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0:23:38

英语毕业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具体解释如下:

1.英语文学: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

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2.语言学:选择语言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于英语语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对一种词性、或一种时态、或拼写、语调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现在时及其交际功能”)。

应用语言学包括教学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的研究。师范专业或本身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选择教学法方向的较多。在这个方向选题,也要避免过大范围的选题,而应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或实验。这个方向的好的选题有:“个性与英语教学”,“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

3.翻译学:翻译学的选题一般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活动。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就是探讨某一种翻译理论等等。相比之下,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更多一些,这些选题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如“汉语成语的英译”)。应该注意的是,在对翻译活动作研究时,往往需要某种翻译理论支撑,总结规律,并对这一活动作出评价,要避免仅仅时例子的罗列。

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提纲拟定原则

论文简单提纲如何写?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指出并讨论英语专业学生在利用文献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时存在的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为改进毕业论文写作课的教学与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和方向。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l姗)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在学生掌握了本专业要求的全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项活动,是学生从事独立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一次机会。正确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对于训练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课题的选择与设计,检索工具的运用、文献资源的获取以及对论文规范的掌握等方面。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文献资源是决定毕业论文成功与否的一个很关键的方面。科学研究是一项承前启后的事业,任何新的发现都是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必须以占有足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前提,缺少了相关文献的充分支持,写成的文章就会缺乏方向性、学术性和说服力。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包括收集和选择文献、引用文献、标注文献等方面,它贯穿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始终,可以说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过程。英语毕业论文的写作涉及对英文文献资料的利用,具有一些和中文毕业论文写作不同的特点。本文旨在阐述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在利用文献资料方面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并讨论学生在文献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改进我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与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利用文献资料的水平,完善他们利用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文献利用的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中对文献资料的利用主要包括文献的收集与选择、文献的引用和文献的标注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应遵循相应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1.文献的收集和选择

(l)文献收集的来源必须可靠、正式、权威。文献收集的对象必须是公开正式的出版物,主要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避免使用非公开非正式的出版物,如小册子、内部资料等;节制地收集网络资料,除非是网络上与公开正式的出版物相对应的电子版本。

(2)文献的收集必须面宽量大。文献的类型应多样化,包括学术专著、文学作品、译作、期刊析出文章、百科全书和字典等,避免资料的片面单一和过分集中;尽可能多地收集英语资料,体现英语毕业论文写作的特点,突出专业特色;文献的数量要多,能充分支持论文的写作,避免论文中的内容和论证失之偏颇。

(3)要对收集到的文献的学术性、权威性和时效性进行评估,做出合理取舍。应优先选择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期刊、专著、百科全书和词典,舍弃大众杂志、普通书籍以及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和词典;优先选择一流作者和权威人士的作品和文章,舍弃缺乏权威性的文献;优先选择包含和阐述最新思想、理论和观点的论著,舍弃已过时的文献;在对收集到的文献的价值进行评估时,要力求正确地理解原作者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切勿断章取义;对文献中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思想、理论和观点,要进行深人的分析.搞清孰优孰劣,再作取舍。

川2文献的引用(l)要通过多样化的处理方式,将文献中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巧妙自然地融人自己的行文中,使之成为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文献的处理方式包括概述(,朋助a乃)、释义(l对ap卜rase)、间接引用(indi,d甲otation)和直接引用(dioet甲otation)四种。

(2)无论采用何种处理方式,都需要对文献的来源给予明确的标注。不加任何标注地把文献中的语言或思想拿来为我所用,被认为是剿窃(p呵动sm),是一种不诚实、不道德的学术行为,尽管剿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无知的结果,而不是有意的欺骗。

(3)对文献的引用不宜过多过滥,要避免对文献资料的堆砌,尤其是对文献的直接引用应尽量节制,不要让引文淹没了行文的主线。引用文献的目的是用文献中的事实或思想为自己的论证提供支持,其原则是用得精,用得好。

(4)在引用文献时,要使用引述语(intn义luCtorywollls)表明所引内容与论文观点之间的关系,使得引文与论文作者的论述自然巧妙地结合,使行文顺通连贯。

3:3.文献的标注

(l)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必须对从文献引用的部分进行明确的标注,并提供完全准确的文献信息。标注文献的目的是承认自己引用了文献中的事实或思想,确立引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读者(通常为指导教师)提供核实引文与文献的有效线索,也可以让指导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收集、阅读并引用了个别关键性的文献资料。

(2)在美国,对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有三种比较流行的体系:MIA(modemLlllguageA~ia-tion)、APA。、nlerieanPsyeholo留A~iation)和CM(chieagoManual)。M以体系是在引文后用括号注明引文的作者名和引文在原文献中的页码,在论文后附七一份引用文献(肠rksCited)补气1叭体系是在引文后用括号注明引文的作者名和引文所在文献的出版年份,在论文后附一份参考文献(ReferenceS);cM体系要求在引文后只用上标标明引文的序号,再以脚注或尾注形式注明引文出处,最后在论文后附上一份参考书目(Bihliogra户y)。CM体系是美国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许多其他类专业人士普遍使用的一种文献引用标注方式。

(3)为了遵守国际学术规范,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我们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使用CM体系标注引用的文献,掌握CM体系的基本规范。CM体系包括引文后的上标序号、脚注或尾注(为了保持页面的整齐,我们要求学生一律使用尾注)和参考书目三部分。上标序号位于引文后的标点符号之后,对论文正文部分的所有引文进行统一编号;尾注对应于上标序号,提供关于每一处引文的来源的线索,首次引用文献的尾注包含较详细的信息,再次引用文献的尾注仅包含简略的信息;参考书目不与上标序号相对应,按字母表顺序对论文中被引用的所有文献进行列举,其格式也与尾注有所不同)

(4)学生应不折不扣地遵守上标序号、尾注和参考书目的格式规范。文献标注的规范与否直接反映一个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否持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三、文献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发现学生在文献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广东工业大学外语系入幻3届本科毕业生的英语论文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随机抽取了10篇论文,约占总数的巧%,对每篇论文中的所利用的文献的类型及数量、引用方式及次数、文献标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文献类型从语言上分为中、英文两大类,从出版物种类上分为著作(M)、论文集(C)、学术期刊(J)、文学作品(L)、杂志/报纸(P)、百科全书/字典(z)、网络文献(W)等七类;文献利用方式分为概述(S)、释义(P)、间接引用(IQ)和直接引用(卿)四类;文献标注分上标序号、尾注和参考书目三个小项。根据我们的调查,巧篇论文的文献标注格式基本上达到了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要求,这得益于我们对本届毕业生的论文格式作出的严格统一的要求。在毕业论文写作展开之前,我们就专门制定了“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详细规定了格式方面的每个技术细节,连同示范文本发放到了每位毕业生的手中,让他们参照执行。对文献类型和引用方式两方面的调查,我们进行了详细的量化统计。

经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文献利用中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参考文献的学术性不强尽管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平均量达到了8.3份,但其中学术性文献的比例较低。在占总量58%的M类文献中,教材和普及性读物占绝大多数,学术专著的比例很低(表中未能显示);学术期刊是最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但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平均才有10份;网络资料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多为大众资讯,其学术性和可靠性值得质疑。所以,总体而言,参考文献的学术性不强。

2.滥用网络文献网络资料约占参考文献的16%,总体上这一例不算高,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论文的参考文献中网络资料所占的比例很高,个别的甚至超过50%,而且这些资料一般都是大众资讯,缺乏学术性和可靠性。过分依赖网络资料会使论文的内容肤浅与偏颇,也反映出论文作者不严谨不积极的科研态度。

3.对文献资料的处理方式单一每篇论文平均利用文献资料(以标注计算)约10次,利用方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合起来占卯%,使用概述方式的很少,没有统计到释义方式,反映出论文作者缺乏根据文献本身的特点和论文写作的需要灵活多样地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

4.个别的剿窃行为除了明确标注的引用材料外,论文中还有一些没有标注但显然是来自源文献的材料(包括事实、思想、语句、甚至段落),这一点在个别论文中表现得还相当突出(表中未能显示)。这种剿窃行为严重违反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对所有引文进行明确标注的规范,反映出论文作者的不诚实,但更多的是由于对引用参考文献的要求和规范认识不到位。

上述问题为我们改进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和指导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方向,要求我们的教学与指导更具针对性。首先,应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让他们树立学术至上的思想,使他们真正把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展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一次机会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消极应付、偷懒拖延、剿窃等不良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毕业论文写作的学术性和严肃性,才能解决“参考文献的学术性不强”和“个别滥用网络文献”的问题。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进行写作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灵活多样地处理文献资料的技巧,能够在写作中根据文献本身的特点和论文写作的需要巧妙地吸收文献材料,既“体现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一气呵成”,又保持内容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图这样就可以解决“对文献资料的处理方式单一”和“个别剿窃”的问题。这两项对策既要落实在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中,又要体现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

四、结束语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1.Introduction:DefinitionofStylisticsandStylisticAnalysis

Asfarasthedefinitionofstylisticsisconcerneddifferentscholarsdefinethebranchofstudyindifferentways.Walesdefinesstylisticssimplyas“thestudyofstyle”(1989:437),whileWiddowsonprovidesamoreinformativedefinitionas“thestudyofliterarydiscoursefromalinguisticorientation”andtakes“aviewthatwhatdistinguishesstylisticsfromliterarycriticismontheonehandandlinguisticsontheotheristhatitisessentiallyameansoflinkingthetwo”(1975:3).Leechholdsasimilarview.Hedefinesstylisticsasthe“studyoftheuseoflanguageinliterature”(1969:1)andconsidersstylisticsa“meeting-groundoflinguisticsandliterarystudy”(1969:2).FromwhatWiddowsonandLeechsay,wecanseethatstylisticsisanareaofstudythatstraddlestwodisciplines:literarycriticismandlinguistics.Ittakesliterarydiscourse(text)asitsobjectofstudyanduseslinguisticsasameanstothatend.

Stylisticanalysisisgenerallyconcernedwiththeuniquenessofatext;thatis,whatitisthatispeculiartotheusesoflanguageinaliterarytextfordeliveringthemessage.Thisnaturallyinvolvescomparisonsofthelanguageofthetextwiththatusedinconventionaltypesofdiscourse.StylisticiansmayalsowishtocharacterizethestyleofaliterarytextbySystematicallycomparingthelanguageusesinthattextwiththoseinanother.Hallidaypointsout,“Thetextmaybeseenas‘this’incontrastwith‘that’,withanotherpoemoranothernovel;stylisticsstudiesareessentiallycomparativeinnature…”(1971:341).Onthispoints,WiddowsonisofthesameopinionasHalliday.Hesays:“Allliteraryappreciationiscomparative,asindeedisarecognitionofstylesingeneral”(1975:84).Thus,wemayconcludethatstylisticanalysisisanactivitythatishighlycomparativeinnature.

2.RelatedInformationoftheSpeechIHAVEADREAMandItsAuthor

MartinLutherKing,jr.wasbornonJanuary15,1929inAtlanta,Georgia,thesonofaclergymanandthegrandsonofaslave.AfterattendingseveralcollegeshereceivedhisPh.D.intheologyfromBostonUniversityin1955.HeledthebusboycottinMontgomery,Alabamain1955-1956.AspresidentoftheSouthernChristianLeadershipConference,hethenledcivilrightsdemonstrationsinmanycities.In1963hehelpedorganizethemarchonWashington,whichbroughttogethermorethan200,000people.Aleaderinestablishinganonviolentcivilrightsmovement,KingwasawardedtheNobelPeacePrizefor1964.KingwasassassinatedinMemphis,Tennessee,in1968,shortlybeforehisfortiethbirthday.Sincethen,hehasbecomeanAmericanfolkhero,andonNovember2,1983,alawhonoringDr.KingwassignedbyPresidentRigan,effectiveJanuary1986,makingthethirdMondayofJanuaryanationalholiday.HeistheonlyU.S.citizenotherthanGeorgeWashingtontoberecognizedinthisway.

In1863PresidentAbrahamLincolnissuedtheEmancipationProclamationfreeingallslavesintheUnitedStates.Onehundredyearsafterthisdecreewassigned,however,thelifeofblackswasstill“sadlycrippledbythemanaclesofseGREgationandtheChainsdiscrimination.”OnAugust28,1963,aquarterofmillionpeopleofallracescametoWashington,D.C.,toshowtheirsupportforfreedomandjusticeforallAmericans,andforblackpeopleinparticular.Atthatdemonstration,MartinLutherKing,jr.deliveredthisfamousspeechIHAVEADREAM,widelyregardedasthemosteloquentstatementoftheblackpeople’sdreamsandaspirationsevermade.Inhisspeech,Dr.Kingtoldtheworld,“Ihaveadream”thatequalitywouldcome“toallofGod’schildren.”Hesaidhewantedeveryonetobeableto“joinhandsandsinginthewordsoftheoldNegrospiritual,‘Freeatlast!Freeatlast!…’”

3.AStylisticAnalysisoftheSpeech(Ananalysisofsomeofthestylisticdevicesusedinthespeech)

MartinLutherKing’sspeechofAugust28,1963iswidelyregardedasoneofthemostpowerfuleverdeliveredintheUnitedStates.Althoughthisaddresswasdeliveredorally,itwasreadfromawrittentextcomposedwithGREatcare.ItisanexampleofformalEnglishwithaconvincingstyle.Herearesomeofthestylisticdevices(whichmaybeconsideredtraditionallyasrhetoricaldevices)usedbyDrKingtoinspireandpersuade.

3.1Repetition:

Throughoutthespeech,Dr.Kingrepeatswordsandsentence.Thisisaveryoutstandingfeatureinthisspeechcalledrepetition.Itbelongstothestylisticdeviceofsyntacticover-regularity.Thetermrepetitionisrestrictedtomeanthecaseofexactcopyingofacertainpreviousunitinatextsuchasaword,phraseorevenasentence(Leech,1969),becausealltheover-regularfeaturesinliteratureareinsomesenserepetitious.Usedinspeech,repetitionnotonlymakesiteasyfortheaudiencetofollowwhatthespeakerissaying,butalsogivesastrongrhythmicqualitytothespeechandmakesitmorememorable.Inparagraphs8through16,forexample,Kingusesthewords“Ihaveadream”ninetimes.Thisrepetitionhelpstoachievethefunctionofcoherenceindiscourseandthefunctionofreinforcementinmoodandemotion,expressingthespeaker’sstrongemotionoflongingforfreedom,justice,righteousnessandamuchmoreunitednationofallofGod’schildren.

Ifwestudythewholespeechmorecarefully,itiseasyforustofindmanyotherexamplesofrepetitionused.

①Butonehundredyearslater,wemustfacethetragicfactthattheNegroisstillnotfree.Onehundredyearslater,thelifeoftheNegro.

②isstillsadlycrippledbythemanaclesofseGREgationandthechainsofdiscrimination.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livesonalonelyislandofpovertyinthemidstofavastoceanofmaterialprosperity.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isstilllanguishinginthecornersofAmericansocietyandfindshimselfanexileinhisownland.

Herethephrase“onehundredyearslater”hasbeenrepeatedthreetimes,seeminglyindicatingthatitisreallyalongtimefortheNegrotowaitforthecomingofthetimeofjusticeandrighteousness.

②Butwerefusetobelievethatthebankofjusticeisbankrupt.WerefusetobelievethatthereareinsufficientfundsintheGREatvaultsofopportunityofthisnation.(Par.4)

thephrase“werefusetobelievethat…”hasbeenusedtwicetoindicatethespeaker’sgoodhope.

③Nowisthetimetomakerealthepromisesofdemocracy.NowisthetimetorisefromthedarkanddesolatevalleyofseGREgationtothesunlitpathofracialjustice.NowisthetimetoopenthedoorsofopportunitytoallofGod’sChildren.Nowisthetimetoliftournationfromthequicksandsofracialinjusticetothesolidrockofbrotherhood.(Par.4)

Inthisshortpassage,theclause“Nowisthetimeto…”hasbeenusedfourtimestoemphasizethefierceurgencyof“NOW”andtoencourageandpersuadetheblackstotakeimmediateactiontoriseaboveandgaintheirownrightsandfreedom.

Otherexamplesofrepetitioncanstillbeeasilyfoundthroughoutthespeech.Inpar.7,thewords“wecannever/cannotbesatisfiedaslongas…”hasbeenusedasmanyasfivetimestoshowthedeterminationandpersistenceoftheblackpeople;inpar.17,thewords“withthefaithwewillbeableto…”hasbeenrepeatedtwiceforthepurposeofshowinghowstrongthefaithoftheblackpeopleistostruggleforthebrotherhoodof“allofGod’schildren”,andhowstrongthefaithoftheblackpeopleistobelievethatthey“willbefreeoneday”.Nowlet’senjoyanotherexample.

④AndifAmericaistobeaGREatnationthismustbecometrue.SoletfreedomringfromtheprodigioushilltopsofNewHampshire!LetfreedomringfromtheheighteningAllegheniesofPennsylvania!

LetfreedomringfromthesnowcappedRockiesofColorado!

LetfreedomringfromthecurvaceousslopesofCalifornia!

Butnotonlythat;letfreedomringfromStoneMountainofGeorgia!

LetfreedomringfromLookoutMountainofTennessee.

LetfreedomringfromeveryhillandmolehillofMississippi.Fromeverymountainside,letfreedomring.

Whenweletfreedomring,whenweletitringfromeveryvillageandeveryhamlet,fromeverystateandeverycity…(Paragraphs19through25)

thewords“LetFreedomring…”hasbeenrepeatedasmanyasninetimestoindicatethatitisthewholeoftheUnitedStatesratherthananypartofitthatshouldbebathedinthesunshineoffreedom.

3.2UseofParallelism

Parallelismisanothersyntacticover-regularity.Itmeansexactrepetitioninequivalentpositions.Itdiffersfromsimplerepetitioninthattheidentitydoesnotextendtoabsoluteduplication,it“requiressomevariablefeatureofthepattern-somecontrastingelementswhichare‘parallel’withrespecttotheirpositioninthepattern”(Leech,1969:66).Toputitsimply,parallelismmeansthebalancingofsentenceelementsthataregrammaticallyequal.Totakethemparallel,balancenounswithnouns,verbswithverbs,prepositionalphraseswithprepositionalphrases,clauseswithclauses,andsoforth.

Inhisspeech,MartinLutherKingusesparallelismtocreateastrongrhythmtohelptheaudiencelineuphisideas.Herearefewexamples:

⑤…bythemanaclesofseGREgationandthechainsofdiscrimination…(Par.2,twoparallelnounphrases)

⑥“Thisisnotimetoengageintheluxuryofcoolingoffortotakethetranquilizingdragofgradualism.”(Par.4,twoparallelinfinitivephrases:“toengage…totake…”)

⑦“therewillbeneitherrestnortranquilityinAmerica…”(Par.5,twoparallelnounsjoinedwith“neither…nor”)

⑧“Weshallneverbesatisfiedaslongasourchildrenarestrippedoftheirselfhoodandrobbedoftheirdignity…”(Par.7,twoparallelverbphrases)

Itistraditionallybelievedthatparallelismisusedforthepurposeofemphasizingandenhancing,esp.inspeech,theideasexpressedbythespeaker(orauthorinwrittenversions),thusalwaysencouragingandinspiringtheaudience.WeneednottobeverycarefullytofindoutmanymoreexamplesofparallelismusedinKing’sspeechandclassifiedasisfollowed:

3.2.1parallelnouns:

⑨Thisnotwasapromisethatallmenwouldbeguaranteedtheinalienablerightsoflife,libertyandthepursuitofhappiness.(Par.3,threeparallelnounsasattributive)

⑩1963isnotanend,butabeginning(Par.5,twoparallelnounsjoinedwith“not…but…”)

⑾Againandagainwemustrisetothemajesticheightsofmeetingphysicalforcewithsoulforce.(Par.6)

⑿…havecometorealizethattheirdestinyistiedupwithourdestinyandtheirfreedomisinextricablyboundtoourfreedom.(Par.6,twopairsofparallelnouns).

⒀Isaytoyoutoday,myfriends,thatinspiteofthedifficultiesandfrustrationsofthemoment…(Par.8)

⒁…adesertstateswelteringwiththeheatofinjusticeandoppression,willbetransformedintoanoasisoffreedomandjustice.(Par.11,twopairsofparallelnouns).

3.2.2Parallelnounphrases:

⒂Sowehavetocametocashthischeck-acheckthatwillgiveasupondemandtherichesoffreedomandThesecurityofjustice.(Par.4)

⒃IhaveadreamthatonedayontheredhillsofGeorgiathesonsofformerslavesandthesonsofformerslave-ownerswillbeabletositdowntogetheratthetableofbrotherhood(Par.10)

3.2.3Parallelinfinitivephrases:

⒄ItwouldbefetalforthenationtooverlooktheurgencyofthemomentandtounderestimatethedeterminationoftheNegro.(Par.5,twoparallelinfinitivephrases)

⒅Withthisfaith,wewillbeabletoworktogether,topraytogether,tostraggletogether,togotojailtogether,tostandupforfreedomtogether,knowingthatwewillbefreeoneday.(Par.7,fiveparallelinfinitivephrases).

3.2.4Parallelprepositionalphrases

⒆Ihaveadreamthatmyfourlittlechildrenwillonedayliveinanationwheretheywillnotbejudgedbythecoloroftheirskinbutbythecontentoftheircharacter.(Par.12)

⒇…,whenweletitringfromeveryvillageandeveryhamlet,fromeverystateandeverycity,…(Par.25)

E.Parallelclauses:

(21)…,havecometorealizethattheirdestinyistiedupwithourdestinyand(that)theirfreedomisinextricablyboundtourfreedom.(Par.6,twoparallelobjectiveclause)

(22)Ihaveadreamthatonedayeveryvalleyshallbeexalted,everyhillandmountainshallbemadelow,theroughplacewillbemadeplain,andthecrookedplaceswillbemadestraight,andthegloryoftheLordshallberevealed,andallfleshshallseeittogether.(Par.6,sixparallelclausesusedasappositionsofthenoun“dream”).

3.3UseofSimilesandMetaphors

Astwoveryimportanttypesofmeaningtransferenceinliterature,similesandmetaphorsarecomparisonsthatshowsimilaritiesinthingsthatarebasicallydifferent,whichcanbeusedtoaddvividnessandvitalitytowriting.AsLeechpointsout,metaphorisassociatedwithaparticularruleoftransferencewhichmaybecalledthe“metaphoricrule”(1969:151).Thatis,thefigurativemeaningisderivedfromtheliteralmeaningoritis,asitwere,theliteralmeaning.

Throughoutthespeech,Kingmakesextensiveuseofsimilesandmetaphors.Inparagraph1,forexample,KingcomparesTheEmancipationProclamationtotwoformsofbrilliantlightcuttingthroughdarkness.Thefirst-“ajoyousdaybreak”-comparesittothesunrise,which(inthiscase)ends“thelongnightofcaptivity”.Inparagraph2,hespeaksof“themanaclesofseGREgationandthechainsofdiscrimination,”comparingsegregationanddiscriminationunderwhichtheNegropeoplelivetothemanaclesandchainsonceusedonslaves.Therefore,itisveryclearthattheusingofsimilesandmetaphorscandefinitelyaddvividnessandvitalitytowritingandmakeiteasyforthereadersoraudiencetounderstand.

Nowlet’scitesomeofthesimilesandmetaphorsusedinKing’sspeech.

(23)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livesonalonelyislandofpovertyinthemidstofavastoceanofmaterialprosperity.(Par.2,metaphors)

(24)Butwerefusetobelievethatthebankofjusticeisbankrupt.WerefusetobelievethatthereareinsufficientfundsintheGREatvaultsofopportunityforthisnation(Par.4,metaphors)

(25)Thisisnotime…totakethetranquilizingdragofgradualism.(Par.4,metaphor)

(26)ThisswelteringsummeroftheNegro’slegitimatediscontentwillnotpassuntilthereisaninvigoratingautumnoffreedomandequality.(Par.5,Metaphors)

(27)…wewillnotbesatisfieduntiljusticerollsdownlikewatersandrighteousnesslikeamightystream.(Par.7,Similes)

(28)…asituationwherelittleblackboysandblackgirlswillbeabletojoinhandswithwhiteboysandwhitegirlsandwalktogetherassistersandbrothers.(Par.14,Similes)

3.4UseofContrast

Althoughmaybearhetoricaldeviceinsteadofastylisticone,contrasthasalsobeenusedeffectively,likerepetition,inthisspeech,achievingthefunctionofmakingcleartheideasofthespeaker.Inparagraphl,forexample,“GREatbeaconlightofhope”iscontrastedwith“flamesofwitheringinjustice,”and“joyousdaybreak”withlongnightofcaptivity.”

Asitisdefined,contrastisusedtoshowthedifferencebetweentwothings.Therefore,itisnotverydifficultforustounderstandwhythespeakerkingusessomanycontrastsinhisspeech.

(29)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livesonalonelyislandofpovertyinthemidstofavastoceanofmaterialprosperity.(Par.2)

(30)NowisthetimetorisefromthedarkanddesolatevalleyofseGREgationtothesunlitpathofracialjustice.(Par.4)

(31)Nowisthetimetoliftournationfromthequicksandsofracialinjusticetothesolidrockofbrotherhood(Par.4)

(32)ThisswelteringsummeroftheNegro’slegitimatediscontentwillnotpassuntilthereisaninvigoratingautumnoffreedomandequality.(Par.5)

(33)1963isnotanend,butabeginning.(Par.5)

(34)Againandagainwemustrisetothemajesticheightofmeetingphysicalforcewithsoulforce.(Par.6)

(35)Andaswewalk,wemustmakethepledgethatweshallalwaysmarchahead.Wecannotturnback.(Par.7)

(36)…thesonsofformerslavesandthesonsofformerslave-ownerswillbeabletositdowntogetheratthetableofbrotherhood.(Par.10)

(37)…adesertstateswelteringwiththeheatofinjusticeandoppression,willbetransformedintoanoasisoffreedomandjustice.(Par.11)

(38)…wheretheywillnotbejudgedbythecoloroftheirskinbutbythecontentoftheircharacter.(Par.12)

(39)Withthisfaithwewillbeabletohewoutofthemountainofdespairastoneofhope.(Par.17)

(40)Withthisfaithwewillbeabletotransformthejanglingdiscordsofournationintoabeautifulsymphonyofbrotherhood.

4.Conclusion

Aswehaveanalyzedabove,stylisticdevicesarefrequentlyusedinthediscourseofliteraryworksespeciallyinspeech,toachievecertainspecificpurposes.Thusmakingthestyleofaspeechsomewhatparticulartotheothers.

Generallyspeaking,aspeechmayhavethefollowingstylisticcharacteristics:

Tobeginwith,itmustbeverypersuasive.Thusthesentencepatternsareverywell-organized,withrepetitions,parallelismandcontrastsfrequentlyused.

Secondly,itshouldbeemotionalsoastobeconvincing,becausethespeakershouldfacetheaudiencedirectlyandhiswordsshouldnotonlybeorderlyandinformativebutalsobeexpressiveandinspiring.Therefore,thestylisticdevicessuchassimilesandmetaphorsareofteninvolved.

Finally,inmanycases,written-conversationalstyleisusuallyusedwithnotveryformaldictionandnotverycomplicatedsentencestructure.

Bibliography:

[1].MartinLutherKing,Jr.,IHaveaDream,August28,1963

[2].WangShouyuan,EssentialsofEnglishStylistics,ShandongUniversityPress,July,2000

[3].PanShaozhang,EnglishRhetoricandWriting,ShanghaiTransportationUniversityPress,December,1998

[4].Widdowson,H.G.StylisticsandtheTeachingofLiterature,Longman,1975

[5].Leech,G.N.“‘ThisbreadIbreak’Languageandinterpretation”.InD.C.Freeman.(ed.).LinguisticsandLiteratureStyle.NewYork:Holt,Rinhart&Winston.

Acknowledgements:

ItwasreallyalaborioustasktoaccomplishaB.Athesis.Manypeoplegavemesupportandhelpintheprocessofwritingthepaper.I’dlikefirsttogivemygratetomydearteacher,viceprofessorMr.LiuFagong,whogenerouslygavemehiskindlyhelpandinstructionsduringthewholeprocessofmypaper-writing.ThenI’dliketogivemymanythankstomyclassmateswhohelpedmealotwithmyinformationcollectingandpaper-polishing.Mostimportantofall,IwanttogivemythankstomymotheruniversityandalltheteachersintheEnglishCollege,whoeducatedandcultivatedmetobeaqualifiedteacherinthefuture.

ABriefIntroductiontotheAuthor: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题好一半文”。选题,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写什么”不明确,论文的撰写就无从谈起。英语毕业论文,由于受到专业语言的特殊限制,对选题的要求会更高,更应慎重对待。

很多学生在撰写英语毕业论文时,会因选题不当而引发烦恼,有的是选题方向过于大众化,写出的论文没有个性,难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是选题过难,动笔后陷入中途写不下去的境地;有的是选题过偏,难以收集文章所需的资料,研究不出什么结果,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撰写的效益。那么英语毕业论文如何才能选好题呢?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选题要新颖,避免“人云亦云”

文贵出新。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论文最忌随人之后,人云亦云。只有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所不足,领他人之所先,才可能写出优秀的论文。因此,选题时要尽量避免“大众化”、“一般化”,力求新颖。一是观念要新。要把握时代脉搏,善于捕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大众普遍关心的事物入手,选择一些有现实针对性的题目。如:a research on china’s dink,即夫妻双方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但却不想生育孩子的“丁克”现象,这是当今中国初露端倪的一个社会现象,这样的选题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二是信息要前沿。要关注本学科的信息,使所选的题目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例如语言学专业的,可选科学技术对英语词汇的影响等做论题,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其渗透性的不断增强,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已越来越明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三是角度要新。“一树梅花万首诗”。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写作对象,角度不同,写法各异,表达效果截然不同。要想使自己的论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选题时,就必须多角度去构思;对过去相关著作进行了解,从而,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独辟蹊径。如“蚕”,通常颂扬其“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也可以从反面立意,写其“作茧自缚”,自我束缚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写出的论文凸现个性,给人以新知感。

二、选题要适当,避免“眼高手低”

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适当的题目,才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何为适当呢?一是难易要适当。选题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所选方向与自己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及写作经验的“匹配度”,尽量避免一些明显超过自己能力水平的问题。比如从英语文学选题的,应尽量从外国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方向切入,避开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方向,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仍处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从翻译学选题的,应尽量选取翻译活动研究方向,因为翻译活动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相对适合本科生的水平,而翻译理论等方向则难度相对较高。由于英语毕业论文要求用英语来进行写作,所以在选题时还要特别注意选题方向与自身英语写作能力的结合性,避免因自己掌握的英语词汇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论文撰写难以为继的情况。二是大小要适当。一般来说,论文题目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如果选题过大、过于宽泛,论述起来面面俱到,就不能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而且,短短几年的大学学习,对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讲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要独立地研究和分析一些大问题,还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再加上缺乏写作经验,很容易会淹没在繁多的材料堆里不能自拔,乱了头绪,最终论文很可能言之无物、肤浅空洞。如language must be taught in culture这样的选题,就过于宽泛,很难下笔。如果修改为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teaching to learners of english,不仅论证角度小、针对性强,而且容易深入研究。当然,选题的大小还得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理论素养好,知识储备多,英语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以写大一点的选题。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选题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为好。

三、选题要客观,避免“论而无果”

一篇论文的优劣,不仅要看作品文字表达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从客观上考虑它的现实意义,看其所提出的问题的价值,看其是否能为解决一些实践或理论问题作出贡献。因此,在论文选题时,就必须同步考虑能否“开花结果”。一是要考虑选题方向有无实践价值。要看选题方向是不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民众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这样的选题,如果作者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规律性,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一次实际的运用,还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考虑选题方向有无理论价值。有些选题也并不一定直接与现实挂钩或有直接的实际用途,如对历史问题、外国文学的研究等。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题材能够表示某种趋势,或对现实有借鉴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理论价值,这样的选题也是可取的。但要坚决抛弃那种脱离现实、咬文嚼字、繁琐考证、追求时髦等毫无意义的东西。三是要考虑选题方向材料收集的客观性。论文要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如果是写翻译的英语论文,除实例分析外,还要提供原文的译文,注明译论的依据。因此,在选题时,必须考虑选题方向能否收集到详实客观的资料,这对于最终形成的论文有没有说服力至关重要。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为自己的英语毕业论文确定一个比较好的选题方向,从而写出令人满意的论文。

参考文献:

[1]孙永峰,冯永红.如何撰写英语毕业论文.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2).

[2]陈道兰.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文献资料查找.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3]卢卓群.怎样完成一篇毕业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篇较长的英语论文(如英语毕业论文)一般都需要标题页,其书写格式如下:第一行标题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约为打印纸全长的三分之一,与下行(通常为by,居中)的距离则为5cm,第三、第四行分别为作者姓名及日期(均居中)。如果该篇英语论文是学生针对某门课程而写,则在作者姓名与日期之间还需分别打上教师学衔及其姓名(如:dr./prof.c.prager)及本门课程的编号或名称(如:english 734或british novel)。打印时,如无特殊要求,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打印,行距约为0.6cm(论文其他部分行距同此)。

就学生而言,如果英语论文篇幅较短,亦可不做标题页(及提纲页),而将标题页的内容打在正文第一页的左上方。第一行为作者姓名,与打印纸顶端距离约为2.5cm,以下各行依次为教师学衔和姓、课程编号(或名称)及日期;各行左边上下对齐,并留出2.5cm左右的页边空白(下同)。接下来便是论文标题及正文(日期与标题之间及标题与正文第一行之间只需隔行打印,不必留出更多空白)。

二、英语论文提纲

英语论文提纲页包括论题句及提纲本身,其规范格式如下:先在第一行(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仍为2.5cm左右)的始端打上 thesis 一词及冒号,空一格后再打论题句,回行时左边须与论题句的第一个字母上下对齐。主要纲目以大写罗马数字标出,次要纲目则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标出。各数字或字母后均为一句点,空出一格后再打该项内容的第一个字母;处于同一等级的纲目,其上下行左边必须对齐。需要注意的是,同等重要的纲目必须是两个以上,即:有ⅰ应有ⅱ,有a应有b,以此类推。如果英文论文提纲较长,需两页纸,则第二页须在右上角用小写罗马数字标出页码,即ii(第一页无需标页码)。

三、英语论文正文

有标题页和提纲页的英语论文,其正文第一页的规范格式为:论文标题居中,其位置距打印纸顶端约5cm,距正文第一行约1.5cm。段首字母须缩进五格,即从第六格打起。正文第一页不必标页码(但应计算其页数),自第二页起,必须在每页的右上角(即空出第一行,在其后部)打上论文作者的姓,空一格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页码;阿拉伯数字(或其最后一位)应为该行的最后一个空格。在打印正文时尚需注意标点符号的打印格式,即:句末号(句号、问号及感叹号)后应空两格,其他标点符号后则空一格。

四、英语论文的文中引述

正确引用作品原文或专家、学者的论述是写好英语论文的重要环节;既要注意引述与论文的有机统一,即其逻辑性,又要注意引述格式 (即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引述别人的观点,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论文作者必须注明所引文字的作者和出处。目前美国学术界通行的做法是在引文后以圆括弧形式注明引文作者及出处。现针对文中引述的不同情况,将部分规范格式分述如下。

1.若引文不足三行,则可将引文有机地融合在论文中。如:

the divorce of arnold's personal desire from his inheritance results in “the familiar picture of victorian man alone in an alien universe”(roper9).

这里,圆括弧中的roper为引文作者的姓(不必注出全名);阿拉伯数字为引文出处的页码(不要写成p.9);作者姓与页码之间需空一格,但不需任何标点符号;句号应置于第二个圆括弧后。

2.被引述的文字如果超过三行,则应将引文与论文文字分开,如下例所示:

whitman has proved himself an eminent democratic representative and precursor, and his “democratic vistas”

is an admirable and characteristic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毕业论文(thesis)是每个本科生在毕业之前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毕业论文写作是总结、检验、深化所学专业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为毕业后继续学习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我院2011届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本研究通过剖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其折射出的外国文学教学的不足之处,探寻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此来提高改进我校外国文学教学,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同时,指导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提升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价值。 二、我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选题偏文学方向且陈旧、缺乏新意通观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有一半以上(53.7%)的学生选择文学类题目。而在文学类毕业论文选题中,大多数学生的选题集中在少数经典作品上,并且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多。英国文学选题集中在分析《简•爱》、《呼啸山庄》、《苔丝》、《傲慢与偏见》等作品上,美国文学选题无外是评论《红字》、《飘》、《老人与海》。这并不是不可以,但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要就这些作品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深入、有创意的探讨,是非常困难的。 (二)论文内容肤浅、缺乏文学理论支撑毕业论文内容肤浅这一现象暴露出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没有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同时反映出本科外国文学教学的一项不足之处——忽视对文学批评理论讲授。就同一部文学作品而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阅读视角对作品做出的诠释往往大相径庭。教师上课时应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通过教授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三)结构不清晰、逻辑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突显了英语专业毕业生阅读能力薄弱的问题。 相当多的毕业生由于自身阅读能力差且效率低,他们往往只能在学校借阅三到五本相关书籍或者杂志就开始毕业论文写作,并且他们根本不能有效提取参考书籍或者杂志的信息,往往就直接引用原书或者杂志的文字或观点,或者直接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简单的复制、粘贴,一篇论文就完成了,这样使得论文结构混乱、逻辑性差。日益严重的毕业论文抄袭、雷同等问题就这样出现了。 怎样以外国文学课为契机,增加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是文学课程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四)语言表达不规范,存在大量语法、句法、文法错误我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反映出的最严重问题即是:语言表达不规范。相关要求规定学术论文要用正式的书面文体,从布局谋篇到段落、句子之间的衔接,从提炼主题句到每个句子的结构、措辞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讲究严格的规范,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功底。英语表达能力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功,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论文的选题可以通过教师的细致耐心的指导比较容易的改进,但是语言运用能力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 三、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所存在的问题折射出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补充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及术语等方面的知识。当今外国文学教学大多采取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结合的讲解模式,忽略对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及术语等方面知识的传授。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诠释。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是要转变文学观念,更新文学批评的内容,向学生讲授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流派,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通过引导学生用这些批评方法解读作品,为学生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增加当代文学知识。现有的文学教材大都写到二战前后,很少涉及英美当代文学,这种厚古薄今的做法已经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通病。其实无论是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的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都不乏优秀作品,作为教师应适当扩充对英美当代文学的介绍,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一些距离我们时代较近的文学作品。介绍和补充当代外国文学,不仅使外国文学教学与当今时代紧密结合,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宽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视野,避免对经典作品进行重复性的研究。 3.在文学选读方面,要强调阅读完整英文原著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这些内容,每月读一本英文原著小说,必须是没有经过缩写、简写或改写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强调从整体上去感受、领会文学作品,以期学生能够对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的寓意有所体会。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法。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权威”结论。如果学生对名家的评论或名家的译本存有一种敬畏心理,那他们就不敢提出任何质疑,束缚了他们创造性。 2.娱乐法。影视资源的利用及多媒体设施的普及为外国文学课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和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播放根据外国文学名着改编的电影,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帮助其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英语文学创作模拟 外国文学课时少,内容多,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复旦大学英语系要求学生大学四年期间要有100万字的阅读量(input),同时要有1万字的写作量(output),这既体现了读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p#分页标题#e# 文学创作揭去了文学的神秘面纱,使文学进入学生的生活,从而缩短了文学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英语语言与文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对文学和生活的理解在创造过程中得以充分的阐释。同时,创作又反作用于学生,促使他们对文学形式进行研究,对文学内容进行反思,对文学语言进行筛选;扩大其词汇量、完善其语法知识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写作功底。 毕业论文不仅反映了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体现。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繁多,论文工作的改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仅靠改革外国文学教学就能解决的。对于高校英语毕业论文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但是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工作刚刚起步,还需要有大量的后续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的集体指导主要在毕业论文着手写作前以讲座的形式进行。集体指导有以下几种方式,即以年级为单位的指导,以班级为单位的指导,以小组(论文答辩分组)为单位的指导和以指导老师为单位的指导等。其中,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的指导可由教研室选派科研能力强、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主讲;以小组为单位的指导主要由答辩小组内部安排个别指导老师来完成;以指导老师为单位的指导主要由指导老师本人对所带的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在指导内容上,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经验,就学术论文的性质、功能、写作的意义、选题、材料的收集、论文的写作规范等方面向学生予以解释说明。具体而言,集体指导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指导

尽管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其重视不够。许多同学不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性质和意义,认为其可由可无,此外,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忙于求职,也忽略了论文的写作。所以,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首先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认识,使其能意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

(2)过程指导

毕业论文写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写前、写中和写后三个阶段。在写前准备中,教师应就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文献检索的方法进行指导;在写中阶段,应就论文写作的谋篇构思、正文的常用结构、引文的规范、参考文献的格式等予以解释说明;在写后阶段应强调论文的修改和润色,使文章更加衔接与连贯,以适应本校的论文写作规范。

(3)写作方法指导

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可谓多种多样,会包括诸如语言学类、文学类、教学法类、翻译类和应用类等选题.在集体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就不同类别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予以简单介绍,使学生对所属类别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初步认识。

2、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主要是指导老师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一对一的、有重点的指导。如果说集体指导主要是宏观指导的话,那么个别指导主要是微观方面的指导。教师给予学生的,只能是方向、方法和写作技巧上的指导,而不是有关选题的全部资料、知识和论点⑥。个别指导也可以涉及集体指导的内容,但更应强调对学生论文框架、语言、格式和规范等方面的指导。

(1)选题指导

我们倡导学生自主选题,但并非自由选题,学生选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选题是否合适决定了最后的论文是否能够写好,因此,要加强学生选题时的主体意识,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而且有能力完成的题目,提倡“小题大做”,老师既要当好参谋,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2)资料选择指导

资料是完成论文的基础。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搜集资料提供指导和帮助,应根据学生的选题提出搜集材料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学生搜集的材料应做到“全”和“新”,应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着手论文的写作。只有掌握大量的资料,了解所选题目的研究现状,才能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有所创新。

(3)开题指导

开题报告中学生必须提出论文的基本框架,论文的层次和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论文的架构是否恰当。在写开题报告前,指导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广泛、深入地查阅与选题相关的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学术界对自己所要论证的问题都有哪些观点,已经得出了什么结论,自己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了解自己选题的背景,避免了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在占有材料的过程中,也能做到有所发现,为创新提供了可能。指导教师要确认论文结构的合理性、论证方法的可行性、完成论文的可能性,在确定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力求达到论文的结构合理,论点突出,论据详实,逻辑性强。

(4)初稿审查

学生在完成初稿后,指导教师要进行审查。在审查之前,教师必须清楚了解与选题相关的已有的研究,以便确认学生是否有抄袭、重复的行为。如有,则要求学生重写,绝不能姑息;若没有,指导老师要认真审查,大到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足,小到遣词造句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衔接与连贯。还要重点审查文章的规范性,包括格式、引文和参考文献等。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封面、原创声明及版权协议、致谢、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论文封面要写明学校、中英文题目、作者、学院、专业、指导老师和完成日期.封面中论文题目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要注意简约精炼,字数控制在20以内。致谢(Acknowledgements):致谢页放在摘要前,应用英文撰写。主要内容为感谢导师和在论文写作中,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士和单位,以示尊重他人的劳动。摘要(Abstract):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中,英文摘要在前,中文摘要在后。摘要的语言要精炼;摘要概括了研究的整体状况,主要包含六个结构要素:主题阐述(topicspecification)、背景信息(backgroundinformation)、目的陈述(purposestate-ment)、方法论和语料(methodologyanddata)、研究结果或发现(resultsorfindings)和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或结论(implicationsorconclusions)⑦。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是为了文献索引便于从论文中选取出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关键词另立一行排在摘要下面。目录(Contents):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目录中应包括致谢、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前言、论文主体、结论、参考文献等。论文正文(Body):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般应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论文正文部分字数在4000-5000字。前言用中文书写,应说明本选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要求;简述本选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选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选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主体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在正文中,引用别人的观点要注明出处。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的文字要加引号,引文采取夹注的方式,夹注内容包括引文作者的姓和出版年份以及其它能帮助检索引文出处的信息。这三项内容可以根据行文需要或融入论文的句子中,或另列在括号里。参考文献(References):参考文献为论文正文引用的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它不仅能反映一种治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作者的水平。从参考文献中大致可看出作者研究的范围、重点、方法、知识结构、挖掘的深与浅以及论文的质量。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英文参考文献和中文参考文献应分别归类排列,英文在前,中文在后.英文的参考文献按作者姓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中文的按照作者姓名的拼音字母数序排列。在论文写作中,确切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准确引用别人的话是同等重要的。因此,一定要恪守学术论文的文体与格式规范.Slade⑧认为,文体规范包括词汇、语调、语气、简洁、时态、句型、排比、逻辑、连贯和无偏见的语言等方面;格式规范包括拼写、缩写、斜体、大写规则、标题、数字和符号等。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应予以注意和重视。关于引文和参考文献的规范化问题反映了学生的写作态度,也是论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指导老师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和重视引文出处的标注方式、文献的排序、标点符号、文献标识、大小写、期刊页码表示等。为使学生少走弯路,在论文写作之初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教师最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修改与润色。在初稿审查后,还应对二稿、三稿等进行再检查。科学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在论文写作程中的模糊认识、克服焦虑和浮躁的情绪,提高指导工作的效率,避免事倍功半,从而切实可行地一步一步地改进和完成论文。

(5)答辩指导

学生是否能通过答辩,论文的质量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这也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心理素质好的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都会强一些。在论文答辩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很重要。在答辩前,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就论文内涵及外延等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必要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论文的内涵问题,了解论文的外延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答能力。论文答辩实质上也是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应给予重视。总之,论文写作是个过程,教师的指导也蕴含于写作过程之中,并与论文写作相辅相成。当然,教师的指导只是影响论文质量的其中一个因素。

3、结语

由于连年扩招,教师人数的增长无法跟上学生人数增长的脚步,一些既没有教学经验又没有实践的年轻教师充实到了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队伍中,他们进入高校后,要承担2-3门甚至更多的新课,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中,况且他们中有些人也缺乏搞科研写论文的经验,更缺乏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经验,论文指导的质量就可想而知。而把过多的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分配给一个刚走上高校教学岗位的硕士生,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工作负担,他们只能应付,或者舍弃一些工作,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论文指导教师的选派应坚持以下原则(:1)指导教师由讲师以上职称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让科研课题多,科研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队伍.助教、硕士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但可协助指导教师工作(;2)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每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学校应制定相关文件或规定,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措施对教师的指导进行监控,以防有名无实。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隐形;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翻译文学;关系

Abstract:Theauthor’sinvisibility,ortheunfaithfulnessoftranslatedliterature,hasalwaysbeenacontroversialtopicintranslationstudiesinChina.Whyisthetranslatordissatisfiedwiththe“formalequivalence”betweenwordsfromdifferentcultures?Underwhatcircumstanceswilltheauthorofthesourcetextbeinvisible?Wha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author’sinvisibilityandthetranslator’svisibility?Fromaculturalperspective,howdoesthenotionofinvisibilityaffectthedevelopmentoftranslationstudiesandthepursuitoftranslationcriticism?TheauthorattemptstofindanswerstothesequestionsbyemployingatheoreticalframeworkbasedonAndreLefevere’sviewsontheinfluenceofpoetics,ideologyandpatronageontheproductionontheproductionoftranslation.

Keywords:author’sinvisibility;poetics;ideology;patronage;translatedliterature;relationship

在翻译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译者在处理原作时,由于不同的策略取向,会导致原作不同程度的变形,译作不同程度的失真,笔者将这种翻译文学中的变形现象称为“原作之隐形”。

“原作之隐形”,换言之即“译作之不忠”,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翻译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何不“依样画葫”?原作会在何种情况下隐身于译作之后?原作的隐形与译者地位、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评论之间究竟有何因缘?这是一个值得译界深入探讨的课题。在本文中,作者试图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入手,对此现象作一文化透视。

理论依据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是文化学派的典型代表。他在《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翻译的“三要素”理论。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翻译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因为它始终都受到三种因素的操纵:诗学观(poetics)、译者或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ideology)和赞助人(patronage)。翻译文学作品要树立何种形象,译者的观点取向和翻译策略都与意识形态和当时的译语环境中占主流地位的诗学观紧密相关。而赞助人,包括政党、阶级、宫廷、宗教组织、出版社和大众传播机构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操纵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Lefevere,1992a)。

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对长期以来为翻译“对等”的樊篱所缚的翻译界无疑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它为研究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文化参照系。那么,它对于“原作之隐形”现象又具有怎样的解释力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种种隐形情绪背后所蕴藏的禅机,或许能够发现异样的谜底。

隐形情结和因缘种种

一、隐形与诗学

诗学,根据勒菲弗尔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文学技巧、文类、主题、人物、环境和象征,另一方面是指文学的社会角色。前者构成文学的功能,而后者则主宰着文学作品的影响程度(Lefevere,1992a:26)。

在翻译中,由于译者心目中的意向读者和服务对象来自译语系统,译者本身又浸染于译语系统文化当中,译语系统的主流文学形式和当时社会流行的文学观在这种“作用”下发生变形。这种变形首先是译作对原作的语言,特别是语法结构、逻辑形式、文体风格等方面的改变。

语言上的隐形可以发生在各种各样的语篇当中,即使是权威的经书典籍比如《圣经》和赫胥黎的《天演论》这样的作品,也会由于诗学观的影响在译者的诠释和解构中发生变化。例如,路德(MartinLuther)在以德文译《圣经》时就经常添加一些表示“转折”的连词,比如“Allien(但是)”。这是因为,虽然拉丁希腊文中无此原文,但德语的语法结构却要求他作这样的改变(蒋百里,1921)。而对于严复是如何配合他的“用心”郑重地选用了当时流行于士大夫之中的桐城派古体,又是如何根据汉语的习惯将《天演论》进行“化整为零”的拆变,则早已成为译坛百年之佳话。

语言的隐形不仅受到社会主流文学观的影响,有时还为译者本人的文学观和审美意识所操纵。这种隐形在诗歌和戏剧翻译中尤为明显。例如:对于拜伦的《希腊岛》(TheIslesofGreece),不同的译家便采用了不同的文体。以第一句为例:

TheislesofGreece,theislesofGreece!

Whereburningsappholovedandsung,…

梁启超译文:(沉醉西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马君武译文: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苏曼殊译文: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情文可斐斐,茶辐思灵保。……

胡适译文:嗟汝希腊之群岛兮,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泳歌于斯兮,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谢天振,2000:146-147)

对于拜伦这首著名的诗篇,同一个国家的译者,为什么样会有这些不同的处理方式呢?一方面译者要借诗明志;另一方面,更由于各自的文学观和审美意识不尽相同。梁启超要用他的元曲全来宣扬政见,马君武则采用七言古诗来哀叹民族的命运,苏曼殊取五言诗体来抒发个人情怀,而胡适则要用离骚体来进行语言文化比较(杜争鸣,2000:48)。他们都有以自己的文学观从不同的欣赏角度给译作涂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重塑了拜伦诗中的艺术形象和不同的拜伦形象。

文体方面的变形不仅将原文结构或文体隐身于译作之后,同时还可以导致风格的变形。风格上的隐形,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有时甚至是一个词的添减便改变了整个面貌。如:

ItwaseventwylightwhenheentredthecittieofAntium,andmanypeoplemethiminthestreets,butnomanknewhim.SohewentdirectlytoTullusAufidiushouse,andwhenhecamethither,hegothimupstraighttothechimneyharthe,andsathimdowne,andspakenotawordetoanyman,hisfaceallmuffledover.Theyofthehousespyinghim,wonderedwhatheshouldbe,andyettheydurstnotbydhimrise.For,ill-favoredlymuffledupanddisguisedashewas,yetthereappearedacertainemajestieinhiscountenance,andinhissilence:WhereupontheywenttoTulluswhowasatsupper,totellhimofthestraungedisguisingofthisman.(十六世纪英语)(王克非,2000:292)

这是英国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译家诺斯(ThomasNorth)从阿米欧的法文转达译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贵人传略》中写柯里奥兰纳斯一书的开场白。风格既无阿米欧的古典,也不像原作者普鲁塔克,而是一段颇具诺斯色彩的生动活泼、充满戏剧色彩的新篇。其中,“Theyofthehousespyinghim”中spying是诺斯为原作所加的颇为戏剧化的一笔,而文中新增的副词ill-favoredly亦使整段译文更富神秘色彩。

如果说,语言结构和文体风格上的变形只是不同程度地碰破原作的“形”与“壳”,那么,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的错位则会或多或少地触及原作的“灵”与“肉”。

二、隐形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的是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观念或世界观。它可以是社会的、上层的,也可以是个人的(Lefevere,1992b)。

意识形态使用于翻译过程时,造成原作的文化在译作中的隐形。“翻译为文学作品树立何种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可以是译者本身认同的,也可以是赞助人强加给他的”(Lefevere,1992a:41;陈、张,2000:177)。因此,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原作中带有民族文化特性的东西就有可能褪色、变形乃至消失。

比如,傅东华在翻译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时,为了让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意识,有意将男、女主人公RedButler和Scalet译成了颇具中国色彩的“白瑞德”和“赫思佳”。傅东华是“不必字真句确地译”(谢天振,2000:148)的拥护者,他从译语文化出发,将原语的姓氏文化隐形,从而把读者引入他所营造的文学氛围。

又如,苏曼殊在译雨果(VictorHugo)的《悲惨世界》时,为了呼应当时提倡西方“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封建制的主流意识形态,特意杜撰了一段故事,并增加了原作中不曾出现的人物男德,同时借男德之口,吐出了一段批判孔子的话(王宏专,1999:40)。

文化隐形的现象在有关伦理道德的小说中表现更为明显。在20世纪初蟠溪子所译的《迦因小传》中迦因未婚先孕的一节即被译者删除(陈、夏,1997),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不允许女子越雷池半步。《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节译本中有关描写的许多场面都被删减(成、周,1998),因为当代社会虽然开放了许多,但其主流意识形态仍不鼓励性开放。而针对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的名剧《吕西斯忒拉忒》(Lysistrata)中的台词,不同的译者所作的不同处理足以让我们对异国情调刮目相看。

在Lysistrata这幕剧剧终时,女主人公在请由美女扮演的“和平(Peace)”把斯巴达的和平使者带来时说了一句台词:“Enmedidotencheira,tessathesage.”直译:Ifhedoesn’tgivehishand,takehimbythePenis.对于这句台词,不同的译者的处理方式是:

①Ifanydonotgivehishand,leadhimbythenose(ByWilliamJ.Hickie1902).

②Iftheydon’tgiveahand,alegwilldo.(ByA.S.Way1934)

③Ifhandsarerefused,conductthembythehandle.(ByDouglassParker1964)

④Butiftheywon’tgiveyoutheirhands,takethemandtowthempolitely,bytheir…life-lines.(ByPatrickDickenson1970)

⑤Takethembythehand,women/orbyanythingelseiftheyseemunwilling.(ByDudleyFitts1954)(Lefevere,1992a:41-42)

显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译者对penis这个词作了不同的诠释和意象转移。为什么其中的差异如此之大?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要为某一套意识形态服务,就会配合这一意识形态树立某种形象。当原作的文化意象与译者的社会文化意识不相符或不相容时,译者便会根据他要服务的译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可以接受的形象作隐形的移植。

三、隐形与赞助人

赞助人(Patronage)在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中被视作最为重要的因素。作为“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制、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陈、张,2000:176),赞助人主要控制作品的意识形态、出版、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它可以是诸如宗教集团、阶级、政府部门、出版社、大众传媒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势力(Lefevere,1992a:17)。对于翻译活动的走向、翻译文学的兴衰,译者的地位乃至生命,赞助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原

语言结构或

作的“二度隐形”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度隐形使原作发生“二度隐形”的译品,大多是通过某一媒介转述或通过已有的译本转译、改编而来。因为原述者或原译本在第一次翻译时已一度变形,在这种基础上再创造的译本难免遭至二度变形。二度变形的译本导致了原作二度隐形。在这方面,林纾是当之无愧的译林高手。林纾不懂外文,他的译品主要建立在助手的转述和自我加工、改译的基础上(钱钟书,1981)。他还不顾原作的内容和形式,把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四世》、《凯撒》和易卜生的剧本《群鬼》等都译成小说(冯至,1959)。与林纾同行的日本明治中期的高产译者黑岩泪香对侦探小说的改写度更是比林杼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读了许多英文侦探小说后,有趣的故事情节尚在脑中,”然后坐在他自己创办的《万朝报》编辑室里,“不看原书,信笔译去,创所谓通俗易懂的‘泪香风格’”(王克非,2000:324)!而三、四十年代由田汉、夏衍改编的托尔斯泰的名作《复活》在南京公演时不但抹去了《马太福音》,而且还有意让原作中的波兰革命者唱起了抗日救国的战歌(黄,2000;谢,2000)!这些作品虽然经过了二度变形,但其不断增长的出版数量足以证明“林译小说”和“泪香风格”都在各自的国度获得了成长的土壤:林纾以180余众的高产位列众多译家之首,而黑岩泪香也以130余本入居高产译者之列。田汉、夏衍的《复活》更是在民众之中引起巨大的轰动。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让原作“隐”了“形”甚至还带有各种错误的译本在读者或观众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呢?从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呼唤新的文学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来自于当时的文学赞助人的广泛支持和扶植。在林纾的时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迅速兴起,大批康有为、梁启超们致力于翻译以政治小说为主的各类文学作品来达到改良政治的目的(王宏志,2000)。林纾的译作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正是顺应这股潮流而生的,理所当然受时上层改良家们的支持。“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康有为的这首诗,是对林纾最好的肯定和宣传。而黑岩泪香所处的日本明治中期,亦属于“民智未开”的社会,侦探小说的这种崭新的文学形式自然吸引了广泛的读者。更何况,黑岩泪香本身就是舆论工具的控制者,他的译作大多就是在他自己创办的《万朝报》上连载(王克非,2000:324)。而田汉、夏衍将《复活》改编并成功地搬上舞台,都离不开当时正在走向胜利的“红色”力量的扶助和领导。由此可见,作为赞助人的政治权威、文化权威和新闻出版机构在隐形的文本流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确是举足轻重。

隐形与共识

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和大量的史料来看,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现象是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乃至权力操纵的必然结果(Hermans,1996:26)。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两套不同文化系统的相遇和冲击(Toury,1978:89)。原语文化系统和译语文化系统无论在语言意识形态还是在权力关系等各层面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规范(norms)”。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不同的“规范”,必须作出适当的取舍。如果以原语文化为主导,不对原著做适当的“修枝剪叶”,译文便会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面目,而迫使译语文化让步,结果是译文“晦涩难解”(鲁迅,1981:151-153),很难进入译语文化系统。试想一下,有哪能一本“逐字翻译”的作品真正流传于世呢?相反,译者也可能将原著文化或“规范”彻底,但这已超越了“翻译”的界定范围。比较合理的选择常常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位置,即,译者会浓度既牺牲原语文化的某些“规范”也打破译语文化的某些“规范”(Toury,1978:88-89),其终极产品会因为不同的偏向而烙上“异化(foreignization)”或“归化(domestication)”的色彩。而译者为满足译语文化读者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取向,同时由于译者本身又受译语文化的种种制约,更多的时候是以牺牲原语文化为代价,让原作隐形于译作之后,而这种隐形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勒菲弗尔所说的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它们在翻译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控制着原作的隐形程度。

隐形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也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勒菲弗尔以他的“三要素”论,把翻译中的隐形现象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范围中进行审视,把一向不愿为“奴”而又诚惶诚恐于“以忠实为天职”的译者从困惑中解放出来,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翻译与原作的关系,重新认识作为译者的影响和作用。传统译论把翻译视作原著的复制品,因而翻译在地位上屈从于原著,翻译研究也以“原著为中心(source-textoriented)”,对原著任何的隐形都被视如“叛逆”或“不忠”。而在勒菲弗尔看来,译者能不能译出与原文相近的译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故意对原文进行改写,根本不存在要和原文对比”(王宏志,1999:17)。换句话说,即,对原作的隐形是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对原作进选择文化解构。勒菲弗尔的这一理论对“原著中心论”提出了原则性的质疑,确定了翻译研究以“译语为中心(target-textoriented)”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点上,勒菲弗尔并不是孤独的施行者。纵观世界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究史,与勒菲弗尔牵手的人比比皆是: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图里(GideonToury)的“规范”(Norms)论,斯内尔—霍恩比(MarySnell-Horn-by)的“格式塔”(Gestalt),弗美尔(HansJ.Vermeer)的“目的论”(Skopostheory),都在不同程度上否定原文至上的观念,勒菲弗尔在英国的同伴巴斯内特(SusanBassnett)更是赞同“翻译有如‘吸血’”,译者应对原作“粗暴地妇占(womanhandle)”(陈、张,2000:186)!而解构学派则坚信只有将原来的“器皿”击成“碎片”,将原作“置之死地”才能重塑“后起的生命”!翻译不再是原作的复制品,翻译过程中的隐形也并非是对原作的“淹没”,而是原作的“再生”,是原作“生命延续”的阶段(theirstageofcontinuedlife)(Benjamin,1992:73)。看看庞德是如何让李白在美国复活,看看在中国早已死去的“寒山诗”是如何成了“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的精神食粮,再想想英国的二流作家哈葛德是怎样在林纾的笔下家喻户晓,想想在挪威并非最突出剧作家易卜生是怎样在《新青年》上光芒四射的,翻译中的隐形对译者、读者和原作的意义不言而喻!那么,翻译家为什么还要甘于作“茧”?翻译家要提高自我价值,首先必须有勇气让自己“现身(Visible)”,让原作“隐形(invisible)”。“亦步亦趋”,是永不可能建立起“卓而不群”的学科体系的

隐形现象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思索是如何看待译品评介的问题。传统的译评常常介于“空泛的赞赏”和“集中评错”之间(王宏志,1999:7)。而这种“错”,往往是由于隐形所导致的。挑“错”标准仍然以原著为参照。确实,从纯

粹的翻译技巧上看,如果我们认为只要不是“逐字”的翻译便是翻译的败笔的话,那么,严复的翻译确乎算不上成功,因为他在系列“醒世”译译作中将“俚鄙不经之事”皆“芟剃不言”①。但从严复深刻的“用心”、精湛的语言和百年不变的影响上来看,我们能说他的译品不是成功之作吗?翻译毕竟不是一种纯技巧活动,它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翻译作品不可避免地要烙上文化的印记。因此,对译品的评介不应该只限于狭义的“忠”与“不忠”的范围,而应该置之于历史的、文化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讨论。在“信、达、雅”之外,译评家有更多的核心问题可以触碰和深入探索,比如说,由于隐形所产生的佳译或劣译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效果,等等。

最后一点是对于“隐形”的态度问题。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turn)”(Lefevere,1992b)和全球文化交流的趋势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隐形现象在未来的翻译文学中不仅不会销声匿迹,而且还将伴随“异化”现象的升温而继续与之分庭抗礼。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对隐形现象的欣赏度也会越来越大。作为译者,在特定的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下对原作进行适度的隐形是完全必要的。作为学者,更有责任学会如何客观地分析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没有必要把这种“隐形”视如“文化堕落”(孔慧怡,1999)而战战兢兢地敬而远之或面红耳赤地诛而伐之,更不能武断地要求译者“附庸”于原作,因为异域的文化在进入新的氛围的过程中经过一路“颠顿风尘”和“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钱钟书,1981),它的终极形式不可能是纯粹的“之乎者也”,也不可能是纯粹的“YesorNo”(冯至,1959)。而作为原作者,也大可不必因为“译作的声音超过了原作”而抱屈,因为文学作品的生命正在于流传。原作通过译者在异域得以繁殖,虽然被涂上了新的色彩,但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者该做的似乎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对译者满怀敬意。

注释

①此为吴汝纶在通信中与严复讨论翻译标准时对严复的鼓励之辞,转引自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p.5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成林,周明.劳伦斯文集[Z].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3]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杜争鸣.《翻译与创作》:钩沉百年文学翻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6).

[5]冯至.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J].北京大学学报,1959,(2).

[6]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翻译事业之先例[J].改造,(3).

[8]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鲁迅.《小彼得》译本序[A].鲁迅.鲁迅全集[C].1981,(4):151-153.

[10]李亚舒,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1]钱钟书.林纾的翻译[C].北京:商务印书院,1981.

[12]王宏志.a.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b.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13]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4]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15]严复.天演论[Z].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7]Alvarez,Roman&Vidal,M.Carmen-Africa.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1996.

[18]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C].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1998.

[19]Benjamin,Walter.TheTaskoftheTranslator[A].Schulte&Biguenet.TheoriesofTranslation:AnAnthologyofEssaysfromDrydentoDerrida[C].1992.71-82.

[20]Chang,NamFung.Faithfulness,Manipulation,andIdeology:ADescriptiveStudyofChineseTranslation[A].Perspective:StudiesinTranslatology[C].1998.235-258.

——PoliticsandPoeticsinTranslation:AccountingforaChineseVersionofYesPrimeMinister[J].TheTranslator.Volume4,Number2[C].1998.249-272.

[21]Even-Zohar,Itamar.PolysystemStudies[J].PoeticsToday,1990,(1).

[22]Hermans,Theo.NormsandtheDeterminationofTranslation:ATheoreticalFramework[A].Alvarez&Vidal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1996.25-51.

[23]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London:Routledge,1992.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92.

[24]Toury

,Gideon.TheNatureandRolesofNormsinLiteraryTranslation[A].Holmes&Broeck.LiteratureandTranslation:NewPerspectivesinLiteraryStudies[C].1978.83-100.

[25]Toury,Gideon.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M].Amsterdam:JohnBenjamin,1995.

[26]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

上一篇:青少儿英语作文范文 下一篇: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