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1:23:39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第1篇

纵观思想品德课教学轨迹,仍是通过课题与课题的教学,渐趋推进和教学累积而运行的。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全套思想品德课教材,总共有140多个课题。从总体看,这些课题有些什么特点呢?

(一)品德规范性

思想品德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题的提炼不仅讲求语言简洁明快,而且要画龙点睛,将相应的品德规范凸现出来。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题群,就不难发现它集中展示了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品德规范,表明哪些是可取的,应当具有的,哪些是不应当具有的,或要避免的。这种用品德规范“定格”的课题,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类课题中有“要”字。诸如《要按时上学》、《要听别人的劝告》、《要诚实》、《要尊重他人》、《要学好各门功课》、《做事要有始有终》等等,“要”字后面的词语,是强调学生应当具有的某种认识、态度以及应养成的行为习惯。例如《要按时上学》,“要”是一种强调,“按时上学”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该课题是想从认识和情感方面引发和调动学生“按时上学”的内驱力。第二类用“不”字限定。诸如《不打扰别人》、《不说谎话》、《不娇气》、《不挑吃穿》、《不上当受骗》等等。“不”字后面的词语,表明是要改变、纠正的行为,同时还有劝告性情感因素。例如《不说谎话》,用否定词“不”加以限定,既是从道德观点上对说谎的否定,而且携带有对说谎不满意的情感因素。第一类的“要”与第二类的“不”,是分别从正负方向对学生的呼唤,以牵引他们“入范”。第三类课题语词中嵌有“爱”字,诸如《爱清洁、讲卫生》、《我爱爸爸妈妈》、《爱惜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热爱家乡》、《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幼小》等等。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这类课题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祖国的象征物、中国共产党、集体、劳动、家乡、他人、公共财物,劳动成果要热爱的思想感情。第四类是用道德名言、警语、俗语、格言作课题。诸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珍惜集体荣誉》、《劳动光荣》、《我要读书》、《集体力量大》、《身在福中要知福》、《珍惜时间》、《讲信用》等等。这些名言、警语、俗语、格言是道德智慧的精髓。它把相应课文的教育主旨点明,有利于学生体认、品尝,作为最佳道德营养吸纳,有终生受益之效。

(二)展示层次性

思想品德课题是一个网络结构。九大教学内容,犹如九条教育主线,伸展在小学各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而课题则是缀在这些“线”上的“明珠”。它们在所属教育主线上有确定的位置,分别展示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育层次和坡度。例如《我爱爸爸妈妈》、《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三个课题,均属热爱人民的教学内容,然而教育的层次、坡度则各不相同。低年级的《我爱爸爸妈妈》完全是口语化句子,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昵,洋溢着依恋之情,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儿女很辛苦,要爱父母,尊敬父母,对父母亲有礼貌,要听从父母教导。中年级的《关心父母》,按照关键词“关心”的提示,情感培养内容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它要求学生不仅从父母那里受爱,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平时要关心父母,主动当好“小帮手”。当父母遇到伤病时,应尽力照顾。高年级的《孝敬父母》,情意因素更浓。这一课题主要是借助元帅纯真的情怀,以激发和陶冶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上述三个课题,犹如三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热爱人民的教育主线上。我们只有以“线”驭“珠”,才能吃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三)语词的情境性

对于思想品德课题,不能简单停留在弄清它的字面意义,关键是要把握课题语词的思想道德意义。常常有这种情况,许多课题用了相同的中心词,然而同样的词,思想道德意义却不完全相同。原因何在呢?因为同样的词,出现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册)、《今日事、今日毕》(3册)、《做事不能马虎》(4册)、《做事要有始有终》(5册)、《多为集体做好事》(6册)、《做事要负责任》(8册)和《有事大家商量》(9册),这些课题中的七个“事”,依托于不同的道德情境,其思想道德意义也不完全相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的“事”,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穿衣、洗脸、洗脚、洗手绢、洗袜子、铺床、叠被等。《今日事今日毕》中的“事”,是指学生的功课,主要是作业。《多为集体做好事》中的“事”,前面用“好”这个形容词加以限定,是指能给集体带来好处的事。《有事大家商量》中的“事”,是指集体的事,不是个人的私事。这个课题强调集体的事,应该大家商量着办,要多听集体成员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不能一人说了算。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只有结合课题勾勒的具体道德情境,审度课题语词的意义,才能把握课题的内含和涵盖范围。

(四)表现主体性

学生是受教主体,学习的主人。思品课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这一教育思想渗透到了课题中。当我们用“主体性”观点研读教材,就能发现不少课题犹如学生心灵的自我倾述,情感的自我表达,从课题的字句之间,仿佛能看到学生亲自投入的身影和心态。例如《我爱帮助同学》,课题中的“我”,既是指学生所要认识的客体(教材中的“我”),也是指教室内的每一位同学,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当发现集体其他成员有困难时都要热情帮助。显而易见,作为道德主体的“我”,已活灵活现地进入到了课题中,不是课本上写的要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情感以及怎么做,而是“我”自己要有这种认识,要投入这种情感,要这样做。又如课题《腾飞吧,祖国》,无疑是洋溢中国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的强音符,如果从主体性视点看,又像是学生道德情感的抒发,是道德主体“我”的衷心祝福。思想品德课题的这种主体性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点拨、揭示和激发,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情感共鸣后,课堂上才会出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

(五)生动活泼性

这是指组构课题的语言形式而言。思想品德课题的字数不多,如《谦让》仅两个字,句式很短,词语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例如《和好书交朋友》,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好书人格化了。《谁勇敢》采用设问句式,把教育主旨凸现出来,辨析性强,能引发学生思考。又如《做妈妈的小帮手》,“帮手”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显得平淡,然而在“帮手”前加一个“小”字,表明是做妈妈的“小帮手”,课题就显得生动活泼了。它不仅呈现了“是什么”、“要什么”,而且有意识地要从情感和态度方面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题的备课与教学

认识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驾驭课题,充分发挥它在统领教学全程的作用。为此,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要认真进行课题分析。课题分析一般分初识课题和终审课题这两步。初识课题是指首次触及课题时,推断这篇教材会写什么,以求对全课有一个直觉的、整体性感受。终审课题在初识课题基础上进行,一般作法是先精细地分析课文、插图、练习的价值以及编者的意图,然后再立足整体,终审课题。具体内容有:1.课题语词的结构与特点;2.课题的思想道德意义与本课的教学目标;3.课题的关键词与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只有对课题进行一番钻研,弄清其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把握其特点,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并发挥其为教学导航的作用。

其次,教师在揭题这一环要重视把课题中关键词的思想道德意义凸现出来。笔者以为,课题的这些功能能否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和准确揭示关键词的含义。如果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不准,教学就可能失之于“浅”或失之于“偏”。相反,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很精当,就能引发教学思路正确运行,并为全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很好的基础。例如《做事要有始有终》,“终”是关键词,如果对于“终”的理解仅仅是指做一件事要做完,教学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深度。相反,教师如果能将“终”字的思想道德意义揭示得更全面,更准确,它不仅指做一件事要做完,而且要按照规格和要求把这件事做好。学生基于这种理解,就会围绕这个“终”,进行道德努力,每做一件事都不分心,有耐心把它做完做好,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且能让课题真正潜入学生的心中,自始至终为他们的学习导向。

最后,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善于借助课题出示,增强教学魅力。既然思想品德课题具有品德规范性、展示层次性、语词的情境性、体现主体性和生动活泼性的特点,我们就要利用课题的这些优势,在课题出示方式上,因课而异,灵活多样。

(一)课首揭题目的是启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这课要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执教《国旗国旗我爱您》,开课先打出一幅投影:全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接着教师示意学生全体起立,奏起国歌,师生一齐向国旗致敬。通过这一情境的引渡,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火花。教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是:《国旗国旗我爱您》”(板示课题)。像这样课首揭题,学生参与其中,既能满足他们乐于表现的需要,同时又为课堂构建了庄重而和谐的氛围。

(二)课中显题一般安排在教学进程渐趋进入高潮时。课中显题是一个标志。它主要牵引学生从“识”与“情”的相互交融上,获得感悟和感奋的效应。如执教《相信科学不迷信》,可把课题揭示放在课中进行。教师先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天气干旱,一位老人求雨心切,竟在盛夏时节,一步一磕头地攀登上山。因为山顶有座庙,他要到那里祈求神仙降恩,让老天爷下雨。结果酷暑难耐,老人还没登到山顶就热死在半路上了。“雨真的是神仙掌管的吗”?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动手做雨的形成过程实验。通过正反事实的对比以及教师描述、揭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方式的教与学,课堂上渐趋呈现高潮态势。教师便抓住这个时机,把“相信科学不迷信”的课题板示出来。教师书写的这七个醒目、富有美感的大字,照亮了学生心灵,使他们既感悟到相信科学不迷信的道理,同时又对迷信是愚弄人民,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定要破除迷信这一点,深信不疑。既然学生有了感悟和感奋,接着在课的尾部,教师再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以及学生家庭和现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应当怎样不上迷信的当,不受迷信的害,借此分清是非,指导行为。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第2篇

纵观思想品德课教学轨迹,仍是通过课题与课题的教学,渐趋推进和教学累积而运行的。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全套思想品德课教材,总共有140多个课题。从总体看,这些课题有些什么特点呢?

(一)品德规范性

思想品德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题的提炼不仅讲求语言简洁明快,而且要画龙点睛,将相应的品德规范凸现出来。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题群,就不难发现它集中展示了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品德规范,表明哪些是可取的,应当具有的,哪些是不应当具有的,或要避免的。这种用品德规范“定格”的课题,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类课题中有“要”字。诸如《要按时上学》、《要听别人的劝告》、《要诚实》、《要尊重他人》、《要学好各门功课》、《做事要有始有终》等等,“要”字后面的词语,是强调学生应当具有的某种认识、态度以及应养成的行为习惯。例如《要按时上学》,“要”是一种强调,“按时上学”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该课题是想从认识和情感方面引发和调动学生“按时上学”的内驱力。第二类用“不”字限定。诸如《不打扰别人》、《不说谎话》、《不娇气》、《不挑吃穿》、《不上当受骗》等等。“不”字后面的词语,表明是要改变、纠正的行为,同时还有劝告性情感因素。例如《不说谎话》,用否定词“不”加以限定,既是从道德观点上对说谎的否定,而且携带有对说谎不满意的情感因素。第一类的“要”与第二类的“不”,是分别从正负方向对学生的呼唤,以牵引他们“入范”。第三类课题语词中嵌有“爱”字,诸如《爱清洁、讲卫生》、《我爱爸爸妈妈》、《爱惜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热爱家乡》、《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幼小》等等。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这类课题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祖国的象征物、中国共产党、集体、劳动、家乡、他人、公共财物,劳动成果要热爱的思想感情。第四类是用道德名言、警语、俗语、格言作课题。诸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珍惜集体荣誉》、《劳动光荣》、《我要读书》、《集体力量大》、《身在福中要知福》、《珍惜时间》、《讲信用》等等。这些名言、警语、俗语、格言是道德智慧的精髓。它把相应课文的教育主旨点明,有利于学生体认、品尝,作为最佳道德营养吸纳,有终生受益之效。

(二)展示层次性

思想品德课题是一个网络结构。九大教学内容,犹如九条教育主线,伸展在小学各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而课题则是缀在这些“线”上的“明珠”。它们在所属教育主线上有确定的位置,分别展示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育层次和坡度。例如《我爱爸爸妈妈》、《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三个课题,均属热爱人民的教学内容,然而教育的层次、坡度则各不相同。低年级的《我爱爸爸妈妈》完全是口语化句子,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昵,洋溢着依恋之情,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儿女很辛苦,要爱父母,尊敬父母,对父母亲有礼貌,要听从父母教导。中年级的《关心父母》,按照关键词“关心”的提示,情感培养内容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它要求学生不仅从父母那里受爱,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平时要关心父母,主动当好“小帮手”。当父母遇到伤病时,应尽力照顾。高年级的《孝敬父母》,情意因素更浓。这一课题主要是借助元帅纯真的情怀,以激发和陶冶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上述三个课题,犹如三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热爱人民的教育主线上。我们只有以“线”驭“珠”,才能吃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三)语词的情境性

对于思想品德课题,不能简单停留在弄清它的字面意义,关键是要把握课题语词的思想道德意义。常常有这种情况,许多课题用了相同的中心词,然而同样的词,思想道德意义却不完全相同。原因何在呢?因为同样的词,出现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册)、《今日事、今日毕》(3册)、《做事不能马虎》(4册)、《做事要有始有终》(5册)、《多为集体做好事》(6册)、《做事要负责任》(8册)和《有事大家商量》(9册),这些课题中的七个“事”,依托于不同的道德情境,其思想道德意义也不完全相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的“事”,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穿衣、洗脸、洗脚、洗手绢、洗袜子、铺床、叠被等。《今日事今日毕》中的“事”,是指学生的功课,主要是作业。《多为集体做好事》中的“事”,前面用“好”这个形容词加以限定,是指能给集体带来好处的事。《有事大家商量》中的“事”,是指集体的事,不是个人的私事。这个课题强调集体的事,应该大家商量着办,要多听集体成员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不能一人说了算。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只有结合课题勾勒的具体道德情境,审度课题语词的意义,才能把握课题的内含和涵盖范围。

(四)表现主体性

学生是受教主体,学习的主人。思品课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这一教育思想渗透到了课题中。当我们用“主体性”观点研读教材,就能发现不少课题犹如学生心灵的自我倾述,情感的自我表达,从课题的字句之间,仿佛能看到学生亲自投入的身影和心态。例如《我爱帮助同学》,课题中的“我”,既是指学生所要认识的客体(教材中的“我”),也是指教室内的每一位同学,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当发现集体其他成员有困难时都要热情帮助。显而易见,作为道德主体的“我”,已活灵活现地进入到了课题中,不是课本上写的要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情感以及怎么做,而是“我”自己要有这种认识,要投入这种情感,要这样做。又如课题《腾飞吧,祖国》,无疑是洋溢中国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的强音符,如果从主体性视点看,又像是学生道德情感的抒发,是道德主体“我”的衷心祝福。思想品德课题的这种主体性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点拨、揭示和激发,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情感共鸣后,课堂上才会出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

(五)生动活泼性

这是指组构课题的语言形式而言。思想品德课题的字数不多,如《谦让》仅两个字,句式很短,词语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例如《和好书交朋友》,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好书人格化了。《谁勇敢》采用设问句式,把教育主旨凸现出来,辨析性强,能引发学生思考。又如《做妈妈的小帮手》,“帮手”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显得平淡,然而在“帮手”前加一个“小”字,表明是做妈妈的“小帮手”,课题就显得生动活泼了。它不仅呈现了“是什么”、“要什么”,而且有意识地要从情感和态度方面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题的备课与教学

认识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驾驭课题,充分发挥它在统领教学全程的作用。为此,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要认真进行课题分析。课题分析一般分初识课题和终审课题这两步。初识课题是指首次触及课题时,推断这篇教材会写什么,以求对全课有一个直觉的、整体性感受。终审课题在初识课题基础上进行,一般作法是先精细地分析课文、插图、练习的价值以及编者的意图,然后再立足整体,终审课题。具体内容有:1.课题语词的结构与特点;2.课题的思想道德意义与本课的教学目标;3.课题的关键词与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只有对课题进行一番钻研,弄清其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把握其特点,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并发挥其为教学导航的作用。

其次,教师在揭题这一环要重视把课题中关键词的思想道德意义凸现出来。笔者以为,课题的这些功能能否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和准确揭示关键词的含义。如果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不准,教学就可能失之于“浅”或失之于“偏”。相反,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很精当,就能引发教学思路正确运行,并为全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很好的基础。例如《做事要有始有终》,“终”是关键词,如果对于“终”的理解仅仅是指做一件事要做完,教学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深度。相反,教师如果能将“终”字的思想道德意义揭示得更全面,更准确,它不仅指做一件事要做完,而且要按照规格和要求把这件事做好。学生基于这种理解,就会围绕这个“终”,进行道德努力,每做一件事都不分心,有耐心把它做完做好,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且能让课题真正潜入学生的心中,自始至终为他们的学习导向。

最后,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善于借助课题出示,增强教学魅力。既然思想品德课题具有品德规范性、展示层次性、语词的情境性、体现主体性和生动活泼性的特点,我们就要利用课题的这些优势,在课题出示方式上,因课而异,灵活多样。

(一)课首揭题目的是启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这课要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执教《国旗国旗我爱您》,开课先打出一幅投影:全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接着教师示意学生全体起立,奏起国歌,师生一齐向国旗致敬。通过这一情境的引渡,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火花。教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是:《国旗国旗我爱您》”(板示课题)。像这样课首揭题,学生参与其中,既能满足他们乐于表现的需要,同时又为课堂构建了庄重而和谐的氛围。

(二)课中显题一般安排在教学进程渐趋进入高潮时。课中显题是一个标志。它主要牵引学生从“识”与“情”的相互交融上,获得感悟和感奋的效应。如执教《相信科学不迷信》,可把课题揭示放在课中进行。教师先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天气干旱,一位老人求雨心切,竟在盛夏时节,一步一磕头地攀登上山。因为山顶有座庙,他要到那里祈求神仙降恩,让老天爷下雨。结果酷暑难耐,老人还没登到山顶就热死在半路上了。“雨真的是神仙掌管的吗”?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动手做雨的形成过程实验。通过正反事实的对比以及教师描述、揭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方式的教与学,课堂上渐趋呈现高潮态势。教师便抓住这个时机,把“相信科学不迷信”的课题板示出来。教师书写的这七个醒目、富有美感的大字,照亮了学生心灵,使他们既感悟到相信科学不迷信的道理,同时又对迷信是愚弄人民,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定要破除迷信这一点,深信不疑。既然学生有了感悟和感奋,接着在课的尾部,教师再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以及学生家庭和现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应当怎样不上迷信的当,不受迷信的害,借此分清是非,指导行为。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第3篇

纵观思想品德课教学轨迹,仍是通过课题与课题的教学,渐趋推进和教学累积而运行的。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全套思想品德课教材,总共有140多个课题。从总体看,这些课题有些什么特点呢?

(一)品德规范性

思想品德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题的提炼不仅讲求语言简洁明快,而且要画龙点睛,将相应的品德规范凸现出来。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题群,就不难发现它集中展示了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品德规范,表明哪些是可取的,应当具有的,哪些是不应当具有的,或要避免的。这种用品德规范“定格”的课题,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类课题中有“要”字。诸如《要按时上学》、《要听别人的劝告》、《要诚实》、《要尊重他人》、《要学好各门功课》、《做事要有始有终》等等,“要”字后面的词语,是强调学生应当具有的某种认识、态度以及应养成的行为习惯。例如《要按时上学》,“要”是一种强调,“按时上学”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该课题是想从认识和情感方面引发和调动学生“按时上学”的内驱力。第二类用“不”字限定。诸如《不打扰别人》、《不说谎话》、《不娇气》、《不挑吃穿》、《不上当受骗》等等。“不”字后面的词语,表明是要改变、纠正的行为,同时还有劝告性情感因素。例如《不说谎话》,用否定词“不”加以限定,既是从道德观点上对说谎的否定,而且携带有对说谎不满意的情感因素。第一类的“要”与第二类的“不”,是分别从正负方向对学生的呼唤,以牵引他们“入范”。第三类课题语词中嵌有“爱”字,诸如《爱清洁、讲卫生》、《我爱爸爸妈妈》、《爱惜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热爱家乡》、《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幼小》等等。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这类课题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祖国的象征物、中国共产党、集体、劳动、家乡、他人、公共财物,劳动成果要热爱的思想感情。第四类是用道德名言、警语、俗语、格言作课题。诸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珍惜集体荣誉》、《劳动光荣》、《我要读书》、《集体力量大》、《身在福中要知福》、《珍惜时间》、《讲信用》等等。这些名言、警语、俗语、格言是道德智慧的精髓。它把相应课文的教育主旨点明,有利于学生体认、品尝,作为最佳道德营养吸纳,有终生受益之效。

(二)展示层次性

思想品德课题是一个网络结构。九大教学内容,犹如九条教育主线,伸展在小学各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而课题则是缀在这些“线”上的“明珠”。它们在所属教育主线上有确定的位置,分别展示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育层次和坡度。例如《我爱爸爸妈妈》、《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三个课题,均属热爱人民的教学内容,然而教育的层次、坡度则各不相同。低年级的《我爱爸爸妈妈》完全是口语化句子,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昵,洋溢着依恋之情,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儿女很辛苦,要爱父母,尊敬父母,对父母亲有礼貌,要听从父母教导。中年级的《关心父母》,按照关键词“关心”的提示,情感培养内容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它要求学生不仅从父母那里受爱,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平时要关心父母,主动当好“小帮手”。当父母遇到伤病时,应尽力照顾。高年级的《孝敬父母》,情意因素更浓。这一课题主要是借助元帅纯真的情怀,以激发和陶冶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上述三个课题,犹如三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热爱人民的教育主线上。我们只有以“线”驭“珠”,才能吃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三)语词的情境性

对于思想品德课题,不能简单停留在弄清它的字面意义,关键是要把握课题语词的思想道德意义。常常有这种情况,许多课题用了相同的中心词,然而同样的词,思想道德意义却不完全相同。原因何在呢?因为同样的词,出现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册)、《今日事、今日毕》(3册)、《做事不能马虎》(4册)、《做事要有始有终》(5册)、《多为集体做好事》(6册)、《做事要负责任》(8册)和《有事大家商量》(9册),这些课题中的七个“事”,依托于不同的道德情境,其思想道德意义也不完全相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的“事”,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穿衣、洗脸、洗脚、洗手绢、洗袜子、铺床、叠被等。《今日事今日毕》中的“事”,是指学生的功课,主要是作业。《多为集体做好事》中的“事”,前面用“好”这个形容词加以限定,是指能给集体带来好处的事。《有事大家商量》中的“事”,是指集体的事,不是个人的私事。这个课题强调集体的事,应该大家商量着办,要多听集体成员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不能一人说了算。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只有结合课题勾勒的具体道德情境,审度课题语词的意义,才能把握课题的内含和涵盖范围。

(四)表现主体性

学生是受教主体,学习的主人。思品课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这一教育思想渗透到了课题中。当我们用“主体性”观点研读教材,就能发现不少课题犹如学生心灵的自我倾述,情感的自我表达,从课题的字句之间,仿佛能看到学生亲自投入的身影和心态。例如《我爱帮助同学》,课题中的“我”,既是指学生所要认识的客体(教材中的“我”),也是指教室内的每一位同学,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当发现集体其他成员有困难时都要热情帮助。显而易见,作为道德主体的“我”,已活灵活现地进入到了课题中,不是课本上写的要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情感以及怎么做,而是“我”自己要有这种认识,要投入这种情感,要这样做。又如课题《腾飞吧,祖国》,无疑是洋溢中国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的强音符,如果从主体性视点看,又像是学生道德情感的抒发,是道德主体“我”的衷心祝福。思想品德课题的这种主体性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点拨、揭示和激发,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情感共鸣后,课堂上才会出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

(五)生动活泼性

这是指组构课题的语言形式而言。思想品德课题的字数不多,如《谦让》仅两个字,句式很短,词语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例如《和好书交朋友》,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好书人格化了。《谁勇敢》采用设问句式,把教育主旨凸现出来,辨析性强,能引发学生思考。又如《做妈妈的小帮手》,“帮手”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显得平淡,然而在“帮手”前加一个“小”字,表明是做妈妈的“小帮手”,课题就显得生动活泼了。它不仅呈现了“是什么”、“要什么”,而且有意识地要从情感和态度方面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题的备课与教学

认识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驾驭课题,充分发挥它在统领教学全程的作用。为此,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要认真进行课题分析。课题分析一般分初识课题和终审课题这两步。初识课题是指首次触及课题时,推断这篇教材会写什么,以求对全课有一个直觉的、整体性感受。终审课题在初识课题基础上进行,一般作法是先精细地分析课文、插图、练习的价值以及编者的意图,然后再立足整体,终审课题。具体内容有:1.课题语词的结构与特点;2.课题的思想道德意义与本课的教学目标;3.课题的关键词与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只有对课题进行一番钻研,弄清其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把握其特点,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并发挥其为教学导航的作用。

其次,教师在揭题这一环要重视把课题中关键词的思想道德意义凸现出来。笔者以为,课题的这些功能能否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和准确揭示关键词的含义。如果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不准,教学就可能失之于“浅”或失之于“偏”。相反,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很精当,就能引发教学思路正确运行,并为全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很好的基础。例如《做事要有始有终》,“终”是关键词,如果对于“终”的理解仅仅是指做一件事要做完,教学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深度。相反,教师如果能将“终”字的思想道德意义揭示得更全面,更准确,它不仅指做一件事要做完,而且要按照规格和要求把这件事做好。学生基于这种理解,就会围绕这个“终”,进行道德努力,每做一件事都不分心,有耐心把它做完做好,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且能让课题真正潜入学生的心中,自始至终为他们的学习导向。

最后,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善于借助课题出示,增强教学魅力。既然思想品德课题具有品德规范性、展示层次性、语词的情境性、体现主体性和生动活泼性的特点,我们就要利用课题的这些优势,在课题出示方式上,因课而异,灵活多样。

(一)课首揭题目的是启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这课要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执教《国旗国旗我爱您》,开课先打出一幅投影:全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接着教师示意学生全体起立,奏起国歌,师生一齐向国旗致敬。通过这一情境的引渡,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火花。教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是:《国旗国旗我爱您》”(板示课题)。像这样课首揭题,学生参与其中,既能满足他们乐于表现的需要,同时又为课堂构建了庄重而和谐的氛围。

(二)课中显题一般安排在教学进程渐趋进入高潮时。课中显题是一个标志。它主要牵引学生从“识”与“情”的相互交融上,获得感悟和感奋的效应。如执教《相信科学不迷信》,可把课题揭示放在课中进行。教师先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天气干旱,一位老人求雨心切,竟在盛夏时节,一步一磕头地攀登上山。因为山顶有座庙,他要到那里祈求神仙降恩,让老天爷下雨。结果酷暑难耐,老人还没登到山顶就热死在半路上了。“雨真的是神仙掌管的吗”?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动手做雨的形成过程实验。通过正反事实的对比以及教师描述、揭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方式的教与学,课堂上渐趋呈现高潮态势。教师便抓住这个时机,把“相信科学不迷信”的课题板示出来。教师书写的这七个醒目、富有美感的大字,照亮了学生心灵,使他们既感悟到相信科学不迷信的道理,同时又对迷信是愚弄人民,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定要破除迷信这一点,深信不疑。既然学生有了感悟和感奋,接着在课的尾部,教师再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以及学生家庭和现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应当怎样不上迷信的当,不受迷信的害,借此分清是非,指导行为。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研究 研究方法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思想品德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形式是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论文一般格式:1.题目名称;2.内容摘要;3.关键词;4.引言;5.正文;6.结论;7.注释与参考文献。思想品德课研究报告形式:教育调查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教育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描述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改进问题的对策,也称咨询报告。实验报告的核心是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和用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第5篇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要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注重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是指研究成果的解决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的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为:对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对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课题分析研究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来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时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以及课题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学研结合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政治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即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已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之一。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研究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

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思想品德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形式是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论文一般格式:1.题目名称;2.内容摘要;3.关键词;4.引言;5.正文;6.结论;7.注释与参考文献。思想品德课研究报告形式:教育调查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教育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描述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改进问题的对策,也称咨询报告。实验报告的核心是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和用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第7篇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③《"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 叶澜原载《山西教育》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实践研究 转变方式 提高能力

一、实践研究的目标

一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与实效性研究,努力改变知行相脱离的状况,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经济生活,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取舍先进文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与实效性研究,试图形成一些支撑思想品德课联系生活教学的新理念及新教学模式。三是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践性、生活性”要求,开发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音像资料等。四是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二、实践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旨在对实现政治新课程教学“生活化”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统一进行研究和探讨。意在结合实际,积极探寻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途径。设想用“生活化模式”流程的方式操作。力求改变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力求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借鉴,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思想品德课堂将因生活而更加精彩,生活将因思想品德课堂而更加丰富,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

三、实践研究各阶段的具体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4年2月主要工作。

1.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参加实践研究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文章。

2.围绕课题开题有关工作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3.组织本组教师围绕拟研究的课题进行教学观摩。

4.制订课题申报方案。

(二)实验研究阶段:2014年3月-2015年2月主要工作。

1.现行思想品德课与新课改条件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比较研究。

2.收集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组织学习。

3.组织实践研究组成员围绕课题进行教学观摩,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4.收集教学课例、教案、课件、音像资料等汇编成册。

5.组织进行教学观摩,继续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6.收集近一阶段课例、教案、课件、音像资料等汇编成册。

7.组织大面积的教学观摩,初步形成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

8.阶段性成果总结,侧重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9.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侧重于完善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

(三)总结阶段:2015年3月主要工作。

1.撰写实践研究性报告。

2.参加实践研究的教师每人完成实验课题论文一篇。

3.整理参加实践研究教师的教案、课件、音像资料,并选优汇编成册。

4.各备课组优质课展示。

5.请主管部门领导验收。

6.汇报实验成果。

四、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成效

(一)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实践研究组成员通过对课堂教学现状的深入调查,针对现状,实践研究组成员专门召开了课题理论研讨会议,共同探讨实践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初步确立课题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拟订课题的总体方案。

(二)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围绕主题,组织研讨活动。组织实践研究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交流教学实践经验提升教学理念。实践研究组成员先后学习了《激活、捕捉和运用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追求有效教学的永恒主题》等文章。使实践研究组成员有了广泛的研究基础。

2.围绕主题,积极开展研讨活动。两周举行一次实践研究教学展示,举行主题的新课程教研活动实践研究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做了专题汇报与交流。

3.实践研究组老师能将实践研究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新课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驾驭课堂展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风格,突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围绕“教学的实效性”主题,实践研究组成员积极参与了省市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和学生政治小论文比赛。其中实践研究组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的政治小论文多人次获奖。

(三)第三阶段:课题全面总结阶段。

实践研究组成员进入总结反思阶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整理和归纳实践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对课题进行总结,撰写实践研究报告达到了预期成效。

五、实践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收获

(一)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意识。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品质及身体素质等方面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研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提高了对教材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起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学习模式,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主动探究能力,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实效性。

(三)完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践研究扎实有序开展,不断完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是注重集体备课,集体教研;二是注重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充分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四是注重师生相互沟通与交往,培养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研究习惯;五是适时适度调整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六是课堂小结具有高度概括性,条理清晰,课后反思促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创新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实践研究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课题实践活动,通过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将实践研究不断推进;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种课型,有效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研读课标与教材,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及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再加上优化教师的高效模式教学方案,不断引导和提升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最大教学效率,真正实现有效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孔令军.多媒体优化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J].教育导刊,2009.8.

[2]王尚志.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湖南教育,2010.11.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第9篇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现代化手段,能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把理性的传授与具体的“形、声、光、色”融为一体,创造主动、活泼、高效、立体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构建新课程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探索新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优化教学与学习过程,提高品德课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使思品课中抽象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

笔者经认真分析、论证,确定选题并申报了省级课题《现代教学手段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的研究,获得了江西省课题立项批复后,与课题组成人员一起进行了三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申请结项。

一、课题实施策略及步骤

1. 统一认识,步调一致

利用教研沙龙、课题组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对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相关教育理论。配合学校科研处的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了各种培训活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竞赛活动等,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学手段与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水平。

2. 外造氛围,内练功夫

学校、年级部、教研组、课题组经常性地关注着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各种会议进行了舆论宣传,形成了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同时,还组织了教师学习现代教学手段的培训等。

3. 新老结合,帮带有序

让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配对,相互学习;将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和信息技术初学的教师结对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 校际交流,共同进步

组织了课题组教师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名校考察学习,加强了与兄弟学校的学习交流。

5. 立足课堂,充分整合

我们在课堂上下足工夫,经常性地开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的观摩课、对比课、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竞赛活动,促使课题组成员得到锻炼。

6. 课题研究方法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课题实施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分析法。

7. 课题实施步骤

总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为期一年):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现代信息技术等,对确立本课题进行前期调研、准备、立项申报等。

第二阶段为主体研究阶段(为期一年):主要任务是确定本课题组成员,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现代教学手段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于教学、在思品课课程资源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结合信息技术对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的探索等。

第三阶段为总结推广和结题阶段(为期一年):主要任务是组织课题组成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课件制作比赛,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对比课竞赛活动;将现代教学手段与思品课教学整合后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校推广等。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资料

(1)调查报告;(2)课题阶段性小结、结题报告;(3)“现代教学手段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论文;(4)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实例;(5)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6)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录;(7)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分析。

2. 初步构建起了现代教学手段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以乐享为主题的“欣赏――探究――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3. 构建起了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思想品德教学资源库,如教案、教学案例、教学日志和反思、教学课件、录像课、教学论文等

4.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思品课资源的整合,学生能充分享用网络等各种学习资源,开阔视野和拓宽学习空间,从而摆脱以学校、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思品课资源的整合,能突破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学生学得既轻松有趣又快乐高效。

(3)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中考中,我校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业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5.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1)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思品课资源的整合,教师的课件制作和运用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课题组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几乎涉及每框题。

(2)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思品课资源的整合,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对教材的处理也更加驾轻就熟了;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运用现代媒体教学,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能把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便于学生认知;能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认清现象,把握本质。

(4)教师在积极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学基本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全能竞赛中屡屡获奖;在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录像课等各级竞赛中也有出色的表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课题实施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课题的实施,例如:学校硬件设施仍存在滞后现象;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有待提升等。

笔者建议:学校应该加大教育设施的投资力度,确保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需的硬件;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真正将现代教学手段为我所用,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建立课题组

为了使本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机构,由吉留祥老师为本课题组组长,杨义萍老师为副组长,由黄琴华、袁冬华、刘美珍、吴冬伟、徐铁军等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的老师为课题小组的主要研究人员,这使课题研究的完成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组的计划,在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成文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完善,使得课题研究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清晰的研究思路,在课题组会议上通过,让全体成员明确目的和要求。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深入学习,提高素质

围绕本课题,我们对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学习,统一了研究小组对课题中的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具体职责的分工安排,使得课题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相互支持又独立工作,为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克服研究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提供了保证,使得课题研究既保证了科学合理又能锻炼一批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XX年年秋学期,课题组成员赴常州清潭中学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在2010年暑假期间,课题组成员又在教研室冯东生主任指导下,开展2010年中考试题赏析活动。进一步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围绕这个课题,我们开展了教学论文评比,教学反思评比,还进行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评比工作。通过教研活动,创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改变抽象的、空洞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使政治课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五)做好有关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解学生课题实验中的成长及存在问题。

二、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课题组

围绕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想品德教学资料库。清单如下:

1、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全册35个教案。

2、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全册35个ppt课件(含视频、音频);

3、九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全册12套练习;

4、XX年年1月-2010年8月,全国各报刊、杂志发表的“漫画时评”;

5、100个德育故事材料汇编。

(二)课题组成员

姓 名主 要 成 果

吉留祥论文2篇:《情境复现法在小组合作研究教学中的应用》发表于《教学论坛》;《回归生活,让课堂更精彩》获金坛市“课程改革与智慧课堂”论文评比二等奖。 市级公开课:《艰苦奋斗,走向成功》校级研究课:《人生难免有挫折》;《专题:知法用法》 学习心得5篇

杨义萍论文1篇:《让学生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获金坛市“课程改革与智慧课堂” 论文评比二等奖。 校级研究课:《人贵诚信》学习心得5篇

黄琴华论文1篇:《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获金坛市“课程改革与智慧课堂”论文评比二等奖。校级研究课:《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学习心得5篇

袁冬华论文1篇:《浅谈构建生活化政治课教学》获金坛市“课程改革与智慧课堂”论文评比二等奖。校级研究课:《理解我们的老师》;《消费者依法享有合法权益》 学习心得5篇

刘美珍校级研究课:《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学习心得5篇

吴冬伟

徐铁军

(二)学校

课题研究极大的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效率,为二中政史课程在2010年中考中取得辉煌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成绩如下: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教材不断变化。

最近三年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已经换了3本。从原来的苏教版,到人教版,再到苏人版。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给老师们带来教学的冲击和困惑。人教版教材比较适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苏教版教材注重知识的呈现。因此,课题组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教材、领悟教材。

2、大班化教学。

金坛二中是金坛地区的名学校。每年慕名前来就读的学生较多。因此,每个班级学生数达五、六十人,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课堂上怎样因材施教?怎样充分调动学优生的智慧来辅助学困生,才能真正让学困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以上一系列问题解决了,思想品德教学才可能真正“回归”生活。

3、教学条件。

思想品德课教材在每一课的结尾,都设计了一节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我们教学场地、条件或其它方面的原因很难较好的达到预期目标。如“观看法院庭审”一课,只能看看网上下载的视频,效果差多了。

4、专题网页。

课题组成员不大习惯填写“课题研究专题网页”,喜欢把文件存放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中。要充分发挥“课题研究专题网页”的日常管理功能,资料收集功能,研究信息交流功能,以及成果展示功能。

5、研究时间。

上一篇: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