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诚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2:15:57

银行诚信论文

银行诚信论文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

诚信自古就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只有百姓遵守诚实守信的行为标准,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高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保证。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根本

《大学》中曾提出:“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诚实守信是人身处社会中,做学问、成就事业、与人交往的道德原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诚信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为人的基本素质。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是大学生修身立命之根本。

二、大学生失信现状及表现

(一)学业失信

1.考试作弊行为

尽管每学期高校都会召开考试教育大会强调考场纪律,但作弊行为依然屡禁不止。与学生交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作弊,也不支持别人作弊,但依然有部分学生认为作弊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

2.学术行为不端

撰写学术论文是对高素质人才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求撰写学术论文在很多专业科目中很普遍。目前个别高校中存在着论文抄袭,论文等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尤其在撰写毕业论文的高峰期,很多小广告便出现在高校的各种宣传板上。这种学术造假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的权威性。

(二)经济失信

1.恶意透支信用卡

有的学生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购买奢侈品,如手机,电脑等。父母不给予支持便申请信用卡透支消费购买,甚至不惜花销父母给的学费。导致恶意拖欠学校学费,甚至收到银行他们的法院传票。

2.助学贷款不按时归还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入学时申请银行助学贷款,保证他们四年学业顺利完成并获得毕业证书。但他们走向社会后却不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甚至影响到下几届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信用。

(三)交往失信

1.交往过程中不真诚

个别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诚信问题。例如表面与同学交好,私下散步同学谣言;对人对己的诚信标准不统一,往往认为自己更诚信,而对于他人的诚信程度表示怀疑;还有极个别学生借人钱财不按时归还等现象。

2.恋爱交往不诚信

在大学中谈恋爱的情况很普遍,但有部分学生的恋爱观存在问题,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对待对方不真诚,对待恋爱不严肃。例如交往动机不纯,贪图对方钱财,爱慕虚荣;在恋爱中没有共同的志向与理想,致使学业成绩一落千丈。这些错误的恋爱观念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新形势下,各高校非常重视诚信教育工作的体制建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努力探索优秀的诚信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诚信活动,使学生认同诚信

每学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诚信教育活动,结合时事政治和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多项诚信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使诚信教育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持久性。包括诚信标语征集、“寻找身边诚信人”诚信榜样评选、网络诚信大讨论、生活用品无人售卖、图书漂流、诚信微小说等活动。通过每个诚信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使得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教育,践行诚信行为。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使学生崇尚诚信

为扩大诚信教育的覆盖面,使同学们了解诚信教育的内容,积极参与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感受诚信教育活动月强大的诚信氛围,通过人人网公共主页、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空间、各班级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对诚信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及大力动员,为实施诚信教育搭建了广博的诚信空间,营造了和谐的诚信氛围,使全体学生普遍崇尚诚实守信这一风向标。

(三)监督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使学生自觉诚信

记录每位学生在大学四年的诚信足迹。经过反复验证推敲,根据高校诚信教育体系安排,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适合学生诚信考评的诚信手册。其中《学生诚信评价细则》分别从学习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择业诚信评价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诚信考核进行量化,手册内容还包括学生个人诚信档案、诚信承诺书,每学期经学生本人自评和诚信小组客观评价对其进行综合评定、打分、定级,并有辅导员和家长参与评价,以此来监督和鉴证大学生的诚信行为。

银行诚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调查法;大学生;诚信度

1.问题的提出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伦理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测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多种形式。其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同时调查很多对象,获取大量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经济省时。作为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法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项目将调查法应用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和诚信心理,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亦可以锻炼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法应用能力,提高我们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能力。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大学生诚信调查问卷

本问卷用来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共有17道题目,其中第14~16题为多选题,第17题为五点式量表,其余为单项选择。主要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自身诚信态度、对大学生诚信看法、诚信影响因素、提高诚信的方法等几个方面。

其中,自身诚信的态度包括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的看法。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共回收问卷102份,实得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样本的构成情况是:男生32人,女生70人,一年级47人,二、三、四年级55人年龄范围在19岁至22岁之间。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的诚信观

对大学生整体诚信度的总体评价,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当前大学生中诚信信念迷茫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未建立,在当代大学生中,对诚信缺乏信念,对诚信倍感迷茫的状况也比较普遍。

3.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6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个人应该为出现的诚信问题负责;22%的人认为社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16%的人认为是家庭因素;4%的人认为是学校教育不当导致诚信问题。在以前关于诚信度的研究中,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诚信问题的主要的因素。

3.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对考场作弊的态度上,大约39%的人认为“没什么,见怪不怪了!哪有功夫管这些事啊!”;21%的人认为,这些是小事,“知情不报”当然不好,可也不想因为这些小事“撕破脸”;17%的人心里异常愤怒,可表面上还得当什么也没发生过;13%的人希望有人站出来“揭发”,来改变这些不良现象;12%的人会指出这种错误行为,这有关一个人的素质问题。

在写论文的问题上,学生在写论文时大量引用资料中的语段的占46%;只引用少量资料中的语段占33%;用别人的文章拼凑的占12%;全部个人完成,大部分自己写的占10%;直接抄一遍的占1%。

3.4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的诚信问题

表1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年级 大一 38 1 8 47

大二 32 6 17 55 6.740 0.034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表2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性别 男 20 6 6 32

女 50 1 19 70 10.487 0.005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3.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本研究在大学生看待当前毕业生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现象的调查中,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好的将来还是最主要的,但毕竟不好;19%的人认为很不应当,这是欺骗行为,是不诚信的体现;9%的人认为既然大家都如此,不这样做就会吃亏;6%的人认为无论什么手段,能保证就业就行。

3.6 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4.讨论

4.1 大学生的诚信观

根据邹春发《诚信度评价: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诚信信念迷茫的情况因学生年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在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对诚信教育不以为然,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诚信教育。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从小到大一直在搞诚信教育,没有一点新意,对诚信教育缺乏兴趣;另一种认为讲诚信就会吃亏。在高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知道诚信教育有必要,也有现实意义,但对诚信教育的态度仍是疑惑重重,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由于他们在社会实践、实习和毕业择业的过程中已初步接触了社会,对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了解更多,对诚信教育的效果和作用有些持怀疑态度。

表3 影响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1 .087 .255** .115 .065 .217*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087 1 .243* -.088 -.136 .301**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255** .243* 1 .057 .014 .173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115 -.088 .057 1 .259** -.003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065 -.136 .014 .259** 1 .283**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217* .301** .173 -.003 .283** 1

注:P

4.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普遍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因素导致了诚信问题。这说明人们对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从外归因转为内归因。人们对于诚信问题的内归因有助于人们从自身的方面寻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当。这样有助于学生自己改变本身不诚信的行为。

4.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诚信考试,自觉抵制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但仍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和从众意识的诱导下,出现考试作弊行为。他们本身在思想上很清楚考试作弊属于不诚信事件,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屡屡出现失信现象,产生了认知与行为的严重脱节。现在大部分人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反应冷漠,大家都知道作弊和抄袭是不诚信的行为,但是因为现在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大家也觉得见怪不怪了。也有一些小部分人心里觉得这是很不对的,但也不会指出这种问题,这是由社会从众心理造成的。

学习上我们历来推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思想。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只有这样才能学习真正到本领。在实际学习中,大部分同学为了图方便,都选择了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者进行仿写。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学选择自己完成。

当前学术界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论文写作中出现部分抄袭、全文剽窃,甚至找“”等现象,严重干扰了学术界的正常运行。

4.4 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预期的国富力强的程度,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学生读大学阶段采取的是有偿教育。国家为了解决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问题,从1999年起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它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要求他们在毕业后再分期偿还。国家之所以出台这一政策,完全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使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得到完善,从而使得国民素质整体得到提升。但是,据调查发现,在2003年下半年,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率出现了下滑现象,面临停顿的危险。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受助大学生未能按时归还贷款,严重影响了银行对助学贷款的发放。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一文中指出:据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违约率为19.71%,人数违约率为20.5%,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贷款3%的违约率。

在调查人群中,除了没有贷过款的人,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有借有还。因为大部分同学对助学金的认识不够,所以学校应该加强相关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的诚信意识。

4.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全社会呼唤诚信的今天,作为祖国“主力军”的大学生有责任将诚信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用自身的诚信品德影响周边的人群。因此,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过程中本着诚信原则尤为重要,他们应放眼长远,切不可因一件失信于人的事情而毁掉自己的美好前程。就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均能做到诚信就业,但仍有少数大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在就业中出现失信现象。

现在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导致了求职简历中的美化现象等不良行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对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5.结论

5.1 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2 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3 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

5.4 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上出现的诚信问题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5.5 大学生普遍认为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造假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是不符合诚信标准的。

参考文献:

[1]秦冰.“90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王丽芳.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J].商业时代,2010(16).

[3]成航宇,成玮骐.在校大学生诚信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

[4]邹春发.诚信度评价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15(2).

银行诚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即服务;调整结构;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4-0011-02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金融业整体风险的扩散、银行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银行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实现经济价值,在总结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分析银行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趋势,银行业服务将在回到基本面、加强诚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全方位、多元化经营方面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要提升服务必须首先要重新认识“服务”,《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服务”一词的解释是:“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从银行的性质和任务来分析,服务是银行业最基本的职责,是打造银行业品牌,是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银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服务的竞争。要认识到服务和工作应该是划等号的两个名词――服务=工作,工作即服务,服务是银行业的本质所在,“服务立行”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战略。银行服务的核心是维护和加强与顾客的联系,银行服务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一、提升银行服务需要重实践

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思想,热情服务、文明服务是基本要求,优质服务让客户舒心,因此服务行业争取消费者的竞争力就在于以人为本,提供优质服务,服务质量是企业取得竞争力的最根本的因素,服务质量决定企业的生存兴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二、坚持原创、加强创新科技含量

在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创新是当代银行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银行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生存发展。商业银行要树立“原创性为主、吸纳性为辅”的创新指导思想,吸纳的内容可以是国外的,也可以是其它行业的,但引进不是简单的拿来,应从本地区市场环境、目标客户特征和需求出发,开发有本行业特色、符合自身经营特点和战略目标的金融服务产品,而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

三、调整结构、平衡业务间创新比重

由于银行服务的赢利目的和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银行服务的提供往往具有选择性,相当多的服务只为一定阶层的顾客群体设计,甚至只能提供给精英阶层的顾客,即所谓的精英服务。这就使银行服务更注重“大客户”的培养和维护,而忽视了普通客户的服务需求。调整金融品种的结构,就是要改变只重视高收入者的创新品种,在确保每笔业务不发生风险的前提下,多创新一些适合中低层收入者可供选择的金融品种。中低收入者在我国还占有较大比例,根据消费者需求,适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创新品种,充分占有市场与客户。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关键时期,银行客户对银行业务的需求也将发生结构变化,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更趋多元化。银行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银行服务的多元化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银行服务体系将是危机后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加强诚信建设,提升专业精神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安身立命之本。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将得到极大改善。加强诚信建设有利于银行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和企业文化,打造服务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

五、注重商业原则,培养人文精神

银行服务的商业原则指的是银行服务的赢利性,银行服务的人文精神指的是银行服务的人本主义和社会性。银行作为经济运行的剂,更需要在坚持商业原则的同时,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回馈他人,回馈社会。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服务的同质化趋势明显,在这种服务同质化和管制较严的环境下,人文关怀和社会形象往往成为客户选择银行服务的重要标准,对于那些中小型银行来说尤为如此,人文和社会形象也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新战场。这种商业原则和人文精神的统筹兼顾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国际化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也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六、立足本土,与国际接轨

服务必须与时俱进,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历史机遇。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为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推进我国银行业服务的国际化步伐。

七、完善服务创新,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制度创新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金融服务创新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技能的培训,高起点、规范化、严要求训练员工,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金融服务制度的创新,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以客户为中心,从而带来在运作成本、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客户满意度和反应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总之,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只有迅速适应环境的改变,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从一个更高层次、更广范围考虑所面临的新问题,才能适应国际金融境,求得更好的发展。

[1]葛绍青.商业银行如何提升服务层次[J].现代金融,2011年.

[2]对持续提升银行服务质量的思考[J].上海金融报,2009年.

银行诚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本文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原因、对策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和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行的对策。

诚信是现代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和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根据诚信的内涵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和教育者,对诚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 学业中抄袭、作弊

大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毕业论文剽窃等现象日益严重,虽然多数高校都在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对作弊的惩处更加严格,但是上述现象仍然屡禁不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大学生作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①作弊队伍不断壮大。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不仅是差等生的“专利”,许多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为奖学金和评优也加入作弊的行列。②作弊手段不断翻新。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替考、手机短信等,甚至出现了帮助学生作弊的考试专用笔。③作弊心态发生了变化。过去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不光彩的事情,而现在学生作弊十分坦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 经济中贷款欺骗、违约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先后颁布了学生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助学贷款违约现象严重。有许多学生毕业后以种种借口拖欠贷款不还,甚至以隐瞒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等方式逃避还贷。由于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造成的不良贷款和增量贷款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银行经办机构的积极性。尽管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尽量降低银行的风险,银行也采取了公布违约贷款学生不良信用记录等方法,但银行方面仍然存在大量欠款无法收回,严重影响了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制度作用的发挥。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 社会大环境失信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物质上的享受似乎导致了人们对于成功标准认知上的偏差。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丧失道德水准,诚实守信的基本品质被物质化、功利化。大环境的失信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很多领域。从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经营销售,到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从教育界的教师搞第二职业,领导失信于师生,到学术界的捏造实验数据、虚报科研成果等等,这就使得失信行为随处可见。

2. 失信成本偏低

所谓“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它一般包括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社会大环境中的失信行为,现实社会中失信者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守信所付出的成本,这必然导致社会失信行为的泛滥。失信成本偏低是导致大学生失信的最直接原因。部分差等生因为作弊而获得了学分,顺利毕业拿到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部分优等生因为作弊获得了高分,获得荣誉的同时还拿到高额奖学金……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消极现象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从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现象的滑坡。

3. 教育工作者“宽容”

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宽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一些学校存在非常“宽容”的现象。往往减轻或免除处罚。②对于提供虚假材料的履历,个别老师、甚至是领导发现后不予置理。③对于不按时交纳学费或者不按约定还款的学生,听之任之。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当前社会诚信观念日益被忽视的情况,高校要承担起社会使命,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1.高校要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诚实守信的道德理念和文化氛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强调舆论监督,提高失信行为的道德成本。高校可以通过校报、广播站、海报、标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辩论、征文等系列活动,抨击、谴责不诚信现象。总之,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氛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大学生活中,学习道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必须贯彻始终。要从学生进校起,就要教育他们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对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健全学术规范、弘扬科学精神;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要对他们加强诚信求职观念教育。总之,要通过规范、制度的导向性和强制性,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诚信观和学术诚信观。

2. 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研究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更加合理的考试方式、考察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杜绝作弊、抄袭等行为的有效方式。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并能够在高校中加以运用。其次,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大学生失信的心理因素。对失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因素调查,分析、归纳他们失信的心理因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攻克的课题。

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构筑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迫切的工作。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协调一致才能最终实现目的。

参考文献:

朱立华 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 教育与职业 2007年3月

银行诚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保险公司应适应变化,在汽车保险产品开发上、汽车金融保险服务上、汽车保险行业信息共享上加强建设,从而推动汽车产业链的做大做强。

[关键词]汽车保险汽车产业链

当今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处于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发展速度:汽车产销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是世界平均速度的10倍。

另一方面,包括保险在内的下游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将有力地推动汽车产业上批量、上水平。因此,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保险业的有力支持,同时也为保险业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一、从国外的经验上看,保险贯穿于汽车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各环节

1.就制造商而言,产品责任险和产品召回险可为其转嫁巨大的经营风险。在产品责任上,据JVR(JuryVerdictResearch)资料表明2,在1995年4月至2005年4月的10年间,汽车与汽车配件(如:座椅、安全带、轮胎等)产品责任险的案均赔款高达400万美元,交通工具类的案均赔款为270万美元;汽车配件在不同事故中的赔款差异最大,从1.3万美元到2.85亿美元不等;

在汽车召回上,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美国共召回超过2亿辆整车和2400多万条轮胎;在日本,自1969年至2001年间,也共召回缺陷车辆3483万辆。而且,当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车型的日益多样化、复杂的制造工艺以及研发时间较短,汽车召回越来越频繁,2004年美国汽车召回创纪录,通用汽车公司当年召回约2500万辆汽车;在2002年到2004年两年间,雷诺被迫采取召回行动18次,宝马10次,尼桑9次,马自达、奔驰各8次,奥迪、KIA、沃尔沃、大众各7次;菲亚特、本田、美洲豹和SAAB各5次等,在召回的汽车中,约40%属电子系统出现故障,60%则是由于汽车存在机械方面的隐患。

可见,汽车整车或配件的潜在缺陷、汽车召回制度是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其产生的损失和费用也是昂贵的,因此,发展汽车产业,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风险规避机制是必要的。

2.就销售商而言,汽车金融将有力推动汽车的销售。国际汽车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汽车金融公司既是汽车公司推动销售的利器,也是公司的盈利点。在美国,80%的新车是通过贷款购买的,即便是印度也有60%~70%的贷款购车比率;同时,通过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企业可以培养用户的消费忠诚度——当用户二次购车时,可以通过汽车金融公司直接置换该汽车品牌的新车,从而实现用户持续购买的功能。

3.就车主而言,机动车强制保险和商业保险可为其自身和公众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对于车主而言,车辆保险是对自身或第三方提供一种风险保障,不少国家采用了强制保险制度。对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其各州在强制车险的保额设计上,不但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定最低的责任险保额,使得当交通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负责理赔受害者本人的医疗费用,而且还考虑了对受害人治疗恢复期间的收入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有些州的责任险甚至将治疗期间伤者的护理费用和家庭内未成年子女的看护费用也纳入其承保范围,该车险保险制度最大限度地解除受害人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并保障其家庭经济来源不受影响。

二、群策群力,发展我国汽车系列保险,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1.共同开发和推动汽车系列保险产品发展,推动汽车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开发和推动汽车召开保险,为汽车制造商解除后顾之忧。我国于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一汽集团则于2004年开创我国首次汽车召回的先河,对马自达6CA7230AT型轿车进行召回维修;同年11月,上海通用则由于真空软管问题可能影响制动,首次召回2.7万辆2.0升型君威轿车;而最大的一次召回当属重庆长安铃木,于2004年9月对15.7万辆电喷奥拓轿车实施召回并免费维修。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探讨开发和推动汽车召回保险产品,为汽车厂商提供风险转嫁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应积极开发商业车险新产品,提高其保障程度。2006年7月1日,我国已正式实施了交强险,但在商业车险上,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产品较单一,保险责任限额较低,在间接损失的保障上不足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应使商业车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与之相对应。

2.风险共担,恢复和经营好汽车信贷保证保险,促进汽车销售。我国自1998年10月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至今,信贷购车比例不足汽车总销售量的10%,保险公司也积极开办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予以配合。然而,由于我国个人诚信体系的缺失,加上汽车销售商在售车商的信用行为不一,银行和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风险管控上的认识和做法不一,以致在爆发井喷的2001年~2003年里,出现汽车个人消费信贷的大量坏账。从2003年底起,保险公司退出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银行退出汽车信贷市场。目前,随着个人诚信体系的逐渐健全等制约汽车消费信贷的障碍逐渐消除,车贷市场出现复苏的迹象。但是,汽车销售商、银行和保险公司能否形成风险共担的机制,共同在风险的识别、管理以至最后的风险承担上,建立起有效的分担机制,则是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重新开办并取得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信息共享,共筑诚信,做大汽车产业价值链,服务好共同的消费者。保险业和汽车产业应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一是在公共信息上。二是在私有信息上,各行业间应进行互利的共享,以推动产业做大。

此外,在推进保险业和汽车相关产业协同合作时,行业间的诚信是重要的基石。

银行诚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诚信 诚信缺失 表现 原因 对策

诚信的含义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中做了阐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信”就是信实、诚笃的品德。后来朱熹曾写道:“信者,言之实也。”“诚者自然,信是用力,诚是理,信是心,诚是天道,信是人道,诚是以命言,信是以性言,诚是以道言,信是以德言。”概言之,即“诚是自然的实,信是人做的实。”中国人恪守的“仁、义、礼、智、信”中,信占其一,足可证明言必行、行必果及诚实守信一直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中国的优良传统一直在传承,而且在当今社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出来很多问题。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集中体现在学习方面、经济方面、为人处事方面、就业求职方面等。缺乏诚信对于大学生的成才极为不利。

1.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从国家教育部到高校对学生考试做出了严格的制度规定,但是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从打小抄发展到手机、隐形耳机等先进的现代化工具传递答案,作弊呈现多元化、现代化、盈利性等特点。学生考试作弊给高校的考风考纪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学术抄袭。学生的毕业论文及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不是认真收集资料,运用所学自己知识写出的原创,而是“鼠标加键盘”在网络上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更有甚者直接将别人的论文换个名字,当做自己的论文来敷衍老师。这种创作方法使论文写作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同时抄袭之风严重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

2.经济方面诚信缺失

(1)故意拖欠学费。个别学生为了吃喝玩乐,搞攀比,竟然把学费当做消费资本恶意拖欠学费,这就为高校正常的学费收缴增加很多困难。

(2)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资助政策,还有个别学生,家庭经济不困难,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伪造贫困证明,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供其挥霍。这使真正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资助,严重阻碍国家资助政策的贯彻执行。

(3)恶意违约。个别学生使用银行信用卡消费,银行不催款学生就不主动还款;学生购买电话卡,打长途电话,打光就扔;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不主动还款,还需要银行和学校催款。种种失信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3.为人处事方面诚信缺失

(1)人际交往虚假。同学之间的交往不真诚,做人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言行虚伪。经常承诺,但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很难建立深厚的友谊。

(2)恋爱动机不纯。大学生把恋爱当做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方式,抱着游戏的态度,狂热的追求异性。由于大学生恋爱引发的轻生案和伤害案屡见不鲜。大学生恋爱根本不考虑道德责任和爱情的义务,充满盲目性。

(3)网络道德。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大量的资料,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网络娱乐。但是个别大学生缺乏网络道德,在网络上虚假信息,利用网络、诈骗等等,这些忽视网络道德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4.就业求职方面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造假。由于大学生的数量增多,就业压力大。不少大学生为了谋求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在求职简历上伪造荣誉,夸大自己的能力,使得求职简历水分太大,用人单位为了求证,还得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协议违约。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不履行就业协议或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倘若有接收单位就草率签约,遇到更好的单位就随便毁约,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声誉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文化因素。传统文化道德对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形成了一系列道德标准和规范,对于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个人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等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规范所体现的约束性、有效性,并不完全适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由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脱节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再者,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对我国社会的冲击,也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会因素。在政治领域,个别领导干部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等现象,不仅影响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还给青年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经济领域,由于法制的不健全,个别不法商人假冒伪劣、走私逃税、虚假广告、拖欠工资等等违法现象,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3.环境因素。目前社会上一小部分人为追求物质享受、崇尚金钱而不择手段,不惜出卖人格和尊严,甚至打法律的“球”,这种利益至上的思想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大学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群体,大学生在污浊的环境中难免不受影响。

4.教育因素。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教育的模式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口头上的转变,没有真正落到实际。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被弱化,多采用灌输法只停留在书本上,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变得非常薄弱。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地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的大学生。

1.转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开展诚信教育,就是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诚信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诚信的本质和内涵、诚信与道德、诚信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使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一切道德赖的基石,自觉地做一名诚信的大学生;通过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诚信观念,唤醒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使广大学生成为具有诚信美德的高素质人才。

2.社会要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净化社会环境

诚信教育是全方位的,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以至社会教育,诚信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加强宣传导向,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弘扬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加强舆论监督,批判各种失信行为。另外,还应加强法制建设,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加大打击失信行为的广度和力度,使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失信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只有营造出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3.突出学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的重要场所,也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体。首先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其次要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运用讨论和谈心等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是诚信教育贴近生活,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诚信的行为方式,最终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最后是辅导员和班导师的重要作用。作为学生直接最多的辅导员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为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诚信品德、考试诚信、学术诚信、归还银行贷款、履行就业协议等诚信和失信的行为,同时将诚信纳入学生奖惩制度。奖励鼓励学生讲诚信,针对学生失信的行为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用爱心和恒心教育学生诚信,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4.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

家长也是诚信教育的主要组成,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转变“重智力、轻品德”的教育方式,既要对孩子的功课负责,也要注重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家长要认清诚信与成才的关系,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是家长的责任。家长要负起责任,用诚信的言行感染子女,带动子女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配合学校的诚信教育,把大学生教育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贾振宇,张少平,张芬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与原因透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1.

[2]刘建新.中国信用.新华出版社.

[3]李燕宇.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华中师范大学,2005.

[4]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12.

银行诚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外部信用评级 现状

1.商业银行外部信用评级原理及发展

信用评级,也称资信评级,是由专业的独立机构或部门,根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一整套科学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通过收集定性、定量的信息对影响经济主体或金融工具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对这些经济主体或者金融工具在特定期间内按市场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达到为投资者服务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分为内部信用评级和外部信用评级。内部评级指的是由银行内部专业的信贷评估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债项进行的对方履行合同约定及还款能力和意愿的综合评定,其主要用途是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外部信用评级,就是外部人根据其披露的公开信息以及提供的部分内部信息,在全面分析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信用质量作出综合评估,将各个商业银行划分为相应的等级,并用简单的字母表示出来,向社会公众公开评级结果,用来揭示各金融资产的风险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评级的起步相对较晚,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相对单一的金融结构。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设立,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那时银行发展主要依赖于居民存款,市场化的资金来源相对较少。在这种背景下,由于银行没有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的需要,相应也就没有了银行信用评级存在的基础。随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于2004年,工商银行于2005年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后,以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城市商业银行为辅的我国商业银行群体初步形成。资本市场上也开始出现了对银行评级的需求,我国银行评级业随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2.我国现有信用评级方法与思路

在我国, 2003年4月银监会分立之前,没有专门的银行监督机构,也没有一个可供市场参考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2006年银监会推出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同年一些社会评级机构也开始每年对国内部分股份制银行进行主动评级。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信用评级事业才逐步得到了发展。目前,在我国对商业银行进行外部评级的机构主要有银监会、中诚信和大公国际三家。各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与思路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一致,都包含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体系可作如下表比较:

所以,对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外部评级项目可作如下概括:

2.1基本财务面评价

三家评级机构对此都有涉及,其中银监会对基本财务面又细分为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状况三部分来分别评价,大公国际和中诚信是合并为一个方面来评价的。具体在评价时,三家评级机构又各有侧重:

在评价资产质量时,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正常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定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银行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中诚信则采用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占股东资本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百分比、关注类贷款占不良贷款百分比来衡量。

在评价盈利能力时,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包括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率、风险资产利润率,定性指标包括银行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银行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而中诚信采用的是拨备前利润平均风险资产回报率、净利差、净风险资产回报率等定量指标,大公国际主要使用了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贷款净利息收益率、费用收入比、盈利稳定性等指标。

在评价流动性状况时,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定性指标包括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的调配情况、流动性的管理情况、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中诚信采用的指标有市场资金依赖度、贷存比。大公国际采用的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例、本外币存贷款比例。

2.2资本充足性分析

银监会采用的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定性指标包括银行资本构成和质量、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银行对资本的管理情况。大公国际除上述定量指标外,还设计了所有者权益 /总资产的定量指标和资本补充机制的可持续性的定性指标。中诚信采用指标与此类似。

2.3公司治理与管理评价

三家评级机构均采用了定性指标来进行评价:银监会采用的指标有:公司治理的基本结构、公司治理的决策机制、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公司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中诚信采用的指标包括所有权结构、关联交易风险、管理策略及管理质量、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大公国际采用的指标包括所有权和组织结构、主要人员风险(主要是指董事长或行长经营风格、道德品质、个人学识等因素对银行经营带来的影响)、内部与关联方风险、信息披露质量、风险偏好等。

2.险管理评价

对风险管理的评价银监会主要侧重于市场风险的评价,其采用的定量指标包括利率风险敏感度、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定性指标则有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中诚信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则包含了多项风险,包括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 、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六个方面。类似的,大公国际也在信用评级方法框架中对风险作了详细地阐述,他认为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采用的指标有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利息回收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等定量指标和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程度、管理层风险偏好等定性指标。

2.5运营环境评价

银监会对环境的评价归为了不占任何分值的其他项,相对而言,中诚信和大公国际则把对银行所处环境的评价放在比较高的地位,如中诚信将银行的经营环境又分为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监管环境、法律环境四方面进行了评价。而大公国际则采用了定性指标来衡量:如营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的影响、监管政策对银行的影响。

2.6运营价值评价

银监会在《内部指引》中对此未曾涉及。而中诚信认为品牌价值反映的是银行在某一特定地域市场或业务领域中市场地位的稳固程度,其在评估银行的品牌价值时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定位、可持续的市场份额、业务的地域集中度、收益稳定性与多元化。对银行营运价值的评估也是大公国际银行评级的主要因素之一。银行的运营价值主要是指银行可以藉此获得长期稳定的、超出平均利润水平的盈利的优势或能力,这种优势或能力可以产生自银行的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其采用的指标包括资产规模、总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等定量指标和收入多样化程度、营业区域覆盖范围及分散化程度、收入稳定性等定性指标。

2.7外部支持

与银监会不同,是否存在第三方的支持是中诚信和大公国际的分析师都仔细考虑的问题。中诚信认为与其他发债主体一样,银行的还款能力并不仅由其内在财务实力决定。 一家实力较弱的银行如果能在出现支付危机时获得第三方支持的话, 其还款能力也会获得增强(第三方可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股东、市场同业)。所不同的是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获得外部支持的可能性要远大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大公国际在考虑银行整体信用状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所有权的特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外部支持对银行整体信用状况的影响:国家或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外部支持、股东对银行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邓渊剑.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用评级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2009年6月

[2]张凌云.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研究,2010年5月

[3]中诚信国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2007年6月

[4]大公国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框架,2005年

作者简介:

银行诚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077-06

拙作《如何认识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系2002年教育部有关大学生资助政策征文,入选《教育部2002资助政策体系指导论文(50篇)》,这坚定了我对国家助学贷款研究之路。我以此为动力,勤奋钻研,持之以恒,又发表了十几篇相关论文,特别是在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高校中助学贷款诚信问题研究》,使我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与研究得以系统化。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在对2010年主持并申请成功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西部)项目――“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XJC770009)”和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助学贷款制度变迁与诚信保障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NJ10234)”的研究中,使我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研究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术兴趣,并养成了以国际化视野、本土化思维、时空维度辨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国家助学贷款等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的习惯,养成了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严谨务实的学风。我永远感铭我的导师和学界诸位专家、评委们对一位青年学者给予的培养和鼓励,潜心钻研,矢志不渝。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所涉及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层面,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初步形成了揭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特征的思想与实践体系。由于研究的成果尚缺乏系统性,故以论纲名之。

一、国家助学贷款是什么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中国银行向客户发放的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贴息,用于借款人支付在国内高等学校就读全日制本、专科或研究生所需学杂费和生活费用的信用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从办理方式上分为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两种。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学生通过学校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和住宿费的银行贷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二者都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二者只是在办理所在地和借款人方面有所差异,也就是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需要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人才培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资助模式的新探索,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与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国家助学贷款是高等教育公平的标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能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为此启动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既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又为落实“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提供了社会保障机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优先发展教育的信心与努力,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价值理想,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资助政策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人本理念。事实证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经历了十余年的完善与发展,国家助学贷款在保障教育公平和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发挥出了强大资助功效,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标杆作用。

国家助学贷款是贫困学生求学的福音。国家助学贷款是政策性无担保信用贷款,是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理论认而可降低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准入门槛,使所有具备条件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不因经济问题而平等地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贷款学生凭借自己是大学生的身份证明就可以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我国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扶困助学公平理念。国家助学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上大学期间的经济困难与负担,成为贫困学生通过透支自己未来的资本来成就今天学业的福音。事实上,真正需要得到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群体绝大多数是没有条件找到抵押物而得到商业贷款资助的,凭借自身的大学生身份证明和诚信品质置换出自己完成学业所需要的资金是切实可行的,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欢迎。

国家助学贷款是社会责任履行的高地。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涉及到各级政府、高校群体、银行系统、贫困生群体、贷款学生家长群体和就业单位。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既是党和国家赋予各级政府、高校群体、银行系统、贫困生群体、贷款学生家长群体和就业单位等各利益主体的社会责任和一种制度性规范,也是各级政府、高校群体、银行系统、贫困生群体、贷款学生家长群体和就业单位等各利益主体支持和关心社会公益、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高地,更是检验国家助学贷款所涉及的各相关利益主体及行业诚信与否的试金石。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对政府而言,建设务实型服务型政府,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提高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以及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高等学校而言,解决了高等学校贫困学生群体增大而引发的大量欠费问题,有效地缓解了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压力。还能通过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和诚信教育进一步融洽银校合作关系,对于有效化解国家助学贷款的道德风险,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和实现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银行而言,助学贷款是保障公益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是一项全新的贷款业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商业银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升自身社会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对贫困学生而言,能够保障贫困学生安心读书,减轻自身在求学期间的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还能够使贷款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财富观念,激发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和能力及诚实守信意识和金融理财意识,对于增强贷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起着积极作用;对学生家长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解决了家长支持子女上大学在经济方面的困难,满足了家长望子成龙而实现求学的心愿;对就业单位而言,关注贷款学生,关心社会公益,积极配合贷款学生主动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提升单位自身的诚信水平和社会责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助学贷款的功能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一项保障教育公平和社会公益的惠民政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党和国家为保障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享有均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出台的资助政策。也就是说,从国家助学贷款诞生之日起,就蕴涵着资助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政策公益性和信用商业性特点,国家助学贷款的公益性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保障、政府贴息补偿、政府代偿和高等教育本身公益性等规定性表现出来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商业性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依托国有商业银行运作以及银行与贷款学生发生贷款合同即“契约关系”等规定性来实现的。国家助学贷款的终极意义就是公共服务,是由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对象与国家政策保障决定的。这种公共服务体现在资助和育人两个层面,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公益性关注和保障的是贷款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彰显着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功能。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商业性关注的是保障国家助学贷款良序运行的贷款学生的诚信品质,彰显着国家助学贷款的育人功能。国家助学贷款的育人功能具体体现在价值引导、利益整合、道德劝善和法律规制等方面。也就是说,国家助学贷款一方面是以“契约”的方式从强制性角度对银行和贷款学生作出的一种制度规范和强制性要求,另一方面是以价值整合、道德劝善的方式从非强制性角度正面积极引导包括贷款学生在内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系统各利益主体从善的德行要求。资助是前提、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归宿。换而言之,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功能的发挥以育人为目的和归宿,国家助学贷款育人功能的发挥以资助为前提和保障,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功能与国家助学贷款的育人功能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三、国家助学贷款的诚信意蕴

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的财政贴息信用贷款,这不仅仅说明国家助学贷款在使大学生得到资助过程中还起到政策保证和减轻贷款学生负担的商业补偿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党和国家从理论上认可了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并以诚信做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建立的基础,继而降低了借助国家助学贷款求学的准入门槛,使所有具备条件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够得到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既是对高等学校的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认可,也是对高等学校的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检验和修正。因此,从国家助学贷款的产生和实践过程中,可以透视出国家助学贷款具有国家助学贷款诚信与诚信国家助学贷款的双重意蕴和境界。具体而言,其一,以诚信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使具备接受高等教育条件的人都有资格和机会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保障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起点和机会上的公平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理念和扶困助学理念;其二,对贷款学生而言,诚信既是“借”的依据,更是“还”的保证,也就是说,诚信是维系国家助学贷款良序发展的桥梁与纽带。换句话说,贷款学生的诚信品质与诚信价值操守决定和影响着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运行系统的动态平衡、资助效果和资助对象间的“代际公正”。其三,诚信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赋予各级政府、高校群体、银行系统、贫困生群体、贷款学生家长群体和就业单位等各利益主体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各级政府、高校群体、银行系统、贷款学生家长群体和就业单位为推动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功能应坚持的价值底线。如果各级政府、高校群体、银行系统、贷款学生家长群体和就业单位中的任何一方或环节诚信缺失或诚信缺位,那么都会影响到国家助学贷款功能的发挥与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从这种意义上说,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是各级政府、高校群体、银行、贷款学生、贷款学生家长群体和就业单位等各利益主体关注教育公平、履行社会公益的道德高地和良心堡垒,也是对政府诚信、高校诚信、银行诚信乃至社会诚信的检验与修正。

四、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价值冲突分析

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施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商业性、公平与效率、管理与收益、自律与他律等之间的矛盾和价值冲突。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功能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想办法去消除这些价值冲突或者把这些价值冲突降至最低点。因此,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就应认真思考和关注这些价值冲突。

第一,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商业性。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主导、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的政策性贷款,工作目标是“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而国家助学贷款依托国有商业银行来运作,对商业银行有明显的强制性要求。也就是说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本身存在着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目标与商业银行利益追求之间的价值冲突。

第二,国家助学贷款的公平与效率。国家助学贷款是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的实施和大众化教育进程的加快应运而生的。因保障公平而降低了准入门槛,进而影响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效率。国家助学贷款的低准入门槛和政策补偿性增大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数量,真正需要得到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反而得不到有效资助,因公平而损失了效率,使得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着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第三,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与收益。由于社会信用监督体系、相关法律和法规缺失,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很难掌握贷款学生的信息,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单笔发生额小、笔数多、利润低、手续烦琐。如果每一笔国家助学贷款到期后贷款学生不主动还贷,银行通过上门催还或通过低效冗长的法律诉讼程序解决,那么银行形成的高额管理成本与银行商业收益最大化追求相矛盾,会使银行陷入尴尬被动的境地。这也银行对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不积极主动、产生“惜贷”现象、叫停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原因。

第四,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压力与还贷能力。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就业收入相对较低,并且贷款学生毕业后还进入了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期。这一时期面临还贷、成家、立业等诸多经济支出,既是经济支出的高峰期,又是经济收入的薄弱期。这一时期贷款学生面临的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压力与自身的实际还贷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了贷款学生产生从众心理、侥幸心理、不负责任心理、推托心理而失信的理由。

第四,要从社会层面加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和诚信教育,形成国家助学贷款信用环境和柔性制度。其一,加强贷款学生诚信品格修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养成恪守诚信的高尚人格。其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起大学生信用等级考评体系与机制。其三,银行要完善个人信用征询系统和信用制度,建立起有效的国家助学贷款跟踪机制和失信预警机制。其四,加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助学贷款在制度安排上的强制性要求,各级政府、高校、银行、贷款学生、贷款学生家长等要认真履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赋予的责任,坚守诚信价值底线,大力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文化建设。其五,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能够把诚信要求内化为教育对象的责任意识和信仰,继而实现降低和控制国家助学贷款道德风险,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的目的。

此外,德法兼治是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建设的制度要求。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功能是以贷款学生的个人信用承诺和贷款学生与商业银行发生的经济契约实现的,蕴含着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建设所诉求的道德“自律”与法制“他律”的双重的治理理念与路径。道德“自律”与法制“他律”的互动与统一是以伦理道德为导向、以德治恶与以法治恶相统一的治理模式。国家助学贷款实行道德“自律”与法制“他律”相统一的治理路径,是通过道德“自律”和法制“他律”约束国家助学贷款各利益主体的诚信与守法行为,以实现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功能最大化和高等教育公平的最大公益。

七、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与前景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起点和“最伟大的工具”,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的起点和关键是入学机会的平等,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我国现阶段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重要举措,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环境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之初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教育国际化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高等教育竞争、高等教育生源市场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种激烈竞争,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中,何以在保障教育公平、扶困助学方面发挥更大支撑与资助作用是躲不过、绕不开的时代课题。因此,面对新的历史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使贫困学子诚实守信、应贷尽贷、成人成才?具体来讲,其一,在保障教育公平、扶困助学理念上,无担保的个人信用性质和政府承担信用风险与成本补偿将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建设与发展的不变主题;维护公平、和谐共赢是其制度原则;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其制度目标。其二,在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上,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法律为保障、以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补充、以市场化、社会化管理为主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完善并发挥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代偿与补偿制度、监督制度、违约处罚制度和提前还贷激励制度,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功能与效益的最大化。其三,在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保障体系建设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管理,将国家助学贷款信用管理纳入社会诚信建设体系,核心是推行个人身份证集个人身份、学历、职业、工资、社保、医保、公积金、国家助学贷款、住房贷款、信用记录等信息于一体的“一卡通”制度,依靠社会诚信体系推动国家助学贷款信用管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保障贫困学子诚实守信、应贷尽贷,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这种把保障教育公平的政策信用助学贷款理念,政府主导、法律保障、市场化社会化多元管理,及个人身份证“一卡通”信用保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就是我们需要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这样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一定是受人欢迎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一定是功能与效益最大化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银行诚信论文范文第9篇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集中体现在学习方面、经济方面、为人处事方面、就业求职方面等。缺乏诚信对于大学生的成才极为不利。

1.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从国家教育部到高校对学生考试做出了严格的制度规定,但是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从打小抄发展到手机、隐形耳机等先进的现代化工具传递答案,作弊呈现多元化、现代化、盈利性等特点。学生考试作弊给高校的考风考纪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学术抄袭。学生的毕业论文及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不是认真收集资料,运用所学自己知识写出的原创,而是“鼠标加键盘”在网络上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更有甚者直接将别人的论文换个名字,当做自己的论文来敷衍老师。这种创作方法使论文写作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同时抄袭之风严重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

2.经济方面诚信缺失

(1)故意拖欠学费。个别学生为了吃喝玩乐,搞攀比,竟然把学费当做消费资本恶意拖欠学费,这就为高校正常的学费收缴增加很多困难。

(2)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资助政策,还有个别学生,家庭经济不困难,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伪造贫困证明,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供其挥霍。这使真正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资助,严重阻碍国家资助政策的贯彻执行。

(3)恶意违约。个别学生使用银行信用卡消费,银行不催款学生就不主动还款;学生购买电话卡,打长途电话,打光就扔;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不主动还款,还需要银行和学校催款。种种失信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3.为人处事方面诚信缺失

(1)人际交往虚假。同学之间的交往不真诚,做人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言行虚伪。经常承诺,但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很难建立深厚的友谊。

(2)恋爱动机不纯。大学生把恋爱当做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方式,抱着游戏的态度,狂热的追求异性。由于大学生恋爱引发的轻生案和伤害案屡见不鲜。大学生恋爱根本不考虑道德责任和爱情的义务,充满盲目性。

(3)网络道德。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大量的资料,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网络娱乐。但是个别大学生缺乏网络道德,在网络上虚假信息,利用网络、诈骗等等,这些忽视网络道德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4.就业求职方面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造假。由于大学生的数量增多,就业压力大。不少大学生为了谋求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在求职简历上伪造荣誉,夸大自己的能力,使得求职简历水分太大,用人单位为了求证,还得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协议违约。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不履行就业协议或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倘若有接收单位就草率签约,遇到更好的单位就随便毁约,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声誉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文化因素。传统文化道德对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形成了一系列道德标准和规范,对于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个人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等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规范所体现的约束性、有效性,并不完全适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由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脱节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再者,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对我国社会的冲击,也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会因素。在政治领域,个别领导干部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等现象,不仅影响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还给青年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经济领域,由于法制的不健全,个别不法商人假冒伪劣、走私逃税、虚假广告、拖欠工资等等违法现象,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3.环境因素。目前社会上一小部分人为追求物质享受、崇尚金钱而不择手段,不惜出卖人格和尊严,甚至打法律的“球”,这种利益至上的思想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大学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群体,大学生在污浊的环境中难免不受影响。

4.教育因素。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教育的模式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口头上的转变,没有真正落到实际。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被弱化,多采用灌输法只停留在书本上,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变得非常薄弱。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地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的大学生。

1.转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开展诚信教育,就是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诚信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诚信的本质和内涵、诚信与道德、诚信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使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一切道德赖的基石,自觉地做一名诚信的大学生;通过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诚信观念,唤醒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使广大学生成为具有诚信美德的高素质人才。

2.社会要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净化社会环境

诚信教育是全方位的,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以至社会教育,诚信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加强宣传导向,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弘扬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加强舆论监督,批判各种失信行为。另外,还应加强法制建设,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加大打击失信行为的广度和力度,使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失信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只有营造出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3.突出学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的重要场所,也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体。首先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其次要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运用讨论和谈心等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是诚信教育贴近生活,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诚信的行为方式,最终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最后是辅导员和班导师的重要作用。作为学生直接最多的辅导员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为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诚信品德、考试诚信、学术诚信、归还银行贷款、履行就业协议等诚信和失信的行为,同时将诚信纳入学生奖惩制度。奖励鼓励学生讲诚信,针对学生失信的行为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用爱心和恒心教育学生诚信,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4.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

银行诚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金融业务领域的日益拓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加大,对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对于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

金融风险是伴随着金融业的产生而与生俱来的,关于金融风险的定义也有多种说法。人们对金融风险概念、定义的不同,实际上反映出对金融风险的性质、特点和成因等在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和差别[1]。一般来说,金融风险通常是指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收益、也有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说,风险是人们期望值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在市场竞争中发生的。正是因为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为了赢得收益避免损失,所以,在金融活动中才要防范风险[2]。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来源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一方面,控制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某些规章制度等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现有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一)风险意识淡薄,银企关系扭曲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逐步走向市场化,金融风险问题也随之突出。然而,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陈旧的金融观念短期内尚难以根本转变,特别是部分从业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淡薄,一些错误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政府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对银行吸收的存款视同财政资金,扭曲了银企关系。因此,一些企业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向银行转嫁经营风险,使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加大;一些银行经营者也同样缺乏风险意识,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以为贷款放得越多越好,业务做得越大越好,盲目扩张业务,不惜血本揽储,置银行风险于不顾[3]。

(二)内部控制制度落后,风险自控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因而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尤其是制度执行不严格,责任追究制难以落实。比如,缺乏对“内部人”的有效控制措施;重“制度”的建立过程,轻“制度”的执行效力[4]。当风险出现时,风险的后果和风险责任是模糊的,人人有责人人无责,人人都会受损失又人人不承担自己的损失,使问题贷款的责任难以落实。

(三)法律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力

当前,我国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就现有的法律制度而言,许多的规定和精神需要修改和完善,以便于和现实相衔接[5]。如《企业破产法》对银行作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可实施执行的法律条文,从而造成债权人权益遭受任意损害;《商业银行法》注意到政府行政干预对银行正常经营和信贷资产安全的负面影响,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可执行的对银行自主经营权益和维护资产安全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6]。

(四)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是风险管理以定性为主,定量管理不足;风险计量方法落后,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风险预测技术达不到要求,客户风险评价准确性较差等。另外,没有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机制,局限于损失形成后的监督检查,缺乏事前的分析预测[7]。

(五)信贷投放过快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下一阶段,央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8],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三、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几点思考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

增强银行业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贷款人的诚信意识,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决策者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维护金融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摆脱计划经济下传统思维的束缚,摒弃一些错误的金融观念,更新思路,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金融风险意识,牢固树立稳健经营思想,坚持依法合规、稳健审慎经营;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注重货币信贷增长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在全社会广泛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法规,培养公民的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快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出台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严厉的信用处罚机制,加大不诚信行为的成本,充分发挥征信系统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引入外部监管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坚持审贷分离,完善信贷程序,使每个环节的工作相互监督和制约,有效降低贷款风险。二是要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稽查制度。三是要建立多层次的风险监管平台,将风险管理纳入决策管理层次,建立信贷风险、信贷审批、信贷经营协调配合的机制,切实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并与风险研究和政策研究环节形成协调互动的反馈机制,确保风险指引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四是要引入外部监管,逐步实现银行监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如根据英国“2000年金融法”,金管局监管银行业的理念之一就是大量运用“外部”的、保持一定距离的监管,而不是以到银行内“调查”为基础去实现监管。这一监管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完善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

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建立并颁布《存款保险法》,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全商业银行的法人制度,依法确立国有商业银行独立的法人地位,要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多元性权力机关的现代公司运行机制[9];修改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管职权;确立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机构,使之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环境相适应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和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管理机制,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等。

(四)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在风险管理方面,应当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转变传统的定性管理为主为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计量模型,将金融风险定量化,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组建风险评级的专业化团队,全面实施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客户信用等级数据库,严格控制相应客户的信贷规模;着重加强风险预警工作,把风险的监测管理从单一向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向事前转变,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和债项等多个维度进行标准化的评级和预警,从而达到实现深层次挖掘风险成因、准确捕捉风险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屈波.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8):58-59.

[2]曾康霖.试析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J].金融发展研究,2008,(2):3-7.

[3]周林.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9,(7):28-29.

[4]王中魁.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及其法律防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69-71.

[5]徐智勇.试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律监管[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3,(5).

[6]张静.论防范银行风险的法律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2,(3).

[7]金晓扬.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2):77-78.

[8]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2009,(8).

上一篇:银行业务论文范文 下一篇:会计怎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