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征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3:46:03

税费征管论文

税费征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本质,纳税信息,公共属性,披露

一、企业本质

现代企业本质上是一系列合同关系的组合,借助这些合同关系,相应的利益主体都与企业存在着某种利益关系。作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多元资本共生体的企业,其经营决策必然会影响到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就不应仅对股东负责,应保证多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均衡性。

税收构成了国家和公民之间最基本的契约关系,过去是纳税人很少问为什么纳税、纳了什么税、谁纳了税等,而今“无权利不纳税”意识的觉醒,公众对纳税知情权都得不到保障的质疑越来越明显,难以释怀的“馒头税”问题就是典型的体现。企业纳税信息不仅仅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关注在使用,也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所关注的。

企业信息披露的越充分,对使用者而言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企业披露的信息不应仅局限于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应是多元利益相关者所关心和需要的信息。

企业信息范围的广泛性,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的差异性,使得规范我国企业信息披露内容时企业本质,不可能面面俱到,但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的现状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在企业披露相关企业信息时,企业纳税信息的披露是值得研究的。

二、 企业纳税信息公共属性特征

纳税是企业不可避免的事宜,企业纳税信息是企业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公共属性特征。

(一) 企业纳税信息与市场分析

建立在信息高度透明的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信息的快速获取是制度性因素之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个行业的企业经营者或投资者,都需要及时得到该区域相关行业尽可能具体的经济指标数据,用于经营分析或投资分析,以更好地调整本企业的经营决策或投资决策。税种比例和结构的变化,可反映行业在经营业务和经营范围上的调整,对企业涉税数据进一步的挖掘和提炼,能发现有利用价值的管理信息和规律,以利用其进行企业的战略调整。税种比例和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反映着目前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及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度,是国家制定调整税收制度,确定税收负担的重要依据怎么写论文。

当税种比例和结构的变化等有关数据难以获取时,不可避免地错误引导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造成市场竞争不充分或投资过度带来的无效率竞争,最终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给国家、经营者及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及损失,阻碍经济繁荣发展。

(二)企业纳税信息与税收活动监督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征税是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侵犯,因此偷逃税款是纳税人本质的、天然的心理动机。企业纳税信息披露的不足,为企业隐匿有关的纳税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提供机会,这就无疑是“保护伞”。偷逃税的存在,使同类企业或同类产品的税收成本不同,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在一个制度完善的社会里,信用就是资本,失信者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更大成本。企业纳税信息披露的不足,企业利益相关者无法依据纳税记录来衡量一个企业的信用品质。同行业之间相互了解的程度高于外界对其经营状态的了解企业本质,企业纳税记录信息的缺失必将导致守法纳税者的心理失衡,而认为采取手段偷逃税是值得的,其结果必然是激化了公众对税收制度的抵抗心理,加剧了冲突和紧张关系,不利于社会安定。

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中“人为调节”扩大优惠政策执行范围,变通政策企业有税不收、缓收等诸多怪象,不能说不可纳税信息披露无关。社会公平问题历来是影响政权稳固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政府征税不公,则征税的阻力就会很大,严重时就会引起社会矛盾乃至政权更迭。

总之,企业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缴纳税款,是履行法定义务,纳税情况等信息显然与公共利益相关,属于应公开的范围。

对企业纳税情况的公开化,宏观上看,有利于企业依据纳税状况以及税收的优惠状况,制定企业发展方向,从事实现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目标,有利于有关部门及研究学者依据企业对外披露的纳税信息开展研究,进而反思税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微观上看,有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纳税,以发挥社会公众对税收征管部门权力监督和约束,防止违法违规征税现象的发生,从而有利于保障所有纳税人权利,实现企业公平竞争,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三、企业纳税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我国除税务机关按《税收征管法》要求企业须向其提交相关纳税申报资料,可看作是税务机关强制要求企业纳税信息披露,至于企业纳税信息对外公开披露与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的信息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告及其附注方式对外披露。上述披露虽涉及企业纳税信息,但仅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交税金”项目,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 项目、“所得税”项目,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的“收到的税费返还””和“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中有所披露。

(一) 资产负债表中企业纳税信息

“应交税金”项目仅提供了到本会计期期末止企业经营活动应负担的各种应交未交税款期末余额企业本质,至于是具体是那些税种,各税种的应交未交数额,全年各税种应缴或已缴的税款总数额并未展现,且“应交税金”项目中不包括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两项税金。

企业利益相关者无法依据“应交税金”项目分析企业税种比例和结构的变化,以充分地评价企业在经营业务和经营范围上的调整,难以合理的确定企业预期。

(二) 利润表中企业纳税信息

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是按权责发生制要求确认的本会计期经营活动产生的众多价内税(营业税、消费税等)税金合计额。构成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也是多数企业负担的主要税种——增值税,由于实行价外税制度,“营业税金及附加”中并未将增值是列示其中。缴纳状况及各税种的具体构成等情况,企业利益相关者不从分析,至于其缴纳信息更无从获得。

利润表中“所得税”项目仅是提供了本会计期按权责发生制要求应该承担的所得税费用,并未反映出本年度实际应缴纳、已缴纳、未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数额,无法保证众多纳税人的知情权 ,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三)现金流量表中企业纳税信息

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的“收到的税费返还””和“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仅解释了企业经营活动已交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至于缴纳税款的产生的实际年度、具体税种及是自身纳税义务还是代收(代缴)税义务所产生的无法解释。对于投融资经济活动的税金,现金流量表并没有单独反映,仅是将投融资经济活动的税金情况合并列示到“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或“ 支付的其他与融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下,至于税款的额度、产生的实际年度、产生的原因、具体税种及是自身纳税义务还是代收(代缴)税义务所产生的无法解释。

此外,报表中对于企业是否享受税收优惠,税收违法信息,产生的滞纳金等信息并未强制要求披露,是否披露则完全取决于企业自愿。

尽管2009年公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中对于上市公司对外公布其纳税情况做出相应法律规定,但对一般企业是否公开自己的纳税情况并没有设定法定义务,税收征管机关也只是向有关公权力部门汇报征税情况,没有法定义务向公众公开相关企业详细的征税情况怎么写论文。

总之,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从企业利益相关者角度,企业财务报告对于企业整体税负、税种、税款缴纳情况,及税负对经营的影响的信息均没有给予应有的充分的完整披露,不利于公众了解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度,以及国家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应该扩充现有三大报表及报表附注中企业纳税信息量的披露内容。

四、企业纳税信息披露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纳税信息显然与公共利益相关,因此披露不仅要考虑税务部门的信息需求, 同时也满足债务人、投资者、普通公众等多种多样的信息需求企业本质,凡是与企业涉税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容纳到企业纳税信息中进行披露。

(二)保护性原则

信息保密权是纳税人的重要权利。企业纳税信息披露对于那些严重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涉税信息披露采取简略披露或不披露的原则。如将企业与企业客户的交易数据等涉税信息进行披露,无疑将其客户资源拱手送给竞争同行,必然对纳税人及其利益相关方造成权利的侵害。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披露纳税信息,不仅有利于税收征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纳税主体对税法的自觉遵从。

(三)实质性原则

披露的目的是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准确地评判公司价值,以做出科学决策。因此对于那些不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涉税信息的披露,要本着使用者可以根据披露的企业纳税信息评价企业的经济实质的原则。

(四)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在传统的资本市场,分析师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为投资人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将财务信息披露和公司价值联系起来,而在社会责任投资市场,也有分析师分析上市公司的非财务信息,为社会责任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将非财务信息与公司价值关联起来。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关注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有别于财务分析框架的、结构性的视角,重视审视自身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公司通过披露非财务信息,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因此企业纳税信息不仅需要税金总量定量的数据信息,也需要定性的文字描述性信息。

五、 披露方式

增加 “企业纳税信息表” 单独反映企业各税种缴纳状况、税收优惠享受状况等信息,将其作为财务报告附注部分对外披露,以满足各方对企业纳税信息的需求。具体如下表

报表附注:×年企业纳税信息表

税种

计税依据

税率

应纳税额

税收优惠

  已纳税额

未纳税额

滞纳金

代收(代扣)代缴税额

合计

依据、批准机关、批准文号、减免幅度及有效期限、累计已获优惠额。

××税

未纳税款情况说明

发票管理情况说明:

发票开具;发票领购

发票取得 发票保管

税费征管论文范文第2篇

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围绕“创新活力”这个主题,抓住组织收入这个中心,突出“数据管理”这个重点,着眼“两基”建设需求,构建素质教育新体系;确立“数字地税”基础框架,构建税收管理新支点;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税收征纳新秩序。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淡化数字税收观念,强化职能税收意识,高质量地完成税费收入任务

2006年,省局下达给我局的全口径税收收入计划为143,600万元,增长12.9%;按照市人大通过的财政收入指标和增幅要求,我局全口径税收收入计划安排152,4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22,2%,增加27,646万元,其中,财政口径安排150,38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22.5%,增加27,572万元。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正确分析税费收入形势,明确组织收入指导思想和阶段工作目标。今年,是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第二年,税费收入受大环境影响较大,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同存,但不利因素给收入任务完成带来的难度和风险,不可忽视,必须正确分析税费收入形势,明确组织收入指导思想、主要矛盾和阶段工作重点。

今年组织收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提高收入质量,扩大收入规模,注重收入结构,做实各级财力”。阶段性工作重点是:上半年加大基础税源管理力度,挖掘小税种增收潜力,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下半年加强对新增税源监控,确保收入规模,力争超额完成年度税费收入任务。

(二)转变计划管理重点,加强有效税源监控。今年将继续实施双重计划管理模式,以税源模拟计划为主,以基数计划为辅,逐步取消税收计划调度会,定期召开税种税源管理分析会,认真落实“五变”要求,实现动态调度;调整计划考核方式,重点加强税源管理能力考核;突出对数据结果的分析、比较和运用,完善区域经济和税收分析预测制度,建立税收进度和税源监控预警机制,提高税收风险预期判断能力。

二、夯实征管基础建设,实行税源精细管理,切实提高税费源转化为税费收入的能力

(一)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今年,将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进一步明晰税源管理责任。同时,强化税收管理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运用、解释能力,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员队伍。要建立下户巡查、信息采集、资料上报、工作考评、能级管理、廉政督察和定期轮岗等制度,开展责任区达标、评优活动。激励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实行税源分类管理。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和重点税源集中管理,一般税源分级监控;区分、界定税源管理科与地税所(分局)的税源管理范围和责任;根据税源规模和区域分布及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分类管理方法和标准;在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重点税源企业中,全面推广应用网上报税系统;建立个体税收征管责任区制度,完善定期定额软件管理系统,规范持卡纳税管理办法;对未达到起征点的业户实施动态管理;认真开展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工作,对A、B、C三类纳税人采取不同管理措施。

(三)夯实征管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地税外网,实现税务登记同城网上办理;简化报表,积极推广“持卡”纳税、网上申报纳税等多元化申报方式;继续做好税务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工作,以经纬网将税收征纳活动锁定到点,实现网格化税源管理;适时在宾馆、餐饮、娱乐、洗浴、大型电子游戏等场所强力推行税控装置,遏制税款流失;建立征管要素管理制度和规程,满足实现税源要素管理要求;建立“时点形成、阶段归档、电子档案按户、纸质档案分类”的档案资料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和税收票据的管理,扩大定额刮奖发票的使用范围,实现发票领、供、存的全程监控;进行户籍管理复查,细化普查录入登记表;坚持“三个淡化、三个强化”的考核原则,以“要素”为依据,以税源转化税收能力为衡量标准,建立健全征管质量动态考核机制。

(四)转变税费政管理职能。两级税费政部门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税费源调查、监管和制定办法、堵塞漏洞上来。巩固企业所得税、印花税核定征收成果,实施盐业资源税核定征收,落实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切实做好取消审批项目后的管理工作;开展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税源调研,加大矿产资源税征管力度;研究契税应税行为全程控管的细化管理措施;完善旅店业税收管理措施,挖掘该行业税收增量;进一步完善社保费征收办法,落实联动机制,协助有关部门搞好扩面征收,提高征缴率,切实加强费源管理。

(五)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以“开放式稽查”为主线,实施规范、效能、威慑稽查,积极探索电子稽查新路子,基本实现“文书标准化、底稿要素化、卷宗电子化、过程规范化、全程数字化”的目标。加强对实行核定征收的企业和业户的稽查,彻底根治无效稽查,坚决杜绝“白板件”;要坚决遏制稽查执法“放水”,开展案件复查,提高稽查质量。要认真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资源税、服务业临时服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检点行业为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服务(包括宾馆、餐饮、娱乐、洗浴、大型电子游戏等)、采矿业以及经营周期短、获益高、税源不征即失的行业。当前,要组织专门力量检查刮奖发票,遏制相应行业税收下滑势头。加大对游离于正管范围以外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逐步将其纳入规范管理。要通过稽查透析征管质量,每个稽查组每年至少要写出2篇有质量的分析报告。要重点分析研究大型超市和大型餐饮、娱乐、洗浴业的管理、核算软件,不断增加税务稽查的科技含量。同时,要以查处举报案件为突破口,加大对恶意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和曝光力度。要完善举报奖励兑奖办法,重奖举报人。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切实维护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出台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和涉税审批工作规程;明晰区域税源管理职能,界定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税务稽查责任,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对非许可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和取消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认真落实修订后的《税收执法检查规则》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加强对重大税务案件查办情况的监督;建立欠税(费)档案,落实欠税(费)催缴、公告、滞纳金加收等制度;加强相关法律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我纠错能力;以搞好“第14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为重点,加强税法宣传,做好“四五”普法教育验收年的相关工作。

三、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加强新机制运行监督,深化征管改革试点工作

(一)抓认识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税收征管改革理论学习,提高系统干部对改革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正确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克服“松口气”思想,消除改革“休克期”,做好推进征管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思想准备。

(二)抓机制运行。一是理顺关系。要对征收、管理、稽查三者之间和机关与基层、专业化税源管理科与区域化地税所之间的工作关系、业务边界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明晰责任范围、畅通运行渠道。二是加强领导。严格按照征、管、查“三分离”的要求制定工作流程、设置工作环节、分配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修订工作制度、考核工作质量,确保新机制健康运行。三是强力推行。要坚定不移地将税收工作各环节置于新机制下运行,正确应对传统管理方式对新机制的干扰和冲击,严防“穿新鞋走老路”。

(三)抓机制磨合。要正确认识新机制与征管现状存在的差距,认真解决不适应、不习惯、不规范、不顺畅的问题,冲破“传统惯性”束缚,自觉适应新机制要求,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磨合,在磨合中提高,尽量缩短“磨合期”。

(四)抓机制配套。保证新机制顺畅运行,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对运行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和信息反馈,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新机制;根据相切、相接、相融、不相交的要求,对各工作岗位职责进行再论证、再修订,建立科学完善的岗责体系;进一步量化考核指标、统一考核标准,建立符合质量效益原则的考评机制。

(五)抓标准统一。检验新机制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权力制约,是否有利于税源监管,是否有利于效率提高,是否有利于涉税服务。要通过运行、磨合新机制,使其更加符合经济与税收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税收征管实际。

四、突出数据管理重点,整合信息资源,加速税务信息一体化建设步伐

(一)明确建设方向。目前,我局信息化建设处在阶段性过渡时期,在认识上应由“学与用”向“支撑与统领”过渡;在应用上应由“简单操作”向“提出支持逻辑分析业务要求”过渡;在投入上应由“硬件配置与软件开发”向“管理与服务”过渡;在技术上应由“分散维护”向“集中维护”过渡;在数据上应由“采集与存储”向“加工与支持决策分析”过渡。总体要求是:全面覆盖,局部提高,确立“数字地税”基础框架,构建税收管理新支点。工作重点是:研究需求,整合资源,提高网速,管理数据。阶段目标是:信息化与专业化有机结合,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日趋突出。

(二)整合应用平台。一是对现运行软件需求进行类别梳理或程序重写,实现各种软件功能初步整合,达到内部一个界面。二是对系统进行初步整合,重点对社保、征管、办公、数字地税系统、持卡缴税系统、定额定期核定系统进行整合、完善,改善、提高现有应用软件对税收业务、税收政务的支撑功能和对纳税人的服务功能。三是分别整合“内网”、“外网”,研发“网上办公室”等一系列软件,强化内网支持政务、管理、服务的功能。四是进一步强化网络链接功能,建立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信息数据交换系统和与纳税人进行互动式双向沟通的语音服务、视频服务系统,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三)加强数据管理。市局党组决定将今年确定为“数据管理基础建设年”,强化数据管理观念,强化数据加工、处理、分析、应用和相关软件的研发。一是市局将建立并尽快启动数据处理中心,对数据实施专业化重点管理。二是出台数据管理方案,明晰各种信息采集的要求,提高信息采集质量和利用率。三是建立数据复核录入、备份管理、灾害预防和修改报批管理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与安全。四是加大数据整合力度,强化信息加工和应用,逐步消除信息“孤岛”,构建公共信息广播式、个性信息订单式制作的信息管理新模式,形成“系统信息一个口径、数据运行一个通道”的良好局面。五是在全系统实现办公、会议无纸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决策无纸化。

(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系统网络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加大对各级办税大厅的辐射、服务功能,增加网络带宽,满足基层应用和数据物理集中的需求;做好数据大集中前的物理集中,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调配;将网络服务向税收监控、报表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宏观领域延伸,形成对税收业务、税收政务和管理决策的强有力支持。

(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税收软环境建设,推动税收服务体系有效运行

(一)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大力开展“亲情”服务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内部的协调与配合,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应付、该办不办、久拖不办的现象。扩大网络服务功能,在解决共性化服务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服务。

(二)拓展服务渠道,消除“服务盲区”。要跳出“单纯服务”的圈子,直接涉税事宜要服务,纳税人的间接难题也要主动帮助解决。打破所有制和规模大小的界限,提供服务一视同仁,落实税收优惠不打折扣。

(三)放大自我责任,当好参谋助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经济与税源发展客观规律,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提供税源分析报告,介绍国家、省新出台和新调整的税收政策,为党委、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阶段性经济、税收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六)坚持“以人为本”,激活内在潜能,为促进地方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创造新的活力

(一)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教育活动中要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这条主线,把握保持先进性这个主题,明确提高执政能力这个着眼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个方针,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要创新教育方式,创新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措施,做到教育活动与提高驾驭地方税收能力相结合,与深化征管改革相结合,与税收软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培养树立先进典型相结合,与培育地税团队文化相结合,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相结合,真正取得扎实成效。

(二)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驾驭地方税收工作的能力。今年,继续按照“工作有新思路,管理有新举措,活动有新载体,典型有新品牌”的要求,狠抓“两级班子”建设。一是从“两级班子”建设创新机制入手,加强制度建设。重点解决政务公开、决策公开,努力形成权力运行规范化、流程化。建立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领导干部责令辞职和引咎辞职制度、领导干部调研制度、联系点工作制度、完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交流、重大事项报告等项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增强领导班子的活力。二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情况尤其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理论文章,努力创建学习型班子、争做学习型干部。三是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驾驭地方税收工作的能力。按照“能力看实绩、实绩看发展、发展看比较”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考察评价体系,把是否全面落实各项税收政策,是否善于发挥税收杠杆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是否真正重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扎扎实实抓精细化管理,是否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素质,作为考核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四是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到嘴勤、手勤、腿勤,更主要的是做到勤思考、勤统筹、勤督促,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思维超前、协调有效、工作创新。五是认真开展“双争双好”活动,使两级领导班子建设水平提档升位。

(三)建立“有效执行”长效机制,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是抓细节、抓环节。二是抓管理、抓管理者。市局机关将建立下基层和召开会议、索要报表申报制度,服务基层实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服务制”,重点解决职责不清、工作推委问题。重点解决中层干部自身能力弱、对上沟通少、对下督促少、同级交流少和重管事、轻管人等问题。三是抓养成、抓考核,注重过程监督,强化点滴培养,从个人素质积累做起,形成团队作风优势。

(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一是按照《辽宁省地税系统加强基础建设指导意见》,制定我局“两基”建设标准,开展争创“五星级所”建设活动,二是构建岗位技能培训新体系,以政策运用、税收征管、稽查、软件应用、服务技能为重点,变“灌输式”为“引导式”培训,提倡自我提高、自学成才,并开展多种形式竞赛。三是实行公务员岗位能级管理,以能定级、以级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绩、以绩定级,以级定奖,级次高的任期内奖金上浮一个档次。在省、市组织的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名次,通过考试获得“三师”资格,将作为能级评定的硬性条件。四是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比武”、“争当百名征管能手”活动,掀起比学赶帮超热潮。五是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凡在国家、省、市局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或在部级、省级财税刊物上发表文章和获奖的,以及自学获得“三师”资格证书的,都要给予奖励。六是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和“好信息、好建议、好点子”评比活动,鼓励干部深入实际调研,激发干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版权所有

(五)倡导勤政廉政,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纲要》,以税务稽查环节为重点开展执法监察。从责任分解、考核、追究三个关键环节入手,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完善监督体系,重点监督《党组议事规则》的执行情况和“两权”运行情况,增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禁有案不报、有案不查和姑息迁就;围绕涉税环节违纪、稽查环节违纪、票证使用环节违纪和财务管理违纪制定纪律处分规定,将制度倡廉落到实处;大力培养和树立党风廉政建设典型,打破廉政典型无人敢当、无人愿当的局面;将廉政文化融入地税文化建设之中。

税费征管论文范文第3篇

我自*年7月续任*市局党组书记、局长以来,至今已是三年届满。现就这三年间的任职情况向组织作如下述职:三年来的主要工作本届任职之初,正值地税事业面临跨入新世纪如何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作为一局之长,深感责任重大,曾进行过认真思考,并组织专人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做过规划。在具体实施中,每年我们局党组都经过认真讨论,及时制定具体的思路、目标和措施,使全局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新的业绩、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回顾过去这三年,我作为局长,既是全局工作的指挥者,又是贯彻上级精神的实施者。在拿出足够的精力,充分调动他人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把各种繁杂的工作分解落实到人,责任到人的同时,主要是着力抓了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收入。多年的征管实践证明,组织税费收入是我们地税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本职所在。所以,三年来,我始终坚持工作再忙、再复杂,也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牢牢扭住组织税费收入这个中心不动摇。每年通过税源监控、提早落实计划、领导包片、绩效考核、奖惩挂勾、及时督促、及时调度等措施,并通过狠抓征管质量、规范执法、大力清缴欠税等工作,在全局同志的齐心努力下,确保了税费均衡入库和过半任务、全年任务的完成。二是着力抓改革。近三年,是全省地税系统改革动荡最大的三年。由于*是全省最大的县级市,我们局所承受的改革压力在全省县级局中也是最大的。面对着艰巨的人事机构改革和征管改革的繁重任务,我和全局同志一样,每次都勇敢地站在改革的排头,毫不动摇地担起改革的重任。无论是*年我首次竞聘上岗,还是*年的班子调整、*年的定岗分流、干部交流、*年的中层副职竞聘等,也无论是*年的属地征管、合并中心所、*年的税收完全属地化、征管全面信息化等,一次次重大改革,都无不是对我及我们班子的重大考验。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改革的节节胜利,首先是有省、市局的正确领导,有全局同志勇于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基础,除此以外,还有我们每次都能结合*局具体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照套,确保了改革地顺利实施,比如,我们在*年竞聘上岗改革中,采取了班子与群众4:6比例公开投票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公开透明,取得了良好效果。再比如,*年的定岗分流,我们在坚持贯彻上级精神的前提下,对提前离退的老同志尽一切可能地为他们着想,切实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实际难题,使之充分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有效地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还比如,*年的中层干部全面交流,我们采取交流、双向、公平的原则,通过任职资格顺序评定及必要的调整措施,确保了改革的顺畅进行。还有在推进税收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及时采取公开招聘微机员的做法,实践证明都是正确的。三是着力抓管理。我们地税系统的管理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征收管理,二是行政管理,三是政务管理。为了提高我局的管理水平,我通过学量的现代管理资讯,极力倡导并实施了全面信息化和地税文化建设,还提出了依法治局和以情治局相结合,着力抓绩效考核等各种激励措施,注重以人为本,下大力气抓思想工作,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我局的综合管理水平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征收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以“规范执法”为目标,首先是及时理顺了征管体制。在省局统一的征管改革精神指引下,我们结合*局实际,一是及时理顺了稽查体制,将选案、审理综合集中专人负责,通过审理办的工作,确保了审理委员会的正确决策和决策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及时恢复了稽查的计划管理,确保了检查的压力和深度。二是对属地管理后,农村税务所职能进行了研究探讨。明确了登记管理、发票管理、税源管理、巡查管理及所内设组、主管员负责制等具体职能及衔接办法。三是社保费征收,针对*征收面大、任务重的实际,及时成立了自成体系的综合管理、检查、执行科室,在实践中,均收到了良好成效。其次是大力推行税收信息化,不折不扣地执行省、市局的有关要求,及时应用各种软件和各个模块,并坚持通过信息化管理进行税费计划和征管质量考核,努力提高了征管水平。再次是大力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在坚持推进依法治税的同时,极力主张征管资料档案化管理,促使我局的档案工作三年连升了三级,去年终于跨入全省特级管理行列。在行政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以安全无事故为基本目标,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首先是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强化安全管理。汇编成册了各种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比如车辆管理,人人签订责任状,明晰责任,出台了“五不准”制度及各种相关制度,坚持实施了节日车辆集中保管制度。其次是通过信息化管理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我们一方面认真落实省局行管软件,同时对省局没有开发的部分进行自行开发,比如车辆管理软件、办公用品管理软件、物业管理软件、食堂管理软件、卫生安全管理软件等,都是我们自行开发并已全部启用,还安装了库房安全监控仪等,均有效地规范和强化了我局的行政管理。再次是严惩事故隐患的责任人。通过检查,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三年来,我们清退过不合格的保安人员多人、重罚过车辆管理责任人。同时,还通过指纹考勤,对无故旷工者给予了认真的奖金和出勤补助扣罚。在政务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以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杜绝违反法纪案件为出发点,首先是不断探索和强化了绩效考核办法。我们致力于把单位甚至是个人的工作业绩通过客观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考核,并与收入、奖金、评先挂勾,使之起到及时鼓励先进、督促后进,防微杜渐的作用。为此,我们自行开发了绩效考核软件,研究出台了考核办法,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收效是十分良好的。在此基础上每月客观地生成了明星单位和明星个人,张榜公布,以励他人。其次是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倡导地税文化建设,弘扬了地税人的进取精神。作为一把手,不注重抓人的思想,就很难有凝聚力。而做人的思想工作,最基本的切入点是注重关心他人。必须是真的实意地从政治、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注重关心。只有关心人,才能换来他人的真心负责。我们成立税收研究会、建立健全党群组织、改善工作、学习环境,举办各种活动,培养和展示了全局同志的各方面才能,不仅提高了队伍的文化素质,也增强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再次是从严治队,强化“两权”监督。我们从班子做起,先后制定并坚持了《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规定》、《重大事项集体议事规则》、《两权监督总图》以及民主生活会征求群众意见制度等,并坚持认真执行,规范了班子成员的用权行为。我们还通过坚持警示教育、完善制度、机制制约、责任追究等措施,努力强化了行风建设。我们还通过责任到人、会会提醒、设廉政建设信息员和监督员,抓苗头、清隐患,综合整治等措施,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违纪案件的滋生。四是着力抓协调。作为一把手,协调各方是必备的能力素质。三年来,我注重协调上下左右关系,为全局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里面既渗透着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必要的方式方法。既有不可动摇的原则性,又要有善于周旋的灵活性。五是着力抓保障。我深知,作为一局之长,因该是全局人的依靠。我们要求大家把工作干好,同时也必须为同志们办实事,力所能及地解决后顾之忧。三年来,我和有关同志一道千方百计地为全局协调财力,在努力保障办公开支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同志们的待遇水平。据测算,三年共为同志们提高综合收入实惠倍。此外,还尽我所能地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子女升学、就业难题,努力改善了一些基层所的办公环境,扩大了交通、通讯设施的应用面,保障了各种信息化的设施的齐全配套及顺畅运行。此外,还改善了生活、学习环境等。综之,三年来,我和同志们一道做了大量的创业性工作,有效地推进了*地税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三年来的主要业绩在我的积极倡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三年来,我局有以下几方面工作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并可望居于全省系统内同级前列。一是组织税费收入工作。*年我局完成各级税费收入总额刚刚突破3亿元,为31111万元;*年便突破4亿元大关,为41580万元;*年又突破了5亿元大关,为51196万元;*年可望突破6亿元大关,将实现年均增长1亿元,三年翻一番的目标。其绝对值和增长速度不仅超历史,而且可居全省同级前列。二是应用信息化工作。目前我局不仅全部应用了省局开发的各种软件,而且还自行开发了行管和政务管理软件,以及远程办公软件、功能齐全的网站等,可以说是已全面应用了信息化办公。这在全省系统内同级中可望居于前茅。三是税收调研工作。我局于*年初成立了税务研究会,会员已发展到近200人,共撰写论文近40篇,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不仅促进了全局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还为我局强化征管提供了许多良策,同时也提高了我局的整体声誉。最近,我局的税务研究会已被吸收为鞍山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分会,这在全省应是同级第一家。四是地税文化建设。我局早在*年就提出过开展地税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先后成立若干活动小组,搞过多次有益的文化活动。如各种联欢会、书画摄影艺术展、刊登各种作品、论文等,并进行年度评奖。最近还组织了百幅楹联展活动,展出本局50多名作者的近百幅楹联,在鞍山市楹联界产生了震动,并将被授予楹联之局称号,这也将在省内同级创下第一家纪录。五是绩效考核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局的绩效考核工作以及实现了公正、客观的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极力作用。通过应用计算机考核,重点对税收收入、社保费收入、征管质量、指纹考勤、责任追究、业绩创新等六大量化指标进行考核,并与奖惩挂勾,使对单位和个人的奖金发放、评先评优都有据可依,月月有明星单位和个人产生,年终评先克服了人情因素。六是思想政治工作。经过长期摸索已形成了具有本局特色的思想政治的工作方式方法。在连续多次机构人事改革中运用,克服了“人多面大”的实际困难,确保了队伍稳定,改革顺畅。七是综合管理工作。基于全面应用信息化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先进性,加之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体现了我局综合管理工作的领先档次和水平。八是行业文明创建工作。通过内部强化管理、苦练内功,坚决纠正行业不正风气,外部注重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塑造了良好行业文明形象,社会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基于上述工作,三年来,我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荣誉,主要是:部级:*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授予“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单位”;*年被文明委再次确认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年被省政府授予“国家公务员先进集体”;*年,在全省开展的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中被评为“人民满意公务员先进集体”;*年,在全省“爱心*年度捐资助残”活动中获组织奖;*年被辽宁省档案局授予“全省一级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年被省局授予“全省地税系统先进单位”;*年被辽宁省档案局授予“全省特级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年在全省开展的窗口行业公众形象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全省窗口行业公众形象优秀单位”;*年获省局“税收宣传月优秀项目奖”。鞍山市级:*年被市局授予“车辆管理先进单位”、“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文字综合公文处理工作先进单位”;*年被市局授予“鞍山市地税系统先进单位”;*年被市局分别授予“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税收宣传月优秀项目奖”、“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年被市局授予“鞍山市地税系统先进单位”;*年被市局评为“档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年被鞍山市局档案局评为“全市档案系统先进单位”;*市级:*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年度先进单位”和“行风建设优胜单位”;*年还分别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信息督察工作先进单位”、“广场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奖”;*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最佳机关”和“行风建设优胜单位”;*年还分别获*市“扶持企业先进单位”、“三五普法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年度先进单位”和“纠风工作先进单位”;*年还获*市“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绿化工作先进单位”、“政务调研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党委系统督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三年来的主要体会(一)只有注重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即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形成推进工作的巨大动力。而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说教,以理服人;二是办实事,以情感人;三是真诚待人,以心换心。这三条,不仅是带队伍的法宝,也是带好班子的法宝。(二)只有注重规范化管理,才能真正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安全、稳定是干好工作的基本前提。而做好规范化管理,主要措施也是三条:一是制度要健全,并要有考核落实措施;二是体制要完善,要注重形成约束机制;三是手段要先进,即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管人管事,客观公正,使人信服。(三)只有注重不断创新,围绕贯彻上级精神,结合具体实际,及时形成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才能给全局同志指明方向,统一意志,统一步调,推动事业不断前进。以上做法和体会,难免有不成熟之处,请组织和同志们把关,以便今后改正,谢谢!

税费征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税收管理矛盾指的是存在于税收管理及其相关领域,规定、制约税收管理工作以及改革方向的,既相互统一又相互斗争的各种因素的总称。要着眼于战略管理思想,解决好征纳矛盾、征税人之间的矛盾、纳税人之间的矛盾、税收立法与税收执法之间的矛盾、税制的超前性与征管水平落后之间的矛盾、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之间的矛盾。

税收管理矛盾指的是存在于税收管理及其相关领域,规定、制约税收管理工作以及改革方向的,既相互统一又相互斗争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我国税收管理 发展 要求是大胆改革,是解决税收管理矛盾、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和正确选择。本文着眼于战略管理思想,对解决税收管理中的突出矛盾提出一些战略设想。

一、解决征纳矛盾的战略设想

征纳矛盾是税收管理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可以为解决其它矛盾创造条件。同样,要真正解决这一矛盾,也离不开对其它矛盾的有效解决。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解决征纳矛盾的关键就是要理顺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税费改革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税费制度的越位造成纳税人的税费总负担非常深重,已经超出了发展

(三)征管查三个系列之间矛盾的解决

税务机构实行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模式,相对于专管员管户制度无疑是进步的。但是,长期以来,征管查三个系列之间存在的分离有余,配合不足的矛盾,已经使得这一模式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求征收管理稽查三个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相互配合的思想,并制定和完善更为 科学 详尽的操作规程,既要做到协作配合,避免出现管理空档,也要减少职能交叉,杜绝推诿扯皮。征收部门要及时将税款征收过程中的异常申报情况向管理和稽查部门反映,稽查部门也应随时向征收部门提供税务检查的最新资料,使征收部门的征收工作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特别是对税源的监控工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将管理寓于征收和稽查之中,逐步巩固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其次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双向反馈机制,将征收、管理和稽查三个不同环节进行统筹考虑,优化管理流程,形成一个以税收分析指导评估和稽查,评估为稽查提供有效案源,稽查保证评估疑案的有效落实,评估与稽查反馈结果改进评估分析和税收分析工作的机制,在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构建起信息共享,良性互动、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税务机关还必须改革对三个部门税收工作的考核制度,即不能仅仅以税收任务完成情况为依据,而应以三个部门的配合情况,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征收率、登记率、稽查率高低等指标来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做到奖惩分明,推动三个系列之间矛盾的解决。

三、解决纳税人之间矛盾的战略设想

战略管理过程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不仅要使得组织系统内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而且要求组织与外部环境相匹配。因此,对税收管理矛盾的分析和化解,应包括纳税人这一重要环境因素所产生的矛盾。

首先,要实现税制上的公平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税收制度由于过多地强调政策因素,其公平性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 经济 性质的纳税人的税收待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必须抓住我国加入的有利时机,积极清理现有的税收制度,本着国民待遇和公平效率的原则,尽快实现税制对所有的纳税人都能一视同仁。

其次,要做到税收执法的客观公正。税收制度的公正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税制设计公平原则能否最终实现。只有税收执法客观公正,才能杜绝各类危害纳税人事件的发生,才能防止某些税务执法人员的行为,也才能将形形的偷逃税者绳之以法,从而彻底?肖除广大纳税人在税收方面的吃亏心理和攀比心理,激发他们依法纳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解决市场经济与计划税收之间矛盾的战略设想

解决市场经济与计划税收的矛盾,实质是在解决转轨经济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这对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计划税收的考核方式,必须摒弃,税收收入的增长率,必须与国民经济的速度相适应。而衡量税收工作好坏的标准,也应该转移到税收管理的绩效质量方面,即税款的征收率和涉税案件的查处率等方面,以此来促使税务机关的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应查尽查。应该指出的是,实现税收考核方式的质的转变,需要的是科学的分析和足够的勇气,之所以迟迟未能改革,还是缘于决策层对财政收入能否及时足额入库的担心。实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工作的绩效,由于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联,所以,只要经济是不断 发展 的,税收收入也必然可以得到保证。

五、解决税收立法与税收执法之间矛盾的战略设想

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从立法和执法两个环节同时人手。

在立法方面,应逐步缩小授权立法的范围,凡是全国性税种的立法权,包括中央税共享税和部分全国范围内普遍征收的地方税,其税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权均要收归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与这些税种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征管办法,才可以授权国务院及其税收主管部门进行制定。同样,地方税收的立法权,也应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独立行使。税收 法律 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在调查研究、立足国情的基础之上,适当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以此保证新的税收法律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税收法律法规在名称形式上也要尽快规范,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已经实施多年的暂行条例,在税制完善的基础上早日立法。税收主管部门要尽量减少与税收征管有关的补充性文件,特别是要坚决杜绝出现不顾法律级次而的越级文件。税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呈报立法机关来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以维护税法的尊严与刚性。

在执法方面,客观公正、严格的执法离不开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与监督制约机制,因此,必须加大纳税人对税收征管工作的监督力度。这就需要广大纳税人意见反馈的各种渠道,使得纳税人的意见和呼声能够得到及时的传达和处理。对于税务机关内部出现的、执法不严、不公的人员,要坚决清除出征管队伍,情节严重的,必须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税务机关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问题,要随着计划税收考核制度的改革和税务司法制度的建立健全而逐步得到解决。同时,要制止地方政府任意干涉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问题。

六、解决税制的超前性与行政管水平落后之间矛盾的战略设想

税制的超前性与征管水平落后之间矛盾,是我国税收管理及其改革面对的重要矛盾。战略管理的代表人物安索夫认为,先战略后结构的关系使得结构的调整始终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这样会彻底影响战略的实施。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把税收制度看成是一种环境淘汰,税收管理战略应与相关的环境因素相适应。我国目前立法技术水平整体不高,税收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在开征新的税种与颁布新的税收法律时要立足国情,正视征管水平相对落后的现实,而不能盲目学习和照搬国外的某些作法。就近期而言,燃油税、社会保障税、环境保护税准备开征,因为这几个新税种都具有费改税的共性特征,在征管上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征管水平可以与之相适应。但是,遗产赠与税的开征等构想还需要三思而后行。开征遗产赠与税,是必然趋势,但是近期显然不宜开征。暴富阶层巨额财产的隐性化,税基评估体系的不健全等客观因素都会加大对该税种的征管难度,不仅偷逃税将十分严重,而且征税成本也会居高不下,使之得不偿失。所以,税制设计不能不顾现实的征管能力而过于超前,当然,适当的超前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诚然,要完全解决税制的超前性与征管水平落后的矛盾,单单从税制设计方面去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提高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方面来考虑,即从税收征管的硬件配备、人员业务素质、法律法规外部环境等几方面人手,积极解决税收征管领域的各种矛盾,大力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以不断适应先进税制对征管水平的客观要求。

七、解决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之间矛盾的战略设想

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之间的矛盾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税制的财税管理体制,逐步赋予地方拥有对地方税收的立法权与管理权,将是解决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矛盾的较好方法。我国五十多年的财税管理体制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高度集权式的财税管理体制注定是行不通的。所以,要适当合理科学地分权,也就是在坚持统一领导前提下,把握一个合理的度,能够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地进行分权。在整个税收管理及其改革的过程中,在宏观上必须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就近期而言,下放一部分地方税收的立法权与管理权应是改革的方向。

税费征管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文章就近几年伴房地产业出现的较为严重的税款流失现象做了分析,并对改进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

房地产税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地方税收新的税源增长点,其税收征管也日益成为了税务部门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其范围广、税费项目繁多、重复课税、税负不公、收入分散且隐蔽性强,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漏征漏管的多,税收流失严重,已成为制约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北京为例,2007年北京市地税部门共清缴历年稽查欠税4.59亿元,其中房地产行业就达2.56万元,占欠税总量的55.8%。本文根据房地产税收征管问题的成因,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

一、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的现状和问题

1、相关的税收法规制度不完善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有关房地产税收方面的权威大法还是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尽管后来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做过各种各样的补充和修改,但作为上位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尤其是我国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而私人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房产、土地、户籍等有关管理部门与税务机关的协作配合不够,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力度,造成财产税收的流失。同时目前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房地产开发、转让、保有诸环节涉及到的税(费)种有10多个,相关的税收政策正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中,政策变化快难以掌握。

2、房地产企业纳税意识不强

一方面,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透。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数都是在取得土地开发权后,注册登记的,财务人员就地聘请,开发企业的股东也只是房地产行业的行家里手,对税收法规和政策了解不多、学习不多,加上工程开发前期投入较大,资金周转较紧,造成了企业欠交税款情况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能力,他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利用其自身影响力和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干扰和影响着房地产税收的征管。因此,他们在税收上往往是能偷则偷,能逃则逃,“勇”于以身试法,纳税意识比一般的纳税人更差。

3、财务管理比较混乱

在房地产企业,不做账、做假账、记流水账、账务混乱等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些房地产公司不按规定设置账簿;将部分收入或预收账款直接存入老板私人账户,不及时在会计上反映该部分收入,或将其混入其他往来账户;将预缴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记入预缴年度的扣除项目,违背了配比原则,减少了企业当年的利润;与往来单位交叉摊计费用,将对方成本费用在本企业账上反映,虚增成本费用,偷逃税款;多头开户,隐瞒收入。这些不规范的会计核算,为其偷漏税提供了方便,加大了税务稽查的难度。

4、房地产经营项目难以管理

房地产企业对房屋的开发,要涉及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但是目前这些部门相互之间的合作只处于相互约定和协商的状态,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必须召开部门问的协调会议才可解决,缺乏相应的激励制约手段,未能实现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税源的源泉控制。使得一些房地产企业有机可乘,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

5、税务征管能力不强

一是稽查人员配备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稽查工作效率不高,查处力度不强,违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规者的侥幸心理。其次是税务部门出于扶植企业发展、维护税源的考虑,征管力度较弱,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持“仁慈”心理,处罚较弱,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处罚决定得不到严格执行,往往流于形式。第三是行业征管手段滞后。目前,许多地方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还处于“粗放”阶段,特别是征管手段上还不能适应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信息共享难、操作处理慢。

二、加强我国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的措施

1、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我们要针对房地产税收政策的一些缺陷,加大改进力度,力求每项政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不留漏洞。对自用没有同类可比价开发产品的房地产企业,要求其提供法定评估机构的评估证明严格界定拆迁补偿费,建立拆迁补偿费列支的管理和审批制度;制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安装计税成本的基准定额,加强审核、管理力度,有效堵塞偷逃税漏洞。

2、提高纳税意识

一个良好的纳税企业服务体系和精心策划而有目标的税法宣传活动,对促进纳税企业守法至关重要。为了促进自觉守法。税务机关必须通过良好的宣传方法向纳税企业提供持之以恒、公正、礼貌和快捷的服务。宣传方法应该是通俗简明,达到即使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纳税人也能够理解。同时税务人员对不同的纳税人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宣传税法、规章、规定和通告,以便提高其遵章守法水平,从而减少对税收的误解。把申报纳税变成公民的自觉行为。还有加强税务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税务机关不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企业和个人房地产方面的信息,为税收征管其他环节提供基础,而且可以通过与银行等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网了解纳税人的收入及经营情况。而纳税人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多数纳税相关信息。尤其是电子邮件的广泛使用可大大缩小征纳双方之间的交往成本。可见,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于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都有促进作用。

3、加大房地产税收稽查力度

为了防止房地产企业的偷税漏税,稽查人员在对房地产业开展检查时,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实行主查人责任制,明确职责,加大考核力度。第二,每年都应重点安排若干户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在开展全面性的税收检查基础上,分析、剖析加强税收管理的对策和措施,提出有效的办法和建议。第三,加大对存量房交易完税凭证的检查力度,依法追缴应纳税。对违法行为,要加大曝光和惩罚力度。第四,各税种检查相结合,加强对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纳税人的稽查力度。国税、地税、财政、金融、审计等机构应加强联手配合,互通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税种的纳税评估情况,相互印证,联合开展对房地产的重点、交叉稽查。

4、实现房地产税收一体化

在房地产税收征管工作中,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应以存量房交易环节所涉及的税收征管工作为切入点,主动与当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整合征管资源,优化纳税服务。首先,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应与房地产管理部门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充分利用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信息,建立、健全房地产税收税源登记档案和税源数据库,并根据变化情况及时更新税源登记档案和税源数据库的信息;定期将税源数据库的信息与房地产税收征管信息进行比对,查找漏征税款,建立催缴制度,及时查补税款。其次要开展科技创新,开发“房地产税费一体化管理”软件,多方采集房地产企业的涉税信息。同时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机制,明确部门职责。

5、提高税务征管能力

一是要提高稽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要在人员录用上力争吸收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并定时组织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稽查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二是改进征管手段,提高科技含量。要不断提高房地产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在税务机关之间、部门之间、税企之间充分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可由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或政府信息管理部门牵头,在政府共享平台上搭建“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信息共享系统”,规划、国土、房管、财政、税务等部门相关信息要实现共享。同时加大以票管税力度,全面推广使用电脑版建安、不动产发票。

【参考文献】

[1]赵晋林:当前我国房地产税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涉外税务,2004(4).

[2]韩雪: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的博弈分析[J].税务研究,2005(5).

[3]张卫: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税收征管的完善[J].税务研究,2004(12).

税费征管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发展 ,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文章就近几年伴房地产业出现的较为严重的税款流失现象做了分析,并对改进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房地产税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拉动 经济 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地方税收新的税源增长点,其税收征管也日益成为了税务部门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其范围广、税费项目繁多、重复课税、税负不公、收入分散且隐蔽性强,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漏征漏管的多,税收流失严重,已成为制约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北京为例,2007年北京市地税部门共清缴历年稽查欠税4.59亿元,其中房地产行业就达2.56万元,占欠税总量的55.8%。本文根据房地产税收征管问题的成因,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

一、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的现状和问题

1、相关的税收法规制度不完善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有关房地产税收方面的权威大法还是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尽管后来根据不同的 历史 时期做过各种各样的补充和修改,但作为上位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尤其是我国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不健全,而私人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明确的 法律 规定。房产、土地、户籍等有关管理部门与税务机关的协作配合不够,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力度,造成财产税收的流失。同时目前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房地产开发、转让、保有诸环节涉及到的税(费)种有10多个,相关的税收政策正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中,政策变化快难以掌握。

2、房地产企业纳税意识不强

一方面,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透。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数都是在取得土地开发权后,注册登记的,财务人员就地聘请,开发企业的股东也只是房地产行业的行家里手,对税收法规和政策了解不多、学习不多,加上工程开发前期投入较大,资金周转较紧,造成了企业欠交税款情况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能力,他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利用其自身影响力和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干扰和影响着房地产税收的征管。因此,他们在税收上往往是能偷则偷,能逃则逃,“勇”于以身试法,纳税意识比一般的纳税人更差。

3、财务管理比较混乱

在房地产企业,不做账、做假账、记流水账、账务混乱等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些房地产公司不按规定设置账簿;将部分收入或预收账款直接存入老板私人账户,不及时在 会计 上反映该部分收入,或将其混入其他往来账户;将预缴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记入预缴年度的扣除项目,违背了配比原则,减少了企业当年的利润;与往来单位交叉摊计费用,将对方成本费用在本企业账上反映,虚增成本费用,偷逃税款;多头开户,隐瞒收入。这些不规范的会计核算,为其偷漏税提供了方便,加大了税务稽查的难度。

4、房地产经营项目难以管理

房地产企业对房屋的开发,要涉及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但是目前这些部门相互之间的合作只处于相互约定和协商的状态,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必须召开部门问的协调会议才可解决,缺乏相应的激励制约手段,未能实现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税源的源泉控制。使得一些房地产企业有机可乘,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

5、税务征管能力不强

一是稽查人员配备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稽查工作效率不高,查处力度不强,违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规者的侥幸心理。其次是税务部门出于扶植企业发展、维护税源的考虑,征管力度较弱,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持“仁慈”心理,处罚较弱,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处罚决定得不到严格执行,往往流于形式。第三是行业征管手段滞后。目前,许多地方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还处于“粗放”阶段,特别是征管手段上还不能适应 科学 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信息共享难、操作处理慢。

二、加强我国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的措施

1、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我们要针对房地产税收政策的一些缺陷,加大改进力度,力求每项政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不留漏洞。对自用没有同类可比价开发产品的房地产企业,要求其提供法定评估机构的评估证明严格界定拆迁补偿费,建立拆迁补偿费列支的管理和审批制度;制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安装计税成本的基准定额,加强审核、管理力度,有效堵塞偷逃税漏洞。

2、提高纳税意识

一个良好的纳税 企业 服务体系和精心策划而有目标的税法宣传活动,对促进纳税企业守法至关重要。为了促进自觉守法。税务机关必须通过良好的宣传方法向纳税企业提供持之以恒、公正、礼貌和快捷的服务。宣传方法应该是通俗简明,达到即使是没有受过多少 教育 的纳税人也能够理解。同时税务人员对不同的纳税人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宣传税法、规章、规定和通告,以便提高其遵章守法水平,从而减少对税收的误解。把申报纳税变成公民的自觉行为。还有加强税务的信息化建设。随着 现代 信息技术产业的 发展 ,税务机关不但可以通过 网络 获取企业和个人房地产方面的信息,为税收征管其他环节提供基础,而且可以通过与银行等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网了解纳税人的收入及经营情况。而纳税人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多数纳税相关信息。尤其是 电子 邮件的广泛使用可大大缩小征纳双方之间的交往成本。可见,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于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都有促进作用。

3、加大房地产税收稽查力度

为了防止房地产企业的偷税漏税,稽查人员在对房地产业开展检查时,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实行主查人责任制,明确职责,加大考核力度。第二,每年都应重点安排若干户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在开展全面性的税收检查基础上,分析、剖析加强税收管理的对策和措施,提出有效的办法和建议。第三,加大对存量房交易完税凭证的检查力度,依法追缴应纳税。对违法行为,要加大曝光和惩罚力度。第四,各税种检查相结合,加强对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纳税人的稽查力度。国税、地税、财政、 金融 、审计等机构应加强联手配合,互通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税种的纳税评估情况,相互印证,联合开展对房地产的重点、交叉稽查。

4、实现房地产税收一体化

在房地产税收征管工作中,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应以存量房交易环节所涉及的税收征管工作为切入点,主动与当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整合征管资源,优化纳税服务。首先,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应与房地产管理部门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充分利用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信息,建立、健全房地产税收税源登记档案和税源数据库,并根据变化情况及时更新税源登记档案和税源数据库的信息;定期将税源数据库的信息与房地产税收征管信息进行比对,查找漏征税款,建立催缴制度,及时查补税款。其次要开展科技创新,开发“房地产税费一体化管理”软件,多方采集房地产企业的涉税信息。同时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机制,明确部门职责。

5、提高税务征管能力

一是要提高稽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 政治 素质。要在人员录用上力争吸收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并定时组织培训和学习,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稽查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二是改进征管手段,提高科技含量。要不断提高房地产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在税务机关之间、部门之间、税企之间充分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可由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或政府信息管理部门牵头,在政府共享平台上搭建“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信息共享系统”,规划、国土、房管、财政、税务等部门相关信息要实现共享。同时加大以票管税力度,全面推广使用电脑版建安、不动产发票。

【 参考 文献 】

[1] 赵晋林:当前我国房地产税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涉外税务,2004(4).

[2] 韩雪: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的博弈分析[j].税务研究,2005(5).

[3] 张卫:从管 理学 的角度看税收征管的完善[j].税务研究,2004(12).

税费征管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结合期刊费用管理的流程和个人税收管理的要求,对杂志社及其主管财务部门共同关心的期刊运行相关费用的管理模式和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期刊网络化运行管理的模式和费用共同管理的策略,并对其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解决了学术期刊税收实时监管的难题。

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全面加强货物劳务税、所得税、财产行为税和国际税收4大税种征管,要求各地力争在2009年年底前将所有扣缴单位纳人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促进堵漏增收。同时,还要求各地加强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除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如兼职、来访讲学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征管。要选择部分扣缴税款可能不实、人均纳税额较低的单位进行分析、评估和检查,对应扣未扣税款行为要依法处理。同时计划我国在2009年年底前,将所有扣缴税单位纳入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即单位为职工代扣个税后,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职工的基本信息、职工收入和扣缴税款等相关涉税信息。

学术期刊是高校和研究院所为各类行业的研究人员提供的主要学术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学术期刊的正常出版和杂志社的正常运行,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现有上述大部分学术期刊均采用向作者收取审稿费和版面费的方式运作,但同时仍然依照传统的薪酬管理制度,当稿件处理完后,要向作者支付稿酬,并向审稿专家支付审稿费。长期以来,由于支出的稿酬和审稿费数目较低,因此,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主管财务部门大多没有代税务局征收上述支出项目的税款。近期,为响应国家税务总局的号召,许多高校和研究院所已开始对上述项目的税收进行管理。由于上述工作涉及杂志社及其主管财务部门,因此,明显增加了两家单位的日常工作量。如何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效办公策略,用于协调两家的工作,减轻两家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负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处理相关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一种借助期刊网络化办公系统实现联网收费对账的期刊费用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1费用管理需求分析

一般而言,从作者向编辑部投稿后,编辑部需要进行初审、收审稿费、送一审二审(甚至三审)、编辑部终审、录用、缴纳版面费、稿件格式审查、稿件校核编辑、稿件出版和发稿酬及审稿费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由于稿件处理环节繁多,一篇稿件从注册登记到录用出版,其被处理的先后顺序没有固定的时间规律。稿件被处理的先后顺序经常会在各个处理关节点发生变化,这种具有随机性的办公流程给杂志社工作人员的费用管理工作带来不便。长期以来,许多杂志社的费用管理一直依靠手工登记和造表统计的方式实施。这给稿件费用的查询和统计带来了困难,一旦稿件量上升,稿件相关费用的管理难度就会凸显。上述问题已成为困扰财务人员管理相关费用的心结,也成为杂志社发展的瓶颈。

从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与作者稿件相关的费用分为收入和支出两大部分,收入类主要包括作者缴纳的审稿费和版面费等,支出包括杂志社支付给作者的稿酬、审稿专家的审稿费等费用。上述费用若通过计算机按稿号来管理,即可解决费用管理的逻辑性需求,保证每篇稿件的费用不会重收、漏收和错收,亦可保证查询和统计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但是,如果要实现多个部门的协同管理,采用简单的单机工作的账务管理的数据就不能共享,要完成相互交流的对账和查账,就必须另行安排专门的时间和地点,将原始数据打印出来后,才能实现多人校核、审查和交流,因此浪费相关工作人员的时间。可见,要彻底解决上述困难,需要将数据实现实时共享,相关人员在某一时间段均能获得并处理相关数据。

2费用管理模式和策略

根据需求分析可以发现,解决杂志社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费用的关键在于费用数据的实时共享,而实现数据实时共享的有效途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期刊运行管理的工作网络化,并为期刊费用的协同管理提供办公平台。在此平台上,可将期刊的往来费用管理作为主要办公内容之一,从而实现杂志社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期刊的相关费用的目标。上述管理模式可称之为期刊网络化运行与财务数据共享管理模式。

作为上述管理模式下的费用管理策略,可由杂志社费用管理的需求和税收管理的手续共同决定。当相关数据作为两家单位的共享数据时,因为其功能发生了改变,相关数据的属性也发生了改变。例如,与发放审稿费这一事件相关的数据为发放审稿费数量,若杂志社管理该数据,只需要知道该费用发放的对象、发放的数量、发放日期、发放人即可,而要作为财务部门的共享数据时,还必须增加发放对象的身份(学生或老师)、发放对象的工作单位、是否为本单位人员(因为要代扣本单位员工的税费)、财务扣税单据号、扣税操作人员、扣税操作日期等内容。为此,可制定出依托期刊网络化运行管理模式的费用管理策略,即对需要扣税的共享数据,增加数据的描述属性和操作记录。同时,为保证系统数据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必须对登录操作的人员按角色分配权限,而工作人员的相关角色和权限由期刊网络化运行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员授予。上述权限的管理策略可依据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来实现。

3费用管理模式的实现

根据提出的费用管理策略,结合期刊网络化运行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提出如下实现方法。需要缴纳税费的费用包括:发放给作者的稿费和发放给审稿专家的审稿费,为此,可对上述两类数据的属性进行数据处理共享性设置,具体设计内容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为发稿费的共享数据对应的属性。表2为发审稿费的共享数据对应的属性。它们由公共信息(作者或审稿专家及其费用相关信息)、杂志社费用管理人的操作信息和财务部门费用管理人员的操作信息组成。

表1和表2的内容记录了各部门相关操作人员的操作信息,可由此查询和统计出操作人员和监管人员希望得到的相关数据。上述操作的实现均可通过期刊网络化运行管理系统,设立专门的费用管理功能,按照工作流的管理理论和网络协同工作的基本准则-61,运用基于mvc的javaweb开发工具来实现[。上述功能已在我校多个杂志社实现。

4结论

税费征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税 税收征管 制度设计 征管能力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税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都引入了专门的环境税种,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果和财政效果。环境税同时具备约束和激励的双重功能,既可以涵盖生产活动,也可以涵盖消费活动,能有效地引导企业和家庭以有利于环境的方式生产和消费;同时环境税顺应了从命令强制手段向经济手段转变解决环境问题的趋势,作为柔性手段被各国政府所青睐;在国际贸易中,环境税也经常被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来使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动,开征环境税已经被列入我国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可以预见,环境税即将迈入实施阶段,必将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环境税理论研究已经迈过了介绍与论证阶段,正处于融合、创新、制度创建的新的时期,有关机构和院校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已经开始环境税具体税种的设计,这些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税的作用机制、实施效应分析、环境税种的选择、税制要素的设计等。虽然目前对环境税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对环境税的保障性制度还没有展开充分研究,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环境税研究的焦点是主体税种的确定及实施路线图,征管问题研究滞后于税制设计也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对环境税征管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环境税特殊的征管要求还不够重视。 环境税的征管工作是环境税实施的基础工作,是环境税政策效果实现的重要保证,而环境税的主体税种污染排放税的征管要求与现有税种有明显差异,要保证环境税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推出,就必须对环境税的征管特点展开分析,对国内外环境税(费)征管经验进行借鉴,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征管制度设计和征管能力建设。

二、环境税分类、征管特征现状分析

(一)环境税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税的定义和分类是研究环境税征管问题的起点。国际上对环境税的定义较为宽泛,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能源署和欧洲委员会将环境税称为“与环境相关的税收”(Environmentally Related Taxes),可以看出,国际上通常所称的“环境税”不是一个独立税种,而是以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目标的税种的集合。国内学界关于环境税的定义,根据其内涵的不同,存在狭义说、中义说、广义说之分,但综合来讲,环境税是国家基于环境保护目的,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调节纳税人环境保护行为而征收的税收和采取的税收措施,具体包括: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服务)税、环境收入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措施。有学者将资源税也纳入环境税的研究范畴,因为资源税更多的是体现资源租税和级差租税,并且已经存在与之相配套的征管制度,因此本文未涉及资源税的征管问题。污染排放税是指对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所征收的税,是一种同所导致的污染的实际数值(或估计量)直接相关的环境税类,如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物排放税、固体废弃物排放税、噪音税等。按污染物命名的污染排放税又称为独立环境税,这一税类对排污的控制性较强,但征管成本较高。污染产品(服务)税,是指对使用过程(服务)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服务),或者使用以后残留物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所征收的税。是一种针对污染产品生产或消费金额以及造成污染后果的服务行为营业额按比例税率或定额税率征收的环境税类,是一种间接税,如能源税、汽车税、农药税等。环境收入税是指以筹集环境保护资金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税,是一种财政性税收,一般是随已有的主体税种加成征收,类似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措施,是指能产生环境保护刺激或激励作用的税收手段,如差别税率、税收优惠等。

(二)环境税的征管特点

污染产品(服务)税可以通过增加消费税税目、营业税税目的方式开征,其征管制度是比较健全的;环境收入税随主税种一起征收,在征管上并没有特殊要求;只有污染排放税是一类新颖的税种,有着独特的征管特性:(1)征管对象的特殊性。污染排放税属于行为税,发生排污行为的组织和个人都是环境税的纳税人,排污行为的广泛性决定了污染排放税纳税人的广泛性。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可能涉及很多行业、众多企业,消费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更加面广量大,大量非企业单位、家庭甚至个人都可能成为污染排放税的纳税人。(2)征管环节的特殊性。污染排放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的排污量,而排污量一般只能在排污行为发生时才能记录下来,如一些有害气体的排污量是通过记录排放浓度、排放时间等测算出来的,如果未及时记录很难再推算出排污量。有些污染事件事后甚至难以确定排污者,更无法确定计税依据。(3)征管规模的特殊性。从学者们提出的各种设计方案来看,结合现有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排放税的收入规模不会很大,户均税额也不会太高;随着治污技术的提高和纳税人治污能力的增强,污染排放税税基趋于收缩,纳税人总体税负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4)征管技术的特殊性。污染排放税计税依据即排污量的确定有三种方法,收入法是根据产品的产量核定排污量,投入法是根据生产投入物中的化合物或污染物含量核定排污量,监测法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监测设备记录的数据确定排污量。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通过监测设备确定排污量是最准确,而且是环境效应最显著的方法,这种方法直接刺激排污者采取各种手段减少排污量,有效实现环保目标,因此在实际征收中应广泛采用。但监测法的技术性很强,需要配备专业的测试设备和计算设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定期监测和采集数据;由于排污量数据不是建立在财务核算基础之上,没有上下游企业可以调查比对,一旦数据丢失,计税依据难以确定。(5)征管目的的特殊性。开征污染排放税是为了将纳税人的边际生产成本提高到社会边际成本之上,促使纳税人在权衡得失后开展排污治理减少污染排放,因此环境税的环境目的高于组织收入目的,即使单位税款征管成本很高,仍然需要加强征管以保证排污行为机会成本的存在。(6)税收优惠的多样性。为了通过市场信号,合理地引导微观经济主体自发地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以达到环境效果,环境税通常都规定有许多税收差别和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如采取了规定的措施或排放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将会获得税收差别对待或税收优惠。污染排放税是环境税的主要税种,是一个国家税制是否绿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引入环境税初期计划开征的主体税种,因此在征管上必须予以特别的保障。现行的征管制度对行为课税的管理制度较少,缺乏必须的制度建设,同时征税机关缺乏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纳税人的检测设备安装远未普及,征纳双方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征管技术需求,在征管准备上市场价格传导机制还不完善,征纳双方乃至整个社会对开征新税种的心理建设非常不充分,这些都将会对污染排放税的征收产生负面影响。

(三)我国排污费征管制度分析

排污费是我国现行环保收费制度中规模最大征管最为规范的一种收费,也是污染排放税征收前的过渡形式。2003年,国务院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排污收费制度;在《条例》的基础上,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和《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与规章,与《条例》一起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排污费征管制度。现行的排污费征管制度既有着鲜明的优点,也存在明显的缺陷。(1)现行排污费征管制度的优点。第一,实现了按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以污染当量为单位实行总量多因子排污收费。即实现了由单一浓度收费向浓度与总量相结合的收费转变;由单因子收费向多因子收费转变。第二,规定了仪器监测数据可以作为征收的依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国家规定强制检定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对污染物排放的监测数据可以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并规定排污者安装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应当依法定期进行校验。2008年3月环境保护部颁布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行管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第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全国性的环境监测网络已经建成并逐渐完善。污染物排放监测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改进,监控手段已日渐成熟,国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计划稳步推进。第四,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环保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原则,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第五,规定了罚款和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的处罚手段。《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对不缴或者欠缴排污费的,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2)现行排污费征管制度的缺点。第一,征管规定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法律层次较低,且不具有完全的强制性,导致在征收时阻力大,协议收费、人情收费、行政干预收费现象严重;同时收费的性质容易与其他经营性费用相混淆,在公众意识中也没有税收的地位高,因此排污费难免会受到缴费人的排斥。第二,征收成本高,收费项目多而杂,缓缴、减免范围各地不一,征收效率较低;对一些生产工艺复杂、排污节点和污染因子多的大型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不清,排放量核定不准确,计征的污染因子不够,如对燃煤锅炉,只征收烟尘一项,而污染当量数较多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却没有计征。第三,没有明确规定排污单位的申报义务。作为收费依据的排污量均由征收部门通过监测主动获取,缴费人不但不需要主动申报排污量,还想方设法隐瞒排污量,导致漏征逃费现象非常普遍,也严重挫伤了依法缴费人的积极性。第四,目前环保性收费还存在“多部门征收”和入库级次不一的情况,政出多门导致征管较为混乱。

三、我国环境税征管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税款征收

(1)征收主体的选择。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全部由税务部门负责征管,第二种是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和执法,环保部门配合,负责监测和提供排污数据,第三种是环保部门,税务部门只负责税款核算。本文倾向于第三种意见,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其他部门如海关、财政税收已有先例,二是因为环保部门已经有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监测设备,有完善的监测体系,税务部门再重复投入会造成极大浪费,三是因为环保部门有征收排污费的场所和经验,征收的软硬件都有一定的基础,四是征收和监管集中于环保部门,有利于职责和权力的统一,便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也有利于形成环保部门和税务部门相互监督的良好机制。(2)申报和征收方式的选择。税收的征收方式有核定征收、查验征收、查账征收、委托、定期定额征收等几种方式,申报方式有自行申报、定额征收、源泉扣缴等几种方式。环境税的申报和征收方式应实行以自行申报、查验征收加核定征收为主,委托为辅的申报征收方式,慎用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同其他税种一样,环境税要以纳税人自行申报为主,在对排污信息的掌握上,纳税人比征收部门更具信息优势,要吸取排污费征收的经验教训,赋予环境税纳税人自行申报义务才能解决面广量大的排污者排污数据采集问题,征税机关定期查验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当纳税人无法准确计量排污量,或排污量信息丢失时,征税部门采用合理的方法核定排污量作为征税的依据;对分布广泛税额不大的纳税人,可以采取委托的方式,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税成本。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对生产型纳税人要慎用,因为对于生产型纳税人,定期定额方式实际上是同意这些排污人在缴纳固定费用后就可以无限制排放污染物,显然这种方式不但没有收到环境效果,反而起到鼓励污染排放的作用,对按照实际排放量征税的纳税人也不公平,对这一类纳税人可以按照用水、用电量或者营业额核定征收。(3)计税依据的确定。有监测条件的,从自行检测、委托检测、环保部门监测中选择一种方式,没有监测条件的,按物料衡算法确定。自行检测是指排污人购入指定的或符合一定标准的检测设备并安装后,经征收部门测试认可,按照设备记录的数据征税;自行检测设备投入较大,需要做好数据保管工作,防止检测数据被篡改或丢失。委托检测是指排污人委托经过资质认证的社会中介机构或专业组织,对排污人的排污情况进行检测,经征收部门认可后,按照受托人提供的检测数据征税;委托检测可以减少初期检测设备投入成本,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能提高检测效率,但委托检测需要定期支付费用,而且防范排污人和受托人串通篡改数据也是一个难题。环保部门检测是指由环保部门购买并安装检测设备,数据由环保部门实时获取或定期采集并传送给征收部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纳税人负担,但国家的征税成本较高。

(二)修订征管法律

按照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国家向人民课税必须要有法律的规定。征收环境税不仅要制订实体性的环境税法,还要根据环境税征管的特点,制订必要的程序性的法律法规。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对现行的《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修订来实现法律完备。一方面可以提高环境税征管制度的法律层次,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另立新法,浪费立法资源。内容包括:一是明确环境税的征管适用《税收征管法》;二是如果选择环保部门作为征收部门,要将征收部门在环境税征管中的权力和义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三是增加纳税人负有提供或妥善保管检测数据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条款;四是增加纳税人故意破坏监测设备或者篡改监测数据的法律责任的条款;五是增加受托检测的中介机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的条款;六是增加征收部门有责令违法纳税人停产停业整顿的处罚权的条款,这样可以不削弱环保部门已有的执法权。除了法律的修改完善,还要根据环境税征管的实际需要制订配套的征税制度,如必须制订环境税特有的监测设备安装使用制度、委托检测制度等。

(三)征管能力建设 环境税征管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环境监测水平。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方法,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水平),并跟踪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性资料,同时为环境税的征收提供计税依据。环境监测是环境税征管的基础工作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监测水平就反映了环境税征管水平。只有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加快监测网络及点位、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研究,引入物联网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才能不断提高环境税征管水平。

(四)提供纳税服务

加大环境税法宣传力度,使广大纳税人全面了解环境税的税制要求,了解在环保和纳税上的权利和义务。环境税法宣传存在指引作用,告知纳税人哪些是国家鼓励的,哪些是国家限制的,从而引导纳税人改变行为模式,顺应环保需要,同样有利于实现环境税的政策目的。环境税法宣传还要和环保宣传相结合,广泛宣传环境税的环保功能,使环境税获得纳税人的认可,促进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征税机关还要经常开展环境税税收优惠政策的宣讲,便于纳税人及时了解政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五)增加执法刚性

我国环境收费的强制性一直较弱,环境税实施后要充分利用税收强制性的特点,加强征管、严格执法,通过执法刚性体现出税法的严肃性。环境税的计税依据储存在监测设备中,容易丢失或被篡改,监测设备也容易被关闭或破坏,因此征收部门要加强对数据异常企业的监控,发现偷税行为及时查处;对故意破坏监测设备或者改变监测数据的行为要按照法律规定,单独予以处罚;对逃避缴纳欠税的,按照征管法的规定给予处罚并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六)提升征管效率

制度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环境税的征管效率,而且几乎没有实施成本,因此应非常注重通过制度设计来提升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和征管难度。一般来说,制度设计越简单、纳税人越少的税种,偷逃税的可能性就越低,征收率也就越高,因此环境税的税种不宜设置过多,主要选择排放量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的污染物和污染产品征税;设定较高的起征点或免征额,可以大幅度削减纳税人的数量;通过税收优惠或税收差别引导纳税人主动安装检测仪器,提供准确的排污数据。当然环境税的制度设计也不是越简单越好,环境税制度设计越细致,它所带来的环境效果越好,因此需要寻找环境效果和征管效率的平衡点。

(七)做好开征准备

(1)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只有健全的市场,才能使环境税的变化通过价格波动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微观经济主体,然后微观经济主体再根据价格的变化调整经济决策,从而使政府能够利用环境税实现环保目的。如果市场不健全,传导机制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政策落空。(2)提高环境税制的透明度。借鉴国外经验,开征环境税前必须提前一段时间公布环境税改革的细节,高度重视环境税税制的透明度,公众对环境税传导机制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环境税引导生产和消费功能的实现。环境税的征管工作对于征税机关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除上述谈征管制度和措施以外,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税务机关和环保机关、财政机关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等,只有做好充分的征管安排,才能保证环境税平稳顺利地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刘白:《试论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缺陷及改革》,《环境保护》2007年第9期。

[2]于卿婵:《中国税制改革背景下的环境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蒋海勇、秦艳:《发达国家环境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启示》,《税务与经济》2010年第4期。

[4]宋国君:《环境政策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5]李慧玲:《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税费征管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作为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的税收制度、税收管理和征管水平具有法制化、现代化、社会化、科学化等一系列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在完善我国税收法律、深化税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特点。其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都有相应的税收立法权,并根据本级政府的情况制定税收征管措施。美国税务管理体制的独特之处,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一、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的基本运行状态

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与联邦制相适应,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构成,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的课税权和固定的收入来源。联邦政府主要征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国内消费税、关税、遗产与赠予税,其中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州政府主要征收销售税、州个人所得税、州公司所得税、州消费税等,销售税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则主要征收财产税、地方销售税、地方个人所得税等,其中财产税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在税收收入总额中,联邦税收收入占60%左右,州和地方占40%左右。

1 立法形成及工作权限。美国联邦税法由国会制定和修改,由财政部颁布实施细则,由税务局解释执行;各州和地方议会可自主制定各州或地方征收的税种和征收办法。美国联邦、州、地方三套税务机构,分属各级政府,各司其职,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美国国税局局长必须由总统提名,经国会通过后任命。国税局、州税局和地税局拥有独立的执法权,有权根据税法解释税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如果纳税人不服,可申请法院裁决解释,其他部门无权干预;有权根据税法对欠税多少进行估算,欠税人如不服,须负举证责任。

美国税务局有权对纳税人有关账簿和记录进行稽查,有权召集纳税人到税务局接受调查、出示会计记录。以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判断其是否有偷税行为。纳税人如不缴税,针对不同情况,税务局有权行使三种权利:一是抵押权,即税务局有权以纳税人的房地产地契为抵押,督促纳税人付清欠税;二是强索权,即税务局可以冻结纳税人财产用于清缴税款;三是占有权,指税务局有权依法处置纳税人财产,用以缴税。

在美国,除小额交易外,其他交易必须通过银行转账,否则就是违法。在银行开户必须有身份证明,每个美国人(含法人和自然人)都有一个社保号,银行按社保号把每个人的利息收入按税法规定报告给税务局。美国人的纳税意识很强,大都能自觉如实报税、缴税。但美国公民和公司一般不亲自申报纳税,而是委托会计公司代办纳税。同时,联邦与地方税务局、税务局与海关等有关部门之间互通信息,使税务局能及时、全面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情况,防止税收流失。

2 级税务管理制度。美国各州的税收征管制度有所差别。一般说来,税务局的内设机构有五个:法制部门,负责税法执行的一般解释、宣传、复议、应诉等;审计(稽查)部门,负责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调查及处理;研究统计机构,负责税收收入的统计和分析;征收部门,负责接受和处理纳税申报,进行税款征收;服务部门,负责人事、财务、接待。美国对税务审计很重视,如夏威夷州税务局从事审计的人员占总人数的55%以上。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州之一,其征管制度在各州中颇具代表性。加州开征的税种主要有销售税、州个人所得税、州公司所得税、财产税等。2005年税收收入达2658亿美元,是当年联邦税收收入的11.7%,在各州税收收入中名列第一。加州现行的税务管理体制中,有三个部门负责税收征管,即特许税务局、物税局和就业发展局。加州特许税务局在全州共设6个征收机构,现有雇员4 800人。主要负责征收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以及一些非税项目的征收。2004-2005财政年度,加州共征收个人所得税424亿美元,公司所得税124亿美元。非税项目的征收主要是追缴纳税人对州和地方政府的欠款,包括机动车登记欠款、违反劳动法的罚款和法院判决欠款等。加州物税局原来只负责对县级财产税进行评估管理,后来逐步开征了销售税、使用税和特殊商品税。加州的销售税和使用税税率为6%,各个县根据财政需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附加县、市的销售税。销售税是对销售有形物体给消费者个人使用的行为征收,不包括批发和服务行业,也不包括无形资产和不动产。由零售商向消费者收取后转交税务部门,如未向消费者收取则由零售商自行承担。使用税对销售税课税对象以外的商品进行课征。2003-2004财政年度,共征收销售税和使用税381亿美元。此外,物税局还负责对20余种特殊商品课征税费,其中包括燃料税、烟税、酒税、保险税、天然气附加费、水权使用费等。加州就业发展局负责征收、审计社会保障税。从加州税收管理机构和管理权限的变化可以看出,面对社会、经济形势变化,以税收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如物税局成立之初,主要负责对地方财产评估进行调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分立出独立的特许税务局。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联邦政府寻求有效的税收手段应对危机,加州成立了独立的就业发展局,促进就业以及征管社会保障税。上世纪70年代,随着环保问题提上日程,开始征收伐木税和废物处理、资源循环使用方面的税费。加州三个税收征管部门分别负责征收不同的税种,但各个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紧密合作。人员上,互派管理者,如加州特许税务局局长又是物税局的委员会成员,物税局的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特许税务局的委员会成员。机构上,各部门问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既确保了征管质量与效率,也降低了征税成本。

二、美国税收管理的特点

美国的税收制度、征管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税收管理方面有以下一些特点:

1 税收征管法制化。美国的法制体系健全,其税收征管的法制化程度也相当高。美国税法及其法规对税收征管中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征管程序、申报、征收、代扣代缴、税务、违法处理、复议、仲裁、免税等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含以案例法的形式),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征税方(税务机关)、纳税人和中介机构法律地位平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对等的,任何一方做出违犯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严厉的制裁。

2 管理方式现代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普遍应用到美国税收征管中。目前已形成全国性的数据处理中心2个、按地区设置的征税服务中心10个,其征管网络贯穿于从纳税申报到税款征收、税源监控、税收违法处罚等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并已和光电技术、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如使用光电扫描仪来加快税收征管信息的录入速度。大量先进科技手段普遍应用于税收征管领域,不仅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节约了大量的税收成本和社会成本,使税务部门对税源监控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实现了“人机对话”,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

3 税务审计(稽查)刚性化。美国的税收征管实施专业化稽查,采用先进的选案程序和选案软件进行案件的筛选,配以财务审计专家进行对部分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然后制定严格的审计(稽查)方案实施审计。由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因此税务机关的主要力量放在了税务审计上,其人员占到了全体人员的50%以上(含直接从事审计人员和复议、仲裁司法等人员)。税务审计人员都经过严格优质的专业化培训,审计过程也是高度的专业化协作分工,税务审计后的处理、司法也是专业化进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税务审计的质量和公正性。美国税法中对审计出来的偷逃税处罚非常重,使其具有极大的震慑力,有效遏制了偷逃税。

4 机构设置科学化。美国联邦税务系统由三级构成,第一级是设在首都华盛顿的税务总局,第二级是按经济区域在全国设立七个大区税务局,第三级是在大区税务局下设63个税务分局,共辖900多个基层分局;其税务信息处理中心每年处理申报表2亿多份,处理相关税源信息13亿多份。从税务人员看,美国非常重视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并按职责及业务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类别。对税务人员的录用,除了有严格的学历要求外,还普遍采用考试录用,遵循公开、平等、择优的基本原则。

5 纳税服务社会化。在美国,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执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比较多,社会中介服务业异常发达。由于美国税法种类繁多,且条文多而细,一般纳税人很难弄明白,故大部分纳税人均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纳税事宜。如美国安达信公司主要从事税务业务,业务范围遍及美国各地,并已拓展到海外。美国社会中介机构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照法律办理业务,恪守为客户保密原则,且收费合理,所以美国的税务比较普遍。

三、美国税收管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1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根本。目前,我国税法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单行税法多为暂行条例或行政法规,还没有成为人大通过的正式法律,使税收法律的效力受到很大影响。二是一些单行税法交叉重叠,互不配套,且修补频繁,稳定性差。三是单行税法与宪法等其他法律的衔接性较差,如宪法只笼统规定了公民有纳税义务,但对税收法律原则等重大问题没有表述,造成法律间的相互脱节。我们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尽快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要尽快研究制定《税收基本法》,把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税收的立法原则等以基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完善现有税法的基础上,将各单行税收法规上升为法律。同时要做好与工商、财政、银行、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的立法衔接问题,从立法的角度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

2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步伐,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前提。我国应该从税制优化和征管效率上对增值税的优劣作冷静思考,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应研究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合理解决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不均问题。要研究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环境保护税等,逐步取消屠宰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个人所得税采取个人申报和夫妻联合申报两种方式,并分别规定免税额。另外,必须正确对待税收计划。美国根据经济税源和税制测算当年税收收入,政府不下达税收收入任务,税务机关的职责就在于依法征收。实践证明,下达收入任务不但影响执法,还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应根据经济税源和税制指导税收征管,不再下达指令性任务。考核税务工作不再只看收入任务完成与否,而应从执法、收入、队伍等方面综合考核并以是否严格执法为主。

3 优化税务机构设置,实行扁平化管理,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基础。从美国现行情况看,其税务管理机构少、层次少、人员少,但征管质量和效率非常高。我国目前税务机构设置上普遍存在机构多、人员多、层次多的问题。从未来税收发展的趋势看,税收管理的扁平化将是大势所趋。因此,可以考虑在税收征管水平较高、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的地方,有步骤地取消农村分局,税收业务集中到县级局,条件成熟后再取消市(地)级税务机构,直接实现总局一省局一县局三级管理。在征管信息处理上也可以借鉴美国的方式,充分开发和利用税收信息,实现税收信息的共享,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

4 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保障。在美国,大量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税收征管中均得到了广泛使用,而且和光电技术、自动化技术结合使用,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现代化是税收征管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税收征管法制化的重要保障之一。我国目前在硬件配置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很多地方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硬件资源没有加以充分利用,有的地方仅限于开票打字,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从美国计算机应用看,每一部门对计算机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并不是工作重点,而是在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把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其重点。计算机网络不仅涵盖了各级税务部门、纳税人,而且还涵盖了政府公共部门如工商、海关、财政、金融等,实现了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税收征管现代化可以把赶量税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以充实稽查力量,加大稽查力度。

税费征管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社会保险费征缴模式税式征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推行社会保险费税式管理提出了建议。

一、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的必要性

社会保险费征收税式管理是社保费筹资制度发展的必然这既是扩大参保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有效控制参保单位和职工在参保和缴费问题上的逆向选择、防止参保缴费上的道德风险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如下两点。

(1)税式征管是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各主体之间法律责任的需要。目前,社会保险费征缴环节中的核定制度带来的突出问题是:申报主体、核定主体和征缴主体三方之间的法律责任不明确。参保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少报、漏报社保费现象,还有一些社会保险机构(包括行业垂直管理系统的代办机构)将归集的社保费不按期如实向核定机关和征收机关申报解缴,而是占压(有的跨月份短期占压,有的跨年度长期占压),有的甚至挪用于炒股;有的把社保费作为收入当工资发放等现象。检查机关发现这些问题时,因法律责任难以界定而无法处罚。因为缴费人在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前需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进核定,核定确认的缴费数是征收机关依法征缴的依据,企业未申报的,但又确实是那些代办机构归集的社保费。面对参保人利益受到损害和社保费隐性流失等情况,检查机关无处罚的法律依据,只好不了了之。执法部门在划分上述三者之间的法律责任时,感到有些无奈,即缴费人本应承担的如实申报的责任转嫁给了核定机关和征收机关,核定机关没有足额核定,应核定尽核;征收机关没有足额征收,应收尽收。如果对缴费人不如实申报事实进行处罚也不妥,因为参保单位和个人申报的缴费数是经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盖章认可的,这种认可具有法律效率。如要缴费人承担不如实申报的法律责任,则法律依据不足,因为征收机关以核定机关的核定数为征收依据,企业申报不实,核定机关有责任。实行税式征管后,建立参保单位和缴费个人自行申报制度,征收机关将参保单位和个人申报数作为征收依据。如果参保缴费单位不如实申报,一旦发现,就可以追究申报主体的法律责任。所以,实行税式征管,建立自行申报制度,自核自缴,既有利于明确社会保险费征纳双方的法律责任,又能提高全社会参保缴费的法律责任和意识,还能强化府保险费足额征收,使地税部门和社保部门真正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调。

(2)税式征管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社保基金征缴率的需要。目前社会保险缴费制度安排导致企业申报核定的工资总额与企业的实际工资总额不相符。以湖北省省直统筹为例,社会保险费申报不足核定不足情况普遍存在。没有做到应核尽核,应征尽征,30%费源流失(见表1)。国家政策规定了申报缴费的下限和上限,即参保人申报缴费工资基数按参保的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至300%进行保底和封项。社保费实施地税全责征收后,通过实行“双基数”申报,能解决社保费旧征缴办法中基数核定欠规范的问题,并能按企业的实际用工情况和实际工资水平确定企业应缴社保费数额,确保所产生的原始应征数据真实可靠,从而有效抑制目前社保费申报和征缴中出现的费源流失问题。

2、社会保险费税式管理的可行性

(1)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已具备“准税收”的属性。国家是社会保险费的唯一管理主体,有比较完备而且具备一定立法层次的政策制度体系,确定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征收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固定性和规范性。从养老保险制度改为统账分离,统筹账户要向个人账户划拨的问题得到破解。社保费实行税式管理,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企业工资总额据实征收,有效调节平衡参保人员利益分配,发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优势。现有养老保险制度为社会保险费税式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税务机关征收的实践为实行社保费税式管理奠定了工作基础。全国已有20个省、市、区实行由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务机关充分利用税收征收管理资源、优势和经验,对社会保险费实行费式管理,建立费源台账,实行源泉控制;建立了社会保险费费源管理制度,开展征缴稽查,清收各类欠费;开发了征缴软件,对社会保险费实行了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实行税务征收省市较之以前普遍征缴率和收入总量都大幅提高,即社保基金征缴率相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的省份,其征缴率要高出10%以上,每年征缴率均高达95%以上。税务机关是专业化的、社会化的征收组织,基础设施好,管理规范,特别是“金税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科技化、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全国形成了统一的征管信息网络。税务机关可以借用税收征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税务机构遍布全国,拥有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严格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征管手段,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管理,降低税费征收成本。

(3)国内一些省份率先推行地税机关全责征收社保费的实践为全面推行税式征管提出了可能性。如广东省于2005年就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地税机关全责征收社保费,劳动社保部门将不再负责社保费的申报、核定、追缴工作,建立起了地税部门负责社保费申报、核定、征收、追欠、查处、统计和化解,社保部门负责社保费登记、计账、待遇审批和基金发放管理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社保费“收支两条线”。广东省还建立“缴费人自行申报缴纳,地税机关重点稽查、以查促管”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模式,明确企业应按有关缴费政策规定和要求自行计算、如实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律责任,强化了缴费人自觉申报缴费意识,明确征缴双方法律责任,理顺征缴双方关系。

(4)国际经验也证明了社保费税式征管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世界上已经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32个国家和地区是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保税或费。许多国家社保基金筹资形式的主要部分是“费”而非“税”,但征管体制则归属于税务部门。如英国上议院决定于1999年4月1日将原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障缴款征收机构及其征收职能并入税务署,国家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缴款政策由税务署制定。俄罗斯也实行了社会保险“费改税”的改革。2000年8月5日普京签署新《税法典》,将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付费部分改为统一的社会税,养老保险费由改革前的缴费形式变为以统一社会税形式缴纳,其征收机关由原来的社会保障部门改为税务部门。国外的经验为我国改革社保费筹资方式、实行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二、推行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的建议

1、理顺和完善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体制

首先,要从国家决策层上统一认识,尽快改变目前在征管上的“双轨制”,在全国明确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的主体地位。其次,赋予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的职能。按照谋其事、负其责、授其权的原则,实行事、责、权的高度统一,明确授予税务部门社会保险费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和计费工资基数核定以及检查、处罚等征收管理各个环节完整的管辖权,以利于税务部门充分发挥征收管理优势,强化社保费的征收管理。

2、在缴费工资基数上,实行“双基数”申报制度

分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其中,企业缴费工资基数,应按本单位全部职工申报缴费工资之和,实行保底不封顶进行申报核定,即取消按社会平均工资或按职工平均工资为核定依据的做法,改为以企业全部工资(包括各种津补贴、奖金、加班工资,年薪等货币化收入)作为申报的依据,据实申报征收。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按原政策规定,实行按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一300%保底和封顶进行申报核定。既避免高收入者逃缴个人所得税,也避免把初次分配的差距带入再分配领域。

3、实行社会保险费与税收一体化管理

一是强化登记管理。企业在办理税务登记的同时,必须办理参保登记;税务部门每年对企业进行年审时,应一并审查企业是否已纳入参保范围,加大强制参保的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强化征收管理。税务部门在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一并对社保费的计费工资基数加强管理,确保计费工资基数的真实、准确,确保如实计算。三是强化稽查管理,把社保费一并纳入税务稽查范围,查税必查费。

4、建立简洁、便民等多元化缴费方式

参保企业直接到税务缴费大厅申报缴费;对灵活就业人员应按照便民原则,由税务部门委托国有商业银行,让参保者就地选档划卡缴费。即凡属参保范围的缴费人在社区区点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后,自行确定一张用于缴费的有效银行卡,实行划卡缴费,这样既可以方便缴费人交款,又可以节约征缴成本,提高征缴效率。

5、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费用省级统筹制度的步伐

不仅养老保险应当实行省级统筹,医疗保险等其他险种也应当实行省级统筹,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费的税式征管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必要选择、必然要求和必备条件。

6、加快社保费征收的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要借用税收网络平台,尽快建立参保人员数据库和费源管理基础信息体系,积极推进与社保、财政、银行、国库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为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税务征管)社保费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各界的监督提供充分的依据。还要在税务机关内部完善管理职能,整合业务流程,完善征管统计软件,加强社保费申报开票、征、管、查之间的协调配合,各个环节和职能既分工负责又紧密衔接。

7、建立社保费分类统计制度,完善计算统计管理程序

上一篇:住宅设计范文 下一篇:世界政治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