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3 23:48:15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目标;复习引导;学习技巧

本文所写的学困,并非指有学习困难的儿童,而是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所进行的学困生分析,故此,本文的学困问题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老师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困难,导致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所以,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学困问题作出相关的分析。

一、导致学困问题出现的原因

1.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无法很好地指导自己学习,导致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在实际的初中思想品德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是跟随着老师的教学步伐走,但是老师的教学计划是针对全班学生制订的,所以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才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对初中思想品德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说,老师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太过简单,从而导致该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而对于那些思想品德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老师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太困难,该部分学生很难达到老师的教学目标,故此,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老师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老师的教学进度脱轨,导致学习困难的出现。

2.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不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的时候,之所以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除了是因为自己所制订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外,还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也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如果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只是专注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教学,忽略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够的,要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成绩,学生在课后也必须进行学习,然而由于缺乏老师的指导,导致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显得十分困难,从而无法很好地提高课后学习效率,无法提高思想品德成绩。

二、解决学困问题的措施

1.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

要解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学困问题,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有方向性,才不会出现学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由于对知识的不熟悉而不会回答试题中的简答题,故此,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来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下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背熟,确保在下一次的考试中,我会回答试卷上的简答题。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制订相关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成绩。故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中,由于学生制订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制订出了明确的学习计划,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按照计划来进行学习,就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了。

2.加强对学生复习的引导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足或是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故此,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复习指导,这样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要加强对学生的复习指导,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给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题来指导学生复习。所以,在进行完一个模块的教学后,老师就可以布置相关作业,然后通过作业来指导学生复习,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对于个别思想品德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为了更好地解决他们学习困难的问题,老师还可以另外指导他们进行复习。例如,除了布置相关的作业外,老师还可以另外给他们布置其他任务,比如让他们描绘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从而提高他们对这一单元的理解和记忆,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成绩。

3.加强对学生学习技巧的指导

要想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困问题,老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技巧的指导。根据不同的学困问题,老师就应该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A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之所以会出现学困问题,主要是因为A学生的记忆力差,无法很好地记忆所学的思想品德内容,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就应该加强对A学生关于提高记忆力的指导。所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困问题,老师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相应指导。

总而言之,学生之所以会在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出现各种学困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是脱离不了关系,故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在思想品德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成绩。

参考文献:

[1]倪万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J].考试周刊,2012(66):143.

[2]梁国耀.转化思想品德学困生的智慧[J].考试周刊,2012(87):137.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一、明确目标,使计划具有指向性

不少学生进入初三以后依旧很迷茫,不知初中毕业后要做什么,不想学便不学,蹉跎岁月,荒废学业。没有目标,自然也就没有动力,目标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明确目标是制订与落实计划的首要前提。迈入初三这个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面对升学与就业的严峻挑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学年的总体目标,即:升入理想的高中;其次,我们还应该制定各学科、各阶段的一个个短时期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的制订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跳一跳,摘葡萄”,略高于现在的水平,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可以达到最合适。合适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目标越清晰、明确,越能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

二、立足实际,使计划具有可行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时,我们每位同学计划的重点和要求应该是有差异的,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学习计划,才是切实可行并有意义的。在制订学习计划之前,我们必须认真回顾、总结自己以前的学习情况与基础,对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认真反思,弄清自己的“学情”,弄清楚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学科?哪些方面的知识还比较薄弱?学习上还有哪些遗漏和不足?真正做到“认清自我”;此外,学习计划制订后,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该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根据计划实施的效果反馈与对比,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学习计划。

三、统筹学科,使计划具有平衡性

走进初三,即将面临一年后的中考。中考是对初中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各门学科的一次综合性检测,各科都取得理想的成绩,才能在最后的中考中打好“漂亮一仗”。一般来说,做到“门门全优”是很困难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比较喜欢、学起来比较顺手的科目,也有些不大喜欢甚至“瘸腿”的科目。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学习计划时,能够统筹好优势科目和“瘸腿”科目的关系,优势学科应保持,同时树立“瘸腿就是短腿”的意识,制定“瘸腿”学科的“接长”措施,尽量保持学科平衡。特别是思想品德学科,在不少地区实行开卷考,但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因为最后中考低分而影响了升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平时存在“思想品德开卷考,不再需要记忆和理解,只要考试时翻翻书、抄抄书就行了”的思想误区,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作为一门中考必考科目,虽然开卷考,但是试题注重能力的考查,凸显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且考试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平时。

四、规划时间,使计划具有高效性

前苏联着名诗人普西金曾说:“要完全控制一天的时间,因为脑力劳动是离不开秩序的”。一个好的时间表可以对学习做整体统筹,从而节约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它可以将我们日常学习细节变成习惯,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有序。我们的学习时间主要有常规学习时间与自由学习时间两部分构成。常规学习时间主要是每日固定的学科课堂教学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必须认真听课,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向45分钟要效益;自由学习时间是指课后归自己支配的时间,我们特别需要合理规划,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用来预习新课、完成课后作业、查漏补缺或者背诵学科主干知识等。一方面,我们要“见缝插针”地利用零碎时间的习惯。例如:中午下课吃午饭时食堂里人多队长,不妨错开时间,先坐在教室里看书或写作业;在上课或下课的往返道路上,利用走路时间在自己的脑中“放电影”,回忆当天或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等。另一方面,在计划中规划学习时间的同时,必须坚持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不打“疲劳”战。

五、严格执行,使计划具有约束性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创新

一、引言

初中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年龄阶段,初中教育阶段也是学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其思想品德以及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观念也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开始形成。在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保证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道德认识观念也出现了不小的变化,这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初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结合社会思想道德新形势的发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良好的品质行为,为初中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现阶段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分析

1.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认识不全面,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甚至在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认识中,思想品德教育只属于课程辅修内容,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师资与精力,甚至缺少基本的教学目标。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过程中重视不足,教学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此外,教师以及家长的这种认识不全面,间接的造成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错误认识,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深入的思考,导致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的性较差。

2.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够丰富,针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教育,主要是结合课本,对教学课本上的知识以及内容进行讲述传授,而对于其他参考资料的结合使用较少,随着新课改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仅依靠一本教学课本已经难以满足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较差。此外,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上,形式单一,主要是采用传统应试教育试卷考核的形式,导致考核缺乏全面性,难以全面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3.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认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部分教师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未能结合初中生此时的学些特点,而且仍然采用传统陈旧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导致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各种教学设备的利用程度低,课程缺少与时代相适应的特色,造成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理解程度低。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新课改,革新素质教育理念,势必会造成课程教育效果较差,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革创新途径分析

1.明确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目的,重视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必要的调整,适当的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学时,并对思想品德教学考核进行侧重,促使教师以及学生提高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教师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上,还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置,结合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在课程结束后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合理的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想品德素质修养水平。

2.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

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关键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对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以学生为本。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内容作为一种抽象的原理与概念,学生的学习理解与掌握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丰富教学方法。可以借助于视频、文章、图片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倒入其中,将枯燥单调乏味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初中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也可以通过互动或者是角色情感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其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3.拓展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范围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也处于不断变化更新之中。因此,教师针对初中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中,而应当不断拓展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通过寻找教材外的参考资料,来扩大思想平的课程教学的学习范围,尽量选择实用性强、与教材内容练习相近的学习材料,这样在保障学习计划得以完成的同时,丰富扩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深度,提高其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

4.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实践课程

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教材、多媒体以及课堂活动外,还应当注重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的运用。利用思想品德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形式,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在学生章节课程结束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机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与课程学习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使学生针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获得自己的感触与收获。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社会服务活动或者是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这样既可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进行革新完善。并通过及时总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化,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一级身心的健康发育。

参考文献:

[1]徐军.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教学中质疑提问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2]孙毅平.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问题[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2003(6).

[3]张宝荣,张旭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一、从生活中发现资源

我们的知识都是因为生活而产生的,生活经验是一种最直接的经验,更利于接受。每个人面对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时,感官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只要谈到我们熟悉的事物,我们就会特别感兴趣,并且愿意去一探究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就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结合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事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生活经验中发现知识,活化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

比如说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笑迎新生活》时,就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来全面认识学校、集体、学习,从而知道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与他人团结协作,如何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等等。这些都是与学生个体息息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都很愿意去思考和探究。又比如说关于青春期,这既是学生要面对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又是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联系自身的经验来学习。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排除青春期所带来的烦恼,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把课堂融入生活中

如果课堂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更加轻松、自由,学生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课堂中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充满生活味的情境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融入生活当中,在课堂中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最关键的就是要注重所选材料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比如在学习《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关于情绪调节的内容时,因为情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有关情绪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展开交流和讨论,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绪问题,并谈谈自己对情绪问题是怎么处理的。经过全班学生的积极发言和分享,教师再帮助他们进行总结,概括出情绪对人会产生什么不同的作用,要如何去正确地调节,比如说注意转移、合理发泄和理智控制。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做法,再经过教师的总结和指导,更加轻松地学习了知识。

三、在生活中实践

认知于生活,行动于生活,在生活中开展相关的活动,不但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加强,更是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如果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考试都能拿高分,但是在生活中没有体现出来,或者是没有正确地实践,那么思想品德的教育也是非常失败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内,更体现在课堂外,在实际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开展一些品德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到养老院看望老人,或是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在生活中实践。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实行生活化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更是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切入点,为学生创设出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更加愉快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邱艳军.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12).

[2]王萌.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J].魅力中国,2013(14).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关注国内外形势,关注国计民生,反映社会,透视生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甚至思想道德素质也差。他们的表现是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效率低,经常不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来应付老师检查,旧的基础知识不牢,新的知识更加听不懂、学不会,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如果再加上引导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恶性循环,越学信心越不足,长期拖下来,就演化成“学困生”了,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

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仍坚持应试教育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待这些“学困生”关注不够甚至未关注,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素质教育确立的“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做好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的转化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荣誉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和转化好“学困生”,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思想品德课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结合学校“学困生”实际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转化的方法和策略。

一、调查“学困生”产生的成因,做到有的放矢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事物发展的原因归纳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教育和转化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首先要清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为调查分析“学困生”产生的成因,我们专门设计了《学困生成因教师问卷调查表》、《学困生成因家长问卷调查表》、《学困生成因学生问卷调查表》等系列表格,认真求实地加以记录,对“学困生”产生成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经过调查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内因:对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作用重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心理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影响等。外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二、针对成因,采取科学的转化策略

1.端正“学困生”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人生。”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对学生而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现在一些学生整日无所事事,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学。课堂上不会记笔记,课后也不会及时巩固练习,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更是如此,这与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或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时,往往产生学习无意义,或我不给家长学了,不给老师学了。他们认为这样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成绩而故意做对,不再听讲,不再做作业,甚至考试时故意交白卷等。没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就会失去学习的思想动力,更谈不上去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了。因此教师要努力和家长配合,教育“学困生”要明白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困生”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身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成为祖国有用之才的需要。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就有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学困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差,自制力差的情况,教师要努力纠正其不良习惯。对那些纪律不好又无心上课,而导致学习出现困难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帮他们改掉上课不注意听讲开小差的坏习惯,上课多提问他们,多提醒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无时不在关注他们,使其明白教师的一片良苦用心,从而逐渐把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对那些由于基础差跟不上学习进度而导致的“学困生”,教师应帮助其树立信心,制定切合其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抽出时间进行预习、复习,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给予具体的帮助和及时的鼓励,使其按质保量地完成学习计划,从而逐步培养起“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考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转化“学困生”关键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特点,教师要加强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用具,多给学生播放一些生动的、鲜活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注意搜集身边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课堂上充当时政播音员;利用组织竞赛、课堂讨论、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创设感兴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的境界。在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对身边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充满好奇、兴趣,即使学生搜集到的时政新闻不够新颖,不具有代表性,或者对问题的探究出现错误,也要对学生予以鼓励、支持,而不能冷嘲热讽,一棒子打死,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觉得学习不仅仅是升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生活的需要,从而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挖掘“学困生”闪光点,培养其自信心

在教师们的一般观念中,“学困生”就意味着一差百差,教师往往被其不良的学习成绩蒙蔽,而看不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之听之任之,不予重视关怀,甚至放弃。殊不知“学困生”身上并非一无是处,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学困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他可能有一颗善良的心,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有对某一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有在某一次考试中突飞猛进的情况,等等。

通过对“学困生”闪光点的挖掘、肯定、表扬,会极大地激发“学困生”生活和学习的自信,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班级多余的,自己也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一面。“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学困生”有了自信,对生活和学习充满期望,激发了动机就会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外,还要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提出难易适度的要求,使“学困生”觉得这些要求不是不可逾越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学习成功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幸福和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激发和挖掘出自身学习的潜能。

4.理解尊重“学困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爱

俗话说:“尊重是爱的别名。”马卡连柯也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学困生”往往内心自卑感很强,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往往比一般学生低,容易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长期处于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状态。但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学困生”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情感的尊重和交流,需要老师和同学更多的爱,需要善意的批评和理解。教师要学会尊重“学困生”,对他们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缺点错误多一些宽容理解,少一些电闪雷鸣的批评;当他们态度消极、心情压抑、神情忧郁时,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横加指责,要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沟通、交流、调节、转移。教师的这种情感给学生传递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换来的是学生内心的感激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打“组合拳”,合力转化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

任何一个“学困生”不会单单表现在思想品德这一个学科方面,往往表现在多个学科和思想品德素质等方面。为此,我们应积极与学校德育处及班级的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困生”在校的思想表现以及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情况,共同配合,寻找对策,积极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我们充分利用此机会,积极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短信联系、家校互访、家长座谈会等,使家校双方对“学困生”的情况能够及时了解,并且针对“学困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转化措施,采取更有效的策略。

四、成立思想品德学科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互助学习

成立思想品德学科学习兴趣小组,在每个兴趣小组内,都有1~2名“学困生”,3~5名成绩优秀学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借鉴,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共同提高进步。同时,在小组内和小组之间展开学习竞赛活动,当学习小组或个人在学习竞赛活动中有良好表现时,就给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发张特制的“表扬卡”,当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获得的表扬卡积累到一个额度时,就为该生或该组拍照一张,作为一周思想品德科学习的优胜者张贴在公布栏里,并发给作业本等予以奖励。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信心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建立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成长档案袋,跟踪调查研究

为跟踪调查思想品德“学困生”的转化情况,我们对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记录“学困生”转化过程,积累“学困生”转化经验。成长档案袋记录了这些“学困生”成长转变中的点点滴滴,主要内容包括:学期初师生共同制定的本学期学生成长计划;学困原因及基本情况分析;主要转化措施;师生助学情况记录;学生本学期思想品德学科优秀作业或活动作品(其中包括一本作业、一张图画、一张剪纸、一张照片、每次单元测试试卷、自我检测练习……);教师鼓励性评价、家长意见等,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反映了“学困生”的点滴转变。

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学困生”本人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荣誉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但是,“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单靠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视,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国家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坚决取消应试教育体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家庭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要有满腔的热情,高超的智慧,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自信,愿意学,主动地学。我们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地转化已经产生的“学困生”,也一定会有效地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自己参与制定学习日标和计划,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内在的驱动力,能积极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随时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下面从教育部新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在进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在细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学生也要知道自身的学习要求、态度和策略。因此,教学目标应由师生共同制定,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意义,了解学习的范围,那么他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支配自己地学习速度,实施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制订自己的长、短期发展目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总的长期目标基本是相同的,缚个学生都应该明确他们长期的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制订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制订课程目标、年度目标、单元目标等。可以采用目标层层分解的办法建立目标体系,使短期目标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二、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情感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思想品德课、对思想品德学习以及思想品德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思想品德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讨等主动积极地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当学生能够恰当地使用学习策略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事实上,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都或多或少使用过一些学习策略,只不过没有梳理和总结出来。教师可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策略,并帮助他们整理、提炼出有效的学习策略。以下策略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有选择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上,而忽略那些非重要的内容和与目标不相关的但有干扰的活动。会运用选择性注意是会学习的标志。

2 充分利用工具书,资料等解决学习中的一般问题。

3 简要地记录听到或谈到的关键信息。

4 有意识地应用已知的学习规律。

5 把学习语文的某些方法用于思想品德学习。

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帮助学生计划、监察、调整、反馈、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地调整行为和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力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的异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持续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改变自身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活跃起来,兴奋起来,行动起来。

其次,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指导。有计划的学习是学习行为控制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有条不紊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从而提高自我监控水平。

第三,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不足,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学习习惯,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记下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体会及感受,有了记录,学生才能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调整下一阶段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则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实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以激励的方式评估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成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宜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1)学生自己的评价;(2)学生自己和老师的评价;(3)学生自己、同学和老师的评价;(4)学生自己和同学的评价。在内容方面,既评价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又评价综合运用的能力,更要评价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应用。评价既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又要激励学生自强;既充分地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又要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既坦城指出学生的不足,又要表达教师的关心和期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自主学习

1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命运,做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

2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自主学习重要性

2.1自主学习的特征表现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1],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现代化有效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被动、机械、他主,学生过于依赖,降低了教育的作用。自主学习的特征表现有如下几点

2.1.1自主能动性

自主学习有别于各种其他形式的他主学习,其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这种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节学习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性。

2.1.2自立性

学习主体是相对独立的,会对自身学习具有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作为学生,可以尽可能摆脱对老师的依赖,依靠自己解决学习中的“障碍”。不过自立性中的独立并不是绝对的,学生不会完全脱离老师的指导和教学。

2.1.3自我监控性

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能力及学习成果等等进行合理的审视、评价和调控,及时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的自我调整,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2.2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危害

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学生往往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味依赖于教学者,特别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其具有的一定抽象性与待实践性,更会使学生进入单纯背文字的误区,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不仅如此,让学生因为背文字应付考试而让思想品德课成为一种负担,会使学生渐渐对其产生厌恶逃避的态度,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的进行开展。

2.3思想品德教育中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具有“自立”“自为”“自律”等特征,自身都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能动地自愿自主学习。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改变传统接受性依赖性学习,帮助学生领悟到这门课的真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

3.1合理提问,互动式教学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避免课堂的生硬,更能缓解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2巧用心理学提问

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中心,这就要求老师要巧用心理学提问,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笔者最常用的就是生活中的“鸡尾酒效应”,我们经常会发现,在人声纷杂的联欢会上,如果某个角落里突然传来你的名字,会引起你的注意而警觉;或者,有时候你还能通过别人说话声知道某个熟人似乎也来到晚会了,你的耳朵总能过滤声音,能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刚刚上课,学生们往往还没脱离下课的分散阶段,注意力并不集中,就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开始新的课程。一般有随机点名、举手回答、集体回答等回答形式,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思考和反省意识,更能体现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性。

笔者记一次母亲节前夕与一个学生家长交流,得知近期其学生家长干活受伤,学生包揽了家里的绝大多数家务。就在第二天上的尊敬关爱父母这堂课伊始,特别对该同学进行针对提问,让大家知道其关爱父母的方式,并让其谈谈尊敬父母的看法,进而展开该课堂的教学。

3.3合理提问,互动教学

提问只是课堂中的一个环节,并不能进行滥用。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容易导致有的教学者整堂课一问到底,以为这就可以培养学生散发性思维,是个不错的方法。其实不然,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适得其反,学生更容易厌倦这门课,产生发反感的情绪,思想品德成了空谈,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对提问的频率进行合理地控制,而且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除了问题本身要贴合学生的兴趣,不同时候提出适宜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避免给学生留下嗦嗦的印象。

除此之外,问题本身不能太过宽泛,要细化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如教导学生珍惜生命健康成长时,如果问题是“你怎么看待这节课的呢?”看起来很有深度可是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要是把问题改成“遇到困难烦恼,你是怎么调整自己心态的?”就显得更有方向性。这种互动教学也可以提升到小表演小游戏,比如分组让同学演习一次拒绝社会混混劝其吸毒的小节目,更可以加深对该课时的印象。

3.4反馈学生回答,体现问题价值

有的老师喜欢说大家多多讨论没有标准答案,但又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点评。这就没有真正体现问题本身的价值。“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老师的责任就变成及时获取学生的回答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对好的答案让全班借鉴,出现的错误则对其引以为戒,肯定学生的回答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而否定时应该先不主动评价,让大家讨论,最后进行合理评价。这样反馈问题的机制既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强化,还能够更好体现问题的价值。

3.5进行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存在,让学生联系实际去理解其内涵,才有真正的意义。在一次邻里相亲的教学中,笔者提前要求学生回家主动帮助邻居,第二天就邻居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不让教学只成为白纸黑字,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带来的乐趣,教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乐趣。

4结语

如今,中国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本文就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及其策略进行探析阐述,希望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发挥育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吴丽梅.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A].学园.[C].2010.5-6.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策略

1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界定和必要性

什么是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思想品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本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认识上,内化于学习主体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要形诸于外,也就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在操行形成方面在学生身上展现的终极目标。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性操作练习要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觉地行动,且这个行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实践性操作练习的常态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而言,理论的掌握和领会倒在其次,促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最主要的要求。因此,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家庭作业,都有很多实践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完成,这些实践性操作或练习是思想品德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实现过程。因此,这些操练不能仅停留在为操练而操练,也不能停留在学生的认识形成上,而应更进一步,要实现学生的持续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所谓常态化,包括教师教学中相关教学行动的常态化,也包括学生操作的常态化或习惯化。

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方面,最容易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教师的着眼点在于课堂教学和考试的成绩上,这些完成了,那么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也有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全部要求。这些都是有失偏颇的认识。这正是学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却不能适应社会,不会生活的重要原因,所谓的高分低能是这种情况的极端例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笔者认为,课堂只是学习要求的开始而已,后续的大量的学习是在课堂之外。

常态化的过程是否要有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以外的他人的参与?能否让学生自我形成?从教学实践上看,答案是肯定的。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人的过程,与非学校的“自我发展”相比,学生发展的秩序性更强,系统性更高。例如思想品德课,有关于与人沟通方面的,学生在笔试中都做得不错,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怯于与人沟通。学生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他们不认同“成绩落后的同学往往在走上社会后对老师更好”的说法,他们也很想去看望老师,但会怯场,怕坐在老师面前无话可说,怕自己的成就没有如老师所期望的,羞于面对老师。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比成绩落后的学生更少接触社会,弱于对人际关系的理解造成的(学校生活与现实生活毕竟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就需要将对学生要求的“大大方方地待人接物”付诸实施,而不是仅停留在书面上。

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大量的行为习惯,这就是行为习惯的自我形成,但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无序的、不必然的。只有当他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要某种反复行动的时候,才会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如果生活范围过窄,没有这种要求,他们就不一定会形成在将来也许是必要的行为习惯。所以学生个体自发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无法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2 哪些实践性操作练习应给予常态化

不是所有的实践性操作练习都有常态化的必要,有些实践性操作也无将之常态化的可能。那么,哪些练习适于常态化呢?

2.1 实践性操作能力本身是教学目标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目标看,学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只是第一层的要求,“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最终的目标。“理解”在课堂内是可以完成的,但“学会”不是在课堂内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两次的训练可以达到的。

2.2 实践性操作是达到学生人格完善的良好手段

有一些实践性操作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有必要将之习惯化,如“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负责是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的溺爱而欠缺的,他们面对老师的批评总是认为是老师与他作对,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而这种纠正,不是一两次就可以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的,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努力。

2.3 实践性操作是学生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有一些行为习惯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保障,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依据,这一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践性操作就有将之常态化的必要。比如“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特别是灾难中逃生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汶川地震中有血的教训,也有令人欣慰的成功经验。这都表明只有用语言告诉学生技能是多么的苍白,逃生的实际演练是多么的重要。

3 集体行为的常态化和学生个体行为的习惯化

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于班组集体中,从更大的范围讲,生活于整个学校的集体之中,同时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可以分为集体行为的常态化和个体行为的习惯化。从学校的角度讲,集体行为的常态化有助于学生个体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助于学校良好氛围的形成。因此,要重视学校集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必要将思想品德课堂中对学生的教学目标上升为对学校学生整体的要求,比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集体的活动更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

4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策略

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意识和实践。就笔者的教学经验看,教师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化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

4.1 不同长度的期间规划相结合的策略

所谓常态化,其实就是对一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持续、反复操作,一直达到目标为止。因此,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就要求有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规划。时期依目标的不同可长可短。如一个学期的规划,一个学年的规划,甚至3年的规划等。有些目标,比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不是一个学期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这就有必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为学生制定一个长达3年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可以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要求和目标。

4.2 目标策略

目标策略并不是仅以完成某人行动作为目标,而是将通过某一行动要达成的效果作为目标,也是检验效果的标准。在很多时候,常去完成某个行动固然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但有时完成行动只是达成一个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已(当然也有两者都是教育目标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将最终追求的效果作为目标,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例如当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的时候,要求学生培养起这一能力,更是通过这一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并不能因为学生每一个学习周期都会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就完事大吉,还要引导学生去完善,去提高自己。

4.3 评价策略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评价与其他教学评价有共同点之外,还应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采取的主体方法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出发。首先,评价中更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践性操作练习不仅受智力影响,与单纯掌握知识相对,更多地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会更为明显。其次,重视过程。实践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第三,多主体参与评价。常态化过程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完成的,教师不必也不可能完全全程参与。因此,教师作为天然的评价主体,并不意味着是唯一评价主体,学习者自身、共同学习者和家长等其他与之相关者或作为参与者或作为帮助者或作为观察者都有参与评价的条件。

4.4 家校联动、社区参与策略

实践性操作不可能在学校就可以完成,家庭和社区也是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场所。如与父母的沟通能力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参与公益活动”更多的是在社区中完成,需要社区提供条件和指导。

4.5 学生共同行动策略

个体的单独行动容易被人的惰性所吞噬,特别是意志想对薄弱的学生,最容易中断自己的持续行动。而学生集体的共同行动,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他们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进步。

5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教育实践一例

笔者的最初尝试是第一次从初一开始当班主任带班的时候。笔者向学校多要了一套桌椅,放在教室的左后角,面向墙壁,上面放着夹着一些纸的文件夹。笔者向学生要求,当他们觉有挫折感的时候,就坐到后面的那个位置上去反思;当自己觉得成功的时候甚至是为自己能解出一个题而感到惊讶的时候,就到那个位置上去反思;与同学有冲突的时候,对老师不满的时候都可以去。学生觉得自己需要反思的时候,就要坐在那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下来的文字可以留着给人看,也可以自己带走。其他学生可以在纸上写下对别人反思的意见或建议。笔者把这个位置叫做“反思席”。

起初,学生不大习惯,经常需要提醒:是不是可以去那个位置去反思?笔者不断地宣传、暗示:常反思是一个成功者不可少的品质!渐渐地,到那个位置上的学生越来越多,愿意把自己所想留下来的也越来越多,愿意与他人对自己的反思进行交流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半年之后,很多学生认为,反思对他们的进步帮助很大。

一年半以后,笔者找了一个借口,将“反思席”撤掉,同时告诉学生:你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反思,特别是徜徉在校园中的时候。此后,笔者在每一次测试之后都提醒学生要进行反思。学生临近毕业的最后复习阶段,笔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66.7%的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仍有不少学生愿意与同学探讨自己的反思。

笔者对最近教的一届学生,只是在七年级的第一学期反复用语言强调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至于学生是否去做,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监控手段。等到了初三毕业的时候再做调查,仅有18.2%的学生时有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反思。

如果只从两次教学实践的比较上看,可以发现,教师的反复的强调、督促和学生的反复实践,对于学生将教学目标成功转化为日常行为的惯常“动作”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第9篇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要让政治教学取得高效性,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并把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有所取舍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和知识水平来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以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设计的内容要能从生活中引入,通过探讨,最终能让学生运用到生活中,体现政治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新的教学方法在政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如果一成不变,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对政治学习提不起兴趣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课堂学习时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激发他们对政治知识积极探索。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

职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进行规划,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学习是盲目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也没有奋斗的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近期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长期要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计划制定之后,教师要监督学生按照计划进行整治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政治,通过对政治知识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体系,在运用知识的时候能有效地从知识体系中调取,提高他们运用政治知识的能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通过不断地复习来深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之后,还要让他们明白复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学习之余要按照记忆规律进行有效复习,使政治知识真正被自己掌握。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政治课堂上,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要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教师要从“巧”字入手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一)巧导入一堂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政治课首先就要在导入上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在刚开始上课时就能被学习内容所吸引,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并积极地进入到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用有趣的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二)巧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情境之间的转换,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衔接都要自然、流畅,使课堂教学保持紧凑。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教学经验和能力把握住转换的关键点进行过渡。教师利用语言的艺术性来完成这个有效过渡,使课堂教学保持连贯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巧收尾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草率收场,就会功亏一篑。课堂结尾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是非常重要的。结尾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设计,如概括式、悬念式、激发式、归纳式等。设置悬念是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好方式。政治课教师在一堂课结尾经常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样,学生很想知道下节课学习什么,于是去看书、去思考,从而为后面的教学铺平了道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缺一不可。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职业高级中学的思想教育阵地,政治教学和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政治教学,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让学生成为思想品德素质过硬的劳动者,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科学的方法论,有崇高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职业中学加强政治教学和德育工作,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且高质量的人才。

总之,在职高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政治思想不断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政治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设计

一、何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称为翻转学习、翻转教学、颠倒教室;这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运用音频、视频、电子教材等数字化教学平台,课前设计并制作好教学视频、上传视频并下发导学案,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学视频中的知识并自行做导学案,之后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前、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探究、答疑解惑,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并为主动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现在的互动式代替原有的填鸭式、灌输式,大大提升了学习的吸引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运用优势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优势于学生

思想品德课因其理论性强的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改变了看法,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其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学生对这门学科知识点的掌握多少,而更重要的是知识点的转化与应用。

通过“翻转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心;学生们也开始意识到,老师们是在引导他们学习,而不是命令他们学习,当学生们感觉到被尊重时,他们也会做出积极的回应。这样“翻转课堂”就促进了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思想品德课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思想品德课是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必像以往在教室里统一听讲,可以自主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难度和学习节奏;这样就充分实现了学习个性化特点,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尊严感的存在;同时,“翻转课堂”大大提升了思想品德课的氛围,因为教师由原来的知识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回答他们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做个别指导,能帮助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教师也有时间、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

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利用的是教学视频,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做课前预习交流,及课中、课后的互动,同时学生也可以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课外或在家都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学习进行到底。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优势于教师

“翻转课堂”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授课时间,将本应在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保证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中学生的互动交流。“翻转课堂”使教师的身份进行了转变,由原来的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使教师迎来了发展新教学技能的挑战。“翻转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变成学习过程的中心,由被动变主动,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实际参与活动完成真实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达成这个目的,教师对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也大大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这种转变将最终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此同时,“翻转课堂”也增进了教师与家长之前的交流,一直以来,家长总是关系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现在将“翻转课堂”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因其特殊的学习模式,长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处于何种状态,家长带着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与教师一起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能使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翻转课堂”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成果,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导者,使教师成为知识的引导者;“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是有益的尝试和积极探究;当然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挫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一切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和成长为目的的实践、模式和方法都是必需的、可行的,坚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不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得以发挥,也会在更广泛的学科中得到更深入地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姣姣. 关于翻转课堂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考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30(12) 25-27

[2]王开秀.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上一篇:企业员工学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高中化学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