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9 16:53:10

在线课程建设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方法

为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建设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教学为辅,推动课堂理论、实训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的综合性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提高中药鉴定的教学质量。

1课程建设基础

我院中药鉴定课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药学专业四十多年来开设的专业课有生药学、药用植物与生药学、中药识别技术,课程内容与中药鉴定相似,为中药鉴定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中药鉴定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共72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34学时。从2011级开始,在中药学专业学生中授课,至今授课人数1100人。在中药学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编写了中药鉴定课程标准,完成中药鉴定课程教案和课件的制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已经在药材市场收集200多种中药材的照片,与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天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为在线课程的建设奠定基础资源。我们主编《中药鉴定实训指导》教材,供中药学专业使用,目前该教材是项目化教改教材。建设中药学专业网站、苏州中药科普馆,面向社会开放,参观者在校园网上可以看到苏州中药科普馆的资源,包括科普资料、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等网络资源。同时,在学院和药学院的指导下,建设中药学实训基地,有特色吴地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中药炮制实验、生药数码互动实验室、中药实训室、中药制剂检测、中药生产模拟车间、模拟药店、国药大师室及吴门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共同构建教学实训平台。苏州中药科普馆201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基地。

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本教学团队有良好师资和优秀的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兼职教师3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均相当合理(教授1人,主任中药师3人,讲师8人,博士2人),在职称结构上,主任中药师占23%,教授占8%,讲师占69%。在年龄结构上,40~50岁教师占46%,40岁以下教师占54%。专兼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人,占总数的69%。专兼教师比例10∶3,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皆为优秀教育技术骨干教师[1]。

3课程内容和在线课程建设

3.1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中药鉴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根、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和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其他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等重点中药的鉴定知识。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药用植物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力求科学地反映当前中药鉴定的技术,培养学生识别中药材及饮片的能力,加强对中药鉴定理论与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中药鉴定在线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共计13个项目、49个专题的重点鉴定内容,还有一般重点的鉴定内容,15个技能训练项目讲授的内容。课程体系完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3.2在线课程建设

3.2.1在线课程基本内容建设(1)中药鉴定课程概况包括课程介绍、教师团队、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按照章节分类课程,每个章节有重点药材,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件、视频和作业。(2)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视频、参考资料,选取重点药材制作微课视频。引用一些电子版的书籍,如《中药鉴定技术》《常用中药真伪易混鉴定》等在线平台上面的出版资料,补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江苏省高校防控指导手册》等,丰富课外知识[2]。(3)题库资料丰富,重点药材有测验,每个项目有作业,为学生平时测试提供平台和资源。案例库讲解具体生动的中药真伪鉴别案例,帮助学生区别相似中药和真伪,讲解中药的优劣,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中药。(4)实践技能实训建设包括各个实践技能实训项目。以行业技术对接实验实训要求,做成实训项目。为省、市级传统中药技能大赛(中药真伪鉴别部分)提供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合作行业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发挥在线开放课程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作用。3.2.2其他课程内容的建设建立师生互动讨论区,完善中药鉴定实训室,完善苏州中药科普馆,建立实体中药资源,创新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3.2.3后期维护结合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每年课程教学资源更新5%以上,做好在线辅导、答疑等工作,保证课程的创新性,知识的前沿性。

4探索中药鉴定的新型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按照《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线教学工作方案》,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结合,完成中药鉴定的课程教学。

4.1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

[3]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线上包括讲述重点中药的内容,线下总结归纳线上的重点中药内容,并讲授各章节一般重点中药的鉴定等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实验室完成实验技能的线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还进行课堂小测验或者课余小测验,学生答题正确率很高。

4.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运用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如观察厚朴与肉桂的显微特征,比较石细胞的不同点等,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区分特征。

4.3按照学院的要求,布置学习的任务

通过qq群、在线课程平台通知学生,提醒学生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完成本周的课程内容,做好预习复习,并且开展讨论,发放学习的讨论内容。很多学生积极发言,通过讨论,提高相似中药的鉴别能力。讨论举例:红花和西红花性状鉴别的不同点。学生从形态、颜色、质地、气味、水试现象等进行比较讨论。讨论川贝母中松贝、青贝、炉贝的性状鉴别不同点,加强了对川贝母的鉴定能力。课后及时沟通,督促学生完成上课的各项任务。结合课堂教学,通过观看视频,巩固学生对中药鉴定知识点的掌握,认真观察中药材的性状、显微鉴定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5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价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学生评价采用多种方式,中药鉴定考试有理论和实验。线上成绩考核:作业、收看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章节学习次数等;线下成绩考核: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技能考试单列,将平时实验、药材的识别、显微的鉴定作为主要内容,提高中药鉴定的操作技能水平。多方位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后,探索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探索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6课程特色、效果和建议

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医药卫生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整合院校、行业、专家各方资源,合力打造具有“跟进发展、产教合用”的专业标准。通过网络开发,将专业重点教学资源集成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该课程平台架构合理,安全可靠,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标准化特点。建设课件260份、重点视频49份,建设单元测验49份、作业14份、试题库400多题,为学生平时测试、考试提供平台和资源。建立师生互动讨论区、答疑区,学生、教师、行业专家互相学习讨论,解决学习问题。线上线下结合讲解中药的鉴定知识,夯实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将线上的课程同时应用到学生的课程重修、学困生辅导等学习中。完善中药鉴定实训室,完善苏州中药科普馆,建立实体中药资源,服务师生、服务社会。鼓励合作企业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并且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咨询。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水平和能力,进行教学的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5]。

参考文献:

[1]刘家水,谈永进,毛小明,等.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4):9-11.

[2]董术发,刘鹏,李红梅.数字信息化资源在高职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畜牧科技,2020(8):13-14.

[3]陆叶,刘春宇,陈重,等.打造“中药鉴定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204-205.

[4]陈秀花.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1):49-50.

[5]敖冬梅,陈云华,杨春梅,等.中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医药,2019,32(6):1298-1300.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职场口才 在线开放课程

198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人的职业能力分成3个层次(1)职业特定能力(2)行业通用能力(3)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可通用的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与人交流能力,位于首位,译作英语是“communication”,现代企业中的交流常称为“沟通”,如团队间沟通、上下级间沟通、与客户沟通等等。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

《职场口才》课程与语言学、人际关系学、传播学、成功心理学的关系都很密切,涉及多项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有其实用、功利的一面,还要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对人的素质养成形成影响,既要对学生当下的人际交往有指导意义,还要对学生未来职场中后续发展和幸福生活有深远影响。在线开放课程受众面广、量大,容易将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相结合,适合网络传播,能推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种形式非常适合《职场口才》课程的内容传播与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将《职场口才》与在线开放课程相结合,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制发调查问卷,进行课程定位

为了解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倾向态度,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精心制作了一份“职场口才课程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关于口才观”、“关于素质与能力”、“关于课程教学”三部分,内容除了涉及学生的观念态度和语言基础外,还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方案及考核办法等问题初步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了解到不同专业、不同生源性质导致的授课对象之间的种种差别,为此将《职场口才》在线开放课程定位于“能学”和“辅教”。“能学”指凡有学习意愿并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习者,均能够通过自主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不同起点的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并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辅教”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

二.结合职场素质,建构教学体系

“职场口才”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是高职学生走入社会最有实用价值的几项职业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交际活动,激发交际潜能;以合理、得体、准确地实现交际目的为目标;以整体交际功能的实现为价值取向。课程教学语言输入与输出并重,思维训练和沟通技巧并举,真正实现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在参阅大量书籍、资料的同时,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职场口才课程教学大纲与并出版教材《职场写作与口才》,建构了一套以职业发展为主线,以职场交际需要为维度,对学生在职前准备、初入职场和职场提升三大阶段所对应的口语交际活动进行了预设和梳理,设置了职场中最常见、最需要的10个口语交际情境(传统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同事相处、社会公关、小组讨论、汇报工作、组织会议、竞聘演讲、营销推介和商务谈判),在这些情境的实施中使学生完成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三.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效果

1.科学调整课时数

首先调整了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学时比例,由原来的讲多练少改革为讲、观、练、评1:1:2:1的比例进行教学。这样既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又突出了理论对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在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等基础上,采用了经典范例赏析法、课堂讨论法、头脑风暴法、任务导向法和情景模拟法。在每模块教学的开始,请学生分组讨论,提交本模块应该掌握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在进行任务时,既可设置情景让学生先练再针对存在问题讨论归纳技巧,又可以先在线学习网络资源,进行模拟;在写演讲稿前,观看演讲比赛的一二三等奖选手视频,让学生在比较中评析,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这些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3.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制作了一套简明、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购置了经典的录音或录像资料,充分利用各大慕课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链接相关学习内容,既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

4.改革了期末考核办法

变传统的“闭卷笔试”为“情境实训+实践任务成绩”(二者比例为6:4),促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并且重视功在平时。同时设置加分项,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及社会举办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相关赛事,在压力下锻炼,在比赛中成长。

四.多种手段并用,体现课程工具性

1.将随堂练习与技能点训练、情境模拟实训相结合

随堂练习包括教师在课堂上临时组织的问答、讨论、辨析等,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关键知识点,增强参与意识。技能点训练是针对情境中用到的各专项技能进行训练,目的在于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提升主要技能的熟练应用程度。情境模拟实训是在理论学习及技能点训练结束后的单独课时进行,目的在于及时巩固当次情境教学内容,综合锻炼提高各种场合需要的口Z表达技能。教师在处理这三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应统筹安排,兼顾个体和全部,并加强互评和师评环节的指导、反馈。

2.将实际训练与观摩赏析相结合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减少自主训练的盲目性,让学生明确情境模拟的内容、形式及目标,课程购置、查找了许多相关的经典录音、录像资料。运用这些资料辅助教学,既密切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播放音像资料前预设思考题和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印象就会深刻得多。

3.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

口才的训练提高仅靠几十个学时的课堂学习显然是不行的,它需要全方位、多领域的广泛参与和身体力行。为此,我们在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一方面,积极鼓励同学们参加校、系、班、学生社团等举办的演讲、论辩、朗诵、话剧表演等口语技能竞赛活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抓住平时学习、兼职工作、生活中的每一次机会,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课堂答问、课下交谈、学生干部竞选、校广播站播音员、校报记者选拔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指导,或个别辅导,或开设专题讲座,或修改文稿,或担任评委,或帮助拟定评分标准和竞赛方案等。

4.将课程学习和实习结合检验学习效果

授课结束后我们布置学生有意识的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习过程中,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口语交际技能,体会有技巧懂方法的交际带给他们的乐趣和成就感。并将这些收获写成实习报告中的一部分,在开放课程平台及微信微博平台互相分享、学习,并留给下一届的师弟师妹做正反面教材。

五.打造教学团队,拉伸课程建设空间

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精髓,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实力强的教学团队,只有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有效地实施其他各项内容的建设。课程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注重教学与科研互补、和谐发展。在年龄结构上注重老中青结合;在知识结构中来自多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在工作任务中要求教学与科研并重,边教学边研究,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在前人经验上求新求变,推动课程改革。课程团队的打造,有利于课程适应面向经济管理、应用外语、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除了每个系部有一名指导教师外,还配有专项辅导教师。课程还不定期邀请演讲学会成员、电台主播,企业主管授来校为学生作演讲与口才方面的讲座,扩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去更多更新的口才训练方法和理念。

参考文献

[1]綦雁、谢蕊霞.“职场写作与口才”重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

[2]桃源、朱晓蓉.“职场沟通与交流能力训练教程”北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

[3]陈仲义.“从通用口才学到职场口才教学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教研项目“基于职业需求的汉语口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职场口才课程开发及推广”( 201401075)。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学历补偿教育任务渐近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成人高校生源开始萎缩,办学规模逐渐缩小,不少学校已走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在开放课程大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助“世界大学城”平台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探索出一种将网络空间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逐步实现以网络空间教学为主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已显得十分必要。

一 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当前信息技术已演化为一场革命,给传统社会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推动政治经济文化迅速转型。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改革。当今“世界大学城”平台上进行的空间教学是当前高等院校流行的一种辅助教学活动。

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的今天,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渐渐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不少成人教育院校处于维持现状、力阻下滑、徘徊观望的状态。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结构、形态、功能等诸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二 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些在教学中还起到了示范作用,但也有一些前进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1 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较普遍

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立项申报,高校和课程负责人都很重视,争指标、取经验、找路径,反复比较研讨,紧抓不放。然而,获准立项后却松了气,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重视不够。课程团队普遍缺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有的几年来没有发表一篇教学研究论文,有的没有出版一本教材,有的没有从事一项教学研究项目,有的课程负责人退休或调离后长期无人接替。学校层面的跟踪检查、管理、投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以上这些直接影响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

2 课程网站建设严重滞后

各门在线开放课程申报立项时要求建有网站,但获准后多数处于停滞状态。在网上巡查时发现,只有少数精品课程网站可以正常运行,但网站的内容还是申报时的资料,没有更新或者更新内容较少。多数课程网站的互动区形同虚没,没有或很少有互动、访问记录。究其原因,或缺技术,无维护人员;或缺经费,无维护资金;或因教师本人工作任务重,没时间和精力更新资料等。

3 课程资源共享度有待提高

当前网络资源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致使资源在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缺失。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的核心资源,应该随着教学进度而不断更新与发展。一般来说,资源建设初期都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但依然存在大部分群体不了解资源的现象,资源没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此外,受知识产权的限制,大多数视频资源只能在线观看,不能下载,无法随时随地享用到课程,严重违背了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化的初衷。

4 开放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缺乏持续评价机制和更新激励机制,缺乏课程建设的相关制度。部分教师存在思维定势,对新技术有抗拒心理。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勇于承担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任务;要出台配套的人力资源政策,培养网络课程建设有生力量;要学习、推广现有网络课程开发的经验和做法,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三 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为进一步完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和标志性项目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强化认识,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

吸收国外MOOC先进经验,提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理念。利用先进的在线开放学习平台,使公众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习者自身的素质,服务学习型社会。针对目前参与共享的教育资源中重申报轻建设,学科补充及相关资料不充分不全面,开放课程教学形式欠灵活,学生参与度比较低等现象,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和依据,规范课程选题、内容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学习的交流与互动、视频拍摄与制作等流程,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

2 加大投入,完善课程平台支持服务

成人高校应设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专项经费,重点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建设,更新设备,充实内容,使其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目前大多平台功能模块构成良莠不齐,在建设初期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与资源定位;用户权力有限,限制了学习的交流与讨论;因知识产权不够完善,大多资源不能下载使用,限制了共享的程度等。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用户与资源交互的平台,课程支持服务包括学科相关或拓展的课程资源,学习的交流互动方式体现了用户的权限,课程建设者应进一步完善平台支持服务,提高用户使用资源的效率。

3 健全模式,加大课程资源共享力度

一个规范的运营模式是优质、有效的资源共享建设的良好保障。明确的目标、清晰的定位和服务意识准备是构建模式的必要前提。目前,资源共享建设模式大多是从建设方筹划与分工方面研究,缺少详细的资源设计与开发流程,缺乏有效的对资源建设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

好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使用怎样的营销策略去宣传和推广开放课程,也是影响课程达成共享的关键。课程的知识产权归属国家所有,但仍不够完善,一些教师或是学校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课程资源获取方面存在一定障碍。随着课程建设需求的逐步推进,相应地要优化网站的各项服务能力,鼓励资源建设方无偿贡献更多的资源,形成所有可通过网络实现共享的教育资源完全公开,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4 建章立制,构建开放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际困境是,学校和课程负责人很难调动教师参与开放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课程团队成员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必要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放课程建设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成人高校要尽快修订或出台有关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充实更新内容,增加管理和执行力度,明确有关操作程序。如对课程负责人的遴选标准、职责任务、调整更换程序办法、梯队建设等作出具体规定。

提高成教在线开放课程质量和课程效果,还需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网络公开课做法,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来激励并带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让学生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来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在线开放课程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高校课程教学革命性的补充与延伸,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放大了课程的受众,真正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便利化的社会共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一个涉及到多团队配合、制作过程复杂、涉及大量数字资源处理与应用的系统性工程。作为基于网络的一种应用,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其研究也有待更进一步地深化。

参考文献

[1]胡树祥,谢玉进,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3):11-12.

[2]胡树祥,石鹏建,郑家茂,等.美、日开放教育资源考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12-17.

[3]俞福君.创新视野下高校传统课程教学的现代转变[J].课程教育研究,2012(12):12-13.

[4]王星霞,刘桂珍.网络课程:交互、合作学习设计模式及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6(2):52-58.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一、“汽车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建设

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领域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及终身学习需求为依据,重点满足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企业、自学者四类对象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强调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联合行业、企业等优势群体,利用现代数字化营销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建成包含学习手册、教学课件、图片、漫画、文本等图文资源以及动画、微课教学视频、示范视频等非图文资源在内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三阶递进式课程资源和符合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的专业资源。建该精品在线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全面提升和发展的营销策划综合实训平台,实现“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目标。

(一)课程主体结构

联合深度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媒体素材、优秀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搭建课前、课中、课后开放的、可扩展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企业标准灵活进行课程设计,包括大纲、学习内容、课前课后作业、测验、任务等,通过对学生成绩和学习行为的统计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支持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使用PC端和移动端课中签到、实训、课后提交测验、任务、互动交流,问题与解答,相互评价及分享学习笔记等。在确定课程目标的情况下,围绕数字化汽车营销与策划关键技术、方法,以产教融合实际工作项目内容为导向,设计项目情境,加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实践性。同时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发展状况,使课程教学内容贴近营销服务一线的实际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资源搭建。

(二)建立营销策划综合实训平台

1.线上学习——基础学习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知识内容的学习和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自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下达”明确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查看配套多媒体资源学习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分析案例中,在企业实际工作情境中的处理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在项目实施中,完成该流程的相应工作任务。此外,基础学习中还设有知识拓展内容,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考核学生对于方法的运用及掌握能力。经过完整任务环节的学习,系统将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情况的选择,自动生成基础策划方案的素材,用于学生展示汇报方案PPT的制作。基础学习模块的系统化设计,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真实的企业案例,掌握市场分析目标,确定策略选择的七大核心工作任务的必备知识及关键技能。2.线上线下结合——综合实训模块。该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方案制作,实训学生需完成淡季促销、试乘试驾、车展等多项汽车营销策划实训任务。教师在综合实训模块,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行设计实训项目,综合实训中,学生已制作汽车营销策划方案,为任务目标分析相应的背景信息,进而完成促销目标的确定、实施计划的确定、场地布置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和任务的理解,可以做出各具特色的汽车营销策划方案。同时,综合实训模块也可结合实物沙盘配套使用,学生在完成场地布置、策划方案讨论等工作后,可利用实物沙盘进行展示,并通过系统完成策划方案录入,系统会根据策划方案的可行性给出客观评价。3.线下——方案汇报模块。该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方案PPT展示,要求学生对方案策划活动人员安排、活动预算等信息进行讲解,旨在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和分组学生可扫描展示汇报PPT对应的二维码获取评分表,进行评分,评分系统通过主观评价+客观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策划方案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三)建立营销策划技能竞赛资源模块

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引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学校连续承办多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吉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数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技能竞赛资源模块的建立,促进汽车行业、企业、各职业院校,共同就汽车营销策划新趋势、新方法、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使课程教学内容体现真实工作任务,符合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

二、“汽车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教学实践具体做法

(一)通过企业调研,推进校企资源融合,夯实精品课程资源基础

资源融合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存在的条件,企业岗位规范、标准、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实际案例资源等是精品在线课程的综合基础和实力的重要标志。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训室等相关资源要与行业、企业最新发展方向保持一致。通过企业调研,掌握企业、行业前沿资料及技能标准,课程资源对接企业发展方向,企业融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线上精品课程学徒制合作,推进校企人员融合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双师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认定等提供课程服务,节约投资,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线获得企业名师指点以及多方位的实践和学习体验,增加实践技能;企业员工可以在线获得完善、先进的继续教育。

(三)推进产教协同创新,主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企业、课程教师团队围绕数字化营销关键方法、核心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主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与企业、数字化营销运营商合作,面向企业营销策划创新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加大教学方法创新,激励教师将创新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用于人才培养。同时,重视加强未来技能研究,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开发的前瞻性。

三、课程建设成效与创新

(一)课程教学资源应用及学习效果

通过课后任务评价,任务统计分析学情,改善教学资源及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在线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宜性。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直接联系,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趋势和需要,调研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的营销策划知识、能力、素养提升水平;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率;企业、行业、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及满意度等指标。总结调研结果,修改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学校及企业搭建高起点、高标准、大空间的学习平台。

(二)课程教学的实践创新

第一,采用任务驱动法、营销策划沙盘软件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企业现场直连、营销策划技能竞赛等教学方法,在高仿真的环境中组织教学,实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第二,利用垂直媒体、自媒体、汽车企业官方网站、新兴宣传平台等进行汽车网络推广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时下热门的营销策划手段,既达到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又实现了内容的有效拓展和延伸。第三,学校教师、企业教师线上教学接力,在课程师资层面上创造条件交叉教学,合作制定线上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深入企业实践之前,线上获得企业实战指导。通过在线企业实训,对企业营销策划工作流程、标准、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方面初步了解,双方共同推动对学生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美萍.后疫情时代高效线上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

[2]张文霞.5G驱动下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生数字化营销能力提升对策研究与实践[J].汽车知识,2021(1).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研究;思考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2015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的设想。吉林省教育厅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列为推动高校内涵发展的重点工程。2015年6月,在吉林省教育厅指导下组建了吉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提供有效保障和政策支持。目前,联盟成员高校已有45所,2016年秋季8所高校共上线课程24门,现已有近2万名学生完成线上选课。

二、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在线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多数院校对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够重视,缺乏整体规划,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比较随意,多数是应对上级部分的遴选需要,组织教师仓促开展建设工作,对课程资源概念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

2.网络资源建设不科学,资源重复开发

在全球MOOC建设的热浪中,我国高校也应势开展了网络课程建设浪潮,尤其是教育部开展一系列资源共享课程的遴选以来,各高校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在线开放课程的整体发展,但高校的在线课程建设普遍缺少规范,给高校的课程管理带来困难,同时,校际间缺少一定的协调,资源共享很难实现,造成了资源开发重复性的出现,资源浪费严重。

3.教师建设积极性不高,专业人力资源缺失,课程质量不高

一门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对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队伍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教育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完成。目前,高校在系统应用、资源管理和人员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尤其是对教师关于在线课程建设要求、发展历程、软件应用等的培训开展得不够及时,影响建设质量,制约课程的利用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统筹规划在线课程开发与建设

高校应该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切实把观念转变过来,把理念确立起来,把行动统一到位,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建设规划,立足高校独有优势,科学系统谋划,采取有力举措,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在建设中赢得主动,抢占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制高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打造一支网络教学名师队伍,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应用与共享,打造区域高等教育品牌。

2.加快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高校应该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培养出一批能够开发并有效应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具有创新和改革精神的教师。同时,加大对教师投入在线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提高课时酬金等途径,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在线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3.突出质量监管,保障各方嘁

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应保证所有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符合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要求,将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防范不法分子利用平台传播有害信息。高校和课程开发教师团队应加强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明确责任与权力,确保利益不受侵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加强对课程建设和平台的监管。

四、吉林农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

吉林农业大学始终重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构建了部级、省级和校级在线课程三级体系,现建有部级视频公开课程、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校级优质在线课程32门。2015年,学校建设了“吉农在线学堂”在线课程平台。“吉农在线学堂”主要有10大功能板块,包括网络课程建设、教学互动平台、教学资源库、学习空间、网络教学评估、教学管理门户、移动学习APP、本地资源管理平台、本科教学工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十三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在线开放课程“一五一”建设工程,即建成100门校级优质在线课程,50门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0门国家标准精品在线课程。届时,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实践,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拓宽教学时空,增强教学吸引力,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宇鹏.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纵横,2015(2).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6篇

摘要: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要求,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急需适应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及其改革趋势,提高课程建设与医学教育之间融合度,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培养。新形势下,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增强与医教协同机制的适应性,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以医教协同为背景,剖析了面向医学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医学教育之间深度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医教协同;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

一、引言

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融入“在线”和“开放”的基础上,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充分利用多维度、无时限的网络空间,将传统课堂(即线下-Offline)和网络课堂(即线上-Online)相协调、相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共享、协同式创新的知识环境,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和保障。目前,在线开放课程的主要形式包括: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s、慕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微课(Micro-Course)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平台用于资源的集成整合,如:美国的慕课三大平台(即edX、Coursera和Udacity)以及FutureLearn、OpenupEd、Open2Study、WEPS、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慕课平台,或者KhanAcademy(可汗学院)、TED-Ed、watchknowlearn、中国微课网等微课资源网站等。依托互联网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在线开放课程具有共享性(Sharing)、共建性(Co-construction)、快速性(Rapidity)和多维性(Multi-dimension)等特点。共享性是指课程的共用,促进课程的互通有无,扩大课程的受众面。共建性是指突破课程建设者的单一化,增强课程建设的协同合作程度。快速性是指通过放宽时空限制,降低课程开发、获取、利用和评价的耗时,促进实时学习和异步学习之间协调,提高课程建设效率和效益。多维性是指课程所涉空间的融合,实现空间的无缝集成。进一步讲,多维性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内,融合教师讲授、师生/生生交互、作业/任务、课程考核/评价、资源开发/管理等多个空间(乃至多门课程之间),提供课程开发者、使用者和评价者的集成开放式环境(IOE,IntegratedOpenEnvironment)。上述特点不仅有助于构建课程的集约型建设模式,促进课程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提高课程质量和利用效率,而且有益于深入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课程建设宗旨。最后,在线开放课程隐含着相关常规课程的优质性(high-quality)。这种优质性是指特定范围(如业界、院校)内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经过教学实施所验证过的良好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共享性是在线开放课程的核心特点,是其他特点的根基。总之,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空间障碍,解决了传统课程的空间约束问题,保证了学习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的慕课、微课、SPOC等建设与应用日趋广泛而深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促进了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药卫生改革的深入推进,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自2014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旨在通过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新形势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仅涉及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特点之间的融合问题,更要关注课程建设与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之间的适应问题。这对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医教协同背景下,科学、高效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在线开放课程与医学教育之间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促进课程“由量到质”的转变,充分发挥医学教育优质课程的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医学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我国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主要采用外力推进和内力推进两种形式。外力推进属于学校借助外部政策、策划推动自身课程建设范畴,主要包括部级(如: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联盟级(如: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中医药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医学院校借助上述形式着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并通过相应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平台(如:爱课程、人卫慕课、好大学在线等),开展课程应用。以部级外力推进为例,2016年,教育部公布第一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包括医学类本科课程200余门,涉及64所(本科51,高职高专13)所医药及相关院校;2017年,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内力推进属于学校(或课程教学团队)自发性建设范畴,并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资源平台(或自建的课程资源平台),开展课程应用。自2012年以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通过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完成8门部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工作,涉及了中医基础类课程、中药基础类课程、中医临床类课程和高职中医教育课程。为进一步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助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学校在总结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验基础上,实施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程,统筹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SPOC、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学校确定首批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课程,包括中医基础课程、中医临床课程和西医临床课程等12门课程。上述在线开放课程将通过基于知识单元的开放式共享、基于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式创新,提高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医经典理论与中医临床思维、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交融度,促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奠定前期基础。

三、我国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医学院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在尚未充分融入在线开放课程特点、缺少“医教协同”理念情况下,医学院校常采用“各自为建”模式,某一门在线开放课程常采用“课本位”模式。面对“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上述建设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一)培养体系的适应性问题

一方面,《意见》提及了“三阶段”教育(即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这种衔接提高了两方面要求,即课程的“三阶段”教育全程适应性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割裂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如果医学院校仅从院校教育角度,推进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而忽视后续教育阶段需求,则会导致卫生行业及其医疗机构的参与不足、面向后续教育阶段的公共理论和专业理论的课程资源共享度不足等;其中,资源共享度主要体现在:满足后续教育需求的、多门课程知识单元资源再组织的共用性。针对中医药院校而言,《指导意见》提及了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中医药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欠缺“师承教育贯穿始终”意识,难以适应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要求。最后,《意见》提出了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其中,“5+3”涉及了5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和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前两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差异性。而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忽视上述差异性的持续、分级服务能力,导致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乃至优质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适应性问题

《意见》提及了加强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鉴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学人才培养需要“医学学科+X学科”的多学科知识体系支撑;其中,X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支持医学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人文教育,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目前,“专业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尚未建立“人文教育贯穿始终、随处渗透”意识,忽略基于人文教育资源的碎片式延展学习,导致人文教育的融合度不足。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类”常规课程与医学专业教育处于割裂状态,导致其与医学教育的适应性不强。这些问题依然体现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其资源开发中。

(三)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交融性问题

《意见》提及了推进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整合。针对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交融度不足、横向割裂现象依然突出。案例是两类课程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基础医学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常关注于案例与知识点的验证性结合,忽略案例的真实情境性导入、基于病症问题的启发式/协作式/探究式学习、由个别案例到一般规律的归纳推理、由案例现象到医学本质的递进剖析等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设计,无法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式学习;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类”在线开放课程常关注于案例与当前知识点的结合,忽略课程内部知识模块(或课程之间关联知识)的全局案例设计以及相关联的基础理论知识延伸,忽视基于案例疾病的知识体系构建、呈现与渗透,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凌乱碎片式学习现象。

(四)临床思维培养的渗透性问题

《意见》提及了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是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影响要素。临床思维培养应贯穿于“三阶段”教育全过程乃至每一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全过程。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尚未形成“以临床思维培养为主线,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理念,缺少“渗透式”临床思维培养的建设模式。

四、推进医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建议

新时期,医学院校应积极处理好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需求与在线开放课程特点之间的融合问题,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实际价值,为医教协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撑。

(一)将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贯穿到在线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针对“以临床思维培养为主线”建设理念,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保证:临床思维培养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适应“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岗位胜任力培养要求,并贯穿到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节。这种中心转变涵盖了两个层面的临床思维要求:其一,对人民而言,以病人为中心,综合运用医学科学及其相关科学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病人实际问题认识活动过程;其二,对健康而言,以健康为中心,面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进行系统性、连续性思考活动过程。上述要求应明确、深入地渗透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及其所含的各个因素中。其中,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环节包括: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空间设计、资源开发与应用、资源平台开发或选择等。在教学大纲设计过程中,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乃至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必须涵盖临床思维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用于指导后续的各个环节。

(二)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全局性、课程的局部性、学生的个体性等三个层面的知识图谱

针对“知识开放式共享、跨学科协同式创新”建设意识,在线开放课程应以知识图谱为重要媒介,积极融合共享性、共建性、快速性和多维性,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全局性、课程的局部性、学生的个体性等三个层面的知识图谱,并以知识有向图的形式,在课程资源平台上直观地呈现知识体系结构。一方面,上述三层面具有“自顶而下”设计和互为影响、不断完善的关系,以便支撑知识开放式共享。以具体课程为例,知识图谱在跨学科协同式创新基础上,依据全局性知识图谱,呈现课程内部、课程之间的知识关联性,实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贯通;并结合全局性(或个体性)知识图谱的变动,完善知识结点和知识关联性。借助在线开放课程的共享性、共建性、快速性和多维性,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开放式共享将有益于解决医学教育的知识内容重复、多门科学知识融合、新兴学科知识融入、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科之间先修与后续、个体性知识图谱构建与完善等问题。

(三)采用“SPOC+微课”模式解决系统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问题

针对恰当的课程模式,医学院校可以采用“SPOC+微课”模式,以便提高在线开放课程与医学教育特点的适应性,并切实发挥其在院校自身教学改革中的实际价值。一方面,与慕课相比,SPOC具备促进校内教学改革、让教师回归小型课堂、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课程的完成率等优势[2]。SPOC能够实现限制性准入学习和控制学生规模,保证学习质量和效率。结合知识图谱和教学大纲,限制性准入可以通过“学前”测试,将测试结果达到要求者纳入课程的学习过程;学生规模可以依据人才培养需求、课程特点及其教学团队情况等,控制在几十人到几百人范围内。其中,限制性准入可以用于重要知识模块的学习,以便在必要的知识、能力或技术储备基础上开展新的知识模块学习活动。限时性准入的结果还可以用于获取学生的“已学”知识掌握度,发现教、学问题,完善知识图谱。另一方面,微课能够围绕完整的核心点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微教学活动,支持知识的碎片化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可再组织性,催生较大的微课(甚至微课程)或服务常规课程的核心活动,有效地促进知识建构[3]。医学院校可以将微课融入到SPOC,强化课程内部的纵向连贯性以及课程之间、课程和拓展知识的横向衔接性,支持基于资源重组的多学科知识融入式学习需求,解决系统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问题。例如,医学院校采用将“碎片化”的文史哲等知识资源融入“系统化”专业学习过程中,实现“医文融合”教育,增强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SPOC+微课”模式利于增强在线开放课程与医学教育综合性、终身性、精英化等特点之间的适应性。

(四)中医药院校要融入师承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知识模块的资源体系

针对中医药院校而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积极关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课程,围绕“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三个结合,融入师承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知识模块的资源体系。一方面,知识图谱的设计应关注中医经典课程内部及其与其他课程的知识共享,加强课程贯通,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另一方面,中医经典课程资源建设应与中医(尤其知名老中医)学术和技能、中医文化等资源相融合,不仅有益于强化上述三个结合,提高中医临床思维培养质量,而且有助于促进师承教育贯穿始终。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利用SPOC,进行面向中医经典能力的限制性准入学习,推进面向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的分级、小班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阎紫菲,李武.高校慕课平台医药类课程统计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17(5).

[2]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的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

[3]郭宏伟.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微课资源建设研究———以中医学专业系列微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建设;微视频;考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50-02

一、遵循课程建设规范,标准规范建设课程

2000年以来,我军陆续制定了电视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等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对我军各种媒体教材和数字资源的开发及应用起到了规范、指导和有力的促进作用。军委机关于2016年印发了《军队在线课程建设规范(试行)》,规范了在线课程的定义、内容组成、技术指标、制作流程等,是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的基本依据,为在线课程的应用共享将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建设中,应制定标准统一的课程体系框架,依据《军队在线课程建设规范(试行)》的各项技术指标,遵循标准规范,统一课程制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线课程。

二、准确定位在线课程内涵,科学规划在线课程建设

在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建设中,要深刻把握在线课程的内涵,理解在线课程不仅具有完整的课程资源,而且要完成完整的教学活动,要注意课程教育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在完整性上下功夫。目前,在国防科技大学面向全军开放的梦课学习平台上建设的MOOC课程已有160余门,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建设存在一些不足,如讲授时长偏少,课程视频总长度不足200分钟,不能满足军事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专项技能等级认证、学历继续教育等类课程的要求。

1.课程讲授时长考量。在线课程应有一个讲授时长的基本要求,参照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约20课时为优,每个课时原则上包含5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讲解约6分钟,课程讲授微视频总时长约为600分钟。

2.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考量。在线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授课微视频,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决定课程成败和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必须高度重。二是授课课件,要注重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媒体,充分运用动画、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等恰当展现课程知识。三是题库建设,题库建设质量和水平决定了在线课程随堂测试和结业考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要在题库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课程试题数量至少不低于350题[1],还要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题型分布等,分析在线考试结果,持续优化和完善试题库,要克服“重学习资源建设,轻考试评价资源建设”的思想。

3.在线教学组织开展的考量。要充分认识军事职业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区别,教师要做到科学组织、按计划按需求及时开课,认真积极参与课程在线交流交互活动,及时部署作业与评判,合理组织在线考试,关注课程学习行为数据与分析结果,发现不足,及时补充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三、瞄准部队实际需求,精心选择优质课程

军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遵循现代军事教育规律,着眼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和促进军队人员成长成才需求,以MOOC类在线课程建设为主,虚拟训练在线课程及微课建设为辅,切实注重应用共享,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考量课程的选择,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基础较好的课程。优先选择有名师的优秀教学团队、有优质的教材、有丰富课程数字资源的这一类课程,如国家、军队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军队级优秀网络课程等等课程,运用MOOC理念,优先制作一批在线课程,快速服务全军。

2.选择部队建设急需课程。针对新武器装备操作、作战指挥能力提升等课程,按照瞄准训练大纲、别于院校教学的要求,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实际操作,建设岗位能力提升与专项技能认证等课程。

3.选择具有特色、代表性的课程。“任何单位都可以建设任何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的道理是不存在的,一定要发挥建设单位的优势,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在线课程建设,才能确保在线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4.选择需求量大的课程。选择需求量大、军地实用的通识类课程,既可满足军队人员岗位履职要求,又可以满足离开军队后的工作需求,如在梦课学习平台上建设的“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入门”课程,注册学习人数达3.8万余人,排名第一。

5.选择制作技术含量高的课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术运用于课程的建设,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要重点建设。

四、强化部队需求牵引,发挥院校主体作用

在军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军队院校的办学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一是要强化院校军事职业教育功能,把军事职业教育任务纳入全军院校训练任务规划,推动院校职能向院校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向发展,制定制度机制,充分发挥院校教员军事职业教育教学主力军作用;二是作为军队院校也要适应发展,转变观念,拓展职能,以满足军事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三是作为军队院校教师,要面向未来军事职业教育发展,更新观念,提升在线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开发及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使在线教学逐步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新常态。

在发挥军队院校军事职业教育主体作用的同时,应强化部队需求牵引,发挥部队在线课程建设作用。一是要重点规划与建设部队急需量大的课程;二是要充分发挥部队在线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部队深度参与军事职业教育激励机制,把军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纳入部队军事训练任务和考评体系;三是要鼓励部队人员参与在线课程建设,部队人员从事军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与院校教师同等享受课时津贴,形成部队人员“众创”格局,重点瞄准部队实战化训练、武器装备实际操作、军事指挥能力形成与提升等课程的建设。

五、合理构建课程评价标准,推行准入与退出机制

⒖脊外在线课程评价方法与标准,结合军事职业教育实际,开展在线课程的评价方法研究,构建MOOC等在线课程的评价标准。在以前的主观评价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研究,依托在线教育平台,科学制定合理的量化考评指标和计算方法,对课程资源建设、注册学习人数、学习完成、交流答疑、作业布置与评判、学生评判等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课程的客观评价数据。综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数据,形成课程的最终评价结果,作为课程考核的评价依据。

制定军事职业教育准入、预警与退出机制。一是设置课程准入门槛,切实把好课程上线标准关;二是建立在线课程评价长效机制,定期对上线课程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对考评结果差的在线课程,实时预警;三是坚持课程退出机制,对确实不能满足军事职业教育需求又不能及时整改的课程,坚决予以退出。

六、结语

军事职业教育是我军在岗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军队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的补充拓展提升,是“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规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加快部队战斗力建设的有力支撑,是构建军队人员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及其资源建设是健全军事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如何科学合理构建军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化标准化高水平建设满足军队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在线课程,值得军事职业教育工作者们的长期关注和持续研究,提高军事职业教育时代感、创新性和包容性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敖永红,李攀飞,何兴霖,柯水洲.在线教育机试题库试题数量研究及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1):53-57.

Abstract:This paper is closely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combining both the concep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courses.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online courses construction in the Milita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the authors analyzed and reflect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garding constructing courses in the Milita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selection bases,construction planning,the main body of construction,evaluation criterion and the sign-out mechanism of online courses.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Sakai;远程教育;英语在线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85―06

引言

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由过去的面授和远程辅导参半的形式转变为更多依赖于远程教学的形式。其中,在线课程的建设则是远程教学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一环。一些开源的学习管理系统 (LMS)如Moodle和Sakai的出现使得在线课程的开发有了坚实的平台支持。利用这些免费的开源平台,远程教育机构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由于Moodle基于PHPMySQL+Apache架构而Sakai基于J2EE架构,所以“从技术的角度讲,它比Moodle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可复用性和安全性都更强。”[1]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最终选择利用Sakai来开发自己的第二代网络课程平台。自2007年以来,北邮网院已经基于Sakai开发了十几门完整的在线课程。本文介绍的就是其《大学英语第二册》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

一 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在线课程在开发之前首先要对其框架做整体构思,其中一环就是找到适合的理论架构,恰当的理论架构可以用来指导整个开发过程。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外语教学课程,所以在开发过程中结合了相关的课程设计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分述如下。

1 相关的课程设计理论

我们在开发在线课程的初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要使课程适合学生的自学,真正摆脱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其实,教学设计模式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争论。不过,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目前则又出现了颇为流行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明显是要融合前两种模式的优势。这种双主教学设计模式使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的教学分支[2]。可见,在线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有学者指出“大多数教学系统都忽略了学习者个体之间在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学习目标和学习风格方面的差异” [3]。这种“无差异教学”的模式难以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之初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做一个综合分析。学习风格指的是学习者在获得和处理信息时具有的特点、优势和喜好[4]。如果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着严重的分歧,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5]。本课程采用了流行的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FSLSM)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这一模型包含四个维度,即“感官/直觉”(Sensing/Intuitive)、“视觉/口头”(Visual/Verbal)、“积极/思考”(Active/Reflective)和“连续/全面”(Sequential/Global)[4]。Felder和Soloman(1997)则基于这一模型开发出了一个学习风格量表(ILS)[6]。我们将这一量表进行汉化后,通过电子邮件分发给一些学生,并对回收后的量表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学生多为感官型(偏好具体、实用和程序化的信息)、视觉型(偏好图表和图像,寻求信息的视觉体现)、积极型(偏好尝试,喜欢集体协作)和连续型(偏好直线有序的信息表达方式,通过细节来了解整体)。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在线课程的时候要多使用直观的媒体表达形式,知识模块最好是直线型有序地安排。另外,由于远程学生多为在职人员,他们经常是利用较短的空余时间来学习,所以模块的时间也不能过长,一般来说每个模块提供10-20分钟的内容即可[7]。

2 相关的语言教学理论

本课程的设计不仅借鉴了一些课程设计理论,还考虑到语言课程的特点,参考了最新的语言教学理论。我们主要借鉴的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交际语言教学”理论(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8]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9]。根据Ellis(1990)的观点,判断教学活动的交际性程度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看。一是交际目标,即交际活动必须具有真正的交际目标,而不是训练语言本身;二是交际需求,即交际活动必须让学生产生交际的渴望;三是注重内容而非形式;四是语言的多样性,即交际活动必须让学生使用各种语言形式,而非某个特定的语言形式;五是没有教师的干预,即交际活动必须在学生之间开展,而非在师生之间开展;六是不控制语料,即交际活动不控制学生使用的语言[10]。这就要求在线课程要多设计和实际交际相关的活动,而非单纯的语法、词汇讲解。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本科学生需要参加统一的学位英语考试和网络教育英语统考,所以在线课程也有必要兼顾到这一点。这就需要课程设计者平衡好“应试”与“应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则是对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只是更强调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该教学法相信,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之上,而不是正在使用的语言上时,他们会学得更好[11]。这就要求在线课程包含恰当的任务,使得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基于对上面这些理论的研究,我们确定了本课程要达到的几个目标,即“易用性”、“模块化”、“实用性”、“交互性”、“趣味性”和“形成性”。最终我们完成了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图,如图1所示。 br>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在进入课程之初先要学习“课程导学”,从而掌握课程的学习流程,然后进入“单元学习”,最终参加“期末考试”。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单元学习”这一环节,这也是在线课程的主体。单元学习由7个栏目组成,分别是:①预习模块,②课文学习(因为课文较长,所以把课文按照意群划分成了好几个段落模块,这样就可以避免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过长),③复习模块,④实时课堂,⑤统考直通车模块,⑥学位英语练习模块和⑦阶段作业。图1中的红色线条连接的内容为必修内容,绿色线条连接的内容则为选修内容。这种设计缘于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的考虑。

二 课程设计目标的实现

下面具体介绍本课程从哪些方面来实现预定的设计目标,而具体的平台开发步骤则不在讨论之列。

1 “易用性”的实现

由于网络教育的生源复杂,英语水平高低不一,且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这就要求网络课程突出“易用性”。易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课程首页有课程导学,对课程的总体情况做了介绍,见图2。 br>

其次,每个单元基本上由“Preparation(课前准备)”、“Text(课文学习)”和“Summary(总结)”组成,其中的“课前准备”模块对课文的背景知识做了介绍,并设置了“课文前测”用以检测学生的现有知识,见图3。

第三,文章里的重要词汇用红字显示,鼠标放在其上则会显示中文释义,并对某些重要词汇、词组做了进一步解释。每个段落都有中文释义和语音朗读,点击按钮即可浏览,如图4所示。

第四,课文学习模块由“问题引入”、“听读段落”、“精讲课堂”、“词汇总结”、“趣味活动”和“模块后测”组成。课文学习模块之后设有课文总结模块(Summary)和课文后测,对文章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和练习,见图5-6。

第五,阶段作业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答题中的错误给出反馈,让学生可以做针对性的训练,见图7。

2 “趣味性”的实现

“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讲解中大量使用音视频资料,力使讲解生动形象,见图8。

其次,课文学习的每个模块都设有“趣味活动”,寓教于乐,见图9。

第三,在“课外学习园地”栏目下设有“英语歌曲”、“英语新闻”和“影视片断”等内容,这些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另外,课程还设置了交际英语动画栏目,见图10。

3 “模块化”的实现

由于本课程的课文较长,再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学习习惯,故而将每篇课文按照意群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形成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这就是课程的“模块化”。如图11所示,第一单元的课文被分成了4个模块(Part one-Part four)。

4 “交互性”的实现

基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要求,本课程在很多环节中都体现了“交互性”。

首先,在课文讲解中穿插交互活动,见图12。其次,每学期都设有大量的网上实时课堂,见图13。第三,课程还提供在线论坛,QQ群等交流方式。

5 “实用性”的实现

由于网络教育的本科学生要面对两大英语考试,即“英语统考”和“学位英语考试”,所以本课程每个单元的最后两个模块就设置了相关内容。另外,我们还开发了统考模拟练习系统。课程的阶段作业系统会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反馈、解析,见图14。这些都突出了“实用性”。

6 “形成性”的实现

课程考核强调“形成性”。网络教育时空分离,很难监控学生的自学情况,单靠期末考试无法控制学生的学习质量,故而本课程突出“形成性”考核。每学期设置10次作业(8次客观题,网上提交,可以反复做;2次主观题,邮寄给相关教师)。课程总评由阶段作业(30%)、出勤(10%,主要包括实时课堂出勤、登录在线课程时长、论坛参与情况,由平台系统自动记录)和期末成绩(60%)组成。图15显示的是是总评成绩的构成情况。

三 课程使用情况与结语

本课程开发历时一年,自2008年投入使用后深受学生的喜爱。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非常适合自学。这也是我们开发课程的初始目标之一。在线学习的学生比以前使用简版课程的时候有所增加。从近几次的期末考试成绩

来看(见表1),本课程的通过率稳定在80%左右,而未使用此在线课程之前,通过率才为60%左右。再从学生参加网络教育英语统考的情况来看,使用此在线课程后学生通过率有着稳步的提高。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本课程的建设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借鉴了很多先进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远程教育的实际情况限制,有些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比如,有些学生具有强烈的应试情节,所以只关注应试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学习。还有些学生基础太差,根本不愿意参加课程布置的活动,从而一直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所以,即使我们已经认识到他们的这种“学习风格”,但是在线课程也很难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翟菁.Sakai与Moodle的比较研究[EB/OL].

[2]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Ford, N., & Chen, S. Matching/mismatching revisited: an empirical stud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1,32 (1): 5-22.

[4] R. M. Felder & L. K. Silverman.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Engr.Education,1988,78(7): 674-681.

[5] Oxford,R.,M.Ehrman,&R.Lavine.Style Wars:Teacher-Student Style Conflict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 In S.Magnan(Ed.),Challenges in the 1990’s for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C].Boston:Heinle and Heinle, 1991.

[6] Felder, R. M.,&Soloman, B. A. (1997).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 Questionaire[EB/OL].

[7] 葛子刚,杨丽华,马焕新.利用Sakai平台建立在线课程初探―以一门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S1): 145-148.

[8]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9] 交际语言教学[EB/OL].

[10] Ellis,R.Activities and procedures for teacher preparation.In J.C.Richards,&D.Nunan(Ed.),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1990:26-36.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MOOC;地方高校;SPOC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39-02

1 知名高校争相开设MOOC的现实意义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于2012年掀起的在线开放教育浪潮,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早在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就开始实施OCW(OpenCourseWare,开放课件)运动,促进全球高校优质资源的在线共享[1]。随后名校公开课在互联网上引起的轩然大波,互联网进一步普及和WEB2.0时代的到来,为MOOC兴起提供了外在条件。早在2008年MOOC概念便已提出,但是和现在的MOOC有所区别。准确地来说当时所讲的MOOC是cMOOC,基于联通主义,旨在促进学习者共享和创作知识[2]。现在主流的MOOC为基于行为主义的xMOOC。xMOOC强大生命力体现在相对于cMOOC它具有整套的课程体系,固定时间播放的视频,自动测评、随堂作业、集中式论坛、课程考试等等让在线课程具有组织性和仪式感,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3]。正是由于外部条件的成熟和MOOC理论和实施框架的形成,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纷纷制作推出了自己的MOOC课程,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播知识,扩大影响

大学尤其是国际知名学府不仅要面向精英阶层,也有将高等教育惠及大众的责任和使命。MOOC通过互联网和终端设备将名校课堂推向大众同时提供共同学习探讨的平台,拉近了普通人和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距离。其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高校和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翘楚,希望借助MOOC浪潮继续巩固加强自己的学术地位,在在线教育领域依然能够引领世界。所以它们会不遗余力地制作MOOC,搭建平台,期望吸引全球的求知者关注和参与学习,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2)服务本校,提升教学

MOOC对大学自身也会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方面。MOOC具有区别于传统课堂的课程呈现方式,可以运用到翻转课堂当中,让学生课下去根据MOOC视频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赋予大学课堂更强的互动性,着眼于问题解决,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由于MOOC具备开放的特性,所以其创建、结构以及运作过程会打上自己独特的烙印,这也为传统大学的课程开发及教学组织、运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3)加强合作,协同创新

MOOC平台的建设要由学校和企业公共完成,MOOC在制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也会有各自的分工,增进了二者的合作和协同创新。在2013年下半年,美国的MOOC平台已经开始着手专业建设、学分认证和学位授予问题。在中国,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中文MOOC平台“好大学在线”已经打通了上海西南片19所高校的MOOC学分互认。其课程来自,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可以不出校门修读其他高校的课程,被授予相应的学分,甚至通过在线自修一系列网络课程获得其他高校的辅修学位[4]。MOOC学分互认的推行,有利于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培养思路。这说明MOOC在促进高校联合携手打造优质课程方面依然有巨大潜力。

2 立足本校特色,推出SPOC课程

面对MOOC浪潮地方高校积极应对,但贸然推出MOOC课程并不可取。首先,MOOC需要巨大资金和影响力作为支持。以哈佛开设HarvardX为例,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年前各投资3000万美元创建edX平台,这只是用于技术平台建设以及初期运营,不包括课程的制作成本,即便如此经费依然不足。[5]所以开展MOOC会给予地方高校巨大经济压力。再者囿于学校影响力以及授课教师知名度,地方高校制作出来的MOOC也未必能受到学生青睐。其次,地方高校和和名校开设在线课程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名校推出MOOC课程旨在于巩固自身地位,甚至占领教育界制高点,而地方高校的重心应该更多放在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竞争力方面。

然而一种新的在线课程形式悄然兴起,为地方高校带来了方法和机遇,它就是SPOC。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最早由伯克利加州大学在线教育资源中心主任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Fox)提出。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被限制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表示对学习者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申请者达到要求才可以进行后续的学习。如今国外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SPOC课程,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例如哈佛大学法学院于2013年1月开设了HarvardX的首SPOC课程“版权法(Copyright)”。该课程把学生规模限制在500人,申请人要保证每周有至少8小时的学习与讨论时间,而且需要参加80分钟的在线研讨,课程结束之后还要参加3小时的考试,通过者才有资格获得课程证书和一份书面评价。课程学习之前,申请者要提交个人的人口学信息和一篇小论文以阐明申请该课程的原因以及拟为该课程付出的努力。最终,费舍尔教授(WilliamW. FisherIII)及其教学团队从全球4100个申请者中挑选出了500名学生参加在线课程的学习。由于学生反响比较好,2014年这门课程再次上线。圣何塞州立大学(SanJoseStateUniversity)以及邦克山社区学院(BunkerHillCommunityCollege)也相继开设了SPOC课程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果说MOOC是一种“至大无外”的在线课程,那么SPOC便是 “至小无内”。恰恰由于SPOC的小使它在教学上更加灵活、有效、经济,更加适合地方高校开展。SPOC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深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互动

MOOC一般是没有先修条件的,考虑到受众的教育背景千差万别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极大限制了专业性较强且有一定深度的课程实施。而SPOC的课程要对申请者进行筛选,筛选的条件涉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对该课程的喜爱程度以及预计自己能付出的努力程度。筛选机制首先保障了SPOC的学生具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因而搜集的教学材料和设定的教学内容会更具专业性。地方高校可以将受众限制为在校特定专业学生,可以将专业课进行解构,录制微课推出自己的SPOC课程进行教学。同时SPOC的平台又拥有MOOC自动评分和及时反馈功能,而且 SPOC课程在线学习人数较少,便于分组学习,这将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机会相互讨论并助教或教授进行交流,实现个性化指导。高等教育最主要的职能并不是知识的传递,因为在当今信息化的世界中,学生有足够多的渠道去获取知识,因而高等教育要更多地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促进学习者思考、内化和怀疑以至产生新的认识。因此小规模专业化的SPOC课程无论从知识深度还是启发性方面都要优于MOOC课程,从这一点来说SPOC具有MOOC无法比拟的优势。

2)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实际上现有很多MOOC的课程只是传统课堂的视频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无新意,但SPOC在很大程度上会避免这种现象。因为SPOC的课程更接近一种精英教育,注重的不仅是知识的普及,还有对高质量教学目标的追求。SPOC的课程已经跳出了复制传统课堂的阶段,正在试着创造一种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都利用SPOC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表明SPOC带来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效。

3)降低制作成本,获得持续收益

制作并推广一门MOOC课程成本很高,非顶尖的学府会由于资金有限而不堪重负。一般高校的影响力有限,制作的MOOC课程不容易受到商业机构和其他大学的青睐。SPOC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利用于校内教学,降低教学成本。相比于MOOC,SPOC更容易盈利。阿曼多提出“B2B”(business to business)模式,即课程提供者可以通过为特定小部分用户量身定做SPOC课程,并授权给大学或者公司来获取收益。伯克利大学为edX上的“软件及服务”课程制作了SPOC版,提供给那些对SPOC黄金计划有极大热忱的教师使用,利用这种低成本的合作模式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地方高校完全可以制作自己的SPOC课程,力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形式方面有所创新,在在线课程领域分得一杯羹[6]。

诚然,SPOC有诸多优点,但是在现实开展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唯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才会避免SPOC沦为鸡肋。

1)警惕照搬MOOC资源

SPOC是小而精的线上教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涉及的资源势必更加贴近学习者的需求,完全照搬MOOC的资源就失去了意义。SPOC的课程应该相对来说更加灵活,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搜集的资源及布置的作业需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诉求适时调整。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和帮助他们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2)杜绝套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MOOC和SPOC作为线上教学相对于实体课堂具有诸多优势。例如资源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自动评分和及时反馈功能,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学习者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加方便、高效。但是一旦SPOC变成了传统课堂的翻版,这些优势都无从发挥了。因而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MOOC和SPOC的资源,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实现更好的效果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时下方兴未艾的翻转课堂是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SPOC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4 结束语

面对MOOC席卷全球的浪潮,我们需要客观的分析和冷静的思考。MOOC是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形式,有其进步之处,但是自身尚且处于初级阶段还是有很多不足。所以地方高校既要合理利用MOOC资源,运用到翻转课堂当中,用混合教学模式提升培养质量,也要立足于自身特色,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生源状况制作SPOC课程,力争在课程设计与创新方面的优势吸引大学和商业机构,对外推动品牌效应甚至获得收益。但是一定要吸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0年来在共建共享实效上不近人意、三年前大规模录制的视频公开课效果不是很理想的经验教训。国家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教学方式照搬传统课堂,更新缓慢,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都是在SPOC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 魏传光, 洪志雄. 超越与局限:MOOC与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比较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4 (4):10-17.

[2] 王祖源, 倪忠强, 王瑜,等. 从OC到MOOC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再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 (6):53-56.

[3] 韩锡斌, 翟文峰, 程建钢. 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 (6):3-10.

[4] 杨光.“好大学在线”:慕课的“中国版”对手[N]..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4-05-12(019).

[5] 张麒, 刘俊杰, 任友群. 哈佛“慕课”深度谈――访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包弼德教授[J]. 开放教育研究, 2014, (5):4-10.

在线课程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 在线答疑 ASP SQL Server 2000

大量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使网络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答疑、解惑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网络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上网参加学习,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师不可能及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方便而高效的在线答疑系统。有了这样的系统,传统教学中的辅导答疑也可以放在网上进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普遍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改善教学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教师的解答,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还能够成为可重复利用的宝贵资源。

1 系统的功能设计

在线答疑系统包括实时答疑系统和非实时答疑系统两大类,系统一般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分为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在客户端只需装有变通浏览器即可。

1.1 实时答疑系统

实时答疑系统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答疑,一般由登录界面、主界面、提出问题、发送问题、显示问题五个部分组成,其流程如图1所示。

系统用户通过登录界面进行系统登录,登录之后进入主页面,在主页面会显示此用户名,以及其它所有在线用户名,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可以自动更新;如果用户按下“提出问题”按钮,会弹出一个新窗口,让用户选择信息接收者、编写信息,然后将信息存放在变量中;如果用户按下“发送问题”按钮,将会弹出一个新窗口显示信息,说明接收信息者会在10秒内收到,然后在5秒内自动关闭窗口;主页面程序每隔10秒自动更新一次,如果有人传送信息过来,就会调用显示问题页面把信息显示出来,同时还显示“回复问题”及“关闭窗口”两个按钮。

用户通过实时答疑系统,可以实现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从而得到问题的解答。

1.2 非实时答疑系统

非实时答疑系统一般包括学生模块、教师模块和管理员模块,根据不同登录者的身份来进入不同的程序处理模块。其中学生模块主要有浏览问题模块、提出问题模块、回答问题模块、搜索问题模块;教师模块中主要包含浏览问题模块、提出问题模块、回答问题模块、搜索问题模块及删除问题模块;管理员模块只有用户管理模块和版务管理模块。各模块的功能如图2所示。

答疑系统中所有的问题解答(包括教师的解答和学生的讨论)都将注明作者。教师的回答和学生的问题以不同颜色区分开来,让使用者一目了然。教师可以通过查看讨论次数了解学生对哪类问题感兴趣,或在哪方面需要加强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 系统主要实现技术

在线答疑系统的基本结构一般采用较为流行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服务器端主要采用Windows2000 Server系统加IIS5.0架构,以ASP为服务器端处理程序,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这种架构通过消息传递机制对话,由客户端发出请求,通过ASP程序将消息传送给服务器,服务器与数据库建立连接进行相应的处理,经传递机制将结果传回客户端,再以Web页面的形式显示出来[1]。

2.1 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s)是微软开发的一种类似HTML语言、Script(脚本)与CGI的结合体,它没有提供自己专门的编程语言,而是允许用户使用包括VBScript、JAVAScript等在内的许多已有的脚本语言编写ASP的应用程序。ASP的程序编制比HTML更方便且更有灵活性。它在Web服务器端运行,运行后再将运行结果以HTML格式传送至客户端的浏览器。因此ASP与一般的脚本语言相比要安全得多。对于广大网页技术爱好者来说,ASP比CGI具有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包含HTML标签,也可以直接存取数据库及使用无限扩充的ActiveX控件。因此在程序编制上要比HTML更富有灵活性。ASP吸收了当今许多流行的技术,如IIS、ActiveX、VBScript、ODBC等,是一种发展较为成熟的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对组件和对象技术的充分支持。通过使用ASP的组件和对象技术,用户可以直接使用ActiveX控件,调用对象方法和属性,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强大的功能[2]。

ASP的工作原理如下:用户浏览器从Web服务器上请求*.ASP文件,ASP脚本在服务器上开始执行。然后Web服务器调用ASP,ASP全面读取请求的文件,执行所有脚本文件,并将ASP执行结果的常规HTML码(即Web页面)传送给用户浏览器。

2.2 数据库技术

根据系统需要,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借助它的Full Text Retrieval功能,可以实现全文检索,无论是教师模块还是学生模块中查询功能,都可以提供在一条问题所对应的所有回答中寻找匹配的功能。另外,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提供的全文引索服务,在查询性能上,对varchar、char、text类型的字段的匹配查询比用SQL语言使用Like操作符及匹配符的速度快10倍以上;在查询匹配上,提供了模糊匹配的高级搜索性能并能够返回查询的命中率[3]。

结语

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在线答疑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课堂之外的交流空间,有利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与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活跃了思维,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线答疑系统的使用解决了网络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不畅的难题,也促进了网络教学的开展,使网络课程更具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汪晓平等.ASP网络开发技术[M].北京:人发邮电出版社,2000.

上一篇:防水工程预算范文 下一篇:课程建设体系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