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17

医疗卫生一体化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 城乡一体化 经验体会 对策建议

实现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2012年开始,笔者在江苏省仪征市卫生局工作期间,围绕管理、人才、技术、服务等资源共享,在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仪征市城乡医疗卫生资料基本情况

2.仪征市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的措施与成效

2.1完善城乡卫生发展规划

2009年起,全面实施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人员、业务、经费、药品、绩效一体化管理,使濒临崩塌的农村卫生三级网络的网底重新建立并逐步完善。按每3000-5000服务人口设置1个村卫生室标准,在乡镇设置3个卫生监督分所、2个医疗急救站点,使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基层延伸。

2.2夯实农村卫生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每建成一个标准化卫生室(服务站)给予25万元补助。二是改进装备条件。2013年全系统共购置医疗卫生设备1684件(台、套),投资2045.96万元。三是整合乡村资源。按照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的原则,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实际利用效率。四是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加强绩效考核与管理,建立与服务数量、质量、费用控制、社会评价等挂钩的绩效评价与分配体系,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2.3构建上下联动工作机制

市卫生局联合发改委、编办、财政、人社、物价等部门制定《仪征市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实施方案》。通过帮扶, 2013年,全市12家卫生院的住院人次同比增长59%,医疗净收入增长32.4%。

2.4拓宽对基层的帮扶渠道

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中的龙头作用,采取“走下去”帮教、“请上来”培养、物质上援助等做法,积极建立下乡巡回医疗服务制度。

2.5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认真实施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患者管理等为主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截至目前,11大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已完成,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

3.卫生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3.1卫生资源配置欠均衡

一是资源总量不足。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落后。二是在地域上配置欠均衡。优质资源、医疗设备大多集中在城区,就医条件急需改善。三是在结构上不合理。多综合少专科,民办医疗资源少,康复类、护理类、医养结合类等医疗机构缺乏。

3.2卫生人才配置欠合理

一是卫生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较为明显。按照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每千人执业医生数2.3”的标准,2013年卫生系统床位增加161张,而卫生技术人员却减少64人。二是卫生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不足,名医缺乏,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仅43人占1.9%,副高以上职称137人,占5.7% 。三是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卫生发展的瓶颈。目前,12家乡镇卫生院编制数应为752人,实际在编人数为662人;村医在职村医仅有238人、退休返聘72人,在职职工中相当一部分为临近退休人员。四是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由于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缺乏吸引力,特别是收入方面和发达地区同行业人员相比差距较大,也低于周边各县市,专业卫生技术人才“人往高处走”的状况难以遏制。近两年人民医院、中医院有52名医务人员辞职或考研,基层卫生机构近也有近50名技术骨干“跳槽”。

3.3居民就医流向需要引导

有调查统计显示,到医院就诊的病人, 80%-90%以上的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在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别,完全可以分流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同时,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花费明显少于在大医院的花费,医保报销的比例也较高。据统计,2013年市外住院人次占全市住院人次的19.96%,而市外住院费用占全市住院费用的40.87%。

3.4政策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实施城乡卫生一体化必须建立相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各种政策障碍直接影响和制约一体化的深入和推进,解决卫生人才上下流动、柔性使用的问题等等。

4.下一步工作思路的探索

4.1县域卫生资源一体化配置

进一步完善区域卫生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开展口腔、眼科、康复、护理等特需服务、专科服务,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结合仪征城市建设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异地新建,同步规划在城市新区和医疗机构老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布点,方便城乡居民就近就医和基本保健。整合全市资源,以市人医、市中医院为依托,组建全市检验中心、影像中心、集中消毒供应中心,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2]。

4.2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一体化实施

一是做强龙头,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为重点,推动城市医院对县医院的帮扶。二是夯实基层,强化分级诊疗。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总体要求,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便捷度和信任度[3]。三是创新机制,探索运用医疗集团、医联体模式,试行医师多点执业,多渠道多举措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执业,改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为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进程提供最根本的智力支撑[4]。

4.3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推进

整合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保,在筹资标准和支付标准上逐步实现统一,消除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差别,实现城乡医保的一体化。改革医保支付方法,住院病人实行按单病种与按床日付费结合的混合支付方式,门诊病人实行按人头付费的总额预付方法,同时明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诊治病种及支付限额标准,引导病人在县域内就诊,在基层就诊,切实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4.4县乡村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

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范建设,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互取共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药品监管、绩效考核等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行城乡居民健康卡,实行就诊保健一卡通,使所有基本健康信息和就诊信息能够及时调取,提升诊疗质量。建立县乡联通影像诊断和临床检验信息系统,使农民不出乡就能享受到上级专家的诊治。

4.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开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筹资提高到不低于人均35元,继续落实好国家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建立基本医疗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5]。

参考文献:

[1]雷继敏,吴彬,杨汉东,等.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社区卫生工作.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9

[2]石应康.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我见.中国医院.2008,2

[3]王靖元.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卫生四级网.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8

[4]张莹,邵静,许晓光等.辽宁省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对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的认知调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12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health services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reformation of the health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sticking point lies in the equaliz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health services in Kunshan is advancing progressively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ation in the health system.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actuality of basic health services in Kunsha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ans and the problems of basic health services in the course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and it puts forward useful reference to realiz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equalization in basic health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Key words: rural-urban integration;basic health services;equ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314-02

0 引言

城乡居民共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一体化是一体化新格局中的重要方面,人们期待通过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最后消灭城乡居民在共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差别,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和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进程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昆山市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民生福利,基本形成了“应得尽得”和“人人有保障”的局面,城乡居民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理论基础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由政府负责提供,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础的健康权而开展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基本的医疗保障在内的一系列公共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所涉及的是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中最底层的需求,个人只有在获得这两个基础需求保障后,才可能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最终推动地区和国家的发展[1]。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奠定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方向。我国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范围包括“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和卫生部的解读下,基本医疗服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财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服务能力和大多数人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向全体居民提供一定水平的、负担得起的成本低、效果好的医疗服务。”[3]人们期待通过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在共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逐步缩小最后消灭因城乡二元机构所形成的城乡居民在共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所凸现的差距。

2 昆山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昆山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

2.1.1 基本保障情况 按照“城乡有别、相互衔接、逐步一体”的总体思路,2003年起,实施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之初所有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民不需缴纳一分钱即可无门槛领取基础养老金,发放水平从70周岁以下100元/月、70周岁以上130元/月,提高至目前的70周岁以下310元/月、70周岁以上340元/月,全面实现全民养老的目标。2004年,突破农村合作医疗的框架,率先启动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与城镇职工一样实行刷卡就医。2007年,在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又全面实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扫除城镇少年儿童、城镇老年居民、六十年代精减下放人员等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盲区,把具有本市户籍、不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全部人员纳入参保范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全覆盖。

2.1.2 大病补助和医疗救助情况 建立城乡统一的大病补助和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大病医疗补助基金并轨营运,对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5万元以上至20万元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相同90%,目前调整为95%。2009年4月1日起,全面实施社会医疗救助办法,对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实行统一的社会医疗救助,扩大了救助范围,包括五保户、低保人员、低保边缘人员、城镇三无人员、特困职工、重残人员以及本市所有年度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超过一定金额的人员等八种对象,提高了救助标准,并实施保费救助、实时救助和年度救助。2011年1月起,取消了20万元大病报销封顶的规定。

2.1.3 基本卫生服务现状 昆山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0.85岁,其中男性78.58岁,女性83.04岁。截至2009年末,昆山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7所。其中市级医疗机构4所,区域性中心城镇医院及镇人民医院14所,市镇两级公共卫生机构18所,覆盖全市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5所,规模以上民办医院16所,各类门诊部、企事业单位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共166所。截至2009年末,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702人,千人医生数及护士数分别为3.47人和3.29人。医院、卫生院实际开放病床位数4296张,千人床位数为6.14张。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前,昆山市虽然经济发展比较快,但卫生资源同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不足。卫生资源与人才大多集中于市级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资源和人才投入也存在不足,造成了资源总量不足和个别医疗单位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些都影响到昆山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2.2.2 卫生保障覆盖不全面 基本卫生服务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卫生保健权益,而不能因为其收入水平或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存在区别[4]。近几年,昆山市的医疗保障覆盖面虽然逐年扩大,可还有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员考虑到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交纳的费用而没参加。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使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保障,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2.3 卫生服务费用分担不公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的经济每年都保持平稳增长,当地群众总体收入得到大幅增长的同时,其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日益明显。不同收入水平却能够享有同样的卫生补贴,交纳同样的费用享受同样卫生保障的体制违背了支付能力高的社会成员应交纳较多的卫生服务费用的筹资公平性的原则[5]。从这个角度看,低收入群体要与高收入群体缴纳相同的费用才可以享有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工作联系,强化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实现功能互补、防治结合和中西医并举。

3.2 提高基本卫生服务能力水平 大力培养卫生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卫生知识技能培训,特别是对农村卫技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加强全科医生、一专多能医生的人才培养,引进实用型人才,不断提升农村卫技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适应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深入家庭,全面掌握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主动采取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实行团队服务和责任医师制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强化对居民的健康管理,有效控制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的危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加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

3.3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绩效考核 制定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市、镇两级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开展督导考评。对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等进行全面考核评估。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考核情况与核拨经费、考核主要领导年度工作绩效挂钩,作为医务人员奖惩及核定绩效工资的依据。根据上级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要求,确保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全面完成。进一步深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岗位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配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奖勤罚懒,合理拉开差距,形成促进工作任务落实的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完善医疗卫生经费保障机制 政府要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将卫生财政支出置于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和公共支出的优先领域和战略重点,纳入国家财政和社会公共福利财政制度“框架中”,满足人民的基本健康需要[6]。根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2010年和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按人均不低于33元和35元安排。根据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需要,设立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经费,并根据财力可能逐年加大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公立医院按规定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给予专项补助。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其服务人口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在全面考核评估的基础上由政府财政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助。

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考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要在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城镇居民同样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待遇,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志锋,张天.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地区比较及体制改革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6):68-69.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4-08.

[3]徐荣凯,曹荣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学习辅导材料[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1-182:93.

[4]徐凌中,邴媛媛.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研究进展[J].中华医疗管理杂志,2001,17(02):22-24.

[5]汤明新,刘丽娟,张寓景.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和展望[J].卫生软科学,2009,8:431-433.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广大医务工作者、同志们: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现场会,正是为了让农村群众也能与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成果。首先,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对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的正式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一直关心支持船山卫生事业发展的市卫生局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把船山确定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点区,这是船山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面临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肩负着历史性的使命和责任,也为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是市场和利益格局的新调整,是医疗卫生市场的重新划分和整合,为加快和率先城乡卫生统筹发展,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船山中应的作用,卫生局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潜心研究,大担探索,勇于创新,构思的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的框架和思路,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并出台了《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现场会,正是贯彻、落实和启动这个实施意见,希望各位医务工作者要认清形势,增强做好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抢抓机遇,借助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这一高位平台,抓重点、带全盘,努力推动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健康发展;突出重点,加大措施,全面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工作快速发展、平衡发展、持续发展和纵深发展,区、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要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合理确定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建立和完善城乡卫生融合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领导力量,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督查机制,加大考核奖惩,形成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更好更快发展。

船山区医院作为我区区域医疗中心,对口支持帮扶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重点解决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学科建设和医疗设备等实际问题,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推进我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资源优势整合和互补,达到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卫生事业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在相互协作过程中,要遵循卫生事业发展内在规律,逐步建立起医院管理和区域卫生事业发展富有生机的新机制,整体提升全区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近年来,船山区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强劲的发展势头。加强卫生工作,深化卫生改革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人民群众和创业人员提供良好医疗服务和卫生安全保障的需要。区委、区政府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希望卫生战线广大干部职工锐意改革、扎实工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继续开创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为核心,以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切入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改革现行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联为一体,使县级医疗卫生技术骨干和设备下沉,拓展县级医院的服务领域,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能力,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格局,缩小城乡医药卫生差距,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三个统一,五个不变”的要求,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镇两级卫生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优化结构、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壮大、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目的,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三、工作模式

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使优质资源最大限度惠及基层群众,进一步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结合我县实际,具体工作模式主要有:

(一)建立以管理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由县中医医院托管蒋村镇卫生院,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采购与调配。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充分利用县中医医院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优势,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二)建立以医疗信息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在医院及甘河卫生院、余下卫生院之间实施医疗信息一体化管理,建立一套县镇一体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库。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诊检查时,通过该系统将患者医学影像资料实时传送到县级医院影像会诊中心,由县级医学专家根据影像资料即时做出诊断。同时,乡镇卫生院医生也可在当地看到患者在县级医院检查的诊断报告、影像报告和影像资料结果,及时正确地做出诊断。该系统通过“电子医生”下乡,将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远程医疗会诊意见,并做出快捷、及时的诊断决策,使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时,也能享受到县级医院专家的远程医疗服务,缩小县乡医疗差距,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医疗信息县镇一体化。

(三)建立以妇幼保健技术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由县妇幼保健院对草堂镇卫生院实行对口支援,主要内容包括:充分利用妇幼保健院的专科优势,加强草堂卫生院的妇产科及儿科建设;积极建立草堂地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规范操作规程及服务行为,把草堂地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建设成基层妇幼保健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开展人员的双向交流和培训,把优秀人才引向基层,并为乡镇卫生院培养“沉得下、留得住、用得上”的妇幼保健人员;把先进的技术引向基层,充分利用支援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形成有效、紧密的技术支撑,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有效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四、工作任务

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一)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被托管的镇卫生院的医疗、防保人员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调配,一体化管理后,保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不减、财政投入不减,达到人才协调使用、医疗服务优化、利益共享的目的。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只负责对相关卫生院的业务技术指导,不参与其内部管理。

(二)明确管理方式

一是“三个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将镇卫生院的人员管理权限并入县级医院。支援镇卫生院的人员与县级医院人员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使用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按照“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按需流动”的原则,由县级医院统筹使用调配人员,不受现阶段人事制度影响,不办理相关手续。实行岗位绩效等级工资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适当向乡镇岗位倾斜。财务财产统一管理。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实行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资产统一登记,分别建立台账。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需设备可由县级医院灵活调剂使用,原资产属性不变。加强对镇卫生院账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指导,规范财务管理。医疗业务统一管理。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由县级医院统一管理,做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按照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开展医疗服务。

二是“五个不变”。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县级医院和镇卫生院保留各自原有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镇卫生院可增挂县医院分院的牌子。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任务不变。镇卫生院仍然承担行政区域内预防、康复、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职能,县级医院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不变。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乡镇卫生院最根本的职能。镇卫生院要充分借助县级医院的技术、资源优势,不断扩展基本医疗服务内容,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镇卫生院公益性不变。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机构,保持镇卫生院公益性是让广大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财政投入供给机制不变。保持县镇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政策和渠道不变。镇卫生院人员工资按现行政策全额拨付,可采取“财政拨付总额预算,工作岗位按需确定”的方式进行人员经费动态管理。不允许县级医院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侵占和挪用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资金。

三是“两提高”。通过实施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提高镇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当地老百姓在本镇就能享受到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服务,而只支付镇卫生院的收费标准,不断提高就诊人次,促进镇卫生院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四是“三制”管理。即坚持镇卫生院院长公开招聘制、卫生院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镇卫生院仍属独立法人单位,院长实行公开招聘,由托管的县级医院提名,县卫生局考核任命,在一体化管理框架下履行卫生院院长的管理职责。镇卫生院按照批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实行全员聘用,托管模式的镇卫生院人员聘用由县级医疗机构统一管理。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院依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制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及分配方案,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基础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考核兑付报酬。一体化管理前,镇卫生院要进行资产登记造册,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镇卫生院所需药品、一次性医疗用品均按现行模式采购、配送。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研究阶段。县卫生局对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调研,对参与试点的镇卫生院的服务人数、服务半径、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及技术结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县镇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为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动员部署阶段。召开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议,扎实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并由县卫生局组织人员对被托管的镇卫生院进行资产清查,理顺体制机制。

(三)组织实施阶段。县卫生局要及时召开会议宣布试点方案。试点医院要根据《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及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四)总结评估阶段。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各试点医院要进行自评,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查找和解决工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达到“以评促管”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队伍管理,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医务人员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县卫生局局长为副组长,县发改、财政、食品药监、物价等部门及参与试点的县镇医疗机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相关部门、各试点医院要充分认识开展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等部门要落实公立医院政策性投入;将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公立医院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医院加快发展;落实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三)健全各项制度。各试点医院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并完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引入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县镇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要认真分析查找在机制、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完善,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行为,促进医院高效规范运转。

(四)强化督导检查。县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对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并将其纳入对相关医疗机构的年度考核。同时,要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为核心,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利用率为切入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缩小城乡医药卫生差距,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二、工作目标

通过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试点,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提高农村卫生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达到50%的病人在乡镇卫生院就诊,40%的病人在县级医院就诊,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医疗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三、试点范围

根据我市实际,确定镇安县、洛南县为市级县镇一体化试点县,由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各对口支援1―2个乡镇卫生院,其他各县区确定1所县直医疗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作为县级县镇一体化试点,实施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

四、主要任务

按照“三个统一,三个不变”的要求,把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建立互为依存、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优化结构、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三个统一管理。

1.人员统一管理。将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管理权限并入县直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人员与县直医疗单位人员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使用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按照“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按需流动”的原则,由县直医疗单位统筹使用调配人员,实行岗位绩效等级工资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适当向乡镇岗位倾斜。

2.财务财产统一管理。县乡两级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资产统一登记,分别建立台账。乡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需设备可由县直医疗单位灵活调剂使用。加强对乡镇卫生院账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指导,规范财务管理。

3.医疗业务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由县直医疗单位统一管理,做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按照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开展医疗服务。

(二)三个不变。

1.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县直医疗单位和乡镇卫生院保留各自原有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乡镇卫生院可增挂县直医疗单位分院的牌子。

2.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任务不变。乡镇卫生院仍然承担行政区域内预防、康复、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职能,县直医疗单位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3.财政投入供给机制不变。县镇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政策和渠道不变。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按现行政策全额拨付,可采取“财政拨付总额预算,工作岗位按需确定”等方式进行人员经费动态管理。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市、县财政部门要逐年加大县直医疗单位和乡镇卫生院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卫生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并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切实落实应承担的资金,严禁侵占、挪用和浪费。县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县镇一体化试点工作经费,确保县镇一体化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做好县镇一体化统一规划。各县区应打破原有部门和行业界限,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直医疗单位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特别是在床位、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医疗设备配置等方面向乡镇卫生院倾斜,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量,缩小县乡镇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引导优质卫生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在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责分工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依据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合理制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控制费用增长,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健全内部领导体制。在公立医院内部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由县直医疗单位提名,理事会研究通过,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命,工作人员由县直医疗单位根据实际需要选派。

(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自愿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可采用灵活的聘用方法,实行不同的聘期。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待遇水平,向优秀人才和基层岗位倾斜,完善目标、质量和效率相统一的绩效考核制度。

六、时间和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1月30日前。主要工作任务是试点县成立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试点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意见,并进行部署安排。

第二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主要工作任务是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面开展试点工作。

第三阶段2011年6月至年底,试点工作评估,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七、组织领导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6篇

2017年4月27日,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高平市组织召开了“2017年山西医改工作暨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现场推进会”,一条可复制推广的中国医疗改革新路径出现在人们面前。

试点之一:山西省高平市人民医院集团

高平市人民医院集团河西分院原来使用的X光机、B超、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因设备老化,频繁发生故障,导致当地患者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市人民医院检查。自从启动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成立县医疗集团后,集团为河西分院统一配备了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有效解决了问题,群众做常规检查就不用再往市里跑了。这是该市推动县乡医疗卫生一体化过程中,资产统一管理、统管统配的具体举措。

山西省第一批启动了14个试点县(市、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组建唯一法人的医疗集团,实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让我们看看这套实施方案都有啥:

各试点县(市、区)要将辖区内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成1~2个唯一法人的医疗集团。医疗集团为独立法人,人、财、物由医疗集团统一管理,各单位性质、人员编制、政府投入、职责任务、优惠政策、原有名称不变。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疗集团实行院长负责制,拥有人事管理、内部机构设置、收入分配、运营管理的自,现有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由医疗集团统一管理、使用、调配。县级医疗集团还将建立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等业务中心,为所属医疗卫生单位统一提供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与此同时,为促进改革,要求试点医疗集团可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向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务人员倾斜,向急需且专业人才短缺的专业倾斜,重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签约服务的医疗卫生人员倾斜,提高薪酬待遇,调动积极性。

“之前的县乡医联体建设和乡村一体化管理主要基于行政命令,各级机构的人、财、物相互独立,责权不明确,上下级机构都没有动力。”山西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冯立忠表示,此次县乡医疗一体化改革力图从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

深度融合 盘活县乡医疗资源

高平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9个,其中市直医疗卫生机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乡镇卫生院13个,村卫生室446个,民营医院12个,个体诊所及其他医疗机构90个。

作为全省首批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近几年,全市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效,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现了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目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全部通过二甲医院评审,半数以上卫生院建成了省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7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提供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但城乡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基层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医务人员特别是高水平医务人员短缺,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难,县域内群众就诊率持续提升难,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高平市卫生计生局负责人介绍。

“具体来说,实施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就是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抓手,组建市、乡、村一体化紧密型医院集团,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均衡发展,针对性破解城乡医疗机构发展不均衡、重复投入导致资源浪费、分级诊疗难以真正建立甚至相互竞争等问题。建立科学分级诊疗模式,用低廉费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患者以卫生院收费标准,享受到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实现了‘少花钱,少跑路,治好病’。”

高平市人民t院集团负责人如是介绍。

试点之二:太原市阳曲县医疗集团

“县乡一体化改革,就是希望实现县强、乡活、村稳,重点是要让作为三级网络中枢的乡镇卫生院活起来。”太原市卫生计生委负责人表示,县乡一体化就是希望通过激活体制机制,解决现有问题,推动综合医改进一步深化。

阳曲县也是山西省确定的首批14个试点县之一。进入4月,随着前期筹备工作的顺利推进,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民医院的门外挂上了“阳曲县医疗集团”的铭牌,院长刘冬也成为医疗集团理事长。

刘冬表示,阳曲县医疗集团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省里提出的“构建县乡一体、以乡带村、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目标,实现90%的患者在县域内医疗机构就诊,其中65%的患者留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留住患者,必须有合格基层医生。”刘冬介绍,阳曲县医疗集团成立后,决定将单位人变为集团人,人员在集团内调配使用,建立“按需设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

刘冬介绍,按照山西省明确的医疗集团医保总额打包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原则,该县已向太原市医保管理部门建议,建立与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相结合的医保总额控制管理制度。结余基金用于参合农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和对医务人员的激励。

“全省119个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此次选择14个不同类型的县(市、区)大面积试点,强调一县一策、一事一议,就是希望能找出经验、全面推开。”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为核心,以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切入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缩小城乡医药卫生差距,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二、工作目标

通过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提高农村卫生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达到50%的病人在乡镇卫生院就诊,40%的病人在县级医院就诊,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医疗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按照“三个统一,三个不变”的要求,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建立互为依存、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优化结构、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三个统一管理

1.人员统一管理。将镇办卫生院的人员管理权限并入县级医院。镇办卫生院人员与县级医院人员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使用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按照“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按需流动”的原则,由县级医院统筹使用调配人员,实行岗位绩效等级工资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适当向乡镇岗位倾斜。

2.财务财产统一管理。县镇两级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资产统一登记,分别建立台账。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需设备可由县级医院灵活调剂使用。加强对镇卫生院账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指导,规范财务管理。

3.医疗业务统一管理。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由县级医院统一管理,做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按照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开展医疗服务。

(二)三个不变

1.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县级医院和镇卫生院保留各自原有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院级干部的管理权限不变,镇办卫生院可增挂县级医院分院的牌子。

2.镇办卫生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任务不变。镇办卫生院仍然承担辖区内预防、康复、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职能,县级医院给予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3.财政投入供给机制不变。县镇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政策和渠道不变。镇办卫生院人员工资按现行政策全额拨付,可采取“财政拨付总额预算,工作岗位按需确定”等方式进行人员经费动态管理。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健全机构、制定方案。成立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步:广泛动员、组织实施。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面开展一体化管理工作。

第三步:自查总结、评估验收。10月上旬,由各县级医院组织自查评估,并向市医改办写出评估报告;10月下旬,由市医改办组织对全市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向市医改办写出评估报告。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要在逐年加大卫生投入,不断提高卫生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并将新增财政投入重点用于农村卫生工作,同时,向实施县镇一体化改革的单位倾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切实落实应承担的资金,严禁侵占、挪用和浪费,要依据一体化改革的实际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

(二)做好县镇一体化统一规划。各部门应打破原有部门和行业界限,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镇办卫生院为骨干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特别是在床位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医疗设备配置等方面向镇卫生院倾斜,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量,缩小县镇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引导优质卫生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在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责分工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依据县镇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合理制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控制费用增长,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健全内部领导体制。在公立医院内部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镇办卫生院院长由县级医院院长提名,理事会研究通过,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命,工作人员由县级医院根据实际需要选派,报卫生局备案。

(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自愿在镇卫生院工作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可采用灵活的聘用方法,实行不同的聘期;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待遇水平,向优秀人才和基层岗位倾斜,完善目标、质量和效率相统一的绩效考核制度。

六、组织领导

(一)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是农村卫生管理新模式,对促进城乡一体,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意义重大。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为核心,以提升乡镇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以调整优化乡镇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切入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优化乡镇卫生院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提升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医药卫生差距,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二、工作目标

通过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试点,建立县级医疗机构与乡卫生院的良性协作机制,发挥县级医疗机构在资源、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加大整建力度,提高农村卫生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辖区内50%的病人在乡镇卫生院就诊,40%的病人在县级医院就诊,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医疗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三、试点范围

根据省、市相关改革精神和我县实际,确定由三家县级医疗机构与三个镇中心卫生院建立帮建协作关系,实施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县人民医院帮建旦八中心卫生院,县中医医院帮建顺宁中心卫生院,县妇幼保健院帮建永宁中心卫生院。

四、主要任务

按照“三个统一,三个不变”的要求,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建立互为依存、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优化结构、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基层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一)三个统一。

1、人员统一管理。将镇卫生院的人员管理权限并入负责帮建的县级医疗机构。按照人员编制总数不变、财政经费投入不减和“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按需流动”的原则,由负责帮建的县级医疗机构统筹使用调配人员,镇卫生院业务人员统一并入县级医疗机构对应科室统一管理,双向流动。县级医疗机构业务人员在晋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前要到镇卫生院累计服务1年以上。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分配制度适当向乡镇岗位倾斜。

2、财务财产统一管理。镇卫生院财务统一由负责帮建的县级医疗机构管理,独立核算;资产统一登记,分别建立台账。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需设备由县级医疗机构灵活调剂使用,药品统一采供,器械统一调用。负责帮建的县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镇卫生院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指导,规范财务管理。

3、医疗业务统一管理。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由负责帮建的县级医疗机构统一管理,做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组建或整合临床、医技科室,由县级医疗机构选派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到镇卫生院轮流驻院工作,推广适宜技术,按照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开展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实行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技术规范。

(二)三个不变。

1、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县级医疗机构和镇卫生院保留各自原有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镇卫生院增挂县级医院分院牌子。

2、镇卫生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任务不变。镇卫生院仍然承担行政区域内预防、康复、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县级医疗机构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3、财政投入供给机制不变。县级医疗机构和镇卫生院财政投入政策和渠道不变。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及其它经费按二级事业单位全额预算,采取“财政拨付总额预算,工作岗位按需确定”等方式进行人员经费动态管理。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县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向实施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的机构倾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切实落实应承担的资金,严禁侵占、挪用和浪费,并依据一体化改革的实际需要,按年度安排10万元的工作经费,县级医疗机构驻镇工作人员按月给予1000元补助。

(二)做好县镇一体化统一规划。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配置农村卫生资源。特别是在床位、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医疗设备配置等方面要向乡镇卫生院倾斜,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量,缩小县镇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引导优质卫生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依据县镇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合理制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控制费用增长,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健全内部领导体制。在县级医疗机构内部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一体化的镇卫生院院长由县级医院院长提名,理事会研究通过,按干部管理权限聘用,业务、工作人员由县级医疗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在内部调整使用。

(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自愿到镇卫生院工作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可采用灵活的聘用方法,实行不同的聘期。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待遇水平,向优秀人才和基层岗位倾斜,完善目标、质量和效率相统一的绩效考核制度。

六、进度安排

2011年9月底前,成立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修订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办法。

2011年10月1日—11月30日,整合人员和完善领导机构,制定绩效考核分配办法,落实人员、财务、设备、信息平台等方面的调配措施,完善卫生院科室,开展技术培训。

2011年12月1日—12月底,派驻驻镇医务人员,全面开展一体化管理。进行试点工作评估,总结经验。

七、组织领导

(一)试点工作的领导机制。全县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工作由县医改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屏山县;医联体;会计;财务集中核算

一、引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宜宾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实施意见》,按照“全面帮扶、分批推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的原则要求,深化屏山县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加快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探索建立责权利统一、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医疗集团管理模式,进一步解决屏山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差、无人看”问题,屏山县积极探索县乡村一体化改革,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以提供优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为核心,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全县卫生资源配置为切入点,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联为一体,拓展县级医院的服务领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强化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激发基层卫生院和骨干医技人员活力。全县设立四个牵头医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新市民族医院)。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牵头医院保持原法人地位不变,由牵头医院负责辖区内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实现医疗服务一体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和计生技术服务一体化管理。实行医联体牵头单位对所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屏山县医联体财务集中核算的具体实施

屏山县围绕医联体牵头单位人、财、物统一管理,成立了县一体化改革服务中心,利用现有的财务资源由医联体牵头单位对所辖基层医疗单位实行财务集中统一核算。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各医联体牵头单位在本单位下设立了一体化改革管理办公室,落实专门岗位对医联体下属单位(以下统称为“核算单位”)财务进行统一管理。采取“单位预算、账户分设、收付分离、采购监管、票据统管”的模式,实行单独核算和考核,并依法接受县财政、审计、监察、卫计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依法指导和监督各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依法组织开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各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各核算单位设置单位报账员,于次月五日至六日(若逢节假日则顺延相应天数1到牵头医院办理上月的报账业务,并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会计工作的连续性。牵头医院财务人员于每月十五日前将会计报表返回各核算单位,并上报县一体化改革服务中心备案。

(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收支管理

各核算单位严格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认真做好年度预算。各项收入的取得均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开具财政专用票据收费,并及时将开展业务取得的现金收入直接存人财政局非税收入专户,登记明细备查账簿,杜绝坐支现金的行为发生。

(三)强化绩效分配,提高职工积极性

建立业务收支结余再分配制度和禁止负债发放奖励绩效。牵头医院按照单位相应的会计制度对结余资金进行分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业务收支结余的50%提取事业基金用于卫生事业发展,50%提取奖励基金用于职工二次奖励绩效分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奖励绩效分配经牵头医院审核,报一体化改革服务中心审批后方可使用,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明确资金拨付程序,切实保障经费

由各核算单位于月初提出当月资金使用计划,报牵头医院审批后方可拨付相应款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基本药物补助按项目实施方案实行预拨制,年终根据项目考核结果,由一体化改革服务中心划拨到牵头医院,再由牵头医院直拨:村卫生室医生的所有补助经费(含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等)划人牵头医院,再由牵头医院直接划入村医生个人帐户,有效防止了村医生应得的补助款项被乡镇卫生院截留的现象,提高了乡村医生的积极性。

三、屏山县医联体财务集中核算取得成效

通过实施县带乡、乡带村,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奇缺的问题,并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规范了会计核算,强化了财务管理

实行医联体财务集中核算解决了原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的集中核算就“核算”谈“核算”,会计监督针对性不强,与核算单位的真实运行状况脱节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医联体内“内行”管“内行”的特长,有利于呈现整个医联体的财务经营状况,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改,更加便于牵头单位的管理。医联体内各核算单位会计核算行为得到了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制度得到健全,对个别单位不合理的药品及耗材购进,经牵头医院与所辖基层医疗机构的院领导沟通已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库存物资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较集中核算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做到了专款专用,没有出现占用、挪用、截留的情况,对乡村医生的补助也能及时到位,提高了各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屏山县卫生事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会计信息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明显上升

会计人员与核算单位相对独立,增强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独立性和真实性,牵头医院会计机构与县一体化服务中心不定期地对下属各核算单位的帐务进行督导,对收支情r进行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为县乡村一体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集中核算公开透明的办理流程,减少了舞弊行为的发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资金的合理使用效益。

(三)提高了单位的预算执行能力

医联体集中核算后,要求各核算单位,必须在上月底统一做好下月的资金计划申请和审批工作,由医联体牵头审核后由医联体资金管理专户核拨相应资金,明确了所辖核算单位的资金使用程序及物资采购要求,提高了各核算单位的预算执行能力。

四、对屏山县医联体财务集中核算的思考

屏山县医联体财务集中核算的目的主要是规范医疗机构管理,充分激发县乡村医疗机构和医技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保障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奖励绩效的及时发放,确保卫生事业公益性的体现。通过实施保障工资福利、兑现奖励补贴、畅通上升渠道等配套措施,留住了相当部分原本打算离开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也纷纷表示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做出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待改进的地方,否则影响实施目的的实现,需改进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理财的积极性不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和报账员过分依赖集中核算会计,对应由核算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事多数都推诿到集中核算会计处,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单位内部监督不力,甚至出现将内部控制作为摆设,执行力差,极易产生财务漏洞。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变动频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会计人员奇缺,报帐员基本上都是由卫计人员兼职,无专业会计知识,且大部分都是不固定期限的聘用人员,人员极不稳定,变动频繁,且变动时虽有工作交接,但缺乏工作接,致使会计工作的连续、衔接性较差,易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稳定。

(三)财务工作各个环节沟通意识薄弱

部分核算单位负责人、报账员、牵头医院核算会计沟通不畅,核算单位负责人基本不关心财务报表,也不与牵头医院核算会计进行沟通,牵头医院核算会计也通常与单位报账员沟通而不与核算单位负责人沟通,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账员在本单位也基本没有参谋权,会计信息传递滞后,致使核算单位的会计账簿上因记账不及时而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证帐实相符。

医疗卫生一体化范文第10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城乡卫生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有效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化的新格局。这是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切不可等闲视之。为此,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的改革,只有敢啃“硬骨头”,直面那些绕不过的“老大难”问题,以更大的智慧、更坚决的勇气、更坚强的信心、更加不懈的探索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1],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是要进一步规范与整合城市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区域医疗联合体等形式,把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一体化;二是把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统一规划,纳入统一管理,形成一体化;三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救助体系,构成一体化;四是本着“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城乡并举、重在农村”的基本思路,建立与完善覆盖城乡的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并重点关注农村,完善一体化。总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均衡发展是改善农民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水平和环境卫生意识的基础,也是促进和保障城乡一体和统筹推进的关键。

2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改革的问题

在医改过程中,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的问题一直是在进行不断探索的一个主要问题。多年的医改实践也证明,政府主导和依靠市场都是卫生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化的改革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面对医疗卫生服务与其市场的特殊性,特别是医疗服务市场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与服务市场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成为了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应当引起思考的是,政府主导的范围和能力到底有多大,而市场的作用又有多大,尤其是当出现需求的过度市场化与供给的市场化滞后的问题的时候,打开通向解决问题之门的“钥匙”在哪里?谁拿着这把“钥匙”呢。因此,要区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分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1)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市场化运作,用市场的力量来推进农村医改;(2)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主要责任,采取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体制解决好医疗领域中的筹资、药品、价格、质量标准及准入等问题;(3)农村医疗救助、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分别由政府承担、国家集体个人分担、个人承担与市场运作;(4)通过制定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监管机制,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平等地位。总之,要坚持政府与市场的理性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和良性竞争来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和提高效率。

3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问题

多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也进行了大力扶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居民卫生支付能力不足以及卫生政策与投入、医疗费用与居民需求、农卫生资源配置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卫生资源结构失衡、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也使得城乡资源供给不均、卫生资源共享不够,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特别是优质资源和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仍然突出。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最终落脚点和最本质的特征应该是与城市共享卫生资源,以实现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在我国大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由此造成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上的差异也日渐为人民所关注[2]。因此,要加强中央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卫生投入总量,调整与优化卫生资源结构。各级政府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提供和配置支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质量。公共财政投入的核心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对具有典型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性质的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是各级政府、医疗卫生机构、患者个人要共同承担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责任。完善筹资与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提高卫生资源质量。总之,农村卫生资源的配置关系到居民的健康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好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问题,可以使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卫生需要与需求。

4医疗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医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性改革措施。在当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对初次分配的影响、行业垄断及劳动力市场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影响,医疗收入分配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效率不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国情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与医疗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和政策不落实等直接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农村医疗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涉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医疗收入初次分配问题。因此,要搞好以初次分配为重点的农村医疗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政府要不断完善二次分配制度,治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目标;要在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同时,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即今后不应再存在“初次分配有收入差距,二次分配反而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的怪现象[4];要制定与准确把握深化农村医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尽快形成公开透明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总之,要充分认识深化农村医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不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的同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使农村医疗收入分配制度走入正确的轨道。

5卫生服务机构定位的问题

深化农村医改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成功深化农村医改又有赖于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职能的准确定位。一般而言,评价卫生机构设置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机构定位是否清楚明确,是否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功能[5]。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这是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准确定位。同时,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其他机构的功能也进行了定位。研究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问题,就必须要明确其定位问题。为此,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无论如何改革与变化,公共卫生机构的基本服务职能不能变,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负责不能变;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转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通过关、停、并、转与改制,盘活部分非政府举办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与私营医疗机构,最终让公立与私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驾齐驱”,共同发展;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和依法兴办农村医疗机构,促使城市医疗机构下沉到农村,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条件;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由卫生行政部门购买居民个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并按人头付费。总之,只有对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正确定位,并加强监督与管理,政府有效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才能保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

6农村卫生人员身份的问题

农村卫生人员是搞好农村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多少年来,从村卫生员和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一批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人员默默无闻地扎根于广大农村,承担着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巨大的代价,为保证农村居民的健康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卫生人员因所在的机构不同,身份和待遇也存在一定差别,尤其是绝大多数乡村医生的身份一直没有转变,普遍被认为或定义为农民,甚至视为“个体行医者”;既不是纯粹的医生,也不是纯粹的农民,没有明确的身份和待遇,仅仅是“乡村医生”。在没有稳定收入和合理待遇的情况下,乡村医生难以安心钻研业务和全身心致力于农村卫生工作。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2011〕31号)中指出,“积极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卫生部官员也曾提到“研究乡村医生的身份问题,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为乡村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乡村医生决定着村卫生室的发展,其身份和待遇问题不能不说是造成乡村医生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保护、农村卫生工作一直不能取得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此,国家应尽快明确农村卫生人员尤其是乡村医生的身份,合理确定其地位和待遇。(1)国家出台政策,逐步将部分优秀的农村卫生人员纳入国家卫生事业编制,可以比照对民办教师身份和待遇的解决方法加以解决;(2)全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基本待遇,让乡村医生摆脱所处的十分尴尬和不利的地位;(3)建立与完善对乡村医生的多渠道补偿政策,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调动工作积极性;(4)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共福利制度与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乡村医生的执业环境,确保自身生存和合法性不受到侵害。总之,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加大财政支持,而决不能简单市场化。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是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巩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关键。

7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城乡二元体制、政府主导不够与市场化不足的运行机制以及条块分割、条条块块、条块结合的卫生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为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改革的成效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还很远,未能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滞后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没有回头路,只有勇往直前。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必须从形式向内容、由向核心推进,必须“趟深水、涉险滩”,必须突破藩篱、改变方式、攻坚克难、破浪前进。(1)应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2)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整合和优化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对现有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重新合理布局,逐步实行属地管理;(3)完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推进服务体系、保障体系、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4)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对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5)要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迅速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及管理效率。总之,要建立完善的政府主导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考虑机构设置、定编定岗定员、绩效考核、经费补偿、基本药物招标与采购配送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作用。

上一篇:社交媒体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提高灾害防治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