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7:19:44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范文第1篇

术是一门表演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后,就是要让他们充分表现展示出来,这是检验学习效果、展示学生“二度创作”的有效手段。比如;学习歌曲《到小熊家里去》之后,我要求学生分组创作音乐剧《请客》,经过表演,学生对歌曲的寓意理解得更为深刻。在进行表演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鼓励每个学生共同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享受音乐表演的乐趣。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想主动的驾驭课堂,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者始料不及的,这是如果教师知识面广,备课充分,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课堂气氛就会变的热烈。其次重视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智能,激发其学生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氛围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动力。如:在讲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先在黑板的右端写上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左端挂上一幅《江月图》水墨画,然后录音机里放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外再运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将音乐信息一下子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艺术的营养。这还怕不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吗?

三、从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引领学生步入音乐世界的大门

有句话叫“三句不离本行!”与同行们在一起,经常会谈到的一个话题就是:你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得到的回答基本上都一致,他们都喜欢流行歌曲。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既然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我们可以从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入手,引领学生步入音乐世界的大门。逐步培养学生能听音乐的耳朵,能唱歌的嗓子,能演奏的双手,能回忆音乐的头脑,能随音乐律动而表达情感的身躯……真是一举多得!也许有些音乐教师在音乐院校学习时并没有系统地了解过流行音乐,甚至对流行音乐还抱有偏见。我国流行音乐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一种真正属于大众的音乐。经过了它的萌芽、发展、旺盛三个时期。我们的学生正生长在我国流行音乐的旺盛时期,他们随处都可以听到流行音乐,他们所熟悉的流行音乐比某些音乐老师还多。早在萌芽时期人们就意识到:没有流行音乐教育就没有流行音乐的未来。我国流行音乐发展到现在,已取得丰硕成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一起研究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引领学生步入音乐世界的大门,还可以补充我们音乐老师在流行音乐知识方面的不足,这真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音乐是美的艺术,而音乐课是向学生传播美的最好途径。如果我们的音乐课不能使学生喜爱。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们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次次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课成为“音乐”(快乐)课,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中。

音乐论文范文第2篇

声音的好坏,取决于身体如何用力。我们知道,歌唱如果不用力是发不出声音的,但如果用力不得法,也发不出好听的声音来。因此,关键在于如何用力。用力得法唱起歌来声音就自然、悦耳、动听,而且省力。因此,在歌唱训练中,不但要研究声音共鸣等问题,而且还必须研究歌唱发音中如何用力和用气等。

歌唱发音所用的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支持”,它是由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如果把“支持”认为是气的作用,这就把力和气的关系弄颠倒了。实际上,不是气决定力,而是力决定气。也就是说,气息的控制完全是由力来实现的。

歌唱发音所用的力基本上有两种形式:推动力和对抗力。推动力是发音的原动力,它的方向是自下而上的。由于各有关肌肉的收缩而产生力,又通过这种力把肺里的气排出而产生气流。气的流动产生推动力,与声带摩擦产生声音。因此,如果没有力,就不能产生气流,而没有气流也就不能发音。推动力是最基本的发音原动力,是自然的用力形式。

嗓音是两个力,两个能连续相撞而产生的力。一个是压缩空气的力或能,一个是不断与前者对抗的肌肉的张力或抵抗力。

在歌唱学习中,是以一个基本的物理原理为基础的,嗓音不能服从于推力。当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讲话时,这个原则总是遭到破坏。因为,直接同另外一个人讲话会产生一种想法,就是声音应该直接对着那个人。如果这两个人彼此距离很远,为了把声音送得更远,他会把声音更有力地推送。换句话说,就是喊。喊叫是毫无音乐性的,而用正确的方法唱出最响的或最弱的声音来,是有音乐性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跟对方说话时或多或少地强行增加力量推出声音来的一种产物,后者是一种不影响自然发声的技术的产物,能使歌唱者不用推力,就可以向四周发出声音。由于共鸣的作用,可以使歌唱者能用较小的作用力,发出较大的音量。由于有关组织肌肉对气息控制的作用,也可以使歌唱者有可能用较大的控制力,而把声音控制在最弱的程度。

歌唱发音除了有推动力的作用以外,还有支持力的作用,它是同推动力相反的一种对抗力。推动力是一种作用力,而支持力是一种反作用力。因此,支持力是产生于推动力而又制约着推动力的一种对抗力,它可以使声音丰满而有持续性。

歌唱发音更离不开发声器官。发声器官是由四个明显的结构组成的:

1.风箱(肺及呼吸的肌肉系统),风箱的作用是产生第一种力,即压缩空气。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如何呼吸而困惑,他们都知道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因此每天不断地坚持呼吸训练,采用快吸慢吐、慢吸慢吐、快吸快吐等各种呼吸方法,他们可以吸进很多的气,甚至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但一张嘴却发不出好的声音来,也唱不出好听的旋律。这是因为学生过分重视深呼吸,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对抗不协调,共鸣腔体的运用也不恰当,气吸和声门的配合不够默契,因此,发出的声音不好听。

呼吸离不开横膈膜,在身体的许多活动中,横膈膜就是经常被称作为“原动机”。这一重要肌肉的特点是,它的活动总是由一个间接控制系统所促成的。当我们用力吸气、呼气时,是横膈膜在把空气吸进来,推出去的。横膈膜的收缩导致它下沉和部分变平,从而增加胸腔的容积,它属于吸气肌。腹肌的收缩,减小整个躯体的容积,它们是呼气肌。在收缩中,它们受到横膈膜的抵抗与稳定。当横膈膜和腹肌都紧张时,上腹部就向前推。呼与吸这两群肌肉的力量大小是不一样的,训练中常见的现象是加强吸气肌肉力量,以对抗呼气的肌肉力量。于是就以为吸进的气越多,在身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因此导致了身体僵硬,各方面的肌肉无法配合、协调。其实,吸气的力量压力越大,呼气力量的反抗力就越强,这样的结果只能引起身体的肌肉力量越来越紧张、僵硬。

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1)应该从根本上减弱呼气力量的办法入手,加上少量的吸气力量和身体放松的力量,来求得呼与吸两群肌肉力量的平衡(也就是呼与吸压力与抗衡力的平衡)。这种呼吸方法要借助于整个身体的运动才能完成。要用口鼻通过后背向后腰慢慢地做少量的吸气(切不可多吸,以避免引起身体的紧张)。吸气的过程中,要特别细心注意吸气的通道与吸气时身体由上而下、从里向外扩张的力量和感觉。吸气时,要注意吸得快、吸得深、吸得柔而轻,动作敏捷自然。(2)在呼气的时候,则必须在声音延长的全过程中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让横膈膜、腹肌的张力控制呼气,使气息出得慢,出得匀净,出得平稳而舒畅。要做到这样,就必须保持控制呼吸的两组肌肉群的抗力,即保持吸气时一组肌肉收缩另一组扩张相抗衡的力量。

擤鼻涕这个动作,同歌唱的基本动作是比较相似的。做这个动作,我们就把鼻孔内部的表层合拢到能产生振动的程度,然后再加上空气的压力,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声音。

发音之前,通过扩张较低的肋骨和横膈膜,以尽可能小的张力吸气。然后,在起音的一瞬间,保持这种吸气的姿势,张力要平稳,不可猛撞。当音建立后保持这种张力,必须使这种张力“即时地”出现在起音的瞬间——不早也不晚。用吸气的姿势起音,你就建立了所需的吸气张力。

2.振动器(喉),振动器的作用是产生第二种力,即反抗的肌肉阻力。喉的活动结构是一对振动着的声唇(声带),和一个由极纤细的肌肉、腱和软骨所组成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声带和咽部任何一点点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声音的好坏。声带在发声与歌唱中的第一个作用是振动,第二个作用是随着声音高低的变化自身的长短、厚薄,声带的振动是由靠近的和拉紧的声带与气息压力的对抗产生的。如果只把声带拉松拉紧和闭合,而不适当控制呼吸肌肉,气息将漏出而浪费掉。声带拉长得越紧,边缘靠得越近,对气息压力提供的阻力就越大,这时必须加强气息。歌唱发音是由声带的行动发出来的,要发出好听声音,是要靠全身肌肉正确运动规律的支配下才能实现。声带不像弦乐器的弦,而像一对膜质的唇。这对唇被呼出的气息不断迫向两边,由于它们自身的弹性和肌肉张力而不断彼此靠拢,从而把呼吸气流截断成一串噗噗声或律动,当呼吸气流足够快时,就产生音的感觉。具有弹性的膜(声带),把它们边缘之间的缝隙(声门)快速打开和闭合,以快速连续的噗噗声把空气压力释放出来。为使声带能够振动,必须拉紧它们,从而把声门的缝隙变窄到足以为气流提供阻力。声带永远处于兴奋的收缩状态,所以始终具有弹性。

我们发出的一个音,不管它是轻的、响的、低的或高的,都需要受体内气息压力的控制与支持。气息出来与声带开关的时间要完全协和,在气息发出时,声门应-

做好准备,当气息通过声门时,声门恰好打开,如配合恰当,则可发出好听的声音。如气息出得太慢,而声门却早已打开,声音就会变为慢的波动,音就会偏低;如果声门尚未打开,而一部分气息却已到声门,部分向外挤出,这就是漏气,这是坏现象。当我们在发高音时,声带缩短而拉紧,其振动频率快;反之,发低音时,声带伸长而松,其振动频率也较慢。高音歌手的声带,细而短,低音歌手的声带则粗而长。唱低音时,因声带松,气息通过声门的压力就低。唱中音时,因声带较为紧缩,气息压力也渐渐需要加强。唱高音时,因声带更为紧缩,气息压力就需要更加强。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着重加强中声区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在完全掌握中声区的基础上,再向下、向上扩展音域。使各方面的肌肉群体协调发展。

3.扩音器(胸腔、气管、咽腔及头部的空腔),扩音器的作用是通过产生一个大而且部分被封住了的腔体。加强上述二力碰撞后所产生的声音,这个腔体能产生极大的振动。

声带在没有共鸣的情况下发出的音量很小,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

胸腔位于声带以下胸部肋骨内,声带发出的音波有一部分(主要是低频率的音波)可以传到胸腔中,引起共鸣,发出浑厚宽广的音色。

咽腔位于声带以上。由真、假声带之间的喉室和以上的咽管组成,在歌唱发声时由于喉内肌群的积极活动,使喉室和咽管扩张形成空间,是音波向上必须经过的第一个共鸣体。咽腔是个管道,从口的后部延伸到食管的入口处。咽腔像所有的体内管道一样,可以由它的纵向肌肉和轮肌来改变它的长度和宽度。

头腔共鸣是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共鸣,能发出高频率的音波。头腔共鸣的效果就是加强高泛音而得到光彩。

4.发音器(舌、腭、牙、唇)。嘴和口腔是音通道的一部分,嗓音自喉通过它传到外界。口腔被一个横的骨质与肌肉的分隔物与其上方的鼻腔隔开,这个分隔物就是腭。口腔还包括舌、牙、唇、腭和下巴。

咬字发音器的作用是,由于咬字发音器各部分具有不同的形状,因此,能在被扩大了的声音上按上字眼儿。

舌是口中可以自由移动和伸出的肌肉,在歌唱时,舌头必须保持在低而靠前的位置。

软腭或软口盖是硬腭的膜质的肌肉的延伸,与后者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表面,形成分割口腔和鼻腔。

下腭的自由动作是向下和向后。在歌唱的过程中,下腭应该是自然的、平衡的、飘逸的。下腭下面的整个部分,在发音过程中,都必须是柔软的。

总之,控制口腔形状的肌肉与喉肌的行动密切相关并互相协调。

以上这四个结构的特点是:无论哪一个结构都能影响其他三个的运用方法。如果要想获得最良好的效果,就是四个部分应该同时活动,但是活动时,应该各自独立。

歌唱中的用力,要做到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如呼吸,该用的是深呼吸,不该用的是深呼吸时的下坠或僵硬;再如共鸣,该用的是打开各自的共鸣腔体,不该用的是打开共鸣腔体的同时又加上不该加的力量等。因此,在歌唱发音中,对力的使用应该注意其相对性。

发音来自矛盾的或对抗的力量(如:气息压力与声门阻力的对抗),是在一种完美的平衡状态下发挥作用的。

松弛的声音是正确用力的结果。歌唱发音要避免发紧或沉重。要使人听起来感到轻松自如,并不是要把各有关肌肉都放松下来,而恰恰相反,要把各有关肌肉动员起来,使之处于积极状态,尽量以主动、振奋的状态发音。

嗓音训练中放松和紧张也是相对而言的。就字面而言,放松意思是不坚实、不僵硬或紧张、松弛和宽松,从抑制中解放出来。在歌唱中“肌肉干扰”就是嗓音通道中的紧张、僵硬或坚硬,它妨碍正常的肌肉行动或根本就背道而驰,从而在嗓音行动中诱发生理阻力和过度用力。正确的歌唱应该是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和肌肉的紧张与过度用力。放松不是僵硬、紧张或迟钝。放松时,僵硬和迟钝都不存在而是处于肌肉的紧张状态。肌肉纤维出现有益的张力或局部收缩,即使肌肉处于休止状态。放松是从对抗的肌肉拉扯中解放出来的积极运动,它不是一种肌肉、关节或喉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方式的控制。放松是一种相对状态,要求解脱不正常的紧张,而不是嗓音器的松弛。

总之,嗓音是多个协调的肌肉运动或协同的产物,每一运动受时间和动力因素所支配。不只是肌肉收缩出现的程度要正确,它还必须出现在恰当的时间。参与的肌肉组织(如呼吸和发音中的),其行动是同步的而非连续的。体内肌肉的相互行动关系总是对抗的,即:没有肌肉是自动的,它总是与一个对立肌相互而动。

音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4分33秒;无声之乐

在20世纪这个新的音乐思潮竞相涌现的年代里,音乐美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学界议论的焦点。音乐自律论也被称之为形式主义音乐理论,他是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中的两大流派之一。这一流派以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为代表,他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也不是必须以情感为对象,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实际上,汉斯立克主张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与其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无关。音乐的原始要素是和谐的声音,他的本质是节奏。音乐他律论也可以称作音乐的情感论,这一流派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他受某种外在规律——人的情感的制约。情感是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这两种流派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情感论的音乐家数不胜数,比如浪漫时期的诸多音乐家,而到了二十世纪,自律论的影响迅速膨胀,他们的代表是表现主义音乐时期的音乐家及在其后出现的序列音乐、偶然音乐,拼贴音乐等。本文就偶然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浅显的讨论。

在二十世纪末,偶然性音乐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他摆脱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这自由中,他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创作原则,这些原则生动地体现在了对偶然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约翰•凯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作曲家。

1952年,约翰•凯奇上演了他的两部惊世之作——在纽约上演的无声音乐《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学举行的集体行为艺术,开始声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虚无的演奏时间,但设计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台,在钢琴前坐下,打开琴盖,静坐,过了33秒,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静坐,再过2分40秒,再次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仍静坐,再过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结束。虽然在当时已见怪不怪的纽约,人们的反应还是如预料中一样异常激烈。观众在前33秒保持安静,在之后的2分40秒开始礼貌得低声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绝对的热闹”,响起一波一波的愤怒喧哗,然后闹翻了天。大部分现场观众的反应是被耍弄,上当了,有一小部分则冷眼旁观,还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领悟。从来没有玩世椰偷的行为波及到庄重的音乐厅里,即使在约翰•凯奇之后也没有发生过。演出的轰动效应令《4分33秒》成为二十品世纪一首众所周知的音乐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顾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乐的存在方式

首先,音乐是一门音响艺术,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然后再到音乐发展的高峰时代古典和浪漫时期,音乐形式也从他的一度创作到三度创作(从乐谱、演奏到欣赏),都是通过一定有组织的乐音诉诸人们的听觉,使欣赏者获得某种审美享受,从而完成他特定的表达意图,这条规则千百年来一度如此,甚至到了20世纪上半叶,音乐发展的轨迹虽然有些改变,但是其基本的音响形式还是保持不变。凯奇创作了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的无声音乐“4分33秒”,其创新性无可置疑,但是他违背了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

1、非自然性—创造性

我们认为,每一部音乐作品所发出的音响都是经过作曲家静心思考所创作出来的,而这些音响在自然界中是绝对不存在,换句话说,音乐的音响都是非自然性的,是一种创造性的音响。没有创造性的因素,任何声音都不可能变成音乐。《4分33秒》具有创新性,演奏家静坐而不演奏,对此,观众在前33秒保持安静,不知所措的耐心等待,在之后的2分40秒开始低声嘀咕(主要是出于礼貌的原因),后来就有人咳嗽,最后的1分20秒是绝对的热闹,音乐厅里响起一波又一波的愤怒喧哗,简直闹翻了天,整个观众席充满了因迷惑不解而产生的各种音响。而“这部作品的音乐便是由观众制造出的各种噪音以及与此同时观众席以外的所有声音构成”。由此可见,他违背了千百年来音乐必须具有乐音音响的材料,完全由各种噪音构成的音乐作品是立不住脚的。

2、非语意性和非视觉性

音乐和语言一样,他们都是用声音来表达的,但是他们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同。语言具有一种约定性的语义,是一种约定俗成;而音乐却不同,他仅是限定在艺术的交往中,其乐音本身没有明确的含义,所以他是非语义性的。同时,他又和舞蹈艺术不同,从他的物理形态来看,音乐仅仅是具有一定的频率、一定的振幅和一定的波形的声音在时间中先后或同时发响的组合体。这个组合体没有可供视觉感受的形、色、状,因此他是非视觉性的,凯奇的《4分33秒》中,演奏家仅仅坐在钢琴旁,琴盖打开又合上等动作,恰恰给了一种视觉的景象,这是不符合音乐逻辑的。:

二、偶然音乐带来的影响

在现代的艺术领域中,其种类可谓繁多,但是还都是沿着欧洲艺术发展的逻辑而来的,但是受《4分33秒》的影响,整个艺术界都受到了启发,比如音乐界把一首多声部的经文歌的曲调、歌词、内容,语言等毫不相干的东西拼贴在一起,绘画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出现了那些脱离了规定的绘画或雕塑的艺术,如环境艺术、身体艺术、偶发艺术等,这些流派脱离了画布和一般做雕塑的材料,从而成为了一种行为、一个事件、一个姿势、一段文字,或随便拿任何东西如几根树枝、几张纸、一块石头随便拼凑如画,这些作品可谓“美轮美奂”。又如在激进派的作品《苹果》中,演出者一人拿一个苹果上台对着手里的麦克风大咬大嚼,扩音器里送来一片咀嚼声。在《滴的音乐》中,用一口大锅,把一杯水慢慢滴进去,大家坐着听滴水声等,中国著名青年作曲家谭盾则也创造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音乐,可谓技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却不能给人以美感;使气氛荒诞诡秘,弥漫野气,远离现实人生,使听众不知所云。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说:“现代音乐创作比的不是作曲技巧,而是比音乐观念。”他们的这些观念被认为是音乐向自然的回归,但是假如艺术是这样回归的,那么对艺术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三、结论

尽管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创新也很有必要,但是,脱离艺术的本体去谈创新是不理智的,他最终只会阻碍艺术的发展,假如巴赫能够想到这些创新,把音乐引向自然,那么我们就再也听不到美妙的音乐了,也不会出现贝多芬和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家了,我们只能看到演奏家静静地坐在乐器的前面而不出任何声响,或者只能听到滴水声和鸟鸣了,看到的绘画也只是几只树枝和几块石头而已。

参考文献:

1、TheNewGroveDictionaryofAmericanMusic,第1卷,伦敦MACMILLAN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出版,第336页。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音乐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毕达哥拉斯音乐理论和谐

1绪言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由极限和制定极限的两者和谐而构成的。相互对立性质的和谐,不同性质物体的和谐统一就是宇宙,是有秩序的“Kosmos''''。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数制定了秩序。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有“形”的宇宙是有秩序的,没有“形”的宇宙是没有秩序的,“数”就是给予万物形象的主宰。毕达哥拉斯学派确立了世界万物以数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数”制定了自然、神、心灵和宇宙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理论体系中数是主宰(theone),是世界万物的根源,具有善的属性。毕达哥拉斯派看来,数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数量和形状决定一切自然物体的形式,数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几何形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理论中数是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因为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所以数在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

2毕达哥拉斯的音乐论

古希腊时代观照声音世界的态度首先联系Harmonia思想,之后探究宇宙、自然和人的Musike。所谓Musike是现代西方称之为“音乐((music)”的词源,来源于Zeus和Mnemosyne之间出生的九位女神Musai,指她们在Apoll。之下主管文艺、音乐、舞蹈、哲学、天文学等人的所有智能活动的女神行为ii。因此这Musike的概念和今日我们知道的音乐概念有一些差异。古希腊时代的Musike意义更贴近于创造整体艺术,现代西方称之为音乐的,如演奏乐器等这样的行为当时用melo。或no~等词汇。当时古希腊普遍认为Musike超越人能力的神秘力量或给予灵感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行为或现象。

在这种古希腊哲学背景下产生的毕达哥拉斯思想中,音乐具有联系人和宇宙的和谐,表现Harmonia的音乐不是简单的助兴的行为。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发展这种和谐观的人。因Harmonia体现了混乱和不和谐带来秩序的属神原理,所以音乐也具有两种价值。音乐像数学一样使人看到自然的结构,为心灵带来和谐净化内心和身体。毕达哥拉斯认为具有这种重要意义的音乐原理很难在知识的其他领域,特别是缺少“象征表象体系”的学生内心世界扎根成长,他开始寻找规划音乐要素可以沟通的方法iii。这件事像Plato所说一样,使毕达哥拉斯成为数学音乐论的莫基人1Vo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弦长距离的关系,现论点既成事实了。

毕达哥拉斯认为节奏和旋律在模仿人的自然听力很难觉察到的天体的移动。音乐受支配于万物根源的数,所以它是宇宙形成原理又是作为伦理价值的物理音响存在。毕达哥拉斯观念中只要正确使用音乐,它为心灵的各个部分带来和谐,镇定内心和身心通过净化恢复和提高健康。这种观念内含音乐教育的音乐道德观念,对古希腊人来说每个音乐的tonoi道德性质,音乐的数秩序反映在人的心灵,音乐影响人的行为并可以改善人的性格v。所以在古希腊时代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最早在古希腊介绍音乐教育的人是毕达哥拉斯,他通过音乐教育强化了古希腊社会的凝聚力,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毕达哥拉斯相信通过感觉进行说服,教育人具有实用性意义,让受教育者欣赏美丽的样式或构成,聆听优美的节奏和旋律,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明确的节奏和旋律,确立了音乐教育体系。从而发展的音乐治疗,协调人的不良习性,欲望和精神状态,使之恢复纯洁的精神状态,进一步通过特定旋律治疗身体上精神上疾病。这跟草药拯救人的生命是一个道理,通过适合的旋律除去精神上干扰因素塑造和谐状态vi。他把这样的音乐治疗方式试用在他们的共同体。晚间学生人睡之前毕达哥拉斯为他们演奏音乐,净化他们的心灵驱逐白天的内心兴奋。为了让他们做个好梦用音乐制造气氛,使之内心平安做好安息心灵的准备。到了清晨他用没有装饰的舒适声音和里拉琴的演奏,使用特定旋律和歌曲来驱逐整晚带来的无知觉,使他们解除疲乏。毕达哥拉斯掌握了什么样的节奏和旋律对人有益或有害,从而能够控制悲哀、愤怒、失望、嫉妒、傲慢等情绪。为生病的身体和心灵开了特定舞蹈和动作处方。毕达哥拉斯喜爱演奏亲自制作的八弦里拉琴,他认为相似双簧管的管乐器阿夫洛斯((Autos)动摇人的内心不适于治疗,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人认为弦乐器比管乐器更有治疗效果。

关于毕达哥拉斯的音乐治疗能力古希腊有相传的传说。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观察天空行走在Kroton市内。经过酒店时有个青年大声吵闹。这叫Taummenia的来自外地的青年,亲眼目睹了他的情人从别的男人家里出来,伤心之余在酒店喝酒听管乐器笛子的演奏。随着时间的流失青年人沉醉于酒和音乐,控制不住情绪大声吵闹要放火。看到这情景毕达哥拉斯连忙要求乐师停止正演奏弗里几亚调式vii,换为慢板庄严的强强格((spondaic)节奏。乐师换了音乐之后青年镇定了情绪,旁人趁机说服他安静的回家viii。这音乐治疗行为使毕达哥拉斯在当时行使奇迹而名声大振。

毕达哥拉斯精通音乐的理由不仅仅是他有卓越的演奏或演唱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卓越的听觉能力(hearing),以至达到能够听辨宇宙的音乐即天体之间的和谐。在这种能力基础上创作了表现自己思想品德的音乐,就是采用适合的音色、节奏、节拍、音程来模仿宇宙的音乐,并演奏给学生听。结果,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以理解音乐来认知艺术、技术和人行为中的至高者的属性。还有他们体系化的和谐音乐论为确立古希腊美学打下了基础,起到了西方音乐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并为建筑和雕塑发展给予了间接影响。

3结语

音乐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写作音乐论文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以及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的意义和帮助问题,以期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在社会大环境和培养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多数音乐专业院校中存在着注重音乐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加之在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训练,从而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和音乐表演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的音乐表演难以具有深刻的内涵,而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有什么样的意义、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乐表演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写作等,都是笔者认为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

音乐研究与音乐表演均表现为一种以音乐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音乐表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演奏或演唱;音乐研究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语言和文字。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和补充。因此,音乐研究能够促进音乐表演,对表演专业具体化的细节研究能够直接指导表演实践。

音乐研究从学科意义上讲,即音乐学,它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研究对象正是音乐及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乐表演则既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即它忠实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即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富于音乐新的生命。因此,音乐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音乐表演的技能,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而且还要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表现的能力;不仅要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立场上,运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sup】[2]【/sup】。

钢琴演奏家、理论家尤金乌德在《思考与演奏-对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一书中谈到:“对于音乐学理论,今天的表演艺术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见,当今的表演艺术家对于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演奏观念的改变。20世纪的演奏观念受到同一时期音乐学研究大发展的影响,崇尚二度创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础是种种历史的、结构的和风格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这些对于种种音乐学研究成果的认知、理解以及在表演过程中的运用,被称为乐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名词,与乐感(music feeling)和乐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称表演艺术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纪教学观念的改变。20世纪讲究表演诠释必须基于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而音乐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乐智。这是使得教学由口传心授向乐智的培养转变。教学逐渐从模仿过程变为揭秘的过程,即从谜面(谱面)通过乐智(音乐理论)走向谜底(音乐复原)的过程。

二、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研究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等等【sup】[3]【/sup】。作为音乐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对音乐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们进行音乐学术交流的工具。

音乐表演专业写作类别,主要为音乐表演研究论文和音乐教研论文。音乐表演论文是指表达声乐或器乐表演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更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既是研究对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总结,又是对表演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深层把握。音乐教研论文是教师对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表达音乐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从生动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笔者从事小提琴专业教学已有九年,结合自己写作专业论文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论文写作对自己演奏与教学的帮助与作用。

首先,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来探讨某些音乐现象和问题。同时,我们还会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所写题目的研究现状,掌握最新研究动向,从而对论题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体系化、系统化。这样就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写作学术论文能培养和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的教学予演奏示范与科学表述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

再次,音乐论文是进行音乐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音乐学术交流、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会、研讨会、录音、录像等,然而音乐学术论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它是传递、储存信息的良好载体,是国内、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这种交流与传播不仅能提高音乐研究的水平,而且还可以广泛的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

最后,音乐论文写作的过程,能使我们主动建立学术意识,培养科学钻研的态度,并且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三、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

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运用已有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对作曲家开展纵向、横向、原点比较。纵向比较即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曲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寻找出他们间的影响、联系与传承;横向比较即对同时代、同国籍、同流派作曲家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原点比较即对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既寻找联系,也寻究差异,从而使我们在把握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有所建树。

其次,对音乐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以手稿为基础,对作品进行不同版本的研究与分析,并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在演奏方法与风格诠释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再次,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学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二者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因此,对已有的专业论著及同行发表的论文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主观的思考与探索,不断将教学方法的积累升华为教学理论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

综上,音乐论文是储存、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它不仅能广泛传播和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们从中汲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中,进行音乐论文写作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们只有在音乐研究中不断前进,才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音乐表演与学术境界,从而让自己的音乐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释

[1] 廖乃雄、罗传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词条.

[2] 张 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3]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参考文献:

[1]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音乐论文范文第6篇

一是课程安排有名无实。辖区内65所中小学在课程表内均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了音乐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被挤占或改上其它课程,音乐课教学难以保证。二是专业师资配备不足。全辖区中小学除县城的初中配备有专业音乐教师各1名,教育主管部门直属的某小学共设48个教学班,拥有学生3217名,教职工103人,仅有专业音乐教师2名。就专业音乐教师的学历而言多为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更高学历的音乐教师也不愿去经济发展滞后的山区小县任教。三是音乐教育设施投入不足。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音乐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全县仅直属小学拥有钢琴一架,设有舞蹈教室、多媒体教学设施外,其余学校仍然是八十年代使用的风琴,有的不完全农村小学甚至没有任何音乐教育设备和设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根本不明白音乐课到底是什么,他们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四是学生渴求音乐教育的心愿难以满足。对农村小学的学生中调查得知,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欲望很强。当问他们都喜欢什么歌曲或者老师教她们唱些什么歌曲时,从孩子们口中说出的不是充满快乐的童歌,而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网络成名曲。学生学唱流行歌曲并非坏事,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音乐与他们年龄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本教材上的歌曲抱以“不喜欢”“不好听”的态度,其原因是有的学生不熟悉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内涵,有些不愿意唱,觉得这些歌曲无聊、幼稚,唱着没意思。但要知道课本中的东西都是经过有关部门、专家评审后选用的,这些歌曲都是适合儿童演唱的,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喜欢舞蹈、声乐或者器乐的学习,但作为西部这样的小县城没有足够的资金开设这样的舞蹈、声乐、器乐学习班,也没有教授这些乐器的专业老师,所以这些喜欢音乐的孩子就只能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陪同下,乘车数公里,参加在市内的舞蹈、器乐、声乐等培训班的学习。这样的城乡差距使得音乐教育公平失衡,从而造成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比城市中小学的学生音乐素质低。

二、造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失衡”的原因

在教育体制方面,虽然我们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经常挂在口头上,但是在教育考核中只是一考定终身。经过调查获悉,有些农村小学虽然开设音乐课,但也常常被挤占。而对于这样有名无实的课程,任课教师很是轻松,要么不上课,只让学生上自习。问其原因,他们只有一种回答:由于学生课业繁重所以留出时间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学习。但从现在教育管理部门方面来看,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轻视音乐这门艺术课,认为音乐可有可无,音乐课也可以不上。在他们的心里,只有升学考试的科目才是“主科”,对音乐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所遵循的就是教育教学的重心都围着“主科”转,因而才会出现在调查的学校48个教学班仅有2名专业音乐教师,由于不重视音乐教育,所以在教师的招聘、配备以及教师职称、职务晋升和评优评先均向主科倾向,致使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在学校教育管理方面,虽然表面上仍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是应试教育,一些农村学校为了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的号召,利用双休日给学生开设了特长班,例如:电子琴、舞蹈、书法等一些学生喜欢的项目。但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的少之又少,学生不能系统的从中学到什么,就只能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大多数学生都带着周内老师布置的作业,这种打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旗号开设的艺术特长班就变成了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自习室。学校依然把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并把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音乐、美术仍不列入考试科目。不少教师为了晋职评优,争夺名次,一心扑在正课上,兼职的其它“辅”课都被主科挤占,音乐也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小三门”。音乐教师也成为主科教师轻视和学校管理者歧视的对象。因为没有人愿意去那些偏远的农村任教,就算配备了音乐教师但没有钢琴、电子琴、风琴等设施,使得教师无法上课,学校领导就会安排这些教师带学生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或是让这些教师带班主任,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音乐课被代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被忽略。在家庭教育中,现在家长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对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着错误倾向。农村地区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家长不顾孩子兴趣爱好,扼杀了孩子的童真、童趣,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致使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家长只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把孩子的音乐天赋和喜好兴趣视为不务正业。这都导致了农村孩子无法正确的接触到音乐教育。

三、改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音乐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以婉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和特有的表现方式感动人的心灵,唤发人的激情,激励人的斗志。对于培养人、塑造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正课”和“小三门”的关系,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

(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提高青少年音乐艺术素质,真正以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体现“育人为本”这一教育核心,为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活生存,学会做人做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从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音乐教育的地位

要从教育评价制度和考核管理体系中,制定中小学音乐教育量化考核指标,从思想上重视音乐课,把音乐教育科目作为必考内容,要与语文、数学等主科放在同等位置上,规定升级升学音乐科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水平,这样可以提高音乐教师地位,让他们安心工作,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让校园重响歌声,乐器声,使学生切身感受音乐之美。

(四)创新音乐教育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和演唱比赛,组织“元旦”“五四”“六一”“国庆”等节日文艺汇演,班级联欢活动、配乐诗朗诵等。同时,开展校园歌曲创作征集和民间音乐素材征集活动,真正把音乐教育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迈上良性循环、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加强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

音乐教学设施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现在一般农村学校,只要建一个音乐教室,一间舞蹈教室,一架风琴,一台电子琴,一个五线谱示教板,再加上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磁带等,音乐、舞蹈课就可以正常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不足的问题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更新观念,像重视招聘数、理、化等专业教师一样重视音乐教师,专门招考一批音乐专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二是对有爱好、有特长的兼职音乐教师进行短期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水平。还可以采取定向招生培训的形式,使有音乐艺术天赋和兴趣爱好的本土高初中毕业生,通过定向专业培训学习,回原籍任教,解决农村偏远学校音乐教师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总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形势不容乐观,音乐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注重音乐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使得城乡小学音乐教育均衡发展。

音乐论文范文第7篇

对于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感官体验,激起了学习新歌的兴趣和欲望,就能更好地去体验和表现音乐。又比如,在处理一些音乐的情绪时,教师如果只是在语言上强调要优美地演唱,对于学生来说仍是空洞的。如果教师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示范,学生感同身受,就会情不自禁地学着用优美的声音去演唱了,可见教师的引领对于规范学生的演唱是何等重要。

二、回归音乐本真,音乐课应重视节奏教学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歌唱教学离开了节奏教学那就是无本之木,失去了骨骼和支撑。回想原来的节奏教学,总是把歌曲中的一些节奏点拎出来重点练习,这未尝不是一种训练的方式,在训练的最初可以用之。但是不要以为经常进行节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就会提高很快,因为音乐节奏感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始终,学生体验深刻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样的音乐感觉。节奏感是流淌在情感与肢体语言中的。在节奏教学时,不要忽视歌曲的情感因素,教师要身临其境地去表达和表现节奏,使得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形象具体。比如:在指导连音节奏的连贯唱法时,教师用手势引导学生连贯演唱,学生能体会到连音唱法就像蚕宝宝吐丝又细又长,连绵不断。节奏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必须重复训练,只有一种节奏型深入其心了,再换一种来进行训练才会更有效,不过即使是同一种节奏型,每一次训练时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否则学生会渐渐失去兴趣,讨厌这样的训练方式。比如:听某位老师执教的《时间的歌》一课时,在教学中她特别注重节奏教学,从最初模仿小闹钟的声音、大钟的声音、布谷鸟的声音入手进行练习,并巧妙进行多声部的配合练习,效果较好;在音乐游戏中,她也是有节奏读词,但这次加入了强弱对比,把节奏练习进一步深入;在新歌教学中也采用有节奏朗读歌词的方法,并注重了读法的引导。她还善于运用手势进行引导,强弱对比、轻重缓急,一招一式特别有效。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良好的节奏感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个先决条件。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们的节奏感渐渐增强,加深了内心的体验,在歌曲的演唱中就不会再出现节奏上的问题了。节奏教学不应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范畴,而应贯穿融合在音乐教学的始终。比如:在执教《滑稽歌》一课时,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有节奏的对话,师:她把袜子穿在哪里了?生:她把袜子穿在XX了。接着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这样就为感受一首歌曲的节奏支架奠定了基础。为了突破休止处的难点,可以采用在休止处拍手的方式,这是一种用动作增强节奏感的一种较好的训练方式,如果能长期进行这样的节奏训练,相信内心的节奏感势必会增强。在表现的环节,提问:除了拍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我们的身体做哪些动作?学生经过讨论后用跺脚、拍屁股、拍小凳子等体态方法加以表现,这样继续巩固对歌曲的节奏感觉,也深化着内心的节奏体验。而最后可以为歌曲进行简单的二部节奏训练,先单独再合成,加上教师的引领作用,表现效果非常好。在这样的课例中,节奏教学贯穿始终,节奏真正成为了音乐的骨骼,又不乏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融入。

三、回归音乐的本真,音乐课要重视发声练习

现在的音乐课堂很少进行发声练习,导致学生一开口声音紧绷,全班的演唱很难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所以歌唱前的练声是必须的,但是发声练习忌枯燥乏味,只有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接受。例如,在低年级的发声练习,可以采用师生问答式的发声练习。如,师:小花猫在屋里——生:喵喵喵;师:小花狗在屋外——生:汪汪汪;师:小青蛙在水里——生:呱呱呱;师:小鸟在天空——生:喳喳喳。练习时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形象做一做相应的动作,这样就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发声练习不要和歌曲教学割裂开来,只有结合歌曲内容有机渗透,才能使得发声练习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执教《铃儿响叮当》一课时,老师可以拿出一盆腊梅花,走到学生们中间,让学生闻一闻腊梅花的香味,在闻花的同时有机地指导闻花的方法和气息的运用,这就为歌曲最后一句中第一个“好”字的准确切入打下基础。事实证明,这种训练发声的方法贴近了歌曲的意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是非常有效的。

四、回归音乐本真,音乐课要重视音乐知识传授

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非常重要,但因为音乐知识的枯燥性,教师们在教学时不知该如何切入,有时干脆避而不教,这其实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把音乐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在音乐实践中创设富有趣味的语境和情境,合理有机地渗透乐理知识,给每一个乐理知识赋予生命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学习的课堂效率。我们还应该大胆地分析和运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奠定基础。比如:在聆听《忆江南》一课时,老师注重了对歌曲音乐要素的分析和渗透,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完全可以从引导学生观察乐句入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鱼咬尾的作曲特点是前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是后一乐句的第一个音,只有五个音的调式是五声调式,一个字上有几个音叫一字多音。由于是自己的发现,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在演绎歌曲时就显得如鱼得水,歌声非常美妙动听,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进行专业的总结。这些音乐知识的教学让课堂上的音乐味更浓,也让学生的音乐能力日渐丰厚,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开展一些小型的创编活动打下了基础。追求音乐的本真,还原音乐的本来面目,在扎扎实实的教学中实现师生生命体的共同发展。愿音乐这门艺术,带给学生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上一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下一篇:声乐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