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范文

时间:2023-03-11 00:04:19

医疗救治

医疗救治范文第1篇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市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在我市现有省级(包括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我市成为西部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最迅速的城市。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在加强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市政府统一指挥。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到2010年底,重点制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放射污染和辐照事故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治和灾后防病应急预案》、《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各区(市)县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疾病应急预案。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二)加强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1.建立*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到2009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军区总医院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所需培训和装备配置等费用,由市卫生局向市财政局专题报告安排;需配置的救护车辆,纳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车配置中,统一调度和使用。

2.加强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要加快各自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建设。

3.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卫生局牵头,聘请我市范围内包括部、省、部队医疗、教学机构在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和修订;指导市卫生局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承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安排的其他技术工作。

4.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应急救治。

各医疗机构要组建一支由分管业务院长为队长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做到组织、人员、车辆、通讯、必要设备及救援药品“六落实”。平时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统一指挥。

(三)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建设。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1.依托市第二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军区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四)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培训。建立市级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基地,力争用3年时间对急诊科医生和从事急救人员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培训面达到90%;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培训。以市传染病医院为基地,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培训。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军区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发给院前培训证书。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目督办、市卫生局、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政府目督办、市红十字会等组成。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各项目方案。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卫生局局长担任。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由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

(二)加大财政投入。从2009年起,根据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需要,市财政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对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建设、应急事件医疗救治等方面给予支持。各区(市)县要对120急救指挥中心二级指挥平台建设、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及设施、设备配套等给予专项资金保证。

医疗救治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医疗应急救治水平,增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市政府《关于加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府发〔〕55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

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区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

在我区现有省、市、区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加强应急培训,逐步增强应急装备的配备,提高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

在加强我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区政府统一指挥。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区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到年底,重点制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放射污染和辐射事故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治和灾后防病应急预案》、《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二)加强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1、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到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区骨科医院)、区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452医院等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区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相关医疗机构要组建一支由分管业务院长为队长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做到组织、人员、车辆、通讯、必要设备及救援药品“六落实”;平时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区政府和区卫生局的统一指挥。

2、加快全区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在辖区省、市、区及部队医疗机构中选拔中级职称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业务骨干,组建卫生应急专家库,并进行及时补充、更新。

3、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区卫生局牵头,聘请我区范围内包括省、市、区及部队医疗机构、教学机构在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指导区卫生局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对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承担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安排的其他技术工作。

(三)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工作

各相关医疗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培训。力争每年对急诊科医生和从事急救人员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培训面达到90%;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培训。依托市传染病医院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立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区卫生局局长担任,员单位由区政府办、区目督办、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监察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劳动保障局、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食药监局、区红十字会等组。

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负责全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各项方案。办公室主任由区卫生局局长兼任。

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员单位职责由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

(二)加大财政投入

从年起,根据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需要,区财政局要对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应急事件医疗救治、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及设施、设备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专项资金保证。

(三)鼓励社会参与公众救援

医疗救治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

为确保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平稳有序开展,落实救治措施,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合理安排和调度资源,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院内感染控制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和转诊工作,降低病死率,把可能出现的疫情控制在最低限度,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具体措施

1、成立救治小组、确定定点救治医院

成立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和救治专家组,领导小组负责对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应急处理,统一指挥。组建由各二级医疗机构院感科、护理、呼吸科、传染科、影像科、检验科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救治专家小组,各二级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救治应急预备队伍。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医院为市第一人民医院。

2、分类救治治疗

一般轻症患者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首例患者向白城市卫健委申请市级专家给予明确治疗方案。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时间上报卫健局,由卫健局再上报到白城市卫健委或省卫健委,请求派驻专家或符合条件的转运车辆转送至省级定点医院。

3、人员梯队建设

出现首例病例时,成立5个梯队10个小组的成员,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在规定时间内到定点医院进行增援。梯队人员要在本医院机构参加诊疗方案及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参与救治水平和自身防护。

4、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关明显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5、院感防控情况

医院按照《医疗机构内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的要求,重视和加强隔离、消毒和防护工作,全面落实防止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要按照传染病防治的有关要求,科学设置诊疗流程,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提高对病毒感染的肺炎早期发现的机率,并认真做好登记、报告工作。加强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和物品消毒,加强对患者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严格做好病区探视管理,控制病区人流量,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对传染病的收治病区原则上实行隔离管理。对疑似病例需要留观的,原则上实行单独隔离观察。

6、设置留观站

对密切接触者实行集中医学隔离观察。将第四人民医院设置为留观站,安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备用留观站。

三、工作要求

医疗救治范文第4篇

(一)编制目的

为了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求援工作有序、迅速、高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昭通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四)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2、属地管理、明确职责;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

4、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5、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6、平战结合、常备不懈;

7、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二、医疗卫生救援组织体系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县卫生局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县、乡医疗机构、医疗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专家组、应急队伍、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一)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县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由卫生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卫生医疗业务的领导任副组长,医政、疾控、规划财务、办公室等有关股室负责人、县级医疗、疾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县卫生局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设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县、乡医疗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进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员转送、伤病员院内救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三)专家组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由传染科、内科、外科、医技、职业病、疾控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应急队伍、中毒事件应急队伍、救灾防病队伍,负责现场抢救和伤病员转送。

(五)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县卫生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由在现场的卫生局负责人担任指挥长,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三、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和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

2、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露事故导致人员伤亡事件。

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州(市)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开展医疗卫生救援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启动和终止

(一)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

1、县卫生局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事件的有关情况报告后,应立即向县政府分管卫生工作领导报告、请示批准,立即启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应急队伍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并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2、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县、乡医疗机构要经常(伤病员情况较严重的应每日报)向县卫生局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县卫生局要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情况报告内容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及原因,发生时间、地点及范围,人员的发病、伤亡情况,初步处理情况等。

(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县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2、转送伤员。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危急病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好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情况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卫生局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卫生局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病情稳定,无新增病人,由原决定启动机关决定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县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疗卫生救援的保障

(一)队伍保障

有针对性地加强医疗救治人才培养和储备;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保持应急人员稳定。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掌握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

(二)物资储备

各医疗卫生救援机构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储备医疗卫生救援应急药品、医疗器械、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三)医疗卫生救援经费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经费,原则上由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部门、机构或个人承担。

财政部门要负责安排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须的经费。审计部门要做好经费使用的审计监督工作。

六、附则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救援工作不力、行动迟缓、推诿扯皮等不负责任行为及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二)本预案由县卫生局负责解释。

(三)本预案由县卫生局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医疗救治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识做好特困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性。特困患者是指未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中的患者。认真做好特困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对于加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践行“*”重要思想,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特困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列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特困患者医疗救治工作运行机制,解决好个别地方出现的有人将特困患者遗弃在医院或救助站等地的问题,有效维护特困患者基本健康权益,切实为特困患者办实事、办好事。各级政府要将开展特困患者医疗救治情况纳入工作考核目标。

二、抓好医疗救助政策的贯彻落实,为特困患者的医疗救治提供制度保障。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鲁发〔20*〕3号)、《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158号)、《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民发〔20*〕12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7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发〔20*〕42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将各项医疗救助措施确实落到实处,为各医疗机构对特困患者及时医疗救治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及相关政策。积极筹措医疗救助资金,在财政将其列入预算的同时,坚持每年从省级留成的福利公益金中提取3%用于农村医疗救助。资助特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为患大病的农村特困患者提供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对患特种传染病的农民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二是对城市特困患者,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40号)精神,由当地政府根据被救助者个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数额,按比例给予限额救济补助。特困患者申请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和救助金额,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执行。三是各级卫生部门和医院都要总结过去救治“三无病人”的经验做法,积极争取建立一批特困患者救治定点医院,并完善相应的救助办法。

三、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各级要按照省政府要求,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兑现财政补助资金,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措施,力争20*年省级新农合试点县要达到全省农业县(市、区)总数的80%以上,扩大农民的受益面。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目前已覆盖城市人口42%的基础上,20*年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努力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包括儿童、学生等群体医疗保障的办法和途径,逐步将其纳入城镇医疗保障覆盖范围。鼓励开展城市居民合作医疗试点。

四、对特困患者的医疗救治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地都要充分发挥新农合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协调领导组织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当地出现的特困患者救治困难问题。各级都要建立责任制,抓紧制订切实可行的救治措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医疗救治制度,保障医疗救治顺利进行。对个别无理取闹,扰乱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的,要弄清事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保证社会稳定。各级财政要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资金,用于特困患者大病医疗费用补助,并资助医疗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地要尽快出台文件,明确责任,抓好救治工作,让特困患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医院要及时为特困患者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要秉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服务宗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好特困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推诿甚至拒诊拒治特困患者。要进一步推进惠民医疗服务工作,除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外,列入“360工程”的重点卫生院也要积极开展。要深入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疗服务的通知》(鲁卫医发〔20*〕19号)、《关于印发〈*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十大窗口服务规范〉的通知》(鲁卫医字〔20*〕66号)等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单病种质量控制、检验结果一单通等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系列措施,加强管理,改进服务,规范行为,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六、规范特困患者的救治标准和救治方式。对特困患者的医疗救治,要本着尽力救治的原则,原则上要根据城镇或农村不同的特困患者,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农合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目录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360工程”的重点中心镇卫生院,要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工作的意见》(鲁卫医发〔20*〕4号)规定,对特困患者实行诊疗费用优惠政策,切实减轻特困患者的就医负担。

医疗救治范文第6篇

1、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五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累计投入超过2.5亿元,完成了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放射大楼、传染病区、中医院住院大楼、妇保院门诊大楼、贝林医院、桃源骨科医院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20家,其中公办的医疗机构有94家;共有床位数1276张,比“十五”初增加400张,专业卫生人员4021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较快,现有民营医院3家、个体诊所41家、社区服务站10家、村卫生室253个;民营医院共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30多人,床位380张,分别占全市的14.5%和29.8%。公办民办医院之间正逐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好竞争态势,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在竞争中得到提高。

2、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和疾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力度,切实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监测预警和报告体系以及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乡镇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率达到100%,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职能不断得到强化,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提高。积极承担“十五”部级血防攻关课题,以项目化的思路统领血吸虫防治工作,至目前我市尚未发现阳性钉螺和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例;成功处置了多起麻疹、伤寒等突发传染病事件,特别是去年贺村镇暴发甲型副伤寒疫情,各级各有关部门反应及时,处置果断,措施得力,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控制了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蔓延。(例:同样的疫情,我省玉环县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疫情大面积的传播和蔓延,不仅花去了4000多万元防治资金,而且长时期分散“精力”,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损害了投资环境。)

3、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以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为主,贫困群众重大病医疗救助为辅,医疗互助互济为补充的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救助体系初步建立。20*年,全市共有32815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462人享受了医疗报销,报销金额达1352万元;42.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6.8%,14280人享受了医疗报销,报销金额达1604万元,其中万元以上的有312人,2万元以上的有76人。同时,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通过设立医疗救助金、开展慈善捐款等活动形式,为解决部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新成绩,实施了“健康服务快车”、驻村医生负责制等服务形式,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为群众建立17万份健康档案。卫生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医疗市场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医疗质量在不断提高。我市先后被评为“省农村中医先进市”、“省无偿献血先进市”、“省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先进单位”、“血防工作先进县市”。

“十五”期间,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于卫生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广大医院院长面对卫生体制改革过渡期的各种困难,艰苦奋斗,务实奋进,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比较大的成绩,有的工作还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使*人民群众得到了许多实惠。所有这些变化和进步,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卫生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各乡镇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在此,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卫生战线广大干部员工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亲切的慰问,并对大家在克服重重困难中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由衷的祝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帐多的矛盾仍没有根本改变,突出表现为“三对矛盾”:

1、医疗卫生发展低水平与人民群众就医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据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目前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深、认为存在明显不足的十大问题中,“看病就医”列第3位,成为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从我市实际情况看,尽管这几年卫生资源不断增加,但“看病难”的情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在“跻身全国两百强”的测评指标中,涉及卫生事业发展的两项指标位次非常靠后:一是“每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为16.5床,20*年排在全国县级第846位;二是“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和卫生院技术人员数”为23.7人,20*年排位是803位,两项指标均远远落后于全市综合实力的排名(2004年我市排名为238位)。

2、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操作性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从卫生部、省卫生厅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来看,总体上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的角度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要求,对地方政府的要求比较高,总希望由政府来包办。但我市是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全部由政府包办,医疗市场单一,没有市场竞争的动力,自身的造血功能差,无疑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卫生事业近几年已经面临了巨大挑战。从长远来看,政府包办的卫生体制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包括市场化运作的能力、人才的流失、社会化办医等方面都跟不上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卫生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矛盾较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市的教育事业总体上要比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较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民营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时间较早,力度也比较大,民办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与卫生体制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市在卫生体制改革方面也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对乡镇卫生分院实行租赁经营,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医疗卫生机制竞争局面。但从全局的角度看,全市的卫生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明显滞后。卫生体制改革在思路上也不是说所有卫生院全部民营,而是要采取多种的改革模式,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公办医院和民办医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在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医疗市场的同时,公办医院内部改革也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管办分离”的卫生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突破。

此外,还有卫生资源结构性的失衡和卫生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够协调、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缓慢、财政投入不足、相关卫生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等问题。

当前,卫生事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处于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为此,要把解决群众“看病难”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把加快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作为当前推进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从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卫生医疗机构和卫生工作者在工作别要强化“三个理念”:

1、强化执政为民、“病人就是亲人”的理念。我们抓卫生工作的目的,是要让老百姓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纲领;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都把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把卫生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建设“卫生强省”。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卫生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各医疗单位和广大卫生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病人就是亲人”的理念,处处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改善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信任度,从而提升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2、强化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的理念。一方面,要充分看到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务院、省等各级政府也都十分重视卫生工作,如在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入改革探索、加强服务指导,卫生事业发展正面临许多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要增强机遇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我卫生事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面临的发展任务还相当繁重,充满矛盾和挑战,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的紧迫感。对于卫生部门和广大卫生工作者来讲,就是要在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努力推动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

3、强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发展的理念。卫生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安宁,事关我市投资环境,更事关“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统筹发展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为龙头,加快促进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抓好医疗卫生自身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发展、城乡卫生统筹发展,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发展、管理、统筹、协调卫生事业的能力,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这几年我市卫生事业取得的明显成绩,以切实增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与我省其他县市的发展情况相比,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仍比较滞后,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良好的工作理念,在今后工作中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善于学习思考、探索开拓更多更好的办法思路,从而推动我市卫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开创我市卫生工作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我市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组织管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等五大体系,力争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每万人拥有床位数25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稳定在80%以上,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20*年通过全国卫生城市验收。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努力开创我市卫生工作新局面,主要突出“四个重点”:

1、以公共财政框架统筹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一是要切实加强公共财政职能。公共卫生、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能,也即是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要把政府的职能从办医院的职能逐步向管医院的方面转变,向规范医院管理、加大卫生行政监督执法力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等方面上来。要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承担公共财政职能,按照*市要求逐步逐年提高卫生支出比例,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今年我市卫生事业经费预算内安排2067万元,比上年增长27.4%。二是要以契约形式实现政府职能。在区分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的前提下,在确保市财政对非营利性机构必要经费投入的同时,研究通过“契约形式”,对于卫生院原来承担的防疫保健等12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委托各类医疗机构承担,政府可通过“考核”采取用经济补偿的手段购买服务。今年我市准备先选择1-2家乡镇卫生院进行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

2、以布局调整为抓手推动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布局调整,是卫生发展走出困境的良机和治本之策。卫生资源分散、小而全、布局不合理,是我市卫生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也是我市社会公共事业的共性问题。但总体上,整个医疗预防保健体系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期以传统的行政区域来设置医疗机构的框框,市有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各大医院,片有中心院,乡乡都有卫生院,有的还有分院,村有卫生室。现有医疗机构的设置与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流向已明显不相称。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集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乡镇区划机构设置有所调整,交通条件大为改变,以及老百姓就医观念的变化和医疗需求的提高,使得这一问题日渐突出。乡村卫生院“吃不饱”,大的医院满足不了需求;卫生人才大量浪费、医疗水平得不到提高;卫生设施重复建设,共享水平低;人员费用支出居高不下,有限的资金难以集中办事业。从卫生事业发展来讲,合理的规划、适度的集聚,有利于医疗设施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疗人才向专、精、高方向发展。因此,加快卫生布局调整已迫在眉睫,必须要有大的动作。在布局调整中,我认为总体上宜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要按市场要求配置资源的原则,提高资源共享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相对方便群众就医的原则,要根据群众的需求来设置相应的医疗机构;三是有利于医疗保障水平提高的原则,布局调整不能以降低医疗质量、降低老百姓的医疗保障水平为代价,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基本医疗保障机构要保留,以备救急、公共卫生的需要;四是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流、物流集聚,如城区周边的乡镇,可逐步弱化乡镇卫生院的配备,鼓励向市区集聚。因此,当前的工作重点应做好“三个一”:一是编好一个规划,即“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通过区域卫生规划,实现城乡医疗设施的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二是完善一个网络,即按照“提升县级、巩固乡级、健全村级”的思路,完善市、镇、村三级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网络,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是抓好一支队伍,按照以防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的建设,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置。

3、以市场化理念推动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是治本之源。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减轻患者的负担。着力点是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打破政府统包统揽卫生事业发展的格局,大力推进公办、民营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早改早发展,早改更主动。改革中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大力鼓励支持社会民办医疗机构。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思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卫生事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卫生事业社会化的良性发展格局。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对于新办的医院要尽可能实行民办民营。卫生部门主要是着重把握市场准入制度,审核其资质、场所等是否符合条件,符合一家批一家。这方面我们已有所尝试,而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格局。这里特别要提到“桃源骨科医院”,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市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骨伤专科医院,病人来自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二十多个县、市、区,每天100多位就诊病人当中有60%以上的病人是外地的。这种引入市场化的理念,将卫生事业项目化,借助社会的资金,既推进了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了医院的档次和服务质量,同时广大群众也得到了实惠。我们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举办村卫生室,加强管理,规范服务。逐步形成市级医院(综合或专科医院)、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分院、村卫生室(农村卫生服务站)的四级联动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二是大力探索公有制医院实现条件形式。要做活乡镇卫生院及分院,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改革,探索股份制、合作制、租赁经营、委托经营,从而实现资源优化、资产重组,促进国有、民营医院互相补充、互相竞争又互相合作的格局,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以不断满足我市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三是大力推进各级公办医院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用人上,推行院长竞聘上岗和职工全员聘用制,并实行严格考核、末位淘汰、连续几年考核不合格和严重违纪辞退等制度。分配上,实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绩效工作制,同时,要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倾斜,拉开档次,增强压力与动力,以充分激发活力,提高效率。要通过多种形式改革,结合布局调整,促进医疗单位和广大医护人员努力提高服务技术、改进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从而真正办好市级综合及各专科医院,做强做好中心医院,激活乡镇卫生院及分院。

4、以项目化思路构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以项目化理念构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活力之源。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促落实,这是近几年来我市公共卫生工作取得的基本经验。今年,我市将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民健康工程有三大类十二项内容,要确保每项内容全部落实,就需要将内容进行细化,将任务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因此,我市在工作中将这项工程进行项目化,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落实。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方面,我市正在研究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项目为抓手,带动全市的防疫体系的建设。我市已将这个项目列入今年“310”工程备选项目,年内准备动工建设;在精神性疾病防治方面,除了正在积极筹建人防医院外,我市还把*第四专科医院的迁建工程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在20*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在血防工作方面,我市将血防工作与水利项目、土地整理项目、退耕还林项目相结合,彻底改善钉螺孳生环境,达到综合整治的目的;在农民健康体检方面,我市将农民健康体检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相结合,在进一步巩固现有43.3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将合作医疗与农民健康工程和健康档案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我市以“四城联创”为抓手,年内要通过省级卫生城市的复查确认,争取在20*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验收。

三、攻难克坚,把握关键,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今年卫生工作主要任务很重,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卫生部门要分清轻重缓急,从最薄弱的环节和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力争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要抓紧出台《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加快卫生布局调整。二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五大体系建设,主要是组织领导管理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五大体系;在建设五大体系当中,要以项目为中心,着重抓好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第四专科医院建设,完成卫生派出机构的设置等3项重点工作,同时要抓紧组建一支素质过硬、技术较高、战斗力较强的应急处置队伍。三是要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目前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受到群众的欢迎。但在政策上还不是十分完善,如农民个人自愿参与缴费机制、方便农民报销服务机制、两年一次为参保农民免费体检机制等还没有建立,这项工作下一步我们还要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四是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实施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共有三大类十二项内容,这是省里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而配套出台的政策,是为了达到加强预防少生病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是近期卫生工作的重点,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负起责任,做好农民健康工程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五是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我市副伤寒、艾滋病、肺结核、血防等重大传染病防控任务较重,难度也较大,各乡镇村、各部门一定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通力协作,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六是加快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卫生院及其分院改革要周密制定计划,先进行试点,然后再推开,成熟一家改革一家。同时,要进一步理顺卫生系统内部管理,深化用人、分配等制度改革。

今年卫生工作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我希望各级、各部门围绕重点,攻难克坚,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

1、明确职责,狠抓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卫生事业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来抓,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市里已成立了全市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同时要明确1名乡镇干部具体负责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各行政村也要挑选1名反应快、善沟通、工作实的同志担任公共卫生联络员,协助村两委做好公共卫生日常工作,并加强日常巡查,做到公共卫生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制定和实施好发展规划。发改、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制定全年卫生事业的宣传计划,以正面宣传为主,全方位营造卫生事业的发展氛围,努力形成全市上下、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

2、完善政策,狠抓发展环境。要着力打造公平竞争平台,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这段时间,政府召开了一个促进民营医院发展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各民营医院对各自医院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但要充分发挥民营医院的积极性,扩大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缓解群众“看病难”,关键取决于卫生部门管理职能履行得好不好、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环境好不好。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卫生管理部门上下一定要转变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支持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凡是有利于缓解“看病难”,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的发展都要支持。为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市政府已经着手制定一个政策性文件,比如对符合规划要求的卫生建设用地给予优惠,民营医疗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对政府办医疗机构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承担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并获得合理补偿等等,真正做到在血库供血、120急救、公共卫生补助、人才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发改、财政、国土、民政、规划等部门都要积极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在项目立项、资金、税收、社会保障、职称评聘等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助于民营机构发展的良好环境。我相信,只要各级、各部门真心实意地重视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一定能形成以政府所属医疗机构为主体、其它所有制医疗机构为补充,真正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

3、强化督查,狠抓工作成效。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缓解群众“看病难”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功夫,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检验效果、来赢得群众的支持、拥护和参与。因此,要把狠抓工作成效作为推进缓解“看病难”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准则,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构建合适的工作平台。为确保缓解“看病难”目标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市里将加大督促、检查和指导的力度,定期通报卫生事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逐步将卫生事业发展工作纳入到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工作责任制的要求,细化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乡镇和个人,层层抓好落实。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考核评比制度,加大检查考评力度,做到日常有督导,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对发展卫生事业过程中贡献突出的组织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行动迟缓、目标任务完成差的,要强化督促力度,追究有关单位领导责任。第二,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市里将每年召开一次卫生工作会议,交流各乡镇、各部门包括各医院在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部门和乡镇将予以表彰和鼓励。第三,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要通过工作简报、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集中宣传在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上成效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典型经验,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良好氛围,群策群力,和衷共济,努力形成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医疗救治范文第7篇

根据陕西省卫生厅下发的陕西省20xx年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预案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医疗救治模拟演练的目的是检验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应急指挥能力、各部门协调配合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高效处置能力、后勤保障能力。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弥补漏洞,形成指挥有力、反应迅速、流程规范、配合默契的医疗救治体系。

二、内容

三、方法

医疗救治模拟演练本着模拟事件、检验能力、考察环节、注重规范的原则。注重指挥部门与医疗机构相结合、单项医疗活动与协同作战相结合,应急处理与日常备战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采取现场设置场景和任务,现场展开工作环节,现场演练工作流程,现场提问、现场考察、现场点评的方法进行演练。

四、形式

医疗救治模拟演练按各部门和医疗机构承担任务不同,分为卫生行政部门、定点收治医院、设预检门诊的医院、设分诊预检点的医院共四个层次进行。主要形式分为单项演练、配合演练和综合演练三种。

五、督查

省卫生厅将于5月中旬组织有关专家组,对各地和相关医疗机构的演练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发现存在问题,指出薄弱环节和漏洞,督促被检单位改进提高、要求被检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汇报整改情况。并向全省通报有关检查情况。

六、责任

医疗救治模拟演练作为专项演练的一项主要内容,关系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传播,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等各项任务的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是各项准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医疗救治模拟演练工作,确保各项准备工作落到实处。对工作责任心不强,未组织演练或组织不力的相关责任人严肃查处。

医疗救治范文第8篇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落实国家、省有关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例和感染者的医疗救治措施,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重大传染病特困人群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二、救治(助)对象

(一)医疗救治对象:全县范围内确认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全县贫困的现症结核病患者;全县范围内经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确诊的人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霍乱病人或疑似病人、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病人以及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人。

(二)生活救助对象:全县范围内因艾滋病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特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因艾滋病导致父母双亡的孤儿;因艾滋病导致父母一方亡故的子女;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因艾滋病导致子女亡故且无其他人赡养的60岁以上的老人。

三、救治(助)原则

(一)适当减免、分级负担。对符合医疗救治或生活救助条件的对象,实行医疗费用或生活费用部分救助,所需经费除中央财政、省专项补助外,由市、县财政分别负担。

(二)注重实效、避免重复。对已经参加城镇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大传染病患者,专项救治与医保救治相互配合、互为补充,避免重复救治。本方案要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三)量力而行、不断提高。医疗救治及生活救助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随着财力的不断改善,逐步扩大救治(助)范围,提高救治(助)标准。

四、救治(助)对象确定

(一)医疗救治对象

医疗救治对象均需要提交:申请人申请、身份证(户口簿),不同的救治对象还需出具以下材料:

1.艾滋病医疗救治对象:确认实验室出具的HIV阳性感染者检验报告、CD4检测报告;

2.结核病医疗救治对象:当地县级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诊断证明等相关临床资料以及证明其为贫困人口的证明材料(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五保户证、当地乡政府或街道居委会出具的特困证明材料);

3.其他重大传染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对象:有资质的、县级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确诊证明。

(二)生活救助对象

生活救助对象均需要提交:申请人申请、身份证(户口簿),不同的救助对象还需出具以下材料:

1.因艾滋病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特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确认实验室出具的HIV阳性感染者检验报告、CD4检测报告(2005年前未开展CD4检测的病例除外,下同)和其他相关临床诊断资料以及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劳动能力丧失的证明材料;

2.因艾滋病导致父母双亡的孤儿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子女:确认实验室出具的其父(母)的HIV阳性感染者检验报告、CD4检测报告和其他相关临床诊断资料以及父(母)死亡证明;

3.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确认实验室出具的HIV阳性感染者检验报告和其他相关临床诊断资料;

4.因艾滋病导致子女亡故且无其他人赡养的60岁以上的老人:确认实验室出具的其子女的HIV阳性感染者检验报告、CD4检测报告和其他相关临床诊断资料、子女死亡证明以及当地乡政府或街道居委会出具的无其他赡养人的证明材料。

五、救治(助)内容

(一)医疗救治

1.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对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及CD4检测(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资金解决);对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进行抗机会感染治疗,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额4800元标准给予补助(省财政负担)。

2.结核病病人:实行免费检查(痰检及一次胸片)、免费提供抗结核药(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资金解决);按照结核病诊疗规范,对现症贫困结核病患者给予辅助诊断、辅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额900元标准给予补助,以实际发生额由当地结核病定点收治机构予以减免(省财政负担)。

3.确诊的人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霍乱病人或疑似病人、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病人;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病人的医疗救治、消毒隔离、专家会诊及省级财政部门确定的补助费用进行补助,省和县财政各负担50%。

(二)生活补助

对因艾滋病造成的特困人群给予生活救助。因艾滋病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特困艾滋病病人,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因艾滋病导致父母双亡的孤儿,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因艾滋病导致父母一方亡故的子女,按照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按照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因艾滋病导致子女亡故且无其他人赡养的60岁以上的老人,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以上生活补助经费,由省财政承担。

六、资金使用程序

(一)县卫生、民政部门根据本年度救治(助)人数,编制下年度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计划,商同级财政部门后,按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

(二)救治(助)经费的支付实行报账制。医疗救治经费由相关实施医疗救治的单位在完成救治工作7个工作日内,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附上医疗救治对象的相关资料;同级卫生部门收到申请后,7个工作日内签署审核意见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同级财政部门收到有关材料后,符合条件的,1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至实施救治的医疗卫生机构。

(三)生活救助经费由被救助对象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报当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当地乡镇政府或街道收到申请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实工作后报县民政部门;同级民政部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复核。救助对象凭民政部门出具的书面通知到财政部门指定的金融机构领取救助资金。

(四)补助到实施救治的医疗卫生单位的,被补助单位必须提供以下资料:前述的医疗救治对象确定所需要的资料及其他必需的相关资料(如姓名、工作内容、补助金额、单位、住址、联系电话等);医疗文书及可以证明其工作真实性的相关材料;工作实施总结报告;同级财政、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提供的其他资料。

(五)补助到个人的,救助对象本人需提供以下材料:前述的生活救助对象确定资料及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有关材料。

七、资金使用与管理

(一)救治(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我县各级财政部门要对救治(助)经费要实行专项管理、专项核算;

(二)救治(助)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要坚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充分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三)必须严格按照省、市、县有关规定的救治(助)对象、救治(助)范围、救治(助)人数和救治(助)标准使用救治(助)经费。医疗救治经费必须按规定补助到实施医疗救治的单位,生活救助经费必须补助到患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四)县(乡、镇)各相关实施单位、组织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日志及可以证明其工作真实性的相关材料;具体实施单位要将救治(助)范围、对象、标准等在一定范围内张榜公布,接受广泛监督。

八、组织与实施

(一)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卫生、民政、财政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艾滋病人生活救助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安排,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县(乡、镇)成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专家技术指导组,负责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工作技术指导,医疗质量抽查与评估等工作。

(三)实行重大传染病病人定点医疗诊治制度,加强防治能力建设和救治工作的业务技术培训,确保医疗救治工作安全。

(四)凡经确定的救治(助)对象,县级卫生、民政行政部门必须建立专门档案,并逐级填报汇总表报上级卫生、民政行政部门。

(五)县(乡、镇)要定期对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及艾滋病生活救助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向县政府、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提交专题报告。

九、考核与评估

我县各级政府及卫生、民政、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及艾滋病特困人群生活救助工作的督查,加强对定点诊治机构的监管,建立核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艾滋病生活救助、定点诊治机构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抽查。

我县将每半年抽查考核与评估一次,每次抽查数不少于医疗救治数和生活救助人数的20%。

十、附则

本办法由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医疗救治范文第9篇

一、目的

为切实加强对突发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工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水平,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有组织、有秩序、及时有效的救治伤病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县域内发生重大、特别重大事故,由县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指挥部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批准启动本预案。

三、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县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全县重特大事故的医疗救治应急处理工作。

总指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副总指挥: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县卫生局局长

县安监局局长

县卫生局副局长

县医院院长

县中医院院长

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

(一)指挥、协调重特大事故的现场医疗救治工作,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

(二)负责指挥县120急救站及有关医院的协调、联动、安排、组织急救车辆和医务人员;

(三)负责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的演练计划的确定、实施;

(四)负责督察县120急救站及有关医院医疗救治车辆、药品、物资的储备工作。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医政科,办公室主任由县卫生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卫生局副局长、办公室主任、医政股股长、卫生股股长、医政股副股长和安监局等相关人员组成。

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指挥部各项命令的上传下达,向指挥部提出处置建议;

(二)负责接听县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指令以及其他途径的接警工作(夜间和节假日由县卫生局总值班室负责);

(三)负责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的演练计划的起草和落实;

(四)负责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的跟踪反馈、总结报告;

(五)负责办理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接警处置和现场救治

(一)接警处置

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值班人员在接到报警或上级命令后,立即报告县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立即组织开展以下工作:

1、总指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立即启动本预案。

2、根据事故的大小、性质预计需调动的车辆、人员,立即组织县120急救站、县直医院急救车和医疗救治分队的医务人员赶赴现场。

3、向上一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简要情况,命令有关医院启动医院应急医疗救治预案。

4、在紧急情况下,通知事故现场附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赶赴现场,参加医疗救治工作。

(二)开展现场救治

1、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到达现场后,立即成立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迅速全面了解现场情况,做出初步判断和决策:①视伤亡人员多少设置伤病员分检处;②对现场伤亡情况和事态发展作出快速、准确评估;③视情况指挥、调遣医疗救治第二分队向现场集中、以及调动辖区内各医疗救护力量开展工作;④向县政府领导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指令;

2、参加医疗救治的急救车辆和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向医疗救治指挥部报到。总指挥部调度现场医务人员开展现场救治工作;

3、医疗救治人员对伤员进行分检,采取恰当的抢救治疗手段,并书写医疗救治记录单(包括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一式两份,一份向指挥部报告汇总,一份置于伤员衣带内提交接纳伤员的医院(记录单样式见附件2);

4、现场医疗救治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开展伤员抢救;

5、根据情况指挥部协调公安、交通、药监等部门协助解决医疗救治有关的交通、伤病员的转运、药械调拨等工作;

6、如有必要,指挥部现场总指挥搭建现场医疗急救场所,组织开展现场急救;

7、发生传染病需采取卫生防护措施的,要求救治人员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并组织疾病控制部门开展消毒工作;

8、当伤员转运到医院后,立即由有关医院启动院内救治应急预案,开通绿色通道,集全院之力,救治伤员,减少伤亡。

9、做好事故医疗救治的报告和总结工作。在进行现场和医院救治的同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医疗救治情况,在救治工作完成时,将详细情况向县指挥部汇报。

10、组织有关人员总结此次医疗救治的经验做法,查找不足。

五、医疗救治队伍及职责

(一)组建医疗救治队伍。由县卫生局牵头,抽调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妇幼保 健院的医务人员组建3支医疗救治队,以县医院为主成立第一医疗队,以中医院为主成立第二医疗队,以妇幼保健院为主成立第三医疗队,三支医疗队队长和副队长分别由医院主管院长和医务科长担任。医疗救治队员由医院选择政治、业务素质高,身体健康,应急能力强,专业互补的医务人员,登记造册,人员名单报县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指挥部办公室备案,每两年视情况进行调整。每支医疗队细划为2支医疗队,在接到命令后,各医院的第一医疗分队立即召集集合,赶赴现场,第二医疗分队根据情况集中待命。当发生传染病、职业中毒情况时,通知防疫人员参与现场处理;当现场可能需要紧急用血时,县医院要立即准备好血液,等待命令出发。

医疗救治队的职责是:

负责事故现场受伤人员的现场抢救工作和向救治医院的转运;负责提出进一步开展现场抢救的建议并根据指令开展抢救工作。

(二)细化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包括危险化学品事故、建筑施工事故、火灾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民用爆破物品和烟花爆竹安全事故、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职业中毒事故等),细化工作措施和救治预案。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分别制定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应急预案,报重特大事故治疗救治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三)加强医疗队伍的培训和模拟演练。根据预案医疗救治的不同要求,加强对医疗救护队员的培训,提高现场的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重点掌握检伤分类、徒手复苏、骨折固定、止血、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清创、缝合等基本技能,并举行模拟演练,达到实战要求。

县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应急指挥部每年要组织各支医疗队,有针对性的开展1—2次模拟演练,各医院至少要组织队员进行2次以上培训和学习。

六、工作和纪律要求

(一)加强接警工作。加强日常值班工作,接警要做到认真、仔细、全面,做到对事故反应迅速,处理得当。

(二)参加医疗救治的人员,必须服从指挥和调遣,做到令行禁止。相关单位和人员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严守纪律,保证医疗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三)有能力收治伤员的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推委转送的伤员。

七、物资储备和后勤保障

每支医疗队要配备至少一辆救治车,一定数量的急救药品、敷料和试剂,一些必要的抢救仪器设备,由所在医院保管,县医院要储备足量的各型血液,以备急需。以上急救药品要登记造册,保证需要时随时提取。并做好车辆、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始终处于良好状态,药品等定期到药房进行更新。(具体药品物资清单见附件1)

八、附则

(一)制定、修订与解释

本预案由县卫生局同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订,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本预案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二)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县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药品物资目录

2:县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记录单(样式)

3:县医疗救治队专家组名单

4:县医疗救治队名单

5:县医疗救治队后勤保障组名单

6:县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体系框架图

附件1:

县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药品物资目录

1、注射用药:

抗菌素、止血药、抗休克药、心血管药、麻醉镇痛药、止痛药

2、静脉输液制剂: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药、脱水利尿药、氯丙嗪、破伤风抗毒素

3、口服药:

黄胺类药、抗菌素、解热镇痛药、脱敏药、消化系统用药、心血管用药、五官科用药、镇静安眠药

4、外用药:

酒精、碘酒、紫药水、红汞、绷带、纱布、胶布、脱脂棉、止血带、三角巾、各种纱条、固定夹板

5、器械: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各种型号注射器、针头、输血输液用品、气管切开包、导尿管、静脉切开包、橡皮手套、洗手用品、高压消毒锅、胸腹腰穿刺包、氧气、担架

6、手术包:

剖腹探查包、麻醉器械及用品、胸科器械包、扩创缝合包、妇产科的剖宫包、人流包、骨科器械包、一次性手术衣帽、简易产包

7、救治箱备:

听诊器、体温表、棉棒、压舌板、针灸针、三角巾、绷带、四头巾、胶布、小夹板、剪子、手电筒、22号针头、5毫升注射器、2%碘酊、安眠药、可拉明、付肾素、阿拉明、洛贝林、去痛片、晕海宁、四环素、痢特灵、莨菪片、氯喹

8、生活用品:棉大衣、被子、水壶、雨衣、雨鞋、塑料布、蚊帐

9、充气抢救帐蓬

附件2:

县重特大事故医疗救治记录单(样式)

姓名___________性别_______年龄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

体温_____℃血压_______毫米汞柱呼吸______次/分

脉搏_____次/分血型:aboab

神志:清醒浅昏迷深昏迷

双侧瞳孔:等大不等大

光反射:存在消失

主要阳性体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步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置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置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步治疗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3:以下略

附件4:

医疗救治范文第10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市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在我市现有省级(包括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我市成为西部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最迅速的城市。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在加强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市政府统一指挥。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到2010年底,重点制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放射污染和辐照事故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治和灾后防病应急预案》、《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各区(市)县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疾病应急预案。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二)加强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1.建立*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到20*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军区总医院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所需培训和装备配置等费用,由市卫生局向市财政局专题报告安排;需配置的救护车辆,纳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车配置中,统一调度和使用。

2.加强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要加快各自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建设。

3.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卫生局牵头,聘请我市范围内包括部、省、部队医疗、教学机构在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和修订;指导市卫生局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承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安排的其他技术工作。

4.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应急救治。

各医疗机构要组建一支由分管业务院长为队长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做到组织、人员、车辆、通讯、必要设备及救援药品“六落实”。平时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统一指挥。

(三)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建设。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1.依托市第二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军区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四)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培训。建立市级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基地,力争用3年时间对急诊科医生和从事急救人员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培训面达到90%;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培训。以市传染病医院为基地,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培训。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军区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发给院前培训证书。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目督办、市卫生局、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政府目督办、市红十字会等组成。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各项目方案。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卫生局局长担任。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由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

(二)加大财政投入。从20*年起,根据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需要,市财政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对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建设、应急事件医疗救治等方面给予支持。各区(市)县要对120急救指挥中心二级指挥平台建设、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及设施、设备配套等给予专项资金保证。

上一篇:医疗机构范文 下一篇:粮食安全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