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范文

时间:2023-03-19 17:12:52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范文第1篇

《食品工业》(CN:31-1532/T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食品工业》一贯坚持为食品企业和食品科技人员服务的办刊宗旨,重点宣传报道我国食品工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新产品的开发,介绍食品及食品工业相关的工艺、装备、原材料、包装材料、新产品、流通、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科技论文和最新科研成果、试验报告以及国内外食品制造、开发、市场、技术的发展信息,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是食品行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良师益友,在全国食品界具有深远影响。

食品工业范文第2篇

微波具有一定的能量(电磁场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作为一直工能源予以应用,微波对物料的作用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效应,可用于各种目的,但应用最广泛的是微波加热。

微波加热是极高频率的电磁振荡作用于具有电极性的物料分子,使其分子排列趋向剧烈变化,而产生激烈的类似于“摩擦”的效果。使物体变热。此过程即微波的电磁场能量转化为热能。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强烈吸收微波。含有水分的物料在受到足够的微波辐射时,其中的水分子吸收微波很快的升温蒸发,物料得以迅速干燥。

微波杀菌是微波的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微波对细菌的热效应是使蛋白质变性,使细菌失去营养、繁殖和生存的条件而死亡;生物效应是微波电磁场改变细胞膜断面的电位分布,影响细胞周围电子和离子浓度,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能,细胞因此营养不良,不能正常新陈代谢,细胞结构功能紊乱,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死亡。此外,决定细胞正常生长和稳定遗传繁殖的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由若干氢键紧密连接而成的卷曲形大分子。足够强的微波场可以导致氢键松弛、断裂和重组,从而诱发遗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甚至断裂。微波灭菌正是利用了电磁场的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对生物的破坏作用,因此,微波杀菌温度低于常规方法,仅要70-105℃,时间仅约需3-5分钟。

二、微波加热特点:

1.加热迅速、均匀:不需要热传导过程,它能在瞬间穿透被加热物料,穿透深度可达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数秒到数十秒就能把微波能转为热能。微波具有选择性加热,使加热更均匀。

2.节能高效:由于含有水分的物质极易吸收微波而加热,因此,除少量的传输损耗外几乎无其他损耗。微波加热与远红外加热相比,节约能量1/3。

3.防霉杀菌保鲜:微波加热具有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因此,能在较低温度下灭霉和杀菌;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物料的活性和食品中的维生素、色泽和营养成分。

4.工艺先进,可连续生产:只要控制微波功率即可实现加热或终止,它有完善的传送系统,可确保连续化生产,实现计算机控制,节省劳力。

5.安全无害:由于微波能是控制在金属制成的加热室内和波导管中工作,所以微波被有效地控制。没有放射线危害及有害气体排放,不产生余热,既不污染事物,也不污染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6.设备占地面积少,节省投资。

三、微波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波作为能源被实际使用于食品加工,始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制造第一台微波炉,以后陆续有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微波能设备问世。主要使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干燥。是微波能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如用于干燥面条、调味品、添加剂、瓜子、花生、蔬菜、菇类、肉脯等。美国微波干燥公司研制的915MHZ、60KW的通信面干燥机每小时加工通信面4000磅,而细菌含量仅为原来的1/15,该机比传统热风干燥节能25%。日本利用915MHZ、25KW和2450MHZ、10KW微波设备干燥中式方便面,还可对薯片、洋葱片进行加工。产品的色泽、口味、口感都比传统的方法好。微波干燥对于水分含量在20%以下的物料效果最好,比起传统方法加热干燥速度快得多,节能。

2.灭菌。微波灭菌较之传统方法灭菌具有速度快、温度低、效率高、可穿透包装物(袋、瓶)灭菌以避免二次污染等优点。瑞典永2450MHA、80KW的微波面包杀菌防霉机,用于每小时加工4400磅面包片的生产线上。经微波处理后,面包片的温度由20℃上升到80℃,时间仅需1-2分钟,处理后的面包片的保存期由原来的3-4天延长到30-60天。采用2450MHZ、10KW隧道式微波干燥灭菌机生产天然花粉后,实现了连续化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几倍,节电80%以上,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显著。需要强调的是,在食品加工中,微波干燥、灭菌往往是同时进行,也即在对食品干燥的同时亦进行了杀菌,此时微波设备“一机两用”,可加工设备,减少投资。

3.烘烤。微波对食品物料加热升温超过120℃即可产生烘烤效果。如雀巢公司用2450MHZ、10KW微波设备焙烤可使加工时间仅需5-10分钟,比传统焙烤速度快1倍以上,小时加工量达120公斤。几年前已有客户用我公司制造的微波设备焙烤“南乳花生米”,生产出的花生米比传统方法生产的花生米更松脆、清香、可口,其产品出口到北美等地。

4.膨化。膨化食品时60年代末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食品,因其组织多孔膨松、口感香酥、益于消化吸收,还因其具有加工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质量较为稳定、综合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在现代化的食品工业中显出了极大的优越性。而膨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加工技术则经历了从油炸膨化、焙烤膨化到目前使用的挤压膨化技术、微波膨化技术等阶段的发展。微波膨化技术是随着微波能在食品加工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微波加热干燥的一个特殊应用。其原理是微波能量到达物料深层,转换成热能,将物料深层水份迅速蒸发形成较高的内部蒸汽压力条件,迫使物料膨化。以淀粉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料,在经过蒸煮、干燥等预加工后再经微波加热膨化成干制品,即可得膨化食品。用微波加热膨化干燥的小食品可长期保存而不“回生”。

目前,微波膨化食品的加工应用有3个方面:对淀粉精制生料的膨化干燥加工,对蛋白质精制生料的膨化干燥加工,对谷豆类、根茎瓜菜类的膨化干燥加工。日本对大豆蛋白制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申请了多项关于大豆蛋白制法的专利,并对蛋白质的膨化干燥加工和水份的关系,及其与食盐、膨化剂的关系,与淀粉添加量的关系,与粘稠剂、含气泡剂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米在经过浸泡、蒸熟后再经微波膨化成半熟米,是微波膨化干燥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如速食米或将煮过的已成型米从冷冻状态送入微波炉内加热,形成有膨化的米制品,其外表有硬壳,内部组织软而松。还可事先加入风味混合物,可做出洋葱-黄油及豆油-芝麻风味的产品等。

微波膨化加工也可应用在焙烤食品生产中。在以酵母发酵的小麦粉为主原料的食品原料中加入5%-60%的微波膨化小麦粉或长粒米粉,可显著改善微波焙烤小白面包的内部组织及可口性,在食品原料中加入可食的变性淀粉,则可减少微波加热导致的膨化食品的不可口性。

四、结论:

微波能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改造传统加工工艺,开发新产品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投入微波能技术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采用和将要采用微波能技术。可以预期,微波能技术在食品工业中更为广泛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工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而国内微波能技术及设备制造厂家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满足食品工业日益增长的需要。

食品工业范文第3篇

《江西食品工业》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宣传发展食品工业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食品工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食品工业范文第4篇

3.水蒸馏法提取金桔精油的工艺研究张蕾,余雯,周晓睛,邓丹雯,ZhangLei,YuWen,ZhouXiaoqing,DengDanwen

4.全麦芽汁乳酸发酵饮料的研制肖连冬,刘翠苹,陈艳洁,胡婧,XiaoLiandong,Liucuiping,Chenyanjie,Hujing

5.饮料中四种食用色素、维生素C以及咖啡因的LC测定唐丽君,张硕,TangLiJun,ZhangShuo

6.萝卜保脆工艺的优化郭烨,易海斌,GuoYe,Yihaibing

7.淡水鱼中氟的测定陈南,Chennan

8.红薯叶保健醋饮料的研制谢清霞,宁建中,岳春,王静,车富红,Xieqingxia,Ningjianzhong,Yuechun,Wangjing,Chefuhong

9.壳聚糖体内代谢的研究进展胡锦珍,张丽彤,张家骊,HUJin-zhen,ZHANGLi-tong,ZHANGJia-li

10.抗菌肽的结构特征、分类、生物活性及运用前景金元宝,刘晓萌,JINYuan-bao,LIUXiao-meng

11.鱼明胶的开发与应用进展汪多仁,WANGDUOREN

12.分散液相微萃取-液相色谱联用测定番茄中8种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樊雯娟,郝家勇,罗瑞峰,罗小玲,FANWen-Juan,HAOJia-Yong,LUORui-Feng,LUOXiao-Ling

13.双孢菇的护色研究赵小皖,ZHAOXiao-Wan

14.食品行业文化建设思考与实践普智经盛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1.卫生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

2.卫生部就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情况解读

3.卫生部监督局公开征求《食品添加剂三氯蔗糖》(征求意见稿)等9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意见/卫生部监督局公开征求《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

4.《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5.卫生部令第73号《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

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使用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有关事项的公告》

8.食品工业的开放式创新刘文娜,刘均洪,彭文岚,高静,LiuWen-na,LiuJun-hong,PengWen-lan,GaoJing

9.浅谈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刘林勇,李金林

10.福建建立食品安全责任长效机制林勇毅

11.赣北早熟梨有效酸与近红外光谱的相关性研究肖锡财,杨武英,苏州,郭礼荣,郭添福,XiaoXi-cai,YangWu-ying,SuZhou,GuoLi-rong,GuoTian-fu

12.起声波协同纤维素酶提取山药多糖的工艺及组分测定研究曾凡梅,张恒,孔明航,ZengFan-mei,ZhangHeng,KongMing-hang

13.凉拌海带丝工艺探讨易海斌,Yihaibin

14.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素的工艺研究彭衣兵,周建平,郭华,PENGYing-bing,ZHOUJian-ping,GUOHua

15.红枣乳酸发酵饮料的研制缪晓平,邓开野,Miaoxiaoping,Dengkaiye

16.木瓜蛋白酶酶解罗非鱼肉酌工艺研究孙国勇,SunGuoYong

17.国内发酵内制品进展的研究张玉倩,王成忠,ZhangYuqian,WangChengzhong

18.啤酒花口含片的研制侯小晶,肖小年,马永花,易醒,HOUXiao-jing,XIAOXiao-nian,MAYong-hua,YIXing

19.论食品追溯体系现状及其作用莫锦辉,徐吉祥

20.西方如何保证食品安全?高育红

21.卡夫亚太市场的增长秘诀:因地制宜

22.联会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农产品价格回落——但非谷类产品的价格仍使食品进口费用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23.卖茶者说刘浩元

24.端午节的鸭蛋汪曾祺4.日本食品工业的产业关联关系分析郭利京,张锋,Guolijing,Zhangfeng

5.食品物性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万茵,付桂明,胡晓波,涂宗财

6.名实背离下农产品(食品)AQ5安全空间畸变的基本机制张晟义,ZhangSheng-yi

7.高纤蔬菜纸制备工艺技术研究王晓岭,黄薇,邓尚贵,WangXiaoling,HuangWei,DengShanggui

8.生姜原汁生产新工艺研究赵丽霞,朱江,ZhaoLixia,ZhuJiang

9.富含共轭亚油酸的食用油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研究兰波,凌利,Lanbo,Lingli

10.浅谈超高温灭菌奶的质量控制张美艳,周永斌

11.不同方法提取辣椒红素的研究罗南洪,杨金元,庹浔,杨淑玲,姚华,谢德建

12."谷磨坊"调味牛奶的研制聂流华,邓飞,张美艳,NieLiu-hua,DengFei,ZhangMei-yan

13.厌氧技术在啤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董娟,DongJuan

14.蕹菜叶的腌制工艺及亚硝酸盐的控制研究华萍,朱江,HuaPing,ZhuJiang

15.啤酒花口香糖的研制李莉,易醒,肖小年,马永花,LILi,YIXing,XIAOXiao-nian,MAYong-hua

16.亚临界水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何健,夏凡,HEJian,XIAFan

17.HACCP体系原理在绿茶生产中的应用李晓滨,万军,詹周荣,LIXiao-bin,WANJun,ZHANZhou-rong9.知识产权是福建食品工业发展的源动力林勇毅

10.生物综合大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与科学素养的培养李玉萍,周春丽,苏伟

11.薄荷脑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薄春燕,肖小年,易醒,肖国雄,BoChun-yan,XIAOXiao-nian,YIXing,XiaoGuo-xiong

12.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粉中的有机磷宋迎春,姜芸,梅唤春,谢慧瑛

13.白栎淀粉加工技术研究刘仁林,王玉如,廖为民,LiuRen-Lin,WangYu-Ru,LiaoWei-Ming

14.生物酶法提取紫甘薯花色苷的研究李金林,刘林勇,涂宗财,曹福星,刘贤贞

15.牛乳铁蛋白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王燕平,陆小冬,WANGYan-ping,LUXiao-dong

16.芡实乳饮料的研究华萍,朱江

17.蛇胆保健酒的工艺研究肖小年,曾海龙,易醒,张辉,XIAOXiao-nian,ZENGHai-long,YIXing,ZHANGHui

18.橙皮食用纤维素生产新工艺的研究赵丽霞,朱江,ZhaoLixiao,ZhuJiang

19.聚葡萄糖在低热量蛋糕、橙汁饮料中代替蔗糖的应用研究邓子龙,DengZi-long

20.臭氧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徐春涛,王瑾,XUChuntao,WANGJin

21.2009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麦肯锡咨询公司

22.荷兰学习生活拾零高金燕7.栀子果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主要理化性质分析甘辉,万明,石小凤,罗阳帆,李如坤,万茵,GanHui,WanMing,ShiXiaofeng,LuoYangfan,Lirukun,WanYin

8.鸡腿菇多糖的提取及纯化研究赵丽霞,华萍,ZhouLixia,HuaPing

9.真空包装肉粽生产的HACCP体系建立和实施洪凰,何剑飞,倪嘉能

10.热烫条件对野生猕猴桃果汁品质的影响吴蔚书,WUWeishu

11.金银花黄酒的生产工艺研究华萍,赵丽霞,HuaPing,ZhouLixia

12.即食凉拌海带丝工艺的研究柯范生,周霞,陈丽娇

13.精神疾病患者的饮食营养护理郭蕾,GuoLei

14.ISO22000体系及HACCP原理在液态奶生产中的应用邓飞,周永兵,DengFe,ZhouYongbing

15.酶联免疫快速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陈发荣,罗舜菁,刘成梅,钟寒燕,严杰琳,陈婷婷,王倩

16.碳商业2.0:低碳品牌将应势而生金错刀

17.消费降级时代呼啸而至

18.马云管理日志:原生态的逆势哲学

食品工业范文第5篇

2.粮食质量安全存在的隐患与对策丁海滨,陈炳良,周建新

3.国内外面粉营养强化现状的分析吕艳燕

4.多组分批量添加系统及其应用邱晓红,唐慕华,刘小平

5.欧洲面粉处理技术朱萍

6.食品微量元素锌强化剂的研究粮食与食品工业 李天真

7.脱皮制粉清理工艺的改进张晋民,周文生

8.影响馒头品质的因素姜忠丽,李晓坤

9.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王林山

10.鲜切菜危害分析及品质控制高翔,蒋荣荣

11.甘薯汁饮料的研制张旭林,马俊超,曹梦霞

12.胡萝卜骨酱的研制冯世江,陈友志,单春会

13.结构与制造对食品机械防腐性能的影响阮少兰,阮竞兰,张亚莉

14.减少药剂使用提倡绿色储粮庞文渌,李桂杰

15.对粮食烘干机烘干工艺的分析与探讨郝立群,董梅,赵学工,王德华

16.高油玉米低温储藏保鲜试验徐杰,苏立新,董殿文,侯广顺

17.CANGDS粮情测控系统的故障与维护乔龙超

18.微波法快速测定面粉中的水分的研究朱力,宋健,于爱萍

1.谈粮食安全、食品工业与主食产业化刘晓真

2.关于面粉中使用稀释过氧化苯甲酰的看法郭士军,薛永梅,GuoShijun,XueYongmei

3.冷冻面点生坯技术与中国传统食品产业化杨子忠

4.浸出过程中影响混合油浓度及粕末含量的因素苏凤,SuFeng

5.毛棕榈油杜比值与脱色率的关系探讨冯俊平,陈军

6.锡院快讯

7.废工业棕榈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高琦,许汉祥,李为民,GaoQi,XuHanxiang,LiWeimin

8.学会信息

9.酸解法提取胡萝卜果胶的工艺研究徐伟玥,郝利平,XuWeiyue,HaoLiping

10.栀子黄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罗建成,臧晋,张风,LuoJiancheng,ZangJin,ZhangFeng

11.交联酯化作用对木薯麦芽糊精性能的影响研究郑茂强,蒋蕴珍,金征宇,ZhengMaoqiang,JiangYunzhen,JinZhengyu

12.基于GPRS技术的粮库数据远程监控系统赵立双,徐政晨,ZhaoLishuang,XuZhengchen

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对比徐乃兵,李光凡,XuNaibing,LiGuangfan

14.双螺杆挤压设备的特征及应用马亮,王新文,秦永林,张森和,MaLiang,WangXinwen,QinYonglin,ZhangSenhe

15.羽毛杆水解膨化联合加工技术何武顺

16.粮仓谷物温度场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闫艳霞,曹玲芝,YanYanxia,CaoLingzhi

17.散粮低温仓工程中对天然冷源的利用顾巍,张民平

18.ELISA技术在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周晓,谢体三,刘运龙

19.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大蒜中的蒜氨酸苏本玉,王骏,SuBenyu,WangJun

20.行业信息

21.国内首家自主知识产权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线投产黑龙江双河松嫩大豆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解读孙辉,SunHui

2.面粉质量控制中的几个问题孙卫辉,戴建伟,吴兴文

3.关于拉面类专用粉开发思路的探讨薛永梅,李振江,刘静

4.小麦及其面粉品质对馒头品质的影响李昌文,刘延奇,LiChangwen,LiuYanqi

5.不同贮存条件和包装材料对小包装食用油质量的影响倪芳妍,孟橘,夏天文,杨帆,NiFangyan,MengJu,XiaTianwen,YangFan

6.葡萄籽油精炼工艺实践吴群,张春辉,王宝刚,WuQun,ZhangChunhui,WangBaogang

7.大豆多肽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倪倩,何东平,NiQian,HeDongping

8.小麦胚芽能量棒的配方研究张春美,张少君,姚玉芳,徐凌云,ZhangChunmei,ZhangShaojun,YaoYufang,XuLingyun

9.信息传递

10.酶法水解苦荞麦蛋白制备生物活性肽的研究崔霞,周艳明,CuiXia,ZhouYanming

11.大孔树脂纯化茶皂素的研究金月庆,郑竞成,桂小华,JinYueqing,ZhengJingcheng,GuiXiaohua

12.甘薯淀粉性质及所制粉丝品质的研究黄小平,王萍,刘敦华,谷文英,HuangXiaoping,WangPing,LiuDunhua,GuWenying

13.粮食与食品工业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张健希,胡静波,张玉军,华琳烂,ZhangJianxi,HuJingbo,ZhangYujun,HuaLinlan

14.大跨度及高堆粮平房仓的结构设计朱文宇,黄海生,顾俊峰

15.水产饲料工艺设计中新技术应用实践韩赟,邓小春

16.HACCP在挂面生产中的应用张雷雷,ZhangLeilei

17.2008年国内小麦现货市场分析及展望程黔

18.气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马拉硫磷的不确定度评定丁耀魁,DingYaokui

19.分会信息

20.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推荐专家:孙辉

1.植物油脂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展望肖友国,XiaoYouguo

2.对食用植物油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柳琴,LiuQin

3.两种大豆低聚糖提取工艺比较的研究王传杰,赵秀红,张春红,刘长江,刘欣,WangChuanjie,ZhaoXiuhong,ZhangChunhong,LiuChangjiang,LiuXin

4.200t/d面粉车间粉路技术改造马军涛,路士锋,白秀科,王朝波

5.高粱馒头工艺与品质研究石晓,浮吟梅,ShiXiao,FuYinmei

6.食品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孟菲,段玉峰,MengFei,DuanYufeng

7.食品蛋白质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姚玉静,崔春,邱礼平,张新会,YaoYujing,CuiChun,QiuLiping,ZhangXinhuihHTTp://

8.添加剂对速冻汤圆冻裂率影响的研究李昌文,刘延奇,LiChangwen,LiuYanqi

9.小麦麸皮对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张恒涛,常铮,陶纯洁,崔燕飞,ZhangHengtao,ChangZheng,TaoChunjie,CuiYanfei

10.分离用无机膜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丁辉煌,仇农学,DingHuihuang,QiuNongxue

11.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姚专,侯飞,YaoZhuan,HouFei

12.关于生物柴油项目立项建设的几点建议秦卫国,童惠英,QinWeiguo,TongHuiying

13.国外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王兴国,WangXingguo

14.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及其产品质量标准施肖峰,张晶,童惠英,严有兵,张春辉,ShiXiaofeng,ZhangJing,TongHuiying,YanYoubing,ZhangChunhui

15.国内粮食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程黔,ChengQian

16.两个粮食品质检验指标测定实践吴爱国

1.油脂工业"十一五"规划设想姚专,秦卫国,侯飞,倪立华,YaoZhuan,QinWeiguo,HouFei,NiLihua

2.100t/d制粉车间局部技改经验翟得冲,王浩,ZhaiDechong,WangHao

3.饲料厂厂房改建成面粉厂的工艺设计顾鹏程,GuPengcheng

4.优质大米生产技术阮少兰,RuanShaolan

5.红酵母产油脂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的研究刘玲,金雨,LiuLing,JinYu

6.高效厌氧反应器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玉米淀粉生产中的废水缪凯,俞南强,王宝刚,MiaoKai,YuNanqiang,WangBaogang

7.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

8.酵母在面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刘德海,LiuDehai

9.大豆皂苷的研究进展王储炎,艾启俊,阚建全,程俊文,WangChuyan,AiQijun,KanJianquan,ChengJunwen

10.鸡肉高蛋白冷冻面条的研制与开发张玲,芮汉明,ZhangLing,RuiHanming

11.米糠淀粉酶酶解及在乳酸发酵中的应用研究李志江,戴凌燕,张春磊,刘安鸽,王成强,LiZhijiang,DaiLingyan,ZhangChunlei,LiuAnge,WangChengqiang

12.对气动砻谷机喂料机构的改进粮食与食品工业 吕淑华,龙继英,王博

13.新型粮食烘干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郑刚,孙丽琴,ZhengGang,SunLiqin

14.饲料污染与预防(上)王永昌,蒋蕴珍,WangYongchang,JiangYunzhen

15.浅议粮食物流规划的编制郭志涛,王建声,师旭超,GuoZhitao,WangJiansheng,ShiXuchao

16.粮库全户内变电所地下电缆层防水的匹配设计吴海涛

17.HACCP在冷冻馒头生产中的应用何承云,白松,林向阳,阮榕生,HeChengyun,BaiSong,LinXiangyang,RuanRongsheng

1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谷中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姜兆兴,曹旭,李智瑾,JiangZhaoxing,CaoXu,LiZhijin

19.滴定法检测小麦粉中溴酸钾含量祁占林,赵春娜,张玉珍,但启淮,QiZhanlin,ZhaoChunna,ZhangYuzhen,DanQihuai

1.基因改良食品的安全评价钱建亚

2.大蒜在我国的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陶华君

3.绿米、红米、黑米的食用品质研究张守文,周云

4.碾米生产中减少碎米提高精米率的主要途径梁玮

5.多孔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朱小兵,郝惠英,蒋蕴珍

6.茶多酚和TBHQ对花生油、花生大豆调和油抗氧化作用的对比研究姚云游,于辉

7.从大豆饼粕中提取分离蛋白的条件优化刘明成,王新芳,苑金环

8.面粉检查筛与面粉质量的稳定性杜平

9.米厂斗式提升机的选用及安装李春雷,黄淑娟

10.统一功能食品标准促进功能食品研究与开发(二)--建立原材料生产、产品标注和质量认证体系廖祥儒,唐蕾,张峰

11.豆酱快速酿造工艺研究高玉荣

12.冷冻型乳酸发酵豆奶的研制王林山

13.玉米胚芽饮料的研制岳春,王启春,贾桂芬,宋新华

14.2003年江苏省商品小麦品质调查报告戴波

15.稻谷品质测报抽样样本容量的优化分析马文斌,周淑琴

16.高大平房仓储粮中结露现象的综合防治华祝田,吕庭友

17.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的注意点顾俊峰,张军,何弢

18.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中的常见问题朱文宇,苏武

3.小麦搭配技术探讨李林轩

4.浅谈维生素A强化食用油李昌文,鲍彤华,岳青,LiChangwen,BaoTonghua,YueQing

5.粮食与食品工业 谈专用粉改良剂的应用误区谈啸,孙志伟,李留定

6.质构脂质的研究进展丁双,杨江科,闫云君,DingShuang,YangJiangke,YanYunjun

7.干法制备磷酸酯淀粉的研究进展李书华,刘亚伟,田树田,王恺,LiShuhua,LiuYawei,TianShutian,Wangkai

8.对冷冻面团稳定性及烘焙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产气力李万民,马晓军,LiWanmin,MaXiaojun

9.沉淀分离技术在蛋白质处理方面的应用郝少莉,仇农学,HaoShaoli,QiuNongxue

10.谷朊粉改性技术研究进展刘延奇,郭妤薇,LiuYanqi,GuoYuwei

11.玉米醇溶蛋白的特性及应用研究段纯明,董海洲,DuanChunming,DongHaizhou

食品工业范文第6篇

一、浙江食品工业现状

(一)**发展的主要成就

**期间,全省食品工业在大调整中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比"八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年,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下称"规模以上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有917家,资产总额456亿元,职工15.2万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3.6亿元,工业增加值120.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6.7%和7.7%。**期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16.4%和13.1%。15种(类)主要产品有11种(类)增幅较大。

2、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年与**年的工业总产值相比,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分别由52.6%和22.5%降到40%和16.7%,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6%和4.3%上升到30.9%和12.4%。发展最快的是软饮料业,比"八五"末增长了3.7倍。省名牌食品由**年的20种增加到**年的52种(其中省农业名牌15种);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食品工业总量的38%。精制茶叶、黄酒产量居全国第一,软饮料、啤酒、罐头、水产加工品、食用菌、味精、食品添加剂、冷冻饮品、乳制品等产量分列全国前2-4位。各地涌现出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产业群。

3、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期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07家增加到131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由47家增加到66家;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37家增加到50家,其中上亿元的由14家增加到27家。列入省"五个一批"的重点骨干企业达20家。淘汰了一大批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小企业。

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86.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4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2.6%和9.6%;**期间,利税总额增长了2.39倍,其中利润总额增长了4.93倍,远高于销售收入63.1%的增长率。

5、产业发展基础稳步增强。预计**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0亿元左右,比"八五"期间增加近1.2倍。**年,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165.3亿元,比"八五"末增加99.5%。资本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国有企业从59.8%降为26.2%,集体企业从18.8%降为6.7%,"三资"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从21.4%上升为67.2%(其澳台资及外资占3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食品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行业发展没有较大突破;饮料业除了饮用水外,新的增长点不多,缺乏高质量、有特色、成规模的新型食品和饮料。二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发展后劲。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期间出货值年均增长14.3%,低于"八五"的30.9%;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远不如其他沿海省市。四是食品工业管理体制不顺,食品工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食品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需进一步加强。

二、食品工业跨世纪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同志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潜力是很大的"。**时期是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

(一)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后,食品工业进入加快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持续20-30年,年均增长速度一般保持10%以上。"小康"阶段的恩格尔系数一般在40%以上,食品仍是第一大消费品。**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500多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2%和43.5%,食品工业发展进入需求增大、增长加快时期。

(二)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迎接加入WTO挑战的需要。我国即将加入WTO,食品行业的跨国公司将加快进入我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发展"本土化"经营,抢占市场份额。这对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是个很大的压力,迫切需要认清趋势,迎接挑战。一方面,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着力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浙江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食品工业在发达国家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食品工业顺应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促进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省政府在去年下发了《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通知》,要求**期末食品工业总量比1998年翻一番,到2015年再翻一番。全省食品企业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四)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工业食品占食品总供应量的比重不断提高,食品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对食品品种、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突出了方便、营养、科学、卫生、安全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工业食品占食物总供应量比重已超过80%,而我省只有30%左右。迫切需要食品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尽快实现现代化生产、网络化经营,更多提供多样化、优质化的产品,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五)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蓬勃兴起,但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食品加工业滞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80%以上,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2?3:1。而我省目前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0%左右,其中畜禽、水产、果蔬类的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3-9%,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必须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关键来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食品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精神为指针,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联农业,依托市场,抓大带小,扶优治劣,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实施"优质、新型、特色、名牌"的带动战略,大力提高我省食品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市场占有率,把浙江建成食品工业强省。

(二)主要预期目标:到**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1、工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比**末增长75%;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

2、工业销售产值达到750亿元,比**末增长70%。

3、工业出货值达到130亿元,比**末增长70%。

4、利税总额达到140亿元,比**末增长62%。

5、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

6、形成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利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10亿元、利税0.5-1亿元的30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1亿元以上的15家左右。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重点县达到10个。

7、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效益低下的产品和企业。

四、**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

**期间,进一步发挥食品工业的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上新台阶。

(一)大力开发基础原料。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山区和海洋自然资源,积极推进十大支柱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扩大加工范围,提高加工精深度。大米、面粉、食油、淀粉等基础原料的开发利用,继续朝多品种、系列化、专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奶源;发挥食品添加剂基础较好的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扩大应用领域,形成小商品大市场。适应养殖业发展,不断调整饲料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专用和高效饲料生产。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二)大力发展方便食品。加快利用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发展以粮油、畜禽、水产、果蔬等为主要原料的主副方便食品,发展餐桌食品、营养快餐、学生营养餐、速冻食品等各种方便食品。实现工厂化生产、网络化供应,力争**年把家庭、餐饮业的成品、半成品供应率提高到40%以上。坚持中西并举,西式快餐的主、辅料力争在国内供应;传统优秀的方便食品通过改造,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中式快餐;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学生营养餐和学生饮用奶。加快发展保质期长的畜禽肉类小包装生、熟制品;扩大净菜和加工菜供应。

(三)大力提高饮料业水平。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等优势产品,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技术改造,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向规模化、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发展以果蔬汁为主的新型营养保健饮料和果酒;充分发挥我省绿茶生产和科研优势,攻克绿茶饮料生产技术难关,使我省绿茶饮料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茶饮料中的主导产品;扩大奶类及植物蛋白类饮料的生产规模,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适应大中城市居民对直接饮用水的需要,积极发展饮、用水分管道供应。

(四)大力增产特色食品。针对婴幼族、学生族、上班族、老年族、旅游族、康复及特殊职业族等不同消费群体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当今国际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按照我国"药食同源"原理,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资源,发展新型特色食品和各种休闲食品,拓展食品工业新领域。

(五)大力提升传统优势食品。传统优势食品要努力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提高标准,改进工艺,优化质量,持续发展。水产加工品、黄酒、啤酒、冷冻饮品、罐头、味精、食用菌、蜂产品、乳制品、一类卷烟等产品,在稳定提高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档次和集约化程度,打响品牌,增强竞争力,占领更大市场。在提高精制茶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机茶、茶饮料及低级茶综合利用产品。传统调味品,重点是提高质量、改进包装、按标准定点组织生产,并开发各种新型调味品,使消费者吃得好、吃得放心。

(六)大力发展出口食品。把握国际食品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优质品种,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生产符合外国人消费习惯的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重点开发用于出口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果蔬食品、畜禽肉制品、水产加工品和特色食品。水产品、茶叶、速冻蔬菜、竹笋、食用菌、蜂产品、罐头等是我省重点出口产品,要努力提高加工精深度和包装水平。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效益。

(七)大力加强食品配套工业。食品机械和食品包装是决定食品工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加快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及包装材料的发展,适应食品生产向自动化、高速化发展需要,适应生产企业运用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彩色胶印、新型包装等发展趋势。

五、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改进和加强食品行业管理

加强对食品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专业协会),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行业发展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等各项行业管理工作。各地要把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农业大县和山区、海岛县更要重视抓好食品工业。加强食品行业的信息统计工作。

(二)加快食品工业的改革开放步伐

把改革开放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际化水平。深入抓好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成重点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施资产重组,推进规模经营。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发展开放型的食品工业。加大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提高食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到国外、省外办厂设店,实行从产地销到销地产的转变,开辟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三)推进食品工业技术创新

把技术创新作为振兴食品工业的关键大力抓好。一是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期间至少有3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二是加快人才(特别是营养师)的培养和引进,争取**期末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达到全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三是抓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是开发应用生物、冷冻速冻、真空、膜分离、气调、辐射、远红外、微波、膨化、挤压、高压灭菌、超临界抽提、微电子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争取**期末30%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末的先进水平。四是大力开发新产品,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贮备一代,争取**期末新产品产值比重从目前的6.1%提高到12%左右。五是推进营销创新,加强生产企业与食品市场及超市的联合,采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的营销方式,形成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四)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投入力度

食品工业正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预计**期间全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200亿元左右,比**期间增长1.2倍。按照省政府关于"省掌握的财政贴息可适当向食品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倾斜"、"各地区应视财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的要求,扩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设法从地方财政、农业发展基金、工业技改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建立省、市两级食品工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企业的技改贴息和新产品开发补助。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跨国食品企业来我省落户。各级食品工业协会要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库建设,主动为企业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为重点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五)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密结合

把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食品工业企业要主动紧靠农业,以参股、契约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立足农业产业化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工厂)加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提高食物制成品供应比重,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重视解决"农口"与"工口"的体制分割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食品工业企业争取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质量管理,发展名牌产品

贯彻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食品工业发展新路。积极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把好质量关,没有采用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生产,没有达到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进一步发展名牌产品,巩固壮大老名牌,加速培植新名牌,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期末,力争创建部级名牌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80个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严格质量管理,对重要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依法整治,直至关闭。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七)促进食文化建设

食品工业范文第7篇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1],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对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食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完成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规定的各项内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1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食品销售市场总体呈现繁荣、稳定、产销两旺的局面,实现食品工业总产值78078.32亿元,同比增长31.6%,占全国工业总产值9.1%。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1735家。食品工业实现销售产值76540.2亿元,同比增长31.6%;产品销售率98.03%,比上年同期提高0.10%。食品市场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便化方向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食品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食品品种档次更加丰富。产品细分程度加深,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全国各省区食品工业快速协调发展,各地食品园区及产业集群建设蓬勃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繁荣。从数据看,中部地区6省快速发展。其中,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等4个省市食品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超过40%,天津市食品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超过60%,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1位。虽然我国食品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出生产强劲增长、销售同步上升、市场丰富充足、效益有效提高的局面。但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

2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

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发展食品工业具有资源、产业、市场和区位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河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使河南省食品工业快速增长,成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支撑产业,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10年来,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食品工业产值始终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省食品工业企业总产值约6000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2位。食品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例达到14.3%,是全省最大的支柱产业。小麦粉、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面、饼干等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72%、27%和31%,均居国内首位;味精、饮料酒等位列全国第2位;鲜冷藏冻肉、白酒、果汁等居全国第3位。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众品、大用、思念、三全、白象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河南省食品工业领域的品牌优势开始显现[2]。截至目前,河南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中,有40%来自食品行业。在食品行业中,中国名牌产品26个、中国驰名商标15家。在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河南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河南食品工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是河南“十二•五”时期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家支持河南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河南的食品工业产业化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

3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工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食品工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3.1产业链条不完善,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

具有全国优势的小麦和肉类加工绝大多数是以初级加工为主,适应目前消费结构升级的方便、功能型食品发展较慢。“市场-制造-种植与养殖”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全产业链集团发展模式。另外,以现代物流为手段,加工、贮运、配送、零售等环节产业链整合不足,尤其是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完善[3]。

3.2企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规模以下食品企业占80%,质量安全水平低,行业“小、散、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变。

3.3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研发创新能力不强

多数中小型食品企业配套食品装备发展相对落后,缺少现代化的成套流水线,物耗与能耗偏高,无法承受高昂的设备进口成本,产品销售仅限于逐渐萎缩的传统产品市场。缺乏高新技术的运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或废弃物二次开发不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另外,食品企业整体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低,部级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建设不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也偏低。

3.4食品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工业化水平不高

河南省食品品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高,竞争力弱,转化增值能力较差。

3.5企业规模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较低

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共有2638家,而山东省则为5714家。许多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管理落后,市场份额及资源配置向品牌、资本、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集中度较低,乳制品、肉制品和速冻食品等行业还缺乏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还较低。

3.6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诸多隐患问题

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生命线,是食品品牌之根。近年来,双汇含“瘦肉精”猪肉、华英死鸭流入市场等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河南省食品安全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3.7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有待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建立原料基地,是发展、壮大食品工业的基础和保证。“公司+基地+农户”的食品产业模式尚不稳定,大量食品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比较分散,还不能适应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

4加快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策略

做大做强河南省食品工业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紧抓优势促发展

要充分发挥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大省的优势,依托骨干企业,提高中高端面制品比例,壮大肉制品规模,加快发展乳制品,形成国内最具竞争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另外,充分发挥河南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加快发展安全性好、品质佳的生态食品、保健食品和旅游食品,满足广大民众对健康、安全、美味食品的要求,并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4.2有效实施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依托监管部门、行业和企业,充分发挥协会及科研机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质量标准实施力度,在已建立的食品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该标准体系,以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大力开展重要标准的宣传、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的标准意识和执行标准的自觉性。(2)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食品原料质量、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制定一系列科学的法规和制度,着力构建法规完善、监管有效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3)加强食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部级食品检测中心,要求企业加强自我检验检测,不断提升检测能力,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大源头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监测。(4)推进食品企业诚信建设,建立诚信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建立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用档案,打造诚信企业和诚信社会。(5)积极推行ISO9000、ISO22000、HACCP、ISO14000以及GMP等体系认证,以其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尤其是大力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使其向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6)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食品企业负首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在种植、养殖和加工、流通等环节使用违禁品的违法行为。(7)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和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形成市、县、企业、市场等4个层次的食品安全网络体系。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地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8)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

4.3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形成区域性国际知名品牌,提升河南食品工业的整体国际品牌的推动作用,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4.4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以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建设可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食品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积极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的科研合作,为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支撑,不断巩固提升河南省的产业地位和竞争优势,并建设和完善覆盖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推广交易信息网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4.5建立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完善食品流通体系,加快大型村和标准化的食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布局,提升市场物流配送功能,形成完善的食品流通网络。加快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步伐,实现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着力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培育大型第三方食品物流企业和集团。

4.6营造有利于食品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国家和河南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的各项优惠政策基础上,制定落实河南食品行业的税收、土地、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食品行业加工快速发展。加大对食品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园区与基地建设步伐,强化河南食品的特色与优势。鼓励和支持食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扶持优势食品企业尽快上市。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食品工业,鼓励和争取更多的知名食品企业落户河南。

4.7培育壮大新型龙头企业

针对河南省食品工业企业散、小、差等问题,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引导中上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注重集群发展,建设食品产业集聚区,建设食品工业园区,逐步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努力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食品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带动食品行业快速发展。

4.8切实抓好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继续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大力扶持和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积极推进粮油、畜禽、蛋奶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实现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步伐。

5结语

食品工业范文第8篇

研究表明,因消耗石化能源所排放的CO2都达到世界各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4]。由于我国工业生产一直是消耗石化能源的主力军[5],加上英国碳基金制定的PAS2050对食品“从摇篮到坟墓”的碳排放的评估结果也表明,食品企业的生产活动正是食品碳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2]。因此,目前而言,最直接最快捷的衡量食品工业低碳生产状况的指标就是计量食品生产企业因石化能源消耗导致的生产碳排放量,亦即食品工业碳排放。由于石化能源是保证食品工业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和食品安全储存的必要投入,而煤炭目前仍是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主要消耗的石化能源。数据显示,2008年虽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中41.5%是煤炭消耗,5.56%消耗的是石油制品,而碳排放相对较少的天然气消耗仅占0.93%[6]。这与发达国家工业企业偏重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消耗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图1表明,除了食品上下游供应链的碳排放,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使用的锅炉和冷藏设备等都成为企业生产碳排放的主要贡献源。鉴于能源消耗是提供企业日常生产,导致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将计量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因固定能源消耗所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CO2、N2O和CH4)。而将CO2、N2O和CH4的排放量乘以全球增温潜能值(GlobalWarmingPotential,GWP)后统一换算为二氧化碳当量值(CarbonDioxideEquivalent,CO2e),即为食品工业的碳排放量和低碳生产现状。计量企业因消耗固定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所需要的GWP值和固定能源碳排放因子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机构(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的《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固定源(燃料)标准[8]。具体计算公式如下:依据公式(1)~(4)计算,得到1995~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除了1995年该值达到最高的8191.13万tCO2e以外,其余年份的碳排放量基本都在6000万tCO2e。2003年虽然降至最低的5307.97万tCO2e,但是其后直至2008年都呈小幅上升态势。2005~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量都基本维持在6000万tCO2e以上。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能源消耗没有本质上的变革,我国食品工业的碳排放至少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维持这个较大基数。

2对我国食品工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启示

随着工业对石化能源以及资源的刚性需求不断上升,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加快转变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还特别针对我国食品工业的转型提出要求。到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2.7万亿元,提高101.1%,年均增长15%。基于产值的不断攀升以及对企业日益严格的环保约束,加上能源等原材料成本的增加等诸多因素迫切需要我国食品工业以食品产业链的形式协同构建供给充足、质量安全、绿色低碳,且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碳标签制度已经明确对我国食品工业低碳转型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2.1彻底改变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规模格局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规模组织形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这种改变并不明显,企业规模仍基本维持“小而散”的局面。图3显示,2006年我国44.8万家食品工业企业中,94.2%为非规模以上企业,78.8%为10人以下小作坊式企业。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虽然已经上升到32760家,但仅比2006年增加了5000家。如果严格实施碳标签制度,必然落实到企业生产的碳减排。无资金、无技术、又面临着行业竞争壁垒的众多中小型的食品企业,可能无法承担其中根本的低碳技术改造。推行碳标签制度,必须彻底改变我国食品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规模形态。2.2切实提高食品生产企业技术水平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中70%为1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节能减排的任务和压力较重。表4显示,2007年我国食品工业的工业效率指数、工业结构指数和工业环境指数的现实值都远低于标准值。我国食品工业目前的现代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事实上,同样受限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实窘境还造成我国食品工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即“三废”)等对环境的影响仍较为严重(见表5)。而且现有研究也曾提出,我国食品工业的“三废”排放与碳排放之间还具有一定相关性[12]。本文已经证实,随着食品工业产值的不断提升,由石化能源消耗主要推动的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仍维持较大基数。而切实提高食品工业低碳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才是真正应对碳标签制度推广的良方。2.3尽可能缩短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的过渡期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碳排放,我国食品工业的能源消耗结构中较低碳排放的能源——天然气所占比例始终最低。如果没有重大技术创新,我国食品工业的能源效率提升空间终将有限。更重要的是,目前各个实施食品碳标签的国家(地区)正是我国出口食品的主要进口国(地区),这些国家(地区)所实施的愈加严格的进口要求已经对我国出口食品造成一定影响。所以,食品生产企业应更多考虑提高能源资源效率,逐步引入低碳清洁的能源资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食品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能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化、清洁安全化转变。

3结语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生产总值仍在持续增长,鉴于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食品工业的生产规模至少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维持目前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食品工业的碳排放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且由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较低,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调整空间有限,食品工业碳减排的下行空间可能受阻。更重要的是,目前各个实施食品碳标签的国家(地区)正是我国出口食品的主要进口国(地区),这些国家(地区)所实施的愈加严格的进口要求终将对我国出口食品造成影响。而低碳产业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食品工业只有着力实现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能源效率才能推动真正意义上的低碳转型。

食品工业范文第9篇

1、行业总体上仍处于成长期。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我国的食品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速超过20%。目前,我国主要食品的年人均消费量仍远低于世界水平:乳品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果汁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40;肉制品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这意味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2、行业竞争水平较低。我国食品工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区域性品牌较多,行业竞争水平低下。绝大部分小品牌或无品牌的企业主要依靠广告战、促销战和价格战等低水平竞争手段,维持自己微小的市场份额。

3、产品和品牌差异化程度较低。我国大部分食品工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特色产品较少,导致产品同质化。同时,由于各企业的品牌诉求重点大多是新鲜、美味、方便,诉求方式雷同,传播内容同质,导致品牌同质化。产品和品牌同质化必然导致消费者很容易进行品牌转换。

4、行业竞争逐渐升级为品牌竞争和行业并购。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仍以“小、散、差”为显著特征。例如,我国肉类行业三甲双汇、金锣、雨润的生猪屠宰量仅占全国的5%左右,而美国则高达65%以上。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品牌竞争和行业并购将成为主要竞争形式,市场集中度将随之提高。

二、新进入者威胁

新进入者包括计划进入食品工业的企业,以及正在进入或已进入食品工业一个时期的新食品企业。它们的威胁大小取决于进入壁垒的高低和现有企业的报复能力。

1、进入壁垒

一是政治壁垒。从政治法律来看,食品行业的门槛不断提高。近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暴露出我国食品监管方面存在着重大漏洞。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尤其是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大大提高了新进入者的门槛,同时也强化了现有强势品牌的市场地位。二是技术壁垒。我国食品行业的技术壁垒总体较低。目前,我国具有优势的大部分食品行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面粉加工、肉类加工、速冻食品制造、屠宰等,技术壁垒较低。例如,1990年陈泽民发明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三全藉此迅速崛起,但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易模仿,不久速冻食品企业在郑州大量涌现,最多达36家。三是规模壁垒。根据施蒂格勒的生存技术原理,无论何种市场组织,那些在产业中能长期生存发展,并位居前列的企业必然获得最佳规模效益。因此,目前处于食品行业前十位的企业都应具备规模经济。但因为我国大部分食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带来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以乳品行业为例,2005年我国共有乳品企业690家,其中前十五品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35.47亿元,占年行业销售总额的4%。即新进入的企业只要拥有高于4%的份额就可以打破规模经济壁垒,而根据产业经济的分类标准:最优规模占市场规模比重低于5%的产业属于中低度规模经济壁垒的产业。因此,我国乳品行业的规模经济壁垒较低。四是品牌壁垒。总体来看,食品行业的品牌壁垒较高,而且是主要的进入壁垒。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食品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为了减少食品消费的风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最为简单的风险规避方式———选择名牌。这一消费趋势的结果就是市场份额越来越向名牌企业集中。例如,金龙鱼、福临门等控制我国食用油市场;伊利、蒙牛等占据我国乳品市场。五是渠道壁垒。从渠道来看,新进入者往往存在一定劣势。它们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和更高代价来构建渠道,获取经销商的信任。作为渠道上的“收费站”,零售企业对中小食品品牌而言更是门槛高、要价狠、结算繁,这构成很高的进入壁垒。以肉制品为例,对于日加工1000头猪的中型屠宰企业,假设收账期30天,按今年价格14元/千克和头猪100千克计,则企业仅采购生猪就需垫付流动资金4200万元,企业的资金压力非常大。且产能较小的企业供货和质量不稳,终端入场费将更高。

2、现有企业的报复能力。从报复能力来看,现有企业对新进入者做出有力反击的可能性较小。我国大部分食品行业集中度不高,具有绝对优势的企业较少,对潜在新进入者产生实质性威胁的能力较弱。因此,很多新进入者,尤其是实力雄厚、产业决心较强的大型企业对于它们发出的“警告”置之不理,依然按原计划行事。

3、替代品威胁。替代品对整体食品行业的影响不大。因为食品作为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生理需求的必需品,不容易被替代。当然,食品工业的子行业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如低温肉制品与高温肉制品、绿色食品与非绿色等都存在替代性,但是这种替代仍属于食品内部的替代,而不属于食品与非食品之间的替代。

4、供方规模和实力。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总体上仍然是以个体经营为主,集中经营为辅。大部分农户或养殖户规模小,实力弱,因此在与食品工业巨头议价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它们主要是供方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户或养殖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很有限,因此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了解甚少,而且即使获取了市场信息,也往往慢半拍。因此,在与食品工业企业议价时,农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处于弱势地位。供方前向一体化的能力不足。前向一体化是指供方通过自建、收购、兼并下游企业的方式,缩短与最终顾客之间距离的行为。从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看,分散经营的农户基本不具备前向一体化的能力。因此,作为供方的农户或养殖户议价能力很弱。

食品工业范文第10篇

一、微波加热机理:

微波具有一定的能量(电磁场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作为一直工能源予以应用,微波对物料的作用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效应,可用于各种目的,但应用最广泛的是微波加热。

微波加热是极高频率的电磁振荡作用于具有电极性的物料分子,使其分子排列趋向剧烈变化,而产生激烈的类似于“摩擦”的效果。使物体变热。此过程即微波的电磁场能量转化为热能。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强烈吸收微波。含有水分的物料在受到足够的微波辐射时,其中的水分子吸收微波很快的升温蒸发,物料得以迅速干燥。

微波杀菌是微波的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微波对细菌的热效应是使蛋白质变性,使细菌失去营养、繁殖和生存的条件而死亡;生物效应是微波电磁场改变细胞膜断面的电位分布,影响细胞周围电子和离子浓度,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能,细胞因此营养不良,不能正常新陈代谢,细胞结构功能紊乱,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死亡。此外,决定细胞正常生长和稳定遗传繁殖的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由若干氢键紧密连接而成的卷曲形大分子。足够强的微波场可以导致氢键松弛、断裂和重组,从而诱发遗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甚至断裂。微波灭菌正是利用了电磁场的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对生物的破坏作用,因此,微波杀菌温度低于常规方法,仅要70-105℃,时间仅约需3-5分钟。

二、微波加热特点:

1.加热迅速、均匀:不需要热传导过程,它能在瞬间穿透被加热物料,穿透深度可达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数秒到数十秒就能把微波能转为热能。微波具有选择性加热,使加热更均匀。

2.节能高效:由于含有水分的物质极易吸收微波而加热,因此,除少量的传输损耗外几乎无其他损耗。微波加热与远红外加热相比,节约能量1/3。

3.防霉杀菌保鲜:微波加热具有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因此,能在较低温度下灭霉和杀菌;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物料的活性和食品中的维生素、色泽和营养成分。

4.工艺先进,可连续生产:只要控制微波功率即可实现加热或终止,它有完善的传送系统,可确保连续化生产,实现计算机控制,节省劳力。

5.安全无害:由于微波能是控制在金属制成的加热室内和波导管中工作,所以微波被有效地控制。没有放射线危害及有害气体排放,不产生余热,既不污染事物,也不污染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6.设备占地面积少,节省投资。

三、微波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波作为能源被实际使用于食品加工,始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制造第一台微波炉,以后陆续有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微波能设备问世。主要使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干燥。是微波能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如用于干燥面条、调味品、添加剂、瓜子、花生、蔬菜、菇类、肉脯等。美国微波干燥公司研制的915MHZ、60KW的通信面干燥机每小时加工通信面4000磅,而细菌含量仅为原来的1/15,该机比传统热风干燥节能25%。日本利用915MHZ、25KW和2450MHZ、10KW微波设备干燥中式方便面,还可对薯片、洋葱片进行加工。产品的色泽、口味、口感都比传统的方法好。微波干燥对于水分含量在20%以下的物料效果最好,比起传统方法加热干燥速度快得多,节能。

2.灭菌。微波灭菌较之传统方法灭菌具有速度快、温度低、效率高、可穿透包装物(袋、瓶)灭菌以避免二次污染等优点。瑞典永2450MHA、80KW的微波面包杀菌防霉机,用于每小时加工4400磅面包片的生产线上。经微波处理后,面包片的温度由20℃上升到80℃,时间仅需1-2分钟,处理后的面包片的保存期由原来的3-4天延长到30-60天。采用2450MHZ、10KW隧道式微波干燥灭菌机生产天然花粉后,实现了连续化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几倍,节电80%以上,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显著。需要强调的是,在食品加工中,微波干燥、灭菌往往是同时进行,也即在对食品干燥的同时亦进行了杀菌,此时微波设备“一机两用”,可加工设备,减少投资。

3.烘烤。微波对食品物料加热升温超过120℃即可产生烘烤效果。如雀巢公司用2450MHZ、10KW微波设备焙烤可使加工时间仅需5-10分钟,比传统焙烤速度快1倍以上,小时加工量达120公斤。几年前已有客户用我公司制造的微波设备焙烤“南乳花生米”,生产出的花生米比传统方法生产的花生米更松脆、清香、可口,其产品出口到北美等地。

4.膨化。膨化食品时60年代末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食品,因其组织多孔膨松、口感香酥、益于消化吸收,还因其具有加工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质量较为稳定、综合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在现代化的食品工业中显出了极大的优越性。而膨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加工技术则经历了从油炸膨化、焙烤膨化到目前使用的挤压膨化技术、微波膨化技术等阶段的发展。微波膨化技术是随着微波能在食品加工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微波加热干燥的一个特殊应用。其原理是微波能量到达物料深层,转换成热能,将物料深层水份迅速蒸发形成较高的内部蒸汽压力条件,迫使物料膨化。以淀粉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料,在经过蒸煮、干燥等预加工后再经微波加热膨化成干制品,即可得膨化食品。用微波加热膨化干燥的小食品可长期保存而不“回生”。

目前,微波膨化食品的加工应用有3个方面:对淀粉精制生料的膨化干燥加工,对蛋白质精制生料的膨化干燥加工,对谷豆类、根茎瓜菜类的膨化干燥加工。日本对大豆蛋白制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申请了多项关于大豆蛋白制法的专利,并对蛋白质的膨化干燥加工和水份的关系,及其与食盐、膨化剂的关系,与淀粉添加量的关系,与粘稠剂、含气泡剂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米在经过浸泡、蒸熟后再经微波膨化成半熟米,是微波膨化干燥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如速食米或将煮过的已成型米从冷冻状态送入微波炉内加热,形成有膨化的米制品,其外表有硬壳,内部组织软而松。还可事先加入风味混合物,可做出洋葱-黄油及豆油-芝麻风味的产品等。

微波膨化加工也可应用在焙烤食品生产中。在以酵母发酵的小麦粉为主原料的食品原料中加入5%-60%的微波膨化小麦粉或长粒米粉,可显著改善微波焙烤小白面包的内部组织及可口性,在食品原料中加入可食的变性淀粉,则可减少微波加热导致的膨化食品的不可口性。

四、结论:

上一篇:污水处理生物技术范文 下一篇:教育信息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