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15:36:21 版权声明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教学软件 实训项目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3-02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提高物流信息化的水平是我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高职高专类学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大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力度,才能培养出现代物流人才。为提高物流技能教学质量,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投资建设了物流软件实训室,并开发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物流教学软件。要想有效地利用教学软件,必须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本文就第三方物流实训课程设计进行阐述。

一 实训性质与目的

1.性质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本课程处于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之间,是学生通过物流软件的学习接受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2.目的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学习,使学生对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运作流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将所学的物流知识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企业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二 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应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订单处理、出入库作业、仓储管理、运输配送作业,让学生掌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般经营方式和服务内容。从订单的接收开始,以实物流程为主线,兼顾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处理,使系统使用者明晰地理清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流程。

三 实训技能岗位设置

职能部门(技能岗位):客服部(客服)、储备部(理货员、搬运工、保管员、分拣员、补货员、包装员)、流通加工部(加工员)、送货部(调度员、驾驶员)、综合部、财务部(会计)、安全部。

四 课程实训项目设计

对第三方物流各技能点及第三方物流软件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设计相应的情景实训项目。

1.基础信息管理

项目1:资源(设备、人员、车辆)管理;项目2:路由管理;项目3:库房管理。

2.客户管理

项目4:客户信息管理;项目5:项目客户的货品管理;项目6:客户费用管理。

3.供应商管理

项目7:供应商档案管理;项目8:供应商信用管理;项目9:供应商费用设置。

4.订单管理

项目10:入库订单管理;项目11:出库订单管理;项目12:库内加工订单管理;项目13:退货入库订单管理;项目14:退货出库订单管理;项目15:退货加工订单管理;项目16:运输订单管理;项目17:配送订单管理;项目18:订单查询。

5.仓储作业

项目19:入库作业;项目20:仓储管理;项目21:移库作业;项目22:流通加工作业;项目23:出库作业。

6.运输与配送业务

项目24:运输出港的调度和场站作业;项目25:运输进港的调度与场站作业;项目26:运单补录和运费复核;项目27:签收与返单处理;项目28:运单查询;项目29:配送作业。

7.商务结算

项目30:应收应付管理;项目31:现结现付管理。

8.综合业务实训

项目32:仓储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3:流通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4:流通加工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5:中转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

五 课时和内容安排

总课时为112课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单个业务的模拟,72课时;第二阶段,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实训,40课时。

第一阶段: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各个业务模块进行模拟。了解系统的功能、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实训内容为:实训项目1~实训项目31。

第二阶段:将实训学生分组,并分配不同角色模拟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运作,将实训岗位设置为:系统管理员、客服(订单录入)、搬运工(出入库反馈)和运输配送调度员。实训内容为:实训项目32~实训项目35。

六 实训成果要求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运作流程。将所学的物流知识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企业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七 实训成绩考核及评定标准

第一,实训结束后,学生将实训结果等内容写入实训报告,报告应符合实训教学的要求,并得到指导教师认可。

第二,指导教师对每份实训报告进行审阅、评分。

第三,根据软件系统的测评分数并结合实训报告的得分情况给出学生的实训成绩。

第四,该实训课程内容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应用与验证,实训课的成绩记入课程平时成绩。

八 第三方物流实训情景项目设计范例

项目19:入库作业。

1.实训任务

以仓储调度员或信息管理员的身份,对入库作业计划指定储位、作业资源,打印出储位分配单、入库单,能够查询作业明细。

2.实训步骤

第一,新增入库单。在【订单管理】【订单录入】【订单录入】下点击【新增】;出现新界面后,选择入库订单,点击【确定】,分别对订单信息、订单入库信息及订单货品进行维护。在订单信息界面,录入如下信息。如:

客户名称:飞远运达;紧急程度:一般;单来源:电话;下达时间:当天。

在订单入库信息界面,录入如下信息。如:

库房:第一号库;入库方式:送货;入库类型:正常入库;预计入库时间:后天。

在订单货品界面,点击【添加货品】,数量是10台。最后,点击【保存订单】即可。

第二,生成作业计划。选中刚才新增的订单,点击【生成作业计划】,在弹出的界面,点击【确认生成】。

第三,入库调度。在【仓储管理】【入库作业】【入库预处理】下,选中刚才的订单,点击【调度】。

在入库预处理界面,在待上架货品中,选中要上架的货品及添写上架的数量,在区和储位编码中选择要上架货品的储位编码。如:

货品编码:000050150;货品名称:轮胎;数量:10;区和储位编码:根据之前生成的编码进行选择。

然后点击【打印储位分配单】,打印出储位分配单,点击【打印入库单】,打印入库单,交给理货员。

另外,还可在【资源调度】界面,根据仓储实际情况对作业资源进行维护。

最后,点击【调度完成】,完成作业的调度。

第四,入库反馈。用户选择【仓储管理】【入库作业】【入库反馈】,系统显示已调度完成的单据,点击【作业计划单反馈】,分别对理货、上架等进行反馈,然后点击【反馈完成】,完成入库反馈作业。

3.实训总结

第一,明确实训任务的目的及要求。

第二,写出实训的具体过程。

第三,根据实训步骤画出实训流程图,将实训结果等内容写入实训报告。

第四,总结实训体会,师生可提出改善建议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实训指导手册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对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本文主要介绍东南大学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经验,以供相关教学研究人员借鉴。

关键词:面向系统;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系统综合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竞争力,是计算机教育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计算机专业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是分类培养[1]:培养将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人员和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领域应用问题的计算机应用人员。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人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以更好地设计出新型计算机系统。对计算机应用人员,若能对计算机系统深入理解,则可在计算机应用系统架构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本身的特性,提高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性能。因此,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内容[2-3]。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东南大学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对于硬件,其核心是CPU;对于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可延伸包含网络操作系统)、编译软件和数据库系统。

对面向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建设,东南大学的目标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深入理解,希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能设计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主要方法是强调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根据“强化基础、软硬结合、立足系统、面向应

用、加强实践”教学理念,东南大学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面向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以硬件系统综合实践和软件系统综合实践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加以综合,通过学生科研实践和毕业设计强化“面向系统”的理念。

硬件系统综合实践包括硬件实验和接口实验。硬件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运用EDA技术、采用软件设计一个指令集自定义的模型计算机,并下载到FPGA芯片,让学生深入理解CPU结构、会设计一个CPU。接口实验主要包括存储器扩展、定时器、串口、并口、中断、A/D、D/A、DMA控制器、小型微机应用系统的综合设计与测试等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微机接口及其应用技术。

软件系统综合实践主要包括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和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对编译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设计可生成编译程序的程序,也就是编译程序生成工具程序(包括Lex和Yacc),加强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本质和编译软件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特别是大型软件的设计能力。对于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阅读Linux操作系统源代码的基础上添加新的系统调用,修改调度程序的代码,扩展一个新的调度算法;或者基于Java虚拟机,完成基于Java虚拟机的线程调度及请求页式管理的Java实现,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的理解,提高对操作系统内核的分析与扩展能力。对于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4],通过设计一个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今后从事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充分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事务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SQL语言解析与执行以及索引优化技术的实现。

对于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从系统设计的角度,通过对SOC(片上系统)的硬、软件设计,将学生带进计算机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综合开发的领域,让学生初步理解软件、硬件协同设计,给学生一次综合的训练的机会,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

2 典型实践课程建设探索

这里主要介绍东南大学硬件实验、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建设探索经验。

2.1 硬件实验实践课程

东南大学长期重视硬件教学。东南大学硬件课程群是江苏省优秀课程群。1985年,为了加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综合实践,我校开始独立设置计算机硬件实验实践课程。硬件实验实践课程内容是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易的CPU,可以完成七条基本指令。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初步改变了惧怕硬件的心理,在对课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主设计自己的CPU,不设条条框框,学生实验完成情况令人满意,改革初现成效。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在全国相关教学会议上被作为样板,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由于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模型计算机系统课程设计”(硬件实验)课程建设于1993年被评为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从1999年开始,我们探索在原有CPU设计基础上增加接口部件,并将EDA技术引入到课程设计中,为开设“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经过长期的建设,硬件实验实践课程目前将着眼于CPU的组织和严格的时空安排,着眼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基本电路的实现方法,由小型部件实验和大型课程设计组成。课程目标是通过实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整机概念,进一步弄清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时空关系,学会指令功能的电路实现方法和技巧,掌握运用EDA技术进行设计和调试的工作方法,提高学生自行设计、调试分析的独立工作能力。

小型部件实验用传统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完成,使学生对运算器、存储器、数据通路、总线等基本概念有感性认识,对数据流和控制流的关系、计算机主要部件的工作过程有较清楚的了解。

大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运用EDA技术,采用ALTERA公司的MAX+PLUSII软件或Quartus II软件,自己设计一台指令功能完备的模型计算机,下载到本实验系统提供的FLEX10K系列芯片上,并调试成功,最后通过检查验收程序,写出报告。对于模型计算机设计,分为两个层次: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与调试和复杂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与调试。对于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与调试,可自行规定数据格式和指令格式,在所提供的条件范围内设计一台能够实现基本指令的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对于复杂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与调试,要求具有多种寻址方式、中断系统、16条以上指令,掌握用Verilog语言设计计算机硬件的能力,掌握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设计计算机硬件的工作方法及工作过程。

该课程不安排考试,学生成绩以其学习态度、设计能力、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情况评定。具体分配如下:学习态度10分,设计水平和实验结果

60分(设计方案30分、实验结果20分、创新10分),实验报告30分(方案和电路10分、文字表述10分、总结和分析等10分)。总分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分。

2.2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程序是重要的系统软件,其设计理论基础涉及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编译程序设计的简单方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描述规范进行相应的词法、语法分析和目标代码生成。主要不足是程序设计语言描述规范发生改变时不能做快速适应。因此,在编译程序设计时,一种新的方法是使用编译程序生成工具生成编译程序。典型编译程序生成工具有Lex和Yacc。为了使学生对Lex和Yacc的实现机理有深入的理解,东南大学从2005年开始独立设置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

该课程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设计一个通用的能够自动根据正规表达式生成词法分析程序的工具程序SeuLex和一个通用的能够根据上下文无关文法及其语义规则自动生成语法分析程序的工具程序SeuYacc,使学生深入理解编译原理,为在大型软件系统实践中设计性能优良的软件系统打下基础。

SeuLex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给定一个语言的Lex完整描述,通过程序实现对应的正规表达式集分析、相应非确定的有限自动机构造、确定化和最小化;根据最小化的确定有限自动机生成对应的词法分析程序。对于SeuYacc设计,主要内容是给定一个语言的Yacc完整描述,通过程序实现对应的LALR(1)分析表构造过程;输出基于LALR(1)分析表、具有LALR(1)分析总控程序和LR(1)分析表查表程序的语法分析程序。

该课程考核根据每个学生小组必做实验和选做完成情况、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选做实验的数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小组评分,作为该小组成员的最高得分;对小组内各个成员评分,结合学生小组分工情况和组内评价进行评分。

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设计对加强学生对编译理论的理解、提高大型程序的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3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对操作系统的深入理解,可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提高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效率,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应用”,更进一步设计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

为了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的理解,提高其对操作系统内核的分析与扩展能力,东南大学从2005年开始独立设置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践课程。

该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将来在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或在Java虚拟机上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提供两类难度相当的实验,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做A类或者B类。

A类: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阅读Linux操作系统源代码的基础上完成两个主要项目:在Linux2.4的内核中添加新的系统调用,以理解系统调用的工作机制,掌握扩展内核功能的技术;在Linux2.4中修改调度程序的代码,扩展一个新的调度算法。

B类:在Java虚拟机上完成两个项目:基于Java虚拟机的线程调度;请求页式管理的Java实现。

该课程考核根据每个学生小组必做实验和选做完成情况、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选做实验的数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小组评分,作为该小组成员的最高得分;对小组内各个成员评分,结合学生小组分工情况和组内评价进行评分。

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该课程设计,对操作系统的理解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对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有了一定信心。

2.4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信息处理的重要系统软件,充分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提高信息处理应用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为学生今后从事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充分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东南大学利用在各种数据库系统开发方面的长期科研积累,从2005年开始独立设置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安排学生3~4人一组,分配角色,不限机时,遵循软件工程的要求自行设计并实现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MyDBMS,通过实践,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内部实现技术。

该课程实验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数据库事务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二是SQL语言解析与执行,以及索引优化技术的实现。对于数据库事务处理系统实验,主要是实现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两步提交事务处理系统;对于SQL语言解析与执行实验,主要实现标准SQL语言的解析,以及执行控制模块;对索引优化技术实验,主要实现B+树索引结构并优化。

该课程考核根据每个学生小组必做实验和选做完成情况、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选做实验的数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小组评分,作为该小组成员的最高得分;对小组内各个成员评分,结合学生小组分工情况和组内评价进行评分。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普遍反映虽然很辛苦,但收获很大。该实践课程所依据的理论课程“数据库原理”于2010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5 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是软件综合实践和硬件综合实践的集成,要求学生从CPU 设计、接口设计到BIOS设计、汇编器设计、编译程序设计和应用示范程序设计,需要软硬综合。东南大学从2003年开始探索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建设。

2003年,东南大学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总体大纲,以及“软硬结合、立足系统”的教学指导思想,参考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以及日本法政大学的课程设计实践的经验,独立设置了“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将“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定位在采用EDA、OO(面向对象)、SOPC等技术,综合软硬件实践,形成小型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目标。将学生5~6人分为一组,设计内容包括嵌入式CPU设计、接口电路设计、BIOS设计、编译器设计、简单应用程序设计等,真正将学生带进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与开发领域,让学生得到一次全面综合的实践训练。

该课程硬件部分实验是设计一个可运行指定的31条MIPS指令的RISC型MIPS16微处理器,具有32位指令、16位地址线和数据线。实验要求包括处理器采用哈佛结构,有独立的2KB的指令存储器和2KB的数据存储器;具有2个中断源入口,两级中断优先级(可选);具有2个16位定时/计数器;具有一个4×4键盘控制器和4位7段LED控制器;具有一个简单UART串行通信控制器或一个SCI串行通信控制器;具有看门狗功能(可选);用不同的方法实现移位指令,并分析对主频和功耗上的影响(可选);增加乘法器、除法器、标志寄存器等(可选)。

该课程软件部分实验包括含有编辑功能的MIPS16汇编(编译)程序;含有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可选);含有硬件各部件测试程序;MiniC编译器(可选);集成开发环境IDE的设计(可选);含有一个应用程序范例(可选)。

在多年的课程设计中,学生们不仅完成了简单的SoC设计,更不断进取,分别完成了流水型、超标量型、带分支预测的流水、带指令预取的流水、双核等多种先进的设计。2005级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MiniSys IDE已作为东南大学硬件基础课的实验工具。2006级学生尝试了增加鼠标、黑白液晶屏、彩色液晶屏、步进电机、点阵LED等外部设备的接口电路、并初步尝试了3核处理器的设计。该课程于2009年成为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

3 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教学工作量较大,需要教师有很大的投入,才能保证教学效果。东南大学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首先从实验实践教学考核政策上予以倾斜,学校实验教学与技术岗位编制中,充分考虑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重点建设的实验中心,改革与建设编制岗位数所占的比例可以达到中心实验技术岗位的20%以上。

另外,针对独立设置的课程设计[5-6],有如下建议。

1) 任务布置阶段,因人而异,避免一刀切: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出基本任务要求,鼓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走,绝不降低基本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给出的任务比基本要求略高,鼓励他们多进行讨论,让这部分学生能“吃饱吃好”;对于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行组织讨论,充分发挥能动性,提出自己的方案,可以四个不限定(不限定学生设计的总体结构,不限定学生具体实施设计的步骤,不限定最终的目标与验证方法,不限定学生实施自己设计的时间和地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任务执行阶段,做到教师全程跟踪: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讲清楚基本原理和设计中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必要时给这部分学生补一点基础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引导学生能够更为完善地完成设计,并在设计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自己的特色,这部分学生要多做一些启发性的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做各种探索性实验,要经常参加他们的讨论,听取他们的思路,并及时为他们提供有关的资料。

3) 任务验收阶段,采用招标式课程设计验收方案:各组展示本组的设计,组长做总体性介绍;成员展示自己设计的特色;各组之间展开竞争和互评,用自己的最优秀部分赢取验收教师和其他组成员的好评。

4) 严把设计质量关:杜绝抄袭现象;规范设计报告格式,提高设计报告质量。

4 结语

提高学生系统认识能力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东南大学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经验表明,面向系统的综合实践很有必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当然,面向系统的综合实践对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还具有较大难度。如何使所有学生均有很大的收获,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希望本文对相关教学研究人员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杨全胜,王晓蔚,任国林,等. 计算机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内涵与人文内涵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6):72-74.

[3] 翟玉庆,邓建明. 计算机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1):33-35.

[4] 徐立臻,王伟. 软件学院数据库原理课程实践环节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1):141-143.

[5] 杨全胜,王晓蔚,吴强. 对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质量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7(22):38-41.

[6] 杨全胜.强调系统综合观,鼓励创新精神:记“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3):25.

System-oriented Practice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Major in Computer

ZHAI Yuqing, YANG Quansheng, WANG Xiao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 to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desig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systems after understanding computer systems deeply. One important approach of understanding computer systems deeply is that a system-oriented practice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 should be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our experiences on studying a system-oriented practice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lated teaching researchers.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调度与规划;教学;研究

0 引言

《电力调度与规划》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领域课程,我们将《电力系统调度》与《电力系统规划》两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调度的认识与规划设计能力,本课程要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等课程为前导课程,其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

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与现代电力生产运行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其目标如表1:

表1 课程目标表

2 课程内容安排和要求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目标,为使学生能做好调度与规划工作,本课程设计了11个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呈递进关系;在教学实施中,将其进一步分解成49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和要求见表2[1-2]。

表2 课程内容和要求表

3 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电力调度与规划》教学内容包含电力系统调度与电力系统规划两方面的内容,由于调度的内容较少,多购买一本教材不太合理,教师只能在讲课过程中对调度的内容进行补充,详细讲解,督促学生做好笔记。

2)本课程的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足够好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数学计算能力与计算机编程能力,所以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实施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只给学生讲解规划设计的实例,并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原始资料进行规划设计。

3)由于综合了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届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下发规划项目的内容加以练习。

4 总结

《电力调度与规划》是开设在三年级第一期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调度与规划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且相互割裂的,本课程课构建一个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及其规划等的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将《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等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生产与运行有了更全面的概念,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浩忠.电力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平台;输油管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45-03

1 引言

输油管线课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管线设计和输送工艺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输油管线的设计方法,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掌握管线运行的基本知识,具备判断并处置各种工况的能力。

输油管线课的内容包括固定管线和机动管线两部分,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对于机动输油管线来说,输油时临时地面铺设,输油任务完成后撤收。因此,它具有线路状况的不确定性、工艺设计的快速性、输送设备的通用性以及意外工况处置的特殊性等特点[1]。课程的理论课教学,精讲管线输油的基本原理、工艺设计计算、各种工况的分析判断方法等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并探讨研究尚无定论的问题。几年的实践表明,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 实践教学分析

输油管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针对管线工艺的课程设计、管线输送的各种实验(沿程摩阻实验、水击实验、输送工况实验、排空实验、不满流实验等)、输油设备的操作实习、管线输送的综合实验等。

课程设计是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基础数据,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一条机动管线的设计计算,提交设计图纸和计算说明书。各种实验的组织方式依实验本身的性质不同而异,有所不同,有些安排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有些则安排专门的实验课。设备操作实习、管线输送综合实验安排集中周实施。

本课程实践环节内容多,学时较少。2008年之前,实验条件主要是实际设备和属于物理模拟的管线系统,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属于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比如管线沿程摩阻、不满流实验),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对于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由于实验准备工作多、时间长,实验的效果难以完全达到要求;用实际管线设备进行的综合性实验,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岗位,许多实验过程没有实际体会,能力的锻炼有局限性;创新性实验只是极少数学生有可能在课外进行。

分析实践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在实践教学中扮演主要角色;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创新实验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性实验更多的是形式,研究得不够。

3 实验教学平台建设[2-5]

按照“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综合运用、注重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图1)。

一是采用物理模拟的手段,建设了一条长度为3.2 km的小口径管线系统,设置多个调速泵站,工艺流程与实际管线相同。既可用水代油进行实验,以节约实验经费、便于管理、确保安全,又能用实际油品实验,进行输油工况特别是不同油品的顺序输送研究。建设了一个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室,能够进行各种输油设备、器材、仪表的性能实验。

二是运用模拟仿真技术,构建机动管线模拟训练系统。将管输动态分析运用于输油模拟实验,真实反映管线系统流动状态变化的全过程,开发了工艺设计、输油仿真、调度指挥、泵站监控等软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长度、不同起伏状况的虚拟管线,进行各种工况的模拟实验。建设了油料器材、设备仿真实验室,构建了仿真实验平台,开发了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环境。

三是研制了以机动管线制式输油设备为原型的输油泵机组、供油泵机组半实物模拟器。模拟器仪表、指示灯、操作手柄的布局与实物相同,所有操作与实物一致,既能够进行输油泵机组、供油泵机组的使用操作训练,又能与模拟软件构成完整的模拟实验管线系统,进行输油调度、情况处置的实验。

四是配齐了能够铺设10 km管线,开设四个泵站、两个计量站的机动管线管子、器材和设备,为学生进行综合输油实践提供了物资基础。

4 教学实践

2009年以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已建成的实验教学平台,对输油管线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用虚拟管线对课程设计进行优化 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3~5人为一组,教师给学生提供课程设计的基础数据。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一条机动管线的有关计算、流程设计、泵站布置、排空设计等,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书;再分组将每人所设计的机动管线系统按照设计参数构建虚拟管线,进行计算结果的验证和设计方案优化,讨论并找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第三步是每位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此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管线设计内容的理解,熟练掌握设计方法,又学会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输油管线设计的方法。

用物理模拟系统进行输油设备性能实验

一是结合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分别进行管线输油的有关单项实验。比如利用小口径管线系统进行管线沿程摩阻、开式和闭式输送方式等验证性实验,长陡下坡线路不满流、气顶液排空等演示性实验等。利用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系统,进行阀门流通能力、流量计检测精度等实验。在进行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熟练掌握实验方法,能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是进行管线输送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分组进行,8~10人为一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岗位轮换进行实验。按照管线输送的程序,主要进行管线充油、输送、典型工况变化、停输、排空的实验,人为造成输送过程中管线水击、位置固定的线路泄漏等实验。每组学生实验前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用模拟器进行输油设备的操作训练 机动管线泵机组由发动机驱动,输油中采用改变泵转速的方法进行输油压力调节,泵机组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管线输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学生应当熟练掌握泵机组的操作。实物操作练习的效果好,但准备时间长、油耗高、易损坏设备和仪表,且受天气、场地等条件限制,训练效益较低。泵机组模拟器(图2)研制成功后,在教学实施时,先让每个学生在模拟器上进行操作练习,操作熟练后再动用实物练习。这种虚实结合的操作训练,有效地增强了训练效果,节省了经费。

用管线模拟系统进行输送工况实验 利用小口径管线系统进行管线输送实验,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管线输送的基本情况,巩固理论课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该管线系统站距较短,远小于实际管线,所输送的液体不可压缩,压力波沿管线传播的时间与实际管线相差较大,因此,管线输送中的特殊工况(比如最常见的线路任意位置泄漏)在物理模拟系统中难以进行实验。

构建包括泵站监控、输油调度、系统仿真、训练考核等软件和泵机组模拟器的机动管线模拟训练系统(见图3),采用真实的数据构建虚拟管线,设置虚拟情况进行与实际相同的输送作业,进行各种输送工况的实验。学生8~10人为一组,其中两人担任输油调度,负责设置实验工况,其他人在不同岗位进行操作,学生岗位轮换。学生也可以利用软件,独立进行管线输送的计算机模拟训练。学生可以应用管线模拟系统,探讨所感兴趣的问题,验证学过的输油工况变化规律、运行自己编写的有关计算机程序。

实物实验、模拟实验互为补充,克服了以短管线代替长管线实验所造成的数据失真问题,泵站操作和输油调度紧密结合,训练与实操无缝衔接,提高了实验的针对性、有效性。

用机动管线输油装备进行综合实验 实物综合实验单独安排,集中一周的时间进行,重点练习管线各种地形的铺设、穿跨越障碍、泵站开设和输送中的配合作业;检验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习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探讨管线输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新研装备、新开发软件的使用。

用虚实结合的实验平台开展创新实验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中,把不同的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完成必须完成的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实验条件,进行探索实验、创新研究,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比如,利用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系统,填补了多项国外引进油料器材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新研输油器材的探索实验,为确定其技术指标提供了数据支撑。利用油料器材、设备仿真实验系统,针对阀门的现场维修,提出了改进方案;对水底裸管铺设穿越河流进行模拟仿真,提出了新的稳管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利用管线模拟仿真系统,提出了不同口径机动管线配合使用的技术方案。

创新实验除了在课内安排一些学时外,更多的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单个学生独立实验或兴趣小组专题实验,课外实验要提前预约。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索的欲望,提升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作用。

5 结语

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将流体机械、检测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等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实物实验、虚拟实验各自的特点和优长,互为补充,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克服了传统实验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这一点。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伟明,雍歧卫,蒋明,等.输油管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19-121.

[2]李兵,邢立民,等.运用模拟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114-116.

[3]张伟明,蒋明,等.输油管线模拟实验系统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60-61.

[4]蒋明,张伟明,周绪杨.装配式输油管道模拟训练系统的开发[C]//2009中国国际石油与天然气管道会议论文集.

2009:542-545.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第三方物流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而发展,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第三方物流知识因此也成为各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内容,特别是针对实践类的课程更是如此。开设这类实践课程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第三方物流的原理、操作,使学生掌握现代第三方物流管理的理论、发展趋势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务操作能力。为此,实践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现结合我校的第三方物流实训平台对该类课程进行规划设计。

本文以北京络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第三方物流系统作为设计背景,模拟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物流运作全过程中的所有步骤。以期学生通过实践充分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业务需求和特点及其核心运作和管理的目标——三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其资源的调配与整合。

1.实训内容简介

模拟从物流信息系统初始化到整个物流业务活动结束的过程中,企业信息系统操作人员所进行的操作。主要包括下列几类岗位和系统模块,总计安排116 课时。

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需进行系统初始化工作,在系统中输入企业的基础资料,包括站点、人员、车辆、库房、设备等信息。

客户管理商务人员——物流企业的商务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客户的开发、谈判、签约和信息维护,要实现信息化,需在系统中维护客户合同信息、货品信息、计费标准应等。

供应商管理——分供方管理人员在系统中录入并维护分供方的信息;比如,车辆人员等

订单管理——客服人员在第三方物流系统中将订单管理作为一个单独模块。主要负责运营过程中与客户的沟通,接受客户指令转化为作业计划单,接受客户查询,处理突发事件等。

仓储作业管理——仓储管理员在系统中为每单作业计划(包括出库、入库、移库、盘点等)指定储位、作业设备和人力,以便指令人力进行准确操作,并在操作完成后向系统反馈实际操作结果。

运输管理和配送管理——运输和配送人员针对每笔运单指令,合理安排路由和运力,以求高效的完成运输和配送作业。同时信息管理员则应对运单进行签收、查询等,有时还需接受客户的查询。

商务结算——财务人员要审核服务合同中的价格条款,确认客户的计费标准,在运营中则需定期生成应收应付,统计作业量等。

综合实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实训练习。在实训基地中将实训岗位设为:客服(订单录入)、理货员、搬运工、保管员、分拣员、补货员、包装员、加工员、调度员、驾驶员等。

2.实训目标

该实训设计主要以国内外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JIT配送模式为核心模型,突出3PL企业面向其大型公司在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领域的服务模式。按照国际标准定义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可以通过角色的定制分配,模拟商务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统计报表、商务结算、全球客户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执行过程,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从客户需求、商务解析、货物入库、在库、出库、配送作业操作、车辆调度处理等流程的实际演练,理解物流各个环节的操作原理和逻辑关系。通过每个业务环节的过程演示,以加深用户对物流管理流程、系统设计思想和企业业务模式的理解。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实训练习,学生可以理解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操作流程,熟练掌握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操作方法。通过实训演练,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员工和物流专业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各种资源和整个运输、仓储过程,实现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面集成和统一管理。

3.实训系统功能

第三方物流系统是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的业务需求和特点,围绕三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运作的,其资源的调配与整合是该系统的核心运作和管理目标。通过第三方物流软件信息系统的应用,将物流网络与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实现信息流的高速与准确传递,保证企业快速反应与处理能力,利用资金流的管理与控制,提供系统内在推动力并提供经营分析和考核数据,通过分析与监控工具结合管理方法为物流体系资源配备提出依据并保证体系良性运作。第三方物流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基础信息管理、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商务结算管理、统计分析管理、客户网上服务管理。综合实现并能够满足整个第三方物流各个执行环节的业务运作和管理决策的需要,各系统能独立使用,又能集成使用。

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各个子模块:

4.第三方物流实训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本课程应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项目,包括订单处理、出入库作业、仓储管理、运输配送作业。让学生掌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般经营方式和服务内容。从订单的接收开始,以实物流程为主线,兼顾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处理,使系统使用者明晰的理清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流程。

5.实训技能岗位设置

6.课时和内容安排

总课时为116课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单个业务的模拟;第二阶段,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实训。

第一阶段: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各个业务模块进行模拟。了解系统的功能、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第二阶段:将实训学生分组,并分配不同角色模拟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运作,如在实训基地中,实训岗位可设为:系统管理员、客服(订单录入)、理货员、搬运工、保管员、分拣员、补货员、包装员、加工员、运输配送调度员、驾驶员。

课时安排一览表:

7.考核、评价

根据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管理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1、项目规划过程。2、实施过程; 3、是否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对工作认真踏实, 一丝不苟; 采取的方法: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并选出完成任务最佳者, 并对能提出最佳方案者给予加分表扬。

8.实训总结

必要的实训总结,有利于改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利于发现教学弊端,提升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主要应包括实训题目、实训过程描述、问题描述、解决方法描述等必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管红波.基于实践的物流实训课程设计[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

[2]刘晓晶,吴海燕.案例教学法与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3]丁红英.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1).

[4]张春立.浅议高职物流课程的仓储实训教学[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MOOC;校级资源共享课;操作系统;学习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3-0050-03

一、引言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以具有大规模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分布式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开放性、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引领了网络教学的全新模式,[1]为传统高等院校改变和发展新的教育供给模式提供了机会。[2]校级资源共享课作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为高校师生提供最直接的网络资源服务,推动着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涉及了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与用户三者工作和交互的关系,是一门重要的过渡性课程。将MOOC特征优势融入“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的设计与制作中,可有助于改善共享课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在一定意义上带动“操作系统”网络课程的开展,促进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MOOC与校级资源共享课

1.MOOC课程设计特点

(1)创设真实情景感知

MOOC依托Web 2.0的交互特点,在虚拟环境中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创设真实情景感知,实现师生与生生亲临课堂般的实时互动。课程资源在设计和组织上具有简洁性、清晰性、层次性、紧凑性和动态性,它不仅作为知识的载体,更承担起创设情境、学习引导、发起协作、激发会话的建构作用。[3]

(2)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

MOOC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建构主义原则和行为主义原则,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建构与认知。[4]视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时间精短并内置交互式小测验,人性化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碎片化学习。课后的练习与测验针对不同的学习进度与程度进行了基础和拓展的划分,促使了虚拟课堂中的因材施教。论坛的开设使网络教学行为活跃起来,带动学生情境化的解决问题、开拓思维。

(3)专业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MOOC设置教学评价与反馈环节,为学生就教学资源的组织建设及授课过程中媒体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发表看法提供了专业的渠道。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拓宽了课程改进的空间,有利于课程的循环发展和长效运行。

(4)灵活的学习支持服务

MOOC课程中真实情景感知的创设、教学活动与评价反馈的设计等主要来自于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的支撑,依靠学习支持服务提供的学业支持、管理支持、技术支持和情感支持,可以随时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优质的自主学习。

2.校级资源共享课模式

(1)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在资源设计上,校级资源共享课尽管以网络形式呈现,却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既有传统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同时兼具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5]校级资源共享课中资源呈现的方式以实境课堂教学为设计蓝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来自于传统课堂的授课流程和教学依据,通过在线交互的虚拟形式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模式上,校级资源共享课与传统课堂存在着差别,如图1、2所示。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承接在教师和回收教学信息中,教师扮演了主导者角色,学生相对被动。校级资源共享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教师将学习信息综合分析后再反馈给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存在感与主体性,教师只作为学习的辅助者与高级伙伴,为学生的自我提升起到过渡作用。

校级资源共享课能够打破传统高校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解放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拓宽学习视角,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信息技术素养,也有利于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2)课程制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校级资源共享课制作的优势体现在课程的制作者基本来自高校的一线教师,这为课程的实用性提供了保障。但目前共享课的设计在学习支持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学资源往往在完成了电子化之后,教学组织的匹配不够充分;二是课程内容对学习者大多完成单向传输,交互和评价等辅助环节不够完善,较难促成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再生;三是缺少课程的后期管理,即课程的持续性和可扩展性不够好。

校级资源共享课可对MOOC的优势特征进行酌情、合理的借鉴,通过深化网络资源设计理念、加强交互和评价及对课程进行定期的更新与维护等方式改善共享课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以传统课堂为依据,体现开放性与交互性,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支持服务并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络课程。

三、融合MOOC元素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核心、最基础的软件,也是计算机工作的前提。[6] “操作系统”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带领学生理解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之间的工作及交互关系,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融合MOOC的优势元素,以学习支持服务为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教学需求、具有普适性的“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的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如图3所示。

1.第一阶段――教学引导

“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概念性强、理论多,知识点大多以原理叙述为主,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7]教学引导的设置可以在网络教学中模拟真实课堂中教师课前的导学环节,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前支持服务。

“操作系统”是在学生先修过C语言、数据结构、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开设的,课程简介可使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前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学计划依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分别制定理论与实验部分的学时与培养目标,使学生可以清晰地掌控课程的进度。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和目的,设计两种建议性规划:一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随堂规划;二是针对非专业学习爱好者的自学规划,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同时促进个性化的学习。

2.第二阶段――教学主体活动

第二阶段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串联,是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也是本课的核心部分。依据“操作系统”课程教材,将课程内容分为操纵系统引论、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六个主题模块,每个模块细化为知识点集。而根据本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每个知识点集都由课程视频学习和课余辅助学习组成。

(1)课程视频学习

网络课程中,教学视频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操作系统”课程大篇幅的理论讲授相对枯燥,那么为降低学习的疲劳感,视频的制作要秉持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每节长度平均设定在10分钟左右,给予学生对知识点充分理解与消化的时间。采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视频中设置交互式练习,提高学习的高效性。

对于校级资源共享课,视频的制作可采用操作简单、制作效率高的平民化方法,通过后期编辑将教师的影像与PPT进行合成,并配备字幕。[8]为满足学生线下学习的需求,视频资源和教师授课中的PPT等教学素材要可供下载,学生可将其存放于云盘中。

(2)课余辅助学习

课余辅助学习由练习与作业、实践与拓展、考核等环节构成,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成果,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巩固知识体系,提供学中支持服务。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实践较为集中在这三部分,例如设计时间片轮转法和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实现处理机的调度、动态分区和LRU算法处理缺页中断等一系列实验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校级资源共享课还可采用虚拟机技术,在丰富“操作系统”课程实训内容的同时,既保证教学质量,又增加了网络实验的安全性。

操作系统复杂、多样且更新较快,传统课本中的知识面涉及有限,那么共享课的拓展环节可为学生提供除Windows外,其他较为典型的操作系统相关知识,如Unix系统和Linux下的Ubuntu系统等,并做到定期更新。举一反三的拓展与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开拓学习视角、培养发散思维。课程中练习、作业与考核环节由系统题库随机出题,确保学生检验学习的客观性。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论坛的开设鼓励学习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心得与教师、其他学习者进行分享和讨论。校级资源共享课可利用普及度较高并支持多种终端形式的QQ、Skype、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软件为学生提供单点交流与群组互动的途径,在虚拟课堂中组建学习团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另外,共享课可鼓励学生采用Evernote、有道云笔记、百度云记事本等网络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

3.第三阶段――教学改进与反思

教学改进与反思阶段是对本课的评价及反馈,分为教和学两部分,提供学后支持服务。教学评价是从学生的视角对“操作系统”课程资源的适用性、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教学交互的及时性和教师的视频讲授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课程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学习评价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可由学生在阶段性调查问卷中进行的自评和互评组成,总结性评价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练习、实验、考核的完成度和论坛中学习活跃度的考察给出的分数及评语的点评方式。学习评价与反馈为学生带来反思,是自我重识的过程。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网络教学观念的转变,校级资源共享课将渐渐成为高校师生进行在线教与学活动的一项直接而重要的选择方式。“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学科中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融合MOOC优势元素,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努力设计、制作成为符合现代化资源设计理念、具备学习支持服务的优质网络课程。在为本专业学生和计算机学习爱好者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提供便捷途径的同时,有助于学生高阶能力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淑苹.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软件导报, 2013(3):191-193.

[2]袁莉,Stephen Powell,马红亮.MOOC与高等教育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5.

[3]谢明凤.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和知识本体应用的远程课程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5):78-86.

[4]罗芳,杨长兴,刘卫国.MOOC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J].软件导报,2014(9):183-185.

[5]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6):80-85.

[6]左万历,赵东范,闫昭.操作系统课程的多角度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7]张鸿,罗宇翰.操作系统课程中抽象知识的可视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4):50-53.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基本情况

“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学科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是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和设计开发应用系统等基本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特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原理中的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概念、思想、策略和算法等,能结合实际操作系统开展应用系统开发,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我校计算机系于1985年开始开设“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湖北地区较早开设本课程的高校之一。在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第一个教学计划中,即将操作系统原理列为专业必修课,采用了当时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汤子瀛教授编著的教材,由于当时操作系统资料相对较少,实验资料主要是翻译学校引进设备时随机所带的系列资料,如根据MV6000机操作系统资料翻译的相关的操作系统使用手册,对操作系统及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7年开始,我系采用以UNIX操作系统为主的新版《操作系统基础教程》。1992-2006年期间,本课题组在操作系统教学中,根据当时教学需要,相继采用过华中理工大学庞丽萍教授编著的《操作系统原理》(1版-3版)、清华大学张尧学教授编著的《操作系统教程》、北京大学陈向群教授编著的《操作系统原理》,以及陈向群教授等人翻译的《现代操作系统》等国内外著名教材。

从80年代末,在“操作系统原理”教学中引入了操作系统使用和算法实验。从1996年开始设置了“操作系统原理”实验,1998年开始设置“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课程,为此我们编写了内部用的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教材,包括教师指导书和学生实验指导书。这些实践环节的加入,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年本课题组开始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操作系统原理”教学研究,为此制作了操作系统课堂教学软件,后该软件获得了湖北省组织的CAI课件比赛三等奖。从2000年起,本课题组初步开发并建设了操作系统题库和考试系统。

1999年本课程组所申请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列为校级主干课建设行列,在课程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建设,于2004年通过学校验收,并被评为校级优秀主干课,2005年本课程进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该课程经过20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从1986年起,先后有5位教授、7位副教授和多名年轻教师先后担任过“操作系统”课程的主讲教师或实验课程教师。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高、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勇于探索且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

2“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中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底层的系统软件,其重点是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和文件系统等内容。“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授对计算机资源控制与管理的实现原理及方法、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设计优劣的效率分析。

从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该课程的核心知识单元包括:

(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3学时):操作系统定义与组成,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征,操作系统的类型及特点,操作系统性能,常用操作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硬件基础;

(2) 进程管理(21学时):进程的概念、进程的表示和调度状态、进程的控制、进程调度、进程同步、信号量、进程通信、死锁;

(3) 内存管理(12学时):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存映射机制、早期的存储管理、分页存储管理、虚拟存储管理、请求分页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段页式存储管理;

(4) 文件管理系统(12学时):文件管理系统、文件结构和存取法、文件的目录结构、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文件的存取控制、文件系统与用户的接口;

(5) 设备管理(6学时):设备管理、输入输出系统结构、设备驱动与驱动调度、设备分配程序、I/O设备处理程序。

我们认为,该课程的重点包括:

(1) 操作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算法与策略;

(2) 系统调用接口及其使用;

(3) 计算机系统中的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方法;

(4) 计算机死锁的检测与预防;

(5) 操作系统实例研究,如UNIX/ Linux系统。

该课程的难点包括:

(1) 并发程序设计、进程创建、进程撤销、进程间的同步与互斥;

(2) 存储管理策略与实现方法;

(3) 文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4)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对于以上各类重点难点、本课程在组织理论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 备课等各类教学活动,对重点、难点进行研讨,根据学生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2) 采用案例教学,提倡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要点、方法、思路、原理与策略,层层剖析。从抽象到具体,在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

(3) 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采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4) 倡导学生的自学精神,使学生从“听懂”到“学会”,最后达到“融会贯通”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将“操作系统原理”实践教学设计为四个层次,即预备层、概念层、原理层和应用层。预备层为流行操作系统的主要命令使用及其上的程序设计;以及以Linux的基本Shell程序设计方法;概念层主要涉及操作系统原理中的相关概念实现,如PCB和信号灯等;原理层为“操作系统原理”中的主要算法、策略和原理的验证性实验和部分综合性实验,包括进程的创建和撤销、内存空闲块管理策略、作业与进程调度策略、分区分配管理、内存淘汰策略等基本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应用层是以上述算法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以体现学习操作系统原理后的应用价值,例如实现火车票网上订购系统等。前两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全体学生均要参加,第三、四个层次的内容供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选择。

在课程设计时,我们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系统核心算法的设计与调试,学生在完成这些内容时,必然涉及系统程序设计的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系统程序设计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了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和系统程序设计方法。学生们通过操作系统多个教学环节,不仅真正学懂了操作系统的原理和理论,还掌握了剖析实际操作系统、实现并扩充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基本技能。学生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收获。

3 “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在“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如何分层次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和研究;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课程及其资源建设;在夯实基础教学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等等。下面就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针对上述教学改革和研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解决策略或方案。

(1) 构建分层次的理论教学内容。建立了层次化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体系,改革了传统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体系,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根据培养层次,增加了先导课程“基于Linux程序设计”,提出了“操作系统”课程群思想,该课程群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于Linux的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等课程,并在研究生层次上开设了“分布式操作系统”等课程。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使得该课程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以点带面,以面促体的活体。这个点就是“操作系统”理论课程,这个面就是操作系统算法实验,这个体就是以操作系统算法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2) 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组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其宗旨在于在传统单一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具备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组改革了“操作系统”实验课程体系,重点研究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有“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并将相关实验按难易程度划分为初、中、和课程设计四个层次,形成了课程实验、应用实验和综合实验层次。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完成相应实践过程,达到能力训练和启发创新的目的。试行结果表明,学生开放实验室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风有了较大好转,使得学生每年参加的ACM等各类比赛中,均获得了好成绩。

(3) 重视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和研究。课程组一贯重视参与、申报、建设各级教学改革项目,先后主持或参与湖北省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校级等各级各类教改项目数项,有的已顺利完成,通过了验收。阶段性成果已多次获奖。具不完全统计,近三年中,课程组教师获得“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各2项、“多媒体教学课件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1项(三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4) 对“操作系统”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了重组和整体优化。完善了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书,建立了以“操作系统原理”为核心,以“操作系统算法实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为突破口,以带动毕业设计选题和考研为目标的层次课程体系;在该课程的培养效果上,由单一化发展为多样化;由单纯的课堂教育走向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内的多种形式教学;从近三年我系毕业生考研中的“操作系统原理”考试效果分析看,平均及格率达到70%,其中平均优良(85分以上)率达35%,这充分说明了该课程教学的效果。

(5 )建立了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教学平台,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开发了以“操作系统原理”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远程课件、网上答疑系统、网上在线考试系统和试卷(题)库系统在内的一系列软件,形成了本课程体系的特色项目,这样不仅提供了网络课堂,而且实现了对包括作业布置、批阅、成绩记载等教学环节在内的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

(6) 教学研究和课程资料建设。具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共编写编译出版4部教材。这些教材均由国内有影响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被许多高校选为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在本课题建设过程中,我们共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0篇以上,其中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17篇以上;教材教法、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双语教学等论文2篇以上,教学实践方面的论文2篇以上;教学管理及其相关研究方面的论文近2篇以上。

(7) 在加强基础的前提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从我系大学生在ACM比赛(2006-2008年中,在ACM亚洲区中国赛区的系列比赛中,共获得6块铜牌,其中的很多比赛算法都利用到操作系统原理中的相关算法思想)、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和大学生科研获奖人数上可以得到佐证。

(8) 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一点将从我们采用的青年教师培养措施和执行情况上进行说明。

① 培养措施

本课程组一向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通过采用积极鼓励措施提高其业务知识和科研能力,如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教师上岗前的试讲制度、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制度等,同时我们分期分批安排主讲老师利用暑期时间参加短期师资培训(参加暑假计算机骨干教师课程培训,以及参加Sun公司的Solaris操作系统实验培训等)和参加全国操作系统学术会议(如从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安排多位教师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操作系统教学和第九届全国操作系统教学会议),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近3年来,课程组先后有5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其中有2为教师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坚持青年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让青年教师独立承担一门课程,使他们尽快成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研讨活动,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材讲义编写,提高教学总结和写作能力;努力创造环境,加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② 执行情况

本课题组根据系里的规定,坚持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对每位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指派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学导师,导师将在为人、工作态度、教学规范和教学经验多方面给予指导。在教师相互听课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还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以及开展青年教师之间相互评课的活动,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我系还坚持新教师上岗前的试讲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保证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课题组根据我系每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的传统,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比赛,将比赛获胜者推荐到学校参加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对在青年教师大赛中的获奖者给与相应的奖励,并规定只有获得学校青年教师大赛的获奖者才能取得资格担任主干课的教学工作,这样有力地确保了本课题组的教学质量。根据学科发展形势,本课程组专门设置了实验课程教师,由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具体负责和实施,吸收了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参加本课题组建设,使得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后继有人。

4结束语

从教学效果上看,从1997年起,本科生参加“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算法实验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有多届学生选择了与操作系统选题相关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题目。这些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论文,极大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很多同学在毕业后从事的开发工作中,感到了“操作系统”等课程对其动手能力提高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部分学生攻读研究生期间,深感本科阶段的“操作系统”系列课程,对其研究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影响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向群. 探索操作系统实践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8(17):45-47.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慕课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功能应用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慕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它能较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自由度。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利用“慕课”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正是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1.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1.1教学现状

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访谈发现目前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与国际相比,国内采用的一些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只能反映经典内容,应用实例多以类Unix为主,与主流市场应用存在距离,无法体现当代操作系统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其次,操作系统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概念较为抽象和需要多门前导专业基础课程支撑等特点,对教师而言,授课难度较大,而对学生来说,则难以掌握课程要领,甚至部分学生在学完之后感到收效甚微;再次,理论较多,动手实践课程较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

1.2“慕课”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慕课”(M0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其优越性主要有:(1)免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不仅开放教师授课视频,还为学生提供包括学习阅读资料和学习辅导等在内的一整套优质教育资源;(2)“慕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这个平台试图将传统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这个虚拟的教室里自由学习;(3)学习活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可以使用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借助任何通讯手段都可以参加到这个虚拟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简单地说“慕课”就是借用现代科技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其核心的教学思想仍然是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扩大受众面。

综上所述,利用“慕课”平台进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对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慕课”平台上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改革

“慕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其关键算法和应用功能:进程调度、进程同步、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计和驱动程序设计等。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借助“慕课”平台实现对操作系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机制等课程设计的改革如下:

2.1操作系统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和记笔记的方式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缺点:6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无趣味,上课不积极,作业不按时完成;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太难、听不懂、学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部分学生愿意学,缺乏预习和复习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的上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慕课”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简化和加工处理,把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的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些视频片段,借助多媒体软件上传到“慕课”平台供学生下载和反复收看;设计一些有趣课件PPT、课后小测验、进程调度小程序帮助学生练习和总结。

2.2操作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变传统讲授模式为诱导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和技能教学模式,把讲堂变成以学生讨论和成果展示为主的课堂。主要模式:预习,学生注册“慕课”网上平台,登录教师制定操作系统课程的视频进行学习,掌握关键点知识并完成教师布置任务;上课讨论,在指定的教室,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帮助其解决问题;课后,教师布置任务,督促学生动手实践联系,如设计小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等。

2.3操作系统评价模式的改革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依赖于课堂观察、考试或者辅助调查问卷等手段。通过“慕课”平台可以实现多元性的形成性评估,如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可以如通过查看同伴评语、过关问题、小实验测试、在线测试等多元手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创造条件帮助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课程设计任务的实施

借鉴“慕课”模式,笔者做了一个为期4个月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验,分为实验班A和对比班B,每班60人。关于实验班,首先,教师给学生介绍“慕课”上课模式,并强调需提前了解课程表、章节内容和学习期限;其次,教师按照“慕课”的模式设计操作系统的课程内容,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制作10~20分钟左右的视频突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疑点,之后用PPT呈现各章节的练习题和动手实践任务;再次,教师并未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把每周二上课时间变成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时间。对比班B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上课。

4.教学效果的验证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教师,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该学期的操作系统课程,并取得一定的课程改革成效。经过4个月的努力,笔者设计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考试结果统计表和程序结果统计表等三种问卷进行调查验证,以了解学生在这种新模式下学习的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喜欢并且能够接受在线课程,而仅有6%的学生不喜欢也不接受“慕课”在线课程,还有10%的学生保持中立,不了解“慕课”也不积极了解和使用“慕课”在线课程模式进行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笔者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笔试测验,进一步验证“慕课”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上表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A借助“慕课”平台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考试及格率为97%,对比班B仍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学习,考试的及格率仅为75%。两个班的及格率差距充分说明“慕课”平台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优越,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概念和系统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表3主要验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小程序,完成程序设计者加20分。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对比班仅有33%的学生能够完成任务,这充分说明借助“慕课”平台学习更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慕课”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高效的平台和课程模式。笔者在后续工作中将更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一步优化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持续加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亮.浅谈慕课背景下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科教,2015(7).

[2]刘海舟.李涛安.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4(69):93-94.

[3]张玉宏,李歆,马宏琳.Android平台下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J].计算机教育,2014.

[4]姚红岩,谭丹丹.面向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的操作系统教学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3(15).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数据结构教学模式问题驱动

1 引言

课程设计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应该完成如下基本目标:应能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能够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软件系列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的中心地位。大量的实践表明,是否学好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对于能否学好计算机本科课程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后续的工作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今,各大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和教材的内容都主要集中在“基本数据结构的阐述和分析、基本数据结构的应用、典型基本算法的适当渗透”这三个方面。其中,前两部分是重点,并占据了较多的篇幅,而这些内容的教与学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所以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中经常会有大量的课程实验作为辅助。

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上述基本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为到达最终目标打下的基础。显然,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出:如图1所示,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来选择、扩展甚至是设计全新的数据结构,然后设计相应的存储结构并加以实现,从而最终完成问题的求解。可以看出,这一过程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是不能通过课程实验完成的,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建立完整意识的,所以在课程之后需要进行课程设计。

为此,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应能达到如下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据结构基本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的全局意识,主要是通过认识数据结构在问题求解中的地位来完成全局认识的建立(这一全局认识如图1所示);训练学生从系统的、规范的观点来进行计算机问题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

上面分析得出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程设计目标是符合一般的课程设计规律的。但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具有自身的、明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再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就决定了还需要分析并建立适合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特点的教学模式。所以本文在第2节就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和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第3节提出了一种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并就其中的关键部分给出了详细的描述。

2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任何事物都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也是一样的。和许多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一样,它有着课程设计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经过和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的对比,作者认为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程设计主要具有如下特殊性。

2.1不具有明显的整体性

这是由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各种数据结构的认识上,虽然各种数据结构之间总是存在许多内在的联系,但总的来说还是自成体系、较为独立的。

就这一点而言,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就和其他许多课程存在不同,也就使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具有相应的特点。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做一个完整的、简化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的简化的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等部件)来完成课程内容的全面训练,并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组成的整体认识。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的设计,完成对机械原理各部分内容的综合训练。而对于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程设计来说,几乎不可能构造一个题目把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包含进去。实际上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数据结构本身就是不断扩展的,在学习、掌握基本数据结构的基础上能够对知识加以扩展并灵活运用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在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程设计中,应强调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而不像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那样来强调综合设计能力。

2.2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可伸缩性

从发展状况来看,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不断地有新的数据结构和新的算法出现,而且针对不同的问题,数据结构与算法可以做出非常灵活的调整。在这一点上它和许多其他课程不同,比如操作系统中可能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调度算法,但都集中在进程管理中,并总归结于资源管理这一基本框架下,只要冯・诺伊曼体系结构不变,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框架就不会改变。而数据结构就不同,如就树结构而言,二元树虽然在概念上较为规整,但在实际问题中,大多都采用树结构的变形,如B树以及其他新型变形等,似乎两者都可成为教学的重点。

正是因为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可收缩性,培养针对问题的数据结构设计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2.3具有极其广泛的渗透性

计算机问题领域包括许多其他行业的问题,如经济领域问题,只要涉及到对数据的组织与处理,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数据结构的用武之地,所以培养依托数据结构完成各类问题求解的“嗅觉”是十分必要的。

总的来说,基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特点,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

3基于问题驱动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如图2所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问题驱动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3.1问题来源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的问题来源(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数据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基本的算法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新兴数据结构的相关问题;新兴算法的相关问题及实践;经典问题的经典算法;典型系统的计算机模拟;需自行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3.2问题描述

在问题的描述上,侧重于用半自然语言进行描述。完全的形式化描述将减少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力度,完全的自然语言描述有包含太少的启发信息。

一般来说,要求问题的描述必须能够清晰地说明问题的含义和目标,并就采用的数据结构适当地给出启发,其中,也可以设计一些题目故意将问题的目标隐去,加强对学生问题定义能力的培养。

3.3问题求解的迭代性

问题求解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一开始设计(选取)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建立逐步求精、多次迭代的问题求解思维是必要的。

为此,我们需要在学生的课程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其解决方案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优化方案,鼓励其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

3.4结论形成

最终的结论(体现为课程设计报告)应以数据结构的描述为核心,并集中体现如何针对问题来完成数据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其中,数据结构的描述应以抽象数据型(ADT)为基本手段,并在抽象数据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性质、特点、基本操作和存储结构的特点、实现和优化,并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意识地去为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存储表示。

结果分析应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并重的方式,应适当加大实验分析的力度,使得学生能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形成总结并产生启发,最终能形成问题求解过程的全局意识。

3.5结果考核

鼓励学生选择需要设计新型数据结构(至少需要对已有数据结构作出修正)的题目,而不仅仅是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数据结构;鼓励优化方案的提出、分析和验证;鼓励学生扩展知识体系,并建立问题求解的修养;鼓励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

4 结束语

针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本文在提出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后,更提出了适合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的“以问题求解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近年来,经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多次实践,可以看出,这一模式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耿蕊,李敬有,邓文新.关于计算机基础课课程设计的研究.高师理科学刊,2005,5

2 郭福顺,廖明宏等.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伟,王东宏.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0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操作系统;精品课程;柔性模式;强内核;柔外壳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47-05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最核心、最基础的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是计算机及其密切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1],是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设计开发应用系统等基本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门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课、学位课,“操作系统”在计算机及密切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专业科目,也是部分高校博士入学考试科目。“操作系统”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且与应用紧密相关,涉及理论、算法、技术、实现和应用,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因而课程教学更具挑战性。

首先,操作系统技术发展迅速。目前,操作系统向多道、多核、微内核、嵌入式、分布式、多处理机、多方向发展,出现了Unix、Linux、Windows、Mac、Solaris、IOS和Android 等多种主流操作系统。如何将这些存在很大差别的操作系统的原理、技术和应用融会于课程教学中,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操作系统教学对象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操作系统教学对象的学历层次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及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教育技术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密切型专业。因此,操作系统精品课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关注专业间共性问题,又要考虑各个专业的特殊性;既要关注不同学历层次学习要求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各层次间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再次,操作系统精品课的建设需要持续连贯。随着计算机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拓展,课程内容不断充实更新,计算机操作系统今非昔比。现代操作系统的内容蕴涵了什么?知识结构的重点是什么?操作系统在课程体系中的关系如何?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如何加深理解和运用?如何面向不断变化的办学环境和条件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新的需求?这些都是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应对上述挑战,教学团队率先将“柔性教学模式”[2]和“学研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融入操作系统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本、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坚持创新、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作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先四优”策略,即“以先进的思想培养学生、以优选的知识传授学生、以优秀的教师服务学生、以优质的实践锻炼学生、以优势的手段辅助学生”,从而达到使学生“愿学、会学、会用”的目的。

1 操作系统精品课建设的指导思想

1.1 柔性教学模式――构建“强内核,柔外壳”的 课程体系

实施柔性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注入柔性的基因,使教学更能适应需求变化,更符合学生个性特征[3]。“强内核,柔外壳”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施柔性教学的基础[4]。课程构架中,“强内核”内容为核心的要素,强化了刚性培养目标;“柔外壳”为深化强内核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内容和资源,同时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学生个性化需求。柔性模式的“操作系统”课程构架如图1。

1.2 “学研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将操作系统的课程建设纳入了“学研产互动培养机制”建设中,发挥教学团队职称高、学历高、科研背景浓厚的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强化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教师;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平台,强化实践环节。通过实施“学研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通过参加科研活动、经历生产实践过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使课程建设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学生的目标靠近,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 基于柔性模式的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

2.1 柔性化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以优选的知识传 授学生

操作系统课程授课对象范围广,不仅是本科课程也是研究生课程;不仅是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信息安全、教育技术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计算机密切型专业的必修课;而不同学历层次、专业对操作系统课程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又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建立柔性化的课程体系,使操作系统课程适应不同学习起点、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建立了“强内核,柔外壳”的课程内容,以优选的内容吸引学生。如图2所示,提出和实践了“强内核,柔外壳”的课程建设思想,其目的是利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整机制,从知识结构方面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实现“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强内核”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多道程序系统、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等,要求各专业都必须掌握,但学习的深度可存在差别。“柔外壳”内容包括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Unix、Windows NT、Linux、多核处理器管理等,要求各专业按照自身特点来自主确定是否掌握以及掌握的深度。见表1。

表1 操作系统的柔性课程体系

章节名称 主要内容 学时 特征

操作系统的目标、作用、层次;

操作系统引论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6 内核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操作系统的特征、功能与服务;

进程的定义与特征;

进程管理 进程的基本状态; 12 内核

进程同步控制;

进程通信;

调度类型和调度算法; 内核

调度与死锁 多核多处理器系统; 10 1-2-3

处理死锁的方法; 顺序

线程;

程序的装入和链接; 内核

存储器管理 连续分配方式; 12 3/4

分页、分段、段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并行

虚拟存储器管理;

I/O系统;

I/O控制方式; 外壳

设备管理 缓冲管理; 6 4-5

设备分配; 顺序

虚拟设备和SPOOLING系统;

I/O处理过程;

文件的逻辑结构;

外存分配; 外壳

文件系统 目录管理; 8 5-6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共 顺序

享与文件保护、接口类型;

网络操作系统功能;

网络服务;

Unix/Linux/ Windows 介绍;

网络操作系统 Windows NT/2000/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

高级操作系统 文件管理等简要介绍; 10 外壳

多核处理器管理;

Android基本原理;

云计算操作系统;

总计 64

2)构建了面向多核处理器的课程内容,以优选的知识充实学生。鉴于目前国内教材中还没有系统地融入多核处理器方面的内容,因此精心选取了与多核处理器技术紧密相关的内容,将多核处理器技术系统地引入“操作系统”课程模块,系统地构建了“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协同演化”的课程体系。至今已经培养了八届学生,达1500余人,部分教学改革成果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大庆石油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兄弟院校得到应用和推广。“面向多核处理器的课程模块研究与实践”,获2008年燕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3)设置了基于Android的移动操作系统课程内容,以前沿的知识提升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在掌握Android平台体系结构和应用程序框架基础上,学会利用Android SDK进行基础应用开发和高级应用开发,进而使更多的开发者加入到Android开发队伍中来,促进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开发的普及。2011年9月,成功申请Google校企共建实用课程项目(Google Elite Course Plan)“Android操作系统及程序设计”,Google公司拨专款4万元人民币支持燕山大学在“Android操作系统及程序设计”课程方面的建设工作。2011年10月,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第二届Android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获华北区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

2.2 引入柔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先进的理 念培养学生

1)以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策略培育学生。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专业的资源和环境为依托,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实验式、讨论式、协同式和行动研究式等多种授课形式,多教师交叉授课、自由选择、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法,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5],不仅“听中学、看中学”,而且“思中学、问中学、例中学、做中学”,使培养过程和培养的学生具有柔性。

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使用生动形象的实例给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不仅记住,而且真正把它消化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不仅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好习惯。在实践中,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实验材料,安排专门的辅导老师指导学生课程设计,通过分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术学位研究生与本科生组成协作学习组,通过辅导本科生学习,提高了基础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水平。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和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入了无意识和无障碍双语教学,以高水平的授课丰富学生。选择高教出版社引进的优秀英文教材《Applied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作为辅助教材,在上课和考试中自然、适当地使用专业英语,让学生在操作系统教学情境中体会和认识到专业英语的含义,使英语不再成为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障碍。

3)开展操作系统课程竞赛,以激烈的竞争激励学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课程竞赛活动,在2012年“天翼华为杯”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计算机应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同时,为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定期开展操作系统知识竞赛,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建立了师生间有效的反馈机制。

2.3 CAI系统和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以优势的手 段辅助学生

将CAI多媒体课件和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相结合,传统为主、“课件”为辅。重点及难点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强调思维和理解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操作系统 CAI课件将枯燥难懂的部分进行展现和形象说明,便于学生理解。CAI系统的运用既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对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操作系统常见题解析及模拟题》、《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指导书》等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在燕山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设计开发了集学习、辅导、答疑、讨论、自测系统、提交及修改作业于一体的,网络化、立体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操作系统教学辅助平台”,如图3所示。

在线讨论和答疑教室增强了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互动学习;练习与考试系统具有课题组编写的完备的试题库,可自动评分,能及时地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的在线提交与批改能够反馈学生的理解和动手情况。该平台于2006年投入教学使用,大量的教学组织、辅导、答疑活动在该平台上实用化,作业的布置、提交和批改全部在网上进行,运行效果良好,为老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先后获得国家软件著作登记权、教育部第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优秀奖。

2.4 实践环境建设,以优质的实践锻炼学生

1)增设课程设计环节,建设优质的实践内容。增设了1周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科技文档写作能力等,并将课程设计任务提前到课程进展的中旬部署,使学生提前做好技术和编程语言的准备,并给予专门的培训。在河北省教学改革项目和燕山大学课程与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下,总结了多年参加课程设计的经验及体会,设计和编写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指导书”。指导书包括设计目的、任务、开发环境、技术、工具和工期、基本功能要求、运行要求、评分和验收标准、设计的基本步骤、设计说明书内容要求、用户使用说明书、参考文献、技术指导、实例、技术问题等内容,增设面向多核处理器的调度与中断、多线程输入输出系统管理等题目,共计3万字,能满足老师和多层次的、不同能力的学生的需要,能够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对学生“学习、模仿、改进和创新”的指导作用,具有“题目具体、要求明确、指导到位、问题预测、验收严格”的特点,达到了“能用、会用、好用”的效果。

2)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寻求企业合作。2006年,通过了著名处理器厂商英特尔公司对相关课程模块及实验环境的严格评审,燕山大学获准参加英特尔“多核技术课程”大学计划,创建了“燕山大学-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英特尔公司向燕山大学捐赠了价值16180美元的设备以及软件和技术资料。“面向多核处理器的课程模块研究与实践”获2009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12年,与工业与信息化部合作创立了“移动互联网创新教育基地”。

3)实行“学研产互动”培养机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精心准备实际案例和实际教学系统,使学生受到实际需求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鼓励研究生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同步进行,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东软集团已连续两年在燕山大学计算机专业定向招收、培训和录用1个班(30人)的毕业生。笔者指导研究生开发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校园资产导航系统”获2011年“挑战杯动感地带”河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2.5 师资队伍建设,以优秀的教师服务学生

采用多角色、多层次的机制,构建了以专职教师为主、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为辅,专职多角色与兼职单角色相结合、优势互补的柔性化师资队伍;充分体现开放式原则,创建进出有序的教师岗位流动机制,允许教师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有序合理流动。已经建成由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实验师等组成的柔性化的教学研究团队。

将提高知识层次、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锲入点,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使教师具有自己的事业、成就、学术、技术和工程背景,教师本身就能够吸引学生。近5年,教学团队的教授人数由1名增加到4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由1名增加到7名。教学团队获得教研项目12项,获得奖励及成果14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1篇,出版著作和讲义2部,申利民教授2010年评为河北省教学名师。为教师争取参加学术会议和出国开展教学和科研交流的机会,教学团队中有2名教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行教学和学术合作与交流,2名副教授赴英国进行教学和学术合作与交流。

目前教学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 67%,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7%,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占50%。“操作系统”课程主讲教师100%具有教授职称、博士学位,是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6 构建柔性化考核机制,以科学的评估体系激 励学生

课程考核采取多元评价的柔性化考核机制,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融入到最终的考核结果中,将操作系统编程设计作业作为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设置为单独一周的项目实训课,促进了学生对操作系统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随堂考试、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实现了内容覆盖、过程覆盖和人头覆盖,既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通过“教师评价、组内同学互评和自己打分”三部分给出课程设计成绩,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通过与学生协商确定实践项目、对进步快的学生给予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设置更高层次的要求等,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层次性和差异性。近十年的考核实践证明,考核结果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增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承认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敏,申利民,尤殿龙.计算机密切性专业柔性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3,(4):4-7.

[2]Nijhof W J,Anja H,Loek F M N.Shaping Flexibil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C].springer,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313-320.

[3]王敏,申利民.构建柔性化高等教育体制[J].教学研究,2009,(3):13-16.

[4]王敏,申利民.全日制工程硕士柔性培养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12,(4):11-1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语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给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