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时间:2023-03-14 19:19:42

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 治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33-01

1 徐水县水土流失状况

徐水县地处京津冀三角腹地,西部为丘陵山区,海拔高程在50~150 m之间。山区面积为91.3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7.5 km2。徐水县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面蚀、沟蚀及山洪等特征,侵蚀程度为中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局部为重度侵蚀。据统计土壤侵蚀模数为650t/km2·a,坡耕地每年雨季平均流失表层土0.12 cm,区域年水土流失总量约为5.93万吨。西部土质为第四纪地层覆盖,土质为砂石砾土和沙壤土,山体岩石为震旦纪灰岩、页岩、砂岩等。由于多年来自然及人为因素破坏,西部山丘区已从青山变为荒山秃岭,生态环境极度恶化。

2 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

水土流失给徐水县西部山区造成极大危害。首先是水土流失是由于风、水等物理化学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甚至沙化,岩石风化,植被覆盖率降低,农业生产环境恶化,损害农业生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其次是每到汛期,暴雨多集中在西部山区,而且雨量大,历时短,雨水所经之处,极易携带大量泥土,造成水土流失,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害。最后是水土流失造成徐水县各行洪河道淤积严重,行洪能力减弱,水库实际蓄水能力降低,库容减少。据统计瀑河水库年泥沙淤积量近5万吨

3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成效

(1)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治理规划要科学、布局要合理、以小流域为单元、要兼顾各方利益。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力争做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三大措施相结合。具体讲一是对于该保护的基本农田划定红线,在坡度缓、土层厚且有水源的坡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粮食的稳产增产。二是该退耕的坚决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徐水县西部山区经济林主要是磨盘柿和红枣树,为耐旱节水树种。同时,大力兴建水池、水窖等雨水集蓄工程并配套节水灌溉设施。三是在荒山荒坡积极造林,徐水县主要种植刺槐、侧柏及荆条、酸枣树,适当地种植其他高效树种。四是在裸岩地块该封山育林的坚决封山育林,依靠自然修复能力,使得植被林草覆盖率增加。五是在主要沟道兴建拦砂坝、谷坊坝工程,防止沟道横向扩展,降低水流对沟道的侵蚀。

(2)治理成果。徐水县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共种草0.71万亩,治理水平梯田1.16万亩,兴建水池、水窖、塘坝1523座,可拦蓄洪水8.96万立米。种植经济林3.01万亩,水保林1.83万亩,封山育林1.77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30.1km2。

4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本着规划要科学、布局要合理、以小流域为单元、要兼顾各方利益。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力争做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通过生物、工程、耕作三大措施合理配置,形成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计划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 km2以上,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0%;年减少土壤流失量3.9万吨,减沙保土效益达到80%以上;林草种植面积达到33.7 km2,林草覆盖率达到50%以上;通过综合治理,适当调整山区土地利用结构,一定程度地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使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基本遏制,各种水保设施能充分拦蓄洪水,减小径流量,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5 水土流失治理的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采用广播、标语、电视、喇叭及与群众座谈等多种宣传形式,让全县山区群众都明白水土流失治理及建设水保工程的必要性,把水土流失治理新政策灌输给他们,将群众普遍关心的经济效益及资金投入等敏感性问题讲明白,并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让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水保工程建设。

(2)拓宽融资渠道。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投资巨大,单纯依靠国家投资远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方式。一是国家补点儿。国家投入专项补助资金,专门用于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二是群众筹点儿。对山区群众实际收入状况进行调查评估,适度筹集资金兴建水保工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三是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吸引企业和个人以参股方式投入资金。四是地方财政政策适当向山区倾斜,推动本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顺利开展。这样,中央投资、地方匹配、群众筹资及民间投资捆绑起来,提供资金保障,可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力度。

(3)深入调查研究。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的编写和工程设计,需要技术人员深入实际,对所选区域调查研究,包括对山头、坡面、边沟、裸岩等采集各类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底码清楚。同时绘制相应的地形图以便于工程规划。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合理、设计可行。

6 结语

通过以上对徐水县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阐述,纵览徐水县经济社会全局,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一是要正视水土流失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是要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三是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和治理措施。四是要坚定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不动摇。五是要进一步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因此,徐水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重任在肩。

参考文献

[1] 杨永峰.浅谈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J].山东水利,2007(10).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2篇

1前言 桦南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划为三江平原第五区,由佳木斯市辖管。属完达山脉西麓余脉,东西长约130km,南北宽约73km,形如一片树叶,全县幅员总面积为4415.60km2。桦南县是黑龙江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治理最为迫切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搞好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快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水土流失现状 2.1水土流失面积及侵蚀类型根据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壤侵蚀现状遥感调查结果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34174hm2,占全县幅员总面积的30.38%,其中轻度侵蚀面积125544hm2,中度侵蚀面积7368hm2,强烈侵蚀面积1262hm2,分别占总流失面积的93.57%、5.49%和0.94%;按地类分,耕地流失面积90690hm2,林地流失面积37816hm2,草地流失面积5033hm2,城镇公交流失面积634hm2,其他用地流失面积1hm2,分别占总流失面积的67.59%、28.18%、3.75%、0.47%和0.01%,水土流失的形态均为水蚀。全县年均土地侵蚀模数为2122.47t/km2•a,按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属中度侵蚀。 2.2水土流失危害 2.2.1侵蚀土地、降低地力 多年的水土流失使耕地的黑土层变薄,耕地的地力下降。据调查,黑土层由垦初的60~80cm,降至20~30cm,严重地块仅剩10cm左右,农民说“黄土岗、破皮黄、干使劲、不打粮”。年流失的土地养料:有机质78089t、全氮3954t,全磷2966t,全钾29655t,流失的有机肥98.9万t,相当于全县年施农家肥的3/4。年流失氮、磷、钾总量是施用肥料养分的1.8倍。 2.2.2毁苗补种,损失严重 全县春季大风日数较多,平均大风日数为48d,严重年份造成毁种、补种面积较大。如1978年5月13日遭遇一场8级大风,土龙山镇26个村有10个村遭灾,受灾面积达9627hm2,毁种、补种4666hm2,损失巨大。 2.2.3沟壑增多,吞蚀农田 据调查,全县共有侵蚀沟2600多条,占地1700hm2,沟壑密度为0.49km/km2,这些大沟冲刷切割农田,吞蚀良田使土地支离破碎,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如桦南镇五一村2条大沟把整个村分为3节。 2.2.4泥沙下泄,淤积河道、库塘,破坏交通 县域内的七虎力河由于开荒、采矿和上游乱砍滥伐,使土地。每年雨季有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七虎力河石头河段河底距离地面原有5m多深,现距地面仅有0.5m深;阎家镇九龙水库设计库容30万m3,建于1976年,由于上游水土流失,到目前已淤积泥沙25万m3,基本於平成为放牧场。牡佳铁路黑背车站北处,由于山坡植被严重破坏,1981年8月10—11日降雨80mm,山水下泻,泥沙淤积,堵塞了涵洞,冲毁了路基,18节载煤车驶入了山沟,停车14d,损失2200多万元。 3水土流失成因 3.1自然因素 降雨是土壤侵蚀的直接营力,桦南县多年年均降水量为542mm,年径流深80~160mm。降雨集中、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8、9这3个月。此时降雨历时短,强度大,易形成地表径流,发生面蚀和沟蚀。另外,春秋两季冻融交替,使地表或母质膨涨产生松动和崩解,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在坡面上由于表土融化,底土冻结,形成一个临时不透水层,地表融化雪水不能下渗,使崩解的表土被融雪径流侵蚀。桦南县水土流失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地貌多为低山丘陵,地面起伏较大,微地形复杂,易产生径流洪水。②相对高差大。③坡耕地比例大,在相同条件下,地面坡陡,降雨极易形成径流,从而导致冲刷增强,土壤侵蚀加重。桦南县土壤主要以暗棕壤、黑土、白浆土和草甸土为主,耕地土壤以黑土和白浆土为主。暗棕壤表层较薄,黑土和白浆土土壤母质黏重,透水通气不便,在大雨、暴雨条件下,表层极易被地表径流所分散和冲刷,产生水土流失。桦南县森林覆盖率为42.4%,集中分布在县域东部和东北部,分布不均。中部和西部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全县均值,80%的乡镇森林覆盖率在2%~3%左右,其中有4个乡镇为1%,有的甚至为零,由于垦殖指数高,大部分耕地缺少林木庇护,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3.2人为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毁林搞副业、过度放牧,林地面积在几十年内急剧减少,树木零星分布,局部地方全是稀疏林和幼林,甚至有些地方没有林草覆盖,成土母质,水土流失严重。在农业生产中,重开垦轻保护,重利用轻培肥,长期依赖消耗耕地的自然肥力进行种植业生产,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地力减退。耕作制度不合理,顺坡耕作较多,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或措施不配套,土壤结构破坏,抗蚀抗冲性、蓄渗水性降低,加剧了土壤侵蚀。同时由于认识程度和人员、经费等多种原因,致使管护工作不到位。水土流失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存在一家治理、多家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问题,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4防治对策 桦南县的水土保持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已发展为由点到面、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由单纯的防护治理向开发性治理的方向转变,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县城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 4.1因地制宜,科学治理 在治理开发中,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做到长、中、短相结合,同步推进,各项工程措施一步到位,使治理开发工作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其中低山区实施封、造、管相结合,选择优良品种相互搭配;丘陵区兴修梯田,确保粮食高产稳产。沟壑区以工程、林草措施为控制,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乡村屯路、生产作业路做到路路相通,形成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立体开发的治理模式。#p#分页标题#e# 4.2广泛宣传,社会参与 全社会的理解和参与是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为了不断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法律意识和基本国策意识,增强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牌等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开发建设项目法人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 4.3整章建制,依法行政 为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桦南县应及时修编桦南县水土保持规划,制定和完善各项水土保持规章制度,明确要求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建设项目,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批准立项,通过这些举措,使桦南县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水土保持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乌湾河小流域位于元阳县城西部,属马街乡,距县城(南沙)30 km,距省会昆明市203km,距州府蒙自122km。地理坐标在东经102°36′09″~102°39′09″,北纬23°16′06″~23°19′00″之间。小流域北部为红河,以东至太平寨,西至红土寨,南至增益寨。治理区小流域南北长3.6km,东西宽约3.2km,治理区流域面积10.75km2。流域内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为小流域南部后山山顶985m,最低点为小流域最北端300m,相对高差685m。

1.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1.1水土流失状况

流域内水土流失的类型有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三种。面蚀主要发生在治理区内的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上,治理区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沟蚀主要发生在治理区内的各大冲沟以及植被覆盖极低,地表的荒山上;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流域内沟蚀切割较深的沟岸,特别是沟蚀切割至碎屑岩和粘土层,雨季土壤含水量大,导致发生崩岗滑坡现象,流失强度为强度以上。水土流失地类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水土流失地类分布情况

1.2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频繁,而且直接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流域内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表土流失,耕地肥力下降

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林草覆盖率降低,土壤,造成土壤细颗粒减少,土层变薄,氮、磷、钾、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使土壤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投资增加。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成果,乌湾河小流域治理区年平均土壤流失量为1.9万t,按土壤流失量214T时损失1亩基本农田计算,乌湾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区每年损失基本农田5.9hm2。

1.2.2 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由于森林砍伐,林地变裸地,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山地土层减薄,使土地适宜性大幅下降,草木难生,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土地利用现状由林地到裸地再到难利用地。区内冲沟侵蚀沟较为发育,在水力作用下,山沟洪水携带大量泥砂及砾石冲向下游,掩埋大量良田,994年7月13发生的乌湾泥石流,冲毁农田达200余亩、造成土地利用结构失调。

1.2.3毁坏水利工程、降低水利工程效益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洪水暴涨暴落,洪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沿冲沟及陡坡面冲向下游,994年7月13发生的乌湾泥石流,冲毁灌溉沟渠10多条,降低水利工程效益。

1.2.4人畜饮用水源枯竭

一方面,人口膨胀,人畜用水需求量猛增,另一方面,由于植被的破坏,土壤涵养水分能力急剧下降,雨季洪水频发,旱季水源干涸。双重因素的作用,使得本不宽裕的水源越显紧张,人田争水的矛盾不断扩大。

1.2.5威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

由于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林草覆盖率低,形成洪水暴涨暴落并携带大量泥沙的特点,山洪、泥石流、滑坡经常发生,冲毁村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威胁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4年7月13发生的乌湾泥石流,冲毁公路2段、村庄1个村,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治理,但由于缺乏资金,始终没得到有效解决。

1.3 水土保持现状

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我们的对策就是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即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治理措施,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水、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流域内的荒山荒坡,其次是疏幼林地。乌湾河流域内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的方向:保护好水田,保护现有经果林地,对荒山荒坡进行规划治理;对疏幼林实行封山育林,积极发展建材林和薪炭林,以解决人民的建材和燃料需求。

2.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按治理区综合治理开发规划设计实施,措施对位配置,形成综合治理体系。到规划期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3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5.1%,年均减少水土流失量1.03万t,减沙效益达53.3%。

2.1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治理期末,新增水保林124.04hm2,经果林126.15hm2,实施封禁治理376.474hm2,林草面积达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综合治理保存率达80%以上,提高林草覆盖度23.3%,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能够安全渡汛,切实发挥综合效益。

2.2发展农村经济目标

因地制宜地建设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用材林及薪炭林,配套相应水利工程设施,将治理工作的重点、资金的投向集中到生产用地的集中改造和生产力提高上,从而促进生态用地的最大化。由于流域内现有水利化程度较低,短期内大规模解决农田灌溉存在一定困难,但有望在该项目的带动下逐步解决,所以本设计在确定实施期未发展目标时作了适当放大。到治理期末,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利用率达95%以上;农业总产值由765万元增加到842万元,增10%;粮食总产由77万kg增加到80万kg,人均粮食达到620kg以上,人均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10%。

3. 水土保持实施保障措施

为保证本项目区域的水土保持设计能够顺利实施、工程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域及周边生态环境良性发展,项目建设单位应在组织领导、技术力量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实施保证措施。本工程水土保持设计实施保证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工程落实设计、明确施工责任、水土保持监理、监测、监督管理、方案组织实施方式、竣工验收、资金保障等方面。

3.1 落实设计

建设单位应委托设计单位按设计程序进行该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工作,并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以便水土保持措施能按详细的设计要求顺利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和工程设计如果变更,必须按规定报批。

3.2 纳入招投标

水土保持设计是本工程水土保持最基本的技术保证,业主方应委托具有相应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本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后续设计,并报州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水保工程和工程设计的变更应按规定报批。

3.3 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

建设单位首先要设立专人负责的水土保持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水土保持设计的实施;监督部门要定期对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进度、质量、资金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

3.4 技术保证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必须纳入监理制度。监理机构应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资质,也可以聘请注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从事现场监理工作。同时接受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要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施工,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和合理的施工顺序,避免二次水土流失。

3.5 资金来源及管理使用方法

本项目的水土保持设计投资应由建设单位在工程基本建设投资中计列,并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保证工程按期开工和完成。

3.6 监测与监督管理

施工期水土保持监测可委托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机构承担,并按照有关监测规划编制监测大纲和监测报告,报送当地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建设单位应接受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水土保持工程的按期实施。

3.7 组织实施与竣工验收

业主应贯彻水土保持工程“三同时”的原则,培训专业的技术队伍,对水保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科学指导,确保水土保持工程达到设计标准。水土保持工程竣工后,必须由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的竣工验收。

4. 结束语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土流失导致的危害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危害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影响了水资源的循环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把水土流失看成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如何更好的遏制水土流失,进行最大限度的水土保持应该是目前我们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改善水土流失的现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质量的正确选择。我国西南地区的土石山区的地理特征决定着其水土流失的必然性,针对这一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水土保持所发挥的作用将会是极其明显的。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

1、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是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3、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水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

4、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库等水利设施.

5、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二、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工程

坡面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斜坡又是和径流的策源地,水土保持要坡沟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坡面治理工程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和沟头防护工程等。

2、斜坡固定工程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拦墙、搞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3、山坡截流沟

山坡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坡修筑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沟道。

(1)截流沟的作用

山坡截流沟能截短坡长,阻截径流,减免径流冲刷,将分散的坡面径流集中起来,输送到蓄水工程里或直接输送到农田、草地或林地。山坡截流沟等高耕作、梯田、涝池,沟头防护以及引洪温地等措施相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止沟头前进,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2)梯田的作用

梯田是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

4、床固定沟

为固定沟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的各种工程措施,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小型水库、护岸工程等,称为沟道治理工程。沟床固定工程的主要售后服务则在于防止沟道底部下切,固定并抬高侵蚀基准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沟床固定工程包括谷坊、防冲槛、沟床铺砌、种草皮、沟底防冲林带等措施。欧洲荒溪治理中的沟床固定工程称为固床坝、潜堰;日本防沙工程中的沟床固定工程有固底坝、防冲坝等。

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又名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谷坊高度一般小于3m,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谷坊的作用:

(1)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

(2)高沟床,稳定山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

(3)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

(4)沟道逐渐淤平,形成巩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谷坊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沟床下切冲刷。因此,在考虑沟段是否应该修建谷坊时首先应当研究该段沟道是否会发生下切冲刷作用。

拦沙坝(sediment storage dam)是以拦山洪及泥石流(荒溪)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挡拦建筑物。它是荒溪治理主要的沟道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3~15m,在黄土区亦称泥坝。

在水土流失地区沟道内修筑拦沙坝,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拦蓄(包括块石)经免除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下游对河道的整治。

(2)提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了坝上游淤积段河床比降,加宽了河床,并使流速和径流深减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水流的侵蚀能力。

(3)淤积物淤埋上游两岸坡脚,由于坡面比高降低,坡长减小,使坡面冲刷作用和岸坡崩塌减弱,最终趋于稳定,因沟道流水侵蚀作用而引起的沟岸滑坡,其剪出口往往位于坡脚附近,拦沙坝的淤积物掩埋了滑坡体剪出口,对滑坡运动主生阻力,促使滑坡稳定。

(4)沙坝在减少泥沙来源和拦蓄泥沙方面起重大作用。拦沙坝将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堆积库内,可以使下游免遭泥石流危害。如前苏联阿拉木图麦杰奥地区彩定向大爆破修建了一座高达115m 的拦坝,1973 年7月15日在小阿拉木图河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该坝拦蓄了400 万立方米的固体物质,使阿拉木图市避免了一场泥石流灾害。

5、淤地坝工程

淤地坝系指在水土流失地区的沟道中兴建的滞洪、拦泥、淤地的坝工建筑物。其作用是调节径流泥沙,控制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少沟谷重力侵蚀,防止沟道水土流失,减轻下游河道及水库泥沙淤积,变荒沟为良田,改善生态环境。淤地坝一般不长期蓄水,对下游也无灌溉要求,随着坝内淤积面积的逐年提高,坝体与坝地能较快地连成一个整体,实际上可看作是一个重力式挡泥(土)墙。一般淤地坝由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三个部分组成,溢洪道是排泄洪水建筑物,当淤地坝洪水位超过设计高度时,就由溢洪道排出,以保证坝体的安全和坝地的正常生产。放水建筑物多采用竖井式和卧管式,沟道常流水,库内清水等通过设备排泄到下游。反滤排水设备是为排入坝内地下水,防止坝地盐碱化,增加坝坡稳定性而设置的。淤地坝设计、施工、管理技术与水库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淤地坝在构成上也要求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涵管“三大件”齐全,但由于它主要用于拦泥而非长期蓄水,因此,淤地坝比水库大坝设计洪水标准低,坝坡比较陡,对地质条件要求低,坝基、岸坡处理和背水坡脚排水设施篇章。淤地坝在设计和运用上一般可不考虑坝基渗漏和放水骤降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党维勤.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 中国水利. 2010(10)

[2] 周斌,樊太岳,卿太明,陈尚书.四川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水土保持. 2009(07)

[3] 赖观路.龙南县水保和谐执法谱新篇[J]. 中国水土保持. 2009(07)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5篇

一、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和治理方法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特别是2012年超额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25万亩,是下达任务200万亩的112.5%。其中22个重点县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53万亩,是下达任务142.96万亩的105.5%;综合治理崩岗500个,完成坡耕地综合整治6.6万亩,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00条,治理“青山挂白”3.95平方公里,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初见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积极筹措专项治理资金,提供财力保障。2011—2012年,福建省总共争取中央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3.835亿元。长汀等16个原苏区县列入国家规划,中央补助资金达4.5亿,省级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追加3亿,专项用于22个重点县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各市县有关部门也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封禁”与疏导相结合。部分市县改变简单封山保护政策,实行“封禁”与疏导相结合,积极探索封禁治理配套措施,尽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柴草问题。龙岩市采取多项疏导措施,出台以电代燃料补贴政策,建立群众燃料补助制度,市、县两级筹集3400万元,对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实施电价补贴,群众用电由市、县每度各补助0.1元。宁化县对重点流失区按照每个常住人口补助30—50元生活燃料补贴,现已补助1.5万户。永定、上杭县对水土流失区域的果园采取免费提供种苗、配套完善路网和水网,长汀县帮助封农户转移劳动力5万余人,发展针织、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地区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县、乡三级领导、相关部门与省重点治理县(市)、市重点治理乡(镇)的挂钩联系制度,指导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任务分解到位。如泉州市将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三是建立督促检查服务指导制度。如三明市市委、市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考评的重要指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水利部门把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内容。四是探索特色治理新路子。如三明市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承包、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

(四)注重统筹开发治理。各地因地施策,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与治穷相结合。如龙岩市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实际情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了万亩杨梅、官溪蜜柚、茶叶、竹业基地和千亩板栗、银杏、油茶基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如安溪县官桥仙都、龙门洋坑崩岗区通过采取强度削坡等办法,把整片崩岗群整理成水平梯田,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2012年新增农业用地680多亩。三是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如龙岩市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治理开发模式,山林经营权30年不变。

(五)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全面执行水土保持设施开发建设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实行水利(水土)分别与国土、林业、农业、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组织开展开发建设项目、山地农业开发、土地及矿产资源开采和交通设施建设等各类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六)坚持依靠科技治理。一是创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治理技术要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新农村配套措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防灾减灾、发挥社会效益相结合。如宁化县推行“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种)草”、“坡改梯+草覆盖”、“全封禁+强管护”五种技术模式。二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如长汀县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建立长汀县水土保持院士专家工作站;邀请台湾水土保持专家交流考察,成立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技术服务团共同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应用于具体实践。三是建立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在紫色土严重侵蚀区,建立集水土保持科研、科技教育培训、实用技术应用推广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

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困难及成因

(一)治理任务繁重,治理难度较大。尽管近年来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但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地形复杂,且多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治理任务繁重,治理难度较大。一方面,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省共有22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其中Ⅰ类县的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如2012年安溪县水土流失面积668.64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23.08%;崩岗12000多处,约占全省的一半。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部分水土流失区域水土治理难度较大。以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龙岩为例,2011年10月遥感卫星调查结果,全市仍有211.2万亩未治理,强烈度以上流失面积大于100亩的有170个,特别是长汀、连城、永定、上杭等4个重点县仍存在大面积水土流失和崩岗,且多在自然条件恶劣、沟壑纵横、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治理难度大;已治理地区生态功能比较脆弱,存在反弹的可能。

(二)水土保持投入不足,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一是治理资金紧缺。据反映,2013年,各地按照3月份省政府的工作量要求,部署了全年水保工作,但由于省级水土治理计划调整,致使部分市县专项资金大幅度减少,加上市、县、乡各级配套资金紧缺,已招标签订合同的项目资金到位严重不足,实施受阻。二是工作机构与人员配备不适应。目前大部分市县水保办为水利部门的二级机构,人员不足,熟悉水保工作的业务骨干比较缺乏,难以满足当前水土保持工作要求。

(三)对水土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监督执法力度不足。部分市县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责任意识较为薄弱,重申报、轻落实,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部分单位为抢抓进度,没能很好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存在边开发、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以龙岩市为例,截至2012年底,全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达80%以上,而验收率仅20%左右。

(四)部分水土保持建设项目“重建设轻维护”。由于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本身的特殊性和地质结构的复杂性,许多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后期维护资金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管护措施。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地区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对建设项目的后期维护投入不够,使得治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诏安县秀篆镇焕塘村梅堂自然村旁的一座崩岗治理群,2012年作为漳州市水土治理十大竞赛项目之一,总投资40多万元。竣工后因多次暴雨冲刷,使崩岗大沟小沟侵蚀、水沟受损、所种的梧桐树移位冲离和生虫、次生崩岗的现象较为明显,维护十分困难。此外,一些地方林地治理工程还存在操作不当等问题。如漳州部分造林项目种植完成后,没有实行三年的管护期就直接移交,一亩地一年仅有10元的管护费,而一般情况下一亩林地的管护费用要在300元左右,管护资金缺口大,严重制约后续维护管理工作。

三、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加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一方面,全省水土保持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的投资力度,实行“有差别,分阶段”的灵活财政支持手段,特别是要加大革命老区、贫困县、水土流失重点县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专项治理资金的同时,确保省级专项治理资金及时到位并保持适度增长,各有关市县要积极筹集配套资金,确保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不因资金投入不足或资金到位不及时而影响建设项目进行。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各市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级别偏低,人员配置不足的现状,建议各地适当提高水土保持办的行政级别,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成立专门的水土保持执法队伍,在有条件的重点治理乡镇设水保专职人员。在选拔人员的时候,多吸收相关专业的年轻人进入队伍。定期举办各类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努力提升水土保持队伍建设水平。

(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福建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市县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十分有限。为此,建议完善我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由省财政和受益的沿海发达地区和主要江河下游地区共同筹资作为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水土生态保护地区农村居民燃料补助、植树种草补助和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建设,以保障生态保护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提高当地人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

(三)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科技含量高,特别是贫困地区,需要持续不断的人、财、物投入,因此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同时要进一步引导当地农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以调动、保护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四)加大水土保持监督和执法力度。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一是加强监督,要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将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环评审批、用地审批、规划许可、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批或核准的前置条件。水利、国土、建设、环保、公安等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部门,各尽其责,共同做好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的宣传教育、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等工作,形成水土保持工作合力。二是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执法力度,对辖区内矿山开发、重点交通建设项目不定期巡查,维护生态环境。

此外,应强化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后期维护工作,建立水土流失治理建设项目成效的长期检验等制度,巩固既有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确保治理成效。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6篇

一、水土流失的成因

多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口密度较大。开矿取土,乱砍滥伐严重,地面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耕地开发早、种养失调,施用有机肥不施农家肥,使土壤板结,入渗能力差,土壤理化性质破坏严重;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陡坡开荒;人们防治水土流失观念淡薄,缺乏保护水土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观念。治理速度缓慢,新产生水土流失面积大于治理面积,致使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结构,加剧旱、涝灾害。肥沃的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壤保水性能减退,加重坡耕地干旱。大量降雨形成地表径流,夹带表土顺坡宣泄,使低洼地淤积,洪涝成灾。洪涝又造成低温。影响作物生长,贪青、晚熟,粮食产量下降。

2、土层变薄、地力衰退、粮食产量下降。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3、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由于水土流失,大量泥沙下泄,导致下游水库、塘坝、河道不断淤积,河床持续抬高,严重影响调洪、行洪能力,降低了堤坝的防洪标准,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

4、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致使侵蚀沟增多,吞食耕地,降低劳动生产率。沟壑不断发展,使耕地大块变小块、长垅变短垅,把大面积的耕地切割得支离破碎,严重地影响机耕,给交通造成极大的妨碍,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5、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6、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破坏了生态平衡,并形成恶性循环。

三、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根据各区水土流失程度及特点,治理方向采取监督管护与治理相结合。监督管护要重点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落实,树立全民的水土保持忧患意识,调动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积极性。水土流失治理应本着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沟坡兼治的原则,应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台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

四、综合治理措施

1、耕作措施

改变耕作坡度。改顺坡垄作为横坡或斜坡垄作,这样可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面蚀的发生。

2、采用少耕深松、耙茬、原童卡、秸秆还田等农业生产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进一步减缓坡面水流速度,提高坡耕地保水畏土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3、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1)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种植防冲固土植物带,建立岗坡耕地农田防护林网体系,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防治和减轻风蚀、水蚀的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2)加大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力度,保护自然植被。对于地面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岗坡耕地,采取了退耕还林、还牧的措施,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的面积。另外,为了防止沟蚀的产生,加强对坡耕地附近的自然水线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原有地貌和植被的破坏。

4、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

(1)尽可能减少每条排水沟的控制面积,从而减少明沟排水流量。排水干沟在不破坏自然植被的情况下多利用自然水线,使水流自然漫散。

(2)对坡长、坡陡、面积较大的坡耕地,采用在坡耕地上设横坡截流沟的方法,起到了分割水势,缩短坡水径流流程,降低流速,起到防止和降低岗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作用。

5、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五、治理后的效益分析

1、通过对坡耕地的治理,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降低了土壤的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湿度和温度发生明显变化,增强了土壤透水、透气性,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2、通过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渍涝的综合防治,降低了土壤养分流失强度,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

3、通过对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可以使农作物产量逐年稳步递增,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提高。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20-02

中国是一个多山地丘陵地貌的国家,加上人们为了大面积的开垦种地及建筑物的所需,对之进行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使中国各个行业的生产发展受到影响,严重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土流失以及其治理方法尤为重要。

一、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356万km2 ,包括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逐渐减少。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公路、铁路建设及大规模的民用建筑施工的建造,同时又缺乏水土保持措施,使得地表遭受破坏,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现象[1~3]。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带来多方面的危害[4]。

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被毁坏

据科学考察,张家口地区大洋河2010年之前洋河水周边都是耕地,现在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洋河水已经干涸,周边的耕地更是难以栽种植物,已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五十年后中国将有很多河流及耕地丧失殆尽。这不仅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会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二)削弱生态系统功能

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从而加剧了水源污染。水土流失还导致了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

(一)减少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数量

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人口增多,因此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根本措施就是减少水土流失区的人口数量,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中国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城镇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让更多乡村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减少农村人对土地的依赖,这样可以减少水土的流失。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积极推动专业化生产和服务 ,逐步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二)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科学完善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实施是防治措施的重要保障。把植树造林、科技扶贫、山区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结合,统筹计划,统一安排,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严禁人为破坏植被,乱砍滥伐森林和陡坡开垦等一切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把水土保持贯穿到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 ,形成一种依法进行水土保持 ,自觉从事水土保持的良好制度氛围。

(三)研发新型药剂保护水土

目前,针对水土流失这个问题,很多科学家都在进行着不断地研究,其中已经找到一种对防治水土流失很好的药剂---聚丙烯酰胺,通过室内外试验,科学家们已经摸清了聚丙烯酰胺防治田间水土流失机理和效果,并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防治田间水土流失,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方便、易学,且投入少,效益大,通过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项研究成果开辟了化学措施治理田间水土流失的一项实用新技术。这项技术将对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其应用及开发潜力很大。为此,通过化学试剂来治理水土流失不失为在此领域的新的方法。为此开发新的药剂来治理水土流失意义深远。

实践证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四、结语

水土保持不仅关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长期以来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当前中国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土流失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我们必须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党维勤.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国水利,2010,(10):25-27.

[2] 周斌,樊太岳,卿太明,等.四川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水土保持,2009,(7):3-5.

[3] 刘城宏.水土保持的社会开发性[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2):3-5.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三峡库区;兴山县;水土流失;管理现状;治理对策

1 引言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西陵峡北侧的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之处,因“四周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省级水土保持四级区划属大巴山山地保土和生态维护区,潜在石漠化区域分布很广,局部发育为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危险程度高;山洪灾害高发区;人口密度小,森林覆盖率81%;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9.42万亩,70%是坡耕地。

2 兴山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果

1988年自成立了水保办开始,兴山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治理成果明显增强。

2.1 重点治理成效显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兴山县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牢牢抓住国家实施“长治”工程、生态修复等政策机遇,一方面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教育和执法整顿,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的法律认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坚持“以坡改梯、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治理水土流失[1],形成“农户承包经营治理、股份合作联手治理、租U开发联合治理、拍卖山地滚动治理、项目开发多方治理”等5种综合治理模式,高质量完成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任务,据统计几年来共治理小流域56条,治理面积860 km2,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89年的1564860 km2下降到422860 km2,治理度达到55%,被国家命名为“长治工程样板县”称号,特别古洞口小流域被命名为精品小流域,兴山县城区的古夫新城区被授予“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在古洞口、中阳小河、深渡河和五童小流域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73 km2。岩溶地区石漠化进程放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在峡口、昭君等移民乡镇实施了三峡后续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对生态屏障区范围内连片的92.58 hm2坡耕地实施坡改梯,修建田间道路14.83 km,新建截排水沟12.19 km。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200降低到1200以下,每年可减少入库泥沙2500 t,有效涵养水源8万m3以上。在古夫古洞口、深渡河等三峡库区重要支流实施了植被恢复项目,重点是在山顶疏林地新造生态公益林和进行低效经济林改造308 hm2,封山育林49.64 hm2。

2.2 依法监管初见成效,人为流失趋势缓解

近年来, 兴山县成立了创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工作专班。通过发宣传资料、手机短信、微信,在电视台开辟生态文明专题栏目,开展了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水土保持国策宣传进党校,进矿区,进企业,进家庭。 印发了《兴山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兴山县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发放到工矿企业等建设单位。严格落实“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对2006年以来全县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的生产建设项目做了一次全面的摸排检查,建立了数据库。对葛洲坝水泥厂等重点项目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程序,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防治费558万元。

2.3 水保监测步入正轨,科学治理水土流失

张家湾监测小区是长委和湖北监测中心在兴山县的一个监测站点。重点观测坡面径流小区产生径流泥沙,小区土壤含水量,以及小区农作物、经济林生长观测,收集、整理每月地温、气温月报表,并上报长委和湖北监测中心资料。这几年,还实行了水保工程的效益监测,分别对“长治”八期和石漠化工程的样方监测[2]。主要是对坡改梯作物增产效益观测和保水保土效益监测。通过观测,坡改梯比原坡耕地粮食亩增产100 kg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年减少水土流失量3万t以上。

2.4 森林资源得以保护,水土流失有效遏制

林是生态之根,水是生态之魂。一片山林即是一座水库,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对于涵养水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山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机遇,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广泛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区封山育林、农作区退耕还林和石漠荒山绿化工作,森林植被得以逐渐恢复,全县林地绿化面积每年以5万亩的高速度递增,据统计几年来全县累计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40万亩,启动国家和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5万亩,建立了35万亩万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全县森林面积310万亩,林分质量得到了提高[3]。同时,对25°以上的坡耕地完成退耕地还林9.87万亩。政府主导,积极推广以煤、电、气代柴技术,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生物质炉,兴建小型水电站等等,大大减少了砍伐量,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3 兴山县治理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

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生态环境高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治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开发强度增加,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二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传统耕作造成流失;三是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治理受阻;四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执法监管难度很大;五是水保宣传留有死角,社会公众意识不强。

纵观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宜昌市、兴山县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兴山的现状,让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 进一步加强兴山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兴山县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的库区范围,是大巴山区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其水土流失严重与否直接影响到三峡水库的淤积使用。因此,做好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4.1 坚持“两个措施”,治理贯彻生态

坚持两个措施就是按照目前的治理思路,继续采用工程治理、植物治理两项措施,对全县还没有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按照因地制宜、规划优先、重点突出、效益可靠、生态美丽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对于必须采取工程治理的地区,坚持优先采用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从根本切断流失通道。

对于必须采用工程治理和植物治理二种措施的地区,则优先采用工程植物相结合的方案,在做好工程保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兴山县气候特色的植物栽种,“力争种一颗活一颗,种多颗活一片”,切实保护地表土壤不受侵蚀[4]。对于坡耕地则采用保土耕作,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全面实行治理和生产两不误。

治理贯彻生态就是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坚决贯彻生态水保、美丽家园的理念。把生态水保的理念贯穿于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标准的同时,把水土保持工程同美丽家园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力争治理一片、美化一片、富裕一方,真正实现水土保持造福于千家万户。

4.2 坚持“三个到位”,转变宣传观念

坚持三个到位是宣传资料到位、宣传时间到位、宣传地段到位。宣传资料到位就是兴山县水土保持局根据每年的水土保持任务,结合兴山县的具体情况,组织技术骨干认真编印《水土保持法》宣传读本,并按镇(乡)、村、组三级人口分发到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兴山县水土保持局根据每年的水土流失项目治理情况,及时编辑工作简报,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全面促进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宣魇奔涞轿痪褪浅浞掷用媒体和培训学习,坚持在县电视台固定时段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工作,让水土保持深入人心,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同时,每年水土保持局利用春节后的时间组织镇(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培训,为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培训骨干人员,让他们去领导和组织群众自觉开展水土保持。另外,在中小学开设《水资源与水土保持》课程,普及中小学生的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其水环境意识。

宣传地段到位就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标语横幅、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形式,深入到山区农村、宣传到村、到组、到户,不留死角和盲区。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让全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自觉地投入到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全程参与、监督、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实行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过渡。

4.3 坚持“四个模式”,确保投资到位

兴山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始终坚持项目法人建设管理模式、农民协会合伙经营模式、股份合作综合开发模式、专业承包经营管理模式等多种建设模式,实现“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把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经营权限捆绑在一起,从而实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地吸纳各方投资,大量地投入到水土保持建设之中,从而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足额及时到位,实现治理一处、美化一方、增收一片[5]。

与此同时,兴山县委、县政府和水土保持部门要积极整合兴山县的各种国家投资,力争国家投资的有效利用,真正发挥效益。具体地讲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的基础上,确保地方投资的同时,大量吸纳社会投资。二是加强项目过程设计、施工、管理费用预算和结算的审查,杜绝各种资金的浪费。三是加强项目建设投资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建设过程中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浪费和侵吞项目建设资金。四是吸收农民参与全过程管理,让受益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从根本上保证一分投资创造出一分效益,真正实现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再次飞跃。

4.4 坚持“五个结合”,提高管理效益

兴山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坚持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科技推广相结合等五个结合,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让水土保持管理效益提高。

具体地讲就是小流域治理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积极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把影响农民生存的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努力为农村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与此同时,把水土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三峡的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广大农民从单一的农业、林业、特产业中解放出来,留住一片绿地、开发一片山地、发展一片果园、建成一座园地、设立一处景点,从而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迈进,彻底改变农民的经济创收观念,由单一的农业创收向多功能全方位创收发展[6~11]。

在搞好地方特色农业的同时,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为地区的农副特产品和名优产品的外销提供新的平台[12~15],让兴山的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蔡雄飞,王玉宽,徐 佩,等.我国南方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97~100.

[2]董德宝.昌吉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总体构想[J],中国水土保持,2012(2):227-228.

[3]田卫堂,胡维银,李 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204~209.

[4]赵承遗.兴山县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J],中国水土保持,2014(3):68~68.

[5]王 晖,廖 炜,陈峰云,等.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J],人民长江,2007,38(8):34~36.

[6]龙振华,贺荣兵,余周武.从湖北南漳看搞好我国山区水土保持的对策[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3):20~22.

[7]熊发堂. 兰坪县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绿色科技,2015(1).

[8]杨晓梅.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的运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3(12).

[9]黄伟,杨一帆.城市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成因与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3(6).

[10]罗玉恒,周健.基于GIS技术的颖川河流域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的创建[J].绿色科技,2015(11).

[11]罗玉恒,周健,王具元. 基于GIS技术区域水土流失数字模型的构建[J].甘肃科技.2013(2).

[12]李凤生,彭顺风,黄云等. 淮河流域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2(4).

[13]赵明月,彭 建,刘焱序,等.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12).

[14]郭卫华,周永章,阚兴龙.基于遥感影像的中山市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及经济协调发展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林业技术;水土流失;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02702

1水土流失出现的原因以及危害

1.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原因,例如土壤类型、地质地形因素、降水冲刷等;另一个是人为原因,例如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大面积的森林采伐,采矿、筑路,基本建设中产生大量的矿渣、弃土、尾沙等使水土流失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1.2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造成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减少、土层变薄,削弱地力,最终导致农业不能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还会淤积水库、抬高河床造成生态的破坏,增加生态的危机;生态的破坏会影响群众生活环境、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而限制社会的发展。因此水土流失问题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2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1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

土壤在地表,没有植被覆盖,或者没有足够多的植被覆盖,在水流冲刷后就容易流失,导致土壤变薄,不能储存水源。利用林业技术进行造林,提高土壤表面的覆盖度,森林植物树冠、枯枝落叶对雨水的截留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贮水功能,从而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

2.2土壤

林木的根部固持土壤,既可以防止山坡滑动,提高边坡的稳定性,还可以将水分保持、循环、利用。从而降低土壤流失,改良土壤。

2.3改善气候条件,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

森林覆盖率大的地方,水分绝对蒸发量要远远高于缺少林木的地带,有利于生态系统中水分的循环。森林可以调节气温、气候,改善气候条件,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

3运用林业技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3.1宏观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林业技术措施

3.1.1稳定山林权属,保护林农利益

福建省从2001年开始对区划界定的国家及省级生态公益林给予一定的补偿,2010年,部级及省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2元,其中11.75元用于补偿性支出(包括所有者补偿、直接管护费、村级监管费),0.25元用于公共管护支出(由省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按照项目管理统筹安排)。林权所有者补偿费一般不低于补偿性支出的65%,村集体组织监管费一般不高于补偿性支出的15%,直接管护费一般不高于补偿性支出的20%。2013年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17元,补偿性支出提高到16.75元。国家对生态林的补偿标准低于福建省林业用地租赁水平,林木收益得不到补偿,应该按照森林收益进行补偿,在生态区位重要或者生态脆弱的地区实现生态购买,由国家出资将林木所有权收归国有。

3.1.2在水土流失的源头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在江河源头、大型水库两岸、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可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抬高河床,淤积水库。退耕还林还草是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生活补助。

3.1.3明确责任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

水库、水电站,依靠森林资源旅游和水上游乐项目无疑都是生态公益林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按照发电量、项目收益提取一定的比例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同时,应该完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森林生态效益财政补偿机制。

3.2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林业技术措施

3.2.1科学构筑防护林体系

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就是从地表径流开始的,所以要防止地表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就要从营造防护林开始。防护林还可以对土壤进行有效的保护,降低地表径流的强烈侵蚀作用。通过植物带的构建,对各种树木进行种植,可以促使土壤更加的牢固,水分保持量得到增强,实现土地可利用性得到提升的目的。

分水岭防护林的营造要沿着岭脊宽而制定,如果岭脊狭小,可以沿着岭脊营造防护林带。如果岭脊比较宽阔平坦,可以采用稀疏或透风结构的林带。

沟坡防护林就是在陡峭的沟坡上种植乔、灌木混交的护坡林,沟坡防护林结合着工程拦蓄上部来水,稳定沟坡,能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问题。在35°以上的沟坡,可采用封坡育草,以恢复天然植被,还可以采用大苗进行补植,提高坡面的植被覆盖率,防止土地侵蚀,减少水土流失。

沟底防冲林,在沟底下切地段,修建土、石谷坊群,或生物谷坊群,谷坊间距一般以上一谷坊底部与下一谷坊顶部相平为准,可起到抬高或固定侵蚀基点,稳定沟道的作用。在沟底稳定、水肥条件好的地段,配合谷坊群建立沟底防护林可以有效预防河道淤塞或者堵塞的情况。

3.2.2综合治理,合理配置生态经济林业

由单纯的防护林或者水土保持林向生态经济林业转换,使水土保持林既发挥生态保障作用,又可以提供多种林产品,显示其强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坡地地形特征的作用下,经过水流的过程中,表层土壤很容易被冲走,部分坡地由于过度采薪、放牧,植被受到破坏,虽然有一些草本植物,但是草本植物没有发达的根系在土壤表层生长,径流容易带走这些草本植物。其次,表层土壤还有自身的重力,随着水流很容易流失掉 ,长期如此就会加剧水土流失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防护林体系的水平配置和各林种的立体配置来体现林种合理的林分结构,获取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地,可以营造人工用材林的方法来防止土壤侵蚀,增加坡面的稳定性,同时又可以获得木材收益,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在立地条件差的远山高山,可以依托残次林分或者草灌植物,通过封山育林,逐步恢复植被,形成目的树种占优势的林分结构。

2016年1月绿色科技第2期

3.2.3中、轻度水土流失区治理措施

福建省境内水热条件较好,一般中、轻度水土流失次生林可实行封山育林。依靠自然力修复辅助以人工促进措施,通过禁止挖树蔸、铲草皮、扒松针和割牧草,实行全封山措施确保无新的严重破坏林、草事件发生,如森林火灾、乱砍滥伐、开荒种植、弃土采石等,达到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地表植被覆盖度目的。对土壤肥力较差的地方,进行土壤改造,施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灌、草生长。

对封内自然繁育力不足,林木稀疏、尚有灌草、土壤表土残存,土壤肥力可以满足林木生长需要的流失区,通过封禁仍然难以达到一定的林分密度的,可以采用补植措施,促进郁闭。选择速生、耐瘠薄的乡土阔叶树种。

4结语

当前,水土流失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治理也日益紧迫。水土流失问题是一个牵涉多方面工作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我们不仅要在林业技术上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还要在生物工程、财政制度、农耕方式等多方面做好工作。做到科学开发、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250~254.

[2]杨晓梅.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的运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3(12):129~130.

[3]叶雨松.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2(27):95.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元大都公园;水土流失;治理;调研报告

1 城垣遗址简介

公园的主景即元土城遗址城墙是由夯土建成。夯土是一层层夯实的,结构紧密,一般比生土还要坚硬,而土色不像生土那样一致,并含有古代的遗物,是土材质中较为结实的建材。在古代,是城墙、宫室常用的建材,在中国,最早在龙山文化时已掌握夯土的技术。最明显的特点是能分层,上下层之间的平面,即夯面上可以看出夯窝,夯窝面上往往有细砂粒。

2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的困难性

自明初废弃,元大都城北面城墙后经过700余年的风雨浸蚀,当初高达16m的夯土城墙现已风化为高低不平,起伏连绵的带状土丘。遗址土丘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且近年来每次大雨后四处流泥,遗址土坡日渐减低,大树根系,形成安全隐患,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刻不容缓。

经过调研,以下几点原因造成水土流失与治理的不易:(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不断发生的挖取城墙夯土及各类违章建筑,对土城遗迹造成严重破坏。(2)附近居民喜好登高,经常在土城上部踩踏,致使植被不能生长,雨天被雨水冲刷而流泥。(3)2003年,公园改造时为追求一致的观赏效果,拔除了土城遗址上大量的原生杂草与护坡植物,如荆条、野酸枣等,造成了后续的水土流失。(4)公园改造设计在遗址土山上留有汀步,而水土流失现象正是以汀步为中心向两边扩散。(5)部分遗址土丘上乔木种植已过密,郁闭度大,下方的灌木与地被不易生长;金银木、柳树下由于植物根系发达,分布于土层表面,其它植物竞争不过它们,地表黄土,雨天流泥严重。(6)公园游人多,素质参差不齐,绿地踩踏现象严重,土层受外来作用十分变得十分坚硬,植物不能生长。(7)元大都公园内土多由遗址夯土风化淋融而成,因此,土壤板结、盐碱度大、肥力低,造成植物不易生长,植物叶色较正常偏黄。(8)个别地段不适宜冷季型草生长,且杂草较多,容易形成斑秃而造成水土流失。

3 改善公园土质与减轻水土流失可行措施的探讨

针对该问题,元大都领导与职工集思广益,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法与思路:

(1)遗址土坡上的各种灌木地被今后一律不拔除与破坏,若过高影响景观可进行修剪,遵循适地适生的原则,利用植物的发达根系固土护坡,减少可流动土层。

(2)收集荆条、野酸枣等土坡大量原生植物的种子,在适合的季节进行类梯田式播种,栽植沙地柏、马蔺、紫花地丁等地被植物,替代部分冷季型草,增大遗址植被覆盖面积,固土护坡。

(3)购进土壤凝固剂喷施与已发生水土流失的陡坡,或覆盖坡面防护网、植草板等,将大大降低流泥现象的发生。

(4)调查分析下雨时水的流向,根据地势与水痕等进行综合判断,合理设置排水沟、渗水井,有效减少雨水冲刷区域,减少流泥。

(5)适当提高路牙的高度将有效降低流泥到园路。

(6)重点景区铺装路面与绿地交接部分宜采用草坪格进行过渡,既规避了铺装盐害侵蚀,又隔绝了铺砖温度变化对草坪草的影响,还能缓冲游人的踩踏,一举多得。

(7)测土施肥,分析公园土壤的肥力组成,合理施用缺乏的元素肥料,均衡土壤养分。

(8)调节土壤酸碱性,公园的土壤偏碱性为多,重点地段可用酸性土壤改良剂,如硫酸亚铁中和土壤酸碱度,使植物生长更加适宜。

(9)铁元素对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十分重要,而其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很差,因此,可采用外喷铁剂的方法缓解部分植物叶色偏黄的问题。

(10)做好监督巡查工作,及时制止游人破坏遗址的相关行为。

上一篇:盐碱地治理范文 下一篇:垃圾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