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23:20:25

银行业务论文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解释了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的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分析了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在探讨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2004年6月物流银行业务被广东发展银行最早正式推出,这项业务在推出之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全力支持,广东发展银行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其阶段性成果表明物流银行业务成为了受许多企业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在开展此项业务最初的半年间广东发展银行已向20多家企业提供了该项服务,业务总金额过4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名终端用户,并带来存款近20亿元。

在北方地区,自2004年山东省的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开始后,山东省的许多物流公司(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主动联系银行和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物流银行业务得以展开,其中临沂立晨公司已为山东新光纺织、百华鞋业、华祥塑料、力健粮油、卡特重工、鲁南纸业等生产企业提供了物流金融服务,2005年融资额为1682万多美元,2006年上半年依靠“物流银行”业务的功能为生产企业融资2000万美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的银行有: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他们为客户提供的动产质押融资的服务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理性定价、操作不够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服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不够。

四、我国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该项业务的优劣势,不能盲目的开展和发展此项业务。从可提供物流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来看,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经在国内货币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提供此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商业银行,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此项业务的竞争中来,作为分食者的各类金融主体的增加将会使物流银行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二)物流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目前我国的仓单质押处于起步阶段,单项融资额过低导致银行、物流企业的操作成本升高,影响了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这也就是目前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物流的发展,仓单质押的利润率肯定会提高,随着融资额的扩大,将会产生规模效应,效益将会逐步增加。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对于这项业务的贷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当前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造成了抵押、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方式难以利用,所以质押监管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愿意为仓单质押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目前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有利于在该业务的起步阶段去撇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要以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为中心构建市场平台,如何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则是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重视的问题,银行还必须与物流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山东省临沂立晨公司依靠“物流银行”业务融资2000万美元的出现就是在于银行做好了客户市场的拓展工作,和邻近地的物流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银行必须设立科学的业务审批制度,广发行南京分行授信管理部强调“物流银行业务是一项新业务,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对企业的审批相对严格”。但是这种审批制度的要求也不能过高,更不能对中小客户带有歧视性,审批要求和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具体的业务审批中应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反对一刀切的作风。

(三)拓展的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种类。限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法规政策,目前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品种主要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动产质押授信、保兑仓等,因此,银行打破传统思想,吸收海外经验,根据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不断的开拓新的产品,围绕物流、资金流和物权的转移实现服务创新。在较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在尽可能的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下提供给企业量身定做的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创新中打出我行的品牌效应。

(四)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①.对物流银行业务开展的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对融资企业和担保物流企业的风险识别上。我国目前的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在执行时还有注意警惕道德风险的出现。在进行项目筛选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物流银行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商贸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另外,如果中小型制造企业申请该项业务,则还要求它的产品销售比较稳定,业务发展迅速,而且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销网络。只有符合上述条件,银行才有可能为其开展“物流银行业务”服务。比如在广东佛山的家电、布匹、原材料、钢材和塑料等市场上有一大批竞争力强、产品销售顺畅、价格比较稳定的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这些企业的特性都是“物流银行业务”选择的方向。据了解,目前广发行佛山分行已经和保力得物流有限公司、志高空调、一家纺织企业、一家陶瓷企业和一些贸易、进出口公司等生产企业和物流公司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合作,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都比较畅销、价格比较稳定。同时,广发行在审贷时,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目的是为控制好信贷风险。②.注意对物流公司和企业抵押资产的风险控制。虽然在物流银行业务过程中往往有了物流企业在中间做担保后,生产企业直接从银行手中获得信用,但购进的原材料必须存放在由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仓库里,这样才能真正控制抵押资产的灭失风险。此外,我国目前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物流银行业务中银行对抵押资产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因此,银行在注意加强对抵押资产实控性的同时,还有注意对物流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其一是物流银行业务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其二是商贸企业做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其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是实力比较雄厚、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峰,物流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金融创新,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6期

2.任文超,从“物资银行”到“物流银行”,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9期

3.向群,物流银行:助力中小物流企业速效解困,中外物流,2006年6期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第2篇

鉴于银行目前的业务背景,可以看出金融报文网关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将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1、动态的支持多个报文标准

系统需要支持多个报文标准,并且支持的报文标准必须是可动态增加的。一方面随着银行业务开展的需要不断增加业界已公布的报文标准,或者因为替换银行原报文系统时,需要增加原报文系统处理的报文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新的报文标准,系统必须能够在不影响已有报文标准的使用上,增加对新报文标准的支持。

2、动态的支持报文标准升级

SWIFT的MT和MX标准几乎每年都会进行升级,国内支付清算的报文标准也会有升级的需要,这就要求报文系统必须能实现报文标准的动态升级。一方面必须紧随各标准制定组织的步伐,在尽量避免系统改动的前提下,实现报文标准的参数化升级;另一方面,在某个标准进行升级时,不影响到系统中其他报文标准的正常使用。

3、强大的应用整合能力

报文系统必须具备与银行行内业务系统快速集成的能力,只有实现了与行内业务系统的集成,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报文系统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支持,同时减少银行的人力投入和管理成本。具体要求体现在:一方面必须对业务系统屏蔽报文标准,同时实现报文内容与业务数据间的自动转换,支持实现业务的直通式处理;另一方面,支持银行内各业务系统的不同通讯协议和连接方式,减少行内业务系统的改造。

二、设计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要求尽可能的实现业务处理与报文处理的分离,报文处理系统将作为处理网关,统一向业务系统提供报文接入、报文标准升级、报文标准解析、报文标准转换等服务,业务应用系统仅需关注客户的业务需求,从而提高业务的应变速度,降低整体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标,金融报文网关的核心设计必须是提供一个弹性的规则库,该规则库包含组织关系、权限管理、报文格式标准、格式检验标准、路由策略、接口参数等,使得业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业务处理流程,动态的修改系统配置,实现“应需而变”。具体设计思路如下:第一,系统支持多个报文标准,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标准,并可支持标准的动态增加;第二,报文标准以参数配置的形式保存及升级,实现标准的互不干扰、动态化、非程序化更新;第三,提供多种接入方式,向外系统屏蔽复杂的报文标准,以业务数据的形式实现与外部系统无缝集成;第四,参数化的业务流程控制和路由分发,可以按照用户需求灵活配置;第五,严密而丰富的用户角色及其业务权限管理机制;第六,提供增值的可定制的报文监测预警能力,如OFAC、黑名单检测等。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报文网关的建设将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将为银行带来以下价值。

1、整合现有业务系统的报文需求

金融报文网关实现报文的统一转换及接入,向各业务系统屏蔽复杂的报文标准;同时提供灵活的系统接口,实现与相关业务系统的无缝链接,从而帮助用户降低开发难度及成本。

2、提供集中的报文处理平台

金融报文网关是一个大集中的报文处理平台,在用户权限控制下,提供完整的报文收发、路由、编辑、查询、打印等功能。在该集中处理平台上,各操作用户通过行内网络,在同一系统内完成各自权限范围内的操作。

3、为用户带来丰润的经济效益

金融报文网关作为一个大集中的系统,降低了系统部署及后续维护的成本;集中、直通的业务处理降低了资金的在途占用,提高了业务处理能力,为银行带来更高的资金利用率及更大的业务收益。

四、典型应用

基于金融报文网关的设计思路,东南融通公司研发了金融报文交换系统E@bleSwitchman。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利用东南融通的E@bleSwitchman陆续完成了新一代报文系统的建设,在系统中包含了CFXPS报文标准、SWIFT的MT报文标准等,并计划在将来增加SWIFT的MX报文标准。这些系统的上线,使银行能够集中管理进出全行的所有报文,为银行内部的业务系统建设(如整体清算)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S.W.I.F.T.SCRL:SWIFTStandardsMTNovember2008[Z].2007.

[2]S.W.I.F.T.SCRL:SWIFTNetExceptionandInvestigations1.1[Z].2006.

[3]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大额支付系统与商业银行接口方案v2.3[Z].2006

[4]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与直接参与机构业务系统接口规范[Z].2008.

[5]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业务需求书(定稿)[Z].2008.

【摘要】本文讨论了在当前银行面临的多个支付清算标准环境下,为实现支付清算一体化、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监管、节约系统建设与运行投入等,有必要进行基础性的系统建设——金融报文网关建设。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创新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3]杨均:浅析银行产品的软开发[J].武汉金融,2000(10).

[4]张华清:论金融产品的开发与管理[J].银行与企业,1996(7).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第4篇

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业务建模成熟理论和实施经验,结合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兴业银行提炼出一套业务建模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现状梳理初步建模模型修正”。

1.现状梳理为了进行业务建模,需要梳理和分析一个企业或某个业务条线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职责分工、管理制度和现有IT系统等基础信息,也需要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或业务条线所处外部环境、企业的IT架构等。在这个阶段收集了兴业银行企业金融业务发展规划、总分行企业金融条线相关部门和处室的职责分工、相关业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以及外部的相关行业前景和展望分析报告,同时还收集了兴业银行总体IT架构框架和现有相关系统材料等。材料收集完成后,工作小组在内部进行了专门的学习和交流,对本行企业金融业务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工作小组根据业务领域划分,分工对上述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2.初步建模进行业务建模先要搭建模型框架,再根据业务现状的梳理成果在模型框架上“添砖加瓦”。工作小组参考了IBM的业务组件模型,将企业金融条线业务模型定义为一个业务组件图和多个业务活动图。业务组件图框架在形式上是由纵向的8个业务领域和横向的3个职能层级划分成的24个格子组成的矩阵,每个格子中包含若干个业务组件。核心业务领域是根据对企业的业务贡献度、业务成长性、内部导向性和外部政策等要素,对银行的业务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后确定的,是银行业务价值链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服务渠道、客户管理、产品服务、作业处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和基础支持等8个业务领域。职能层级是按照企业的管理职能,自顶向下分为规划层、管理层和操作层。规划层属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的范畴,主要负责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建立总体的方针政策,调配资源,管理和指导各个业务板块;管理层是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的管理活动,主要负责把战略落实到日常的运营当中,监控和管理业务指标和企业员工;操作层是指进行具体操作的员工从事本组件负责的业务功能,处理业务请求和业务数据,注重效率和处理能力,典型的岗位如银行柜员等。业务组件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业务模块,在企业中承担特定的职责,每个业务组件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组件内的活动紧密关联,与组件外的活动通过一定的接口进行关联。理论上,业务模型需要按照自顶向下的方式建立,即先在模型框架的基础上识别业务组件,再根据业务组件识别业务活动。但是现实中抽象的业务组件很难一下子识别出来,为此,在初步建模时,采用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法,即在8个业务领域框架基础上,先根据各部门职责梳理高层管理人员的活动,根据处室职责梳理中层管理人员的活动,根据各类制度文件中的操作流程梳理操作人员的活动,然后对上述三类活动进行“聚类”和“耦合性”分析,将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相同的活动进行聚类,按照组件的定义,将紧密关联即耦合程度高的活动组成一个个业务组件,同时,根据经验判断组件是否有遗漏,补充新的组件并进行活动分解。经过初步业务建模,得到了由70个业务组件组成的业务组件图和320个活动组成的业务活动图。

3.模型修正当初步的业务模型建立后,需要通过认真的复查和审核进行修正,实践中通过对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模型复查和审核,复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业务活动的识别是否合理,有无冗余的活动需要删除,有无类似的活动可以合并等,确定之后,再检查根据业务活动提炼的业务组件定义是否准确合理,颗粒度是否适合等。工作小组结合业务模型和工作职责,按部门和关键岗位编写了访谈提纲,分别对总行企业金融各部门负责人、处室负责人和业务骨干,部分分行负责人和骨干等进行了20多场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展示并讲解了初步的业务模型,最后根据访谈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了完善和修正。

二、业务模型在IT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业务模型对IT规划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业务模型和现有系统的对照关系了解系统对业务的支持程度,从而进行系统差距分析;二是结合管理层访谈的成果,在业务模型上识别出业务热点,并将业务热点作为系统规划的重点。

1.差距分析(1)找出现有系统与业务模型的对照关系现有系统与业务模型的对照关系,即现有系统的功能模块与业务模型的具体业务组件的对应关系,相关模板如表1所示。(2)评估现有系统对业务模型的支持程度现有系统对业务的支持程度分为五种类型: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暂不需要,定义见表2。根据现有系统与业务模型的对照关系,并结合访谈过程中各层级人员对系统建设反馈的意见和建议,采用专家判断法对所有业务组件的系统支持程度进行分析和判断,相关模板如表3所示。(3)差距分析和改进建议差距分析的重点是系统支持程度一般和较差的业务组件。结合之前收集的外部分析报告、企业战略规划、相关制度文件和IT现状分析报告以及管理人员访谈过程中受访者提出的未来业务发展的方向、对系统建设的要求等访谈记录,并将这些材料的内容分解到相关的业务组件,从业务功能和IT系统建设两方面,进行分析挖掘,提出具体的差距分析和改进建议。相关步骤如图1所示。

2.热点分析在业务组件模型建立后,还需要明确哪些业务组件是本行企业金融条线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制定未来3~5年的业务热点图,业务热点将是IT规划的重点。通过在业务重要性和共享度两个维度对业务组件进行评估,得到业务热点属性定义(见表4)。其中业务重要性主要包括业务战略、竞争力、收入、运营成本四个属性;组件的共享度主要包括信息共享度和组件的使用频率两个属性。根据热点评估标准,得出的热点评估矩阵模型示例,如图2所示。得出热点评估矩阵后,还需要结合技术可行性分析结果,综合评估各业务组件的IT建设目标。一般来说,在热点评估矩阵中,对于第一象限的业务组件,要优先考虑进行信息化,其次是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对于第四象限的业务组件,要慎重考虑是否信息化。业务建模是进行IT规划的前提,进行业务建模是为了按信息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来重新认识企业,以系统地、本质地、概括地提炼出企业的业务模型和功能结构。此次通过对兴业银行企业金融条线进行业务建模,并通过模型在后续IT规划中的应用,提高了IT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第5篇

开展花样营销活动开展“我们约惠吧”及“春天,你好!”有奖活动,高频次的抽奖、大力度的优惠和强趣味的竞买大大增强了活动吸引力。组织全国性手机银行校园创新大赛公益活动,为大学生搭建探索创新平台,激发大学生参与积极性,拓展了大量潜在优质客户。开展微信、微博特色营销活动,向中奖客户发放二维码奖金,向分享民生银行微信活动的用户赠送等。探索微电影传播,拍摄了“家”、“兄弟”、“无须等待”、“肩并肩”4部微电影,将手机银行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归集、手机号转账、网点排号和理财投资等特色功能融合于故事中。

2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2.1历史对比分析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起步晚,客户基数小,但发展迅速。2012年12月客户数为99.58万户,到2014年6月客户数为895.66万户,手机客户数增长率为863.29%。最初推出的2012年下半年交易金额为410.4亿元,每半年的交易金额都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到2014年上半年交易金额为12183.67亿元,交易金额比前一年半的交易总额还高。历史对比看来,民生银行客户规模扩展迅速,市场交易金额不断提升,在抢滩移动金融这片蓝海中,民生银行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2.2市场占有率分析2014年第1季度,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占据了手机银行一半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以9.0%的市场占有率位列股份制银行首位。第2季度,建设银行依然稳居龙头地位但占有率下降,而工商银行不断发力手机银行的推广,与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民生银行手机银行步入市场两周年来发展迅猛,继2013年交易额突破万亿元跻身商业银行第一梯队后,在本季度其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农行,市场占有率跃居行业第三。第3季度,建行、工行依旧占据了市场40%的份额,民生银行本季度以13.5%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第三位,农行与招行分列第4位、第5位,份额相差极为微小,竞争也更为激烈。民生银行2014年度前三季度占有率分别为9%,12%,13.5%,发展速度迅猛,目前进入市场前三。市场占有率变动较大,排名中间的银行市场占有率接近,商业银行间竞争激烈。国有商业银行因早推出和客户基数大的优势变小,民生、招商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迅猛。

2.3同业竞争力分析根据手机银行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建设银行,第二名工商银行,第三名民生银行。从四个方面进行竞争力比较。第一,便捷性:民生业务查找麻烦,建行表现平平,工商特色鲜明。民生银行主页面有12个栏目,排列顺序清晰有条理;同时支持自助设置页面功能,但部分业务查找麻烦。建设银行开通渠道多,基本功能位置明显,查询和转账操作便捷。工商银行手机客户端服务分类比较清晰,可以快速寻到相关功能,但交易需U盾降低便捷性。第二,安全性:民生登录方式简单,转账单笔限额高有风险,工行有U盾更安全,建行最差。民生银行安全提示很完善,有两种以上内容,但是手机银行除第一次登录需填写验证码,之后则无须填写,只需要密码就可登录,相对大部分测试银行验证码配合下登录,民生银行的登录方式太过简单。手机号转账汇款单笔限额20万元过高。建设银行手机银行转账限额是单笔50万元和日累计100万元,限额设置过高,增大了安全隐患。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办理转账汇款绑定手机U盾才可操作,手机号转账要求两天内收取汇款,否则将会取消汇款,交易安全系数高。转账汇款默认单笔交易限额及单日限额为100万元,系统支持限额上下调,默认值高增加了安全隐患。但是默认值可调。第三,功能性:民生覆盖基本功能,但比工行少,建行最少。民生银行涵盖基本功能,转账功能对于一般家庭父母汇生活费给子女也很适合。建设银行生活缴费项目不多,北京地区只能缴纳水费、话费、暖气费和网费,种类略少,手机银行为用户提供票务信息也较少。建设银行没有特色的、创新的生活服务种类。工商银行常用功能栏目众多,视觉混乱体验差。在常用功能中默认23个栏目,但是与大多数银行8~12个功能相比,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视觉效果体验差。第四,个性生活服务:民生、工行、建行各有个特色,各有千秋。民生银行支持自主设置页面,生活服务功能多样。建设银行摇一摇有特色,用户可以摇一摇手机快捷查询余额。此外,摇一摇功能可以自主设置,用户可以使用摇一摇转账,查询外汇行情、贵金属行情等。工商银行手机银行支持水电气等生活缴费,甚至支持部分高校的学杂费,另外用户还可自助设置缴费,将缴费项目管理编辑,省去了查找过程的麻烦。

2.4盈利分析因为目前整个业界还处于手机银行推广阶段,银行提供的各种服务,目前都不向客户收取费用。另一方面,目前多家银行将手机银行作为一个服务渠道,以增加服务的快捷性和客户粘合度。而且手机银行还处于推广阶段,因此目前并未作为一个盈利的渠道,银行更多是在投入。

3民生手机银行业务经营分析反映出的问题

3.1核心功能不突出在经营策略分析中看出民生手机银行推出了很多特色的功能,但是很多功能受制于监管,经营起来困难重重。多而杂的功能设置使银行精力不足,无法凸显核心价值。

3.2便捷性有待提高在同业竞争力分析中看出民生银行客户端因为归类太集中,导致部分功能查找比较麻烦,比如测试定活互转功能,需要在投资理财按钮里的储蓄服务里面寻找,交易查询在我的账户查询里面,这就增加了用户操作的麻烦。

3.3民生手机银行存在安全隐患在同业竞争力分析中,发现在登录上,其采用手机号+密码的形式登录,虽初次登录会需要短信验证码,但之后登录则无须填写,只需要密码就可登录,相对大部分银行验证码配合下登录,民生银行的登录方式太过简单,虽然便利,但也给用户带来了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民生手机银行的手机号转账汇款单笔限额20万元,需要填写收款人姓名和手机号码,第二步仅需确认汇款信息,填写短信验证码和取款密码后即可成功汇款,单笔限额过高,过程过于简便增大了安全风险。

3.4移动金融业务竞争激烈,市场风险大在市场占有率分析中发现,商业银行间手机银行业务客户争夺竞争激烈,市场变化日新月异。另外,商业银行不但面临着同业间的竞争也同样面临着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企业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3.5对银行盈利的贡献不确定在盈利分析中发现,目前,手机银行只作为一个服务渠道,还未作为一个盈利方式。手机银行业务对银行的盈利的贡献仍待考量。

4针对现有问题的解决建议

第一,在突出核心功能上,民生银行手机银行未来的移动金融战略,聚焦在“两小战略”上,即小微客户和小区客户。则应大力投入针对小微客户推出的专属手机银行客户端,降低经营成本。而对小区客户则应更关注老百姓的“吃住行购娱”,满足小区客户的生活需求,打造从移动金融到移动生活全方位立体化的手机银行平台。第二,在提高便捷性上,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基础功能展示方面,民生银行可以继续细化,将部分业务按钮放在主界面更显眼的地方。第三,在降低安全隐患上,为降低客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疑虑,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环节的安全性,手机解决方案中尽力采用适合手机特征的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相关技术来加强手机银行的安全。可以借鉴网络银行的安全措施,如使用动态密码、口令卡及装有数字证书的读卡器等措施来保障手机银行的安全。第四,在建立竞争优势上,除了不断提升便捷性和安全性,民生银行还应不断创新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体验。加强对手机银行的宣传,不但要强调移动银行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还要突出强调银行对移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政策。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其实无论是技术的安全上还是服务体系方面,抑或是国家的政策的不确定性上,银行都处于优势地位,民生可以寻求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通过其平台,大力推广自身银行的产品。第五,在促进盈利上,不必太过担心,手机银行是必然的趋势,未来银行可以向手机银行用户收取一定的年(或月)服务费,而且可以靠提供的增值服务业务来盈利,比如代缴费、手机支付。这些增值业务利润点来自对第三方收取费用,而非银行客户。客户用手机银行进行公益捐款以及缴纳水、电、煤气、话费等各种费用,银行与移动公司可以和这些供水、电和煤气的公司签约,收取0.3%~0.5%的回扣收入。当手机银行业务量大了,银行就会盈利。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客户需求是银行业务转型的出发点,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源泉。不断创新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归宿。是银行价值最大化得以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银行可以通过网点转型,促进基础业务转型,为树立中间业务的基础地位提供可能: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快速突破,抢占中间业务的制高点和市场先机;通过对公信贷业务上移。对公司类客户提供更高质量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促进部门联动和业务整合,为中间业务发展开辟通道。与此同时,还应不断了解和追踪客户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及业务结构,以更好满足客户日益变化和增加的金融需求。

一、客户需求多样化使业务转型成为必然

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基本需求,二是附加需求。对于公司类客户而言,过去对银行服务更多的是基本需求,即对银行传统存、贷款、汇总结算业务的需求;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延伸,企业对银行服务的需求更加侧重于附加需求,即借助银行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优势,对银行投资、理财、、咨询、风险管理等服务功能的需求,也即对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对私客户亦是如此。过去,客户到银行来一般只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富裕程度不断提高,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查询、办卡、交费、买基金、买保险等,成为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的主流。

服务无止境,千方百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现代银行的天职和生存的本能。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令客户满意的银行才会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当客户高度认可银行提供的超额服务时,银行所创造的超额价值成了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必须摒弃传统的经营观念,实施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利差收人为主向中间业务收人与转利差收人并重的盈利模式转变。

二、业务转型伴随着中间业务大发展

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模式下,银行的部门设置以储蓄、信贷和会计三大部门为主,网点职能主要表现在吸存、放贷和会计核算功能上。在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的今天,业务转型后的银行在部门和网点定位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对公、对私专业服务团队和营销服务新型网点共同作业的格局,其结果是大大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一)通过网点转型,促进基础业务转型,为树立中间业务的基础地位提供可能

所谓网点转型,就是要通过调整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及内部流程等方面,深人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达到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和销售能力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展网点转型并取得明显成效,突出的一点就是银行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改变。根据不同的产品及客户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功能的柜台,分别向不同的客户推介不同的产品。就像大型菜市场一样,按照商品类别分别设置不同的区域,实行精细化管理,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营销。为客户提供多样、便捷、更加精细化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不放松抓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证券、保险、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快速突破,抢占中间业务的制高点和市场先机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已涉足多年,并具有成熟的经验,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这些银行的营业收人中,60%是中间业务收人,而中间业务收人的80%为投资银行业务收人。伴随着国内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推进,国内商业银行将迎来做大做强投行业务的时代。投资银行业务已经事关银行公司业务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对于全行未来的业务战略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投行业务是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最好的平台,客户的投资需求、融资需求、上市需求和风险管理、财务顾问需求等等,都给银行带来了许多创新产品的要求和机会,使银行充分发挥银行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功能,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和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辅以灵活多样的投资银行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改善银行盈利模式和收入结构。

(三)通过对公信贷业务上移,对公司类客户提供更高质量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促进部门联动和业务整合,为中间业务发展开辟通道

对公信贷业务经营层级上移是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银行经营集约度不高、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为客户提供高档次产品服务的能力不强、信贷基础管理薄弱等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公业务上移,首先是增强了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了风险质量。第二,解放了基层行生产力,使基层网点有更多的精力和人力投人到改进服务上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第三,有利于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服务团队的建设。比如成立了投行业务团队、国际业务团队等专业化的团队,集中优秀的人才,从省行和二级分行层面提品服务和技术支持。第四,对公业务上移,强化了部门和条线之间的联动。通过跨部门、跨条线、跨层次的联动与交叉影响,大大提高了金融产品的覆盖率,提高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三、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认识应贯穿于中间业务的整个过程。端正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问题,改变为吸收存款而开展中间业务的出发点,真正把中间业务作为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的支柱性业务,将中间业务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同时还要坚定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的信心,过去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逐年攀升的成功经验,加上未来更适合中间业务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均说明在中间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有能力做得更好。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最终在措施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资源激励要到位

中间业务要发展,长期靠产品,短期靠激励。目前,各大银行对中间业务激励力度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加强,激励费用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激励方式上,由整体激励细化到产品,实行现买单制度,对中间业务产品激励实行了统一的“明码标价”,按业务量或收入分别配置不同的人力费用和营销费用激励标准,直接对现到基础机构和前台人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行尤其是基层人员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为银行中间业务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动力。超级秘书网

(三)做好品牌整合和宜传

企业的竞争最直接的就是品牌的竞争。产品是一时的,品牌的长期的。中间业务代表银行发展的未来,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品牌的创造和树立。根据“满足客户需要,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建立可以覆盖客户多方面需要的产品线,创建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实现客户满意与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借助网点、客户经理以及内外部各种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银行的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使银行的产品广为人知,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本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功能和优势,积极培育新的客户群体。

(四)解建立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机制

在巩固并做大传统中间业务产品的同时,着重于服务功能和价值创造功能的拓展和深化,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产品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的团队从事客户需求的调查工作,不断了解客户需求变化。采购客户的需求往往比采购客户更加重要,营销一个客户可能只增加一份受益,而采购了客户的需求变化并加以研究,从中寻找突破和产品的创新。要按照六西格玛方法建立科学的产品研发创新机制和流程,形成完善的产品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跨部门协调共商制度,以各业务部门为主导,中后台部门过程参与和专业支持,建立鼓励创新、推动创新、积极应用创新成果的创新文化。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在办理这类业务时,银行处于受委托的地位以中间人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比较晚,与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可能存在着诸如体制、文化和结构等方面的缺陷,国有商业银行对传统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长期垄断以及中央银行的利率管制导致现代商业银行创新不足,而既有的金融监管格局和监管手段难以有效把握和控制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成功开展涉及银行、政府监管以及创新意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策略与之对应。现阶段中国特殊的经济制度环境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入手。

一、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实行全能化经营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1]。随着各国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法律框架的健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商业银行应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实行混业经营的形式,尽早地介入信托、租赁、保险、证券等各项中间业务,实现分业向混业的业务转型和经营的全能化。

二、加强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组合营销

随着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收入中占的比重逐步增加,中间业务应作为银行三大主营业务的重中之重。中国商业银行可以不断调整中间业务产品与资产负债业务产品的组合结构,优化产品组合,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金融需求。在拓展信贷业务时,可以发挥传统资产业务的优势,以资产业务带动中间业务,使中间业务成为双方合作的内容之一,提升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三、加强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与管理

中国商业银行应及时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作为未来盈利的重点。要紧盯新兴市场和客户需求,积极开发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建立完善产品创新机制以改善盈利模式,促进主营业务的战略转型。同时应注重创新的必要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加强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提高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原则,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四、促进中间业务人才队伍建设

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高技术产业,需要一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2]。中国商业银行应注重引进和培养中间业务人才,逐步形成专业管理和业务操作兼备的培养机制;加强职业培训和素质培育,培养储备一批专业化的中间业务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以客户为中心的团队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人才在业务营销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联动营销、交叉营销能力。同时为每个员工建立职业规划和施展才能的平台,形成一套较为规范的内部竞争和晋升的激励机制。

五、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声誉

良好的品牌和声誉是商业银行招徕顾客的重要条件,每家商业银行都应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品牌。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挖掘与客户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才能在金融市场中塑造良好的品牌声誉;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不断拓宽银行与客户的沟通渠道,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实行个性化服务,坚持出精品、创品牌,才能在多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3]。建立良好的品牌和声誉,不仅能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而且有效避免了所提供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和盲目性。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目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成为与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业务之一,拓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的共同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比较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忽略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近几年才重视起来的,但各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我国大型和中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基本包含了九大类的中间业务。小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则有部分新兴中间业务没有涉及,有些业务小型银行也没有涉及到,如浙商银行就没有涉及到金融衍生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证券性银行、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业务

近两年来,许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的交易量更是呈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以信用卡为例,2001年全国银行卡发行量约有5亿张,但据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借记卡发卡量10.8亿张,已接近人均一张。加上近5000万张信用卡,银行卡发行量已超过11亿张。

同时,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的各分类业务也迅速增长。下面以中国银行为例,可看出2005年的各中间业务种类的收入均比2004年的各收入要高,具体可参阅图一。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低下。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而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为40%-50%,花期银行甚至达到了80%。

(2)中间业务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创新是摆脱目前经营困境、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经之途,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急需进行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机制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前几年中间业务创新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中间业务创新仍以传统的结算业务为主,新兴业务创新相对滞后;理财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相关的业务刚刚起步,虽然有所发展,个大银行业务规模、收益水平、制度创新尚处在低级阶段。

(3)中间业务经营市场定位不准确。

从总体发展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现实偏差,需予以重视并纠正。首先,市场竞争意识日浓,但忽视自身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其次,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认识指引下,各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疏于权衡,缺乏完整的战略策略和方法体系。最后,中间业务发展进程中,从上到下缺乏主管机构和总体规划,各地分支机构各行其是,特别是基层银行没有进行市场调查,盲目套用上级银行的发展规划。市场调查显示,各家银行只有两三个业务品种能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其他大多数品种普遍存在公众认同率低、开办范围小、使用局限多的弊病。各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又基本没有区别,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质量不高。

(4)中间业务结构欠合理。

从发展品种和范围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结构欠合理,主要表现在中间业务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层次较低。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和类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各类担保、贷款或投资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新兴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有些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发和推广。据初步统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仅有260多种,而且大多数为传统中间业务。

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分析

3.1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分析

(1)在经营理念方面存在误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误区,我国银行长期受传统经营理论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一种附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应该可以为银行创造超额利润,但事实上,吸收存款成了商业银行发展新的中间业务的首要任务,业务创新基本变成一种低效的“义务劳动”。特别是在基层银行,有的地方对开办中间业务的认识,仅仅定位在依托中间业务来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等附属层次上,没有把中间业务收入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未能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扭亏增盈、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

(2)收费标准偏低,且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收益与成本风险对等的原则合理收取费用,而是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费开办中间业务。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只收取相当低的费用,通常不到千分之一。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都是作为吸引客户的赠送品,基本上不收费。银行卡业务、基金托管由于激烈竞争收费标准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这不但减少了银行收入,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加上大部分金融创新业务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目前不良竞争问题较为严重。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行为了占有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导致国内银行界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低层次竞争较为普遍。(3)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从中间业务发展过程和方向上看,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存在粗放经营的倾向,只注重品种数量而忽视服务质量。虽然中间业务品种已经基本涵盖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九大领域。但是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成熟、形成规模、效益突出的中间业务品种还非常少。

(4)市场调查不到位,营销手段不足。国内商业银行在开设中间业务品种时,对市场需求、市场反应、同业动态、产品替代等问题的调查不够深入,导致无法形成市场反应强烈的业务品种。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普遍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不是主动把增设的中间业务本身专业性较强,业务流程相对复杂,结果虽然银行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开设了很多中间业务,但客户并没有及时了解这些业务如何办理、收费情况如何,因此,客户对新品种的认同度偏低。

(5)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却会影响银行当前损益。由于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反应,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虽然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来说,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随着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加,其蕴藏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同时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很大,其风险还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这些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致使中间业务潜在风险加大,尤其是担保类风险较为突出,一旦所隐含的风险转化成现实的风险,将会给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3.2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中间业务发展在需求层面遇到的约束可以归纳为“买方缺位”。而“买方缺位”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首先,根据2006中国银行银行业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2321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9.9%。虽然总量很大,但按照人均水平来衡量的话,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还不久,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中间业务相较于传统业务,提供的是更高层次的服务,要求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我国,尚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只是需要简单的结算、转账等中间业务,对那些更复杂、功能更多的中间业务,如咨询、代客理财等业务的需求很少。其次,企业治理水平的落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众多企业中有99%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还较少产生出对一些创新金融产品(如信息咨询、现金管理、理财投资等)的需求,企业对银行要求更多的是资金的需求,却很少涉及新兴中间业务的运用。

(2)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复杂性”可能使一些低文化水平消费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望而却步。成熟的消费群体一般在30-50岁之间,而我国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的平均文化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而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新兴中间业务、综合性中间业务,要深入的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无疑给这部分消费者享受中间产品的服务形成了障碍。

(3)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各地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虽然都有一定的进展,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东区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而广大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市场发展定位。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具体实施中间业务时存有盲目性。

4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的发展策略

(1)正确认识中间业务并合理规范业务定价。

正确认识中间业务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商业银行应改变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一种附带的观念,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应该看到重视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前景。统一和提高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真正的看成是银行的三大类支柱业务之一。其次,从形势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去认识中间业务的作用和地位,把中间业务纳入商业银行整体业务发展的战略框架中,在综合经营计划中加大考核力度,激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合理规范业务定价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改变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观念。②在规范中间业务收费过程中,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总行、外国银行分行在制定和调整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时,应参考国际惯例与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客户可接受的价格。③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合作,合理收费,公平竞争,避免出现商业银行之间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要求站在金融服务现代化的高度,思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开拓问题。

(2)确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就是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运用正确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上,维持我国传统中间业务,大力创新发展传统中间业务。这是由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决定的。

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不利环境。

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展开。而随着对外资银行限制的逐渐取消,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业务迅速完成从外汇业务到人民币批发业务再到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发展。而自2006年底,中国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开始,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就一直在快速增长中。

外资银行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外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在资金、人才和信息上有较大优势。而且外资银行能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外汇业务,许多经营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财务运作比较规范,因而愿意选择外资银行的高质量服务。加上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理财业务等都吸引了大量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及部分大型外向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公司客户的同时,也在强力吸引在华外籍人员、港澳台华人等优质中外零售客户。其中,外资银行增加的存款绝大部分是企业存款。就以上海外资银行在2006年新增的存款为例,其中有将近80%的增加存款是企业的。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有利环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业务基础、众多的营业网点和强大的资金实力,还有隐含的政府担保,这是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把我国商业银行有优势的传统业务放着不管,而去盲目与外资银行竞争他们的优势中间业务。如我国中间业务的结算业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加上多年的经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比起外资银行有更多的营业网点,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金汇划清算体系,形成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强大结算网络,对客户异地汇款采用批量或实时处理方式,大大加速了企业资金周转。

而相比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我国新型商业银行则是起点高,来势猛,业务机制灵活,创新动能较足,与外资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也不遑多让。如深圳发展银行的借记卡具有个人综合理财服务功能的借记卡,该卡可在深发展的网点通存通兑,可在全国范围内贴有“银联”标识的ATM和特约商户觉得POS上使用,并提供代缴费、银证转帐、买卖股票、IP长话、网上支付、质押贷款等服务。

(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主要表现在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网上支付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势的情况下,而我国发达地区或中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对于中间业务的需求要求较高。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着手。下面就以结算业务的业务创新为例说明。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相对外资银行来说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金汇划清算体系,有广大的营业网点。所以我们要掌握好现有的优势,仍以传统结算业务为主,如传统的支票、电子汇兑、汇票等业务以及代收代付类业务;并且兼顾创新。

首先,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的发展,结算业务的功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在国家金融和企业行业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

其次,以电子银行为依托加速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一是完善现有的电子汇兑业务;二是要加速传统的结算业务的电子化,如网上银行的支票、汇票业务;三是创新电子银行的代收代付业务。

最后,立足于开拓市场和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开创具有特色的新业务体系。将营业网点、电子银行、银行卡等服务手段进行有效地组合,再生出效率高、功能强的服务品种。如集、理财、投资、保险、结算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4)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营销策略。

中间业务产品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产品,往往需要主动的宣传,才能使消费者意识到有这方面的需求。这使得在中间业务的推广中,往往需要商业银行采取主动营销的策略。在银行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两者的联动,以市场营销的反馈信息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并以新产品的开发来推动市场营销,形成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的良性互动。

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不同的策略。由于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因此应该选择有所差别的中间业务区域发展策略。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不同的地区,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展不同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对于市场发达、金融竞争激烈、经济结构多元化的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北京地区,应重点开发多种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产品,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担保、融资、金融衍生产品等。而对于发展中地区,要在稳定传统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如业务)的基础上,注意市场细分,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面向一批效益较好、收入较高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开办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培养客户基础,改善银行收入结构。对于落后地区,如中西部或农村,应以传统的、基础性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主,更多的开展代收代付等初级中间业务产品,寻求增加存款、增加效益的新途径。

(5)根据风险程度确定防范策略。

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随之带来的风险。坚持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首先需要完善表外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使表外业务透明化,提高中间业务的可控性;其次需要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体系,针对中间业务的不同特点确立相应的风险系数,将中间业务纳入资产风险管理系统之内;最后需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完善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通过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将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到最小。

根据《TheManagementofBanksOffbalancesheetExposures》提出的根据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产生的相对信用风险的不同分成三类.:

“高风险”——是一种直接信用替代,信用风险等同于一个在资产负债表业务内的负债业务风险;

“中等风险”——是相对较低的重大信贷风险,风险小于全额信贷风险;

“低风险”——有较小但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信贷风险。

我国中间业务的“表外业务”的风险较大,如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的风险都很大。我们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特别是“表外业务”的风险监控。如果“表外业务”没有很好的风险控制机制,“表外业务”则很可能变为表内负债。如担保类中间业务虽然在出具之时并不确立债权债务关系,但客户一旦违约,所产生的风险与贷款风险无异,银行将处于不利的地位。除此之外,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业务中,商业银行垫款比较高,也是需要值得关注的业务。

参考文献

[1]曹凤歧,贾春新.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惠平.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连平.21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机遇、策略、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第9篇

(一)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和服务礼仪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基本技能包括基本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人民币鉴别、翻打传票技能以及小键盘录入技能。这些基本技能是综合柜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是柜员能够正确、迅速完成各项业务操作的基础,因此在仿真教学中不能忽视这部分的教学。基本书写技能,涉及到票据和结算凭证等的认识及作为柜员能否、是否填写标准、规范,而这关系到支付结算业务办理的准确、及时和安全问题。手工点钞方法多,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重点介绍手持式点钞法,由于手持式单指单张点钞法较其它更常用,教学中可主要训练和考核。作为银行柜员,必要掌握鉴别人民币的方法及假币收缴程序。识别人民币真假,有机器识别及人工识别。人工识别通常采用“一看、二摸、三听、四测”的方法,这就需要熟练掌握人民币的各项特征,且不仅能识别,还能准确的向客户解释。翻打传票技能主要训练和考核运用计算工具如计算器计算一定量数据的速度和准确度,包括传票的整理、传票的翻页及计算。而小键盘录入技能主要训练和考核运用计算机的数字小键盘进行数字输入。这些技能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快、精和准,就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并配合专业工具如记账本、练功券等不断的重复练习。银行业作为服务业,柜员的服务行为一方面体现员工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体现银行的服务水平和经营理念。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各商业银行在不断推进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调整,而在现在有的技术条件下,要让客户满意,一线的柜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礼仪就至关重要。在于客户的接触交流过程中,员工的形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客户对银行所提供的整体服务的感受。因此,服务礼仪的教学就应涉及到服务形象、形体仪态和语言举止方面的内容。

(二)银行业务操作流程仿真教学银行柜员业务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流程化。作为临柜柜员主要负责办理直接面向客户的柜台业务操作机相关业务查询、咨询等,其每天的操作流程是签到——出库——日间操作——日终轧账——签退。因此教学中,我们需让学生谨记这一正确的工作流程,并了解办理现金出纳业务的原则、认识重要空白凭证、掌握会计印章的使用及日间操作中对公对私各项业务的具体办理流程等,而日间操作涉及众多业务,由于整个课程才36个课时及实验室使用时间的限制,很难一一介绍,但在模拟系统配套实训指导书的支持下,可部分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并尝试练习,教学中重点训练开户、查询、挂失、存款业务、票据和结算方式、贷款和贴现业务的处理,并了解业务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等。银行业务操作流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外,还需要学生自身不断进行仿真训练才能显现效果。在练习前将同学分组若干小组,每组中不同同学扮演不同角色,包括客户、综合柜员、主管兼柜员、主管等来进行情景模拟,并在任务完成后角色互换多次模拟。考核时采取给定工作任务书的方法考核,由系统自动打分。工作任务书中可包括任务名称,任务描述、完成时间等内容。

(三)围绕个人客户经理制度开展讨论据有关数据统计,一些国际大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个人零售业务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巨大,汇丰银行在2008年甚至将个人金融业务列入其战略说明书,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来看,个人金融业务的贡献率也呈现增长趋势,中国工商银行业曾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的战略目标。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提高个人银行业务的服务营销能力,对于个人客户经理的人选遴选、队伍建设就将更高重视。因此在仿真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们了解个人客户经理制度及重要性,并就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个人客户经理进行讨论及案例分析。除了课堂讨论,课后可围绕个人客户经理营销能力的提高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银行杯理财模拟大赛等。

二、加强仿真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思考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开放,更全面辅助理论教学目前虽然有实验室、配备了较齐全的硬件设备,有专门的实验教学软件开发商对软件不断完善,但由于教学课时有限,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立风险管理平台、综合会计核算系统等,最终实现商业银行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真正地融于一体。另外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并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由学生根据个人的未来就业方向或侧重点的不同,如银行柜台业务、国际结算等,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或练习某些实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实训的能力要想真正的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学,除了软硬件设备的支持,还需要有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这类专业的实验室指导老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也需要熟悉银行实务,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首先是进一步增强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其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性。其次,商业银行专业课程老师在理论教学的同学,适当的采用实验室进行专题教学。最后,充分利用实习基地或主动与银行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组织教师到银行参观、学习、实践等。

银行业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子银行;外包;监管

近年来,在全球银行业兴起的电子银行业务(ElectronicBankingBussiness)大大改变了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务模式,不仅银行效率得以提高,服务成本得以降低,而且商业银行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特征,例如服务内容的开放性和服务对象的全球性,传统业务和网络技术的紧密结合,以及银行与外包第三方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1]虽然这些新特征并不必然带来新的风险,但其无疑会增加和改变传统银行业务实践中的风险结构。因此,各国银行监管机构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相应的专门监管,而其中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活动的监管则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优势分析

外包(Outsourcing)是一个外来词,其基本含义就是将自己本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委托给其他人去做。由于电子银行业务对信息技术及网络安全都有着极高要求,而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在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收益的商业规则下,银行往往选择将电子银行业务中的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硬件维护等部分或全部外包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去做。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银行之所以倾向于选择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通常是基于如下的考虑: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电子银行外包可以让商业银行转而注重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据调查,美国有68%的信用卡业务都是通过非商业银行机构来实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业务本身而非后台支持,因此银行没必要雇用大批的网络高手来维护网络,交给专门的网络公司去做就行了。

2.更好地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管理学理论,优秀企业通过将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外包给更为专业的公司,从而节省资源获得规模经济。例如,根据美国Forrest调查公司的一项统计,美国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建立并维护一个Web网站,头年的费用是22万美元,而将此工作外包给网络公司仅需花费4.2万美元。

3.获得新技术和提高服务效率。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电子银行的技术外包不仅可以使银行内部技术人员获得更多接触新技术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摆脱一些繁杂的日常事务,从而大大提高技术支持的响应速度与效率。四是发展战略和风险规避的考虑。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网络技术的运用更给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而通过与专业外包服务商的利益捆绑,银行可以围绕最新科技的发展趋势来发展各项新兴业务以抢占市场先机,并因此减少了很多系统维护管理和技术开发失败的风险。

二、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分析

电子银行业务外包在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新的潜在风险,并且给传统的银行监管体系出了新的难题。撇开就业等社会问题不谈,从经济与法律角度分析,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本身也蕴涵着许多隐患。

1.信誉风险。银行业最为核心的资产是信誉,而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质量低下将会影响银行的信誉。例如由于IT外包供应商的原因硬件设备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或软件系统存在漏洞等致使银行客户受损(包括客户在业务操作方面的不便利以及在资金、机会方面的损失等),即使这完全是由于IT外包供应商的过错也同样会大大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与信誉。

2.技术风险。在技术选择上,银行必须选择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因而当各种电子银行的解决方案纷纷出台时,商业银行选择与哪一家公司合作,采用哪一种解决方案都将是电子银行存在的一种潜在风险,一旦选择不当,将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机会损失与利益损失。同时由于核心技术由外包公司掌握,外包公司或其职员利用工作便利来从中获利的道德风险也不可不防。

3.法律风险。由于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环境,再加上网络的无国界性与各国监管机制的差异性使得电子银行业务外包中存在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例如,外包过程中银行客户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商业秘密和技术专利的归属问题、跨国诉讼的司法管辖权问题等都可能对银行的审慎经营造成巨大冲击。

4.系统风险。银行业是一国金融发展的核心,其对风险管理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由于某些IT核心技术的垄断,在IT外包行业也存在着若干寡头公司,因而可能产生某一国(地区)的多家银行过于集中依赖某些外包服务供应商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连锁效应。另外从长远来看,过于依赖某些跨国公司的技术外包还可能不利于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可能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

三、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的域外经验

银行业是个对风险管理有着异常严格要求的行业,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有可能把本属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责任及合规要求转移给不受监管当局监管的第三方。在此情况下,银行机构如何有效控制外包带来的运营风险?监管机构如何确保外包供应商在外包过程中履行了其监管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监管当局已经陆续对此作出反应,以监管报告、建议或指引方式将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活动纳入到其原有监管体系中。

1.美国。早在1990年1月,美联储就通过一份监管声明提醒金融机构注意订立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DigitalPlatforms,EDP)服务合同的潜在风险,美联储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金融机构所签EDP服务合同中是否含有对其原有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不利影响的条款,如责任免除条款等。而美联储纽约银行1995年的一封监管信函则明确了外包服务安排报告规则,即无论任何银行服务机构都应该在首次签署外包服务合同或者履行合同后的30天内向合适的联邦银行机构报告这种关系。

另外,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还了一系列旨在阐明银行管理IT外包风险方面职责的指引与公告,例如《FFIEC对外包技术服务的风险管理指引》(2000年)提出了由董事会负责外包引入和风险管理的原则;《FFIEC对技术服务商(TSP)监管手册》(2003年)概述了TSP风险的监管流程与方法;《IT外包技术服务检查手册》(2004年)为监管人员的审计检查提供了相应的程序指引。

2.香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2001年12月的《外判》对本地银行业的的外包活动表达了相当明确的监管态度,它虽然并非专门针对电子银行,但其中载明的一般监管方法及有关技术外包的管控措施等均对电子银行外包具有参考价值。在《外判》指引中金融管理局明确只要被监管机构的外包安排具备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且不会有导致损害客户利益的情形发生,金融管理局就不会干涉。[2]

而所谓“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则包括了以系列的特殊管控措施。首先,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银行应审查其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与专业知识,而在将关键技术如数据中心操作外包时,还应由独立第三方作出独立评估报告,报告将提交金融管理局备案。其次,在同外包服务商签订协议时,金融管理局强调应清楚载明外包服务商的履行标准和服务水平。再次,在外包安排存续期间,银行应对外包服务商实施持续充分的监控和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最后,为了防止外包风险的过于集中,银行还应尽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外部服务商。

3.瑞士。1999年8月,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SFBC)了针对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外包指引》,允许金融机构在未经SFBC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实施外包。但该指引规定外包必须得到董事会的同意方可实施,必须订立书面合同,并要求金融机构将外包业务纳入内控体系,外包合同必须明确允许SFBC、金融机构及其内外部审计机构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必要的监控,同时某些核心管理职能是不允许外包的。

此外,伴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监管者也逐渐意识到,外包所带来的风险往往是超越国境的。因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3年先后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及《跨境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与监管》,为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外包)的监管提供了高级指导。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综合各国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首要原则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该对与电子银行业务的有关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建立全面和持续的尽职调查制度与监管程序来处理银行与外包第三方的相互关系。[3]

四、我国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的实践与法规建设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外包势头也发展迅猛,各大商业银行都相继开设了电子银行业务,其中四大商业银行都选择了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与辅助业务外包相结合的道路,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选择将更多的信用卡业务、网络银行业务外包出去以降低运营成本。但在电子银行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对其的监管还处于逐渐发展和不断探索中。目前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监管事宜主要由银监会负责,关电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框架也已初步确立,主要由《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银行业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暂行办法》等组成,而其中2005年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是我国首次出现“外包管理”字眼的法律文本,其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发展和监管可谓意义深远。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及自助银行、ATM等均纳入电子银行业务范畴,扩大了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范围,改变了长期以来部分电子银行业务监管无据的状况。[4]同时《办法》突出强调了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要求金融机构聘请有资质的安全评估机构,至少每2年对电子银行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评估。而为了应对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办法》还明确了许多具体的监管措施:(1)规定金融机构在选择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服务供应商时,应充分审查、评估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能力。(2)规定金融机构应当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保密义务和保密责任。(3)规定金融机构应建立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并应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实现外包服务供应商顺利变更,保证外包服务不间断的应急预案。(4)规定金融机构对电子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授权管理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等涉及机密数据管理与传递环节的系统进行外包时,应经过董事会或者法人代表批准,并应在外包实施前向银监会报告。

笔者认为,《办法》的上述规定已经吸收了很多国外监管的经验,并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有所考虑,它的出台既是我国监管当局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对监管工作的一项适应性创新,也是一项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在改制上市及发展过程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办法》仍存在一些不足,诸如要求金融机构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可靠性和公信力进行保证并不尽合理。此外对金融机构的责任规定也过于严苛。

五、健全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体系的思考

虽然我国已经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制定了比较明确的规章,但是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

系,而且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背景下,纸面上的法律要变为行动中的法律无疑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很多监管人员对于电子银行外包风险的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各地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和执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有关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体系,以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良性发展。

1.在监管的价值取向上,银监会应该综合考虑监管的安全目标与金融机构的效率追求,实现金融安全与交易效率的平衡发展。银行是基于提升效益目的而实施外包的,因此监管当局不能仅仅为了监管的安全价值而不顾银行的效率价值。笔者认为,银监会应在谨慎基础上支持银行业更多的外包活动,这也是应对入世后更为激烈的银行竞争所必需的。当然银监会应始终坚持以下两个原则:第一,确保银行业外包活动处于银监会的有效监管之下;第二,确保银行机构合理制订外包计划和妥善处理外包风险。

2.银监会应进一步细化现有的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规则。现有的外包监管规则总体而言仍偏于原则性,因而需要在既存原则框架之下尽快出台更具操作性的监管细则对监管人员的监管范围、权限和监管程序予以规范。此外,电子银行外包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密切关注电子银行的最新发展动态,适当汲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丰富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内容也极为必要。

3.监管部门还应加强有关客户金融信息隐私保护的力度。在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活动中,最易遭到侵犯的客户合法权益就是客户的金融信息隐私权,例如2005年美国信用卡第三方服务商(CardsystemsSolutionsInc.)的系统被黑客侵入,造成包括MasterCard、VISA、AmericanExpres在内高达4000多万信用卡用户的数据资料被窃,给银行和客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监管当局应该尽快规范电子银行隐私政策,督促银行和外包商共同采取措施安全保障措施来防范此类风险。

上一篇:银行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银行诚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