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统计学范文

时间:2023-07-12 15:24:26

实用统计学

实用统计学范文第1篇

统计学作为一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也日益受到重视,几乎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把统计学作为学科基础课来开设,使之成为本专业定量分析的工具。可是据我十多年的统计学教学实践和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统计学在高校的开课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学生反映统计学公式多、计算量大、内容枯燥,还有不少同学对统计学存在畏惧心理,统计学也成为目前高校不及格率最高的科目之一。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目前国内的统计学教材的“可读性”差,读起来“味同嚼蜡”应该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本文对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目前统计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市面上国内编著的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教材数量繁多,其名字也五花八门,如:《统计学原理》《统计学基础》《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管理统计学》等。据我调查,目前武汉市书店在售的这类图书不下三十种。虽然数目众多,但翻开一看,就会发现这些书的内容大同小异,和国外的统计学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经过综合,我认为国内的统计学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陈旧。如今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由以前的只介绍描述统计变成既有描述又有推断统计的大统计学。可是翻开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就会发现不少已经过时的描述统计学的概念比比皆是,学生平时在生活、学习中几乎用不上。如不少教材里的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介绍“标志”和“指标”这对概念,花很大篇幅来介绍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但这对概念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中几乎用不到;在“后续统计调查”这章中,对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些方法也是花了不少篇幅来介绍,而这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使用的调查方法现在很少采用;另外,目前不少教材保留了“指数”一章,详细介绍了编制指数的两种方法,而这些内容由于内容繁杂,应用面窄,除了专门的统计调查人员,一般人根本没有必要掌握,只需要了解其基本含义。由此可见,目前国内统计学教材内容陈旧,教材中对广大读者用处不大的资源占用了大量的篇幅,而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及多元回归则放在教材后面简单介绍,由于学时有限,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提一下,其结果是学生用这样的教材根本学不到有用的知识。

(二)概念、公式多,案例少。目前很多学生并不需要学量系统的统计学知识,而只需要能用简单、实用的统计学方法来辨别、处理出现的定量分析问题,并且能够利用统计学软件自己解决一部分,当自己不能解决时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就行了。因此统计学教材的主要任务是教会他们统计学的主要思想,学会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种目的,统计学教材应偏重实际应用,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或案例,不知不觉地把读者引入统计学专业知识的殿堂。但是目前的统计学教材一般都是先介绍理论、概念,再给出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最后才结合实践进行举例,而且大量繁琐的数学推导占了很大的篇幅,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数学底子差,大量的公式推导往往让他们望而却步。而与大量公式相对应,国内现有的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教材有关经济、管理的统计案例很少,大部分是过于简单的设例,或是“编写”的案例,甚至是若干年以前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应用的陈旧的案例,与现实的经济、管理工作严重脱节。国内统计学教材这种重理论学习和公式推导,轻结合实际案例的特点,使得本该妙趣横生的统计学在学生眼里课程变得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三)实用性不强。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是和计算机以及统计软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统计学方法都可以在统计学软件上操作完成,目前常用的统计学软件有SAS、STATISTIC、MINITAB、SPSS和EXCEL,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SPSS和EXCEL都是操作起来相当简单方便的统计学软件。目前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只是介绍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而如何应用统计软件来解决具体问题则没有系统的介绍,如Ex-cel制作图、表的功能很强大,展示数据常用的直方图、条形图、饼图、环形图利用Excel都可以做得很漂亮,可是不少教材只是介绍什么是直方图和条形图,两者有何区别,而具体如何利用软件作图则只字未提;时间数列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涉及的数据都很多,不借助统计软件根本没法完成,因此很多教材也只是介绍概念和方法,老师在课上也只简单介绍方法,不给学生讲授如何应用统计软件来解决具体问题,这使得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或撰写毕业论文时,抱怨统计学只是学了很多不会用,也不知怎么用的概念和公式。

三、对策分析

统计学教材的质量普遍不高,反映了当前我国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对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的培训力度。统计学教材是统计学教师教学实践的结晶。目前国内统计学教材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从事统计学教学教师的统计学能力有所欠缺。从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的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统计学方法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技巧,还要对经济、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了解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使用。可是据我对武汉市高校的调查统计,不少学校从事经济、管理统计学教学的教师都是学习经济、管理的,他们对统计学方法和统计软件的使用并不熟悉,因此编出来的教材其质量也是可想而知。虽然一部分老师是统计学专业毕业的,但绝大多数是学经济统计的,对推断统计和统计软件的使用并不精通。另外还有一小部分老师是学数理统计专业的,他们对统计学方法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可是由于对于经济、管理了解甚少,因此没法和经济、管理的实际案例相结合,而只是像讲数学一样,着重公式的推导。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各校首先要加大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对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得他们具备从事统计学教学的专业水平,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统计学教材吸引不了学生的现状。

(二)借鉴国外优秀统计学教材的经验。和国内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内容陈旧、案例匮乏、实用性不强和趣味性差的现状相比,国外的统计学教材则让人眼前一亮。国外教材非常注重实际应用,每一部分都引入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或案例,不知不觉地把读者引入统计专业知识的殿堂。这些教材几乎都摒弃了繁琐的数学推导,大部分只介绍基本公式,少数则采用纯文字描述的形式来介绍统计学,让没有统计学基础的学生也能轻松地学习统计学而且它们都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利用统计软件来进行操作,并贯穿在各章,课后也有大量配套的习题让读者自己去练习,以加深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因此要提高目前国内统计学教材的质量,多多向国外同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不少学校的老师直接以国外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教材。但是完全采用国外的教材也有不少问题,如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对多数学生来说英文水平有待提高,而如果采用翻译过来的教材,由于目前不少教材翻译质量不高,学生读起来感觉很生涩;另外国外的教材结合的都是本国的例子,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不符,学生听起来觉得陌生。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借鉴国外统计学教材好的体系和编排方法,同时结合本国的具体实践,编制适合我国国庆的教材,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合理安排统计学教材的章节设置。如今,国内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材通常包括绪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数据的概括性描述、时间数列、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统计指数等八个部分。前面谈到过有些章节的内容陈旧,因此有必要对各章节设置进行调整。借鉴国外统计学教材的经验,应删除描述统计的大部分内容部分,重点介绍推断统计,即在有限的篇幅内重点介绍统计学的精华部分。具体来说,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应包括以下几部分:数据收集、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时间数列、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另外对章节的内容也要进行调整,多介绍实用性、强的内容,最后应加强统计软件的介绍,着重可以Excel或SPSS为工具来进行实例分析。

四、结语

实用统计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计学个性;统计学实用性;例题习题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98-02

一、高等学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已发展到高度信息化的新世纪。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已经浸透到当今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通用的数量分析方法,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经济社会调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直以来,国家教育部都将统计学确定为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对于我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工商学院的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的地位如同数学和外语一样重要,起到基础性工具的作用。统计思想的匮乏和统计方法的缺失将影响学生将本专业研究问题深化以及进一步剖析社会复杂经济现象的能力形成。

基于此,根据经管理类非统计专业学科的特点设计统计学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即具有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功底,又懂得统计方法,能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经济和管理人才,以能胜任市场调查、经济预测、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二、统计学教学中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目前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枯燥难懂,把统计学视为第二门数学,憎恨、敬而远之;学生不理解统计思想,不思考统计方法的逻辑过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死记硬背,学完统计学后甚至连其中的符号都不认得。统计学教学实际处于“不知为什么学,不知怎么学,不知怎么用”的尴尬局面。统计学的基础性作用目前还无从谈起。  根据多年自身统计学课程学习的经历和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发现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忽略了统计学的个性,没有把统计学与学生自己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放弃了统计学的实用性,没有把统计学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具体来说:

1.目前教材是针对经济管理这一大类的,由于通用性广,这样无论例题习题的设计上,还是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上,没有针对陛。例如,无论是对金融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专业还是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专业,目前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等章节的习题、例题都延续工科数理统计的研究视角,针对工厂产品质量管理设计的。难以让有关专业的同学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产生生疏感。  2.统计学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在统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几乎没有的案例教学,即使出现的少数统计方法的应用举例,大部分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演示统计方法的实施过程。案例不但与相关专业结合不够,而且与现实经济问题严重脱节。使学生的思维禁锢于书本,不知所用。应用性的迷茫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地激发。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还原《统计学》的个性  在缺少个性化《统计学》教材的状况下,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下工夫,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习题、例题以及案例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具体来说,对于学习《统计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针对其专业,有选择地安排统计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设计与其专业背景密切相关的例题习题库。  1.教材选择思路  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教材应有别于统计专业,应与教学大纲相一致,而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大纲应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加以制定。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在遵循实用性、方法性、思想性、简明性的原则下确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应着重介绍实用的统计方法和通用的统计思想,避免繁琐的数理推导和数学证明。

2.开发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例题、习题库思路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例题、习题库建设是统计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统计学教学未来改革的方向之一。目前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中,几乎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例题、习题的研究,有的也只是教师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备课过程中的即兴发挥。因此,例题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融入专业知识尤为重要,比如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举股指(如上证指数)计算的例子,权数就是股票的成交股数;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举有效汇率计算的例子,其权数是贸易比重;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举累进税计算的例子,其权数是处于某税级的人数。这样,通过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中设计不同例题的做法,使学生感觉生动、具体、容易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于统计学例题、习题库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他专业授课教师的通力配合,需要统计学授课教师之间资料的共享、经验的累积,必要时还需专业的研究机构设计开发。

3.案例库建设思路  在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案例库是否建立以及建立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而且直接反映了该校案例教学的水平。

统计学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达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下三点是必须把握的。首先,案例是为统计学教学服务的,而统计学的内容包括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资料整理方法、统计资料分析方法和统计资料预测方法,因而统计学教学案例也应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形成一个反映统计学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统计学教学案例体系。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能清晰说明一个原理或一种方法,使学生能理解原理的内涵或方法的效用,易于举一反三。其次,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案例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使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再次,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最后,案例教学中,必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是导演者,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

(二)恢复《统计学》的实用性

对于《统计学》实用性的提高,可从两方面人手:

1.案例教学注重专业背景

实用统计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统计学教材 统计软件

一、引言

统计学作为一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也日益受到重视,几乎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把统计学作为学科基础课来开设,使之成为本专业定量分析的工具。可是据我十多年的统计学教学实践和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统计学在高校的开课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学生反映统计学公式多、计算量大、内容枯燥,还有不少同学对统计学存在畏惧心理,统计学也成为目前高校不及格率最高的科目之一。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目前国内的统计学教材的“可读性”差,读起来“味同嚼蜡”应该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本文对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目前统计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市面上国内编著的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教材数量繁多,其名字也五花八门,如:《统计学原理》《统计学基础》《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管理统计学》等。据我调查,目前武汉市书店在售的这类图书不下三十种。虽然数目众多,但翻开一看,就会发现这些书的内容大同小异,和国外的统计学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经过综合,我认为国内的统计学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陈旧。

如今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由以前的只介绍描述统计变成既有描述又有推断统计的大统计学。可是翻开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就会发现不少已经过时的描述统计学的概念比比皆是,学生平时在生活、学习中几乎用不上。如不少教材里的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介绍“标志”和“指标”这对概念,花很大篇幅来介绍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但这对概念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中几乎用不到;在“后续统计调查”这章中,对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些方法也是花了不少篇幅来介绍,而这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使用的调查方法现在很少采用;另外,目前不少教材保留了“指数”一章,详细介绍了编制指数的两种方法,而这些内容由于内容繁杂,应用面窄,除了专门的统计调查人员,一般人根本没有必要掌握,只需要了解其基本含义。由此可见,目前国内统计学教材内容陈旧,教材中对广大读者用处不大的资源占用了大量的篇幅,而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及多元回归则放在教材后面简单介绍,由于学时有限,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提一下,其结果是学生用这样的教材根本学不到有用的知识。

(二)概念、公式多,案例少。

目前很多学生并不需要学量系统的统计学知识,而只需要能用简单、实用的统计学方法来辨别、处理出现的定量分析问题,并且能够利用统计学软件自己解决一部分,当自己不能解决时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就行了。因此统计学教材的主要任务是教会他们统计学的主要思想,学会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种目的,统计学教材应偏重实际应用,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或案例,不知不觉地把读者引入统计学专业知识的殿堂。但是目前的统计学教材一般都是先介绍理论、概念,再给出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最后才结合实践进行举例,而且大量繁琐的数学推导占了很大的篇幅,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数学底子差,大量的公式推导往往让他们望而却步。而与大量公式相对应,国内现有的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教材有关经济、管理的统计案例很少,大部分是过于简单的设例,或是“编写”的案例,甚至是若干年以前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应用的陈旧的案例,与现实的经济、管理工作严重脱节。国内统计学教材这种重理论学习和公式推导,轻结合实际案例的特点,使得本该妙趣横生的统计学在学生眼里课程变得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三)实用性不强。

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是和计算机以及统计软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统计学方法都可以在统计学软件上操作完成,目前常用的统计学软件有SAS、STATISTIC、MINITAB、SPSS和EXCEL,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SPSS和EXCEL都是操作起来相当简单方便的统计学软件。目前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只是介绍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而如何应用统计软件来解决具体问题则没有系统的介绍,如Excel制作图、表的功能很强大,展示数据常用的直方图、条形图、饼图、环形图利用Excel都可以做得很漂亮,可是不少教材只是介绍什么是直方图和条形图,两者有何区别,而具体如何利用软件作图则只字未提;时间数列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涉及的数据都很多,不借助统计软件根本没法完成,因此很多教材也只是介绍概念和方法,老师在课上也只简单介绍方法,不给学生讲授如何应用统计软件来解决具体问题,这使得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或撰写毕业论文时,抱怨统计学只是学了很多不会用,也不知怎么用的概念和公式。

三、对策分析

统计学教材的质量普遍不高,反映了当前我国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对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的培训力度。

统计学教材是统计学教师教学实践的结晶。目前国内统计学教材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从事统计学教学教师的统计学能力有所欠缺。从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的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统计学方法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技巧,还要对经济、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了解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使用。可是据我对武汉市高校的调查统计,不少学校从事经济、管理统计学教学的教师都是学习经济、管理的,他们对统计学方法和统计软件的使用并不熟悉,因此编出来的教材其质量也是可想而知。虽然一部分老师是统计学专业毕业的,但绝大多数是学经济统计的,对推断统计和统计软件的使用并不精通。另外还有一小部分老师是学数理统计专业的,他们对统计学方法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可是由于对于经济、管理了解甚少,因此没法和经济、管理的实际案例相结合,而只是像讲数学一样,着重公式的推导。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各校首先要加大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对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得他们具备从事统计学教学的专业水平,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统计学教材吸引不了学生的现状。

(二)借鉴国外优秀统计学教材的经验。

和国内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内容陈旧、案例匮乏、实用性不强和趣味性差的现状相比,国外的统计学教材则让人眼前一亮。国外教材非常注重实际应用,每一部分都引入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或案例,不知不觉地把读者引入统计专业知识的殿堂。这些教材几乎都摒弃了繁琐的数学推导,大部分只介绍基本公式,少数则采用纯文字描述的形式来介绍统计学,让没有统计学基础的学生也能轻松地学习统计学而且它们都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利用统计软件来进行操作,并贯穿在各章,课后也有大量配套的习题让读者自己去练习,以加深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因此要提高目前国内统计学教材的质量,多多向国外同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不少学校的老师直接以国外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教材。但是完全采用国外的教材也有不少问题,如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对多数学生来说英文水平有待提高,而如果采用翻译过来的教材,由于目前不少教材翻译质量不高,学生读起来感觉很生涩;另外国外的教材结合的都是本国的例子,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不符,学生听起来觉得陌生。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借鉴国外统计学教材好的体系和编排方法,同时结合本国的具体实践,编制适合我国国庆的教材,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合理安排统计学教材的章节设置。

如今,国内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材通常包括绪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数据的概括性描述、时间数列、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统计指数等八个部分。前面谈到过有些章节的内容陈旧,因此有必要对各章节设置进行调整。借鉴国外统计学教材的经验,应删除描述统计的大部分内容部分,重点介绍推断统计,即在有限的篇幅内重点介绍统计学的精华部分。具体来说,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应包括以下几部分:数据收集、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时间数列、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另外对章节的内容也要进行调整,多介绍实用性、强的内容,最后应加强统计软件的介绍,着重可以Excel或SPSS为工具来进行实例分析。

四、结语

实用统计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社会统计学》 课程定位 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

一、导言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专业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即用“统计学”为“社会学”服务的一门应用性课程。《社会统计学》可以为社会学专业学生的课题调查和研究提供基础和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可以为学生学好SPSS等统计软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为社会上的许多行业培养合格的统计人才,扩大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总之,在当今社会,社会统计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但是,在我国,作为社会学方法课程的《社会统计学》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课程体系也不甚完善,因此,《社会统计学》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整体性的改革,但作为其理论基础,教学实施的主导思想尤为重要,只有将主导思想进一步明确,才能够以此为基础,指导教学内容、手段等具体方面的改革。我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调查、研究,尝试性地完成这项研究,以期为我国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当今《社会统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社会统计学》教育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理论内容“大而全”,不论是各高校的课程大纲还是教材都显示出:《社会统计学》的理论内容普遍偏多、偏难、主次不分。文科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若要求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大量庞杂、深奥的统计原理,学习会过于吃力,从而影响到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学生说:作为文科生,潜意识中没有“理科自信心”,在学习上,稍微碰上一点难度较高的统计知识,积极性马上就没了,这门课的目标也成了“考试混及格就成”。翻翻几本常用的社会统计学教材也会发现,内容非常全面,无论是社会学学生能用到的还是不能用到的内容都有涉及,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理论如微积分、概率的运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占了一定的比重。教材的针对性还不甚清晰,这在我国的统计教育中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国外已经比较重视这一问题,北大袁卫教授曾经在论文中说过,“我们翻译的15本国外优秀著作和教材中,绝大多数是为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而编的。而刚刚影印的7本英文原版教材中,也都注明了教材的使用对象。为不同的对象编好不同的教材,是我们教材编写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1]。

三、课程定位与教学理念的探讨

不论是授课内容的选择,还是案例教学的实施和实践的开展,其偏离社会及学生自身都需要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学校和教师没有真正认清《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其学科定位、理念、目的是什么?只有弄明白这一基础性的问题,课程实施具体环节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以下我主要将主导思想分解为学科定位、教学理念与教学目三个理论方面来具体分析。

1.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即其所属的上级学科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它决定了本课程是属于什么专业、为什么专业范围服务及学科的倾向性如何。从《社会统计学》课程来看,它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用统计学的方法”即以统计作为工具、手段或者辅方法,而目的是“研究社会现象”,即社会学范畴内的问题。归根到底,这门课程是为社会学服务的,其主要授课对象是社会学专业学生,其学习目的是社会学研究,因此,课程应定位于社会学范围内。我们选择教授内容应本着“能为社会学研究服务的统计方法我们纳入课程体系;与社会学研究毫无关联,或者基本不会用到的统计学内容则予以剔除”。这就区分了《社会统计学》与《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等其他统计相关课程的不同。与其说《社会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下属课程,不如说它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这才符合它的学科定位、适用对象及开设目的。因此,我们对这门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安排、设计都要根植于社会学的需要。教学改革的方向也要强调其对“社会学”的服务性和课程本身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目标,以“简明实用”为其根本原则。此外,《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这决定了我们应千方百计体现其应用性,尤其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教学更好地发挥其应用性作用。

2.教学目的

我将《社会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分为长远目的与直接目的。从长远看,《社会统计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及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社会调查和统计工作打下基础,成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扩大就业范围和就业选择,增强择业优势。具体目的为《社会统计学》可作为即将要学习的SPSS、STATA等统计软件的理论基础。当今时代,做统计分析几乎都用SPSS等统计软件,使用计算机软件可以节省大量笔算的程序和计算,只要操作正确,可使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变得更加快速、简便、准确,是人算所无法比拟的。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各种统计学的人必须掌握至少一种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们都要开设统计软件使用的课程,让学生适应学科的发展趋势。但是,单纯的软件操作只能传授我们如何操作和如何输入、输出数据,而对于目标变量的性质、意义,操作方法的比较和选择,数据分析的原理,输出结果的解释,以及如何用其解释社会问题等,如果没有统计学的理论基础,计算机是不会告诉我们的。如果不知道以上这些内容,即使输出结果,也是无意义的,甚至会使操作失去方向和目的性。而这些内容都是《社会统计学》的原理部分,是需要从《社会统计学》课程中学到的,只有在扎实的理论指导下,统计软件的操作才能发挥强大的作用,才能创造实际价值。因此,《社会统计学》最直接的目的即作为统计软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软件的使用。

3.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教学理念是教学开展的指导思想,也是课程设置的基本价值体现,它决定了课程开展的方向和具体实施。只有树立正确科学的理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专业学习分为应用导向型学习和知识导向型学习,前者重在应用并解决现实问题,在此类课程的开展中要偏重应用部分,理论为应用服务;而后者则强调理论思辨和思考能力,目的是丰富相关方面的理论,解决理论问题,在此类课程的教学中应偏重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对于统计学,姬海丽指出:“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应用导向型学习;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知识导向型学习。”[2]社会统计学是非统计专业的学习,因此它应向应用导向型发展。“社会学为体,统计学为用”,这就是《社会统计学》的教学理念。我们开展《社会统计学》要遵求“简明实用”的原则,内容简化,重点突出,以实用性知识为主,充分发挥统计学的工具作用和辅助作用。这一教学理念不但要让教师铭记于心,而且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学习,有的放矢地安排时间与侧重点,知道为什么学、怎么学、什么需要了解、什么需要记住,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深知教学理念,互相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将“简明实用”的教学理念具体应用于《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即解决《社会统计学》课程内容中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的问题。《社会统计学》应按照“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3]这一原则进行安排和整合。统计学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解题能力,而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统计课程,不应过于数学化,也无需搞题海战术”,不能将它当作“思维体操”来学。诚然,《社会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理论须控制在社会学范围所需要的界限内,能足够指导社会学实践就足矣。因此,对于《社会统计学》这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类课程要特别强调统计思想、应用和案例教学,着重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社会统计学》应强调其对“社会学”的服务性和课程本身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目标;以“简明实用”为根本原则。高度重视统计思想的培养,统计思想为学生指出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思路,沿着正确的学习思路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建议任课老师在具体授课前就将总的统计思想介绍给学生,包括学习《社会统计学》的目的、意义、重点、难点,强调其为社会研究服务的本质,提醒学生不要以学数学类课程的方式接受这门课程,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搞题海战术,要特别注重其应用性,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入学习,并使他们知道在学习结束时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其次,教师应在讲解每章具体内容之前,详细说明本章内容所贯穿的统计思想。例如,在教授假设检验时,首先告知学生只有在概率分布上有显著的偏离,才能否定原假设,而在概率上不是显著小的,即使样本统计值与假设值表面上区别很大,也不能否定假设。假设检验是以概率为基础的粗略估计,不同于数学上的精确计算,如某均值的假设值为400,而用于检验假设的样本值为350,如果显著度上不明显,不属于小概率事件,我们仍认为原假设是正确的,即证实了原假设的命题。类似这类情况都要先做一定的解释,以免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

参考文献:

[1]袁卫,刘畅,张云.我国统计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统计研究,2004,6:55.

[2]罗晓娟.从社会统计需求看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统计与咨询,2008,4:56-57.

[3]温品人,陈晓红.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95).

实用统计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 统计学 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17-02

地方高等院校一直以培养各类人才、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因此,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等院校工作的主要职能之一。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统计学课程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它是对大量体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指标进行调查的同时,选择数学模型对数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推论出统计指标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撰写统计分析报告,为报告使用者提供预测或决策所需要的数据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众多问题,因此,需要对统计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统计学教学更科学、更实用。

一 地方高校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统计学分为经济学科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学学科的数理统计学及生物学科的生物统计学。在地方高校统计学教育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撰写统计报告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统计学非常实用,但是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计算,如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法、相关和回归分析法、指数因数分析法等,这些与数学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习起来倍感吃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学生听不懂,觉得统计学枯燥、乏味,教师讲的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需要一些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可是让学生动手练习时,学生要么不听,要么敷衍了事,而教师受教学进度影响,又不得不进行下节内容教学,这样在进一步的教学中学生学起来更吃力,如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十分不佳。

二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目前有些高校就统计学教学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措施,也有些统计学者提出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针对地方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模式研究只停留在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初级层次。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必须对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解决目前统计学面临的教学难、理解难和与实践活动脱节的改革方案,使统计学不仅只是一种专业分析的工具,更是一种独立的“基本思考方法”。统计学不仅要学量的公式,更要学习统计的思想。统计学与社会现象高度相关,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来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来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收集等。因此,统计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最终也要指导社会实践。

1.统计学课程教学应添加实际统计项目

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一直是以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体,讲授难度大,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较低,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对统计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添加实践项目或实验项目,根据实践项目和实验项目的要求,向学生讲解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对统计学的理解更形象,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使统计学教学变得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驱动式的统计学教学应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实际的统计项目收集和整理企业或组织在生产、经营和运作过程中涉及的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综合运用统计分组、统计指数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法、抽样调查及相关与回归等统计方法,对企业或组织的经济活动条件、运作过程、经营成果及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交统计报告。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统计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在实际工作中统计学起到的作用,以及统计涉及的具体工作和内容。

2.添加统计软件应用于统计学教学体系

统计学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的更新,大多数地方院校在统计学教学中,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统计学基础理论学起来较为生动有趣地方高校在统计学教学环节应引入计算机处理技术,即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分析软件是一种应用软件,是对资料进行各种统计处理分析的系列程序组合。通过计算机处理技术分析统计数据,使统计数据分析更科学、更准确。学生通过学习统计应用软件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技巧,提高其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3.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模拟训练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针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仅应添加实际项目联系,同时还应对相应的内容进行综合模拟及实验训练。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软件操作,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进行日常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统计学课程必须开始实验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能有效连接,提高学生日常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综合模拟实验是在统计学某一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完后,根据实际项目设计综合模拟实验项目,模仿市场运作环境,让学生对虚拟环境下模拟日常运作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运用统计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行为指导”为主,通过指导学生在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操作行为问题,让学生掌握数据统计分析的工作要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调整统计学教学体系,把统计学理论、统计应用软件操作技巧和统计学综合模拟实验结合在一起,形成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4.改革统计学教学的考核形式

地方高校针对统计学课程的考核大多都是采用闭卷的形式,其中涉及大量的计算公式,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基于项目驱动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借助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只需要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软件操作方法就可以。因此,统计学考试形式应该改变,应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形式可以采用半开卷、开卷、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分析软件操作等各种形式或综合形式,全方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内容应丰富多样,考核的内容多侧重统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综合分析能力,少考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如案例分析,统计数据的解释说明可以添加到考试内容中去。同时,考试成绩也应灵活多变,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通过考查软件操作来弥补考试过程中体现不出的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等多方面的改革,使统计学教学更轻松,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原理和操作技巧,教师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时更客观,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希望通过统计学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唐志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2(1)

[2]王郁彬.加强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4)

实用统计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肝损害

[中图分类号] R5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b)-0046-02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1],近年来发现轮状病毒不仅可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导致肠道外损伤,为此笔者对105例患儿进行轮状病毒感染检测,并对其与肝脏损害和心肌损害的关系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病毒性肠炎患儿105例,其中,男61例,女44例,年龄1个月~5岁,入院病程平均4 d。其中,观察组为粪检出轮状病毒抗原的患儿;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粪未能检出轮状病毒的患儿。观察组74例,男42 例,女32 例,年龄(15.48±6.93)个月;对照组31例,男19 例,女12 例,年龄(14.08±7.81)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既往无心脏病和肝病病史,血 HBs-Ag均阴性。观察组所有病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断标准[2]。

1.2 研究方法

(1)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给予补液、调节胃肠道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心肌或肝脏损害者给予营养心肌或保肝治疗。(2)均于入院第2天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4 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心肌酶(CK、CK-MB)系及肝脏酶系(ALT、AST、LDH),异常者1周后复查。(3)均留取新鲜大便标本,采用胶体金标法检测粪轮状病毒抗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肌及肝脏损害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肌损害41例,占55.4%,肝损害32例,占43.2%,而对照组心肌损害9例,占29.0%,肝损害8例,占25.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心肌酶谱及肝功能结果比较

观察组心肌酶谱及肝脏酶系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流行季节在每年的夏秋冬季,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多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3~8 d,发热持续3 d,呕吐2~3 d,腹泻5 d,严重出现脱水症状。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婴幼儿死亡的人数大约为90万人,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死亡原因除了脱水和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外,还与其他器官损害有关,所以一直为国内外临床医生关注。

近年来RV肠道外感染的报道日渐增多,在小鼠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患儿感染RV时,在其肝脏中亦检测到RV。表明RV感染不仅局限于肠道,还可播散至肝脏,引起肝肿大、肝功能损害。本组资料显示轮状病毒感染组肝损害发生率为43.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5,P < 0.05);观察组肝脏酶系(ALT、AST)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60、3.97,P < 0.01)。关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肝损害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其原因可能系RV感染后可通过胃肠道屏障造成病毒血症[3],且婴幼儿肝细胞功能尚不健全,对各种感染相对敏感及免疫功能未臻完善有关。

CK是器官特异性酶,以骨骼肌含量最多,其次是心肌和脑组织,CK-MB几乎完全来自于心肌,受其他脏器影响甚微,是心肌特异性酶学指标,且在心肌损伤的早期具有反应迅速等特点。本研究显示轮状病毒感染组心肌损害41例(55.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2,P < 0.05);观察组心肌酶系(CK、CK-MB、LDH)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82、4.73、3.44,P < 0.01)。RV腹泻引起心肌炎的病例已多有报道[4]。在RV腹泻患儿中不仅发现心肌酶谱增高及心电图的改变,提示存在心肌受损,单纯发热,一般不足以使心肌酶释放增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可致病毒血症,病毒直接侵犯心脏以及机体免疫损伤有关[5-6]。

综上所述,轮状病毒肠炎易致心肌和肝功能损害,提醒临床医生应对腹泻的患儿尽早做轮状病毒检测,并监测心肌酶系及肝功能,及时发现肠道外器官损害,防止病情进展。

[参考文献]

[1] 王继山,陈俭红. 实用小儿胃肠病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67.

[2]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9.

[3] 周玲,潘家华. 轮状病毒血症480例临床症状观察[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8):620-621.

[4] 陈沫,刘增香,刘红兵.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8):13-14.

[5] 岳保珠,李树青,徐风芝,等.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肝脏损害34例[J]. 中国全科医学,2005,8(2):140-141.

[6] 林才,李前,莫伟雄,等.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肝脏损害临床研究[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150-154.

实用统计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模式;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06-03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1世纪初,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者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是智力上非常突出的少数人的游戏。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转向满足更为广泛的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所以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必然发生明显的改变。高等教育的主体已经从培养精英人才向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的方向改变。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普通高等学校为依托举办的独立学院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为本科,其生源质量通常情况下低于二本学生而高于高职等专科学生,其培养方案也应介于二者之间,并且形成自己特色,即理论水平应高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高于二本学生。目前独立学院基本上是依托母体建立,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与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本院校大多是教学研究型,而独立学院则是教学型,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也应该作相应调整,即在借鉴二本院校的基础上,考虑到独立学院生源的实际情况,降低理论要求,把重点放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中以“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为人才培养方向,以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办学层次定位,着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理论知识更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是作为新型高校独立学院的现实选择[1]。《统计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它以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并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推断或预测,为决策提供数量依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作为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所必需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统计学》被广泛运用于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经济金融、卫生、教育、生物等领域。该课程的开设,契合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了使《统计学》的教学从重点高校的重理论轻实践和高职院校的重实践轻理论的两种教学模式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必须对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这正是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统计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日益受到各界关注和重视,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如下。①《统计学》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量。表现为沿用老教材闭门教学,无视会计、营销、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各个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其实用性无法得到满足。②《统计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的阐述,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明显不足[2]。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善于运用《统计学》的理论思维和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决策时仅限于某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而无法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作出自己的科学判断;在进行统计调查时,难以独立地选择合理的调查方案取得统计数据。③统计学课程教学与统计软件应用的结合力度不够。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须借助于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EVIEWS、SAS等)来实现,所以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与掌握统计理论同样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统计软件的应用被忽视,导致学生应用统计软件处理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即使依葫芦画瓢,把数据置入程序,也不能判断结果的好坏与正误等。④教师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不足。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来到学校,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很少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难度,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的统计应用也只能是一些理论上的应用,与实际应用差距甚大。⑤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陈旧。现有考核形式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学生往往采取机械性的记忆通过考试,至于如何应用则无心顾及[3]。基于以上问题考虑,现有的《统计学》教学还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学生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本课题旨在研究和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为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努力,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1.改革理念。①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理念。本着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与现实对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强调学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弱化理论知识的教育,认为理论知识只要够用就行,而把培养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要求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多种职业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技术的实施者、应用者和实现者。②以“职业元素”为中介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按照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重组,建立适应职业需求的课程活动模块,重点传授企业需求的技术和技能知识。由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的设置必须紧随企业不断变动的岗位需求。因此,要根据现代企业的“职业元素”需求和专业培养需要设置《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③坚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20世纪对东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John Dewey)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原则。杜威认为“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听到的信息可以被记住10%;看到的信息可以被记住20%;亲身体验的信息则可以被记住80%。因此,做中学,体现了教学过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改革思路。在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以实现教师自身转变为起点,从理论传授型教师转变为理论、技能传授型教师,从而为实现《统计学》的教学从传统模式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推进,具体来说就是将《统计学》的教学从与学生所在专业学科分离向与学生专业学科背景相结合转变、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实践并重转变、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向与统计软件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转变、从一般的课堂教学向与课堂教学、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以及网络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从单一的理论考核向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综合考核转变(见下图)。

三、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1.改革目标。通过对当前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统计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利用《统计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应用的贡献。

2.改革内容。在上述改革理念的指导下,针对现行《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①改革教学内容。《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以达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内容应紧紧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所以《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包括如何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数据的方法理论介绍。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与时俱进,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并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这些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目前,我们对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改进和更新的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相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统计学开设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之后,我们不能因追求课程的完整性而将先期课程已经讲过的概率与概率分布、假设检验等内容重新再讲一遍。其次,重视统收集、整理统计数据等描述统计学内容。如何收集到所在领域需要的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问卷设计的技巧;统计资料的整理和显示,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图表的绘制技能,这些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再次,教学内容中应该增加Excel、SPSS、SAS等实用统计软件的学习和实验应用。现行的一些教材已经将Excel、SPSS、SAS等一些实用统计软件的内容纳入其中,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机会来学习的应用这些统计分析软件,这样使得很多经管类的学生毕业后不会利用Excel等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加强《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目前,在统计教学中统计学老师针对所有专业都是同一套内容,基本上是抽象地介绍定义、理论和方法,很少涉及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经管类各专业的具体应用。由于缺乏应用背景,学生学完《统计学》之后,既难以理解《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具体的应用更是无从着手。②改革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满堂灌仍普遍存在于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该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重概念、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其弊端是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没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不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所以有必要积极探索运用案例教学法等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用统计方法解决经济管理等各专业领域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经管类各专业教育的具体背景,针对各专业设计统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处理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地接收统计理论知识转变为主动融入专业案例分析和处理的情景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4]。③改革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发生改变,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媒体教学还只是以屏幕部分地代替黑板,这种简单应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所以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快速、美观地展现《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数据、流畅地演示软件的操作过程、指导学生正确地解读分析的结果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现在高校都建设有完善的校园网络,搭建了师生交流的现代化网络平台。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等平台进行作业布置、批改和疑难解答。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突破了时空限制,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学生用统计软件实际操作的机会,增进了他们应用统计知识的能力。④改革考核制度和评价方式。传统的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统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知识的记忆及理解。但是要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应用能力,即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单一形式的考核办法无法有效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应该采取多元化考核形式,即综合考核的形式,具体来说包括知识考核和应用考核。知识考核部分延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应用考核则分成几个模块,如撰写调查报告模块、案例分析模块和计算机操作模块等。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撰写调查报告的时候得到检验;学生利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中得到体现;学生利用统计理论知识和统计软件处理实际数据、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操作得到反映。采用综合考核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统计学原理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本科院校,其教育的主体不可能还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统计学原理作为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培养目标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统计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经济管理各专业的《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要以实际应用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突出统计学的实用特色,使学生真正具有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彩霞.独立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教育探索,2010,(9).

[2]李爱兰.《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其实践探索[J].经济师,2004,(11).

[3]章冬晨.浅议改革统计学教学的尝试[J].科技资讯,2009,(23).

[4]周晓宏.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09,(2).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c2010113)

实用统计学范文第8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本校2009年9月选修了预防医学的7个班级中采用抓阄的方法,随机抽取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的2个本科班,共253人。其中99人一班为教学改革组,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154人一班为传统教学组,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以理论讲解为主。

1.2教学内容两组使用教材均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统计学》第1版,对照组只讲理论,实验组在理论课讲述的基础上,抽取8节统计软件实验课,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

1.3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1.3.1预防医学课程结束时,选用客观的题目(包括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考查学生的理论课学习成绩,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成绩,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1.3.2采用统一的学生自评医学统计学学习效果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态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每节课对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生对统计学软件的应用能力四个方面。结果见表2。

1.4资料收集与资料处理全部问卷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53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96.83%。问卷回收后经过检查与核实,进行编码并录入电脑,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

2结果

2.1理论成绩两个班级的理论课成绩,教学改革组高于传统教学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2.2自评效果学生自评学习效果调查表的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兴趣、课后能否独立选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以及将来利用统计软件设计课题等问题,实验组的优势要高于对照组,并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对每节课的理解程度,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讨论

医学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一直以来深受广大医学生的重视。它向人们提供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公正性和规律性,可对居民健康、卫生服务、卫生利用的可行性、合理性、效益型以及劳动保障与医疗保险进行统计,还可以帮助医学科研工作者进行课题的设计、分析和结果的报告,因此已成为医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1]。本调查显示:对于每节课的理解程度,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统计学的概念抽象、逻辑推理强,直接给本课程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一定的难度[2]。实验组虽然开设了实验课,但实验课一般都是在理论课之后进行,接受统计学新知识,两组学生显然都觉得难懂。

实用统计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统计教学;满意度;多分有序Probit模型;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1-03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 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第3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3]袁卫,刘超.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统计研究,2011,(9).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探究创新和实践应用为导向的经管类《统计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kg2013252);浙江财经大学2012年度重大教学研究项目“以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K201211)”。

上一篇:安装工程技术范文 下一篇:班组企业文化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