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相关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19 11:07:43

税务相关制度

税务相关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会计制度 会计处理 税务处理

会计和税收是两大不同的经济领域,由于两者核算目的、核算依据不同,对企业发生的收益、费用和损失等的确认就产生了一定差异。笔者拟对《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中一些问题的处理做出相应比较。

1 关于企业对外捐赠的比较

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企业可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和外购的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等用于对外捐赠,按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应交纳的相关税费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具体如下:

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A)

贷: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税务处理:

借:所得税(B)

贷:应交税--应交所得税(B)

B=[税法规定的捐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账面余额)-发生的相关费用+A-允许税前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金额]×现行税率

2 关于企业接受捐赠的比较

企业接受捐赠取得的资产应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确定其入账价值,年末再将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若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纳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也可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间内分期平均计入各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具体如下:

会计处理:

借:相关资产(A) 贷:待转资产价值 (A)

税务处理:

借:待转资产价值(A) 贷:资本公积(补平)、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B)

B=(A-亏损)×现行税率

注:亏损包括当期亏损及以前年度发生的尚在税法规定允许抵扣期内的亏损;

3 关于企业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的比较

3.1 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此期间发生的销售退回应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有关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的收入、成本等,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的应交所得税。具体如下:

会计处理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借:库存商品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税务处理无调整事项

3.2 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但在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之前

此期间发生的销售退回因报告年度的财务报告尚未对外报出,故仍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账务处理,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收入、成本;纳税调整则视企业采用的所得税处理方法而定。具体如下:

会计处理: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税务处理:

借:递延税款(A)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A)

A=退货利润×现行税率

会计处理:

借:库存商品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税务处理:

借:所得税(B)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B)

B=(本年利润-退货利润)×现行税率

纳税影响会计法

借:所得税(补平)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C)、递延税款(A)

C=(本年利润-退货利润)×现行税率

4 关于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等的比较(以固定资产为例,假定不存在其它调整事项)

4.1 提取减值准备的当期

按照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的规定,企业定期对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应计入当期损益,在计算当期利润时可予以扣除;而税法则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要遵循据实扣除原则,企业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不允许在税前列支,应作为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确认为递延税款。具体如下:

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税务处理:

应付税款法

借:所得税(A)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A)

A=(会计利润+准备计提数+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纳税影响会计法

借:所得税(补平)、递延税款(B)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A)

A=(会计利润+准备计提数+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B=(准备计提数+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4.2 计提减值准备后的期间

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应当按照计提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额,故在此期间只存在折旧额的差异。税务处理如下:

应付税款法

借:所得税(A)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A)

A=(会计利润+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纳税影响会计法

借:所得税(补平)、递延税款(B)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A)

A=(会计利润+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B=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4.3 准备转回的当期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价值得以恢复时,转回的各项减值准备应增加企业的利润总额;但税法规定,因价值恢复而增加的这部分利润不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总额。具体如下:

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准备科目(A)

贷:营业外支出等(C) 累计折旧A-C

A≤原计提的准备金额

C=(可收回金额与不考虑减值准备的正常账面价值的孰低者-现账面价值)与A的孰低者

A-C≤不考虑准备计提的累计折旧-考虑准备计提的累计折旧

税务处理:

应付税款法

借:所得税(A)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A)

A=(会计利润-转回的准备计提数+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纳税影响会计法

借:所得税(补平)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A)、递延税款(B)

A=(会计利润-转回的准备计提数+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B=(-转回的准备计提数+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4.4 准备转回后的年份

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后,应当按照转回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额,故此期间只存在折旧额的差异。税务处理同4.2。

4.5 资产发生永久性减值的年份

对于发生永久性减值或实质性损害的资产,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变价收入、责任和保险赔款的核算是一致的,只是对全额计提的准备和折旧差异确认的时间不同会产生时间性差异,确认为递延税款。具体如下:

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税务处理:

应付税款法

借:所得税(A)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A)

A=(会计利润+全额准备计提数+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纳税影响会计法

借:所得税(补平) 递延税款(B)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A)

A=(会计利润+全额准备计提数+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B=(全额准备计提数+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4.6 处置已计提减值的资产的年份

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企业处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的处置损益应计入当期利润总额;而税法规定,企业按照会计制度确认的损益与按照税法确认的损益差异与折旧差异可作为时间性差异,确认为递延税款。具体如下: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税务处理:

应付税款法

借:所得税(A)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A)

A=(会计利润+处置损失差异+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纳税影响会计法

借:所得税(补平)、递延税款(B)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A)

A=(会计利润+处置损失差异+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B=(处置损失差异+折旧差异)×现行税率

5 关于企业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的比较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期间摊销计入损益;而税法不确认这部分损益。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不计入损益。

会计处理:

初始投资成本>应享受有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A)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成本(A)

借:投资收益 A/N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A/N

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成本(B)

贷:资本公积——股本投资准备(B)

税务处理:

应付税款法

借:所得税(C)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C)

C=(会计利润+A/N)×现行税率

纳税影响会计法

借:所得税(补平) 递延税款(D)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C)

C=(会计利润+A/N)×现行税率

税务相关制度范文第2篇

自2009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以解决大企业的税收管理问题。这些法规将税务风险管理视为税务监督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税务战略及其后果最终负责。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实施有效的税务风险制度,确保企业税务风险能够得到适当控制,并在企业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重大交易和商业策略的税务因素。

由于当前税务事项对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因此,企业投资者、管理层和董事应不断加大对这些税务事项的关注力度。董事会和企业管理层需要在潜在税务风险转变为实际税务问题之前,就对其作出预估。

风控要素

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够将企业的税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正常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六大要素:

1.税务风险管理环境

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反映企业对税务风险的态度及企业文化。税务风险制度包括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战略层面的税务风险制度为整个企业如何管理税务风险订立基调。操作层面则更详细地对税务风险制度予以说明,如交易的内部审批是怎样的流程,什么情形下需要寻求外部税务意见,何时需要咨询中国税务机关等等。

2.税务风险目标

企业是否能够实现税务风险目标可以间接验证企业是否有效实施了它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这些目标的具体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内部资源的集中与分配。根据自身性质,税务风险目标可以是战略层面的,或者是操作层面的。

3.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税务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经营或日常活动的变化。税收法规的修订也同样可能引发重大税务风险。企业应当制定全面系统的制度,用以识别这些税务风险。一旦发现税务风险,企业应当考虑这些风险的潜在税务影响,并预估引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税务风险控制设计

这个要素是指企业根据已经识别的税务风险的重要性,设计特定流程或步骤,以应对这些税务风险。这个要素还包括设计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以实现税收风险管理过程的完整性,并确保所有相关的税务风险都能得以识别和考量。具体的控制活动包括批准、授权、对账、复核及职责分工等一系列活动。

5.税务资讯的管理和沟通

企业需要制定并实施信息沟通制度和相关流程,及时向企业内部利益相关各方有效收集并税收风险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应在整个企业内部准确传达,以确保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执行,识别税务风险,履行内控职能,实现税务风险目标。由于每家企业情况不同,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沟通制度的形式及种类也会因企业而异。

6.监控

企业需要建立机制来监控税务风险控制系统的运转,测评税务风险控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将监测结果传达给相关各方。企业应落实相关流程,确保监控活动的结果能够及时回馈至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之中。这样,企业才可以对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潜在收益

税务风险管理应被视为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相关税务风险控制和要求也应纳入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范围。通过实施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企业将获得以下收益:

1.降低税务风险和相关财务成本。通过有效的流程和控制,纳税人能够发现税务风险,并在较短时间内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这将减少在中国可能支付的滞纳金和罚款。

2.降低税务审计风险及合规成本。中国税务机关往往较为关注违规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并对其进行重点审查。如果纳税人能够证明其税务风险监控系统运作良好,并有效进行税务合规管理,那么其被中国税务机关进行审计的可能性将会有所降低。

3.增加编制财务报告的确定性。通过提前与中国税务机关进行公开沟通,纳税人能够增加其纳税申报中采用的税务立场的确定性,从而更加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

4.避免“突发”事件影响企业声誉。企业通过进行适当的税务管理,能够降低出现那些不受欢迎的“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例如税务稽查之后的巨额罚款。这些税务突发事件可能对公司及其他在中国的关联公司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5.加强公司治理。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将会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程式,提高公司治理的整体水平。

6.增强对税务策略和企业运营情况的了解。企业通过编制完备的税务风险管理手册等文档,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供更多有用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税务战略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决策过程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7.与税务机关建立信任透明的关系。企业建立维护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并按照要求向中国税务机关提供相关文档,将有助于企业与中国税务机关建立公开透明的关系。

8.促进签署《税收遵从协定》。企业实施税务风险管理有助于促进与中国税务机关签署《税收遵从协议》。这将为企业提供更多与中国税务机关合作的机会。

9.增加取得“预先裁定”的可能性。目前,中国国家税务总局仍在对中国实行“预先裁定”机制(不包括目前已经实施的转让定价相关的预约定价安排)进行内部讨论,并对外征求意见。纳税人应建立起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为将来参与“预先裁定”制度做好准备。这是因为已经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纳税人将更有可能取得申请“预先裁定”的权利。

实操建议

当前企业在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标准的驱动下,需要不断提高公司内部管理的透明度。在此背景下,企业如果认为无须采取控制措施就能消除税务风险,实非明智之举。尤其对于那些已经被中国税务机关确认为大企业的公司;有意与中国税务机关签订《税收遵从协定》的公司;在中国有众多子公司的跨国企业;有重大税务问题或税项不明确的公司;将税务事项视为在中国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公司;为了实现上市,有意加强公司治理的企业;有意审查税务合规现状,更好地控制其在华税务风险的公司,更应充分考虑税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重大影响,把握时机,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作为企业管理层,首先需要考虑如下的问题:

企业是否已设立用于管理税务风险的框架或制度?如果是的话,该框架或制度是否适用于企业目前的经营活动?

企业是否采用了可以识别并评估潜在的税务风险的合适机制?

企业的风险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充分履行税务合规义务?

企业是否对工作流程和程式作出了必要修改,以确保相关税收法规中的最新规定在企业对重大交易和商业策略做出决策时得以充分考量?

企业与税务机关是否在某一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如果是的话,您对于相应处理方式是否满意?企业是否对可能新增的纳税义务进行了相应的预提?

基于潜在税务风险的性质以及企业在税务结果确定性方面的需求,企业是否考虑主动向中国税务机关寻求指引?

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有效的税务风险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准备税务风险管理框架

税务风险管理框架是所有其他税务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这个框架为企业如何控制税务风险提供清晰指引和机制,并且影响企业如何建立税务战略和目标,如何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及如何设计并实施流程与控制。企业应当就税务风险管理框架准备正式文档,并经由董事会批准,传达至相关各方。

检查税务风险控制

良好的税务风险控制系统应该能够说明识别并管理与企业日常经营和特殊交易(如兼并与收购)相关的税务风险。无效的税务风险控制体系可能导致税务违规,并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公司形象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编制税务风险管理手册

由于公司规模,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及其他商业因素各异,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文档记录所涵盖的范围亦有所不同。企业如果没有对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各要素做出书面记录,并不意味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是无效的。然而,适当的文档记录,例如编制税务风险管理手册,通常可使管理层的监控更加有效。编制税务风险管理手册能够加强企业的财务团队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共同管理税务风险。

评估税务风险控制系统

所有税务风险控制系统均应得到监控,并定期进行评估,以确保它们能够有效运行。而评估的范围和频率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监控流程的有效性。

协助完成《税收遵从协议》的申请

对企业而言,与税务机关签订《税收遵从协定》将大有裨益。税务机关可以对签订协定的企业放宽监管,可以应签约企业要求提前解决税务问题。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协议加强对公司的治理。企业需要清楚了解《税收遵从协议》的申请要求及程式,最大限度地从该机制中受益。

税务相关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 税务会计 关系 分离 趋同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及趋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税收与财务会计间国际协调的影响。伴随着我国税收制度及会计制度近年来的不断变革,相关制度规定逐步趋于规范化、合理化,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趋同,我国在税务与财务会计的国际协调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由于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性,因此,应税所得及会计收益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间的可协调性就成为两者能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故建议寻求二者之间可以适度协调的方式及途径。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一)财务会计的信息是税务会计信息的基础

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活动资料,既有利于方便企业编制对外财务报告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可以协助企业科学合理地处理企业税务会计。换言之,就是在确保企业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对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一致的部分,财务会计的核算结果可以直接被税务会计采纳并运用,并体现于税务会计的报表之中,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部分,则需要以税法为准则,对税收会计的相关数据及报表进行调整。

(二)两者的协调反应在财务报告中

企业编制的对外财务报告最终体现了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协调性。由于受到税法等刚性制度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通常会受到税收会计处理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在对企业资产与负债情况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之处进行明确,并将由此而产生的所得税来反映企业所得税与企业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目标不同

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企业投资者、债券人以及相关管理部分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机企业经营效益,而税务会计的目的则在于向税务部门等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实际的纳税信息,以便于税款的征收,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相关会计信息开展有效的决策行为。为实现税务会计的目标,需要纳税人通过纳税申报,向税务机关以书面申报的形式申请纳税事项,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则可以通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来实现。通常而言,企业每年需要通过对利润表的调整来完成纳税申报表的编制。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参照依据不同

会计制度及准则是企业开展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参照依据,财务会计的核算及编制均已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为依据进行,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则是企业税务会计的主要依据,税务会计依据税法等相关规定计算企业应纳税金额,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税务部门进行纳税结果反馈。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核算程序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三者之间不可分割。通常税务会计往往也按照这一流程进行核算,但由于具体要求不明确,企业往往采用在年末根据财务会计的相关数据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调整的基础上编制纳税报表。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基本要素不同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和利润是财务会计的六大要素,企业日常的财务会计活动都是以这六大要素为前提的,而税务会计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应收收入、应税收益、应税金额以及扣除费用。两种会计方式中的收入及费用在计量标准及时间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

三、关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协调的建议

财务制度管理过死、过多的弊病普遍存在于以往的财务管理之中,随着我国税收制度及财务制度的不断变革,尤其是《企业财务通则》颁发以来,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接下来的改革过程中,我们有必要继续做好对两个关系的协调处理,尽可能地缩小两个政策上的差异性,摒弃以往互不协调,单打独斗的不良现象,努力使得企业应税所得以同会计收益实现时间上的一致性。

就大环境、大趋势而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性的缩小是符合会计管理需求的,但这不能排除二者在某些方面长期存在差异,其固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是长期或始终存在的。以企业违规经营或违法支出而受到的司法罚金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罚款为例,在财务会计中,就可以以损失、费用或成本的科目进行列支,而根据税法的规定,从税务角度来看,这种支出则不允许用于抵税,这一规定直接体现了税法以税收利益为目标为国家谋取税收利益的性质。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受客观理论基础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利益驱动而走向趋同化。结合我国会计工作及税收征管工作的实际,二者之间不断趋同的可能性很大:首先,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协调及协作促使二者的趋同化。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方面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是被广大人所认同和肯定的,而与此同时,财政部还担负着制定我国税收法律法规的重任,这就为我国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逐步趋同奠定了制度基础。受法律法规协调性的不断加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必然走向不断协调和趋同的大趋势;其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趋同还会受到企业税务筹划活动的影响,假定企业收入及费用一定,企业的税后利润与企业应缴税额成反比关系,因此,企业需要通过税收筹划通过合理避税来减少企业应税负担。故有必要不断促进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别是必然存在的,但这并不影响二者之间不断协调走向趋同的趋势。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降低企业制度转换成本和税收成本,减少政府税收征管成本及企业纳税风险,实现宏观经历的最优化,就必须不断构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性关系。

参考文献:

[1]于俊萍.企业独立设置税务会计的意义[J].山东税务纵横. 2002(10)

[2]石海磊.刍议税务会计[J].四川会计. 2003(01)

[3]张建,付代红.几个发达国家税务会计模式[J].上海会计. 2003(01)

[4]杨爱芳,彭曙峰.论企业单独设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N].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3)

税务相关制度范文第4篇

税务风险管理应被视为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相关税务风险控制和要求也应纳入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范围。通过实施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企业将获得以下收益:

1.降低税务风险和相关财务成本。通过有效的流程和控制,纳税人能够发现税务风险,并在较短时间内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这将减少在中国可能支付的滞纳金和罚款。

2.降低税务审计风险及合规成本。中国税务机关往往较为关注违规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并对其进行重点审查。如果纳税人能够证明其税务风险监控系统运作良好,并有效进行税务合规管理,那么其被中国税务机关进行审计的可能性将会有所降低。

3.增加编制财务报告的确定性。通过提前与中国税务机关进行公开沟通,纳税人能够增加其纳税申报中采用的税务立场的确定性,从而更加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

4.避免“突发”事件影响企业声誉。企业通过进行适当的税务管理,能够降低出现那些不受欢迎的“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例如税务稽查之后的巨额罚款。这些税务突发事件可能对公司及其他在中国的关联公司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5.加强公司治理。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将会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程式,提高公司治理的整体水平。

6.增强对税务策略和企业运营情况的了解。企业通过编制完备的税务风险管理手册等文档,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供更多有用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税务战略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决策过程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7.与税务机关建立信任透明的关系。企业建立维护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并按照要求向中国税务机关提供相关文档,将有助于企业与中国税务机关建立公开透明的关系。

8.促进签署《税收遵从协定》。企业实施税务风险管理有助于促进与中国税务机关签署《税收遵从协议》。这将为企业提供更多与中国税务机关合作的机会。

9.增加取得“预先裁定”的可能性。目前,中国国家税务总局仍在对中国实行“预先裁定”机制(不包括目前已经实施的转让定价相关的预约定价安排)进行内部讨论,并对外征求意见。纳税人应建立起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为将来参与“预先裁定”制度做好准备。这是因为已经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纳税人将更有可能取得申请“预先裁定”的权利。

当前企业在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标准的驱动下,需要不断提高公司内部管理的透明度。在此背景下,企业如果认为无须采取控制措施就能消除税务风险,实非明智之举。尤其对于那些已经被中国税务机关确认为大企业的公司;有意与中国税务机关签订《税收遵从协定》的公司;在中国有众多子公司的跨国企业;有重大税务问题或税项不明确的公司;将税务事项视为在中国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公司;为了实现上市,有意加强公司治理的企业;有意审查税务合规现状,更好地控制其在华税务风险的公司,更应充分考虑税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重大影响,把握时机,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作为企业管理层,首先需要考虑如下的问题:企业是否已设立用于管理税务风险的框架或制度?如果是的话,该框架或制度是否适用于企业目前的经营活动?企业是否采用了可以识别并评估潜在的税务风险的合适机制?企业的风险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充分履行税务合规义务?企业是否对工作流程和程式作出了必要修改,以确保相关税收法规中的最新规定在企业对重大交易和商业策略做出决策时得以充分考量?企业与税务机关是否在某一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如果是的话,您对于相应处理方式是否满意?企业是否对可能新增的纳税义务进行了相应的预提?基于潜在税务风险的性质以及企业在税务结果确定性方面的需求,企业是否考虑主动向中国税务机关寻求指引?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有效的税务风险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税务风险管理框架是所有其他税务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这个框架为企业如何控制税务风险提供清晰指引和机制,并且影响企业如何建立税务战略和目标,如何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及如何设计并实施流程与控制。企业应当就税务风险管理框架准备正式文档,并经由董事会批准,传达至相关各方。良好的税务风险控制系统应该能够说明识别并管理与企业日常经营和特殊交易(如兼并与收购)相关的税务风险。无效的税务风险控制体系可能导致税务违规,并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公司形象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由于公司规模,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及其他商业因素各异,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文档记录所涵盖的范围亦有所不同。企业如果没有对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各要素做出书面记录,并不意味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是无效的。然而,适当的文档记录,例如编制税务风险管理手册,通常可使管理层的监控更加有效。编制税务风险管理手册能够加强企业的财务团队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共同管理税务风险。

税务相关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税务风险、防范、控制

一、前言

税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必然需要面对的,无论公司规模如何、从事何种行业,其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税务风险。而集团公司由于其规模较大,分支机构较多,有时候甚至跨多个地域和行业从事经营活动,因此其税务风险的来源就更为复杂。并且由于集团公司在财务体系上的联系性,一旦某一分支机构发生税务问题,就会波及整个集团,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等。因此,做好集团公司的税务风险防控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将针对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现状展开风险,以期能够对集团企业的税务风险规避和控制工作有所裨益。

二、集团公司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所谓税务风险,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企业纳税行为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者少纳税。这种情况通常会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没有充分利用相关优惠政策,而导致企业多缴税款,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对于集团企业来讲,其中第一种情况是企业必须要避免的,而后一种情况则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有效防控,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必须首先明确当前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从税务风险的成因来看,大体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而内外部原因又是由多种要素综合构成的。

1、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的内部原因

(1)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型集团公司普遍缺乏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应涉及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问题,对于集团公司而已,由于其由多个分支机构组成,其各部分能否良好的运转,主要在于制度控制。可以说,企业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特别是有些上市公司在管理体系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普遍缺乏完整的税务风险防控系统,一旦集团公司中的某一个部门活环节出现税务风险,整个集团都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并可能由此陷入信誉危机,影响其在证券市场上的形象,而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2)人员素质难以满足风险防控要求

目前,大多数集团公司都设置了风险控制岗,有些还设置了专人对涉税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但是,由于从体系上对税务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很多税务风险评估人员对税收和相关财务法规缺乏深入理解,在具体流程的操作上也缺乏规范性,很多工作都是做表面功夫,难以从根本上防控住税务风险。

2、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1)国家政策调整引发税务风险

由于我们目前尚处于经济转型期,在政策上相对缺乏稳定性,税收政策调整十分频繁。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总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而税收政策的调整将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税务风险。一旦企业税务人员没有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动情况,极易在运用中发生偏差,从而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2)税法与其他法律之间存在冲突

我国目前有海关、财政、国税、地税等多个税务执法主体,彼此之间在执法上存在很多重叠和冲突之处。如在收入确认上,税收、会计准则和合同法三者的分别有不同的规定。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核算,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当期纳税金额等指标都会有所不同。企业一旦遇到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涉税业务调整,极易违反某一法规的规定,从而引发税务风险。

三、集团公司税收风险防控的基本思路

1、规范税务风险评估流程

对于集团公司而言,税务风险防控的关键在于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评估过程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风险控制效果。因此,集团公司税务风险防控应密切做好流程管理,对集团内部的各涉税环节和具体事项进行严格准确的评估,充分利用各类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力求全面、系统的掌握税务风险的动态发展情况,提高企业风险评估水平。

2、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应在现有制度基础上,细化和强化与税务风险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以便使得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有章可循。其次,要提高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落实各项权利和责任,实现对税务风险的全过程控制。

3、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前文我们已经分析过,税务风险防控涉及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因此要进行有效的风险防控,必须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这里就有必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能够大大提高风险控制人员收集各类信息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

4、强化对税务风险的监督

税务风险防范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有效的监督。由于税务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很难被充分预计到,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难免会遗漏一些要素,这就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来跟进。具体到实践中,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税务风险防控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密切监控,以便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

四、集团企业税收防控的对策和措施

1、提高集团公司税务风险评估水平

首先,要立足企业内外部环境,对各类影响要素进行准确细致的评估,以便有效的识别各类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经营过程的安全性。其次,企业在某些特殊经营区间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税务风险评估,如企业在新领域进行发展的时候,应就该领域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其所涉及的政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明晰企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并对这些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妥善的规避税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再次,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多层次全方位的对风险要素进行评估。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要从企业所处的政策税收环境、行业竞争情况等方面入手,提取宏观和战略层面上的税务风险影响要素。而企业基层负责人则应从具体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方面来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通过这种多层次的风险评估和识别方法,能够使企业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关风险信息,以便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此外,对于集团公司的重大战略规划、经营决策和项目施行,相关部门应同步跟踪防控风险。企业管理层、财务部门以及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要同时做好对重大事项的动态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避免企业在重大决策上的失误,避免企业遭受重大经济和名誉损失。

2、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预警制度

对于集团公司而言,税务风险一旦转行为现实危机,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名誉损失、股价下跌等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在集团内部建立一整套风险预警制度。企业财务部门和各个分支机构的相关涉税部门应定期根据自身业务情况指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报告,以便集团公司能够全面掌握自身目前面临的税务风险,并从整体战略和决策上及时的规避和化解重大税务风险,以维护集团运营的稳定性。在预警报告的时间上,可以根据整体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予以区别,在政策变动较大的时期,可以一个月或者每季度出具相关的预警报告,而在政策和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则可以每季度或半年出具一次预警报告。在有重大经济环境变化或重大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各个机构和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就该事件或政策变动做出相关风险预期。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风险预警制度,能够使企业对现有经营状况和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出充分的准备,以便及时作出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决策,降低集团公司的税务风险。

3、完善税务风险应急措施

由于税负风险的不确定性客观存在且无法消除,因此完备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先进的控制手段无法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集团公司的税务风险。一旦企业遭遇税务风险,最为需要的还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因此,集团公司有必要针对税务风险的特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出一些具体的应急措施。如某次税务检查发现企业因会计核算失误造成偷税事实,企业就不得缴纳罚款和滞纳金,而如果偷税事实本身较为严重,已经达到了需承担刑事责任的程度,企业就有必要采用公关手段说服税务机关相信企业偷税行为是处于过失,而非主观故意,从而降低企业的商誉损失,保全其声誉和维持其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相对稳定。

4、借助专业机构进行税务筹划和风险管理

由于集团企业在人员专业素质上有所欠缺,因此很难做出较高水平的税务筹划计划和相关风险管理方案。针对这一问题,集团公司可以更多的借助一些专业的税务筹划机构。专业税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不但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对法律法规有更深刻的了解,借助他们来进行税务筹划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纳税筹划水平,减低企业所面临的税收风险。一方面,专业的税收筹划机构能够作为外部监控人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综合全面的缝隙和评价,另一方面,专业税收筹划机构能够行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部分职责,更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涉税事项进行监督,并在发现税收风险后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庆国.简论公司税务风险及防范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8(30)

[2]尹淑平,杨默如.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管理系统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0)

[3]王红.刍议企业税收风险[J].中国外资,2009(08)

[4]张旭丽,李秀莲.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现代审计,2010(01)

税务相关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税务执法和解制度;必要性;执法现状 ;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325-03

以争议双方平等协商为核心的和解制度,最初只适用于私法领域。然而,随着现代国家职能的转变,传统的行政处分手段愈发不足以实现多元化的行政目的、解决多样化的行政纠纷,和解作为一种更民主、更富弹性的执法方式开始在公法领域得以运用。这种行政和解制度的发展亦引起了理论界对能否在税务实践中推行执法和解的思索。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税务机关的执法现状并不乐观,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新兴的行政和解制度所蕴含的优越性(如非强制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税务执法工作所面临的困境[1]。

一、 我国税务机关的执法现状

(一)税收事实认定困难

1.税收事实的复杂性

税收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对其认定困难的主要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首先,税收事实千变万化,且因涉及专业领域使得感知、逻辑、经验及价值等常见的事实判断方法不敷使用,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专门技能。其次,税收事实认定的要求和内容亦相当细致和广泛。具体来说,一方面,对税收事实的认定不仅包括判断税收客体的存在与否,而且还包括按照货币单位或自然单位对税收客体进行数量化,即确认税基;另一方面,税收事实认定的内容还应包括税收主体、税收客体归属及税收特别措施适用条件等。

2.证据取得的困难性

证据材料一般处于纳税人控制下的实际状况也增加了税收事实认定的难度。一般理论认为,在税务实践中,税务机关往往处于主导或支配的地位,因此,税务执法行为应在全面、彻底调查有关事实和掌握充分确凿证据的基础上作出。但是,税务执法过程中证据材料偏在纳税人一方的现实与一般行政法上行政机关举证能力强于行政相对人的假设并不一致,纳税人往往持有税务机关所不了解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很可能会因为无法验证相关的私人信息(如因成本过高而使验证行为在经济上不现实或不合算)而不能明确认定税收事实。

(二)征纳双方关系紧张

当前,我国税务执法领域的征纳双方关系紧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紧张关系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以税务机关为主的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对纳税人日益增长的税收服务需求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心。而且,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高压监管之下,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种求而不得的压抑状态是纳税人对依法纳税义务产生强烈抵触情绪的主要根源之一。其二,税务机关常常以管理者自居,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从而导致其服务角色缺位、服务意识淡漠,并直接体现为简单甚至粗暴的工作方式,其典型表现就是税务人员不当的稽查方式及马拉松式的检查过程。这是税务稽查中最不受纳税人欢迎的一种工作方法,其不仅会严重影响纳税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很可能挑起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抵触情绪。

(三)现行的纳税争议解决机制存在漏洞

现行的纳税争议解决机制建立在征纳双方利益对抗性之上,主要包括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虽然这种机制的适用不仅能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促使税务机关依法行使其税收管理职权,增强公民严格履行纳税义务的观念和依法纳税光荣的意识,还能达到发现税收征管工作中的矛盾和漏洞,进而完善税收征管的相关制度和办法,不断提高税务机关执法水平的目标。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涉税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发生率还是相对较低的。据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王振宇在北京大学“和谐社会与税收司法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介绍,目前,我国大陆法院每年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约10万件,而涉税的案件仅700件左右,占所有行政诉讼案件的比例为0.7%。但在我国台湾地区,此类涉税案件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以2001年为例,就达到了61.26%。而且,我国涉税行政复议率同样也很低,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1994―2005年,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共发生行政复议案件4 319件,平均每年不足400起[2]。笔者不禁想问,为什么大陆地区涉税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会这么少呢?每省每年平均不到30起的税务行政诉讼和15起的税务行政复议,这明显与我国的税源户数规模和税收总额规模极不相称,亦与税务机关目前较低的税收管理水平不相称。据笔者分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纳税争议解决机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不足,如新《税收征管法》第88条第1款对纳税人就纳税争议申请法律救济所设置的限制,剥夺了相当一部分纳税人寻求相应法律救济的权利;又如,目前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仍相对较窄,亦变相减少了纳税人对部分税源管理争议可采取的解决途径;再如,税务机关的绩效偏好也间接诱发了对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的压制;还有,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自身运作成本高、对抗性强、争议解决不彻底性的固有缺陷等。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导致许多税务纠纷通过现行的纳税争议解决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和妥善的解决。

二、税务执法和解制度的利弊分析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下,税收事实认定困难、征纳双方关系紧张和现行纳税争议解决机制破绽百出等问题已逐步凸显,因此,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我国创建和谐社会、重视纳税服务和提高社会满意度的大环境下,征纳双方亦都迫切需要一种比税收稽查更为缓和且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税务争议的新模式。具体来说,这种新模式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在征纳双方交往上更为友好,具有一定协商性;在处理方式上更倾向于从轻,最好只补税不罚款,或退而求其次地虽要补税兼罚款,但不用追究刑事责任。这两点事实上就是税收执法和解的典型特征。所谓的税收执法和解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对课税基础事实或相关证据的采认,经依职权调查后仍不能确定或虽能确定但需花费高昂的执法费用,为提高稽征效率,最终达成课税目的,与纳税人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协商达成合意,并以缔结税收契约的方式止争息讼的一种制度安排。由此可见,其基础是征纳双方达成合意,途径是征纳双方进行协商,形式是征纳双方订立的税收契约。

(一)税务执法和解制度的优势

1.其实施能够体现纳税服务精神,缓和征纳双方的紧张关系

近年来,不少税收领域的学者提出,税收征管制度应当在国家权力和纳税人权利之间实现平衡。而且,在我国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税收征管工作更应积极主动地为纳税人创造必要的税收环境,变传统的“监督打击型”为规范的“服务管理型”,进而以这种人性化的税收征管模式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事实上,我国《税收征管法》也有明确指出,税务机关应该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而且,税务人员亦须秉公执法、礼貌待人、文明服务,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

税务执法和解制度就是这种“服务型税务”的典型代表,这主要表现在其可为纳税人因非主观故意原因造成的逃税行为提供补救机会。具体而言,在我国的税收实践中,许多企业会由于对税收政策把握不全面,发生漏缴、少缴的状况。按过去直接实施税务检查的做法,一旦被查出存在上述情况的,企业轻则将面临罚款、加收滞纳金等行政处罚,重则还会被移送司法机关。但如果在实施税务检查前置入和解程序,纳税人不仅能得到税务人员的专门辅导,还能通过自查的方式,纠正本身因疏忽而漏报税款的行为,进而减少其因受到行政处罚可能会遭受到的经济损失。而且,税务机关也能因此缓和其与纳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3]。

2.其实施能够降低税务稽查的执法成本,提高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

在税务稽查的选案环节,税务机关可针对筛选出来的异常户,通过和解程序了解到其产生异常的原因,并区别对待:对能通过和解程序,认识到自身非因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并积极主动地补缴税款,或对其相关行为作出合理解释的纳税人不立案稽查;对拒不申报和解释的纳税人立案稽查。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降低税务检查的发生率,即税务机关得以在选案环节解决相当一部分应检查户。在税务稽查的实施环节,税务机关要么囿于其所掌握的文件资料进行案头分析,不与纳税人进行直接接触,要么就是单方面地向纳税人询问相关情况,不愿听取相对方的解释和意见。这往往会使得案件因证据不足而难有突破。而税务执法和解制度则能通过采用“协商”的方式,有效缓和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可能会形成的对立情绪,解除相关纳税人的思想顾虑,促使其更好地配合税务稽查工作,进而使得税务机关能较为轻松地搜集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和案件的有关线索。在税务稽查的审理和执行阶段推行和解制度不仅能有效推动相关纳税人深入理解税法(例如规定税务人员应对其阐明税务案件的查处程序,告知其相应的税务处理环节,并向其反馈拟处理意见),还能充分贯彻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基本理念(例如要求税务机关应在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获知纳税人态度的前提下,在最终的案件定性上做出适当处理)。这不仅有利于顺利结案(即避免在稽查环节再产生新的欠税,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处罚、涉税复议和诉讼),而且有利于国家税款的及时入库。

总而言之,一方面,与税务行政复议或税务行政诉讼相比,税务执法和解不仅避免了其现有弊端可能会带来的“零和”甚至“负和”的结果,而且增加了产生“正和”局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提高税务机关纳税服务水平的角度来看,推行税务执法和解亦确实能够充分体现纳税服务的基本精神,并有效缓和征纳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税务执法和解制度的弊端

1.缺乏具体统一的立法

纵观当前的法律体系,相关立法并未明确采用税务执法和解这种表达方式,对该名称的使用还是更多地出现在理论研究领域,仅有一些类似的争议解决方式零散地出现在各种法规中。这虽在整体上大致形成了税务执法和解制度的基本体系,但具体规则的缺位及冲突等问题仍须得到进一步解决。

2.参与主体单一

在目前的和解实践中,除税务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外,少有比较专业的第三方介入,基本上都是税务机关、其他行政机关或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主体在主导税务执法和解。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些专业的中介机构多因不具备政府背景,所出具的意见很难为相对强势的税务机关所接受。而且,税务机关本身亦对社会中介机构怀有较强烈的排斥情绪[4]。

3.缺乏必要的法律监督

在和解过程尚缺乏必要监督的当下,一些税务人员很可能会出于简化和解程序或自身懒惰等原因,反复劝说相对方接受其制定或认可的方案,从而不当地加重相对方的心理成本。而且,税务机关还可能会在和解过程中滥用其行政权力,甚至与纳税人共谋利用和解程序损害国家的税收利益。

(三)税务执法和解制度的完善

如上所述,税务执法和解制度作为税务机关的一种工作方式,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倾向于更好地维护其执法权力的有效行使,对纳税人权利保护问题的一些考量仍欠周全。这就要求立法者必须在真正认识到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以保护纳税人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不断健全税务执法和解制度。同时,立法者还应意识到为避免税务执法和解制度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和解制度的过程监督。为此,笔者认为,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

1.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制度应当作用于税务执法和解的全过程,即不仅和解程序要公开进行,最后的和解结果一般也必须对外公布[5]。总的来说,这种公开原则主要体现税务机关的告知义务上,即税务机关在与相对方订立税务执法和解协议时,除因涉及公共利益需要保密的情况外,必须公开与拟缔结协议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应公开的信息通常包括税务机关与相对方订立和解协议的主要目的、所涉税务案件的基本情况、以及和解程序的具体要求等。此外,还应告知相对方在缔约过程中正当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和方式。

2.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行政主体所属的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因其与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进展的公平性存在利害关系,故依法终止其职务行使,并由他人的一种法律制度[6]。税务执法和解过程中的回避监督是指对参与和谈的税务人员是否存在法定回避情形进行调查与监督,且已参与税务稽查的工作人员亦不能再负责同案的税务和解。在税务执法和解中引入回避制度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公平感及其对税务机关的信任度,同时还有利于推动和解活动的顺利进行。

3.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能够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前,应当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然后根据经过核实的材料作出最终处理决定的一种程序制度,该制度的目的就在于赋予相对人了解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并据此为自己申辩的权利,所以说这是一种能够有效防止行政偏私和保障执法公正的法律制度。在税务执法和解中设立听证制度,不仅能确保相关权利人及时表达自己的正当诉求,而且能保证税务机关执法权力的正确运行。但为了防止听证权被滥用,仍应适当限制其适用范围,即纳税人仅能针对标的额较大或案情复杂的税务争议申请听证。

4.审批制度

税务执法和解中的的审批制度是指税务机关在变更或解除和解协议时,须经上级机关核准、同意或者会同办理。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对税务机关行使内容调整和解除权的依据和拟调整、变更和解协议的内容进行事先审查;另一方面须完善对善意相对方的事后救济制度,即相对方非因自己的过错而遭受损失的,其应对行使内容变更或解除权的税务机关享有求偿权。

5.责任追究制度

在税务执法和解过程中,税务机关违规操作或者违法行使行政优益权,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或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应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三、 结论

正如日本最高法院在其判例中所写道的“就国家而言,对税收违法者与其用刑法进行惩处,不如在课税权得以确保的前提之下,据其违法情节及对自身违法行为反省的态度,与之进行和解,并视情况给予赦免”,故就减少税务争议和提高征税效率等方面来说,在我国构建税务执法和解制度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成.论税务和解[D].长沙:中南大学,2007.

[2] 陈光宇.税收和解制度浅议[J].税务研究,2007,(9).

[3] 白彦锋.税务审计的界定与国际经验借鉴[J].创新,2009,(9).

[4] 许峰.税务争议替代性解决机制探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8.

[5] 刘桂清.反垄断执法中的和解制度研究[J].当代法学,2009,(2).

税务相关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税务管理

一、高校税务管理涉税的内容

高校税务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涉税业务和纳税实务所实施的研究和分析、计划和筹划、处理和监控、协调和沟通、预测和报告的全过程管理行为。高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为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实现发展目标,实施学校业务运行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从而应对风险的过程。现阶段,高校主要涉及到的税种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契税、印花税等。个人所得税方面,国家税务总局曾经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和《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中,明确将高校、电力等高收入行业以及列入个人高收入的大学教师作为个税征管的重要对象,并且对于比较特殊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的扣税标准、计税方法也作了明确规定,这就要求作为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的高校要切实履行好纳税人的义务,如实、准确、及时地进行个税的申缴。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除了各类企业之外,还包括“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这里的其他组织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其中高校就包括在内。对于高校而言,企业所得税的征缴还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大多数都是根据主管税务机关的通知而定,并且也只是套用企业的模式来申缴,与高校实际情况还存在一定偏差。增值税方面,近年来,随着横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营改增”政策全面实行之后,增值税的纳税管理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如何合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将成为高校管控好增值税的一个重要措施。另外,房产税、契税、印花税在高校的经济业务中也略有涉及,但还不是很突出,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不断拓展,在未来可能会成为高校税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随着高校综合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事业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高校税务管理迎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对高校税务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对高校税务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尤为突出。

二、高校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高校税务管理意识淡薄

在新形势下,高校没有正确意识到税务管理的重要性,还滞留在以前的管理意识当中,认为高校除了个税便不用交税,也不涉税,更不会主动思索现行的税收政策。税务管理意识的淡薄使得对于相关涉税信息的关注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税法、税务知识的欠缺,继而使得纳税的敏感度大大降低,最后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一旦查获证实,将面临巨额的补缴税款及罚款风险。

(二)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对于高校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综合能力等各方面要求将不断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人员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都比较全面,但是在涉税业务方面有所欠缺。随着高校经济业务复杂化、多样化的发展,现行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将难以适应。如果高校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不合格,那将直接导致业务处理的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有可能给高校带来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高校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缺失

税务风险已经成为高校税务管理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随着依法治国政策的不断深入与完善,税务管理岗位的缺失会使得高校面临非常大的税务风险。税务管理岗位的缺失或不明确将直接导致税款管理制度的松散、管理职能的分散、管理效率的低下,将严重影响高校的基础职能的实行,严重阻碍高校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进行。另外,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由财务部门代为管理税务工作。而事实上,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并不一定具备专业的税务管理知识,一旦税务机关下达相关的税务自查事项,可能会使得高校陷入比较被动的状态,甚至因此而承担税务处罚的风险。

(四)税务信息化交流平台的缺失

我国高校税务信息化建设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首先,高校对于税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近年来,国家税务信息化建设虽然卓有成效,但高校领导对内部税务信息化建设一直不重视,忽视了或意识不到税务信息化在高校日常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税务信息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到位。其次,高校对于自身税务信息的管理不够到位。高校自身必然涉及到许多税务方面的工作事项,但是没有一个集成的储存或交流平台供需要的人来获取,这就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变相地增加了获取相关资源信息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最后,税务信息化建设需要专门的信息化人才来建设和维护。信息化人才的缺失必然阻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与推进,高校涉税业务日益增加,税务管理内容日益复杂。税务信息化交流平台的缺失,将造成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影响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机械性、重复性的事务当中,可能导致整个学校工作效率的低下。

(五)高校税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从高校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税务管理的相关制度,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建立税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制度是执行的先决条件,没有制度作为引导,执行将会走上歧路。税务管理同样需要制度来加以保驾护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税务管理的实施,有助于工作的开展和执行。缺乏制度的约束,将严重影响高校各方面的发展,甚至可能会涉及相关税务事项的纠纷。脱离了制度的管控,一切的执行行为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给管理带来巨大的阻力和难度。就高校领用的增值税税票来说,还只是停留在领用、使用、核销的阶段,并没有比较详细、明确的管理制度来加以控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三、高校税务管理中存在风险的防控关键点

(一)加强税法政策宣传力度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宣传税法政策,也可以聘请税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进学校开展面对面的税法政策宣讲活动,从税务主管部门的角度剖析各项税法政策。高校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税法政策宣传,使教职工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的各项税法政策。与此同时也让税务部门更加清晰地了解到高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得到税务部门的支持。

(二)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多样化发展,高效财务工作的内容也日益多样化,高校财务人员在处理新情况、新问题时有可能会束手无策。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财务部门可以要求相关的业务员和业务骨干去高水平的院校学习、深造,加快其相关业务处理能力的提高;其次,可以聘请有关的专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财务部门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业务技能;最后,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方式,为财会队伍添加新鲜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

随着国家税法的日趋完善、日益健全,高校的税务管理工作也将日益繁重,高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来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的各种需求。高校的主要涉税事项有按月缴纳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填报增值税申报表及其附加税申报表、申报相关的营业税、按季度填报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以及其他的一些临时性税务相关事项。面对越来越多的涉税事项,需要建立相对应的税务管理岗位来进行单独管理。只有设立了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才能对各种涉税事项做到完全统一的管理,才能保证各种涉税业务顺利、高效地完成。

(四)建立税务信息化交流平台和税务管理系统

在高校内部建立一个税务信息化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实时共享各种税务信息,还可以集思广益,共同提升对国家税收政策的解读能力。高校的各个部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及时交流相关信息,采集所需数据,高效、便捷地完成各种税务事项。另外,可以聘请对高校财务有研发经验的软件开发公司,研发相关税务处理系统,例如个税计税系统,这样可以使得本来繁琐、复杂的个税计算程序简单化、效率化,还可以有效地保证每一个人个税计算的准确性。

(五)加强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制度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只有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才能让高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化、高效化。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从制度上规避或减小涉税业务的风险,不断地对内部的流程、制度进行合理的控制、调整,才能为税务事项的完成奠定基础,更好地做好税务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好高校事业的发展。根据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提到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在税务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实施,通过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各个环节的把控,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例如,在税务发票的管理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控制和管理。一个是发票的进出库流程,如图2;一个是发票的使用流程,如图3。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流程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岗位分工,做到一事一管,一管一结,使得票据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效率化。例如,在个税的管理上,可以借助信息化的计税软件,合理分工,权责明确,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监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控制,如图4。并且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来完善和监督个税环节的合理性、合规性和准确性,最后通过汇总报告的形式,分析和总结个税管理中的各种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可供参考的准确数据。

四、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税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风险:高校税务管理意识淡薄;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高校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缺失;税务信息化交流平台的缺失;高校税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并指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加强税法政策宣传力度;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建立税务信息化交流平台和税务管理系统;加强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因此,高校在完善税务管理的全过程当中,要坚持以税法为基石,积极沟通税务主管部门,加强税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来强化税务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全面提高高校的税务管理水平,为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娜辉.高校内部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2]武迎春,王杰敏.高校内部税务管理工作探析[J].价值工程,2011,(33).

[3]赵国艳.税收筹划视野下的高校税务管理完善途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2,(2).

[4]杨玉芳.高校企业所得税问题探讨[J].财务与金融,2011,(3).

[5]陈力勃.新形势下对高校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问题的浅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11).

[6]王颖.高校建立科学化预算管理体制的探究[J].商业会计,2013,(19).

[7]于瑞杰,余军.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管理初探[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2).

税务相关制度范文第8篇

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讲,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是公法上的债务关系。在纳税义务人和国家的直接权利义务关系外的第三人为第三方。从税务管理的角度看,管理活动的直接参与人为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其他间接参与税收管理活动的人,从广义上称为税务管理活动的第三方(以下简称第三方)。第三方参与税务管理活动不是出于履行自身纳税义务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履行所负有的税收征收管理职责。第三方不包括一些非纳税人因实施税收违法行为(如非法印制发票、完税凭证等)而参与税务管理活动的人。现行税收法律体系关于税务管理第三方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扣缴义务人

扣缴义务人由于不负有纳税义务,而是因为与纳税人有经济往来关系,国家为税收征管便利的需要,规定该第三人在给付或者收取纳税人的金钱中负有扣留或收取纳税人应缴纳税款的义务。

(二)因民事关系而参与税务管理的第三方

这类第三方是由于委托、担保、、抵押、质押、偿还债务、转让财产等民事合同关系,与纳税义务人之间产生的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参与征纳双方的税务管理活动的第三方,如委托人、纳税担保人、税务人、抵押权人、质权人等。

(三)税务管理活动的第三方监督人

《税收征管法》赋予了第三方监督税务管理活动的权力。如《税收征管法》第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审计机关、财政机关的监督权力。

(四)税务管理活动的第三方支持人、协助人、配合人

在税务管理活动中,仅靠税务机关本身的力量难以实施有效税收征管,需要第三方支持、协助和配合。对此,《税收征管法》和相关实体法既有概述性的规定,也有具体性规定。如《税收征管法》第五条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协调、支持的义务的规定;《税收征管法》第十五条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税务管理的义务的规定;第四十四条对出入境管理机关协助税务管理的义务的规定;第十七条二款、三款,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五十四条对金融机构协助税务管理义务的规定等。《企业所得税法》、《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等相关实体法规也对第三方协助人等作了具体规定。

二、我国目前税务管理第三方法律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家税收法律体系的完备和我国税收征管实践的要求相比,我国第三方法律制度体系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关于报告义务人的法律和制度规定

报告义务人是指由于贸易、经营、雇佣等原因向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支付、赠与、提供、交付货币或实物及其他经济利益的第三方,由于掌握纳税人取得的收入或所得的情况,税法规定该第三方负有向税务机关报送其支付收入或所得的情况。与扣缴义务人相比较,报告义务人不需要参与申报、设置账簿记录、税款核算和缴纳等一系列税收活动,其社会经济运行成本更低。新修订的《营业税暂行条例》缩小了扣缴义务人的范围,为了有效掌控税收源泉的同时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有必要引入替代的报告义务人制度。

(二)缺乏税务行政协助的具体规定

行政协助又称公务协助,是行政机关在执行职务时请求其他没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给予协助的一项制度,其他行政机关作为税务管理活动的第三方,提供行政协助,参与税务管理活动,对于强化税收执法,提高税收质效具有重要意义。行政协助是指一个行政机关在遇到独自行使职权不能实现行政目的的;不能自行调查执行公务需要的事实资料的;执行公务所必需的文书、资料、信息为其他行政机关所掌握,自行收集难以获得的等情形的,当可请求相关行政机关予以协助的制度,我国未出台《行政程序法》,也未明确“行政协助”的概念、内容、责任等,但税务管理实践中迫切需要出台税务行政协助的相关规定。政府部门提供第三方涉税信息对强化税源管理,提高征管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税收征管法》对提供信息的主体设定过于宽泛,且要求不明确,对政府有关部门的法律约束性不强,缺乏执行力度。税务机关在向其他政府部门采集信息过程中,经常遇到配合积极性不高,信息采集难度大等多个问题,造成不应有的税款损失。《税收征管法》及相关法律需要对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第三方涉税信息的义务予以具体化,列明信息提供的具体要求,以促使各部门积极主动地提供涉税信息。

(三)对金融机构第三方配合义务的规定

有待强化银行等金融机构,掌控纳税人资金往来信息,这些信息是税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控制点,是税务机关防止纳税人逃避纳税义务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作为第三方参与税务管理,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对于我国来讲,这种参与度还有待加强。虽有《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但我国对于税务部门查询纳税人银行账户的信息设定过于严格,只有在税务检查中,并且经过特定审批程序才可以查询纳税人在银行的账户资金情况,这种被动的依申请进行账户查询制度,限制了税务管理的主动性,限制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银行信息与税务信息比对的效用。伴随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向综合税制的改革,更需要扩大金融机构在个人储蓄存款方面对税务机关的配合义务。《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对个人储蓄存款的查询规定必须在“调查税收违法案件”中,对“案件涉嫌人员”通过特定批准程序才可以适用。过于严格的个人存款查询条件,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征管和未来个人所得税改革都极为不利。

三、国外关于税务管理第三方相关法律规定及做法

目前,围绕报告义务人制度、政府机关间的信息共享和行政配合等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第三方法律制度体系,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关于报告义务人的制度规定

OECD国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关于报告义务人的法律体系、技术处理手段。如美国《国内收入法》第F小编第62章第6041A节规定,“任何从事贸易或经营的劳务接受者在任何公历年度中,在其贸易或经营过程中向任何提供劳务的人支付劳务报酬,且在该公历年度中累计金额超过600美元,则劳务接受方应根据税务部门的规定或表式向税务部门报告,列明支付金额,收款方的姓名、地址。”美国实行综合个人所得税制,但并不是对全部所得都实行源泉扣缴,美国《国内收入法》第26章第3202节(所得税的源泉扣缴一节),仅对工资薪金性所得、小费、部分劳务报酬所得、所得等作出代扣代缴的规定。这种谨慎性的规定一方面是出于对保护公民权益的需要和对公法义务设定谨慎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一些项目所得,通过报告义务的设定便能有效控制纳税人所得来源,实现与纳税人自行申报所得交叉稽核的作用。

(二)行政协助的有关规定

相关行政机关之间提供行政协助的义务的规定见于多部外国行政程序法中,我国台湾省的行政程序法中也有明确规定。德国在《税收基本法》中对税收行政协助的规定,涉及了行政协助的启动、协助机关的选择、行政协助的拒绝、协助争议处理等内容。西方国家对其他政府部门向税务部门提供涉税信息的规定较为明细和具体。如美国《国内收入法》第62章第6050M节规定“任何联邦行政机构的总部对任何涉及联邦行政机构的合同应按税务机关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向税务机关报告,列明(1)在任何公历年度联邦机构与之签订合同的人的姓名、地址和纳税识别号,和(2)其他税务机关要求的信息”,其他的一些规定还涉及了劳工部、社会保障部门等其他联邦政府部门的信息交换。为方便涉税信息的交换,西方国家在统一信息标准,建立政府信息平台方面也起步较早。目前OECD正在其成员国推行单一的识别码制度,以实现税务识别码在不同部门间的共同使用。在荷兰、加拿大等国家,税务识别码已是多个政府部门识别被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时同时使用的号码,规定某一政府部门采集的企业信息,通过政府平台共享,其他部门可以同时获取使用。

(三)关于金融机构配合义务的规定

一是建立了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交换的报告制度。美国《银行保密法案(BSA)》规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重大款项划转,超过一定额度的现金存取、可疑的金钱交易、资金的国际间流动等,必须向财政部(税务机构)报告。1992年财政部文件规定,“检查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否遵从银行保密法报告义务的权力,由联邦税务局来实施”。当前,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银行保密制度越来越让位于税务管理。瑞士于2009年3月13日宣布,决定接受OECD税收协定范本第26条有关提供税收行政协助的规定,即在个案基础上提交受调查者在瑞士开设的账户信息,固守了75年的银行保密制度被打开。在美国与欧盟大国的压力下,往日的避税天堂安道尔、列支敦士登、比利时、奥地利和卢森堡等国家和地区均表示放宽银行保密制度。二是较为宽松的个人存款的查询环境。根据美国《国内收入法》第F小编第78章第A小章第7602节及第7603节的规定,美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是第三方账簿、记录、资料、凭证和其他数据持有者之一,称第三方记录持有人,他们必须接受税务机关的传唤并提供与纳税人纳税义务实质相关的账簿、记录、资料、凭证和其他数据。义务的适用既包括违法调查也包括“确认申报的正确性,完整性,确定纳税人或其受让人或受托人的纳税义务及征收税款”等日管行为。这一规定适应了美国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和个人所得税实行以家庭综合课征为主要方式的现实,给予了税务机关更大的账户查询权限。

四、完善我国税务管理第三方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是建立和完善税务管理第三方法律制度体系及信息处理体系的基础,各实体法律是建立和完善税务管理第三方法律制度体系的有效补充。因此,《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各实体法在今后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制定或完善以下涉及税务管理第三方的条款。

(一)制定报告义务人条款

一是可考虑在现行《税收征管法》第四条基础上加入第三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报告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报告义务人”和第四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告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相关的信息。”报告义务人具体范围和内容可由实施细则或各实体法来规定。二是考虑到方便报告义务人、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的原则,必须防止扣缴义务与报告义务的交叉,并且规定报告义务人的例外情形,如自然人消费性购买商品货物、接受应税劳务的情形等。

(二)制定税务行政协助条款

可考虑在《税收征管法》中新增一条款明确税务行政协助的义务。即“税务机关根据执行职务需要,可以提请有关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协助。被提请协助的机关应当及时履行协助义务。”对税务行政协助的条件、程序、争议的处理等可在《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确。

(三)制定和完善政府部门涉税信息提供条款

可考虑在《税收征管法》中新增一条款,即“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税务机关要求的格式、时限、口径提供本单位掌握的涉税信息。”具体提供的部门、内容可由《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予以明确。信息提供的格式及具体方式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四)制定金融机构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条款

可考虑《税收征管法》中新增一条款,明确金融机构的报告义务:“金融机构应将掌握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向税务机关报告。”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具体标准及报告方式及办法可由《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或其他规章制度予以明确。

(五)修改存款查询条款

为了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需要,可考虑扩大现行《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六款对个人存款账户的查询范围,取消“税收违法案件”及“案件涉嫌人员”的限制条件。考虑修改现行《税收征管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取消只能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限定。

(六)修改和完善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条款

税务相关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税务风险;风险成因;规避

1 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

所谓税务风险,是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的遵守税法规定,而可能导致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其结果会导致企业多缴税造成损失,或者少缴税遭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2 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

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源自于税收政策的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具体来说,表现为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即内在原因和外部诱因。

2.1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内在根源

2.1.1 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导致税务风险

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确保其战略发展目标,提高税法的遵从度,制定的预防、审查、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的一系列制度和规程。然而,现在许多企业并不重视这方面的建设,税务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专业税务机构的设置。一方面,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会兼负会计和税务两种职责,那么当财务部门发现企业存在某些税务问题时,就会试图通过一些账面调整来规避税收风险,这样会致使税务机关认定其产生了偷税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还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专门的税务部门,但是也只是程序性的履行某些纳税义务,缺乏良好的税务规划,没有将税务理念较好的贯穿到企业各部门的建设当中,当然也就不能充分的考虑到节税等有利于规避税务风险的各项行为。同时,税务人员的能力和个人责任心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税务风险的大小。

2.1.2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会导致税务风险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内控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及岗位责任制、内部审计制度、合同管理规定、仓库管理制度等等。而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科学,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程度。如果一个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技术不高,管理秩序混乱,对税法精神缺乏一个良好的认识。在实务操作中,一些财务或税务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或明知有风险而又不主动作为,在税务上不作为或乱作为,表现出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缺乏。

2.1.3 缺乏完备的内部税务审计制度会导致税务风险

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税务审计制度,由于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税务知识而不能很好的对企业的涉税事务进行定期检查和有效的评估,而只是根据相关税务机关的硬性要求被动地对企业涉税活动进行自查,或者是委托外部的税务中介进行检查,进而产生了外包风险。然而,有些税务中介并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很好的完成这些工作,往往是由于外聘的税务机关并没有完全的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涉税状况,甚至由于一些利益原因随随便便就给企业出具审计报告。

2.1.4 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建立会导致税务风险

企业的税务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它的发生绝非偶然,可以通过建立完备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的避免。目前,我国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很少能够建立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

2.1.5 企业税务筹划不当会导致税务风险

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进行税务筹划,而进行税务筹划的企业却没有通过有效的合理的税务筹划来减轻税负。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往往会由于过于主观,对政策理解有误或出现偏差,同时,由于税务的一些政策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制定的,并不具有通用性,由此便会造成政策适用错误而产生税务风险。

2.2 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外部因素

2.2.1 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

现阶段,由于我国税务行政管理体系复杂,企业的涉税行为可能会涉及多个税务执法主体,不同的税法主体对同一涉税行为的理解和处理可能会有所不同。其次,税制的公平性欠缺,我国的现行税制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增值税的非中性设置,营业税的大量重复课税,不同规模的和所有制形式以及内外资企业的税收差异等必定增加企业的避税和逃税动机,进而产生税务风险。同时,由于一些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税务机关享有自由裁量权和税收法规的行政解释权的情况下,就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2.2.2 我国税法体系复杂

由于我国税法体系庞杂,现行税制设置共19种税,比较复杂,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规定模糊、笼统,也会造成征纳双方理解上的偏差,不同层次的税收法规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冲突,均影响了企业的涉税行为,增加了税务风险。同时,由于我国税法属于成文法,对法律责任的判定主要基于执法者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而在我国税收法定主义观念淡薄,立法层次较低,行政解释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必定使纳税人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加大了税务风险。而且,我国税制改革和政策变更频繁,2008年“两法”合并后,实行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2009年实现了增值税完全转型,尤其是我国“打补丁”似的立法程序和部门规章制度铺天盖地而来,使企业无所适从,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2.2.3 稽查力度不足与惩罚力度不强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实践中,稽查面不广,基差频率不高,一般只是举报个案点差或者随机调查,存在企业纳税户多,税务机关的稽查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一些小的企业就会偷逃税款,这样如果被税务机关发现必定遭受严厉的处罚。

2.2.4 信息不对称

由于税务中介并不能完全掌握纳税人的实际收入和纳税行为方面的相关信息,那么,在纳税人提供的信息不够准确充分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税务筹划和财务会计等方面的风险。其次,由于自身利益的原因,税务中介作为人,也会在过程中出现问题。

3 企业税务风险防控与规避

税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是可以化解和规避的,因此要努力将税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3.1 依托信息系统开展税务风险管理

所谓的税务风险管理,就是将识别和应对遵从风险的一般原理运用到税收管理中,以加强对纳税人登记、申报、报告和缴纳税款等行为的管理,目的是对纳税人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和处理,进而不断的提高纳税遵从度。它是伴随着西方风险管理理论的运用而兴起的。同时,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税务机关都已经意识到税收风险管理是提高纳税人遵从税法的有效手段,将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大胆创新的运用到税收征管实践中,进行了科学化、专业化的税收管理。

为了使企业有效的规避“税务门”事件,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2009年5月5日,正式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指引》中提示了四大防控重点,一是设立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二是风险识别与评估,三是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四是信息与沟通。《指引》在企业集团中得到了实践应用。首先,它要求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内部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税务风险特征,来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其次,还要求税务风险管理应由企业的董事会来负责监督并参与决策。同时要求,企业应该税务管理人员的角色,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

3.2 建立健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

控制税务风险的第一步就是识别评估税务风险。税务风险识别是为了识别与评估企业涉税方面的重大风险。税务风险识别过程包括风险识别准备,相关资料的收集,实地调查分析以及落实查证问题。税务风险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是合规合法、方法科学、人员独立和成本效益原则。税务风险评估方法是定性与定量技术的结合。定量是对税务风险在数量上的分析,定性是对税务风险在质量上的分析。其中就税务风险评估而言,定性是绝对的,而定量是相对的。评估程序大概分为,询问本单位管理层与内部相关人员、分析程序、观察与检查。一般公司的税务风险控制包括三个层面,治理层风险控制、管理层风险控制、和执行层风险控制。同时,税务风险评估应该掌握重要性,可能性和时间因素这几个关键点。

3.3 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及税务制度

在这个时代的要求下,在税收征管法中,国家已经通过立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纳税人应当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利,防范税务风险。要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依照法律程序充分表达自己合法的法律意见,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建立税务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税务是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昌.税务风险揭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S].国税发〔2009〕90号.

税务相关制度范文第10篇

本文作者:杨健工作单位:厦门建方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税务风险和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是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税务风险越低,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越不健全,税务风险也就越大。税务是人建立在被人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做出职业判断。所以说,被人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的质量如何、准确性和完整性、真实性,是税务人做出职业判断的关键,是基石。

基于税务的基础资料即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对注册税务师做出职业判断的重要性,所以注册税务师在税务实务中,应充分关注被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以便合理估计税务风险水平,做出接受或不接受的决策,或者接受业务后做出合理的审计资源配置,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有利于降低注册税务师税务风险。由于注册税务师在税务业务中,必须依据客户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通过自己的专业分析及职业判断,做出结论。而结论的质量又关系到税务风险水平,高质量的结论,自然是低水平的风险,低质量的结论,自然是高水平的风险。客户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的质量水平,决定着注册税务师的结论质量水平,从而决定着注册税务师的税务风险水平。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有利于注册税务师是否接受委托的决策,有利于降低注册税务师税务风险。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有利于项目经理人合理配置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提高注册税务师税务效益。注册税务师接受委托,要为人做出结论,必须获取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税务师应认真核对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所提供的资料的质量高,可以合理节约审计资源。低水平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所提供的资料可信度低,注册税务师必须分配更多的审计资源去核实查证,以期获取充分适当的结论证据。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被人加强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高税务附加值。注册税务师通过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客户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客户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客户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注册税务师税务附加值。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有利于注册税务师提高内部控制业务水平,提高执业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社会知名度,提高社会地位和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良好的声誉,从而有利于拓宽注册税务师的业务领域,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对注册税务师的税务风险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注册税务师在税务实务中应充分关注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那么如何来评价和判断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呢?笔者借用中医学上的做法“望、闻、问、切”。望,就是用眼睛来看,也就是观察法和审核法,观察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情况、审核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闻,就是听,想和思考,去感知和看表面去思考本质。问,就是询问相关人员。切,就是评价,把所看的所问的所了解的,经过合理的整理,做出合理的判断。首先,来讨论一下如何“望”。从字义来说,望,就是用眼睛来看的,在实务中,也可叫着观察法和审核法。所谓观察法,就是要求注册税务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去观察客户企业的车间、营业厅等。只有充分观察了,才能对企业的业务情况有总体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为获取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想要较全面和准确了解和评价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只停留在观察是永远不够的,必须对相关资料进行认真的抽查核对,这时就要求运用审核法。审核法又如何运用呢?笔者通常是先了解企业的生产业务后,划分成几大业务流程,按流程来评价。先了解客户有没有制订完善的制度,如果制度都没有,那就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了。有了制度就分析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然后再审核运行情况是否到位。例如在评价企业的薪资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时,笔者先到人力资源部门要相关的职工花名册、入职离职手续、调薪手续等制度性文件,再看工资表等,审核相关手续是否按制度做。其次,再来讨论“闻”。闻,笔者理解“听,想和思考,感知和看表面去思考本质”。闻,要求注册税务师在税务执业时要有灵狐一样鼻子,要有敏捷的嗅觉,要时刻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就象电视黑狐里面的主人公一样,在战场上,要闻出敌人的味来。注册税务师在做项目中,要对存在税务风险有高度的敏感,通过所听、所看、所思考,去感知现象的本质,感知出潜在风险。注册税务师进入项目现场审计时,应注意该企业员工说的内容,有时“道听途说”恰恰是该企业的问题所在,正是税务的风险点。想和思考是注册税务师必备的,只有想和思考,感知和看表面去思考本质,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第三要“问”,应该比较好理解,就是询问。要想了解事情,就得开口问。注册税务师在税务执业中,面对的资料比较复杂,不可能全部都一看就能看得懂。所以通过询问相关业务人员,可以提高注册税务师的审计效率和效果。最后,就是要“切”。切,就是评价,切是望、闻、问的最后归宿,是所要的结果,所有的望、闻、问都是为了切做准备,望、闻、问是过程,切是结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注册税务师前面所做的所有工作就是为评价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度健全与否,是否为注册税务师所信赖,以便做出是否接受委托或配置审计资源。

上一篇:日常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教程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