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安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2 17:27:38

文物安全管理

文物安全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防火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公安消防的重要职责,对于我国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文物古建筑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从消防防火的前期预防到火灾的救援,以及事后的处理等,都应该有一整套健全的机制,从而切实保障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运行。

1.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特点

文物古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主要是因为其建筑材料为木材,根据我国消防的耐火等级划分属于三或四级耐火等级,所以发生火灾的系数较高。文物古建筑在布局上也不利于消防防火,因为受到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且消防理念较弱,所以布局比较紧凑,没有预留消防通道,一旦发生火灾,将为消防救援带来很大的难度。而我国的文物古建筑一般都建造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依山而建,一旦发生火灾,消防救援在时间上会有所延迟,会耽误消防救援的最佳时机。

2.文物古建筑容易引起火灾的原因

2.1 建筑材料和建筑布局

文物古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由于其结构形式主要是木构架,在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其木材中的含水量大大降低,在木材干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火灾。而在文物古建筑中所使用的木材大多为松、柏、杉、楠等材质,尤其是松树和柏树,其中含有大量的松油,一旦发生火灾,将会迅速蔓延,为火灾扑救带来很大的难度。古建筑大多数通风条件都较好,一旦发生火灾,不仅炎热蔓延较快,而且燃烧十分迅速,再加之屋顶较为严实,发生火灾时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从而形成立体燃烧。当前我国古建筑多以单位建筑为主,各单体建筑共同组成各种庭院,一旦有一体起火,则毗连的建筑都会大面积燃烧,从而导致火势很难控制。

2.2 管理不力

当前文物古建筑在管理方面存在分工不明及责任不清的问题,部分主管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文物古建筑的安全管理较为忽视,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再加之群众文物保护意识较差,在火源及电源管理方面不严格,缺乏责任主体意识。部分文物古建筑中消防设施数量不足,缺乏消防水源。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文物古建筑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火灾,从而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3.加强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安全的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相关部门职能

要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明确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职能部门。落实好相关部门的职责。健全管理机制,普及消防知识,努力预防火灾发生。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古建筑文物消防安全难点问题。依法解决古建筑文物保护维修经费问题。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工作;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本单位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夜间巡查制度,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制订灭火应急方案,并组织、灭火疏散演练。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消防防火宣传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工作中,形成群防群治的消防防火局面,以此来确保古建筑消防自救能力的提高。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要依据,坚持保护与整改相结合,在利用的基础上重视管理工作,以此来有保障古建筑的安全,有效的防范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地实现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为了做好消防防火安全防范工作,对于文物古建筑需要定期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消防安全自查,重视古建筑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和教育,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及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努力提高人们对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意识,落实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发动群众的力量,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来提高人们对文物古建筑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自觉参与到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来,有效地保障古建筑的安全。

3.3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很大一部分古建筑所处位置较为偏僻,部分位于高山之颠,由于受制于地理位置及客观条件等因素的诸多限制,一旦古建筑发生火灾,完全依赖于消防力量来扑救无法及时消除隐患,因此需要对自身消防设施进行完善,从而使火灾在初期即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能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位于城市中的古建筑,需要充分地利用市政供水管网来安装消火栓,并将消防设施配备齐全,保证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对于处于山区及郊区的古建筑,需要修建消防水塔及消防水缸,确保消防应急用水需求。

3.4 加强电源和货源管理

在古建筑内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严格进行用电管理。对有雷击危险的古建筑,要安装避雷设施,并定期检测和维修。在古建筑内严禁堆放柴草、木料及汽油、液化气等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吸烟、燃放和焚烧,要指定远离古建筑的焚烧点,并定人定岗负责管理,确保消防安全。

结语

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防火安全工作要给予充分地重视,针对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有效地保证文物古建筑的安全,确保这些民族瑰宝能够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波.浅谈文物古建筑消防管理做法及预防对策[J].科教文汇,2008(29):20-22.

[2]贺煜华.古建筑防火策略的讨论[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1):31-33.

文物安全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防火

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公安消防的重要职责,对于我国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文物古建筑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从消防防火的前期预防到火灾的救援,以及事后的处理等,都应该有一整套健全的机制,从而切实保障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运行。

1.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特点

文物古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主要是因为其建筑材料为木材,根据我国消防的耐火等级划分属于三或四级耐火等级,所以发生火灾的系数较高。文物古建筑在布局上也不利于消防防火,因为受到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且消防理念较弱,所以布局比较紧凑,没有预留消防通道,一旦发生火灾,将为消防救援带来很大的难度。而我国的文物古建筑一般都建造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依山而建,一旦发生火灾,消防救援在时间上会有所延迟,会耽误消防救援的最佳时机。

2.文物古建筑容易引起火灾的原因

2.1建筑材料和建筑布局

文物古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由于其结构形式主要是木构架,在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其木材中的含水量大大降低,在木材干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火灾。而在文物古建筑中所使用的木材大多为松、柏、杉、楠等材质,尤其是松树和柏树,其中含有大量的松油,一旦发生火灾,将会迅速蔓延,为火灾扑救带来很大的难度。古建筑大多数通风条件都较好,一旦发生火灾,不仅炎热蔓延较快,而且燃烧十分迅速,再加之屋顶较为严实,发生火灾时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从而形成立体燃烧。当前我国古建筑多以单位建筑为主,各单体建筑共同组成各种庭院,一旦有一体起火,则毗连的建筑都会大面积燃烧,从而导致火势很难控制。

2.2管理不力

当前文物古建筑在管理方面存在分工不明及责任不清的问题,部分主管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文物古建筑的安全管理较为忽视,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再加之群众文物保护意识较差,在火源及电源管理方面不严格,缺乏责任主体意识。部分文物古建筑中消防设施数量不足,缺乏消防水源。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文物古建筑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火灾,从而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3.加强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安全的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相关部门职能

要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明确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职能部门。落实好相关部门的职责。健全管理机制,普及消防知识,努力预防火灾发生。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古建筑文物消防安全难点问题。依法解决古建筑文物保护维修经费问题。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工作;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本单位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夜间巡查制度,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制订灭火应急方案,并组织、灭火疏散演练。

3.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消防防火宣传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工作中,形成群防群治的消防防火局面,以此来确保古建筑消防自救能力的提高。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要依据,坚持保护与整改相结合,在利用的基础上重视管理工作,以此来有保障古建筑的安全,有效的防范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地实现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为了做好消防防火安全防范工作,对于文物古建筑需要定期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消防安全自查,重视古建筑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和教育,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及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努力提高人们对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意识,落实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发动群众的力量,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来提高人们对文物古建筑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自觉参与到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来,有效地保障古建筑的安全。

3.3加强消防设施建设,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很大一部分古建筑所处位置较为偏僻,部分位于高山之颠,由于受制于地理位置及客观条件等因素的诸多限制,一旦古建筑发生火灾,完全依赖于消防力量来扑救无法及时消除隐患,因此需要对自身消防设施进行完善,从而使火灾在初期即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能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位于城市中的古建筑,需要充分地利用市政供水管网来安装消火栓,并将消防设施配备齐全,保证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对于处于山区及郊区的古建筑,需要修建消防水塔及消防水缸,确保消防应急用水需求。

3.4加强电源和货源管理

在古建筑内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严格进行用电管理。对有雷击危险的古建筑,要安装避雷设施,并定期检测和维修。在古建筑内严禁堆放柴草、木料及汽油、液化气等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吸烟、燃放和焚烧,要指定远离古建筑的焚烧点,并定人定岗负责管理,确保消防安全。结语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防火安全工作要给予充分地重视,针对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有效地保证文物古建筑的安全,确保这些民族瑰宝能够传承下去。

作者:王强 单位: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

[1]吴波.浅谈文物古建筑消防管理做法及预防对策[J].科教文汇,2008(29):20-22.

[2]贺煜华.古建筑防火策略的讨论[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1):31-33.

文物安全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字】文物;消防安全;管理

2011年2月7日,福州市鼓楼区法海路1号法海寺发生火灾,烧毁该寺大殿及法堂。2011年5月28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夷山余庆桥发生火灾,该大桥完全烧毁。文物单位接连发生火灾,充分暴露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文物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作为,深刻吸取火灾事故教训,认真分析辖区文物单位的消防安全形势,督促文物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全力预防文物单位火灾的发生。以南平为例,全市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3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3处,这些文物单位大多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木拱廊桥、众多寺庙和宗祠都是木质结构,大多地处偏远的农村,一旦失火,损失惨重。

1 2011年,南平文化、消防部门联合对全市473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逐一进行了检查,各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火灾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不到位。部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不到位,未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不懂得文物的火灾危险性和重点部位,没有掌握消除文物火灾隐患、处置初起火灾等基本技能。

1.2 建筑耐火等级低。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都为木质结构建筑,年代久远,木材干燥,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火势迅速蔓延。

1.3 消防灭火设施配置不足。部分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配置必要的灭火设施,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失去了灭火的最佳时间,特别是离消防站较远的文物保护单位,道路崎岖,现场消防用水不足,即使消防车到达现场,也无法正常开展灭火救援。

1.4 在建筑内使用明火和大功率电器。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使用香烛和长明灯进行祭祀活动,一旦香烛和长明灯翻落很容易引燃周围可燃物,酿成火灾。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内还住有居民,平时需要使用液化气和大功率电器,且防火意识较差,加之不良的用火和用电习惯容易引发火灾。

1.5 电线未穿管保护。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电线已老化,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已对电线进行穿管保护,但是居住在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居民私自对线路进行改动,造成部分电线未穿管保护,一旦电线出现故障,很容易引发火灾。

1.6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虽然部分文物保护单位配置了消防设施,但是由于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平时没有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甚至不会正确使用消防设施,发生火灾时无法使用现有的消防设施有效进行灭火。

1.7 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违章搭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人员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违章搭建,从事生产和生活作业,且这类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差,对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发生火灾后容易蔓延至文物保护单位。

2 各地发生的文物保护单位火灾,已经对文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笔者根据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文物保护单位防火工作要点:

2.1 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文物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制定场所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督促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2 加大文物单位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消除文物保护单位的火灾隐患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定期对文物单位内的电线进行更换;禁止在文物单位内使用长明灯、祭祀香烛、液化气等明火;禁止在文物保护单位内堆放可燃物品如柴火等;尽量不要让居民居住在文物单位内,杜绝因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的火灾;尽量不要在文物单位内安装大功率电器,杜绝因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的火灾;禁止在文物单位内和周围违章搭建,确保文物单位与周围建筑有一定的防火间距。文物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力度,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指导文物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并依法督促整改;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文物单位,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协调解决。

2.3 配置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文物保护单位应当设置消火栓、消防水池和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和器材,偏远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尽可能配置消防水泵,成立义务消防队,提高火灾自救能力,木质结构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后的蔓延速度极快,必须依靠单位自身的消防设施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尽可能的减少火灾损失。经济条件较好的文物单位还可以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如上海市政府在部分木屋毗连区安装了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多次火灾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火势蔓延得到控制,甚至直接被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扑灭。

2.4 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首先,应当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防火意识,定期对文物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其次,应当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灭火能力,在发生火灾时能够正确使用已有的消防设施灭火,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

2.5 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金投入。配置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安排人员管理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只是一味的强调工作重要,确没有资金投入,那么文物保护工作也只是一纸空文。

2.6 明确发生火灾的责任。要保护好文物保护单位,还必须要明确责任人。如果权责不明,工作可做可不做,发生事故后,与己无关,当然就没有人会认真负责的开展该工作,只有明确了相应的责任人,如果是因为工作原因,那么发生火灾后就必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那么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就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文物。

文物安全管理范文第4篇

一、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特点

1.古建筑物年代悠久,建筑物多为易燃材料。古代建筑不同于现代建筑物,古代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其材料一般都是比较耐用的油脂木材,因为年代悠久,建筑木材早已风干,所以非常容易燃烧。同时古建筑为了体现其装饰的美观性,多采用油漆涂刷,一旦发生火灾,其蔓延速度不可估量。而且在庙宇中很多用于佛事的香火都存在严重的火灾安全隐患,这些都给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2.古建筑物的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古建筑在结构和布局上都比较密集,其组成是以单间构成单座建筑,然后单座建筑又构成庭院,整体建筑缺乏消防通道、防火间距等,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不便于安全疏散,而且还很容易使得连片的建筑着火,造成严重的人财损失。3.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导致火灾救治困难。古代庙宇等多建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地带,这样虽然可以为僧侣的修行提供静谧的环境,但是却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古建筑内多缺乏消防水源,再加上消防设施的不完善,一旦火灾发生后果严重。古代建筑在设置进出口的时候,往往都只设立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而且还会设置门禁装置,一次进出一人,入口不能出,出口不能进,如果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古建筑烧毁损失还会发生人员踩踏事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古建筑消防安全发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的影响由于古建筑具有的地理特点,一般都是建在比较高的台基之上,单位或建筑群屋体高大,周围古木参天。有的位于平原河湖岸边,由于其接触点高,木质干燥,地处雷击多发区,所以极容易发生雷电火灾。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对古建筑消防安全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雷击火灾只是其中一个,还有朽木遇氧燃烧、泥石流引火以及地震引致火灾等。2.生活用火不当生活用火,包括照明、取暖、热水、吸烟、沏茶等方面的生活用火,都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古建筑游客众多,经常会有游客将火种随意遗留在建筑内,加上寺庙的特殊性,很多僧侣缺乏相关安全知识,对消防安全疏于管理,这些都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因素。3.宗教各种活动用火隐患烧香拜佛一直以来在民间广为流行,所以在古建筑中宗教活动的开展需要烧香化纸、燃点蜡烛,包括灯节上的大型用火活动。一般还有定期举办庙会,临时性的超度等宗教用火活动,这些宗教活动都会带来一定的火灾隐患。4.电气火险电气在古建筑以及文物单位使用极为普遍,包括做饭、照明以及烧锅炉等,还经常用于宗教活动中,在庙宇展示厅以及殿堂之中装设彩灯、霓虹灯等,这些设施的线路又较长,火灾危险性极大,电气引起的火灾所占比例很大,不容忽视。

三、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1.生活用火的预防和管理从最多的炊事用火开始着手,主要是做好炉灶的选址和筑造方面的预防工作。对于灶房的选址一定要远离文物古建筑集中的地域。加强对做饭的管理工作,保证做饭时油汤不可过满,严防浮油过溢引起火灾,即使引起火灾也不能惊慌,应该迅速盖上锅盖,尽快使炉火熄灭。照明灯火的预防和管理,在较为偏远的庙宇中会经常使用油灯、蜡烛灯等,在使用这些灯照的时候要远离可燃、易燃物质。在油灯上用灯罩保护,不可使用纸质的灯罩,将油灯和蜡烛固定放置,及时清理油垢,在添加灯油前时应该先将灯火熄灭。取暖用火,火炉、火坑等都是主要的取暖方式。要严格要求火炉的设置,在木质地板上设置火炉时必须要用砖垫成一定高度的隔热层,炉口上部要垂吊一定厚度的隔热板。在使用火盆取暖时不得直接将火盆放在木架或是木质地板上,应放在不能导热的台基上。在使用手炉时不能随意放置,更加不可以在手炉上或是旁边烘烤衣物等。对于其他用火,比如燃放烟花爆竹、电热驱蚊拍等应该予以杜绝。2.宗教活动火灾的预防及管理由于我国宗教派系较多,所以日常宗教活动比较盛行。在任何的宗教活动中都少不了火的使用。在寺院、道观的殿堂之内会设置相应的香炉、蜡烛、长明油灯等,这些都是长年累月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加强对殿堂内外的巡视工作,改进在殿内烧香、燃蜡、点油灯,可以在殿堂以外的安全地段设置焚香炉亭,并且安排专人看管,做到人离火熄,不得将明火引入殿中。在距离殿堂较远的安全区域,设置安全坑,将每天清理的蜡烛残迹、香头彻底倒入坑中,防止死灰复燃。最后还要在寺庙中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在各个文物古建筑出入口放置醒目的防火宣传标识、安全警示以及做好友情提示。广泛宣传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而且还可以定期组织僧侣进行学习安全知识,进行模拟消防演练等。3.自然火灾的预防及管理自然灾害主要是针对雷电火灾的发生,因为古建筑物一般都很高大,接触点比较高,尤其是在雷雨交加的季节很容易遭受雷电的袭击,所以要针对古建筑设置相应的防雷装置。不管使用什么样的避雷针,都要做好必要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对于装有防雷设施的古建筑物,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尤其是在雷雨季节来临之前进行详细的检查,检查每个明装导体有没有锈蚀、损伤、折断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同时还要对接触地面的装置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保证电阻在安全范围内。4.文物古建筑电气火灾的预防及管理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安装电气设施,在安装前必须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文物古建筑的电气设施工程,必须由实践经验丰富且技术力量雄厚的电气工程部门承担。在安装工程结束以后,要经过供电部门和消防监督部门共同检查验收,直到交叉结果合格以后才能通电使用。在古建筑群中的各个殿堂、庭院中只要是使用了电照明的,都要在室外安装开关箱,做到人离电断,而且线路保险装置要使用安全材料。最后严禁在文物古建筑内随意接电线或是增添不必要的照明设施,如果确实需要接线时,要严格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实行,在安装时要使用合格的器材,不得在易然物质上方安装。

四、结语

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的管理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文物古建筑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近些年来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的事件屡见不鲜,所以要加大对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做好预防工作,消除各类隐患火灾的存在,使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永久的传承。

文物安全管理范文第5篇

一、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特点

1.古建筑物年代悠久,建筑物多为易燃材料。古代建筑不同于现代建筑物,古代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其材料一般都是比较耐用的油脂木材,因为年代悠久,建筑木材早已风干,所以非常容易燃烧。同时古建筑为了体现其装饰的美观性,多采用油漆涂刷,一旦发生火灾,其蔓延速度不可估量。而且在庙宇中很多用于佛事的香火都存在严重的火灾安全隐患,这些都给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2.古建筑物的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古建筑在结构和布局上都比较密集,其组成是以单间构成单座建筑,然后单座建筑又构成庭院,整体建筑缺乏消防通道、防火间距等,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不便于安全疏散,而且还很容易使得连片的建筑着火,造成严重的人财损失。3.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导致火灾救治困难。古代庙宇等多建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地带,这样虽然可以为僧侣的修行提供静谧的环境,但是却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古建筑内多缺乏消防水源,再加上消防设施的不完善,一旦火灾发生后果严重。古代建筑在设置进出口的时候,往往都只设立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而且还会设置门禁装置,一次进出一人,入口不能出,出口不能进,如果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古建筑烧毁损失还会发生人员踩踏事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古建筑消防安全发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的影响

由于古建筑具有的地理特点,一般都是建在比较高的台基之上,单位或建筑群屋体高大,周围古木参天。有的位于平原河湖岸边,由于其接触点高,木质干燥,地处雷击多发区,所以极容易发生雷电火灾。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对古建筑消防安全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雷击火灾只是其中一个,还有朽木遇氧燃烧、泥石流引火以及地震引致火灾等。

2.生活用火不当

生活用火,包括照明、取暖、热水、吸烟、沏茶等方面的生活用火,都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古建筑游客众多,经常会有游客将火种随意遗留在建筑内,加上寺庙的特殊性,很多僧侣缺乏相关安全知识,对消防安全疏于管理,这些都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因素。

3.宗教各种活动用火隐患

烧香拜佛一直以来在民间广为流行,所以在古建筑中宗教活动的开展需要烧香化纸、燃点蜡烛,包括灯节上的大型用火活动。一般还有定期举办庙会,临时性的超度等宗教用火活动,这些宗教活动都会带来一定的火灾隐患。

4.电气火险

电气在古建筑以及文物单位使用极为普遍,包括做饭、照明以及烧锅炉等,还经常用于宗教活动中,在庙宇展示厅以及殿堂之中装设彩灯、霓虹灯等,这些设施的线路又较长,火灾危险性极大,电气引起的火灾所占比例很大,不容忽视。

三、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1.生活用火的预防和管理

从最多的炊事用火开始着手,主要是做好炉灶的选址和筑造方面的预防工作。对于灶房的选址一定要远离文物古建筑集中的地域。加强对做饭的管理工作,保证做饭时油汤不可过满,严防浮油过溢引起火灾,即使引起火灾也不能惊慌,应该迅速盖上锅盖,尽快使炉火熄灭。照明灯火的预防和管理,在较为偏远的庙宇中会经常使用油灯、蜡烛灯等,在使用这些灯照的时候要远离可燃、易燃物质。在油灯上用灯罩保护,不可使用纸质的灯罩,将油灯和蜡烛固定放置,及时清理油垢,在添加灯油前时应该先将灯火熄灭。取暖用火,火炉、火坑等都是主要的取暖方式。要严格要求火炉的设置,在木质地板上设置火炉时必须要用砖垫成一定高度的隔热层,炉口上部要垂吊一定厚度的隔热板。在使用火盆取暖时不得直接将火盆放在木架或是木质地板上,应放在不能导热的台基上。在使用手炉时不能随意放置,更加不可以在手炉上或是旁边烘烤衣物等。对于其他用火,比如燃放烟花爆竹、电热驱蚊拍等应该予以杜绝。

2.宗教活动火灾的预防及管理

由于我国宗教派系较多,所以日常宗教活动比较盛行。在任何的宗教活动中都少不了火的使用。在寺院、道观的殿堂之内会设置相应的香炉、蜡烛、长明油灯等,这些都是长年累月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加强对殿堂内外的巡视工作,改进在殿内烧香、燃蜡、点油灯,可以在殿堂以外的安全地段设置焚香炉亭,并且安排专人看管,做到人离火熄,不得将明火引入殿中。在距离殿堂较远的安全区域,设置安全坑,将每天清理的蜡烛残迹、香头彻底倒入坑中,防止死灰复燃。最后还要在寺庙中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在各个文物古建筑出入口放置醒目的防火宣传标识、安全警示以及做好友情提示。广泛宣传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而且还可以定期组织僧侣进行学习安全知识,进行模拟消防演练等。

3.自然火灾的预防及管理

自然灾害主要是针对雷电火灾的发生,因为古建筑物一般都很高大,接触点比较高,尤其是在雷雨交加的季节很容易遭受雷电的袭击,所以要针对古建筑设置相应的防雷装置。不管使用什么样的避雷针,都要做好必要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对于装有防雷设施的古建筑物,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尤其是在雷雨季节来临之前进行详细的检查,检查每个明装导体有没有锈蚀、损伤、折断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同时还要对接触地面的装置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保证电阻在安全范围内。

4.文物古建筑电气火灾的预防及管理

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安装电气设施,在安装前必须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文物古建筑的电气设施工程,必须由实践经验丰富且技术力量雄厚的电气工程部门承担。在安装工程结束以后,要经过供电部门和消防监督部门共同检查验收,直到交叉结果合格以后才能通电使用。在古建筑群中的各个殿堂、庭院中只要是使用了电照明的,都要在室外安装开关箱,做到人离电断,而且线路保险装置要使用安全材料。最后严禁在文物古建筑内随意接电线或是增添不必要的照明设施,如果确实需要接线时,要严格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实行,在安装时要使用合格的器材,不得在易然物质上方安装。

四、结语

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的管理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文物古建筑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近些年来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的事件屡见不鲜,所以要加大对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做好预防工作,消除各类隐患火灾的存在,使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永久的传承。

文物安全管理范文第6篇

一、加强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的意义和目的

县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省首批命名的“五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各时期历史文化遗址、遗迹、遗存极为丰富,地上地下文物众多,现已普查发现各时期文物遗址196处,其中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7处,县级文保单位12处,新发111处,这些文物是的宝贵遗产,更是三江地区古代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保护传承先民们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秀美、滨江古城,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我县的文物工作快速发展,形势喜人,初步形成了古代、近代和红色旅游发展框架,有效地带动了我县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适应我县近年来公路建设和城市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保护县内地上地下文物,各单位、各部门在项目批准前应依法征求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必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或落实相应保护措施后方可实施,避免造成一些遗址和保护性建筑人为消失。为此要进一步增加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逐步形成以县委、县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工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体系。

二、加强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的具体要求

根“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将县域内保护性建筑的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纳入全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各级领导工作的重要日程,做到依法科学保护、合理永续利用。

1、严格执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即:建设工程项目从最初规划开始,要吸收文物行政部门介入,实行规划前的把关审核。

2、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在项目批准前依法征求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必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并落实保护措施后方可实施。

3、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考古发掘要充分考虑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加强统一管理,落实审批和监督责任,具体工作由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责成文物行政部门予以实施。

4、对省级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已划定的保护范围(包括建筑、土地和附属设施,如:五国城城墙两侧20米内属于重点保护区),原则上不得进行各种工程建设和征用。极特殊情况如国家和省、市、县重点建设项目需征用时,应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征用。

5、县级保护性建筑主要分重点保护性建筑和一、二、三类保护性建筑四个类别,原则上不得随意征用。如遇重大建设项目或城市总体规划项目时,需由建设单位报请县文物行政部门和省文物行政部门核准,并提出保护性意见后,报请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批准,再报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签批后方可实施征用。

6、省级和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的管理权由省文化厅(文物局)授权县文物管理所实施管理,其动迁、征用审批权由省人民政府审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委、县政府授权县文物管理所实施管理,其动迁、征用审批权由县委、县政府审批,并报送省文化厅(文物局)备案。

7、凡涉及地上保护性建筑和地下文物勘探的基本建设项目、公路建设项目、林地、耕地建设项目,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房产住宅等部门,在建设规划、项目立项、土地征用、环保评估、房屋拆迁前,要严格执行文物部门提前介入的规定,对其工程项目进行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在进行必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对保护性建筑进行鉴定,提出具体保护意见后方可进行规划、立项、土地征用、环保评估和房屋拆迁等工作。

三、加强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的责任追究

1、县委、县政府责成文物行政部门对已消失的文化遗址、遗迹、遗存和县域内保护性建筑进行调查,对未经批准,未履行审批程序,人为造成遗址、遗迹、遗存和保护性建筑消失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处罚,并在全县予以通报。

2、对正在进行的基本建设项目未履行报批程序的,责令其履行程序,对坚持不履行的县委、县政府要对其进行责任追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收回建设项目、党纪政纪处分和经济处罚。

3、对今后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县委、县政府授权县文物行政部门按照《文物保护法》、《省文物保护条例》、《省文物调查勘探管理规定》和本实施意见严格执行。

四、命名县第三批一、二类保护性建筑

五、加强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的组织领导

1、明确责任,加强领导是确保县加强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永续利用的关键所在。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和中、省、市直驻依单位要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领导责任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县委、县政府成立县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领导小组,实行年度例会制,定期研究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管理,确保我县发展、建设、保护工作有效进行。

2、加大投入。县财政部门要将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重点保护性建筑和地上地下文物经费投入。

3、加大执法力度。按照《文物保护法》、《省文物保护条例》和《省文物调查勘探管理规定》,县公安局、行政执法局等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文物行政部门对人为破坏、损坏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的,要依法坚决打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对我县境内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的良好氛围。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进行阶段性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宣传部门要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全社会更多地了解我县保护性建筑管理和地上地下文物的分布情况,以及保护的意义和目的。教育部门要组织中小学生进行文物保护管理的教育,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广播电视部门要对已列入和新列入的保护性建筑和我县文化遗址、遗迹、遗存的分布进行公告,并适时开辟专栏、拍摄新闻专题等形式,介绍保护知识,弘扬保护典型,曝光破坏保护性建筑和地上地下文物安全违法行为及事件,使全社会逐渐形成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文物安全管理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文物保护和消防安全法律法规,认真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通过文物部门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强化消防安全监管,进一步督促文物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增强责任主体意识和防控火灾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确保国家文化遗产安全。

二、时间安排

××*年*月××日--××年××月××日

三、检查范围

本次检查的文物单位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是古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石窟寺),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现场等。

四、检查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

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

五、检查内容

(一)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岗位职责情况

1、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机构或者管理使用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现场是否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机构,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落实消防安全管理人;

2、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型古建筑群是否建立专职或兼职消防队伍;

3、是否明确岗位职责,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书。

(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档案建立情况

1、是否建立下列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防火巡查、检查;

消防(控制室)值班;

消防设施、器材维护;

火灾隐患整改;

用火、用电安全管理;

专职和兼职消防队的管理;

火灾应急预案演练;

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

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等。

2、是否按规定建立消防档案,消防档案是否完整、规范。

(三)消防设施设备及其使用情况

1、是否按相关要求安装火灾报警和灭火设施、设备;

2、是否按相关要求配备消防器材;

3、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和完好、有效情况;

4、消防水源、消火栓等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

5、是否设立必要的消防通道;

6、消防设施设备是否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完好有效;

7、消防控制室值班和设施运行情况。

8、职工对消防知识的掌握,对消防设施、设备、器材的操作使用情况。

(四)消防安全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情况

1、消防安全预案是否科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

2、是否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五)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情况

1、日常防火巡查、定期防火检查和抽查情况;

2、对火灾隐患是否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限期整改。

3、文物保护单位是否被用于生产、经营或者娱乐场所;

4、古建筑之间或毗连古建筑是否存在私搭乱建情况;

5、古建筑保护范围内是否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及柴草、木料等可燃物品。

(六)用火用电管理情况

1、是否按规定规范文物保护单位内旅游、宗教活动等用火、用电以及工程施工、生活用火用电行为;

2、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庙宫观是否按相关规定和要求,规范燃香活动。

3、古建筑内电气线路、设备安装敷设是否规范,是否定期检测。

(七)其他文物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情况。

六、组织实施

消防安全检查主要采取各文物单位自查自改、地方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检查、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重点抽查的形式组织实施。

(一)自查自改

由各文物单位对本单位消防安全状况进行全面自查,分析查找消防安全隐患,针对消防安全隐患,认真组织进行整改,并及时将自查及整改情况报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在文物单位消防安全集中检查期间各文物单位要至少开展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组织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演练。消防安全自查、消防安全演练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要做好书面记录备查。

(二)联合检查

由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组成文物单位消防安全检查组,对本行政区域内文物单位实施联合检查。对重大文物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的重大问题向当地政府报告或通报,并作为文物消防安全隐患整改重点督办单位进行跟踪督办。

(三)汇总上报

检查工作结束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对本辖区内文物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检查报告,并于2011年3月15日前分别以书面形式报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

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本辖区内被公安机关确定为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博物馆进行统计,填写《文物系统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统计表》(见附件),随检查报告一并报国家文物局。

(四)重点抽查

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联合组成检查组,适时对全国各地文物单位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和重点文物单位消防安全防范情况进行抽查,并将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

七、工作要求

(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预防和减少文物单位火灾事故发生,确保国家文化遗产安全,是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各地要充分认识当前做好文物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成立文物单位消防安全联合检查工作机构,制定详细、周密、具体的检查工作计划和措施,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检查到位,务求实效。

(二)加大整改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通过本次检查要切实摸清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的底数,督促文物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成立消防安全组织,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对发现的火灾隐患,要研究制定科学的整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坚决依法督促整改,切实提高文物单位的火灾防范能力,有效遏制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协同配合,形成长效机制

文物安全管理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文物保护和消防安全法律法规,认真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通过文物部门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强化消防安全监管,进一步督促文物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增强责任主体意识和防控火灾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确保国家文化遗产安全。

二、时间安排

年月日--年月日

三、检查范围

本次检查的文物单位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是古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石窟寺),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现场等。

四、检查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

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

五、检查内容

(一)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岗位职责情况

1、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机构或者管理使用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现场是否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机构,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落实消防安全管理人;

2、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型古建筑群是否建立专职或兼职消防队伍;

3、是否明确岗位职责,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书。

(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档案建立情况

1、是否建立下列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检查;

消防(控制室)值班;

消防设施、器材维护;

火灾隐患整改;

用火、用电安全管理;

专职和兼职消防队的管理;

火灾应急预案演练;

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

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等。

2、是否按规定建立消防档案,消防档案是否完整、规范。

(三)消防设施设备及其使用情况

1、是否按相关要求安装火灾报警和灭火设施、设备;

2、是否按相关要求配备消防器材;

3、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和完好、有效情况;

4、消防水源、消火栓等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

5、是否设立必要的消防通道;

6、消防设施设备是否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完好有效;

7、消防控制室值班和设施运行情况。

8、职工对消防知识的掌握,对消防设施、设备、器材的操作使用情况。

(四)消防安全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情况

1、消防安全预案是否科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

2、是否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五)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情况

1、日常防火巡查、定期防火检查和抽查情况;

2、对火灾隐患是否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限期整改。

3、文物保护单位是否被用于生产、经营或者娱乐场所;

4、古建筑之间或毗连古建筑是否存在私搭乱建情况;

5、古建筑保护范围内是否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及柴草、木料等可燃物品。

(六)用火用电管理情况

1、是否按规定规范文物保护单位内旅游、宗教活动等用火、用电以及工程施工、生活用火用电行为;

2、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庙宫观是否按相关规定和要求,规范燃香活动。

3、古建筑内电气线路、设备安装敷设是否规范,是否定期检测。

(七)其他文物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情况。

六、组织实施

消防安全检查主要采取各文物单位自查自改、地方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检查、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重点抽查的形式组织实施。

(一)自查自改

由各文物单位对本单位消防安全状况进行全面自查,分析查找消防安全隐患,针对消防安全隐患,认真组织进行整改,并及时将自查及整改情况报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在文物单位消防安全集中检查期间各文物单位要至少开展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组织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演练。消防安全自查、消防安全演练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要做好书面记录备查。

(二)联合检查

由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组成文物单位消防安全检查组,对本行政区域内文物单位实施联合检查。对重大文物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的重大问题向当地政府报告或通报,并作为文物消防安全隐患整改重点督办单位进行跟踪督办。

(三)汇总上报

检查工作结束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对本辖区内文物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检查报告,并于2010年3月15日前分别以书面形式报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

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本辖区内被公安机关确定为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博物馆进行统计,填写《文物系统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统计表》(见附件),随检查报告一并报国家文物局。

(四)重点抽查

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联合组成检查组,适时对全国各地文物单位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和重点文物单位消防安全防范情况进行抽查,并将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

七、工作要求

(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预防和减少文物单位火灾事故发生,确保国家文化遗产安全,是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各地要充分认识当前做好文物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成立文物单位消防安全联合检查工作机构,制定详细、周密、具体的检查工作计划和措施,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检查到位,务求实效。

(二)加大整改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通过本次检查要切实摸清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的底数,督促文物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成立消防安全组织,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对发现的火灾隐患,要研究制定科学的整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坚决依法督促整改,切实提高文物单位的火灾防范能力,有效遏制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协同配合,形成长效机制

文物安全管理范文第9篇

组织领导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第八条:“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明确“守土有责”、“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村(居)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切实加强各文物保护点安全管理工作,要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2、层层建立文物保护机构,全面推行文物安全责任制,确定各村(居)负责人和各文物单位及使用单位负责人为文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在本区域范围内实行逐级防火责任制和安全岗位责任制,建立保卫组织,配备足够的专职保卫人员负责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对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定期进行研究、部署、检查,确保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3、各村(居)、各文物单位及使用单位要建立文物安全保护组织,落实保护人员,并落实文物安全保护责任制。

责任目标

1、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树立全民文物保护知识,树立全民热爱文物、珍惜文物的观念,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文物保护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2、建立健全文物安全检查巡查、隐患整改、保养维护记录等制度,定期检查和重点抽查,开展全面细致的日常巡查,每年不少于两次的大巡查。发现隐患责令使用单位或个人及时整改,建立完备的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和安全保护巡查记录。一旦发生文物消防或者其他安全事故,要立即报警,同时启动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健全各项文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门卫、值班、岗位制度,文物安全管理制度,文物库房管理制度,m物库房管理人员制度,文物出入库登记制度,消防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工作检查、考核及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文物安全保卫人员培训制度,文物安全检查及事故隐患整改制度,重大案件、灾害事故、重大隐患报告制度,紧急情况及节假日工作预案,法人、分管领导、保卫机构安全责任制,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保持文物单位24小时值班巡逻和交接班制度。

4、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积极向上争取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经费,并上报当地政府将文物安全保护经费纳入每年财政预算;按《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确定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的风险等级,建立技术防范系统,设立防护区;文物库房“三铁一器”数量、质量达标,功能完善,未达到防护级别的展厅不得展出珍贵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报警装置与110联网,消防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完备完好。

5、清理在文物古建筑内设置的公共娱乐场所;拆除在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的违章搭盖;清除在古建筑周围存放的柴草、木料、纸箱、塑料等易燃易爆物品;改造在古建筑内未经套管保护、私拉乱接电气线路;规范文物保护单位的居民、寺庙、祠堂等宗教活动用火和生活用火行为;规范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器材。

文物安全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管理;科学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84-02

博物馆是文物、标本、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也是国家严加防护的要害部门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渴求也愈发强烈。这些渴求在了解历史、欣赏艺术、品味文化等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了博物馆,给博物馆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文博工作的前提就是安全,安全管理是确保博物馆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文物保护的永恒主题。只有文物安全有了保证,才能顺利开展其他各项工作。

2006年底,甘肃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开馆,与之配套建设的安防、消防系统也正式投入使用,使博物馆的安全保卫硬件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技防方面由原来的单纯依靠微波报警改变为针对周界、通道、重点部位的多种报警手段和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相结合。同时,结合人防、物防,对馆区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监控。为此,博物馆还根据岗位需要进一步充实了保卫人员队伍,并对保卫人员进行了专门业务培训。另外,还与保安公司签订安保服务协议,聘请保安公司对馆区进行安全巡逻、检查,真正实现了以人防为主,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为确保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和制度建设

文物工作,安全是底线,安全得不到保证,文物工作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多年来,甘肃省博物馆通过合理规划、及时请示、主动汇报等方式,在全馆牢固树立了安全是立馆之本、重中之重的思想,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安全问题想在前,安全问题放在前,隐患解决在事故前”的工作原则,把安全工作作为第一要务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常抓不懈,随时发现安全隐患,随时加以解决。

为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甘肃省博物馆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按照有关职责的要求和范围,结合本馆文物安全保卫工作要求,制定了《保卫处人员工作守则》、《监控中心管理规定》、《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博物馆保安守则》、《博物馆技防工作规则》等切实可行的安全保卫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有章可循、行之有效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实现了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从近几年发生的案例来看,许多发生案件的单位制度完备,但安全管理工作还是出现了问题。这说明尽管制定了制度,但具体工作中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安全措施没有落实。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坚决贯彻,严格执行,才能进行管理,落实岗位责任,严格按制度办事;建章立制,贵在检查落实。在每一季和年节假日,甘肃省博物馆安全保卫处都要对全馆进行全面的安全大检查,同时督促部室进行自查,并对检查有详尽记录和登记,对发现问题形成书面材料,上报馆领导,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对违规事项及时查处;建立了上下联动、步步为营的责任人制度,对任何工作、任何环节要指定到人、到事,明确主管、分管、具体实施人的责任和职责,确保“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在广大干部职工中逐步树立起安全无小事,人人遵章守纪,一切按章行事的良好风气,使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安全保卫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文物安全保卫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保卫队伍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干部职工防范教育,是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安全管理正规化建设,是关系单位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从近几年文博系统发生的文物被盗案件可以看出,由于安全保卫人员素质修养、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发生案件的不在少数。这就说明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对人员的要求很严格,一支政治可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安全保卫队伍是做好人防工作、保障文物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博物馆必须加强教育学习、培训和职业道德观建设,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安全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尽量细化、量化工作指标,使人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尽心尽职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加强技术防范建设,确保文物安全

新形势下,文物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除了提高警惕、加强责任心外,技术防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担负着人所不能及的工作。随着甘肃省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设备不断更新和完善,要求安保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了解、掌握更加先进的安防、消防报警监控技术,熟练、准确、规范的操作,强化防范手段。为此,甘肃省博物馆安全保卫处经常邀请施工方技术人员讲解系统原理及操作方法,以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果断采取措施的能力。同时,按照上级规定,监控中心24小时安排保卫专人值班。一旦接到防盗、防火报警信号,立刻对报警部位进行检查,反复核对,若有情况,立即通告相关人员,做好值班记录,确保文物安全。

近几年来,甘肃省博物馆从战略高度考虑安全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并将其纳入单位整体人才建设方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主培训、参观学习、实践锻炼、帮带指导、交流提高”等方式,加大对安全管理建设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关心安全管理队伍的成长进步,注重解决人员的实际困难和个人问题,是保证员工作用发挥的动力源泉,因此,博物馆安全管理工作要在“用人”的同时,不忘“关心人”,以期获得安全管理建设最大效益。

另外,加强保安队伍建设,明确保安在各个点的值班情况和夜间保安人员的巡逻路线、时间和次数,加强防范措施和对人员的检查,确保不出任何事故。

四、树立“文物安全,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

文物部门的首要任务是管理好文物,这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责任。所以,文物安全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都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现在文博单位保卫部门以外的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思想,认为文物安全是保卫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文物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物安全无小事,没有安全保障,没有安全的工作环境,还谈何研究,更谈不上发展文博事业。安全意识淡薄的危害性很大,不容忽视。没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责任心,工作当中难免出现疏忽,粗心大意,进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物安全人人有责。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始终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花大力气彻底改善了技防水平低下的面貌,先后投入资金,改善基础条件,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水平。同时,拥有了双监、周界等多种报警手段,防火报警系统也得到了改善,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多功能,不留死角的实时监控,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技术的报警系统,为文物安全防范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中,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安全工作向着科学化、有序化方向发展。

安全管理正规化建设是免费开放形势下亟待研究的问题,为此,博物馆要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创新理念,认真谋划和抓好具体工作,在发展中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努力实现“安全稳定,和谐进步”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亚武.安全工作是博物馆的立馆保障[J]. 黑河学刊,2009,(7).

上一篇:农业规划范文 下一篇:音乐艺术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