的学习。所以,课堂上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好,课外的延伸部分就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

目前,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较少,这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视野相对狭窄,学习兴趣不高等各种结果。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永远是一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学科。所以,我们既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更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这个上层建筑中去,这样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课外延伸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课外延伸环节将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而没有任何收获。因此,教师在文言文课外延伸中的主导就显得很有必要。

首先,有关课后作业的布置。这里所说的课后作业包括所学课文的相关基础知识练习以及课外文言短篇练习。这一部分的课外延伸更多地注重知识性。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确立科学、切实、有效而又具体可操作的目标。那么,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便是课外延伸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利用学生手边众多的参考资料,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查阅资料的自学能力。然后在学生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加以指正和补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把文言文基础打牢,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第二步,教师要适当地选择一些和所学课文相关的短篇文言文练习,与高考出题模式相挂钩,给学生相应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规律。只有这样,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才能牢靠地掌握,为后面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打好基础。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正确引导正是为了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授之以渔”,学生才能从最初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转变为自己很有兴趣地去主动学习。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叶圣陶在《略谈国文教学》中说:“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由此可知,文言文教学中的课外延伸也必须立足于解决这两个问题。所以,教师在这两方面的主导作用更是需要得到强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长期以来,高中的文言文教学都缺乏情意体验,学生很难体验到强烈的审美愉悦。所以,教师在文言文课外阅读的环节中,要加强主导意识,明确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阅读文言文,让学生读出精神来,争取在当代语言环境中,寻求古汉语的新生命,真正实现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并且达到使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瞿卫星在《当代人文视野中的课堂教学改造》中说:“把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把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把对‘独自’的关注转向对‘对话’的关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让学生关注这些文言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价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鲜活的生命,一改往日觉得枯燥的定向思维。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让学生既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又可以领悟中国古人的智慧。

最后,教师同样要重视文言文写作,让学生写出神采来。只有极少数教师会偶尔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因为觉得学生写不好,干脆就不写了,不对学生进行训练,不给学生写作的机会。如此下去,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进来感受文言文的精深博大呢?因此,教师应带领着学生从一个词、一句话写起,然后慢慢扩展成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万事开头难,教师要成为学生文言文写作的领航者和掌舵者,学生才能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不疾不徐、不惊不躁地顺利驶向胜利的彼岸。

课外延伸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提升,教师在课外延伸中发挥着重大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如何去解决基础知识的难题,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何让自己创作的文言文文采飞扬。课外是一片广阔的学习天地,我们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学生的行为,来让学生施展才能,发挥才智,以达到提高文化素养,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目的。

中文教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中文教学;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H193

传统的高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较差,不利于高校学生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使高校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中文学习中,使高校中文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篇文章主要在深入调查高校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高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高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文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有助于高校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中文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文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

中文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元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使高校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停留于纸上、停留于课本当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中文课程教学内容,是中文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

二、高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路径

高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注重课堂教学引导,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等方式深入开展。

(一)注重课堂教学引导

课堂教学引导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中文的丰富魅力,进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高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创新中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现代汉语”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四川方言、东北方言以及重庆方言等等具有鲜明地域性特点的语言。高校学生来自于祖国各地,这些多种多样的方言能够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熟悉感觉,教师也可以邀请不同地区的学生说一些家乡的方言。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快速投入于中文教学活动中,其后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现代汉语的世界中,学习现代汉语的独特魅力”等话语,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自主进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同时,教师还需要创新教学的理念,教师需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摒弃,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将现代教育观念融入于高校中文教学活动当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注重中文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利用。教师可以结合中文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针对于《我的母亲》这一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则可以多借助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母亲的看法,将中文教学与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真正展现高校中文教学的价值,也使学生不再仅仅将中文作为一门课程,而是一门有助于思维启发的生活伴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能够真正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鸦雀无声”的教学氛围,使高校学生在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更好的学习中文知识,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将3到5个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小组之间通过讨论,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确梳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合作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努力、进步。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对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工作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创建的方式,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对“唐诗宋词鉴赏”相关内容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结合学生所熟悉的某个电视剧片段、电影片段,组织学生自由进行情境表演。学生可以选择唐宋时期的任意一个电影片段,进行情境表演。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情境表演,组织学生分析唐宋时期的语言风格、时代背景等等,将情境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特别需要注意在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形象,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微笑、鼓励等方式,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言其所想,在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中文的魅力,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文知识,丰富自身的中文知识掌握量,拓展学生的视野,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高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文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有助于高校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注重课堂教学引导,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等方式具体实施,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中文学习的乐趣以及中文的无限魅力,使每一位高校学生都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立.普通理工科高校中文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9):110-111.

[2] 李楠.中职院校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管窥[J].亚太教育,2015,0(16):171-171.

[3] 郭春娥.中文教W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0(7):20-20.

中文教师范文第5篇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教学生动性、形象性、增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使用策略不当,从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善于思考,且弱化了传统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但没有推动中文专业的教学发展,反而让更多的教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教学实践,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自信。(一)极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理工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件的设计往往追求严谨和朴实,在应用多媒体设备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应用,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中文专业的教师情感丰富,在进行课程实践的过程总,将自己更多的情感融入了课程教学当中,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品位和喜好,加入一些声音、动画等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虽然可以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旦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教学重点,无法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花式多样的教学内容难免会然给学生造成不知道该学什么的错觉,从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无法真正掌握到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的提升。换言之,在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所谓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功能实质上会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另类的“分散”,严重影响学生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二)教学形象性大于教学思想性。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后,部分中文教师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课件设计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向学生全面展现,并使用了大量直观的图片和影音教学材料,教学形象性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凸显,但是却限制了教学思想性,导致学生对中文知识的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2]。同时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语言魅力,且与教师缺乏一定的互动沟通,并且由于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学思想性受到不良影响,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可见,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后,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学形象性,严重限制了中文教学在启迪学生思想、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方面的作用,不利于中文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三)中文教师教学风格被弱化。在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后,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学模式化,导致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无法表现出来,对中文教学工作的良性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3]。具体来说,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后,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以电子课件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教学活动也以课件的简单解析为主,缺乏针对教学内容实施个性化讲解,这直接导致中文教学呈现出模式化的发展状态,对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

二、提升多媒体技术在中文专业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策略分析

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在各级院校各科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探索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必要途径。因此中文专业的教师要想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就应该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的优化应用措施,规避多媒体技术的不良影响,充分挖掘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全面提升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具体策略如下分析:(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文教学活动中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要想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教师就应该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并且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时间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完成对知识的内化[4]。同时,要合理减慢课堂教学节奏,教师要有意识的对课程教学进行全程把控,能够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调整,进而进一步增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中文教学效果。因此,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教学进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为未来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注重增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多媒体教学过于形象生动会造成教学思想性被弱化的问题,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注重使用启发性语言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切实增强教学有效性[5]。和学生保持实时的互动交流,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具体看法,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使中文教学的思想性得到良好强化,为学生深入学习中文知识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真正和学生互动起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够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为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多媒体的技术只是展开课程实践一种教学工具,而不是教学重点。(三)更新教学方式,凸显教学风格。在传统的中文教学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存在模式化现象,教学氛围相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制,学生的创造发展思维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要想提升多媒体技术在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教师还必须更新教学方式,不能够只是一味的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更改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多媒体技术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同时,在探索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个性化教学风格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科内容探索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实施多样化的指导,进而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接受相对科学的教育和指导,切实推进中文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6]。只有这样,在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凸显,促进中文教学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推进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中文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必然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文教师应该基于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对多媒体教学进行重新审视,进而探索规避多媒体教学不良影响的措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升中文教学质量,为中文教育教学活动作用的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

作者:赵娜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参考文献:

[1]谭秀中.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93-94.

[2]丁国文.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161.

[3]何永波.多媒体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2(15):110-111,135.

[4]米一恒.探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界,2016(12):190.

[5]闫娟.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4):180-181.

中文教师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国;Longview;中文教学;探索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交流的发展,世界各地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美国的汉语热也不断升温,中文课程也逐渐走进美国中小学课堂。根据美国应用语言学中心的调查,2008年美国有3% 的小学开设了中文课,而1997年这个比例只有0.3%。2010年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小学数量已超过德语,仅次于西班牙语、法语和拉丁语,位居第四;中学数量紧随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和拉丁语,位列第五。开设中文课程的美国中小学数量已从2004年的220所,增加到4000多所,学习中文的学生超过14万人。随着中文教学在美国的深入推广,大量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师匮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美国大学理事会、美国国家语言管理委员会(简称NCSSFL)联合中国国家汉办,推出汉语志愿者教师项目。2007年1月第一批汉语教师抵美,至2010年9月,已有超过450位老师曾在美国38个州的257所中小学任教。作者于2012年通过大理会项目赴美,2013年至2015年在美国华盛顿州Longview公立学区任教。

一、美国华盛顿州Longview 汉语教学现状

Longview位于华盛顿州南部Cowlitz郡,南接俄勒冈州,是一个人口不到4万人的小城市,居民以白人为主。2012年以前,当地第二语言教学只有西班牙语和法语可供选择。2012年,Longview公立学区通过美国大理会引进针对当地中小学的中文项目,在当地的Northlake、CVG两所小学,Monticello初中,R.A.Long高中4所学校开展中文教学已近4年,近1000名学生接触了中文学习。

1.教学组织形式

中小学均将中文作为选修课。小学偏重于兴趣课,覆盖所有学生,每一个班每周有1节中文课。初中及高中为外语选修课,一般每周5节,注重听、说训练,多采用小班上课的模式,每个班20人左右。

2.教材使用情况

学生没有固定教材,教师根据每个班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参考教材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轻松学中文》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快乐汉语》。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当中,自编教材占了很大比例,这跟中文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学生水平不一有很大的关系。

3.学生情况

小学由于是语言兴趣班,覆盖率为100%。高中和初中为中文选修课,学生可以通过选修中文获得相应的第二语言学习学分,有助于学生将来申请大学。相比起来高中选修中文学生的数量更多。非华裔学生占学生比例的90%。随着中文级别的提高,学生人数不断减少。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优质的中文教材

美国中小学大多采用自编教材,缺乏优质的、通用性较强的教材。小学阶段的中文教材缺乏的情况尤为严重,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小。教师急需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互动性实践性强的教材。初、高中阶段虽然教材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初、高中汉语教材的界限不够清晰,针对性不强。一套教材既适用于初中,又适用于高中,甚至在大学中广泛适用。教师只能东拼西凑选取不同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融合选择。

2.长期执教的师资力量匮乏

以Longview学区为例,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中文教师,选择了与美国大学理事会进行合作引进中文项目。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国内进行选拔,统一培训后分配到学区,签证和项目的限制让学区的中文老师基本上每年一换,或者每两年一换。而教师本身来到一个完全不同于国内的的教学环境也需要时间适应和摸索,频繁的教师更替使得学生流失严重,不利于当地中文项目的发展。

3.小学教学组织形式单薄

一周一次的小学中文教学虽然覆盖了所有的学生,但是课程时间安排太少让学生学过即忘,学生水平难以提高,到初中还继续学习中文的学生流失严重。

初高中中文课程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技巧欠缺也是造成学生大量流失的原因。与西班牙语、法语课相比,中文在当地中小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刚起步,经验不够丰富,汉语教学的形式还不够活泼多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也是当地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前景展望及策略

中文课在Longview公立学区的发展可以看出当地对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开设中文课的学校必会越来越多,选择中文课的学生也会不断增加。让中文课成为学生喜欢上愿意上的课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1.必须加大中文教材的研发和推广,让教师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学生水平的实践性强趣味性强的教材。

2.形成多元的教师培训机制,让教师不光从国内选拔,也可以从当地老师中进行培养。让教师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当地的教学环境。

3.加强针对美国学生的教学方式研究,让老师们可以有机会与同行讨论研究,让语言课堂区别于国内的单一,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4.尝试不同类型的中文教学模式,如小学引进沉浸式教学,高中引进AP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静静,牛瑞.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02).

中文教师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文师范;教学模式改革;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47-02

伴随着肇始于1999的新课程改革,如何将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教育进行成功对接一直是一个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就已有的研究来看,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上,但是,新课标带来的新的课程理念已潜在地要求对中文师范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包括口头表达、文字书写在内的教姿教态等师范素质中的“硬件”,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师范素质中的“软件”。鉴于此,大学中文师范教育势必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成功对接。

一、“现代语文教学论”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课程相对接

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文师范专业下的中文类课程和师范类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存在着彼此独立的现象。即是说,像教授各种文学史类课程的教师只是专注于该门课程专业知识的讲解,而教授“现代语文教学论”等师范性课程的教师又仅仅是给学生讲述一些教育理论和师范教学技能,这样的脱节将直接影响到中文师范生的综合师范素养的构建。因此,中文师范专业的课程建设必须加强大文科背景下的师范教育和师范专业背景下的大文科学习,即如何使中文师范专业课程凸显其“师范性”。

(一)讲授“现代语文教学论”时凸显人文素养的观照

比如在讲解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时,应该结合具体的文本(某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者戏剧)给予学生一个示范性的详细讲解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观摩学习如何带领中学生去进入一个文本,进而一步步地领悟文本背后的意义;而且,在这种师范技能训练的学习中,又通过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的讲解而获得文化素养的强化和提升。因此,教育教学理论与技巧的讲授和人文素养的观照的紧密结合,是“现代语文教学论”等师范类课程切实凸显其“师范性”,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性师范素养的关键所在。

(二)中文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须体现“师范性”

比如在讲授文学史、语言学、文字学之类的中文专业基础课时,教学内容应包含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文章和语言文字类的汉语基础知识。如此一来,中文师范生在日常学习中得以不断熟悉和强化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把握。另外,教授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仅注重理论上的讲授,而应适当增加实践性的内容,使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例如“基础写作”这门课应适度削减对于“写作的意义和作用”、“写作课的性质与目的”之类的缺乏针对性的理论讲解,而是着重就如何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进行相应的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还有像“现代汉语”的任课教师除了讲授一些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训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化为自身师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1];同理,“演讲与口才”这类的课程就应当加重实践的比例,并且与“语文教学论”这样的课程结合起来,着重于训练中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接

从当下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中文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专注于仅传授给学生一些中文专业基础知识,而在相当程度上偏离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这个目标定位。因此,要想卓有成效地构建中文师范生的综合师范素养,势必需要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成功对接。

(一)开设针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系列专业必修课程

从大学中文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语文教学论”之类的讲授教育教学的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当学生学习这类课程之后才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训练,紧接着大四上期开始就得去中学实习,接着就得找工作。在这样的安排中,学生进行师范技能训练的时间是相当紧张的,这中间还得抽时间研读课文、练习写教案,势必使学生对于中学语文课本的把握无法深入下去。因此,大学中文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顺势调整,加入“中学现当代文学名篇研读”、“中学外国文学名篇研读”等系列专业必修课程,使中文师范生师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教师带领学生钻研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而诞生的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新的课程理念渗透于当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学中文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现代语文教学论”等教育学类的课程除了给学生传授一些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带领学生认真研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了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把握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以及对于从事该理念之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素养的要求。所以,这对新课标及其理念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明了对于语文教材的处理、对于教学目的的定位,还有助于学生反省自身综合师范素养的建构,同时,这也为中文师范生大四的教学实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对接

要实现教学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成功对接,这势必需要从中文师范生的年龄构成、心理状况、感知经验、文化背景等具体情况出发,制定一个合适的综合师范技能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分阶段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之中提升其师范素养。

(一)教学内容上的分阶段训练

中文师范生综合师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为了师范生在大四实习时已具备较好的师范素养,大一到大三的三年间必须制定一个分阶段的培养训练。

首先,大一主要是培养中文师范生的包括口头表达、文字书写在内的教姿教态等师范素质中的“硬件”。

第一,师范素质中的“硬件”包括师范生的口头表达、“三字一话”的基本技能。

口头表达是中文师范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素养,满腹诗书也需要通过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虽然现在已有不少中学拥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有大量时间和场合需要老师动笔书写,比如上课时的“板书”,课后批改作业等等。

第二,师范素质中的“硬件”还包括师范生良好的教态和体态。

良好的教姿教态体现的是教师的人格修养、气质与综合素质,而体态语言更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良好的教态和体态势必涉及着装打扮的问题,大方得体且具亲和力的发型和穿戴将更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从大一开始就要培养和训练中文师范生良好的教姿教态。

其次,从大二开始,着力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师范素质中的“软件”。

第一,中文师范生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不得不对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提出了挑战,如何深入分析课文,使学生从字里行间领略文章的魅力,这势必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除了加强文学修养之外,师范生还应在课堂驾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相应素质的提升。

要实现中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这势必要求教师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的讲授、师生交流互动,甚至是一些突发状况。而且,在中学中,良好地处理与学生、与家长、与其他教师及校领导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当然,中文师范生师范素质中的“硬件”和“软件”在大学四年的培养中无疑是一体的,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各有差异。

(二)教学形式上的灵活多样

中文师范生师范素质的养成一般都是停留在仅仅依靠教师上课时的有限指导,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单一的教学训练收效甚低。因此,我们应该一改中文师范专业教育对于教学形式的传统看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中文师范生师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首先,同年级师范生之间相互讲课与听课。

在有条件的学校,落实微格训练对于提升师范生的师范素养无疑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相当部分的学校无法建设微格教室,因此,师范生同学彼此之间的相互讲课与听课对于其师范素养的提高是有着相当积极的效用。在听同学讲课时,不仅可以给他人指出有待提高之处,而且还能以他人为镜,反思自己讲课的优劣长短,从而自我改进。

其次,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当老师。

在对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具体师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除了文学院的教师授课之外,还请高年级师范生给低年级的师范生进行示范课的讲授,这对于讲课与听课的双方都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再给予适时的评点,如此一来,教师的指导效率与质量都能得到保证与提升。

再者,请有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来给中文师范生做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请经验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师来高校为师范生授课,可以使中文师范生受益匪浅,不但能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有一个清楚的把握,还能从这些有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处学到很多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如何与学生、家长及其他老师之间相处的智慧。

四、小结

中学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新的课程理念,而要使这样的理念落到实处就势必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备较高的综合师范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师。因此,新课标下的大学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实现“现代语文教学论”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课程相对接、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接以及教学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对接,以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中文师范生。

参考文献:

中文教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双创” 中文教育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81-01

自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设想已近3年,这段时间里,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股创业的热潮,各高校也纷纷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开展创新教育,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作为高等教育传统专业之一的中文教育,在这股大潮中却表现平平,无论是从规模、方式,还是从事后的结果反馈来看,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这条路上还大有可为。

一、中文系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就业难”大背景下的必然出路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将近14亿的庞大人口数目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将就业放在醒目的位置,甚至在2017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更是直言,经济发展增速的确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就业方面,每年动辄上千万的待就业人口已经为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2.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汉语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设了汉语课程,中文教育不再单单是中国高校的内部事务,而是具备了国际属性。近年来,中文教育中的对外汉语和国际汉语教育等方向发展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们立足于国内、国际的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教育的新路径、新方式,并且源源不断地引入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好的做法,在丰富自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创新。

二、中文系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

1.多管齐下

目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讨。从培养目的来看,既有将职业化教育引入中文教育的尝试,也有对素质教育的坚持,并将之深化成为终极的培养目标;从培养的手段来看,既有对中文大类专业进行细化和再分类,发展出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中文信息处理等专业方向,也有仿效交叉学科的优势,将中文专业教育同其他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尝试;从培养过程看,既有将创新思维贯穿整个中文教育的新做法,也有另外单独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新举措。

2.战果初成

一方面,创新教育的引入,加速了当前中文教育对学生培养方向的细化,目前学界已经初步形成了职业化教育和素质化教育两大方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引入创新教育。另一方面,专业的细化和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对外汉语专业受到热捧,在为中文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扩大了汉语的影响。

3.新矛盾、新问题涌现

当然,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生着新的矛盾,中文教育走向创新导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职业化和素质化教育的两条道路虽然都坚称自身是未来中文教育的前进方向,可是对于任何一方的过分重视都会引发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引发连锁效应。其次,新开设的各个专业虽然为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出路,但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取得了预计的效果,其中一些如中文信息处理等面临着不冷不热的尴尬境地,既没能完成当初开设专业的初衷,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行之有效的调整。总之,新的尝试并不总是带来新的成就,也总是伴随着新的问题和矛盾。

三、中文教育转型的可行路径

针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新出现的问题,中文教育的转型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创造校园里的“创新氛围”。当前,汉语热正当其时,国际国外大环境非常适合汉语教育的转型和创新。对此,高校在进行中文创新教育尝试的时候,必须紧跟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尤其需要注意对校园氛围的营造,使之同外部环境相适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其次,建立起系统的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新事物,很多高校还都处于摸索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辅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无论是教学思路,又或是课程设置,通过各个方面的调整,建构起完善的教学体系。最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是否能够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需要着重加强本校的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调研、座谈等方式来提升老师们的视野和高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队伍,并最终通过他们来带动全校的学习氛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双创”背景下的高校中文教育转型的具体措施

1.课程定位转型

大学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中文教育,大学中文教育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更重要的是大学中文教育更强调自身文化传承功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大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大学中文教育改革,既要将大学中文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还要强调大学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在“双创”背景下,大学中文教育课程设置要充分发挥中文各个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使用当代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日益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全面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综上所述,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大学中文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要兼顾大学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体现大学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功能的特殊要求。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大学中文教育课程设置不足,导致不能很好的兼顾大学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W技术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换换代,大学中文教育课程定位变得更加模糊,课程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面对全新教育形式,作者认为中大学中文教育课程定位应该将大学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细化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一味的喊口号,例如可以让大学生多参与报告会、研讨会、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内容,促进大学中文教育及时发生转变,提升教育质量。

2.大学中文教育教材形式转型

长期以来,由于纸质印刷媒介的局限性,导致大学中文教材呈现出来过于单一化的局面,文本之间大小不同,厚度不同,内容相似,取法多元化内容,教材的丰富性不足。在大学中文教育内容选择过程中,过多倾向于政治内容,政治色彩过于浓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和学生实际思想行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感。在教材结构编排上,几乎都是采用母体单元形式进行编排,这种编排方式固然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但是从纵深角度对大学中文教材的编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会导致各个单元之间缺乏联系性,相互之间连贯不足。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融入渗透,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新兴媒体出现,对大学中文教材的转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大学中文教材转型提供了可能。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持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的发生了改变,结合这种情况,大学中文教材编写者在坚持以纸质印刷教材为主的基础上,顺应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趋势,开发不同形态的大学中文教材。例如可以开发建设电子教材、互联网教材、微信公众号教材,实现大学中文教材的多元性和教学内容的可变性,确保大学中文教材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教学观念转型

传统教材模式下,大学中文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教师统领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下被动的听讲,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大学中文教材不能成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反而成为阻碍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鸿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教材的要求,将内容讲解完毕后为止,而大学生只能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死记硬背,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最终的考试。这种以教师为教学中心,以教材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需要及时得到转变。不管任何阶段的教育,学生都是教学的中心。为了改变大学生对大学中文教育传统的刻板印象,教师就不能局限于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理念中,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研究性教学、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工作学习奠定坚实记仇。

4.教学方式转型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教师一切教学依据,教师的教案是由教材、教科书、参考资料组成。对于传统教材的依赖,导致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主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被动的学习,学学中文课程成为一种任务,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无从谈起。最近几年,随着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应用发展,为丰富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变成为形式多样的教学课程如PPT课件、慕课、微课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开展大学中文课程学习。例如大学校园可以以自身的局域W为基础,创建大学中文教育在线网站、在线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些途径开展学习和交流,增强师生和生生交流的额频率,拉近学生和大学中文课程以及教师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叶捷,高校中文教育的创业型转变初探[J].教育理论研究,2013.2

[2]张晓旭,程树铭,高校中文专业创业教育的四步分阶培养模式及方法[J].教育理论研究,2012.8.

中文教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中文教育 SWOT

由于观念、认知以及社会形势的影响,大学里的中文课堂近年来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这种情况在医学类的高校中更为明显。本文尝试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SWOT分析法,对当前中文教育的主导、授课主体、授课目标、授课内容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为以后的中文课堂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医学院校中文教育的SW(优势和劣势)分析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文类课程的境遇可谓是江河日下,虽然国家、社会现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然而中文教育的情况却非一时一日能够得以扭转,这种情况在医学院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1.1 优势分析

第一,从教学目标来看,中文课程致力于提升受众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文学欣赏”、“诗歌赏析”等课程既能够丰富受众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够内化于学生的自我素养,这些在医学校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课堂上的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引导他们自我充实,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中文课堂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等特点,有利于吸引学生。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文文明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一些古文医学著作,更是医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播,能够极大地丰富受众的精神世界。

第三,从受众对象来看,医学生对于中文课堂普遍比较有兴趣。对于每天都是专业课的医学生来说,中文课堂是难得的可以切换下思维模式的时间,能够暂时地从“枯燥”的专业知识中脱离出来,放松思绪去领略文字艺术的美,在积淀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第四,从教学保障来看,中文教育始终得到国家社会的一致支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于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内以宣扬优秀文化为抓手,对外以孔子学院为辐射,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加强中文教育。

1.2 劣势分析

第一,从教学主体来说,医学生的专业课压力普遍较大,参与中文课堂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是本科的五年制,还是专科层次的三年制,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专业课进行学习,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中文课堂,此外,高校中各个部门、学生社团组织开的各类活动也占据了学生们的大量时间,无形中增加了中文教育的推广难度。

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中文课堂的教学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和针对性。高校中,除了中文专业以外,中文教育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教师们为了吸引学生,往往会以牺牲中文教育的体系性,专门讲述受众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此外,由于授课时间不确定,很难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课堂,以至于到最后,中文课堂成了东拼西凑的大杂烩。

第三,从教学主导来看,中文课堂的教师职业能力,急需提高。面对中文基础本就相对薄弱的医学生,中文教师们依旧采用照本宣科等老办法,授课的质量可想而知。随着国家对人才综合要求的提升,中文教师们的知识储备、视野胸怀已经渐渐落伍,这些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了中文教师队伍的短板。

2 医学院校中文教育的OT(机会和威胁)分析

2.1 机会分析

第一,从教学技术来看,自媒体、网络等技术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当今的中文课堂教育,通过使用网络、多媒体等新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部分教师援引一些热门事件,使得中文课堂上得有声有色,较之从前的传统授课方式更加接地气,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第二,从教学的资源保障来看,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坚实的资源保障。近年来,孔子学院外派中文教师的方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类人才利用周边资源提升自身中文修养已经非常普遍;此外,高校中文师资建设得到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人才培养制度也已经基本建立;后学历教育、进修以及研讨班等方式,也为中文教师的自身提升提供了多种渠道。

第三,从教学方法看,当前倡导的主体间性思维有利于推动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无论是单纯地以学生为主体,又或是以教师为主体,都已经不太能适应当前的教育要求,相反,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两主体思维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通过对教师和学生两种角度的分析,来寻找中文课堂授课的最优方式和方法,进而推动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

2.2 威胁分析

第一,从主导主体作用的发挥来看,中文教师的个人能力同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存在矛盾。当今时代,赋予了大学生们不同于前辈们的特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思维和人格方面越来越独立,使得已经习惯“尊师重道”的教师们在进行授课时感到力不从心,较之以往更有难度,这就极大地现实了课堂上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二,从教学过程来看,中文课程授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存在较大难度。对于医学生来说,中文课堂传授的知识很难直接应用到日后的工作中,这就不免造成中文课的“无用论”,从而直接影响中文教育的推进,也对国家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标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三,从教学管理来看,中文课堂的生存空间存在着不断被挤压的情况。相对于其他专业,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更加困难,尤其是医学专科院校,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非常紧迫,因此,在无形中对其他“选修课”造成了威胁,而挤压、侵占中文课堂时间的做法在医学院校中并不少见。

参考文献:

[1]杜先能.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及新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2]孙志璞.文化产业振兴背景下高校中文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中文教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专院校;中文教学;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16-01

中专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初的中专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高学习技术的机会,缺少文化知识的培养,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较低。随着社会进步,传统的中专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逐渐不再被社会认可。新时期下,我国继续在教育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尤其是对中专教育展开规模大、强度高的改革。在教学上,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上由单一向的教学方式,让中专生在掌握过硬技术的同时,能更多地在学校获得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情感教学的含义

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是对人的情绪和其他心理表现。健康的情感能促进人的精神少年生活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情感生活丰富也会对人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直接影响。调动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在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必须对中文产生情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达到教育标准。情绪分为两类: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注意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入兴奋点,对学科产生兴趣保证课堂质量;消极情绪的学生难以对课堂产生积极态度,心不在焉。为保证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积极的情绪,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改善不良情绪,积极健康的发展。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不游离于教育现实之外,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情绪、态度和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方向,遵循情感的规律,发挥情感的功能,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

2.当前中专学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专院校学生对于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抵触或是轻视情绪,认为中文教学从小学贯穿到现在所受教育中,生活中也离不开中文交流,自己已经可以充分彻底的了解中文知识,已经可以对中文知识应用自如,不必再进行重复式学习。所以在接受中文教学课堂教育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内心的抵触情绪很难调动对课堂的积极性,并认为中文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再加上原本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无法及时消化课堂内容,并认为中文课程与所学专业无太多联系,更加对文化课产生厌恶情绪。

从教师方面来说,大部分中专教师已有固定授课方式,不再积极探索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只依照个人教学经验传授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教学模式机械化,缺乏激情,和学生没有及时的互动,丧失了最佳受到学生课堂反馈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渗透及融合更无从谈起。

3.中专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及融合策略

3.1 立足教材,寻找契机。情感不是自发的,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需要外界刺激引导到临界点触发形成,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搜寻学生的刺激临界点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去创造情感的情境。若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具备丰富的情感。然而要想很好地进入到这个角色中去,就要对教材进行悉心地,全面地把握,恰如其分地对教材限定的情景进行把握,这样课堂中才能以己之情动学生之情。

3.2 情感渗透联系人格发展。在中文教学模式中,需要渗透鼓励性和关怀性等情感因素和感性思维。

3.3 课程中鼓励探险精神。教师在中文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营造一个节奏快、紧迫感强的刺激学习氛围,并对及时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样的冒险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记忆的内在动力,更易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中文教师在设立冒险情境中应注意:合理设置冒险情景,不能大范围的超过学生能力,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二是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对不同状态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因材施教;三是对任务失败的学生给予及时积极的鼓励,使其完成下次任务。

3.4 中文教师的培养。中专院校应鼓励中文教师开展情感渗透融合式教学。首先,学校定期组织中文教师参加培训,提供情感教学的最新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其次,学校在每学期的教师考评过程中可加入教师是否进行情感渗透教学项目,让情感渗透教学成为衡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标准;最后,中专院校应该加强对中文教学的重视,适时增加中文相关教学课程,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建立起亲密的情感沟通桥梁。

参考文献:

[1] 张静.谈高职院校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及融合[J].才智,2015,(24):193.

上一篇:广告图案设计范文 下一篇:商品贸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