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8 11:05:56

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管理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他们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教育环境,还有差异性强的成长方式和个性因素,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来说,这样的差距更为突出。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差,观念较为多元,管理起来也比较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在探讨人类情感和实践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使其在学生内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把构建意识转变为学生自动去做的行为。“人”是实施管理制度的重中之重、聚焦之点,得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做到“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现如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强,那么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并通过创业计划和企业比赛等平台去引导他们,为他们指明方向,创造更多与企业进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有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学生人数众多,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有些学生比较开朗,有些学生比较细心,也有些学生容易粗心大意,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管理。

(二)聚焦于学生的细节

尊重学生内心,注重交流和传递爱心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在职业院校的很多学生心目中,职业院校不如某些重点院校有发展前途,大部分学生心理会有芥蒂,很不自信,导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要努力构造一个专业导师制度,塑造一个高层次、高知识、贴近实际的专业教师为主的导师队伍,对学生跟踪训练、引导,理解学生的叛逆张扬,把握学生动态,细心观察,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真正做学生良师益友,做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导师。对于学生出现的反叛心理,教师应该理性对待,要静下心来劝导学生。在整个学生管理过程中,班干部是我们开展课堂工作的主要枢纽。

(三)平等民主的师生沟通

科学发展新型师生关系一直以来,在学生管理制度中,教师给的自比较少。要加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发挥其自我教育、科学管理作用。在学校、班级中,学生才是主角。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很多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学生变成了木偶,成了教师控制的玩具。这样一来,学生的自由空间和决定权就很少,这种情况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工作思路,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总之,职业院校中学生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把人本理念全面贯彻到校园建设中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推进产业文化进入校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构建全面的育人机制人文关怀

就体现在以人为本上,要想以人为本,就必须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育人机制,这个育人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在全员育人中,职业院校需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要大力开发校内资源,同时,还要利用校外资源,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过程育人中,要注重“过程”二字,关怀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而在全方位育人中,则要把握一个重要的目标,即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结束语

职业学院学生管理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发展为基础,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积极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于管理实践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应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班主任;学生干部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管理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学校综合水平、学生素质的一个标准[1]。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并轨后的“双选”就业政策等新形势,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是我们学生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课题。

一、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形成良好校风

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和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2,3]。根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和整理《学生管理办法》,并做到学生人手一册,严格执行。在此基础上,坚持学生操行考核量化制度和纪律竞赛,全面考核每个学生每天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情况,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比,用纪律竞赛量化班级,用操行表现量化个人,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鼓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有力地保证正常的教育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二、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扮演四种身份:班级工作的组织管理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学业上的指导者,班级活动的策划者。在这四种身份中,组织管理是基本,班主任代表教育主管部门对班级工作进行管理,后三种身份是班主任的延伸。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推行人文管理,注重感情投资。对班干部的培养既要教给他们管理方面的知识,又要使他们懂得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还要教育他们牢固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加强情感交流和沟通,利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干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管理班级的压力,而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让学生干部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课堂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内能接受老师准确无误传授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但有的同学自控能力差,上课随意缺课迟到,给其他同学造成不良影响,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引导学生干部做好考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定期公布班上的出勤情况,对经常不上课的学生,通过班干部进行监督,并帮其找到原因,克服缺点,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既有开拓、进取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价值取向多样化,缺乏责任感,怕吃苦等消极的一面,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积极地引导和指导,既要注意学生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要区别不同的学生情况和不同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业上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创新、科研等指导上。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的发展不是十分适应,存在着人文知识薄弱、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弊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班主任除要求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外,还应主动出击,帮助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改变高等教育所造成的接受知识能力较好,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完成给定任务的能力较好,大胆创新能力一般的怪现象[4]。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策划者,主要体现在班级活动的选择上,在具体的操作中,班主任需通过学生的年级及专业特点来合理地选择活动,通过活动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路。

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总是少数,而被管理者是多数,少数人要把多数人组织、管理起来,使学生工作有序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寻找得力的助手,培养骨干力量。学生干部是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核心力量。作为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骨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在学生管理殊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学生干部来自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学生干部在校领导、老师和广大学生之间“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其可信度和可亲度是无可替代的,其时效性和真实性也是无法比拟的。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了解,管理者不可能时刻与每一位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只能通过学生干部掌握信息,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的矛盾及时进行分解和沟通。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把广大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学生群体中,由于他们来自于四面八方,思想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生中间涉及的情况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多种多样,仅仅依靠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学生干部吸引到学生管理队伍中来,协助管理、参与管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管理效果。

四、加强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阶段,加强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它是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5]。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让(下转第191页)(上接第185页)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结语

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自我管理。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方江华,李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2,(2).

[2]黎光,兰剑.浅谈学生管理工作[J].职业圈,2007,(13).

[3]谷驰.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辽宁师专学报,2007,(3).

[4]蒋莲凤.试谈高校学生管理[J].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制度建设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的管理主要依靠教育引导和制度规范。教育引导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从内心认可、接纳学校的管理;制度规范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明确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鼓励的,将受到何种奖励,什么样的行为是禁止的,将受到何种惩戒。管理制度中包含有教育引导,相比于单纯的教育,制度更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长期性。实践经验证明,建立一套管用的制度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保持学校的高效运作和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制度是社会组织存在和壮大的必要条件,一个组织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就无法正常运行,具体到学生管理来说也同样如此。制度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依据,它强制性地将学生的行为纳入到一个明确的轨道,并且不会因为人的主观行为而改变,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制度建设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理念在学生管理层面的延伸和落实,加强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基础,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促进依法治校的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利用制度的力量来引导、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规范学生管理办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二、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标是导向,制度是保障。高校要想实现育人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学院依据学校规定和已有学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学院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但是在梳理落实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不落实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但是有些制度没有真正变成为学生自觉遵守的“法律”,究其原因一是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再是空有制度而没有认真地去落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的育人模式和管理策略也在不断变化,学生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修改,即使所有的变化都尽力进行了修改,总有些制度存在一定的欠缺,特别是一些不太频繁使用的制度更是难以与时俱进,只有在用到的时候才想起完善,脱离了实际的制度常常被束之高阁。此外,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制度,忽视了制度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这就使得一些详尽可行的制度往往难以落到实处。

(二)制度的制定程序缺乏科学合理性

制度的生命在于其制定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某项制度的制定必须按照严格的制定程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创立程序的不足和消极影响。当前,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面临的症结。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有些制度改动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面对具体问题时往往掺杂一些人的主观因素,使制度丧失了严肃性;某些条文中用语不规范,相互之间缺乏逻辑性,常常使人对制度规定产生误解,也不利于进行操作。同时,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学生参与,制定的主体往往是少数管理者,缺乏民主听证程序,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忽视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在制度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三)学生权利救济程序的缺失

在法律基本原则中涉及一条是“有权利必有救济”,然而我国的很多教育法规中很少涉及到学生权利保障和救济的问题。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往往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管理,如何处理违纪行为,如何让学生服从管理等,很少有制度明确规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既使有规章表明了学生享有的权利也很难让学生享有权利救济的途径。在高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中缺少学生陈述、申辩程序,没有确立起完善的告知制度和学生重大处分听证制度[2]。即便是某些高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其规定也比较抽象,没有具体明确学生申诉的部门、时间、条件等,在实际中难以行使这项权利。

三、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遵循的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加强制度创新才能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制度来促进学生的管理工作。

(一)合法合理原则

制度的设立必须是在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的,即制度要合法。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依托国家相关的法律来完成的,例如《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制度的合法性既体现在制度内容上,也体现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在制定制度过程中要选派管理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人来执行,并且要在充分的前期调研后,再进行制度的制定,起草后要应当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来论证制度的合法合理性。近年来高校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时有发生,其结果往往是以高校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无外乎是高校的一些学生管理制度与上位法律之间存在着矛盾,加之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学生认为某些处罚决定是符合法律要求的,从而使得状告学校的案件不断发生。因此,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有法可依、依法建章,制度的合法化主要体现在制度依据的合法化,制度内容的合法化和制度运行的合法化。

(二)以生为本原则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崇尚个人、解放个性思想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早在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校长洪堡就提出了“大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坚持自由教育”。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生为本来指导学生管理工作,•44•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各种正当合理需求,根据学生的本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引导学生。建立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强化学生管理的自主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确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管理观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服务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将以生为本的理念写进制度,体现在管理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奖惩结合原则

奖励和惩罚都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学生管理制度的设立必须包含有奖励和惩罚的内容。奖励是激励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措施,惩罚是严肃纪律和遵守规则的必要手段。通过奖励来肯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积极因素,根据有关规章制度给予精神或者物质上的正面刺激,起到鼓励先进、发扬正气的目的。惩罚则是从反面否定学生思想行动中的消极因素,给予不良行为一定的教育或者处理,以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促进转化的目的。奖惩是学生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行为管理的一种强化手段,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规范或者强化学生的行为。奖惩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法纪观念,明确是非界限,当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奖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大大增强教育效果。

(四)可持续性原则

高校制度建设的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制度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效率性、科学性、稳定性等系统要素的有机统一。高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项新的制度的设计必须注意到制度建设的可持续性,必须考虑到相关事务的结合点,制度之间不能有冲突,要能够持续地运行下去。高校制度建设的可持续性需要包含科学性也可以称为可操作性,制定的制度要有粗有细,粗的地方符合原则性管理要求,细的地方则符合操作性管理要求,基本的管理制度条款尽量是原则性的,具体管理规定、办法、细则、流程等要细化到可具体操作[3]。此外,还需要保持学生管理制度的稳定性、牢固性,经过长期的实践使得学生管理制度观念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稳而不乱、固而不散。制度建设的可持续性是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制度的运行必须遵守事先设计的程序,不能跨越式发挥作用,这是制度的公平性,同时制度的高度程序化又是实现制度效率的良好途径。

四、做好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依法建章立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起草,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公布实施的。制度的制定程序涉及到起草、审查、审议、决定与公布等诸多环节,为保证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要认真抓好每一个环节,确保依法建章立制,符合国家法律要求,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制定出来的制度在正式颁布之前要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试行,确保公平公正。高校全面施行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制度的设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一定的规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得到全面的训练,为走向社会必要的社会经验、处事能力等方面做准备。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必须以学校的服务管理为前提,为学生自我管理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条件,进行必要的引导,从制度的层面规定好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突出学生在制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育人功能,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以育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以管理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管理育人是老师在执行规章制度,开展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道德行为的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在于通过规定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倡导的行为,什么是反对禁止的行为,引导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前行。并且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发挥出管理过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公正地处理各种矛盾,公开地接受每个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建立起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把单纯的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将管理者与学生放到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坦诚相待,在服务中管理,让学生易于接受教育管理。

(三)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管理者是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主体,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可以促进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注重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各项权利,可以促进制度的程序落实。为提高管理者的素质,高校可以专门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意识的疏导和引导,使得他们在职业道德方面有所提升,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些培训机会。在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中,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主力军,是学生工作最相关、最具体的落实人员,制度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树立起整体建设的思想,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探究和创新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业务培训,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使得学生队伍建设走专家化、专业化、专职化的发展道路,真正建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追求卓越、热爱学生工作的队伍,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推向深入[4]。

(四)积极宣传引导,严格监督确保制度落实

制度的作用最根本的是教育学生,想充分发挥出制度的作用,就必须积极地进行制度的宣传,这也是落实制度的第一步。我们要明白制度的执行过程不是管理者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一个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动态过程。在高校管理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努力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对制度条文以及内涵深入了解,让学生在知道的基础上出于对制度的认同而自觉遵守。因此不论是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还是出台以后都要经常组织大家学习和讨论,让大家熟悉制度条款,分清是非界限,清楚违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制度重在建设,贵在落实。如果制度不能够落到实处,那只能是一纸空文。落实制度要经常总结执行情况,肯定遵守制度的学生,批评惩罚违反制度的行为,结合平时学生的表现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提醒同学们哪些需要注意和努力。执行制度时要加强监督、爱严结合,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不用或者乱用,还是成不了方圆[5]。不遵从制度和滥用制度都是错误的,就破坏了制度的权威性失去了执行原则,要想发挥出制度的作用必须严格落实。五、结语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又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了解制度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掌握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认真分析当前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保证制度的落实,提高管理制度的建设水平,促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不断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独立学院;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159-02

大学要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高等学校内部各教育、管理体系的有序运行,需要稳定的机制调节和规范大学生活、学习以及教学、管理、服务等个体和组织的社会关系。高校管理制度既有国家层面的教育行政法规,又包含校内内部管理制度,是大学运行机制的集中体现,教育理念就是管理制度的灵魂。以育人为导向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设计,能有效避免盲目决策和低层级的活动开展,节约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内涵。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进入相对稳定期,独立学院照搬母校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建立自己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一、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动力和制度环境

(一)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创新的内外动力

1.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管理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以2013年广东省为例,广东独立学院共有在校本科生268061人,本科生人数接近全省本科生人数的三分之一。[1]从办学规模和发展趋势来讲,现有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而且对公办院校创新发展具有试验田的作用,对原有民办高校体系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社会需求的推动为学生管理创新提供给了外在动力我国目前正面临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应变、沟通能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社会适用性强,经济发展急需的综合性、素质高、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决定了现有学生管理制度体系需要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而不断去完善和发展。

(二)独立学院办学体制为学生管理创新实践提供了制度环境

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相比具有“民办”的办学性质,比公办院校具有更多办学自主性和灵活性。作为教育改革的产物,独立学院是改革的试金石,社会各界对改革尝试抱有更大的宽容,为学生管理的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内外环境和制度保障。[2]

二、独立学院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具体对策

(一)以育人为导向进行学生管理制度宏观设计

1.缺少理念支撑的制度体系制约了学生管理的发展独立学院因办学历史较短,在制度设计层次上,因缺少统一规划,制度水平层次不齐,政出多门,职能部门关起门来建章立制情况较多,不能形成有机的相互协同的整体。在制度内容上,宏观性要求和表述的制度较多,具体操作程序的制度较少,造成制度和实践脱节,制度执行缺少监督,制度的导向作用发挥有限。2.以育人为导向进行学生管理制度宏观设计的相关原则优良的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具备服务学生功能、协调和规范功能、学生发展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和促进依法治校的功能。独立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需要有明确理念指导,为了贯彻育人理念,在学生管理制度中还应确立五个统一的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原则,注重制度的刚性特性同时应体现人文关怀和关爱;第二,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做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第三,依法治校原则,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导向,实现德治和法治的统一;第四,民主化和程序化原则,只有坚持民主化才能保持制度的良性和权威性,只有坚持程序化才能更好的监督制度的公平性;第五,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教育与管理的统一,更好的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3]

(二)完善制度设计程序和评估机制确保学生管理制度良性发展

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是高校学生管理成果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1.现有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现有很多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实践中多是问题导向,即现实中出现了什么问题,然后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去起草规章制度,经过征求意见,一定范围内公示等程序最终成为校内的制度。现有的制度设计必然造成制度本身重管理职能,即调节和规范作用,对制度的其他功能重视不够。因制度起草部门以行政职能的管理部门为主,基于众多职能部门的不同分工,制度的条块分割化现象比较突出,不能形成有机的相互协同的整体制度体系。同时,因各职能部门并不是都是由教育专家、法学专家或管理专家组成,制度设计在理念、科学性、协调性等方面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存在先天不足。2.严格制度设立程序和评估机制确保制度自我完善的活力学生管理制度的良性自我完善与发展,克服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弊端,需要在两方面做出突破:(1)完善制度设立程序第一,建立统一的专家化的学生管理制度起草队伍。改变政出多门、水平层次不齐的制度现状,克服部门立法的局限性,需要将管理制度的执行主体和制订主体相分离,建立全校统一的制度修订起草团队。同时除了学生和校内职能部门外,以开放的姿态引进校内、外管理专家团队进入制度起草团队,有利于提高制度设计的水平。第二,制订详细的管理制度制订程序。独立学院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制订校内的“立法法”,详细论证制度设定的必要性,评估制度设定的科学性,审核制度的合法性,充分尊重制度实施对象和相关主体的意见,制订详细的管理制度制订程序。一项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经过哪些程序,同时要在遵循制度设计的哪些原则,是否和学校的育人理念保持一致性,这些问题都需要依照特定规则进行。校内“立法法”的确立,能够有效保障校园管理制度的统一性,保障师生合法权益。[4](2)建立制度评估机制确定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评估机制。独立学院作为新型的高等教育实体,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适应校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因此独立学院应同时建立一套学生管理制度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国家教育政策或法规已经发生改变的,校内依照上位法进行制订的规章制度条款应相应做出调整;对于社会观念或传统习惯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而规章制度和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冲突的,应及时予以修正。同时,一项学生管理制度的整体执行效果一般不能在短期内显现,因此要建立长期的制度执行情况的意见反馈途径,同时定期召开制度起草小组成员进行制度施行效果评估。对于在执行中师生反映意见较为集中的相关制度或经过专家组评估执行效果不佳的学生管理制度,启动制度的修订或废除程序,促进管理制度的自我修复完善。

(三)建立多层次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应完善独立学院章程。章程应包括学校的宗旨任务、办学目标、内部治理结构、决策程序、各种组织规程、民主监督机制以及重要管理制度、办学活动基本准则等重要事项以及办事规则的根本性制度,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5]其次,根据办学目标建立学生管理制度。2005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我国高校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纲领性法律文件,只规定了原则性问题,同时规定各高等学校制订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校内管理制度。要围绕学生培养建立若干支撑制度体系,如:教职工行为规范制度体系、学业管理制度体系、学生生活服务制度体系、学生发展制度支撑体系、学生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等。当然,同一制度内有时也可能综合多个方面内容。只有建立多层次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才能凝聚不同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的合力,更好的服务独立学院的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大洋网.大学第三力量———独立学院(广东)发展报告(2014)[EB/OL].

[2]陈菲.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3]张冠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吴江.大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现状与机制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6:76-80.

[5]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17:19-23.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化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43

学生管理制度化,是一种以制度化规范作为基本手段来调整学生行为的管理方式。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对学生实行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学校对于制度化管理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制度化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普遍模式。但是在学生制度化管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学生管理制度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学生管理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1.1.1 制度过于原则和笼统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都制定有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然而在这些制度中,不难发现一些制度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例如有些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仪容仪表,不得穿着奇装异服。那么,什么才是奇装异服,如何去界定,制度中却没有具体说明;再比如,各类学校都规定有学生请假制度,那么什么样的事由可以请假,请多长时间的假,请假制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只能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自己来进行判断。这些过于原则和笼统的制度规范,不仅不利于实践操作,而且在执行这些制度规范时,有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而学生管理人员自由裁量权的扩大,也有损于学校制度的权威性。

1.1.2 制度的缺失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不仅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的细致、规范、有序,而且能有效地降低学生违规的可能性。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中,重处罚,轻预防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各类制度中,基本都是事后处罚的措施规定,而缺少事前预防的措施规定。笔者认为,确立制度,其最终目的不在于如何去严格地处理学生,而在于教育学生,遵守规则,不去触犯规则。这才是设立制度的最终目的。

1.1.3 制度的相对滞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校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着巨大地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日趋复杂。然而,面对新形势,部分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仍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水平,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陈旧的规章制度不仅不能发挥良好的规范作用,反而会因为制度的陈旧和不足,导致在出现新问题需要处理时,却“无法可依”,使学生管理工作陷入被动。

1.2 学生管理制度化中存在执行难问题

学校制度的权威,来自于制度的执行力。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并不能有效执行。例如,很多学校都规定有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学生违纪达到什么程度,就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但是,或由于一些人情关系,或为了避免家长纠缠,减少麻烦,或为了维护学校名誉,或为了保留生源,部分学校对学生违纪现象,采取了“软处理”或变通的方法。表面上看达到了“和谐”,但却为日后埋下了隐患,使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1.3 缺乏有效的参与和监督机制

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在学校,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主要是指学生的参与和监督。目前各类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作为被管理对象的学生,很难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更不用说对各项制度提出意见和看法。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学生也很难成为制度是否正确合理执行的监督者。

2 对学生管理制度化的建议

2.1 进一步规范学生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各类思想空前活跃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学生管理制度,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地做出调整和补充。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中,要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主的思想。各类管理制度既要有原则性的规定,也要具体的细化规定,做到各项管理措施均有章可循。

2.2 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监督意识

学生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有赖于学生的参与和监督。各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适当地采取例如“听证会”、“研讨会”等形式,积极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对管理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合理意见,应当在制度中予以反映。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制度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制度、了解制度的热情,有利于管理制度在学生中贯彻执行。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可邀请学生作为监督员,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意识。同时继续加强学生申诉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委员会,培养学生委员。在具体处理申诉案件中,随机选择学生委员参与申诉全过程,保证制度执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3 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发展人性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学生管理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人性化管理。推行人性化管理,不是对制度化管理的淡化或忽视,而是在不违背管理制度原则的基础上,对个体的人性予以尊重和关怀,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自我意识较强,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生硬地用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强制约束,自然会造成被管理者强烈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适时地采用人性化管理手段,从内心深处感化学生,使其自觉地回归到制度化管理的轨道,这必将有助于推动学生管理制度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笔者认为,不应将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分割开来,而应将人性化管理作为制度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推行制度化管理。

综上所述,在我国目前学生管理制度化的进程中,仍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缺陷。作为管理者,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加全面地完善并切实执行各项学生管理制度,以促进学校规范化管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培养德智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服务。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一切围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精心设计。

二、是全面性原则。

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杂,所以在制定制度时,也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尽量对所有可能以制度规定的事物出台相应的规定、对策,力争使师生在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全面细致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是学校规范化办学的体现,只有制度到位,管理到位,才能保障学校平稳发展。

三、是奖惩结合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校风建设,弘扬正气。制度内容既要有奖励措施还应有惩罚措施,奖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即通过正面刺激达到鼓励先进、弘扬正气的方式方法;惩罚则是从反面否定学生行为中的消极因素,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教育或处理,帮助改正错误,促进转化。一味地夸奖学生、放纵学生,结果学生往往犯了错误却不认错,更加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一味地责怪学生,不但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让学生更加感到孤独,更容易走上歪路。因此,奖惩结合,缺一不可。

四、是系统性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整体”。高校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项新的制度设计必须注意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系统性、关联性,必须考虑相关事务的结合点,即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互相“打架”。学生管理部门是教育人的单位,制度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好的教育制度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增强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但是如果制度不考虑系统性,给人以误解,让师生无所适从,那么制度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制度内容的可执行性、制度效果的激励性可能就有违“制度文化”本身的含义了。

五、是适度超前性原则。

事物是发展的,学校是前进的,但无论如何发展、如何前进,都是依据一定规律逐步完成的,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所以制度设计一方面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从生源状况、师资队伍、学生硬件设施等方面通盘考虑,超前思维,“量入为出”,随着学校的整体发展,不断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使大家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更加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适度,即仗要一个一个的打,台阶要一个一个的上,不可“拔苗助长”一味贪“多”求“大”,如果把制度定的过死,脱离学校的实际,与现实脱节,或过于超前,即使制定了,也得不到有效执行,使大家有望尘莫及之感、望而却步之感,反而会挫伤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校、师生的正常发展。

六、是可操作性原则,或者可执行性原则。

要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管理制度需要通过推行来规范管理,如果制度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制度就仅仅成为摆设和累赘。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要具有可操作性。为了提高制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制订的制度要有粗有细,粗的地方符合原则性管理要求,细的地方则符合操作性管理要求。基本管理制度的条款尽量是原则性的;具体管理规定、办法、细则、流程等要细化到可具体操作。同一项制度的不同条款也可有粗有细,原则性条款尽量概况,操作性条款在不影响功能及操作情况下尽量精简。

七、是公平性原则,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大学生之间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制订制度要公平。必须经过自上而下酝酿政策,自上而下征求意见,综合平衡采纳建议,把制定制度本身的过程看成是校务公开的过程,当作是民主治校的体现。征求意见过程中必须对各类建议意见有“来言去语”,大家才能畅所欲言,才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执行制度要公平,既要体现以人为本,更要体现以制度为本。凡制度规定的,丁是丁卯是卯,不打一点折扣,不因人而异,坚决做到不给他人设障碍,不给某人开绿灯;制度未规定的,公开公示,集体讨论,少数服务多数,阳光决策,皆大欢喜。

八、是稳定性原则。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依法治校就是要用规章制度去约束人、规范人的行为,使学校秩序井然,学生行为规范统一,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学生管理制度理念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稳而不乱,固而不散;学校要发展,制度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必须要保持学生管理制度的稳定性、牢固性,即不能朝令夕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办好大学教育,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必备的条件。一套完善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意义重大。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要遵循基本原则,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一、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和分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缺乏统一的、科学的、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保障。虽然高校为了推进校企合作而调整了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若干制度,但是,高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对校企合作的大规模开展采取了小心的态度,使得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全面布局,这就造成学生管理制度混乱无序,各行其是,缺乏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的指导。2.顶岗实习中“用”与“教”的不协调。“用”是指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通过自己的实习工作给企业和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过程。“教”是指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所获得的除了经济效益以外的东西。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校企合作中,基本上是买方市场,学校千方百计地寻求机会,而不是企业努力寻找被顶岗的机会,这种不平衡使得高校不得不迎合企业的需要来改变学生管理制度和方法,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教”的机会。3.学生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管理事务的规范化程度比较低。高校内部缺乏规范的、有效的校企合作促进机制和确保校企合作开展的有效行为。在高校内部,校企合作是以系为单位来开展的,有的系已经初步建立了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实习的岗位和学习的专业内容相一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有的系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事先的调查调研,不能代表学生的利益来与企业进行事先约定。在出现矛盾和问题之后,学生的利益受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收到压抑。

二、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校深化学生管理制度的措施

1.加快推进校企合作的系统化进程。校企合作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它不仅仅关系到高校,也涉及社会组织的不同层面和其他产业系统。所以,学校、企业和社会要通力合作,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形成多种类型、规格、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不仅仅需要高校在学生管理制度方面做出改变,也需要社会制度给予相应的保障。例如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等。在高校内部,企业要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系统的一部分。在个体组织方面,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管理、各部门的特殊管理等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促进校企合作目标的实现。2.推动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学生管理制度是校企合作工程的保障。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设计非常有必要。学生的管理制度在体现校企合作顶层设计理念的同时,还需要与其他的管理制度相统一。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基层创新。基层创新是学生管理活动的情景化体现,例如“订单式教育”是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不同的学校对于该模式的实施有着不同的方法,导致学生管理方式也千差万别。高校在实施订单式教育的时候,就要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岗位的变化情况,来创新管理学生;3.改革高校内部的学生管理制度。首先,高校的各级管理者,要不断地加强教育知识的学习,在创新办学理念的同时,将那些落后于时代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不被学生接受的学生管理理念革除掉,在新型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践行科学的高尚的教育理想;其次,加大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力度。校企合作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领导层面,要将重心下移,由过去的院校统一集中管理的局面,改为二级管理体制。以更加灵活的做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基层教学部门的教学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能够有效对接。最后,高校要在政策上鼓励师生走出校门,到公司企业中去,学以致用,深化学生的管理工作能力。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治

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改革带来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冲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用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的理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构筑起化解学校纠纷的有效系统,规范学校秩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实现法治状态下的学生管理。

一、形势发展呼唤着依法管理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日益觉醒和增强的法制环境,面临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的高校大发展背景。形势的发展更加凸显高校学生管理依法而行的迫切性。

1、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现有高校管理所依据的是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十几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靠这一规定显然不足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在立法上予以适当补充和支持,增强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实践过程中,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例如高等学校的组织属性与法律地位问题,高校管理权力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高校部分学生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罚(分)的合法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做出符合新形势的制度回应。

2.大学生不断增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呼唤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制度设计。随着人权时代的到来,权利主张和要求平等对话在大学生中的呼声日益提高。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告老师、学生告学校的法律纠纷,正在冲破以往某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学生与学校关系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单方制约关系,正在受到法治原则所引导的公民基本权利理念的强烈冲击,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中认为侵犯自己权利的诉讼明显增多。新的时代下,学校环境中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法治状态。

3.高等教育改革促使管理法制化。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大学不再是交不交学费的问题,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

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加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依法强化和规范管理。后勤管理社会化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公寓这种新型的社区生活,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教育客体,变为一种主动关系,由原来只有义务和服从的个体变为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双方关系的协调要通过法律来调整规范。学分制增大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打破了原来的班集体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功能弱化,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德相济。

二、高校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表现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注重的是完成国家的任务,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学生的服从,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倾向是,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略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

表现之一:学生义务为本位的教育管理制度。由于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管理总是重义务,轻权利。在高校管理也表现为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即德治。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与依法治校和“教育法治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益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区分道德和法的界限,以至于现行高校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表现之二:某些制度不符合法治精神。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可窥见一斑,田永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以学校侵权为由将北京科技大学推上法庭,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接受法院司法审查的事实,终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由来已久的特殊内部权力关系;武雅诉暨南大学拒绝颁发学位案件,进一步证实高校的规章制度绝对不能背离法律保留原则,否则学校依此作出的具体管理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重庆某高校因学生恋爱怀孕而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引发在校大学生公民权的争论,呈现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及公民权的冲突。天津师范大学一女生的婚礼冲破了高校传统的管理制度底线,引发全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审视。这些都是现有学生管理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发的诉讼,凸显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成分。

再自审一下高校内部的规定,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与法治精神不符的内容,如各项评优制度中限定名额的做法,既违背了“凡符合条件者皆优秀”的法治要求,剥夺了部分符合条件学生的评优权利,又与高校自身制定的评优制度背道则驰;又如对学生的处罚(分)制度公开不够,规定欠详细,人为因素太重;再如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将学生考试成绩公之于众,把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财产权(乱收费)、隐私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等等。

在程序方面,尤其是涉及处罚(分)学生的程序上,也显得不规范。程序保证公正,公正依赖程序牙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最为缺乏的是没有明示李空.申辩的权利、途径和期限,对学生的异议权没脊蛤:予足够的保障,造成学生第一不敢申辩,害怕存在学校以自己认错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的风险,第二学生不知道怎样申辩,学校没有设立由学生代表、专家组成的专门接受和负责处理学生申辩的组织,没有健全的申辩处理答复机制。

三、以法治要求改革完善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包含着“公平”(Fair)“分享”(S})和“关怀”(c})等“公正原则”,这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背景和支撑。“公平”强调的是公平的竞争和公平的参与;“分享”是指全体成员分享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享有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关怀”则主要是指照顾弱势群体,“正义的法律制度就应该给予那些困难的人以特殊的关注”。学校制度文化的存续和再造是整个国家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一部分。

t.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的权利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学生管理。大学生处于“边际公民”和“准成年人”的状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时期,他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学校人”,换言之,大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他们既享有作为公民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应享有的特殊法定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大学有受教育的权利,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获取学位权等;作为公民,大学生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司法救济权等。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主的合法行为。

从行政法学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为规范,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作出的学校管理行为规则。这种管理行为规则一般包括二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教育救助制度、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之等程序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如校内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司法救济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与受教育权密切相关的公民权方面,而对他们的公民权则由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直接调整。在程序规范上,要做到学校处理程序不越权,遵守处理决定的层级程序;学校的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告之和送达学生本人;尊重和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保障学生的救济权。

2.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包含着两重内容: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即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是一种纵向关系,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二是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主要属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调整范围。有鉴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如行政许可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按照“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的基本精神进行改革。并且在这过程中始终贯穿“法治”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做到依法治校,高校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其次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需要承担哪些义务,明白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该管什么,如何去管。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度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

3.充分体现管理的教育性和民主性。高校学生管理,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理,应是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是一种以实现教育目的为限度的规范关系,这就要求学校自身是具有符合其教育性质要求的问题解决途径和相应的纠纷化解机制,而不是简单地教唆诉讼,所有问题都交由法院去审查、去裁判输底。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大学生管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工作的考核与评估、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等内容。日常管理,包括班级活动组织、学生资助和奖惩、生活服务和管理、心理健康监测、就业指导等。

①引导大学生遵守学校和社会公德,确立适合自己人生理想信念。大学生怀揣着梦想步入大学这座象牙塔,面对突然间放松的学习环境,难以迅速适应。大学的优良传统在这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雅的人文熏陶、严谨的学术和学习氛围和健康的学生自治体系,会填充大学生的迷茫空白,让各色各异的大学传统在学生中传承,引领大学生找到自己兴趣和奋斗的方向,树立自己的人生信念。

②确立透明的法治化管理制度。高校规章制度要明确学校学生的权利及义务,具有严谨性、可操作性。简政放权,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治制度。严格依章法处理学生的救济、奖惩等问题,邀请相关人员监督,并保证学生的申述权利,防止主观判断对学生利益的损害。

③学籍管理和就业服务。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学分管理机制,统一学籍管理共享平台。鼓励学生跨校研读来延展学识,进行纵向发展,允许学生跨专业修读,进行横向发展。高校设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收集就业信息,做好实习基地建设。学校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的兴趣发展提供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④生活服务。生活服务是大学生管理最复杂的工作,穿插于大学生的整个生涯。保姆式的管理,基本上是从学生父母传过来的“接力棒”,接力棒包括了衣食住行、感情疏导等方面内容。

⑤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步入成人的隘口,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逐步上升,不久的将来,独生子女大学生占有绝对优势,而高校教师群体非独生子女占据绝对优势。高校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监测,及时排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大学生管理制度现状和实践困境

符合我国高校校情校况的大学生管理制度,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发展,有助于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持大学体系健康运转。面对市场经济等新形势的挑战,现有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管理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实践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

①另类的国际化。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部分不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观念冲击着传统的理念。大学生作为新生代,接受新思维、新理念的速度惊人。大学生中西文化交融中,展现出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态势,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例如:部分学生受到炫富风气的影响,在学校中表现出骄傲或自卑的极端情绪,强烈的对比心态,导致同学关系疏远,不利于学生班级化管理。

②学生管理采用立体化、指标化制度,部门职能化管理较易出现重复交错管理。自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大学生队伍的壮大,放大了教学部门职能化管理的缺点,容易出现矛盾的指令,降低高校大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盲目的扩大部门规模,反而无益于指令矛盾的解决。例如,学校教学质量评估部门要求9月初安排课程试讲,但是直到8月下旬,教材科仍未给教师发教材,短时间的备课无法发挥教师的潜能,降低了课程试讲目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③以树典型带动学校风尚。每年一度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等荣誉的评定,能够带来一定的蝴蝶效应。但在我国高校的相关评定程序,给学生管理滋生腐败提供了灰色土壤。比如:我国多数高校的奖学金,尤其是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采用选举制度。部分学生在评选过程中引入了贿选思维;也有部分学生用集团获得,得利均分;更有甚者,学校管理人员干涉,扭曲了平等的选举制度。典型“非典”,利益为先,破坏了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平衡,无法达到树典型带新风的效果。

④学生评教给教师套上枷锁。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权利是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态度的主观反映,无可厚非。但是,教师对学生严格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的短暂性反弹。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中,采用硬性指标,越线即视为违规。大学生血气方刚,有一定的盲从性,部分高校出现学生干部带头上访的情况,制造出一定的“轰动效应”。教师尽管跨线违规,学校了解了事实情况,采用折中处理方法,进行任课教师调整。学校保护了教师的权利和利益,但是却容易打击严谨教学理念的坚持,造成学校教师应付思维,反制了大学生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⑤诚信评价系统不完善。我国未建立统一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信息平台,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采用学校规章制度规范,进行内部消化。学校为了学生的将来考虑,一般会避免学生档案出现污点,采用各种奖励措施来抵消处分。不诚信行为在大学阶段独自消化,固然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清白的身份,却助长了大学生“违规消化”意识,轻易走入违规违法的危险误区,为大学生的人生埋下暗雷,实在得不偿失。

⑥心里健康监测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群体交融过程,难以避免存在差异,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理念的差异,亟待高校学生管理体制补强,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更是艰巨。监测过紧,容易被学生误以为监视,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对抗;监测过松,难以达到监测效果。

3大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措施

中共十之后,我国确立了顶层设计推动改革的方针,高校大学生管理制度更应顺应历史潮流而动,加强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适合我国高校教育实际情况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①坚持“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确立民主的现代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包括贫困生、有心理疾患的学生、独生子女等,建立直接有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及时解决特殊群体的困难。将民主管理理念根植到大学生管理体制中,使其在学生自治管理实践中发展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坚守学校规章底线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权利和自由,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大学生在“法”内拥有充分的裁量权,自主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各种创新活动。教师弹性考核成绩,与学生管理工作者共同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在拥有民利的同时,学会承担“民主责任”。

②完善大学生管理机构设置。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深化部门职能化管理,从根本上解除频发的矛盾指令危机,构建适合校情校况的管理机构。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用矩形组织机构代替职能化组织机构。矩形结构组织保证每个部门只有两个矛盾的指令源,该问题可以通过事先预定优先指令的方式解决。

③健全学生管理评价体系。首先,评价体系要有科学性。学生管理评价体系,要能够根据我国教育法制法规规定的大学教育任务,灵活安排在大学生的大学生涯中;要能够根据校情校况,反映出各个学科的特色。其次,评价体系要有开放性。学生管理评价体系,要解开扣在学生和教师身上的枷锁,给高校教师自主教育教学权利,给学生自由发展空间,调动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给大学生自主自觉地进行自我管控。最后,评价体系要有弹性。学生管理评价体系,要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局限在学习日历上,要大学生的学习地点上不局限在教室中;要大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局限在考试中。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协商采用自学、授课、指导弹性教学,考核方式采用谈话、测试、技能操作等灵活多变的方式。

④建立高校师生诚信信息平台。通过资信平台,完善学籍管理,更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大学生涯记录。对社会公布大学师生的诚信信息,可有效杜绝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威慑大学生的利益为上、道德堕落思维,规范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严守道德底线。高校师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对促进我国道德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

当前,高职教育在变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校扩大规模到提升内涵所需的一系列师资、经费等问题急需解决。这些挑战也激发了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改革前行的动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变革管理机制、建立现代化的大学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管理模式刚性化

高职院校发展中出现了师资、设备不足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校过于强调面子工程建设,没有设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子工程的建设给教师评职称带来便利。教师为通过审核,将心思放在申报课题上,导致教师难以全心投入教学中来。所以,刚性的管理是必需的。

2.管理方法简单化

管理有效是指共性和个性统一、继承和创新统一、外在表现和内在质量和统一, 这是现代学生管理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惯性较大,传统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现代的管理手段与理念难以实施。某些学校为管理方便, 管理中注重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不许学生转专业,不许学生自己排课。这些措施虽然方便了管理,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因为学不到较多的知识而对学习失去动力;那些对所学专业不喜欢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对待学习的情绪。为迎合上级领导只看成绩的喜好,教师在报告中夸大成绩,忽视提升内涵的建设,这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

3.管理制度形式化与管理过程的封闭

管理过程封闭性体现在教学同行之间交流信息的封闭,体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的封闭。学校与学校之间因为互相是竞争对手,所以资源难以共享。制度执行力低,工作当中某些管理部门凭经验做事,不按规矩来。甚至多数管理人员不知道学校有什么规定,更不用说严格执行制度。学校制度的形式化,对学校的发展没有帮助。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水平。高职院校不仅要考虑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还应该考虑到家长和学生的想法,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全面综合培养学生,使他们在社会中有发展的能力,能不断提升自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

《国务院关于大力地发展高职教育的规定》中提出把就业作为导向和把服务作为宗旨的高职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管理模式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在学校期间不能在僵化的管理制度中生活和学习。学校的各部门要根据自己部门的相关职责与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领导与管理者的观念转变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管理模式需要打破,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而不是控制学生的。只有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含义,才能使学校管理机构与工作人员自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意识。

学校是教育单位,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服务与商家给顾客提供的服务是不同的,学校提供的是教育服务,需要严格的管理与纪律的约束。学生缴纳学费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谋求提高自身素质。教育市场的竞争相当激烈,学生与家长选择的范围扩大,学校只有提供好的教育服务才可能被学生与家长选择。所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美国的一位现代管理学专家提出:“变革是管理的最大特点――不断的、迅速的和根本性的变革,而唯一不需要改变的事情是变革。”社会在不断进步,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物质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同样在不断改变。因此,管理活动也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任重道远的,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开放的学生管理制度。但是,任何变革都是曲折和痛苦的,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实践与探索,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期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能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2]陈至昂.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全书[M].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供应商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