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09 07:55:35

物理教材

物理教材范文第1篇

(一)部分重点和难点虚化,若干物理本质尚未澄清课程内容的重点在不同课程层次中具有延续性,即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重点一般也是教材的内容重点,而内容难点既具有延续性,又具有可变性。抽象且缺乏生活经验支撑的内容无论在课程或教学的哪一环节都是难点,编制艺术高超的教材可能会降低传统难点内容的难度,而编制艺术欠佳的教材可能会使传统较易的内容变得难以理解。重难点内容是物理教材的核心,即物理教材对重难点内容的良好组织与呈现会为物理教与学提供契机。由于现今物理教材过分追求简约,导致部分重难点内容出现虚化现象,具体表现如下。1.形式单一,过程虚化物理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呈现几乎全部采用实验归纳的方式,理论演绎方式为数甚少(如三套教材中仅有教材B“推导串联电路总电阻”一例),几何学方法的运用与代数方法相比略显失调。三套教材中,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等均有多次运用,传统的等效替代方法和直觉思维方法则几乎绝迹。图片是无声的语言,教材中丰富生动的图片能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而生动、深刻的文本案例也能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且与图片具有相互不可替代性,但三套教材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案例却极少。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促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与形成物理表象方面确有作为,但在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方面还存在缺陷。“事实胜于雄辩”,精彩的实验确实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方面比单调的文本语言更有说服力,但在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方面“,事实并不能完全代替雄辩”。另外,由于物理教材主要以实验归纳方式呈现重点和难点实验,侧重“做中学”而不是“做—思—学”,教材确实通过实验为重点和难点内容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但引发的思维过程太简单,抽象环节大大减少,最终导致“思”环节的缺失。比如,对于“升华与凝华”,某教材通过简单的“想想做做”直接告知升华与凝华的定义,而电压、电流和电源的概念更是直接告知。2.删减调换,有意回避物理学之所以难学,主要是因为其概念抽象、逻辑关系复杂、数学要求高。笔者通过对三套教材关于传统难点的处理情况进行了统计。由表1可知,教材编者不论基于对物理课程标准旨意的遵从,还是由于自身的编排技术考虑,上述难点内容在各教材中或删或减或隐。在世界范围内,物理学科内容呈现由普通物理学下移至高中学段、高中学段内容下移至初中学段的趋势。但对于上述重点和难点,若上移至高中学段,则与世界潮流相背离,若简单删减则肯定对高中相关内容学习造成影响,若隐性放至栏目或习题中任由教师二次开发,教师若不予处理则可能对学生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像这样,重点和难点的回避或虚化可能导致物理本质缺失与悬置。如串并联电阻计算的简单回避可能导致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理解不深,并联电路开关问题的虚化可能导致电路在实际运用中形成诸多局限,光路图的删除可能导致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物理本质理解的缺失,电功概念的删除可能导致电功率概念、焦耳定律理解模糊不清。如果某一版本的物理教材鲜有计算与公式可能是其特色,但如果所有版本的物理教材都鲜有计算与公式,则是物理教育的悲哀。

(二)附属栏目略显失当,若干实验与实际背离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正文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既相互依托又相互补充〔1〕。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初中物理教材栏目不仅数量显著增长,而且其类型和功能也日渐丰富。由表2可知,上述教材栏目确实有利于科学探究的实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栏目功能重复与缺失并存上述教材栏目中,如“STS”、“科学世界”、“信息快递”和“生活•物理•社会”等均由传统物理教材的“阅读材料”分化与拆解而成,拆解的目的是为了使各栏目各具特色、各司其职、放置灵活。然而,上述资料类栏目内容与功能均有重复之嫌,教材A将“STS”栏目功能定位为“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将“科学世界”栏目定位为“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扩展性内容”,但不知向何方向扩展物理科学抑或技术、社会、历史。根据该教材对栏目的功能定位与分类,“STS”栏目应该侧重科学与技术、社会问题的深层探索。笔者对该教材“STS”栏目和“科学世界”栏目的部分标题与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容与形式以及承担的功能很难区分。教材编制的艺术在于学科知识逻辑、学生心理逻辑的和谐统一,多视角关照物理与技术、社会、生活、历史、哲学和美学的内在联系。对于上述错综复杂的逻辑与关系,物理教材正文无法完全厘清,因此可以在附属栏目予以支持与补充。像这样物理教材栏目分工不明不但会导致栏目功能的重复,也可能导致栏目功能的缺失,如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前沿、物理与职业等在上述三套教材很少得到体现。2.若干栏目内容存在繁、偏、旧现象由于栏目功能的分化,附属栏目作为正文的补充与拓展,理应短小精悍,放置灵活。而教材A和教材B的部分资料类栏目(如科学世界、STS和信息库等)存在篇幅过长、内容过繁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诟病的“繁、难、偏、旧”现象虽然在教材正文难觅踪影,却在上述栏目再次出现。这些资料栏目的内容有的完全可以融入正文之中,但编者可能担心正文过于繁难从而导致重难点内容难以达成,因而只能以栏目形式置于章节之后,从而游离于正文之外,不能与具体内容相融合,从而影响了其原初功能的发挥。3.若干物理实验理想化,实验器材缺乏可替代性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物理新教材实验活动的数量、类型和品质远优于传统教材,实验与活动贯穿课内与课外、正文与栏目之中,新型实验器材以及计算机辅助实验的引入为实验活动增添了现代气息,但是也存在如下不足。(1)若干物理实验理想化物理实验理想化指物理实验没有充分考虑或过低地考虑了非本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理想化包括实验方案理想化、实验过程理想化和实验结果理想化。如教材B“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认为“将物体置于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无法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度直线运动)”;实验“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要求分别用10克碎纸片、10克酒精给相等质量的水加热,而学生学习该内容的时间大致在11月,根据实验装置图,若考虑散热因素,用10克碎纸片作为燃料加热时,水温升高可能不明显,从而会影响实验结果。(2)实验器材缺乏可替代性三套物理新教材在“探究或活动”栏目中引入了许多新的实验器材,如示波器、音频发生器、教学投影仪、望远镜、显微镜和密度计等,它们的引入与使用无可厚非,但若考虑教材使用对象有可能为农村偏远中学,教材没有提供可替代的实验方案以及替代的实验器材。教材还以图片形式呈现了许多现代化的专业仪器,如噪声监测仪和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学校对这些仪器的配置存在二难选择:若不配置,则教师只能讲授仪器;若配置,则会因其成本高而使用率低。新教材每节一般都设置有多个实验探究活动,但一些实验探究活动耗时较长,如水的沸腾实验、焦耳定律实验、红光外侧的热效应和晶体熔化实验等,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做这些实验可能会因为时间不够而匆匆走过场。

(三)某些语言修辞失范、物理情景失真物理教材运用修辞必须求得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有些过度的修辞可能使人觉得诙谐生动,虽符合文学规范,但可能失于科学规范。物理源于生活,但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意义的生活,而是实然的、符合自然逻辑的生活。生活不可能以原生态形式进入教材,它需要教材文本、图片予以抽象或再现以作为物理概念规律呈现的情景。情景引入中弱化非本质因素、突出本质因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除去非本质因素而违反科学逻辑和生活常识,使物理情景与生活严重不符,就会有虚假之嫌。如教材A以图12.1-7说明地球各处物体所受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该图与生活不符之处在于苹果树只生长在温带地区,不可能同时在图上四个地方生长。

二、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物理新教材若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条地遵循课程标准,缺乏适应与创生依据课程编制逻辑,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先于教材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纲领性地位,课程研究者通常将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与基准,此乃课程标准的应然状态。然而,应然不等于实然。在现实中,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与完善说明课程标准也存在不足之处。既然如此,教材编者理应与课程标准相互适应抑或适度创生,而不是教条式地服从课程标准。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学段的课程内容,用行为动词规定了内容水平要求,以三级主题形式揭示了物理课程的学科逻辑结构。但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乃初中学段物理课程的最低水平标准,针对不同教材的使用对象,教材编者可以适当增添或加强,物理课程标准的三级主题所揭示的学科逻辑结构也并非物理课程的唯一学科逻辑结构,课程标准所列举的案例与活动建议供编者选用而非必须。但几乎各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都采用了课程标准的案例。由于传统教育“一层卡一层”的消极局面,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具有强大的约束作用,“教材与课标的吻合程度”成为教材是否通过评审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教材编写人员在课程标准面前唯唯诺诺,导致物理教材编写自我意识的缺失,更谈不上相互适应与创生,教材编者将物理课程标准的体例与活动建议都当作刚性处理,从而导致新旧概念缺乏连接。而一旦出现内容浅、逻辑结构弱、内容要求低、内容没有焦点〔2〕、教材同质化和传统重点难点虚化等问题,那么物理本质缺失便成为可能。

(二)片面理解课程理念,缺乏对立统一的辩证观首先,任何教育理念都有其限度与适用范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物理课程也迎来诸多新理念,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和“改变学科本位”等。这些理念确实有效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积极引导编者创造性地编制物理教材。但是,因“面向全体学生”而不顾学生的异质性,因“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而轻视学生当下发展,因“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完全湮没“从物理走向物理”的演绎之路,因“注重科学探究”而完全废除讲授法,因“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而虚化物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因“改变学科本位”而否定物理学科逻辑,则物理课程仍会偏执一端,美国课程改革的钟摆现象将会在我国重演。其次,对立统一乃自然辩证法则,也是教材编制的基本原则。而教育理论领域的真命题在教材编制过程中未必就是真命题。愿望良好的课程理念由于多次矫枉过正,在实践中难免与其原初理念存在一定的课程落差。因此,物理教材编者不仅要看到课程标准关于“注重科学探究”的理念,同时也要看到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要在以科学探究方式组织教材的同时,也给其他教学方式的实施提供接口与转换的空间。“从生活走向物理”中的生活不是抽象意义的生活,也不是普遍意义的生活,而是编者精选的符合学生生长规律的生活,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还原,而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有人生智慧结晶的生活”。“从物理走向物理”不是物理课程的最根本目的,但也不能彻底被“从物理走向社会”代替。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但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也是有一定宽度与深度的。“改变学科本位”不能成为排斥物理学科逻辑的理由,而应理解为将学科逻辑作为教材编制的重要选项而非唯一选项。

三、新课程改革之下初中物理教材编制的建议

(一)初中物理教材编制应甘于中庸与教育迟滞教材编制中庸绝不是平庸,它只是坚守教育道德底线。甘于中庸意味着恪守均衡课程观,不偏激冒进;甘于中庸并非拒绝创新,而是审慎创新,因为教材直面的是人,是不能作为实验品、牺牲品的人〔1〕。因此,教材编制主要运用的是成熟且操作性强的教育理论。我国教育的后发优势在于能迅速地吸收他国的成功经验,避免重复他国所经历的挫折,绝不能重复钟摆式的改革,也绝不能成为西方教育理论的实验场。教育迟滞现象指一个新的教育理论由理论中心区向外扩展时,由于受到各种阻抗而进行的自我调整现象。笔者认为,适当的教育迟滞现象合适且必要,这并不是甘于落后。因为教材编制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源头,也不是科学研究的策源地,教育理论只有经过迟滞、调整后才更成熟、更理性、更具有操作性。如果教育理论因为各种阻抗而在传递过程中其理论的典型性消失殆尽,那就说明该理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样的理论更不能在教材编制中盲目运用。关于科学发展前沿内容以及科学技术的新进展,笔者同样认为需要适当的迟滞,需要让这些前沿内容或进展经受检验,千万不可将反面事例作为正面案例引入教材。也就是说,教材编制应该采取跟跑技术,应当在东西方教育的极端中寻求某种平衡。

(二)初中物理教材编制需要长时间精心打磨教材编制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课程事件。初中物理教材编制不乏知名物理学家、物理学科专家、地市物理教研员和一线物理教师的协商合作,教材初审后也要在一定数量学生中进行试验,但是,仓促时间内所做出的判断多是即时判断,且溢美之词多于诚恳建议。因此,教材编制不是通过评审便万事大吉,而应是永远处于未完成之中。如电功概念是否能省略,电压、电流概念引入方式是否合理,插图的夸张程度是否合适,栏目语言是否简洁深刻生动形象,没有引入串并联电阻公式中学教师对比会怎么处理等,这些问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教材的经典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所涉及科技前沿内容、案例和插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旦社会文化经济发生变化,编者便需考虑所采用的案例是否合适。如可否考虑用天宫二号调换神舟6号,由于伦敦奥运会的召开与北京奥运事件,刘翔作为案例可否考虑调换,等等。

(三)初中物理教材编制亟需稳定的专业队伍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如今,教材编制由人教社一家独大变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政策的这一突然开放使得各部门措手不及,许多松散的业务关系的单位、集体或个人因为教材编制而临时协作,一旦教材编制完毕,这些松散的组织就面临解体的可能。事实上,教材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师范院校人才齐全、人脉广泛,且教材与教学研究是师范院校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一旦主编退休、骨干教师调动或研究生毕业,教材编制队伍则面临考验。初中物理教材编制不是来料加工,也不是简单模仿,它需要历史积淀,需要专业编制队伍的相互默契,不同分册不能因为其编者不同而存在较大的风格差异。但是,不同编者可以各有所长,他们或文笔优美,或视野开阔,或实验造诣深厚,但他们必须有共同的课程旨趣与教育愿景。此外,作为教育理论者,一定要相信广大一线教师具有教材的再开发能力;作为教材编者,一定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因为教材是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材编者应重视教材对教师教学的引导作用,关注教材的适切性。毫无疑问,教材编制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是历史的进步,但在创新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教材范文第2篇

一、转变教育思想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设人才奠定基矗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于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讲授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厂对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众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时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包括在高·级学校深造的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人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前有问题,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忆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啬加了声现象和原子能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幢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而已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变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现行教材编者的用心良苦,突出厂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而不能以偏题怪题让学生钻“牛角尖”;漫画或插图内涵丰富,相关的物理知识尽在其中,含义,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物理教材范文第3篇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应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别的学生能帮他做习题、写作文,但他本人不会因此而获得知识;教师可以讲解、答疑和指导,但也必须通过学生有意义的自我活动,才能完成获得知识过程.

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指导和组织作用.教学的过程不应当是学生跟着老师转,而应当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认知个体在一定环境中的自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最终只决定一个自变量的函数.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这里的“促进自主学习”,表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教师等只能对“主体”起到“促进”的作用,只有主体能“积极”、“乐于”、“勇于”和“勤于”进行有意义的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

《物理通报》编写的物理教材中,精心设计了观察、思考、推理、猜想、测量、计算、制作、上网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从教材的结构就促使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教材中,就有“我的设计”、“我的制作”、“自我评价”等多种自主性活动;在高中教材的第一个模块的第一章中就有学生要参与的各种活动30多个。

2建构主义认为主体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新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在基础教育中,认知主体在获得新知识前,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就构成了学生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他能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当他遇到新的情况时,会用这个认知结构与新情况发生联系,用这个结构去认同(应顺、适应、平衡)新的知识,逐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是建构主义确认的主体的认知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建构”。

按照这种观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于他学习新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每个人的知识,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慢慢地构建起来的,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只有这样一个途径.

因此,学生具备一个好的认知结构对于他获得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存储的信息量大;有序化程度高;开放性好.一个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教材之前,他脑子里原有的物理知识内容及其组合,就构成了关于物理的认知结构,是学习这本新教材的起点,也是他个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中学物理普遍反映难学,一方面可能是学科本身的原因,它不会像小说、电影那样直接对人的情感和感官产生共鸣或冲击,很快把人吸引住.因为物理学的魅力和美丽要通过学习者的努力(对有些人可能是烦恼)才能看到.另一方面是教材的原因,传统的教材普遍缺乏学生的活动.老师讲,学生记,单一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的研究,未把这个结构作为教学的起点,而这个结构恰恰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二条中就指出“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觉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条基本理念首先就注意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的认知结构;其次是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学生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形成的不同认知结构,可以选择不同的物理模块进行学习.在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就是为了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

《物理通报》编写的物理教材中,非常重视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差不多在每节教材的开始,精心设计了各种情景,这些情景通过一些现象和提问,来激活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它与即将要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

在教材编写中,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除了考虑各模块应有的不同特点外,在同一模块中,还设有“小资料”、“课外阅览”、“物理在线”、“发展空间”等学生活动栏目,充分满足具有不同认知结构的各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的探究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输入和接收,而应当是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先是对新知识发生质疑,进而产生猜测、思考、观察、测量、分析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然后到理解和认同.这个过程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是新、旧知识之间双向互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获得能力和方法.这对于学生走进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和方法,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有了继续扩充知识的本领,并有可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建构主义认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要比知道问题的答案重要得多.

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应当掌握多少知识?一个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数量.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我们越来越看到,某些知识会过时,某些知识有局限性,有的专业知识在面世后的头三年,一半都变了样.现代科技知识的更新更快,计算机的书籍二三年就更新换代了.经验表明,任何一个人不可能记住他在学校学过的全部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对速变化着的现代社会来说,人的能力往往比他存储的知识重要得多.

学生在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会决定认知主体获得知识的质量.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先在一个盒子里装上东西,不告诉学生装的是什么,而是让学生通过掂量、晃动、听声、测量等各种方法,经历一个过程,再说出盒子里可能装的是什么东西,并说明他猜测的理由.这个过程对学生会有深刻印象,他对盒子里究竟装着什么,会念念不忘,总要想方设法把这个结论找出来.但如把盒子里装了什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觉得意思不大,不会引起他多大的兴趣,他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探究的能力都一概被扼杀了.主体的主动性没有了,他不能体验和了解真实世界的丰富与刺激,他不可能进入知识探索者的角色,不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愉悦.他很快就会忘记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如把盒子里装的“东西”当作是“知识”,由于上述两种情况相互作用过程的强度不同,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显然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也一定会有这样的经验:对于某件事情的认识,听到的不如看到的,而看到的总不如亲身经历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张记忆和背诵,注重的是知识的量.而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主张学生经历过程来获得知识,重视的是知识的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有限时间里,不是记住的知识越多越好,而是获得能从教材上、从老师那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能带得走的知识.

《物理课程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就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提出了“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在教材的编写上又指出“在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创造机会和条件.”

《物理通报》编写的物理教材,以《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确定教材基本结构和内容,重视过程与方法,突出了实验探究这个栏目,它包括“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立表作图、写出实验结论、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等完整的探索过程.这种探究几乎每章都有,具有探究性质的各式活动,几乎每节都有.

4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调整个人的认识偏差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建构知识是由认知个体来完成的,但由于认知的经验和对外部世界理解的不同,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因人而异,所以必须在建构知识的同时,要与别人讨论、协商、合作、竞争,进行多方面的接触,从而使自己的认识更为准确,更加全面.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发生认知上的接触和碰撞.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中,相互交流、讨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互动.这样做,能超越一个学生自我的认识,获得更准确的理解.这种互助交流的学习,比学生封闭学习,然后进行单一的书面考试重要得多。

在《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就提出“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并提出“教学中要提供学生当众交流的机会”,在教学案例的分析中,提倡“集体智慧是学习的共同财富”,而不提倡“学生封闭式地学习”.

物理教材范文第4篇

教学用书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选择教法,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就从分析教科书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和风格特征入手,在此基础上,再逐章进行分析,明确教学要求,提出教学建议,选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备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科书的指导思想

1.以义务教育的要求为准则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对象将由择优录取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学生基础的差异,也将随之扩大;而教育任务则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公民素质教育。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全面提高。

2.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是未来社会进步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配置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给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奠定基础,还必须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有发展的余地,因此,初中物理的基本要求不宜过高,但又要使爱好自然科学的学生有在这方面得到发展的机会。

3.以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为努力方向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其发展更是惊人。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科技新成果很快进入我们的生活,其中不少已达到普及化的程度,而且这种趋势正日益扩大,有增无减。所以,初中物理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十分注意进一步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十分注意反映现代科技新成果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宽广胸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科书的风格特色

1.注意处理好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知识结构的关系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将常见的、简单易学的各种物理现象(如简单的运动、声、热、光等常见现象)排在前面,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开始阶段能感觉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就在自己身边,对物理这门新课感到亲切,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然后依次讲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力、压强、功和功率、机械能等),分子运动论、内能的知识,电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电流、电压、电阻、电流定律、电和磁等),最后讲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2.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打开教科书就是“致同学们”,介绍教科书的结构和使用,介绍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全书有一篇引言和14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首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里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3.注意体现以实验为基础

基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本特别强调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通过实验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发展新知。全书安排了既可演示又可让学生随堂做的实验100多个,还安排了学生实验18个,课外小实验约30个和许多实践性习题。其中大多数实验的器材易得,方法简便,效果明显。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图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4.注意生动活泼、简明轻快、丰满、有用

教科书的编写注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引用一些有趣的故事、事例、现象、实验来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行文力求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力,避免学究气、成人化,提高可读性。插图作为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字配合,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还有不少插图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照片、漫画形式。

在讲述知识上,教科书注意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不节外生枝,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对于重要的知识,注意讲得充实、丰满,让学生在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知道它的来源、根据和多方面的表现及应用。教科书还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联系生产实际,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常见现象,注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认识所学知识确实有用,并且逐步学会应用知识。

5.注意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本次新修订的教科书是以国家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为依据,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写的,以实现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要求。教科书中标了*号的课文是供基础好的学校选用的。每章末的“阅读材料”、“小实验”是供学有余力而对物理又有兴趣的学生选用的。这样使教材具有弹性,以适应地区差异和学习者个人的差异,因材施教。与教科书配套,我们还编写了两种供学生选用的书:“课外习题集”和“实验册”。使基础好、能力强、学有余力的物理爱好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不排除基础好的学校从这些书里选出某些内容供课内教学用。

三、怎样用好教科书

1.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充分运用教科书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地发表意见、开展讨论。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要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引导学生登堂入室,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好,而且能够学好。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主要是他们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开学到期末都要经常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心理状况,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不要使前面的困难影响后面的学习,产生积累效应。对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稍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多学一点。同时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就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使学习更加主动。

2.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零碎的知识只是杂乱堆积的事实。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应用、并促进能力发展。物理教学要经常地在不同层次上帮助学生使知识结构化。教科书每章结尾的“学到了什么”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组成知识的结构。教师可以推广这种方法,在一章内部的某几节之间,在几章之间,根据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

从一般意义讲,初中物理知识主要包含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种成分。物理教学要注意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清物理现象,了解物理事实,建立物理图景,再通过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找出规律,并能把概念、规律和图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这样做既可加深理解,避免机械记忆,又有利于形成结构性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知识的结构化要从初中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要一味追求严谨和严格,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无谓负担。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实验、观察、操作、制作等动手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等等。

首先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观察和实验不仅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还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里的各种实验,切实做好,使实验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农村中学实验条件较差,希望老师们能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发挥创造性,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尽可能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教科书里写了的实验开出,并力争多开一些。

其次要积极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形式要多样化,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普讲座,修理或自制教具,观察自然现象,进行生产参观,等等。物理实践活动一是要因地制宜,面向乡土实际;二是要适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三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指导,但不包办代替。

再次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般可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入手,帮助学生学会抓中心,理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自学不仅限于阅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他们在“学会”的同时变得更加“会学”。

4.认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科书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发掘,善于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当前要着重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科学的发明创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辛勤劳动的事实,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前景和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初步树立起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通过物理科学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中外科学家追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历史,结合学生实验、观察、作业、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经常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发挥它们的调节作用,使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协调发展。

物理教材范文第5篇

1.概念型教材分析方法

物理学科中有着前人丰富的研究理论,比如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每种物理学内容都有着不同的概念,尽管概念不相同,但概念的引入、建立、应用以及发展等环节都十分相似。因此针对概念建立的教材,其分析方法应在生活实例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其共性及本质抽象化地给予科学概括及表述。

2.规律型教材分析方法

物理学科中展示无数物理量之间必然存在外在联系及内在联系,因此规律型教材必须使用实验归纳法、演绎推理法、假说法、理想实验法等进行分析。其中实验归纳法即从物理相关实验的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使用逻辑和数学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此重现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而演绎推理法则是以已知物理知识为出发点,演绎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新的物理规律。

3.实验型教材分析方法

实验型教材侧重于实验过程,并从结果中得出物理科学方法。其过程首先是观察教材所叙述的实验方法,分析其如何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构思思路和具体实验操作,再归纳和整理出实验结果的方法。

4.应用型教材分析方法

应用型教材较为侧重利用现今已得出的物理理论知识来解释和说明问题。应用型物理教材较常使用的物理科学方法主要有假设物理情境下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数学方法、分析及综合方法等。

二、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物理新教材相对于老教材而言,它使抽象的问题更加具象化,物理教材主要的教学内容包含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以及运动学,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匹配的插图,每一课内容后都有新增的“做一做”“思考与讨论”“阅读教材”“旁批”等。“做一做”主要集中于物理实验,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验过程中掌握具体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学生观察、理解物理实验,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入。“思考与讨论”部分主要集中于对知识点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学生在思考教材所提出问题时在脑中回想了一遍刚刚课上的知识点内容,并将知识点内容和已经掌握的知识相联系,使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W会分析、讨论问题。“阅读材料”则为延伸至实际和相关方法等。“旁批”则提示教材中知识点的相关方法、补充、资料以及解题指导等。教师应在讲解完知识点后,重点分析相关例题和课后习题,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将问题逐渐深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在潜意识里自行去探究相关物理问题。

三、深入结合物理教材设计物理题

高中物理题应把握教材的科学方法脉络,根据物理知识的方法论特点来设计题目;题目模拟相关情境,探讨如何解决某种物理问题,由认知冲突中考查相关物理知识点,让学生如科学家探索一般自主突破问题;以物理习题教学及复习为目的设计物理题。习题教学可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某个知识点的物理习题,着重于教材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设计。复习习题则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实验题则是根据教材中的物理实验方法,设计物理实验题,重点侧重于物理理论的形成。物理教材在物理题设计方面必须全面结合重要知识点,且符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以及思维特点。问题的设计必须非常明确,使内涵外延精要,使题目所考范围尽量小而精准,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深入知识点,做到对物理题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周 伟.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28).

物理教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材 思想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1-02

当前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不仅仅是需要教学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对人格的塑造以及以后人生之中思维方式的创新。对于物理教学来说痛也是这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对于问题的研究以及解决能力,从抽象的角度来讲则是对物理思想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之中,不能死教书,需要注重多种综合方法的应用,不断培养起学生的物理思想。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将事实作为其基础,促使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情景之中对物理知识有所体会,逐渐搭建起学生的物理结构之时,并且将物理思渗透到其中,笔者结合近些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物理教材之中的集中常用物理思想。

一、物理模型的应用

在物理教学之中,注重将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化,将次要的因素舍弃,主要可以应用主要因素,将一些比较具体问题进行理想化的处理,同时构建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物理思想,比如说,均速直线运动,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型。其在生活之中很难找到的比较严格的匀速直线的运动。同时诸多的运动情况,同匀速直线运动之间的情况比较接近,则就可以一种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进行处理,则就可以有效降低其难度,并且得到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精度,并且在误差范围之内同具体情况相适应。同时,杠杆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型,其在具体的应用之中,因为受力的影响, 其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通常此种变化比较微弱,对于结果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在杠杆教学之中,就认为是一种理想化,默认其无变化。

二、学科之间的彼此交叉

在知识类教学之中,要求对知识进行深化以及扩展,不断对其知识点进行探讨。比如说,学习绪论等等部分内容之时,则就可以提出相关的课题,在人力发展历史之中物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可以在提出“摩擦力在生活之中的应用”。

三、定量比较的思想

一些物理量是通过几个与之相关的物理量彼此综合进行确定,为了将同类的物理量的大小进行比较,则就可以促使在之中一些量相同,通常是选取的是单位量,进而比较相关量的大小,这样的话就可以获得结果,比如说:速度可以取单位时间之内的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而密度则可以取单位体积的质量进行比较,比如说功率、压强、比热容等等都可以使用定量比较的思想。

四、理论求新的思想

根据当前已经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作为其依据,并且通过一些较为科学的推导以及论证,进而获得一个全新的科学论断。比如说在人教版教材之中的第108面以及112面,在这之中对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以及每一个电阻的关系进行论证,同时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同每一个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推导,都使用的是此思想和方法。

五、实验推理思想

在比如说牛顿第一定律不是通过实验之中获得的,而是在客观实验的基础之上,在笛卡尔以及伽利略等科学家对其继续科学推理之中而得到的。并非建立在形而上的,可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使用实验推理的思想,对于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广泛性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浮力公式的推理实验,可以检测金属块的具体密度,并且杠杆的平衡实验之中都使用的是实验推理的思想。

六、虚拟假定的思想

在物理之中,为了可以将物理现象描述清晰,将物理情景及时阐明,进而有效解决物理问题,通常会人为引入一定的虚拟假设的内容,力求可以清晰、便捷、准确的将物理情景以及事实表述出来,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说磁感线以及光线等等,并非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出来,都是虚拟假定的,但是在教学之中可以清晰直观的将形象描述出来,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方便理解。比如说在人教版教材的第一册之中为了将连通器的原理标明,其通常会在U型管底部之中假想的液片,也是应用了虚拟假定的思想。

七、类比的思想

在物理之中一些概念往往是模糊,并非是直观,便于理解的,因此为了将此表述清晰,通常会使用一些比较具体以及有形,同人们生活之中较为常见的事物来将类比说明一些比较陌生、无形以及抽象的事物,并且在类比之下,人们也会对其要揭示的事物具有具体、形象以及直接的认识,在量的积累之下,慢慢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之上。

八、图示的思想

物理教学之中有诸多抽象的概念,需要在实际之中使用一些比较物理图形,将其具体化以及形象化我。促使学生对其物理意义可以最大程度接受,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在教材之中较多的使用图示,比如说电路图、杠杆结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材之中图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九、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学生的接触的时间较短,不可避免会出现学习吃力的情况,因此在基础物理教育阶段,要注重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科学的在教材之中渗透物理思想,为学生日后物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颖.中英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王赛兰.初中物理前沿知识的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陈红霞.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物理教材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物理 教科书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使用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新课程理念改革下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并更加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环节。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运用现有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该教科书的精髓和特点,灵活运用教材的教育理念,给学生的物理科学入门带来更多的乐趣,本文对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特点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改进空间进行探讨,提出可以改进的空间和措施。

2、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

2.1生动活泼,简洁明快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在编制过程中,力学生动活泼,简洁明快,在开始研究一个新的课题时,引用有趣的故事、生活现象和常见事例来开始话题的讨论,并通过实例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来说明概念。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还采用了很多插图来说明问题,有的插图是采用漫画、拟人的形式,比如,将氧原子、氢原子化成小人的形式,来说明电解水的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会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2.2编排顺序合理

初中物理教材的体系大体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知识逻辑的展开,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基本上按物质运动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即以力、热、电、原子的次序排列,逻辑体系比较合理。一定意义上来说后面章节的知识是建立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的,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力学,后面研究的热学、原子等有时需要借助力学的基础理论,所以顺序的合理性非常重要。

2.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特别注意让学生主导学习,体现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题地位,注意处理好学生认知物理结构和规律的关系,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主线。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读书,本教材注意了学生的指导性学习,以便学生预习和巩固。整体来说,在生动的插图、合理的顺序和难度实习的习题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4强调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且不可替代,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就体现了探究实验的重要性,且将探究实验的过程进行细化,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评估交流。可见,本教材对探究实验的重视,但每一个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并不一定都要在课堂进行,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学实践而有效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一般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是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两个环节。

3、 正确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建议

3.1转变教育理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中考、高考制度的存在而始终摆脱不了应是教育的干扰,因为会在教育过程中忽视思想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理论知识也在被不合理地拔高,往往给学生灌输尚不能被消化的高难度知识,甚至强化“题海战术”,是原本实用有趣的物理科学,变得枯燥乏味,且让学生感到不堪重负。这是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中常见的不良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优势,需要转变观念,在观念上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的改革步伐,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2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教师在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教学时,掌握并灵活运用该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是正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效果的前提,如前说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如下:生动活泼,简洁明快;编排顺序合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3.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由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共同决定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因此课堂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优势。

4、 总结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知识呈现的载体,也是教学实施方法的主要线索,与时俱进的教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就是本着这种理念来编写和改善的。初中物理教材的选择应先看它是否符合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五条主要标准。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经过时间的考验,凭借诸多优点被广大师生接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掌握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登花.浅析如何适应初中物理新教材[J].成功(教育版),2010(8)

[2]何伟才.“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使用困惑与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4)

[3]邓明军.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几点改进意见[J].读写算(科学教育研究),2010(8)

[4]苏国栋.对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一点认识[J].新校园:理论版,2011(7)

[5]王改河,李彦霞.对初中物理教学用书(人教版)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物理通报,2012(2)

[6]黄海玲.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概念研究——以人教版《物理》教科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殷相婷.浅谈初中物理新教材[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0)

[8]李长华.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J].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2(6)

物理教材范文第8篇

(一)物理教材内容次序调整的理论依据

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教材内容的安排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要考虑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其中一条要求是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也就是说能够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起联系。这就要求教材内容之间也要注意这种知识内部的联系,在教材内容安排时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和承接性。

(二)物理教材内容的次序的调整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了解实验的工具和基本的测量单位,在教材中可以分在与之相关联的章节中讲解,也可以集中把比较常见的或者是基础的测量工具放在一起呈现。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中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分为四节来讲物理中基本量及其测量的方法:一是宇宙和微观世界;二是质量;三是密度;四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五是密度与社会生活。但是这些量都是常用的基本量,放在九年级这一册来讲不如放在八年级上册来讲,基本物理量的内容要放在其他内容之前来讲。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第四章物态变化分别有以下四节: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但是第五章到第十章都是电磁学部分,第十一章是基本的物理量的内容,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是力学部分的内容。直到第十六章才是热学部分。第四章和第十六章的内容具有知识内在的连贯性,并且第四章物态的变化和第十六章热和能放在一起讲可以使得学生对热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放在一起还可以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在教学内容按照声、光、电、磁、力、热的顺序依次呈现。力学部分和热学部分放在了教材的最后来学习。

本教材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而力学部分和热学部分位于九年级这一册。总体来看力学分布在最后。按照物理的六大部分分布来看,本教材。但是力和热是学习电和磁的基础。例如,第八章电功率中第一节能,在这一节中涉及到了机械能、热能的概念。但是在这之前,力学和热并没有学习。如果在学习这一章之前,力和热已经学习了,那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并且有助于学生对电能和电功率的学习掌握。但是由于力热部分在电磁学后面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没有关于力和热的整体概念,更不要说机械能和热能的理解啦。当给学生讲到机械能和热能时就比较吃力,并且还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经典力学作为物理学最早研究成型的理论体系,是后来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本论文认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编排时要考虑到学习内容之间的承接性,所以本论文认为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应该把力热部分放在电磁学的前面。大体上要按照物理科学发展史上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物理科学发展前后有顺序的问题,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整体上也要按照物理科学发展的先后顺序。物理学发展顺序是人类认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因为学科内部具有一定的前后具有一定的承接性。所以无论是物理也好其它自然科学学科也好,在编排教学内容是都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脉络。

二、物理教材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容

(一)物理教材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后大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自然科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人类进一步的大分工,学校教育的学科划分也越来越细,自然科学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培养技术工人,科学家时,教育者忽略了学生本身,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初中学生大多数都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人文精神的养成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世界观。教育本身是关于人的教育,在查尔斯•赛尔博曼的《教室中的危机》提出“未来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识分子,而是大量受过教育的人”。而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对一个人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本主义取向的教材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更加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重视学习的自发性、自由性、情感性、向善性。强调教材内容编排上引导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使得学生达到向善的目的。所以在教材编排上要体现人本主义取向的教材编排的观念。[6]

(二)物理教材中参透人文教育的可能性

虽然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但是在物理教材中参透人文教育也不是不可能。物理学发展史本身无数的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付出了艰辛的奋斗史,每一个新思想、新理论的形成过程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他们奋斗的过程充满了“人情味”他们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人文教育最好的素材。在众多的物理学家身上有许多宝贵的精神,例如爱国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为科学大义献身精神,不畏困难和权威的科学精神等等。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物理学家的奋斗过程中对学生本身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在物理教材中或者是除了物理教材之外另外附加一本与教材学习内容相一致的一些物理学家的奋斗故事。例如在物理教材学习浮力时开始让学生学习阿基米德的故事,阿基米德在提出浮力时的小故事,起初国王要做一顶纯金的王冠,但是等王冠做好之后,国王认为这顶王冠里掺杂了银,但是王冠的重量和起初国王交给工匠金子的重量一样。国王和大臣们都没有办法了。国王把验证王冠是不是纯金这件事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也试过很多方法,但是都没有得到好的效果。有一天,当他一边考虑这个另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边洗澡时。他看见浴池里的水由于他的进入而溢了出来,他突然跑了出来大喊“我知道了”。然后他通过验证得到了浸在液体里物体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以此他验证了王冠里掺杂了银。一边洗澡发现了浮力,这是由于阿基米德对问题专注和对真理的不懈的求解。学生看完故事可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也想做一下实验。这样利用物理学家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的陶冶。还有很多物理学家的精神是我们学生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牛顿,伽利略,本杰明•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等等。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材中不仅可以增加物理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教育。

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材中还有其他的优点:

第一,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第二,物理学史的融入还可以拉近学科之间的距离。

第三,物理学史的学习可以有力的消除物理课堂中的教条主义。[2]

三、物理教材向学材过渡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的过程。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教材要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材。以便于学生的自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3]

(二)教材中的问题

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不适合学生自学,内容讲述不详细,学生自学有困难。例如九年级全册中第十三章第一节压强,在压强这一节中开始是“想想议议”给学生展示了几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有沙漠之舟之称的骆驼还有蝉的口器。接下来就是“探究”这一模块,在这一模块中根据上面提到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主要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讲到压强和压强的应用。我们知道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的形成或者说存在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压力,但是在这一节中并没有对压力做出解释。

初中的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概念,这样在学生自学时就会造成困惑。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说很重要,物理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他们强调“顿悟”并且认为通过“顿悟”获得的知识不仅不容易遗忘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迁移,这种“顿悟”不是靠老师灌输而是学生自己内化理解从而真正掌握的知识,这种“顿悟”要基于学生的自学。[4]在教材编订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在内容编排上把一些需要解释的概念和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内容述说详细以便于学生自学。

物理教材范文第9篇

然而,教师在为课堂教学准备的实际过程中,往往只着眼于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或忽略了整个教材的体系。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呢?

一、教材处理中的“瞻前”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既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又要考虑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学生对已教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孩子和家长一起到公园玩,为什么孩子很快就失去了玩的兴趣?徐斌老师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家长的步法太快,孩子跟不上节奏自然就失去了兴趣。同样,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也关注到这个问题,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并非是线性的,所以我认为教者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建构知识。

1.释疑性“瞻前”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形成的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从大量表象中感悟物理知识,进而在后续学习中逐步了解其本质。如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在第一节“透镜”中教材先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感性上知道了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不同作用,然后在第五节“光的折射”中让学生通过对光经过三棱镜折射现象的“联想”,让学生从理性上知道“透镜的奥秘”。所以教师在处理第五节教材的时候,要意识到这是进行释疑性“瞻前”的契机,通过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

2.递进性“瞻前”

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是以“能量”为主线的,教材中分四个阶段来逐步去认识“能”。第一阶段:从个别的事例中认识能量,如利用某些声音能用来粉碎人身体内结石的实例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第二个阶段:对各种能量作进一步的认识,如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第三个阶段: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能量及有关知识,如从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角度认识电动机和发电机等问题;第四个阶段:从整个自然界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问题。这四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在对每个阶段的教材进行处理时要考虑到引导学生感受“积跬步致千里”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处理好这种递进性“瞻前”,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高人为峰”的良好情感态度,为他们增添学好物理的动力。

3.归纳性“瞻前”

归纳性“瞻前”是可能且必要的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教材中分散着许多物理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这些知识点及时归类。如苏科版八年级第二章物态变化最后一节“水循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然界中的各种水循环方式总结到“物态变化”这个知识框架中去,从而建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二、教材处理中的“顾后”

既然教材编写是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每部分教材的知识点就可能会在后续学习中做进一步的探究,因此处理教材时还要考虑到“顾后”。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后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深化,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教材处理中我认为要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1.明确方法

明确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如在八年级引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注意观察器材的特点、实验现象的细节等等。引言中也系统指出“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些都为学生以后“做科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后置疑点

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思路是:简化概念,用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内涵,把着眼点放在对有关现象,特别是学生熟悉现象的描述上,不过分纠缠概念的抽象定义,不追求“一步到位”。如在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光通过三棱镜会改变传播方向?学到光的折射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又有学生问为什么七种色光通过同一个三棱镜偏折程度不同?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

3.渗透知识

与后置疑点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得出的物像之间诸多规律的同时可以渗透照相机、投影仪的使用技巧,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以致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中的“瞻前”与“顾后”是对教材进行处理的两种方法。处理教材时,教者既要能“顾后”,又要能“瞻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遵循学生认识规律,优化物理教学进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物理教材范文第10篇

1合理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学生的需求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个心理需求,另一个是学生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如果让我们的教材去满足这两个需求,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

1.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物理教学是一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按需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不再是表象兴趣,而是内在的求知兴趣,这时我们就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内心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因此在我们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对教材中无法满足学生合理心理需求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在学习气体压强的过程中,2011年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要求学生去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原因可能出于两点考虑,其一是用托里拆利实验来测量的话,存在安全隐患,有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合去做学生的课堂演示实验;其二是用其他方法去测量,误差较大,且方法繁多,学生较难理解.2012年的人教版《大气压强》中,就把托里拆利实验以录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其实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内心是非常想要自己动手测一测大气压的大小的,面对学生这样的内心需求,我们是否可以适当地补充和拓展一下如何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如果班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都较强的话,我们不妨给学生自己动手测一下大气压强的大小,用如图1所示的方法即可,这样的修改可能不能很好地符合教材的要求,但是面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教材补充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何尝不是一种帮助.

1.2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或者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改善生活.那么在我们的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是否能进一步满足学生在生活中相关的合适的需求呢?这些也是需要我们老师开发和挖掘的,在初中物理中,很多都是以生活为原型,经过对生活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实验得出相应的物理规律,那么我们在结合物理教材,揭秘物理规律的同时,能不能进一步满足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的需要,比如在苏科版《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一节中,我们知道,眼睛与人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通过我们的物理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眼睛的了解呢?其实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析,学生希望对眼睛了解更多一些,了解更多关于视力保护的知识,了解近视眼形成的过程,还想知道,在我们平时用眼的过程中,我们疏忽了哪些事项.因此,笔者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中考的考点内容,也不能仅服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应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如果课堂时间不够的话,我们可以利用社团课程,利用综合实践课程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发现,我们采用课堂引导、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了解视力的矫正,通过课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如何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如何注意用眼卫生,远离眼科疾病的困扰.由此可见,原先是知识源于教材,服务生活,改进后是知识高于教材,而改善生活,这样的行为提升了教材本身的价值,提升了教育的价值.

2适度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

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而现在我们所教学的物理知识也应该更好地满足现实社会的发展.因此,结合物理教材,我们要适度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具体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

2.1满足时展的需求

科技的进步不断推进着时代的发展,而物理教学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的教材不可能一年一更新,但是科技却在天天进步,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也是在天天更新,和初中物理有关的知识也有很多.比如,学生在学习初中光学知识的时候都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特点,而其中一条重要的应用就是照相机成像,而现实社会中的照相机都是数码相机,现在的市场上都找不到用胶卷的相机了,而我们的教材中却只字不提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其实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也就是一步之遥,它就是把原先的光学影像转化成数字信息存储在电子存储器中,而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还是一样的,甚至有些地方更为简单.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经常接触数码相机的学生,那么我们还在和他们一起深入研究胶卷式相机的工作原理,成像特点及如何调节等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也不大,如果我们以学习胶卷式相机为起点,进一步激发学生适度研究胶卷式相机和数码相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结合学生实际的使用经验,对数码相机进行适度的补充和拓展,从而提升学生对数码相机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简单摄影的技术,这样的物理教学即满足了时代的需求,也服务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

2.2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

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沿海地区的学生是无法感受到“早穿棉袄午穿纱”的情境,内陆地区的学生也无法感受到台风的威慑力,那么面对类似的地方特色,我们物理教学也要充分挖掘地方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物理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要尽可能去挖掘相关素材,或者是可以延伸、拓展的素材.以沿海地区为例,生活在海边的学生对风是深有感触的,大风在他们那里是随处可见,而在这能源危机的当今社会,如何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人们最迫切的需求.这种迫切需求有必要让学生也深入体会一下,因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直接影响他们后阶段的生活和发展.因此,沿海地区的物理教师就应该结合物理教材,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适度的研究和实践.比如,简单了解当地对风能的开况,了解风能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了解风能发电还存在哪些技术难点,风能的推广和高效使用还存在哪些困难等.这些知识都可以利用课堂的引导、切入,利用课后的研究、实践,从而提升学生对风能的真正认知.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的适度开发和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并没有超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在很多教育发达地区,都在每年的中考中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南通近五年的中考压轴题,都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知识都来自教材,情境都来自于生活和社会,来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如2012年的风光互补路灯系统、2013年的变频空调等.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下一篇:微积分教材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