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致辞范文

时间:2023-12-06 06:49:40

研讨会致辞

研讨会致辞篇1

尊敬的院士,尊敬的厅长、市长,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公司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暨省生物发酵与功能食品重点实

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届研讨会。这对区来说,既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喜事,标志着区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必将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在此,我谨代表区五大班子,对工作站的成立和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专程莅临指导并出席揭牌仪式的孙院士、马厅长、郭市长以及各位贵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区是市五城区之一,位于市区西部,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82平方公里;辖10个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新兴城区。区内拥有21平方公里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16家,上市企业4家,初步形成了氟化学产业园、佰利联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食品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

近年来,区围绕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目标,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持续推进科技兴区战略,每年投入科技经费500余万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搭建了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培养了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开展一系列产学研合作项目,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了全区科技创新水平。先后被评为“省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连续十二年六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目前,我区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技术中心8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

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端人才是实施科技创新的基础。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全国着名香料专家、食品科学带头人、中国工程院孙宝国院士。孙院士长期从事精细化工和食品科学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申请发明专利11项,出版专着8部,特别是在香料和香精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食品行业、日化行业的唯一院士。其先后多次莅临我区实地考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帮助淼雨公司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促成了淼雨院士工作站的挂牌成立。淼雨公司院士工作站的落户,将有效激活淼雨公司的研发资源,充分发挥院士专家们的科研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同时,作为院企、院地合作的重大举措,也将显着提升我区人才队伍层次,提高全区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在此,我再次对孙院士及各位专家的辛苦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高水平的发展,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希望淼雨公司借助院士工作站这一创新平台,在重大项目开发、高层人才培育、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积极作为,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希望孙院士以及各位专家积极发挥所长,多为企业发展出点子,献计策,添动力。全区各部门一定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积极为院士工作站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营造更加高效、宽松、便利的环境。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淼雨公司院士工作站一定能够发挥技术咨询、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预祝XX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暨省生物发酵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届研讨会圆满成功!

研讨会致辞篇2

今天,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伙伴大会暨节水型社会建设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这对于加强各涉水部门高层次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对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水利事业发展的水利部及流域机构、有关科研院所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来自国际组织、兄弟省市的各位嘉宾和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

*地处沿海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繁荣,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积极开拓外向型经济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三次大的发展机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272亿元,增长14.5%,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当前,*正按照“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原则,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拥有大小湖泊290多个,全国五大淡水湖*独得其二,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7%,是我国水资源最丰沛的省份之一,但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为前提,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推进水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完善水法规体系为支撑,加强江水北调、引江济太等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水资源调度工程体系;统筹城乡生活生产用水、航运用水、生态用水,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开展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村庄河塘疏浚、地下水控采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立水资源保护体系;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建立节水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载体,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省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按照国家关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组织编制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不断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水权分配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进一步完善节水激励机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倡导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促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全球水伙伴是在水资源管理领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民间组织。全球水伙伴中国技术顾问委员会自*0年11月成立以来,在宣传贯彻我国新《水法》,加强不同涉水部门、单位、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水资源统一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按照全球水伙伴总部制订的有关地区水伙伴认可条件,这次全球水伙伴中国技术顾问委员会顺利完成转型,并在南京召开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伙伴会议,就节水型社会建设展开研讨,必将对进一步加强我国水资源管理跨部门、跨行业合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讨会致辞篇3

但是,由于理论意识的滞后,在我国辞书编纂历史上,辞书学与语言学相脱离、辞书编纂实践与辞书理论研究相脱离的情况还相当严重。如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一书中早就明确指出词义具有具体与概括的两重性,其反复强调:“字书与说经有不同”(《段注》八篇上“艮”条注);“凡说字必用其本义,凡说经必因文求义”(《段注》九篇上“鬈”条注);“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段注》八篇上“作”条注);“依文各解,义则相通”(《段注》八篇上“徵”条注)。而一百年后编辑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却仍将大量“随文释义”的说解收入其中。即使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除由语言学大家吕叔湘、丁声树先后主持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王力等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比较好地吸收了近现代词汇学理论研究成果外,多数普通语文辞书仍然是凭编纂者的经验处理问题。正如吕叔湘(1984)所说:“以现代词语为主要对象的词典为数不少,可是除《现代汉语词典》还做了点研究工作外,别的中、小型词典(字典)都只在编排上用心思,在收罗词汇和分析词义上都没有下多大工夫,这是极不应该的。”

中国辞书学会成立二十年来,可以说面目一新,实现了语言学(特别是词汇学)研究与辞书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辞书学理论研究与编纂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中国辞书学会正是实现这种结合的桥梁。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学会的组成单位与组成人员

按中国辞书学会章程的规定,它是“从事辞书学研究的学术团体,是以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关和出版部门从事辞书编纂、辞书学理论研究、教学和编辑的学者、专家为主,吸收社会各界有志于辞书事业的同仁自愿参加的全国性非营利的群众组织”。其组成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社;组成人员:语言研究(特别是词汇研究)人员、辞书理论研究者、辞书编纂与出版工作者。可以说,中国辞书学会的成立,使我国广大词汇学、辞书学理论研究者与辞书编纂、出版工作者走到了一起。

其二,历届学会年会与各专业委员会研讨会的主题

中国辞书学会的历届年会以及各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研讨会,都是围绕辞书理论研究与辞书编纂实际这个中心,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热点开展学术研讨的。以我参加较多的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来说,从1996年至今,已举办八次学术研讨会。每次研讨会的议题既广泛,又相对集中,中心议题往往是当时辞书学界最关心的问题,如辞书如何贯彻语文规范标准的问题、词类标注问题、词典释义问题等。一些深层的理论问题(如语文辞书释义元语言研究等),也是在研讨会上首先提出来的。通过历次会议,语文辞书编写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对语文词典的分类、收词、字形、字音、词义以及义项的划分和排列、词性标注、例证等都有深入探讨。同时,对《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都做了专题研讨。另外,中国辞书学会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自1998年秋在石家庄召开,已历时十余年。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定时专门举办中青年学者的学术研讨会,是为数不多的。辞书研究与编纂作为一个传统的、古老的学科,面临着创新。由于汉语与印欧语存在类型学上的差异,在辞书编纂方面,我们对国外的理论与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创新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中国辞书工作者的肩上。而实现创新的重要的生力军是青年,中国辞书学会历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始终将辞书的创新作为研讨会的主题:首届研讨会是关于“词书编纂与词性标注”的研究、第二届研讨会是关于“数字化与辞书”的探讨、第三届研讨会是关于“新词新义研究与新词词典编纂”的研讨、第四届研讨会是关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辞书创新”的展望,第五届研讨会是关于“学习词典的研究与编纂”的讨论,无一不是我国辞书学界当时面临的前沿的、敏感的课题。历届研讨会的举办,对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实践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其三。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成果

中国辞书学会协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了多期辞书编辑培训班,学会学术委员会编辑的《中国辞书论集》系列由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特别是学会会刊《辞书研究》几乎对相关所有理论、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这对于提高我国辞书界研究、编纂、出版人员的理论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这一期间出版了不少词汇学与辞书学的理论著作,如符淮青《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晁继周《语文词典论集》,周荐《词汇学词典学研究》,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词的结构、功能与语文辞书释义》等。理论研究的深入有力地推动了辞书编纂水平的提升,其间《现代汉语词典》几度修订再版,《辞海》、《汉语大字典》也相继修订再版,《汉语大词典》出版了订补本,《辞源》的修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些无一不融会了近年来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的新成果,凝聚着中国辞书学会同人的心血。参考文献

研讨会致辞篇4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章宜华总结了近两年来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近两年,我国双语词典界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学术研究硕果累累。语言学、认知科学、二语习得、翻译理论以及计算机科学大量应用于双语词典的理论研究和编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双语词典学理论框架。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双语辞书界完成或取得部级和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出版词典学专著十多部,双语词典学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发展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全国共有十多所大学招收双语词典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为我国的辞书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人才基础。

在学术交流和咨询方面,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的成员积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的评审和评议工作;积极参加新闻出版署举办的全国辞书评奖和辞书编辑资格培训工作,并积极主办和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会议,如“第二届词典学与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重庆)”、“大型双语词典项目合作研究及学术研讨会(南京)”等。

在双语辞书出版方面,词典出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双语辞书界提高了认识,开始投入人力、物力开发原创性词典,多家出版社和大学强强合作,致力打造我国的双语辞书精品。但是,双语词典编纂和出版还面临很多困难,如辞书市场萎缩,电子词典和网络词典如何发展,辞书规划与长期投入如何协调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制约我国双语辞书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章宜华教授提出了有待双语辞书界解决的学术问题:(1)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合作与调研;(2)在数字化时代,辞书研究应该走向何方;优质辞书资源如何整合与数字化;(3)如何把辞书研究与大众语言学习的真正需求相结合;(4)内向型汉英或汉外学习词典的需求调研及相关研究工作;(5)复合型、应用型辞书人才的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通过大会主题发言、小组讨论和会后切磋等活动形式圆满地完成了原定的各项议事日程。会议中群贤毕集,各抒己见,动态、系统、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了双语词典编纂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大会主题发言中,章宜华教授从语言习得的规律入手,探讨了一语习得与二语学习的差异以及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特点,指出二语学习缺少一语习得靠自然语境大量输入和习得语块信息的机制和环境,而学习词典正是弥补这种缺失,构建习得语境,提供大量可理解输入的有效工具。接着,章宜华教授从基于足够输入的注释信息、国别特色的搭配和注释信息及基于构式的多维释义三个方面探讨了词典对二语习得的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国国别特点的词典释义方法,以解决“高”词汇量与低交际能力并存的矛盾。

陈国华教授认为现有的词典义项排序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为此,陈国华教授通过对“头”这个常用词的认知分析和详细论证,提出词典编者可以根据认知原则,为常用的多义词归纳出特征、功能、位置、形状等义项认知途径,并以此为依据识别和排列义项。陈国华教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客观而合理地识别并排列一个词的多种义项和次义项。

魏向清教授围绕“再语境化”探讨了双语词典译义的语境观,她指出,译语对应词的“去语境化”是双语词典译义的主流范式或者说是重要传统,但这种脱离词汇原有语境的抽象对应词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难以满足第二语言学习者或外语学习者相关词汇认知的信息自足需求。因此,魏向清教授结合语言学中语境理论构建的历时研究与发展,探讨了双语词典译义过程中的“再语境化”问题,以便确立双语词典译义的基本语境观,从而最终为双语词典文本设计特征的描写提供充分的理据。

姚小平教授深入研究了艾约瑟《上海方言词汇》(1991)的释义特点,并通过与同时期各种英汉方言词典比较,探讨了一些语词变迁、概念定名的轨迹。王仁强教授根据《汉英词典》(第三版)中的词类标注实践,结合国内外学界在词类及词类标注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对该词典所采纳的词类观点及其所进行的词类标注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为进一步完善汉英等汉外词典的词类标注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曾东京教授就构建我国词典批评的理论框架、词典批评的实践等热点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吴建平教授探讨了双语词典释义的理论和框架。赵翠莲教授介绍了《大中华汉英大辞典》以“形一概念映射”框架编排义项以及语境信息的做法。这些主题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

会议按“理论探索”、“编纂实践”、“词典用户与词典教学”、“词典与翻译”、“计算词典学与词典评论”等专题分组讨论,通过深入讨论,与会者提高了对词典编纂的认识,细化了词典编纂的要求,展望了双语词典长远发展的宏图。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新一届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理事和常务理事的换届选举工作。通过个人申请与单位推荐相结合,经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和大会通过,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其中名誉主任1名,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6名,常务理事13名(名单见附件1)。

研讨会致辞篇5

关键词 美学辞典 中国当代美学

从1981年译介苏联学者奥夫相尼柯夫的《简明美学辞典》,到2007年邱明正主编的《美学小辞典》(增订版)出版,美学辞典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综合到分类、从借鉴到原创的转换历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这近30年的时间跨度中,各式各样的美学辞典有将近20部之多。

中国当代美学的学术进程,也由此得到鲜明展现与不断推进。

美学辞典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可大致作以下概括:

第一,从无到有。1981年,《简明美学辞典》中译本出版,这也是第一本中文版的美学辞典。五年后,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美学辞典》[1]才正式面世,并由此走向兴盛繁荣之路。美学辞典的出版在1986—1995年间最盛,共出版了12部,而这也是当时的辞书热在美学领域的反映。

第二,从简到繁。《简明美学辞典》出版时,收词只有235条,全书不到27万字。十年后,《哲学大辞典美学卷》出版,收词增加到2200多条,字数近120万。再过十多年,《中华美学大词典》(第二版)的收词达约3400条,全书字数近178万。

第三,从综合到分类。早期美学辞典,多着眼于对基本美学理论的介绍与解释,尚缺乏对具体部类的细致划分。1987年《文艺美学辞典》出版,开始将重点放在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上,试图对研究领域及辞典的适用范围作体系内的进一步限定。此后,遂有《诗歌美学辞典》《当代世界美学艺术学辞典》以及《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等划分更为细致、关注重点更为明确的专科辞典。

第四,从借鉴到原创。美学辞典的编纂初期,多是依照西方学术理念来筛选范畴、阐释概念。内容上虽然也中外并收,但中国美学所占比重与其在世界美学界的实际分量并不相称,如《美学辞典》里的中国美学术语只有36条,占全书的1/18强,所以这些辞典也就谈不上有多少中国特色。直到《中国古典美学辞典》出版,才试图将关注中心对准美学研究中的“中国经验”,力图发掘出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资源。该辞典“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各个领域,也突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点”[2]。这项工作也得到后来的逐步推进,如成复旺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主要以蔡钟翔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为基础,以精简的形式更全面地反映中国美学的范畴体系,字数上超出《中国古典美学辞典》达9万之多;而林同华主编的《中华美学大词典》则着意“以宗白华先生倡导和奠基的中国审美文化和审美理论为特色,表达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山川俊美、思想丰富、历史悠久的文化结构”[3],力求全面反映中国美学史。由此,把美学史看成审美文化史、审美理论史、技术美学史以及艺术审美史之四者综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美学,极力凸显中华民族丰富的审美文化遗产以及当代的审美文化硕果。范围之广、篇幅之巨,均远超前人。

当代中国的美学辞典,其编排体例一直注重信息检索的速率以及信息利用率。这既表现在条目编排常按学科体系分为基本理论、中国美学、西方美学以及具体艺术门类等各个部分,也表现在同时设置部首索引和音序索引,兼顾专业研究者和普通的美学爱好者的使用需求。所不同者,是总体信息含量的大小以及辞典编纂背后所隐含的学术理念、学术观点,而这直接影响到内容的筛选范围以及对词语、命题的解释。可以说,美学辞典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浓缩了中国当代美学在这近30年间的学术进程。

译介第一部国外美学辞典时,中国美学处于十年内乱之后的复苏期。那时候的美学研究、审美活动似也负有解放思想的重任,人们亟需一本像样的美学辞典作为明辨美丑、探究美学问题的指南。但《简明美学辞典》只收常用美学词语235条,显然篇幅过小且不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由此遂有《美学辞典》应运而生。后者只重点收录有重要地位的美学家、流派、专著以及在某个艺术领域对美学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还有一些常用美学术语,而忽略在世的学者及其著作,所以全书只有673个词条。

此后十年,进入美学辞典编纂的高峰时期。所出辞典中,—部分是供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和广大美学爱好者参考查用的,另一部分则兼顾学术性与知识性,并积极吸收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美学研究的学术进程,在此得到更加集中的展示。姑举其中几例:

其一,对西方美学的认识逐步深入。《美学辞典》问世时,国内学者对西方美学的一些最新成果还了解不多,诸多条目(如“结构主义”、“信息论美学”、“接受美学”等)都属较早引进的西方学说,且对这些概念的剖析也尚不深入。该辞典对于西方自古希腊至当代的所有美学思潮、艺术流派,仅以38个术语条目和151个人物条目作扼要介绍,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阐释尤显薄弱,甚至对于当时西方美学界正在发生的从文学研究到文化批判的转向,竟然只字未提。这些都与西方美学的实际情形不大相称。

蒋孔阳主编的《哲学大辞典美学卷》中,与西方美学相关的条目有近700个,更别说在“美学原理”部分还有专门介绍。该辞典所涉范围既有时代、思潮、流派,也有学说、术语、人物、著作,此外还有美学会议、研究机构以及相关学术刊物,视野已经大大拓展。

出版于1996年的《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虽将筛选范围框定在20世纪初到七八十年代,而且是当代西方美学领域中业已成熟的22个流派,但各类术语与命题达到480多条,总字数达64万。对于这些学派常用术语的辨析多能厘清其来龙去脉,甚至勾勒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用法及含义。这为学界同人研习当代西方美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编纂者之所以能掌握这么多材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80年代以来美学界大胆引进、译介了数以百计的当代西方美学名著,且有《美学译文》《世界艺术与美学》等丛书或期刊相继译介了许多当代西方美学资料。

其二,对中国古代美学资源进一步开掘。如前所述,国人撰写的第一部美学辞典,对于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并未予应有的重视,虽然也涉及一些中国美学术语,但无论是内容的筛选还是概念的辨析,都显得视野狭窄或阐释简略,尤其是对《周易》中的美学思想未能充分开掘。《哲学大辞典美学卷》则收录与中国美学相关的名词、学说条目将近440条,人物、著作、刊物条目300多条,对于“拙”、“自然”、“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才胆识力”等此前人们重视不够的范畴或命题都有论及。

至于《中国美学范畴辞典》,因为有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作基础,故能集众家之长,对中国美学的诸多概念都能作出沿波讨源的辨析,譬如其中的“妙悟”、“雄浑”、“自然”、“文质彬彬”等。但该书在编排上却将范畴和命题混在一起,以致或多或少消解了范畴的普适性与命题的情境约定性之间的差异。

其三,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向前推进。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一直非常重视。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就已介绍到中国。60年代,学界曾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十年动乱期间,学术研究空寂,而80年代又恢复既往的讨论,并且学术研究开始走向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有的继续向‘反映’论深化,有的向‘艺术生产’发展,有的向‘主体论’拓展,有的向‘形式论’努力,有的向心理学逼近,有的向‘读者反映和接受理论’靠拢,有的着意在‘批评方法’和‘术

语概念’上翻新。”[4]在众多的讨论中,学界对于“美的规律”、“尺度”等核心概念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这些情形在美学辞典中也有反映。例如,《美学辞典》仅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思想作扼要介绍,但对其中的“尺度”、“物化”等核心概念并没涉及;《哲学大辞典美学卷》则不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人物及经典著作,而且对其中的“尺度”、“物化”、“美的规律”等词不光有词源学上的考证,还着重介绍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学界普遍感到美学研究已经进入高原状态,很难再有多少实质上的推进。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以及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成了学界普遍担忧与热议的话题,虽然问题的提出常从“文论”着眼,但谁也不能否认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美学领域。

在此大背景下,美学辞典编纂热也逐渐降温,十年间的出版数量只及前一个十年的一半,并且其中对于西方美学部分,除了更多的知识性介绍以外,在学理上的推进并不让人乐观。对中国美学资源的进一步开掘,则是这段时间的突出成果,而这当以《中华美学大词典》的编写为主要标志。

该词典初版于2000年,两年后再版。不仅在篇幅上远超此前任何一部美学辞典,而且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有不少新的举措,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民族资源的重视以及对审美文化之边界的拓展。以往的美学辞典,不论是中西合璧的还是专论中国的,一直都着眼于正统的、主流性的作品、概念和思潮,而对民间的和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中所呈现的积极因素重视不够,《美学辞典》虽然也涉及民间艺术,但仅有几个词条。90年代中后期关于“失语症”的那场广泛而热烈的争议,使美学界深刻认识到华夏美学资源的宝贵之处。唯有最大限度地开掘出本民族的美学资源并对它们加以现代的整理与阐释,才能使中国美学具有自己鲜明的族群色彩。这既是剖解中国文论“失语症”这一难题的上佳途径,也可将古代文论、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落到实处。出于以上考虑,编者在美学辞典中大力搜罗中国古代与现代、庙堂与民间、人文与自然、汉族与少数民族等等各类美学资源,并赋予美学研究以文化研究的品性以致走向“审美泛化”的做法,也就显得很自然了。该辞典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美学人物的选择略嫌宽泛。

美学辞典在中国,可以说曾经经历了一段饶有意味的历程。编纂初期,以译介起家;此后的繁荣,多停留于知识性与学术性的复杂纠葛之中;再后的降温,也是美学研究由热到冷的真实显现。以美学辞典的编纂为切入点,来展示甚或回顾中国当代美学的学术进程,这既非最佳视角,也非笔者能力所及。因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实际进程,要远比前面所说的复杂。

单就改革开放之后的近三十年来说,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美学研究成就最为卓著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在美学思想的立足点上,加强了对马克思《巴黎手稿》的美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在学科的问题空间上,除了引入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外,进一步扩大到审美心理、审美教育、审美范畴、审美文化等问题;在研究范围上,除积极推进美学原理的建设外,大大拓展了西方美学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开辟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领域,同时,文艺美学、心理学美学、接受美学、当代人类学美学等新学科也逐步得到健全和发展,建筑美学、服装美学、企业美学、医学美学、影视美学、都市美学、生态美学、计算机美学等新课题也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索;在学术层次上,近年来开始延伸到对‘实践美学’的反思乃至于对学科合法性等问题的思考,显示出元美学的某种理论气质,展现了百家争鸣、多元发展的学术格局。”[5]在新世纪,更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环境美学”以及美学的边界问题等层出不穷的新论争。如此异彩纷呈的学术进程,不一定每次变换都能在美学辞典中留下印记。所以,以美学辞典的编纂为视角来展示或回顾,注定会遗漏一些重要信息。

至于美学辞典编纂中的是非成败,也很难有一定的标准来加以衡量。是追求大而全,还是追求小而精?是追根溯源杂列众说,还是举其大要点到即止?这中间的“度”实难把握。此外,对于美学术语与范畴的每次解释都是一种新的阐释,这中间也没有标准答案或最佳操作范式。其魅力在此,其教训也恐在此。

但不管怎么说,美学辞典曾在中国美学的当代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普及美学知识,使对于审美活动的思考深入到大众当中,也表现在促使学界对整个学科的基本问题、学科体系都进行一番深入追问。这中间既有经验也有缺憾,有时候是因为编者所处时代资讯不够通达而导致,有时候则是美学辞典作为工具书囿于自身的学术品性而不能随意追赶热点问题而造成。但更多的是因为辞典编纂背后的理论支撑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美学辞典编纂中所存在的问题,其实只是美学自身的发展困境之缩影而已。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审美对象的繁复性以及审美意识的不确定性与美学辞典的科学性、明晰性之间,向来有着不大容易协调的难题。尤其是在当今,随着信息传递的日益便捷与媒介多样化,审美风尚时时更新,审美观点与审美趣味也日新月异。审美活动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向更广阔、更深入的范围渗透,但美学研究已经成为越来越少的坚守者所愿意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再去编写一部知识介绍性的美学辞典,似乎意义已经不像二十多年前那样重要。今后的美学辞典,似乎应在学术的深刻性上以及更深入地开掘中国民族与民间的美学资源方面下力气,而网络化时代也为新型的美学辞典之编纂提供了不少便利。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有各式各样的美学资源数据库,其信息含量之丰富、检索方式之便捷都超越于以往时代,那应该是一种崭新意义上的“美学辞典”。

附 注

[1]?本文所说的《美学辞典》,均指王世德主编的《美学辞典》(知识出版社1986年出版),并非A.A.别利亚耶夫等的《美学辞典》(东方出版社1993年出版)。

[2]?周来祥,王杰.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评《中国古典美学辞典》.学术论坛,1992(3).

[3]?林同华主编.中华美学大词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马驰.艰难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研讨会致辞篇6

摘要:本文试图从文化语境层面探讨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的结构潜势(GSP)差异。研究表明,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受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04

1引言

根据Bakhtin’s(1986)发表的“言语体裁问题”的观点,大学网页的校长致辞(President’s Message),无疑是一种制度化了的反映文化语境的话语类型。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化语境层面探讨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的结构潜势(GSP)差异。语言有三大功能:人际,概念,和组篇。本文的文化语境指意识形态即信念,知识、态度等系统。

2.语类、语域,意识形态

语类是极其复杂的概念,Martin 把语类定义为:“一个由讲话者以文化社团成员为身份而参与的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

Hasan从文本结构角度定义语类,Martin等则侧重于语境因素即目的(Goal)在定义语类上的作用。同一语类具有相同的目的或意图,不同文化语境的同一语类,因受意识形态的制约,所传递的信念也会不同,实现信念的语言体现也不同。

Martin认为语类与更为抽象的文化因素相关,因此,要解析语类的差异,应从意识形态着手,但通过语域(register)与话语语义层得到体现,语言是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必然有时间和空间因素,所以语域与话语的具体语境直接关联,涉及到具体的话题,目的,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以及交际的方式等。这些语境因素直接影响了语言的实现,即受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语境构件因素的制约。而语境构件最终在语法词汇层面得到实现。语域是语类与语言之间的接口。所以,通过观察话语(结构,词汇语法),可以揭示语类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3.校长致辞语境构建描述

中国校长致词的语域描述:

语场:目的:欢迎读者,简要介绍学校若干情况,有宣传的意味。

语旨: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学校,不平等的权利关系,主要是面向境外读者。

语式:通过学校网站刊登,事先有书面稿子。

英美大学校长致辞语域描述:

语场:目的:欢迎读者,简要介绍学校若干情况,有宣传的意味。

语旨:即代表自己也表学校,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潜在对象为有意报考该校的本国以及他国的学生,也可能包括有意加盟的教师。

语式:通过学校网站刊登,事先有书面稿子。

语类结构潜势是实际语类结构的抽象概括。符号如下图所示:

在经过上述分析和总结后,我们归纳出成分要素在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出现频率如下:

在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各成分比例如下:

本研究对50所中国大学和50所美国大学校长致辞的实际语类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得出下列语类结构潜势(此次研究由于不同一性,将出现频率出现在40%及以上的成分作必要成分)。

4.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对比

4.1必要成分分析

中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必要成分包括:GI,D,UC,E(期望),S(签名);美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必要成分包括:GI,D,TES,PES,E,C(结尾),S。

从相同要素讲,首先,中国大学校长和美国大学校长都注重学校的总体概况(General Introduction, GI),其中包括学校的招生规模、新生情况、人员介绍以及学校地位、学校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学校财政。二,无论是中国大学校长还是美国大学校长都愿意分享学校发展(Development, D),比如,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有44%的学校发展内容是学校历史,有38%的学校发展内容是学校成就(包括人员介绍),但年度总结只在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出现。

从不同要素讲,在对比中显而易见,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UC出现的概率只有16%而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UC出现的概率为42%。中国大学校长致辞更注重学校特色(Unique Characteristic, UC)的描述,其中包括学校使命、学校精神和学校承诺。而学校使命和学校精神居多,主要以校训的形式呈现从而可以充分显示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学院底蕴。在中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篇出现UC的语篇中,只有14%校长未提及校训,可见学校使命在学校特色中的重要地位。从美国大学校长致辞出发,校长个人经验和建议(Personal Experience and Suggestion, PES)以及科教力量(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Strength, TES)表现明显。

4.2意识形态差异

从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信念上来看,中国的大学校长他们常常会谈到学校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在这悠长的历史中,学校曾取得的那些傲人的成就,凭着这些傲人的成就,学校确立了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比如在学校总体概况中学校地位的提及,学校特色中校训的频繁出现。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再而三的强调学校严格亦或人性的管理理念、短期及长期的教学目标等类似的指标性指导。而美国的大学校长则不同,他们更愿意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经验教训,并展现出学校的科学教研能力,以此显示出学校的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例如在个人经验和建议方面,美国大学校长更侧重“个人经历”而中国大学校长更侧重“个人建议”。

从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知识上看,中国的大学校长热衷于引经据典,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常常会出现在他们的发言中。然而美国的大学校长,常常在发言时提出倡议。先讲一个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故事,再以此为基础引申出某个道理,往往是美国大学校长的“模式”。例如在总体概况中,中国大学校长会以“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XX years”类型的句子为开头,介绍学院悠久的历史和简要提及在如此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学校校训和学校精神;而美国大学校长会直接介绍大学机构、人员状况等,或者会先回忆自己当时上学或者初来大学的感受。

从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态度上来说,中国的大学校长,更偏向于书面化的语言,用词谨慎正式,句式以从句为主,往往觉得比较正式而严谨,且篇幅长短都相差无几。相比较下,美国的大学校长致辞中排比、前后呼应的手法在篇章中用的比中国大学校长多,言简意赅。

5..结语

研讨会致辞篇7

正式开始之前温馨提醒会场纪律:

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法国开发署湖南森林可持续

经营项目结题研讨会",会议期间为了维护会场秩序,确保会议的正常进行,全体与会人员请遵守以下会议纪律:

1、与会人员请在指定区域就座;

2、请关闭手机或调成静音;

3、会议期间保持会场安静,不得在会场随意走动。

4、08:30点正式开始会议。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参与,由湖南省林业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法国开发署驻北京办事处主办、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承办、湖南省联创低碳经济发展中心协办的法国开发署湖南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结题研讨会。

今天,翩翩枫叶,片片相依,旖旎着金秋,倾诉着一段美丽的邂逅,对湖南林业来说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6年来,通过贷款机构、执行机构、监测机构、实施机构的共同努力,法国开发署湖南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圆满竣工,这既是对湖南林业和法国开发署合作的肯定,也标志着绿色湖南、生态湖南建设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不仅仅是见证国际合作共建,更多的是通过双方搭建的这个平台来开展技术交流、缔结友谊,对湖南林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进行学术交流与推广,努力提升湖南林业管理制度、推进林业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给6000万湖南人民带来新的生态福音。

在此,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和代表们的到来。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到会的各位嘉宾、领导,他们分别是:

1、湖南省林业厅副巡视员 张凯锋 先生

2、法国开发署区域首席代表 Yann Martres(马琰) 先生

3、法国开发署高级项目官员 唐  艳 女士

4、云南省林业国际合作办公室高级会计师 李波萍 女士

5、湖南省发改委外资处处长 邓荣幸 先生

6、湖南省财政厅外贷办主任 赵传成 先生

7、湖南省审计厅外资处副处长 苏  衡 先生

8、湖南省林业厅外资办主任 李玉平 先生

9、湖南省林业厅外资办调研员 戴成栋 先生

10、湖南省农委高级工程师 徐先春 先生

11、炎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盘晓文 先生

12、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副主任 何友军 先生

13、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 陈明皋 先生

谢谢。

出席今天大会的有来自湖南省林科院、云南省以及炎陵县、茶陵县、临湘市、华容县、汉寿县、常德鼎城区、新宁县、城步县、东安县、洪江市、吉首市等11个县(市、区)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来宾120人,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今天上午的主要议程有八项:

1、湖南省林业厅副巡视员张凯锋先生致辞;

2、法国开发署区域首席代表 Yann Martres(马琰)先生致辞;

3、湖南省财政厅外贷办主任赵传成先生致辞;

4、湖南省林业厅外资办主任李玉平先生做会议主题报告;

5、项目参与人员合影留念;

6、在会场前厅参观法开署湖南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成果展;

7、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林研所所长童方平研究员做《法开署项目森林经营研究结题报告》

8、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竹类所所长艾文胜研究员做《毛竹高效培育与生态经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结题报告》

首先进行第一项议程,有请湖南省林业厅副巡视员张凯锋先生致辞,大家欢迎!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有请法国开发署区域首席代表 Yann Martres(马琰)先生致辞,大家欢迎;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有请湖南省财政厅外贷办主任赵传成先生致辞,大家欢迎;

现在进行第四项议程,有请湖南省林业厅外资办主任李玉平先生做会议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现在进行第五项议程,有请所有参会人员到台前合影留念;

现在进行第六项议程,请大家移步会场前厅参观法开署湖南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成果展;

休会20分钟,茶歇时间

现在进行第七项议程,有请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林研所所长童方平研究员做《法开署项目森林经营研究结题报告》,大家欢迎;

现在进行第八项议程,有请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竹类所所长艾文胜研究员做《毛竹高效培育与生态经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结题报告》,大家欢迎。

研讨会致辞篇8

在研讨会上,江苏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主任陈峥嵘、四川省泸州市副市长马宗慧、山西省太原市教育物资装备中心主任许原芝、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主任罗一华、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处长刘俊波等分别总结交流了本地、本部门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改进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经验,研讨了今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加强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

会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理论研究部艾伦教授等分别作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项目工作研究进展报告。

刘昌亚在讲话中说,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报告精神,提高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认识。转变观念,坚持应用导向,抓好标准化建设和实验教学。要加强管理,树立全面质量观,提升装备管理水平。他指出,2013年是推进基础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要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和技术装备工作,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全国6.7万个教学点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广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制定《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

倪道潜在致辞中说,教育装备与实验教学在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江苏省始终将教育技术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坚持“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作为教育装备工作的核心价值,坚持“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程是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素质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装备建设、配备水平基本均衡,在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中发挥积极作用。

上一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 下一篇:运动会投稿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