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0:46:37

项目经费论文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1篇

一、财务人员与项目承担人员沟通不畅

一是财务人员与科技人员各自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并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缺乏主动沟通。二是科研人员不了解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要求,财务人员不了解项目经费的实际需求二者难以沟通。三是缺乏两者沟通的平台和制度,导致二者难以对经费预算、使用进行及时沟通。

二、对策与措施

1.改变立项办法

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主要是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解决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所提供的科研产品都为公共产品。也正因为如此,各级财政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所需的经常性经费都由财政供给,唯有其从事研究的经费必须通过竞争性科研项目获得。而现行的立项办法通常是由各科研院所、企业自行选题各自申报,立项单位组织专家评审,然后从中选择部分项目予以立项,而不是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要求由立项单位进行主动设计,连续支持。从而导致项目多、小、散,为项目而项目的现象比比皆是状况。这样的立项方法既不符合农业科研的特点,也给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带来难度,更不利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提升。因此,应改变现有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办法,实行主动设计,滚动支持的立项方法。采用这样的立项方法能有效改变目前项目多、小、散所带来的经费预算不准确、监督管理难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2.实行动态预算管理

如前面所分析,农业科研项目由于受其周期长、内容多、变化大等因素影响,立项时一次预算难以做到准确。应改变现有的预算方法,将一次性预算改为动态预算。其具体做法是,项目总经费确定后,以年度预算为主,年度预算允许根据上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当年的实际需要,对不同科目经费使用安排进行一定的调整。如,上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田间试验失利,则允许下年度预算时增加相应的试验费和下乡差旅费、交通费等。实行年度预算为主的动态预算管理,不仅符合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管理要求,而且能够提高项目经费预算的准确,便于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3.建立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建立项目经费管理平台,将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全过程及时在平台上公布。这样做,一则能使科研人员随时掌握经费的使用情况,使之对经费使用进度与预算的相符性做到心中有数;二则能使项目领导、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动态监管;三则能有效解决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人员与课题组成员之间沟通脱节的问题。四则能有效避免项目经费用不完或不够用以及项目结束后再进行经费调账等问题。真正实现项目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

4.提升财务、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水平

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必须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密切配合,财务、科研人员的水平是做好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基础。在过去的实践中,往往二者脱节。一方面,财务人员主观上只从财务角度对经费管理提要求;客观上很少的财务人员要对付大量的项目,导致财务人员对科研内容了解甚少,因而很难对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提出意见。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主观上只重视科研对经费的需求,忽视经费的财务管理要求;客观上,对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不熟悉,从而使得项目经费预算不尽如意。因此,应从以下方面来提升财务、科研人员的水平。一是要提高二类人员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二者主动配合。二是积极为财务人员创造条件,增加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研究内容的了解。如在立项时邀请财务人员参加立项讨论;在项目实行过程中,邀请财务人员到田间、实验室等现场观摩;项目实施情况检查时邀请财务人员一起参加。通过这些措施增加财务人员对项目研究内容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财务人员对项目经费需求、用途的了解。三是加强对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经费管理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科研人员能熟悉项目经费预算、使用过程中的相关财务管理要求,避免闭门造车,提升项目经费预算的准确性和执行预算的自觉性。综上所述,根据农业科研项目的特点,对过有针对性的改进农业科研项目立项方法,实行动态预算管理,在单位内部建立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平台,提升科技、财务人员水平等措施,能使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更精确,监督管理更有效,使用绩效更显著。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2篇

数据

数据来源及处理一般来讲,活动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鉴于个人层面的经费投入信息很难获取,而科研组织大都有每年的经费来源统计信息,因此,本文最终选择在组织机构层面上展开研究,选取部分国立研究机构作为研究样本。从研究的相关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出发,最终确定了73个国立研究机构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围绕73个研究机构,通过年鉴、网络检索等方式搜集了所需的公开统计数据。科研投入的数据主要包含了2005—2008年各研究机构投入到科研活动的经费和人员数据。其中,科研活动经费包括竞争性项目经费和非竞争性项目经费两部分,前者又分为来自于政府的竞争性科研项目①和来自于产业界的技术性收入②两类[1-2],后者则主要是指来自于政府的预算拨款[3]③;人员数量主要指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科研人员数据。科研产出,通过论文和发明专利两个变量来反映。在ISIWebofKnowledge数据库中,以研究机构名称和年份为检索词,获取了自2007—2010年期间各机构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包括期刊和会议论文,不区分作者署名排序)[4]④。同样,以研究机构为申请人,2007—2010年期间每一年为申请年作为检索词,在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⑤中[5],搜集了各机构每年在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数。为控制研究机构的地区差异,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1)》收集了相同年份各研究机构所在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本文中设置了一个虚拟变量来表示研究机构的战略定位,变量取值基于本文以单位科研人员预算经费对研究机构进行的聚类分析。73个研究样本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偏向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赋值为0;另一类则是偏向应用研究的研究机构,赋值为1。最终,构建了一个73×4的面板数据。面板数据综合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两方面的信息,从统计角度来看,不仅大大增加了观测样本量,提高了样本自由度,而且可以减弱解释变量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降低估计误差。样本描述本文选择的各研究机构几乎涵盖了从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各个方向和学科,大致上,将其归纳为7个学科大类。表1是研究机构的学科分布状况,可以看出,研究样本的学科分布较为均衡,其中属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机构占比最多,为24.7%。款、竞争性项目经费和技术性收入三个变量)和科研产出(包括论文和专利)的统计描述。样本中,各研究机构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50件,最大申请量则达到了342件;平均每年为235篇,最大值则达到了860篇。三类科研经费投入的数据相差也很大,技术性收入平均每年为1736万元,竞争性项目经费为5209万,而政府预算拨款则达到8503万,大约是技术性收入的4.9倍,是竞争性项目经费的1.6倍,可见政府预算拨款仍是国立科研机构科研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

模型与分析

模型设定在实证研究中,对R&D投入产出关系通常采用线性回归模型[12,16-17]。本文同样在研究机构的科研投入与产出之间建立起简单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本文分析所使用的73×4数据库显然是短面板数据库,可以假定其扰动项之间独立且同分布。根据一般程序,面板数据模型在回归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以防止因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而产生的伪回归问题。但同样由于样本数据库是短面板数据,针对73个样本的4年数据,无需做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所以,本文直接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关于回归模型的选择,首先做了Hausman检验,发现结果显著,检测结果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但是,由于模型中有些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关键变量,如学科、科研取向和地区分布等变量,可能是影响科研产出的重要变量,如果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则不能检测到这些因素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并且,由于当前的样本数据为短面板数据,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会损失很大的自由度。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则可以避免自由度的损失。因此,本文最后选择了随机效应模型。利用Stata软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将数据代入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分别揭示了科研经费投入与专利和论文的关系。(1)发明专利申请。表3中的模型是通过逐步加入变量,分析科研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模型1主要是对经费投入结构与专利产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技术性收入与专利产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政府预算拨款与专利产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模型3是控制了研究机构的规模、区位、研究取向和学科分类等之后,进一步揭示出影响研究机构专利产出的投入要素,政府预算拨款和技术性收入仍旧与专利产出显著正相关。而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人员规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取向(偏向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VO赋值为0)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偏向于应用研究的研究机构要比偏向于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平均每年多出87%左右的专利申请数量。同时,各研究机构的学科分布与发明专利申请也显著相关。比较发现,模型1至模型3中的政府竞争性项目经费(lnGRit-2)对专利产出的影响作用都不显著。为验证这一结果,将解释变量lnGRit-2删除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4中显示:R2系数不变且模拟拟合显著,而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和系数没有太大变化,进一步说明了竞争性项目经费对专利产出没有显著影响。(2)论文。表4是论文的投入产出关系分析。从模型显示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时,如模型1所示,研究机构从政府获取的预算拨款与论文产出显著正相关;但在控制了研究机构的规模、区位和研究取向之后,研究机构从政府获取的预算拨款与论文产出相关性为负且不显著,这与预算拨款和专利产出相关性变化显著不同。研究机构人员规模与论文产出显著正相关,这与机构规模同专利产出正相关一样,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机构规模越大,产出的论文和专利就越多。此外,研究机构的价值取向对论文产出的影响比较显著,相关系数为-0.3351034(偏向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VO赋值为0),说明偏向于基础研究的机构要比偏向于应用的研究机构,平均每年的论文数量多出33%。同样,在模型1至模型3中,政府竞争性项目经费投入对论文产出的影响也不显著。为进一步验证其作用,将变量lnGRit-2删除,结果显示R2系数和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与模型4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说明lnGRit-2对因变量lnPaper的影响作用不大,即竞争性项目经费对论文产出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做回归分析时,对各自变量间进行了VIF(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其VIF值均小于10,表明可以不考虑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讨论

政府的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对科研产出的激励作用不显著,来自产业的技术性收入显著激励应用研究基于国内科技项目立项和评审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的要求,逻辑上讲,政府竞争性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与科研产出之间应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况且,国内学者在项目层面对科研投入产出的研究成果[14],也验证了这种正向关系。然而,本文从组织层面对科研投入产出的分析却显示,竞争性科研项目对科研产出,无论是专利还是论文的影响都不显著。从数据本身来看,可能因为国立研究机构以预算拨款形式获得的政府稳定支持的部分显著增长且占比较高,弱化了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作用。但本文的分析结果,也可能恰恰印证了如施、饶二位学者(2010)所说的当前科技项目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并且,科学界“赢者通吃”的规制在中国文化中更容易被放大:某一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往往成为众多领域的专家,各类相关项目会蜂拥而至。造成的结果就是研究经费分配不均衡,过度集中在部分科学家手中。而这些科学家及其团队同时应对不同的项目,使用同一论文或专利来应对不同项目的考核是其理性选择。因而,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并没有与科研产出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来自企业的技术性收入是市场对科研活动内容和质量的认可。尽管因为技术性收入占整个科研活动经费投入的比重仅为5%,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系数较小,但控制了研究机构属性和其他投入变量后,技术性收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显著,可以说明,产业主导的产研合作的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且侧重于应用研究。非竞争性科研经费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受到政策环境和科研机构组织行为的影响比较发现,在不控制研究机构属性的情况下,来自政府的预算拨款对论文和专利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然而,在控制了研究机构规模、区位、价值取向和学科之后,非竞争性的政府预算拨款对专利产出的贡献显著,而与论文产出之间呈现出不显著的微弱负相关关系。对于公益性科研机构来说,预算拨款形式的科研事业费投入的目的就是稳定一支科研队伍,同时部分以项目形式支持具有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其产出应该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但是结果却表明,科研机构申请专利的动力可能更甚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为促进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而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有效地激励了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忽视了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一个利益主体,有可能在政策激励下被逐步强化其逐利行为;另一方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是我国绝大部分国立科研机构的定位和使命,政府长期稳定支持研究的很多科研成果可能并不适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所以,政府预算拨款并未表现出对的显著正向激励。人员规模与论文和专利的显著相关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科研评价的量化导向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研究所规模是影响论文和专利产出的最主要变量,一半左右的论文变化和三分之一以上的专利变化是来自于人员规模变化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研评价的量化导向。当前国内科研评价中,论文和专利的多少往往被用来评价科研人员学术贡献的大小,并成为决定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核心要素。所以,当每个科研人员都重视和专利申请时,人员数量多的科研机构,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论文和专利产出,反之,则较少。科技评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过分注重数量的科研评价体系会引导科研人员关注论文和专利的数量、获奖和排名等科研的“副产物”,而不是科研的真正影响。不少科研人员做科研的动机变为获得更多更好的评价“参数”,以便于今后可以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19]。所以,量化的科研评价导向与竞争性科研项目体制相互作用,既不利于科研人员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容易造成科研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

结论

纵观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科研经费分配机制的完善一直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每一次经费分配机制的调整,都是从当时背景出发做出的改进。随着时间的推进,情境的变化,原有的改革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本文以部分国立研究机构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近年来竞争性政府科技项目经费并未对论文和专利的产出产生显著的正向激励,而非竞争性的政府预算拨款投入和来自企业的技术性收入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正向激励。这一结果带给我们的政策启示是:一方面,政府资助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应该减少竞争性项目的比例,更多向非竞争性科研经费倾斜。当然,国立科研机构来自于政府的预算拨款投入与专利产出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要求政府在加大非竞争性稳定支持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科研机构逐利行为的约束,使其发挥公益性科研机构的职能。另一方面,政府资助的竞争性应用型研究项目应鼓励更多企业的参与,让产业需求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向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述两点启示,也为我国科技管理领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研究需求:一是加强对科研机构战略管理和组织行为的研究;二是对公私伙伴关系治理机制的研究。受数据收集和模型应用的限制,本研究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样本属性单一且数量较少,不能反映我国科研活动的总体状况,国内大学的科研活动经费来源比重以及科研活动特征与国立科研机构相比均稍有差异,综合不同属性主体的研究将能进一步全面反映当前国内科研经费配置的状况;时间序列数据较少,仅有4期的数据难以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科研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更贴切的分析。未来,可以通过搜集地方科研机构、大学等更多样本数据,尽可能补充搜集更多期的数据,以及加入政策事件等其他变量等来推进研究。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2号字,黑体)

(以下为3号字,黑体)

项目名称:

首席科学家:

依托单位:

参加单位:

电话传真:

电子信箱:

研究所(盖章)

年月日

表1重要方向项目信息一览表

项目名称及编号:

项目负责人:

年度经费资助(含计划局匹配)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项目

课题名称

经费

负责人

承担单位

得分

课题1:

课题2:

课题3:

课题4:

课题..

研究所对本项目的验收意见:

研究所所长(签字)(研究所盖章)

年月日

表2

课题验收打分统计表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负责人

得分情况

目标完成

取得成果

发展态势

与项目联系度

人才培养

管理与经费

平均分

请按下列编写提纲及说明填写项目:(小4号字,仿宋)

项目执行情况评价

根据委托书或合同书的要求,项目的总体目标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项目取得的成果与项目总体目标的关联程度.

简述项目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果(限五项,A4纸一页,成果详细介绍填写在主要成果简介部分)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国内外合作和学术交流情况

争取到与本项目相关的其他项目情况(包括攻关,863,973,基金,横向任务等)

本项目取得成果的获奖情况(获得部级,部委级科技奖励及其它荣誉奖)

经费使用情况(含计划局匹配经费)

组织管理工作(项目主持人在项目实施,管理方面的经验,不足之处和建议,项目主持人对项目实施管理过程的意见和建议.)

存在的问题

下一步工作设想

表3

财务决算表

项目名称,编号

依托单位

收入

支出

经费

金额(万元)

科目

金额(万元)

20__年度

20__年度

20__年度

资环局经费

万元

科研业务费

实验材料费

仪器设备费

(包括研制费)

实验室改装费

(包括土建费)

计划局经费

万元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管理费

劳务费

其它

合计:

合计

结余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签名):

项目承担单位财务负责人(签名):

主要成果简介

(不超过5项,每项1500字,仿宋,小4号字)

内容(基础研究项目)

强调创新性和国际水平,重点是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有无新的突破或发展,与当前国际,国内水平相比所处的地位;

一,成果内容简介,研究水平,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及科学价值

三,进一步研究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分析

项目主持人(签名)

年月日

内容(基础性工作项目)

强调科学数据监测,观测,集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一,成果内容简介,研究水平和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及科学价值

三,实用性及潜在应用价值

项目主持人(签字)

年月日

内容(应用发展研究项目)

应用研究项目:着重评价研究成果在科学技术上有无新的突破或发展,尤其是否属于我国创新的知识产权,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一,成果内容简介,研究水平,关键技术,技术经济指标

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三,成果产业化,扩大规模的可行性

项目主持人(签字)

年月日

表4发表论著(含会议论文,咨询报告)一览表

项目名称:

序号

论著名称(含会议论文,咨询报告)

第几

标注

作者

刊物,出版社,会议

年,卷,期,页

收录情况

SCI,并注明IF

EI

CSCD

其它

注:只统计受本项目资助的论著,咨询报告请附有关部门的意见或省部级以上领导的批示.

表5专利状况一览表

项目名称:

专利状况(注明专利种类)

已申请专利名称

已授权专利名称

注:请将发明专利的相关证明材料以附件的形式附在后的论著合订本(附件2)中.

表6重要方向项目目标完成对照表

项目名称:

项目任务书设计目标

项目完成情况

任务书设计总体目标和定性,定量考核指标

预期(篇),论著(部或章节),申请专利(项)

完成的受本项目资助,与项目研究内容相符的实际(篇),论著(部或章节),申请专利(项)

国内刊物

国际刊物

国内刊物

国际刊物

SCI

EI

CSCD

SCI

EI

CSCD

国际会议论文

国内会议论文

国际会议论文

国内会议论文

出版专著

咨询报告

出版专著

咨询报告

申请专利

受理专利

申请专利

受权专利

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

固定人员

流动人员

固定人员

流动人员

培养博士生

培养硕士生

培养博士生

培养硕士生

注:发表文章统计:第一标注计1篇,第二标注计0.5篇;第三标注计0.3篇.

附件1,重要方向项目论著合订本格式

将5篇最重要的发表论著(含会议论文,咨询报 告)的全文及其它论著的首页和标注页的复印件装订成册,并附查询目录.已出版的专著不需装订.

附件2重要方向项目验收意见(草稿)

项目名称:

评审意见:

评审委员会主任签字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4篇

有研究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经费87%来自科研项目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总数的27%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同时高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任务,承担了78%的基金自由申请项目,1/4的973项目,1/3的863项目。可以看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在申请国家基金项目获取科研经费方面既有优势,也是团队获得科研投入的重要渠道。所以了解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取的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投入现状。表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1999~2009年间获得的国家基金项目数和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简表。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5人没有相关记录。数据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在竞争国家基金方面优势明显,代表团队的个人在获取科研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差异显著。张启发获批准18项,经费总额为1696万元人民币;陈赛娟获批准11项,经费总额为1276万;张天真和华子春均获批准7项,经费总额分别为264万和249万;朱玉贤和郑平各获批准5项,经费总额分别为979万和116万;叶新山和孙凤艳获批准2项,经费总额为145万和65万;钟建江获批准1项,经费总额为20万。张启发、陈赛娟、朱玉贤所获资助比较多,同时他们所在的团队也是综合科研水平最高的。虽然单凭申请国家基金来评判团队整体科研能力也许太过偏颇,但是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部级别的各种资金项目,对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发展和壮大意义非凡。因为中国现阶段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实验室科研经费2/3以上来自社会竞争性项目渠道,主导方不是国家而是社会。实验室主任作为团队的领导就必须竭力争取科研资源,合理与否姑且搁置不议,这是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导的开展科研的首要基础。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立30~100人规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的土建经费大约400~1000万元,每年的设备购置费和运行费大约50~60万元。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验室的要求,所以多数重点实验室会从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中扣取适当比例作为仪器设备购置费和运行费。但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缺乏稳定性,这与重点实验室需要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是矛盾的。而在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则几乎百分之百的来自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正因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转费用要用项目经费来补贴,在项目经费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这使得重点实验室削弱了对中长期基础研究的关注,研究方向贯彻“短、平、快”原则,缺乏原始性创新。

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概况

按照中国现行管理方式,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科研水平是团队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仍然选取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我们调查研究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科研水平的参考对象。

2.1生命科学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本科研状况

表2以Webofscience的数据库为例,以作者为第一检索词,以作者所属机构作为第二步的筛选检索词,查找了1999~2009年间他们的论文产出情况。14人十年间总共发表604篇论文,人均论文43篇,年均4.3篇,其中8人高于平均水平,604篇文章的总被引频次是6223次,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是10.3次,其中六人的文章平均被引频次超过平均数。尤其张启发2002年的某篇文章被引频次高达361次,陈赛娟有四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超过100次,而且如果考虑2009年近期论文的引用高峰尚未来临,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可能都比现在的计算结果更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11.67万篇,占世界总量的9.8%。论文共被引用340万次,居世界第九。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2次,较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4.6次又有提升。而国际科技论文的世界平均每篇被引用10.06次。有8个国家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10次。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引进“表现不俗论文”概念,即其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2008年我国内地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9.23万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1.06万篇,占论文总数的11.5%,80%由高校贡献,近19%产自研究院所。化学、物理、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化、生物等五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最多,生物学科首次进入这个表现不俗行列。这也许验证了李克特(HeinrichRickert)和马克思·韦伯(MaxWebers)所极力说明的科学活动的价值关联现象,即科学家们通常总是选择哪些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兴趣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生命学科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功不可没,实验室主任所在团队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率远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接近或略超世界平均水平,代表中国最高水平,虽然与世界知名国家实验室相比较,差距尚远,但发展态势和赶超速度令人振奋。

2.2我国生命科学科研水平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一流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相比,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有限,原创性研究不够,获得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在持续不断培养科研人才,引领科研创新方面还有很多差距。例如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CL),先后有25人荣获诺贝尔奖,平均每年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级刊物上30篇左右。又如,英国国家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Crick和Watson等人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Perutz和Kendrew等人发现了血红蛋白结构,并分别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和化学奖,目前,该实验室已有十多人相继荣获了诺贝尔奖的殊荣。表3可以帮助我们具体感知这种差距。我们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小的学科门类,都是我们原先就有基础,后来一直奋力追赶的,比如植物与动物学。其中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是发展历史最短的,但也是目前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门领域,与国际的差距也最大。这说明科学的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二十多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员,造就了一批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为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帅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成为孕育本土科研领军人物的摇篮。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命科学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科研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毕竟我们在投入、规模和发展历程上无法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放眼未来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然很大,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3从《S》《N》看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竞争力

由表四可知:1988~2004年间在《Science》或《Nature》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15个,仅占当时正在运行的15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实验室(筹)总数的9.5%;在《Science》和《Nature》两种刊物上都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只有3家,占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9%。从学科分布来看,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居相对优势(7个),占总数(12个)的58.3%这些成果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我国SCI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论文质量还未跻身于一流,具有重要原始创新意义的高质量论文较少。虽然不能简单以能否在《Science》或《Nature》上作为标准,两大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有些专业的成果更适合发表,而有些专业成果或许并非因为水准不够,而是学科特性决定的。但是纵观生命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著名专业期刊和杂志如:Cell、AnnualReviewofCellBiology、NatureGenetics、ImmunologyToday、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都极少见到中国科学家发表文章。这些基础数据表明,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不平衡,基础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科研水平仍不能令人满意,尚未取得令科技界震动、使我国民族精神振奋或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重大科研成果。

3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流创新型科研团体的形成需要人、财、物各种条件的积累,但在任何时空条件下,人的要素都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环节。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科学研究中领军人物的水平对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诺贝尔奖得主中就不乏师生几代人纷纷获奖的例子。反观中国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现状就是:普遍存在缺少年轻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大师级科技帅才。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个群体的有关状况就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人才现状和培养特点。

3.1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学习背景

表5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学习背景基本国际化。通过赴西方科技和教育发达国家学习、交流以及合作研究,不仅实现知识技能的原始积累,同时接受先进科研管理经验和最新研究动态的渲染和陶冶,学习交流建立的学术交流网络成为日后开展团队跨国科研合作的基础。由此可见:新一代科研团体领军人物在发展初期寻求以国际的视野和眼界来夯实专业基础技能、形成追踪学术研究前沿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以谦逊、开放的姿态来充实自己、努力创新,这是中国科技人才培养令人乐观的态势。但与国外一流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选聘和培养相比,“含金量”还有待提高。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国家实验室主任的学术背景要求十分苛刻。例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阿贡实验室、斯坦福直线粒子加速器中心历任和现任共计20位实验室主任都具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同时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这些实验室主任大多是荣誉等身,其中有“原子弹之父”,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大多有着多年的游学经历,取得了该领域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并有多年该领域不同单位的领导工作经历[9]81~91。

3.2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年龄结构

已有的研究表明,科研创造的最佳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区域内,其峰值约为37岁[13]。例如,28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成果研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44%,45岁以下的占77%[14]。这说明,处于最佳年龄区域的科学家做出重大科研贡献的可能性最大,拥有一流的人才是创造一流成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情况来讲,14人中仅有1位领军人物的年龄处于最佳区间,大多数人处于45~60岁这个区间,60岁以上有3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科研领军人物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但是在中国,不管是科研还是行政管理,论资排辈的习惯力量一直比较顽固,很多正当年轻,创造力鼎盛的年轻科研人才囿于社会惯性力量往往错失良机。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通过对比研究我国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及结构分布发现:科研领军人物队伍的年龄构成还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因为这些领军人物未来的发展目标可能就是当选两院院士,他们中张启发、陈赛娟、杨胜利已经当选两院院士,其他人也是两院院士潜在的有力竞争者。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07人,平均年龄为72.37岁;中国工程院院士701人,平均年龄为70.89岁[9,51]。从纵向发展趋势看,科研人才的年龄结构完善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3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任命和考核状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但在任用上行政命令的比重较大。在管理和人员编制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自主性。而美国国家实验室实行真正的主任负责制。在主任的聘用由主管部门和托管机构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聘,任期则由法律和业绩决定。从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主任历任和现任的经历来看,他们普遍是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科技界名流,在学术领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具有科研工作领导经历。在研究经费使用和资助项目上,国家实验室主任拥有相当大的自,有权用总经费的5%~10%的机动经费以支持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除从主管部门获取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外,实验时还可承接其他政府机构的任务,接受项目经费,也可与企业合作研究[12,42~48]。但我国对于实验室主任的培养、任命、考核,还处在学习和摸索阶段,对于如何遴选和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研人才以及领军人物,有许多体制问题需要健全、完善。

4小结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实践载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和重大创新成果的摇篮,也为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科研帅才提供了条件保障。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提供若干参考建议:(1)中国科研的“国家队”虽占据较好科研平台,在获取科研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科研投入总量短缺的局面。且科研资源在科研团体之间分布不均衡,内在差距明显。(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在科研创新水平方面确实做到引领科技潮流,达到国内最强,但与世界顶尖水平还相距甚远,尚待奋力追赶。(3)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领军人才的培养在年龄结构、学术背景等方面都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这是非常必要,但实际运用中尚有许多细节有待完善。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绩效;审计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2年我国高校共取得科研经费1030.22亿元,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经费的绩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第五十八条规定应当“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2011年6月29日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第四条第二款指出:“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另一方面,科研经费浪费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山东省2012年的审计报告显示,青岛某大学有10个课题预算为322万元,实际支出168.1万元,决算支出为319.75万元,虚报151.65万元,占预算的47.1%;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因此,通过监督和评价科研经费绩效,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仅有助于端正学术风气,保证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科研水平,而且也影响到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影响到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正是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进行独立的检查、评价和监督活动。

一、科研经费绩效的表现形式

“绩效”(Performance)最早来源于管理学,是指一定时期投入与产出的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或个人的情感、情绪等精神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产出有其自身特点,不同性质的科研经费,其产出也各有侧重,常见的科研经费产出的具体形式有:

1.论文及专著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类型:Science、Nature期刊,SCI/SSCI期刊;A&HCI、SCIE期刊,各类中文核心期,SCI会议论文;EI期刊;SCIE会议论文,EI、ISTP会议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一般期刊,论文集等。著作包括学术专著、编著、译著等。

2.科技成果专利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根据我国《专利法》的分类,科技成果专利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

3.成果奖项

成果奖励能反映出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是科研业绩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在我国,科技成果奖主要有:部级、省部级、厅局级、以及一些行业性奖项;或者技术水平被鉴定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不同级别的奖项,含金量也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部级、省部级等重大奖励,往往凝聚了科研人员的毕生精力。

4.人才培养

高校科研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功能,而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点。科研工作能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科学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5.直接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高校通过开展科研活动,给高校带来经济利益,如技术服务收入、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入等。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宁波市高校纵横向科研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43亿元,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6.其他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科学研究成果对社会的科技、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如高校通过科学研究形成技术成果,促进国家和社会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社会服务等方面技术水平或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难点

由于科学研究固有特点、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等原因,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面临较大困难。

1.科研成果存在滞后性,相关效益未能及时体现

科学研究从投入到效益体现往往周期较长,如软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慢热性、非显性的特点,往往要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发挥出来;应用性科学研究要产生经济效益也可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Lev等以大量来源于不同行业的高研发密度的企业为样本,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每年R&D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研究发现:R&D费用的效益具有明显滞后性。由于存在滞后性,审计时无法对科研经费绩效做出完整的评价。

2.研究成果难以获取和衡量

现有研究中关于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论文、科技著作、科技专利、成果鉴定、项目奖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等方面,这类指标相对容易获取,在社会效益、学科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期效益难以衡量,而这类效益往往影响更为深远。

3.科研绩效评价标准有待细化和完善

绩效审计要形成审计结论、做出审计评价,需要有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尽量采用公认的、约定俗成的标准。由于高校的类型和层次存在差异,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缺乏科学统一、达成共识的评价标准,更多的采用了项目协议中确定的标准,或者根据某一高校(或地区)连续多年的经费绩效趋势作出评价。另外,将不同科研项目绩效进行横向比较,也有利于对科研项目绩效作出客观的评价。但不同项目的成果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将影响到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例如,某两个科研项目都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或申请了专利成果,但两者在质量、创新程度及后期是否能转化为应用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很多高校往往在取得专利成果后便束之高阁便是例证。另外,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会因为难以获得其他高校相关数据而无法实现,科研经费绩效的横向比较较难进行。

4.评价指标体系有待科学化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通过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通过定量或定性的对比分析,最终作出审计结论。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核心,也是难点之一。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描述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科学性、有效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对不同科研项目绩效的量化过程不仅需要考虑论文、专利、获奖等数量,还应结合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赋予不同分值。但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明显晚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科研业绩量化标准、量化方法以供参考,更多的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三、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建议

1.构建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云平台

云平台也称为云计算平台,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计算方式,集合了并行处理、网络计算、虚拟化、分布式处理和网络存储等。云计算为资源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使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意义、特征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云平台包括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由相关政府部门或具有一定管理职责的协会负责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政府部门、协会、高校等相关使用者参与,不同的参与者设置有相应的权限。通过将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的存储、加工、处理,实现在一定区域内,需要共享资源的机构之间设备共用、资源共享,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优化信息管理,为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提供信息,解决目前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和缺乏协作等难题,同时又能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办学层次的不同,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技术型大学等四类,不同类型的大学,其办学定位及学术研究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很难适用于所有的高校,应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评价应有区别;科研经费性质、级别不同,评价指标也应当有所侧重,如横向项目对经济效益指标可设置较高权重,而纵向项目应更注重后续项目申请、技术创新及社会效益等方面。

3.加强并细化科研活动的过程评价,关注后续绩效

科研活动从申请到结题,研究过程占据了主要部分,实施过程也直接影响到科研经费的最终绩效。因此,绩效评价除关注经费投入与项目产出外,还应当加强对科研过程及财务管理综合状况的考核与评价,如: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管理岗位及人员配备、科研经费购置资产及使用、科研信息公开程度、经费内外部监督管理情况等,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对重大科技项目应当实施绩效跟踪再评价,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其社会效益、学科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期效益。

4.选择恰当的审计项目开展试点

国内外绩效审计更多的是围绕政府开支进行的,在科研经费进行绩效审计方面,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实务经验,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选择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项目时,不仅要关注项目性质、资金大小、公众关注程度等,还要考虑经验积累情况、实施审计的可行性等。从某一类项目开始,逐步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积累经验,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避免审计风险。

作者:毛中健 单位:常州工学院

参考文献:

[1]LevB,SougiannisT.TheCapitalization,AmortizationandValueRelevanceofR&D[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6,21(1):107-138.

[2]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上:110-115.

[3]王灵芝.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需要创新的思路和方法[J].软科学,2012(4):67-70.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6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的管理。

第三条科研项目主要支持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新技术的引入与推广应用等;努力解决人类生殖生理学,实用避孕节育技术、优生遗传、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防治和检测等的关键技术难点,解决重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第四条科研项目实行由单位组织申报、专家评议、择优立项、签订合同、监督实施、验收结题等方式进行管理。

第五条科研项目设重点项目和竞争性项目。竞争性项目分资助项目和非资助项目。

第六条申报条件

(一)申报科研项目单位应为*省辖区内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二)项目负责人(第一申请者,以下均称项目负责人)必须是项目申报单位的在职人员。重点项目负责人必须是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竞争性项目负责人必须是中级技术职称以上(含中级职称,下同)的技术人员;学成回国人员申请的项目,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方面先进项目,给予优先考虑。项目负责人在研的省人口计生委科研项目一般不得超过2项。

(三)科研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重点项目为3年。

(四)申请科研项目凡需使用实验动物的,必须出具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

第七条申报程序

(一)申请者须填写《*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申报(任务)书》(以下统称申报书)。申报书一式6份,经单位核实,报主管部门(市、县、区人口计生局)审核,由地级市人口计生局汇总统一上报。

(二)申报书各栏内容要求认真填写,电脑打印,手续齐全,有合作单位的要求合作者签名和合作单位盖章。

(三)科研项目每年受理1次。

第八条评审与立项

(一)科研项目评审由省人口计生委科技专家委员会对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等进行评议。

(二)立项科研项目由省人口计生委以文件形式下发。资助项目应同时签定《*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合同书》,并将申报书和合同书返回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三)科研项目经费按立项科研项目资助的额度直接下拨给各申报单位。

第九条省人口计生委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研经费,主要资助重点项目和有较好前景的竞争性项目,解决重大理论和问题的科研项目可提高资助的额度。

第十条列入省人口计生委科研立项项目,各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要给予相应的经费配套。其中重点项目和资助项目各级给予1:1以上的配套资金,非资助项目经费则由项目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自筹解决。

第十一条科研项目经费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不得任意截留、挪用或挤占。严禁从项目经费提成用于人员奖励支出;严禁从项目经费中直接提取管理费计入项目成本;严禁挤占挪用项目经费或超预算范围开支;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项目经费预算;严禁编制虚假预算套取项目经费;严禁项目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帐报销费用;严禁提供虚假配套承诺或不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严禁项目经费脱离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监管。

第十二条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限于资助项目研究工作直接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

(一)科研业务费:本项目所必需的国内调研和学术会议费,业务资料、报告、论文印刷费。

(二)实验材料费:原材料、试剂、药品等消耗性物品购置费,标本、样品采集加工费,运输包装费。

(三)仪器设备费:专用仪器设备的购置费,运输包装费和安装费,自制专用仪器设备的材料、配件和外协加工费。

(四)协作费:指外单位的协作者承担资助项目研究工作所需的经费。

第十三条立项科研项目按第八条规定签定《*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合同书》(一式3份)。《合同书》的内容及人员的排序必须与《申请书》一致,如有变更必须由本人签名和单位证明。

第十四条立项科研项目必须认真组织实施,项目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年度检查。

第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建立专项技术档案资料,并按照申报书的各项指标及进度执行。申请项目延期、项目结题的,应在项目计划完成时间前1个月向省人口计生委科技处书面提出。对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按时填报项目进展、项目变更、项目结题者,将取消该科研项目,并追回已拨的科研经费,原则上3年内不再受理该项目负责人新的项目申请。

(一)项目进展项目进展是报告当年科研项目是否按照计划进度执行及结果,以及和经费开支使用等情况。项目负责人必须于每年3月底将项目进展情况,填报《*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情况报告表》(一式1份),上报省人口计生委科技处。

(二)项目变更项目变更是指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变更、项目主要负责人员(前三名)变更,项目延期、终止等情况。项目有变更时,项目负责人填报《*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情况报告表》(一式3份),上报省人口计生委科技处。

(三)项目结题项目结题是报告项目按计划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实施成效、取得成果、,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经费使用等情况。项目结束时,项目负责人须申请结题验收,填报《*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情况报告表》(一式3份),并提交相关论文、科研鉴定和获奖材料等,上报省人口计生委科技处。

第十六条项目负责人未能按进度完成,到期须结题而未结题,或提交的延期报告未获批准,视为承担项目未完成,不能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业绩成果条件。

第十七条因承担单位未能提供相关条件,或管理不善导致项目未能完成的,逾期不交结题报告的项目承担单位,该单位次年不得再申请省人口计生委科研项目。对不按原计划结题或立项后半年内不开展工作的,将终止该项目的研究并取消该项目立项,3年内不受理该单位的科研项目申报。

第十八条科研项目结题条件

科研项目按期完成计划任务书约定的各项任务,经费使用合理,提供的验收文件和资料齐全、数据真实,达到下列要求之一的,填报《*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情况报告表》(一式3份)予以通过验收,视为“同意结题”:

(一)1篇以上,并提交论文复印件(撰写的论文必须在脚注上说明“*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立项项目”);

(二)已录用待需提供论文校样;

(三)参加学术交流的论文,提交大会论文集复印件,或学术会议所发证书;

(四)如出版专著者,需提供所写主要章节复印件;

(五)项目已通过成果鉴定,或获得专利的复印件。

第十九条科研项目延期条件

已完成计划任务书约定的部分任务,但资料不齐全,尚需一段时间方能完成的,由该项目负责人填报《*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情况报告表》(一式3份),经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项目保证单位)审核盖章后报省人口计生委科技处批准,延期期限一般为1年。

第二十条科研项目中止研究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该科研项目予以“中止研究”:

(一)未达到计划任务书和合同预定的主要技术指标;

(二)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

(三)擅自修改计划任务书中的考核目标、内容、技术路线的;

(四)擅自变更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

(五)经批准延期1年后,仍无法按期完成项目;

(六)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但未能解决,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

第二十一条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权益,由承担单位和管理部门共享,具体由有关各方共同商定。

第二十二条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结题、验收等具体管理工作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处具体负责。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7篇

然而,在我国,科研经费在科研人员中分配的“集中”(或“不均等”)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对此问题开展的严谨扎实的定量分析研究迄今仍付之阙如。本文基于一项以全国科研人员为对象的抽样调查数据,并利用基尼系数等“不均等程度”测量工具,对此进行探索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进一步回答以下问题:如何判断这种经费集中状况是否合理?

1 文献回顾

资源分配的集中和不均等程度,是社会科学一个经典的研究议题,现已发展出洛仑兹曲线(Lorenz Curve)、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广义熵指数(Generalized Entropy Index)、阿特金森指数(Atkinson Index)以及基于分位数函数(Quintiles Functions)的测量指标(如分位数距、分位数比、人口收入份额度量等)等多种成熟的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对居民收入、消费和财富等经济资源分布不均等程度的研究,后来也扩展到对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乃至污染物等其他事物分布不均衡状态的分析。

与其他社会系统一样,科学共同体也是一个高度分层的系统,内部存在着普遍的不均等现象。默顿用“科学界的马太效应”概念指出了这种分层和不均等的产生机制及其必然性,此后的科学社会学家们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分层”,分析“谁”(哪些科研人员)得以爬上科学系统这个分层“金字塔”的塔尖,以及“什么”(哪些因素)使得他们成为科学共同体中的“精英”。科学界内部不均等的程度及其测量问题,似乎一直没有未进入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视野。

2 分析策略和数据来源

2.1 分析策略

本文首先将分别运用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收入)份额比例度量等几种常用的不均等测量工具,描述科研经费在科研人员中分布的集中情况。统计过程主要使用基于stata的DASP(Distributive Analysis Stata Package)分析工具包。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通过以下分析,尝试对科研经费集中现状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一是分析科研经费的集中情况与以论文、专利为代表的科研产出集中情况的关系,看科研经费的集中是否带来了相应的科研产出集中。二是分析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哪些人手中,看科技界反映比较突出的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掌握过多科研经费的不合理现象是否严重。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宣部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08年6-8月完成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该调查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群体为总体,依托中国科协设在全国的209个调查站点发放问卷。在每个调查站点内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出符合条件的受访者。调查方式为自填式问卷,各调查站点的专职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负责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和质量监控。调查共抽取科技工作者32100名,回收合格问卷30078份。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科研经费的集中问题,因此从总样本中只选取“科研人员”样本进行分析,其定义为:工作内容中有“科研研发活动”,并且“近三年参加过科研项目”的科技工作者。又为了分析简洁起见,我们只选取了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工作的科研人员样本,并剔除了少量在“科研经费”、“科研产出”等关键变量取值缺失的案例。最终进入分析的有效样本数为4227人,其中大学2412人,科研院所1815人,分布在35所大学和30所科研院所。数据按当年全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比例结构进行了加权处理。

2.3 变量解释

科研人员拥有的科研资源是本研究核心变量。科研资源有多种类型,但由于研究数据的限制,本研究将只使用“科研人员最近三年主持的科研项目经费数”作为科研资源的测量指标。虽然这一指标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科研人员实际拥有和使用的科研资源情况。

科研产出是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变量。现代科研活动的产出形式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论文仍是测量科研人员产出的“科学水平”时最重要的指标(国内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考核科研人员时都以为最重要的指标),专利则是测量产出的“应用价值”的最重要指标。因此我们仍决定采用这两个指标反映科研人员的产出,具体使用了“最近三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最近三年发表的SCI/EI论文数”和“最近三年获得的专利数”这3个指标。其中,SCI/EI论文代表相对高质量的论文产出。

此次调查中上述变量的统计值,结果显示:2005年到2008年这3年间我国科研人员人均主持项目经费为55.6万元,人均8.3篇,人均获得专利数为0.6件。值得注意的是,在3年间没有主持过科研项目、没有发表过高质量(SCI)论文和没有获得过专利的科研人员均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3 统计结果

3.1 对科研人员主持科研项目经费集中情况的描述

(1)洛仑兹曲线

洛仑兹曲线最早由美国经济统计学家洛仑兹提出。它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经费分布的集中趋势。具体方法是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科研人员拥有的科研经费数累计百分比为纵轴,以科研人员人数累计百分比为横轴绘出累积分布曲线(即洛仑兹曲线)。如果曲线等同于45度对角线(oa),即称绝对平均分配线,代表每个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数相等;如果曲线等同于右下方的90度折线(oba),则称绝对不平均分配线,代表所有的科研经费集中在一个科研人员手中。实际的洛伦茨曲线一般处于这两条分配线之间,越向绝对不平均分配线弯曲,说明不均等程度越高。

本研究显示科研经费的洛仑兹曲线明显向绝对不平均线弯曲,说明集中程度较高。洛仑兹曲线的前半截几乎与横坐标轴重合,反映了前面发现的“有37.2%的科研人员近3年没有主持科研项目经费”的情况。

(2)基尼系数

洛仑兹曲线对集中程度的描述比较直观,但却比较粗略。基于洛仑兹曲线发展出来的基尼系数有助于对集中程度予以精确的数字估计。设科研经费曲线与绝对平均分配线之间的面积为A,曲线与绝对不平均分配线间的面积为B,基尼系数就是以A除以(A+B)的商。基尼系数取值在0到1之间:0表示绝对平等,1表示绝对不均等;值越大,不均等程度越高。

考虑到近40%的科研人员主持的科研经费数为0,我们分别计算了“含0值”(包括所有科研人员)和“不含0值”(剔除没有主持过项目的科研人员)的基尼系数。结果显示,“含0值”的基尼系数高达0.867;“不含0值”的基尼系数也高达0.789。

对上述统计结果应如何判断?我们可以用居民收入的不均等程度作为参照系来看一看。以基尼系数为例,国际上在测量居民收入不均等时,一般认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为0.4,超过0.4就属于不均等程度较高。按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2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74,即被认为反映了我国社会收入严重不均等的状况,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之相比,科研经费分布的不均等程度明显更高。当然,正如有的研究者已经指出的那样,科学领域的不均等与居民收入的不均等没有直接的可比较性,因为科学领域的不均等引致的“冲突”水平远没有其它社会系统的那么令人瞩目。而且科研经费与居民收入的分布也有不同的规律,不能简单类比。但基于上述基尼系数,我们还是可以有信心地认为,科研经费在我国科研人员群体中的集中程度确实非常高,科研经费分配高度不均等的问题的确存在。

(3)经费份额度量

收入份额度量(income share)是基于分位数度量收入均平等的方法,将总体人口按收入多少等分为若干人群,看不同的人群所占有的收入份额。常用的分组有五等分组、十等分组、二十等分组等,通过计算收入最高(或最低)的5%、10%或20%的人群拥有的收入份额,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集中的程度。我们将上述方法中的“收入”改为“科研经费”,即可计算科研经费不均等的程度。我国科研人员主持科研经费数的“收入份额”数,考虑到大量科研人员没有主持科研项目经费,这里也分别报告了所有科研人员(“含0值”)和只包括有主持项目的科研人员(“不含0值”)的计算结果。

结果显示,在所有科研人员中,科研经费最多的5%的人占有了全部科研经费的六成半(65%),10%的人占有全部经费的近八成,20%的人占有全部经费的近九成。即便剔除了没有主持项目的科研人员,经费最多的5%的人员占有经费的份额也在总数的一半以上,经费最多的20%的人员占了总经费的八成以上。科研经费最少的20%的科研人员占有的经费份额则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2 对科研经费集中程度合理性的判断

一般认为,科学是由相对少数的精英治理的,科学系统应主要按科学家能力的高低和对科学贡献的大小来分配资源和奖励回报。因此,科研经费的适度集中和不均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天然合理性。但应该如何判断这种不均等程度的合理性呢?一种方法是收集不同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通过比较监测经费不均等程度与科研绩效间的关系,找到一个合理的不均等区间。遗憾的是,目前这样的数据难以获得,且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付之阙如。因此我们只能用经费集中度与科研产出集中度的比较以及对科研经费集中于某些特定群体情况的分析,来尝试对我国科研经费集中程度的合理性进行定性判断。

(1)科研经费集中与科研产出集中的比较分析

判断经费集中度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科研经费的集中是否有助于科研产出的增加。我们假设:如果一个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占所有科研人员总产出的比例基本等于或者高于其掌握的科研经费占所有科研人员总经费的比例,经费集中在他手中是有效或合理的,反之则不够合理。因此,一个合乎逻辑的判断方法是对科研人员经费的集中情况与产出的集中情况进行比较。

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可用来做这种比较,但直接拿独立的经费洛仑兹曲线(或基尼系数)与独立的产出洛仑兹曲线(或基尼系数)做比较,会出现“统计层次错误”(ecological fallacy),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种把经费和产出变量连接起来的工具。集中曲线(concentration curve)和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就是这样的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资源分配领域的研究,如医疗资源在不同收入群体中分布的不均等问题。以本研究为例,在做科研产出(全部论文数、SCI/EI论文数和专利数)的洛仑兹曲线时,如果以产出数量的累计比例为纵坐标轴,以按科研经费(而非产出数量)从低到高排列的科研人员数累计比例为横坐标轴,得到的就是(基于科研经费的)科研产出的集中曲线。

本研究中45度对角线为绝对平均分配线,表明每个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相等;如果产出集中曲线与经费洛仑兹曲线正好重合,表明每个科研人员的产出占所有科研人员总产出的比例正好等于其掌握的科研经费占所有科研人员总经费的比例,经费的集中情况与产出的集中情况完全吻合,科研经费的集中具有合理性;如果产出集中曲线在经费洛仑兹曲线的下方,表明产出的集中相对于经费的集中而言是累进的,即科研经费较多的科研人员,其科研产出所占总产出的比例高于其经费所占总经费的比例,表明科研经费集中的效率和合理性更高。但如果产出集中曲线位于经费洛仑兹曲线上方,则表明产出的集中相对于经费的集中而言是累退的,即科研经费较多的科研人员,其科研产出所占总产出的比例低于其经费所占总经费的比例。曲线位置越往上,累退程度越高,当曲线位于45度线上方时,就说明科研经费越多,科研产出反而越少了。

本研究中所有科研产出指标的集中曲线都位于科研经费的洛仑兹曲线和45度线之间,说明总体而言,掌握经费较多的科研人员产出相对也较多,但产出的集中相对于经费的集中而言是累退的:科研经费较多的科研人员,其科研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低于其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单就三条产出曲线的比较可以发现,全部论文数的累退程度最高,专利数的累退程度最低。没有任何主持项目经费的科研人员事实上也有为数不少的科研产出。

上述发现也可以用集中指数表示。集中指数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取值为负时集中曲线在45度线上方,取值为0时集中曲线与45度线重合,取值为正时集中曲线在45度线下方。集中指数小于经费的基尼系数时,产出的集中曲线在经费的洛仑兹曲线上方,表明产出的集中相对于经费来说是累退的;反之说明是累进的。基于科研经费的基尼系数和产出集中指数显示,无论包括还是剔除没有主持科研经费的科研人员,科研产出的集中指数都显著低于经费的基尼系数。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上述发现,用份额比例度量的方法,分别计算了占有科研经费最多的5%、10%和20%的群体占有的科研经费份额以及取得的科研产出份额。可以看到,占有经费最多的群体,取得的各类产出份额均明显高于其人员比例,但却都显著低于其占有的经费份额。例如,经费最高的5%的群体,占有了科研经费总量的65%,却只产出了全部论文的7.8%、SCI/EI论文的11.2%和专利的16.9%。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如果把这些群体的经费转而分配给经费相对较少的科研人员,总的科研产出可能会更多一些。

(2)对科研经费集中于行政领导问题的分析

另一种判断科研经费集中程度是否合理的办法,是看经费是否过度集中在了一些不该过多掌握经费的群体手中。例如,许多科研人员抱怨科研经费过多集中在了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手中。他们承担了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很难保证在科研活动上的时间投入,如果其手中占有过多科研资源,使用效率很可能是相对低下的。为了验证这种假说,我们计算了不同行政领导职务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和产出的集中情况。

计算结果显示,单从人均科研经费和人均产出量上看,行政领导的确掌握了相对较多的科研经费,同时也产出了相对较多的论文、专利。这与其他的实证发现相吻合。但有证据显示,他们对科研经费的掌握量仍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科研经费份额与科研产出份额不成比例。例如,担任单位高层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人数只占2.9%,产出的SCI/EI论文占3.5%,获得的专利数占4.9%,却掌握了8.8%的科研经费。考虑到单位行政领导在科研时间和精力上的局限性,这种经费集中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一项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科研人员主持的科研项目经费数的集中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科研项目经费在科研人员中的分配存在较强的集中现象:基尼系数高达0.867,65%的经费集中在5%的科研人员手中,近90%的科研经费集中在20%的科研人员手中。对科研产出与经费集中度的比较分析则显示,科研产出的集中相对于经费而言是累退的,科研经费较多的科研人员虽然产出也相对较多,但其科研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远远低于其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如果把经费最多的群体的经费转移分配一部分给较少的科研人员,总的科研产出可能会更多。

科学界的“马太效应”理论表明,这种集中和不均等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事实上,科研经费分配的集中和不均等在世界各国都是个普遍现象,美国科学界也一直存在“穷人的抱怨”。在我们测量的科研人员掌握的科研资源中,既包括了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也包括了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经费。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8篇

教育部科技司制

20__年3月

目录一,计划任务,考核指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划执行评价

二,项目负责人项目完成期内个人基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

四,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人才培养情况

六,经费决算表

七,依托单位意见

八,主管单位意见

九,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

十,项目《验收委员会》专家名单

十一,有关附件:

附件一,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批复立项文件(复印件)

附件二,学校申请项目验收的函(复印件)

附件三,教育部科技司同意验收的函(复印件)

附件四,发表的论文,获得专利等(标注"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重大)"项目资助中英文字样的)

附件五,其他

十二,结题(验收)项目成果简表

填写说明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须按要求认真填报《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及其电子版,作为项目结题和验收的主要依据,同时作为资助项目研究工作的重要档案.

1,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撰写,并提供必要的附件材料,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表内填写不下时,请自行加页.

2,项目依托单位应认真审查,确保材料齐全,督促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束后3个月内及时报至教育部科技司,同时提交验收申请.

3,地方高校项目的《》报送至地方教育厅(教委)审核,符合《管理办法》验收条件的项目,经主管部门填写意见后,由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函.经我部批复后,再召开验收会.会后将和验收成果简表由各地方教育厅(教委)汇总后报送至教育部科技司(必须有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公章).

4,经费支出根据实际支出科目列支.

5,报告须用A4纸打印,每项目录内容之间用彩色纸作为间隔.

一,计划任务,考核指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划执行评价

二,项目负责人项目完成期内个人基本情况介绍(职称变化情况,获其它项目资助情况,获奖情况等)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

四,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人才培养情况

六,经费决算表(附使用说明)

正常中止撤销提前结题(金额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编号

总经费

教育部资助经费

依托单位配套经费

其它经费

教育部资助经费决算

科目

预算经费

经费支出

合计

结余

依托单位公章:

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审计负责人:

(签章)(签章)(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七,依托单位意见(注:此栏为学校填写)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八,主管部门意见(注: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填此栏)

单位盖章

20年月日

九,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名:

20年月日

十,项目验收专家组名单

专家姓名

职称

单位

学科方向

专家签名

十一,有关附件

十二,结题验收项目成果简表主管部门公章依托单位公章

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类型

起止时间

项目经费(万)

其中国拨万

验收(结题)时间

项目组成员情况

姓名

年龄

学位

职称

获得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的情况

获得各类后续资助情况

项目来源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经费

起止时间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类型

获得时间

第1项

第2项

第3项

第4项

成果应用情况

应用类别

效益说明

应用时间

知识产权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

发表论著情况

国家软件登记

专利情况

其他知识产权

其他在读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收录情况

论文情况

学术会议

论著

名称

已毕业

发明专利授权项

发明专利申请项

新型专利授权项

新型专利申请项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SCI篇

EI篇

ISTP篇

国内科技刊物

国外科技刊物

国际

国内

特邀报告

大会报告

分组报告

特邀报告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9篇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尽管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但原始创新并不显著,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从实现路径角度科学界定了科研经费绩效,并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性运用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围绕质量管理的原则,具体论述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方法,并提出运用质量创新管理工具对科研活动行为绩效和成果绩效进行评价。最后据此理论,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未来方向提出有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

当今世界处于繁荣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各国为了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力的制高点,纷纷加大对科研领域的投入。如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提高科研成果投入产出比例,是各国科研管理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有数据表明,2008年-2012年5年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增123.10%,其中在科研创新方面占据天然优势的高校占据了全国科研经费将近一半以上,而此期间,全国登记科技成果总数5年间增长43.79%,对比科研经费投入增长率,科技成果产出的增长率远远低于科研经费的增长率[1],这反映出我国科研经费使用绩效不高,创新效率有待提升。因此如何创新管理高校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是中国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面质量管理(TQM)起于产品领域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提高自身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菲根堡姆提出的,他认为“TQM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该理论强调顾客满意、组织领导与战略、组织结构、学习与持续改进、精确度量、向员工授权、考核与激励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定量化,从传统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变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中经历四次修改完善,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抽象得更为一般化,使其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如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环境系统管理等[2-4]。最早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是英国,之后大量学者围绕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开展大量研究,如魏欣亚[5]借鉴全面管理思想,构建高效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张志生[6]提出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实施和评价持续改进的途径和具体措施,提高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运行的有效性;赵醒村[7]通过对现行科研课题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因此目前研究大多数从科研质量管理模型角度开展理论分析,大多数集中在落实科研质量管理步骤和措施上,对科研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研究相对较少[8]。在科研质量管理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领域,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对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建设[9-11]等方面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运用于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系统中的几乎没有,故笔者在前人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应用研究基础上,科学界定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性提出其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过程质量控制,以激发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系统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科研成果产出效率,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的科学界定

目前,管理领域对绩效的理解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绩效视为结果,典型代表是Bernardin,他认为:“绩效应该是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12]第二类是将绩效视为行为与过程,典型代表是Compell等一派人,他们认为:“绩效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是人们实际做的并且可以观察到的行动或行为。”[13]第三类是前两类的的综合,典型代表是Brumbrach,他认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其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14]。本研究倾向第三类观点,认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应该是从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实施、中期评估、结项验收等全过程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结果表现。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主要体现为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科研人员学术责任、科研管理人员监管责任等五方面的执行程度。这里的经济性是指在保证科研项目研究目标的前提下,科研经费使用降到最低;效率性是指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成果产生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关系,即在相同的科研经费投入条件下,科研成果产出的周期更短,数量更多,质量更好;效果性是指将实际产出的科研成果与预期成果进行比对,预期成果目标实现的程度,尤其是在产业推广中的价值;合法性是指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经费是否诚信、合法使用,科研成果是否是诚实自主研发结果,而非剽窃结果;环境性是指科研成果本身或产出过程对环境的友好性,对社会群众身体健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程度。以上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的活动或行为表现影响着科研成果产出的结果表现,科研成果的产出结果表现又是活动或行为表现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方法

(一)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从系统和全局出发、为用户服务、预防为主、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与决策、不断改进、以人为主体贯彻群众路线、质量与经济统一、突出质量的管理等八个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思路可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即在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把握基本原则,分别是将科研经费绩效作为关注点、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项目顶层设计、鼓励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强调过程管理、坚持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注重持续改进、基于事实分析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产研关系。

1.将科研经费绩效作为关注点如上述所述,将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结果表现作为关注点。一切科研经费管理围绕着“持续改进活动或行为表现和提高科研成果质量”这个中心。

2.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有效的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是决定科研经费绩效的重要因素。作为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发挥以下作用:高层领导重视科研质量战略与规划,设计真正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项目申报指南,强化自上而下的学术责任意识,建设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绩效方针目标,健全管理、成果评价与监督机制,寻找持续改进的机会等等。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3.鼓励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主要包括高层领导、科研管理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研发人员、教师、后勤保障人员等都应该参与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对经费绩效负责。从文化氛围、管理精细化分工、考评机制上鼓励全体人员分层参与管理。领导者应统领全局,优化学科布局,开拓新研究领域,保证科研经费流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管理者应加强思想、业务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精通管理业务,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为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保驾护航;研究者应把握研究成果进度和质量,及时攻关科研难题,合理使用经费;专家应对项目评审、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价值。

4.强调过程管理根据PDCA(戴明循环)管理模式加强科研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它包括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实施、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后期成果转化推广等全过程。在项目申报阶段,为了防止相似项目套取不同来源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申报必须基于同一管理平台上申报。项目申报的范围必须事先经过社会调研、专家论证,优选符合国家、社会重大需求的研究方向申报项目。在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各类支出预算须经过财务专家核算才可立项。在项目研究实施阶段,项目主持人应对课题组成员的实施目标分解任务执行状况和科研诚信度进行督促检查,实施单位财务处需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科研处需对项目完成进度进行严密跟踪管理,后勤资产部门应对采购各类设备、器材进行严格审核、统一进仓管理,环卫部门应对研究活动的环境友好性进行跟踪管理,经费绩效领导小组应随时对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能进行监管。在中期评估阶段,应对项目中期预期成果进行评价,对于无进展项目视情而处,撤销或继续监查,后期经费暂停拨放,防止经费浪费。在结题验收阶段,召集专家举行评审论证会,严格对照项目合同书检查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和效率性,同时评价研究产出成果的质量并予以奖惩,建立全过程管理记录档案保存。在后期成果转化推广阶段,一方面加强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创造项目成果企业对接的平台,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上各阶段的过程管理可以抽象为基于过程基础的TQM模式,如图3所示。

5.坚持质量管理的系统性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即六大系统,分别是顶层决策系统、质量资源系统(人力、设施、设备、环境)、质量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科技档案系统)、质量审核系统、质量过程系统、质量操作系统(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监督作业规程)。质量系统运行情况可以通过科研成果质量、领导重视程度、全员参与度、经费使用效率、资源保证度、过程控制力、持续改进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

6.注重持续改进在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系统管理中,通过内审、外审发现问题,找到偏差原因,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水平。持续改进在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创新管理方法,适时制定新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操作规程,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和研究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的结果表现。

7.基于事实分析的决策方法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准确性取决于及时、可靠、真实、全面的质量记录、质量信息和数据分析。制定质量目标是基于决策方法的典型过程。制定质量目标的方法可以遵行平均先进性、关键性、激励性、调节性原则。平行比较本单位科研经费以往绩效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关键突破点,将质量目标分解到院单位,再分解到每位人员,明确每位人员质量目标和在实现质量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激励措施保证每个质量控制点的目标实现,并且及时调节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8.互利的产研关系互利的产研关系要求以科研主体为中心,把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一个三方利益共同体,实现供需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具体来说,首先三方达成供需一致,建设协同创新合作关系,接着通过知识流、资金流为合作创新奠定基础,然后通过项目集群、基地集群等方式,攻克技术难题,推广应用到生产中,表现为产品[15],最后协同创新中输出的人才、技术资源进一步应用于三方中。而这种互利产研关系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机制实现,即科学的协同学习机制、完善的创新推动机制、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和有序的联合攻关机制[16-17]。互利产研关系的实现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绩效,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增强知识的溢出效应。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工具高校科研经费行为绩效创新管理主要是对顶层决策系统、质量资源系统、质量信息系统、质量审核系统、质量过程系统、质量操作系统等六大系统运用管理工具进行过程控制管理。高校科研经费成果绩效评价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合法性、环境性等方面的评价。

1.系统行为绩效分析工具借鉴QC新七大工具,可以对各个系统的流程控制点状况进行分析。第一,系统图法。把实现达到目标与需要采取的措施系统展开分析,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找最佳手段解决问题;第二,关联法。把原因关系复杂、互相纠缠的问题和因素用箭头连接,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和问题症结所在;第三,亲和法。把收集到的事实、意见或构思等语言资料,按照其相近性归纳整理,找到问题重点,制定改善对策;第四,矩阵图法。从问题事项中,找出对应因素群,分别排成行和列,找出行列关系或相关程度大小,明确首要关注解决的问题;第五,矢线法。通过组织与问题相关人员的小组讨论,对项目实施进程建立最佳的日程计划并落实追踪管理,使其顺利完成;第六,矩阵数据分析法。在矩阵图上分析各元素之间量化关系,定量计算分析结果;第七,PDPC法。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达到目标状态的措施,同时针对提出措施预先列举出将要出现的结果和问题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2.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工具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工具常采用层次分析法,或是直接打分法。而评价工具必须依托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根据前面对科研经费绩效的定义,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就是对科研成果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评价。经济性可用经费实际支出总额指标表示。效率性可用预期科研成果实现周期和单位经费任务目标完成比例等2个指标来表示。效果性可用专利、标准、收录论文数、出版论著数、论文质量、奖项、推广转化效益等7个指标来表示。其中,专利包含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授权数、专利转让收入等2个子指标;标准包含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等3个子指标;收录论文数包含SCI收录论文数、EI收录论文数、ISTP收录论文数、国家一级核心期刊收录论文数等4个子指标;出版论著数包含专著和译著等2个子指标;论文质量包含国际三大名刊(SCIENCE、NATURE、CELL)数、各学科顶尖期刊数、ESI热点论文数、SCI收录论文被引次数等4个子指标;奖项数包含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等2个子指标;推广转化效益包含签订合同数和经济产值等2个子指标。合法性可用经费使用情况合法、合理性和学术诚信度等2个指标表示。环境性可用研发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和研发成果的环境友好性等2个指标表示。系统成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结语

在当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力求以更多的原始理论创新借助协同创新平台带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优势,故高效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科研经费绩效作了科学界定,揭示了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基本路径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善科研活动全过程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行为表现,二是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和环境性的结果表现。其次,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创新性引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围绕基本原则论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管理工具,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本文理论分析,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未来方向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1)优化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和方式,合理配置财政资金。一是加大对科研活动基础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科技资源布局条块分割、科技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从而为科技活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有效避免经费重复投入的情况。二是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和稳步增加基础研究和重点、重大新型产业领域的经费投入,合理配置科研经费。(2)强化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内外联控监管能力。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以资金流向作为切入点,对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系统,在资金方面形成预算、核算、结余决算三阶段控制节点。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管力度,积极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外部审计,依托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科研活动全过程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启用信用管理系统。(3)拓展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并组织专家小组,对科研项目前期、中期、结题及之后阶段的成果表现进行论证评估,降低科研经费下拨风险,提高科研经费投入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参考文献:

[1]顾浙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以G高校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3-14.

[2]CardyRL,DobbinsGH.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atotalqualityorganizationalenvironment:ShiftingfromatraditionaltoaTQHRMapproach[J].JournalofQualityManagement,1996,1(1):5-20.

[3]JungJY,WangYJ.Relationshipbetween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continuousimprovementof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CIIPM)[J].Technovation,2006,26(5/6):716-722.

[4]MilesMP,RussellGR.ISO14000totalqualityenvironmentalmanagement:Theintegrationofenvironmentalmarketing,totalqualitymanagement,corporateenvironmentalpolicy[J].JournalofQualityManagement,1997,2(1):151-168.

[5]魏欣亚,张武军,徐宁.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152-154.

[6]张志生,张冰.持续改进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6):25-28.

[7]赵醒村,刘辉,刘影,等.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性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1-94.

[8]方勇,郑银霞.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2):28-34.

[9]李佳.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11,22(5):31-35.

[10]苏立利.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研究[J].财务与管理,2014(5):19-21.

[11]夏文莉,李渝红.大学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的路径探析-基于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6):48-51.

[12]H.J.Bernadin,J.S.Kane.PerformanceappraisalAcontingencyapproachtosystemdevelopmentevaluation,secondedition[M].BostonMA:PWS-Kent,1993:10-30.

[13]Combell.J.P,FranciscoMurphy.G.Humanresourcemanagement,6theditionchapter12[M].NewYork: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1993:3-15.

[14]Brumbrach.PerformanceManagement[M].London:ThecronwellPress,1988:12-56.

[15]刘佳.2011计划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0):1-6.

[16]MirjamKnockaert,DeninzUcbasaran,MikeWright,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transfer,topmanagementteamcomposition,performance:thecaseofscience-basedentrepreneurialfirms[J].TheoryPractice,2011,35(4):777-803.

[17]张俊霞.经济新常态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4):27-30.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10篇

评估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思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建立了新的评估指标和体系。全国中医学科共有21个学位授予单位自愿申请参评,共有博士授权学科14个,硕士授权学科7个。其中,博士一级12个(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二级1个(青海大学),硕士一级6个(河南中医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藏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硕士二级1个(中央民族大学)。全国中医国家重点学科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100%。全国有中医博士一级学科的大学是14个,其中12个参评,2个未参评(福建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一级学科”参评率为85.7%。

2评估指标分析

2.1一级指标分析

在本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共有4个,分别是“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由这4项一级指标得分按指标权重计算得出。高于“学科整体水平”的一级指标为“学科声誉”和“师资队伍与资源”,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一级指标有“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说明我校中医学科“学科声誉”和“师资队伍与资源”实力较强,是我校长期积淀的结果,“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弱,表明我校在这2个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2二级指标分析

(1)师资队伍与资源。“师资队伍与资源”的二级指标包括“专家团队情况”“突出中青年专家数”“专职教师数”和“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专家团队情况”是将本单位本学科的“院士、长江、杰青、千人、973首席、教学名师、新世纪人才”等。“突出中青年专家”是指“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入选者、973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我校中医学科在“专家团队情况”“突出中青年专家数”和“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均位列第1。但在“专职教师数”指标上仅位列第9,相对于其他项明显不足。从该指标上看,我校中医学科应着力增加专职教师,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2)科学研究水平。“科学研究水平”一级指标包括“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科研获奖”“专利转化与出版专著情况”“科研项目情况”等二级指标。我校“科研获奖”位列第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和“科研项目情况”位列第2。“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包括“国内、国外收录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的他引次数”“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末级指标。“国内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是指近5年(2007—2011年)被CSSCI、CSCD收录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的他引次数和(自选20篇)。“国外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是指近5年(2007—2011年)被SCI、EI、Medline收录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的他引次数和(自选3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发表学术论文中,水平相对较高的15篇论文,提供给专家进行主观评价打分。我校“国内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列第1,但“国外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3,“高水平学术论文”位次第2。该指标比起2008年学科评估结果有较高程度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随着我校师生研究和交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持续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我校出台了高水平论文奖励制度,学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也得到了认可和鼓励,发表SCI论文能力也大幅增长[2]。但是离“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还很远,仍需加强高水平论文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数量和质量,特别是SCI收录文章的质量。“专利转化”二级指标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获得授权并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或“国防专利”(不含“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我校“专利转化”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仅并列第8,说明我校成果转化能力需要加强,服务社会的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在专利转化上要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优厚的政策,鼓励专利成果的转化。“科研项目情况”包括“部级科研项目经费及项目数”“人均科研经费”等末级指标。“部级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科技部项目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所统计经费应是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实际到账的经费之和。“人均科研经费”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承担“部级、省部级、境外合作科研项目以及30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如横向项目)”并实际到账的经费除以专职教师数。我校“部级科研项目经费”位列第3,“人均科研经费”在20个参评高校中仅位列第2。可见,我校承接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需要加强。科研经费短缺一直是制约我校发展的难点和重点,我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

(3)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包括“教学与教材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学生国际交流”“优秀学生”和“授予学位数”等二级指标。“教学与教材质量”二级指标包括“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部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等末级指标。“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获得的国家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不包括精品课程等。“部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是指本学科近3年(2009—2011年)出版或再版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情况。我校“教学与教材质量”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10,“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9,“部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10,说明我校应在中医学科的“教学与教材质量”上下功夫,花大力气冲击“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时,争取更多的“部级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学位论文质量”二级指标包括“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等末级指标“,学位论文质量”二级指标中,一项重要观测点就是“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是教育部为了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开展的。此次评估主要依据参评学科近5年(2008—2012年)入选和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情况。我校“学位论文质量”本次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并列第2。我校中医学科2008—2012年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无提名,排在并列第3的位置上。表明尽管我校中医学科人才培养的成效显著,但其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国际交流情况”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境外交流人数”和“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等末级指标。“学生境外交流人数”是指近3年(2009—2011年)本学科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时间超过3个月)的学生数。“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是指近3年(2009—2011年)本学科授予境外学生的学位数。我校“学生国际交流情况”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3,“学生境外交流人数”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4,“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2,可能与近些年外籍学生数目减少有关。我校已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必须推进与境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高层次、实质性合作,加快我校的国际化进程。走出去拓展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积极宣传,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优秀学生”二级指标是有参评学科提供本学科的优秀在校生(5名)和近10年(2002—2011年)的优秀毕业生(10名),由本学科专家和行业、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打分。我校“优秀学生”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第1。“授予学位数”二级指标包括“授予博士学位数”和“授予硕士学位数”等。本次评估对此项指标设置了“上限”,超过上限值的均为满分,而不按规模的增大递增得分。我校“授予学位数”在20个参评高校中位次并列第1。可见,我校中医学科的研究生学位授予已达一定的规模,今后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从二级指标层面看,位次等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有“专家团队情况”“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科研获奖”“优秀学生”“授予学位数”。位次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有“专职教师数”(第9位),“专利转化”(并列第8位),“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第2位),“科研项目情况”(第2位),“教学与教材质量”(第10位),“学位论文质量”(并列第2位)等。可见,位次低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指标偏多,未来提升的需求任重而道远。

3我校中医学科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建议

综上所述,我校中医学科较前5年有较大发展,在“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均有整体优势,这与我校长期的积淀分不开。但在一些方面仍显不足,如:“师资队伍与资源”暴露出“专职教师数”的不足,在“科学研究水平”上仍有“国外代表性论文他引次数和”和“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够多,“专利转化”明显滞后,还存在“部级科研项目经费”不够多、“人均科研经费”缺乏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教学与教材质量”“学位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学生境外交流人数”不多“,授予境外学生学位”的规模还不大。这些均是学科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潜能和动力。因此,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一方面要继续打造和发展学科平台,稳固学科发展所需的科研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层次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科研成果孵化转化能力,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保持主干学科的国内引领地位。

总之,笔者分析了我校中医学科此次评估中的重要指标,有优势也有不足,希望能为了解我校中医学科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状态提供一些参考,从而更加明确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的内涵和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上一篇:心理学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护理专业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