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14:07:33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第1篇

1月1日,由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6号――A股公司实行补充审计的暂行规定》及相关通知正式施行。规定指出,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或上市后在证券市场再筹资时,应聘请获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今年股市监管仍将加强

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日前表示:加强监管是全球通行的理念,2002年的监管肯定会进一步加强,但证券市场的监管不能搞运动,监管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谨慎监管。梁定邦的说法,政策信号清晰,将成为2002年监管层出台政策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出台

1月日日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办法对在中国境内注册证券公司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从业人员的管理以及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常监管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该办法将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颁布

1月11日,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联合实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准则》明确指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应确保所有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享有平等地位:当股东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通过民事诉讼等法律手段求得赔偿。据透露,今年年中,中国证监会将对照《准则》的内容对上市公司治理情况进行检查,对公司治理存在重大问题的公司,将责令其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整改。

国有股减持方案总结阶段性成果

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于2002年1月26日在中国证监会网站上公布“国有股减持方案阶段性成果”。成果体现了要形成多赢的局面、要有利于证券市场长远发展和保持稳定、不再增加新的“历史遗留问题”、照顾各方面的利益等四点共识。但新成果依旧被理解为“市价减持”方案的翻版,大盘再创新低。

股民状告大庆联谊案被受理

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各级人民法院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通知共六条,对将受理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类型、必要的前置程序、管辖法院、诉讼时效和诉讼形式等作了明确规定。日前,侵权赔偿第一案――股民状告大庆联谊案已被法院受理。

蓝田董事长等10人被拘传

1月12日,蓝田股份(“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保田、董事兼总会计师黎洪福、董事会秘书王意玲及7名中层管理人员因”涉嫌制造虚假利润”被公安机关拘传接受调查。中国蓝田总公司总裁、蓝田股份原董事长瞿兆玉也已被从北京传至湖北接受调查。早在去年9月,证监会稽查局就开始对蓝田股份进行立案调查,但调查结果一直未予公布。

年报披露时间表公布

1月21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了各上市公司拟披露2001年年度报告的预约时间表。预约时间表制度,将帮助中小投资者取得和机构投资者同等的地位,进一步消除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有助于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度。

深交所调整成指样本

深圳证券交易所1月21日对成份股指数的样本进行调整。更换的10家成份股同时包含A股和B股,调整后成份股样本数量不变。剔除的股票为深长城、辽通化工、粤美雅、江铃汽车、创元科技、银广夏、陕长岭、苏常柴、粤宏远、环保股份。新入选的为中集集团、长城电脑、盐田港、晨呜纸业、佛山照明、威孚高科、鲁泰、南风化工、中原油气、西山煤电。

今年中国人寿可入市资金221亿元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王近日透露,2001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达1902.54亿元,投资收益64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可运用资金将达2400亿元。此外,中国人寿2001年底总资产达2212亿元,按照10%的入市比例,今年入市资金量可达221亿元。

戴相龙:股市一定会稳步健康发展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融资融券;证券市场;参与主体

融资融券最早的雏形出现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后来英国的投资者为了逃避利息税也采用了借券卖空的操作方法。证券历史上,真正的将融资融券作为一项规范化业务在市场上运行还是源自美国证券市场。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融资融券业务,随后日本和韩国50年代也分别推出了这项业务,台湾和香港也分别在1962年和1994年推出了融资融券业务。在我国来讲,2006年06月30日证监会《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2006年8月1日起施行)。中间历经试点、完善相关制度、实施细则,监督管理条理,于2008年选取了个别券商启动融资融券试点,在2010年3月,融资融券业务在A股市场正式进入市场操作阶段。

我国目前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虽然有A股B股以及创业板等业务,但是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之前,投资者只能依靠单一的做多机制来盈利,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的操作。而期货市场的高杠杆带来的高风险,也使得广大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而融资融券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根据国外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行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并成为证券公司发展壮大的催化剂。但如果管理不善、控制不当,也可能对证券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有些证券公司来说也可能会成为加速其死亡的一剂毒药。

首先经过近年来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出该业务对整个证券市场的良性影响,比如:1、扩大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流动性。客户通过融资融券,可以用较少的保证金获得高于自身资产水平的交易资产,这将放大市场上资金和证券的供给,扩大证券交易量,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连续性,活跃市场交易。2、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存在和发展了20多年,在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之前,投资者要投资的话,只能是买入持有,如果市场一旦下跌,投资者将面临巨大风险而无能为力。融资融券业务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了卖空机制,使得A股多年来的“单边市”格局正在得到改变。3、有利于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提升蓝筹股定价水平,稳定市场。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在发展和完善阶段,很多投资者仍然用“政策市”、“消息市”的操作方法来进行股票投资。股价会连续出现多个跌停或涨停、股价被严重低估或高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波动和不稳定性,极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增加了证券和资金的供给,一旦某只证券价格出现连续暴涨或暴跌而使其价格过分脱离该证券基本面的情况,反方力量就会反向操作,制约其过分的拉高或打低证券价格,使证券价格向其真正的内在价值回归,抑制了市场的大幅波动;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庄家”操纵市场的难度,有利于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健康的发展。

同时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市场也有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体现在风险积累这方面,因为随着该业务的深入开展,开展该业务的机构数量将不断增加,资金来源和通道的限制也会逐渐减弱甚至取消,多方面的资金可以通过多渠道进入市场,导致市场上的信用资金规模急剧放大,增大和隐含市场的金融风险也将随之产生。

目前在我国市场,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主体还是各个证券公司,而在传统经纪业务竞争白热化和利润下降的背景下,在投行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开展缓慢的时刻,融资融券业务更是成为了各个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现行业内普遍8.6%的年利率,仅息费收入一项就非常可观,可以说融资融券业务已经改善甚至改变了证券公司的盈利结构。

融资融券带给券商的影响,明显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开辟新的利润来源,改善证券公司盈利结构

虽然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结构依然比较单调,经纪业务收入依然是各家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截止2010年中报,在我国证券行业各家公司的收入构成中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平均水平为76.45%。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后,证券公司不仅能够扩大其经纪业务规模,提高经纪业务佣金收入,还可以通过向客户收取融资融券交易手续费和利息而增加新的收入来源,进而改善证券公司的盈利结构。

2 促进证券公司提高经营水平和资金运作效率

目前我国证券行业各家券商的资金运作,大多是通过同业拆借和自营证券来实现。对于自营而言,如果他们比较看好某只证券,就会建仓买进并持有,等待价格上涨获利。但是在证券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自营买进的证券基本都不再用作他用,只是放在自营账户上等待价格涨到一定的程度后卖出。在下跌的时候,自营往往是卖出证券并持有现金,期间都存在着资金和证券的巨大浪费。这都是因为在“单边市”的情况下没有卖空机制,只能采取买入持有或者卖出不操作的策略。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可以使证券公司用闲置的资金或买入的证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一方面可以通过融资融券业务的收入来减少错失投资的机会损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证券公司自营证券盘活,通过开展融券业务带来更多的收入。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市场看多看空融资融券业务都可以帮助证券公司合理配置资金和证券,提高资金和证券的利用效率,以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另外,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的过程中,面对众多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证券公司必须要进行充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估,在资金和证券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时候,更要调度资金和证券满足其需求,并要对客户进行选择和分类,如此等等都考验着证券公司对资金和证券调度的能力。所有这些都促使证券公司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3 扩大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规模,促使证券经纪业务逐渐向优质券商集中

如前所述,融资融券业务可以增加市场上资金和证券的供给,在大大提升整个市场的交易规模的同时,由于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客户一般资金规模都比较大,且多是短线操作,高资金量、高换手率,高交易量,这非常有利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进而提高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和利润水平。

融资融券业务就像是银行的贷款业务,存在着很强的规模效应。在试点阶段,证券公司只能以自有证券和资金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这对券商的规模和经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越是规模大、经营能力强的券商则越具有竞争优势,最终促使证券经纪业务逐渐向优质券商集中。这是因为优质券商由于规模大,管理能力强,将具有更多的资金,来满足更多的客户融资需需求,并拥有更多种类、更大规模的证券资源提供客户选择,如果券商的资金规模太小、证券种类太少,会导致先提出融资申请的客户能获得资金和证券,而后提出融资融券申请的客户将很可能因为券商的资金和证券被融完而得不到,给客户的交易带来不便,甚至会错失投资机会,造成客户不满和流失;再者,优质券商由于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比较高,其风险抵抗能力也会明显高于其他券商。最终将促使客户不断的向优质券商集中,优质券商的经纪业务和融资融券业务将相互促进,交相辉映,呈现强者愈强的趋势。

同样的,融资融券业务也隐含着一些对证券公司不利的弊端,最值得关注的是这几点:1、加大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融资融券业务是一项高风险业务,其间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诸多风险,一旦管理不善或控制不当,将会给证券公司的经营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就是指客户在向证券公司融资或融券后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导致其不能全部归还所欠证券公司的债务,从而导致证券公司损失的风险。客户不能全部偿还债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可能是因为客户的投资损失过大使其资不抵债,也可能是客户有意识的伪造材料或者制造虚假信息,欺骗证券公司,还可能是客户突然发生其他变故导致资产大量减少而资不抵债等。不论是什么原因都可能导致证券公司无法正常收回所借出的资金或证券,致使产生损失。2、可能会伤害公司的优质客户资源。由于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客户一般都是公司的优质客户,具有较高的资金周转率、较大的资产规模、较大的交易量。如果这些客户在进行融资融券操作的时候因操作不当或判断失误而导致连连亏损,将使公司失去一批优质的经纪业务客户,给公司经纪业务带来伤害。

综上所述,融资融券业务带给市场、给投资者的以及证券公司都带来了很多的影响。从监管层看,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严格规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行为,加强对内幕交易和操纵股市行为的监管及惩处,初期阶段可以考虑提高证券折算率和保证金的比例,降低风险。证券公司也可以通过提高担保品折算比例和保证金比例来增大证券公司和客户资产的安全边际,将风险损失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随着业务开展的逐步深入,管理逐步成熟,可再将标准逐渐减低。应该避免初期急速扩张。

参考文献

1. 胡继之,于华.证券公司融资融券制度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1999.

2. 简军. 融资融券[ M]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 胡汝银,刘逖.证券借贷与卖空机制研究: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R].上海证券交易所,2005.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证券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5-0057-02

一、我国证券业信息化的现状

证券公司是证券业的主体,也是证券信息化进程的关键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原有市场的诸多局限被打破,使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在深度、广度和客户特点上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券商的产品研发和服务质量变得越发重要。总体来看,信息技术对证券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定制证券公司交易系统,并进行服务业务创新。在互联网出现以前,证券交易只能通过营业厅进行,既增加证券公司成本,又加大客户资金风险。而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可以集中管理所有客户的交易量和交易额,达到防范风险、控制成本和优化公司体制等多重目的。此外,证券公司还可以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如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为股票投资者提供实时信息,根据客户的个人喜好和文化背景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与部门协同水平。证券公司的管理信息化不仅包括交易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企业资源计划的运行,还包括交易数据的流动和共享。推进管理信息化能避免证券公司的部门各自为政,加强部门间协同运作,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整体运转效率,并促使证券集团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信息技术能进一步促进网上交易市场的扩展和新客户的开发。在网上交易系统中,数据库和自动应答系统的应用有助于证券公司缩短每张订单的处理时间,降低人工订单处理的出错率,也方便证券公司对客户的详细资料进行记录和统计,根据客户的不同特征发展新业务,吸引新客户群体。自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网民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不断涌现的IT新技术可以进一步完善网上行情分析软件和交易软件的功能,提高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能和交易速度,这将有利于网上证券交易的普及。

二、证券业信息化的特点

由于证券业是现代资本市场的核心,承担着直接把投资方和融资方联系起来的作用,因此证券业传递和处理信息要具有及时性和安全性,同时,为了方便监管方和投资方,信息的长期储存也很重要。证券业信息化的建设对海量历史数据的长期储存,交易数据的快速传递以及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就特别高。同时,由于证券业牵涉到不同机构之间数据互相传递的问题,这就要求不同单位的数据和编码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接口也要标准化,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通畅无阻。

与银行的信息系统相比证券业的信息系统还有其自身特点,商业银行之间功能比较相似,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比较相似,证券业则不然,不同的机构功能定位不同,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如对于证券交易所来说,由于交易所的交易系统是所有数据汇聚之处,该系统对处理速度和可靠性要求最高,而对界面和易用性的要求则略低,同时交易所的信息系统还承担着监察内幕交易的功能;对证券公司来说,其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既有公司内部人员也有客户,因此,除了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外,该系统对灵活性及可扩展性、系统易用性也有较高要求,这样公司才能根据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变化实现平滑地扩充和升级,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网络架构和设备的调整,也能更好地吸引客户。

三、我国证券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逐渐从“资本大国”向“资本强国”迈进。但是,作为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国内证券行业特别是证券公司的发展并没有真正跟上中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的步伐,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相差甚远。

与国内其他金融行业相比,证券行业的整体规模和增长速度也不可同日而语。截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113.28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规模达6.01万亿元,信托业总资产达到4.8万亿元,而我国109家券商合计总资产规模则仅为1.57万亿元,即便加上基金公司总资产净值2.1万亿元,整个证券行业的总规模也仅有3.67万亿。与国际投行相比,我国证券行业的总资产规模不到高盛的1/3,全行业净利润与摩根士丹利相当。

一组简单的数字对比,深刻揭示了我国证券业近年来所处的窘境——创新不足以及缺乏竞争力导致行业发展速度落后甚至还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009—2011年,国内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分别为2.03万亿、1.97万亿、1.57万亿,净利润更是从932.71亿元一路降至393.77亿元。

目前中国证券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证券业颇为相似,亦即都处在政策或环境变革、创新活跃的阶段。近期,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中小企业私募债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及业务的快速推进,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等制度性安排的积极酝酿,均凸显了监管层通过制度和产品创新来加快证券行业发展的决心。

国外证券公司非常重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来改进新的金融理论,实现金融创新和资源整合,进而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相比之下,国内证券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类型比较简单,因此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只注重交易流程的效率提高和交易指令传输的准确性,对于信息的自动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较弱。以美国最大的证券经纪公司——美林证券为例,美林证券拥有1.5万名经纪人(Financial Consultant,FC),每个FC都管理着成百上千的客户,根据客户选择的服务级别提供不同档次的投资咨询服务,而这些服务要是依靠美林强大的研究力量所建立的TGA(Trusted Global Advisor)信息平台实现。研究后台通过功能强大的TGA信息平台实现对经纪人前台的支撑,是美林FC制度得以成功的技术保障。

四、我国证券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自从2005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实施,我国的证券金融市场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很多证券公司也开始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今后几年,我国证券业信息化将呈现如下几个趋势:

(一)信息化改造投资力度加大

2006年以前整个证券行业持续低迷,各证券公司由于资金紧张,对IT的投入也较少,致使大量计算机设备陈旧落后。2006年开始,随着股市日渐好转,交易量持续增大,虽然交易提升了证券公司财力,但也增加了IT硬件和软件更新的压力,各证券公司必将增加IT方面投入以加快更新软硬件步伐,并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开发新业务。

(二)重视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成本核算

由于前几年行业低迷造成的资金紧张,迫使证券公司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精细化运作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为避免盲目进行硬件投入,证券公司应进行新战略规划,在新一轮的IT资金投入活动中,更加注重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问题。

(三)注重集中管理,加强风险监控

证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规避市场风险。除了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措施以外,控制交易中的资金划转、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过程中的诸多风险点都是风险规避的重要手段。重建集中管理的交易系统、清算系统、客户保证金三方存管系统以及中央风险监控系统等将成为证券公司今后的核心工作之一。

(四)构建更完善数据库,提升数据库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证券公司在运营中会积累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尤其是客户的详细资料是证券公司扩张业务和市场的宝贵资料。完善的数据库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完善、更贴心的服务,还能为业务营销、经营决策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因此,各证券公司将普遍加快数据库以及相关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和证券业客户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未来金融市场发展将会更快,客户对证券业的服务上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各证券公司必须充分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开发体现自身实力的系统平台为客户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证券行业移动信息化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1-2015).

[2]戴文华.浅析证券市场与交易技术的互动性作用[J].证券市场导报,1997(7).

[3]耿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发展与前景[R].在2001年11月18日召开的“2002年中国经济展望研讨会”上的讲话.

[4]戴文华.中国证券市场的技术系统架构和基本要素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3(3).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证券业 证券公司 国债327事件

1.新中国证券业的起源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中国证券市场上主要是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中国的证券行业也陷入了停滞阶段。

直到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中国内地证券行业以及证券公司才开始了真正地发展。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2.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

随着1993年一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系初步确立,从早期的区域市场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陆续出台。市场得到较快发展。

但是在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中出现过很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事故,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偶然和必然的原因,正如95年的国债327事件正是我国在证券业发展中发生过的一起较为严重的事故。

1990年以前,当时我国国债发行极难,国库券一直是靠行政分配的方式发行的。国家为了增强国债的流动性,效仿国外的经验,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但是当时的期货合约的设计存在着一定问题,每一张期货合约对应一份国债,而且在期货合约到期时,是不允许空方进行方向交易来对冲头寸,只允许以现货交割,但是当时的国债发行规模并不大,因此如果期货合约的头寸过大时,有着一定的到期无法交割的风险。这正是国债327事件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1995年时,国内通货膨胀率极高,因此国债的收益率不足以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时任万国证券总经理,有“中国证券教父”之称的管金生的预测,327国债的保值贴息率不可能上调,即使不下降,也应维持在8%的水平。因此万国证券联合辽国发,成为了市场空头主力。而另外一边,当时的中国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中经开),隶属于财政部,有理由认为,它当时已经知道财政部将上调保值贴息率。因此,中经开成为了多头主力。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告称,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空头判断彻底错误。当日,中经开率领多方借利好大肆买入,将价格推到了151.98元。管金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收盘前八分钟时,做出避免巨额亏损的疯狂举措:大举透支卖出国债期货,做空国债。1995年2月23日16时22分13秒,310327从151.30跌到147.50,16时22分13秒到收盘的交易量为2112亿元,是现券247亿的8.6倍。最终中经开亏损40亿,万国证券大赚,但是2月23日晚上十点,上交所在经过紧急会议后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交易是异常的无效的,最终以万国证券亏损60亿告终,万国证券破产。

这场事件直接导致了国债期货的交易试点的暂停,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这场事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没有市场真正需求的时候国家推行国债期货的发行,而且在期货合约的设计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造成了中经开“多逼空”行为,从而造成了中国金融期货试点的失败。这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尚不成熟,还有待发展。

3. 国内外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从市场规模来看,美国股票市场规模是我国的7倍,证券化率(股市市值/GDP)是我国的2倍,上市公司家数是我国的3.7倍,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与美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存在较打差距。

同时,从一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也可以看到一国证券行业发展的状况,美国投资银行采用集团化模式,业务多元化,利润来源多样化。在美国投行的利润来源中,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成为主体,基于资产证券化的衍生产品业务规模占一定比重。而中国证券公司因受到分业经营的限制,业务种类少,核心利润来源于经纪和自营业务,资管、投行等中介性业务比重很低。在产品品种方面也存在结构失衡,股票、债券、基金发展不协调,衍生产品匮乏,缺少风险对冲产品。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大型券商并未形成像美国五大投行那样在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

在监管方面,中美两国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采用的是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即伞式监管与功能监管并行的模式;监管主体包括财政部在内的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各州的金融监管机构、交易所等,构成了复杂的多层次的监管体系。由于美国的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中的监管主体较多,所以监管权力相对分散。而我国证券业则采用集中型分业监管体制,主要以国务院下属的央行、财政部和证监会为监管主体,并以强调资产流动性的净资本指标为核心进行监管,监管相对简单而且权利比较集中。

总结:

中国证券行业起源时间较短,发展相对于国外,尤其是美国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不少弯路,甚至造成过很多恶劣的事件,但是这毕竟是一个行业从兴起到发展进而到繁荣必经的过。,未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也将逐步趋近国际水平,在这一个过程当中作为证券行业的中介部门的证券公司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以及证券公司积极上市融资扩大规模,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拓展投行的业务范围,与国际接轨,从而能够产生几个较大的证券公司作为行业的巨头,将会对我国证券业发展和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美投资银行比较及未来发展趋势》周 晖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第5篇

证监会8日就扩大融资融券试点工作作出安排。证监会相关负责人透露,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正在就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扩充展开研究。在总结分析前一阶段融资融券试点进展情况的基础上,证监会就下一步扩大试点工作作出了3项安排。

一、核准了申银万国证券、东方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和银河证券这5家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申请。二、适当降低试点准入门槛。证监会决定按照“最近一次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为B类以上,最近6个月净资本均在30亿元以上”的条件和标准,再增加一批证券公司开展试点准备工作。三、抓紧研究转融通业务方案。证监会将按照既定工作方案,对转融通业务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论证,适时推出与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相配套的转融通业务。

社科院:预计今年二季度后或将进入政策调整敏感期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0)》(金融蓝皮书)在京正式发行。 蓝皮书预计,2010年第二季度以后将出现市场比较敏感的政策调整期,其形势可能与2007年下半年比较相似。

为了避免经济硬着陆,保护前期经济振兴成果,需要根据中国经济在2003年以后的运行发展状况,符合实际地对经济走势作出判断,防止简单地以“过热”冠之。决策层有可能采取相对温和的调控措施,控制政策调整的力度和节奏,以促进稳定与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可选择的政策手段包括:增加央票发行数量,提高发行频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信贷投放的窗口指导,加强查处违规放贷、用贷行为,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和担保行为等等。

境外人民币回流境内市场初步方案已完成

央行8日《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其中的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透露,目前,已完成境外人民币回流境内金融市场的初步方案,央行上海总部还在积极研究扩大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开设离岸账户的试点。

建立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是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关键环节。不过《报告》未介绍上述方案的细节。对于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渠道,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此前曾建议,可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外国的中央银行作为合格的投资人投资于债券市场;也可允许境外人民币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形式进入境内股票市场。

此外,报告称,上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展顺利,截至2009年末,上海市的结算量达21.35亿元。此外,贷款转让市场筹建工作也已启动。央行上海总部还扩大了国际开发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推动境外机构和法人外资银行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促进票据专营机构集聚,努力把上海建成全国票据业务中心。同时,报告透露,目前已完成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在沪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等工作。

证监会:未暂停可再生能源行定IPO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操作风险;收入模型;证券公司

[中图分类号] E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1)06―0052―04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al risk data charateristics of China’s securities companies, the evaluation models are construct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opdown approach. By adopting the 4 listed securities companies′ quarterly financial reports from 2005 to 2009, the operational risk of China’s listed securities companies are evaluated and emprically examed. The reults show that the income model measure a part of operational risk of the China’s securities companies.

Key words: operational risk; income model; securities company

一 引 言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首次被纳入风险资本监管体系,成为继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后的金融机构第三大风险。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理解、认识和管理都处于较低水平。操作风险的发生,不仅给金融机构本身带来惨重的经济和声誉损失,还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动荡。由于金融机构操作风险主要产生于机构日常经营活动之中,如何识别与度量,目前在实践中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鉴此,本文基于中国证券公司特征,选择风险解释变量,构建证券公司收入模型,讨论操作风险的识别和度量问题

二 相关文献综述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的不完善(或有问题)、内部人员、内部运行系统、或者外部的事件造成的机构所蒙受的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损失。

在理论上,根据操作风险度量的维度不同,可以将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分成两类, 即“自上而下”度量法和“自下而上”度量法。“自上而下”度量法是将金融机构的内部运行状况假设成一个“黑箱”,针对金融机构的某一个可观察的目标变量(市场价值、净利润等等),剔除操作风险因素后,考虑其他因素对目标变量的影响。该方法主要包括收入模型、证券因素模型、成本模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基本法和标准化方法等。“自下而上”度量法是通过对金融企业各具体业务部门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结合实践中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将金融企业的各类风险按照业务类型或者损失事件特点分类,然后统计并计量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高级计量法,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极值理论,以及因素分析模型、精算损失模型、操作清单方法等。

在现有的国外文献中,由于国外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起步较早,具有数据储备和技术优势,因此,其对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度量研究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高级计量法,包括对损失分布法、记分卡法、极值模型和贝叶斯网络的研究,这些方法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从而实现对总体风险的评估。在这些研究中,Klugman等(2004)提出用傅立叶转换、蒙特卡罗模拟或者解析近似的方法获得总和损失分布[1]。Chavez-Demoulin等(2006)总结了运用极值理论对非平稳操作风险数据建模的方法,并使用基于copulas函数的方法对损失数据的相关结构实施压力测试[2]。Carol Alexander(2000)利用贝叶斯网络测量特定类型的操作风险,并对操作流程建立因果模型[3]。但是,这些研究中,依据“自下而上”模型对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风险进行估计的实证研究却极为少见。主要原因是“自下而上”模型构建较粗糙,度量可靠性较低,对数据要求很高,金融机构实际上无法享受实施高级度量法所带来的监管资本降低的好处,因此,在金融实践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很少被国外研究者所采用。

在国内的研究文献中,由于“自下而上”的方法对于损失数据,要求有完善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记录和众多的企业内部运营的数据,还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及严格的限制条件。因此,中国学者对于操作风险度量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操作风险度量和估计。其代表成果包括:樊欣、杨晓光(2004)运用收入模型和证因素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得出收入模型比证因素模型在银行操作风险估计中更有效的结论[4]。张学陶、童晶(2006)采用收入模型对中国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收入模型可以衡量操作风险的结论,并证明了市场因素的影响要大于信用因素[5]。潘建国、王惠(2006)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中国可采用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所调整的基本指标法、标准法以及贝叶斯网络技术法[6]。段军山(2010)基于损失分布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损失操作风险[7]。刘睿和李金迎(2008)采用股票收益模型对操作风险资本进行估计,将其结果与基本指标法进行对比[8]。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基本集中于度量和估计中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对于中国金融机构的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的度量,鲜有实证检验文献。

三 证券公司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构建

在进行证券公司操作风险实证分析时,本文选用“自上而下”法中的收入模型。选取这一模型,基于以下两点理由:第一,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收入模型是CAPM模型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它选取公司收入或者利润作为目标变量,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自上而下”的度量法能够更精确地度量中国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樊欣和杨晓光(2003)[4]通过实证证明了收入模型在解释效果上优于证券因素模型。因此,在实证分析时,本文选择“自上而下”法中的收入模型。第二,收入模型更符合中国证券公司的现实状况和要求。长期以来,中国的证券公司忽视操作风险,并且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本身具有低频高危的特征,中国证券公司的操作风险数据几乎处于空白。此外,由于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往往涉及金融机构的失误和内部人员的欺诈、舞弊行为,这些因素对金融机构的声誉有很大影响,中国证券公司一般都不愿意公开相关信息和数据。上述原因,都造成证券公司操作风险数据难以获取。而收入模型恰好克服了这一问题,其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是证券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和国内市场的宏观经济变量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从各类统计年鉴和证券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得到,因此,收入模型对数据的要求不高。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证券公司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四个部分。基于此,我们能够建立证券公司的收入模型如下:

Y=α+β1x1+β2x2+β3x3+…+βixi+ε (1)

其中,Y为目标函数,即净收入, xi为各影响因素,βi为各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该收入模型的建模思路是:证券公司的收入波动是各种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将总的风险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识别的风险因素,另一类是不可识别的风险因素,即操作风险。因此,我们将可以识别风险因素度量处理,然后将公司收入的总体波动与识别风险因素相减,就得出了整个公司的操作风险。在这一思路下,我们设证券公司的净收入为目标变量,设公司可识别风险因素(市场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流动性因素等)为解释变量,在较大程度上,证券公司净收入波动可以被这些因素解释,那么,余下的不能解释部分,就是我们要求的由操作风险所引起的净收入波动。在具体的回归估计过程中,从净收入总方差中减去由其他因素造成的净收入方差波动,即得到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净收入方差波动。根据收入模型,证券公司净收入的方差σ2Total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回归模型可解释部分的方差σ2EX,另一部分为回归模型所不能解释部分的方差σ2op。即:

σ2Total=σ2EX+σ2OP (2)

由于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采用收入模型度量操作风险,我们要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他宏观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全面考虑,因此,证券公司净收入的总方差可以通过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其他宏观因素引起的总方差波动加操作风险引起的总方差波动得到。在计算多元回归方程时,模型的拟合效果会受到剔除解释变量个数的影响,因此,本文用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系数作为模型能解释部分所占比例。本文假设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其他宏观因素等解释变量引起的方差波动与净收入总方差波动的比率是R2,那么,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净收入方差的波动为:

σ2OP=σ2Total(1-R2) (3)

再假设证券公司的净收入服从正态分布,且置信度为99.9%。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则操作风险引起的总损失(LOP)是:

Lop=3.1*σOP (4)

其中,LOP是操作风险的损失估计值,σOP是操作风险引起的证券公司净收入波动的标准差。

四 证券公司操作风险实证研究

(一)解释变量的选取

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多数学者都采用GDP增长率、股票指数、CPI指数、存贷款利差等指标解释收入模型。GDP增长率、CPI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整体状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存贷利差是衡量金融机构收益水平的指标,本文将这些经济指标统归到影响证券公司净收入的市场因素中。同时,已有收入模型的解释变量中,除股票指数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金融市场风险外,没有过多的涉及反映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解释变量。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我们不仅要考虑宏观市场因素还应该考虑到其他各类中观、微观风险因素,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它们都是不可忽视的证券公司净收入解释变量。

在解释变量选择上,已有收入模型偏重考虑宏观因素对金融机构净收入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各类实际经营中的风险对净收入造成的影响。已有收入模型笼统地将由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所引起的金融机构净收入方差的波动,全部归因于操作风险,夸大了操作风险引起方差波动的比重,从而降低了收入模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已有收入模型主要针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特征来设计各类解释变量,虽然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同属于金融机构范畴,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很多相同之处,但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和主要业务分工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本文在考虑已有收入模型缺陷的前提下,结合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经营特征,选择影响中国证券公司净收入波动的市场风险因素、流动性风险因素和信用风险因素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1. 市场风险因素

证券公司市场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形势直接影响证券公司的收入,国民经济增长与证券公司发展是正相关的。因此,本文选取GDP增长率作为宏观经济增长的代表指标,同时,为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选取GDP/CPI作为宏观经济风险因素。

(2) 利率风险。一国的基准利率的变化,直接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市场的投资行为,给证券公司带来利率风险。因此,本文选择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基准存贷款利率差(INTEREST)作为衡量影响资本市场的利率风险因素。

(3) 证券市场风险。证券公司主营业务都集中在证券市场中,证券市场的整体表现对于证券公司的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证券市场指数是反映证券市场走势的晴雨表,因此,本文选取股票指数(INDEX)作为衡量证券市场风险因素。

2. 流动性风险因素

流动性风险是证券公司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储备,不能即时应付自身债务和客户需要,造成自身信誉损失、经济损失,甚至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可分为流动性不足和流动性过剩两种类型,任一种流动性风险都会给证券公司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考虑样本的充分性,结合学术界流行的流动性监管指标[5],将流动比率(LRATIO)作为衡量流动性风险的解释因素。

3. 信用风险因素

信用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各种授信活动(如放款、票据贴现、同业拆放、回购、外汇买卖等)中,由于受信方无意、无力或无法履行付款或其他义务时而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是信用风险的承受主体,如果借款人发生违约,则其只能被动承担损失,损失金额可能是利息、部分或全部本金。基于此,在经营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借款人的信用变化、各类债券产品信用、经营状况、还款能力,防范和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并且及时处理因违约所造成的各类呆帐、坏帐,降低信用风险对证券公司经营利润的影响。证券公司的信用风险,往往与整个企业景气程度和证券公司本身的对外担保总额存在着正比例关系。因此,本文将选取对外担保比例(LoanRatio)、企业景气指数(CORPORATION)作为信用风险的解释因素。

综合上述指标,本文的收入模型可以表示为:

INCOME=α+β1*GDP/CPI+β2*INTEREST+

β3*INDEX+β4*LRATIO+β5*LoanRatio+

β6*CPRPORATION+ε(5)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基于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充足性要求,本文选取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时间长、财务报表完善、信息披露充分的四家证券公司国元证券(000728)、宏源证券(000562)、西南证券(600369)、中信证券(600030)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年度从2005~2009年,数据为季度数据。

各证券公司2005~2009年各季度净收入(万元)、流动比率数据来自于各证券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年报。股票价格指数(上证指数、深圳指数)、国债与企业债价差来自于Wind数据库,其中,季度股票价格指数取三个月的平均值。GDP增长率、CPI指数、企业景气指数来源于各年的经济统计年鉴。存贷款利差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数据。

(三)实证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首先,为了满足实证的需要,我们对影响收入的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由于涉及真实GDP增长率、市场利率、股票指数等时间序列,需要对有关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因此,使用Eviews软件对变量进行时间序列中的指数平滑修正, 使得变量平稳。

其次,由于我们的模型需要满足在置信度99.9%的条件下证券公司净收入服从正态分布的要求,即如果要计算0.1%水平下操作风险,需要证券公司的净收入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我们用EViews 对样本证券公司的净收入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的JB检验结果可知,样本证券公司的净收入通过了正态性检验,因此,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国元证券、宏源证券、西南证券和中信证券的净收入服从正态分布,可以用本文的收入模型进行操作风险度量。

之后,本文运用Eviews5.0统计软件计算收入模型公式(5),对上述四家证券公司数据进行操作风险估计,回归结果如表2。

从表2的回归结果中,我们知道,由于R2都大于75%,这说明收入模型的现实拟合程度较好(超过75%),我们选取的解释变量对于证券公司净收入的解释能力也较强。而且,我们调整后的R2也均大于0.7,说明我们建立的解释变量能够在70%的程度上解释证券公司的净收入变化,模型设计较为理想。此外,从上面的回归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国元证券的R2是0.8324,这说明83.24%的方差可以由模型来解释,也即操作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例为16.76%。同理可看出宏源证券、西南证券、中信证券的总风险中操作风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75%、25.83%、13.43%,而按照国际标准,操作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例不宜超过20%,因此,我们发现,宏源证券和西南证券都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

根据本文前面的推导,我们可以由操作风险的方差σ2op,求出操作风险的标准差σOP,进一步由公式(4),计算出由操作风险引起的总损失LOP。该计算结果如表3。

从表3中的结果可以看出,由操作风险引起的总损失最大的证券公司是西南证券,其操作风险估计值为1736万,其次是宏源证券和国元证券,损失最少的是中信证券。通过操作风险总损失值,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出各证券公司所需配置的资本金,但是,由于各证券公司的利润总额和资产规模不尽相同,我们不能够采用直接比较标准差的方法来分析这些结论数据的离散程度,因此,我们在表3中得到的操作风险总损失值并不适用于各证券公司之间的比较。为此,我们需要对这些绝对风险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用相对操作风险值进一步进行各证券公司间的风险分析。该标准化处理公式是:相对操作风险=绝对操作风险/净收入总值。

通过表4对各证券公司相对操作风险值比较,我们发现,各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的排序发生了变化。操作风险最小的依然是中信证券,其次是国元证券和西南证券,而损失最大的变成了宏源证券。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可以将这四家证券公司的操作风险进行一个归类。中信证券由于其操作风险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最小,因此,我们把它归为第一类,稳健型证券公司;而国元证券,由于其操作风险的相对值和绝对值也很低,因此,我们也把它归入稳健类。而对于西南证券,它的相对操作风险值较高,我们把它归为关注类证券公司。最后,对于宏源证券公司,我们把它归为第三类,即危险类证券公司。后两类证券公司,我们都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操作风险。

五 结 论

基于收入模型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是对于目前中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数据库不完备、不标准的合理补充。本文根据证券公司的风险特质,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重新设计风险解释变量,构建基于收入模型的证券公司操作风险度量方法,采用4家上市证券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描述中国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的特征,对证券公司的操作风险进行对比和归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证券公司在操作风险识别技术上的不足,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警功能,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Klugman Stuart A, Harry H Panjer, Gordon E W illmot. Loss Models: From Data to Decisions [M]. New York: John W iley & SonsInc., 2004.

[2] ChavezDemoulin Valérie, Embrechts Paul, Neslehova Johanna.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Operational Risk:Extremes, Dependence and Aggregation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6, 30(10): 2635-2658.

[3] Carol Alexander. Bayesian Methods for Measuring Operational Risk [R]. Discussion Papers in Finance, ISMA Centre, 2000.

[4] 樊欣,杨晓光.操作风险度量:国内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4, 22(5):44-48.

[5] 张学陶,童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实证分析与风险资本计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33-38.

[6] 潘建国,王惠.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J].金融论坛,2006,(4):43-48.

[7] 段军山.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操作风险评估分析[J].科学决策,2010,(9):22-27.

[8] 刘睿,李金迎.基于股票收益操作风险资本估计[J].管理科学,2008,(6):32-37.

[9] 梁鹏,王国顺.风险投资模式的国际比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1):53-56.

[收稿日期] 2011-02-16[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186)、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805320025)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第7篇

几经传闻,一波三折,中央汇金旗下券商中金公司合并中投证券近日终于坐实。

中金11月4日晚间公告,公司斥资约167亿元人民币,折合193.9亿港元,向汇金收购中投证券100%股权。中金将向汇金发行代价股份。收购完成后,中投证券将成为中金的全资子公司。

这是继申银万国与宏源证券合并之后,汇金系券商的第二次大整合。分析称,或为中金A股上市扫清障碍。

有乐观分析认为,整体来看,若两家券商合并后整合顺利,有望改写行业格局。截至2015年底,中金公司和中投证券两家公司资产合计可以达到1860亿元。

合并的愿景虽好,实际效果仍需观望。二者的整合如何做到优势互补,能否助中金公司重拾辉煌,乃至实现其世界级一流投资银行的目标,考验交易各方下一步的安排,且难度不小。

伴随着申万宏源合并、中金并购中投证券,汇金系券商的资本图谱次第清晰。 一波三折

根据公告,中金公司将以每股9.95元的发行价格,向股东中央汇金发行16.78亿股,来收购中投证券100%股权,标的资产对价167亿元。交易完成后,中央汇金持有中金公司58.58%股权,而中投证券则成为中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据悉,目前中金公司和中投证券已经成立联合工作组,推进整合工作,本着“稳定存量、做大增量”的原则,嫁接双方优势资源,释放协同效应。

中投证券向《财经》记者表示,此项交易完成后,两家公司注册地不变,各自保持独立法人地位,采用母子公司方式运营,中投证券将成为中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面对整合安排,中金公司表示,中金公司将侧重以机构为导向的业务,中投证券将侧重经营以个人为导向的财富管理及零售经纪业务。在过渡期后,两家实体将一致使用中金品牌。

按照中金的说法,整合计划保持三个原则:维持两家业务营运及员工稳定;企业管治、员工招募与评估以及员工激励采用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标准;侧重透过利用两家的优势创造增量收益。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并购重组将由中金香港证券以及农银国际来“操刀”。

中金公司成立于1995年6月25日,是中国内地首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成立时的两大股东为中国建设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如今都已不再持有中金公司股权。

中央汇金官网显示,截至6月30日,中央汇金分别持有中金公司28.45%股权和中投证券100%股权。当前,中央汇金仍参股或控股的券商有申万宏源、银河证券、中投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

中投证券的前身是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后者系由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收购重组老牌券商南方证券的基础上成立的全国综合性券商。2005年9月28日在深圳成立,初始注册资本15亿元。

2008年12月31日,中投证券股权从中国建投划转至中央汇金,2011年11月公司名称变更为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去掉了“建银”字样。

截至2015年底,中投证券共有证券营业部160家。旗下的公司包括中投天琪期货有限责任公司、中投瑞石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投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投证券投资有限公司。

事实上,早在2008年,中国建银投资便计划将中投证券与中金公司进行整合,以便在证券领域与主要对手一争高下。彼时,中投证券和中金的大股东都是中国建银投资。

“当时中金公司转型意志不坚定,比较犹豫,因为中金想把中投拆分,只想要中投的经纪业务,最终交易没有促成。”有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而此次合并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中央汇金对旗下券商的整合意愿。同时,中金也意识到转型的压力。

2015年11月9日,中金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当时,中金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毕明建在记者会上称,中金在投行领域有了资本金的支持,不会排除各种可以利用的手段,进行并购和收购,扩大公司规模。对公司而言,有价值的并购包括:可以增强海外资产配置能力的并购,把国内财富管理规模做大的并购,把中金品牌研究能力体现出来的并购。

今年7月,市场传中金公司与中央汇金旗下中投证券就潜在并购商谈。中金公司回应称,与中投证券正就战略合作及业务机会进行探讨,但探讨处于非常初步阶段,并未与该公司达成任何意向或订立任何具约束力的协议。

今年10月,据《财经》记者从中投证券内部人士了解,其被告知与中金的合并已进入实质阶段,正准备搬家,因合并后中投的部分卖方业务会搬往月坛南街的新办公室。

11月4日,中金H股“因有重大收购事项待公告”停牌。中金公司财富管理部前任执行总经理吴小平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慨叹,这么多年,终于合并了。中金公司终于明白,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不能再拘泥于内延式扩张,不能再拘泥于以投行业务为主,应该做更多的资产负债表生意,用经纪业务带动财富管理业务,以实现公司的收入结构转型。

在经纪业务上,中金公司自2003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各设了一家证券营业部之后,有六年没有拓展零售经纪业务,直到2009年才陆续增设营业部。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金公司在中国内地18个城市设有20个证券营业部;中投证券则在全国28个地区设有营业部160家。

据中投证券2015年报显示,公司股基交易金额11.15万亿元,市场份额占比2.072%,行业排名第14位。截至2015年,以经纪业务收入计算,中投证券位列11位。中金公司均不在前20位之列。

中投证券表示,双方整合之后,客户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实现对大、中、小型企业及机构、个人客户更为深度的覆盖,构建均衡的一、二级市场业务结构,整体规模将显著扩大,主要指标跃升至行业第一梯队,增强抵御风险及应对资本市场波动的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整合挑战

中金收购中投证券是机构业务和零售业务互补的逻辑。中金虽认为自己将全盘主导交易,但中投证券的资产负债表和营收规模却不在其下,交易实质实为对等合并,而这种旗鼓相当的两方融合是难度最高的。

如何做到优势互补,考验后期的整合,不仅包括业务上的取长补短,更要在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人事安排等方面融合。有业内人士担心中金收购中投证券后做大不易,做强更难。

在吴小平看来,整合的难度主要集中于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方面。两家虽然体量相当,但是名气上相距甚远。中金公司是高大上的投行贵族,中投证券是一家非常传统的接地气的经纪商,文化差异巨大,无论是管理方式、业务流程、做事方式和价值观,很难轻易自然融合。

“这个合并说了很多年,拖得如此久,双方公司文化的不合拍是可以想象的。”吴小平告诉《财经》记者,如果不是为了避免发展被边缘化、做大资产体量、做大财富业务、加大管理费收入,那么这个合并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薪酬体系差异显著,合并后问题将暴露无遗。如何妥善安排薪酬制度是个问题。吴小平告诉《财经》记者。

稍有不慎,可以预见的是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中投证券部分非经纪业务部门的员工则担心可能会被中金“瞧不上”,以致将来会“主动”辞职。

“中金的人可能瞧不起中投证券。即使过去了,以后的日子也未必好过。与其到时磨合不愉快,还不如先自谋生路。”一位中投证券离职员工告诉《财经》记者,其投行部门已有很多同事开始找下家,而债券部门亦有多人离职或准备离职。

吴小平告诉《财经》记者,虽然此次中金是全面收购中投证券,但其真正看上的还是中投的经纪业务。至于两家的投行、资管等部门,估计会各干各的,以时间换融合,直到新盘洗好。

中金公司业务重心定位于高净值个人及企业客户,其在资管、投行、自营业务方面优于中投证券;但在经纪业务方面,不及中投证券,后者拥有零售业务上的绝对优势。

“中投证券的优势就是网点多。这也是中投能给中金带来的最大贡献,即把中金需要规模化的财富管理业务做上去。中金的财富管理初期业务模式不错,但发展太慢,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建起来,就是因为缺少网点。”吴小平告诉《财经》记者。

据悉,本次中金收购中投证券,营业部将从20个扩充到接近200个,这将有利于中金公司扩张财富管理业务,产生规模共振效益。 艰难转型

中金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境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也是第一家合资券商。

成立伊始,中金公司就以“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战略重组和海外融资等提供多种服务”为使命。成立后的前十多年,中金公司在中国投行界一枝独秀,几乎承接了众多大型国有企业的IPO项目,包揽了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建行、农行等巨型客户。

数据显示,2009年,中金IPO承销金额为113亿美元,市场份额在亚太区所有投行中名列第一。境内其他投行中只有中信证券入围前十名,承销金额不到中金的一半。

到2010年,农行IPO似乎成了中金投行业绩转向的分水岭。也在这一年,中金发起股东摩根士丹利退出,中国建银投资将其所持占比43.35%的中金股权正式划拨至中央汇金公司。自此,汇金成为中金的第一大股东。

随着创业板的推出,擅长与大型国企打交道的中金弱势开始显现,在中国IPO市场迎来融资高峰――在2011年新发277家的背景下,中金IPO业务反而大幅缩水,其股票主承销金额被中信证券甩开一大截,而且第一次被国信证券、平安证券超过。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中金公司仅实现净利润1.39亿元,较2010年大跌84.7%。2014年营收大增至61.55亿元,净利润增至11.18亿元,但仍大幅落后于同业。

到2015年,营收排名,中金第23位;净利润排名,中金公司排名42位;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排名,排49位,甚至较2014年下降了9位,市场份额也由0.655%降至0.483%,下降幅度高达26.25%,是排名前50位的证券公司中市场份额缩减最为严重的。

2010年左右,随着人才流失问题加剧,中金开始被称作“没落的贵族”。

2010年,供职中金12年半的中金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广重回摩根大通,哈继铭、高挺等一批中金公司核心骨干纷纷离职。2014年5月,在中金任职长达十年的中金原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执行主席蒋国荣离职,中金公司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凌瀚鲆灿谕年6月离职。

2014年10月14日,中金公司总裁朱云来宣布离职。朱云来在1998年、即中金公司创立仅三年后就加入,任职达16年,朱的离职被称为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2010年左右,随着大项目的逐渐减少,中金曾试图进行改变,彼时内部有过战略的分歧,一部分想转型做规模,但一部分还想继续做精品投行,做中国的高盛。”彼时,一位接近中金高层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错失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或许根本原因还在于中金骨子里的贵族血统或者傲慢在作祟。

不过,有接近中金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虽然中金的国内业务下滑,但中金的海外业务一直发展不错。2014年,中金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27.9%,是中国所有证券公司中最高的。1997年至2014年间,按交易价值计,中金累计完成的境外或跨境投行交易总金额占比为42.7%。

2014年中金公司投行业务在香港IPO保荐项目家数和融资额均排名第一、中国并购业务排名第一。其中中金作为牵头投行,参与了去年香港前两大IPO项目,即融资37.2亿美元的万达商业地产和融资36.4亿美元的中广核电力。

2015年,随着中金香港上市,作为国内最早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投行,中金公司开始加快海外业务布局。据悉,目前已形成了覆盖中国大陆及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的全球化网络布局。

中金2016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共完成A股股本再融资发行项目11单,主承销金额人民币173.14亿元,同比增长196.0%,投行业务略有复苏。 汇金系券商版图

近年来,汇金一直致力于改变旗下券商“大而不强”的现状,整合旗下机构做大做强。

2008年3月,证监会了“一参一控”政策,即同一单位、个人,或受同一单位、个人实际控制的多家单位、个人,参股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制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要在2010年12月31日前达标,不符合规定的证券公司不能申请上市。但汇金系及建银系券商由于复杂的股权关系可延至2013年5月31日。

“一参一控”政策的推出无疑对于汇金系券商上市影响巨大。随着整改期限的迫近与到期,加之2012年证券行业创新的开展及多项创新业务的开闸,券商对于融资的需求日益突出。

彼时,东方证券、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等多家券商H股IPO成功,多家上市券商宣布收购业务,如中信证券收购法国里昂证券以及方正证券收购民族证券等。

在此背景下,汇金公司对旗下券商的整改开始借助行政手段干预。2012年10月份汇金系资本规模最大的银河证券获国务院特批,于H股上市。

2010年,汇金与上海国际集团分别对各自所持有的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的股权进行了置换,使汇金持股申银万国55.38%,成为第一大股东。

2014年在中央汇金推动下,申银万国证券换股吸收合并宏源证券,被称作“证券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申万和宏源的合并,使得这两家原本综合排名在行业第十位左右的公司进入了第一梯队。据公司年报显示,2015年申万宏源营收233.2亿元,行业排名第七。

此时,汇金系券商就只剩下四家,中金公司、申万宏源、银河证券与中投证券。而中投证券何去何从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据悉,随着“汇金系”券商平台整合的预期越发强烈,中投证券自身的危机感日益沉重。2011年中投证券高层震荡,调整到位后,2012年中投证券公司新的领导班子与汇金公司签订了《经营目标责任书》。但此后,基本没有实现。

后在2013年,银河证券上市前夕,传出中投证券可能被银河证券收购的消息。后者也将借机回归A股,但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一方面银河与中投皆是综合性券商,互补性不强,另一方面银河内部亦更复杂,遂放弃。

而到了2014年,汇金高层又在酝酿中金收购中投证券,但遭到以中投证券董事长龙增来为代表的部分管理层的抵触。据《财经》记者了解,彼时龙增来多次在内部力陈中金收购中投证券的各种弊端。

2015年6月17日,龙增来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被中央纪委通报,并撤销其党内职务,免去职务。

日前,中金收购中投证券的设想历尽波折后终于成行。虽然整合难度不小,有业内人士乐观分析,有申万宏源的合并在前,汇金应该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经验。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券商;借壳上市;壳资源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引言

1.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的腾飞,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证券化时代的发展势不可挡。如果企业想要发展壮大,没有资金的支撑,这一切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一般说来,企业选择发展、筹集资金的策略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通过自己经营成果的e累,有机成长;

(2)通过并购上市,募集大量资金从而飞速发展;

(3)通过合营,资源共享,共担风险。

于是乎,借壳上市也就应运而生了。

曲线上市的光环引来了不少券商的跃跃欲试。一系列券商成功借壳上市接踵而至:国金证券成功借壳S成建投,海通证券顺利借壳都市股份等等。

2.本文的贡献:

本文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1,本文采取理论跟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来阐述证券公司借壳上市中所产生的各类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海通证怀晒借壳上市的案例,力求形象,生动地诠释借壳上市中的有关的理论。2,在证券行业借壳上市“松绑”之际,希望券商们能借助成功案例中的经验抓住政策变更的契机,努力做大做强,有效抵御国外券商的竞争。

3.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券商

证券公司通常资金雄厚。其主要业务包括: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业务;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证券自营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证券公司中间介绍(IB)业务。

(2)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是指私人公司通过把资产注入一间市值较低或经营状况较差的已上市公司(即壳公司),得到该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权,进而借助壳公司的上市公司地位,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曲线上市。

(3)壳资源

壳资源也称壳资源,指那种具有上市公司资格,但濒临退市危险,经营业绩不济或发展前途暗淡急,急需其它公司通过注入资产等方式来起死回生的公司,即成为非上市公司买壳收购目标的上市公司。

4.文献综述

(1)对借壳上市的模式的相关研究的文献

有关借壳上市模式的文献并不是很多,针对券商而言的更是少之又少。

(2)对壳资源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

张莎莎在《沪深上市公司估值指标体系设计与估值模型研究》(2009年3月)一文中通过估值方法、估值体系以及估值模型三方面入手从而量化沪深上市公司的价值。在《中国A股市场估值的探讨》一文中耿建从定量跟定性两个角度入手,分析我国A股市场的估值问题。在《我国券商盈利模式转换与估值方法优化研究》(2013年6月)一文中,黄立军和马荣宝认为券商行业有着特殊性,单用一般的估值方法存在些许缺陷,于是他们对现有的估值方法进行了优化。田增润在《企业估值方法比较分析》(2013年8月)中对不同的企业估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不同估值方法的适用范围。

5.借壳上市的动因:

(1)直接上市令券商们望而却步的高门槛

在通常情况下,证券交易公司的兴衰离不开股市行情的涨落。在经历了08年大牛市之后,2010年中国股市大步迈进了大熊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股票行情的持续低迷也将券商们卷入了寒冬。这也使得“持续三年盈利”的IPO要求显得尤为苛刻。加之“净资本”等其他严苛的上市条款,让直接上市变得如此高不可攀。

市场中,许多公司或许因为错失良机而永远被扼杀于IPO的排队等候过程中了。

所以,借壳上市就成了券商们曲线救己,绕过直接上市高门槛,另辟蹊径的好选择。

(2)借壳方与让壳方之间的双赢之举

借壳上市对受壳方与让壳方双方来说,绝非是一场零和博弈,这项举措为双方企业都带了诸多好处。

对于借壳方来说,壳公司珍贵的融资权,能够帮助企业再融资。有了资金的支撑,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变得更为轻盈了。上市还能够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帮助完善企业的结构,减少舞弊事件的发生,为企业日后发展业务、扩大规模做好铺垫。

所以,借壳上市是一项双赢的举措。

(3)消除问题的绝佳策略

自从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以来,问题的争论不绝如缕。如何统一管理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从而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多少企业梦寐以求的事。借壳上市,之所以能博得广大管理层的认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功于股权所带来的激励作用。通过授以一部分股权,使得管理者与经营者的目标最后达成一致。

所以,借壳上市是消除问题不错的选择。

(4)大浪淘沙下的必然选择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来看,到2006年12月11日,中国将全面放开金融行业。所以,在外来投行的强势冲击下,我国的金融行业将面临全面洗牌的风险,要想生存下来,借壳上市成为了不二之选。

(5)重大利好消息的下的萌动

如今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借壳上市采用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积极鼓励券商们进行多渠道融资,借壳上市的局势有望回暖。上文对当前经济政策的背景进行过较为详尽的解释,笔者再此也就不再多加累述了。

所以,借壳上市成为券商们抓住此次良机的好方法。

二、对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相关问题的研究

1.背景及公司简介

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综合实力最强的证券公司之一,公司的前身是上海海通证券公司。于2007年7月31日正式挂牌上市。

2.壳资源的选择

(1)一般壳资源选择的要素

伴随着证券公司借壳上市所掀起的热潮,壳资源也变得日益紧俏起来。壳资源的选取也成为券商们成功上市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选壳过程中,券商们首当其冲要考虑的便是市值。公司的市值与重组后新股东的持股比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市值越小的壳,借壳后新股东的持股比例就越大,也就意味着其注入的资本越少被人共享;另外市值越小,增资扩股融资的空间也就越大。所以在创业板未被允许借壳的政策背景下,中小板的壳显得格外抢手。当然,越小的壳其售价当然也就越不菲了,券商们在选壳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选取与自身规模相当的壳,这样才能提高借壳的成功率。否则一味追求市值小的壳甚至很可能会威胁到自身原有的资本金。

其次要考虑的因素要数资产负债率了。资产负债率可以直接反应出壳资源的干净程度。壳越干净就意味着公司的或有负债、诉讼纠纷等越少。干净的壳资源便于剥离非金融资产,消除了券商上市后埋下的定时炸弹,使受壳者得以免于不明损失。

(2)海通证券的壳公司:都市股份

都市股份的主要经营范围有市外经贸委批准的进出口业务,粮、油、棉花、饲料、畜产品、水产品、果蔬、乳制品等。它于1994年2月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其注册名称为上海市农垦农工商综合商社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对都市股份多年上市年报进行分析比对后,不难发现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与税后经营利润逐年下滑。公司长期处于高负债的状况,从而导致财务费用畸高,企业不堪重负。企业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由于资产质量比较差等原因,在调整清理中公司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加上大宗物资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国家税收调整的影响,企业经营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另外公司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采取微利销售的营销策略从而使得经营利润相应减少。

3.借海通证券的案例探讨证券交易公司借壳上市的主要模式

借鉴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股改模式下,企业借壳所耗费的成本与取得的收益有着显著差异。所以对企业来说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借壳方式至关重要。这也使得对证券公司借壳模式的探讨是有意义的。通过对诸多券商借壳上市案例的分析与归纳,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主要的模式。

(1)模式一:分三步走

第一步壳公司通过定向回购原始股东的股份从而腾出“净壳”,然后以增发股份的方式来吸收合并需要借壳的证券公司最后进行股改,促成证券公司上市。

(2)模式二

模式二是以证券公司的大股东为主体来进行的。首先,将壳公司的资产与负债跟证券公司大股东们所持有的股份进行交换,券商因此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然后,再通过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或整体收购证券公司。

(3)模式三

首先由上市公司将自己的资产与负债出售给证券公司的大股东们,然后跟模式二一样,壳公司通过增发新股来吸收合并证券交易公司。

总而言之,这三种模式各有千秋,唯有在合适的契机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壳资源走属于自己特色的借壳之路才能最终摘取上市的胜果。

(4)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的借壳模式

海通证券采取的是第三种模式。跟绝大多数采取模式三成功借壳上市的券商们一样,这当中少不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进。。

4.对券商估值方法的选用

(1)净资产法

净资产法是基于资产的可变现净值,通常被用来评估非上市公司的最小价值。这种保守的估值往往只能用作公司的价值底线。

(2)现金流量贴现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入M行折现来实现的。现金流量贴现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股利增长模型;2,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贴现模型3,自由现金流量(FCF)模型。

其中股利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p0=D0(1+g)/(Ke-g) (公式1)

D0(1+g)为预期下一年的每股股利;Ke为股权资本成本;g为红利的增长率。

(3)相对估价法

相对估价法一般通过类比有着相同行业、经营模式、资本结构、资产规模的类似企业。相对估值法最常采用的是比率莫过于市盈率跟市净率了。通过行业平均市盈率乘以目标企业的收益的简单计算便可以获得对企业的估值。这种方法比较方便理解,操作起来的技术要求比较低。

(4)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基于未来收益的一种方法。未来各年收益的折现加总便可以得到企业的估值。

(5)海通证券采用的估值模式

海通证券分别采用了相对估值法和收益现值法。

相对估值法:海通证券将中信证券与广发证券作为自己的标杆公司,借用这两家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倍数(35倍),另外基于对证券行业的普遍预期,得出中国证券的市盈率水平不应该低于25―35倍。从而得出海通证券的市盈率约为30―40倍。根据海通证券2006年的盈利预测报告,海通证券2006年全年预计净利润为61,122.75万元,根据其合并前的股数(8,734,438,870股)可以得出每股收益约为0.07元。由此,可以得出海通证券的股权价值为每股2.10―2.38元。

收益现值法,海通证券选取了经济附加值的方法进行估值。经济附加值(EVA)通俗来讲就是收益超过股东所要求最低回报的部分。海通证券选用2006年第四季度到2030年作为评估收益期,得出合计的经济附加值现值为1,512,425.36万元,再加上海通证券2006年9月30日的账面净资产,得到整体市场的公允价值为183,400万元,根据这个得出海通证券的股权价值每股约为2.1元。

根据谨慎性原值以及相对估值法与收益现值法的结论综合得出海通证券的股权价值为2.1元每股。

5.海通证券借壳上市后的收益分析

海通证券上市之后带来的收益颇丰,首先公司的净资产大幅上升,持续大规模融资渠道的打开使得海通证券得以从地方证券跻身全国券商行业的前列。这为企业日后扩张壮大铺平了道路。其次换股合并后,都市证券无论从资产质量还是盈利能力角度来说都取得了很大程度地改观。自上市以来,都市证券的股价一路飙升,10个月内股价竟然翻了十多倍,给都市证券的股东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6.券商借壳上市的风险以及防治方法

券商成功上市之后带来的收益以及借壳上市的优越性着实诱人,但是风险与收益往往是并存的。加强借壳上市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是必不可少的。

(1)壳资源定价的误判

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证券公司不能从事实体业的投资。所以券商们借壳上市只能使用“净壳”。这些净壳往往售价不菲再加上目前对企业估值的不完善,很有可能合并后才发现对壳公司的估值过高,从而导致企业非但不能通过借壳上市获得收益,反而造成企业原有资本金的流失。

(2)壳公司所带来的后续问题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一样,壳公司一般都是些经营业绩不良的企业。如果单纯的为了降低成本而选用一些问题壳资源,将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后患。一般售价较低的壳公司,往往带有隐形的负债,这些未决事项为企业日后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麻烦。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第9篇

竞争,思变,是市场生存的基本规则。在风起云涌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证券行业一度是串联银行、信托等金融类业务无所不能的角色。风险,即成为与之俱来的矛盾,于是各种监管措施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秩序。在竞争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旋律下,证券公司在遵守监管秩序的情况下,逐步探索新的利润来源。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道路,与西方证券市场的发展颇为相似。 无独有偶,在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乃至全球大部分国家也都经历了由电子信息技术起步的疯狂推广,到网络泡沫激增导致风险而面临行业危机。以电子商务为例,经过市场反复论证,其重心由“电子”转向“商务”,从而进入新运行轨道为市场带来新的业务平台。我们利用新的业务平台的运营模式作为一个着手点,将证券市场的“创新业务”规范化后引入其中,探索一条综合创新之路。 业务平台的拓展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就证券行业而言,在近 10 年的监管制度的约束下,证券公司的业务像是束了足一样简化的只有传统型经纪业务是主体业务。在激烈的竞争形式下,开拓创新的口号越来越响亮,实践越来越多,为行业在宽度上延伸做了积极的准备。从我们证券业发展来看,证券市场初建的目的,就是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完善化、社会资源配置优良化,最终达到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在这近三十年的路途中也是风雨兼程,并没有一条坦途的大道来引领我国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几经波折,国家“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及相关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在此办法的指导下,近年来证券公司提出“创新”业务,在“创新”过程中将金融界各行业多种业务实现了有效的串联与融合,典型的银行票据业务、国际性业务,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相结合,建立各种形式的“创新业务”。DBY 证券分公司在近年中,完成数单该类项目,同时公司各分公司及营业部都在借创新项目来补充经纪业务的不足,创造额外收益。 所以,面对证券行业的长足发展与推行创新的契机,笔者尝试以《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 DBY 证券分公司创新业务实现研究》为题,以所在公司——DBY 证券分公司为主要业务平台,为主营的传统经纪业务与正在推广的“创新业务”,归纳业务模式,尝试引入凌志软件公司的 MOT 系统,通过该信息系统平台推广、销售传统业务、创新业务。 在外部环境成熟基础上,该 MOT 系统平台建设的也有一定的内部优势: (1)目前证券业监管机构推行的网上开户项目已经启动,该系统上线汇集企业客户基本信息数据,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奠定基础。

第 2 章 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与互联网金融

2.1 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目前,在我国与证券行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加以简要总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当前已成为各行业的公用技术,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信息的信赖。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基于此高速发展的态势,网络的扩张、电子商务的涌现,各行各业已不满足于信息技术化的工具与业务流程。 所以,各种信息系统平台、网络平台及电子商务成为行业内与行业间的必备元素。金融业也呼之欲出的抛出“金融电商”概念。 从功能的视角对证券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支付清算、融通资金、管理风险、处理信息、公司治理等的作用机制,是一个金融企业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功能。对于我国证券行业乃至整个世界的证券行业,IT 都是不可剥离的生命线。 短短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深刻变化对证券信息技术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行业的发展和变革使得信息技术与证券公司的业务无缝融合突显重要。

2.2 互联网金融

证券公司年中总结范文第10篇

而证券公司薪酬的真实状况一直以来似乎也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薪水究竟是不是真的高,有多高?真的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整体水平吗?他们的薪酬又是如何制定,如何管理的?这一系列的问号,希望能借由笔者自身的感受和经验分享一点浅见。

如果说人们觉得06年以后受利于牛市,证券公司的薪酬会水涨船高。那么其实在06年之前的10年中,也就是中国股市最低迷沉寂的10年里,证券公司,尤其证券公司最为倚赖的经纪业务实际上饱受了因证券市场长久的不景气而带来的长达10年的市场萎缩和痛苦。各家券商的营业部基本都呈现出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景况。那时平均一个交易日的新开户量不足10人,这就意味着一家营业部一天新增股民不足10人。即使已开户的,能投入的资产量也平均不足10万/人,比起06年以后这一数据近乎低了3~5倍。在当时的情形下,证券公司人员薪酬多以固定工资(即以级别工资标准和固定的津贴)为主,奖金额度少且不固定,人员流动性也相对较高,不少人也因对行业的前景难以预期而转行。

证券行业的薪酬体制转型源于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颁布。这一法规的颁布不仅有助于证券行业的规范和完善,也为证券行业开创了新局面,积极转型和强调创新发展的主体思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法颁布以来,证券行业逐步打破了过往以证券经纪、自营为主的单一的业务模式,业务单元逐步走向多元化,如投资顾问、融资融券等业务形态陆续产生。人员结构及对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也都趋于多元,基于不同业务类型和不同序列、不同职类人员的管理要求和激励方式不同,证券公司也开始积极考虑并不断寻求薪酬激励和人员管理方式上的突破革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演变,证券公司的薪酬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但仍在某些方面滞后于行业本身的发展。

笔者总结了证券行业在薪酬机制方面的优势,具体如下:

1、外部竞争优势明显:证券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主营的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多不具有实体性,主要依靠研发及技术创新,受国际金融市场及国家政策调节影响因素大等特点。人,无疑是该行业的首要资产,也是最重要的资本。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薪酬水平相较其他行业定位较高。行业需要优秀人才,其较高的薪酬水平也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尤其专业人才。

2、积极参与行业薪酬比较,注重持续优化:每年定期参与由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组织的证券行业薪酬调研及成果、交流活动已成为各大证券公司普遍接受并认同的习惯,借由这种这种渠道,便于我们更准确、及时地了解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及薪酬发展趋势,并对自身的薪酬竞争力,尤其关键岗位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给付方式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合理评价,为公司现有薪酬体系的持续完善、革新提供有效依据;

3、学习借鉴其他行业的薪酬管理经验,关注薪酬设计的健康、合理性:如通过与外部咨询公司密切合作,引入新的薪酬管理经验和工具方法,并注重薪酬结构的优化及薪酬与绩效的相结合,取消了原有薪酬结构中薪酬简单与年资、学历、行政级别等挂钩的方式,并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对薪酬结构的固、浮比,薪酬项目设置等予以持续优化。

4、以职位分析为前提,薪酬方案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固定岗人员和内部营销人员、委托经纪人三种类型人员的职位特点不同,设计与职位特性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其中,对于固定岗人员,与公司双通道的职业发展路径规划相适应,建立宽带薪酬晋升机制;对于内部营销人员以业绩考核为主要薪酬晋/降的衡量指标,并将指标达成率与其基本薪酬升降标准、佣金提成等奖励性工资项目相结合;对于委托经纪人,不设置基本固定薪酬项目,而采用与该类人群签订利润目标责任书的方式,根据利润达成情况的不同,设置阶梯性的佣金提取方式,更加灵活且易调整。

5、福利多元化:法定福利的给予确保遵照国家政策规定,而在其他公司性的福利设计上,一方面尽可能确保与同行业福利项目设置保持平衡,另一方面根据证券行业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制订及调整更新。例如,某些证券公司总部地处深圳,考虑深圳的城市特性决定了大部分员工均来自异地,而2009~2012年又是各证券公司专业人才规模迅速扩大和优化的时期,如何帮助新员工更快速、有效融入公司文化氛围,尤其对于那些刚刚由内地来深圳发展的员工而言,怎样能使他们快速习惯和融入深圳的生活环境是各家券商当前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设计福利方案时这一点也会着重考量和满足。

6、证券行业是财富快速积累的行业,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预防、监控和合规化管理是确保该行业合法、合规运作的重要手段。为避免因人才的频繁流动,而可能产生的公司、客户资料外泄情况,亦为避免人为的不规范或违法违规操纵市场行为,在高端人才,尤其自营或投行类业务管理人才,或重要核心产品的研发项目参与人员等人才的奖金支付方式上,国内券商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券商一样,多倾向于采用奖金递延支付的方法。即本应于今年内一次性支付的奖金回报,会拆分为在若干年内逐年支付,且每年支付比例亦可能有所区别。在具体的递延方式上,亦会通过增加各类事后稽核审查,后续风险评估、审计的方法和约束条款。从这一角度看,递延性的奖金支付方式有利于业务风险的规避和产生。

应该说公司目前的薪酬管理在方式方法和框架设计上结合了薪酬管理学上相当一部分的原理和要义,也注重于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来丰富和充实自己。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不少弊端,有待改进提升。如:

1、薪酬体制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型券商业114家,券商规模大小虽有不同,主营业务类型亦会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内部机构设置、人员结构和岗位配置、内部管理制度及政策要求上较为类似,因而在薪酬管理的方式上,各券商也基本趋于一致,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缺乏创新和寻求差异化。

2、浮动工资和奖金的获取主要靠天吃饭:与高盛等国际大行基本能确保每年相对稳定的年收益能力相比,国内证券公司的业务尚显单一,市场信心受政策影响波动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历史数据显示,中国证券业的盈利能力和二级市场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2000 年的牛市让中国的证券公司获得了较好的盈利,全行业盈利约241亿元,而2001~2005年证券市场持续低迷,行业整体陷入亏损境地。2006年底~2007年市场重新走高,行业也重新恢复赢利能力,如此循环往复,任何一家证券公司似乎都无法摆脱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无论规模大小与否。因而原本因与公司的战略绩效、部门绩效和个人业绩相挂钩的浮动工资和奖金完全倾向于依赖市场的大环境和大气候。

3、关键岗位供给不足,薪酬是人才竞争战的主要武器:2009年以来证券行业人才市场上呈现出部分关键性专业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诸如资产管理、行业性的研究人才及可胜任各地分支机构负责人的人才都存在较大缺口。在人才抢夺战中,高薪酬福利,富激励性的薪酬机制成为企业能否成功获得人才的重要砝码之一。但一味地加高薪酬待遇和福利供给的方式也使得人才的供需呈现恶性竞争。中小型券商往往因为薪酬竞争力先天不足够而使自己处于被动,不论在人才挖掘,还是现有人才保留方面都表现得力不从心。

4、营销类的人员(如内部营销人员、委托经纪人)目前在薪酬的给付方式上单纯采用与业绩相挂钩的方式,无疑增加了该类人群的流动性。该类人群在选择职业发展机会时会更多考虑的仅仅是薪酬单方面的因素,而不是企业文化、价值认同或其他。

5、目前公司虽已设置名目繁多的福利项目,但细分下来,很多尚只能作为保健因素,福利费的支付在公司的人工成本支出中占据的分额并不小,但要如何确保福利的给予既能满足员工需要,又能展现公司文化特色,成为有效的激励手段,此点尚需进一步考量。

6、薪酬激励的有效性不足:证券行业流传着“赚一年养三年”的说法,这意味着好的行情所带来的丰厚收益可能能满足到未来几年的人工成本支出需要,但行情转坏时,依靠前几年赚到的钱也能基本维持。这种趋势下,不论市场牛、熊与否,相当一部分的员工对于薪酬并不“敏感”。不少员工认为上班只是“为了维持生活的完整性”,无论薪酬如何提高,薪酬结构如何变化,对于这部分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几乎是无效的。虽然他们的工作不会出什么差错,但也绝对不会多付出。工作没有太高积极性,但至少不会迟到早退。这类员工通常多是在公司里服务多年,对证券行业的跌宕起伏也已司空见惯,在证券行业初期通过股票及其它方式他们多少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并且这些收益通过运作目前仍然在持续赚取较高收益。因而公司的薪酬结构和给付方式如何才能真正吸引到这部分员工的注意?

基于以上对证券公司现有薪酬体系利弊的浅析,结合证券行业当前力图创新,多业务健康发展的战略规划需求,我们可尝试从如下角度对现有薪酬机制重新思考并作出如下的调整尝试:

1、明确公司的薪酬定位:大券商在薪酬市场中已占据绝对优势,但对于广大中小型券商而言,其努力方向则在于使公司在确保当前稳定的市场分额基础上,逐步扩大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在确保经纪业务的持续稳定同时能小步健康成长,同时加大新业务的投入和促进其成长。在此原则下,我们无须急于和大券商做薪酬福利绝对值上的同等衡量和竞争,而是基于公司的市场定位,同比确定市场上的薪酬定位水平,并以此调整对公司现有宽带薪酬标准做相应调整。

2、明确的定薪机制及灵活的薪酬方案相结合:定薪机制应确保明确、相对固定,每年可结合市场行情做必要的调整,但调整完后应保持一定期间内的相对稳定,同时薪酬给付、晋、降、奖、罚均应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有规可依,有规必依。但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市场上紧缺的专业型或管理型核心人才,当现在的定薪机制无法满足需要时,可突破既定机制,针对性制定更为灵活的薪酬激励方案。

但在此中,有两点须注意,一、个性化的薪酬方案可作为短期内人才需求满足的手段,但从长期而言,当该方案验证确实符合市场规律和公司人才长期吸引政策时,则应更深入地考虑现有定薪机制是否需做同步调整,将个性化方案融入公司大的薪酬体系中,使之正规化,标准化;二、个性化的方案与现有方案短期内虽难以结合,但也需为未来的结合和现有同类型或同职位序列人员的薪酬的融合预留接口,避免内部的不平衡。

3、薪酬制度要确保可执行,同时应充分关注中长期激励,避免短期性激励行为。对于薪酬结构中浮动部分的给付,应注意与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切勿使之变成名义上的浮动,实际上的固定薪酬。同时对于不能职能、不能职位序列的岗位,薪酬固、浮比的比例应有所区别,切不可一刀切。国内券商目前的激励机制仍以短期激励为主,缺乏中长期激励的成功经验或实践效果,这可能造成行业从业人员过去关注和追逐短期利益、即期目标,缺乏与公司、与行业长期共同发展的愿望和决心。

4、在设置考核指标时,不仅仅关注业绩类指标,也应将组织目标的达成效果或者说团队目标的达成与员工个人相结合,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以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前。

5、薪酬制度的管理既要做到必要的公开又要确保适度的保密,薪酬的结构、薪酬的管理规范、升降规则等需要向员工做完整的公示,并确保其理解、接受。但在具体的工资标准上,则应确保必要的保密,避免员工间盲目的比较,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证券行业的新兴壮大给公司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尤其带给诸多中小型券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能赢得市场竞争?笔者认为,从识别自身优势,构建立自身经营特色的方向出发,充分探索如何结合职位的市场价值和个人价值,并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多元化的薪酬体系,或许是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我们能帮助公司打赢人才竞争战,赢得市场先机的重要一技。

上一篇:班组年中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保安工作年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