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4 23:33:41

思政社团活动总结

思政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德才兼修 三维递进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35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3D Progressive"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ake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XIAO Renlong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At pres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ought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need to solve, this paper from the working reality, follow from campus to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 to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extending ideas and try to put the integrity and externally "three dimensional progress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explo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inspiration.

Key words morality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3D progressive; practice teaching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内化于心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对高职院校而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崇技能、重操作”的实践要求,也是培养既有一技之长,又有综合素质的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

1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高校围绕如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种需要面对的新问题接踵而至,需要破解的难题也不断涌现,这无疑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带来一些挑战。其一是高职院校近年来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招生政策深入实施,在校学生生源群体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这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考核及效果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二,大学生群体也呈现出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判断复杂化、发展诉求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一些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潮和观点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增大,如何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效果,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刻不容缓。

不容否认,目前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实施存在诸多问题。实践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理论教学的脱节,实践教学环节受制于实践教学场地和基地的不足而显得“单薄又骨感”,实践教学活动限于组织管理上的困境而流于形式且很难确保覆盖面,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受制于复杂的活动形式而难以确保规范性和科学性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也是进行教学改革所亟需破解的难题。

确保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从根本上破解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重新审视并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是破解高职思政课教师课时多、任务重、队伍薄弱的难题,采取措施在强化师资队伍、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师资水平上下功夫,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团队基础;二是从围绕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改革切实转向以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中心,以能否有效指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而明确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衡量标准;三是摒弃单纯追求易操作、无章法、随意性大的做法,要以理论体系的思维和视角来构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打破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藩篱,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出发,推进校内部门协同,实现理论师资队伍资源和实践活动组织资源的有机整合;五是从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依据,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扭转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难以协调的“悖论”。

2 围绕“德才兼修”的“三维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生源群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尤其是学生努力方向迷茫、使命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我校从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出发,以“德才兼修”为宗旨,遵循校园内部、周边社区、交通行业三个层次,以“三维递进”方式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交通行业文化中广泛汲取丰富营养,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出发,以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为路径,围绕学生交通行业使命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1 立足校内,延伸课堂实践,整合校内实践活动资源,注重学生文化素养、责任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对于其他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属于容易组织和操作的类型,但长期以来存在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和校内其他实践活动脱节的问题。因此必须解决活动的策划、组织力量,通过与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社团的合作,来开展或整合系列校内实践活动。

首先,深化传统课堂实践方式。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系统采用热点汇报、调查报告、模拟法庭、现场辩论、情景剧等课堂实践活动,提高思政课的课堂参与度,在各类话题探讨中强化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各项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提高人文学术类讲座的品位。人文类学术讲座是传播人文知识、弘扬人文精神、宣传主流价值的重要渠道,是营造浓厚人文气氛、实现文化熏陶的重要依托,是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组织开展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人文学术类讲座,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拓展学术视野、增强人文情怀、强化社会责任。

第三,培育思政类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力量。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文体文艺类和专业类为主,思政类社团存在参与度低、活动少,需要给与重点支持和培育。思政类学生社团可以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力量,也为学生把握社会热点、增强团队凝聚力提供了舞台。

第四,介入或整合其他校内社团活动。高职院校校内活动往往非常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但现状是活动层次偏低,主题不够鲜明,缺乏教育意义。在甄选基础上将部分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校内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如辩论赛、文化艺术节、专业技能大赛等,可将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

立足校内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是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延伸周边,构建社区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学校周边往往有着丰富的资源,如改革开放小有成就的社区、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村落、爱国主义主题鲜明的纪念馆、博物馆等,这些资源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素材,而且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实践教学活动往往容易组织。

首先,面向周边社区提供服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学校周边社区的期望。与学校周边的街道村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各类实践调查活动,进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从而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在各类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关爱弱势群体、奉献社会的社会公德意识,在提供志愿服务、锻炼能力中磨练服务社会的本领。

其次,挖掘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这些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往往浓缩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这些文化场所,共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可以大大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三,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周边分布的洪秀全纪念馆、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十九路军松沪抗战烈士陵园等纪念馆、博物馆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场所。学校为此组建了一支志愿讲解服务队,成为提供志愿讲解服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力量。

依托周边社区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于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养成,又最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实践中实现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2.3 深入行业,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行业依托是高职院校的鲜明特色,行业认同、职业道德是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结合行业背景和专业要求,与相关院系协同建设一批深入行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和职业道德意识,通过各类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践活动促进职业技能的提高。

首先,挖掘利用好本地交通文化资源。从区域内的交通文化资源出发,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速推进为契机,建立一批涵盖历史、文化、交通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战博物馆、黄埔古港、南海神庙、十三行等省内重要的交通历史文化遗存,组织参观、调研、分享等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强对交通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开展面向企业的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归宿,将课堂的社会调查活动将与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深入行业、企业组织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与调查实践活动,在活动主题和活动总结上进行指导和把关。在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从自己的专业特长出发开展面向企业或社会的文化类、技能类服务活动,在服务活动中提升技能,在展示技能中感悟行业自豪、增进行业认同。

3 成效与意义

在德才兼修的育人理念指导下,按照立足校内、延伸周边、深入行业的“三维递进”思路构建起来的高职(下转第100页)(上接第75页)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活动组织上采取校内、周边社区、交通行业递进的方式,在实践教学活动目标上坚持道德素养、职业技能“德才兼修”的主题。这一模式既融合了部分高职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增强了活动覆盖面,又在德才兼修的总要求下进行把关,从而区别于一般的文体文娱类学生社团活动。

这一模式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较好地贴近了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实施思路上遵循三维递进的方式,从校内资源出发,很好地处理和结合地缘优势和行业优势,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这一模式是对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有效应对,在实施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既可以实现学生专业优势与企业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大大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效果,也会推动学生加深对行业的了解与认同,增强就业能力。

思政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院校 社团文化建设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逐步渗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充分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了诸如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走在科技发展应用的前沿,互联网的应用早已融入这个群体的生活、学习中。互联网新领域的拓展深刻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即以立足于网络平台和实际生活的线上、线下高职院校社团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并日趋活跃。这种新型的组织活动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知识交流与个性发展的空间,以其传播迅速、活动蔽强、难以控制的特性,为社团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制度规范带来了巨大挑战。

1.社团文化建设体制日趋完善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社团中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特长爱好、学习兴趣进行社团的选择。同时,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目前,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体制日趋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准入制度规范化

社团管理部门对学生成立社团有明确的条件限制,如《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对社团发起人的身份、人数,社团的性质、宗旨,社团的基本组织构成、社团的活动内容及形式等都有明确要求。申报组建学院社团的学生需将拟成立社团的宗旨、章程、活动开展内容与形式、社团发起人等基本信息书面上报学院团委,报学院备案之后才能取得合法地位宣布成立。团委负责对社团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并存在院校、团委、学生的“三级”监督机制。

1.2管理制度体系化

建立了院校领导的网络安全评审委员会,不定期、不间断对各个社团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社团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和引导,强化他们把握学院全局、服务学院大局意识,培养社团学生干部的大格局。同时,学院积极完善院校、社团、会员三级沟通机制,注重对社团文化建设的引导,及时追踪会员的思想和行动变化状况,杜绝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和发展。

1.3考核制度合理化。

社团文化的长足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考核机制。我国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社团的成立程序与成立条件等准入制度进行考核基础上,还设置了考察期,同时制定了合理的退出机制。从准入审批考核到指导管理考核,使得社团发展处在这样一种全过程的考核中。如在考核管理制度方面,要求每学期由社团管理部门组织社团活动总结反馈会议,各社团学生干部必须参加,通过不同社团的总结反馈,及时发现自身社团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拟订调整和纠正方案;引进合理的竞争机制,评选年度优秀社团并进行奖励,激励后进社团,解散不合格社团,使其在联合会评审委员会的监督下更为合理与规范等。

2.“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困境

高职院校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由于成立前期的自发性、管理过程的松散性、日常运行的社会性等特点,在促进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自主性的过程中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文化建设功能与作用的有效发挥。

2.1社团文化功能承载力不强。

随着“互联网+”与高职院校社团结合不断加深,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功能的承载力受到关注,网络自认而然地成为大学生社团的网上家园,BBS、QQ群、微信群等成为高职院校社团宣传、活动开展的常用沟通交流方式。但是在这种常态交流方式下,片段化的“鸡汤”营养含量不足,高职院校社团文化承载力也因此受到牵制。增强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的承载力,需要借助互联网与社团的充分融合,实现“互联网+”社团的飞跃。社团要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活动信息、展示活动开展情况;利用即时交流工具商讨社团文化建设方案;利用平台或交流软件传送社团文件实现资源共享等,以此提升社团文化功能承载力。

2.2组织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在社团组织管理方面虽然有固定的社团管理部门,但是在组织管理模式上多存在层级结构管理冗杂、多头管理、体制运行不畅等情况,牵制了学生社团的管理质量和活动水平。同时,社团管理部门管理方式的一致性,忽略了不同类型社团的特性,管得过严过死。这种近乎相同的管理方法,缺少针对性,难以调动社团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社团管理部门在为社团文化建设提建议,帮助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加强社团组织的引导和管理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还必须更新社团管理理念,找寻“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新方法,建立兼顾社团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社团专业性与社会性、兼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化和个性化的大学生社团管理。

2.3活动经费保障不足

在美国,学校鼓励学生社团组织成为具有自身动力的自动化组织,通过学生活动办公室为学生创办各种实体,使之成为不依赖于行政拨款的自主活动、自负盈亏的组织[1]。而在我国,活动经费成为限制社团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活动经费的常规来源有连个部分,一部分是学校专门社团经费,一部分是企业活动赞助经费。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要想保证活动经费的稳定性,学校的社团管理部门和社团应齐心协力,尝试拓宽筹集经费的路子,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社团,通过开展有偿社会服务或服务交换的形式,实现社团经费来源多样化,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功能,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的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注重知行合一,推动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与拓展,真正实现了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于一体。

第一,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快速、大量、多元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团的社会性,社团成员可以借助互联网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交流沟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第二,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张扬。“互联网+”衍生的新型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由、互动的平台,使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拥有一个更大的平台展现自我、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知社会。

第三,实现了“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延伸。高职院校可借助互联网,培训网络社团负责人、建立社团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优势,拓宽了大学生受教育的领域[2],真正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要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成功实现蜕变,必须把握好“互联网+”这一机遇,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拓展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活动开展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建设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幼林.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8

[2]杨连生,岳美玲.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7(4):54-57

思政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协调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73-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及教学介体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在这个有机系统内,其教学目的和归宿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教学内容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是我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具有导向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不仅满足了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认知的需要,而且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现实的课堂教学又常常未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实施方案》,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改革和建设已正式启动。新课改使得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并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提出和实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大力倡导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界又出现一种“实践教学”流程化倾向,即为了实践教学而进行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内容、目的相脱节,而导致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分离,因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问题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内生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二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互一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以及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教学目标而言,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按照“05方案”,目前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四门必修课。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理论内容,从理论上初步掌握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什么要学”的理论问题,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教学所获得的感性体验,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逐步了解并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党情,懂得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怎样做”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就教学内容而言,二者具有极强的融合性。课内外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它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呼应,为该课程教学目的服务,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一种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表现形式,使课堂教学实现了“三贴近”,充分地体现、印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的教学内容不能割裂开来,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选择和教学地点、方式确定。同时,实践教学把深入思考的问题再带回到课堂,运用系统的理论去答疑解惑,进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就教学方式而言,二者具有很高的依存性。从授课方式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更多地运用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以及学生居于被动地位为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对不足。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最大不同在于:校内的实践教学是以学生课外学习小组活动、讨论、辩论、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的;校外的实践教学是以参观、走访、社会调查等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以活生生的事实和学生居于主动地位参与实践活动的教育方式,适应了青年人活泼好动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社会实践,并主动进行人生的理性思考,必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协调模式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阵地,实践教学是育人的新战场。因此一方面巩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拓展实践教学的社会大课堂,两者贯通为教学体系,构成育人的协调模式。

第一,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其作用表现在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取向、夯实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统编教材授课,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保证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实行课程负责人责任制和主讲教授制,备课,深入研究教材,让马克思主义原汁原味进讲堂,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确保讲授不走样,这是大原则,是不容动摇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为学校的党校、团校授课,升华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多数学生自觉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学习,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高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如经济全球化问题、战争与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等通识选修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思想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讲授社会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等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拓展学生的应用型理论教育,促使学生着眼实际,增强认知能力。

第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内实践教学就是以课堂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以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其内容包括:课前5分钟演讲、学生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每位任课教师可以选取任何形式或其他自创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环节设计:(1)明确主题:如时政新闻进课堂;(2)课前准备:教师设计活动方案,并以寝室为单位划分小组;2周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着手准备,并写出讲稿和教案;1周前学生上交讲稿和教案,教师进行批阅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进一步完善;(3)教学要求:主题积极向上;时间控制在12分钟之内;要求以PPT形式演示;语言表达生动、流畅;思路清晰有条理;举止大方;着装得体等;(4)总结与感悟:教师评价以充分肯定为主,同时提出希望(3分钟左右);请教学组写出500字的心得体会。这些教学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思考、培养了团队合作研究能力,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教育新形式。思政部与学工部、团委等部门联手协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到共同组织开展的主题鲜明的团校培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整合学院宣传资源,在校报、广播台、宣传栏、院刊等媒体和校园网、QQ群以及博客等新媒体开辟专栏,多角度、多层面开展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利用校园艺术节、文化节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了解校史、文明修身以及知法懂法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依托校内实践教育辅助载体,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和志愿者义工活动,以及勤工助学实践活动,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体验和认识的提升。

第四,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和地方人文与社会资源情况,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纲要》课可以结合辽沈战役纪念馆、“九一八”纪念馆以及雷锋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建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平台;“概论”课则可以选择烈士陵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实践基地,让学生从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组织学生对家乡、周边农村的发展成果,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结合地区的文化风俗,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周边一些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支教扶贫活动,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任课教师把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如读书心得、活动总结、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等保留下来,按一定比例记入学生课程考核之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教政[2005]5号[Z],2005.

[2]张小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80―82.

[3]张秀阁,王玮.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同进互补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71―73.

[4]李大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73―75.

思政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性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教学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2008年10月,、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发,为青海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政治环境。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基本理念1.1 “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理念

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吃透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给予学生及时、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实际帮助,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根本着力点。因此,以学生为本,也就必然要求做到按学生的学习特点、方式和学习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运筹教学的结构、特征和整个过程,也就是要切实做到按需施教。

我们已经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应当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理应退居其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才好。只有这种观念树立起来了,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笔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参与式”教学法、“案例分析式”教学法、“问题探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情感体验式”教学法以及融入上述教学方法之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和开展的“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的师生双边互动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出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好思”、“好问”、“好学”、“乐学”,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教学效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是从根本上育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贯彻和体现“按需施教”的理念,始终保持教学内容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两种需要从根本上是统一的)的相关性、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为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大学生。

1.2 “德育为魂,化理为行”的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课程群本身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而且应该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实质、核心和灵魂。相对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侧重于世界观的教育,而思想品德类课程则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时思想政治理论内部各课程之间,又存在着极为密切、相互制约的深刻联系。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素质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深刻的内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就在于培养学习者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用老一辈著名教育学家冯契先生的话说便是,“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行为”。德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疑占据着核心和灵魂的地位,它通过理论的途径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以理论思维积淀和升华而来的行为方式为契机规定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发展方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贯彻“树德为先”、“德育为魂”的理念,显然有着更加重大和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1.3 “回归现实,回归生活”的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又一重大弊端在于,它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严重地脱离现实,脱离生活,尤其是脱离青年大学生有限的人生阅历所能体验和感悟到的那一部分现实生活。笔者曾经多次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名正在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无论老师授课的内容怎样精彩、怎样博大精深、怎样天花乱坠,但同我和我的生活没有多大关联的话,我会很虔诚、很老实、很驯服地听他讲课吗?如果教师授课的内容只属于我的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那么他不是在逼我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吗?这样师生角色对调的换位思考,几乎每次都不敢过于深入下去,因为这将挑战我们作为师长的人格和价值原则。如果我们敢于承担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责任,有着让远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良好愿望,那么,我们必须在新的教学创新中,坚持和遵循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真正回归现实、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基本规律2.1 目标定位方面的规律

在目标定位上,努力实现社会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和谐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目标定位,直接关联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和教育的根本问题。《意见》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根本目标,既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反映了教育的个人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深刻认识人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既灌输社会规范,又加大立身做人、求知成才的教育力度,努力实现社会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和谐统一。

2.2 内容设计方面的规律

在内容设计上,努力实现客体需要和主体要求的和谐统一的规律。《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全面完成这“四大”主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必须在内容设计上,努力实现客体(受教育者)需要和主体(教育者)要求的和谐统一。

2.3 环境创设方面的规律

在环境创设上,努力实现理论说教和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针对一定的对象进行的。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受教育者的认同心理。在其作用下,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是依据事情本身进行客观真实评价,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去判断、去接受。宏观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的组织实施者,不可能以自己的好恶随意取舍,必须积极适应环境、趋利避害;微观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小气候”,却对教育接受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只有言行一致,理论说教与客观事实相符,才有助于教育内容的内化。

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3.1 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1)教学设置上的创新

目前,我省的五所高职院校,理工科院校在一年级设置了政治理论课,第一学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二学期讲授《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警官职业学院由于专业不同于理工科院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均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在内容上做了精心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较好地避免了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政治课内容的重复。高质量的教材为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好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精心设计教案,区分重点,做好协调分工,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重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教材选用上的创新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以下简称“05方案”),从2006年秋季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专科学校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05方案”的立足点就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就是“淡化体系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将原来细化的学科综合起来,通过综合学科的优势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学生的真实思想和社会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专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运用理论分析问题,教学完成后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的目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3)教学重点选择上的创新

由于高职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教学以专题式,突出重点,淡化理论,以代表性案例作为教学重点的突破口,根据各学院的准确定位和培养方案,思政课教学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的课堂讲授转变为专题讲授,把教与学的精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最基本、最重要地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突出重点,识破难点,抓好热点,避免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

(4)教学难点突破上的创新

教学以案例式引出重点、难点,从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引出本专题难点,要在讲好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工夫。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极为关注,但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了解还不全面、不深刻,认识和把握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掌握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从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讲课中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在分析问题上多下工夫,不但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地告诉学生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讲好重点、难点问题,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

(5)针对教学对象和教育目标方面的创新

教学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17~23岁的一代,他们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初出生的,是典型的“80后”、“90后”。他们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出生于知识经济到来时代,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知识更加丰富,使他们多数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理性上超越了前辈,在知识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上甚至比老师知道的、考虑的还多。当今大学生非常乐意组织或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他们自信能搞好各项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磨炼自己的斗志。在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时,要以平等的身份交流,要充满感情,态度温和,力争做到“情是深,心是暖,语言是生动”,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

3.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1)原有的至今可行的优秀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方式仍然是必要的手段,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结合。教学要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2)教学方法创新的最新探索与可行思路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如多媒体、音像、知识讲座、案例、讨论、演讲、辩论、小品表演、参观、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结合教学手段进行的创新

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工作、各科教学相结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用课堂教学时间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要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追求实效、确保安全。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给予认真、及时的指导。要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总结等方式,整理学生的收获,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成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和法律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集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于一体,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并增强教学效果。

3.3 实践教学上的创新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模拟教学)等基本方式。这样可以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教与学可相互促进,时间短效率高,节约教育资源,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比较容易,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独立操作。

(2)课后教学实践,教师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相关理论去回答和解决现实中人们的思想问题、我国社会实际问题及国际关系问题。包括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如在教师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参观有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寻访老少边穷地区,调查国情、民情、乡情,跟踪调查优秀校友等,以服务社会为主的,如有组织地参与当地或贫困、边远山区的扫盲和文明教育活动,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抗灾救灾、法律咨询及义务生产劳动等。

(3)隐性的教学实践,就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因素,让大学生在自觉自愿的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实践方式,充分照顾到学生内心需要与体验,能够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到大学生的广阔空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

3.4 教学团队、集体智慧方面的创新

(1)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根据教学需要制订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每周一次教研活动,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宗旨,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恰当安排教研活动使教研室的工作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提高质量。

(2)建立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听课,及时向被听课教师通报听课状况,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备课,要求有手写教案,尽可能制作一些适合本校学生的多媒体课件。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每学期期中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教师授课状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信息反馈进一步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监督,着手建立规范的常规管理。

(3)合理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努力加强课程建设。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做到根据学生层次、后续课程及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强化教研室功能,由团队进行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深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高效运行。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研队伍,要有较好的思想素质,较强的业务能力,有敢于探索、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充分发挥学术骨干的带头作用,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对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导师制,让青年教师参与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进程。

3.5 激励机制上的创新

(1)加强领导与管理体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运行和落实,涉及教学安排、经费保障、基地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这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来实现。只有学校领导重视,党委工作部、团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有关职能部门才能真正重视,形成良好的运行体制,才能把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实践经费划拨、教师酬金计算和发放等工作落到实处;及时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保证实践教学持续、健康、有效地进行。

(2)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学生社会实践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学院应积极主动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适当投入,加强建设,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一系列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就可以轮流到各基地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3)需要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经费保障是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实践中,这些经费支出包括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参观访问、学生实地调研资助、宣传报道、成果交流和展示、成果汇编和出版、优秀调研成果的奖励等。学院划拨的原有经费往往不够,学校应将实践教学经费列入经常性教学经费预算,成立专项经费,保证其正常划拨。

(4)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思政课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逐年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经费投入,充分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需要。对思政课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性质决定了必须平等地面向学生,保证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简称《意见》).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年10月).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李瑞环著:学哲学 用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8]费利群,徐国亮,等.马克思主义学学习研究辅导资料[D].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部教学资料,2001(7).

[9]徐敦楷,张瑞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及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

[10]张维平.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3).

[11]赵连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3).

上一篇:社团活动值班总结范文 下一篇:研修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