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20:03:29

音乐大学毕业论文

音乐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增强本科教学实力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典型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将管理重心下移,推行二级绩效管理,理顺学校与院(系)的管理权责,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校管理从静到动,由细到精地规范高效内部运行机制。

一、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在地方高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涵盖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检查,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发挥团队作用,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形成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二、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专业建设是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的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支撑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生源素质较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①、“三个基本”②、“两个突出”③、“一个引导”④的学习讨论,反复就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实践基地的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学分安排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并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服务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制定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也有了较大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3.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制定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学生手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等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效果良好。

4.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包括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运用于教师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评先选优和绩效工资分配,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工作热情。

5.学习风气渐浓,建设效果明显。通过近年来持续有效的工作,校园学习风气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实训室,图书借阅量增长,自觉到实训室做练习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学习主动性增强。2007年以来,共有8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大学毕业生,66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大学毕业生,168人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5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55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350人次获得学校奖、助学金。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搭建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建立了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形成了服务意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1.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域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置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场所,从而满足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的模式。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分散要求学生回家就近开展社会调查,每学年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舞蹈《大巴山抬工汉》获全国一等奖;舞蹈《红色记忆》获四川省一等奖;舞蹈《麻麻辣俏幺妹》获四川省二等奖;合唱《红色歌谣不变调》、《火龙舞之歌》获四川省二等奖;表演唱《打双麻窝子送红军》、《巴山妹子》获四川省三等奖。

3.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的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加。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四、紧密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对院(系)办学定位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等。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总之,实施绩效管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院(系)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实行绩效考核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应当把绩效管理及考核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调整,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成效考核更加明显,努力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四个促进”是指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经费投入,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

②“三个基本”是指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③“两个突出”是指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④“一个引导”是指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67.

[2]王峰,涂宝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院系教学工作目标管理[J].黑龙江教育,2009(10):51.

[3]李宝元.绩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2011.9.

音乐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脉文化符号形式符号结构意义

设计中的文脉主义,在建筑中一直是个颇多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国粹主义者手中的一柄利刃,砍向诸多的现代设计。它亦曾为政府官员所青睐有加,这一点北京的诸多头顶“青皮小帽”的建筑便是佐证。笔者并非建筑界内人士,断不敢发“无知者无畏”式的议论,但有感于近来国内产品设计的不断异化与盲目的拼贴、移植既往事物中的文化属性,并简单的冠之以“文脉”的冠冕,故试图在产品设计的领域探讨一下什么是文脉,为什么需要文脉以及如何表现文脉。

什么是文脉(What)--文脉的解释

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愿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讲都似乎是个很熟悉的东西。比如儒家文化,玛雅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甚至厕所文化,地铁文化等等。文化似乎是一件万能的魔衣,任何生活琐事只要套上它就会显示出庄严的法相。但文化似乎又很陌生:我们不能象把握“苹果”这类“物词”一样,因为文化在这世上找不到它的对应物;我们也不能罗列一些“性质”词来描述它的属性;当然,尽管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紫禁城,巴黎的卢浮宫,中国的筷子,西方的刀叉都属于文化,但是文化也不是个集合名词,因为那样,文化便会是一个堆满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杂货铺。在历史上,许多智者哲人试图给文化一个“精确”的定义,从人类学家泰勒到哲学家康德,自1871-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但似乎都不能表述文化的全部内涵。既然我们对文化的剖析是为了理解文脉的概念及其功用,那么在这一点上,卡西尔的文化观似乎更有帮助。

卡西尔认为:人有超越自然世界的一面,那就是文化的世界。“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符号化”的活动所创作出来的“产品”,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这个“产品”的一部分,而它们内在的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真正本质,也就是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的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今天的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更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人为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从抽象的道德到具体的法律,从艺术宗教到科学技术。“文化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概念如此之大,所以只有在宏观上才能真正把握它的本质定义。

如此抽象与庞大的文化是通过人造符号与符号系统得以在时间与空间传递的,同时,人也不断地以“符号活动”的方式创造与发展着文化。“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这些条件。”五线谱是音乐符号系统(中国的是宫商角止羽五音体系),通过它音乐家可以演奏前人的经典,也可以创造新音乐。符号具有两副面孔,一方面是它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它的“意义”。符号正是通过它的形式或形式的组合(符号结构)表征(Representation)着某种意义。因此,文化不仅仅是各种符号形式建立起来的物质世界,更是一个意义的世界。人也不仅仅像动物那样生活在一个可见的感觉世界中,而且生活在一个可理解的意义世界中。佛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像不因它或泥塑或铜铸而另眼看待,因为它具有相同的符号意义。人是符号的作者,符号是人的作品,他们构成了生活在世界中那些有意义的内容,这便是文化。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的本质就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

音乐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日语;学术论文;写作

现代大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性高素质人才,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健全的人格,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是当代大学生最欠缺和最难培育的能力之一,但同时它也是大学生乃至大学良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两种能力在大学期间最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能力,无论是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社会就业,拓宽其学术研究视野、增强学术研究能力并转化为各种适应能力都是必由之路。

一、基于语料库的日语学术论文写作情况分析

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2007年至2016年毕业的549名日语本科学生的毕业论

文为语料库基础,将分析学生在学术论文书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近十年来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表1),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文化方面的内容。 “文化”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表示方式,即术语,大约要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形成。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在273篇写文化的论文中,95%的都是写日本的社会文化,譬如“日本的茶道文化研究”“日本的皇室文化研究”“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如此“泛”且“广”的题目下,学生很难具备相应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很难写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最后充其量成了一篇不完整的介绍说明文。

语言学方面的选题一度逐年下降,这也是源于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焦虑和不自信,一提起语言学马上联想到晦涩难懂的语言学理论,平时学习缺少对语言现象的思考。但是近年来教师在课堂上逐渐重视语言现象的分析以及积极的引导,2016届毕业生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语言学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科生较好把握的词汇、句型分析、中日语言对比上。

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日语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喜爱日本的动漫和一些文学作品,所以选择文学方面内容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加。

翻译学方向的选题一般很少学生会主动挑战,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重点主要还是在翻译实践上面,对于翻译理论学生知之甚少。近3年来,无论是专硕还是学硕,翻译一直是日语专业学生选择的热门方向,录取的人数也较多,所以一些志在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开始尝试翻译方向的学术论文,大多数也集中在翻译实践和译本的分析方面。

另外经济学和教育学方向,一直以来也是学生的一个选项。因为桂林理工大学的日语专业是商务方向,所以选择日本经济方面内容的学生在办学初期较多,近年来随着方向的弱化,缺少商务方向的课题和研究,也导致学生理论水平不够,较难把握这方面的选题。另外由于在大学阶段较注重语言素质的培养,缺乏外语教学理论的讲授,学生面对这类的选题,确实也很难写出有水平的论文。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

2016年6月份我们对桂林理工大学的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从学术论文写作动机、写作目的、选题标准、资料来源以及导师作用等方面设计了问卷。

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兴趣,非常感兴趣5.88%,感兴趣11.76%,一般感兴趣41.18%,不感兴趣41.18%,我们把前三个数据合并在一起认为是“感兴趣”的占58.82%。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同学是有兴趣书写学术论文的,对于论文书写时抱有好奇,也想检验一下自己四年大学的知识水平。“不感兴趣”的学生与认为“学术论文写作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和本科学位41.67%”比例接近,也就是说四成的学生虽然不感兴趣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也准备去写。

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的信心和了解程度,数据显示并不成正比,61.46%的被调查者是了解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步骤的,但是64.71%的学生对写作是没有信心的。虽然老师在课堂上详细的讲解过学术论文的写作知识,70%的学生也认为学术论文写作的讲解对自己是有帮助的,但这还不能减少学生对于论文写作的焦虑,学生自己仍然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

另一个方面,学生对论文写作的焦虑主要来自外语使用、缺少指导、自身原因(重视不够、时间分配不合理)、不知道如何获取写作资料等方面。但同时超过95%的学生认为论文书写时指导老师很重要。说明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还是很相信导师的权威性,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同时在写作中学生认为最难的是日语资料很难收集,一方面学校可用于论文书写的理论书籍欠缺,另一方面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去查阅论文,资料的获取仍然停留在一般的搜索引擎;最关键的在于自身努力不够、对论文书写的重视程度不高。

三、改当前现状的策略

1.提高对学术论文写作的正确认识,减少写作焦虑

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是学习缺少内在动力,主要迫于毕业、就业压力,是一种实用型学习动机,缺少对目标语言、目标语文化的兴趣。学业情感上存在困惑,这就导致学习者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学业水平发展不良,并进一步加剧学业情感困惑,这就陷入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当前日语学术论文书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学生对于论文写作缺少内在动力、写作焦虑严重、创造力欠缺。要改善这一现象,需要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中。首先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责任感,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有效衔接,是目前外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外语课堂深化改革的新途径应由知识传授型向情感渗透型延伸。这种延伸越真实,外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越高。可以说学习者的情感投入状况是衡量外语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是外语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最后,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矫正应试学习模式,这不仅关系到日语学习的成效,同时也决定着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文献检索知识与毕业论文写作紧密结合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凯斯工学院研究基金会调查统计,一个社会科学科研人员耗时比例为: 选题7. 7% ,情报搜索与加工 52. 9% ,科学思维和实验32. 1% ,学术观点的形成( 论文) 7. 3%。可见,情报搜索、文献检索对论文的影响度是非常之高的。

写学术论文需要参考和查找大量中外相关文献,而在查找文献过程中需要利用检索知识获取高质量的参考文献,在阅读高质量的参考文献之后,学生站在较高知识层面去研究和论述课题; 同时,论文写作还需要掌握论文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内容。论文起点高、格式规范、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等都是优秀毕业论文的基本条件。因此,文献检索课对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是有正促进关系的。

教师可以在论文各部分的讲解中融入文献检索的内容,即把在讲解论文的“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的概念、定义、要求、规范等等时,插入文献检索课教学单元,待这些论文“零部件”生产好后,最后的论文写作就变成“零部件”组装和测试。

学生掌握了正确获取知识的方法,很大程度就会改变学生在网上查询论文信息,有效避免材料收集的表面化和肤浅化。

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最重要: 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学术表达方式就是学术论文。因此,把文献检索知识与论文写作紧密结合,既传授找到所需文献的知识,也传授论文写作知识,这两者对大学生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知识。

3.建立毕业论文综合管理体系

针对学生选题上存在的一些困难,我们可以积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各学校各地区甚至是全国的毕业论文综合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克服传统人工毕业论文选题管理方式存在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共享程度低和过程复杂低效等问题,同时可以促进选题过程更加科学规范、高效便捷。

老师作为管理员,能够管理师生个人基本信息,设置选题时间节点,设定选题是否合格,实时监控选题进展情况,汇总导出选题数据报表。在该系统中教师能够管理个人基本信息,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论文题目,查看别的导师的选题以及往年的选题,查看自己题目被选择的情况,查看自己所指导学生的信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题目,查看导师信息,查看其他同学的选题情况。学生在选定题目前看不到导师是谁,避免依师选题,真正做到依题选题。

4.尝试母语写作或多种形式替代毕业论文

语言表达困难是学生认为的论文书写困难之一,日语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从大一开始学习日语,之前完全没有基础,经过3年半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无法达到论文书写的水平,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论文写作东平西凑、抄袭现象层出不穷、形式主义严重等,这些都背离了论文写作的初衷。2008年中国在职研究生网发文称“网上调查显示42.5%的人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作为一项考核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大学学位资格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有它自身的价值和功能,如何进行有效的改革也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我国著名外语学者谢天振教授很早提出过博士论文写作可用母语,且已在业内得到认可,现在外语专业博士论文的写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写作语言――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用母语写作。但本科毕业论文是不是也可以用母语写作呢?用母语写作是否可以解决诸多问题?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用母语写作外语的毕业论文,或者用课题和杂志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来取代毕业论文,这不得不说也是积极的一种尝试。

四、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术论文写作是总结、检验、深化所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也进一步培养和训练了日语专业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将来学生们的后续学习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W术论文的书写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论分析和科研能力,可以说它在大学生的外语教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目前在论文书写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都不足以去动摇我们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造力为初衷的学术论文的作用。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不遗余力的探索今后高校学术论文写作的改革方向,才能真正让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它真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能保.外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管理系统建设与运用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183-189.

[2] 饶宗政,袁学良.文献检索课助力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探索 [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

音乐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您好!

我是xx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将在今年6月份离开母校。踏入社会大学校,心情既兴奋又彷徨。我渴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值得为其奉献一切的工作单位。自从我从老师那里得知贵单位需一名会计人员,我高兴极了,贵单位是我慕名已久的地方,会计又是我的对口专业,是我最喜欢最擅长的专业之一。因此我来不及斟酌词句,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写这封求职信,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审阅一下,你会发现一个非常称职的未来下属。

现在的我已经完成了毕业展览和毕业论文以及答辩,再过几天我就要领到我的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了,那时的我就可以说是大学毕业了。现在的我正在为我的工作而忙碌,在看到贵公司的招聘广告后,我满怀希望的写给贵公司这封求职信。

我出生于xx省xx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一个生活清苦但又充满浓浓厚亲情的家庭,我自幼养成勤奋刻苦,谦虚谨慎,认真实务的生活态度.我身体健康,品貌端正,思想上进,做事认真,细致,简洁。性格开朗,乐观。我爱好学习,在学校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锻炼机会,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除学习外我积级参加学生工作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期间,我最郑重地告诉自己的一句话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通自己专业,利用它为我的人生开辟道路。于是我以会计为方向,首先侧重于打好基础,同时,我还辅修了经营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些努力不仅使我的专业水平每年都有相应提高,而且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并使我于大二时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会计合格证。

我曾在2007年经贸科珠算比赛中获奖,我爱好是国际象棋、乒乓球、看书等活动。对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我自信我的热情和能力能够使我胜任贵单位的会计工作,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请您给我这次机会,我将以全身心的投入来回报您的知遇之恩。

我要讲的话还没有完,你大概可以理解我此时的急切心情了,我态想得到这份工作,希望我能成功!以上这些都有表达了我加入贵单位工作的愿望。如你能给我这次难得的宝贵机会,请你与我联系或来函预约面试时间,我会随时准备拜见。热诚期待您的答复非常感谢您能看完我的求职申请,谢谢您!

我的计算是我的强项,我在技术安吉方面有着很不错的水平。我知道贵公司有很多的海外业务,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为贵公司工作,我想我正是贵公司要找的人。

如果贵公司能够给我一次面试的机会,那么我一定不会让贵公司失望的,我相信我的表现一定会得到贵公司的认可的,我需要的只是一次贵公司面试的机会。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音乐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国音乐学;博洛尼亚进程;教学路径;教育模式;人文精神

德国在世界教育史上最先开辟了现代意义上的“研究与教学结合”的大学教育模式,学术自由,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德国大学的特色。音乐学这门发源于德国的学科在这样的一个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它的教育模式与人文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结合自己在德国长达17年的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在介绍欧盟“博洛尼亚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以笔者学习过的维尔茨堡大学和工作过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为例,就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与理念做一介绍,以此为中国音乐学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反思。

一、“博洛尼亚进程”下的德国音乐学建构制度

1999年欧盟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联合推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一“博洛尼亚宣言”。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育体制,最大化的推动欧盟各大公立大学的教育合作,提高欧盟与国际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计划到2010年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由于47个国家的参加,计划庞大,耗时漫长,因此该计划被称为“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德国作为欧盟的发起国与核心国,深知欧洲一体化的实施为提高欧洲整体与国际抗衡能力的战略重要性,而教育是提高欧盟实力和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必经之路,对此德国义无反顾地推动“博洛尼亚进程”,并对其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的推出,也是德国自二战结束后40年里的最大一次教育改革。音乐学这门在德国具有百年历史的学科随着改革的推行,无论是学制还是考试制度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具体的措施是:

(一)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德国的教育犹如它的制造业属于慢工出细活。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德国大学的两级学制是硕士和博士,没有学士制,大体分为理科和文科两种。硕士学位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学习阶段,在积攒够学分后才可进行初级升高级阶段的考试,以及最后的毕业考试。通常硕士阶段的学习需要4-6年,但一般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造成延长学习时间的弊端,致使德国劳工市场人才短缺。“博洛尼亚进程”推出的三级学制,既3-4年的本科教育和1-2年的硕士教育,以及之后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类似美国的三段式体制。这个改革对于只想掌握专业技能,之后很快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快速通道,也有助缓解德国长期以来人才匮乏的市场需要。

(二)欧洲学分互换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简称ECTS)

为了使欧共体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欧盟建立了容易理解的、统一的、可以相互比较、互认学分和学位文凭的体系,其中欧洲学分互换体系就是这一体系的基石。一个ECTS学分需要花费25到30个小时,这其中包括上课时间,课外作业和社会实践,老师辅导与考试。针对不同的学位对其学分的要求也做出了规定:(1)学士学位三年期180个学分,4年240个学分;(2)硕士学位一年60,两年120学分;(3)博士学位,没有具体的学分要求,通常是3-4年的全日制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应该在国外学习一学期。

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学习一门主专业外,还必须选学与主专业不同的两门副专业。所选的专业跨度可能很大,即使主专业是音乐学,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里,在没有特别前提条件约束的专业范围内,选学理工科作为副修专业的也大有人在,例如笔者的同学主修音乐学,副修数学和哲学专业。通常情况下,以音乐学作为主专业的学生相对选修文科类的专业较多,例如笔者本人主专业音乐学,副专业神学伦理教育和德语作为外语。主副专业只是学习强度和要求上略有不同。这种制度为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交叉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主副专业,所以每个学生的情况也就不同,开学时学生要自己花一定的时间为其制定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完全没有国内的同班同学和同年级的概念。所有的学习计划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量身定做,有很大的自。

由于整个学习以学分制为主,每个学生所学专业又有所不同,所以没有像国内专门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课程按部就班的分阶段统一安排出来。除了专门给硕士与博士生开设的研讨课有要求之外,学士、硕士与博士阶段的学生同时一起上课,尤其是同上研讨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是考试要求不同而已。

“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各个大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以180个学分为标准的制度下,推出了不同的学习方案供学生选择,例如笔者学习过的维尔茨堡大学就有几种:(1)将180学分只用于一个主专业的学习,(2)用于两个主专业,(3)一个主专业和一个副专业的组合。对学士学位需要4年也就是240个学分的学习也做了相应的要求。硕士学位的学习方案也像学士学位一样,可只修一门120个学分的主专业,也可修两门主专业或是一门主专业加一门副专业。相对维尔茨堡大学来说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的音乐学专业只提供180学分的单专业学习,在这里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在详细介绍。

通过欧洲学分互换体系可以对不同国家的同一个专业较容易的进行比对,为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在这个体系下可以自由的选择大学,为教师的交流也扫清了障碍。不同国家的高校间也可共同创建一个硕士课程,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大学共同颁发的学位证书,为培养跨国型人才开创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

所有必修部分的课程,都可以在选修课部分深入和展开。在1-4学期时建议先选学“音乐史”的基础课程,以及“体系音乐学导论”和“民族音乐学导论”、“乐器概论”、“文化语境化”、“音乐与媒体”、“音乐与区域”和“音乐社会学”模块中的课程。对于模块“历史句式”课最好在学过调式必修课后再进行学习。

多种多样的模块选修课大部分放在3-6学期学习。在对音乐媒体和文化历史、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就可以通过应用音乐学提供的实践课深入到文化实践和具体的工作中。除此之外还要参加相应的学习小组为毕业论准备。课程中有一半必须有考试分数,剩下的没有具体分数只是考试通过与否来评定。论文必须是有成绩的。在选修课中一共要写8篇论文,3个有分数的课堂记录,在那些除了没有分数要求的讨论课上也可以以写论文的形式代替课堂记录。如果学生完成了考试要求之外更多的带有分数的考试,将选取11个最好的考试成绩作为总分。至于学士的毕业论文,一般必须在考试中心申请,从申请之后算起8周时间内必须提交论文,毕业论文字数要求在65000到80000字之间。

硕士120学分由必修15学分、选修75学分和最后的毕业论文20学分以及口头答辩10分组成。前提条件是:(1)大学毕业(通常学士180个学分或者等同的成绩)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申请时已有120个学分或者最迟在硕士的第三学期入学时出示证明。(2)必须在历史音乐学,和/或者体系音乐学和/或者民族音乐学领域已有10个学分,在音乐学和/或者音乐教育和/或者在音乐专业(例如,乐器,声乐和乐理)板块有20学分。满足这两项条件可申请硕士学习,无需入学考试。前3个学期的必修课是研究生专门的研讨课。除此之外,在覆盖24个学科模块以及一个职业实践模块和一个其他专业模块的总共26个模块中必须选修15门课程。每个学期要完成30个学分的学习,一般安排是1个模块的必修课和5个模块的选修课。第4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和口头答辩。24个学科模块要涉及5个不同的学术视角,既历史、作曲技术、文化与交叉文化、美学、社会学与心理学,或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重点选择去发展。一个必修模块。15个选修模块,一个职业实践模块和一个其他专业模块总共18个模块都要通过考试完成。其中一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的考试必须以有分数的论文形式完成,其余的15个模块的考试形式多样,不必有分数。在此也提供机会在必修和选修课部分中可以选择多个有考分的课,最后的总成绩则可选各科最高分来计算。

对于3-4年全日制的博士没有具体的学分要求,但是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完成6个高级研讨课的口头报告和论文写作,每篇论文必须在25-30页之间,口头报告30分钟。只有通过后才允许提交博士论文,博士论文被学术委员会认可后可进行论文答辩。当博士论文正式出版后,才可得到博士学位证书。由于很多人博士论文不能及时出版,所以出现即使博士论文和答辩通过也不能马上得到博士学位证书的现象。由于繁重和严格的要求。一般在德国的博士学习3-4年很难完成,通常情况下需要6-8年,这也导致了很多人无法坚持,半途而废的局面。与国内博士学习不同的是,在德国没有博士入学考试,学生只需提供硕士学位证书以及提交导师一份非常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书,如果通过就可入学。

从课程的设置、安排和学分要求上,可以看出选修课在整个学士180学分和硕士120学分的学习中占了主要比重。这充分的说明大学有足够的实力,提供充足的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将培养有个性差异,独立学术人格的学生放在首要地位。正是由于以科研带动教学,鼓励扶持老师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的创新研究,才可以在课程的不断更新,资源的积累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供需环节达到良性循环。

(四)以著作论文为主的学习教材

由于上课的内容以老师的研究为主,所以每门课上很难找到统一的教材,而是做研究必不可少的资料,诸如学术专著和各种论文。通常在课程开始时,老师会发给学生与这门课相关的参考文献,少则三五十个条目多则百种不等,阅读书单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对这门课有启发的书籍和论文也会被收集进来,跨学科的特点非常强烈。老师会对参考文献逐一作出介绍,也会对该领域当前的权威人士,研究水平,关注重点等等进行综述。

在涉及经典原著的课上都是围绕问题进行原著选读,并作课堂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材被与之相关的大量针对性强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替代,一两本教材的观点和知识含量被多角度和富于思辨的学术文献覆盖。其实这种大量阅读文献的要求在中学就以开始,因为德国的中学本身就没有所谓的全国材,而是各个中学由老师自己从种类繁多的教材中挑选和编写符合自己学生情况的教材。甚至国内统一的高考在德国也不存在,除了巴伐利亚州统一的高考制度外,其他各州的高考都由中学自己负责出题和考试。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在课下不做大量的阅读,就无法参与到研讨课上的讨论中来。所以广泛大量阅读是德国大学的特点,课前准备,课后复习是学生必做的功课。由于没有材,反而扩大了获取知识面的可能性,调动和锻炼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在每一节课中练习着查找,阅读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五)从理论到实践为主的应用转化

为了教育兴国,重整普鲁士雄风,洪堡在当年建造柏林大学时。就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以致用才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提出了“实习”这样一个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学习方式。“博洛尼亚进程”更是将培养学生的重心放到应用性人才上来。在笔者工作过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从2006年起将音乐学专业与音乐教育合并,推出德国唯一一所提供“应用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专业的大学。

在这个课程设置中,突出的一点是一方面音乐学与音乐教育专业的结合,另一方面的重点是课程的应用。所谓的应用重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项目实习获得实际能力的考验――例如独立掌握乐谱制版,音乐会的组织策划,实施介绍音乐的项目活动或者自己创立一个网络视频节目等等。除此之外,在第一学年学生就已经与相关的职业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做过一个小实习并且在第5学期的实习学期中完成工作实践。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结合不只是为了很多德国音乐厅和歌剧院新近推出的教育计划或者介绍音乐的节目而显得重要,学生们在这里一方面从老师那里学习如何将他们的知识有目的的传授出去,另一方面在掌握了两个专业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使之相辅相成的利用起来。

“应用音乐学和音乐教育”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括:(1)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2)音乐教育方法与理论导论;(3)贯穿学习期间的音乐表演;(4)职业实习;(5)交叉学科的补充。课程的设置力求根据学生对音乐相关活动的兴趣,结合科学理论,音乐实践,以及通过对音乐活动的策划,项目实践和实践学期中的职业培训完成。

除了以上的领域外,学校还为学生配置了自己的电脑音乐实验室,学习合成器的使用,各种音乐软件的操作,录音录像装备的使用等等。尤其那些在学校或业余时间一直与音乐表演打交道的学生,可以很好的演奏一种或两种乐器的学生,让他们的音乐实践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了落实“博洛尼亚进程”中,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这一改革措施。老师在学期末时,会对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征询他们的意见和今后想听到的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还有一项是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例如在笔者2013年开设的民族音乐学课程“传统音乐与音乐工业”中,就将对巴伐利亚国家广播电台传统音乐频道的调查项目交给学生负责。学生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对该栏目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收听率的调查、听众的反馈等等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并直接参与栏目的播出,整个项目调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

同样维尔茨堡大学在4/5学期也有相关应用音乐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参与到与音乐有关的行业领域的实习中。例如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音乐厅/歌剧院、书籍与乐谱出版社、音响工业、文化机构、职业学校和大学。

结语

以上是“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的一个简短梳理。虽然德国作为此项改革的发起国,坚定的推行这项计划,并对自己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调整,但之后的反响并不令人满意。在这项计划推行后的几年,欧洲各地大学就纷纷出现了大学生抗议游行的事件。奥地利与德国这两个原先教育体制基本相同的国家,大学生们对“博洛尼亚进程”的三段式体制提出强烈不满,认为将原来4-5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到3年,学生疲于应付考试,缺少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去消化内容。原先一直推行的主副交叉跨学科专业学习越来越被单科学习所取代。同时大部分人质疑这种以市场化为导向,只注重成绩和结果的教育是否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虽然“博洛尼亚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他的弊端和问题,但就笔者的观察,这一改革并未动摇承载德国教育体制的核心思想和驱动力――“人文关怀”。

通过对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国内大而全的,单一的通史概论课相比,德国音乐学注重小而精的,灵活多样的专题选修课;与国内老师讲,学生听的大课相比,德国注重学生参与的研究讨论课;与国内教材的统一,全面性相比,德国更注重学习材料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与国内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相比,德国更重视的是学生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科的建设没有围绕个人价值,自我意识,自我超越等等人文思想是很难展开的。正如德国著名音乐学家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在他的旷世名著《西方音乐》一书的自序中提到的,他书中的音乐史并非是尽最大可能完满地写书本里的东西。而是他多年来自己与历史事件打交道后的体验音乐史,“最后是体验音乐史所促发的反思”@。在提到他书中强调主观介入,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时,他写到“科学不允许错误,谬误,出轨,任意和曲解,它们(在科学里)没有机会,但科学也许容忍有人出来抵制作为最高箴言的所谓客观”。我想这种尊重研究者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思想环境也许是造就德国大学涌现大批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一个原因。就像中国哲学家邓晓芒认为的那样,自由的研究是建立在好奇心上的。当人将自己的好奇心作为探索的目标时。才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除此之外,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德国大学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工匠精神,精炼有效的大学行政管理机构,设施一流,服务周到的图书档案馆,丰富灵活的交叉学科学习,全民读书,资源共享的社会意识和自我反思的公民责任感等等,这些也都是促成德国教育长盛不衰的条件,也是成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今天,当笔者多次被国内的同道们问及德国的音乐学或民族音乐学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安排和教材等等问题时,都不能马上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因为我的回答是:“没有统一课程表”,“没有材”,“没有学士、硕士和博士统一课程”。这样的回答都满足不了同道们的提问,就像没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样。当我多次解释德国教学管理模式的操作流程之后,不得不开始思考,为什么德国的这种模式很难与中国的对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难道只是规章制度及操作环节上的不同吗?

今天,当国内民族音乐学的同事们在对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不断的将视线投向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机制,想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灵感时,我们是否考虑过从根本上改换思路,突出老师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作用?@调动和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上一篇:大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