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3-03-29 11:55:26

医学教育学

医学教育学范文第1篇

1•1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1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近10年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7%以上,1998年我国的GDP为76483亿元,人均GDP为6392元,2001年GDP达到95933亿元,人均GDP已达到7911元,分别增长了25•43%和23•76%,部分地区人均GDP为3000美元~4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8•92元,1999年达到5888•77元,增长了7•86倍。2001年,城市人均收入686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366元,我国正由温饱型社会转向小康型社会,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健康。同时,人们的生命权与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1•2卫生总费用增长,个人卫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6•71元,1999年达到245•59元,增长14•70倍。人均卫生总费用也呈明显增长趋势,1990年为64•98元,1999年达331•88元,增长5倍多,反映出卫生消费水平的提高。据研究,人均GDP每增加1%,卫生服务消费就增长1•04%。研究还表明,我国人均GDP与卫生保健费用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回归系数为1•2094。这表明,人均GDP增加1元,人均卫生保健费用则相应增加1•2094元,高于人均GDP增长。我国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明显高于国内GDP的增长速度,表明我国卫生消费能力、卫生消费水平与卫生需求正在加速增长。

1•1•3年均递增约1•20%。据预测,到2015年,人口将增加21•56%,众多的人口数量将会形成巨大的卫生服务市场。其次,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有着较高卫生消费能力的城镇人口比例持续增加,1988年为26•21%,1998年为32.00%,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2•41%。再次,有着较强卫生服务需要的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加。1988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5•53%,1988年达到6•98%,已接近世界老龄化社会标准。未来2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由7.0%上升至13•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由1•29亿增加到2•88亿,比目前增加1•24倍,这些变化都对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1•1•4科学技术发展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而生命科学知识更新的周期更快。同时,知识的内涵扩大,深度增加,学科出现交叉、融合与综合化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医学生命科学作为领头学科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医学高科技手段将广泛应用,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将进一步发展,这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1•5加入WTO面临的挑战加入WTO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而且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人才的质量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现在,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加快,要求医学人才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能达到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这对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由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卫生消费能力和卫生保健需求将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以提供高水平的卫生服务。

1•2卫生服务需求变化和卫生改革对医学人才培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2•1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死因谱中前3位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意外伤害;到2000年,前3位疾病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与发达国家相似。我国引起疾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占60%,已大大超过生物因素,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基本一致。因此,我国的卫生服务不仅要继续解决传染性疾病的危害,而且还要解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承担着两次卫生革命的双重任务,加之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生具备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1•2•2卫生服务需求变化的影响卫生服务数量需求增加。从1978年至2015年,我国门诊服务将净增加33•25亿人次,人均年接受卫生服务数将由2•21人次增加到3•67人次,增加1•67倍;同期,住院服务也将增加3•5亿个床日,上升1•66倍(见表2)。分析数据说明,卫生服务数量上升的原因除人口增长因素外,人均卫生服务需求强度在增加,卫生服务的上升速度大于同期人口增长幅度(1•56倍)。与20年前相比,卫生服务的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卫生服务的需求显著增长。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心理治疗、心理护理及人性关爱。为此。社会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高质量的医生,以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1•2•3国家卫生改革的实施对医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一系列卫生改革措施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对培养医生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目前26个已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省市(自治区)的千人口医生数、床位数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医生的素质、卫生服务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将限制医生数量,要求提高医生素质。另外,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的卫生服务高层次需求增加,城市将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医学精英人才。医疗保障体系改革与过去公费医疗体制相比,个人的支付比例加大,患者对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比以往更高。因此,对高层次、高素质医生的需求成为必然。加入WTO后,医疗行业将进一步开放,激烈的竞争将促进医疗机构的改组与改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此,各医疗用人单位将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层次和质量;为了强化每个医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医疗行业必然要求医生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一方面,将引导卫生资源从上层向基层流动,缓解大医院的压力,使大医院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急危和疑难病症的诊治上,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工作核心;另一方面,要求医生具备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和心理行为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执业医师法》的实施,通过建立医师职业资格制度,对医师实行“准入控制”,并建立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从法律的角度对医师的资格和素质做出了规定,这对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新的要求。

1•3我国医生队伍数量增长明显,质量差距较大,要求医生的培养应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提高

1•3•1医生数量增加明显,但分布不平衡,质量不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医生数量增加明显,到2001年,总数已达209•3万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68人,高于全世界1•38人的平均水平,世界排名第71位,基本同我国目前的人均GDP水平相适应。医生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医生总数分别为77•86万、84•56万和46•93万;按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生数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71人、1•60人和1•68人。虽然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医生数为1•68人,但考虑到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的特点,同东部地区比差别更大些。1998年第二次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每一个综合医院正、副主任医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百分比为68•53%,大专、中专和无专业学历的比例分别为24•79%、5•86%和0•82%;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中,均有1/4多的人只有中专及以下学历。城市综合医院中的正、副主任医师中有近30%是大专及以下学历,主治医师中近50%是大专及以下学历(见表4),城市如此,农村的情况更差。

1•3•2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与提升医生队伍学历层次需要不相适应从1995年~2001年医药卫生类专业几个层次的招生数均呈增长趋势,在历年的招生数中,中专生的比例均高于本专科生,远远高于硕士生和博士生。2000年招生总数为34•2万人,其中中专生占52•4%,本科生占26•8%,专科生占17•1%,研究生占3•7%;到2001年时,招生总数为38•2万人,其中中专生占50•0%,本科生占25•5%,专科生占20•1%,研究生占4•4%。尽管1988年起开始试办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高层次医生,但办学规模小。2001年,全国年招生规模达到5000名左右,累计毕业生约4000名左右,仅占全国医生的0•19%。7年制的规模对提升医生学历层次的比例影响不够明显。我国医生队伍的现状,要求医生培养应尽快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层次提高。

1•3•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生培养学制偏短,质量较低世界各国对医师学历和资格的要求非常严格,行医至少需要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因此,医生培养的年限普遍较其他科类长,属精英教育。目前,全世界154个国家共设立1700余所医学院校,大多数实行长学制。据92个国家资料统计,实行6年以上长学制的国家占73•9%。其中美国、加拿大和菲律宾等国的170余所医学院校实行4年+4年的8年长学制。这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和充分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基本保证。我国的医科本科学制虽为5年制和7年制,但有1年的“两课”、体育、外语、军训和1年的毕业实习,实际上只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的3年和5年。在有限的学制里只有1个学期的时间可以安排文理基础课程。作为我国医学教育主体学制的5年制,曾经为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培养过大量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5年制所培养的医生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薄弱,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也不能适应医学现代化和医学人才的国际竞争。同时,我国医生队伍多重标准和不同学制毕业的医生服务于不同人群的卫生人力政策也不应长期存在下去。现行的7年制医学教育在专业学位规定范围内,难以实现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发展临床能力的办学宗旨;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专门领域的科研能力,知识面较窄,生源素质又参差不齐,文理科学基础较弱,临床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发展长学制医学教育是适应今后医学与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8年制医学教育应逐步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基本学制。其优势在于:8年制可为本科医学教育强化社会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提供时间保证,可解决现行7年制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吸引一流的生源,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提高到国际水准,有利于我国在医学领域进行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可以为我国医学与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综上所述,无论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是从卫生服务需求变化和卫生改革实施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以及我国医生队伍的现状要求注重医生质量的提高,都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改革,教育质量必须提高,以发展长学制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势在必行。

2关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设想

2•1调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结构根据卫生服务目标和卫生人力现状,有必要将医生培养的重点从数量增长型转为质量提高型。为此,应将医学教育的学制调整为:①修业3年,不授予学位的医学专科教育;②修业5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的医学本科教育;③修业8年,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高等医学教育。目前,应该以8年制为发展重点,5年制为主体,3年制为补充。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将逐步取消医学专科教育。发展8年制医学教育应分阶段实施。目前,在保留3年制和5年制医学教育的同时,应增加8年制医学教育学校布点,扩大8年制医学教育办学规模。经过一个时期的准备与过渡,到2010年左右,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时,取消3年制医学专科教育;到2020年左右,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取消5年制医学本科教育,完全实行8年制医学教育,最后在我国实行统一标准的医学学制。

2•28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方案

2•2•18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达到国际医学教育高标准的医学专门人才,成为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医疗服务,发展医学事业的中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为:①基础实。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②能力强。有较强的临床能力以及自学、交流及科研能力。③素养高。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医学职业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④潜力大。具备参与国际医学合作与竞争的较大潜力。

2•2•2学位授予8年制学生修业期满,考核及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2•2•3培养方案8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方案应当多样化,但根据7年制办学经验,“8年一贯制”培养方案更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

2•3发展8年制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2•3•18年制医学教育的发展应坚持“态度积极,步子稳妥,大胆创新,办出特色”的原则,严格申报条件和审批程序,申办院校要达到相应的办学标准,经教育部批准后方可招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医学教育办学的认证制度。

2•3•2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要,8年制医学教育首先应在具有7年制医学教育多年办学基础和办学经验的院校举办。建议首批举办8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为20余所,校年均招生规模为150~200人;同时,举办8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不再招收7年制医学生和临床型研究生。

2•3•3加强8年制教学基本建设。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是临床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医学教育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举办8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必须要有达到三甲水平的附属医院,并应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建设。同时,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鉴于8年制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建议8年制医学教育的师生比为1比6。

2•3•48年制医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合格,即授予临床博士(MD)学位。具体授予标准既不宜实行通过学位课程和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型学位标准,也不宜套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学位授予标准。而应按照培养目标的特点,采用国际长学制学位授予的惯例,结合国情制定。

2•3•5在8年制医学教育开办之初,7年制将与8年制并存一段时间,有关学校对已招收的7年制学生应采取稳妥负责的态度,认真完成培养计划,保证教学质量,直到完成顺利过渡。

2•3•6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要求,建议8年制医学生毕业当年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了保证8年制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训练,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建议教育部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医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实施医疗操作的问题,制定《执业医师法》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3•78年制医学教育实行“以强化普通高等教育为基础、集中指导下的核心课程为主干的自由选课”制度,学生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应由教务部门负责。各院校可以采取不同的8年制医学教育办学模式,但教学计划要考虑到多种入口、多种出口以及实行淘汰制的需要。

医学教育学范文第2篇

在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而要想充分发挥出医学在保护与促进人类生命健康上的作用,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承担起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并逐步提高医学人才的质量,为满足当今医疗领域的实际发展之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实现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对比研究,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落实学制改革、提升人才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理论综述

首先,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主要类型为:关于医学教育学制上的定位,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其高等医学教育在学制的划分上存在着明显不同,大体上可划分为如下四类:第一,英式学制。指的是五年一贯制学制,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来实现招生,学制为五年,其中前四年为理论学习,最后一年为临床实践,在英联邦国家如英国以及新加坡等都是实行这一学制,授予的学位为学士学位;第二,德式学制。招生范围为高中或者是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为六年,共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前期是基础课,中期以临床专业理论教学为主,后期为临床试验阶段,通过者予以博士学位,在当今的欧洲国家如希腊、荷兰等都使用这一学制教育;第三,俄式学制。其与德式学制一样,都是六年一贯制,区别在于招生上是从高中毕业生中进行招生,分为前三年的前期教育与后三年的专业教育,在毕业后授博士学位,然后在毕业后一年内进行临床实践,通过国家考试以后授医生资格证书,在当今的乌克兰等国家实现这一教学学制;第四,美式学制。这一学制的特点是以“4+4”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前四年为前期教育,后四年为医学院教育,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在当今的美国以及韩国等都使用这一教育学制;而在医学教育中,超过六年以上的教育(包括六年)被称之为长学制。其次,影响学制的主要因素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需求、医学专业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世界范围内医学教育体制包括学制改革的进程与发展趋势等。

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现状

自鸦片战争开始,带徒培训成为了我国培养医药人才的主要途径,而在中西方教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带有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医学教育学制,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才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逐步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学制,采用的学制层次较为丰富,目前主要有3、5、6、7、8这五种学制层次。而其中七年制医学教育学制开始于1988年,最初以十五所医学院校为试点,毕业授予硕士学位,直到2001年这一学制开始普及,包含了52所高等医学院校,为培养医学专业综合型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而八年制医学教育学制最初在北京大学等三所高校试行,到2004年扩展到了12所。目前,我国总共有超过了一百五十所医学院校,而一般都是采用两种或以上的学制,其中以三年与五年这两种学制为主,有近百分之九十的专业人才是由这一学制教育所培养的,因此,这一学制是我国的主要医学教育学制。

三、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对比分析

(一)中外学制概况对比分析

第一,都从师带徒逐渐过渡到学校教育。从世界范围内各国发展的历史看,以师带徒都是医学教育的最初教育形式,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并定位相应的教育学制,而从学制选择上看,国外在医学教育学制选择上的特点为一旦拟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学制便不会做出较大的调整动作,其原因在于为了以稳定的学制来尊重这一教育的规律,提高这一教育的质量以确保相应人才的质量,比如美国所实行的美式学制与英国所实行的英式学制从确立之处至今一直沿用。但是,基于我国政治等历史因素的影响,整个医学学制的改革历经了不同时期,实现了不同学制的改革,最终形成的多学制层次的现状,但总体学制偏短。第二,基于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国医学教育学制的现状看,国外绝大部分国家要么是以单一学制为主,要么是以全国以统一的学制为主,以通过统一学制层次来确保医学领域人才的统一规格,这不仅能够充分的利用医学教育资源,同时也有益于医学方面人才自身的发展;但是,我国当前多学制教育的现状,致使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复问题,教育资源严重被浪费,教学质量总体偏低,所培养的人才缺乏规范性,进而不仅无法保证医学人才的质量,同时也拉低了我国医学整体发展水平;第三,从医学教育的实施过程看,国外学制长,其将课程进行基础课、临床课以及实践课等多层次的划分,并以严格的国家考试来授予最终的从医资格,但是,我国医学教育不仅学制短,且在有限的学制内学生还要选修过多的文化课程,降低了专业课学习时间,最后一年通常也是临床实践课,整体五年专业学习时间中有效利用的总时间至多三年,加上毕业后教育薄弱,相应的执医资格考试尚未规范,致使在人才培养上严重落后与国外平均水准。

(二)卫生人力资源以及招生方式的对比分析

1.在卫生人力资源上

目前,总体趋势是发达国家医师数量要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欠发达国家明显偏低于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不仅重视医学教育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同时整体上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低,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视程度高。而欠发达国家整体人口增长速度快,加上全部精力集中在经济的发展上,进而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上明显过低,本身人才不足,加上高等人才外流严重,致使卫生人力资源缺口大。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逐渐将注意力放在了医学人才质量提升上,而欠发达国家只能够通过医学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来解决人才供需矛盾。而我国当前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为:人才学历整体偏低且分布不均,整体医学水平明显偏低,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只占据了总数的14.3%。

2.在招生方式上

在生源上,国外以应届高中毕业生或者是本科毕生生、亦或是具备医学预科基础的学生,而国内当前只是单纯的以高中应届毕业生为生源;在录取方式上,国外需要分别对学生在入学前学习情况、入学考试成绩以及面试成绩进行考核,并非是以严格的入学考试为主,注重的是面试成绩,主要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考察,但是国内依旧是以考试为主要衡量标准,局限性凸显;在招生规模上,国外以小规模的招生为主,以恒定的入学标准来实现相对稳定的招生数额,而国内医学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相应的入学标准也不断降低,致使人才整体质量参差不齐。

四、完善落实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对策

(一)合理定位医学教育学制

这就要求要以合理学制体系的制定为基础,按照当前医学教育学制发展的特点,构建“358”学制体系,即以三年学制为专科教育,以解决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缺口问题,并在逐渐满足这一需求的过程中消除三年学制;以五年制为本科教育,这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医学教育学制的主体,能够为提升我国卫生队伍人才质量奠定基础,并为本科以上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长学制是世界范围内医学教育学制发展的方向,因此,为了提升我国医学人才质量,逐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需要逐步落实八年学制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国内医学院校学制层次。

(二)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

首先,在招生方式上,要进一步提升生源的质量。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增加专项的考试与面试科目,并注重面试成绩,给予面试中优秀的人才以充分的重视,以相应奖学金的设置为激励措施,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升医学人才质量奠定基础;其次,给予素质教育以充分重视。针对在校教育,需要注重基础文化课教育,在此过程中要强化对专业理论课的重视,同时强化临床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与此同时,要严格落实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以确保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满足行业基本要求;最后,保持学制的长时间稳定性,确保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规律。

五、总结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高等医学教育逐渐实现了与国际医学教育的接轨,在此过程中,我国医学教育学制问题凸显,进而直接影响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本文基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展开了对比研究与分析,在明确我国当前医学教育学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医学人才质量、提高我国医学发展水平奠定基础。

医学教育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分制 医学生 教学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强化,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具备较强知识扩展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面对21世纪医学发展及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学分制管理是医学教育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

1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学分制是19世纪兴起于美国的教学管理制度,20世纪初引入中国。学分制的基本特征是:自主选择学校类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它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需求的特点,所以受到各类高校的普遍欢迎。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着重强调专业知识,对于如沟通技能、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实际工作中极其重要的能力训练却相对薄弱。而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来反映课程地位和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分决定是否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学分代替学年;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弹性代替刚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过渡体现的是一种办学思想的更新,需要全新的办学理念来支撑。这种理念应结合于学分制管理模式,充分体现通识性、人本性和创新性。由此,“学生为本,关怀发展”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使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施有了较为充分的理念支撑。“人本思想”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中的体现为:一方面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学会做人,确立诚信、友善、智慧、责任等社会品质,学会与人共处,能够尊重他人,有平等待人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人交流、合作、组织的能力。学分制即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学习潜能的教学管理制度。

2 我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现状

学分制教学管理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调动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科间的渗透融合及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使学校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它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建医科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沿用学年制管理方式,近年来经过对学分制管理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从2005年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00五年第二十一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对医学各专业新生实施学年学分制的管理,目前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2.1 课程分类与学分确立

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二大类。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应当修读的课程或教学环节。选修课是指为加深专业基础、拓宽专业面、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学生应取得所有必修课学分并修足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方能毕业。采用平均学分绩点(GPA)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2.2 实行弹性学制

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设有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各类学生均实行学年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最长在校年限――四年制不得超过其学制二年,五年、七年制不得超过其学制三年。

2.3 课程考核

学生应参加各自修读的课程的考核,考核及格者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考核不及格者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不及格经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应当重新学习。任意选修课不及格者可重新学习,也可改修。重新学习或改修后考核成绩合格,即取得相应学分。

2.4 编级

每一学年末根据学生未修读与不及格的应修课程学分之和占其相应学年学分总数的比例,按照《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给与编入下一级,并向学生和家长提出学业预警。

2.5 退学与试读

学生一学年中,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不及格学分数达到所修课程学分的三分之二及以上者或者在规定最长在校年限内未取得的学分超过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10%者,予以退学。因成绩原因作退学处理的学生可由本人申请,经所在学院同意,教务处批准后给予一次试读机会,编入下一年级试读,试读期为一年。

2.6 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应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统筹考虑,整体优化,增强人才培养模式“通”的程度,为学分制“活”的管理奠定基础。因此应涵盖学生在校期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全部教学活动,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外综合教育计划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分别规定相应的学分,让学生自主选修。

3 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局限性

学分制改革在理工科院校已试行多年,并取得成功的经验,然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及医学教育的独特性与学分制的要求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致使学分制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也使得医学教育学分制改革难以深入开展。

3.1 选课的局限性

由于医学课程体系庞大,课程学时数多,实践性强,课程的相关性、逻辑性极强,学制也较长,导致绝大多数医学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学生选课的范围受到局限。而且学生选课的功利性比较明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偏少,选择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较多。

3.2 重修的困难

医学生周学时数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有限,绝大多数学生均采取自修或间断性听课的方式重修,且参加重修考试时本身也要参加期末考试,从而增加重修学生的压力。

3.3 教学管理的困难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弹性学制、重考、重修、缓考、免修等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给教学任务安排、选课、课表安排、考试安排、教学实践等教学管理各环节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教学管理混乱的状况,也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招生人数、专业方向的增加导致的各专业培养计划的细化,教学场地缺乏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3.4 师资的局限性

传统的专业设置较少有学科交叉,导致教师在狭窄的专业通道内授课,对本专业产生依赖,无法讲授多门课程。而学分制要求提供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内容上要体现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而对于临床教师而言,随着临床实习人数

的增加,教师精力被分散,规范化临床示教和临床查房制正在淡化,重医轻教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忽视了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也禁锢了医学临床实践性学分制管理的深入开展。

3.5 学生管理的难度

学分制是针对学生个体设计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以课程和专业定位,但是学分制对于勤奋、自觉的学生能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对策思考

针对我校学分制管理实施过程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重阅文献,访谈相关人物,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转变教育观念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强调专业对口,学校尽可能地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不注重发展人的主动性。在现今社会发展体系中,这样的人才已经不适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把教育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而不是“教’,上,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要从各个角度加大对学分制的介绍宣传,使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对学分制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全面发挥学分制的优势。

4.2 继续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

建立以医学核心课程为基础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确定核心课程,增设人文科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开设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和专长的专业选修课程等。总体考虑在教学计划中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加大选修课程的开发和更新。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4.3 打通校际通道,实现跨校选课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打通校与校之间的壁垒,地域相近的学校可以互开选修课,学分可相互认可。本校无条件开设的选修课,允许在相邻学校选修,学分回校得以承认,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院内部,各院系之间更应做到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打破专业、年级的界限,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

我校新区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的福州大学城,大学城共有7所邻近的高校。大学城内的各所高校应全面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建立开放、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推行各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所有课程在师资和教室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都应逐步对外开放。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进行的跨校选课按学分收费,费用不由学生另行支付,而是由学生所在学校进行校际结算。各校举办的名师和著名学者的报告或系列讲座,应向其它学校开放,允许学生跨校选听。

4.4 加强教务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选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现代化计算机教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加强配套环节的建设,对学分制进行规范,建立三维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控教学和教学管理等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4.5 加强师资培养

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师资培养制度,用政策组织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多开课、开新课、开好课,有目的地在交叉学科方面培养教师。学校有了大量复合型的教师就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授课的“供应量”,实行真正意义的学分制。

4.6 建立导师制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建立导师制,遴选业务好、素质高、热心学生工作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分制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实践学习计划,指导选课与专业学习,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

医学教育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达标率;适合基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推进在职卫生计生人员的终身职业教育,提高卫生计生队伍整体素质,从2010年10月开始推广全院职工继续医学教育,努力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以期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综合水平。

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3年被湖北省卫生厅核定为三级综合医院,截至2015年9月1日,开放床位1000张,全院职工1146人,专业技术人员975人,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系统,其中医师系列360人,护理系列493人,药师系列62人,技师系列60人。目前医院正在积极开展三级乙等医院创建工作。《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1.5.4.1条款要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C1:有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继续医学教育规划、实施方案,提供培训条件及资金支持。2:有专门部门和专人对全院继续教育项目实施统一管理、质量监督。B3: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率≥90%。A1: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率≥95%[1]。2010年全院学分达标率9.93%,2011年7.98%,2012年4.57%,2013年15.74%,2014年53.81%。方法:收集本院2010-2015年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全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1:医院继续医学教育政策宣传不足,仅在医院科主任例会上传达相关政策,是否清晰准确地传达给职工无法知晓;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不了解政策。解决方法:科教科成立后,根据2011版卫生部医管司指导、中国医院协会主编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参考《卫生部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活动及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在医院HOA办公系统中长期公示;同时多次召开全院会议,包括各职能科室、临床科室人员学习《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活动及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通知中明确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质量监控小组;以科室为单位对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进行管理,采取主任负责制,各科指定1名科教秘书,协助办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工作中的日常事务,确保科室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早日达到三级医院要求,科教科将定期检查并公布各科室执行情况,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存在问题2: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严重不足,2010-2013年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工作由质控办副主任兼管,仅1人兼职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工作。解决方法:2013年8月,医院成立科教科,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工作由科教科主任负责,并配备专职科教管理员1名,办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科教科其他工作人员也可随时协助工作。建立医院科教工作群,及时在群中与各科科教主任、护士长、科教秘书联系沟通各项工作。存在问题:医院在继续教育上投入少,没有教学场所、教具等硬件设施,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条件完成学分要求。解决方法:①2013年以来,医院全天候开放多个会议室和学术报告厅,方便无教学场所的人员随时开展各种规模的学习;科教科陆续申购多套投影仪等教具,为全院各科学习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②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活动及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文规定并严格执行:医院按科室人均400元/年的标准,核定科室继教预算。科室继教预算用于各科室参加省内举办的中华医学会及分会核准的继续教育项目、远程继续教育项目、科内业务培训等学术活动。科主任按医院预算,负责本科继教等学术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本科室专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本科室专技人员继教学分达标。继教预算内学术活动发生的费用,按规定程序报销。存在问题3:医院继续教育项目举办少,特别是Ⅰ类学分更少,业已举办的少数项目,消息封闭,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得知情况,无法满足学分达标要求。解决方法:①获准立项的部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数量的多少与举办质量的优劣,是—个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教学、科研等综合水平的具体体现,同时成功地举办项目对促进本单位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2]。科教科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活动及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鼓励申报举办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医院对申报举办成功的项目负责人一次性给予2000元/项目的奖励。医院协助科室承办学术年会及其他继教学习活动。科教科配合申报科室做好项目协调工作,协助其实施完成。②2014、2015年,我院连续两年都成功申报了3个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年的3个项目都已顺利完成,医院及市直各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累计1337人次取得了省级Ⅰ类学分3分。2015年的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中。③每次中华医学会的各级继教项目或全院性继教项目举办前,科教科提前2~3天在医院各个交通要道张贴醒目海报,提前1天从医院短信平台发消息到科主任、护士长手机提醒参加,在医院职工组建的各个群中发送继教项目消息,努力让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得知学习的机会,也让广大的患者直接感受医院浓厚的学术氛围。④Ⅰ类学分不足的情况下,可在网上学习华医网远程教育项目(CME)。2013起,每年9月,科教科查询全院学分达标情况,组织科教秘书开会并在科教工作群中通知,I类学分不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在华医网登录个人账号学习部级继续教育项目并做题通过考核,如果12个月仍无获得其他Ⅰ类学分的机会,则向所在科室申请购买CME学习卡,各科室汇总到科教科,科教科统一向华医网申购,未超过继教预算者由科室预算支出,超过者自行支付。存在问题4:医院举办的全院性继续教育项目专业性强,非此专业人员为了学分勉强学习浪费时间,学习意义不大。解决方法:①科教科与上级医学会沟通,同意医院各科室举办的业务学习可授予单位自管的Ⅱ类学分,科教科按上级要求,结合医院新的绩效方案,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评价指标,量化评价方法,纳入绩效考核。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组织科内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4分/次,8分封项;科内业务学习管理规范,2分/次,4分封顶(电子版继教项目申报表、授课讲义、讲课签到记录、学习情景照片、学习笔记等);及时提交。存在问题5:医院工作压力大,专业技术人员无暇顾及,或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完成学分要求。解决方法:①科教科在日常工作中大力宣教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和要求、继续教育学分在晋升中的要求,与科室主任、科教秘书沟通,密切关注科室人员学分达标,及时提醒和督促。②大部分学分可由科室向科教科申报学习,在下午或者晚上工作较少、人员集中的时候学习;科教科携带刷卡机到科室刷卡,免去专业技术人员为刷学分,花费大量难得的休息时间听非专业的知识,也免去往返奔波之苦。③制定评价标准,综合扣分细则,纳入医院每月绩效工资考核;各科室按计划每月组织学习,科教科负责刷卡计学分,每月按实际完成情况统计表进行绩效考核,并反馈到科室;每季度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改进计划并认真实施。让继续教育学习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成为习惯和必须。存在问题6:医院已举办的继续教育活动很多,内容单调、呆板,专业技术人员勉强为了学分听课,听后没有收获,影响听课积极性。解决方法:①为从根本上吸引听课人员,科教科首先分析和调查目前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针对当前临床存在的关键问题,请上级或本院知名教授以病案讨论会的形式,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例为引子,引出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最佳处理方案。师生现场互动,气氛活跃,反响强烈,吸引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听课和咨询。从而保证学员通过学习真正能够开阔思路,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和理论水平[3]。②结合工作实际,各科室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按创建三级医院条款的要求,制成日常工作的制度和流程,在每月的业务学习中进行专题学习,分次学习,根据学习效果可反复学习,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务必掌握创建三级医院所涉及的条款。

结果

2010-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见表1。

讨论

基层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层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工作起步迟、起点低,医院投入不足、宣传不够,职工不知晓、不重视、参加人员少、学分达标率低,整个医院学习风气不浓。基层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对策:结合我院开展三级乙等医院创建工作,通过学习三级医院的要求和标准,建立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体系和组织,加大投入,加强上下级联系,大力宣教,以最适合基层医院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为前提,用最简单、快捷、有效的方式,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同时,全院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终身教育和职业发展,早日实现创建三级医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管司,中国医院协会.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郝宗山,申翠华,黄庆华.加强部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2):24-25.

[3]于月成,李红梅,辛晓燕,等.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建设学习型医院[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218-219.

医学教育学范文第5篇

1.1继续医学教育情况

我院是一所承担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任务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同时以老年病研究为特色,担负着部级科研课题。临床科室29个,医技科室15个。近五年在院内及本市共举办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96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2项、区级继续教育项目173项、院级继续教育项目609项。主管部门继续医学教育专职管理人员3名(医疗2名、护理1名),各科室配有继续教育学分兼职管理人员2名,分管医疗与护理的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工作。

1.2继续医学教育对象

高年医师、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疗、医技、科研人员和护理人员共2135人,其中医疗、医技、科研人员1047、护士1088人),具有高级职称404人、中级职称550人、初级职称1181人。1.3继续教育活动形式医院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继续教育框架,包括部级、市级、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及院级、科室业务学习,学习形式包括进修、学习班、岗位培训、学术交流、专题讲座、病例讨论、读片讨论、示范性查房、自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

2网络系统管理的实施方法

2.1建立三级管理层次

根据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实施,建立教育处、科室、个人三级管理层次,制定相应职责。教育处设有专人负责,动态管理全院专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上传下达相关管理制度,总结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情况,制定继续教育活动计划。科室设有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须由中级及以上科室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并经教育处审批方可任职,作为教育处与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的桥梁,具体负责科室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工作,上传下达,及时掌握继续教育新动态,为科室继续教育把关。个人作为继续教育的接受者有权利接受继续教育并履行接受继续教育义务,通过个人登陆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系统网上查看个人参加继续教育情况,按岗位需求选择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完成年度继续医学教育。

2.2充分利用网络管理系统实施“三定一会”管理流程

教育处每年4月开始,定期利用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系统网上审核科室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学分达标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形成有效的对策[2],对于不符合实际情况学分的虚假学分,经与本人核实,取消所得继续教育学分;充分利用医院网络系统,定期组织公布部级、市级、区级、院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安排,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选择学习内容提供可行条件,搭建学习平台,满足卫生专业人员的学习要求;定期反馈科室继续教育学分达标情况,将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系统显示的经过审核的科室继续教育学分达标情况,通知科室主任及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人员,督促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职业所需修满学分,完成个人年度继续医学教育。每年年初召开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培训会,导读相关文件,下发相关管理制度,总结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同时把培训内容公布在医院网路信息管理系统,要求科室管理人员利用“科会”组织专业人员学习,扩大继续教育的宣传,取得卫生专业人员的认同,提高专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自觉性。

2.3建立培训前签到培训后授分学分授分方式

2002年某院在本市卫生系统率先采用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系统(简称ICME系统)进行学分管理,为医院每位专业技术员人员配发一张带有照片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卡(简称IC卡),为持卡人建立唯一的编号,纳入管理系统。专业人员参加学习活动后出示IC卡,管理者使用手持刷卡机(简称POS机)刷卡记录学分和学习内容,上传审核POS机内容,完成一次继续教育学分记录;通过使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完成继续教育对象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数据的录入、审核、修改、查询、统计、存储、打印、维护和远程交换等功能,确定管理系统使用到位。管理者提前到达培训会场,实行参会者本人签到制度,杜绝代签现象;培训结束时根据实际参会情况授予继续教育学分,参加者本人刷卡;管理人员通过设置上课前和上课后刷卡分次刷卡来控制学员迟到和早退现象,实现培训签到与刷卡授分相结合的学分授予方式。

3实践结果

3.1规范高效学分管理

根据原卫生部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条例,全国卫生系统都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每个中级职称以上的卫技人员每年都要获取一定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作为考核和晋升的重要依据。由于医院参加的人数众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项目内容也广泛,分为部级、1类、11类等有14项之多,手工录入统计已经无法完成此项工作。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3],初步实现继续医学教育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体现出传统管理方式中无可比拟的优势,减轻重复性负担和压力,实现了快速、便捷、公开、准确的管理过程,避免了手式录入学分造成的误差和统计的不准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及时掌握继续教育开展的情况,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教育学分记录难、规范难、上报难、查询和审核难等问题,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实用性和通用性[4],利于卫生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所管辖的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便于统一管理。近三年某院559次继续教育活动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系统授予学分,刷卡人次21827次,连续十余年超额完成继续教育学分达标率,基本实现继续教育学分管理计算机网络化、科学化、规范化。减少管理人员工作强度,提高继续教育学分统计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根据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问题的堆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学习方向,按岗位需求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达到继续教育目的。

3.2快速统计查询

ICME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统计查询功能。学员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IC卡号查询个人年度各类学分详细情况,使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所获学分情况,加强某类学分的学习;同时ICME管理系统根据每个人学分获取情况,对单位学分达标、个人学分达标、人员学分达标、多年度学分达标进行统计,使学分管理处于动态管理状态,便于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制定相应措施,督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年度继续医学教育。ICME管理系统通过项目分类统计,得出每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所参加的具体人数,职称分布情况,实时了解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习需求,为制定下一轮培训计划及培训内容提供科学数据,满足卫生专业技术员人员的学习需求。

3.3动态网上审验

主管部门通过政府网站每年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网上实名制学分审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政府部门最大限度的实现继续教育学分授予的公平性、公正性、避免虚假学分;另一方面了解广大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情况,维护医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医务人员专业的特殊性,从政府方面呼吁为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参加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机会,以保持其职业生涯的稳定与发展。

4现存问题

4.1系统操作程序缺乏简单化

目前使用的好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系统,管理者在每次学分刷卡前,需要进行复杂的继续教育项目下载程序,学员刷卡后执行数据上传程序,至此完成一次学员的继续教育学分记录。管理者操作繁琐,不利于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完成操作程序。

4.2学分授予真实性的可信度

管理者在执行学分授予时,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严格管理,确保学分授予的严肃性、真实性是规范化管理,确保继续医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基础。实践中发现,条码卡或感应卡虽有照片,但仍有冒名顶替、要求管理者多刷卡的情境。期待应用指纹刷卡机管理继续教育学分,实现学分登记的唯一性,进一步避免虚假学分或人情分,但取样困难,推广难度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目前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功能趋于完善。但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开发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系统,向统筹、策划等高级管理层迈进,从根本上解决学的问题,调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水平[5],培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需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不断努力探索。

医学教育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5287(2016)01002703【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1008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正式颁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所有的医学教育院校提出了培养过程、结果的基本要求,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往学业评定体系的缺陷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业评定偏重于课程理论考试,通常是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期终考试,这种考核形式的弊端在于[2]:①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情况,考试过于注重结果,不是过程性评价;②注重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弱化了基本技能的考核,对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基本是一片空白,无法反映学生沟通交流技能与职业价值观,无法反映批判性思维,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是围绕“抄笔记、看笔记、背笔记”的学习模式进行,容易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随着《标准》的面世,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结合《标准》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业评定体系进行了探索。

2参照《标准》,建立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

参照标准,滨州医学院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素质,形成了具有滨州医学院特色的,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于一体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如图1所示)。

2.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必修课多以考试方式考核,选修课均采用考查形式考核。考试课程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考查课程由学院组织。课程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阶段性测评、计分作业、教学实践活动等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一般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技能测试组成,多以闭卷考核形式完成。

2.2综合考试

为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能力,学校组织了分阶段综合考试,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临床理论综合考试、毕业考试。综合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基础学院与临床医学院具体负责。2.3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分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进行。见习阶段主要通过临床课程中实践能力考核(病例分析,等)、临床见习日志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实习阶段通过学科出科考试(理论+技能)、病例报告、实习鉴定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学业评价体系符合并强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3]。采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体现教学效果,强调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注重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逐步完善学业评定标准。

3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实践中的几个关键点

学业评价机制的改革至少需要时间、培训(需要培训相关人员,安排和实施评价改革)和物质资源(必须有改革的制度与条件)三方面的条件。因此,学校必须提供动力支持和有利的环境。

3.1更新考核观念

3.1.1专家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培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业认证专题报告”、“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及如何做好形成性评价”、“滨州医学院网络试题库及在线考试系统情况简介”、“试题与试卷质量评价与分析”等专题讲座。3.1.2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方便校内和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将考试理论相关的讲座和文献制成网络视频、PPT等放在教务处网站供大家学习。3.1.3组织教师研讨会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会,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已开展过“试题库建设及在线考试经验交流会”、“如何提高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命题质量研讨会”、教师介绍经验、交流学习、反思改进、共同提高。3.1.4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提供机会外出学习,组织医学基础课、临床课教师分批去多所知名医学院校学习交流。

3.2建设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

在地方医学院校测试、评价及反馈中,由于在校生人数多,科学命题、准确阅卷工作是制约学生自测、课程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的核心问题。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滨州医学院建设的“滨州医学院网络在线考试系统”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按照“客观化结构”组成一套或几套试题,其命题范围、难度、题型基本一致。学生在课后登陆系统自测,系统自动给出答案。自测结束后,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及标准答案,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够,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哪些题目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要教师帮助,达到自我评估的目的[45]。

3.3鼓励尝试并推广各种先进的考核方法

学校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专门设置“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方向和领域,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考核方法研究并用于实践。在医学基础课阶段试行以计算机为平台的人机交互式多媒体考试课件和项目反应理论(IRT)考核方式;临床考核中实行OSCE考试,计算机模拟考试(simulator)、综合评分(globalrating)、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等方式。

3.4完善考试分析和反馈

3.4.1教学层面考试结果和分析必须反馈。形成性评价要求实时反馈,采用教师点评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教师可通过测验、小组讨论、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旨在通过测验反思教学,修正教学;终结性考试结束后,形成将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总结并写出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用于提高试卷命题质量;将年级成绩分析、各班级成绩分析反馈给学生所在学院及辅导员,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态度、学风。3.4.2管理层面组织专家检查试卷,形成总结报告,反馈给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根据总结报告进行整改,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工作改进、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依据。《标准》指明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构建学业评定体系则是落实《标准》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教高(2008)9号)[Z].200811

[2]郁松,徐大刚,丁文龙.改革考试方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2324

[3]孙林青,尹金淑,吴健.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207209

[4]文民刚,席卫文,张春辉,等.医学院校网络考试系统的功能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12):45

[5]李燕妮,魏冠英,路永辉.地方医学院校实行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2):6668

医学教育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合作度;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4]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不同时期状况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5):59-62.

[5]郭立,殷晓丽,门寒隽,等.我国医学教育研究论文基本状况评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1):134-145.

医学教育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 存在的问题 对策与设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05-01

随着科学知识的迅猛发展,医疗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增快,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和卫生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更新知识,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大力发展继续医学教育学术活动,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医疗是医院的今天,教育是医院的明天”,因为随着医院的发展医疗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推广,许多医学信息不断普及,先进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医疗体制不断改革,迫切需要医务人员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适应并跟上医疗发展与进步。

2 目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

自开展卫生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以来,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形成了以学校和医院为培训基地,卫生行政部门为考核机构的教育体系。学校和医院作为教学基地增加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将每位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在网上管理,形成了覆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网络体系,实行网络管理。

3 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仍能发现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存在的许多问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和方法需要改善。

(1)部分医院领导不够重视,意识不到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对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进修学习不能直接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是医务人员自己个人的事,在管理上流行于形式,重视程度上难以保证。

(2)医疗单位是对继续教育投入的经费不足,继续教育的专项资金达不到的规定的数量,学员参加进修学习的费用得不到报销,致使其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

(3)基层医务人员承担着单位繁重的医疗工作,往往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大部分单位对学员脱产学习不予支持,影响了学习效果。

(4)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学习内容达不到“三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四新”(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课题选择还是比较落后的[1]。

(5)学员认为继续教育学习获得的学分,普遍存在“买学分”的观念,网上答题代答现象严重,继续教育学习效率低,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目的。

4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对策与设想

4.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级领导要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要充分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卫生队伍素质和卫生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要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要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真正调动卫生技术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主管部门要把继续医学教育任务列入单位工作目标和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作为任期内政绩考核内容之一,营造一种人人参加、人人好学的良好学习风气。

4.2 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要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学分审核管理,把继续教育学分与个人切身利益相结合,把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情况与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年度考核、注册、提升任职、奖金相挂钩,激发卫生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增强其紧迫感和压力感。对学习成绩卓越的人员要予以表彰和重用,对能够填补医疗空白的新项目、新技术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带动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热情,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4.3 完善内容,注重效果

由于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多层次,教育内容开放,教学时间灵活,应该对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继续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就是说继续教育要有针对性,才能体现其优越性。

其一,对卫生技术人员个体有针对性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一是对于初级专业技术人员要着重进行理论、基本技能及基本素质的强化和培训,开展临床教学医疗实践和自学,提高独立工作能力;二是对具备较强工作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要求他们专业定向,专题知识更新,积极参加国内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掌握学科前沿知识,组织下级医师开展教研活动等;三是要开拓视野,加强与其它高水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定期派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进修人员学习结束后,要在医院内组织讲课,及时地将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带动本单位共同学习,这样既检验了进修人员的学习效果,又达到一人进修,更多人受益的目的;四是对继续教育项目的选择要注重实效,对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掌握的知识,要举办大讲座,而对各专业科室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可采取小讲课的形式,使大家各取所需,切实提高工作能力;五是纠正“买学分”观念,正确认识继续教育学分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学习情况和业务水平的依据,学分是必须通过规范学习方式和扎实的学习成绩才能获得的。

其二,对一、二级医疗单位进行分级课题管理。一级医疗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内容要以社区医学、全科医学的模式开展课题研究,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满足基层广大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二级医疗单位分科较细,对疾病治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应着眼于高、精、尖技术,要充分发挥医疗带头、辐射作用及疑难危重疾病的抢救作用。除开展本院课题研究外,更要瞄准全省、全国及至世界先进水平技术,把继续教育内容向专业化、深层次等领域拓展;积极向上级医疗机构甚至国外先进医疗机构选送人才进修深造;鼓励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学习。对那些眼光长远,肯钻研,有能力的卫生技术人员就要给予多方奖励及重用,切实发挥其科技带头的作用。

总之,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只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知识结构合理、业务作风过硬的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向患者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水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和继续教育管理工作者共同努力,按需学习,真正发挥继续医学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学范文第9篇

由科教科专人负责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统计、收集,并将信息打印在相应表格内,个人照片粘贴在其信息上方。信息内容包括:姓名、专业、学历、职称、身份证号、近期彩色免冠2寸照片一张。建立我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信息网,整理完善后上报县卫生局医政股。网站根据递交人员信息情况,为每一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制作一张带有个人照片、卡号、姓名的IC卡,以供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积分时使用。我院主要采取远程教育学习卡答题的方式,来取得所需学分。其一种为I类学习卡,另一种为II类学习卡,两种学习卡均可为两年使用,即当年8月31日前答题所获得的学分为本年度的学分,9月1日以后至12月31日之间获得的学分为次年所需学分,所有答题提交后所得学分均应与个人IC卡关联,并在一周后可通过IC卡信息查到相关学分。

2管理

IC卡相当于以往的纸质学分证,由科教科专人管理,以科室为单位统一将其妥善保管。为了领取方便,科教科让后勤制作了一个带翻盖不锈钢的方盒,里面加有十六个隔层,每个隔层贴有科室标签,如遇有学习班或参加专业知识培训需要刷学分的,本人到科教科领取(不可代替领取),并在IC卡领取登记本上签名、用途、领取日期等逐项填写,确保IC卡保管规范便于取用。

3录入

我院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开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另一种是县卫生局申请获批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授予学分前,将该项目名称或授课名称输入网络版ICME系统,不同的培训项目其项目编号也不一样。如;开封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项目《护理风险与病人安全管理研讨班》其项目编号为2012120525;卫生局获批准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用授课当天日期加以分别,如:2012-11-21-01。年度学分统计还包括纸质学分、、科研、进修半年以上、下乡支农一年、在职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学习等均属于继续医学教育学分项目。根据继续医学教育相关规定,全年不能低于所需学分25分(其中I类6分,Ⅱ类19分)。

4刷卡方式

由培训主办方负责对参培人员进行IC卡刷卡,参培人员培训结束后,持个人IC卡经POS机刷卡,学分录入,极大的方便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简捷,携带方便。一人一卡一刷的操作程序,严格控制了未参加人员刷IC卡的弊端,使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趋于合理化、人性化,为专业技术人员今后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

5效果

POS机便于携带、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在授课现场刷卡授分。无论参加学习的人数多少均能在学习期间、休息的时间、会议结束后将学分录入。此外IC卡印有电脑扫描照片,刷卡的同时可审核听课人员的身份,避免了代替听课的现象,克服了以往纸质学分的操作复杂及繁琐。通过一人一卡的实施,加大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力度,规范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流程,严格落实学分管理和登记制度,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杜绝了人情分、关系分的出现,使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6查询

个人学分查询,将个人信息上传至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网站,专业技术人员按照个人学分查询下面的要求,逐项输入个人相关信息、个人IC卡号、相应时间段、点击查询后,就可导出你所需要时间段内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明细。上面有个人的姓名、时间、课题名称、级别、学科、活动形式、学时、学分等,可一目了然总学时多少、I类学分多少、Ⅱ类学分多少。对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便于更好的安排个人的学习内容,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8统计利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可以较好的掌握全员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情况。科教科每年在统计个人所需学分前,于8月初将IC卡以科室为单位发给各科护士长,由护士长负责将本科室护理人员IC卡上的学分,按照个人信息要求进行网上查询,并详细统计每一个人的学分,及各类学分完成情况等,及时上报科教科以便早发现、早改进、早采取措施。从中可全面掌握学分完成明细,对尚未完成学分要求的人员可针对性的给予指导,促使其能按时完成所需学时。

7监督

推行使用计算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ICME),实现了上级对下级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使学分的审核工作流程更趋规范化,合理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做为负责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科教科的相关人员,每季度对各科专业技术人员随机抽取3~5名,查看学习卡答题完成情况,对答题进度慢的人员给以详细统计,并通知相关科室护士长在科室周会上给予反馈,督促大家及时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习。避免大家平时忙工作而忽视学习的弊端。

8体会

以往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纸质学分证)存在着工作量大、专业不对称、流程繁琐、准确率低、易出差错、耗人力、物力、费时、信息难统计、重复劳动、信息反馈不准确、不便于保存和携带等诸多弊端。应用了IC-ME系统后,节省了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因外出培训学习给临床工作带来的不便。可根据临床需求,学习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保证了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的实效性,确保所积学分录入的准确性,同时又减少了繁琐的操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减少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消耗,方便了学分查询、统计和监管,能及时反映出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及学分积累的动态信息,是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值得推广和使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管理系统。

医学教育学范文第10篇

1.1多部门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作为大型规模的综合性医院,优质高效的医院管理是华西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在不断完善民主、科学管理及监督保障制度前提下,力求创造一个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富于质量效率和创意进取的工作环境。全院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由人力资源部统筹监控,护理部、医务部、毕业后教育部、临床技能中心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分口管理,结合各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科建设及人员岗位特点负责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课程的设计、编排、组织、实施以及总结评估;并设有学科组长和科室秘书负责协调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公共事业发展部及相关科室负责申报组织大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并开展与上级继续医学教育机构联络、交流和协作。多部门管理与临床科室的通力协作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涵盖广泛华西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涵盖广泛,对内与全院员工培训体系有机结合,项目及课程涵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礼仪培训、职业安全防护、感染管理控制及各种专业技能讲座与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医疗单位,医院对外也积极承担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自2006年以来医院共主办部级继续医学项目306项,接收培训人数2万余人,培训项目涉及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各个专业。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促进了国家之间、省市之间、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同时也搭建了院内与院外高水平医疗单位良好合作和沟通的桥梁;作为一流的教学型医院,华西医院的继续医学项目也为地市级医疗卫生单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进修平台。

1.3设立专项基金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华西医院成立人才专项基金资助国内外进修、参会和交流学习,与国(境)外先进医疗卫生单位合作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截至2013年6月,使用该基金赴国(境)外高水平医疗科研单位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达30余人次;跨学科组建专业小组团体出访学习专项技术达3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进行会议发言或壁报交流人数达100余人次。华西医院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数10所国际知名临床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每年选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赴对方院校进修学习,并带回先进的前沿科学信息及实践技术,为在我院开展更先进的医疗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国家留学基金委、省市以及四川大学等各方面都积极肯定了我院支持继续医学教育所达到的力度,其结果却是促使了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跟上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

1.4继续医学教育取得硕果作为西南地区大型综合性医疗科研单位,华西医院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2006以来医院共发表SCI论文总数3546篇;部级科研项目项、省市级科研项目项,发明专利项。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已经连续3年排名第二,其中科研学术得分更是连续三年获得满分。

2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体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向先进国家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继续医学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随后在欧美各地开展。卫生部于1996年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试行办法》,并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取得了一些经验。单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密切相关,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成熟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作为我们改善制度的指路明灯。在加拿大,能力保持计划鼓励临床医师通过关注每天能从日常学习中学习一些只是来调控他们的继续医学教育。在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分成2类。一类活动包括正式教育计划、杂志上刊登的或永久保存的材料、美国医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及医师资格考试等;二类活动包括向同行请教、综述、小组讨论、参加杂志俱乐部、参加教学、撰写文章等。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部门,我们应该思考出适合教学型科研型医疗单位的制度和实施办法,让员工的在职提升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驱动能源。

2.2学分制形式化从近几年的现状来看,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度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学分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反映医院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及相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价值。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中规定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须获得25个继续教育学分,部分人员单纯为了“挣学分”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而导致学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耽误临床工作时间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学分制应切实根据医院学科发展建设需要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而制定。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

2.3学分制未设定分类标准从近几年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情况分析,医、教、研主系列人员的达标率超过90%,而其他专业岗位人员的达标率相对较低,如低年资聘用制护理与医技人员,此部分人员参与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及院外进修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若强行要求此部分人与高年资医护人员达到同一学分标准,则易打乱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降低临床工作效率以及造成人员盲目的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医院应根据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不同的年资分类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标准,应循序渐进,摈弃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切切实实的使在职员工学习到先进的学科发展信息、扩宽眼界、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2.4进一步加强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华西医院拥有在职卫生专业技术医、教、研、卫技等系列5600余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难度较大。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学分统计多以人工统计为主,未建立计算机管理制度,个别科室甚至处于停滞状态。科室及管理部门应有专人负责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审验与评估,建立个人学分档案,实用、科学的考核制度及考核标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记录和评估应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和科学管理以保证项目持续深入的开展,促进终身制继续教育体系的成熟。

上一篇:税收征收管理范文 下一篇:跨境税收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