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6:00:41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N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生命工程。因此,我们必须端正学风,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人民把产生于19世纪4O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思想理论,是经过长期历史选择的结果。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了找到一条拯救民族危亡,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清王朝的武装起义与辛亥革命,但最终都失败了。实践证明,无论是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不能救中国。中国人同俄国人一样,经历了半个世纪时间,才“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惟一正确的革命理论”。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人民作出的郑重历史选择。指出,自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后,中国革命的面貌便为之一新。

中共领导中国人民8O多年的奋斗历史,反复证明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理论都带有根本性,理论建设都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正确,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发展、胜利;理论错了,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将遭致挫折和失败。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内有两种马克思主义者:一种是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教导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是照抄照搬俄国孟什维克的策略,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就应该由资产阶级领导,因而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王明的“左”倾错误,是照抄照搬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策略,认为俄国武装攻打大城市,中国也应走这条道路。另一种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杰出代表。他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独创性贡献。他紧紧抓住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主题,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党领导人民正是在这个理论和路线的指引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实践证明:中国人在没有找到马克思主义以前,革命不免遭致失败;在找到马克思主义以后,由于没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革命也还是不免遭致挫折;而一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革命就无往而不胜。新中国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在这个理论和路线的指引下,比较好地完成了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

后来在长达20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中,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所以先后发生了“”特别是“”那样全局性的重大错误,固然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也是出在理论。如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无产阶级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理论,等等。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着手解决的也是理论问题。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探索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条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重中之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关系党和国家的方向和前途命运。“工程”的第一项任务是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在80多年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理论财富。它们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活水与源头的关系。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丢老祖宗,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了解和熟悉马克思主义,为此要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又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讲出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不断创新理论,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不坚持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坚持的条件,不发展就坚持不住。“工程”的第二项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及解决对策,如“三农”问题、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地区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等等。“工程”的第三项任务,是要编写一套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教材。教材与专著不同,它的对象不是少数专业工作者,而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大学生。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对于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如果不坚持以本阶级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它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统治地位也坚持不住。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已是多元的了,但是指导思想不能多元化,只能一元化。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搞多元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原苏联已有前车之鉴。多元并存与一元主导,几乎是任何一个有阶级社会的共同特征。社会主义是这样,资本主义也如此。

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在有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领域不是真空的,也并不平静。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文化、思潮、思想理论应有尽有。重要的是坚持原则,区别对待,正确引导。所谓坚持原则,就是对于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含糊。所谓区别对待,就是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和主义应当有所区别。所谓正确引导,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决不给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人以可乘之机。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它的基本内涵是怎样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邓小平曾经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同样,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也有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必须改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问题。首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学科建设。这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学科建设。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所有学科的理论基础。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社会科学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应通晓历史唯物主义。其次,指导学科建设和处理学术问题,不能采取行政手段,给不同学派贴上政治标签,而必须用学术方式,这就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促进科学文化理论繁荣发展的正确方针。贯彻执行“双百”方针,支持和鼓励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大胆探索和自由争论,为的是创造一个适合于科学、文化、艺术和理论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古语云:“欲致鱼者必先通水”,这是通水求鱼之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没有“海阔”、“天高”的条件,鱼就无法跃,鸟就不能飞。“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是不可分割的。“双百”方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二为”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定要划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线,不要把学术问题上纲为政治问题,重犯过去“左”的错误,也不应把政治问题当作学术问题。所谓政治问题,就是反对也要萋把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主学科建设搞好,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其它学科的建设。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搞清楚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长期坚持;哪些是针对当时历史条件所提出的个别论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过时;哪些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哪些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需要澄清。只有把这些是非界限搞清,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指导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还要加强理论创新,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学科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有一个好的学风。在1942年时所作的《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第一次提出整顿学风的任务。他认为学风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严重存在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风气是一种不正派的学风,是反马列主义的,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今天重温的这些教导,对我们仍有重要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成果评价 评价方法

一、引言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标志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相应的也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大

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评价方法,一类是定量评价方法。

二、定性评价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诸多特点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比较复杂和相对困难,就学科性质来说,最传统的定性评价方法比较适合哲学社会科学。

1、专家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是“一种由科学共同体来做出有关科学真理性评价的制度”。其实质就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学术领域,组织该学术领域学者与该学术领域相关的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活动。

(1)专家评价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应用。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专家评价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设立评审专家库,按学科划分为学科评审组,届时抽取一定量的成员参加会议评审,对同行评议专家实施信誉制管理。

(2)专家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传统的专家评价方法有其独特的众多优点:首先,同一学术领域的专家比较了解自身学科的研究现状,能够客观地评价出成果的创新之处;其次,对于无相关文献可供参考的评价对象,可以充分发挥同领域专家的经验智慧开展评价工作,减少或避免了因资料缺乏而带来的局限性、片面性;最后,当评价指标难以量化时,专家评价就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

但不可否认专家评价法也存在着自身局限性:首先,马太效应不可避免,专家的名望在增加参与专家评议的机会的同时,也引发由机会不均匀带来的评审不公;其次,专家评价法存在着严重的主观性,当研究成果与个人因素相冲突时就会出现较严重的观念偏差,带来评价结果不客观性;最后,专家评价的最终结果有较大分歧时一般是采用学术民主的方式,原则上是少数服从多数,而这与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活动的特点是不相符的。

2、公众评价方法。公众评价方法是对专家评价方法的补充,其自身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1)公众评价方法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公众评价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果评价的一种必然趋势。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法,由评审组织部门建立相关评价网站,对参评成果建立网上公众评价,或者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信息采集,然后将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作为定性分析的补充,同时用来弥补专家评价法的不足之处。

(2)公众评价的必要性。学术研究成果大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学术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价值性,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并不是为了评价而发表的,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中增加公众评价的内容,可以促进学者们在理论研究上下狠功

夫,从而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的出现是为了避免定性评价法的主观性而产生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客观性。

1、引文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概括、抽象、归纳等的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的研究方法。目前引文分析法广泛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以其客观性著称。

(1)引文分析法的分析指标。一般来说,对科学期刊进行分析时常用的分析指标有五种:自引率、被自引率、影响因子、引证率与即时指标。在对专业和学科结构进行研究时,除用引证率外,还可用引文耦合和同被引等分析指标。

(2)引文分析法的局限性。尽管引文分析法具有客观性强且易量化的优点,但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第一,引文数量随机性导致平等“量”化困难。在实际的论文撰写时,作者所列出的引文在数量上是完全随机的,没有任何比例或限制。另外,引文数量会受其它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外语水平、引文来源等等。第二,受时空的限制新发表的论文的被引率较低,刊物的发行范围也对被引率有较大影响。还有一些观点有明显错误的论文,被他人作为批评的对象而列入参考文献之中,这样的被引用也将影响引文分析数据的准确性。第三,参考文献不够规范,引文著录不规范会对引文分析产生不良的影响。

尽管引文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客观而科学的国际通用的文献计量评价方法,其客观反馈性和定量分析弥补了人为定性评价的缺陷,成为众多评价研究成果的多种方法中极为重要的评价方法。

2、文摘法。文摘法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专家评价法,也被认为是“优选”。在理论上,文摘被认为可以作为“一种对论文的科学水平进行间接评价的手段”,文摘法在期刊评价中被广泛运用和认可,使得很多学术期刊不得不采取迎合文摘刊物的“文摘战略”。作为评价工具,文摘法的操作性很强,同时权威文摘刊物的评价效力也是为学术界所广泛认可的。

(1)文摘法所采用的主要摘录方式。文摘标识是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著名的、带有权威性的转录刊物、文摘或者题录刊物收录情况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和质量的重要标识。一般摘录的方式有全文转载、全文摘载、内容摘要和文献题录四种。

全文转载就是从众多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中挑选出一些质量高、学术价值大的重点论文,原文不作任何改动,集结成册出版发行,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跨世纪战略文献》等。全文摘载与全文转载性质差不多,在不改变原文的结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压缩后出版发行,如《新华文摘》和《中国经济文库》等。内容摘要即是提炼出文章包含的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或者新方法,汇集出版发行。在我国,刊登这类专业性文摘的刊物较多,收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中的文献就属于这种。题录就是对论文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和揭示,然后汇集出版,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中所附的文献题录。

(2)文摘法的局限性。文摘法是以通过专家推荐为基础的方法,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文摘评价具有瞬时性,推荐与否必须在短时间内决定,一旦形成,无法更改替换,更无法查缺补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性的评价,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二是有些潜在的新兴学科或者极其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在发表之初可能会乏人问津或知者甚少,进而失去被某些权威文摘期刊选中的机会。三是文摘对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抵抗力不强。由于文摘的摘编者是固定的机构和人员,而文摘对某些单位、期刊和个人又十分重要,因此就不可避免得会出现“关系文摘”和“人情文摘”。在这种情况下,文摘机构和个人若不能超脱利益和关系的桎梏,就难以做到按质摘发。

3、指标计量评价法。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是多指标、多层次综合评估。从管理学的历史角度看,多指标代表着评估方法一种新发展,使评估结果更符合现实况。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一个个的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在应用多准则多指标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时,层次分析法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优越性。

(2)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利用模糊矩阵对科研成果进行专家评议,通过模糊矩阵复合运算,定量地描绘出科研成果优劣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指标以定性指标为主的评价系统,同时需要同行专家对每个评价指标的内涵有较高认同度。若评价系统是以定量指标居多时,用此方法就失去了其特有的优势。

(3)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力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因此,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而且这种方法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此分析方法目的在于揭示因素关系的强弱程度,其操作对象是因素的时间序列,最终的结果表现为以关联度对各比较序列排序,由各样本关联度排出优劣顺序。

四、结束语

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有助于肯定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是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科研成果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的差异性,不能将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评价办法生搬硬套到哲学社会科学中来,更要注重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各取所长,综合考量,这样才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论文,项目编号08JK148。)

【参考文献】

[1] 黄顺基、刘大椿:科学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EB/OL].http://www.npopss-cn.省略/2002sj/newglbf.htm,2002.

[3] 张慧颖、张卫滨、张颖春: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07(1).

[4] 刘建辉: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方法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 邓毅: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改进成果评奖办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6] 胡明玲、王建涛:引文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J].图书馆,2000(6).

[7] 汪继南: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其比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研究生院的主要功能还是培养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按照同志的题词:“一定要把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按照陈奎元院长题写的“笃学、慎思、明辨、尚行”的校训和社科院党组关于进一步办好研究生院的要求,就是要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按照“治理、经营、建设和发展好研究生院”的发展原则和指导方针,以“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大工程”为主线积极开展工作,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本和高级专门人才资源。

经我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这套思路很快得到了社科院党组的批准。比如,我们从2007年起确定的“治理、经营、建设、发展好”研究生院的9字方针,就是一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组关于进一步办好研究生院要求、全面实施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个根本目标的具体化。

几年来,我们围绕“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大建设工程”,按照“九字方针”的要求开展工作,不仅在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上迈出了较大步伐,而且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做出了新的成绩。其主要表现,一是到目前为止我院博士生招生规模已经突破了300人,我院专业学位已由原来的两个扩大到了7个,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也突破了500人,提前达到了年度招生规模1000人的目标。二是近年来,我院每年都有1~2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或提名奖。在全国百部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仅有15部为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背景下,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充分表明了我院研究生培养的较高质量。三是我们陆续设立了五六种不同形式的奖学金和学术奖励项目,有超过60%的在校研究生分别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奖、优秀学术论文奖、优秀研究生奖、优秀学生干部奖等奖项,形成了在校学生争先进、上水平的良好校风。四是我们还组建了很多大讲堂,包括社科大师大讲堂、社科学人讲堂、学术前沿讲座(包括经济学前沿、史学前沿、法学前沿、哲学前沿、国际问题前沿等一系列前沿性系列讲座),这些讲座站在学术制高点,从不同角度深化学生的理论思考,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生进行理论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展开理论表述的水平。五是在抓好学术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同时,我们在着力拓展专业学位、提升我院专业学位教育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我院已经有MPA、法律硕士、MBA、金融工程、税务、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招收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术学位招生的总量。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侧重于理论研究,突出的是研究生的学术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侧重的是应用和实务性操作。7个专业学位的发展非常健康,学生报名踊跃,录取学生的质量也比较高。我院还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已经使我院专业学位教育站在了全国的前排。例如,虽然我院MBA教育起步比较晚(是第8批授权单位),但是,一起步我们就站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广大考生必须考虑的一个首选学校。我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是去年批准设立的,今年计划招收40名学员,但报名十分踊跃,很多没有被录取的同学坚决要求跟班学习,提前接受这项教育。这些情况既表明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很大,也表明人们对我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度认可。六是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我们研究生院在编人员150人,近年来也进了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有很多年轻人还较快地登上了研究生讲台,其中还有几位年轻教师尝试用双语讲课,起到了推进和提升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积极作用。我院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社科院研究项目不断增加,发表的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也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教育和学术氛围因此越来越活跃和不断走向成熟。

秉承传统 彰显特色 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新跨越

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南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跨越,我们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有关精神,制定了《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15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增强南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强化育人功能,提升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要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强化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我们将实施“精品教材出版计划”,引导教师在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有特色、高水平的教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在坚持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制度的基础上,举办“新世纪人才论坛”,由“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面向全校举办学术讲座。同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推行“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以“百项工程”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建设的经费投入,大力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着力建设研究生创新平台,充分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整合学科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学科是大学进行教学科研、汇聚队伍、服务社会的综合性育人载体,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学术禀赋。我们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重点发展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一级学科,加快建设国家急需学科,并使之向更具综合性、前沿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组织实施“骨干学科提振计划”,支持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同时扩大国家重点学科覆盖面,扶助若干“关联带动”学科。特别要以津南新校区建设为契机,部署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多学科公共服务平台,组建跨学院研究平台,形成以重大学术问题和重要实践课题为纽带、有利于带动多学科协同创新和集成交叉的学科群发展新格局。

加强队伍建设,集聚学术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南开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关键要靠人才。未来5~10年,我们将在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前提下,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着力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支公能兼济、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求实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我们注重激发高端学术人才在学科发展、项目研究、基地建设中的领军作用,建立健全与理工科高端人才同等规格待遇的南开讲席教授、杰出教授和英才教授制度。同时,加强学术梯队建设,重点培养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特别是实施“青年教师国际化培养计划”,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

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健康氛围。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南开自建校之时就高度重视学风问题,历任学校领导都用“允公允能”的校训教育广大师生,既要有“爱国爱群之公德”,又要有“服务社会之能力”,只有踏踏实实积累知识,才能最终成功成才。我们将继续传承弘扬南开人踏实肯干、严谨治学的学术风气,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倡导学术道德、增强学术规范、严查学术不端等三个方面入手,树立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研究风气,营造规范有序、生动活泼的学术环境,促使广大师生形成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创造活力,确保南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

历经93年的建设与发展,南开大学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开学人将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赓续传统,创新发展,为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要重视的问题

积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在当前的大好机遇、大好形势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里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两个并重”。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学科和应用研究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面临不同的问题。应遵循各学科不同的发展规律,避免一刀切,切忌用单纯的数量来评价质量。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这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加强传统学科的建设,使之增强活力,适应时展。还要积极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带动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发展。要对特色和优势学术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在国内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推动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产生若干国际知名学科(群)。同时,为了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趋势,还应该以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和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育新兴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努力催生新的学术生长点。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高自龙(1965-),山东诸城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主要研究方向:期刊管理、成果评价;刘峰(1981-),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成果评价、数字资源管理。

摘要:合理的分类是科学评价的前提。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中基本有四种分类方案,这些方案也适用于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的分类方案设计,但各具不同的被认同度,需要在确定优化原则后构建相对科学合理可行的论文评价分类方案。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评价;分类方案;被认同度;优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C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6-0008-005

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其水平进行评估是科研管理与科研创新的重大课题。“以刊评文”、“文以刊贵”的间接、粗放评价方式已不适应我国科研成果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需要。但是,面对数量浩繁、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倘若不分类或缺乏恰当而简明的分类标准,势必会抹煞不同成果类型的特质,亦将影响评价、鉴定以及量化等项工作的实施[1]。因此,没有合理的分类,就没有科学的评价。本文试解析人文社科论文评价中的各种分类方案,并进行优化建构。

一、人文社科论文评价中分类方案的基本类型

现有相关文献关于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分类方案主要有四种:一是按所属学科分类,二是按载体形式分类,三是按智力投入程度分类,四是按研究性质分类。

1.按所属学科分类:部分学者认为[2],人文学科在研究范式上与社会科学存在一定差异,这一差异甚至超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应将人文社科成果分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类分别评价。如蔡曙山[3]将科研成果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人文、社会科学4部共11门类;业界更为常用的是按一级学科进行学科分类,如CSSCI来源核心期刊目录等,在评价期刊时,首先以论文所属的一级学科为基本依据,再根据实际评价需求适度调整学科,进而形成评价分类方案。

2.按载体形式分类:依照成果不同的载体形式,将成果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4]规定参评成果包括专著、论文、研究咨询报告、译著、考古发掘报告、工具书、古籍整理、软件、音像制品等。而与该办法相比,沙似鹏[5]、刘大椿[6]、叶蓬[7]等又提出了不同的调整意见并重新做了成果归类。

3.按智力投入程度分类:依据成果智力加工程度的不同,区分各类成果的类型。如卜卫[8]等将社科成果分为三类:研究类、普及类和资料类;杨育华[9]将社科成果分为数据资料类、实践类、理论性成果和综合性成果;罗平安[10]将成果分为最高成果(概念类)、重要成果(模型类)、次要成果(实验与理论计算数据类)、一般成果(积累基本数据类)四类等等。

4.按研究性质分类:借鉴国际自然科学领域将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分类办法,一般将人文社科成果分为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如《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1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实施细则》[12]、《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13]等。

将上述科研成果评价分类方案应用到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的分类方案中,可归纳演化为表1。

表1四种论文评价分类方案的比较

方案编号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差异性相关实践案例

方案一学科大类

人文学科论文以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

社会科学论文以社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4]

方案二论述体裁

研究论文着重学术创新并提供新知识。

综述文章着重评述分析并做出新概括。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对论文等科研成果分类管理的办法[15]

方案三研究性质

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注重学术价值,追求理论创新。

应用实证研究论文注重社会价值,追求应用效益。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办法(修订试行版)》[16],《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17]

方案四一级学科哲学、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论文充分凸显各学科之间及领域知识的差异性。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18]

二、人文社科论文评价中分类方案的调查分析

为深入分析上述四种分类方案的被认同程度及优势和不足,我们采用了如下两种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术编辑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386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2)专家访谈:重点选取了20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一)分类方案的被认同度分析

1.绝大多数受访者赞同“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的评价思路(约占98.25%)。认为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在所属学科、论述体裁和研究性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的产生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学术论文本身特质存在着差异性(主要由学科背景不同造成),并表现、要求、作用于诸多评价要素上,如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标准要多维性和评价目标要多向性等。二是因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机理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如果没有科学的分类,指标设置、权重分配就无针对性,评价结果也难以成立。因此,必须针对学术论文间的差异性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且同时要把握和处理好分类颗粒度的粗细问题,较粗略的分类评价不利于区分和凸显评价对象的差异性,较精细的分类评价不利于评价实施的可操作性。

2.受访者赞同各分类方案的比例有明显差异(如表2)。总体来看,方案一和方案四的认同度较高,这两种分类方案都遵循按学科分类方式,只是方案四比方案一的分类颗粒度更精细一些。相比之下,方案二和方案三得到赞同的比例较低。此外,不同学科的受访者在选择分类方案时,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如马克思主义学科受访者中无人选择方案二、方案三;教育学学科受访者中选择方案四的约为74.23%,只有不到7%的人选择了方案二和方案三;历史学和艺术学学科受访者中选择方案一的在60%以上。从上述受访者对分类方案选择的倾向看,大多赞成按学科分类评价。

表2受访者赞同各分类方案的人数和比例分布

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148人38.53%48人12.39%64人16.51%126人32.57%

3.大多数受访者建议应综合考虑和吸纳各种分类方案的优势(约占76.82%),即在权衡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多种分类方案的优势。受访者针对分类方案提出了100余条优化建议,按照优化设计的不同思路,可概括为三种优化模式:(1)横向扩展模式,即在某一种分类方案的范围内,平行增加相应类别。(2)纵向扩展模式,即在同一分类思路的指导下,垂直细分某一分类方案的相应类别。(3)综合扩展模式,即综合考虑两种或两种以上分类方案的优势,分层次、较全面细致地划分类别。如大多数受访者指出,单一分类方案很难获取准确的评价数据,应综合考虑论文多个维度属性的特征进行多维分类。其中,将按一级学科和按论述体裁结合进行综合扩展分类,被多数受访者认为是人文社科论文评价应采取的相对科学、合理、可行的分类方案。

(二)分类方案的优劣分析

我们认为,上述四种分类方案各有优缺点:

方案一:分类成熟、认同度高,便于读者查阅和利用。人文学科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机理、表现形式等特征上均明显不同,人文学科更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更注重社会现象的客观探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各自所属下位类学科之间区别不大,虽可比性较强但可行性较差,因为部分学术论文可能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学科归属、学科界线较为模糊,不易明确分类或区分,成本较高。

方案二:涵盖丰富,包融性好,适用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便于研究者准确获取前沿信息或综合成果。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在研究范式、研究深度、创新程度、学术规范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而且严格地说,没有创新价值的论文不能认为是学术论文,所以这种分类较利于针对论文的创新价值进行水平评估。此方案的不足是对“研究论文”的学科差异性没有关注。

方案三: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实证研究论文在研究目的、难易程度、作用功能等方面各有侧重,各具可比性,能有效反映各自论文内容的基本属性。前者注重评价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后者注重评价其社会价值和应用效益。但两者科研性质较难区分,若将其区别分类评价,则不利于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方案四:学科是研究的出发点,易于形成同行评价的学术共同体意志,能较好地兼顾不同学科的特殊性与相近学科的同质性,因为不同学科在研究内容、成熟程度、行文特点等方面差异较大,而相近学科差异较小,且有现成的学科分类标准,如国家《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等,分类细致,认同度较高,有助于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方便读者根据所在学科发现、评价和利用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

三、人文社科论文评价中分类方案的优化构建

(一)分类方案的优化原则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借鉴并优化已有研究成果,建构出更为合理可行的论文评价分类方案。我们认为,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几个原则:

1.满足需求原则,即分类方案要满足现实的评价需求。一方面,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质量或价值的显现周期较长,不论在任何时空点上对其进行评价,都无法取得“完全准确”的结果。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不间断的、从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对其评价只能在“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因此,其评价的分类方案应首先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实践需要。

2.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

4.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

(二)分类方案的构建探析

依据上述调研结果和优化原则,我们提出以下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的分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分类方案

1.分类方案的构建思路

分类是按照某种标准把一个属概念划分为若干种概念,因此就必然会关系到选择哪种分类标准及为什么要选择此分类标准的问题[19]。在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的分类方案中,一方面,影响论文差异性的因素是多维的,按单一差异性因素进行分类一般不能够满足评价活动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影响论文差异性的因素在实践中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只能选取其中较为显著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分因素作为其关键的分类标准。

与其他分类标准相比,综合应用按论述体裁和按一级学科这两种分类标准开展人文社科论文评价,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理由是:

一是这两种分类标准能较为贴切和显著地吻合人文社科学术论文本质属性的区分。我们认为,人文社科学术论文本质属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容属性和学科属性的不同上。内容属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新内容角度的不同上。例如,研究论文的创新内容角度在于提出新的(或修正完善已有的)学说、理论、观点、问题等,或提出新的(或改进运用已有的)方法、视角等,或发现新的资料、史料、证据、数据等,其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创新性和理论性;综述文章的创新内容角度在于对已有成果做出新的概括、评析,其基本特征是资料性、综合性和概括性。学科属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学科指标权重设置的不同上,而非指标的设置上。当然,各学科的指标权重有些可以是共同的,有些则需根据学科特点分别设置;综述文章更多依赖于写作形式上的学术规范,其价值和质量在各学科之间的差异体现并不明显,可以采用同一指标权重[20]。内容属性的恰当切分是实施论文直接评价的核心环节,学科属性的归类细分是开展论文深度评价的逻辑起点。因此,按论述体裁进行分类能更明确地区分论文内容属性之间的差异,按所属学科进行一级学科划分能更好地凸显学科属性之间的差异。

二是这两种分类标准在论文评价实践中具有现实可操作性。首先,综述文章与研究论文相比,具有明显特殊的行文结构和性质特点,能够较容易从论文成果中区分开来,可明确地分为两种类型:“作为过程的文献回顾”和“作为结果的文献回顾”。其次,一级学科的划分除了有现成的学科分类标准可参照外,从评价主体上看,按一级学科细分利于形成同行评议的学术共同体,便于评价主体在同一学科下针对论文具体研究内容的价值(含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深度评价。从评价客体上看,同一学科论文有其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等,其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能够更好地实现论文质量评价的目的和要求。

2.分类方案的特殊问题处置

(1)关于特殊文体和译文的分类评价问题。特殊文体,如政策解析、标准技术规范解析,书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札记,时事、政治、思想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等,在确定是否归为评价对象(学术论文)时,应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三个角度同时来进行判别。若以探讨一般规律为研究目的、以专业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研究内容有明确的研究过程并有所创新,则为学术论文;若以介绍、宣传或推介为研究目的、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内容未经过研究过程且无创新性,则不是学术论文。译文的核心内容是原文作者研究贡献的成果,而译者只是通过另一种语言工具对其做了直译或意译,进行学术质量评价时,是对原文作者的成果内容进行直接评价,而非对译者的水平进行评价。

(2)跨学科、交叉论文的学科归属问题。我们认为,跨学科论文是指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一个以上的一级学科,在评价过程中,应按照是否存在主次学科区别对待、分别处理――若是围绕某一主要学科的理论、方法或问题开展研究,但借鉴了其他学科方法和理论,可分为主次学科并在主要学科中进行评价。交叉学科研究论文若同时涉及一个以上学科的理论、方法或问题,学科归属不明晰,不存在主次学科,应同时在不同学科中进行独立评价。

(3)同一级学科内部不同二级学科间的学科差异问题,如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学科差异,需要在二级学科内部对各自所属论文开展有针对性的细分评价,然后通过学科的上下类位关联,汇聚至一级学科进行较全面的同类比较。

总之,关于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的分类方案,还必须与指标遴选、权重赋值及评价流程等变量因素进行逻辑关系的考量,这就需要综合权衡评价体系的完备性与可行性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众多矛盾,经过反复的论证总结、实践检验和修正完善,才能逐步接近构建科学、合理、可行分类方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渝.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类标准及其量化途径[J].社会科学,1992,(4):73-76.

[2]庞学铨.论人文科学的价值与功能[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2):11-17.

[3]蔡曙山.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估指标的意义――兼论CSSCI的科学评估功能及其发展方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4,(6):208-220.

[4]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EB/OL].[2011-06-08]..

[1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EB/OL].[2011-06-08]..

[13]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EB/OL].[2011-06-08]..

[14]何小清.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学科分析――基于SSCI、A&HC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东岳论丛,2008,29(3):24-31.

[15]张国春.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界定和分类[J].云梦学刊,2006,27(6):5-9.

[16]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办法(修订试行版)[EB/OL].[2011-06-13].skb.pku.省略/.

[17]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EB/OL].[2011-06-13].www.省略/ky/cs_yxxx.asp?act=show&id=221.

[18]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EB/OL].[2011-06-13].www.imu.省略/skc/zanxingbanfa22.

[19]邱均平,文庭孝等.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大庆师范学院主办,CN刊号为:23-1375/G4,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第1、2、4、5期刊发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第3、6期刊发自然科学研究论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发展,反映各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和探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本刊坚持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倡导求实严谨的治学风气,为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现有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定量评价为主导,尽管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带来的问题和弊端也日益凸显,其中最重要的是,未能更好地引导学术期刊在促进学术创新、引领学术风气上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应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同行专家评议为主导;由“以刊评文”向“以文评刊”转变,倡导和推行代表作评议制度;建立“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多维度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可从学术创新、学术影响、办刊能力、学风建设等四个方面构建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评价;同行评议

中图分类号:C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5011605

评价体系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指挥棒”,建立公正合理、权威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推动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也有利于激发学术创造活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目前,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大致有三类:优秀期刊评价、核心期刊评价、引文来源期刊评价。从评价办法看,大致经历了行政评议、同行评议、量化指标评价、综合评价等四个阶段。整体来看,中国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期刊评价体系。现行的各个评价体系尽管在分类标准、指标选择、权重设计和收录期刊上不尽相同,但都偏重于采用引文分析的量化方法。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指标较为规范,人工干预相对较少,在客观上也对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竞争力起到了推动作用[1]。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例如,出现引用率“造假”,有的是学术期刊或作者自引,有的是期刊之间互引;导致基础学科“边缘化”,人文学科的论文引用较少,影响因子普遍偏低,有些期刊就故意少发甚至不发这类学科的文章;小众化期刊受到“排挤”,量化指标往往对小众化期刊不利,一个普通高校学报的转载率,远远高于《红楼梦学刊》。而且,在一些利益的驱使下,有的期刊出现了大量办刊不端行为,定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受到人们的质疑[2]。只有在学术链条的“上游”正本清源,才能为“下游”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创造良性生态。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目标,探索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一、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与学术期刊功能缺失

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大体有三:学术成果、促进学术创新、引领学术风气。期刊评价体系的价值则在于促进学术期刊实现其价值功能。应该说,现有评价体系在推动学术期刊学术成果方面表现“良好”,但在促进学术创新、引领学术风气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为:从学术成果看,在定量为主的评价体系下,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一论文大国,但也出现重数量甚于重质量的问题;从促进学术创新看,以量化评价为主的体系并没有起到推动学术创新的作用,反而学术标准被“异化”,一旦学术标准被简单等同于影响因子、转载率、引用率,一篇学术论文或某个学术观点,其是否原创、首发与否或有无价值可能就位居其次了;从引领学术风气看,期刊评价对于学术风气评价的缺失,使得学术期刊没能很好地发挥引领学风建设的作用。下面着重谈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与学术创新和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与学术创新

学术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期刊是学术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学术组织、评价、交流和争鸣,创造出学术“附加值”,在推动学术创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从学术组织看,多数期刊都不仅仅满足于“守株待兔”,消极等待自由来稿,而是积极开辟专栏、策划专题,主动约稿、组稿,有意识地引领学术创新。从学术评价看,发表什么样的作品,实际上是一个选择过程,蕴含的是一种学术标准,展示的是一个期刊的学术定位和品位,对学术创新发挥“标杆”作用。从学术交流看,绝大多数论文都是几经修改,甚至大幅度修改后才发表的,其中凝结了作者、编辑、审稿人的共同智慧,在讨论交流中实现学术创新。从学术争鸣看,学术期刊往往扮演着“导演”的角色,通过捕捉、挖掘、策划学术争鸣,使模糊观念得以澄清,错误观点得以纠正,肤浅认识得以提升,从而激发出学术创新的活力。

学术期刊是刊发学术论文的载体,它的水平取决于所刊发论文的学术创新水平,它的影响力取决于所刊发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一种学术期刊的水平,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它刊发了多少有较高创新水平、有较大学术价值和较大学术、社会影响的学术论文[4]。从当前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看,主要以影响因子、被引用、被摘录等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作为评价依据[5]。其假设前提是,学术影响力等同于学术质量,等同于期刊质量。然而,论文质量、期刊质量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不能简单地把期刊影响力等同于期刊学术质量,也不能把期刊影响力等同于论文学术质量。文献计量方法得出的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准,但是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并不能代替质量评价[6]。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期刊评价指标在学术论文评价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只能是辅的。如果我们在学术评价时,用期刊的等级来评定论文的等级,则不可避免地会将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完全等同,从而造成以刊评文,最终的结果就是学术创新标准被“异化”,被简单等同于影响因子、转载率、引用率,一篇学术论文或某个学术观点,其是否原创、首发与否或有无价值可能就位居其次了。量化评估在当前的学术成果评估工作中占主导地位,但大家较为公认的观点是认为在实践中过于强调量化评估了,这也导致学术成果的“论文数量激增”与“高水平成果稀缺”的反差。这种局面亟待改变。改善中国学术研究的环境,当务之急是要倡导“创新为本”的评估导向,克服单纯以成果数量来评估其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弊端[7]。期刊评价体系是期刊健康发展的保证,必须让期刊评价回归到服务学术、促进学术创新的宗旨上来,而不是简单成为衡量学术生产成果的量化指标。

(二)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与学风建设

当前,中国社科界许多学者淡泊名利、切问近思、求真务实,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认真对待学术研究。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的现象,有的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弄虚作假。例如,在成果内容上抄袭剽窃、编造数据事实、侵占他人成果,在作者署名上不反映作者真实情况和实际贡献,在成果发表上拆分组合、重复发表,以及各种申报材料中的虚报、伪造等。二是低水平重复。大多是盲目跟风热点问题,功夫没下够又急于求成。其中最普遍的现象是泛泛而论,不刻苦钻研原始资料,对问题缺乏深入思考。还有的成果更是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三是脱离实际。有的疏远现实生活,不善于做调查研究,热衷所谓“纯学术”,认为现实琐碎微不足道,对奋力前行的中国实践提不起兴趣,试图远离“政治”,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不谙国情,盲目汲取西方理论和方法,沿着西方国家的问题思路解剖中国,看起来煞有介事,实际上南辕北辙。四是文风晦涩。有的机械照搬写作规范,格式上像模像样,注释上有根有据,粗看起来完整优美,实则空洞无物,甚至不知所云。有的故弄玄虚,明明很容易说清楚的道理,偏要故意弄得隐晦曲折,简单问题复杂化。有的热衷使用“欧化”语法,大句里面套上好几重的小句,或者刻意模仿蹩脚的翻译语言,搞得拗口难懂。可以说,如果学风不改进,我们的学术就没有了根基,也就没有了希望。

学术期刊要把好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关,在学风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抵制各种学术不良风气,让学术不端行为没有栖身之地。评价体系理应承担整饬期刊学术风气的责任与使命。现有以定量指标为主的评价体系,概因数据采集存在难处,大多缺乏学风建设方面的指标,对于学术道德层面的要求呈现缺失状态[8]。不仅如此,过于重视某些定量指标的结果,可能会加重学风不端问题。事实上,借助现有的引文索引工具,可以进行一些学术规范审查[2]。但学风问题的评价,更多应借助同行评议这样的定性评价方式。

二、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同行专家评议为主导

文献计量和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评价的两大主要方法,各有利弊。然而,单独采用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定量评价具体、明确,但由于引用行为的复杂性难以充分描述和统计,仅用文献计量法进行评估容易导致“重量轻质”、“重刊不重文”等问题,而且,由于一些学者的引文行为和动机多种多样,不能高估引文评价的作用;而定性评价宏观、全面,但评估主体的主观随意性较难控制,则是同行评议法的主要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实施方案(试行),2014年3月25日;叶继元.中文核心期刊研究之我见[J].学术界,2001(4):168-175.。因此,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是学术评估领域的普遍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实施方案(试行)”,2014年3月25日;苏新宁.期刊评价的困境与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8-79;叶继元.学者评价期刊与引文评价期刊异同之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23-28;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体系构建及相关问题研究[J].编辑学报,2009(3):191.。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仍然有一个哪种方法为主导的问题。从国际比较看,尽管各种定量评估方法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可行的方法来完全代替同行评议的作用,在实践中仍然是以学术同行的定性评价为主,统计机构的定量评价为辅[9]。事实上,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不能简单地用一些统计数据来评价学术期刊的优劣,而基于专家同行评议的定性分析,仍然是衡量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一个核心方法[10]。然而,从中国现有期刊评价体系来看,尽管普遍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但评价指标多是定量指标,仍然是以定量评价为主导。可以说,中国学术期刊评论体系在定量数据分析环节已经接近极致,如何使同行评议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期刊评价的理想上限[8]。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程序就至关重要,这就要增加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环节,最大程度减少同行评议的主观性和随意性[10],还要增加评议主体的多元化,除了学科专家、编辑专家、期刊管理专家外,也要增加读者群体参与期刊评价的权利,尤其是刚刚步入学术殿堂的博士研究生。

(二)由“以刊评文”向“以文评刊”转变,倡导和推行代表作评议制度

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期刊评价体系多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问世以来却一直饱受“以刊评文”的诟病。改变这种局面的方式是由“以刊评文”向“以文评刊”转变。“以文评刊”取代“以刊评文”逐步成为共识,以论文评价为基础形成期刊评价,是社科类学术期刊“以文评刊”的核心内涵,也是影响社科类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战略问题[11]。要正确全面反映期刊的情况,较好的办法是“以文评刊”,通过对期刊刊载论文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其各学科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并与统计源所有各学科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各期刊各学科论文的相对影响,即期刊刊载论文的学科影响。期刊刊载论文的学科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量化地衡量期刊的影响[12]。

如何开展以文评刊?评估期刊所刊发的每一篇论文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但问题在于费时费力,也没必要。折中的办法是评估期刊的代表作,即用期刊的代表作的水平来评价期刊的水平。如果说期刊的学术水平难以评估,那具体到每篇论文,其学术水平的评价则会相对容易。以期刊代表作作为评估对象,能够有效地规避“以刊评文”带来的种种弊端。这就需要在指标设定上,将论文创新水平作为首要指标,并以定量性较强的学术影响指标作为辅助。在指标权重设计上,“学术创新程度”也相应占有较大比重。此举有助于规避“重量不重质”的评价导向,引导社科研究向学术创新优先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多维度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可分为单指标评价方法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从学术期刊评价的发展历史看,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简单指标到复合指标、由单一视角到多维视角、由单一方法到单一方法与组合评价共存的动态发展过程,而采用若干指标进行评价的多属性评价方法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3]。因而,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期刊评价体系,对于期刊的考察应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来进行,比较合适的办法就是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这种方法应用恰当可以消除单个评价指标与主观评价的缺点,从而增强期刊评价的客观度,更加符合实际[14]。而且,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好处是,学术期刊不会为了某个单项指标而做出学术不端行为,而是会尽量多地提高每项指标的水平,这样就有助于全面地提高办刊水平[2]。

至于学术期刊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能够衡量学术期刊水平的各种因素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的作用大小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后运用加权平均等各种方法将各项指标的评估结果进行组合,最终得到综合评价指标,以这个综合指标来衡量学术期刊的水平。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在于确定不同性质的评价指标的权重,既要“多个维度”,尽量反映涉及办刊质量的一切有价值的影响因素[10],也要“突出重点”,对核心的关键指标给予更高的权重。值得注意的是,在指标的选择上,尤其是定量性指标的选择上,要注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避免出现指标重叠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常用评价指标之间普遍存在正相关性,但不同类型指标之间的相关度有差异,例如,网络下载类指标与影响因子指标之间的正相关性较强,文摘转载指标与引文计量指标存在明显相互补充[15]。这就要求选用的指标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不可替代性。

三、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构想

指标体系共分为学术创新、学术影响、办刊能力、学风建设四类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60%、20%、10%、10%。学术创新指标主要评价期刊的代表作,以同行评议为主,定量指标为辅。同行评议指标包括学术价值、学术规范、难易程度三项,其中,学术价值主要考察论文的学术原创性,主要包括选题是否体现鲜明的问题意识,是否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是否有新的资料作为论证支撑,是否通过科学论证得出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学术规范主要考察论文的研究规范程度和严谨程度,如研究方法有效性、论据可靠性和论证逻辑性等;难易程度主要考察论文研究投入劳动的多少,如论题复杂度、资料难度等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实施方案(试行),2014年3月25日。。定量指标主要包括Web 下载频次、被转载次数、被他引频次三项。学术影响指标主要评价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以定量指标为主,主要包括期刊的被引指标和二次文献全文转载数量指标两项。办刊能力以同行评议为主,主要分为期刊主编水平、栏目设置和策划、编辑出版水平三项指标。学风建设以同行评议为主,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决策咨询服务、学术不端行为三项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构想具体如表1。

表1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想

参考文献:

[1] 田林.从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看提高社科学术期刊质量的途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62-63.

[2] 苏新宁.期刊评价的困境与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8-79.

[3]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坚实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13-09-23.

[4] 姜惠莉,冯春明,秦绍芳.正确认识引文分析及其对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49-152.

[5] 陈茹.国内四种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的分析比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67-70.

[6] 王兰敬,杜慧平.欧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现状与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1-118.

[7] 郑文涛.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思考[J].社会管理科学与评论,2008(2):31-39.

[8] 袁宝龙.中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5):55-57.

[9] 沈固朝.合理发挥引文索引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4-01(015).

[10] 冯春明,郑松涛.对学术期刊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57-160.

[11] 李频.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内在逻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54-155.

[12] 袁培国.中文文科期刊影响因子评价作用之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3-139.

[13] 俞立平,姜春林.学术期刊评价的视角、基本问题与发展展望[J].情报杂志,2013(5):110-114.

[14] 李超,国内期刊评价及其方法研究的进展与实践[J].情报科学,2012(8):1232-1237.

[15] 杨红艳.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5):89-94.

Some thoughts on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journals evaluation system

ZHANG Xian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Chinese exist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journals evaluation system basically uses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lthough there is some rationality, it will bring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s gradually. Most importantly, it fails to better guide the academic journal to play its due role in promoting academic innovation or leading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The basic ideas of construct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journals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combine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which leaded by peer review; transfer from “comment articles based on journals” to “comment journals based on articles”, advocate and implement representative council system; establish a multidimensional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 highlight the focus, consider the general”. The article suggests to build a multilevel evaluation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which are academic innovation, academic influence, running ability and study style construciton.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7篇

1、申请者须符合《*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第七条前三项基本条件:(1)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事业心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2)多年从事科研工作,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并受聘担任副高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自然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年1月1日以后出生,特别优秀的可放宽到*年1月1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不超过45岁(*年1月1日以后出生),身体健康;(3)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对本学科某些领域具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学科发展有较强的预见性,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根据我省高校实际情况,经研究将第四项修改为:4、近5年取得较好的科研业绩,同时具备以下条款中的两个条款:(1)主持部级项目1项或主持省级项目2项。(2)在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第一作者),其中自然科学论文被SCI、EI收录3篇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在本学科领域的权威性期刊发表3篇以上。(3)出版一部学术著作(第一作者)(4)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其中部级奖(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前5名;省级一等奖的前3名、二等奖的前2名。(5)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或审定品种的第一主持人。

2、申请者所在学校必须承诺匹配所要求的资助经费(不低于1:0.5)。

3、各单位要坚持公开遴选、择优推荐的原则,坚持人才、平台(基地)和项目的有机衔接,适当向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基地)倾斜。

4、申请者限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已获得“燕赵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批“*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不得再申请本计划。

二、申报领域

自然科学按照如下19个领域归口申报:

1.数学;2.物理;3.化学;4.化工;5.农业;6.林业;7.电子科学技术;8.计算机与通讯;9.生物与基础医学;10.医疗卫生与临床;11.药学;12.中医药;13.能源;14.资源;15.环境;16.传统材料;17.新材料;18.先进制造。

哲学社会科学类按以下8个领域归口申报:

1.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经济学;3.法学;4.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5.教育学、心理学;6.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7.历史学;8.艺术学、体育学;9.管理科学与工程。

三、评审名额及方式

第二批“*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50人,其中自然科学35名、人文社会科学15名。省教育厅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遴选评审工作,设评审办公室挂在省教育厅科技处。评审工作按照学校推荐申报、评审办公室形式审查、学科组初评推荐、评委会评议投票、省教育厅审定等程序进行。

四、申报方式及要求

1、以学校公函的形式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的申报。

2、申请人在认真阅读《*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如实填写《“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一式6份(A4纸型),申请书和附件均加盖所在学校公章。申请材料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双面打印,不得超过40个页码。

3、每学校要形成汇总清单1份及电子版,加盖学校公章。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研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网络分析;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G3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4-0014-06

一、引言

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是我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指出:“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统筹规划,创新思路办法,拓展交流途径,健全合作机制,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因此,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研究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与美国的合作。自Vannevar Bush起草并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且备受推崇的讨论美国战后科学政策的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之时起,美国这个国家在世界科学领域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979年中美签署《中美科技协定》,30多年中,中美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伙伴的合作局面,2011年1月中美续签《中美科技协定》。2009年11月,国家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会谈时,强调人文交流对促进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新的双边机制,以期全方位推动中美两国文化领域的高端合作。可见,中美科技合作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合作是其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要求,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合作的重要形式是论文合作,通过相应的计量指标来反映两个国家、地区或者机构、作者的合作关系。如郭永正、梁立明选取SCI-E数据库中的1699篇中印合著论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印科学合作的发展进程,考察了中印科学合作的网络结构和中印科学合作的学科分布。对于中美科技合作的研究典型如金碧辉、Richard P.Suttmeier等利用SCI论文中作者间的国际合作信息,分析了纳米科技、化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44个研究方向中国和美国在1996年至2005年10年间的科学合作发展态势,其研究发现在中美合作中,在美国的中国学者和华人发挥了重要作用。金炬、马峥、梁战平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美科技合著论文的总体规模和比例及其变化、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和期刊分布等历史情况和现状进行了统计排名与评价,对国际科技合作绩效评估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刘云、刘文、叶选挺选取2004-2008年SCI收录的中美合著论文,揭示中美科技合作机构的分布状况及其特点。Tang L,Shapira P研究了中美在纳米技术领域合作的特点。但是上述研究主要是研究中美自然科学领域的合作,或者研究对象仅限于几个学科,未见对人文社会科学合作进行评价,因此,本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框架内,着力研究如下问题: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整体进展、学科领域、影响力及合作的结构特点。

二、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

本文依据SSCI、A&HCI数据库收录的全部中美合作论文,检索策略为:在地址栏中输入“Peoples R China”and“USA”,在作者地址中同时出现中国和美国,则为中美合作论文,文献类型选取为Article,论文时间段为1898-2011年,2002-2011年。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31日。其中2002-2011年间共计检索到6546条记录。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地区论文,但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论文。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对下载的数据进行清洗与处理,一是规范国家、机构名称,如Tsinghua Univ与Tsing Hua Univ、Peking Univ与Beijing Univ要统一到规范名称上;二是矩阵构建,利用TDA构建研究机构共现矩阵。

2 研究方法

在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论文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多元统计(多维尺度分析)进行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被广泛运用于科学学、图书情报学及其他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新闻传播、政治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主要用来揭示学科结构与发展趋势、知识网络、知识图谱、研究者合作结构。

三、研究结果分析

1 中美SSCI、A&HCI论文合作数量

在全球SSCI、A&HCI论文增长态势下,中美SSCI、A&HCI论文数量及其合作论文数量也在不断随之增长。根据笔者统计,中美人文社科合作论文最早起源于1928年在《MENTAL HYGIENE》的一篇论文,1898-1949年中美人文社科论文数量极少,仅为6篇论文。1950-1978年间,由于历史原因,中美之间合作也极少,合作论文4篇。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学术研究也逐步走向世界,中美合著论文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尤其是1998年以后,数量首次超过100篇,2000年超过200篇。

2002-2011年的十年间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著论文数量由2002年的261篇增至2011年1322篇(图1),约增加4倍,说明两国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论文数量占中国SSCI、A&LHCI论文数量的比例始终在23%-25%之间,占美国论文数量的比例由0,58%逐年增加至2011年的2,07%,但是比例偏小。说明中国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还不是重要合作伙伴。

2 中美SSCI、A&HCI合作学科领域

按照ISI学科分类,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主要学科领域依此为商业与经济、心理学、公共卫生领域(具体见表1),而这些领域是典型的社会科学与理工的交叉领域,或者是美国的强势学科,基本上超出了我们自己定义的人文社会科学。而在一些中国重要的学科领域如语言学、政府与法律、历史与哲学、文学、语言学合作数量偏少。

这一现象还可以从期刊分布得以佐证,论文绝大数分布于经济学、管理学期刊之上,分布最多的期刊依此为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58篇)、Energy Policy(53篇)、China Economic Review(51篇)、Management Science(46篇)、Journal of Econo-metrics(45篇)、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39篇)、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7篇)、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35篇)、PLoS ONE(35篇)、Social Science&Medicine(34篇)。2002-2011年,中国发表了SSCI、A&HCI论文27927篇,美国发表了SSCI、A&HCI论文538870篇,各自优势学科论文及比重依次见表2。

从表2中可见,中美合作的主要学科领域基本是中国的优势学科领域,但是文学、语言学例外,尤其是文学的论文数量突出,根据笔者检索,2002-2011年中国学者在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刊物《外国文学研究》(A&LHCI源刊)上发表了643篇论文。但是通过与美国的优势学科比较,在法律、政治学、社会学领域,我们还比较薄弱,与美国有较大的合作空间。事实上,这些学科正是我国所定义的人文社会科学。

3 中美国际合作的国家/地区、机构比较

国际合作的水平可通过分析文献作者的所属机构来进行评价。2002-2011年间,与美国人文社会科学合作论文数量占中国论文数量的23.64%,其次为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地区,但是合作论文数量远远低于与美国的合作,说明美国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合作伙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台湾地区是中国内地重要的合作伙伴。对于美国而言,加拿大、英国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是其第三合作伙伴。由此推测地理、语言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具体见表3)。

中美合作论文中,美国作为第一作者占到了论文数量的近一半(48.95%)。其次为中国(42.43%),再次为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德国、日本。

在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论文中,中国香港地区的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在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内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紧随其后(具体见表4)。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是中美合作的主要机构。

从表4中可以看出,参与中美合作的研究机构高度集中,集中在少数高校,如中国的前20个占据了全部的80%多,其中又以香港地区高校最为明显。美国也是少数名校参与了中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此外,来自高校之外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扮演了重要角色。

4 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社会网络分析

选取合作论文数量60篇以上的64个研究机构,构建64×64的矩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其合作关系,运用Ucinet 6绘制成图,见图2。

每一个节点的大小代表机构发文量多少,节点越大表示该研究机构越多,连线的粗细表示每一个合作对象之间的合作次数,线条越粗表示中美之间合作的次数越多。由图2可以直观看出,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为突出,位于网络的中心,对合作网络起着重要的联通和桥梁作用,在中美合作中也是最为活跃,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和合作领域。

将上述矩阵转换为二值矩阵,进行核心一边缘(core-periphery)分析。核心一边缘结构分析根据网络中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处于核心区域的节点在网络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分析结果(初始拟合值为0.370,最终拟合值为0.496)表明,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33所大学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31个研究机构处于相对边缘位置。换言之,这些研究机构在中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合作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5 多维尺度分析

利用SPSS中的相关分析,将上述64×64矩阵转换为泊松相关矩阵,以消除由机构共现次数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运用多维尺度分析能够在二维空间中直观反映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研究机构的位置、机构组成以及机构之间的相似程度。图3为多维尺度分析结果(Stress值等于0.30337,RSQ等于0.52828)。

图3中机构之间的距离表征其合作的紧密程度,距离越小,合作越紧密,反之,说明机构之间合作不频繁,机构之间较为独立。整体上看,合作网络呈环形结构,在第一象限内,以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析等为代表;第二象限内以中国科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马里兰大学为代表,第三象限内以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析为主要代表,这一区域集中了中国大陆主要高校;第四象限以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杜克大学等,集中了中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优秀的研究机构。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论如下:

1 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研究稳步增长

近10年来中国人文社科论文数据快速增长,也是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快速平稳发展时期,美国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合作对象,与其合作领域遍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此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SSCI、A&HCI论文数量的增长也表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逐步走向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发现,单纯从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来看,中国最早2013年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第一大国,而不是原来预测的2020年”,但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种趋势表现得还不是那么“强烈”。

2 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研究的学科与地域结构具有不均衡性

一是合作机构集中在少数著名研究机构上,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如香港、北京、上海。因此,在这种增长趋势下,应进一步扩大中美交流层次及方式,积极挖掘本土优势。二是从学科角度而言,中美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应用领域,如经济、管理、公共卫生,纯粹的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则合作偏少。“学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布局特点,是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人员队伍配备、实验平台搭建的直接反映。”所以要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国际合作,整合学科本土优势,努力让更多的学科走向世界。

3 中美合作模式是“双核心模式”

中美各自的著名研究机构,尤其是高校的研究机构,是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研究的主要参与者,构成中美合作的“双核模式”,这一态势可以用图4表示。各自的著名研究机构是中美人文社科合作研究的重心,在科学研究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美国是中国的首要合作对象,而中国并非美国的第一合作伙伴。

五、结语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期刊论文 论文评价 科研成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98-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学者发表的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科技部创新发展司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学者发表SCI论文26.35万篇,连续6年排世界第2位。虽然数量增速明显,但是论文的质量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差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科研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如何办好大学,如何以科技服务社会,不仅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界自身关注的焦点。好的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科技创新(包括社会科学)的基地,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技创新,关键在教师。公平、公正地评估教师的工作业绩如科研论文,是激发教师、科研人员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的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该文从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以及评价制度三方面分别进行简单评述。

1 评价体系

科研成果一般以专利、论文、专著的形式出现,它们都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形式,获得专利保护的成果在使用时是需要付费的,而以论文、专著形式出现的成果则无须付费。重要的成果往往在申请专利保护之后,再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目前我国科研论文评价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体系不健全。其主要表现是:在科研评价中行政化倾向严重,科研人员在评价体系设计中的发言权不够,在评价机构中的比例不足;更有甚者,在一些企业中,成果评价或者考核人员全部为行政部门负责人,一线科研人员基本没有发言权,这不仅影响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而且也影响成果评价的公正性。二是有的评价存在重数量而轻质量的问题。其表现是:我国论文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的数量急剧飚升,但原始创新不足,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甚至屡屡出现学术腐败现象。致使“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样的钱学森之问短期内无解。

为此,张萌物等[1]提出构建发展性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即从评价对象过去、现在、未来的贡献出发,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王峰等[2]也提出了目前我国核心期刊存在不思进取、人情稿、关系稿等问题,实际上某些核心期刊存在的问题远甚于此,有些核心期刊把版面出租给某些公司,把期刊当成了摇钱树,这也是导致我国某些期刊近年来被核心期刊、EI驱逐出去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对论文进行评价时,片面采用核心期刊作为指标也是不客观的。于敬等[3]则认为,要克服现行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必须建立弹性的科研业绩考核机制,必须建立分类评价和管理方法,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同行专家评议制度,才能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到目前为止,国内甚至全世界也没有一套大家公认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期刊论文评价体系,实际上这样的体系也不应该存在,因为好的评价体系一定要符合国情、域情,符合学科特点。

2 关于评价指标

从宏观上讲,论文的评价不外乎两个标准,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核心是质量标准的评价,这也是期刊论文评价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发明专利是否授权的根据,其参考的对象是全世界公开发表的文献,专利审查员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士,所以专利的评审具有相对严格的尺度。而论文的评审,一般没有统一的尺度,负责任的期刊要有专门的审稿专家库,论文由专家审稿把关。但国内外都有一些期刊没有审稿流程,有些是形式审查,有些是所谓重复率审查,而最重要的稿件质量审查却被忽视了,这是造成期刊论文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

关于期刊论文的质量,普遍接受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期刊的影响因子,二是被引频次,三是同行评议。讨论期刊论文评价,目的是希望把确实好的论文评出来,但实际上很难有一个标准是没有漏洞的,因为所有的标准都可以被人为操纵。比如期刊的影响因子,国内外都有一些期刊要求投稿作者要引用投稿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参考文献,有些甚至因没有引用而拒绝发稿;再如被引频次,存在自引和他引以及互相引用的问题,也难以完全杜绝人为因素;被学界普遍认为最好的同行评议形式,也因为许多人情和关系而失去本色。2015年3月底,英国现代出版集团宣布撤回43篇论文,撤回的理由是“同行评审过程受到不正当影响以及存在问题”,导致相关论文的学术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这43篇论文中有41篇的作者为中国人,涉及38所高校等机构。这再次说明同行评审也有人为因素干扰。

笔者以为,如同专利评审一样,对期刊论文的评价,首先要看创新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是源泉。没有创新的研究,不仅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是时间的浪费,在研究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其次,要看论文的被引频次,在注重他引的同时,还要区分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的区别。被引频次高,说明发表后同行关注度高,论文影响力大,但有时综述论文的被引频次会高于研究论文,而综述论文的本身并不代表研究的最新动态,所以,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次,要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一般是同行公认的高水平期刊,其庞大的高素质审稿人队伍,严格的审校流程和编辑质量,吸引了高水平论文的投稿。对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研究单位期刊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国际潮流,也要切合学科和单位实际;既要有定性指标,也要以定量指标为主,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3 关于评价制度

推进期刊论文评价改革的关键要靠制度建设。首先要推动科研机构行政权、学术权的分离,建立以学术为本的管理体系,实行学术自治、专家治研。2013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规定了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原则和导向。2014年7月,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了《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对科技评价工作的具体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作了详细规定;2014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发出《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典型地区、典型高校针对问题,先行先试,加快探索实践,强化引领示范。

实际上,除了教育部以外,其他科研院所也了关于科研评价的指导意见。以高等学校为例,北京市主要针对“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以科研质量为导向,逐步建立一套有效促进和形成优良学风的评价体系;上海市教委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除了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外,上海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建立与国外接轨的评价制度。河南省教育厅在2014年底也发文表示,到2020年底,全省高校将逐步形成包括社会专业机构评价、市场评价和必要的政府评价在内的多元化科技评价体系。

黄维[4]指出,在我国建立科研评价体系,必须解决三关问题,一是质量关,二是人情关,三是功利观。解决质量关,就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核心是要选择学术水平高、判断力强,品行操守好和具有公道心的专家队伍。解决人情关的问题,就是要靠严格的奖惩制度。解决功利关的问题,要靠强有利的反腐措施。

有鉴于此,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评价制度。首先是要确立正确的导向。一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地位,在对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和论文进行学术评价时,应放弃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西方标准,回归中国学术优良传统,采用中国学术规范,运用中国评价标准。二是坚持以质量为本。质量是学术成果的生命。在学术评价中,应破除数字迷信,树立精品意识,以真理性和科学性为根本评价标准,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注重学术成果的创新价值,坚决抵制科研商业化、论文商业化的不良风气。

关于学术评价方法,文献浩瀚,笔者以为,一是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二是将专家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三是将期刊的影响力与论文本身的影响力和创新性相结合。在科研成果评价时,加强科研成果原创性考核的比重,完善针对学术论文的评价体系,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考核的比重[5],让科研回归学术本身,让科研人员回归学术阵地。

4 结语

科研成果大部分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期刊论文的评价自然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全面、公正、准确地对论文进行评价,不仅关系到对教师、科研人员科研业绩的评价、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的发放等教师、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关系到人才的评价、发现和选拔,最终关系到高校的科研和学科发展。许多高校也制定了科研成果考核办法及奖励办法,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期刊论文评价办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评价办法考虑的因素较少,缺乏对论文整体的量化考核,如单纯靠期刊的影响因子评定论文的水平,而没有考虑论文内容本身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因此,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简便、定量综合的期刊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对于推动高校科学研究持续健康发展,促进高校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萌物,薛斌.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94-99.

[2] 王峰,周文胜.关于我国高校学术论文评价标准的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3):136-139.

[3] 于敬,周玲.高校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73-75,81.

[4] 黄维.科研评价要过好三道关[N].人民日报,2015-05-04(7).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绩效;研究主题

一、引言

自2001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推出《基本科学指标集(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数据库以后,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运用该数据库进行学科评估或机构的科研评价研究。何培等根据ESI 2002~2012 年的数据,对C9 高校和美、英、澳研究型大学群体ESI 前1%学科的论文产出规模、影响力、学科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倪瑞等基于ESI 数据库对2000~2010年期间国内外部分高校数学等6 个理学学科的发展实力进行比较;丁佐奇研究了我国6所著名药学机构相关的五个ESI学科的发展现状,从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比较其与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胡瑶利用ESI 数据库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水平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其他“985 高校”横向比较。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有:一是运用ESI进行跨国比较,Soteriades等基于ESI论文数与总被引数指标,对生物医学领域欧盟与美国的科研产出进行了比较;Csajbok等利用ESI研究了不同学科的H指数,发现欧盟虽然在全球处于较强位置,但是没有一个学科可以与美国比拟;二是基于ESI进行学科评估以及科研评价,如Taataaeil等基于ESI对图书情报科学的跨学科延伸进行了研究;Cova等对伊比利亚多所大学的ESI学科排名进行了特征分析;Kharabaf等基于ES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对伊朗过去35年的科学发展进行了研究。而用ESI深入到学科研究主题等方面鲜有研究。

本文将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到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内容与特点层面,从论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研究主题等层面分析中国大陆高校与国际顶尖高校社会科学学科的差异,探究我国大陆高校与全球顶尖高校的差距与发展对策,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ESI可以按照科学家、机构、国家/地区和期刊通过近10年SCI/SSCI收录的论文进行数据分析并多种排名榜。本文秉用了ESI200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整11年的论文数据,同时对WOS按照ESI原理检索2003~2013整11年数据。中国大陆选取社会科学进入全球前1%的9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后文简称中国高校);国外高校的选取依据邱均平教授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力排行榜(2013)》,选取社会科学学科全球排名前3的高校,分别是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密歇根大学(后文简称全球Top3高校),共检索出社会科学论文22051篇,从中筛选出被引频次20以上的4619篇论文作为分析样本。针对论文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运用Excel、CiteSpaceⅢ等分析软件,对中国高校与全球前三高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社会科学发文比较

发文数量、总被引数以及篇均被引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生产力以及影响力,本文通过对社会科学总体、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社会科学论文进行计量,探究社会科学领域的整体情况、大陆高校所处的位置以及量化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的论文数量差距。

从ESI收录社会科学学科所有机构的均值表1来看:平均论文数为807.36篇、平均被引数为6848.85、篇均被引数为8.48,大陆样本高校仍然没有一个指标能达到社会科学学科的平均值,表现最好的篇均被引率也只占到了国际社会科学均值的67.81%,论文数以及总被引数更是不到均值的一半,见表2。中国高校从发文量、总被引数、篇均被引数三个指标来看与全球Top3高校都有显著差距。从均值来看,大陆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三个指标的比例分别为:4.83%、2.18%和42.9%,大陆高校中篇均被引率排名前两位的南京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为:10.64与10.02,已经逼近全球前三高校12.75的均值,但是仍有一定差距,排名第三的北京大学篇均被引率为6.42,差距颇大。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科学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中,大陆高校与国际顶尖高校甚至社会科学平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

为了探究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社会科学论文的发展趋势与年度变化情况,对11年间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社会科学论文数和被引数平均数进行年度统计:

大陆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的年论文平均数相差巨大,但大陆高校论文数呈现逐年高速增长模式,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样本高校。2003年平均论文数只有6篇,2013年达到61篇,增长了10倍,而全球Top3高校的论文数十一年间增长了2倍不到;而引文数大陆高校2009年之前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3~2004以及2005~2009年间被引数的增长说明大陆高校的发文质量也在快速提升。总的来说,大陆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年论文数以及被引数的差距巨大,但是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球Top3高校,发展势头良好。

(二)中国高校与全球Top3高校发文期刊比较

期刊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文水平,期刊收录论文重点能帮助探析其关注学科研究的相关领域。表3对国内外社会科学样本高校发文量前10名期刊进行比较分析。

中国高校投稿分布在592种期刊中,其中发文量前十的期刊共收录了516篇文章,1.69%的期刊收录了19.83%的文章;而全球Top3高校的论文分布在534种期刊中,其中发文量前十的期刊收录了1605篇文章,1.87%的期刊收录了34.75%的文章,对发文量前十期刊进行分析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表3所示,大陆高校发文最多的期刊是《Energy Policy》(能源政策),总共发表了106篇文章,也是唯一一本发文100篇以上的期刊。该期刊侧重于经济、社会、规划和环境等方面的能源供应与应用的政策影响。发文量第二位的《BMC Public Health》(BMC公共健康),主要侧重于流行病学以及公共卫生的开放获取期刊。第三位的是《Scientometrics》,主要收录科学计量学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发文量排名第十的《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当代中国)杂志,是北美出版的一份为全球学者、商业机构及政府决策者提供当代中国信息的重要期刊。

全球样本高校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美国流行病学杂志),该刊是美国出版的主要研究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的半月刊,4619篇文章中有281篇发表在该刊;发文量第二位的《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美国公共卫生杂志),该刊主要研究领域有:医学-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发文量第三位的期刊与大陆高校发文量第四位的期刊同为《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Prevention》(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与预防),该刊主要研究癌症流行病学的生物标记与预防。

从影响因子来看,全球Top3高校发文量前十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高于大陆高校,十本期刊影响因子的均值:中国高校为2.61;全球Top3高校为4.20。十本期刊中,有两本期刊重合:《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与《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Prevention》,大陆高校发文量前十的期刊中有4本医学类期刊,其余主要为信息科学类、能源政策、城市规划和《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当代中国);而全球Top3高校发文量前十的期刊几乎全部与医学相关,包括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医疗护理预防等。可以看出大陆高校社会科学发文期刊较为分散,侧重于医学类与信息科学类,理论研究较全球样本高校要多,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期刊即是侧重理论政策研究的《Energy Policy》;而全球样本高校社会科学发文则高度集中在医学方面,重实证研究。

(三)基金论文分析

论文的基金支持率可以反映国家或地方对某个学科的支持力度。图3对大陆高校社会科学领域论文的基金支持进行统计。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的全部文章中,有27.44%(714篇)有基金支持,而这其中又有8.42%(219篇)是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0.54%(14篇)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基本十篇文章中就有一篇是被国家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而全球样本高校则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表4所示:全部论文的基金支持率为19.31%,而被引20以上论文的基金支持率只有11.58%,高被引论文的基金支持率小于全部论文的基金支持率,相差7.73%。本文对大陆高校被引20次以上的267篇论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基金支持的为50篇,占比18.73%,与全部发文的基金支持率相比少了8.71%。相对于全球样本高校,大陆高校高被引论文的基金支持率较高,高出7.15个百分点,全部论文高出8.13个百分点,被基金支持的文章中有32.63%是被国家基金支持的。

(四)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主题分析

为了探究国内外高校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笔者从关键词与WOS类别两方面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对中国大陆高校以及全球Top3高校的研究主题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1. 中国大陆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主题分析

对中国大陆高校社会科学领域论文WOS类别和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如图4。

由图4可直观看出:大陆样本高校社会科学论文涉及最多的类别是PUBLIC(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即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保健,2602篇文章中有837篇涉及此类别,占比32.17%,第二的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其他还有信息科学与图书馆科学、地理学、教育与教育研究、计算机科学、地区研究、经济商务学、卫生保健与服务等。从关键词词频看,剔除地域性词语后,高频关键词包括:健康/卫生、流行、死亡率等;人口、女性、儿童、青少年;增长、模型、绩效、风险、影响、行为;知识、系统、政策、管理等几类,从这些高频词中可以看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领域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公众健康或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科学问题或现象研究、风险模型研究,政策制定、社会管理等的研究;综上,可见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绝大部分论文集中在社会与健康卫生方面,主要研究主题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政策、社会媒体、社会资本、社会保障等社会学研究;二是公共健康与医疗保健研究,其中针对中国农村的健康问题研究比较多,三是包括绩效、相关性等情报学方面的研究,所占份额较小。

2. 全球Top3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主题分析

从学科类别(图6)来看,全球Top3高校学科类别论文数最多的也是PUBLIC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保健),占到全部高被引论文的50.3%,其次是卫生保健研究以及卫生政策;其他还有教育研究、政治学、政府与法律研究等,体现了国外社会科学对社会保健与公共健康的重视。

从关键词来看,全球Top3高校与中国高校的研究重点差异较大,如图7所示:高频关键词主要有:健康/卫生、死亡率、疾病、流行病、肥胖症;风险、危险因子、竞赛;女性、人口、儿童;成果、质量、预防等;从聚类图来看,与中国高校不同的是,没有特别核心的类别,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变化与干预,变化主要是指针对某社会问题或者医学问题的现象、行为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干预主要侧重于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包括公共卫生干预、哮喘干预以及适应性干预等;二是社会疾病研究,包括社区研究、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三是动力学与心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包括网络/空间动力学、动态模型、动态交互等以及针对某社会现象的解释以及社会行为的研究;四是医疗电子数据的研究,主要是对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处方等数据的研究及应用。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实证的调研,理论研究较少。

四、讨论与建议

(一)大陆高校社会科学论文产出力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要采取措施缩短与国外顶尖高校差距

中国大陆高校社会科学相关论文不但数量快速增长,其论文影响力也在快速提升,表明我国大陆高校社会科学发展势头良好,但与该学科全球顶尖高校相比仍有颇大差距,其论文数、被引数以及篇均被引数三个指标中表现最好的篇均被引率也只占到了全球社会科学均值的67.81%,论文数以及总被引数更是不到均值的一半,与顶尖高校的差距则更大。建议国家出台扶持社会科学“走出去”政策,以及设立社会科学国际合作基金项目,而高校也要加大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力度,鼓励师生与国外名校名师交流,发表更多的国际合作论文。

(二)扩大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向国际高水平期刊投稿

从发文量前十位的期刊可看出,中国高校发文主题较分散,包括政策、计量、公共卫生、规划设计等,大部分都是理论政策类,而实证研究论文较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较全球Top3高校低了1.59。我国社会科学学者要重视实证研究,促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如采用数字人文、社会计算等先进方法提高社科研究的精度。

(三)改进基金成果管理办法,提高国际论文在成果中比例

中国大陆高校发表的基金论文占比不足10%,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占比0.54%,表明是否发表国际论文并非社科基金结题的核心指标,而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中也没有发表国际论文的成果要求。为了突出社科研究国家水准,同时与国际接轨,建议国家规划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相关学科基金成果增加国际论文要求,推动社科论文的国际化。

(四)关注社会科学国际热点与前沿,提高成果的国际显示度

中国大陆高校对社会问题与政策研究较多,而国外高校则十分关注公众健康与医疗改革,体现了国外社会科学对健康社会科学的重视。健康社会科学是一门注重应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卫生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强调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理论分析及现场调研方法密切结合,综合性地研究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并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资源分配、管理等进行指导监测及评估的学习,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科研新方向,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备加重视和优先资助的新学科。国内社会科学应关注社会科学国际热点,增进国际交流,借助现代化的科研手段,结合本国国情,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示度。

参考文献:

[1]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DB/OL].http:///home.cgi,2014-05-01.

[2]何培,郑忠,何德忠,等.C9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群体学科发展比较――基于ESI数据库的计量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

[3]倪瑞,胡忠辉,燕京晶.基于ESI的国内外部分高校理学学科发展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5).

[4]丁佐奇.提高我国药学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利用ESI和InCites数据库分析我国药学学科发展态势及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3(12).

[5]胡瑶,王惠文,关蓉.基于ESI科技论文评价与比较分析――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6]Soteriades E S, Falagas M E. Comparison of amount of biomedical research originating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5, 331(7510).

[7]Csajbok E, Berhidi A, Vasas L, et al. Hirsch-index for countries based on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J].Scientometrics, 2007,73(01).

[8]Taataaeil N, Beheshti J. Interdisciplinary outreach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as reflected in“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J].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E L Information ET DE Bibliotheconomie,2007,31(3-4).

[9]Cova T, Pais A, Formosinho S J.Iberian universities:a characterisation from ESI rankings[J].Scientometrics,2013,94(03).

[10]Kharabaf S, Abdollahi M. Sciencegrowth in Iran over the past 35 year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edical Sciences, 2012,17(03).

[11]张开宁,刘湘源. 健康社会科学:21世纪的一个学术前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上一篇:西方哲学智慧论文范文 下一篇:哲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