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征管体系范文

时间:2023-04-04 10:52:11

税费征管体系

税费征管体系范文第1篇

一、地税征管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

近年来,全国税务机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税收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税收事业发展、税制改革特别是营改增的全面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现行国税、地税征管体制还存在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等问题。当前就地税而言,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营改增”对地税征管工作的影响

随着营改增工作的全面推进,作为地税主体税种的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国税、地税部门征管工作量不平衡、地税税源大幅萎缩、收入形势严峻、队伍思想波动等系列问题逐步显现。

1.主体税种的缺失,税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国税、地税部门征管工作量不平衡。

2.主体税种的缺失,原先随主税附征的一些税费,由于信息共享的不完全、不对称,加大了这些税费征管的难度。

3.营改增后,地税部门失去了“以票管税”、“以票控税”的抓手,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印花税等因为发票管理权限丧失,征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加上纳税人地税纳税申报意识的弱化,致使地税漏征漏管的风险增大。

4.营改增后地税部门多年探索形成且行之有效的征管模式将被打破,与之相配套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急需调整。由于对营改增工作认识上的偏差,部分地税干部职工的大局观念、协作观念、责任观念、效率观念的淡化将直接影响其工作的主动性、责任性和创新性。

(二)地方税制的不完善、地税征管体制体系不健全,直接导致征管方式、征管模式不科学、不完善,税收征管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高。一是地方税费收入体系不明晰,国税与地税、地税与其他部门的税费征管职责划分不清晰;二是地税部门组织体系急需优化,机构设置、资源配置还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三是征管模式、征管流程不统一、不规范;四是地税执法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地税稽查执法的适度整合、国地税联合进户稽查相关等立法及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三)地税部门税务信息化建设还处在整体构建阶段,营改增后,由“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转变的推力不足,信息管税水平还不高,征管信息收集与分析、国地税信息共享、第三方信息利用等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纳税服务的规范化、高效化、便利化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营改增后,纳税人对相关新政策、新规定和新流程还不是很熟悉,纳税人办税两头跑、纳税成本较高等问题还大量存在。

(五)当前随着营改增等一大批新法规、新政策的实施,地税干部职工在思想上难免出现波动,在税收业务知识和技能上难免会滞后,原有的思想教育、人事制度和干部管理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

二、关于推进地税征管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为推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当前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和深化,如何正视和处理好地税征管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如何破解地税征管工作中的“瓶颈”制约,需要我们理性思考和科学应对。

(一)正确认识和理性应对“营改增”

关于“营改增”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总理指出,全面实施营改增是结构性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具有一举多得的政策效应。

当前,作为地税部门主体税种的营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地税部门和地税干部由于对“营改增”的不了解,产生了不理解,甚至出现了消极迷茫、悲观情绪。如何正确认识和理性应对“营改增”,现已成为摆在地税部门、地税干部面前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正确引导广大地税干部充分认识全面实施营改增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树立大局意识,更新思想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适应改革;二是要确定工作目标,积极开拓进取;三是要敬业奉献,争取更大作为。

要知道营改增改掉的只是地方税税源结构的一个税种而已,随着新一轮税制改革中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改革的推进,地税部门征管工作量将逐步增加。此外,《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明确将一些依法保留、适宜由税务部门征收的非税收入项目,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另外,营改增后地税失去了“以票管税”的一个抓手,后续跟上的国地税合作、“信息管税”和风险管理必将为地税征管提供更多、更科学的征管手段。可见地税部门不会没事可做,而是会大有作为。

(二)着力完善地方税体系,全面推进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分税制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施20多年来,国、地税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等问题也逐渐凸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税收事业发展、税制改革特别是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地税收入大幅下降、地税主体税种缺失、原有征管体制体系被打破、管控难度加大、国地税部门征管工作量不平衡等问题正逐步显现。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一是要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调整相关地方税收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地方税和共享税制度,加快培育可持续性地方税源,及时优化税源结构,完善新的税源管理机制,着力完善地方税费体系;二是要全面推进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征管职责划分,着力解决国税、地税征管职责交叉以及部分税费征管职责不清等问题;三是要创新征管方式,加强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健全自然人税收、财产税、基金费非税收入等项目的管理体系,深化税务稽查改革,创新征管方式方法,提高征管科技含量,以此增加税收征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进一步深化国、地税合作,推动国税、地税服务融合、征管协同、信息共享、经验互鉴。

推动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加强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优化纳税服务,方便纳税人办税;二是有利于整合征管资源,提高征管效能;三是有利于防范执法风险,规范执法行为。

当前,全面推开营改增、资源税改革和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对深化国税、地税合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贯彻落实改革要求,为进一步深化国税、地税合作,税务总局对《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2.0版)》进行了修订完善,升级为3.0版。3.0版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统筹国税、地税两方资源,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推动国税、地税服务融合、征管协同、信息共享、经验互鉴,实现国税、地税合作全面升级。

当前地税部门应充分认识加强国、地税合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国税、地税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持续深化合作,不断提升地税征管和服务水平。

1.通过联合办税,促进办税便利化。大力推进实行办税便利化改革,通过创建联合办税服务厅、丰富联合办税方式(比如联合网上办税,联合提供移动办税服务)等途径,有效缓解地税局实体办税厅的压力。

2.通过征管互助,破解地税征管难题。通过合作征收税款国税局在代开发票环节代地税局征收地方税费,地税局代国税局征收二手房交易和个人出租房屋增值税。通过协同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推动国税机关向地税机关及时传递房地产行业增值税及相关信息,加强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管理,推动地税机关由“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合作征税”转变。

3.通过信息共享,强化涉税信息应用。进一步推动国税、地税共享内部涉税信息,联合采集第三方涉税信息,拓宽地税部门的信息来源渠道,通过信息共享联合开展风险应对,联合开展税务稽查,提高地税征管、服务效率。

4.通过税收共治,构建税收保障机制。按照构建“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税收共治格局的要求,结合地税实际,推进涉税信息共享、拓展跨部门税收合作、健全税收司法保障机制、加强税法普及教育,着力解决税收社会环境不够优、诚信纳税意识不够强等问题,形成协税护税、综合治税的强大合力,不断提高税收共治水平。

5.通过统一标准、规范流程、执法适度整合、健全纳税服务投诉机制,为纳税人提供更规范、更便利、更高效和更放心的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地税组织体系,加强税务干部能力建设。

随着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营改增以来,地税系统原有的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配置格局正逐步被打破,地税部门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与税源状况、工作要求匹配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等问题还广泛存在,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按照地税征管现代化的要求,优化组织结构,完善机构设置,科学界定各层级税务机关征管职责。

2.按照与地税征管职责相匹配、与提高税收治理能力相适应的要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向征管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

税费征管体系范文第2篇

一、建立“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实现多项业务、多个层级、多种功能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

根据金税工程(三期)的总体要求,遵循“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强化应用”的一盘棋原则,以“全省同一个信息处理平台、同一条宽带网络、同一个数据仓库、同一套管理制度、同一样工作流程、同一个业务技术标准、同一个安全保密体系,覆盖全省地税所有的机构和业务”为目标,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核心平台,通过__省地税局门户信息系统将各子系统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以税费征管为根本,以行政管理为基础,以外部信息交换为手段,以互联门户网站与税控应用功能的对接为抓手,以决策支持为目标的“五位一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

(一)多项业务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是以标准体系的运行维护机制为基础,以税源管理为核心,以各类基础信息库为支撑,涵盖了税收征收管理和税务内部事务管理的多项地税业务工作门户。信息系统采用全省统一的认证与授权方式,重组__省地方税收内、外部信息,实现与税收征管系统的税费业务模块、行政管理系统的文书流转模块的自动衔接,实现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和功能的互联,实现地税业务与国税、工商、财政等部门业务的数据互联和功能互通,建立了统一的与纳税人及外部门的政务公开、纳税服务等信息交换渠道,保证多种业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多个层级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运用身份认证和角色控制访问加强系统的安全管理,运用工作流模式控制行政办公与业务流程,以省级—市级—县级—分局级为纵轴,以决策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采集层面为横轴,以工作流为驱动,以待办事宜为驱动界面。信息系统采用的工作流机制,既能保证政令畅通,又极大地提高了地税系统的行政执行力。同时,工作流机制使基层能够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反映税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使基层处理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三)多种功能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集成了行政管理、税收征管、政务公开等功能,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后,税收管理系统更加稳定,数据分析功能更强,管理决策力度更大,对各类信息的收集处理、纳税服务、机构人员管理、税收业务梳理、流程再造等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二、依托信息技术强化税收征管,实现了多个行业、多种税费、多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

税收征管是税收业务工作的核心,是税收信息化服务的对象和工作的目的。我们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资源整合,将管理、征收、检查、评估、处罚、执行和救济纳入税费征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实现多个行业、多种税费、多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促进了税费征管质效的显著提升。

(一)多个行业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五位一体”信息系统的税费征管系统,搭建了精确规范的数据采集平台,建立了纳税人户籍监控、纳税评估、行业管理等应用系统,引进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构建立体税源管理体系,全面、实时掌控各个行业的税源现状。信息系统通过网上报税等电子手段采集申报数据,通过税控设备采集发票数据,通过与单位联网导入委托征收数据,通过横向联网导入相关部门的信息比对数据等,狠抓征管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和应用。充分运用__省电子政务网络资源,推进与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取得了税源管理的突破,实现对各个行业税源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仅在20__年进行的第三方(工商)信息比对工作中,全省就登录、完善各类企业征管基础信息1300多万条。

(二)多种税费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我省地税系统负责征收的各种税费,包括15个税种、17个规费及5种社会保险费,具有数量庞杂、种类繁多、零星分散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信息系统开发中采用新一代税收管理思路构建整体业

务框架,建立了全面、准确的数据采集体系和规范、统一的数据平台,使之很好地满足全省各种地方税费征管的需要。同时,采用开放系统架构和基于组件的技术,如果发生税费开征停征、种类增减等业务变化,仅需对有关组件进行升级即可。基于这一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与相关部门实行完整的数据交换基础上,辅之以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重点税源监控、双定户电子定税、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税源册籍、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等软件模块,提高分税(费)种的税源监控能力,保证了对各种税费的严格控管。

(三)多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通过财政、税务、国库、银行等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对每一笔税款的全程监控和管理;通过税源管理平台,实现对每一个纳税人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通过工作流机制,对每个业务在工作流中的状态都能实时监控。在征管信息系统内,针对税收管理员的电子工作日志,以税务人员岗位工作行为、执法行为和征管质量等工作流数据为考核基础数据支撑,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利用软件进行绩效评估,按照规定实施问责追究,实现了手工考核向微机考核的转变。通过对税款、纳税人、业务等工作流的跟踪和监控,能够多环节、全方位地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使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保证。

三、依托信息技术改善纳税服务,实现纳税前多途径告知、纳税中多形式服务、纳税后多措施维权的良性互动和长效机制。

搞好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税收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完善为纳税人服务系统,拓展和凸显税务互联网网站、12366纳税服务系统、短信平台和多元化申报四部分的功能,不断拓宽征纳之间的沟通渠道,将服务贯穿于纳税前、中、后整个过程,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全方位的服务。

(一)纳税前多途径告知。“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能够为纳税人提供多种途径的税前宣传、咨询。纳税服务平台提供了纳税客户端软件、税务网站、税务短信、电子邮箱、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等;与纳税服务平台对接的__地税门户互联网站,采取实时在线沟通的方式,使纳税人能在线咨询税收政策、税收优惠、发票防伪等事项;纳税服务平台与税务短信平台对接,能实现及时纳税提醒等事项,为纳税人提供登记办理、税负核定、税款催缴等各类涉税信息。通过多种途径的告知,帮助纳税人熟悉有关财会、税法知识,全面准确理解税收政策,避免各种非主观故意造成的延期缴税等情况。

(二)纳税中多形式服务。

在纳税人办税过程中,“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税中服务。网上纳税服务平台运用各种现代化通信手段,为纳税人开辟规范的办税服务厅办税、网络电子办税厅办税、电话报税、传真报税、刷卡缴税、邮寄报税、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等多种便捷的办税渠道,使纳税方式多元化、手续简化。通过网络途径,应用移动通信设备,对纳税人宣讲法规、制度、优惠政策和办税程序等内容,帮助纳税人准确办理各项涉税事宜,规避税收风险,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特别是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后,能够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申报缴税事宜。目前,全省电子申报户达到96352户,通过银行卡和电子结算缴纳税款的纳税户数分别达到53849户和103261户。

(三)纳税后多措施维权。纳税服务平台可通过网络全面公开办税过程,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广泛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反馈。税务机关可根据信息系统对办税过程的实时监控,对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及时予以改进,对纳税人的投诉和申诉及时受理,对错征、误征的税款及时纠正,切实维护好、保障好、落实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应享受的优惠政策。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开展纳税人需求调查,对纳税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予以采纳;建立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估机制和纳税人投诉处理机制,引导和激励地税干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税费征管体系范文第3篇

一、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区煤炭生产及相关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煤炭产品及相关行业已成为我区的主要经济支柱,煤炭税费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2011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91.34亿元,其中煤炭税费收入就完成了17.9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9.7%。按照我区经济发展的规划,今后一段时期,煤炭产业仍将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煤炭行业税费收入仍然是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对资源税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惠及拥有资源的区域。因此,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地直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抓好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煤炭税费的征收管理工作,为将要进行的资源税改革作好充分准备,进一步理顺征管体制,做到科学规范地征收煤炭税费,为促进试验区经济的稳步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1年底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2012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要增长1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压力很大,主要是因为今年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些新投资项目还在建设当中,对地方政府来说产生财税收入的效益不明显,对于已经在建和今年就要开工建设的机场、铁路,厦蓉、杭瑞等高速公路等建设的税收,省政府已经明确要求就地缴入省级国库,由省集中安排使用,这对我区今年地方财税政收入的增长有很大的影响。为确保完成今年的财税收入任务,我们必须立足现有税源,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当前,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就是煤炭行业的税费,必须切实加强征收管理。

二、必须充分肯定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的运用实施对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的重要作用

自我区煤炭产业开发以来,地委、行署高度重视煤炭生产及其相关行业的税费征收工作,多次出台关于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的相关文件,对加强全区煤炭税费征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煤炭产量的增长,产业的壮大,煤炭税费征收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手段落后、征收主体不合法、征管职能错位、税种征收不完整、收人情税等问题仍制约着全区煤炭税费的规范征收。

为了加强煤炭税费管理,堵塞征管漏洞,增加财政收入,近年来威宁县、赫章县、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百里杜鹃管委会等县市区纷纷进行了积极探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1年5月,地委、行署决定在金沙县召开现场会,推广金沙县和百里杜鹃管委会在煤炭税费征收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各县市区积极借鉴先进经验,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和运用,理顺征管体制,改进征管方式,煤炭税费大幅增长。

金沙现场会后,金沙县和百里杜鹃管委会针对实施科技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发煤炭销售管理软件,将煤炭的产、销、存、去向等全部纳入了计算机管理,实现了“执法规范、源头控管、过程监控、成本降低、收入增加,社会满意”的良好效果。百里杜鹃管委会积极支持税务机关行使征收管理权,探索了“从价定率、源头控管、过程监控、三票比对(增值税发票、销售证明、运输货票),销向稽查的工作方式,将煤炭生产、销售中不同环节的税收、税种分别依照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征收,除了煤炭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费、地方教育费附加、资源税、销售合同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之外,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土地使用税、工薪个人所得税、煤矿转让过程中的各项税收、煤矿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营业税也进行了征收,并将与煤炭生产、销售有关的所有费、基金等全部纳入了税收征管系统进行了的信息化管理,现正在积极探索煤矿红利分红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工作。改定额征收为从价定率征收,既很好地解决了因煤炭市场价格变动而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或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又公平了税负,促进了企业的规范管理。

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管理手段的有效运用,不仅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也有效地预防了干部犯错误。对此,2011年底省委宗源书记到我区检查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时,地委如培书记在汇报工作中予以充分肯定。

三、必须大力推行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切实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

2012年是试验区站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抓好煤炭行业税费征收管理工作、促进财政增收,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强化协作,大力推行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切实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

(一)转变思想观念。实践证明,我们的工作要发展、要进步、要取得成效,关键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不适宜工作开展的旧体制、旧方法,敢于突破自我,才能推动工作的向前发展。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各有关工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原有煤炭税费征收管理模式的弊端,积极树立科技兴税意识,敢于纠正不足,努力学习借鉴,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规范全区煤炭税收征收管理,加强煤炭行业税源管理和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行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措施,以科技手段为依托,全面提升全区煤炭税费征管水平,实现全区煤炭税费征管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产煤区要及时成立煤炭行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地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工作的指挥、协调、监督,并明确专人协调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地税、国税、煤管等职能部门要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完善以推行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建设为抓手的煤炭行业税费管理考核机制,认真组织实施考核。今天参会的各位分管领导回去后,要及时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今天会议的精神,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三)强化部门协作。地税、国税、煤管、电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共享制度,相互提出信息需求口径,相互定期采集、传递信息,综合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和全面分析能力,为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的有效运用夯实基础。

(四)加强督促检查。为强力推进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的运用实施,行署决定将此项工作列为专项督查范围。由行署督查室牵头负责,地税、国税、煤管、电信等部门积极配合,责成有关县市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计划,并针对推进计划执行情况,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工作,督查情况要及时向行署报告。

税费征管体系范文第4篇

税收管理理念发生深刻变革。统筹做好“两篇文章”成为税收征管工作主题,在大力组织各项税费收入的同时,地税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和纳税人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实施结构性减税,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主动改革、积极求变、持续创新成为税收征管工作主旋律,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和纳税人日益丰富的需求,税费征管模式、手段、方法等不断创新和发展,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层出不穷,征管工作与时俱进求,征管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税收征管机制不断完善。全面落实34字税收征管模式,推广“自行申报、自核自缴、查帐征收、重点稽查”的社保费征管模式。改进“集中征收”,积极推广网上申报,全面推进财税库银联网,实行批量扣税、刷卡缴税费、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等,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申报和缴纳税费款的方式。探索试点“同城通办”、无区域征收。突出“强化管理”,以增强税收管理员责任心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主线,深化税收管理员管事基础上的管户制,建立一种日常管理和专业评估相结合、分户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全程管户和环节管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2004年,市地税局制定出台了《税源管理责任制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与管事职责,实行重点税源重点监控,纳税大户专人管理,中小企业划片管理,零散税收部门协作管理,切实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这与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相吻合。近年来,市地税局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将原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中的部分重要事项分解出来,以解决原税收管理员“眉毛胡子一把抓,事事都管,事事都管不好”的老问题,细化管户责任;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政策执行情况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风险识别以及一些重点涉税事项的调查等交由专职管事税收管理员负责。构建协税护税网络,市地税局先后提请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车船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普通发票管理的通知》等涉税文件9份。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税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工商、金融、财政、审计、公安、房地产、建委、交通运输等部门全力支持地税工作,共同做好地方税的源泉控管工作,初步建立了“政府领导、地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模式。

税收征管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加强制度建设,清理规章制度,修订完善税务登记、征管质量考核、延期缴纳税款审批、欠税公告、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等各项制度。加强户籍管理,全面换发税务登记证件。落实与工商、国税等部门的信息传递,强化动态监控,清理漏征漏管,登记户数由十五末的2.5万户增加到十一五末的4.8万户。加强个体税收征管,规范个体税收核定程序,改进核定方法,试行电子定税,最大限度防止核定的随意性。强化未达起征点纳税人的动态管理。全面推行有奖发票,自2003年起,市地税局先后两次简并发票种类、三次扩大有奖发票使用面,将原来按行业设计票种改为按开具方式设计票种,把原来62种发票简并为有奖定额发票、有奖统一发票和有奖税控发票三种,并率先在全省取消手工填开式发票,有奖发票成为我市发票管理的主体,有奖面扩大到营业税全部税目。国家税务总局从2010年1月1日起推行的简并发票票种统一式样工作,其内容与我市目前发票管理相吻合。同时,提高发票管理信息化程度,逐步将计算机管理链条延伸到发票印制、领购、保存、缴销等环节,建立发票真伪查询系统。

基层分局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地税系统基层建设在标准化分局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2007年省局提出要把基层分局逐步建设成“现代化分局”,全市地税系统迅速开展探索实践。2008年,省局正式作出在全系统推进现代化分局建设的总体部署,要求基层分局以“现代服务观念、现代管理理念、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人才结构”为目标,全面加强建设。市局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指导意见,制定五年总体规划、细化考核标准。各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认真谋划,精心部署,结合实际分解省局确定的总体目标,明确落实责任;加强调研指导,定期开展考核,督促整改并严格兑现奖惩;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征管装备和办税设施,加强基层人员培训,强化基层建设保障。基层分局和广大税干积极参与、全心投入、勇于实践,掀起了现代化分局建设热潮。2009年全市共有5个基层分局达到省级先进单位标准,9个基层分局达市级先进单位标准。2010年,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效能建设活动要求,确定现代化分局建设主题是“创优•提效•减负”,要求基层分局做到“支部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分局提效能、企业减负担”。现代化分局建设已经成为全市地税系统加强基层建设的战略平台和重要抓手,在推进地税整体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十一五”全市地税征管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差距在理念,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制约在机制,无论是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社会综合治税机制都不健全,税费征管一体化体制也需要进一步落实。滞后在手段,信息化建设与先进市相比明显落后,征管工作应用水平有待提升。薄弱在管理,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不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各项管理基础,如发票管理、个体税收管理的手段、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风险须防范,税费征管行为的规范性需要不断提高,税收风险防范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十二五”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目标

征管理念现代化。现代税收征管是一门科学,提高征管能力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和消化现代最新管理理论,用现代管理理论武装头脑,形成自己的理论指导体系。

税源管理专业化。将税源管理对象按照行业、规模或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类,实施专业分类管理;将税源管理事项在纵向上按照层级和权限进行专业分工,在横向上按照征管流程进行专业分工。

征管业务信息化。各项征管工作都要突出“信息管税”的思路,征管业务与征管技术实现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征管业务为主导,驱动和引导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发展;积极应用各种现代科技技术,改进征管手段、征管方式、征管技术,以信息化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

综合治税长效化。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将综合治税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综合治税长效机制。

纳税遵从最大化。立足现有征管资源,对自愿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不愿意主动遵从的纳税人,优化服务并加强预防管理,对刻意不遵从的纳税人,进行重点执法打击。

三、“十二五”时期地方税收征管工作主要举措

(一)完善征管基础

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规划,“十二五”期间《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将陆续修订。要根据修订后的法律法规,制定或完善我市相关征管制度,如纳税评估办法、普通发票内部管理办法等。

依法规范基本程序。按照受理纳税人申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环节,优化税收征管基本程序。规范受理申报工作,对纳税申报表进行逻辑审核并采集信息。通过纳税评估,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估分析并进行相应处理,涉嫌税收违法的移送税务稽查。

全面提升基础工作。加强基础信息登记管理。利用税务登记和第三方信息,完善纳税人基础信息登记管理。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拓展基础信息登记范围,如重大建设项目的项目信息、关联企业信息等。改革普通发票管理。在简并票种统一式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发票管理改革。在重点行业(如建筑业、销售不动产业)和较大规模纳税人中推行网络发票,除此之外尽可能推行税控装置,大量压缩定额发票。改进个体税收征管。充分利用外部门信息加强个体工商户的户籍管理,全面推行电子定税,保证核定公正、税负公平。个体户申报纳税在城区全面推行批量代扣,在农村全面推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对零散性税款征收使用纳税POS机,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缴税业务。推行征管档案电子化管理。梳理各类征管档案,规范档案采集、整理、归档、移送、复核、装订、保管、使用、保密、查阅、销毁等管理程序,实施分类与分户结合的管理方法。推行征管档案电子化管理,提高征管档案应用水平。

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优化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办税流程,在保证执法质量、满足管理需要的前提下,对可要可不要的,一律精简;对需要保留的,一律优化,杜绝纳税人多次找、多头找、找多头的现象。

(二)加强税源管理

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探索税收风险管理。全面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费征管全过程。逐步规范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探索建立风险特征库、指标体系、评估模型等,评估纳税人的税收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高低,配置征管资源、制定管理战略,找准管理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征管效能和纳税遵从度。

推进信息管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信息采集。统一和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努力拓展信息采集渠道,有效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严格信息质量管理。按照“有数据就有数据责任人”的原则,建立健全电子数据录入、审核、修改、删除、存储、备份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征管软件的数据质量监控功能,努力实现征管数据“零差错”。强化征管信息日常应用。在提高征管数据集中度的同时,提高数据共享度。建立和完善征管信息分析应用制度,进一步挖掘潜在税源、发现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真正实现征管信息增值应用。

突出纳税评估。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新修订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准确把握纳税评估在税收征管中的定位。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估分析并进行相应处理。市、县局纳税评估工作要制度化、常态化,定期开展重点税源纳税评估。

(三)强化征管保障

完善征管机制。征管运行机制。以综合征管软件为支撑,进一步促进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各序列业务衔接、信息共享、良性互动;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征管质量监控机制。完善监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信息化手段对全省征管质量状况进行监控分析,定期监控结果,指导各地加强薄弱环节管理,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综合治税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协作的综合治税机制,建立涉税信息交换平台,明确相关部门协税护税义务,进一步改善税费征管外部环境。

加强征管队伍建设。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调整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探索划分税源管理岗位等级,分别赋予不同能级的税收管理员,因才施用、人尽其才。培养专业化队伍。加快引进和培养数据监控分析、专业评估人才,建立征管分类人才库。加强基层征管查一线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专业队伍实施专门的培训计划。到“十二五”末,纳税评估人员占全市税收管理员比重达到5%。

(四)全面推进基层建设

丰富建设内涵。深刻把握现代化分局建设的本质要求是要以现代的理念引领地方税收工作,现代化分局建设必须紧扣时代旋律,时刻体现时展的要求。所以“四个现代”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现代化分局建设的阶段主题、具体内容和考核标准,把新的工作思路、工作要求和工作举措落实到基层。鼓励各单位大胆创新,以自己的实践来充实、丰富和发展“四个现代”。

完善推进机制。上下联动机制。完善现代化分局建设纵向层级延伸的指挥协调体系,强化上级机关对基层建设的督促指导。要求领导机关要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优化流程、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入手,既提高自身工作质量和效率,又帮助基层提升管理、服务和执法效能,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和纳税人负担。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各单位各部门共同推进现代化分局建设的责任体系,加强部门联动,形成推进现代化分局建设的合力。

税费征管体系范文第5篇

1999年1月国务院公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税务机关接手征收社保费工作,征收的社保费种类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5种。

税务机关陆续接手社保费征收工作10年来,各地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完善征管体系,社保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税务机关努力扩大征收社保费的费种范围和征收覆盖范围,积极推动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税务征收、财政管理、社保支付、审计监督”的基金管理体制,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工作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2006年全国税务机关征收各项社保费3 292亿元:2007年征收4052亿元,2008年征收5 145亿元,年均增长25.2%,高于同期全国税收年均增幅,也高于全国社保费收入年均增幅。

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较之原来的社会保障机构征缴,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建立起“税务征收、财政管理、社保支付、审计监督”的基金管理体制,完善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社保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制衡,确保社保基金安全,提高社保管理工作效能。

第二,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险扩面难.的问题,有效提升社会保险资金的征收效率。税务部门在长期的税收征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征收经验,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系,有一支作风过硬、执法严格的干部队伍。确立社保费的税务全责征收,可以充分发挥税务部门在征管体制、信息网络、机构人员方面的优势,加强社保费的扩面征缴力度,增强社保费征收的法律刚性,从而建立起一个职责明确、征缴有效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

第三,有利于节约社保体系的运行成本:由于管理办法和管理对象与其他税种基本一致,由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不仅不会过度增加税务部门的工作量和征收成本,还可节约参保人和参保单位的缴费遵从成本,改变多个部门对参保单位收费的情况,减少企业应对多头收费的麻烦和成本,既节约了社保体系的运行成本,又方便了缴费人,有效维护缴费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有利于社保经办机构更好地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人服务,形成以参保人为中心的社保管理体制。实施社保费税务全责征收,可以使人力资源与社保部门以及社保经办机构从原来繁琐的征缴工作中解脱出来,全力投入到社保政策的制定和社保基金的发放工作中去,有利于提高社保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加公众对社保制度的信心,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第五,有利于推动社保“费”改“税”,为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准备。随着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展,特别是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以社保税取代社保费将是大势所趋,税务全责征收社保费可以为以后的社保“费”改“税”准备前提条件,提供充足经验。

目前,社会保险费税务机关征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征缴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政府决定社会保险费由税务机关征收后,有些部门受部门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很好的配合,少数甚至故意阻碍。某些税务机关对征收社会保险费工作认识还很模糊,.觉得征缴社会保险费仅仅是,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中难免有敷衍、畏难情绪。特别是遇到拖欠不缴等情况时,由于征管手段弱化,不能采取有力措施,加之企业对缴纳社保费认识不够,拖欠社保费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基础数据不清,信息网络建设落后,征管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和稽查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致使漏缴、少缴情况难以有效遏制,严重阻碍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化进程。

第三,参保范围不广泛,不少企业和单位没有纳人社会保险范围,使得参保企业与不参保企业负担不一,增加了地税机关征收保险费工作的难度。

第四,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主要法律依据是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一些地方行政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08年12月27日下发通知,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征求意见,草案第五十七条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和征收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均未明确授予税务机关相应的征收管理权,由于税务征收权不完整,税务机关只能按社保经办机构提供的缴费基数组织征收,没有政策管理权和解释权。社会保险费的征收计划和缓交审批由社保经办机构认定,地税部门处于“”的地位,形成了征收和管理“两张皮”现象,难以发挥税务部门“依法征费”作用,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遇到拒缴、少缴或拖欠社会保险费时,税务机关采取扣款、罚款和保全等强制性措施时,因缺乏法律依据,执法难以到位。

二、江西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改革建议:借鉴其他省市成功经验,实施地税部门五险统征、全责征管,进一步加大江西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力度。促进社保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当前,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通过10年来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实践,税务机关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经验,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税务机关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专门就社保费征管问题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社保费应征数由缴费单位直接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实行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社保费。黑龙江、安徽、湖北等地税务机关在征收社保费过程中大胆创新,逐步试点推行五费统征、征缴一体化、一票多费等多种征管模式。部分地区税务机关还大力强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社保费征管软件,并与金税三期工程联网,为缴费人搭建起高水平的缴费服务技术平台,较好地完善了社保费征缴关系。

就江西省而言,借鉴这些先进经验,由地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很有必要,也很迫切。

(一)加快社会保险费征管体制改革,全面实行社保费五险统征、地税全责征收,积极推动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税务征收、财政管理、社保支付、审计监督”的基金管理体制,为构建覆盖广泛、保障有力、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五险统征”是指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统一由地税部门征收,并将管辖范围内所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组织职工应缴纳的五种社会保险费,纳入同一套规范化征管体系。实行五险统征将直接改变原有五大保险各自为阵、办理手续复杂的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某些企业选择险种和在某些险种上的漏报、少报现象,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征缴工作。

“地税全责征收”是指社保经办机构将社保费的申

报、核定环节移交地税部门负责・,由地税部门全面负责社保费征缴环节中的缴费登记、申报、审核(核定)、征收、追欠、查处和划解基金专户等相关工作,并将征收数据准确、及时传递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记账。这样。地税部门将成为社会保险费征收的唯一机构,其征收主体地位将得以明确。

(二)结合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即将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征缴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资金的征缴、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建议尽快出台《全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程序,明确征管机关、用人单位和个人在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管措施,为规范执法和强化征缴提供法律保障。

(三)明确相关管理部门职责,各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分离、相互制约,即: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计划制定和参保登记、缴费核定、社会保险金发放等具体事项,地税机关负责统一征收,财政部门负责基金监管,审计和监察机关进行监督。

(四)创新征缴方式,按照“税费一体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建立税费联动机制,实行社保费税式管理。即:把社保费当作一个特殊的税种,全面融人整个税收征收体系中,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税费并举”,将税收管理经验全面运用于社保费管理工作,实现税费同征同管同查,税法宣传时注重社保缴费宣传与培训,以全面提高社会参保缴费意识。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充分利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社保费征管与有关税收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及时进行税、费数据比对,互相验证,促进征管。同时进一步推进与财政、社保等相关部门的数据联网工作,实现地税、社保、财政、国库等部门信息共享,通过开展税银一体化征收.有效地整合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彻底改变当前各部门间应用软件不统一,数据衔接不畅通的局面,加快实现社保费信息资源部门共享,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六)各级地税机关应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保费征管工作中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好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关系、组织税收与社保费收入的关系、加强征管与优化服务的关系,加大地税干部的培训力度,用抓税收业务知识学习的办法,抓好干部的社保知识学习.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社保费征管质量列入目标考核等地税考核考评管理范围,同时找准强化征管与优化服务的着力点和平衡点,寓加强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切实加强征管,逐步构建和谐的社保费征缴关系。

税费征管体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税费改革;制度缺陷;地方公共财政

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它是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和农村社会矛盾日渐突出的宏观背景下提出来的,其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规范农村分配关系从安徽省及全国其他试点地区情况看,本次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减轻农民负担、规范税费管理体制、稳定税负水平、简化征税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旧体制因素政策设计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缺陷,因此改革过程中引发了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机构运转困难,农村中小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公益事业难以为继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配套措施和对当前改革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农村税费改革将很难持续,且农民负担客观上存在反弹的可能性。对此应高度重视,因为类似现象曾在中国历史上多次重演,即每一次税费改革在短暂减少税费之后不久,各种税费问题又回潮,并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从而导致所谓的“黄宗羲定律”。

要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跳出“黄宗羲定律”,必须从源头着手,改革原有的制度安排,实施制度创新。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性缺陷

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1)通过取消三提五统、各种杂费、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建立以税率提高的农业税以及农业税附加为主体的农村税制,可以简称为费改税;(2)通过中央和各级政府配套财政转移支付填补地方财政缺口;(3)村内兴办各种其他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要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这一改革无疑具有积极与深远的意义,税改之后,农民负担平均水平确实有所降低。但是,这并不能够掩盖其所存在的以下问题及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1税费改革目的具有单一性和短期性。减轻农民负担是此次税改的根本目标,其他各种配套改革都是围绕减轻农民负担展开的。然而,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只是问题的一种表现,并不是农村社会的根本问题。农村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发展问题。目前,中国整体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农村劳动力回流,乡镇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业收入基本停滞,收入的地区差距十分巨大。税费改革必须以当前的形势为背景,不仅要减轻农民负担,改变税收累退性的格局,更要以转换政府职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要素流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作为基本目标。仅仅将“费”改为“税”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

2税费改革政策设计缺乏系统性。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即: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偏向的财政体制导致农村公共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乡镇机构行政管理费用膨胀;不完善的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以下政府财力入不敷出;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使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等等。因此,单纯依靠财税体制的行政性调整不可能最终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决不能仅仅是规范农民与农村基层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费改税)或基层组织的行为(制止乱收费),而必须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联系上,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上,改革原有的制度安排,进行土地制度、分配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劳动就业体制、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基层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与制度创新。但现实则不然,本次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设计明显滞后,缺乏系统性,经常是出现问题后再去寻找解决方法,致使农村税费改革进展缓慢,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效果不尽如人意。

3新的税制设计没有充分考虑、甚至是忽视了农民负担的累退性越来越强是构成农民负担问题的主要原因,却把农民负担问题看成是一个降低平均税负水平的问题,造成新的税负不平等。由于农村新税制在取消各种收费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税税率,但收入较低者在收入结构方面以农业收入为主,因此这部分农户更容易受新税制提高农业税率的负面影响。税费改革前,“三提五统”基本上类似人头税,农民的负担大体上是“人田各半”。改革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摊丁入亩”的倾向,即税费直接与土地相联系,“税随地走”。这就使“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的那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负担明显减轻,而“老实巴交”种地的农民,特别是种田大户的负担加重,即所谓“多种地、多负担、多吃亏”。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改革后农民税负比改革前增加的情况。农业税费的负担金额与农民个人收入高低完全无关,收入越低的人,农业承担的税费占收入的比重反而越高;越是贫穷地区,贫困的农民越能感受税费负担的沉重。新农税设计方面的缺陷,加剧了农业税费在实践中具有的累退性质,成为农民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制度原因。这在客观上又鼓励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内在地推动了农民的“抛荒”现象。

4税改强调了减少税负的绝对水平,却没有充分考虑建立健全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并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充足、高效的融资渠道。农村税费改革在规范县乡财政收支结构、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给县乡财政套上了“紧箍咒”,使得县乡财政供给地方公共产品的能力大大减弱。从试点地区税费改革的实践结果看,本次税改并没有充分考虑基层政府的利益以及财政的可持续性,普遍存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反而加大,乡村债务化解更加困难,县乡财政的收支矛盾趋于尖锐化,农村基层政权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所制定的改革政策和策略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对如何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制度方面的可操作的保障措施。这也成为2001年税费改革扩大试点不得不暂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农村税费问题的出路:建立长期稳定且科学合理的农村税费制度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

在关于财税体制与农民税负关系的各种讨论中,往往将财税体制的缺陷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而没有分析其形成的深层根源。目前中国的五级政府在财政职能分配上有一个明显异于发达国家的特性,即越低级的政府所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越沉重。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财权的不断上移和事权的不断下移,县乡财政面临越来越大的收支平衡压力,并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地方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弱化和农民负担累年加重的重要制度原因。仅仅将“费”改为“税”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问题进一步凸显和尖锐化。因此,农村税费需要系统性的革新,其根本出路在于建立长期稳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税费制度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

1实现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能转换

目前税费改革的最大矛盾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面临严重困难。从表面上看,地方基层政府正常运转的困难似乎是农村税费改革直接造成的,但从深层次上看,恰恰反映了基层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不合理状况。县乡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的弊端是导致其运转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将农村税费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税费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换政府职能。因此,应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试行精简政府级次,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譬如可以将乡级政府转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将地级政府定位为省的派出机构,以求大量精简非必要的机构和人员。这样,我国政府级次能够得到有效精简,职责也较易廓清,有利于减少行政运转经费,减轻公众负担。

2重新建构农村税费体系

(1)调整税费改革的目标,建立税费改革的前期、中期和远期三级目标体系。减轻农民负担作为税费改革的前期目标或当前目标,从各地税费改革的实践看已初步实现;税费改革的中期目标是对前期改革的成果进行巩固,对改革措施进行完善,对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建立税改向远期目标过渡的机制,这一目标大约需要2-3年;税费改革的远期目标即最高目标是在我国最终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税费制度,这一制度应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到2010年这种城乡统一的税费制度应初步建立起来。建立税费改革的中长期动态目标体系,一方面可以避免政策实施的短期效应,从根本上规范基层政府行为,另一方面不至于使税费改革游离于整个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系统之外,使之成为规范农村利益分配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制度。

(2)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税制。农村税费改革,其根本问题应是农村适宜征收什么样的税,以怎样的方式征收。这需考虑效率、公平以及征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西方财政理论认为,地方最适合的税种首先是受益税或使用税,其次是对不流动的要素征税。我国现行的农业税没有体现税收与受益的对等,不具有收益税的性质。它对农业产出征税,导致农业部门和农业从业人员的边际税率远远高于非农业部门,成为农民在社会中不平等负担的根源,激励农业生产要素流向税负更轻的非农产业。现行费改税改变的仅仅是原有费的征收数量和方式,并没有改变农业税收的性质,甚至在数量上还有加大农业税的趋势,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农业税原有的不公平和扭曲效应。农村最适合的征税对象应是土地本身和一些不具有流动性的财产。西方典型的地方税种是财产税。如何设计对效率影响最小的并具有公平性的农村税费体系,均等化农业和非农业的税收负担,既是税费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税费改革的方向。

(3)完善征管措施,规范征管行为。现行农村税费体系需要的是一次根本的革新。但就目前现实而言,统一城乡税制、均等化税负的设想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征管,巩固税费改革的成果,建立税改向远期目标过渡的机制。一是对税改中所造成的计税土地不实、计税常产过高、计税价格过高等问题积极加以纠正。二是建立规范的征管制度,实行纳税通知制度、纳税登记制度、纳税公示制度、纳税期限制度、完税凭证制度等,对违反制度的事和人应建立惩罚机制。三是应规范征管行为,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对所征税费应实行归口管理,杜绝一切变相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3建立和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当前地方基层政府的收入问题已成为农村税费改革的最大阻碍。税费改革通过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在使农民较大幅度减轻负担的同时,必然会导致其他利益主体受损。一方面,县乡财政增长无望,平衡困难。另一方面,县乡财政支出却呈刚性增长的态势。近几年,国家关于财政支付人员的工资增长和福利改善的政策不断出台,客观上加大了财政平衡的难度。这一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性就会存在,减轻农民负担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面临的财政缺口,客观上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要求转移支付的最重要理由是外部性的存在。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这些产品的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例如义务教育的外溢性极强,很多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孩子,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农村贫困落后的环境背景,进入发达省市就业生活,使得地方政府承担了义务教育的成本却无法获取相应的教育收益。而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切断了县乡政府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财政压力剧增,使得本已脆弱的义务教育更是难以为继。因此,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极大的责任,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转移支付还可以调节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地区间的均等化。农村税费问题涉及公平和效率。农民税费负担沉重源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及由此引起的农村税费制度的不公平。农村税费改革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以建立农村地方公共财政为目标,以效率和公平为标准,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革新整个农村税费体系,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利君,朱柏铭农村税费改革可持续性问题研究[J]改革,2003,(2)

税费征管体系范文第7篇

要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跳出“黄宗羲定律”,必须从源头着手,改革原有的制度安排,实施制度创新。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性缺陷

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1)通过取消三提五统、各种杂费、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建立以税率提高的农业税以及农业税附加为主体的农村税制,可以简称为费改税;(2)通过中央和各级政府配套财政转移支付填补地方财政缺口;(3)村内兴办各种其他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要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这一改革无疑具有积极与深远的意义,税改之后,农民负担平均水平确实有所降低。但是,这并不能够掩盖其所存在的以下问题及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1税费改革目的具有单一性和短期性。减轻农民负担是此次税改的根本目标,其他各种配套改革都是围绕减轻农民负担展开的。然而,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只是问题的一种表现,并不是农村社会的根本问题。农村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发展问题。目前,中国整体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农村劳动力回流,乡镇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业收入基本停滞,收入的地区差距十分巨大。税费改革必须以当前的形势为背景,不仅要减轻农民负担,改变税收累退性的格局,更要以转换政府职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要素流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作为基本目标。仅仅将“费”改为“税”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

2税费改革政策设计缺乏系统性。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即: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偏向的财政体制导致农村公共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乡镇机构行政管理费用膨胀;不完善的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以下政府财力入不敷出;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使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等等。因此,单纯依靠财税体制的行政性调整不可能最终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决不能仅仅是规范农民与农村基层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费改税)或基层组织的行为(制止乱收费),而必须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联系上,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上,改革原有的制度安排,进行土地制度、分配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劳动就业体制、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基层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与制度创新。但现实则不然,本次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设计明显滞后,缺乏系统性,经常是出现问题后再去寻找解决方法,致使农村税费改革进展缓慢,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效果不尽如人意。

3新的税制设计没有充分考虑、甚至是忽视了农民负担的累退性越来越强是构成农民负担问题的主要原因,却把农民负担问题看成是一个降低平均税负水平的问题,造成新的税负不平等。由于农村新税制在取消各种收费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税税率,但收入较低者在收入结构方面以农业收入为主,因此这部分农户更容易受新税制提高农业税率的负面影响。税费改革前,“三提五统”基本上类似人头税,农民的负担大体上是“人田各半”。改革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摊丁入亩”的倾向,即税费直接与土地相联系,“税随地走”。这就使“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的那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负担明显减轻,而“老实巴交”种地的农民,特别是种田大户的负担加重,即所谓“多种地、多负担、多吃亏”。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改革后农民税负比改革前增加的情况。农业税费的负担金额与农民个人收入高低完全无关,收入越低的人,农业承担的税费占收入的比重反而越高;越是贫穷地区,贫困的农民越能感受税费负担的沉重。新农税设计方面的缺陷,加剧了农业税费在实践中具有的累退性质,成为农民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制度原因。这在客观上又鼓励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内在地推动了农民的“抛荒”现象。

4税改强调了减少税负的绝对水平,却没有充分考虑建立健全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并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充足、高效的融资渠道。农村税费改革在规范县乡财政收支结构、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给县乡财政套上了“紧箍咒”,使得县乡财政供给地方公共产品的能力大大减弱。从试点地区税费改革的实践结果看,本次税改并没有充分考虑基层政府的利益以及财政的可持续性,普遍存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反而加大,乡村债务化解更加困难,县乡财政的收支矛盾趋于尖锐化,农村基层政权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所制定的改革政策和策略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对如何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制度方面的可操作的保障措施。这也成为2001年税费改革扩大试点不得不暂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农村税费问题的出路

在关于财税体制与农民税负关系的各种讨论中,往往将财税体制的缺陷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而没有分析其形成的深层根源。目前中国的五级政府在财政职能分配上有一个明显异于发达国家的特性,即越低级的政府所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越沉重。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财权的不断上移和事权的不断下移,县乡财政面临越来越大的收支平衡压力,并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地方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弱化和农民负担累年加重的重要制度原因。仅仅将“费”改为“税”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问题进一步凸显和尖锐化。因此,农村税费需要系统性的革新,其根本出路在于建立长期稳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税费制度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

1实现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能转换

目前税费改革的最大矛盾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面临严重困难。从表面上看,地方基层政府正常运转的困难似乎是农村税费改革直接造成的,但从深层次上看,恰恰反映了基层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不合理状况。县乡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的弊端是导致其运转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将农村税费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税费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换政府职能。因此,应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试行精简政府级次,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譬如可以将乡级政府转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将地级政府定位为省的派出机构,以求大量精简非必要的机构和人员。这样,我国政府级次能够得到有效精简,职责也较易廓清,有利于减少行政运转经费,减轻公众负担。

2重新建构农村税费体系

(1)调整税费改革的目标,建立税费改革的前期、中期和远期三级目标体系。减轻农民负担作为税费改革的前期目标或当前目标,从各地税费改革的实践看已初步实现;税费改革的中期目标是对前期改革的成果进行巩固,对改革措施进行完善,对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建立税改向远期目标过渡的机制,这一目标大约需要2-3年;税费改革的远期目标即最高目标是在我国最终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税费制度,这一制度应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到2010年这种城乡统一的税费制度应初步建立起来。建立税费改革的中长期动态目标体系,一方面可以避免政策实施的短期效应,从根本上规范基层政府行为,另一方面不至于使税费改革游离于整个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系统之外,使之成为规范农村利益分配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制度。

(2)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税制。农村税费改革,其根本问题应是农村适宜征收什么样的税,以怎样的方式征收。这需考虑效率、公平以及征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西方财政理论认为,地方最适合的税种首先是受益税或使用税,其次是对不流动的要素征税。我国现行的农业税没有体现税收与受益的对等,不具有收益税的性质。它对农业产出征税,导致农业部门和农业从业人员的边际税率远远高于非农业部门,成为农民在社会中不平等负担的根源,激励农业生产要素流向税负更轻的非农产业。现行费改税改变的仅仅是原有费的征收数量和方式,并没有改变农业税收的性质,甚至在数量上还有加大农业税的趋势,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农业税原有的不公平和扭曲效应。农村最适合的征税对象应是土地本身和一些不具有流动性的财产。西方典型的地方税种是财产税。如何设计对效率影响最小的并具有公平性的农村税费体系,均等化农业和非农业的税收负担,既是税费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税费改革的方向。

(3)完善征管措施,规范征管行为。现行农村税费体系需要的是一次根本的革新。但就目前现实而言,统一城乡税制、均等化税负的设想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征管,巩固税费改革的成果,建立税改向远期目标过渡的机制。一是对税改中所造成的计税土地不实、计税常产过高、计税价格过高等问题积极加以纠正。二是建立规范的征管制度,实行纳税通知制度、纳税登记制度、纳税公示制度、纳税期限制度、完税凭证制度等,对违反制度的事和人应建立惩罚机制。三是应规范征管行为,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对所征税费应实行归口管理,杜绝一切变相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3建立和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当前地方基层政府的收入问题已成为农村税费改革的最大阻碍。税费改革通过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在使农民较大幅度减轻负担的同时,必然会导致其他利益主体受损。一方面,县乡财政增长无望,平衡困难。另一方面,县乡财政支出却呈刚性增长的态势。近几年,国家关于财政支付人员的工资增长和福利改善的政策不断出台,客观上加大了财政平衡的难度。这一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性就会存在,减轻农民负担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税费征管体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偷漏税;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身价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升温而水涨船高,成为盈利最高的行业之一。但与迅速发展的房地产业相比,房地产税收收入的增长却十分有限,这与近几年房地产业市场火爆、整体交易数额、完成的投资规模以及平均利润率位居国内各行业前列的地位极不相称。在这种不相称的对比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其中的巨大的税收黑洞。这其中隐含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税收征管力度的不够,也有开发商的问题,既有相关房地产主管部门管理脱节,也有房地产业税制本身的缺陷。

二、我国房地产业税收立法现状

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收体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行业税收体系。从房地产课税的整个流程看,房地产业涉及到的税种包括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和财产行为税。其中,单位纳税人涉及到的房地产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契税、房产税;个人纳税人涉及到的房地产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①

具体来说,在房地产开发流通环节的税费项目主要包括:(1)前期税费: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费)、土地开发费、市政配套设施费、契税等。(2)报建阶段税费:建设工程许可费、建设工程备案费、施工许可报建费。(3)建设阶段税费: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印花税、质检费和工程管理费等。(4)销售阶段税费: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转移登记费、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在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费主要是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

三、房地产企业常见的偷税漏税行为方式

(一)减少或隐瞒应税收入以偷逃税款

纳税申报时,开发商们总是千方百计缩减或隐瞒收入来源。从收入核算看,从以往单纯的通过不开发票少计收入,演变成将实际的收入分解或转化为其他形式的款项,达到缩减、隐瞒收入的目的。②具体操作有:通过签订虚假的借款合同,把实际收入变成借款长期挂账;编造虚假销售合同, 隐瞒按揭收入;将预收账款计入应收账款的贷方或将所收款项以“诚意金”、“定金”、“保证金”等名目挂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或者其他往来科目下;将预售收入转入个人银行卡账户不纳入企业的财务核算体系;直接用房款收入抵减工程款项支出;通过委托代销方式来隐瞒委托代销收入等。

(二)虚增或故意调整成本费用以偷逃税款

主要是多列支或少列支、乱列支各项成本费用,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多列或虚列成本费用的手法很多,除常用的假发票和白条记账外,主要还有:以生产总成本或开发产品成本代替经营成本;多列支经营成本;多列支管理费用;多列支财务费用;对于土地成本,采用在关联企业间传购的方式,每交易一次售价均有所提高,最终便可将成本虚增到显著程度,起到抵减利润的目的;对于如广告费、建安费等费用开支,房地产商们则订立假承包合同,假劳务协议等,或通过各种渠道开出假发票来虚开高开宣传费,或虚构各种捐赠、赞助,将各种不合理的开支非法摊销,最终达到增加企业成本、逃避税收的目的。

(三)钻政策“空子”,利用“税收筹划”进行避税

钻政策“空子”,比如按照《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一个开发项目应在全部竣工决算销售后清算土地增值税。而部分房地产企业迟迟不进行决算,或留下一两套“尾房”,致使整个项目不能决算,逃避土地增值税的清结,影响了土地增值税的及时足额入库。利用“税收筹划”进行避税,表现在:

1.利用时间避税。房地产开发商往往同时开发几个项目,跨时跨地滚动开发,而会计和税收核算则一般以年度为单位。这就使很多开发商将前一个项目的利润投入其他项目来掩盖收入,或故意滞后项目的决算期,即使最终利润均依法上交了所得税,也因申报时间的延迟而非法占用国家的大量税收,用于本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③。

2.以股权交易做掩护,以达到逃避纳税。土地入股成立房地产公司,而后转让股权成了整个房地产行业土地炒买炒卖的法宝,或者将开发完成的写字楼,按楼层分割成若干部分,根据购买者的需要以房产为注册资本,成立若干不同性质的公司,按公司的整体股权转让,名其为“买房送公司”,以逃避税收负担。

3.刻意虚设免税公司并通过复杂的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常见的有在国内设立关联公司,利用国内的税收优惠转移利润。通过享受免税优惠的关联公司,将评估增值后的资产注入房地产公司,增加其资本,也由此提高了折旧的成本,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土地成本,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通过上述股权转让、资本弱化、利润转移等避税方法,转移或隐瞒房地产公司的利润。

(四)部分房地产企业通过腐败政府官员已达到偷漏税目的

近年来,为谋取私利而帮助房地产企业偷逃税款的国税、国土等政府部门的重要官员落马的案件频频发生。前文中的泰跃公司偷税案是由海淀原区长周良洛案件牵扯出来的,并非税务部门直接发现后查处的。2007年北京市检察机关查处了该市原海淀区长周良洛的经济犯罪,此前该市副市长亦落马。有关信息显示,两人的案情都与北京泰跃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刘军有牵连,正因为依仗有高官护着,助长了这家公司猖獗的偷税行为,而忘记了税法的存在。更进一步说,尽管法律上对偷逃税有着严厉的规定,可自税收征管法实施以来,因偷逃税而坐牢的可谓凤毛麟角。正是由于税收法律在执行过程中的“疲软”,不少企业公司在偷逃国家税款上变得变本加厉,偷逃数额屡创新高。

四、治理房地产业涉税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改革现行的房地产业税制

增加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信息透明度,健全房地产价格机制,统一内外税的税基、降低税率,简化房地产混乱的租税费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税负合理、征管便利、调控有效的房地产税体系,实现房地产投资与税收的同步良性增长。

此外,借鉴国外做法,结合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实际,进行清费改税。④在我国,房地产开发阶段不仅要承担过高过多的各种收费,而且还要承担重复计征的税负⑤。适当简化合并房地产开发阶段的税费,主要包括:规范房地产开发阶段的收费部门、收费项目、收费比例等,取消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具有地方性的收费项目;把一些具有国家宏观调控性质的收费和资源性的收费,与一些有相关性质的税种合并,扩大相应税种的税基。如将土地部门收取的土地出让金,规划部门收取的有关配套费等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契税等税种中的有关项目内容合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并设置适当的税率标准。

(二)加强征管,强化税源监控机制,建立税收控管体系

在税务登记方面,要注重对房地产开发业纳税人基础资料的积累工作,及时获取企业经营信息,对企业档案资料实行全程动态化跟踪管理。在纳税申报方面,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在税款征收方面,要坚持税法的强制性,不镶随意迁就纳税人欠缴税款的理由。对房地产企业的发票实行监管制度,并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收账款和动迁费的票据也纳入发票管理中。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点纳税人监控体系。重点对无证户、挂靠户、承包户等纳税人的开发行为实行追踪管理。税务部门应与土地管理、房产管理以及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建立起信息沟通和协调制度,多方采集涉税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征管。

(三)执法必严,加大稽查力度,严打偷税逃税违法行为

国家职能部门应严格执行现行税收法律,让那些偷逃税者得到应有的惩治,甚至身败名裂、倾家荡产,以维护税法的严肃性。税务部门要规范办案程序,加大处罚力度,对查处的偷漏税款企业,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对偷逃税大案、要案,严格依照法律程序移送司法机关,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偷逃税者予以严惩,发挥稽查的威慑作用。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业务查账能力,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责任机制;敢于破除“人情和关系税”,对查处的偷漏税款的开发商采取强制措施,通过司法程序对其予以重罚,让其再不敢有半点偷税逃税之心。

注 释:

①参见赵晋琳:《当前我国房地产税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涉外税务》2004年第4期.

②参见庞亚娟:《对房地产企业涉税问题的研究》,《财经界》2006年第6期.

③参见晏鸣:《偷逃税的主要手法及征管对策》,《税务研究》2006年第2期.

④参见柯永和:《浅谈房地产企业的偷漏税手段及治理》,《商业会计》2007年第1期.

税费征管体系范文第9篇

新年伊始,地委、行署就决定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召开全区煤炭税费征管工作现场会议,充分体现了地委、行署对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会前,地委如培书记、行署吉勇专员专门对此次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我们进一步总结全区煤炭行业税费征收管理的好经验、好作法,建立与煤炭生产发展相适应的税费征收机制、体制,全面推动煤炭税费征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促进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刚才,百里杜鹃管委会和地税局的领导分别介绍了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等一下大家还要观摩百里杜鹃地税分局的现场演示,相信大家会有收获。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区煤炭生产及相关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煤炭产品及相关行业已成为我区的主要经济支柱,煤炭税费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91.34亿元,其中煤炭税费收入就完成了17.9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9.7%。按照我区经济发展的规划,今后一段时期,煤炭产业仍将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煤炭行业税费收入仍然是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对资源税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惠及拥有资源的区域。因此,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地直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抓好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煤炭税费的征收管理工作,为将要进行的资源税改革作好充分准备,进一步理顺征管体制,做到科学规范地征收煤炭税费,为促进试验区经济的稳步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年底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全区财政总收入要增长1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压力很大,主要是因为今年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些新投资项目还在建设当中,对地方政府来说产生财税收入的效益不明显,对于已经在建和今年就要开工建设的机场、铁路,厦蓉、杭瑞等高速公路等建设的税收,省政府已经明确要求就地缴入省级国库,由省集中安排使用,这对我区今年地方财税政收入的增长有很大的影响。为确保完成今年的财税收入任务,我们必须立足现有税源,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当前,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就是煤炭行业的税费,必须切实加强征收管理。

二、必须充分肯定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的运用实施对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的重要作用

自我区煤炭产业开发以来,地委、行署高度重视煤炭生产及其相关行业的税费征收工作,多次出台关于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的相关文件,对加强全区煤炭税费征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煤炭产量的增长,产业的壮大,煤炭税费征收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手段落后、征收主体不合法、征管职能错位、税种征收不完整、收人情税等问题仍制约着全区煤炭税费的规范征收。

为了加强煤炭税费管理,堵塞征管漏洞,增加财政收入,近年来威宁县、赫章县、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百里杜鹃管委会等县市区纷纷进行了积极探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5月,地委、行署决定在金沙县召开现场会,推广金沙县和百里杜鹃管委会在煤炭税费征收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各县市区积极借鉴先进经验,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和运用,理顺征管体制,改进征管方式,煤炭税费大幅增长。

金沙现场会后,金沙县和百里杜鹃管委会针对实施科技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发煤炭销售管理软件,将煤炭的产、销、存、去向等全部纳入了计算机管理,实现了“执法规范、源头控管、过程监控、成本降低、收入增加,社会满意”的良好效果。百里杜鹃管委会积极支持税务机关行使征收管理权,探索了“从价定率、源头控管、过程监控、三票比对(增值税发票、销售证明、运输货票),销向稽查的工作方式,将煤炭生产、销售中不同环节的税收、税种分别依照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征收,除了煤炭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费、地方教育费附加、资源税、销售合同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之外,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土地使用税、工薪个人所得税、煤矿转让过程中的各项税收、煤矿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营业税也进行了征收,并将与煤炭生产、销售有关的所有费、基金等全部纳入了税收征管系统进行了的信息化管理,现正在积极探索煤矿红利分红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工作。改定额征收为从价定率征收,既很好地解决了因煤炭市场价格变动而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或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又公平了税负,促进了企业的规范管理。

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管理手段的有效运用,不仅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也有效地预防了干部犯错误。对此,底省委宗源书记到我区检查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时,地委如培书记在汇报工作中予以充分肯定。

三、必须大力推行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切实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

是试验区站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抓好煤炭行业税费征收管理工作、促进财政增收,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强化协作,大力推行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切实加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

(一)转变思想观念。实践证明,我们的工作要发展、要进步、要取得成效,关键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不适宜工作开展的旧体制、旧方法,敢于突破自我,才能推动工作的向前发展。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各有关工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原有煤炭税费征收管理模式的弊端,积极树立科技兴税意识,敢于纠正不足,努力学习借鉴,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规范全区煤炭税收征收管理,加强煤炭行业税源管理和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行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措施,以科技手段为依托,全面提升全区煤炭税费征管水平,实现全区煤炭税费征管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产煤区要及时成立煤炭行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地区煤炭税费征收管理工作的指挥、协调、监督,并明确专人协调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地税、国税、煤管等职能部门要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完善以推行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建设为抓手的煤炭行业税费管理考核机制,认真组织实施考核。今天参会的各位分管领导回去后,要及时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今天会议的精神,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三)强化部门协作。地税、国税、煤管、电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共享制度,相互提出信息需求口径,相互定期采集、传递信息,综合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和全面分析能力,为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的有效运用夯实基础。

(四)加强督促检查。为强力推进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的运用实施,行署决定将此项工作列为专项督查范围。由行署督查室牵头负责,地税、国税、煤管、电信等部门积极配合,责成有关县市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计划,并针对推进计划执行情况,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工作,督查情况要及时向行署报告。

税费征管体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税费改革政府行为制度环境

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的第三次重大改革。改革的措施被高度概括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即取消屠宰税,取消乡镇统筹款,取消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用3年时间逐步减少直至全部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征收办法,规定新农业税税率上限为7%,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方法,以农业税额的20%为上限征收农村附加税,以替代原来的村提留。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现行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规范农村分配制度,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村生产力。但是,每一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税费改革也不例外。解决税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构,公共权力的直接对象就是公共问题。

一、政府应认识到税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实施配套改革

税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涵盖社会、经济和政治,涉及国家、集体和个人。农村税费问题乃至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并非一两项改革措施就能解决,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涉及政府组织结构、财政收支体制、地方公共品供给机制以及行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关系,每一个环节配合不当均可能使改革前功尽弃。因此,政府对农民的税收负担如何减轻、税收的累退特性如何扭转等问题必须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的整体情况和结构性特点来分析,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将改革的目光单纯地局限在税收体制之内。

1.政府要加快基层机构改革

基层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权力腐败是导致农村税费改革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减轻农民的财税负担,使政府的运行机制从强制性管理向提供服务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机构改革中,我们应主要围绕精兵简政、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开展竞争等方面下工夫。通过机构改革,基层政府各部门及留用人员完全能够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决策、管理、服务的任务,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找到真正的突破口。

2.政府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县乡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是不少地方农民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改革财政体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减轻农民负担的角度看,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把基层政府应当承担的各项公共服务开支纳入规范的财政预算体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这就离不开从实际出发调整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离不开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政府应加强相关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制度环境建设

政府要依法行政,保障税费改革落到实处,就要全面清理整顿现行税费法规。对行业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已出台的政策应进一步规范、统一,防止以依法征税为名而使农民总体负担失控。

1.政府要规范税制

依法治税,规范农业税收征管。严格规范农业税的征收工作,严禁收税不开税票或打白条、生产费用与农业税混征、搭车收费等行为。按照程序下达依法征税的法律文书,使征收行为规范化,以便取得司法支持。建立农业税到村户的档案管理,土地变动时档案也要及时调整。切实加强农税征管队伍建设,提高农税征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广泛宣传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特别是农业税收的法律法规,树立依法纳税模范典型,从而提高农民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现行农业税收制度已失去税收效率原则,基层农税工作难于开展,并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农业税收效率越高,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农业税收效率越低。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各类合法和非法的收费搭了农业税收的“便车”,经济越落后,农民收入越低、税费负担越重,税费征管成本越大。事实上,现今完全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亏本经营的情况,农民之所以能够生存,主要依靠来自外出打工等非农产业收入的支撑。因此,创办农村经济实体,解决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税收效率。

改革现行农业税收制度,取消各类农产品税收,改为对生产和经营农产品的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征收农产品销售税,该税的纳税不再是独立分散的小农户而是农业上层市场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类以农产品为对象的公司或企业。这一改革显然能改善目前农税征管困难的状况,提高农税征管效率。同时,由于农产品缺乏需求价格弹性,这一税收主要由农产品的消费者承担,从而间接减轻了农民的纳税负担。

2.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制度改革和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机制

现代税制的两个重要标志就是税收的无差别性及纳税人的民主。可是,目前我国以农民身份征税的情况依然存在,农民的权利也一直是被忽视的领域。因此,在下一步的税费改革中,一定要把农民的权利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向农民征税的同时要给予农民相应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将税费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我国现行的是制度内和制度外两种公共品的供给方式,制度内的公共品供给主要是指以税收作为筹集资源的主要方式,而制度外的公共品供给主要是指以非税收收入作为筹集资源的主要方式。要改变这种公共品供给机制,必须将大部分的制度外公共品供给纳入制度内,这样才能提高公共品的使用效率,满足农民的切实需求。

三、税费改革以后应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跳出“黄宗羲定律”

政府有关部门不但要把关口,而且要着眼建章立制,加强经常性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

1.堵住“管涌”

对“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一定要明确上限,制定严格的议事规程,严禁固定收取费用。对有关规费,要公布收费依据和标准,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对有关生产经营性收费,要强调自愿,必须在一定范围统一收取的,要制定详细且可操作、可监控的约束管理办法。对规费和生产经营性收费,均应加强行政监管,明确有关违规责任和处罚办法,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

2.清淤疏浚

要下决心“消肿”,减人减事减支出。这是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推进这项工作,既要坚定不移,加大力度,又要周密部署,谨慎操作。从此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减少阻力、“长痛不如短痛”等方面考虑,国家可一次性(当然可分为几年划拨)拿出一大笔钱,用于有关的分流安置工作。村级干部原则上都实行交叉任职,可否参照四川省的做法,不管大村小村,一律按不超过4个人补贴。

3.加固“堤防”

尽快将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对可能出问题的“口子”筑起一道坚固的法律屏障,这是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监管工作“溃堤”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在继续建立健全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的立法工作,该制定的制定,该修改的修改,该废除的废除。

通过配套改革,认真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等筹资筹劳制度,防止成为新的乱收费口子;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好经营服务收费,防止变相加重农民负担;要谨防部分地方截留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借机将农民不合理负担合法化。只有配套改革搞好了,相关措施落实到位了,农村税费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农业、农村、农民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制度

农业保护的负面影响已为国内外众多农业实践所证实。农业保护不仅扭曲了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损失,而且易于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等问题。应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制度,首要的是把现有的农业局、农科所、农技站等所有为农业服务的部门、机构依效率原则合并构建农业支持系统。制定农业支持政策的主体应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县级政府具体实施。农业支持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培训的—般性政府服务:加强政策性的农业金融体系和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农村区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的支持;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系统;加强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检验,促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仁健:对农村税费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09

上一篇:医学教学方法范文 下一篇:创新管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