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20:11:27

文献计量论文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发展阶段/现状/趋势

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64年,张琪玉、王恩光分别在《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第5期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但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实际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已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1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1][2][3],编制了表1(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表1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分期统计表

附图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4]。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1来看,1988-2000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156.3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2.21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2.1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根据统计资料[2][3],我们编制了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表2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附图

*含《世界图书》核心期刊测定专辑中的论文

2.2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2.5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2001年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讨会从

第一届起就有国内学者赴会、参与国际交流;第9届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年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举办的有关国际研讨会也是两年一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会议都有国外代表参加研讨和交流。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是发表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园地,1993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被聘为该刊国际编委;《国外情报科学》、《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译文,正式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针》、《情报计量学引论》等译著,我国学者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的合作研究有的已经开始,有的正在筹划中。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学者与国外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

3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3.1科学化趋势

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Britchard)正式提出了“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以取代当时已有47年历史但却很少使用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bibliography)名称。这一术语的提出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真正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在其后的30多年中,国际文献计量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代表着情报科学的主流方向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这种科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提高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确立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着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内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当前,文献计量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化水平较高的学科;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计量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包括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三计学”的关系问题;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实际应用,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之时,更要重视它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2信息化趋势

所谓信息化趋势,主要是指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的趋势。

正如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一样,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与信息(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6]。可以说,文献计量学是信息(情报)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情报)计量学则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方向。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论文可分为4大类:①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②情报检索理论;③情报学理论研究;④情报经济学与情报成果评价。其中有关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定量化研究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论文数占46.6%[7]。可见,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信息定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正在朝着信息(情报)计量学的方向迈进。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的对象。早在1980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小森隆通过对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成功地预测了高分子材料的产品结构及发展前景。陈光祚教授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项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全文数据库,它的文本中的任何知识单元甚至每个单字都是可以检索和统计的。这样,就有可能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元从一篇篇文献而演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并达到新的分析深度。这是一个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已经发展到文献信息计量阶段,并继续向信息计量学境界发展。

3.3网络化趋势

最近几年,在有关网络或文献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术语,即webmetrics和cybermetrics,可以直译为“网络计量学”和“赛博计量学”(或计算机计量学)。但由于计量的对象是网上的信息或计算机控制的信息,而非“网络”或“计算机”本身,因此可以将此意译为“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网上信息计量学”。据目前见到的文献报道,webmetrics术语是阿曼德(T.C.Almind)于1997年提出来的。1997年,阿曼德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路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8]。关于另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术语cybermetrics,目前在因特网上已出现了以该词命名的电子期刊或学术论坛,这主要是由西班牙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CINDOC)组织和出版的。若从它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来看,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当前特定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而网络管理定量化的实践需求又会促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全面发展[9]。

3.4自动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逐步从手工统计分析向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过渡,出现了明显的自动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计算机辅助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取得了不少成果,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套录资料重组建库以及多种资料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研究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的研究成功和出版发行,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将大大促进自动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3.5实业化趋势

通过对文献计量学的长期研究、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和计量资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支持,而且还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还有的单位在建立有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统计评价和分析咨询服务;有的还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定量评价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种新的类型和形式。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实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业化趋势是我国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6国际化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和应用等,都必须立足世界,站在国际前沿和水平上来展开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J].情报学报,1987,6(6):466-472.

[2]大会秘书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二)[C].2001.12.

[3]孟连生,丁颖.中国文献计量学核心文献、核心著者与核心期刊[J].图书情报工作,1998,(4):21-24.

[4]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5]WhiteHD,GriffithBC.Authorcocitation:aliteraturemeasureofintellectualstructure[J].JASIS,1981,32(3):153-172.

[6]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情报学报,1994,(6):454-463.

[7]张保明.我国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进展[J].情报学报,1986,5(3-4):294-305.

[8]AlmindTC,elal.InformetricanalysisontheWorldWideWeb:methodologicalapproachestowebmetrics[J].JournalofDocumentation,1997,(4).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压力;应激;体育文献;文献计量

ABibliometricAnalysisofSportsArticles

ontheTopicof"Stress"inChina

HANShi-jun

(Zhengzhouindustrytradecolledge,zhengzhouhenan,450007)

【Abstract】Inthisarticle,theauthorconductsabibliometricsurveyofarticlespublishedintherecentdecadeonthetopicofpsychologicaltensionorstressintermsofpublishingtime,co-authorship,wheretheywerepublishedandtheirtopics,withaviewtorevealingthefeaturesofresearchinthisfieldanditsdevelopingtrend.Theresultofthesurveyshowsthatthenumberofsuchkindofarticlespublishedyearlyincreasesquickly.Theyareofreasonableco-authorshipbutauthorsthatconcentratedonthistopicarenotingoodnumber.Sucharticlesfocusontheresearchinthefieldofathletics;whileinthefieldsofschoolsportsandmassexercising,theresearchscoperemaintobebroadened.

【Keywords】tension;stress;physicaleducationliterature;bibliometrics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依“数字出版物超市――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体育专业数字图书馆”顺序进入学科专业文献检索界面,以“压力”“应激”为关键词对2000年至2009年体育专业期刊论文进行题名检索,共检得文献415篇,剔除非心理学文献、科普类文献和内容雷同文献,得到近十年体育心理学压力相关期刊论文189篇,以此作为分析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分别从发文量年代分布、期刊分布、合著情况、主题分布等角度对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文献计量分析

(一)年代分布

文献是科研人员研究成果客观记录的载体,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要撰写必要的科学文献,体育心理学压力相关论文年发文量情况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由表1可见,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压力相关论文的年发文量从1篇增至43篇,整体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而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间,这种趋势则更为明显,显示体育方面压力问题日渐为相关学者所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二)文献期刊分布

期刊的价值是通过其所载论文的价值体现出来的,同时高质量的论文总是希望发表于声誉高的期刊上。对论文期刊源进行统计分析,可掌握该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统计显示,189篇相关论文分布在88种期刊上,刊均载文量较少,为2.15篇。但按期刊载文量进行排名后显示,排名前10位的期刊共载文65篇,占总文献量的36%。这在一定程度上仍体现了文献集中分布的马太效应。排名前10位的期刊及载文情况依次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3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7篇;湖北体育科技、体育科学、体育科研、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各6篇;浙江体育科学、体育成人教育学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各5篇。

将所有戴文期刊分为核心体育类、核心非体育类、非核心体育类和非核心非体育类四种,其各自载文量如下表所示。一般可以认为,不同类别的期刊,其权威性有差别,论文的期刊类别分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及其局部水平差异状况。数据表明,核心期刊共载文82篇,占总文献量的43%,其中体育类期刊是载文主体。非核心期刊共载文107篇,占总文献量的57%,其中体育类比非体育类期刊载文量略多(见表2)。

(三)论文著者情况

论文的合著度反映了论文作者的智力结合程度,一般而言,合著程度越高,特别是当合著者来自不同领域或具有各自专长时,则合作智能发挥得越充分,论文的学术视野也就越开阔。

统计显示,压力相关论文以独著和两人合著为主。189篇论文中,6人合著者1篇,5人合著者5篇,4人合著者为11篇,3人合著者为33篇,2人合著者为52篇。合著论文总计占44%。表明压力相关论文有一定的合作程度。特别是4人以上合著的论文,其作者往往来自不同单位,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从而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取长补短。

根据洛特卡定理:写2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1/4,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则大约是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的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所占比例大约是60%。107篇压力相关论文的作者发文量的统计结果为(仅统计第一作者),写4篇论文的作者为2人,写3篇论文的作者为2人,写2篇论文的作者为11人,写1篇论文的作者为151人。对照洛特卡定律,写多篇论文的作者明显偏少。显示文献作者的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这或许也与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合偏小有关。

(四)论文主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体育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领域,即竞技运动领域、体育教育教学领域和大众健身运动领域。压力相关体育文献在此三领域的整体分布情况如下:

由表3可见,相关文献中,竞技运动主题论文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就核心论文比重看,在质量上也是最高的,“压力”在该主题论文的题名表述多以“应激”出现。学校体育主题论文也较多,但核心论文所占比重较低,“压力”在该主题论文的题名表述中,主要以“压力”出现。大众健身主题的论文最少,只有24篇。

下面,结合文献内容对上述主题做进一步分析。

(1)竞技体育方面

该方面压力相关论文主要研究竞技运动领域不同主体的压力源、压力知觉、压力应对等。就主体而言,主要包含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其中以运动员为主。

关于运动员的相关论文有72篇。其中,题名中未提及具体运动项目,而是以运动员整体(含特定运动员群体,如大学生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为对象的有34篇。涉及具体运动项目的38篇,涵盖范围很广,其中包含3篇以上论文的运动项目有:足球,6篇;乒乓球,5篇;射击,5篇;篮球,4篇;网球,4篇。

关于裁判员的相关论文有13篇,其中足球项目7篇,篮球项目4篇。表明足球和篮球裁判员的压力状况最为研究者所关注。

关于教练员的相关论文有4篇,其中关于足球教练员的论文为2篇。

(2)学校体育方面

该方面论文主要研究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学生的压力状况。关于学生压力状况的论文占多数,为40篇。关于教师工作压力状况的有20篇。

关于学生压力状况的论文中,多数以体育专业学生为对象,研究体育专业本身总体上带给学生的压力,其中既包括在校学习、训练的压力,也包括就业压力,此外,也有一些文章探讨具体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学生压力状况。而几篇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论文,则主要探讨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与其压力状况的相关性。

关于教师压力状况的论文,多数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研究其职业压力、工作压力状况,包括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以及探讨如何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也有论文对中小学教师压力状况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学者把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群体,研究其相关压力状况。

(3)大众健身方面

该方面论文主要研究体育锻炼对缓解、减轻压力的作用以及压力对体质的影响。研究对象的主体仍以学生为主,有16篇相关论文。其余8篇中,有2篇关于职业女性,1篇关于公务员,还有5篇未在题名中体现特定主体。可见,一方面,关于大众健身的压力相关论文不是很多,另一方面,研究对象主体也不够广泛。

三、结论

(1)体育学领域,心理学压力主题在近十年中日渐为学者所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2)相关文献在较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有一定集中度,表明该领域研究水平在整体上有一定高度。

(3)从著者状况看,合著程度尚可,但文献著者集中度不高,高水平核心作者数量不多。

(4)相关文献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三领域都有分布,其中竞技体育领域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而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领域虽不乏高水平论文,但其研究对象主体集中度高,涵盖范围有待拓宽。

参考文献

〔1〕石岩.体育运动心理学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丘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曹庆雷,赵道卿.对我国女性体育研究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探索》;文献计量统计;办刊特色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74-03

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社期刊《音乐探索》是大西南地区唯一的一份音乐理论性学术刊物。《音乐探索》(以下简称《探索》)在栏目的设置上依托大西南音乐历史文化、四川音乐学院优势专业和学科进行期刊栏目策划与建设,充分重视地域性特色的精品栏目打造。纵观2002-2013年《音乐探索》的所有栏目,其主要栏目有:“王光祈研究”“作曲理论”“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技能技法”“艺术教育”“专稿”等。这些栏目是支撑《探索》办刊水平不断攀升的重要栏目,占据刊载总篇数的93.5%。同时,《探索》独有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王光祈研究”“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栏目深受学界推崇;近年来增设的“音乐评价”栏目也颇受学界关注。以下对2002-2013年各栏目刊发文章的数量进行梳理、汇总(表一),从宏观上了解、分析《音乐探索》的总体风格及特色,以期探究我国艺术高校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前景和动态趋向。

一、2002-2013年常设栏目分析

从表一可以看出,在栏目的设置上,2002-2013这12年间,“王光祈研究”“作曲理论”“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技能技法”“艺术教育”“专稿”是《探索》的常设栏目,特别是2002-2013年这12年间,常设栏目占据了总栏目的极大比例,约70%。由此可以看出从成长走向成熟的这12年,《探索》在特色常设栏目的创设和打造中愈发清晰和稳健,同时从另一侧面也体现出刊载文章的作者群体在学术研究方向以及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具体表现上与《探索》同步在前进。

2002年常设栏目共发文51篇,其中“专稿”栏目有2篇,分别是朱江书《历代道教琴人述略》、傅立民《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历史与展望》,“民族民间音乐”栏目和“艺术教育”栏目发文最多,各有16篇。2003年《探索》新增两个特色专栏,一是“纪念王光祈诞辰110周年”,二是“纪念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先生诞辰100年”。这两个专栏的发文量共为19篇,占期刊总发文量的20.8%。此外,2003年1-4期“民族民间音乐”栏目的发文量颇多,共计18篇,占2003年总发文量的19.7%。可见,2003年《探索》自改版后在形式及内容上对常设栏目的重心倾斜。其中,不乏立意鲜明的文章,它们是:严肃《革新川剧音乐三题》、周达来《现代戏中“似、非”程式性音乐现象透析》、王其书《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报告》、田小军《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音乐文化》、王建元《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编制多元化与创新的思考》等。2004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74篇,其中,“民族民间音乐”栏目发文最多,共19篇,占总篇数的22.9%。其次,“作曲理论”和“专稿”栏目篇数总量次之。2005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70篇,其中“专稿”有11篇,占常设栏目的15.7%,这11篇文章是为“纪念四川音乐学院建院65周年”而设。2006年1-4期,共发文64篇,其中“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技能技法”栏目平分秋色,各有14篇,占常设栏目总量的65.6%,新增“音乐文献学”专栏,共刊载3篇文章,它们是:郭小林《关于音乐艺术院校新图书建设的思考》,倪军《网络环境下高等音乐院校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宋显彪、江雪娟《音乐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音乐文献学”栏目的增设在全国音乐类期刊中可谓标“新”立“异”,使《探索》的办刊视野和角度得到更深更广的开拓。从2007年起,《探索》常设栏目的发文量显著攀升,全年4期常设栏目的发文量创历史新高,共计有98篇之多。2008年1-4期,常设栏目共有100篇,其中“专稿”发文7篇,有5篇文章来自“《音乐探索》出刊100期”专栏,5位专家在《音乐探索》出刊100期之际撰文,分别是:敖昌群《百期回望,任重道远――纪念〈音乐探索〉出刊100期》、李忠勇《一步一个脚印探索无止境――贺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出刊100期》、冯光钰《探索无止境更上一层楼――写在〈音乐探索〉出刊100期之际》、邹承瑞《写在〈音乐探索〉100期之际》。2009年1-4期,《探索》常设栏目总发文量为59篇,为响应川音建院70周年纪念活动,《探索》特在第4期增设了“庆祝四川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专栏,刊载了5篇专稿。2010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120篇,其中“技能技法”栏目发文30篇,占据总发文量的25%。2011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118篇,其中“民族民间音乐”栏目发文量达35.5%,创2002-2013年这12年间的新高。可见,依托大西南音乐文化肥沃土壤的《音乐探索》在积极宣扬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展示和宣传作用。2012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69篇,其中,“沉寂”较长一段时间的“译文”专栏再次出现在《探索》栏目版块里,共刊载3篇文章,它们是:霍尔曼《德国音乐教育学的现实发展》(金经言译),圭特・克莱南《从历史音乐学到音乐先锋派的窘境――以当代德国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的观点为思考的重点》(曾金寿译),吴摹⒀钕编译《音乐学术,西方与东方:藏人音乐作为个案研究》。“译文”专栏早在1985年的《探索》就已经开设,再次开设,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当下音乐学界的趋向,即站在人类音乐学的高度用国际性的视野审视人类的、世界的音乐。2012年《探索》另一个重要的栏目是在第4期为川音钢琴艺术研究院院长但昭义教授开设的“但昭义系列丛书书评”专栏。共刊载4篇专题文论,它们是:徐沛东的《中国音乐艺术文库中一部很有价值的好书》、朱贤杰的《为“但昭义系列丛书”的出版喝彩》、刘元举的《阅读但昭义的音乐世界――兼评〈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周薇的《精华、精辟、精道――评〈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此专栏旨在提炼总结川音杰出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风采,由此带动和倡导川音人走向更敬业、更全面、更科学的全方位教学道路。2013年1-4期,共发文63篇,颇有特色的如第2期开辟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栏,刊载了博特乐图的《城镇化与蒙古族音乐生活的变迁――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状况调查之一》、杨敏的《中国西南摩梭族的阿哈巴拉:表演、表述和意义》、魏育鲲的《湘西苗族巴岱雄、巴岱扎仪式音声表述下的信仰关系》、董宸的《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佛教跨界诵经风格的传统和变迁――以中缅打洛、小勐拉为例》。第3期增设了“戏剧艺术”栏目,刊载了戴嘉枋的《论京剧“样板戏”音乐的历史演进》、仲立斌的《论京剧“程派唱腔的悲剧性”》。2013年正值《音乐探索》创刊30周年之际,而立之年的《探索》特此在第4期开设“《音乐探索》创刊30周年专栏”,刊载2篇约稿,它们分别是:胡扬吉的《探幽析微、索新求变――〈音乐探索〉“而立之年随感”》、田可文的《好名字与好刊物――写在〈音乐探索〉创刊30周年之际》.

二、《音乐探索》精品栏目介绍

王光祈作为中国音乐界最早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以外文形式介绍到西方国家的音乐家,他的音乐论著和研究成果至今仍然具有相当深远的积极影响和学术价值。《探索》自1983年创刊之日起就开设了“王光祈研究”栏目。2002-2013年的12年间,“王光祈研究”栏目共刊登了37篇论文。如果从创刊统计起,截止到2013年,《探索》共刊载了近80余篇关于王光祈的学术、贡献、中西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文论。据不完全统计,2002-2013年在“王光祈研究”栏目中发文量最多的研究者、学者分别是:修海林、管建华、胡杨吉、罗天全、朱江书、包德述、冯光钰等人。如果把《探索》中“王光祈研究”栏目进行一次完整的梳理,就会很明显地看到,从1983年创刊起,老一辈音乐研究者们,如朱舟、钟善祥、韩立文、毕兴到如今的学者、学子,30年时间,《探索》的“王光祈研究”栏目完成了从研究到延展再到发展的一个连续性、纵深性、交叉性的研究之路。以下列举的仅提取自2002-2013的文论:

(一)2002-2003年,四川音乐学院举行了“纪念王光祈110年诞辰”纪念会。《探索》积极投入到这一重大的音乐学术盛会,在2002年期刊中有一篇纪念文章,为明言撰文的《作为新音乐批评家的王光祈》;2003年期刊开辟“纪念王光祈诞辰100年”专栏,连续几期刊载有关王光祈研究的文论,总篇数达11篇,反响强烈。

(二)2010年,“王光祈研究”栏目在《探索》的发文量达11篇。如甘绍成的《弘扬先行者精神深化王光祈研究――2009王光祈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宫宏宇的《中华知识分子的典范、少年中国精神的化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眼中的王光祈》、韩立文的《廖叔辅先生与王光祈研究》、汪毓和的《我对王光祈的粗浅认识》等等。

(三)2013年1-4期,“王光祈研究”专栏共发文7篇,主要集中在第1、第2期,分别是:修海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完成现代学术转型的第一著作――从音乐学术史学角度看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管建华的《王光祈的中华民族根本思想与卫礼贤的“礼乐”思想》,满新颖的《王光祈歌剧观的来龙去脉》,王川、刘波的《王光祈戏曲思想试探》,包德述的《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王光祈为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阐释与践行》,王续添的《音乐与政治:王光祈音乐民族主义建构论析》,辛晓峰、沈博的《试论王光祈对中国古代乐律、乐制、礼乐文明研究的主要成果》。

王光祈作为四川温江人,他开启了民族音乐之先河,对他作深入而不间断的研究是川音人、川音学报社长期致力的学术研究目标。“王光祈研究”这一特色栏目的开辟,无疑促进了区域性的文化积累,它既是对四川本土资源的认知,也是对一种音乐艺术文化的积淀和提纯。同时,“王光祈研究”这一特色栏目、精品栏目的打造更是大大提升了《探索》期刊的学术竞争力与影响力。

三、《音乐探索》的作者群、读者群、对外交流介绍

自创刊以来,《音乐探索》一直把论文的学术品质和质量视为关键点,刊载论文的作者呈阶梯型分布:以老专家、老学者、学科带头人为支撑,以中青年学者为主流,扶持、推送有创新的学术新人。同时,《探索》一直注重课题文章的采纳,从部级、部级、省级再到院级类文章,层层筛选。因此,《探索》自上而下团结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站在学科前沿的专家、学者、学子,以确保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竞争力。这一定数量的、稳定的作者群,分别来自各高等院校,它们是(按照知网数据库前十排名,排名不分先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科研院所分别有(按照知网数据库前四排名,排名不分先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市艺术研究所、人民音乐杂志社、成都高尔科技文华有限公司。其中,以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学子为多数。

在逐年的发展中,《探索》渐渐拥有了一批稳定的作者群体,这成为期刊高质量发文的基石;同时,《探索》长期不懈地保持与国内外艺术院校的函件往来联系,既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又把自身定位在学术前沿的位置。经年的积累,使《探索》在学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期刊品牌地位不断上升。如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作者群体分别有:香港中文大学武汉河、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吴荣顺、台湾艺术大学朱文玮、台湾文化大学庄本立、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代百生、台湾东吴大学吕钰秀、台湾大学薛宗明、香港音乐事务处钱永利、美国德顿大学刘江、澳大利亚蒙纳西大学王正亭、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宫宏宇、日本亚洲文化综合研究所的牛岛忧子等学者,均先后在《探索》发表了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论,扩大了《探索》在海外的知名度。2008年,《音乐探索》还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收录。因此,《探索》在国内外所拥有的作者群体、读者群体就更广泛了,并且受众不断增加。

在本世纪初,四川音乐学院拟建成一所多学科、多专业、高质量的音乐艺术大学。《探索》作为四川音乐学院展示科研、教学、表演和创作成果的一扇窗口,始终保持着稳健的编辑方针,忠实记录着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科、学术发展足迹。2007年12月起,《探索》连续三届被国家教育部认定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评选为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CSSCI来源期刊。2010年在四川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举行的第四次评优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称号;2011年起,连续两届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3年8月,在“四川省第一届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名刊・优秀・特色期刊”评选中,《探索》荣获四川省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称号;在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又喜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称号。

近年来,随着期刊电子化的全面铺开,“探索”与时俱进,先后同数家学术网络平台合作,同时也被收录在众多权威数据库中。据不完全统计,“探索”已被“龙源期刊网”“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万方数字化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教育阅读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博刊网”等广为收录。电子平台作为眼下最为盛行、便利的信息浏览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引领着大多数读者的喜好和习惯方式,也逐渐将替代传统的媒介者。开拓这一广阔的平台,将拓宽《探索》的流通渠道和传播速度。因此,积极地顺应科技带来的实质性突破和创新,将对今后的《探索》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科研的一个重要窗口,学科建设的多样性、特色性、成熟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也促进和提升着学报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学术水平。因此,充分重视、关注、辅助高校学科建设的走向和发展,是高校学报办刊的一大宗旨。长期以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互为作用的。本文对2002-2013年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12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梳理作者、读者群体,分析刊载文论的论题方向,提炼各项指标的综合指数,旨在从宏观上把握《探索》长期以来所秉持的办刊方针和办刊策略,从微观处爬梳《探索》期刊的地域特色、精品栏目打造,各常设栏目中可持续发展或可进行补充的学术内容,等等。这有助于提高学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学报办刊水平和促进质量的长足进步,使川音学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从而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定兴.论编辑及其传播理念[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刑素华.从文献计量统计看《黄钟》之作者及论题[J].黄钟,2001(2).

[3]邹承瑞.写在《音乐探索》100期之际[J].音乐探索,2008(3).

[4]凌宇飞.《音乐探索》期刊1997-2007年核心著作者的测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2).

作者简介:

奚劲梅(1970-),女,副教授,单位: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社;

朱 婷(1987-),女,硕士,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科研处。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OSAS;高血压;相关性研究;信息检索;文献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6_0458_04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6.1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的以呼吸暂停和血氧饱和度下降 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OSAS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是独立于年龄、体重、饮食、遗传等的高血 压发病原因,可导致或加重心脑疾患。高血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OSAS患者中高血压发病率 高达50%~90%,无论是否患有高血压,OSAS患者血压变化均失去正常昼夜节律,波动曲线 呈非勺型。新近研究结果显示,昼夜血压呈非勺型节律改变时,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的危 险性显著增加,直接影响其健康甚或危及生命。儿童OSAS研究亦有相似结论。有研究报告,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大于15次/小时的OSAS患者,4年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为正常人 群的3倍,且不依赖于体质指数(BMI)、年龄、性别、饮酒和吸烟。国内文献证实CPAP(Con 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持续正压通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昼夜血压,是一种 非药物治疗OSAS高血压患者的安全有效方法。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的现状和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本文分析的文献全部来源于《中国知网》的综合性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 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 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8200多种重要期刊,内容覆盖自然科学 、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1]。

1.2 统计方式与范围:此数据库提供了多种检索途径。本文选择“篇名”和“关键词”两 个检索项,对检索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睡眠呼吸暂停”与“ 高血压”,进行“并含”的逻辑组合检索。在“精确”匹配方式下取得全部统计数据。共 检索出2006~2010年间的论文324篇。将简讯、文摘、会议通知等内容删掉后,剩余文献28 9篇。在进一步的细化检索中,再一次的剔除不符合检索要求的文献,终得246篇。从文献的 年度分布、载文期刊分析、论文作者及单位分布、主题分布等方面对检出的246篇论文进行 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确定研究OSAS与高血压领域的主要期刊、主要研究作者和单 位以及国内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状况与研究方向。

2 结果

2.1 的时间分布:我国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论文。从2006~2009年数量逐年 递增,但2010年略微减少,在时间总体上呈现出直线关系(见图1)。 按照科学文献发展规律:当学科处于诞生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科学文献呈凹型曲线增长;中 期则为稳定发展期,呈直线增长;发展后期则呈凸型曲线特征,发展速度减慢,以至停止。 应该说我国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已进入稳定发展的黄金阶段,处于学科发展的旺盛时期 。

2.2 期刊发文量比较:246篇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的论文分布在59种公开出版的不同 学科的医学专业刊物上,其中载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期刊共有18种。这18种刊物共发表OSAS 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论文95篇,占5年间发文总量的38.62%,见表1。

根据英国著 名文献学家Bradford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刊登论文相对集 中的前1/3的期刊,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研究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 的核心期刊,呈高度分散而又相对集中的分布状况,可以归类为3大类,依次为:全科类、 呼吸和ENT(耳鼻咽喉科)类、心血管类。《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近5年只检索到3篇,但 从2001年创刊10年来已发表15篇,2001年第3期就有钦光跃的“老年人鼾症对心脑血管的影 响”的文章发表。

2.3 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论文作者,可了解某领域的主要作者与核心作者群, 有利于读者了解某作者的研究情况,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2]。根据“词频统计软 件”及人工分析统计,2006~2010年发表的246篇论文来自37个单位的189名作者。根据普赖 斯公式N=0.749sqrt(μ)可计算出核心作者的数量。其中N为核心作者应发表的 论文数。μ为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据表3知μ=7,由公式得出核心作者( 第一作者)的发文量应在1.98篇(即为2篇以上,含2篇)。本文的“作者”指CNKI学者库 中收录作者,已对同名同单位的作者加以区别,但未能完全统计第一作者的实际发文量,而 且同名同单位的作者由于时间的关系未做区分处理。因此选取其中数3篇及以上的1 5位作者(非限定第一作者)例表,见表2,他们共发文57篇,占论文总数的23.17%。应该说他们可 以算是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的核心作者了,只不过这些核心作者可能是一个团队的成员 ,他们中既有学术带头人,也有学术骨干。他们均是活跃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是学 术水平较高,论点新颖,视角独到,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南方教授等 。另外,也应该看到,76.83%的作者发文在3篇以下,反映了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的 广 泛性,需要呼吸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等各学科之间更进一步交叉、渗透,发挥群体的智 力来攻克一些关键课题。但从另一个侧面,多产作者较少也说明绝大部分作者仅仅是浅尝辄 止,没有真正致力于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也可能有些人是研究团队中的研究生,毕 业后从事其他研究了。

2.4 论文作者的单位分布:数2篇以上的单位有50家,共140篇,占论文 总数的56.91%,见表3。针对近年来国内高校合并更名造成了作者单位名称的变化,我们 对论 文数进行了合并,如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的论文进行合并,对于多 位作者的同一篇论文,将分别在各自单位进行统计。从表3可以看出,除总医院外, 其他论文高产单位(4篇以上)都是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或者临床医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人民医院是新疆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属于临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的单位,是我国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的主导力量,而且基本都能代表各省、自治区或直 辖市的医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相同。 另外,还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单位都是省级医院,说明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虽然是临 床医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但它对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很高,另外还需配备比较昂贵的 仪器,这与省级医院对研究创新的重视,且具有丰厚的人才优势有关。

2.5 论文的主题分布: 论文中大部分关键词都是自由词,为了更好地揭示研究主题,我们将中文词频统计中的高频 关键词部分合并进行了主题分类。由于每篇论文都大约有3~5个关键词,但可能由于作者对 关键词应用不规范,《中国知网》检索系统可能会将他们归类于不同的主题类别。为此我们 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了规范整理(如将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呼吸 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等统一为一个关键词),所以最终的结果与 文章总篇数并不相等,仅有223篇具有相关的主题类别,见表4。从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的 研究主题来看,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合并 高血压病患者的诊断检测方面,这需要在临床检查中使用多导睡眠图和动态血压检测等现代 化检测手段。第二个研究热点是高血压患者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此外,冠心病、低氧 血症、炎症因子、代谢综合征关键词等也是研究热点。

3 讨论

3.1 在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科研方面,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出现将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新的 研究手段和方法,促进研究工作不断发展,成果不断出现。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呼吸内科 、心血管内科、耳鼻咽喉科、内分泌科等技术力量和检测手段的结合将使OSAS与高血压相关 性研究更加系统、全面、高效和资源共享。

3.2 除了个别地区和单位,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目前还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作者 群,显示科研成果的延续、衔接。表明本研究主题的发展联系及核心作者多分布于高职称、 高学 位群体。文献的生产方式主要呈现群体研究态势;合作往往2~3人为普遍现象,占合作总数 的57.71%。校(院)外合作生产科研文献要比同校(院)合作生产科研文献来得多,表现出学 科交融、渗透。但也可能由于科研考评或评聘职称等存在“挂名合著”现象。

3.3 从研究单位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国内相对集中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以及新疆地区 三个区域。新疆由于领军人物李南方教授及其创办的新疆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心高手云集一直 走在全国前列。而华北地区由于北京的辐射作用,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国家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的带动下,近水楼台,从而对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也占据 了主要的地位。相对而言,以上海、浙江和江苏长三角地区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对OSAS与高血 压相关性的探索与研究比较均衡,这与该地区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不无关系。

3.4 统计中发现OSAS与高血压相关性科研论文的作者基数较大,往往3~5人以上,而独立 作者与高产作者却不多。文献数据显示,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极大多数集中于在读硕博研 究生中间,学位作者是代表科学技术投资潜力的重要表现,反映出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等 各方面的重要投入。然而本系列论文被核心期刊所引用的较少,这一现象表明研究论文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热点或作者学术影响力还不够广泛。

3.5 在本文进行作者的统计分析时还发现一个不好的现象,极少数作者一稿两投,而且是 短期内基本一字不改的。此种现象应予纠正。

参考文献

[1]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系统(CNKI)使用指南[J].长春 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45.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评价 文献计量 指标

[分类号]G353 G359

1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量化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科研评价也经历了从专家定性评价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科研评价由部分使用文献计量指标,到完全使用文献计量指标体系,再到使用高级文献计量指标,进而到有意识地进行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的有用性、公正性、透明度及指标使用总结的转变,开始了文献计量指标从使用到反思的过渡。澳大利亚REPP“科研评价指标战略评估”项目预示着文献计量科研评价指标将从使用实践上升到理论反思阶段。国内科研评价还形成系统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理论研究,除《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社会科学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和功能,较少见对科研评价之文献计量指标的系统研究和总结。

研究学科评价中的文献计量指标,以科研评价的第三层级学科评价为平台,明确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评价功能,有助于科学地选择评价文献计量指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计量指标在学科评价中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利学使用。本文在为我国科研决策人员、科研人员、基金管理人员在学科评价中科学使用文献计量指标提供帮助,为国家科研知识创新工程的全面系统提供有效的工具参考。

2 研究样本及分析方法设计

2.1 指标研究样本

选取7套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计量评价指标集(见表1),这些指标集中①②③⑦指标完全用于学科评价、⑤⑥指标部分用于学科评价、④是通用指标。经过合并去重,选取了111项代表性衍化指标,以下的分析都是基于衍化指标。

2.2 指标分析方法设计

衍化指标是评价指标集中直接用于学科评价的原始指标。基础指标对衍化指标作了概念上的抽象。文献计量指标的识别标志是反映指标形式与内容特征的标志。其中,指标评功能是学科评价主体选择指标的依据,识别标志和基础指标是设计指标的依据。

按照指标分析过程(见图1),抽象衍化指标,站在宏观角度整理得到基础指标,为进一步提炼或拓展衍化指标做准备;基于基础指标,识别文献计量指标的本质特征,挖掘基础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得到指标识别标志。根据识别标志评价机理,总结衍化指标的评价功能;最后将整个分析结果制成识别标志一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集成图结构见图2)

3 学科评价代表性文献计量指标

3.1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集成图

限于篇幅,截取指标集成图中部分指标(见图3)。图3是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评价的指标集成,各项指标从上到下严格按照识别标志―基础指标―衍化指标评价功能四个层次集成。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文献计量衍化指标、基础指标、指标评价功能、指标识别标志之间的联系。

3.2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参考集

从识别标志―指标一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衍化指标111项及其对应基础指标58项(见表2),作为学科评价重要参考指标。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代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代某一个学科,x指代任一科研基金。指标以科学产出中的论文为统计对象进行说明。

4 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

IMEC指出,文献计量用于评价,主要具备两类评价功能。①绩效评价。以科学产出和引用为基础,用以评价国家、大学、机构、个人等科研绩效水平;②科学映射。目的在于说明: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某一子学科,x指任一科研基金。

揭示科学研究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从识别标志-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文献计量指标具有的学科评价功能如下;

学科群规律分析。包括:学科群中各学科相互引用情况,间接预测学科交叉趋势,选择凯德洛夫的当采学科理论,确定科学中心,计算科学中心科学兴隆期。

学科产出与影响力基本特征分析。包括: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对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被评价国家对学科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和对学科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规模的变化过程,被评价国家学科论文产出对本国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国际论文质量,学科被评价国家论文质量,学科国际论文影响力,学科国内论文影响力,学科被评价国家在国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外的影响力,学科二级子学科论文影响力,学科论文质量,学科高影响力论文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被评价国家发表国际的高影响力论文及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老化趋势、学科发展阶段,学科对国外文献使用情况,学科列各类科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科科学产出类别(“被评价国家”可根据需要换成被评价机构、个人等实体)。

学科结构分析。包括:学科子学科产出规模及分布。

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析。包括:学科独立性、稳定性,识别学科的相关学科及其联系程度。

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包括:识别学科研究领域,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子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国际关注热门论文,预测学科各子学科交叉发展方向,追溯学科发展历史、预测发展趋势,学科国际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中国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与其它学科分化、组合趋势。

学科内国家及地区分析。包括:识别学科主要研究国家。识别子学科主要研究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国际论文产出,学科被评价国家地区布局及论文产出,学科国际有影响力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的学科影响力。

学科内机构分析。包括:识别学科发文机构类型,识别学科核心机构,学科研究机构的科学生产力、机构地位,学科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及在该领域活跃水平,学科核心机构的地区布局,学科核心影响力的机构,学科研究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分析,学科研究机构对各子学科影响力,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机构论文质量,学科核心研究机构地区布局。

学科科研人员分析。包括:学科科研人员整体规模,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子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科研人员组织结构,学科核心影响力科研人员,学科被评价科研人员特征参数。

学科期刊分析。包括:学科主要研究期刊,学科期刊对学科的影响力。

学科基金分析。包括:学科可使用基金及其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学科基金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基金在各学科产出,学科基金论文产出的年度变化。

学科合作情况分析。包括:学科合作率,国家的国际合作水平,机构合作水平,学科个人合作水平,国家合作伙伴分析,学科机构合作伙伴,学科个人合作伙伴。

按照IMEC定义,以上及部分评价功能属于学科绩效评价,及部分功能属于学科映射。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基础、内容、模式及业务框架,提出文献计量服务作为拓展延伸图书馆服务的新生长点,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及其科研工作者的需求,是图书馆转变其职能角色,构建主导型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113-03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程焕文提出图书馆精神为“智慧与服务”[1]。2008年孙浩在论文《关于文献计量服务的研究》首次提出文献计量服务(Bibliometric Service)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文献计量服务工作是促进知识生产的配套措施,是采用数学分析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各类文献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发现文献情报规律、文献管理方法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情报服务工作,向读者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文献分布蓝图[2]。文献计量服务理念恰好符合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精神,迎合了图书馆深层次、学科化服务的理念,作为拓展延伸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新生长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及其科研工作者的信息需求,为图书馆转变职能角色以及深化学科服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1开展文献计量服务工作的基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面的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分析型数据库也随之出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SCI、SSCI、ESI、CSSCI、EI、Scopus、Incites等,这些数据库可以为文献计量服务提供全面而可靠的统计源,即硬件条件。文献计量服务要求图书馆员掌握一定量的数学分析工具和计算机技术方法来对各种类型的文献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技术性。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引进大量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其中包含一批既具有学科背景又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全能型馆员,虽然目前他们暂时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但经过专业训练,就会形成一支能够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队伍,因此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具备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技术保障与人员力量,这为文献计量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文献计量服务的内容

文献计量服务是使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分析方法和工具,通过一定的情报分析和文献数据挖掘技巧,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技术含量较高,属于高层次的知识服务工作。在高校开展文献计量服务,通过对各类文献计量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发现文献情报规律、文献管理方法以及学科发展趋势,达到对研究机构、科研工作者或学科科研竞争力以及学科发展态势发展状况等进行客观评估及分析[3],以评估科研绩效和检测科研发展态势,从而辅助科研管理者进行科研决策,包括学校人才的整体状况分析以及各学科师资力量的分布、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奖励,科研基金分配、成果奖励、人才选拔与引进等。辅助研究者的科学研究包括分析本学科的发展态势、个人的科研业绩以及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研究前沿、趋势、引领学科发展等。具体可以通过对学术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了解研究机构分布、学科的成长阶段判断、发展趋势预测等,以此作为评价学科发展的依据。通过对科研能力、优势学科分布、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状况、科研效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对学术机构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某一著者的科研论文及专著发表情况、研究领域与专长、学术贡献、科研潜在能力等进行著者评价。文献计量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型分析数据库作为依据,主要以科研论文作为学科分析与评价统计源,具体的基于论文数据平台的学科分析见表1。表1学科分析常用论文数据库平台

数据库名称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维度ESI数据库国际论文总量排名总体科研表现国际论文总被引排名总体学科影响力学科综合实力Incites数据库WOS数据平台论文占全球的比例科研活跃度论文总被引占全球的比例科研影响力学科H指数学术综合实力学术影响力Incites数据库ESI数据库WOS数据平台篇均被引的全球均值比科研平均质量ESI高被引论文或热点论文比例科研前沿性顶级期刊论文的国际份额同行认可度基金项目的论文质量项目完成质量学术质量Incites数据库国际合作论文占全球的比例国际科研合作国际会议论文占全球的比例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WOS数据平台跨院系的合作论文比例学科交叉活跃度跨院系的合作论文的学科分布学科交叉的聚度跨院系的合作论文的期刊及被引学科交叉的质量学科交叉王芳,庞德盛,杨错: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探索与思考王芳,庞德盛,杨错: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计量服务的探索与思考学校的职能部门即科研管理者和科研机构及科研工作者对文献计量服务的关注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文献计量服务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内容,这样服务才更合理、更具针对性。

3文献计量服务的模式

根据文献计量服务的特点,将服务模式分为两种,主动推送和用户个性化定制。主动推送就是定期通过微博、微信、图书馆主页、简报等平台主动推送服务产品,或通过培训讲座、问卷调查、读者沙龙等形式让大家充分了解图书馆馆员所做的工作及其价值,特别是工作开展初期,在用户对文献计量服务不了解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可以让用户了解文献计量服务人员所能做的科研服务内容及服务价值。图书馆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年龄在40岁以上的副教授和教授由于在业界已经有了一定名誉和地位,可以对他们进行团队学术影响力的分析(包括团队科研成果的产出情况、被引用情况及影响力、H指数以及与其他团队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关注教授个人在全球、国内、同行中的位置,如某教授本人的科研状况分析,某教授科研论文发文量和被引情况分析。而对于刚进入科研领域的年轻教师,文献计量服务就要重点关注学者个人学术影响力的分析和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还可以对教师本人在本学科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进行分析评价。文献计量服务的个性化科研分析,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科领域中坚力量和有潜力的科研人才,还可以挖掘某一领域的知识渊源、演进脉络、热点研究等内容。通过对高校及其内部的各种计量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为高校管理者的科研决策提供参考。

4文献计量服务的业务框架

通过分析文献计量服务的对象、模式及核心业务流程,并将这些流程与服务业务框架有机融合在一起,初步建立起文献计量服务的业务框架。文献计量服务工作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的层次进而选择相应的服务模式,然后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服务方法,再根据文献计量服务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有效文献计量产品的创造,最后综合反馈的结果,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最终的文献计量服务报告。

5讨论

5.1文献计量服务是图书馆构建主导型服务模式的途径

近年来,随着图书情报事业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图书情报学新理论、新思想的不断呈现,图情专家开始从广义的服务视角,思索探讨发挥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计量功能。高校图书馆新时期提升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着力强化决策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参考咨询工作水平。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又集合了专业学科馆员力量,大多具有调研课题的成功经验,完全有条件建立文献计量服务部门。图书馆应加快情报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信息和情报研究产品,构建主导型服务模式。

5.2文献计量服务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将文献计量服务理念引入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实现智慧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影响力,而且可以为图书馆寻求和发展服务新的生长点提供有力支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情报学的技术含量也相应地提高,赋予其全新内涵,可以说,加强并大力发展图书情报领域学科化服务必然成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献计量服务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中的角色转变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使图书馆参与到高校的科研发展、政策制定和学科引领之中,转变其在高校发展中的边缘角色。通过创新服务,真正迎合用户科研支持服务需求,探索有效的文献计量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服务机制,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5]。

5.3文献计量服务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而学科发展策略的制定首先需要对自身的学科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和分析,进而合理地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加强重点学科的优势。国内外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类型的学科评估把握自身的学科发展态势、本学科的优势和劣势、重点研究方向、资源分配方案等,从而对高校的学科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意义。通过文献计量和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帮助科研人员很好地判断出某一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潜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影响力。随着文献计量理论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适时在高校图书馆推出文献计量服务模式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信息化大环境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必须积极分析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充分利用与发挥,提升图书馆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程焕文.实在的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的实在――《图书馆精神》自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2-14.

[2]孙浩.关于文献计量服务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8(6):64-66.

[3]孙玉伟,刘昌荣,朱玉强.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服务实践探索[J].图书馆杂志,2014(1):56-61.

[4]孙玉伟.面向科研决策的信息服务框架探析[J].情报杂志,2013(6):167-171.

[5]孙玉伟.欧洲学术图书馆文献计量服务实践及其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90-96.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关 键 词】文献计量学/发展阶段/现状/趋势

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64年,张琪玉、王恩光分别在《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第5期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但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实际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已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1 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1][2][3],编制了表1(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表1 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分期统计表

附图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4]。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1来看,1988-2000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156.3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2.21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 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2.1 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根据统计资料[2][3],我们编制了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表2 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附图

*含《世界图书》核心期刊测定专辑中的论文

2.2 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 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 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 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

2.5 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 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 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2001年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讨会从第一届起就有国内学者赴会、参与国际交流;第9届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年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举办的有关国际研讨会也是两年一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会议都有国外代表参加研讨和交流。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是发表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园地,1993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被聘为该刊国际编委;《国外情报科学》、《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译文,正式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针》、《情报计量学引论》等译著,我国学者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的合作研究有的已经开始,有的正在筹划中。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学者与国外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

3 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3.1 科学化趋势

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 Britchard)正式提出了“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以取代当时已有47年历史但却很少使用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 bibliography)名称。这一术语的提出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真正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在其后的30多年中,国际文献计量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代表着情报科学的主流方向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这种科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提高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确立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着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内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当前,文献计量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化水平较高的学科;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计量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包括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三计学”的关系问题;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实际应用,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之时,更要重视它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2 信息化趋势

所谓信息化趋势,主要是指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的趋势。

正如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一样,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与信息(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6]。可以说,文献计量学是信息(情报)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情报)计量学则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方向。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论文可分为4大类:①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②情报检索理论;③情报学理论研究;④情报经济学与情报成果评价。其中有关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定量化研究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论文数占46.6%[7]。可见,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信息定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正在朝着信息(情报)计量学的方向迈进。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的对象。早在1980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小森隆通过对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成功地预测了高分子材料的产品结构及发展前景。陈光祚教授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项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全文数据库,它的文本中的任何知识单元甚至每个单字都是可以检索和统计的。这样,就有可能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元从一篇篇文献而演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并达到新的分析深度。这是一个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已经发展到文献信息计量阶段,并继续向信息计量学境界发展。

3.3 网络化趋势

最近几年,在有关网络或文献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术语,即webmetrics和cybermetrics,可以直译为“网络计量学”和“赛博计量学”(或计算机计量学)。但由于计量的对象是网上的信息或计算机控制的信息,而非“网络”或“计算机”本身,因此可以将此意译为“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网上信息计量学”。据目前见到的文献报道,webmetrics术语是阿曼德(T.C.Almind)于1997年提出来的。1997年,阿曼德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路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8]。关于另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术语cybermetrics,目前在因特网上已出现了以该词命名的电子期刊或学术论坛,这主要是由西班牙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CINDOC)组织和出版的。若从它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来看,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当前 特定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而网络管理定量化的实践需求又会促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全面发展[9]。

3.4 自动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逐步从手工统计分析向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过渡,出现了明显的自动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计算机辅助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取得了不少成果,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套录资料重组建库以及多种资料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研究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的研究成功和出版发行,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将大大促进自动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3.5 实业化趋势

通过对文献计量学的长期研究、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和计量资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支持,而且还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还有的单位在建立有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统计评价和分析咨询服务;有的还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定量评价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种新的类型和形式。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实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业化趋势是我国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6 国际化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和应用等,都必须立足世界,站在国际前沿和水平上来展开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J].情报学报,1987,6(6):466-472.

[2] 大会秘书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二)[C].2001.12.

[3] 孟连生,丁颖.中国文献计量学核心文献、核心著者与核心期刊[J].图书情报工作,1998,(4):21-24.

[4]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5] White H D,Griffith B C.Author cocitation:a literature measure of intellectual structure[J].JASIS,1981,32(3): 153-172.

[6] 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情报学报,1994,(6):454-463.

[7] 张保明.我国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进展[J].情报学报,1986,5(3-4):294-305.

[8] Almind T C,el al.Informetric analysis on the World Wide Web: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webmetric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7,(4).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162-04

目前信息的分析与预测活动已越来越深入到社会发展、经济生活、科技进步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1]。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不仅可以揭示该学科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而且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如今,无论是情报学还是文献学的发展都与文献计量学息息相关,文献计量学也是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不仅可以预测出未来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为其他学科尤其是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2]。

本文以文献计量学为实例,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其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应用回归分析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和预测,并针对两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

1统计数据的来源与统计结果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文献计量学为关键词,统计时间为1996.01.01-2010.12.31进行模糊检索,对所检索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共得到论文2 100篇,按发表年份排列的论文篇数2.1回归分析模型介绍

回归分析法,是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出发,通过对与预测对象有联系的事物或现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推算出对象的未来数量状态的一种预测方法。根据散布的数据点求出理想的回归直线或曲线,建立起确定的回归方程进行预测[4]。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一般形式:

时间序列分析是以研究对象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将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述成时间序列,首先要识别时间序列的特征,进而分析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建立相应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并通过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推测出研究对象的未来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中的移动平均法(M法)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和预测。其基本方法是每次在时间序列上移动一步求平均值。这样的处理可对原始的无规则数据进行“修匀”,消除样本中的随机干扰成分,形成平滑的趋势线,突出序列本身的固有规律,从而为进一步的建模和参数估计做好基础[5]。

为进一步提高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吻合度,可以采用在一次移动平均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移动平均法,称为二次移动平均法。二次移动平均是在一次移动平均的基础上,对具有线性趋势的数据再进行一次移动平均。其计算公式为:

在利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时,可将对应的T值代入式(7)中,通过线性时间关系模型求出i+T即为所要预测年份的论文篇数。

3文献计量学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测

3.1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以文献计量学的年份为自变量,各年份的论文篇数为因变量。通过散布的数据点绘制出散点图,发现两变量的关系近似于一条直线。为了方便计算,设1996-2010年时间t的取值分别为-7,-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公式计算相关数据结果如下:

由此可知,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可以应用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对未来的文献计量学相关文献量进行预测。

通过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可预测2011年文献计量学的相关论文篇为2011=140+22.78t=322.24。

3.2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模型

根据公式(4),分别取移平跨度n=3和n=5进行一次移动平均,如表3。

通常采用均方误差(MSE)来检验n值选择的效果。表3一次平均移动数据表

年份11论文篇数依据上述两种预测模型,分别计算两种模型1996-2010年的模拟值以及2011年、2012年的预测值,如表5。其中,

两种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比较得:r1

5结语

以文献计量学为例,采用两种预测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拟合及预测,克服了单一模型拟合和预测的局限性。预测结果表明,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论文篇数在未来3年将超过500篇,并且增长趋势较快。通过对两种预测模型相关系数的比较,得出时间序列模型对文献计量学研究发展的预测效果相对较好。时间序列模型在预测时不必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仅从实际变动的数值序列自身出发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预测,避免了寻找影响因素及识别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困难。回归分析模型是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着手,通过对与预测现象有联系的事物或现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时间序列模型适用于某一领域的短期预测,而回归分析方法是经济预测的常用数学方法,利用统计数据确定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参考这种函数关系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适用于某一领域的长期趋势预测。两种预测模型不仅适用于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研究,对于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针对不同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在进行数据模拟和分析预测时要根据数据的多少和分布情况,选取一种相对效果更好并且方便可行的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查先进.信息分析与预测[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193-201,205-208.

[2]郑怀国,赵静娟,谭翠萍.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科技情报分析与服务[J].情报杂志,2010,(12):39-40.

[3]吴淑玲.两种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预测模型的比较[J].情报科学,2004,(11):1317-1320.

[4]王筠.专业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以竞争情报研究为例[J].情报杂志,2010,(7):12-14.

[5]江三宝,毛振鹏.信息分预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6-63,77-90.

[6]王筠.文献老化的回归分析与预测[J].情报杂志,2006,(6):68-69.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9篇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梨研究动态 试论科学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范式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内知识竞争力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体育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研究河北高校科研论文 国内焦虑症文献计量学研究 基于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探讨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独立学院“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 当代针刺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基于共词分析的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主题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世界苹果研究态势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栀子研究领域全景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我国酸枣研究现状 国内钠离子通道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Scopus数据库简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6,04:524.

[3]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2017-Global Press Release[EB/OL].2016,11,30,http:///student-info/university-news/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62017-global-press-release.

[4]南,马春晖,周晓丽,滕蔓.食品科学研究现状、热点与交叉学科竞争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OL].

[5]陈仕吉,史丽文,李冬梅,左.论文被引频次标准化方法述评[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04:54-60.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高句丽研究;文献;研究述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我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开始了全面的改革与开放。此时我国的史学工作者开始更加关注东北古代的历史与文化,特别是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研究。1979年,吉林省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在高句丽故都集安召开,会上交流了高句丽历史与考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始了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的重要发展时期。自1979年1月起高句丽研究方面的论文开始增多,截止到2012年末文献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为了掌握改革开放以来高句丽研究的总体水平和发展态势,了解其文献的产出量与特点、研究主题与分布、作者队伍与机构、期刊类别与发文情况等方面的状况,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高句丽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从而为高句丽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概念是由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于1969年首次提出,并定义为:“应用数学和统计方法,通过计算和分析文献数量来更清楚地表明书面交流的过程和所表达的学科的发展特点。”R·A·费尔桑把它说成是“已被记录论文的特征及其传播的定量处理”。T·D·霍金斯进而指出文献计量学是关于“文献定量分析”的学科[1-2]。我国学者邱均平指出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和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3]。文献计量方法被认为是文献综述中常用的且比较恰当的研究方法[4]。多年来,文献计量学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其上行学科情报学领域,而且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的诸多学科。遵循文献计量学的完整方法体系,有学者构建文献计量学的动态实践模式[5]。本文将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将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2年)有关高句丽的研究从论文、作者和来源期刊3个维度,对高句丽研究文献的产出量、年际变化、文献主题、被引情况,作者的发文量、活跃作者、合作研究、作者状态和机构,期刊源的发文量、核心期刊、期刊类别等进行统计分析。

2 文献分析

2.1 文献来源、产出量与阶段划分

本文的高句丽研究文献资料的情报来源是相关的历史、文物、考古杂志、学报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报刊杂志,包括内部发行的报刊杂志、学术会刊、论文集等出版物发表的我国学者的学术论文、报告和短文等;我国学者在国外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报告、论文(同时内部发行和公开发行的文献,以公开发行为准;在国内发表译成外文的以国内为准;翻译的外文文献、硕博论文不在统计之列)。相对于公开出版物和网络数据,本文的文献统计较为全面。在除去非相关文献和重复文献,笔者统计了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2年),高句丽研究论文文献共1 852篇,年际变化情况见图1,年平均文献量为54.47篇。

根据文献的年际变化情况和文献研究的关键时间点,笔者将高句丽研究文献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1992年,共14年,年文献量基本保持在40篇以下,年均24.93篇,这一时期在结束以后,我国的各个领域全面的改革开放,高句丽考古和历史研究开始被重视,是为高句丽研究的起步期;第二阶段是从1993-2003年,共11年,年文献量约在60篇左右,年均64.82篇, 在这一时期随着高句丽历史遗迹陆续被发掘,高句丽的专门研究文

图1 1979-2012高句丽研究文献产出量

1献每年都保持着较高的产出量,是为高句丽研究的发展期;第三阶段是从2004-2012年,共9年,年文献量基本在60篇以上,年均87.78篇,这一时期高句丽历史遗迹申遗成功,文献量出现了飞速增长态势,研究领域和研究队伍不断扩大,是为高句丽研究的繁荣期。

2.2 文献研究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已发表1 852篇文献中,按研究内容和论题大致可分为九大类:考古综述,主要是考古研究的综合介绍及相关内容;历史研究,高句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物、事件等方面的研究;文献研究,古代文献的校注和今人著作的评述等研究;古城遗址研究,高句丽都城、山城、交通道路等相关遗址研究;古墓研究,高句丽各种墓葬的调查发掘报告及分类、比较研究;壁画研究,高句丽壁画古墓的调查发掘以及内容、年代和相关历史的研究;碑碣石刻研究,主要是好太王碑考试与研究,以及石刻、墓志的研究;文物研究,主要是对高句丽馆藏文物的研究;其他研究,包括通讯报道、文献目录、研究综述、学者动态等。关于高句丽研究文献的九大主题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高句丽研究文献主题分布情况统计

年均文献量为某阶段主题总文献数比阶段年数,占%为某阶段主题文献总数比所有主题在某阶段的文献总量。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句丽历史研究由于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物、事件等诸多方面,所以其文献最多,主题总量达到692篇,占总文献量的37.36%,在3个时期中也是文献量最多的研究主题。文物研究的文献量最少,主题总量为77篇,占总文献量的4.16%。从图2中可以直观知道,各研究主题在不同时期的文献量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古墓研究、壁画研究、文物研究和其他研究,在3个时期文献量都是不断增长的,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其他研究。另外,还可以发现有些研究主题文献量在不断减少(如考古综述)或者波动减少(如古城遗址研究和碑碣石刻研究,在起步期和发展期上升,到了繁荣期反而下降)。

2.3 文献引文统计分析

引文分析是指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3]。本文主要探讨高句丽论文文献的被引情况,为了分析高句丽论文文献的老化率和学科的半衰期,笔者对高句丽论文文献的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整理。

图2 各阶段不同研究主题文献量变化情况

鉴于文章高句丽文献来源情况,有些出版物和内部资料未被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所以该部分的文献被引情况分析主要依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相关数据。由于数据库收录存在一定的延迟情况,笔者选择了高句丽研究文献的发展期和繁荣期,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这两个时期共20年,基本可以说明文献的被引相关情况。

[6]:某年被引率等于某年被引文献篇数比某年文献总篇数,某年均篇被引次数等于某年文献被引总次数比某年文献总篇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3-2002年的10年间高句丽研究总文献为篇(CNKI数据),年均73.4篇,处于平稳发展期。这一时期研究文献的被引用率基本处在50%以上,引用率相对较高,这表明文献质量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另外这一时期均篇被引次数基本在2.00左右,文献的利用率不高,这与高句丽研究热度低,人数少且增长缓慢,地区集中有着很大的关系。2003-2012年的10年间,文献量虽快速增长,被引率和均篇被引次数都出现了下滑情况,这是由于数据的延迟的原因造成的,随着研究的开展,过去一定的时间段以后,引用率应该出现相应的增长。

3 论文作者分析

3.1 作者发文量

高句丽研究的1 852篇文献中,共有作者617位(合作和独立作者)。这表明30多年来高句丽研究已经拥有了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其中只有1篇论文量的作者309人(一个作者最多论文量为150篇),占总作者数的50.08%,稍低于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规定的60%标准。这表明有相当部分作者进行了持续性研究,而非是短暂作者或者终笔作者。

3.2 活跃作者分布

表3 活跃作者发文量、目前状态和所在机构

3.4 合作研究情形

在文献计量学中,通常将某一领域文献的“合著率”和“合作度”两个指标来衡量科研论文的合作研究情况。合著率指的是合作的论文篇数在总发文篇数中所占的比率,即:合作文献量/总文献量;合作度指的是篇均作者数,即:署名作者总数/总发文篇数[8]。经统计得知,高句丽研究中共有作者617位(合作和独立作者)完成了1 852篇文献,其中独撰文献量高达1 521篇,合作文献量共281篇,单位署名(其中有2篇无任何署名文献被统计为单位署名)50篇。进而可知高句丽研究文献的合著率为281/1852,约为15.17%;合作度为617/1852,约为33.31%。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高句丽研究还是以“单干”为主,合作情况大都出现在某一机构或者单位内部,而跨机构,跨地区的合作相对较少。

4 文献期刊分析

对某一领域研究论文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为文献收集管理提供依据,为读者提供指导,也可以了解个别刊物的办刊特点[9]。鉴于本文高句丽研究文献来源的特殊性,既有相关公开出版的期刊杂志、报刊、会刊、论文集,也有一些内部资料和非公开出版物。所以不便统计其情报源的数量,也不便运用布拉德福定律(Brandfords Law)去统计其情报源的集中与离散,也就不能判定其发文的核心期刊。笔者通过统计整合,现将载文量达到15篇以上(包括15篇)的期刊,认定其为高句丽研究文献的核心期刊(见表4)。进而分析其出版物的类别,期刊的级别,以及个出版物发文占总文献量的比重。

表4 高句丽研究核心期刊的发文与相关情况

期刊名称载文量/篇刊物级别比重(%)刊物所在地主管部门《东北史地(学问)》228省级12.31长 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所《博物馆研究》109省级5.89长 春吉林省博物馆学会《通化师范学院学报》97省级5.23通 化通化师范学院《北方文物》81核心4.37哈尔滨黑龙江省文化厅《社会科学战线》58重要3.13长 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48省级2.59通 化通化师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38核心2.05长 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论丛》37省级2.00长 春长春师院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辽海文物学刊》32省级1.73沈 阳辽宁省博物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2重要1.19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动态》18省级0.97长 春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5省级0.81长 春长春师范学院《考 古》15重要0.81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朝鲜史通讯》15省级0.81延 边延边大学中国朝鲜史研究会说明:以上除公开发表期刊外,还包括内部期刊(以书代刊)、集刊等,其中载文量在筛选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刊物级别是以依据吉林省教育厅相关规定进行确定(其中以书代刊被确定为省级期刊)。 总体上看,所有核心期刊载文量为813篇,占总文献量的43.90。核心期刊载文量占比重较大,这16部期刊基本为高句丽研究的学术阵地,其中《东北史地》隶属于吉林省社科院高句丽研究所,载文量最多。可以说是高句丽研究的专业期刊,另外还有《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为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的以书代刊杂志,创刊于2008年,近年来文献量急剧增长,将来必将成为高句丽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

从期刊的级别看,高句丽研究的核心期刊等级较低,除去《考古》、《社会科学战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和《北方文物》5部高级别期刊外,其余的多为一些省级期刊,还有一些内部期刊,好多期刊并未被CNKI收录,影响力有限。所以在以后的高句丽文献发表上,活跃和相关作者还应在这方面下功夫。

从期刊的刊物所在地和主管部门看,高句丽研究核心期刊基本集中在东北地区,主要是长春市。多属于一些高校和文物主管部门所管辖。

5 问题与思考

本文笔者进行统计的文献主要来自国内杂志、报刊、内部发行刊物、会刊和论文集等,以及我国学者在国外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本文统计数据可能存在误差,尤其是有些在国外发表的和国内内部刊物发表的某些论文可能存在遗漏,但数量不是很大,不影响整个研究的趋势。

从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发表情况看,高句丽问题只是一个区域性的历史问题,无论对于国内还是还是东北亚相关国家而言都是如此。因此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有着很大的地域特点,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北京地区,其他地方极少。因此也可以说,东北地区和北京的学者研究水平在东北亚地区诸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可以代表我们的国家水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的学术会议不是很多,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中缺少话语权。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九大主题,其中一些主题的研究文献在持续增长(如其他研究),这说明随着研究角度和范围扩大,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等研究方法的介入,高句丽研究可能已经出现新的研究主题,比如高句丽遗产旅游方面;另外也有一些主题文献量出现了减少或者是波动下降的情况(如考古综述、古城遗址研究和碑碣石刻研究),这说明高句丽研究的某热点可能会逐渐降温或者消失。同时也有可能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或者相关重要纪念年代,而会短暂出现文献量的增加。比如说,集安高句丽碑的出土和好太王逝世1600年,随着考古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展开,就会出现文献量的高产期。

从文献的作者队伍统计分析中,笔者发现目前高句丽研究队伍存在较多的问题。活跃作者中,除去已故作者,老龄化极其严重。其中退休作者占活跃作者比为30.36%,在岗作者基本年龄结构以“60后”为主,缺少中间力量,后继乏人。有的已退休的研究人员又被相关单位返聘,仍活跃在研究的一线,凸显出高句丽研究队伍的尴尬。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对于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研究在政策、立项和资金上,很难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历史教学部门很少开设高句丽历史与考古方面的课程,培养研究生的力量有限。这与韩国和日本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文献的核心情报来源看,高句丽研究文献期刊层次相对合理,既有部级高级别期刊,如《考古》、《社会科学战线》、《考古与文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也有地区专业类期刊,如《东北史地》、《北方文物》、《博物馆研究》等,另外还有大专院校学报和各研究机构的内部期刊。但是从整体上看期刊的种类相对较少,分布较集中,主要在东北和北京的期刊杂志,在这其中还有一些非公开的内部期刊。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J].图书情报知识,1984,(4):43-46,54.

[2]邱均平.“文献计量学”定义的发展[J].情报杂志,1988,(4):31,45-47.

[3]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4]杨春方.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国际营销研究述评[J].江苏商论,2008,(5):112-125.

[5]杨小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6):85-87.

[6]吕红,马海群.近8年我国信息构建论文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与评价[J].情报科学,2010,28(10):1526-1530.

[7]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2-164.

[8]付业勤,戴泽伟.基于文献计量的海南省旅游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6):102-109.

上一篇:基建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预算外资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