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

时间:2023-03-19 11:07:20

研讨会会议纪要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第1篇

主 持 人:毛大龙

出 席 人:黄立鹏、张福良、黄炜、王梅珍、陈星达、陈运能

列 席人:林建萍、徐进、李克让、梁慧、朱国定、吕秀君、郑禄红、李滨、张剑锋、董珍时、夏朝丰、陆丽君、刘雪燕、任振成、冯盈之、范建波

一、毛大龙同志传达了全国第二次产学研工作会议精神和2014省教育工作要点。要求要结合上级指示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会议决定,王梅珍同志协助毛大龙同志主持学院行政日常工作。各单位、部门要及时向分管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分管领导要在职权范围内大胆工作,及时拍板。如有重要问题需要学院解决,则提交办公会议研究。

三、毛大龙同志再次重申了会议制度改革和加强管理问题。毛院长强调,院长办公会议是决策会议,研究、解决学院办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形成例会制度,如无特殊情况,每周一上午召开,以确保及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具体程序是,每周四前,在取得分管领导同意后,将需要解决的议题提交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的问题,即为学院决策,各单位、部门要认真执行,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

毛院长就有关部门反映的教学管理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再次重申,一定要理顺工作关系,部门与部门之间、机关与分院之间、分院与分院之间一定要做好沟通、衔接工作,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机关职能部门要注意通过努力工作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基层分院要提高工作效率,对没有按时间控制点完成任务的要提出批评。要切实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查漏补缺,努力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

三、会议决定,要进一步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责成学生处结合教室管理等工作,落实好学生的勤工俭学任务。将教工餐厅移到二楼,一楼餐厅全部供学生使用,以解决学生就餐拥挤问题。针对校外施工单位晚上违规施工,影响学生休息问题,会议责成计划财务处立即与高教园区管委会反映,尽快妥善解决。

四、会议决定,要规范学生的技能鉴定工作。重申,学生毕业之前须取得中级以上技能证书,才能发给毕业证书。由产业园设计中心(考工站)具体组织学生的报名、培训和考核工作。

五、会议决定,要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争取利用暑假期间,组织教工到境外考察学习。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第2篇

北京大学校园交通问题研讨会于20__年11月8日上午在办公楼103会议室召开。会议主要针对校内交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设想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会议由北京大学副校长林钧敬主持。与会人员如下(按姓氏笔划为序):[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略

北京大学交通问题比较突出,全校师生反应强烈。最近,学生在网上关于校园交通问题的讨论已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其中部分意见比较偏激,但也确实反映了某些实际情况。北京大学副校长林钧敬首先对交通现状进行了剖析:

1、造成交通拥挤、混乱状况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北大海淀园区占地106公顷,其中58为园林水系,目前校内已建60多万平方米建筑,非常拥挤。现有全日制学生20,000名,学生、教职员工中午在校内食堂吃饭人数达40,000多人。在校内活动人数超过40,000人,校内自行车20,000多辆。机动车平时基数已很大,周末及傍晚还会明显增多。

外部原因是东临白颐路修通,南面北四环贯通,西边西校门与蔚秀园之间存在一条市政支路,将北京大学分割、包围在中间。外部不顺畅,内部面积有限,同时管理和规划工作又相对滞后。学校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去年开始禁止大排气量摩托车进校,今年将逐步禁止小排气量摩托车进校。

2、校园交通应做好规划,并且坚决落实。目前我校校园基本上仍为80年代的格局。据了解,“”前北大学生人数最多只达到7,000名,而目前已超过20,000名,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学校格局近20年的主要变化仅为在西侧增加了西机动车门,东侧的白颐路打通至圆明园。学校的规划和管理要兼顾师生、交通、治安管理等各个方面。

3、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处罚力度。不然对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将会造成影响。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限制学生开车进校,限制MBA学生车辆进校;限制进校游览参观人数,限制在300人/日。关于参观人数的控制,党办校办、学工部、团委应负起责任。

发展规划部部长岳庆平和保卫部副部长刘长友分别汇报了两个部门就解决校园交通问题进行的调研情况。会议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校机动车车门调整的建议

1、目前,我校西侧机动车门外道路狭窄,交通流量饱和,经常造成堵塞。建议将西侧机动车门向南移至勺园锅炉房西面,正对海淀体育馆北侧道路。新门与海淀体育馆路口相对应,形成十字路口,便于管理,有利于我校机动车出入。

目前在勺园锅炉房西面开设机动车车门,道路宽度可能受到局限,车辆通行对于勺园住宿客人休息会有影响,可能会影响天然气锅炉房的运行安全,在紧密功能区域楼群之间增设机动车道是否合适值得商榷。但从长远规划来讲,若实行功能调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构想。会上也有人认为,对准市政干道开门,起不到减少校内交通流量的作用。

2、建议关闭西南门按学校原有规划在资源宾馆北侧另开西南门。由于四环路开通,学校南侧道路已改为单行线,除了332路公共汽车站外,其他车站都设在资源宾馆及硅谷电脑城门前。另外,万柳学生公寓启动后几千学生每天出入西南门,现西南门学生出行乘车非常不方便,建议新开西南门。

二、关于校园内交通管理及环境治理

1、保卫部建议禁止所有摩托车在校园内行驶。为了方便家离校远,需以摩托车为交通工具的教工上班,需在新建西侧门、东南门建两处摩托车停车场(只供教工凭证停放)。

2、保卫部根据区域功能的划分及限制时段的要求,相应地设置了减速带、隔离墩及隔离柱。建议在校内设立一定范围的步行街,以及机动车禁行区和机动车限时禁行区。

3、建议在校内道路十字路口设立重点场所指示牌,减少机动车因找不到目的地而在校园内到处乱行。

4、燕南路必须加强治理,目前治理力度不够。理科楼群3号楼北侧道路加宽后,机动车乱放现象严重,应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近两年校内的交通标志已向社会接轨,但校园内道路不属于公共道路,处于交通法规管理的真空地带,保卫部的执法权力有限。

5、目前,校内废弃的自行车拉都拉不过来。校园秩序必须严格管理,严肃校风、校纪。治理交通和环境单靠一个部门不行,必须上下一心,各部门一起努力。光有民主没有管理,是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上下课时段交通拥挤是客观现象,对于学生的解释工作学生会可以来做。

三、关于校园内车辆停放问题

校内车辆增长很快,个别学生已开始拥有汽车,并有增多的趋势。同时有些校外车辆长时间停在校内,使校园成了停车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学校尽快启用理科楼群地下停车场。

2、在对外交流中心南路修建停车场。

3、在图书馆和五、六院之间及五院六院之间修建停车场。

四、关于对外单位车辆实行收费的建议

目前海淀区高校除清华大学外均为全天收费,北京大学现为节假日以及傍晚收费。有部门建议学校对机动车进校实行全天收费,以限制进校车辆。机动车门可以实行“进门领卡,出门交费”的管理措施,这样既可以起到限制机动车流量的作用,同时又可减少交通堵塞的现象。为了限制校外机动车入校,收费可采取半小时内离校不收费的政策,鼓励校外车辆尽快离开校园。同时建议对机动车停放实行按时收费。

五、减少校内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目前,北大校园内施工项目比较多,今后施工设置围档将尽量少占道路,为学生交通提供便利。为此,校内各单位自筹资金的一些小型装修、改造工程除了按照学校规定的立项审批程序,向发展规划部申报外,还应向总务部、基建工程部报备。

六、关于理科楼群4号楼建设及北侧道路

理科楼群4号楼开工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预计在今年11月底或12月初开工。目前东南门的机动车道位置将是施工工地,开工之前东侧机动车门交通问题必须解决,时间紧迫。规划中理科楼群4号楼北墙以北6米将是一条9-12米宽的市政道路。

法学楼东侧运输中心车门若向北挪需要报批时间,恐怕在理科4号楼正式开工前难以完成。

按照市政规划要求,白颐路两侧单位的大门均只能右转弯进门,出门只能右转弯。只有成府小学南面十字路口向北行驶车辆可以左转弯。理科楼群4号楼北侧将设置一条学校规划中的正式机动车道路。该路在北大科技园范围内,基建工程部应尽快与北大科技园联系,由于时间紧迫,可以先修一条“毛路”(临时性道路)。不但要解决理科楼群4号楼的施工道路问题,而且更应考虑学校机动车通道问题。此事请基建工程部拿出实施方案,向学校报批并尽快实施。七、总结

北京大学副校长林钧敬做了归纳总结:学校法学楼东侧运输中心车门不能对校外车辆开放,长远规划理科楼群4号楼北侧的门将对外车辆开放。道路将向西延伸至与遥感楼西侧的道路连接,车辆可以通过生物楼南面的道路向西行驶。将在图书馆以及周边区域形成教室区,未名湖以南主要规划为教学生活区。在此区域中尽量减少车辆穿行。

由于学校容量有限,长远规划必须控制规模。过去仅认为学生宿舍不足是一个瓶颈,事实上学校其他资源都十分有限。楼房要盖,道路也要修。小汽车进校园的代价实在太大(每辆停放要占地25-30平方米)。今后解决校园交通问题的总体方针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定下来就贯彻到底,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关键后改善。

由发展规划部牵头对校园交通做出整体规划。保卫部负责整理校园管理制度,颁布后严格执法。

目前,以下几件工作需尽快落实:

1、理科楼群4号楼北侧的“毛路”必须按期修通。

2、理科楼群西侧须尽快绿化。

3、勺园门前的黑车“毒瘤”应尽快加以治理。

4、应加强对燕南路路边市场价格、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东西不能摆放出门槛,坚决不允许卖水果以外的东西。此事委托综合治理办公室进行调查。对不服从管理的摊位可以撤消。

5、东南门外出租车停放太多,严重影响交通。保卫部要在此处设立禁止停放标志。对违规停放的车辆可以抄录牌号,报交交通管理部门。

6、对原有交通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不合理的可以废除。

7、对校外旅游参观由党办校办、学工部、团委严格控制审批,由总务部进行跟踪落实。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矫正对象;再犯率;机构设置;监督执行;教育矫正

研讨会由上海政法学院院长助理王蔚主持,关保英副院长致词,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姜爱东局长作主题发言。由于此次研讨会参与发言的代表人数较多,本文不可能详尽每一位代表的观点,故本文选取几位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重点阐述他们关于社区矫正的观点和看法。

一、全国社区矫正的回顾与展望

姜爱东局长用权威的数据给与会代表介绍了社区矫正的基本情况:2009年上海政法学院举办过社区矫正工作研讨会,同年中央批准社区矫正在全国试点,试点省份20多个,社区矫正对象20多万。现在社区矫正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除之外的其他地方以乡镇街道为标准全面覆盖,目前社区矫正人员60多万,比2009年增加了40万。上海政法学院的社区矫正中心以刘强教授为代表对社区矫正工作倾注了很多心血。《社区矫正法》的论证,全国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建设,他们都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

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在我国的发展形势:一是社区矫正工作现在全面开展,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大幅度增加。到第一年的10月底全国各地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66.5万人,累计解除矫正100万,现有社区服刑人员超过66万,这是最新的数据。今年净增加近10万,现在每月社区矫正机构要接收3万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矫正2万,主要是人民法院判决的缓刑的社区矫正人员。判处缓刑的罪犯数量大幅度增加,监狱扩大假释、保外就医或暂予监外执行的这部分人增多。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率保持在0.2%左右,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特大案件。

二是社区矫正执法水平制度建设有新的进展。今年5月司法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矫正执法工作的通知》,各省市司法局司法厅非常重视,社区矫正部门还按照部署制定了预警方案。各地积极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建设。执法工作规范、处罚程序规定、调查取证实务规范三项社区矫正制度,为社区矫正依法规范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截止到10月底,全国有30个省市司法厅局经所在省市编办委批准设立社区矫正局处办,目前只有与河南还是在基层。全国91%的地市、州司法局和87%的县市司法局单独设立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全国省地县预计从事社区矫正专职的工作人员有9980人。从事社区矫正的社工有7.1万人,社会志愿者有60.1万人,但人数还不够。去年11月司法部联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现在全国28个省级市、72%的地市中、62%的县市将社区矫正财务纳入统一财政计算。2013年全国各地社区矫正经费达到8.43亿元。各地非常重视社区矫正场馆设施建设,像北京、上海、江苏等省普遍建立了社区矫正的中心,一些地方还在乡镇建立了阳光驿站,在村居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这些场馆集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扶功能于一体。上海提出了非常低的再犯率,取得这样好的效果社区矫正的场馆功不可没。年初,司法部出台社区矫正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和社区服刑人员定位信息规范。全国各省区市78.3%的地市、州和77%的县市区都开展了社区矫正信息化工作。天津、江苏等10个省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联网,信息化的发展也是社区矫正十年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区矫正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总结社区矫正发展的同时我还应认识到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满打满算社区矫正十周年,施行才四周年,机构队伍力量和社区矫正的繁重的任务不相配套;社区人员的素质和承担的社区矫正的职责不相适应 ;社区矫正的专职队伍和社会力量的协作配合与非监禁刑罚执行的综合性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另外,全国一些地方的社区矫正经费还没有达到很好的落实,更主要的是社区矫正的制度建设任务繁重。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的提出要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确立新的目标。下一步社区矫正的实务部门要落实三中全会的精神,拿出措施拿出办法。

二、中国社区矫正特色与改革创新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张荆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吴宗宪教授参与了本轮发言交流,张荆教授在题为《社区矫正的北京特色及主要问题研究》的发言中通过介绍他参与的国家课题一项调研,全方位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的基本特点、“北京模式”的问题和对策。

张荆教授指出:2012年1月两院两部颁布《关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后,全国社区矫正工作有趋同的现象。北京和上海作为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头羊,对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京模式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此次调查有3教授牵头、5副教授还有研究生参加,访谈了55位人员,举行13场座谈会。

(一)北京模式的特点主要概括为四点

1. 维稳理念下的严格管理

北京属于特殊区域――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社区矫正首先要考虑首都的稳定,所以在开始运行时就是一个行政化的执行措施。严格管理社区矫正对象,提升管理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处置突发性的,防止脱管、漏管等重大事件的发生,是维护北京的基本保障。只有稳定才能进行社区矫正。

2. 监狱干警全程参与社区矫正管理

相关文件中,北京模式规定了监狱干警全程参与,包括会见时必须着警服等等。从2003年7月,市监狱局和劳改局首批派31名干警,以后是一名副局长负责整个全程工作,一名正局长来统筹,9名后备干部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年北京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到2008年,全市共抽调411名干警,轮岗回单位是54名,全年从事社区矫正的有351名,其中干警领队(副处级)全市有18名,分布在18个区县。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2012年底,全市有313个司法所达到了每所一警,对于矫正数量较多的司法所可以达到一所两警。现在正在努力扩大逐渐变成一所两警。

3. 40、50协管员的社区矫正参与

从社会参与角度来讲,他们主要是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两类,但是无论工青妇还是工会,他们的参与率是很低的,基本维持在5%左右。主要参与主体是40、50人员,他们的岁数都在40到50岁之间,退休或下岗一年以后,需要一个社会公益组织帮助,通过面试和笔试,必须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工作责任心,能够使胜任社区矫正工作,把他们叫做协管员。协管员在上岗之前要在司法行政部门进行为期两周的上岗培训,培训合格以后颁发协管员的聘书,并且要支付劳务费。在丰台调研时了解到2013年5月份支付的劳务费是1700块钱左右,同时缴纳五险一金。因为他们是40、50人员,会有买断的钱以及退休以后每月的退休金,所以1700块钱可以维持生活。随着队伍的相对稳定,总体的参与率是在98.7%左右。

4. 阳光中途之家建设

与上海的阳光驿站不太一样,它是司法部门直接领导的事业单位,一般是副局长做中途之家的主任,具有很强的行政化。2007年底,朝阳司法行政系统率先成立了阳光中途之家,2008年奥运期间投入使用。根统计,2013年底,北京16个区县已经建立了阳光中途之家,总面积达17381平方米,运转良好。2013年8月,根中途之家5周年的会议上公布的数据,5年内共接受64人,平均入住时间是5.2个月,刑满释放人员(三无人员)占到94%,同时了解到刑满释放人员与社区矫正人员是有区别的,因为刑满释放人员是自由人,在入住中途之家为避免出现人权问题会有申请手续。接收的64人中50岁以上的有37人,占57.8%,15名患有心脏病、癌症、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患疾病的比例比较高达到23.4%,27人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占42.1%,这是北京的特色。

(二)北京模式的问题和建议

1. 科学评估与理念变革

北京强调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危险性,在警力与装备方面会增加投入,这些人之所以会进行社区矫正,是因为判断他们对社会没有危害,那么他们到底具有多大的危险性必须进行科学预估,如果把他们预估到过于危险的话,在制定形势政策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所以进行客观的危险性评估非常重要。另外从社区矫正自身的发展脉络来看,人类从肉刑到自由刑,最后到对轻刑犯的社区矫正,世界共同的一个理念就是人道主义,在北京维稳理论的前提下可否把这个理念提升至与世界的理论同步。

2. 探索社区矫正自身的规律

因为北京社区矫正是来自监狱教育教养工作联络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事监狱管教和劳教工作,他们的基本思路是按监狱的改造方式来进行,在起步时迅速把监狱的管理方式用在管理社区矫正对象上是有效果的,但是十年以后就应该探索社区矫正自身的规律,完全使用监狱的累进制、惩罚制,强制性管理未必符合社区矫正的开放式规律。

3. 突破民间参与率低的“制度瓶颈”

美国的社区矫正来自鞋匠,日本来自于慈善家,是从下而上的发展过程,中国则是从上至下的过程,目前民间的参与率是非常低的,要考虑如何提高民间的参与率,毕竟社区矫正是开放的、以民间为主体的制度。

4. 强化阳光中途之家的救助功能

现在管理、管制强调比较多,但总体来讲,目前北京中途之家的控制力比较高,运转相对单一,可以强化其救助功能方面,比如将对三无人员的救助的时间从半年延长到一年。

5. 改革狱政管理制度,形成社区矫正的规模效益

从调查看,北京从2004年到2013年1月积累的社区矫正人数平均到每所18人左右,人数并不算多,完全没有必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以社区矫正工作为中心就显得不专业,这种情况下可以改革某些狱政管理,比如,监狱可以减少减刑和扩大假释。参考日本2011年的数据,51%的人是假释人员,这些假释人员来到社区以后基本上都进入到了社区矫正的范畴,占总数的81.1%。现在在基层的社区矫正对象形成不了规模,甚至有些所就管两三个人,没有必要提供警力和物力,这样的话就会使它出现很多问题,狱政制度改革或许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6. 转变社区矫正的政府拨款方式

目前常见的拨款方式是人头费。按照社区矫正对象的人头费进行财政拨款可能更加科学。

7. 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的上移

民间参与率低是因为公权力的触角已延伸至街道,这样导致民间退得越远,建议在区县一级建立专职的司法矫正官,给民间参与社区矫正留下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董杰(1990- ),汉族,男,江苏沭阳人,上海政法学院2012级刑法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政策;马秀峰(1988- ),汉族,男,河南洛阳人,上海政法学院2012级刑法研究生,研究方向:犯罪社会学;曹辉(1990- ),汉族,女,江苏南通人,上海政法学院2012级刑法研究生,研究方向:监狱学。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矫正;矫正对象;机构设置;教育矫正

吴宗宪教授在题为《中国社区矫正立法若干问题探讨》的发言中介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性质、《社区矫正法》的定位和制定《社区矫正法》应予考虑的其他内容三方面内容。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性质

在中国社区矫正工作取得重要成绩、被写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制定《社区矫正法》已经成为中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迫切任务。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性质这些年来有不同的看法,但本人始终认为2013年两院两部通知中的非监禁刑罚活动是比较准确的,如果不能守住这个底线的话,那么社区矫正的工作会面临很多问题。

二、《社区矫正法》的定位

《社区矫正法》应当属于专门法或其他法律,国家的法律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基本法律,另外一类是常委会制定修改的法律。《社区矫正法》应该属于第二类法律。

三、制定《社区矫正法》应予考虑的其他内容

(一)充分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1. 流动人口、犯罪和社区矫正。这是中国社会变化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3亿,这些人是犯罪的高发人群,他们犯罪以后法官在适用非监禁刑的时候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在相同的情况下本地的容易判缓刑,流动人口不容易判缓刑,还有这些人判了非监禁刑后如何进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法》对这些重大的问题应该有所关注,最好有比较恰当的规定。

2. 各地社会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问题。北京、上海、江苏三足鼎立,还有一些东部省份发展也很好,但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在社区矫正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地区如何开展社区矫正,我觉得未来的法律应该予以关注。

3. 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问题。公权,法无授权即禁止;私权,法无禁止即允许。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衡量社区矫正工作的话那么可能很多方面没有授权,这就要求在未来的法律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尽可能把法律制定的详细一点。同时也要注意到中国目前法治建设的最大问题――有法不依,跟立法本身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制定这个法律的时候应当尽可能编织比较严密的法网。

4.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带来的问题。有一些联合国规定的条约在法律中必须加以关注。外籍社区服刑人员未来会不断增加,立法中要予以关注。

(二)充分反映中国社区矫正的实践

我觉得应该将已经有的经验很好的反应到的立法中,比如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开展工作;工作队伍建设模式,“三结合”模式;社区矫正小组;分类管理等可以在立法中加以明确。也有些问题,立法应予以关注。比如社区矫正执法者的名称,现在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的正式名称是助理员,这个称呼是有问题的,因为将来他们要独立执法而不是协助他人执法,应该具有自己的名称。大家普遍关注的警察问题、经费问题,立法都应该予以关注。

(三)考虑相关文件和立法的内容

本人概括了“512”,5就是两院两部的五部关于社区矫正的文件:(1)就是司法部的部门规章;(2)就是两部法律中的相关规定,《社区矫正法》制定的时候应该将这些已经公布的文件和立法规定加以整合完善。

(四)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社会做法

借鉴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建议应该建立社区服刑人员行政投诉的制度、体现性的教育制度、家庭渐进型的制度等等。

(五)着眼目前情况并且适度超前

立法首先要解决目前遇到的重大问题,但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应当有前瞻性的规定。比如社区矫正管理机关的名称,关于基层社区矫正机构的规定,关于社区矫正附属机构的规定等等。

(六)认真对待已有的建议文本

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官方的立法建议文本,司法部已经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的《社区矫正法送审草案稿》对立法机关来讲也是建议文本,同时对民间的立法建议文本也应该加以重视。

四、社区矫正的性质任务、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研究

上海政法学院刘强教授在题为《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非监禁刑模式选择与推进路径研究》的发言中阐述了社区矫正的第一任务与司法所不是社区矫正基层执法机构的最佳选择两方面内容。

(一)社区矫正的第一任务

多数人对社区矫正的任务并非明确。第一位的任务是监督管理还是教育矫正?严格说来,应该是惩罚犯罪。

监督管理不能表达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的特有属性,因为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不仅是执法人员可以运作,非执法人员也可以实施,但是惩罚犯罪工作的主体则具有排他性,在当今中国,它应该是国家赋予的具有刑事执法权的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来实施。教育矫正并非是社区矫正中的根本任务,而是在社区刑罚执行中派生出来的任务,尽管这一任务具有重要性,但并不能替代和置换惩罚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因为刑罚的本质属性是它的惩罚性。需要通过惩罚来实现国家对犯罪的否定评价以及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作用。明确惩罚犯罪的首要任务要求构建适合国情的社区矫正惩罚机制,更正对“社区矫正”一词的误译误读。

(二)司法所不是社区矫正基层执法机构的最佳选择

司法行政机关替代公安机关管理社区服刑人员的重要性并非仅仅在于政法部门各家的相互制约,公安警察不适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在于派出所不是社区刑罚执行专业化的机构。因此用司法所替代派出所管理不仅降低了执法的权威性,而且犯罪控制和预防的资源也不如公安机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社区矫正的基层管理机构不宜放在司法所而需要放在区县一级,适当打破乡镇街道行政区划的界限,以团队和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刑罚执行活动,这样有利于在国家立法中确立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执法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利于专业化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减少执法中人际关系的负面干预,有利于社会资源自主的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利于避免以司法所为单位工作效率低、影响司法所原有工作正常开展的问题。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崔会如教授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者基本问题研究》的发言中介绍了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构成、性质与来源和素质要求三方面内容:

1. 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构成

目前缺乏权威的法律对这个问题进行界定,2004年颁布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明确: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有关社会团体成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2012年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明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和社区矫正辅助人员。本文观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构成应采用“1+X”模式:“X”包括社区矫正执法者、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及社区矫正志愿者。

2. 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性质与来源

(1)社区矫正执法者的性质与来源。社区矫正执法者是社区矫正工作者中具有执法地位的工作人员,在社区矫正日常事务中居于核心地位。我国社区矫正执行机关正在经历着由公安机关向司法行政机关的过渡和转移,社区矫正官制度表明了社区矫正执法者的未来发展方向。《刑法修正案八》公布后,公安机关由原来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角色逐渐模糊。实践中主要承担社区矫正日常事务的是司法助理员,还有抽调的监狱干警和劳教警察。

(2)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性质与来源。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录用并辅助社区矫正执法者开展相关工作的全日制工作人员。目前在我国社区矫正的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一批全日制的社会工作者,如上海的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的工作人员。

(3)社区矫正志愿者性质与来源。社区矫正志愿者是指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并由有关部门登记,自愿无偿参加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兼职主要由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组成。

3.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执法者的职业素质上:执法严明,廉洁奉公。学历上:本科以上学历;社会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和专业的知识;志愿者应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具备胜任社区矫正相关工作的能力。

五、社区矫正中的重要问题探讨

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的戴艳玲教授在题为《社区矫正执行中教育矫正之强化》的发言中论述了教育矫正的目标定位、目前教育矫正工作大体上的评述和教育矫正改进方向以及重点措施三方面内容。

(一)教育矫正的目标定位

一个是基于刑罚执行的目标定位;尽管在社区矫正中只有管制刑是刑种,其他几种都是刑罚特殊的执行方式,但是其刑罚执行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社区矫正的教育矫正和监禁刑的教育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和目标定位上是一致的。二是基于社区内行刑特征的目标定位。社区矫正的社区内行刑特征是非常突出的,其教育矫正的意义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促进对社会的补偿。二是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对家庭和社会的重新融入。

(二)目前教育矫正工作大体上的评述

2003年两院两部的通知把社区矫正的任务定为三项:监督执行、教育矫正和帮扶。现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又把教育矫正主要聚焦为三点:思想教育、社区服务和心理矫正。必须承认思想教育、社区服务和心理矫正的总体定位是准确的,至于在实践操作的遇到的问题是可以改进提高的。

(三)社区矫正过程中,教育矫正改进方向以及重点措施

1. 教育矫正基于刑罚执行的意义体现的比较充分,但是社区内心理和行为的修复与融入体现的比较弱一些。

2. 对社区服刑殊群体关注不足。实施办法中也规定了分类教育和个案教育,但在实践操作中很少建立起有价值的分类教育。

3. 教育矫正的互动性不强。很多教育矫正在实施方式上还延续了监狱矫正方式,互动性和自觉意识的促进比较弱。

在坚持既有经验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以下改进:

在目标和方向上:基本生活能力;家庭融入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在内容和方式上:补充个案管理相关内容;制定矫正计划,把握个体需求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规定集体教育与小组矫正及个案矫正计划相结合。

六、结语

此次研讨会,既有实务部门的经验交流,又有科研人员的学术探讨;既有思辨分析,又有定性定量研究;在对社区矫正立法的研究中,既有实体的内容,又有程序的内容。在提问和自由发言环节,又不断出现新观点,最后由全国人大法工委的代表从国家法治建设的高度介绍了社区矫正立法涉及的主要问题。会议之后与会代表参观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在区县一级的工作平台――松江区社区矫正中心。2013年12月15日11时,社区矫正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圆满结束。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第5篇

2009年4月10日-2009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和美国Rochester大学医学中心合作举办的“促进中国精神卫生学术研究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召开。来自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卫生部科学技术与教育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等机构的领导,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东南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等精神卫生与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美国Rochester大学医学中心的专家以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近4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于欣所长作了“中国的精神卫生需求”主题讲演,探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社会及公众对精神卫生服务产生了新的需求,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研究水准和范围对重新规划我国的精神卫生服务和提高其质量都有不小差距。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孔灵芝副局长对此作了专题评述,她指出,任何精神卫生决策都应有科学证据的支持。科学研究不但要有助于解决临床问题,探讨未知现象,还要对服务和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估,特别是要考虑到我国的发展速度,研究要有一定前瞻性。黄悦勤对中国30年来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科研发展作了系统评价。张岱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家座谈,与会专家与来自于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卫生部的国家科研管理人员对当前我国精神卫生研究管理机制与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Eric Caine从历史发展和优先科学研究重点等角度对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进行系统介绍之后,国内专家分别从生物精神病学、精神疾病治疗学、社会精神病学以及心理学等角度对精神卫生领域科研工作加以综述和研究趋势展望,江开达、赵靖平、费立鹏、李占江和肖泽萍分别对上述专题加以点评,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以及特邀专家见解独到的点评活跃了学术气氛、激发了大家的讨论热情。Eric Caine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的机构设置与工作定位,之后所有与会专家积极讨论,充分酝酿,基本达成以下共识:(1)中国有巨大的、不断变化的精神卫生需求;(2)中国的精神卫生研究投入依然太少;(3)尽管精神卫生研究数量上升迅速,但中国精神卫生的研究质量依然较低,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十分缺乏;(4)有限的投入由于来源于不同渠道,关注的方向或有重叠,资助面窄;(5)研究投入严重偏向于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偏少,需求与服务的研究几乎没有;(6)研究成果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即改善患者健康水平被忽略。仍然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大家普遍认为目前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部级的精神卫生研究机构或者组织,这个机构将承担精神卫生领域基础及应用研究、疑难疾病诊疗、培训以及信息管理等功能。尽管我们尚无法预期部级精神卫生研究机构何时能够成立,但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尽快行动起来,先从各个承担教学、研究等任务的大学开始,每年定期进行交流沟通,形成一个交流的平台,更好地为目前的研究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国内精神卫生领域的研究水平。

本次会议得到了美国NIH Fogarty国际合作基金支持。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于欣 王华丽)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第6篇

为切实做好换届工作,实现理事会工作的平稳交接,研究会秘书处进行了各项细致的准备工作,为大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和有关领导同志的建议,在充分酝酿和协商的基础上,提出了理事和常务理事候选人选的产生原则和正副理事长候选人选。本次大会推举了以顾秉林院士为理事长,(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义道、石亚军、冯俊、刘人怀、刘风泰、刘志鹏、许敖敖、孙莱祥、李文鑫、李国强、杨祥、杨叔子、张尧学、陈懿、陈小虎、陈国良、欧阳平凯、郑南宁、赵继、郭广生、韩震为副理事长的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领导。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的理事、常务理事由来自各级各类高校的代表组成,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来自普通本科高校,也有来自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既有著名专家院士、名师代表,也有教学管理部门领导,使得第二届理事顺利诞生并得到广泛认同。

本次大会还讨论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章程》(修改稿)。

代表们认为可用二十字来概括本次会议:“规模空前,名家云集,内容精炼,气氛热烈,组织有序”。代表们对本次会议邀请的专家报告反响尤为强烈,认为三位专家报告各有特色,资料详实,数据丰富,内容深入,很精彩,听后受益匪浅,令人深思!

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代表们在研讨中最关注的问题。大家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是各类学校都要明确自身定位和今后的发展目标。质量与学校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类别、层次、传统与现实条件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制订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论也要合理实施,要让学生的自由选择公正、公开、公平。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柔性化管理方面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给学生以更多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学生不仅要学习,还要研究,要更多地参加各项活动和科研,使学校的科研资源更好地转化为教学资源。

已经实施的“质量工程”无疑是会议研讨中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代表们表示,“质量工程”投入大,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各高等学校在贯彻、落实“质量工程”的过程中,要踏踏实实开展每一项工作,做好各项具体细致的工作,要见成效。代表们希望在各项目的立项及评审过程中,不要急功近利,要在进一步的追求和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部分代表,尤其是来自西部院校的代表表示,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涉及面广、基础相对薄弱、地处边远的地方院校,希望不要让这些学校成为“质量工程”的盲点。

来自各方的与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谋研究会发展大计,代表中有院士,有知名专家、教学名师、学者,有校长,有教务处长,也有地方教育部门领导,说明大家越来越关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越来越关心研究会的工作。大家认为,研究会自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对于研究会今后的工作,代表们提出了不少的建议,主要是:

1.要充分发挥研究会专家云集的优势,针对我国高校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应该设立专项,使自由申请和重点相结合,一般课题和重点课题相结合,个人申报和联合申报相结合,制订规划,立项支持,出一批有代表性的、重要的教学研究成果,并以此指导教学改革实践。

2.建议研究会根据学校的特点成立专门委会员和各学科专业委员会,进行专门的或专题的研究,促进各类别、各层次院校的教学改革。

3.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发挥学会与高校的积极性,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建议研究会组织实施年会和教改成果交流会;为了提高效率,扩大参与面,能否按照地域、学科、层次,或以专题的形式,组织一些灵活多样的研讨会,使研究的成果和改革的经验,能够实现共享并得到有效推广及示范。上届已开展的基础课程论坛是很好的形式,也得到了全国参会代表的认可,希望在本届理事会的领导下,把这类论坛继续办下去,办得更好,办成精品,办出特色,并且能不断创新。

4.建议研究会办好刊物,出版研究会通讯,办好网站。利用好研究会、教学研究中心和高教社及相关刊物几位一体的资源优势,既组织大家进行教学研究,也要把研究成果写成在刊物上,并有网站平台,供大家学习。

5.来自省市区教育厅(委)高教处的代表希望研究会也为各省市区教育厅(委)的高教处处长们搭建一个研究教学工作的平台,以加强教学工作研究和感情交流。建立这一平台对各省市区进一步做好教学改革工作,落实实施好“质量工程”大有帮助。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对研究会的工作十分关心和支持。吴启迪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研究会成立以来的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并对研究会寄予厚望。她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及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合力。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教学要上水平,教学改革要取得实效,教学研究必须先行。只有深入、扎实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从教育理论和规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实践和经验等方面进行系统、完整的学习研究,才能准确把握改革方向,找准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教学、教改提供科学依据,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教改”的目的。她对研究会提出两

点希望与建议:一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当年,在周远清同志的关心下成立教学研究会、设立高教研究中心以及将《教学与教材研究》杂志更名为《中国大学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今后,希望研究会与高教研究中心与时俱进,围绕着高等教育提高质量这一工作重点,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紧密配合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实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作出新贡献。二是要充分发挥研究会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层次高、面广、规模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以及研究会、高教研究中心、《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三位一体”的运作优势,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的实际工作中,既要注意加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更要注意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中各类高校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际问题。既要加强教学研究,更要注意搭建各类平台,加强广大高校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推进高等教育提高质量。

关于研究会今后的工作,顾秉林理事长着重强调,第一,要充分认识高校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围绕“质量工程”的实施,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新一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促进高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质量工程”的实施中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第二,把创新作为研究会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使研究会的工作在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中,再上一个新台阶。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发扬过去的好传统,针对当今的新问题,给研究会“研究、承办、服务”的工作定位赋予更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在“研究”方面,应该力求选题的前瞻性,方法的创新性,内容的探索性;应避免抽象的理论推演,空洞概念的描述,要深入实际,结合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开展校本研究、案例研究等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措施等,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要组织力量,积极争取承担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为国家主管部门推进教改实施、做出有关决策等,提供理论、政策方面的有力支持,为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做出切实可行的贡献。在“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团结、凝聚广大会员单位,充分发挥好群众性学术研究团体的特殊作用。近年来,很多高校在重视教学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新鲜的经验。要组织各个会员单位,认真挖掘、总结、凝炼、宣传这些经验与成就,使之在全国高校传播、推广。在“承办”方面,要与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有关方面积极配合,继续办好“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这个品牌活动,办好《中国大学教学》这本会刊,搭建多种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公共交流、研讨平台。要加强研究会组织建设,完善健全研究会的各类专门委员会,根据高等教育发展新的特点和需要,建立诸如“高职高专院校专门委员会”、“民办高校专门委员会”、“独立学院专门委员会”、“应用性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 以及有关学科专业委员会,加强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分类指导。并且,要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纳入到研究会的研究视野。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在致辞中表示,作为研究会与高教研究中心的挂靠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将一如既往,继续全力支持研究会和高教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努力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祥在大会总结时表示,研究会今后的工作一是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探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研究会工作的新思路与新模式,在“质量工程”实施中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出新贡献。二是要创新,创新的前提首先应该明确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新时期教研会工作的新定位,探索在分类指导的新形势下,为广大高校会员单位在实施质量工程的进程中搭建各类有效平台,促进与实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包括继续办好“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为全国高校学科和专业课程教师搭建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公共交流平台;创设高校教学改革与建设论坛,为高校教学校长、教务处处长、教学管理人员搭建教学改革交流平台;建立“高职高专院校专门委员会”、“民办高校专门委员会”、“独立学院专门委员会”、“应用性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加强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分类指导;完善建立若干学科专业委员会,实现新形势下教研会工作中心从宏观到中观和微观的重大转变,适应“质量工程”实施的需要,将研究的基点落实到学科、专业,到课程。今后,研究会将每隔一年召开一次理事大会,每隔一年还要举办一届高校教学改革与建设论坛。加强研究会和高教研究中心网站建设,建好网上交流平台,更好为广大会员单位服务。三是要把“事”做实。会后,研究会秘书处将根据吴部长和顾秉林理事长的报告讲话精神和出会的各位理事代表的研讨意见,归纳总结,拟出本届理事会今后两年与本届工作计划草稿,发送各理事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本届理事会四年工作计划,在新形势下为我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第7篇

处务会是指以局机关各处室为单位,由处室主要负责人牵头,定期组织处室工作人员研究议定重要工作和重要事项的议事方式。它是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加强机关正规化建设、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权力监督的需要,是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处务会会议纪要则是将会议议定的事项特别是对涉及项目、资金、重大行政处罚等权力下放内容的事项予以明确的记载,既方便工作落实,又备以后需要时予以查考。落实好这一制度对规范机关工作和规范权力的行使具有重要意义。

二、处务会议题的确定

明确议题是开好处务会的前提。提请处务会讨论和研究的议题,可由处室主要负责人直接确定,也可由处室相关工作人员提出并报请处室主要负责人同意后确定。会议议题和有关材料必要时可在会前送达与会人员传阅。原则上处室工作人员提请处务会研究的重要事项应形成书面材料。

三、处务会的召开方式

处室主要负责人是组织召开处务会的第一责任人。处务会由处室主要负责人或由其指定的处室负责人召集并主持,一般由处室全体人员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分管领导或局监察室等其他处室相关人员列席。各处室主要负责人要本着“实事求是,利于工作,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召开处务会,每月至少召开1次,也可因工作急需随时召开。因故不能出席处务会的人员,须向处室主要负责人请假,不得无故缺席。

四、处务会的主要内容

处务会是处室研究、部署安排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平台。凡涉及处室业务工作、内部建设、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以及重大处罚等较大事项,必须提交处务会研究决定。其主要内容包括:

1、传达贯彻局党委和局领导班子的工作部署;

2、通报有关工作情况,对阶段性的工作进行总结;

3、提出和讨论需由处务会决定的事项;

4、研究探讨涉及商务工作发展的重要课题;

5、研究部署本处室业务工作,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的审批等事项;

6、研究需报请局党委和局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的事项;

7、各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划拨;

8、组织召开由企事业单位参加的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展销会及各项业务培训等;

9、组织出国考察、商品展览和其他商贸活动;

10、需提交处务会研究的重大处罚事项。

五、处务会会议纪要的形成、报送和归档

处务会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的,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重要精神和议定事项的纪实性公文。各处室要明确专人记录和整理会议纪要,对研究的议题要认真详细记录,对不同意见要真实完整记录,文字表述要清晰、准确。局统一处务会会议纪要格式(附后),各处室自行编号并完整存档。

处务会会议纪要形成后应及时报送、归档。处务会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要将会议纪要分送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局纪委书记,以及本处室工作人员传阅,同时向局监察室报备。

六、处务会决定的执行

处务会与会人员要针对议题认真负责地发表意见,积极大胆地提出工作设想和建议,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于处务会形成的决定,处室有关工作人员要认真执行,不得拖延、推诿。对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将参照*市和商务局《影响机关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有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第8篇

会议纪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用专用版头印发;二是用通用版头印发;三是用其他形式印发。会议纪要的种类较多,会议纪要的写法大同小异,都要做到开门见山,实事求是,对问题的处理恰当,表述准确,观点鲜明,语言生动,文字简练,格式规范。

会议纪要一般由会议纪要的版头、发文字号、标题、成文日期、正文、参加会议人员、发送(收文)单位等部分组成。

版头。会议纪要一般用会议纪要的专用版头印发,很少用通用版头和其他形式印发。其专用版头,根据会议纪要的分类确定版头形式。在党的机关,常用的会议纪要分类及版头有:“中共常委会议纪要“、“中共委员会会议纪要”、“中共委常委办公会议纪要”;在行政机关,常用的会议纪要分类及版头有:“人民政府办公会议纪要”、“人民政府长会议纪要”,“办公会议纪要”等。其字体大小,与通用的版头(发文机关标识)制作标准相同。

发文字号。是指会议纪要的发文字号,由纪要类别、年份及顺序号组成,纪要类别又由组织机构所在地方代字、机构与会议简称、“纪要”三部分组成,比如,“常会纪要[2002]4号”。用会议纪要专用版头印发的会议纪要,也可以省略纪要类别,比如“[2002]36次”,因为版头是专用的,不会发生歧义。需要引用时,连版头与发文字号一起引用。

标题。会议纪要的标题有两种形式:一是“会议纪要”前加会议主题,比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会议纪要》。这种标题,适用于联席会议纪要、二是“纪要”前加会议名称,比如《人民政府第8次办公会议纪要》。这种标题,适用于机关、单位独立召开的会议形成的会议纪要。一般情况下,用专用版头印发的会议纪要,没有标题,在横隔线之下空两行直接撰写正文。

成文日期。会议纪要有标题的,须标注成文日期,居中标注在标题之下;无标题的,不标注成文日期。

正文。一般有开头、主体两个部分,有的还有结尾部分。

开头部分。简明扼要地撰写会议的概况,主要包括会议的目的、主题、召集单位及主持人,会议时间、地点、参加单位及参加人员,会议就什么问题进行了讨论,哪些领导干部到会并在会议上讲了活、发了言或进行了总结,会议的效果等。然后以过渡语“会议议定了以下事项”承上启下。

主体部分。撰写会议研究的问题、讨论的意见、议定的事项或作出的决定等。议定的事项包括对会议研究问题的处理意见、今后的工作任务及实施措施和要求等。

主体部分是会议纪要的核心,在撰写之前,要认真地做好会议记录,作为撰写会议纪要的依据。要根据会议的内容,认真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提炼和加工整理,把会议的主要精神和成果反映出来。其结构安排有四种方法:①按会议研究的内容(问题)的顺序撰写,逐个说明会议研究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和作出的决定等。这种方法符合综合性会议的会议纪要,一个一个问题分开写明、写清为止。②把会议研究的内容(问题)归纳分类,然后分项撰写。这种方法符合重要的座谈会、学术会议、研讨会和会议内容比较复杂的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③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写。这种方法符合专题或专门性会议的会议纪要。一般包括对过去工作的评价、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对未来工作的总要求和总任务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④按专题分项进行撰写。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具体工作的会议纪要,即会议研究的议题所涉及的事项要一一交待清楚,包括对研究事项的定性和处理意见等。每一个部分或每一个自然段的开头,可以用序数,也可以用冠以会议纪要的专用开头语,比如,“会议认为”、“会议强调”、“会议决定”、“会议指出”、“大家提出”等。

结尾部分。一般包括提出希望、号召和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全局性、综合性的会议纪要可写结尾部分;一般的会议纪要,主体部分写完,正文自然结束,没有结尾部分。:

会议纪要的正文部分撰写,还应做到以下四点:①中心突出。各类会议的纪要,都要做到中心突出,抓住会议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形成会议纪要的中心和要点;切不可面面俱到,但不能对会议解决的问题、议定的事项有遗漏。②方法得当。起草会议纪要的同志要亲自参加会议,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详细地占有材料。要注意记录正确的意见和结论性、表态性、议决性、总结性发言,将正确的意见、议决性意见写人纪要之中。对于有分歧的意见,除学术性会议纪要、务虚性会议纪要外,不能写入会议纪要之中。③结构严谨。正文部分的布局要合理,层次清楚,并做到条理化、理论化。一个部分的内容写完之后,再写另一个部分的内容,做到文题一致,逻辑严密。④实事求是。会议纪要要忠实于会议的内容,不能违背会议的内容随心所欲地增减或更换内容,不能把与会人员个人的观点写进会议纪要,更不能把记录人员或起草人员的意见写进会议纪要。对于不正确的意见、未确定的意见不能写进会议纪要。

参加会议的人员。在通用版头的会议纪要中,参加会议的单位及人员在正文的开头部分撰写;在专用版头的会议纪要中,参加会议人员在正文之后一一写明,纵向排列,包括“出席人、缺席人、列席人、主持人、记录人”。人员的姓名要用全称。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第9篇

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 才能更好地与临床对话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005年主要期刊评价指标介绍

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审专家介绍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其泛耐药的分子机制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HLA-A mRNA方法学的建立及在肾移植中的初步应用

2007年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继续教育栏目内容的调整以及参加办法

糖尿病线粒体DNA常见易感基因位点检测芯片的研制

靶向X区的siRN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表达和复制

欢迎给本刊互动类栏目投稿

肾功能与N末端B型钠尿肽原的关系及其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对脑胶质瘤抑制作用的研究

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

全国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新技术培训班通知

新型二聚体蝎型探针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中的应用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其青霉素敏感性的关系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审稿专家高级研讨班在温州举行

Id3-E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肺癌细胞A549中的表达

2007年全国老年周围动脉硬化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为中青年人才成长铺路搭桥

科学与严谨是检验医学的灵魂

医学新闻

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纪要

肌钙蛋白临床评价专家座谈会纪要

全国首届医院临床实验室自动化学术峰会会议纪要

中国汉族血友病B家系五种新的FⅨ基因突变的研究

核包膜蛋白gp210、p62和LBR自身抗原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抗体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价值初探

两种凝血因子Ⅹ新基因突变的异位转录和体外表达研究

PAX5/BSAP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和血液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研究

Excel在科室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丙型肝炎病毒1b型5′非编码区基因变异及遗传进化分析

对奥谱托欣耐药肺炎链球菌的鉴定

毛细管电泳法分离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基因原核表达及其重组蛋白生物活性研究

食酸丛毛单胞菌致感染一例

新疆地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和趋势

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IIIa位点定量检测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Omics时代的到来:检验医学的新希望与新挑战

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测定肝炎患者血清丙型肝炎抗原

细菌耐药性监测中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

无创性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首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委介绍(11)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

裴氏着色芽生菌引起皮肤感染一例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

莫西沙星等13种抗菌药物对呼吸道常见感染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头孢吡肟等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体外敏感性连续四年耐药性监测分析

一株少见耐药表型产酸克雷伯菌致感染一例

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杆菌连续六年耐药性监测研究

氟喹诺酮药物浓度对预防肺炎链球菌耐药的比较研究

淋球菌对五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连续六年监测结果分析

全自动血培养仪分离羊布杆菌七例

医院内感染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病原学与耐药性监测研究

县级医院与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比较分析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检测方法的研究

克隆酶均相免疫技术测定胃癌患者血清和粪便P53蛋白的研究

围绝经期妇女瘦素水平变化对脂类代谢的影响

研讨会会议纪要范文第10篇

在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的基础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读者服务创新与推广工作组将

>> 第二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案例创新大赛暨研讨会召开 华为助力第二届全国高校SDN应用创新开发大赛 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 第二届佳能全国高校摄影作品大赛完美落下帷幕 第二届音乐教师教育研讨会将办等 第二届全国现代农业照明及智能控制技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第二届高等学校图书馆党务工作研讨会在青岛大学召开 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 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观感选登 关于举办“中国广州.第二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音乐教育高端论坛”的通知 第二届全国“十城市”体育论坛暨教学研讨活动综述 第二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八月在京举办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大会暨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纪要 全国第二届健康长寿学术研讨会暨成果展示会在京举行 第二届全国“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哈尔滨成功举办 云南省召开第二届盆景艺术研讨会暨盆景赏评会 第二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结果公告 “第二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有感 第二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学术奖展 国际HPC咨询委员会举办第二届中国研讨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完成网上注册及付款。特别提醒:会议规模为260人左右,非参赛馆员也可报名参会,名额有限,额满为止。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访问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网站和第二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暨研讨会网站。

上一篇:保密工作会议纪要范文 下一篇:董事会会议纪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