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20:23:40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关注民生,解决民困 现阶段,教育和医疗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两大民生问题,卫生职业教育是这两大民生问题的交叉点,发展好卫生职业教育对于服务群众,解除民忧、民困有重大现实意义。

①要想大力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就必须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作为办学理念贯彻深化。根据社会、市场、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卫生服务需求。②要实现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需要努力协调好不同专业、岗位之间的平衡,应当深入、扎实的推广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尤其是为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③建立健全卫生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引导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目前尚未制定职业资格规范的岗位,应当尽快建立起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以此来引导卫生职业教育全面健康、合理的发展,同时积极制定、调整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制度,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灵活的用人机制。

2.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深化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要实现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探索创新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医疗卫生专业自身特点、学科的发展趋势、社会医疗及卫生服务的需求,积极创建可满足社会及人民群众需求的医疗卫生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点,把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干,进行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努力构建素质、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其职业素质和能力。最后,组织一批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医疗卫生行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该标准来引导各个专业的科学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高等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全面教学改革。

3.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现阶段,由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许多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需求,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当不利,甚至会进一步对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建设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软硬件建设相结合,既要配备功能完善的硬件设施,又要加强对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要将学校的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相结合,教学与服务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

4.推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构建满足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倡导教师专业化是加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不二选择。

①教师专业化体现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教育性特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师应遵循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来教授医药护等卫生知识和技能,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医疗卫生技术专业人才。教师的专业化,有利于教师们积极探讨、交流具体的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探索教学改革方法,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以满足市场、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②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突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职业化特点。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要求教师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企业的文化理念,明晰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其应当具备的素质。

综上所述,在对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建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实现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

[2]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

面对21 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 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 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 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 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

[2]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5,(5)。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校; 班主任; 队伍现状; 建设策略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作为学生引路人的班主任队伍素质的高低事关学生的道德水准、是非判断能力、奉献精神、对待人生的态度。本人利用一段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对本地区主要8所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2、个别访谈

(二)调查数据特点

1、数据结构显示

调研班主任总人数:487人;

男女人数:男204人,占41.9%;女283人,占58.2%;

年龄层次:35岁以下占70%,35-45岁占28%,45岁以上占2%;

班主任任职年限:5年以下占70%,5-10年占26%,10年以上占4%;

职称结构:初级以下占60%, 中级占39%,高级以上占1%。

2、数据特点

(1)女班主任的比例高于男班主任

(2)35岁以下的班主任比例明显过高,年轻班主任是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的主力军。

(3)大部分班主任的任职年限低于10年,甚至是没有多少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新手。

(4)班主任队伍中中级职称以下的占绝大多数,高级职称在中职校仍当班主任比例太少,从调查数据显示仅占1%。

(三)班主任工作特征表现

1、如果可以选择都不愿意做班主任;

2、班主任工作量没有具体核定标准;

3、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

4、学校班主任告急,有人却没有人愿意当;

5、班主任工作时间长,如陀螺一般转着,身体疲倦,精神压力大。

(四)班主任队伍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

现阶段中职学校生源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纪律观念淡薄、文化基础低,对学习几乎没有兴趣,自我约束能力差,给班主任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

2、班主任自身层面

班主任琐事多,责任大,耗费时间多、精力多,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普遍特点。

(1)班主任工作心理压力大

班主任除了班级常规管理外还要从事一定量的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及其他需要完成的工作,双重角色的长期扮演让班主任倍感心理压力大,对班主任职业产生倦怠。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认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都不愿做班主任。

(2)班主任工作成就感较低

班主任管理一个班尽管只有几十个人,然而集体虽小,却五脏俱全,特别是职业中专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琐碎,与教学相比,成效很慢。

(3)班主任自身的不良思想阻碍班主任工作的发展

甚至有些班主任认为自己天生是当教师的料而不是当班主任的料,在这样不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对班级不会花费多少心思,甚至是不负责任,恶性循环,班级是越来越难管,班主任是越来越不想管。

3、学校管理层面

(1)班主任工作量核定不清,难以激励班主任工作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师除了要当班主任,还要参与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两课评比与五课调研、论文及课题,各项任务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而班主任工作的烦琐使得班主任根本无瑕顾及教学、教科研工作。

(2)缺少班主任激励措施,难以调动有经验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中职校由于生源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的确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建设中职校班主任队伍策略

(一)采取培训与自我提高方式弥补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不足

1、定期给班主任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邀请校内外德育专家给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班主任遇事处理的艺术水平与效果。

2、鼓励班主任通过写管理经验论文提高其管理水平

学校制订政策鼓励班主任撰写关于德育论文,发表或获奖将给予一定的表彰或奖励。

3、青年教师与老班主任结队

每一名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除了上岗前班主任培训外,让一名老班主任带一到两名新班主任,对年轻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进行手把手指导,提高他们遇事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管理工作能早点走入正轨。

4、定期举行班主任交流会

班主任交流会不仅说班级管理好的经验,更要说出班级管理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说出来后,班主任讨论共同针对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法,如果其他班主任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少走弯路。

(二)制定各项政策鼓励班主任提高工作积极性

1、细化班主任工作,缓解班主任心理压力

细化班主任工作,让班主任管理学生的白天学习与生活,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后,所有工作由宿舍管理员负责;校园内卫生承包给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做。

2、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

中职校通过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津贴,加大物质激励,扩大职称评定的班主任工作权重,加大优秀班主任资历政策。

(三)制定"班主任职级制",将班主任岗位等同专业技术岗位

1、将班主任工作年限视同专业技术职务的好处

青年班主任是现阶段中职校班主任的主力军,如何激励他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尽快成长并继续做下去,进而喜欢并擅长于班主任工作;此外老班主任是班主任队伍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吸引他们继续从事班主任工作,将班主任工作年限视同专业技术职务是一种策略。

2、班主任职级制的具体做法

中职学校管理层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专业技术职务级别,规定一定的班主任职级,享受配套的经济待遇和工作报酬。

(1)将班主任岗位划分成四个等级,即实习班主任、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和高级班主任。实习班主任工作满一年后,经学工处考核合格后可以晋升为初级班主任,享受初级班主任的各项待遇;初级班主任工作满5年后,经考核合格后并完成相应的关于班主任管理类的论文方可晋升为中级班主任,如果在任职期间因为班主任生病或生产等原因而暂时中断班主任工作,以后继续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可以累计折算;中级班主任累计任职4年后,经考核必须有一到两年为优秀或累计任职六年考核全部为合格方可晋升为高级。

(2)班主任职级制对应津贴

实习班主任每月基础津贴为400元,考核优秀加100元;中级基础津贴500元,考核合格加100元每月,考核优秀加200元每月;高级基础津贴600元,考核合格加100元每月,考核优秀加300元每月。

(3)班主任职级制考核办法

实习班主任、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及高级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等由学校管理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要求。

3、班主任职级制的可行性分析

(1)"班主任职级制"为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2)现行技术职务评聘过程中,对班主任工作年限有了一定的规定,一旦职称取得,将失去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动力;而班主任职级制的实施将给老班主任提供较高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

参考文献:

【1】 周瑞华,班主任工作现状及思考,《当代教育论坛》

【2】 雷蕴,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中的班主任工作,《卫生职业教育》

【3】 丁宇,“中职校”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4】 孙建波,基于学生视角下的班主任工作,《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5】 董正平,我国班主任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教育学术周刊》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作为校长,只有不断学习、充实和修正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努力践行校长领导力,用卓越的智慧、科学的方法带领学校全面发展,才能起到校长所应具有的灵魂作用、核心作用、主导作用。本文仅从提升校长策划力和变革力的视角,谈谈突破学校发展难题、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感悟。

一、精心策划,精准定位,突破职业学校发展瓶颈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这一决议和相关要求为职业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对推动职业学校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要想生存和发展,只有走苦练内功、提升内涵、塑造品牌、创建特色的道路,即在软实力建设上寻求突破和提升。因此,我们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调精准定位为“做精、做细、做强”。

1.“做精”,就是精心谋划。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奖励中去。为此,我们审时度势,决定把物流专业、计算机专业、汽车维修与营销专业等建设成为学校精品专业和优先发展专业。

2.“做细”,就是精细管理。在梳理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各项工作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在管理制度建设上,重过程、重细节、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提倡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做到最佳。

3.“做强”,就是增强凝聚力。一所学校凝聚力的强弱并不单纯取决于物质待遇的高低,而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文化。先进的学校文化可以使每个人在学校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特定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校长深邃的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它会形成强大的“思想磁场”,凝聚人心,聚合强大力量,把学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务实创新,力求变革,提升学校竞争力

务实创新、力求变革是对学校办学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遐想和标新立异;创新和变革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推动发展,前提是校长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变革求新的勇气。因此,创新与变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必须尊重实践,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创新精神。

(一)变革干部管理模式,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在职业学校发展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学校干部队伍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工作懈怠、推诿、不主动、不思进取的作风。为了强化干部队伍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采取了两大举措。

1.调整干部,改变管理方式。

调整了校区校长,确定了德育校长、教学校长、后勤校长等,实行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条块结合、纵横贯通”的管理模式。分条:校区校长主要抓落实,要求工作从布置到落实一竿子插到底,此为纵;分块:德育、教学、后勤校长兼管两个校区处组工作,负责布置、协调和监督,此为横。这种管理模式的改变,强化了干部的责任意识,使校长和校长办公会的要求、意图能够快速有效地执行,工作效率、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2.转变观念,建立学习型班子。

为了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管理方式,我们改变了校长办公会、校区行政会单一布置工作的性质,把它变成集学习、培训、研讨和工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实体。每一次校长办公会、校区行政会上都安排有针对性、有主题的学习和讨论,把务虚的思想沟通与务实的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在一起,力求练就一支团结、廉政、高效、开拓、受群众拥戴的好班子。

(二)创新职教德育模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坚持德育为先,确立了全面、全员、全程德育的教育模式。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特别重视对教师的德育培训和理论提升。全力支持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班主任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参加专题讲座,观看魏书生、任小艾等教育名家的讲座光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加强校本教材培训,组织班主任参加班会、主题教育活动的观摩研讨,举办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要求班主任坚持写德育工作反思和案例分析,倡导班主任走出去拜师学艺、参加德育科研。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别课题研究,撰写教育论文,每年召开德育研讨会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和机制保证,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水平有了显著增强和提高。目前,一支有创新意识、富有朝气、懂教育的德育队伍已经形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德育实效性显著增强,德育科研成果丰硕喜人。

2.创新德育内容,促进学生成才。

贴近社会要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围绕学生“会做人――立业之根,会做事――立见之本”,要求学生做到“三要”:“要有追求目标,要有一技之长,要有健康心态”。每年新生入学期间,我们在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用劳动模范的事迹激励学生树立追求目标,鼓励学生加强专业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为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青春期学生易发问题,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以健康心态迎接职校生活。

3.创新德育途径,坚持文化育人。

我校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坚持培育三种文化:通过个人文化建设,如文明礼仪活动等,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班集体文化建设,如竞赛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如大型活动等,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力求达到养成教育经常化、思想教育多样化、德育考核过程化、大型活动制度化、多彩活动系列化的目标。一年一度的军训、校园运动会、校园艺术节、广播操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深深吸引着学生;各种大型礼仪活动,使学生获得集体主义情感,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坚持多年的校园值周活动,提升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活动中,学生的六种意识显著增强:洁净整齐的卫生意识、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文明礼貌的礼仪意识、严格规范的自律意识、吃苦耐劳的劳动意识、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每年,我校精心组织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强化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纪律教育、生产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的熏陶,尽早接受企业文化,为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这些举措不仅有力地形成了我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也形成了“和谐、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铸就了“拼搏进取、永不满足、争创一流”的“慧翔精神”。创新,打造了魅力德育,提升了育人质量。

三、以实现“理实一体”育人方式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工作

我校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确立了“德技双优”(关注品德与技能培养)“理实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1.以特色项目带动专业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特色项目带动专业建设,引入先进的实训设施,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2.以“订单培养”方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实行二年级升学工学交替,三年级顶岗实习。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制定了《校内专业技能大赛制度》《教师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管理奖励暂行办法》等,校内常年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达到专业全覆盖、学生全参与,形成了重技能、学技能、练技能的氛围。

4.改进学生评价机制,开展学分制改革。

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发挥学生特长,提升学生自信。学生在社团活动、技能大赛、毕业设计、市场调研、论文撰写、作品展示中的表现均记入学分,让其特长得以展示,并将参与率、获奖率与教师考核、班集体考核、争先评优挂钩。

5.文化课和活动课相结合,专业课推行“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文化课教师定期组织学科竞赛、学生作业(作品)展示,专业课教师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场景模拟等方法和手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每学年积极开展课程设计比赛、单元教学设计比赛、教师公开课展示等,通过多种形式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提高了教学效果。

6.多渠道并举,满足学生不同学历需求。

如,海运、警官专业采取“3+2”分段培养方式(中职3年,高职2年),每年开办座谈会,依据高职院校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超计划完成)。成考班将大学课程与中职课程相结合,学生毕业时取得双学历(取得大专证)。

7.打造双师型、科研型教师队伍。

学校在多年的发展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素质的提升、知识的更新,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校形成了一整套骨干教师培训规划。年轻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并成为学校骨干力量。学校每年选派至少2人参加部级培训,多人次参加市、区级培训,学校还聘请能工巧匠、技术专家充实师资队伍。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

职业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这一职业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为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必须紧密联系。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在宏观的政策层面、机制层面为职业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还必须在微观层面,即在探索职业教育的类型规律及其教育功能方面,尤其是在其教学层面进行改革,实现理论创新以及建立在理论创新基础上的课程创新和教学创新。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对职业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当前职业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列出了六大类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职教师资问题。职教师资的问题不仅仅只是量上的不足,更主要问题是职教师资水平急待提高。提高职教师资水平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之关键,这为职业院校职教师资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德国经济的腾飞源于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依靠的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随着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合作的深入,中德职业教育师资进修项目的重点就是学习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提高职教师资培养水平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强专业教学论研究。

一、专业教学论对职教师资培养的作用

(一)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对职教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原有职教师资的“资格模型”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师资的新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要求其掌握关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的知识;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将其融入教学情境,发现问题;③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遵循教育论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行动,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这一原则完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能有效改变现有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

1.职教师资现状对职业教育职教师资的能力要求方面,近来强调“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但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在“工程师”或“技师”这一“师”。而对如何培养专业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改革,对“教师”这一“师”却重视不够。作为职教师资即使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如果缺乏适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目前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普通中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多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对教育学、心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但多数缺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缺乏更新,更谈不上专业操作技能。②本专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但大部分职教专业师资来源于工科大学,接受的是普通高校学术型、工程型的培养,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即使是师范类学院毕业的职教师资,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论的培养。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从事专业工作为主,他们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如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不太熟练。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水平。

2.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研究和培养现状

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没有为职教专业师资的培养设置“专业教学论”课程,设置了该课程的学校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了教材外,都没有统一、成熟的教材,即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德国先进职业教学经验的了解,各学校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调研,重庆市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对职教师资培养均设置了专业教学论课程,由于没有统一、成熟的教材,对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和运用都还处在起步、摸索和实践阶段,专业教学论的师资由于以前都缺乏专业教学论的教育,了解教育理论的不了解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又不了解教育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的教学主要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或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模仿,缺乏理论指导,要根据职业要求的变化,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且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专业教学论理论日益成熟,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的多样性,不同专业、层次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能力要求,需要有与其相对应的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论,目前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专业教学论外,其它各个专业都没有其对应的专业教学论。

二、专业教学论的内涵以及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是专业学习,但对职教师资而言,专业学习也包括本专业的教学论。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作为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开设的。德国职教师资教育专家petersen认为,教学论方面的能力是职教师资“最切身”的职业科学,它研究如何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法草案。

(一)专业教学论的内涵

专业教学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专业教学论是基于某一专业领域或方向,关于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是教学论具体化的体现,涉及单个或多个科目。专业教学论的重点是基于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对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原理或理论分析与解释。专业教学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合理确定本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以其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专业教学论是职业教育专业领域与教育科学的纽带,起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科学化的作用。

(二)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及开发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方案的一门科学理论。专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分析、教育过程分析。

1.职业发展分析。市场营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营销领域中职业的形成与发展。市场营销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对职业类型、职业要求、职业能力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业角色,了解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按职业形成的工作所蕴含的内容、形式以及实际的职业、职业规章、职业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领域里未来的工作,这也是做好这一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从职业发展方面,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经过了生产型、销售型、市场型、系统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市场营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由此形成的职业类型、工作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生产型时代,企业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定销,并不重视推销活动,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时代,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专职的营销人员应运而生;在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高度开放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队伍的生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营销职业可以说是未来最广泛、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前景的职业。

2.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以职业的发展分析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是以该职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职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所需职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每一具体职业活动工作有其相适应的特殊的职业能力。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如市场营销的市场调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处理社会关系、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它们具有职业普遍性,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各种职业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没法分割的,它们不是三个具体的能力,而是三种类型的能力,在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中,不能机械地按照这三种能力去分割课程内容。

3.学习领域课程分析。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总和,概括了教学的内容、安排、进程、时限以及大纲和教材。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获得相应从业能力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该工作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并为学生的个性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营销工作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分析所对应职业能力的需求从工作岗位到职业能力再到培养规格进行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把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领域和学习环境,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重视职业需要,忽略课程知识体系。

三、专业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学论的社会化、国际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与此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论的内容、标准、评价和职业教育形式也必然日益规范化、国际化。一方面,社会对人才就业实行资格认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人才的对外输出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职业教学论也需要与国际职业标准保持一致。

2.职业教学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风格以及价值观必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力、社会状况、健康状况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培养学生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体现出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特点。

(2)社会需求的差异化。社会经济在共同发展中也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人才的培养既要立足于为全社会服务,更要立足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行业性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会展营销、物流管理等等,专业教学论要体现出这一差异性。

(3)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将面临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挑战,职业教育本身也竞争激烈。学校要发展就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走出一条既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又有其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的建设需要体现出学校特色。

3.职业教学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随着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和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数字环境下的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化协作式学习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必将越来越贴近职业实际和职业环境,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教育必将朝开放式的方向发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理论教学、生动形象的案例实训、具体细致的社会实践,将课堂无限扩展,将知识融入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与未来职业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类型化发展;融入型中职教育;输出型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57-03

尽管国家要求高中阶段教育的中职学校和普通学校在规模上要大体相当,但是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教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发展基础不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不同,中职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这里根据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流向、中职学校专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融合度等将中职学校划分为融入型和输出型两种类型。前者一般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为主,后者通常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为多。

从全国范围来讲,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很容易形成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职学校容易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较高的融合型职业教育。在西部、内陆以及偏远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才培养以输送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为主,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的中职学校一般容易形成输出型职业教育。

这两种类型在广东都比较典型的存在,这是因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既有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珠三角,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为落后的粤东西北等山区地方,这种二元经济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中职学校教育类型。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这两种中职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各自的发展策略。

一、融入型中职教育及其发展策略

(一)融入型中职教育分析

在珠三角,融入型中职教育比较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佛山市顺德地区的中职学校教育了,该地区的13所中职学校从生源、毕业生流向、专业开设、师资结构、行业企业支持等方面都表明,中职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了。高中阶段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数量基本相当,甚至职业教育学校发展的态势和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似乎要好过单单以升学为主导的普通高中。以顺德区为例,该区共有10个镇,拥有13所中职学校,而且每一所的中职学校的在校生都在2000多人,生源质量好,社会对中职学校教育的认同度高。而且每所中职学校所办专业基本与所处镇区的支柱经济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镇政府对学校的支持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互惠关系。比如,以牛仔服生产加工为主的均安镇的中职学校,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开办了服装专业;以家具生产加工著名的乐从镇、龙江镇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家居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当地的近4000家家具生产制造、销售类企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校长与行业企业接触较为密切,专业老师也能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这些都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各界之间的良性循环,中职学校的办学也相应的受到当地政府、工商联、企业事业单位的支持。

像佛山市顺德区的这种融入型的中职教育在珠三角地区较为普遍,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也是紧密结合所处沙溪镇支柱经济――休闲服装基地的特点,重点打造了服装专业,不仅为镇区提供了所需人才,也很好地促进了该校服装专业的发展。东莞市的中职学校经过体制改革,以专业为主,重新组建了当地的中职学校。新组建的中职学校的主要专业都与当地镇区的支柱产业有着直接的相关,一方面很好地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必将与所在镇区未来支柱经济的发展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社会、行业企业、家长和学生对中职学校教育的认同度高,家长和学生愿意选择附近的中职学校学习。佛山市在中考招生阶段的春秋两季招生的改革也得到社会支持,每年顺德、南海等佛山地区的中职学校的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分别占到一半比例。春季招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得教师们的工作量常年都比较平均,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践能够小班化教学。春秋两季招生不仅减轻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育教学压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极大地缓解了当地企业春季招工难的问题。春期毕业生由于竞争者少,专业自信心增强,就业质量比较高。

融入型中职教育由于地处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中职学校也容易从社会和行业企业中引入“双师型”师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更容易与市场需要紧密结合。学生在当地行业企业就业,也是中职学校未来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合作的支持点之一,有利于当地中职教育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教育与发展氛围。

中职学校类型化发展策略探析

(二)从充分融入到支持和引领发展的发展策略

1.坚持开拓进取,积极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之中

中职学校大多是从过去的中专学校或者高级职业中学发展而来的,这些学校,除少数行业主管的中专学校之外,大多数由教育部门主管,开设专业和课程与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融入型中职学校教育大多思想比较开放,积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更多开拓性,由于融入型中职教育更多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开拓性探索,具有地方特色。他们的专业开设和调整要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而且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积极开设新专业,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师资力量等,

2.秉持开放精神,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发达地区的中职教育由于起步较早,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他们也更多和国际、国内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港澳台地区有着较多的联系与交流。他们在多次的考察与学习之后,发现职业教育还是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不能走象牙塔路线,职业教育必须开门办学,职业教育必须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积极的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输出型中职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一)输出型中职教育现状分析

输出型中职学校教育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比较常见。粤东西北地区职业教育处于劳动力培养和输出型的培养方式,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基础所限,当地劳动力市场能够吸纳的新增劳动力有限,中职教育属于输出型教育。粤西的茂名市为例,中职学校数量少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规模都小于普通高中。2014年该市高中阶段学校共有114所,其中普通高中70 所,中职学校44所;普通高中在校生为22.1万人,中职全日制本市户籍在校生为8.5万人。学校数量上的普职比为61∶39,在校生数量的普职比为72∶28。落后地区的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都发达地区就读,2014年茂名市有5.9万学生到珠三角中职学校就读。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对人口的需求越来越少,加之我国城镇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子女都向往着城市生活,进城读书或者到城市工作是他们的当然选择,因此,农村地区的很多中职学校都属于输出型职业教育。

以地处粤北的连州市为例,该市有两所中职学校,一所是连州卫生学校,一所是连州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学校办学呈现的是“水火两重天”的景象。连州卫生学校有在校生5000多人,招生、就业两头旺,社会认同度高,每年都吸引了大量邻近县区的学生前来就读;学校教师满负荷工作,教学和实习指导任务繁重;校舍使用率高,教学、实习实训场地紧张。毕业生主要输送到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实习、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实现了落后地区人才专业化输送的目标,由于专业定位准确,培养职业目标明确,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量大,也很好地满足了山区家长送孩子进城就业的家庭愿望,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较高,口碑好,进而形成了办学的良性循环,学校办的红红火火。而与之处于同一县市的连州职业技术学校显得举步维艰,招生困难,家长和学生认同度低,全日制在校生不足300人,最大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有120多人。学校需要依靠学校合并的教师进修学校和电视大学两个成人教育的牌子开展的成人培训来维持。在实行了中职学校免学费政策之后,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都办学条件更好、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更好的珠三角地区的中职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多年实施带来的适龄人口减少,使得特色不明显的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发展困难,生产困难。

(二)从维持发展到培育特色的发展策略

1.建设好社会认同度高的专业,维持学校发展态势

从专业设置上,建议开设专业要选择传统职业认同度高的专业,例如幼儿教师、护士等职业的专业教育。从连州两所中职学校的办学现象分析,中职教育中专业设置要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卫生学校以培养护士等医学护理方面的实用性人才为主,职业学校中最大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的专业,这些职业定位比较准确的专业在落后山区比较受到社会认同,也容易就业。而那些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等家长了解不多、职业定位不清晰的专业容易给家长和学生造成一种忽悠人的感觉,进而导致学生专业选择中的排斥现象。

2.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培育特色专业

当下以输出为主的中职学校也要注意培养

自己的特色专业,尤其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通过为当地企业行业、事业、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获得当地社会的逐渐认同。建议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开设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比较典型的是梅州丰顺县中职学校,2014年该校有全日制在校生不足800人,由于该县的教师进修学校并入,结合师资实际和社会需要,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也是该校最大的专业,为该校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该县有关政府部门关注职业教育,开展了职业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结合该县电声产业(喇叭制造)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开设电声专业,最初是从该校原有的电子信息专业中培育发展了电声专业,逐渐带起成熟后独立设置新的电声专业,由于有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参与支持,该专业从一诞生起,就具有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奠定了其为当地支柱经济培育所需实用性专业人才的目的。

3.与政府和事业单位合作,加大社会培训力度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当地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内部省份以及边远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还不是很大的时候,当地的中职学校可以更多地和政府以及当地的事业单位加大合作力度,只有有人口聚居的地区,就会产生社会服务的需要。中职学校可以为当地政府公务人员、农业转移人口、乡镇社区服务与医疗服务等人员提供在职培训服务,一方面提高职业学校在当地影响力,同时也为未来的区域合作打下基础。

总之,两种不同类型的中职学校教育的产生有其必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不同中职学校所处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策略,度过教育发展的困难期,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是职业学校为职教和劳动就业服务,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在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要注意社会需求导向和依托政府和社会资源,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不仅感受到技术、资金的压力,更让他们烦恼的是人才的匮乏。不但缺乏精于业务、善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且缺乏技能优秀、乐于进取的技能型员工。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经过多年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工作的积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意义

(1)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和各种管理机制的改革、社会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大、中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窘境,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早已不能再厮守铁饭碗,下岗待业人员也不再奢望单位的安排,行政人员也亟待知识更新,各类人员都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参加职业培训就成了就业准备、转岗培训以及在职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好办法。

(2)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有效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能结合所学专业,提前了解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办法。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为师生的专业学习建立了“应知、应会”的教学标准,为适应“双证书制度”,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实训大纲、教材,实训项目、测评标准就要根据职业标准做相应的调整。学生要通过职业资格鉴定,需要充分地利用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才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使同类学校之间、学校的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学习成绩有了横向的比较,这样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浓厚了学习气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是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学校的多功能化是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学校不仅要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而且还要整合学校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拓宽办学门路,面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开展职业培训,为劳动、就业服务。

二、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政策依据

在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象汽车司机经过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才允许开车那样,必须取得考试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经培训的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培训证书。”“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政策依据。培训单位和技能鉴定机构,如何卓有成效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三、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有效方法

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配备完善的设施和得力的人员,是搞好培训鉴定工作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产业。职业学校要时时以开阔的思维和敏锐的视野,多方收集培训信息,主动与劳动、人事、教育、财政以及其他行政、企事业等部门与单位联系,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学校建立职业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社会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开展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如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建起“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计算机操作员”的培训与鉴定);经人事部门批准,建起“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点”等等,对各类人员开展计算机类知识与技能培训与鉴定;开设财会类专业的学校可经财政部门批准,建起“会计电算化培训站”,对会计人员开展培训和考试,使其获得上岗或继续再岗必需的资格证书;医科院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卫生部门批准,建立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口腔修复工、中药调剂员、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育婴师、保健按摩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职业(工种)的培训与鉴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关系到众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等特点的工作,因此配备与培训相适应的场所、完善的设备设施和高素质的管理、培训、考评队伍是搞好此项工作的基础保证。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培训鉴定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选拔出一支觉悟高、原则性强的组织管理队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学团队,进行严格的培训,学习有关文件、制度,教材和软件,并让任课教师首先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成为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考评员,为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可以加大培训和鉴定工作力度。社会上培训单位比比皆是,各个培训鉴定机构竞相招收生源,如何把工作做得主动,使培训人员自觉来参加培训和鉴定,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依托联办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1)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征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贯彻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实行“双证制”,否则不予办理毕业手续,不发毕业证。同时根据鉴定考核的结果,在各职业学校之间进行教学质量横向对比,这样可以产生竞争力,激发各校师生的积极性,浓厚学习风气,使各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2)依托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人事和干部管理制度,通过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颁发有关文件和通知,强调各类部门的有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不得开业或上岗。使各类劳动者面对劳动力结构的重新调整,优化组合,或就业开业的危机。为了增加竞争的实力,不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淘汰,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储备。“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能够加大工作力度,为培训鉴定工作打开通道。联办的生源由有关部门组织,学校根据联办部门的要求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源困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大了培训鉴定的覆盖面,使培训鉴定站充满了生机。

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多样化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如何保质保量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劳动市场输送合格、优秀人才,是培训鉴定站的中心任务,采取多样化管理方法是搞好工作的关键。(1)采用“三结合”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结合;业余培训和正规培训结合;校外培训鉴定和校内培训鉴定结合。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拟取得资格证的人员,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反之进行长期培训;对于难以脱产的在职人员,利用晚上、休息日等业余时间培训,通常采取正规培训;对于来培训鉴定站学习有困难的,主动派有关人员到对方处去完成,一般情况则在站上进行。例如:有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培训,但时间难以安排,就可主动派辅导教师前去培训;有些学生需要鉴定,但学生多,路途远,学校鉴定站就可主动派考务、考评人员前去鉴定考核。只有采取灵活机动的工作方式,才能够搞活培训鉴定工作。(2)“立体交叉”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根据学员的文化层次不同,培训鉴定的专业不同,参加的时间要求不同来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充分发挥潜能。这样即使几个培训鉴定站集于一体,只要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立体交叉式管理,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就可保证各类培训班同时顺利地进行。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灵活机动的服务措施进行培训,能更有效地为社会培训大批有用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何蕴峥,赵倬.逼近双证书制度的高职课程改革,科学教育论坛[j].中国科技信息,2005,(5):26-31.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从系统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加强课程外对学生职业卫生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学习五个方面探讨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并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1]。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500万家企业存在有毒有害的作业场所,接触职业有害的人群超过2亿[2]。因此,培养职业卫生综合性应用型的人才以应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成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融汇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中毒理学、环境卫生学等学科具有的实验和现场调查的性质,也具有临床医学的临床实践性质,因而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如何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紧密地结合,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应是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就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系统规划实验教学内容

孤立的实验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系统性地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践能力。我们设置某工厂职业有害因素现场调查为主线的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第一次课讲授现场调查基础知识并设计调查表;第二次课去工厂现场调查,采集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职业有害因素及其防护;第三次课完成现场采集标本的实验室分析,比如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总浓度和分散度;第四次课围绕现场调查发现的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疾病参观职业病防治院,让学生了解职业有害因素导致的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比如尘肺病的临床表现、X射线检查等,体现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第五次课汇总资料完成调查实践报告。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切实实践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实验室分析、作业现场调查、临床实践和调查报告及论文写作的综合实践能力。

2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至今,很多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实验室中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问题的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医学理论教学中已有采用[3~6],但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还尚未开展。以开放式实验理念和以基于问题学习的主动学习理念为基础,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课外发放实验教学的材料,分组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完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知识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完成最终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授课时间利用效率,并通过讨论和实践在课堂上实现实验能力的内化和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依托于教学软硬件的进步,一些新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也可以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例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采用互动性的环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模拟一些难以接触的作业环境,比如地下煤矿开采。

3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兼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实验室实践的综合性的学科,因而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预防医学各学科的知识,也应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具备博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得更加精彩、精确、深入透彻。目前很多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新教师是应届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这些新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践能力,但对于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真实工作往往尚缺乏实践。因而对于新教师应加强实践培训,让新教师参与职业卫生评价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4加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教学交流学习

与国内其它医学院校以及一些国际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学习,以启迪思维,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完善不足。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和思想,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职业卫生实际工作能力等,有益于在实验教学中提出深入改革的建设性的意见。

5课程外提高学生的职业卫生和科研素质

除了注重对课程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应注重课程外对授课对象职业卫生和科研素质的培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由于其专业性,课程的学习往往设置在较高年级。让学生课程外早接触并参与一些职业卫生和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卫生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度,并培养学生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学院对大一新生开展全员导师制,让每个本科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积极地参与到与公共卫生相关的课题设计、文献查阅、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中,拓展本科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通过支持建立由专业老师指导的以职业卫生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开展职业卫生的宣传和调查,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相关的内容。这些课程外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综上所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兼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实验室实践的综合性的学科。系统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加强课程外对学生职业卫生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学习是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改革应当注意的要点。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宏迩.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89~691.

[2]赵鹏.职业病顽疾呼唤制度革新———我国职业病现状及监管体制机制观察[J].劳动保护,2011(10):13~15.

[3]李京东,陶银华,肖素荣.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翻转课堂的设计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5(6):147~148.

[4]李江,傅华.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操作实践性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107~112.

[5]谭晓虹,杜心涛.微课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77~78.

[6]王晓燕,雷毅雄.PBL与L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699~700.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 浅谈中职酒店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食品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思考 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改革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探析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社会需求前提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中外动物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严雅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营养与食品卫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由于开设时间比较晚、相关的配套教材不够完善、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加之学生的营养学和卫生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很难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本课程的迫切之需。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60-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吃”。中国人经历了吃的变迁,从“肚子吃”――解决温饱、求生存到“嘴巴吃”――追求口味鲜美,享受美食,到今天“用脑吃”――讲究合理营养,促进健康。而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制作理想的美食,这就把责任交给了从事餐饮业的人士。如何让客人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呢?这也就对酒店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理论课,在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这门课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符合当前人们对餐饮的需求。

一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目前来说,专门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设置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不仅教材很少而且内容陈旧,已经与当前社会的需要不符,而且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相关食品卫生标准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课本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我国颁布的新的《食品卫生法》,教材中也没有详细介绍。

2.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案例

教材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食品卫生的定义、食品卫生学发展的历史沿革、食品污染的特点、食品安全性的定义、我国食品安全性管理体系标准等枯燥的理论内容,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不容易记住,课本中也缺乏案例说明,学生更难理解,不能学以致用,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的兴趣不高。

3.教材针对酒店的专业性不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主要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现行的教材虽然介绍了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但对宴会配餐和菜单设计方面的内容却极少提及、也无相关的案例说明,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将之灵活地运用到餐饮业当中去。

4.教材中缺乏图片和表格

现有教材以文字为主,版面较紧凑,缺乏图片、表格和案例说明,所以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现有教材注重概念、定义的解释,缺乏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图片和相关的知识点。

5.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的缺陷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相比,素质相对偏低,表现为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式学习,即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成绩。所谓“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失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营养与食品卫生这门课的教学应该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但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顾及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个体上的差异性,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考核,大多数采用学生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如定义、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样一来,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灵活掌握和运用,这种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高职院校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 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1.立足专业发展需要,优选教学内容

营养与食品卫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对营养学和卫生学相关的专业知识鲜有接触。要想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讲课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修改、补充,加以优化,选择那些学生看得到、感兴趣、能激发求知欲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确保内容正确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最好适时穿插部分相关的趣味性内容,如解释、提问、讲习题等。老师应广博众采,有理论、有实践、能归纳趣味性内容。

例如,我讲维生素的作用及生理功能时,由一个故事引入正题,讲解有关知识,然后顺水推舟,完成教学任务。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1498年,俄国一支由160人组成的探险队,乘船远航到印度。在旅途中由于长期吃不到蔬菜,致使体内维生素缺乏,从而使很多人牙龈出血,也有很多人患坏血病死亡。等船靠岸了以后,这些症状又莫名其妙的不治而愈。后来有个医生发现,水手们长期在海上航行,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于是让水手们天天吃些柑橘,奇迹出现了,这些症状很快消失了。柑橘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科学家们从水果和蔬菜中提取出了维生素C,并且证实,坏血病就是维生素C缺乏症。由此可见,维生素虽然不是构成我们机体的主要成分,在我们人体里面存在的量很少,但是维生素对我们人体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们这才知道自己原来对维生素的了解太肤浅,而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更广泛、更有用的知识,自然就想听老师的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学完膳食营养核算及编制营养食谱之后,可给学生添加关于如何设计宴会菜单等内容。让学生为同学聚会设计一份菜单,或者为一场婚宴进行菜单设计。通过优选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今后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活学活用,使理论结合到实际当中去,为今后的就业铺垫。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讲授与引导相结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过程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结论式教学法逐渐转变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学习。该教学方法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由来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做法是:首先寻找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例如,在上蛋白质这一章之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上食物中毒及预防这章时,提出“为避免中毒,四季豆应该如何加工”、“发芽的土豆能不能吃”、“蘑菇怎么识别是否有毒”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收集资料;在讲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这一章节时,让学生预习并收集资料“昨天所吃的食物有哪些,是否含有所有的营养素?”;在讲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提出“吃蔬菜要三多一全一新鲜,颜色、数量、品种多,要吃全,要吃新鲜的蔬菜”等。在这些专题中,学生可以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更广泛多样的具体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活跃,主体性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初露端倪,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课题需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并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专题综述作业。这一过程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上台演讲,能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加强了师生互动,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以上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其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课件,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矿物质这一章节,讲到缺乏导致疾病时,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缺铁会导致贫血凹甲、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缺锌会导致异食癖等,这些图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缺乏症状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营养不平衡的严重性、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我还采用了相关视频教学,通过视频播放案例,让学生通过视频,加深对内容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食品卫生时,讲了2008年震惊中外的“三聚氰胺”事例,有毒食品添加剂“瘦肉精”“苏丹红”事例,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恪守职业道德。

3.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下,应该考哪些、怎么考、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这门课做了诸多尝试,分别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总体来说,开卷考试虽能提高学生的课程通过率,但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层面上看有明显的弊端,尤其是对将来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来说更是收获不大。

此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很难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平时的考核多注重在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我最终采用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作业、出勤率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课堂表现占10%,考勤占1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占60%,培养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小论文的撰写,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期末考试中,一部分试题采用无标准答案的方式出现,以便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总结

通过以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强了,学生则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大胆展示自我、充满自信,实践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快乐,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上一篇:眼视光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神经病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