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范文

时间:2023-03-16 01:55:18

思想政治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实效性

作者简介:何如一,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3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187―03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必然面对许多棘手的难题。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成就、经验,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创新,卓有成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一件意义重大又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这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体现时代性”,就是要从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念、体系、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使其与时代同步伐,滞后和超越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定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实际上,唯有体现了时代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具有先进性。在当前,“体现时代性”,从内容上讲,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反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把握规律性”,就是要遵循大学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认知的规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同时也具有科学性。只有认识、把握了这些规律,并自觉地使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为依据。“富于创造性”,就是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永葆生命力的源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创新,就要正确地总结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实际上,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创新的财富。思想政治理论创新的动力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实践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直面现实实践,不能回避现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还要充分尊重广大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就是要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功能,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落到实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不仅是我们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目标。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合力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太理想,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充分形成,这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合力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如何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科学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力作用?

首先要提高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应始终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摆在重要位置,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长期以来人们包括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这种认识背后隐含的意思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科学知识课程;而这种认识背后的潜台词是意识形态和科学是对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科学性并非不可统一,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科学性。把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截然对立起来,并由此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功能完全二分,将科学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剥离出去,将意识形态性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剥离出去,这在认识上是不对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其次要加强交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形成了一些优良的传统和做法,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是对一些学校既有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也为今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队伍指明了方向。多年的实践表明,专兼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避免低水平的单循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充满活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建构新形势下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队伍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合力形成的新途径、新方法。一方面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的准人制,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讲台。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彰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以及吸引力。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例如,可以吸引和鼓励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同时,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至少开设两门以上的课程,以拓宽学术视野,充分吸取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成果,加深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了解。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实行校际之间优秀教师互聘,这既有利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资源,也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还可以聘请离退休的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发挥他们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加

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提高认识,创造条件,努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合力作用,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三、研究型教学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形式

当前,世界和中国的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研究型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方式之一。研究型教学,具体地讲,应有问题意识、延伸意识、主体意识、研究意识、开放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才是自觉的,而不是自发和盲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既不是一种演绎法教学,简单推理已有的知识和结论,亦不是归纳法教学,它应是二者的综合。说到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师生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近年来,我们积极探讨体现上述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具体教学方法。例如普遍落实专题教学。在当前,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从教学本身来看,主要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现实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态的新特点,这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难题。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加大了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大了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专题。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专题教学使教学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较强的现实感和鲜明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为了实现研究型教学理念,我们将传统的平面教学手段变为立体的教学方式。立体式教学就是充分调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包括读书活动、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网络课堂、师生对话研讨、课外学术沙龙、组织理论学习兴趣小组等教学手段的全方位式的教学,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实践教学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育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面临的共同主题。

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内涵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主要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提高业务能力而开展的教学实践,也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

要认真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年来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近些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中,“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应探索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也就是开展课前、提倡课中、组织课后的三段式社会实践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有效形式。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一些师生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重形式,轻效果;有的实践教学与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等等。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更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可在社团,也可在基地;可在平时,也可在假期;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要有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承担者,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关键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支重要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只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胜任其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

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有效地教育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关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世界观,要对自身所教的理论“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

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一方面社会不断从理论层面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有特殊的难度。因此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师而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

要有过硬的学术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说服力来源于其内在的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从根本上必须依靠“以理服人”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

长期以来,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但教学改革的原创性成果甚少,教学实效性难以从根本亡得到提高。对此,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指导下如何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尝试,只有以更适合时展的新样式、新手段、新途径等实施教学,才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所以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丰富内涵

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前提下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制订创新方案,通过打破原有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分布,把教学内容播送到各个教学环节,集成至目标点上,促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性教学就是在现有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教师在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规律,以与时展相符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吸收、运用最新教育成果,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加合乎人文精神的教学活动,从而能/顷利地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修养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和品德素质,内化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形成对知识及透过知识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的价值评价,从而使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意识转化。此种教学活动应内在具有两个相互关联和制动的方面:一是教师的创造性地教;二是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创造性地学。其中,教师的创造性地教是基础和前提,正是由教师的灵活多样赋有创新的教学启动了学生主体能动性从而自我焕发出蕴含着创新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创新又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强化剂。

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务必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创造性教学是在其政治性框架下施展的,保证其政治方向是首要的。在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应有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与《****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有关课程设置的决议一致,按照统一安排,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坚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学时安排,强调课程应有的规范性要求。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创造性教学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品质。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应是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是其高贵的品质,发展则是永恒的主题;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要义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创新,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既是其内在驱力使然,也是其本性外化表征。它本质上是展示了该理论及时代思想的精神真谛和文化创造力,这应是一种内涵特质的自觉显现。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应立足于整合,即教师是对新的教育理念、意识形态、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依据一定“条件”(创新计划)重新编排组合,即内容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继承与创新、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整合。如:受课时限制和教材信息容量限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都有一个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所侧重,设计针对性强,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讲授内容,同时对教学方法也始终存在着如何设计、实施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从现实意义上讲,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过程就是整合诸种因素形成新功能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内涵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目标性。目标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内控因素,它不仅仅是确立新教学理念的价值前提,同时也是规定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方向、基本任务和要求。因此,目标性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并起到积极作用的前提。我们知道,目标本身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结果的超前反映,它是教育者开展一系列创造性教学之前预设要在一定阶段的奋斗方向,是要在教育实践展开过程中不断回应和解决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矛盾关系,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从而驱动教育者百折不挠,达到目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所蕴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创造性教学的目标涉及多层次,多目标序列,无论是教育理念、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理论内容、背景信息、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都是目标。我们把这种多级分层、序列相关的全方位“目标树”统称为目标系统,可是创造性教学不可能一下子整体完成目标,只有通过许多阶段性目标和部分性目标,形成一个阶梯,才能逐步接近和达到终极目标,即把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个体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获得内驱力。

2.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性教学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它需要教师凭借一定理念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的充分把握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首创性地进行旧质形态向新质形态转化的活动。如:由传统课程设置向新课程设置转化;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纳入新的教学内容等等,都要经过创新主体的感知、判断、决策、理想、实践等自觉的、能动的、创造的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结果。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在现代寓意上,这个主体不仅仅是指教育者,同时还包括受教育者。它是超越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与客体关系模式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一主体”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主体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与主体”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我们在这里所主张的创造性教学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由“主体与客体”提升到“主体与主体”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造性教学。当然,这还有赖于创造型教师的创造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联。可见,创造型教师是整个创造性教学的灵魂。创造型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素质,即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技法,同时还应该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最新教育成果、见解独到、知识广博、观念新颖、心态宽容、想象丰富、激情高涨等。由此,才能实现引领学生完成创造性教学,从而造就个性鲜明、自主性强、创新能力高的现代人才。

3.超越性。人的生命存在特质表现为人即是现实的存在又总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存在的现实。人总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创造生活。人在现实的存在活动中,以人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足,构造出超越现实,企求理想的生命活动,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任何教育活动都内蕴着人的自我超越本性,无论从它是教育人,培育人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外在的客观要求来看,超越性不仅是教育活动所必须的,而且还是教育发展的固有张力。特别是在新世纪里,面对迅速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示精神,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和实施创造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教育已明显不适应变化的社会要求,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就是对原有教学的超越,它需要实施教学创新的教学主体(包括个人主体和集体主体)超越陈旧传统的模式,进行具有前沿性、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李燕.论人类文化的原创精神[J].哲学研究,2002(7).

思想政治理论范文第3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足的另外一项原因是因为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失调,大部分的学校考试标准还是采取传统的书面分数的评价标准,把所有的评价都放在试卷的成绩上,造成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这种考试型的评价作用是没有任何实效的。当下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渐渐的意识到卷面评分是不合理的,因此也加入了一些其他的考核内容,可是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而造成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价值体现。而且大部分的考核方式选择的是开卷考试,有些也是半开半闭的考试方式,就算学生不好好学习也可以及格甚至拿高分,这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创新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的新举措

2.1活跃的理论教学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活跃性的体现。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特点深入分析,在完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使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让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例如能够借助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方式,或者创设教学情境,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灵活,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教学,强化教学之间的互动,以切实提升理论教学的有效性。

2.2务实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脚踏实地,要树立起大思政理念,联合党办、学工与团委等单位,彼此合作,一同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可以和周边革命传统教育单位合作,建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习基地;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去一些老少边区巡访,去了解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可以每年安排学生进行暑期社会调查,去触摸生活温度,感受社会发展;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提高他们各方面素质。

2.3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推进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诸如项目教学法、案例补充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验证法、问卷调查法等等多种方式,构建一个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切实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

2.4多样化的考评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不是从试卷上就能够看出来的,应该加入对学生平时道德表现的评价、社会实践结果评价以及学生在平常活动中参与的具体情况等,联合班主任和班级辅导员一起进行期末成绩考查。

2.5创新管理模式重视管理模式,不但是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同时需要重视校园各种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融合课堂任课教师管理、班主任实践跟踪活动管理与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结语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国家的发展也以创新为基本动力。同样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指导新的创新实践,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神圣职责。

思想政治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前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课程。为了保障政治教育与时代同步,因此必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针对政治教学改革应有其针对性,牢牢抓住以下几点可以使政治教育改革获得良好的成效。

1.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

只有充分的把握住教育环节的重要因素,就可以发现政治教育环节中存在的缺陷,有利于进行教学改革。

1.1 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优秀的教学材料

如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缺乏新意老套,并对书中的政治论点或观点缺少有力的事实材料证明或证明观点不明确。将政治教育混杂在其他学科里,忽视了政治教育的独立性,影响了教学质量。

1.2 教学者本身的教学素质低

教授人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差,无法做到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的熟练和灵活运用,一旦教学过程发生新情况不能解决。与部分教师不能神队学习者的自身政治素质和具体情况展开教学,忽视了对学员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创造性的发挥。

还有一种教育者本身缺乏应有的素质,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者对于学员严格要求其道德素质,但自身却犯着严重的言行分裂。教职人员中出现大量的学术腐败的案例。

教育人员的责任心差,在现今经济发展条件下,教师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向利益转变。教育者在研究课题、争取岗位等大量的利益活动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而对于教学方法和学员的研究逐渐减少,并忽视了原有的教学目的。

1.3 学员的学习动机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人们较注重物质享受,有较强的功利心。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想在人们心中蔓延,认为政治思想是可有可无的,人们不断地追求物质利益来满足其生存与享受的心里,将精神文明弃之角落。

2.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便利。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世界信息的共享性为我们的思想政治的论证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1 精心准备课堂资料,简单扼要的阐述教学问题。

鼓励引导学员参加教学研讨的兴趣,充分点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枯燥乏味的教学进行解决,切实围绕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为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2.2 重视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工具的缺陷显露了出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逐渐落伍,教学节奏慢、工作效率低,所传授的知识有限,一般情况是教职人员,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的陈述半天而学员却相顾茫然,不知所云。而思想政治课上所讲的大概内容又多为抽象的概念或远离,通常都是难以直接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因此,想得到一个好效果,仅有多媒体的的预言新国是仅仅不够的,需要采用高科技现代数学手段,通过一些数学物理等现代电子仪器,将抽象的理论尽量以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员们。

3.思想政治改革的具体方式

3.1 趋近生活

往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直存在过分注重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实效差性的论证,进而忽视了生活与理论之间,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运用与提炼过程,造成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现实,与学员的实际思想的分离,致使学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找不到理论与现实的联系,看不见理论对生活的的意义。

3.2 教职人员应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支撑教学。

简直人员教授的知识应事先将其读懂研究透彻,做到自身对其所讲内容分有深刻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心得,只有用心做的才会收到学员的认可。说服学员接受、打动学员,做到将科学知识真正的传授给学员。

3.3 提高学员素质的实践性

由于我国现阶段使用技能性人才的严重缺乏,学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在我国人员择业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要求我们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改革,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计划当中,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实践项目和实践方式。利用社会教育的资源,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争取打造一个具有活力并拥有广阔空间的学习环境,将学员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为适应社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4 建立科学化的考评

学员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对学员思想教育的学习成效进行检查的重要途径,同时考评制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大难题。因此,对学员进行综合能力考评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3.5 改变对人态度

教师作为施教者往往以居高临下,一副真理拥有者的姿态,以绝对的话语权掌控着课堂,学员永远是渺小的存在,在课堂上是不具有话语权的,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创立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显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又以改革关键。

3.6 改变传统的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方式有违基本的教学规律,违反了以学员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与以摒弃。采用师生双方互动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对学员采取及时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不是让学员被动的接受,囫囵吞枣一样的塞给学员,并组织学员积极发表观点,师生双方应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

4.优化思想政治教师团队。

将学员管理工作和其管理的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可以借助思想政治课对学员进行管理和教育,利用自身宽阔的思想理论的广阔视野,有效开展学员的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避免了由于就事论事,使其身陷个别事务当中。

结束语:

政治教育的教学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地步,我国刚迎来了祖国60岁的华诞,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需要更多的具有长远眼光和巨大的胸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我国能否在这个阶段快速发展起来,主要取决我们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为我国提供合格的接班人,政治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政治理论教学改革也是只管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雷声主编.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郭晓君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思想政治理论范文第5篇

1.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及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灌输式的讲授势必与学生产生距离感,案例教学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传递给学生,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学生感同身受,就会认为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是有用的、管用的,进而会自觉自愿地践行。

2.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21世纪的大学生,普遍的思想特征是政治敏锐度不高(甚至有学者认为是政治淡漠)、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反感说教,反感“大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看似简单易懂,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内容还是从中学时就开始学习的内容,但学起来理论性极强、并且十分抽象,很多学生会感到“没意思”、“很枯燥”“全是大道理”“脱离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校园里、社会上鲜活的事例,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充实,解答学生疑问更真实。给学生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3.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被戏称为“两苦”课堂,教师讲台上讲得辛苦,学生讲台下睡得辛苦,很多学生为了拿学分不得不来上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看课外书、玩手机微信、打手机游戏、听音乐、做作业甚至趴桌上睡觉,以此消磨时间。学生如此厌学,究其原因,学生们的回答是专业课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将来工作用得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太空洞。这种尴尬的课堂现状提醒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案例教学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良方妙药。当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需要,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条时,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才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加油站和充电房。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操作

1.课前准备——案例要善于选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案例”,案例选取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教学效果能否实现。首先案例选取,要注重思想性和政治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所决定的。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可从“焦点访谈”“新闻30分”“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节目中选取,也可从网络上或者校园中发生的事件中选择,但一定要以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为选取标准。其次,案例选取要注重时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基本上年年有改动,吸收和反映了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案例的选择也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教师要不断更新与补充,选取最近的典型事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比如年度道德人物、年度法治事件,要随着年份改变不断替换。学生对案例中展示的事件有所闻,不陌生,教师能将精力集中在对案例的分析、理论的讲解上,而避免花费过多时间解释事件本身,淡化了教学重点。第三,案例要有普遍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避免偶发性的案例,以免误导学生。纷繁复杂的事物背后自有其规律。第四,案例选取要尽可能贴近学生。案例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近,学生越感兴趣。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绪论部分,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生活,克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而这些,大学老生都经历过,拿本校老生的学习、生活为例来讲解,分析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生对本校学长心理认同感强,自然也就能接受教师的讲解与分析。

2.课堂运用——案例要精于组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以一次案例教学为例,来具体说明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刑法部分,要学习正当防卫制度,其中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此存在误区,司法实践上也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选取的是“长沙被劫的哥撞死劫匪案”来实施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前一堂课,教师讲解了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基本规定,印发了“长沙被劫的哥撞死劫匪案”的基本案情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能课下学习、熟悉案情,了解争议焦点,独立思考案件中的法律问题。上课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持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持构成正当防卫观点的;一组是持反对观点的。两组可以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围绕争议焦点——是否构成正当防卫进行辩论,其余同学可以补充发言。辩论中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回归正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去进行辩论,而不是从道德观念和常人的朴素认识出发去争论。教师要把握原则和方向,保证辩论有序进行。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讨论情况加以总结和评价,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总结中,教师要重申案例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正当防卫的目的、时间、对象及必要限度等问题,重点阐述学生认识不到位的难点问题——“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以及“防卫过当”等,指出学生忽略的问题——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益,使学生能全面把握案例及与此有关的法律知识。带领缺乏法律常识的非法律专业学生完成这样一次案例分析,教师要付出的辛苦远远大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3.课后梳理——案例要勤于归纳与总结采用案例教学,一定要注意课后对案例进行总结与梳理。一是要看案例选取是否恰当。看案例是否反映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不是,则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修整与完善。二是要看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效果。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教学目的得以实现,这才是一节合格的案例分析课。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讲解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以外,还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创建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表达、逻辑判断、自主学习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传授了知识,又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教学,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范文第6篇

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缺乏正确的辨证的认识和理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思政课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点、难点的把握机械化、教条化,讲课时面面俱到,一味灌输,习惯性把学生当成了高级领导干部,一出口就是“领导指出”、“几个必须”、“几个应该”,教学活动中见不到“学生”,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要。这样的思政课很难被学生接纳和认同。二是片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只关注学生的兴趣,迎合学生的价值倾向,满足于课堂气氛的活跃,甚至喜欢讲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笑话,堕入“三俗”的境界,而放弃了社会要求和原则,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保证作用。要防止以上两种倾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为社会服务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明确历史和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可以有效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盲目的、自发、随意的活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要看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只有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必须十分重视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地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努力找到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结合部和增长点。“两个需要”结合的实质是将思政课教育的宗旨与受教育者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两个需要”结合得好,既造福社会,又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习惯于“教师中心论”,过分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搞“独白”,演“话剧”,把教学的“公共活动”变成了教师的“个人活动”,基本是“教师讲完——学生下课”的单一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必须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动、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断增强,特别反感对他们进行概念化的说教。教师上课尤其不能只讲“必须”、“文件指出”等政治性话语和口号,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师生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产生精神上的碰撞、融合和共鸣,教师要允许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从而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不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对思政课教育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更高级的育人艺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五个多样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五个多样化”在思想领域的直接反映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活动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空前增强“四大特点”。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在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多样性。如何面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形势、新特征,就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其一,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推动全社会巩固发展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其二,就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事情、舆情决定了的,是客观实际,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才能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认识水平的劳动者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同样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减少思想矛盾和冲突,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的对抗和冲突。才能使先进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健康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思想受到抵制。坚持这两个重要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必须从认识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讲,就是要按教学的计划、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组织教学,要抓主要矛盾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还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非自然而然地就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只有充分体现“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产生科学意义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一重要原则已被教育的历史和实践所证实。其二,教学要体现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立的专业化、专门化、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师的选拔都经过严格的、科学的设计和安排,体现出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这样的课程教学必须体现理论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否则就不能完成“发展”的任务。其三要用“发展”评价教学。教学是否具有发展性或者说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甚至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遵循了发展性这样一个终极性原则,才能够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才能真正体现“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应有地位,也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

2010年,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倡导和要求,逐步在部分高校实施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使名师培养成为各高校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落实全面成才教育目标的主体,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发展、教学管理、团队协作及学术研究等综合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习资源的发现者、生产者和加工者。”[1]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教育形势和更高的教育要求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具备卓越的学科顶层设计引领能力。201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联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活动,经民主评选推出100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标兵、影响力人物以及影响力提名教师,从评选过程及结果来看,名师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庞大教师群体中的极小部分。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影响力,高校应针对人才培育的现实需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科学体系,通过人才强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核心竞争力。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现实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是高校依托人才队伍建设践行教育深化改革要求的重要途径。在学术人才培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及科研智力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1名师培养适应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需要高端人才的助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点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进行了部署和要求,再一次重申了先进人才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以及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意义。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地指出:“大力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2]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已经具备了基础政策的支持,名师培养适应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对于稀缺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培养,能够有效落实国家相关的人才培养政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准,从而使国家相关人才培育的政策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落实。

1.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度及效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可以使教师个体体验、个体习得、个体评价、个体发展以及个体传播等方面获得一定满足,推动名师接受内化机制、引导自省机制以及实践强化机制的发展。首先,名师培养可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包括人格情操、政治素养、道德能力、语言风格以及驾驭教学资源的综合能力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于高水平教师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这部分大学生是网络信息时代的掌控者,具有卓越的思维能力和开阔的生活视野。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教师的文化权威地位被打破,要想得到新一代大学生的尊重、认可甚至是崇拜,就必须重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师权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可以还原教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地位,用专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赢得高校大学生的认同,从而开展高效教学,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实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迫切需要先进人才的智力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可以成为学科研究的带头人,进一步促进学科的整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团队的建设,并将研究成果再次作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时代内涵。

1.3名师培养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先决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主体,其在专业方面的能力及水平,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程度。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一批既掌握先进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技术,同时又兼具较高媒介素养、心理学教育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教育人才队伍。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培养,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使大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感受名师的教育风采,自觉学习名师的道德情操与行为范式,注重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培养,可以在高校上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积极学风的形成。高校教师在通往名师的道路上同样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努力,这种戒骄戒躁、拼搏进取的学习品质,能够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大学生受到良好学习风气的熏陶,形成不断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通过隐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来看,我国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包括培养计划顶层设计的不足、培养的理念偏差以及培养形式僵化等问题,正在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深入发展。

2.1培养计划顶层设计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缺少科学的顶层设计,包括政策引导、培养周期、培养目标以及执行机制等。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总体计划布局随意性较大,发展粗放。培养目标较笼统,缺乏针对性,未能形成高校名师的培养特色。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缺少完善的政策扶持,在教师学术创新、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提供的条件不足,对名师培养的周期、职能、待遇、选拔以及考核等方面缺少明确规定。名师培养未被纳入高校整体教育教学管理规划之中,同时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不到位、不落实的问题。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意识目标层面,缺少具体的实践性培养目标。没有突出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意识、知识创新意识等,缺少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自身特殊性的把握和思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职业角色意识引导不够。缺少个性培育目标的设置,主要包括网络新媒体媒介素养培养目标、心理学理论培养目标、教育专题设计目标以及科研能力培养目标,等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现有目标过分理想化,过于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塑造以及专业理论的灌输,缺少对于当前现实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联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目标的现实性与可行性。

2.2培养理念存在偏差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与社会各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随着高校围墙进一步对外打开,来自社会领域的一些功利思想也悄然地渗透到了高校之中。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过分看重名师效应为高校带来的声望、荣誉,并依托名师“品牌”为高校创造经济利益,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这主要源于高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理念上的偏差。一些高校尽管认识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在扩大办学规模、打造教育文化品牌等方面牵制的精力过多,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方面缺少实质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存在随意性、粗放性的弊端,一些学校领导“拍脑袋”决定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火爆一时,最终无法坚持到底而流于形式。

2.3传统单向度的名师培养方法弊病凸显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方法缺少创新,教育形式单一僵化,从本质上而言源于传统单向度人才培养方法的弊端。单向度的名师培养主要表现为教育主管部门单方面对教师提出的培养计划、培养要求以及所提供的培养资源、方式,缺少来自于教师群体的信息反馈,互动机制不健全,教师不能参与到名师培养的机制制定以及资源配置当中。高校未能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文化定位等综合信息,开展形式多样、民主自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活动。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短期培训与长期的继续教育没有充分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实践中重复性较强,特别是教学任务紧张的情况下,长期的脱产学习较难实现。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领域的前沿问题缺少校际间的横向交流与互动学习,未能结合实际教学与研究项目的模块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教师参与实践学习、挂职锻炼以及岗位轮换学习的机会较少,不能体现教师参与名师培养的主体能动性,现有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对于网络新媒体教学途径的应用不够充分,在名师培养的教育设计、培育宣传、信息反馈等方面信息化程度较低,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效果。

2.4缺少名师培养的保障机制

首先,缺少必要的经济保障。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将经济投入的中心放在扩大建校规模、引进新兴学科以及基础教学设备的采购等方面,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较小。致使名师培养缺少必要的教育经费支持,不能选送更多的优秀教师外出深造,国内学习尚且搁置,能够到国外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技术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经费的匮乏也造成了教学器具、教材、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不充足,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束手束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其次,缺少政策激励保障,一些高校缺少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不注重对于教师的激励,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的匮乏以及对精神激励的忽视,影响了教师参与名师培养的积极性;最后,缺少科学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业务进修、业绩考核等方面,缺少科学的评价与监督体系,评价及监督的主体单一,渠道狭窄,没有面向社会与网络进行开放性评价和监督,监管机制的不严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效果遭到削减。

2.5名师培养的效能不足

从各高校名师培养的实践成果来看,效能不足是多数高校名师培养的共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布局不均,名师数量随着高校综合实力的排名而逐级减少,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学术影响力的名师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效能不足,后劲乏力。名师培养的职业发展路径定位模糊,一些高校的主管负责人缺少长远的人才培育眼光,急于实现短期的名师效益,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培养缺少科学的长远规划。一些高校管理者通过制造噱头走捷径,依靠人才包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冠以多种名师头衔,然而实际上能够在科研与教学方面提供卓越成果,形成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教师十分匮乏。所谓名师成为了一张镀金名片,而非难能可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人力资源。部分高校培养出来的名师仍然缺少综合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信息化素养不足,对于网络新媒体的了解较少,不能充分把握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现实需要,对名师的定位理解存在偏差。同时,一些教师在参与名师培养的动机方面不单纯,功利思想较重,高校上下整体一致的健康学术环境没有营造起来,名师培养的效能亟待提高。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应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重塑名师培养理念,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为坐标,推动培养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加强名师培养保障机制的构建,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动力续航。

3.1优化名师培养的顶层设计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政策规定,教育部门、高校以及教师院队应形成多方联动机制,建立理实对接培养框架,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培养计划的设计,突出教师在名师培养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其次,应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目标:第一,培养教师敏锐的角色意识。“一名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要对自身所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3]应培育教师成为名师角色的精神动力,使教师能够正确处理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中拥有正确的自我角色定位,使教师的教育者、研究者以及信息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意识更加鲜明。第二,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通过培养与引导活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政治方向,加强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的思想性、政治性、革命性、战斗性于一身的课程,这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和传播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培养应始终将正确的政治方向置于培养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方向性的培养目标。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培养应瞄准系统的知识目标。通过科学的人才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应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业知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此外,通过科学的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应该进一步深化基础知识,加强拓展知识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学习内容应该更多包含心理学、信息媒介、伦理学、历史学、法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内容,进一步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知识视野,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综合教育能力。

3.2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理念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培养应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应始终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培养的思想坐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理论武装思想,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正确的思想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过程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基调,始终明确思想主线,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保持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之内。其次,高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应摒弃陈旧的人才观,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理念,消除功利思想,要始终以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卓越的国际视野、教学能力、科研本领以及本土化服务能力为工作重心,更多地考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实践价值,避免过分看重名师培养的经济和品牌效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原则,加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高度重视,将名师培养的具体流程纳入到高校整体教学管理的体系中来,认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作用和战略意义,使高校上下全体干部、师生都能够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高度重视,从而更好地营造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良好环境,加快锻造一支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和学术带头人。

3.3推动名师培养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的培养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实效性的关键,因此,应进一步丰富培养的方法,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效果。首先,要采取短期培训与常态化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既要有定期的短期培训,又要有长期的育人措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中心应结合不同年龄、性别、教龄以及认知基础的教师进行培训的针对性设计,适当根据教师的特点与培养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周期计划。在短期培训的过程中,要广泛联合兄弟院校和社会机构等,进行科研骨干和教学骨干力量的交流研修活动,重视校外力量的协同教育作用。要定期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考察与观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专业水平;其次,要积极建立以教师本身为代表的名师培养管理团队,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组织带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深入社会,在广阔的社会平台中寻找教育的资源和教育的灵感。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高校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等部门负责人应经常牵头,活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社会实践教育,在考察社会的过程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信息传递到社会之中。要统筹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到偏远地区体验生活,支援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组织带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团队到红色文化遗址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学习考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对于真实国情的体验和感悟。同时还可采取挂职锻炼、轮岗学习的方式,使教师到基层部门进行岗位学习,全面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各个岗位的功能作用,加深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思考。丰富名师教育教学的素材,增加教师的阅历,增长教师的见识,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综合质量夯实基础。最后,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教育渠道,在高校信息化平台中全面开放教育管理模块,将最新的名师培养信息与教育资源,通过网络新媒体传递到每一位教师的客户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动态化的名师培养。

3.4完善名师培养的保障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

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为建立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良好基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必须重点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名师培养与管理机制。首先,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经济保障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才培养、科研以及教学划拨必要的资金。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项目单列、单独申报、单独评审的优势,加强在资金分配上的政策倾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资金条件,满足名师培养所需的硬件与软件,包括教材、多媒体设备、电子视频教程、社会实践活动资金、宣传费用等;其次,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方面。物质激励方面,应重点对于那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突出,并在考评结果中成绩优异的教师进行物质褒奖,形式可包括奖金、奖品发放、助学金以及提高工资待遇等等,为教师的学习解决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在精神激励方面,要加强对于教师的精神鼓励和褒奖,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先进典型,通过大力表彰、学术交流、外出进修、教研成果评优评奖、社会考察等方式激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习动力,使教师参与名师培养的竞争意识、学习意识、事业意识、拼搏意识得到激发,增强教师的学术责任感与学习使命感;再次,应构建持续有效的固化衔接机制,要从顶层设计上系统规定名师培养的周期,确定常态化的名师培养课时,设计多责任主体的名师培养接续机制,明确教育部门、高校、社会机构等各责任主体的工作内容及权限,通过内容衔接、责任关联、内涵微调等方式确保名师培养的常态化。最后,应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评价及监督机制,要面向高校内部、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及社会群众开辟评价和监督渠道,采取专家意见、同行评议、学生满意测评、网民评价以及阶段汇报等多元化的评价与监督方式,促进评价及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在考核评价方面,不断弱化学习成绩的考核,注重评价学习成效。”[4]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具体实践活动受到多角度的跟踪式监督与监管,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的有效性。

3.5优化环境提高名师培养的效能

首先应不断地优化高校内的学术和人才培养的环境,完善学术民主制度。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这是确保名师培养效果,形成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学术和人才培养环境能够形成健康的学风和科研风气,引导教师消除功利思想,追求卓越的文化成果。高校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进行独创性的教育教学研究。要能够接受失败,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营造开放创新的人才培育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创造良好的文化交流与学习互动的机会。其次,要重视科研与人才培养管理环境的优化。要对于教师的学习意愿予以充分的尊重和维护,从以往过于看重科研成果数量的偏见中转变出来,重视名师的科研以及学习质量,要将名师培养的成果与教师的职级晋升等个人专业发展以及福利待遇结合起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避免量化考核减少短平快的浮躁心态,通过微格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心理教学等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引导教师真正潜心向学,成为学术水平过硬、教学能力出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具有高度的现实意蕴,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视阈下,名师培养在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方面优势显著,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地位,促进高校人才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名师培养的顶层设计,重塑培养的科学理念,实现培养方法的多元化,进一步健全名师培养的保障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的培养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晓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4:95.

[2]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1-11-14(03).

[3]欧阳光明,岳柏冰.名师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J].习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6):77.

[4]陈国钦,张璇.基于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卓越教师培养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2.

思想政治理论范文第8篇

1.教学管理体制变迁: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嬗变三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经历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转变。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管理机构及组织执行机构,权责明晰,明确了二级机构的职责、功能、地位、权责等问题,成立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如有的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等)。这种教学与科研整合的一体化实体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教学课程设置改革“: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不断得到完善,经过“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随着时展主题而不断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变迁为线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3.教学理念创新:对政治—人本—发展—逻辑的关注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实现从‘政治自觉’到‘经济自觉’到‘人本自觉’的嬗变,发生了从‘物本’向‘人本’的现代化转换”[1]。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对生命、发展和心灵的关注[2],符合学生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

4.教学内容整合发展:对政治性、社会性、公共性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高校思想领域以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行考察,对政治性内容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内容和本质规定,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发展变迁的不变主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众多影响党执政合法性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民生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势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价值利用与再造,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传播途径的利用与再造,公共性活动的开展及其价值引导来进行。”[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性”关注与“公共化”转型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趋势,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5.教学主体互动:“主体性教学”向“主体间性”教学转型随着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交往、交往实践哲学等理论逐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视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征逐渐显现,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定式,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跨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逐渐引起重视。

6.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由单一教学方式向多元教学方式转型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方式发展来看,出现多元多样教学方式并用的态势:“研究型”教学[4]、对话教学[5]、体验式教学[6]、启发式教学[7]、混合型教学[8],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向

从系统要素视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涉及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要素。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90后”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谈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遭遇“实效弱化”、“情绪极化”、“信息乌托邦”、外源“负能量”等现代性困境。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整体体系层面加强多方面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管理体制机制、重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完善相应的经费支持等条件保障外,还要逐步补强“短板”:一是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二是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三是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化;四是教学环境的“文化化”;五是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政治化、理论化、知识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课堂中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政治内容。

(1)促进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契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认知性。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廉洁教育、交往教育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2)守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其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是以政治思想为主导的理论和价值观的灌输、宣传、教育、内化等,其教学组织管理体制由政治制度规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也需要政治权力支撑。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如“纲要”课教学内容重历史史实,往往不经意间在突出“历史”的同时“淡化”了政治,出现了使“纲要”课由政治课演化为历史课的倾向。因此,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

(3)提升教育内容的知识化增量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和知识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化、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灌输与内化的关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放置于西方现代史的时空场域中,运用中西方比较视域进行分析,分析理论发生发展的国际背景、时代背景,把握教学内容的时空逻辑。此外,还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史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学区域所在地的地方历史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革命文化、历史人物、社会变迁等等,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融入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教学方式以生活化为中介:与社会实践和个人经历相结合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意识形态的目的,仅仅用意识形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将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作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和主体生活结合起来。

(1)坚持“灌输与对话”的统一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传统。当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理论,就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因而,要在继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灌输的同时,需要克服将理论灌输原则与具体的教育方法等同起来的“生搬硬套”,注重借鉴运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的“启发式”方式,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用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方式启发大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2)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方面的特征:同质性表现在寝室成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素质、专业或年级方面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还会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每个成员的文化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差异而导致个性品格也不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注重运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理论探索的需要、解除困惑的需要、主体参与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能力。

(3)注重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课程,理应是公共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理应是社会公共事件的专业阐释者,是公共价值观的践行者”[9]。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在目标、内容还是方法、路径、载体、手段,乃至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会日益突出地体现出公共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公共关怀,具有问题意识和公共意识,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培育具有公共的人格和公共事务能力的大学生主体。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方式,采取一些形式把大学生推向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如积极开展以假期社会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思考社会问题;结合“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或周末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方式的公共关注和教学主体的公共性参与。通过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关注和公共化转型,将封闭的课堂教学与公共的社会交往连通,改变理论的系统灌输向价值观念引导、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转变,让大学生主体拥有真实丰富的价值观心理体验与公共参与。

3.教学主体以主体间性化为核心: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体性力量,实现由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的主体间性转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内在诉求。

(1)教师要有言传身教、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主体自觉综合看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科研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之时,还要承担着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师生比”高,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同时还要承担学术科研、职称评聘等压力,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三种“劳动”,即脑力劳动(理论武装、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相长)、体力劳动(多校区办学、跨城办学、跨区办学的奔波)、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学科意识、学科认同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专业热情和学科自觉是重要的问题。在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从“组织领导、思想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等外部条件保障方面做出了制度性规范与条件保障。同时,有了外部保障和条件支撑外,还需要教师主体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学科意识和学术精神的培养,注意内在素质的提升,关爱学生,用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达到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境界”,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

(2)教师“主动教”与学生“主动学”的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艺术、学术能力及知识深度和广度相比其他课程可能要更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教学艺术、学术能力、知识增量提升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潜力,这是赢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和“点头率”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的内在自觉。从课堂教学而言,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师“独白”教学模式,转向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讲授与讨论、情景互动教学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探讨式教学模式,让教师“独奏”转变为师生“合奏”,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3)教学主体力量的整合与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群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师等教师队伍群体;三是作为自我教育主体而存在的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主要是专职教师及部分学生兼职辅导员等,因而要将分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学生工作者、党建工作者等主体相互互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党建、学生事务工作者角色互动。一方面,通过整合学校党建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主体力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补充力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职教师也可通过参与党团组织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达到主体力量的互动与整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与大学生社团活动载体平台互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外活动和课外时间中,通过“师爱传情,以情感式教学感动学生;对话引情,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激情,以自助式教学激励学生;课间寓情,以快乐式教学愉悦学生;课下延情,以延伸式教学打动学生”[10],改变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的抵触心理,实现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

4.教学课程环境以文化化为重点:建构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教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产生发展过程中影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要素的社会空间存在方式。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环境,即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中观环境的影响,还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微观环境的影响。

(1)通过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加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造物,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以外在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布局和校园建筑等校园教学环境直观的表现形式;二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等在内的课堂教学物质文化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挖掘环境育人资源,美化育人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环境建设,广泛开展以体育、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媒介、实践教学、课堂文化设施等课程物质文化建设,开展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讨论、情境扮演等活动,利用影视频资料的形象生动性,契合文化媒介的特质加以传播与强化认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治学风格、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

(2)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强化规约为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制度化规范;二是渗透于教学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建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业化、知识化、科学化、时代化的知识制度化体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学科制度化体系和管理制度化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推动渗透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入耳入脑入心,见言见行见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的“规训”功能。

(3)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神文化环境加以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种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环境,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和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即优良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的营造等。通过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廉洁校园;通过建设体现为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程班级教学文化,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成长展开的交往文化,营造良好的班风;通过明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价值,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准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使教师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传递者,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风;通过学生的自觉学习,提高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把蕴含在学科课程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

5.教学体系以系统化为归宿: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行动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中,要有价值理念引领,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建构为中介,发挥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作用,强化学术与知识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生长与成才统一,建构让“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教学体系。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材体系规定了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这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又需要增加自身知识的交叉性和丰富性。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把握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发展脉络与思想精髓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促进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辅助活动相结合,在吃透教材、确定所针对的问题、设计个性化教案、精选教学案例、合理使用多媒体、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的教学辅助环节、倡导师生心灵互动等基础上构建内容精致、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

(2)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到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教师主体既要自觉渗透对大学生主体的本体关注,也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利益联系起来,依靠思想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能力,适应学生认知水平与成长需要的能力。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法治理性;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并获得哲学素养和哲学理性;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理性,以史为鉴,通晓古今;通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理性;通过“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3)认知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化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强调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要改造世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借助于多样化教学形式、生活化方式,嵌入他们的生活世界中,促进他们将理论课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内在素养的同时,应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主体行动的“外化”,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推动大学生认知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实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本文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思想政治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的弊端

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应有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还没有明显的显示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上定位缺乏全面性。对于认识上定位缺乏全面性,主要是指对实践教学这个概念认识不到位。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纯理解为校外教学,或者把校外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实践教学,是不全面的。实践教学应理解为在社会实践中的教学,如果不明确界定其内容,极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视为组织学生们参加课外活动,或做几次演讲报告即可。(2)教学上程序缺乏规范性。教学上缺乏规范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完善。一些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并没把实践教学列入其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混成同一种模式进行讲授。第二,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依基本教学程序据课堂课堂不同而巧妙执行。(3)管理上缺乏有效实时性。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比一般的课堂教学要负责许多,它一般是在校外或者课外进行,这就对其要求要比一般课程严格的多。在实施过程中,要全体学生都要参加,这就要求学校多个部门要做好配合工作。但实际上是一些高校往往没有实践教学的领导机构,其组织方式和配套设施也是很随意、临时的,在具体安排上也表现出不规范,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很难全面、深入的开展下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弊端的成因分析

(1)管理部门的权责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体归哪个部门管很不清晰,出现问题了,往往不知道该找谁,或者领导部门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不少高校缺乏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对正式课程缺乏步骤上的明确规范,对诸如教学大纲、课程进度等要求没有细分化,容易产生分歧,在实际中,实践教学的有效有序展开连贯性欠缺。(2)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持续开展。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由侧重理论教学的教师来承担,而很多高校的理论课教师本来就少,他们自身课时多,工作量大,还要承担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就会有所会打折扣。(3)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部分人追求着自我利益最大化,这就很容易使人们滋生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这将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出现拜金主义倾向,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讲,会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阻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弊端的对策分析

(1)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教学活动领导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门课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展,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老师和领导要统一认识,纠正对其不正确的认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让实践和理论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2)培育质素高有觉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实力,首先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者要热爱自己的事业,信奉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人到事业的发展中去。其次要要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再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只有掌握了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总游刃有余。(3)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队伍管理。对于教学内容来说,需要老师依教材为蓝本,注入实践认识或因素,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这并不是说全部内容的统一,只是要求基本内容的统一,才能在其框架下,有效展开与此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进度上,老师要做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内容上要达到基本统一,这样既可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实行,又可保证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的认识。(4)生动形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才能吸引学生,便于教师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多样化的实践内容,逐渐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修养。教学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 考 文 献

[1]莫武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探析[J].民风.2008(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007(7)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4]潘伶俐.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法需要与时俱进[J].企业导报.2010(4)

[5]何少华.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探析[D].湘潭大学.2008(6)

思想政治理论范文第10篇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校学生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主见,但是还未形成自己的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社会生活的影响,缺乏对人和事物的客观判断。首先,现代的高校学生缺乏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缺乏信心,这都是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的结果。第二,高校学生越来越缺乏诚信意识,作弊和抄袭现象司空见惯。第三,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被家里的大人百般呵护,缺乏独立的能力,并且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不愿与人分享,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集体精神和团结意识缺乏。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学生升入高校,开始了更加专业的学习,往往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经常会花大部分的精力来学习专业知识,学校也更加重视学生在专业上的能力培养,反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上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般较为浅显,也没有具体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和培养学生们的正确道徳观念的形成。然而人们的不加重视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不重要了。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在于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因此,学校需要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并且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利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发展,推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进步。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来推进。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学习,从而推动学生在思想上的进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前社会环境混乱,价值观缺失的问题,高校应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是非对错,认清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真正明白好与不好。而且,高校应该倡导诚实诚信、公平公正的良好风气,用马克思主义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的思想,建立校园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积极正确的校园环境的营造。学校要尽力为学生和老师营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为师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场所。不仅如此,学校还应该重视学校的学习和教学风气,帮助建立温暖愉快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中的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包容万象,不仅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有国内外的时事政策,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眼界,能够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从而以更加开放,并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去接受和认识这个广漠的世界。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处的世界不仅广大且异彩纷呈,从而有一个谦卑的心去对待它,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满足这一要求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刚好给教师一个认识世界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具体的实例,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国内外所发生的大事,并将自己的意见看法发到班级群里进行探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聘任和培养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思想,理论,政策和方针的主要宣扬者和传播者,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引导人。高校必须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聘任制度,建立更加合理的标准来选聘任课老师,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老师的整体素质。高校应根据学生人数,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需要来聘任一定数量且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同时,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创新意识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此外,高校应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工作,对思想道德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新任教师的岗位要求,促进其更快更好的适应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马虎,必须坚持先培训在开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在教学上采取多种手段,通过生动幽默的讲学,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原本枯燥的政治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人生的法门,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教学任务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视,端正观念,并且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对社会的意义所在,从而采取措施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从而实现社会对学生在思想上的要求。本文通过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聘任和培养三个方面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实验课程设计范文 下一篇:科学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