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2 20:04:38

文献汇报材料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STEM项目的研究论文和展示汇报是对研究项目的高度总结和研究成果的深度凝练,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真实、客观。为了保证其严谨性,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展示汇报的材料制作都有严格、具体的要求。《STEM项目学生研究手册》(以下简称(《研究手册》)一书最后3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如何撰写项目研究论文,以及如何进行研究项目的成果展示,帮助你为自己当前的研究项目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研究论文主要以文字的方式公开发表,(《研究手册》第10章及第11章重点介绍了研究论文的撰写和相应的格式。项目展示汇报需要面对面地向听众介绍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第12章重点介绍了如何制作展示汇报的辅助材料,比如演示文稿、可视资料等,以及如何制作展板展示出研究项目和成果。

@STEM研究论文的撰写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不断地被传承和发展。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都需要建立在前人的相关或相近研究基础之上,并有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因此,在研究项目的选题、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数据的分析比较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参考、研究和分析已发表的和公开的文献资料。研究论文的严谨性和客观性要求作者如实地标注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和论文撰写时用到的诸如期刊、在线资料、书籍之类的资源。

由于《研究手册》最初是面向美国的中学生和他们的指导教师,作者选用了他们最为熟悉和大学入学时所需要使用的文献标注格式——MLA格式,由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odem Language Association,MLA)。但是在美国和中国,专业的STEM论文是很少使用MLA格式的。本书通过以MLA格式为例,介绍文献标注的一般原则。如果你需要向杂志、会议和竞赛组织者提交你的STEM项目研究论文,需要查阅特定的专业论文写作格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并做适当的修改。从MLA转到其他格式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大多数科技竞赛并不要求特定的论文标注格式——只要在论文写作时保持一致,并正确使用。

一般地,论文格式标准,包括MLA格式,都将参考资料标注分为两类:文内引注和参考文献列表。文内引注是指引用其他资料的观点或表述时,直接在文稿正文句末圆括号内插入引用资料的来源,需指明作者姓氏和页码,并对其中的标点符号、空格及缩略词作出具体规范要求。参考文献列表是指位于论文结尾处,罗列的文中引用的所有资料的完整信息。文内引注的文献与参考文献列表中的每条著录需一一对应起来,即所有文内引注的资料应该都能在参考文献列表中找到完整详细的信息,参考文献列表中列出的每条著录也都必须是文内引注到的。

STEM研究论文分为5个部分: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分析与结论,以及参考文献,可能还会有摘要和附录。《研究手册》在第11章中根据每个部分的特征和要求给出了详细的写作指导。首先介绍了各个部分的特点和功能;接着根据每部分的写作目标,具体介绍了该部分写作时应如何谋篇布局,以及应该采用的写作格式和句式、语态等应注意的细节问题。由于撰写STEM研究论文需要与项目研究计划相互呼应,并且两者的写作有相通之处,因此,本章在介绍论文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同研究计划的写作加以对比和呼应,一方面可以使读者更清楚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另一方面也使得初次撰写论文的研究者能够更有条理地撰写研究论文。读者利用《研究手册》开展STEM项目研究和论文写作时,可以将第5章和第11章结合起来阅读和使用。

引言,是为了陈述你的研究问题或者项目主题,以及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明确研究问题和相应的因变量与自变量后,要将对其的背景研究介绍与数据收集方法结合起来,展示研究设计中你用来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总的来说,引言应当从一般性的介绍过渡到更为具体的特定问题上。引言部分本身就是一篇可以独立存在的文章,其段落结构可以按照右图展开。

材料与方法,是将研究方案中的假设、材料和方法3个部分(见第5章)融合而成,主要叙述项目是如何开展研究的,使用了哪些设备和技术,以及遵循怎样的操作步骤。写作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研究方案中方法部分的内容改写成实际的操作内容。在写作时要注意语态(主要是过去时态),并写成段落式描述性文字。研究假设可以从描述研究设计是为了检验什么开始,然后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写出,放在材料与方法部分的最后更为合适。要确保实验过程中用到的每一件物品都在材料与方法部分提到过,可以展示一些实验设备的图片和实验设计的缩小表格,以更清晰地说明实验方法。

结果,是为了向读者展示研究实验的发现,包括统计分析。结果部分只是如实地描述、展示结果,不要进行任何判断和解释。一般由展示数据的图表及相对应的文字说明构成。论文中展示出来的图表都要在正文中以文字的形式按照图表出现的顺序提到。每一段开始或结尾需以鲜明的主题句告诉读者所展示的数据,并清晰地描述这些数据的趋势和模式。撰写时需要说明你对原始数据做了哪些数学计算和统计处理,以便于数据的分析。

分析与结论,是为了解释结果部分展示的数据,这是论文写作中最困难的部分,必须对结果作出解释并得出结论。该部分应当能够与引言部分相呼应,回答引言中提出的假设或问题。阐述清楚研究结果支持或者不支持或者部分支持你的假设是分析与讨论部分的重要内容。同时,还需要讨论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应用和改进与拓展问题给出建议。

一般以描述实验结果是否支持假设为开端,讨论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或者不支持)所提的假设,并在后续段落里对证据进行详细解释。每个段落应阐述结果解释的特定方面,用明确的主题句清晰地告诉读者本段讨论的内容。结果部分呈现的数据所具有的趋势和特征都必须给出解释,对于一些异常值或者可能影响到数据的实验方法也要给出相应的说明。

在撰写论文时可能还会有个人体会和摘要。个人体会是反思开展研究项目和撰写论文的所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摘要是概括整个研究项目的一段话,包括研究了什么、如何研究的、结果怎样,以及对结果的简短分析。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摘要确定研究论文是否是他们想详细阅读的内容。

@STFM研究项目的汇报和展示

STEM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与别人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项目的汇报和展示一般分为口头报告和展板展示两种。汇报和展示因为有许多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而不同于论文,所需的材料,比如演示文稿和展板等,也比研究论文精炼和短小。在汇报和展示时需要面对众的提问,因此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听众的问题,以及如何回答。

口头报告,一般分为引言、假设、材料和方法、结果、分析与结论、结尾这几个部分,每部分的目的和内容与论文相似。在引言环节可以使用幽默、卡通、时事、听众调查或者图片等形式,用一到两句话让听众了解你的研究主题,创造性地激发听众的兴趣。汇报中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你的演示文稿,可以多用视频、图形、表格等可视资料,使报告简洁、生动、精彩。

口头报告需要提前数日准备好演示文稿等可视材料,并针对这些可视资料考虑在展示这些材料的时候要需要说些什么。可以使用大纲、记录卡或者电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中的注释功能提示自己,并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大声、多次的练习。练习时不仅要关注如何有效清楚地表达思想,还要注意声音、呼吸、停顿的配合,以及身体、双手的姿势和听众的眼神交流等方面的细节问题。报告当天需要注意衣着、汇报材料准备和携带,以及突发事件应对等,作好充分准备后,充满自信地开始你的项目展示和汇报。完成报告之后,就可以请听众提问,并尽可能如实地回答这些问题。

展板展示,是指汇报者站在展板旁边,对感兴趣的听众简单地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回答他们的提问。这种方式可以使许多研究者在同一时间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使得听众可以重点关注他们感兴趣的特定主题。展板展示需要制作一个展板并准备一个2分钟左右的介绍。

展板一般包括描述性标题、假设、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和摘要。在制作展板时,要遵循导师或者会议组织者所提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字体和大小,保证观看的人能够在2米远的地方清晰地阅读。在文本中可以使用彩色字体、插图、照片、图形、表格或者其他的可视资料使展板更富有吸引力,还可以利用箭头标明展板的阅读顺序和结构。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热身活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85-02

1 引言

英语热身活动环节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桂平 2007)。笔者通过对所教学班级高职高专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显示,口语表达是学生学习技能中难度最大的一项。有研究调查资料显示(参见蒙志珍 2002),外语课堂上80%的时间都是教师主讲,学生则被动接受,强记硬背。课堂热身活动较多集中在小学、初中的英语课堂上,高中比较注重应试教学,几乎没有了学生的课堂听说等活动(戈冬云 2005)。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由于学英语大多出于工具性动机,加上生源问题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口语更是缺乏锻炼。

为了尝试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课堂热身活动训练法,即每节课开始后安排两名学生进行课堂汇报,汇报的内容、形式不限,时间5分钟左右,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 英语课堂热身活动

英语课堂热身活动历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Davis & Pearse (2002)建议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气氛,以便多数学习者不再害怕在其他同学面前讲话。Deacon (2002)建议在每节课开始使用简单的热身活动来创设积极的气氛。而课堂气氛常常被认为是语言课堂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Via 2000),因此课前几分钟的热身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奏。

课前热身活动可包括自由交谈(Free talk)、值日报告(Duty report)、对话表演(Dialogue-actjng)、即兴演讲(Unprepared speech)、游戏(Games)、故事复述(Story-retelling)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值日汇报的热身形式。

值日报告是由学生轮流主持的热身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深受师生欢迎。这种形式的活动 能够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公平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的平台。在目前的条件下,大多学校的班级人数一般都超过40人,学生发言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值日报告是按学号轮流进行的,这样就给了每个学生说话的机会。虽然有的学者(戈冬云 2005)认为值日报告效率低,每次只有一、两个学生得到了训练,但笔者认为,在值日生说的同时,其他同学都在听,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而且可以避免分组讨论的“失控”情况。

为了兼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听懂并有效参与,笔者对值日汇报有特定的要求,比如汇报的同学须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汇报的话题、可能对多数同学造成听力障碍的单词。在每次值日汇报之后,通常笔者都会针对汇报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汇报的同学来回答。比如,在一个同学汇报完关于 “My Dream Job”之后,当场向其发问:What's your dream job? What will you do to achieve this dream? If failed, what will you do? 对于学生个别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课后思考,这样,让热身活动不是“一时热”,而是能持续的具有挑战性的思索活动。

组织课堂热身活动具有诸多好处:①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停止跟英语课堂学习无关的活动,让学生迅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英语教学模式。长期、单调乏味的英语学习耗尽了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种为了应试而学习英语的无奈、被动的学习心态(刘桂平 2007)。如果热身活动设计得当,就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他们就会积极、自觉地学习英语。③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热身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关联,为即将发生的学习作铺垫。④可以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的能力。很多学生学习的都是为了应试的“哑巴英语”,即使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也不敢开口。值日轮流汇报“逼迫”学生上台,有了几次经历就不再害怕开口,从而预留出余地考虑汇报的效果。⑤可以体现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热身主要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活动,是特定为学生预设的活动平台,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⑥可以体现课堂的公平。在课堂上,由于不太善于回答问题,基础薄弱的学生经常会有受冷落的感觉。通过轮流值日汇报等热身活动,人人参与,体现课堂教育公平。

3 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课堂英语热身活动的反馈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对所教三个班级(共125人,其中有效问卷122人)的调查显示,95%的学生(116人)赞同该活动,82%(100人)认为通过该活动,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91%(111人)认为该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外,20%的同学(24人)反应,通过热身活动,他们拓展了视野,改变了过去对英语学习的看法。14%的同学(17人)反应,通过轮流值日汇报活动,他们“敢”讲英语了,能够做到上台不慌乱。

当然,目前尝试的热身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68%的学生(83人)反应其汇报内容并非自己所写,主要来自作文范文摘录、改写,或是其他地方的文字材料,多数学生还不能写出自己的汇报材料。学生反应的原因大多为水平低、没有能力写。

在作值日汇报时,准备不充分,回答问题比较困难。占到五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回答就汇报即席提出的简单问题。通常,对于摘抄性的材料,笔者都要求汇报者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汇报的内容,对常见的话题提一、两个简单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目前还是难以适应。

对于“你对他人的汇报能听懂吗?”这一问题,84%的学生反应,在明白汇报话题后,大致能听懂,但也有约16%的学生(20人)反应“只能听懂个别词句”。针对这部分同学,热身活动显然没有收到直接效果。

4 对策

鉴于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课堂热身活动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仍然不失为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搞好课堂热身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4.1 热身活动的内容应尽量联系学生的经验,与本节课的话题关联

学生应用他们原有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话题准备汇报材料,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这样,汇报者有材料准备,听者有背景知识准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4.2 热身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值日汇报的形式有些单调,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辅助形式。比如“二人转”式的对答活动、新闻播报、采访模拟等,改单一上台为双人出场等形式。

4.3 热身活动的听说互动

逐步将汇报后的提问权交给汇报者和学生听众。汇报后,汇报者可以提问学生听众问题,学生听众也可以提问汇报者问题。这样,可以将单调的值日汇报活动转化为全体学生间的互动,让全体学生参与。

4.4 热身活动小结

每次活动完毕,教师需要趁热打铁,将活动的要点内容总结一下,让学生吸收消化。

5 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课堂热身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气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搞好课堂热身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教学联系起来,温故知新,让学生体验到进步,使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让课堂教学改革落在实处,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Davies, P. & E. Pearse. 2002.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Deacon, B. 2002. Activate with ease! Warm-up activities to get the class going. Modern English Teacher, Vol. 11, No. 3: 31-33

[3] Via, R. 2000. “The magic of if” of theatre: enhancing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drama. In W. M. Rivers. (ed..)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ublisher.

[4] 戈冬云. 2005. THE EFFECT OF ROLE-PLAY AS A WARMING-UP ACTIVITY AND ENGLISH LEARNING. 浙江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硕士学位论文

[5] 刘桂平. 2007.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热身活动.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 5: 140-143

[6] 蒙志珍. 2002. 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J]. (15) 5: 74-76

A Probe into Warm-up Activ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bstract】: It is very crucial to enhance warm up activity in Englsih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the tentative practice and the survay, the research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suggestion of promoting warm up activ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may have meaningful impact o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孤岛;《文汇报》;洋旗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4―0092―05

一、《文汇报》的“洋旗”

“孤岛”时期的《文汇报》(1938-01-25-1939-05-17)是当时著名的“洋旗报”,她“以积极宣传抗日、激励上海人民与日伪斗争而闻名于全国”,其“洋旗报”形式是当时环境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洋商招牌下拒绝日伪的新闻检查而坚持其有时代特色的抗日宣传。《文汇报》的“洋旗”是以克明(H・M・Cumine)为代表的五位英国人。

在《文汇报》筹办之初,方伯奋与克明联系时,克明答应出任发行人,但提出了较苛刻的条件:“他要兼任董事长职,每月薪金300元;他的儿子小克明(中国名字为小明)任董事会秘书,月薪100元。设董事会,中、英董事各5名,英籍董事都要由他介绍,每人每月各送车马费百元。”当时,找外商出任报纸的发行人殊为不易,创办人严宝礼等只好接受了克明的条件,按克明的意思筹组董事会,并根据英国公司法注册立案,成立了英商文汇有限公司。公司的董事,中、英各五人。另外,《文汇报》登记时,股款百分之百是中国人的,但根据英国公司法,英商企业要有51%以上的股份属于英国人。为此。严宝礼等只得将51%的股款划归五位英国董事,再由这些英董签写“让渡书”给真正的股东。故英国董事是不入股金,亦非股东,只拿“挂名费”(车马费)的。董事人员,中方为严宝礼、胡雄飞、沈彬翰、徐耻痕、方伯奋五人。英方也是五人,但具体是哪五人,有几种说法,颇具争议,一直未有定论。

较早记述相关情况的徐铸成说:“五名英国董事,有怡和洋行的路易・乔治,有某汽水公司的萨门。其余三人,我不清楚。”而储玉坤则说:“英国董事5人:除克明父子两人外,尚有怡和洋行的路易・乔治等3人。”徐铸成系《文汇报》编辑部实际负责人,储玉坤一开始就在编辑部,主编国际版,故他们的回忆材料是相当可信的。但由于两人都不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而且徐铸成在报纸创办近一个月后才正式参加《文汇报》,所以对英方董事情况的忆述,虽可信却不甚详尽。后来,以徐铸成为主任的《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研究整理出版了《文汇报史略》一书,认为“英方董事,有克明、劳合・乔治、小克明等五人。”由于资料搜集、整理的限制,亦未能具体列出是哪五名英方董事。

至此,可以确定,克明、小克明、怡和洋行的乔治都是英方董事。至于乔治的全名是路易・乔治还是劳合・乔治,因为没有找到英文名,不能贸然下结论。不过,克明被收买后图谋攫取《文汇报》时,曾于1939年6月14日,用“英商文汇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劳合・乔治”的名义在《申报》上登过广告,所以乔治的全名应为“劳合・乔治”。至于徐铸成所说的某汽水公司的萨门为什么没被《史略》所取,个中原因尚待深循。不过,徐在另一文章中论及《文汇报》股权之事时提到英商“萨埃门”,而且把他与克明、乔治相提并论,可见在徐铸成的记忆中,“萨门”或“萨埃门”是英方董事之一,而且两者是指同一个人。

无独有偶,《上海新闻志》记述说“英方董事有克明、劳合、乔治、萨埃门、小克明。”明确提出萨埃门是英方董事。只是记述中,将“劳合・乔治”误指为“劳合、乔治”,一人误为两人。故《上海新闻志》实际上只列出了四位英方董事:克明、劳合・乔治、萨埃门和小克明。

此外,王慧青说:“英方负责董事是克明,乔治(某外商轮船公司经理)、爱德华(雷士德工学院教授)、沙埃蒙(怡和啤酒公司董事)、杰克(英巡捕房探员)。”该文列举时,没有引证。而且,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文中列举的爱德华,自1938年7月25日开始为《文汇报》写专论(一周两篇,共撰80篇),但并未做过《文汇报》的董事。至于杰克,则与“孤岛”时期的《文汇报》没有瓜葛,要说有联系,也是后来的事。即《文汇报》在1939年5月停刊以后,严宝礼在力谋复刊的过程中认识了巡捕房头目杰克,想利用他的身份复刊,但因故没有成功。所以,杰克不可能是董事。沙埃蒙与“萨埃门”音近,而其职业“怡和啤酒公司董事”与徐铸成所说的“某汽水公司的”,也很接近,估计指的是同一个人。所以,王慧青这里实际上只正确地列出了三位英方董事:克明、乔治和萨埃门。

从以上论述来看,四位英方董事是可以确定的。那么,还有一位是谁呢?笔者在查报过程中终于找到了答案。《文汇报》创刊号的第四版副刊《文会》上,有一则介绍材料“本报董事洛特君造像”。刊出洛特之像并签名,像下附简要介绍材料。毫无疑问,洛特是《文汇报》的董事。至此,我们可以大胆推定:文汇报的五位英方董事为克明、小克明、劳合・乔治、洛特和萨埃门。

在明确五位英方董事以后,我们再来考察他们各自与《文汇报》的关系即对《文汇报》创刊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前已述及,五位英方董事是只挂名而不入股金的。考察《文汇报》的发展历程,除克明之外,实际上其余四位董事并没有为《文汇报》做过多少事情,对《文汇报》的发展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萨埃门是商人。徐铸成的回忆文章中,说他是“某汽水公司的”,王慧青说他是“怡和啤酒公司的董事”,信息非常有限,没有其他更具体的相关材料,《文汇报》上既没有他写的文章也没有介绍他的材料。在《文汇报》,他应该只是挂名董事,每月领取100元的干俸,而且一直到报纸停刊都没变过。

洛特,《文汇报》创刊号上介绍他说:“本报董事洛特先生,历任英国各地著名报纸主笔,文名遍海内,来华后,任华南日报、香港捷报、泰晤士报及英文文汇晚报等编辑,现主编航业评论。”由此可见,洛特是报人,而且一直以新闻为业。但是,他在《文汇报》上并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文汇报》上也没有关于他的其他信息,而且在《文汇报》报史材料和文汇报老报人的回忆中也没有关于他的信息。所以说,他在《文汇报》也是只领取100元每月干俸的挂名董事。

劳合・乔治是商人,也没在《文汇报》上发表过文章。据徐铸成回忆,1938年8月14日,克明被逼辞去董事长和总主笔“职位”后,董事会推请劳合・乔治担任董事长。乔治既不管《文汇报》的事务也不施加干涉,只是每月车马费由100元增至400元,而克明仍是每月1000元,可见乔治的董事长是挂牌的。在1939年1月25日《文汇报》的周年庆典上,

乔治曾和克明一起代表董事会致词,次日《文汇报》的报道中,他的名字排在克明之后,亦可见他在《文汇报》的地位不及克明。1939年6月14日,克明等曾利用“英商文汇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劳合・乔治”的名义,在《申报》刊登广告。可见其挂牌董事长一直担任至《文汇报》停刊。另外,虽然乔治是董事长,但是在汪伪阴谋控制《文汇报》的过程中,汪伪直接收买的是克明而不是乔治,这都说明,乔治对《文汇报》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小克明是克明的儿子。1938年2月10日,《文汇报》刊登的《本报同人首次联欢会纪》一文,简略地提及了小克明的情况:小克明,中国名字叫甘少明,大家称其为小明,是一名骑师,得过跑马头名锦标,会讲一口流利的宁波话。他在《文汇报》只是以董事会秘书的名义,每月领取100元的干俸。《文汇报》业务兴盛以后,曾一度加至300元。在克明出卖《文汇报》的过程中,曾以董事会秘书的名义分别于1939年6月1日和10日两次在《申报》刊登《文汇报》展期出版的启事。可以说,小克明在《文汇报》是听命于克明的,就他本人而言,对《文汇报》的发展没多大影响。

由上可知,在五位英方董事中,小克明是骑师,乔治和萨埃门是商人,只有洛特和克明有过新闻工作经验。而就克明而言,看其后来在《文汇报》的表现,则是个十足的投机商人,不过,他对《文汇》的影响最大,他在《文汇报》的地位也是其他英方董事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我们讨论洋董事与《文汇报》的关系,主要是考。

二、克明与《文汇报》

关于克明,当时的联系人方伯奋都不大清楚其详细情况,故我们可资利用的材料主要是其自我介绍。在第一次与文汇报发起人会晤时,克明作了自我介绍,说“他是苏格兰人,幼年时代就前来中国,不仅会说中国话,而且也会讲上海话,连宁波话也会说几句。虽不精通中国文字,但也能看懂华文报纸。过去曾做过新闻出版及教育工作,当过汉口英文文汇报的编辑。”

《文汇报》创刊号刊出发刊词时,曾刊克明的照片,并附“编者按”介绍:“克明先生于一九O七年与一九O八年曾任汉口英文日报(即英文文汇报晚报)编辑,赴汉前,即在华北任唐山路矿学校教授,且其他兴办事业甚多,并曾应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法律顾问费当(Feetham)之聘为其协理;更有一时期,供职于上海地产公会,与估价公会。克明氏均忠于职守,精明能干,久负盛名于沪上。”这是根据克明提供的信息刊发,非常简略概括。邵伯南《本报同人首次联欢会纪》一文这样描绘:克明身体并不高大,留着小髭,五十多岁了,头发已经花白,但双眼充满朝气,脸上挂着热情的笑,“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白’,对我们这样说:因为他是从小生长在上海,他读过七年半的中国书,并且研究过四书五经,所以能够说上一口纯熟的‘上海白’。”文章还提到,克明有一儿一女,儿子即小克明。另外,1938年3月9日,《文汇报》第五版刊登消息《克明等昨公宴英大使》,报道了克明等公宴新任英国驻华大使寇尔爵士的消息。由此可见,克明颇有交际。

可见《文汇报》创刊时,克明在华生活已四十余年甚至五十年;社会阅历丰富,没有固定职业,当时在跑马厅做经纪。根据他的职业生涯及其后来在《文汇报》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投机”的性格特点。在《文汇报》,逐利是其最大目标。

1 从报头变换看克明与《文汇报》的关系

从创刊到停刊,《文汇报》报头发行人信息变换过两次。这既是《文汇报》发行人的变更,也是克明与《文汇报》关系的转变。

《文汇报》创刊时,“文汇有限公司”草创未就,以克明为发行人兼总主笔,故直接将“发行人兼总主笔克明H.M.Cumine”标于报名左侧,报名下标“英国政府注册”,表明是英商报纸,不接受日伪的新闻检查。

1938年3月20日,报头发行人信息第一次变换,即将报名左侧的“发行人兼总主笔克明H.M.Cumine”改为“发行人英商文汇有限公司”,将“英国政府注册”改为“总主笔H.M.Cumine”。

此时,文汇有限公司成立,《文汇报》由文汇公司而非克明个人发行。应该说,在这个时期,克明对《文汇报》的创办与发展,基本上是持积极支持和配合态度的。但是,一方面,克明充当“洋旗”保护伞毕竟是为着利益而来,一见《文汇报》草创未久,即日益兴旺发展,有利可图,其逐利野心开始膨胀,故欲加强对《文汇报》的控制,以便能长期为其逐利目标服务。另一方面,由于《文汇报》的抗日宣传引起日伪不满,使克明担心《文汇报》被封而断了自己的财路,故又设法压制抗日言论,通过工部局,去威胁撰写揭露日本特务和汉奸丑行以及反映抗日救亡文章的记者和编辑。

随着影响的扩大,《文汇报》的抗日宣传日益引起日本侵略者、汉奸、租界当局的注意。特别是1938年6月11日,《文汇报》刊出邵伯南的“本报特写”,报道爱国人士于6月10日开枪狙击汉奸尤菊荪的详情,更引起了敌伪、租界当局和克明的不满。这时,克明亲自出面,压迫报馆解雇记者邵伯南。《文汇报》编辑部只好将邵派往内地采访,以应付了结。但此后不久,克明违背当初不干涉报纸编务的约定,对报纸的抗日言论、新闻报道和副刊,百般挑剔,甚至提出要审阅主要稿件。1938年8月11日,即“八・一三”前夕,克明竟以“总主笔”名义,跑到编辑部。删改社论和一些重要新闻,遭到徐铸成为首的编辑部全体同人的激烈反对,双方冲突达到了白热化。最后,克明被迫辞去“董事长兼总主笔”职务,由董事会推请劳合・乔治任董事长,只保留了克明常务董事的职务。这样,从1938年8月14日开始,《文汇报》报头“总主笔H.M.Cumine”的字样没有了。这是《文汇报》报头发行人信息的第二次变换。

虽然克明不再担任总主笔和董事长的职务,但他在编辑部的影响还在,一有机会仍会发挥其影响力。因为他虽不再担任董事长和总主笔,但仍是常务董事。他与其子小克明的月津贴1300元分毫未减,而担任董事长的劳合・乔治的津贴只由100元增加到400元。此外,在《文汇报》创刊一周年纪念会上,克明和劳合・乔治代表董事会致词,但第二天的《文汇报》报道说“席间由董事会代表克明劳合两先生致纪念尽报人之天职,决不因陈君之死,而变更本报之宗旨及信条;更不因陈君之死,而本报同人气为之馁。进一步言之,陈君之死,更足坚励本报全体同仁之为正谊而奋斗之勇气。”这是《文汇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对敌伪恐吓、威胁的积极回应,无异于慷慨的应战宣言。作为总主笔和董事长的克明能同意以他的名义发表此文,再次表明其对《文汇报》初创时期发展方针所持的支持态度。

除上述两篇之外,便是克明翻译的四篇文章。分别是:1月27日的《中国与日本》,文章主要分析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及其对世界和平的影响;2月3日的

《加拿大对于中日战争的见解》,认为南于为各方反感,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已受到极大打击;2月16日的《友邦仁者之呼吁》,指出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并呼吁予以更大的国际援助;2月18日的《强有力之美国》,主张英美法联合起来,采取经济压力之途,共同对付侵略者,而不能取置身事外之态度。克明翻译这些文章刊于《文汇报》,一则表明其与《文汇报》的关系,加重《文汇报》的英商色彩;二则表明他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反感甚至反对,这自然为中国人民所欢迎。这一阶段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克明的态度和立场鲜明值得肯定。不管其最初的动机究竟如何,但从客观上讲,对《文汇报》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从1938年11月3日至1939年5月18日。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共刊登署名克明的文章29篇。其中,在副刊《灯塔》上刊3篇,即《世界最大轮船》、《规模宏大的英国飞机制法》、《英国安置海底电线的新实验》;还有《大不列颠鳞爪》系列文章25篇,共载29期(中有3篇连载)。另于11月3日刊专论《英国劳资间之协调》1篇,介绍英国劳资合作运动。

与第一阶段所刊的文章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文章与中国的抗日宣传毫无关系,大都是介绍英国的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医药卫生、殖民地及其军事等方面情况的。笔者认为,克明在《文汇报》上刊登这些文章的目的,是要冲淡报纸的抗日色彩,以求自保。因为此时,克明因抗日宣传问题与《文汇报》编辑部发生冲突,已于8月中旬被迫辞去董事长兼总主笔一职。虽然克明后来示软,极力拉近与《文汇报》的关系,且在部分中国董事的支持下,试图恢复董事长职务,但其影响力已开始减弱,只能通过刊登一些消词,把克明排在乔治之前。这些都说明,克明在《文汇报》的地位和影响是劳合・乔治所不能及的。

由于办报“逐利”是克明最大的目标,只要有利可图,在一定条件下,出卖《文汇报》也是他必然会采取的举措。到1939年,“孤岛”租界的环境对抗日报刊越来越不利,后来终于爆发了“五月危机”,《文汇报》等四家“洋旗报”被迫停刊两星期。此间,汗伪为攫取《文汇报》,使之从抗日爱国的立场转变为媚敌卖国的立场,用15万元收买了克明,使《文汇报》不能以既有宗旨复刊。所幸编辑部同人团结一致,又联合总经理严宝礼先防一着,使这一阴谋未能最后得逞。虽则《文汇报》永久停刊,但终究保住了清白。

2 从所刊文章看克明与《文汇报》的关系

从创刊到停刊,《文汇报》刊登了数十篇署名克明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是编辑部以克明名义写的,或是克明自己写的。通过分析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克明对《文汇报》的态度,这也是其与《文汇报》关系的表征。纵观这些文章,大致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表现出克明对《文汇报》前后两种明显不同的态度。

第一阶段从1938年1月25日创刊至当年3月下旬,共刊登署名克明的文章六篇。其中,编辑部以克明名义写的两篇。一篇是1月25日的《为本报创刊告读者》,以克明的名义表明了《文汇报》的创刊旨趣,即其基本态度。明确提出“本报本着言论自由的最高原则,绝不受任何方面有形与无形的控制”。“报纸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其所负的使命,一则为灌输现代知识,另则为报道消息,是以报纸的生命,在其独立的报格,不偏不倚,消息力求其正确翔实,言论更须求其大公无私,揭穿黑幕,消除谣言,打破有闻必录之传统观念。所以本报同人必遵行此记者纪律,始终不渝,以建树本报高尚之报格。”甚至说“如不幸遭受外界的阻力,余必负责设法消除之。”这既是克明的表态,也是文汇报人对克明这个“洋旗”的基本要求。克明非常明白这一点,他能同意这样表态,说明他对《文汇报》的创刊及其办报宗旨是积极配合和支持的。另一篇是3月22日的《悼本报同人陈桐轩先生》,这是《文汇报》职员陈桐轩被敌伪的投弹杀害后,编辑部以克明的名义发的另一文章。文中重申《文汇报》宗旨及信条,并严正宣告“本报始终抱定一贯之政策,不受任何方面之威胁与恐吓,以极文字施加影响。当然,克明刊登这些文章,也表明其强化《文汇报》英商色彩以防日伪断然令之停刊的意图。这与其逐利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知道,只要《文汇报》存在一天,就有克明一天的利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克明与《文汇报》的关系大体分为三个时期:蜜月期、冲突斗争期和勉强维持期。“蜜月期”,从创刊到1938年3月。这一时期,克明对《文汇报》的创刊与发展持积极支持和配合态度。虽然后来他对《文汇报》日益鲜明的抗日立场甚为惊惧,想通过加强对报纸的控制,并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以保持其能长期获利,但虑及时机未到,不敢太过放肆。1938年3月底至8月中旬为“冲突斗争期”。这一时期,克明对《文汇报》的抗日宣传颇为不满,直接出面施加控制,如逼走记者邵伯南等。而在1938年“八・一三”前夕,克明更违背当初约定,企图删改社论、新闻报道乃至副刊文章。在遭到以徐铸成为首的编辑部同人的强烈反对后,克明以不合作相威胁,但编辑部同人不为所动。结果,克明最后反而被迫辞去董事长兼总主笔职务。之后至停刊为“勉强维持期”。此期,克明虽然被迫辞去董事长兼总主笔职务,改任常务董事,但其待遇丝毫未变,故仍能维持与《文汇报》的关系。后来,虽然在部分中方董事的支持下力图恢复自己的董事长职务,但其影响力已不可再复。而且,《文汇报》编辑部希望能利用他的身份,而又不想受他的影响。所以在后期,克明示软,只要不动损其利益,就不捣乱;而《文汇报》当局也是只要他不捣乱就不减其利,于是双方得以继续“合作”。直至“五月危机”爆发,在更大的利益诱惑下,克明才最终出卖了《文汇报》。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双语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78-04

0 引言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1],我国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与教学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据武汉大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被调查的135所高校中已有132所开设了双语教学课,开课率高达97.8% [2]。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以及学生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师资水平、学生水平有限的地方性高校,“双语教学”更是成为本科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虽然目前学术界将制约我国双语教学水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师资、教材和学生”[3],但不可否认的是,正确合理的教学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法的缺失也是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受限的重要因素[3]。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应用于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5],在计算机、信息类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6,7]。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要求及培养目的设计相关任务,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和掌握教学要求的内容,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此方法将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8]。2010年,胡静等[9]通过普通双语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双语课中的教学实践,对比了两届学生在同一阶段的考评结果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结果显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明显优于传统双语教学法。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双语课“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Introduction to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教学实践,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解析。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增长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科技英语阅读写作水平为目标,对驱动任务的制定和分析、驱动任务的分解完成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依据。

1 驱动任务的制定

我国双语课程开设的主要出发点是旨在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时展和需要。具体而言,一是从职业能力方面,改变学生“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态,使其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能够参与到国际化的工作交流中,如英文工作环境以及国际会议等;二是从国际化的科研能力来说,改变过去大学生对国外文献资料零接触的状态,使其初步具备搜集阅读和理解运用国外相关文献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开拓宽广的视野,打开获得外部信息观念的通道,从而把握本专业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向世界先进学术研究水准看齐[10]。“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任选课程之一,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聚合物的合成、加工以及结构与性能,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聚合物材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学术期刊论文、专利等科技论文格式的认识,使其初步具备专业科技论文的检索、阅读、分析和总结能力。传统的双语课教学主要采用英文课件,通过教师双语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然而,由于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区别,加之专业基础知识的缺乏,使部分同学对课件内容及老师的英文讲述难以理解,从而影响了其对课程内容的接受水平。“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驱动任务”作为学生学习探索的推动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5个环节。其中,设计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任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典型、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的要求,本课程的驱动任务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1)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聚合物的合成反应及其实施方法、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等;(2)专业类科技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如组织学生通过英文课本、期刊、网站了解专业知识及行业发展前沿;(3)文献检索平台的使用,如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等;(4)科技论文的分类及格式要求,如区分研究型论文与综述性论文在写作方法及格式的异同,掌握专利文献的结构组成等;(5)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动画等;(6)中英文口头表述及交流互动,如“会议模式”的口头汇报及回答问题等;(7)任务分解及分工合作,即组内同学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其进行分解后,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8)相互学习交流,由于不同学生的具体任务不同,大家在任务完成后可以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高分子科学技术概论”为概论型课程,主要涉及的专业内容包括高分子化学(介绍高分子的合成与制备反应)、高分子物理(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条件)、高分子材料(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性能及应用)等。因此,驱动任务的设计在综合考虑其他能力锻炼的同时,要紧紧围绕相关的教学内容,难易适中,注重兴趣的培养。如针对高分子材料部分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的讲解何种材料具有何种性能,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佳。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定的驱动任务是以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制品为例,比如安排学生找出塑料盆是什么高分子材料组成的,该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以及应用范围,制品配方设计包括哪些成分以及配方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产品的成型方法、成型条件等等。本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此为动力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另外,作为双语课程,更好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采集和输出信息也是本课程重要的学习目的之一。因此,驱动任务也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利用英文教材、网络等途径进行专业英语方面的了解和学习。

2 驱动任务的分析与分解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任务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指导。“驱动任务”的设定通常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因此教师在给出驱动任务后,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要求,对驱动任务进行充分的分析,使学生知道此任务设定的目的,明白完成此任务需要了解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任务完成的效率。例如对于上述任务,其设计目标是使学生对聚合物合成、结构与性能、塑料配方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任务分析过程中除了提示学生充分考虑本任务涉及的知识外,也应该注意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及思考。例如,塑料盆的成型加工是采用何种方法,除此之外高分子材料还有哪些常用的成型方法;每种成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的高聚物类型以及产品类型、各成型加工条件的确定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学习,对于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驱动任务的完成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定驱动任务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一组的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搜集、整理、幻灯片制作等工作。每一个驱动任务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因此需要多名同学共同努力完成。一般每组学生4~6人,选取组中“中坚力量”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并详细记录问题探究的进展,每次课后要向教师汇报学习的情况。驱动任务主要靠学生在课下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来完成。根据授课计划以及各组任务的难易程度,各小组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时限要求将有所不同。因此,要求小组长切实做好任务分配及协调工作,保证大家进度一致,并在汇报前将工作做完。最后,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采用“学术会议”的组织模式,由小组代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汇报语言要求50%以上用英语。

下面以驱动任务“列出常用塑料的回收标志并找出对应的聚合物在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及其基本物理化学性能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例介绍任务的分解及完成要求。本任务主要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任务:(1)塑料的回收标志及其对应的聚合物;(2)回收标志中的英文缩写对应的中英文全称;(3)回收标志中各种材料的化学组成及机械、物理性能;(4)针对回收标志1~7分别找出生活中5个实例并根据实际用途区别其性能差异。最后要求小组内成员将各自负责的内容整理汇总,并做好幻灯片以便课上汇报交流。由此可见,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取决于各子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成员的团结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务的完成过程除了需要学生借助互联网、书籍等渠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观察思考,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4 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这一过程应在每一组汇报以后进行。小组汇报结束后,作为观众的同学可以针对其讲述内容提出问题,并由汇报小组成员回答。学生通过问答或者讨论的形式获得知识,并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的目的:(1)通过相互评价,加深学生对该任务的认识,将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其他同学,使“学”者的身份转换为“师”者,通过汇报内容传达教学大纲的要求;(2)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3)锻炼学生在多媒体制作、口头表达自己思想、辩论自己观点等方面的能力。评价可以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做到公平、公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组织和补充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一方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5 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兴趣成为其学习的内动力,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此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而原来的课堂授课时间很大一部分被交流和评价所占据。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如果汇报小组的准备不够充分,就会影响到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并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另外,教师需要准备备用材料,以防止有的小组任务完成得不够全面。

2)课堂管理亟待改进。课堂的交流与评价时间应该防止部分学生“开小差”,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必要时采取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

3)评价上有困难。由于任务的完成工作多在课下进行,在小组内可能会出现部分同学“偷懒”、不积极参与的情况。这要求教师和小组长做好协调和督促工作,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与小组长沟通任务进展情况。

4)如何达到“双语”这一目的。完成驱动任务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能采用英文这一工具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之外,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的掌握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否则,学生面对满眼不认识的单词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利用英文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如何增强学生面对大篇幅英文资料的信心,使课程真正达到“双语”课程设置的目的也有待后期的研究和实践。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兴趣成为其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同时提高了其专业知识掌握、资料检索、多媒体课件制作、口头表述等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也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针对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1-08-28)[2013-03-04]..

[9]胡静,季兰芳,方志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0,(4):155-157.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近年来,教育观处于转换期。和以往占主流的“客观主义教育观”不同,推崇培养学生自主性、协作性学习的“建构主义教育观”正在不断受到关注。而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已然成为人们在当前建构主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的一条基本思路。这条思路在基于问题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模式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PBL,最初研究起源于美南伊利诺大学基于问题学习研究所所长Barrows教授的发现。20世纪60年代后期,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在Barrows教授的协助下,开发出问题式学习。它是将学习“ 抛锚” (anchor) 于具体的问题之中的一种情境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随后,这种教学方式很快推广到了教育、管理、工程、心理等其他专业的教学中。

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它设计真实性任务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最早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用类比研究的方法,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可以以设计项目或案例为先导,在具体的情境中设置可以覆盖到教学知识点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分工合作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做有侧重点和针对性的评估来强化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在教学中兼顾学生建构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指向是协同的。

二、环艺类家具设计课程中的PBL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不同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有所不同,工业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主要侧重于家具的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几个部分,培养学生家具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功底和能力;而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主要侧重于家具发展历史(各时期家具造型特点与风格)、家具的空间尺度、家具的视觉设计以及家具与整体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着重培养学生家具造型设计能力和利用家具作为主要陈设和配饰组织空间形态、塑造空间性格和氛围的能力。

所以,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与工业设计专业以产品设计课程为主甚为不同,也不可能像建立于我国日趋繁荣的家具产业基础之上的家具设计专业的家具课程内容那样系统和完整,家具课程在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以空间设计为主导。

(二)教学设计

PBL既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问题的设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而且我们应该注意到,如果完全从解决实际问题来组织知识,可能导致所获知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与问题的解决方面,应该综合考虑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1.问题设置阶段

基于上文分析,教师在设计和设置问题时,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基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应该使各问题之间所包含的学习议题(如专业概念、原理方法等)多次地相互邻接和交叉重叠、或者使问题本身涵盖的学习议题在解决过程中被多次经历。这是因为虽然不能确保学生在某一问题中实现该问题中所隐含的所有的知识目标, 但可以使概念在整个课程中的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中被学生反复经历,便于学生灵活地建构与应用知识。

在环艺类家具课程的阶段性作业中,可以作类似虚拟项目的设置:设定一个特定用途的空间,让学生为这个空间配置一组家具满足实用与审美的功能。然后由这个问题就可以延展出一系列的议题或者问题——“空间的性质和用途需要配置哪些实用性的家具?尺度如何?空间的整体风格与家具装饰风格的联系怎样?材质与结构如何选择和搭配?配置的家具在形态或者颜色、装饰之间怎样达成协调或统一?”等等。每一个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又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或矛盾,而且对于设计来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具有唯一性,一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具有变化性和多样性的乐趣。这也成了学习中设计创新的乐趣,这显然促进了PBL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当然在这其间起约束主导作用的还有功能上的合理性、人体工程学方面的原理以及一些美学法则、设计的基本原则等等。

2.问题解决阶段

(1)资料搜集

在议题或者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进入成立学习小组,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环节,这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自动的,由于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也体现了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主能动性和团队配合的特点和优势。但在这一环节开始之初,教师应该给一些经典参考书、文献资料和相关网站的信息,以提供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应该注意所给资料包含信息的完整程度,也就是说,教师给出的这些参考信息里应有意识的涵盖课程的主要教学点的知识内容。我们总结出环艺专业家具课程的主要教学点应覆盖以下几个方面:家具史与家具风格;家具尺度(相对建筑尺度与人体尺度);家具的材料、结构与工艺;家具造型设计及其与周围环境的搭配;家具模型制作等几个方面。

(2)交流汇报

问题的解决过程应设置阶段性的交流汇报环节,这样的设置方便教师集中地提供指导性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偏离教学目标的方向;再者由于学生选题和解决方案的多样性通过交流汇报的方式可以增加和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大单次辅导所涉及知识点的覆盖面。再有,在每组汇报和教师指导和点评的过程中,重点概念和原理重复交叉出现,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构建知识。在我们的教学改革尝试中一般分两个阶段:一阶段交流汇报的主题为问题解决方案的概述与整体思路分析;二阶段主题为问题解决方案细化后的结果。

就我们前文设置的问题而言,在第一个阶段,通常学生需要交流汇报的是他们选择布置的是何种空间,做何种主题或风格的设定,准备配置哪些家具与陈设,主要的色调定位以及为何做这种配置等等。此阶段的汇报材料形式以PPT为主。比如以下(图1阶段一汇报目录)展示的是一组学生在此阶段汇报材料的纲要:

在第二阶段,学习小组则需要汇报他们方案深化后的成果。主要通过设计概述、家具三视图、单体效果图、制作材料与工艺结构图解、与环境搭配效果图等进行汇报。此阶段的汇报材料形式以PPT或电子杂志为主。以下(图2阶段二汇报目录)展示的是为儿童房所做的家具设计及陈设的汇报材料目录:

这两个阶段的交流汇报过程中,会有其他小组的意见、建议和教师的指导性意见与建议,这两个阶段在某些情况下会有反复,比如某小组的解决方案偏题或方案细化的不够到位。总之,交流汇报过程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给小组后续的深入细化工作提供支撑和帮助。

(3)案例教学进行补充

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在第二阶段的交流汇报完成后,通常会用案例教学做一些教学内容的补充。包括学习小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遗漏或考虑不够完善的部分,然后对此问题提出或设置之初所预想覆盖的教学点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3.问题解决方案的评价

通过前面的交流汇报过程与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学习小组进一步深化方案。最后会配合模型展示与讲解做一次总体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包括学习小组之间互评和学习小组组员间互评两种模式)和教师评价。所占比例依次为30%、30%、40%。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组员间互评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反应学习小组成员在团队中的分工合作及解决问题有效性等情况。

4.小结

我们把PBL教学法应用于环艺类家具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三个环节:问题设置环节、问题解决环节和评价环节。实践表明,这种教学设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加快知识内化的进度、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环节的基本任务及其主要负责者,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情况如下图。

三、总结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是一种新式的且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并认可的学习理论。我们进行的PBL教学法在家具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正是对建构主义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传统的设计教学模式首先梳理和灌输系统的理论知识,再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在实际或虚拟的项目中消化所学知识;而PBL教学法首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针对问题主动搜集、构建知识,而后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导构建知识系统,全程主讲;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主抓两头:设置引导学习活动的问题,评估、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指导和支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

[2] 黄金丹.基于PBL的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3] 楚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定位思考[J].装饰,2004(10).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分组互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67-02

一、引言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是采矿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采矿类人才培养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1],它是一门主要讲授矿井内各种巷硐及采煤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及各种矿山灾害预测、防治方法的课程,具有力学基础要求高、内容抽象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2],教师要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出发,既要讲授书本的知识,又要引入当前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指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未来发展的方向[3],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目前,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倾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很高。一方面,教师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一定的教学技巧,并具备一定水平的教育学知识,能够会引导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另一方面,学生必须要喜欢所学专业,对所学的专业课程重视并有足够的兴趣。通过两年来的教学体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1.不能吸引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到课程内容上来。那些喜欢所学专业、认真听讲的学生基本都坐在前排,能较好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对专业兴趣不高、不想听讲的学生多坐在后排,专心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能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由于现在多为大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2.学生上课走过场。由于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期末考试成绩占70%甚至更高,有些学生上课抱着走过场的心态,只为获得平时成绩,看似出勤率很高但学习效果不理想。

3.实验课流于形式。“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的实验课由于多用到相似材料模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设施搭建模型,观察模型的变化,学校没有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参与,这就使得实验课变成了参观课,学生只是跟着实验室的教师参观一遍早已搭建好的模型,缺少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产生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上课内容和最终考试的内容在课本上90%以上都能够找到,只要考试前突击复习,是否认真听讲、做笔记对于最终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实验教学不计入考试成绩,难以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

总体说来,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成为教学的主体,大部分学生仍然是“让我学”而不是“我要学”。这一现象不仅是“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这一门课上存在,在其他专业课上也时有发生。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分组互动教学法

分组互动教学法是通过分组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由原来的单个被动接受转变为团队合作的主动学习。通过建立学生学习小组,改变原有的学生各自学习的状况。课程中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实验问题都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单位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分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分组互动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分组设计。学生通过分组组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人数在4~6人为宜,人数过少会缺少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过多则不能保证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问题的研讨中。分组后小组推选出组长,组长的任务是记录小组成员在小组课题研讨中所做的贡献。

对学生进行分组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团队问题研讨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学生单独回答问题时的恐惧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不敢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怕说错遭遇别人的耻笑,而作为一个小团体成员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他们可以在小组中积极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想法,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有助于得出更加有创意的结论来。

2.问题设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可设计的小组研讨的问题类型很多,主要有基础理论类、实验设计类和案例分析类三种。基础理论类是指围绕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找出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发展的历史和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工程实践的具体案例。例如,对于巷道锚杆支护这一知识点,可以提出“锚杆支护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对工程实践案例分析”这一问题,让学习小组成员通过文献检索整理成报告文件。实验设计类是指对于某一工程问题提出实验方案。工程问题的背景材料可由教师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的实验方案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搭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案例分析类是指对于某工程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给出解决方案。教师结合现场一些工程问题整理成背景材料交给学生,由学习小组给出解决方案。上述三类问题都需要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2~5周的时间形成报告文件和课堂汇报的PPT材料,并从学习小组中随机挑选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除了这类需要长时间来完成的题目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提出一些小问题,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讲授完巷道矿压显现规律这一章节后,在课堂上利用15分钟的时间,让各学习小组讨论绘制一幅关于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因为关于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的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更加简单直观,有助于学生对此知识的掌握,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头脑风暴”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一个人的想法总是不如一个团体的想法多,“头脑风暴”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掘学生们的创意,最后很可能得出出乎大家想象的奇妙结论出来,让学生们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3.教师作用。在分组互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原来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提问者和评判者。教师不再在课堂上按照课本的内容用大量的时间讲授基础知识,只是把重点内容进行介绍,更多的时间是将这些基础知识转变为一个个研究专题的形式交给学生学习小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主动学习。当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归纳提出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做小型汇报后,教师再对研究报告和汇报内容进行点评。

在分组互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保证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研讨中来,避免出现学习小组只关心自己小组分配到的问题而不关心其他小组的问题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在学习小组汇报后随机提问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在答疑时间让学习小组成员汇报自己在研讨问题中承担的工作和进度等方式来解决。

4.课程评价方法。分组互动教学法的课程评价方法是以学习小组平时成绩为主,兼顾实验成绩,期末考试为辅。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的现象。

分组互动教学法的课程评价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构成:平时成绩(30%)、学习小组成绩(30%)、实验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20%)。

(1)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堂问题的参与程度等组成,需要教师做好平时记录。

(2)学习小组成绩:主要包括本小组互评、外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本小组互评是小组成员对除自己外的其他组员根据其在问题研讨中所做工作的情况进行打分;外小组评价是其他小组根据汇报小组的汇报材料、汇报PPT制作情况以及汇报内容情况等对汇报小组进行打分;教师评价是教师对汇报小组进行打分。各部分的权重可以由教师自行掌握,在第一堂课时公布。

(3)实验成绩:由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室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

(4)期末考试成绩:试题内容侧重解决工程问题的案例分析题、论述题,减少名词解释等概念题。

四、结论

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分组互动教学法的实践后,学期末,学生们普遍反映采用此种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到更多、更广和更深的专业知识,并增强了文献检索、问题分析等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希望以后能够继续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分组互动教学法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王超.矿山地压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4):247.

[2]李兴伟,孙广义,陈刚.新形势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教学方法探讨[J].经济师,2013,(7):225-226.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关健词] 小组活动 内容 形式 反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大量使用pair work和group work等活动来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增加使用新学语言的机会,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更大空间,增强交际的真实感(Harmer.J,199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小组活动。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需要设计难度合适的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笔者将在下文呈现三个《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课堂小组活动的案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来探讨如何提高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一、从内容上看,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了教学目的了吗?

案例1:

[情景再现] 一位教师在教模块8第四单元的Important film events around the world时,在阅读前的导入阶段,开展了这样一个小组活动:Oscar Awards is very famous in the world. Please give the names of some kinds of awards of the Oscar Awards。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三、四分钟后陆续有学生给出了诸如最佳表演奖、导演奖、摄影奖等奖项及英文名称。学生在近十分钟的讨论发言中,能够积极参加,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分析与探讨] 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为目的设计了该小组活动。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问题确实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但是,通过对后面阅读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介绍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Berlin Film Festival等六个国际电影节的各自特点,并不涉及具体的奖项。该节课要求学生所掌握的词汇有finance,amateur,high-quality,distinguish,highlight,boycott等,在学生的表述中这些词汇都不用涉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所设计的小组活动,既不能在内容上激发学生的认知图式(schema),也不能够在语言知识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这样的小组活动与后面的阅读学习是脱节的,起不到有效导入的目的。

[方法与对策] 高中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考虑这个活动对整体教学目标的作用。在本案例中,教师给学生所扩展的内容,无论是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方面,都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根据教学目标,可以考虑让学生讨论这一现象:有不少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得大奖,而在国内却票房平平,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主题同阅读材料的话题与词汇等都有密切的关联,会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导入活动,可以使学生会意识到自己想表达和自己能够表达之间的差距,引起有意注意,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Swain,1995转引Shinichi Lzumi,1999)。

二、从形式上看,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了吗?

案例2:

[情景再现] 一位教师在教模块4第三单元Tomorrow’s world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活动: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me of our wildest dreams could com true in the future. Let’s predict what life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学生经过几分钟讨论后,给出了外星人将来到地球、机器人将控制世界及月球将成为人们新的旅游景点等答案。

[分析与探讨]教师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这一小组活动。这一活动构思巧妙,而且紧扣课文内容。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还是发现了问题:学生的陈述都是个人感受,而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讨论中,英语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常会代表组内其他同学发言,而英语能力弱的学生也乐于有人代劳,每次的发言的都被那几个英语能力强并且乐于表现的同学包办了。

[方法与对策] 为了避免英语语言能力强的学生主宰语言实践活动、语言能力弱的同学基本不发言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轮流担当发言人、记录者、信息提供者的角色,提醒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在其他同学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帮助,语言能力弱的同学要克服焦虑情绪,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常见的分组是就近组合:把座位相邻的学生组成一组,如同桌的两人组合和前后排两桌的四人组合。而我们知道,分组最好遵循互补的原则,这样分组使学生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程晓堂、高洪德,2006)。在本节课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适当调整学生座位,这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三、从反馈上看,生生、师生之间能相互学到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是要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合作、参与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陈仕清,2006)。

案例3:

[情景再现] 一位教师在教模块5第二单元The environment的Project部分,要求学生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后交流: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big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What 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o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不同小组分别选择了空气污染、沙尘暴、城市噪音、工业废气、白色污染等话题,在汇报中每个小组的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整堂课气氛很好,每个小组汇报后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一律评价为“Good”,“Wonderful”等。但是在听课中笔者还是发现,有时当一组学生在上面汇报时,下面的同学在低头看自己的材料,有些和同桌在悄悄交谈。

[分析与探讨] Project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多帮助,学生们的展示也很精彩,为什么部分学生不认真听呢?笔者认真观看了几组学生的表演,发现有不少学生不能完全听懂,只能猜测大概意思。主要原因有:1)有些学生在汇报时声音太小。2)有些学生发音不准,而且有些语句错误。3)在汇报中用了许多其他同学不熟悉的词汇。在讲台上的同学对汇报的内容是精心准备的,对汇报内容也是很熟悉的。那么,如何使他们的展示内容被其他同学充分理解和利用,成为相互学习的良好资源,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了。

[方法与对策] 在本节课中,汇报的同学为了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都查了很多资料,不少同学直接从因特网上查了相关的英文材料。在汇报时,如果学生能够将一些关键的和比较生僻的英语单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会更容易被大部分学生理解。另外,还可以要求听的学生必须对汇报者提问。授课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前对学生汇报的内容(特别是词汇和语句)把关,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及时、具体的评价,那么师生会共同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程晓堂,高洪德.理解与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与高中英语教师的对话.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仕清.英语新课程: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Harmer,Jeremy,(1991)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 医院 运营管理 应用

一、背景情况

医疗专家治院是我国公立医院管理的基本模式。医疗专业型专家管理医院有着精通医疗、熟知医院业务等多方面的强大优势。但在财务管理乃至经济运行方面需要得到相应的支持、协助。Y市人民医院自1999年1月起,坚持开展财务分析活动至今已走过17个年头。从清仓查库、核实资产,摸清“家底”,学习政策,调查研究,建章立制,开展分析活动,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措施,落实整改,促进发展,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分析的形式和内容从最初简单的表格分析到综合性分析,从小范围讨论会到经济工作研讨会不断丰富和提升;汇报的人员从当初的财务负责人到现在的财务科工作人员、医务科、人力资源科、院办公室、医学工程科、药学部、后勤管理科负责人等,参与分析汇报的部门、人员越来越多;阅读分析报告和听取分析汇报的人员从最早的部分院领导到后来的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工会干部、预算委员会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医技中层干部代表等核心管理人员80多人;17年的历练与沉淀,笔者所在医院财务分析工作走过了不断完善、自成体系、逐渐成熟、进步的过程,从单纯的财务分析发展到全院性经济分析的更高阶段。分析活动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医院发展建设的贡献等方面得到了与会专家、同事的认可和积极参与;得到了历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得到了市卫生局、市财政局领导和国内知名医院管理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取到了助力医院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的积极作用,发挥了参谋助手职能。

二、基本做法

1.笔者所在医院财务分析活动起步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补充完善,把财务分析工作提升为开展经济分析工作,并形成相应的制度

笔者所在医院于1999年起坚持开展财务分析活动,从每月开展简单的财务分析、编制《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表》向院领导汇报基本情况指标情况开始,逐步增加分析内容,召开小范围财务分析会,开展财务分析活动,于2003年制定了《医院财务分析制度》;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2006年正式召开首次经济工作会为标志,开展财务分析逐步发展到了开展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完善、创新,先后于2012年、2016年再次修订完善《财务分析制度》。

2.紧跟医院改革发展及管理需要,持续完善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和内容,实现了从财务管理走向经济管理、促进业务管理的重大突破

以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医院管理年”、“等级医院评审”、“大型医院巡查”、“公立医院改革”等医院管理及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丰富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补充增加分析的重点内容,但不局限于制度规范的指标分析。目前,分析的指标及内容涵盖医院资产负债情况、业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成本管理情况、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变动情况、医保管理情况、卫生材料使用管理、职工收入及纳税情况、“药占比”、“耗占比”、“检占比”完成情况以及患者费用水平等内容,形成了“以财务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分析指标体系,实现了从财务管理走向经济管理、促进业务管理的重大突破。

3.定期开展财务分析,并持续改进完善,使财务分析形成常态化

笔者所在医院第一份财务分析表――《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表》编制于1999年1月。17年以来,共计编制月度、季度或年度分析表205份。分析的指标不断增加和细化,从最初的18个指标增加到现在的151个,分析的内容从不断拓展、丰富,针对性逐年增强,从简单的与上年同期做比较分析,增加了执行预算、同行业对比、国家相关政策等分析。通过常态化的财务分析活动及时为院领导及各科室管理者提供大量详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使财务部门由核算、反映、监督的职能逐步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医院经济业务管理活动,发挥管理会计职能作用。

4.以科室成本核算数据为基础,深入科室调研、分析,指导科室日常经营管理,做到“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财务的本质是以货币作为标尺测量业务,客观反映业务事实。笔者所在医院财务科逐步转变观念,从成本核算入手、总结分析大量的财务数据,更是以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为晴雨表,对业务数据突出或异常的科室追踪深入分析,走出办公室,到临床医技科室调研学习,或以医院行政查房机会,加强科室交流沟通,紧密联系临床业务,掌握科室层面的经济管理第一手资料,使财务分析与实际业务相辅相成,推动科室管理,如神内一二科、普外一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在与财务科互动交流后科室运营管理趋于良好,甚至科主任被邀请至全院做科室管理经验分享。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以临床各科室管理的进步来推动全院经济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5.充分调研、精心准备,召开高规格、高质量的经济工作研讨会,汇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专家、管理骨干的智慧和力量共商医院改革发展大计,把财务、经济分析活动引向深入

从2006年召开首届经济工作会至今整十年,笔者所在医院的基本做法具体如下。

(1)会前充分调研学习,精心策划准备。首先由总会计师在大约三周前根据当前的形势、医院的目标任务及中心工作、管理难点要点等拟写分析活动计划,提请院长审核同意后召开财务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政策文件,讨论分析议题、材料获取途径、统计口径等,安排布置任务,做到分工明确,目标任务清晰。大约一周后,召开第二次讨论会,听取所有材料准备人员的情况汇报,进一步细化要求,明确需要补充或核实的内容指标等,安排制作PPT等汇报材料。第二周后要求材料准备人员提交PPT等汇报材料,逐一进行审核、协调统一,查缺补漏,避免相互矛盾、抵触,甚至违背医院管理要求、政策法规的观点和内容出现。第三周后按计划召开经济工作研讨会。会前,由总会计师将材料准备情况、分析会上可能提出的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等向院长做重点汇报,确定分析的深度或策略、引导的方向、注意事项等。

(2)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和策略开好分析汇报会和讨论会。会议的前半段为分析汇报会,首先要组织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或内部规章,了解形势、统一思想认识,集中智慧和精力;从宏观分析入手,以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或落实情况汇报为铺垫,以财务分析为基础,再具体分析汇报本次分析会安排的重点内容、计划解决的突出问题。做到由浅入深、从面到点,客观揭示存在问题或困难,提出改进意见、措施供与会专家、骨干讨论。后半段为与会人员交流发言讨论会,动员大家针对分析汇报中提出的问题或讨论提纲充分发言、献计献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贡献智慧。注重听取不同的意见建议,为达到凝集力量,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做好基础准备。

(3)由院长(主要领导)总结布置工作,安排整改落实。由记录人员把与会人员较为成熟的发言意见及院长安排布置的工作整理交总会计师审核,提出整改任务分解建议,由院长批示执行。

(4)向全院干部职工传达经济分析会的主要内容,动员大家当家理财,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由财务负责人及其他汇报人员把经济分析会的主要内容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汇报,同时,公布全院各科室的成本核算、业务指标完成情况等信息,汇报材料上传OA系统,供全院干部职工查阅、学习。通过中层干部向职工传达医院的管理要求及改进举措,动员干部职工关心医院发展建设,共同当家理财,齐心协力完成改革任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主要成效及亮点

1.院领导重视程度高,中层干部参与性强

不论是常规财务分析还是综合性的经济分析活动,都得到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特别是每年召开两次的经济分析会,每一次分析会院长、书记及其他党政领导班子全过程认真听取汇报和与会人员的发言,特别关注不同意见建议,站在医院发展战略的高度及时总结与会人员意见建议,引导与会人员以主任翁的姿态参与医院经济管理,为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做出贡献,并及时做出下一步工作安排布置;中层干部积极性也很高,主任们都很珍惜参加经济分析会的机会,并以此为荣。

2.定期财务分析报告及时高效,经济工作会规格、质量高

坚持17年的定期财务分析为院领导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为医院经济决策提供翔实的信息支撑。参加经济分析会的人员是院长书记及全体班子成员、工会干部、预算委员会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医技中层干部代表等核心人员,分析讨论的内容事关医院发展建设、准备的材料丰富、翔实,可见会议的规格质量之高。

3.财务经济分析不断深入人心,当家理财意识不断增强,营造了积极的财务工作氛围

17年的财务、经济分析活动,既宣传了国家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及时汇报沟通了医院的财务、经济工作状况,使院领导和干部职工了解财务工作,知晓国家财经法规,从而支持财务工作、重视经济管理,确立了财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共同理财当家意识,营造积极的财务工作氛围。全院职工有了诸如成本效益、资产管理、科室经营管理等意识,科主任及护士长在科室经营管理中时刻向财务科咨询,或主动邀请财务人员下科室进行调研交流,做到了以财务促进科室管理,以科室管理促进医院的共同发展。

4.财务经济分析有深度、有广度,改进措施能落实,起到了持续提升医院运营效益的助推作用

(1)不论是常规的财务分析还是综合经济分析会议都紧密结合医院业务发展、质量与安全、精细化管理发展战略、所处外部环境及政策要求进行专项专题分析汇报,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并结合数据深挖实际业务活动,找管理差距及优势,并提出管理建议。分析活动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敢于揭示问题、面对困难,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对于医院运营管理中被掩盖的问题,经过分析对数据与业务的深挖,揭示出其亏损的事实,便于管理者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2)财务经济分析活动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分析内容广,参与面广。涉及临床经济业务、医保、物价、卫生材料、设备、药品管理、成本管控、绩效管理、预算、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内容。随财务分析范围及内容的扩展,汇报人员不再局限于财务科,各行政职能科室主任、药学部主任、临床科室管理突出的主任均积极参与汇报,以各领域专业人员进行专题分析汇报,使财务分析活动更专业、全面,更贴合各领域的实际情况。

(3)分析活动提出的改进意见措施能落在实处。每次年度及半年度的财务分析会后提交详细的意见分解方案,从院级层面下发整改任务分解方案,指定牵头院领导及责任科室并限期整改,整改落实情况在下一次分析会上进行通报,使财务分析活动中发现的各项问题能逐一落实解决,真正起到助力医院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的作用。

5.锻炼了财务队伍,培养了年轻的经济管理人才

每一次分析活动使财务人员都有新提高、新认识,也为财务人员提供了发挥专业技能、创造管理价值的平台。如此高标准的财务经济分析活动锻炼了财会队伍,培养了一批爱学习、会思考、善分析、懂管理的年轻骨干。

四、下一步的思路及打算

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下一步打算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能力培养,打造具有专业水平、胸中有大局、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工具的复合型人才,财务人员的能力建设要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向医院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转变,才能不断适应新医改的要求。

第二,借助信息系统提高财务分析效率。2016年医院引进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HERP),逐步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模式,并将十多年财务分析思路植入系统,财务分析有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数据联动性更强,分析效率更高。

(李双云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赵晨羽.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构建探讨[J].中国商论,2016(22).

[2]叶燕红.论财务分析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作用[J].当代会计,2016(7).

[3]徐祖华.财务分析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18).

[4]吴春梅.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的作用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

[5]冯晓云.基于价值链管理的财务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4).

[6]杜曼,李翔.基于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财务分析改进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6,(8):94-96.

[7]骆水娣.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模式[J].中国总会计师,2015,(2):40-43.

[8]孙国珍.大型公立医院财务分析影响研究――基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视角[J].财会通讯,2015,(23):78-80.

[9]李亚琴.财务分析在医院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与实践探析[J].会计师,2014,(12):36-37.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第9篇

1.1实验内容安排综合性实验会提前2周通知学生,集中介绍实验目的、意义和要求,以及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等情况。实验操作安排学生每4人为1组,以对乙酰氨基酚为原料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备片剂,并对制备的片剂进行制剂通则检查和含量测定。检查内容包括外观、片重差异、崩解时限、脆碎度检查等内容,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根据百分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1.2实验实施过程实验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总体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等内容。根据内容制定出时间进度计划,主要包括制剂制备、检查和含量测定进度计划。在正式实验前,会集中进行学生汇报,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做到每个成员都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认真操作,做好数据记录。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主要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指导,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时,每组还需对该次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的、实验体会、实验产品展示等内容。

1.3实验成绩评定主要根据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程度来评价。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汇报情况(占20%)、实验课堂表现(占30%)、实验结果(占30%)、实验报告内容(占20%),根据该比例评定综合实验成绩。

2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

2.1实验内容安排设计性实验是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确立的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需要提前1个月通知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将学生4~5人分为1组,按设定的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源和处方设计、剂型的选择、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稳定性研究等内容[3]。

2.2实验实施过程教师对每组学生的书面实验设计报告先进行审阅,并在正式实验前安排时间进行实验设计汇报,重点是汇报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等内容。汇报过程中,引导讨论,其他学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建议等。通过汇报和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效果。要求实验设计存在问题的小组,课后查资料或讨论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填写实验任务书和实验室药品、仪器使用申请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实验记录主要包括实验项目、实验原理、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实验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总结,主要说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实验体会和产品展示等内容。

2.3实验成绩评定评价原则主要是判断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提高的情况。设计性实验的评定分值根据实验书面设计、汇报情况、实验情况、实验报告内容、最后的产品等内容,各占20%,给出综合评定设计实验成绩。

3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意义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思维,使学生实验思路不够开阔。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可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使仪器设备得到充分使用。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在查阅文献、实验操作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增强了科学研究能力,对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也起到了很多的铺垫作用,如选题思路、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写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帮助。

4结语

由于综合性设计实验主要由学生作为主体,完成实验准备到实验操作,所以实验前教师需再次强调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实验方案审阅,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督查工作,安排好小组实验负责人和班级负责人,以及要多准备实验方案,确保实验能安全顺利完成。另外,在学期实验初,教师应该针对所用实验室具备的实验条件向学生讲述清楚,使学生根据实验条件进行实验设计,避免实验期间耽误时间。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准备到实验成绩评定所需时间较长,教师的工作量会增加很多,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提出各种问题,对教师的知识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理念,重视科研素质的培养,以满足教学的要求。目前,《中药药剂学》课程实验教学还处于改革探索阶段,随着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对中药学人才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还需进一步改革完善。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第10篇

设计实用性强、结果可靠稳定、实验材料简单易得的实验内容是关键。生物化学实验涉及的技术比较多,如提取、离心、破碎、沉淀、膜过滤、层析、电泳、干燥等。高职卫生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尚未完全摆脱高中时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为此,我们依据理论知识整合实验项目,且实验涉及内容不能太广泛,不同专业实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2.1课前讨论,课堂汇报

教师理论课讲解结束后,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查找资料,分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其实验方案进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需在课堂上展示小组设计方案,包括查找资料、讨论过程、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设计与思路、可行性等。在实验完成后,各小组还需对实验与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展示个人风采。

2.2实验前准备

每次实验前,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出2~3天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准备实验所需试剂,调试所需仪器设备,遇到问题向教师及时请教。这样就能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实验全过程,巩固实验相关技能。

2.3学生参与评价

课堂上学生汇报后,让各小组互评,对实验设计、准备、结果进行打分,让学生看到别组实验的优劣及与自己小组的差距,相互学习,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3教师给予充分指导

在实验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索,反对相互模仿、抄袭。如果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要指责学生,应教会其分析、总结。如果实验需用到较复杂的仪器设备,教师课前单独进行讲解和演示,以保证课堂进度。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过于繁琐,可让学生适当改动,也可让学生课余时间以兴趣小组形式操作一次,并与课堂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评价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为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情况。综合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强化过程性评价。因此,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合作讨论、实验设计、小组汇报等环节。

5小结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使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和投入精力明显增加,学生测评反馈也很好。学生能够逐步学会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和总结与反思。同一实验,学生的设计思路各有不同。比如在RNA的提取与检测实验中,有的小组设计用苯酚法从猪心中提取RNA,并用定磷法和定糖法检测;也有小组用盐溶液对酵母细胞破壁后提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浓度测定。学生在汇报和听取其他小组汇报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综合设计性实验也增加了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增强了学生合作能力和班级凝聚力。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适时指导学生。此外,学校也需不断更新硬件设施,补充新的仪器设备与实训材料,供学生实验使用。目前,我校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展较好,后期该模式可逐步向其他学科推广,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思路,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医护工作者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防控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爱国卫生季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