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9 11:07:42

税费管理

税费管理范文第1篇

有关我国税费改革的思考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从增殖税的开征,到今天由生产型增殖税转变为消费型增殖税,这些改革都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并逐渐与世界接轨的过程。在税收制度改革中,“费改税”虽然不是改革的焦点,但它也成为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并且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多数人由于看到很多地方政府乱收费的事实,所以建议将“收费”的手段改为“收税”。但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税收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将“收费”制度完全废除,就我国国情来说,应当先将“收费”规范化、合理化,待税收制度完善后,再逐渐将这种成熟的“费”改为“税”。一、我国目前“费”未必改为“税”,但需规范的原因:1、税收制度正在改革当中,但其本身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职能不断丰富、不断扩大,一方面表现为国家为社会生活提供的社会基础条件、安全条件、公正条件、稳定条件和发展条件的领域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家为弥补市场缺陷所做出的种种干预和努力。而政府职能的扩大必然导致公共支出的增长。公共支出的不断增长,相应的需要政府扩大筹资规模,增加财政收入。政府传统的财政收入依赖于税收,而税收的固定性虽然能使政府获得相当稳定的收入,但却不能保证其随公共支出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同时,税收的筹资效率具有局限性,为此,政府有必要增加一些收入途径,其中包括收费。除了为政府获取收入外,税收还具有调节收入分配,调控经济行为的功能;而收费的唯一功能便是获取收入。虽然税收可以根据政府需要来调节经济的运行,使其朝着政府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很多情况下经济一方面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这是政府不愿看到但又不可避免的。而只有收入功能的收费就可避免这些税收效应,更加接近税收中性的原则。此外,税的征收效率比较低,费的征收效率比较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多听到的是逃税、漏税等问题,而不是逃费、漏费的问题,相反多收费、乱收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对政府而言,当然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只有收入高了才能使政府扩大其支出,增加社会上的投资,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有些消费者不了解税收的真正作用,而且他们有时并不能直接享受到税收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他们不愿主动交纳税款,这主要体现在高收入人群上,如私营企业主、文艺体育明星等,他们的灰色收入很难计算,这就大大减少了我们的税收收入。但是,由于收费给消费者带来了可感受的直接的好处,所以他们更偏好于交费而不是交税。2、我国的乱收费现象日益严重税必须以国家税法为依据,而费往往没有法律依据。中国的现状是,政府职能部门依照法律或国家政策规定审批的收费项目少,而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越权审批的收费项目多,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合理收费。但造成这一现象的并非收费本身,而在于政府部门的越权行为以及监管不严。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比较复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所以不可能实行统一的规则来进行税收,因而还需要具有灵活性的收费来补充政府的财政收入。我国1994年出台的分税制改革方案,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代分税制的基本内容,如按分税制的要求界定事权、划分税种、分设中央税和地方税、征管机构等;二是它保留了一些包干体制的痕迹,如仍实行部分税收收入分成等。因此,我国目前的分税制改革还不是很到位,它只是建立了分税制的一个基本框架,与规范的、彻底的分税制还有很大差距。正因为分税制改革的不完善,导致有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千方百计“钻空子”,使乱收费现象日趋严重,费税改革日趋艰难。因此,如果不从制度和体制上加以完善和改革,而仅仅立足于清理收费,将一些费改为税,那只能对现存的收费进行清理和改革,而不能根治乱收费的体制根源,即治标不治本。由于我国税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事权、财权、税权,及地方税收权限、转移支付等问题,所以当税收不足时,新的收费还会在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中产生,用于满足他们的各种支出需要。此外,监管不严和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也是造成“乱收费”现象日益猖獗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政府为弥补税收收入不足,凭借自己的权力在地方进行不合理收费,而这些现象又不能及时地反应到中央,所以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不能实现,就更不用说采取惩罚措施加以制止了。二、根治乱收费、完善税费改革的几点建议虽然,税与费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别,但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可以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正是因为这点,使税与费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费可以看作是税的遗传和变异,尤其在实践中二者更加难以划清界限。正因为费是税的遗传,要做到“税费分流”是不容易的;正因为费又是税的变异,要做到“清费立税”、“税费合一”也是难以办到的;正因为费是税的遗传和变异,要做到哪些费改税,哪些费保留是相当困难的;同样因为费是税的遗传和变异,费税内涵的界限难以划清,想通过费改税根治“乱收费”也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逐步规范收费:1、继续完善我国政治体制和税收制度的改革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一定要对称,两者不等,就会使一些地方政府很难实现收支平衡,这样必然导致“乱收费”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完善分税制改革,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明确分开。其中在事权的划分上,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而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财政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在财权的划分上,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此外,我国应当加强税收的征管,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如美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收入申报制度,即给公民两次申报个人收入的机会,如果发现第二次仍虚假申报,将给予严厉处置。类似的这种体制在国外还有很多。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技术创新等方面正逐步与世界接轨,同时我们也要从国外吸收一些适应中国国情并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证社会稳定、贫富差距缩短、收入得到有效利用等其他方面共同发展。然而,仅有有效的征管制度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税种划分,就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税收征管依然不能进行下去。2、加强对收费的监督和管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我们没有办法在现存的体制条件下彻底解决乱收费的状况,但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针对收费本身采取一些监督措施,如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让广大消费者和广大媒体成为监督人员,及时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所在地区的收费情况。此外,还要制定一些惩罚措施,加大乱收费的成本。当地方政府发现从乱收费中无利可图时,收费将逐渐成为合法、合理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有效方法。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在税费改革过程中,不应将“收费”完全改为“收税”,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规范收费上,让“收费”成为“收税”的有效补充,而不能幻想财政改革的一步到位,只有规范了收费,完善了收税才能逐步实现“费”改“税”

税费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费税改革、土地承包、常产、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群体,其基本利益不容忽视。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去年起在安徽省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经过近一年来的试点,为在全国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以及如何解决费税改革只的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费税改革成效显著

1.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农民人均负担86.92元,较改革前的102.13元减少15.21元;亩均负扭48.69元,较改革前的57.21减少8.52元。

2.规范了税征行为。调查中基层干部反映,税费改革前,乡村干部催交“三提五统”精疲力竭,工作难度大,工作效率低。税费改革后,由于农业税的征收的性质的强制性、办法的公开性,程序的易操作性,主体的明确性,,有利于克服税收中的随意性,有利于强化征管手段,减少征收难度和税费流失,农民主动纳税意识普遍增强。

3.促进了农村稳定。一是农民凭纳税通知书交纳,交多少心里明白,可以理直气壮拒付不合理负担;征税方式减少了干群间的正面冲突;干群矛盾减少,干群关系改善。二是税收的刚性特征使少数不按期交纳农业税的农户在接到《农业税收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等行政文书后一般都能缴纳税款,使大多数农民心理得到平衡。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调查的地区皆无上访事件发生。

4.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税费改革后,农业税纳入了财政预算管理,由财政部门根据同级人大批准的追加预算安排使用,随税的农业税附加由乡镇财政部门结算,从而使资金管理透明度提高,避免了乱支滥收,挥霍浪费,使资金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二、农村费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推行的税费改革试点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虽然进展比较顺利,运行比较平稳,但由于此项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且处于试点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一些值得重视和亟待研究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乡(镇)村在征收环节上与政策要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工作方法简单;二是“一事一议”难以操作或操作不规范,以少数人的决定代替村民意愿。

2.计税面积与实际有差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部分乡村组在签定第二轮承包合同时,未能与每一户农民认真落实土地面积,仅沿用第一轮承包时的土地面积,而一轮承包后,土地的实际占有情况已与现在发生了变化,致使部分应该收的农业税无法征缴。

3.人地税费负担不均,差异大。由于这次税改主要以土地为计税的主要载体,于是就出现了人少地多的地区人均负担重,减负幅度小;人多地少的区域人均负担轻,减负幅度大;村与村、组与组之间计税常产和人均土地不同的问题,导致人均负担差异扩大,造成新的税赋不均。

4.乡村组织运转受到影响。以安徽省五河县为例,税改后农业税较改革前的农业税与乡统筹之和减少1340万元;2000年全县乡镇工资支出需616.7万元,比去年增长11.06%。

5.乡村原有债务难以消化。调查发现乡村两级普遍欠债,同时为保运转可能发生新欠。由于乡镇欠信用社贷款,税改中应返还给乡镇的税费,拔到信用社,乡镇拿不到,使乡镇财政雪上加霜。

6.公益事业难以开展。一是由于认识差异、公益事业受益程度不同,村民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且经费筹措难,“一事一议”实施难度大;二是逐步取消“两工”,农田水利建设、修路等公益事业难以开展。如按安徽省规定遇到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方可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的规定操作,将可能贻误抗洪抢险时机。

7.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法规不完善。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人员,中小学布局调整等减轻乡镇财政负担的改革举措,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实施起来也有较大难度;少数不愿纳税的农户,只能依靠单一行政手段,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手段。

8.农业税计税价格高于现行粮食实际价格。税费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及农业特产税的税率,而农业产值的大小,粮食价格是一个重要因素。各地确定的粮价,其依据是国家的粮食保护价。

9.农民负担表现在实物形式上,下降幅度不大。农民负担以货币形式表现时,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由于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其上缴税费的货币需卖更多的粮食。

三、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几点建议

l.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针对有些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的精神不够熟悉,领会不深的问题,要积极组织他们再学习、再宣传,使之排除畏难情绪,树立信心;对农民的宣传工作,既要宣传保护农民的利益,又要宣传农民应尽的义务,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农民的自觉纳税意识。

2.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是以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为主,加之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往往是粮食丰产而农民并不丰收。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是把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根本所在。

3.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廉洁、精练的政府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4.计税面积以实际用于生产的耕地面积计算。对于二轮承包实际承包面积与二轮承包合同面积不一致的问题,建议改为以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为计税面积,如果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与实际面积严重不符,可以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予以纠正。

5.切实缓解税费负担不均的矛盾。建议可采取“总量控制,乡内平衡”的办法。因建设需要占用的耕地,该核减而未核减的,应尽快核减。

6.加大对县乡转移支付力度。对由于实行税费改革而减少的乡镇财政收入,调整教育布局新建校舍增加的支出等费用,应考虑给予一定补助。要加大对村级组织的支付,税改后村级收入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两委”人员的生活补助拿不到,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受到很大影响。

7.妥善处理好乡村债务。对乡村欠银行信用社用于乡村建设的款项挂帐停息,能减的按政策减免。原三提五统尾欠问题,建议出台清欠及收支管理办法,以便基层操作。

8.正确处理好“一事一议”问题,以利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我们认为,“一事一议”是加强村级民主建设,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操作质量在于村级干部的民主意识程度及把握政策的准确度。建议进一步加强村级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真正把党的政策落实到村民中去,“一事一议”就能得以很好地贯彻。

9.进一步加强农业税收征管队伍的建设。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任务明显加重,对税收执法的要求提高,建立具有执法资格的农税机构和高素质的农业税征收

管理队伍,是确保税费征管任务完成的需要。

税费管理范文第3篇

一、多措并举,狠抓收入,圆满完成全年税费计划

今年初,县政府核配给我们的税费计划为*万元。税收计划为*万元,增长比例为*%;社保费任务为*万元,增长比例为*%。面对税费增长比例相对过高,区间经济不平衡的实际。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局上下团结奋进,努力拼搏,克难攻坚,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半年“双过半”、三季达七五,全年累计完成税费收入*万元。其中税收*万元,同比增长*%,占年计划的*%;社保费收入*万元,同比增长*0%,占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全年税费计划。采取的措施:

(一)搞好税源监控。一是重点监控。对年纳税20万元以上的,县局进行全面监控,对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各征收单位进行全面监控,建立税源档案,及时、准确掌握其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二是跟踪监控。对项目建设实行信息通报制度,建全档案,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监控工程建设进度。三是信息监控。充分利用征管软件、微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各种纳税信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不断拓宽监控范围,确保了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狠抓源泉控管。加强部门联合,强化源泉控管,初步建成地方税收“立体”网络。一是继续加强与房管、土地部门合作,对房产交易过程中的纳税人应提供的资料、发票的开具、税收征收、操作程序、单位销售不动产及部门配合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严把减免税审批关,共组织房地产税收103万元;二是在做好由交警部门在年检时汽车的车船使用税的基础上,抓住交警部门集中清理无牌无照摩托车的有利时机,自8月10日起,在管理站设立税收征收窗口,委托其在办照、验车时扣缴了1100多辆摩托车的车船使用税3.7万元;三是积极与交通局运管站联合制定了《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办法》,委托运管站在每月收取运输管理费时营运车辆的定额税款,自8月1日起实施五个月共征收税款46万多元,有效解决了车辆流动性强、难于控管的问题,年可增税*多万元;四是由国税局临时开票户应纳的城建税万元。

(三)突出重点管理。一是对企业所得税。严把征收方式鉴定、汇算清缴、减免税和税前列支审批、征管范围界定、税务检查等五关,1-11月份入库*万元,同比增长80.67%;二是对个人所得。采取调整定额、加强检查、委托、源泉扣缴和加强对外籍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等措施,1-11月份入库4505万元,同比增长9.25%;三是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经多方协调地方政府同意,报省局批准,对东部经济区按工矿区征税,在征收上实行征收人员、管理人员和所长(分局长)三级审核签字等有效举措,1-11月份入库两税1166.6万元,同比增收52.42%;四是建筑业。对建设投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三方实施有效控管,1-11月份入库*万元,增长7%。五是深入开展“新办”企业所得税管辖范围的调查工作,将65户新办企业纳入了地税管辖。

(四)加强清理检查。一是搞好日常检查。每月征期过后,各征收单位按检查计划开展日常检查,1-11月份共清查各类企业2000余户,查补税款*余万元;二是开展重点检查。利用10月份一个月,抽调*人分10个组开展了全市性税收大检查,共检查各类业户*户,查补税款247万元。三是开展汇算清缴。按照总局《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要求,全面推行了“业户自行汇算,税务机关检查”的汇缴方式。共汇算*户,查补税款*万元。其中,705户企业自查补税232万元,经税务机关检查410户,查补税款157万元,重点抽查10户,查补税款*万元,对固定资产计价的抽查补征税款*多万元。四是开展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全县有*多户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参加了自查,自查4万多人次,补税*万元。经税务机关重点检查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多户,查补税款*万元。

(五)强化社保费征缴。一是搞好分类认定。按照参保业户的实际缴费能力,对全县716户参保业户进行了分类认定,摸清了费源底数,有效监控重点费源,进一步规范征收管理。二是搞好扩面工作。针对今年新被列入应扩面的企业,我们通过企业自报和实际调查实有职工人数,对应扩面征收的企业和人数做了明确。今年新扩面征收企业360户,新扩参保人员*人,累计扩面*户,新增参保人数*人,年增费源*多万元,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省局某局长对我局工作视察后,对社保费扩面征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实现失业保险费审核、征收“一体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缴费人。

此外,我们还加强其他费金的征缴。全年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万元,超额完成年计划。

二、创新机制,夯实基础,实现税收的精细化管理

(一)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多次召开专题会和现场会研究讨论,组织人员到某某等单位参观、学习,深入基层征求意见和建议,经反复修改、完善,制定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对每名管理员的管辖区域和管户进行科学划分和调整,建立健全相关档案,并与每名管理员签订责任书,制定了税收管理员业绩考核办法,制发了工作日志等11类文书,把税收管理员的每月工作科学合理的划分为“五个区间”,规范了日管全程,有效的解决了以前日常管理开展不深入、不细致、不扎实等问题。

(二)实行首查责任制度。探索实行“首查责任制”,规定每个季度在征收单位和稽查局查过的业户中,抽取30%的业户进行了复查,对经复查或上级部门稽查、审计发现问题的首查人,进行严格追究。

(三)坚持信息共享制度。定期与工商、国税两部门进行信息比对,针对信息核对发现存在的交叉漏管的现象,经检查将1227户纳入规范管理,月增税28万元。

(四)严格审批检查制度。严格停歇业户、注销业户的审批和检查,治理和纠正业户在办理停歇业和注销过程中的作假行为,堵塞征管漏洞。

(五)严格考核追究制度。根据制定的《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和《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税款征期入库考核办法》、《对基层单位考核办法》,对各征收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真追究、真处罚。全年共追究4次,追究有责任干部57人次,罚款2040元。申报率和征期入库率分别达到95%、100%。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全局网络改造、提速工作,在某某范围内率先实现了2兆光缆到所,极大的提高了征收软件运行速度;针对征收点完税证填开不规范等问题,3月份我们自行开发出一款适用于征收点、点使用机打完税证的打印程序,得到*市局领导好评,目前该程序已经在全*市地税系统推广使用。

三、依法治税,搞好宣传,进一步优化税收大环境

(一)强化税收执法。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和研究,强化干部规范的执法意识,增强执法刚性,严格履行各种执法程序,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按规定使用税收文书。今年以来没有发生行政复议诉讼案件。

(二)加大稽查力度。一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房地产、建筑安装、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及私营以上企业的专项和专案检查,共检查603户,查补税款、罚款及滞纳金731万元;与公安部门协调,报请市政府批准,组建了税侦中队,并投资6万元购置了一部警车,与稽查局合署办公,全年共协助基层单位拔钉子户21户,其中3户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补税罚款50余万元,有效的理顺了征纳关系,对治理税收环境、打击偷抗税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三)认真执行税收政策。一是严格执行税收减免、所得税前扣除等审批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取消部分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和监督工作。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和日常税收检查中,对不符合要求的审批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全年共退回减免税申请7户,查出不符合规定的财产损失等2户,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73万元,补税58万元。二是不打折扣的落实好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28户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征了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对8户符合条件的民政福利企业,与民政局、国税局依法进行了年度联合检查,落实了税收优惠政策;对*绿农生化工程公司和东升福利染化厂二户企业进行审查后履行了报批市局手续。为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四)搞好税法宣传。一是搞好集中宣传。4月2日,组织机关和8个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共60多人,分别在繁华地段设置的9个咨询台,集中散发省局宣传折页*余份,解答群众咨询*多人次。二是利用手机和座机彩铃宣传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系统副股级以上及机关全体干部73人的手机以及全地税系统的办公座机开通了彩铃,宣传*纳税服务热线,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与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开办《地税之窗》栏目,宣传地税工作,普及税收知识,增强企业诚信纳税意识,扩大地税在社会上的影响。今年共播出10期,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

(一)创建学习型队伍。长期坚持星期五学习制度,加强素质教育;全年组织集中培训3期150余人次,全员考试两次,知识竞赛两次;鼓励自学,全年有3人取得大本毕业证书,40人取得大专毕业证书;统一购置《细节决定成败》、《自发自动》和《没有任何借口》三本书,发到中层以上干部手中,认真做好*市局领导提出的五十件小事,培养干部职工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在3月31日,召开了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市检察院反贪局的*局长做了题为《正诚做人、廉明做官、踏实做事》的报告,大家一起观看市局明查暗访的录像片。二是组织党员干部赴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教育。三是集中观看一些警示教育片,邀请市检察院领导作报告,组织干部到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教育和警示大家“珍惜事业,善待人生,用好权力,警钟常鸣”。四是严格按照《干部交流换岗管理办法》对全系统符合条件的11名股级干部和35名一般干部进行了换岗交流,对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建设过硬的干部队伍,起到了促进作用。五是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办法》对5个基层所进行了内部审计,规范了内部管理,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六是继续办好《清风》刊物,加强对广大干部的廉洁勤政教育。到目前共编发了38期,得到*市局的充分肯定。

(三)加强行业风气建设。一是召开了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方案》,在全市地税系统开展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为主题的机关效能建设。二是规范税务干部行为。就上下班、安全值班、着装上岗、文明用语、纳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各单位出满勤,干满点,用“天天都是暗访日”来警示自己。三是印发了《*年度系统行风建设安排意见》,提出了今年行风建设的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四是对*市局对我局明察暗访发现的问题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对发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党组的意见进行了责任追究,并提出具体要求。五是纪检组长与监察室、征管股、综合股、办公室等股室同志一道走进霸州广播电台直播间,在“行风热线”栏目中,全面介绍了我局的行风建设情况,并通过热线电话回答了纳税人关心的问题。六是搞好政务公开。公开税收政策、办税程序、企业纳税和违章处罚情况等,并及时更换内容,以此加强税企之间和纳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增强办税透明度,促使纳税人积极依法申报纳税;七是继续开展“服务纳税人,满意在地税”活动,进一步落实好承诺服务、限时和延时服务、“一窗式”服务、跟踪问效服务和上门服务,增强全员服务纳税人意识,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职能,为纳税人提供周到满意服务,方便纳税人。

(四)开展“保先”教育活动。一是根据中央和省、市要求制定了我局先教活动实施方案,深入扎实做好各阶段工作。二是在3月8日,我们邀请了*市委党校教授、*日报副总编*同志作了题为《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的专题讲座。三是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了任长霞和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会录像片、电影《焦裕禄》、《伟人》、《党的女儿》等。四是组织开展“我们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如何”、“我们在纳税人心中的地位怎样”等问题大讨论,30多名党员干部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共100多万字,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党性认识。我局开展“先教”活动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好评。

五、完善提高,整体推进,促进机关基层工作上水平

(一)抓规范化建设。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坚持向基层倾斜,投资50多万元更新微机设施,改善基层办税条件。对农村所按照“六有”要求,先后投资30余万元进行了改造,并规范制作了19项公开内容,投资10余万元购置和更换了三部车辆,解决基层交通工具问题。筹划胜芳分局办公楼建设,协调资金、选址、购地以及图纸设计等环节,确保办公楼如期建设。对机关办公楼内外环境进行了装饰修缮,整修了楼梯,在楼道各显著位置悬挂廉洁勤政的警示牌,将乒乓球室和台球室整饰一新,购置了十几种健身器材,硬化了住宅小区路面,干部职工及家属有了健身娱乐场所,营造了一个整洁、美观、健康、和谐、积极、进取的机关整体环境。

(二)解决群众关心问题。由于近几年的基建等因素,形成我局欠账较多,资金紧张的状况。我们从年初就与省市局及地方政府多次协调,到目前已争取到了300多万元的资金,在保证正常办公经费和干部待遇的前提下,厉行节俭,压缩开支,拿出260万元的大部分资金清还各类欠账,每季按时缴纳医疗保险,解决好干部职工取暖费问题,又适当提高了住房公积金比例,并拿出四万多元为干部职工及后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使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合力,大家工作起来心气儿顺了,积极性高了。

税费管理范文第4篇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档案的管理应该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下,由各级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领导,实行分级管理,同时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各级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形成农村税费改革档案的有关单位应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凡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向有关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或拒绝归档。凡不按规定造成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档案丢失、损失或不按规定归档,造成档案损失者,或失密者,要依法严肃查处。

农村税费改革档案的管理要求做到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整理规范、管理科学。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文件材料,尤其是其中的分析测算数据字迹材料五花八门,出现了圆珠笔、铅笔、红墨水等字迹,严重影响了税改档案的寿命。因此,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应对档案制成材料提出要求,使其符合档案科学管理的有关要求。在形成档案材料时只能使用碳素或兰黑墨水,用印统一使用红色印泥,归档文件应为原件或原件复印件,禁止使用传真件。纸张只能使用16K和A4,档案的装具使用无酸档案盒,以确保税改试点档案的质量。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档案的整理要符合国家档案整理的有关规定。税改试点档案主要涉及各级党委、政府有关税改试点的方针、政策,税改试点的方案、措施,基础测算、分析数据,税改宣传、培训的会议,调研、、资金安排等方面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以纸质载体的文书档案为主,因此在税改试点归档文件(农村税改征管业务档案、其他载体的档案除外)的整理方法上,应严格按《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要求来进行,但对于村委会保管的税改试点档案,则应在保证齐全、完整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在整理方法上不宜做统一要求。

村委会形成的税改基础测算数据,在保证原件上报的前提下,可将复制件连同税改产生的其他的归档文件,并入本村的其他文件材料一起保管。乡(镇)形成的税改试点档案,在单独进行分类整理后,纳入乡(镇)财政所形成的文件材料一起保管,但为保持和反映税改试点专项工作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上架时排列在财政所当年文书档案之后、下年度文书档案之前存放。这部分档案待在乡(镇)保存满十年后,与其他文件材料一起按有关规定向档案馆移交。乡镇以上各级农村税改领导机构形成的文件材料,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分类、整理,单独作为一个全宗保管。在税改试点工作总结验收后、税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撤销前,连同各乡镇报送的税改试点档案原件及各门类各种载体税改档案一并向所在地档案馆移交。

农户纳税税额情况登记,在各乡镇地税分局录入后,由县地税局统一汇集拷贝一式两份连同“农户纳税税额情况登记表”原件一起报送县税改办公室,随其它税改档案一并保管、移交。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档案在移交进馆之后,处于相对静止、不变状态,但由于农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其自然状况和基本状况难免会发生一定变化,相应的纳税情况也随之发生变更。在农户纳税情况发生变化时,作为农业税额审查和征收机关,应由县地税部门定期(半年或一年)将辖区内农户纳税变更情况书面报知档案馆,以保持税改试点档案的真实、有效。

税费管理范文第5篇

省、市、县级财政安排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农业税按税费改革后的政策由县乡财政安排用于税费改革的资金,以及税费改革后属于村级组织的农业税附加收入。

二、农村税费改革资金管理原则

(一)分级管理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资金的安排、分配和使用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级财政负责转移支付制度的确定及资金的安排和分配,县乡财政负责税费改革资金的收支预算安排、执行和决算。

(二)专款专用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资金必须按照省确定的补助级次和具体的补助项目落实到乡村,县乡政府不得截留挪用。

(三)动态管理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资金支出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年初各县(市)区根据上年数据调整、核定本年支出。

(四)公开透明原则

优抚补助资金(含村级支出中的困难户、分散供养“五保户”)发放要在村级进行公示,张榜公布,实行“阳光”发放,做到公正合理,接受群众监督。

五)个人补助优先拨付原则

在农村税费改革资金拨付方面,要优先拨付对个人的补助支出,然后再拨付其他支出。

三、农村税费改革资金使用范围、标准

(一)乡村两级办学支出

范围: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采暖费、大型修缮费、民办教师工资补助。

标准:公用经费(含采暖费和大型修缮费),初中年生均230元(扣除学杂费收入为130元),小学年生均170元(扣除学杂费收入为110元);民办教师工资补助,每人每月350元。

(二)乡级道路修建支出

范围:乡级道路、乡级道路隧道、乡级道路桥梁的修建支出。

标准:乡级道路为当量道路里程年补助7635元,乡级道路隧道为每米年补助70元,乡级道路桥梁为每米年补助124元。

(三)农村优抚支出

范围和标准:一是农村义务兵家属补助、农村“三属”优待金,按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补助;二是在乡“三红”人员、在乡革命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优待金,按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补助;

三是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部分定期定量补助为每人年120元;四是农村“三属”、在乡三等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退伍军人医疗补助为每人年300元;五是乡镇拥军优属活动经费为每个乡镇年5000元。

(四)农村计划生育支出

范围和标准:一是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补助为年120元;二是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及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为已婚育龄妇女每人年补助8元;三是计划生育活动经费为已婚育龄妇女每人年补助6元;四是村计划生育中心户长按每村2人核定,每人年补助400元。

(五)村级三项补助支出

范围和标准:一是村干部报酬,村干部人数按大村(村人口为1500人以上)5人、小村(村人口小于1500人)3人核定,每个村干部的报酬不超过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二是村办公经费,小村每村每年6500元(其中:报刊订阅费每年1000元),大村每村每年8000元(其中:报刊订阅费每年1500元);三是集中供养“五保户”为每人每年2000元,分散供养“五保户”为每人每年1300元;困难户为每人每年270元。

四、农村税费改革资金拨付程序

把农村税费改革资金分成三部分进行管理:集中支付,直接支付,专户支付。

(一)财政集中支付

乡村两级办学支出:由县(市)区财政统一管理,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根据上年度农村中小学生人数、民办教师人数核定各乡镇乡村两级办学支出,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农村中小学校在县(市)区财政结算中心开设的专户中集中核算,或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农村中小学校按规定用途使用。

乡级道路修建支出:由县(市)区财政统一管理,根据当地政府审定后的本年度乡级公路修建的项目计划和资金补助计划安排乡级公路修建资金支出预算,按工程项目预算、工程进度从财政专户中向项目管理单位专户中拨付资金。

节育补助及并发症补助(含计划生育活动经费):由县(市)区财政统一管理,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乡财、县管、乡用,实行县级报帐制管理。

(二)财政直接支付

计划生育支出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由乡计生部门根据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确定补助对象,报县(市)区计生局审批;村计生中心户长补助:由村提供名单,报乡计生部门审核,县(市)区计生局审批。

乡村优抚支出中的农村义务兵家属补助、农村三属优待金,农村在乡“三红”、在乡革命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优待金,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定期定量补助,农村“三属”、在乡“三红”、在乡革命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医疗补助;村级支出中的村困难户、分散供养“五保户”、集中供养“五保户”补助:实行个人申请,村委会初审,报乡镇民政办审核,县(市)区民政局审批。

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民政、计生部门审批的名单按补助标准核定各乡镇所属人员补助资金,从财政专户中拨付给乡镇在当地信用社开设的专户,补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办理相关手续领取资金。其中:集中供养“五保户”补助资金由县(市)区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供养单位。

(三)财政专户支付

乡村优抚支出中的乡镇拥军优属活动经费;村级支出中的村干部报酬、村管理费:由县(市)区财政部门将上述转移支付资金和农业税附加收入直接拨付到乡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专户,按规定的用途使用。

五、建立农村税费改革资金预算编制制度

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按不低于省财政确定的配套数额和具体支出项目,在年初预算中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确保配套资金足额落实,不留缺口。县级财政要按农村税费改革资金的收入范围和来源编制收入预算,按乡级四项事业支出的项目和标准编制乡级四项事业支出预算,按村级组织的收支情况计算和编制对各村的村级补助支出预算,上报市级财政部门和税改办。

六、建立农村税费改革资金月报、决算编报制度

县级财政部门应将上级补助、本级配套的税费改革资金安排使用情况,上报市级财政部门和税改办。县级财政要按农村税费改革资金的收入及支出使用情况在财政总决算中编报农村税费改革资金收支决算,与财政总决算一同上报市级财政部门和税改办。

税费管理范文第6篇

一、农村税费改革资料档案的特点

农村税费改革资料档案,就是指农村税费改革从实施前的准备、组织实施、新的农业税收征收到税改完善,整个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表册、照片、音像等资料。它是农村税费改革全过程的真实写照,是新的农业税收征收的主要依据,也是今后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具有其独特的显著特点。

一是资料来源广、数量大。不仅有来自上级的文件、批复、领导讲话材料、简报,还有来自国土、交通等部门基本建设、公益事业占用计税土地的材料,本级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各个阶段形成的材料,以及下级上报的文件、方案、请示、表册等资料,资料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给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

二是资料保管条件差。由于各地农村税费改革机构一般为临时性机构,资料保管的硬件设备大部分地方没有配备,影响了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一些表册数据未能及时建立电子册籍,影响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效率。

三是资料变动性大。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尚处在试点阶段,许多问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解决,在不断进行完善,各项数据在不断进行修正。

四是资料保管人员业务不熟。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人员来自各个相关部门,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即使配备了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因不熟悉档案管理业务,未能及时对资料进行分类保管,没有起到收集管理档案的作用,达不到为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提供及时、标准、规范服务的要求。

五是资料的综合利用较多。农村税费改革涉及内容较广,领导决策需要参考的资料较多,需要提供多方面的材料。

二、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资料收集管理的措施,

一是提高对农村税费改革资料收集管理的认识。对农村税费改革资料收集管理工作,各级领导和税收工作人员要引起高度重视,将资料的收集管理纳入税改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

二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级税改机构要针对税改的特点,制定税改资料收集管理的有关规定,抽调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层层把关,落到实处。

三是提高资料管理的科学化。在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纸质资料的收集管理的同时,应当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各种信息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电子册籍和电子档案,提高对农村税费改革资料的利用效率。

税费管理范文第7篇

自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开展以省为单位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后,至今已有20多个省和直辖市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7月1日广东省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据统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推开之后,广东农民年负担由税改前的55亿多元减为目前的9亿元,年减负总额达46亿多元;人均年负担税费由106.93元降为17.4元,减负率达83.73%,居全国最高。

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具体表现为乡(镇)、村、农民的财务关系。税费改革后,农村财务管理的主体也由过去的村或乡镇经管站转变为基层财政和农村会计核算中心,村级财务收支范围逐渐减少,财务管理的重心也由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监督和收支并重。强调农村财务管理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村级财务会计制作为农村税费整体配套改革的生理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节约财务管理成本,而且是“建国以来时期沿袭下来的财务管理体制的突破,保证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高度集中,缺乏相互监督制约的弊端”。同时,以民主理财作为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

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如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导致上访增加、财务收支矛盾突出、村级债务难以消化甚至反弹、相关部门及财务部门的职能转换和性质不明确、集体经济薄弱等。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要求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甚至将财务纳入乡管理和全面实行财务公开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对资本运营相关指标的考核与评价,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财务透明度不够,现象逐渐增多,村级集体资产流严重,负债过高,出现了农民收入停滞,甚至因负债过高,又重新步入贫困,严重地抑制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广东省来看,2001年广东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额达4661亿元,占全国的18.5%,居第一位,其中85.6%的资产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618.7亿元,集体有收入的行政村占了92.9%,无收入的行政村总数的84.6%。财务管理作为农村经营与服务的核心,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所以,建立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外,农村财务管理都体现为合作社的财务管理,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调整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财务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农村集体财产、集体资金的按理,而是重点考虑资金的投放与投资项目所需资金的筹集和风险管理。国外现有文献有的从农业合作社的资本形式探讨农村财务管理,以及从合作社的税务负担与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有的从某一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费用与收益进行分析,以及从合作社合并时的合并报表各因素进行分析。与我国不同,发达国家的农村财务管理已经没有了发展中国家农村财务管理低层次、混乱、目的性不强的缺点,它们的财务管理目的明确,管理具体,且多以融资与投资为管理对象。因此,运用当前最流行的金融工具,尽量提高合作社的融资、投资效率,是国农村财务管理的实践特点,也是发展中国家农村财务管理的方向,它对建立我国创新性管理模式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的特征

1、社会性。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单纯是农民减负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三者利益分配协调问题、土地问题、税制体系的构建问题、财政体制问题、农村债务化解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投向问题等等。

2、民主性。税费改革与财务管理的创新必然体现民主性,因为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就是要理顺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如目前实行的村民诈治和民主理财,就是民主性的具体体现。

3、复杂性。由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具有社区性、封闭性、合作性、股份性、多样性、民主性的特征,使得农村财务管理更具复杂性,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原有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财务关系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需要将农村税费改革与财务管理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4、长效性。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国策,要巩固改革的成果就必须建立农村税费改革的长效机制,其中有效监控、债务化解、科学理财、理顺关系等都是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

(二)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内容

1、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是一切改革与的源泉,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外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农产品销售额增加或减少给农民带来收益的增减,农村各业因扩大生产规模而增加资金筹集或因销售额下降、产品卖不出去而占用更多资金,资金周转不灵。又如资源环境尤其是土地资源,土地作为主要劳动资料,其地理位置、肥活程度、土壤结构等都直接影响到对农业的投入,以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使得农产品交易更加便捷等等。因此农村财务管理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树立新型理财观念,如财务资源观念、人本化理财观念,信息化理财观念、知识化理财观念等。如目前农村资产经营中出现的资本、土地、人力、智力等资源的重新组合,实行民主理财、电子政务、财务信息网络化、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都是创新性财务管理的具体表现。

2、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体制改革是创新的基础,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各地区纷纷从体制上入手,彻底理顺关系,其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健全一个新的运行体制,形成一种新的机制,为农村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奠定稳固的、规范的财务制度基础。如目前各省推行的“村账镇管”、财务双代管、会计电算化、会计集中核算和财务人员选聘制等,都是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

3、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现阶段农村财务制度主要包括财务计划管理制度、开支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人员管理制度、财务监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其中收益分配制度是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点,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随着农民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而且还包括经营收入、管理收入、资产收入和权益收入等等;在财务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财务管理的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加以妥善解决。

4、组织的创新。财务管理组织创新,包括组织体系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创新性农村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应是在乡镇一级建立两个中心,即农村财务管理中心或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和会计结算中心。前者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其执行情况,指导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监督财务公开的落实情况,协调县、乡、村的财务关系等;后者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助乡(镇)、村做好财会人员的选聘和会计核算。两者职责明确,互相配合。

5、技术与服务的创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财务管理技术与服务手段的创新,这就要求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研发财务动态管理软件,建立网络运行系统,实现财务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

6、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创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指导思想必须通过创新的方法才能实现。创新的农村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应包括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监督与检查、财务分析与评价、财务预警、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等。尤其是发达地区农村更要建立财务监督与评价体系,并通过其规范运行,降低管理成本,从制度上防止管理混乱、滋生腐败现象的发生。

7、财务监督体系的创新。通过建立多层监管体系,对农村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具体包括:第一,加强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坚持财务公开,确保财务管理规范运行;第二,强化会计监督,推行会计委托制,通过多种形式公开招聘财会人员;第三,发挥下令监督的职能作用,具体可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代表政府对农村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定期的轮审;第四,对重大事项的审计评估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来进行。

三、建立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新的财务管理必须围绕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来开展。创新的目的是要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财务管理的创新必须围绕着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必须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为出发点,针对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资产管理观念,注重价值形态的管理,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等方面入手,在保值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增值,不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二)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而农村财力管理直接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尤其是在收益分配方面。所以,必须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约束下农村中的各项事务。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保证农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经营、依法理财,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国家、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三)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长期以来,经济发的不平衡性与西部地区,城市近郊与山区贫困地区,同一省份的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之间等,其资源优势差距较大。因此,农村财务管理的创新必须因地制宜,在统一政策、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也可以几种模式相结合,灵活运用,不能不顾实际情况“一刀切”。

税费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资源税;费改税;征税范围;征税标准;宏观控制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资源税费的现状

(一)宏观现状

据统计局的:从1994年全国资源税收占税收总收入比率0.9%到2006年的0.55%,这个数据显示,资源税税额比率过小,没有上升却有下降的趋势。再从具体金额来看,我国2006年缴入国库的资源税是207.26亿元,不足当年税收收入37636亿元的1%。这种比例的失调,是遵循《资源税暂行条例》以矿产品产量或销量为计税基数,进行从量定额征收的体现。

(二)企业现状

我集团公司实行的是1994年2月颁布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实行的资源税是以(原选煤入洗量+原选煤销量+自用煤)*3.2元/吨的标准进行计提并缴纳的。像我集团公司类似的许多大中型煤炭企业,税负的种类都很多,2011年2月又新增了地方教育附加,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2%进行征收,税种合计约二十种。据《2007年全国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有关数据显示,新增的税费总额已占据煤炭总收入的1/3。由于一些税费的重复征收,煤炭行业的增值税也高出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因此,不能仅以产量或销售量为计税基础,这样不仅不能正确显示出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企业的深刻影响,而且会造成企业盲目追求产量最大化,忽略一些最基本的安全问题,事故频频发生,对企业、对员工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影响。从九十年代煤炭的繁荣市场到现在市场的不景气,我集团公司人均收入未见明显上扬趋势,但企业利税却是当地的头等大户,年均利税上亿之多,而且逐年呈上升势头。

二、目前资源税费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从量定额征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

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占主体的社会,价格的高低主要由市场这个因素来决定,而《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资源税按产量或销售量征收,这种从量征收的计税方式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只能成为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资源税的征收额度没有起到有效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不能有效地体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原则。

(二)没有体现出资源所有权的有偿使用和等价交换原则

我国虽然目前对资源的有偿使用方面出台了一些新方法、新政策,来保护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在征收矿产资源税的同时,虽然也同步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但从近几年来看,它的征收,体现出管理部门职能重叠,税费倒挂等一系列问题,根本不能充分体现资源所有权的有偿使用和等价交换的原则。

三、解决资源税费管理问题的对策及方法

(一)提高征收资源税费的水平

1)规定合理的资源税税率,规范征收尺度,适当提高计提标准。

首先,提高税率。现在原煤征收资源税的定额税率最低的只有0.3元/吨,虽然各地方政府将其税额有所提高,但其上限极值也只有5元/吨,对资源的保护、调节作用有限,不能改变目前资源税税负过低的现状。

其次,采用定额税加比例税的复合计税。在征收定额税的同时,再加征一道比例税率的税收,就能使计税基数随价格上升而增大,这样提高综合税率,其调节作用就会很明显。

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生态补偿等责任机制。强制企业在开采过程中,承担环境成本、生态修复成本和弃置费用等。但这一过程,伴随一开始从几乎无偿使用到现在的有偿定额使用,这个变化会涉及到许多利益,需要多方面的合理调整。不能由于资源税成本调增,售价上升,就把压力层层传递,最终导致加大了消费者的支出。

(二)扩大征收范围

现行税目,有些是针对矿区开采后恢复生态环境的,比如,环境治理保证金,可持续发展基金等。它们都是应对矿区开采过程中或矿区废弃后,如何恢复生态环境的问题。国家应该把凡触及环境及资源的一系列开发,均纳入征收对象,在开采备案批准期初,就设立高门槛准入制度,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让开采企业有效开采,极少浪费,强化环保意识,从而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有效保护。这对于周边环境乃至全国的生态都是很有必要的。前几年不少发生在露天开采区的洪灾伤亡惨剧,以及开采产生的矿碴阻碍泄洪通道等生态现象,就足以警示人们,资源的开采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十分紧迫。

(三)以资源储量为主要计税基数

改革计征方法。把过去以产量和销量计征调整为以储量作为主要计税依据,在这种税收制度下,生产煤炭的企业以井田的资源储量来缴纳资源税,开采石油的企业以油田探明的储量来缴纳资源税,迫使企业在开采初期,先根据储量缴纳一定的资源税,而不是等开采出矿产品后再缴纳,这其中有效地鞭策企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开采方法,99%的开发、利用,不要浪费。这样会避免企业在按储量缴纳了资源税后不足量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导致税款的流失。这样实施,开采企业就会着重考虑提高开采回采率、利用率,减少损失。不会发生在占用了一定数量的矿产资源储量后,就为所欲为,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只以自己利益为主导,利令智昏,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利于保护资源。不能使资源税政策改革充分体现出保护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同时,对资源税也可采用为以矿产资源的储量作为主要计税依据的复合征税法。采用复合计税的方法征收,就是以产量或销量为基数,再综合考虑回采率、资源利用率等作为幅度指标,这样就将资源税与矿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回采率、利用率等项指标直接挂起钩来,从而促使开采企业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效率,有效遏制矿产资源被滥采滥挖。

参考文献:

[1]高兵,王丽艳.矿产资源的税费制度初探.资源与产业,2006,3.

[2]牛克洪,兰君,魏振宽.纵谈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新趋势,煤炭经济研究,2006,11:16-18.

税费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税费改革县乡财政公共产品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从开始在安徽省试点算起,己历时3年,试点范围已从局部向全国铺开。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缓和农村矛盾、稳定农村、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从安徽的试点看,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第一,通过取消三提五统、各种杂费,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义务工,提高税率,建立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为主体的农村税制。第二,农村税费改革造成的县乡财政资金不足,通过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填补地方财政缺口。第三,村内兴办各种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要的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很明显,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调整税率,取消村提留、乡统筹来规范政府行为,理顺农村公益事业的决策机制,堵住基层政府向农民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口子”。

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制度总体上的合理性、务实性、易懂性以及操作上的简便性,已达到了减轻农民负担,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大部份试点地区农民负担的绝对额较改革前下降了30%~50%,有的地方高达60%.但是,由于与农村税费改革相联系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如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基层政府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与省级以上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等政策改革与调整未能及时跟进,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难以弥补县乡财政因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财政资金缺口,造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的进一步运转困难。一般地说,在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基层政府要么少提供公共产品,要么将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转嫁给农民承担。结果是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堵住了基层政府向农民增加负担的渠道,但地方政府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也只有暂时牺牲农民的利益,即减少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相对困难,加之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明显制约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是在1994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内进行的。其深层次目标是希望通过控制资金来源,推动基层政府改革,达到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规范政府行为的目的。由此可见,农村税费改革内含着双重目标,既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又要改革基层政府机构,而这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目前,我国财政划分模式向上级政府集中的制度逻辑的现实反映是各省财政向中央集中,各地财政向省政府集中,而事权划分脱离于财权划分,基层政府承担了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事权,财权划分模式与事权划分模式的不对称成为基层政府财政困难的体制性诱因。农村税费改革后,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农业税的税率而增加的财政收入难以弥补改革前制度外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且资金缺口较大,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农村地方政府而言,其基本职能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地方公共产品,包括维持农村社会治安,制定城镇发展规划,进行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要求农村地方政府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然而,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滞后于省级以上政府机构改革,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行政职能转变缓慢,经济管理色彩依旧较浓,习惯于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农村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依旧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模式,除党、政、人大和政协四套班子外,还有“七所八站”和一些常设的办公机构行使经济管理职能,且干部人事制度不规范,各部门片面地强调上下对口,盲目增加机构与人员,乡镇机构膨胀,“吃饭财政”挤占了大量的公共经济资源。因此,如果县乡行政体制不改,机构、人员不精简,希望通过控制资金来源,推动基层政府改革,达到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层次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农村税费改革的这一深层次目标的实现涉及到个人利益的调整,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在一定的财政收入规模约束条件下,“吃饭财政”现状不解决,势必导致县乡政府“越位”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的抑制,而财政“缺位”现象也会更加严重,其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应有的财政支出规模也必然让位于吃饭财政,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匮乏状况很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农业税制本身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

建国后,我国农业税一直采取轻税政策,农业税的征税对象是农业收入,但计税依据是常年产量,这使农业税收入与农业收入增长严重脱节,无法同步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在取消各种收费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税率,却忽视了农民负担累退性,一方面,造成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家庭的负担加重,而这一部分农民往往又是农村的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能力较弱,而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高收入群体虽然具有较强的税收承受能力,但新税制对其影响却很小;另一方面,新的农业税率忽视了根据纳税能力征税的原则,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经济的地区的税收将会大幅度地降低,使财政缺口加大。新税制实施的结果是县乡财政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县乡财政的进一步困难,而这些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量又是最大的,供给任务相当繁重。

至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乡差距过大、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因素,这一制约因素的消除涉及到缩小差距和加快发展两个方面。缩小差距要求国家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产品,而加快发展要求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述目标的实现必然是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前提条件的,是以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为基础保证的。农村税费改革所形成的新的税制直接影响到县乡财政收入。在没有富裕财政收入的条件下,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是不现实的,缺乏经济基础支撑。虽然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相应地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将几百亿的转移支付分摊到广大的农村地区是难以缓解基层政府财政拮据的局面,难以改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三、“一事一议”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存在着不够合理和操作上的困难

从公共分配理论看,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只要向政府缴纳税收后,政府就有义务向纳税人提供公共产品,而无需再缴费。只有在政府为某些特殊群体提供特定服务时,才能额外收费。税费改革前,乡统筹和村提留是农民向政府缴纳农业税后,再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的费用,理应得到特殊的额外服务,然而客观事实是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土地相对应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存在了,村民委员会名义上为自治组织,实际上也成了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乡统筹与村提留本是属于政府的社会公共费用,应由国家财政支出负担。税费改革后,乡统筹与村提留改为农业税附加,这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同时,农村公共产品采取“一事一议”的制度设计也是值得商议的。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改造、有线电视网络等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范畴,其受益主体是区域内农民,按公平原则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应由受益主体承担。从理论上讲,在农民向国家上缴了农业税和农业附加税后,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应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加以解决,而不能再向农民伸手,供给量的多少是由地方的财政收入决定的。“一事一议”制度的本质维持了历史形成的城市与农村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即农村公共产品仍然由农民自己承担。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被家庭经济组织所替代。这一变化意味着同一公共产品对同一地域的农民家庭单位却因不同的土地承包数量、人口等因素而具有不同的收益,这决定了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过程中,公众意愿整合的难度和复杂性。农民家庭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如何表达,谁来整合不同家庭的意愿都是“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由农民自己决策显然是不现实的。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如果继续由基层政府替农民决策,那么“一事一议”将有可能演变成基层政府向农民集资摊派的政策依据,在基层政府财政越位的内在冲动没有彻底得到有效抑制的情况下,将会助长各级政府设立新的各种政绩工程,从而重新加重农民负担,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陶然,刘明兴。农民负担、政府管制与财政体制改革[J].经济研究,2003,(04)。

3.贾康。完善财政体制寻求基层财政解困治本之策[J].现代财经,2002,(01)。

4.贾康,赵全厚。减负之后:农村税费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研究报告,2001,(18)。

5.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1997,(06)。

6.樊明勇,杜莉。公共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J].改革,1996,(05)。

税费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税费改革;财政法治;农业税法;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正文】

从2000年起,安徽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一年多来的试点实践表明,农村税费改革,既是农村中财政分配关系的重大调整,也提出了财政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的新课题。为此,本文拟首先分析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实际效果,进而分析农村税费改革提出的几个财政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并就此提出作者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初步效果

2000年从安徽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是新旧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首先,从经济方面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改革,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推动力。但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并无较大的实质性提高,因此,联产承包制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大体上全部得以释放,农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程度大大降低。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进入了比较冷静的调整和十分激烈的竞争时期。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这种状况,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十分缓慢。例如,安徽省从1997年起,在农民人均收入已接近2000元的情况下,连续三年提出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的目标,但均未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又直接制约着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城乡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二元化,农业劳动比较效益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这固然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充实了有生力量,但由于青壮年农民是农业发展最可宝贵力量,他们的大量离乡,不能不使农业发展的长期经验积累和农业生产力的实质性提高受到重大影响。由此可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

其次,从政治方面看,自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先后经历了取消、撤区并乡、建立和完备村民委员会制度等多项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从总体上看,这些改革扩大了基层民主,推动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但在相当一些地方,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远未配套,加之没有完全按照法律规定和中央的指示执行,结果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乡镇机构人员众多,相当一部分不属于财政供给范围,完全靠增加农民负担来供养。二是一些基层干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领导方式转变的要求,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负担问题上农民意见较大,在安徽和其他地方,都出现过农民大规模上访的事件,有些地方农村基层干群关系紧张。三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条条主管部门为了显示政绩,热衷于各种检查、达标和评比活动,如要求乡镇派出所办公用房必须达到若干平方米,或乡镇企业资产与销售额必须达到一定指标等等。在没有财力保证的情况下,只有靠增加农民负担来完成这些任务。屡禁不止的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之风,对不甚了解法律和政策的农民来说,危害尤烈。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农村干群之间的紧张关系。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主观上也不希望增加农民负担,但对于上面交办的各项工作,却不得不努力完成。所有这些都表明,对农村的财政分配关系进行系统的改革,从源头上遏制农民负担加重的趋势,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安定和基层政权的建设。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实体内容可归纳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项调整和一项改革。三个取消是取消乡统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政府性基金和集资(不含水费、电费等市场化收费的生产服务性收费),取消屠宰税。其中前两项改革前主要用于农村各项事业开支,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取消后统由财政供给。屠宰税过去实际上按人头收取,并不按实际是否有牲畜和是否屠宰,所以予以取消。一个逐步取消是逐步取消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过去两工每年约30个,主要用于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或公益性工程。考虑到尚有一些在建工程,故将分三年逐步取消,以后小型公益性工程将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自主决定。两项调整一是适当调整农业税税率,从过去实际负担的土地常产的约3%调高到不超过7%,实际上是把一部分过去不规范的乡村征收改为按税收征管办法征收,以弥补财政对农村事业方面的支出。另一项调整是调整农业特产税,主要内容是不再实行生产和流通环节重复征税,并适当调整税率。一项改革是改革村提留的征收和使用办法,将过去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改为农业税附加来征收,并且不超过农业税的20%,过去的公积金则改为由村民一事一议自主决定。

安徽农村经过2000年一年的改革,收到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一是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测算,不考虑集资因素,2000年农民负担比上年减轻达20%以上。①二是农业分配关系比过去规范了,尤其是征管环节较过去统一和规范了。三是通过推行一事一议,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四是推动了基层政府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财政、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五是改善了农村的干群关系。②但是,税费改革的初步进行,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一是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过去主要靠乡和村的三提五统作为经费来源,改革之后如何从财政支出方面予以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定性、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二是干部供养与机构改革方面,由于历史形成的机构和人员包袱沉重,在税费改革之后,有些乡镇基层政权运作发生了经济保障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乡镇的经济改革和人员精简比中央和省一级难度大得多,不象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可以把相当一部分精简人员安排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带薪读研究生。如何安排好乡镇机构的分流人员,是一个对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课题。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由于公积金改为一事一议,而村的规模比较小,通过这种方式,很难为一些农田水利工程筹集资金。③四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公益金改为农业税附加,今后财政对这方面的支出保障机制也有待于完善。目前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仍在进一步深入推进,期待着通过逐步探索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二、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与公民之间基本财产关系的法律定位

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之一,是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增加了农民负担,引起干群关系紧张。即使在城镇,三乱现象也一度成为公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现行宪法和法律在国家与公民尤其是农民的财产关系问题上,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国现行《宪法》中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财产关系的规定比较简单,仅在关于国家基本制度的第一章总纲的第十三条中规定,国家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而在规定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第二章中,并未规定公民享有私人财产所有权或财产权,仅在第五十六条规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哪些国家机关有权向公民和农民征集收入,其形式、程序和条件如何,对违法的征集如何处罚和救济,本来应当是我国宪法和财政基本法的重要内容,但直到目前,我国现行立法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意味着,对国家机关来说,并不存在任何对其征集行为的法律约束。

我国宪法中对国家与公民之间财产关系规定的简单化,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其盈亏都由财政享受或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有企业,因此国家与公民个人的财政关系问题,并没有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同时,除财政手段外,国家还可通过计划价格调整等来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关系变化对公民个人的影响不太直接和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大量增加,不断推出的各项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改革措施,使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个人财产的依赖程度更高,凸显了私有财产在现阶段的中国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个人所得税的普遍缴纳和种种收费的盛行,也使得公民个人与国家的财政关系显性化。再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将长期存在。个人拥有大量生产资料早已不再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但不大可能对个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采取社会主义改造措施,而且政府仍将会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中,法律对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财政关系如何规定,对这一部分生产资料能否得到有效利用至关重要。在法律地位不明确或有风险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难以有重大的进展。最后,从国际背景来看,对我国境内的涉外企业而言,它们与国家之间的财政关系是直接而明显的。随着外资的不断涌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类企业自然会提出明确国家与居民财政关系的要求。从上述这些变化来看,我国宪法中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一般财产关系的规定已经不能反映今天的现实,需要充实和完善。一是应当取消宪法中对私有财产保护的种种限制词,并按照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承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基本权利性质;二是要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非依宪法或法律的明文规定,不得以国家名义或行使国家权力向公民直接或变相地征集收入,也不得非法增加公民的财产负担和义务,违反者除须承担财产责任外,不得再担任公职;三是明确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税收,一切规费和使用费的征收以及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借贷,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法学界出现了一些介绍和研究税收法定原则的文献,对促进财政法学研究的深入和我国财政法制尤其是税收法制的完备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我国确立财政法治原则可能更为必要。税收法定,只涉及政府以税收形式征集收入,基本不涉及财政支出。在我国,财政预算收入和各种非税形式的预算外收入数量上大体相当,显然,税收法定原则对这部分收入的征集至少在形式上难以适用。同时,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相比,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因此,在修订宪法的同时,制定我国的《财政基本法》,确立财政法治原则,可能是完备财政法治、尤其是保证农村税费改革成功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农民能够抵制各种不合理负担,并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获得应有权益的根本保障。财政法治,应当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题中应有之意。财政法治原则,主要包括财政职权法定、收支形式法定、收支程序法定、收支主体法定和财政责任法定五个方面的内容,限于篇幅,对此只能另文探讨了。

三、农业税法的制定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税条例》,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8年6月3日颁布和实施的。自那时以来,农村经历了化、“”、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和乡镇企业大发展等诸多变化,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该条例已经明显不能适应今天的情况。例如,该《条例》规定农业税以实物缴纳为主,纳税人有运送义务,而早在1985年,大部分地方就已按财政部的通知改为主要折征代金。此外,条例中一些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中事物的词汇,如人民委员会、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农民等,也已不复存在。同时,我国已经制定了《农业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这些因素,使得《农业税条例》在已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情况下,应当由新的农业税法来取代,尽管条例中的某些内容还值得在完善的基础上予以保留。

在农业税的征收实践中,目前主要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行政性文件起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对本地的农业税税率,在上一级政府确定的平均税率幅度内,享有相当大的决策权。在农村税费改革的进程中,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不仅要着眼于农民的负担确定为多少才合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使农民负担的形式和形成机制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农业税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形式。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发展极不平衡,在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均耕地面积、气候条件等方面差别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制定一部规定十分细致的统一农业税法,将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经过农村税费改革的探索,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就农业税的一般原则和主要规则制定一部统一的农业税法,还是可能的。例如,多年来实行的逐级确定不同地区有差别的平均税率制度,就较好地保持了统一性和照顾不同地区的差别,可以在农业税法中予以完备。再如,各地农业税的适用税率,是由各级政府在上一级政府确定的平均税率幅度内确定,今后应当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在确定本地农业税的适用税率时,应当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或备案。总之,制定一部比较完备的农业税法,应当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目前的税费改革试点,依据的是党委和政府的行政性文件,在制定程序的民主性、透明度、权威性和法律上的可执行性方面,都不能与法律相提并论。在试点阶段这样做,便于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一旦条件比较成熟,应当及时将改革的成果以农业税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备问题

近年来,收入分配差别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城乡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已是大家一致认同的不争事实。安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之后,农民的负担虽然减轻了,但农村发展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由于乡镇和村两级收入大幅度减少,农村的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项事业受到一定的影响。公益金和管理费改为农业税附加之后,对农村公益事业的财政支出还没有形成有保障的稳定机制。公积金改为村民一事一议,受到村规模较小的限制,实际上很难筹集到足够资金进行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些乡镇由于收入大幅度减少,甚至连人员工资都难以保证,以至乡镇干部不得不轮流外出打工。这些情况表明,在进行税费改革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支出机制,来保障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农村基层政权,否则税费改革就难以获得成功。

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政支付,首先应当从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出发。不难注意到,我国农村地区乡镇财政和村一级财力的极度贫乏,与城市财政预算内外支出的宽裕,是同时并存的。近几年,城市的公检法三机关大都兴建了新的办公楼;各级各类国家机关配备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在严格管理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更新换代。尽管我们不反对城市里较高级别的干部门可以有较好的较方便的工作条件,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农村干部在更为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因此应当在对他们的财政保障上更为有力。农业和农村对国家的财政贡献的确在不断下降,④农业税的实际负担水平也一直在下降。⑤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政策上的原因。同时,城市里的国有资产,按照宪法的规定,是全民所有的财产,全体农民有权利享受使用这些资产所带来的收益。长期以来,国家虽然对农业进行了投入,农民也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着国家提供给全体公民的国防、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但计划经济时代,农业对我国工业发展的积累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一致公认的。相比之下,国家财政对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所提供的财力支持是不够的。可见,无论是按照能力标准还是按照受益标准,目前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与公平原则的要求都有相当的距离。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小平同志多年前就提出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在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村仍缺乏最起码的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应当把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作为当务之急。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已开始了有益的尝试。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现行分税制体制中还保留着许多旧体制下的不合理因素,基本上没有改变原有的不尽公平的地区间财力分配格局。在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方面,今后应在完善现行财政体制的过程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现行的核定各省、市、自治区的标准支出办法之中,提高农业支出所占的比例和各类涉农支出标准,由此提高农业省区的标准支出数额。二是在各省区标准收入计算和征收努力程度考核方面,充分考虑农业省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和自然条件,如交通、通讯的现状等,使之能够反映与发达工业省区的实际差距。三是改进现行的以各省区收支均衡为基准的一般转移支付计算办法,逐步引入同时兼顾各省区人均财政收入均衡的一般转移支付办法,使人均财政收入因素和各省区财政收支平衡需要的因素,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决定中共同起作用。在起步时,人均财政收入因素的比重可以比较低,以后则应逐步提高,直至超过各省区财政收支平衡因素。努力实现这一点,是保证国家统一、发展协调、农业振兴和农村繁荣的长久之计。四是除一般性转移支付之外,增加转移支付中涉农专项支出的种类和数量。尤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大中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方面的财力保障需要。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完备,不仅仅是计算方法的改进或改变,而是涉及到各种利益调整的深刻变革。为了使这种调整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形成稳定的机制,必须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并扩大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转移支付问题的审议和决策权。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基本上由国家行政机关决定。在财政体制改革初期,行政部门在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等方面多做工作,是理所应当的,但今后凡是涉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年度实施方案的决策,应当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或者由其常设机关决定。

农村税费改革给法律工作者们、尤其是财政法的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除本文论及的几个问题之外,诸如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农业税的征管体制问题、分税制的相应完善问题等,都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对几个问题的简要探讨也说明,农村税费改革,并非只是为了拉动内需的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占我国人口70%的农民的法律地位和财产权益问题,从而也关系到国家性质和发展前途问题。农村税费改革也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的成功需要全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共识。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既需要财政法律制度的保障,也必然推动财政法律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的财税制度就是以农业赋税为主要内容。目前我国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对涉农财政问题的研究,理应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只有及时把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和稳定的保障,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才有希望。

【注释】

[1]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平:《关于农村税费改革问题》,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报告选》,2000年第3期,第7-8页。

[2]参见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在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安徽日报》2000年6月8日第1版。

[3]周焱:《安徽农村税费改革调研报告》,《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第5期,第74-75页。

[4]仅就税收收入而论,农业各税在国家全部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1950年的约40%下降为1998年的约7%;详见楼继伟主编:《新中国50年财政统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72页。

上一篇:成人高中教育范文 下一篇:年度行动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