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阅读思维不一样

时间:2022-06-19 01:19:30

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阅读思维不一样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把语文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以下简称“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什么这样分类?它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在文体、写作目的、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对我们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正确率都是有帮助的。

一、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分别包括哪些体裁

追溯到新课程改革前的2008年,《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所包含的文体分类表述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2009年以后才转变为“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表达。

“实用类”和“文学类”既然是“类”,说明都是“集合体”,它们都还可以往下细分。

实用类文本可以分为科普论文(包括实验报告)、文艺论文、政论、通讯、访谈等,其中科普论文和文艺论文经过适当处理后进入高考试卷的概率比较大。浙江卷近些年比较偏好文艺论文,比如2007年谈论的是琵琶及其音乐,2009年关注的是大学通识教育,2010年则涉及中国园林艺术;只有2008年考查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兼融文理,有意弥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野。

文学类文本可细分为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由于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外国小说欣赏》模块,因此还可以将小说细分为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浙江省高考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基本是小说、散文交替进行的。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考的都是外国小说,选了俄国作家阿・马・高尔基的《乌米》和英国作家大卫・洛契弗特的《魔盒》,2010年转而考查中国当代散文《静流》。

二、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不同写作目的

体裁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说到底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本质区别在于文章的写作目的,《考试说明》如此区分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实用类文本为的是阐释事理、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给人“知”,启人“思”,因此多运用抽象思维和各种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2009年考查的实用类文本谈的是大学通识教育和文化自觉,其中第二段这样写道:“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这里运用“专家”“知识分子”“人生态度”“批判精神”“职业结构”“民族精神”“资本逻辑”等概念进行逻辑分析和逻辑推理,说明“知识分子”不同于“专家”,社会需要能表达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整个文段表达抽象、理性和严密,需要我们调动相关学识,运用理性思维去辨析文段的论述对象和主旨。

而文学类文本则多运用形象思维,驱遣想象、联想和直觉思维等,目的在于塑造形象、表现生活、抒感,给人“美”,促人“悟”。

比如2009年考查的小说《魔盒》,开头写道:“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远离家乡和亲人,初到偌大的陌生的伦敦,“我”感受到的是封闭压抑、阴沉死寂,这样的环境描写艺术地营造了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出“我”那种孤独、烦闷的心情。小说结尾写道:“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通过贝格斯太太的亲切疏导,“我”阴郁的心情敞亮了许多,眼前的伦敦城也显得亲切、柔和多了,这样的结尾与开头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最后“我”的感悟带有议论的色彩,但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并不抽象。

三、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表达方式差异

体裁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又导致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在表达方式上有巨大差异。

实用类文本为了清晰、严密地阐述和论证事理,多采用说明、议论等方式,通过诠释、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手法表现。

如2010年考查的实用类文本的最后一段:“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这段话引用丰子恺曾经引用过的哲人名言,最后又以中国的园林艺术为例进行论证,引用恰当,论说辩证,很好地凸显了艺术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文学类文本则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即使有议论,也会渗透主观色彩,所谓“笔尖常带感情”是也。从修辞手法看,则多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对比、映衬等,力求表达鲜明、生动、含蓄、形象。

比如2010年考查的散文《静流》多用描写:“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尘埃随之落定”“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这些句子通过比喻,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含蓄而生动;再加上独立成段,显得简洁明快,过渡自然,具有很强的语言张力和艺术表现力。

四、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命题特点

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虽然同属现代文范畴,都是考查同学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但两者在文体、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上多有差异,因此命题也会呈现各自的特点。

从《考试说明》看,实用类文本重在考查信息的提取、概念的辨析、文意的概括、价值的判断、论说方式的把握等。由于文章逻辑严密、表述严谨,所以实用类文本的命题常采用客观题形式考查理性的分析,题目中各选项的表述看似与原文相近,实则有别,需要仔细分析、辨别。近两年,实用类文本阅读也有主观题引入,在理性分析外,考查同学们的表达能力。

文学类文本则一贯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同学们的感性品悟,命题侧重于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结构的把握、主旨的概括、形象的欣赏、表现手法的评析等。近两年还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比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第16题:“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五、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阅读时的思维差异

以上种种区别决定了我们在阅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

在阅读实用类文本时,需要动用逻辑思维,把阅读重点放在文中出现的各种概念、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方式上,从而把握文章的逻辑、线索,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明确论述对象。

比如,2009年浙江卷第11题要求概括文章的主旨,《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杂志2010年12月号的《划分层次概括主旨》一文详细阐述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应如何理清文章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的大意明确文章的陈述对象,提取全文主旨:“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文化自觉。”

而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需要我们运用形象思维,用想象、联想甚至是主观直觉融入,去揣摩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在阅读小说时还需要关注场景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比如,2009年浙江卷第12题要求根据小说《魔盒》的第一段“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我们略去“简析作用”,单看“概括特点”。

在“我”的眼里,暮色中“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庭院“满目萧条”,秃树“死气沉沉”,报时的钟声愈发映衬出死一般的空寂。从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特点。虽然这也是考查概括能力,但阅读时应该根据文章对“象”的描写,结合自身的阅读感受去丰富“意”的含义。解题时可以将自身的感受融入,这与实用类文本有很大的不同。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针对不同种类的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文本,同学们在阅读作答时要懂得运用不同的对策。

上一篇:反物质驾到! 等 下一篇:张山: 一直打下去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