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23 10:46:07

诗词鉴赏教学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第1篇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是现阶段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且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学程序机械和教学手段单调往往导致古诗词鉴赏所固有的趣味性荡然无存,对学生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发挥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此类教育模式无法达到美化中学生心灵、激发中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热情的整体效益,传递并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2.学生不是课堂的主导者

中国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古诗歌鉴赏的教育过程往往是语文教师的独角戏,缺乏学生的参与。从教学本质而言,学生应当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发问、质疑与思考才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催化剂,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仅仅是提供方向,解答疑惑的角色。这个观点在古诗词鉴赏中尤为重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知识储备、情感经验、思维体系等,均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个体,在解读古诗词中也必然独具特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来主导课堂才是激发其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3.功利化教学模式的弊端

迫于高考升学压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偏向于功利化,课堂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题目的答题技巧,而并不是鉴于陶冶情操的能力培养。这种现象在高三阶段尤为突出,一味注重古诗词阅读数量,忽略鉴赏质量和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散,这便与新课标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大相径庭,形成了严重的背离,高考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进方法

1.重塑古诗词教学模式

学生虽然是课堂的主体,但也不能脱离教师的正确引导。针对于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先确立清晰的教学思路:由于古诗词不同于小说、散文等,语言具有跳跃性,且语义不够完整,因而语文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文学背景,将古诗词翻译解释成白话文,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倾向,建立正确的鉴赏过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比如,教学课堂采取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由学生来讲授知识感悟,教师作为聆听者来提问,这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和发言的积极性,不止是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甚至是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都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注重具体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古诗词言简意赅,短短的几行文字就能够将作者丰富的情感表露出来,这便是借助了意象。意象是作者主观意志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古诗词的基本单位,也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要想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就要语文教师借助古诗词的脉络结构或情感变化组织出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感悟,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意象,如何将自己置身于作者的环境背景中,达到鉴赏的目标。如在鉴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先让学生诵读诗词原文,然后由教师提供适当的思考问题,如“本词中作者涉及到什么意象的描写?这么几个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全词是怎样的基调,为什么?”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发散思维,培养诗词鉴赏的正确思路。

3.组织古诗词鉴赏活动

对于古诗词的鉴赏需要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满怀热爱之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词教学要把提升学生的兴趣置之首位,组织班级活动、校级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古诗词朗诵比赛、最佳古诗词鉴赏小能手评比等,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共同进步。

4.合理作业,课外培养

教学任务离不开作业的布置,课堂外的学习也很重要。关于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教师在避免学生课业量过大的基础上,布置适当的课外诵读是有必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不应仅局限在诵读熟练的水平,要从诵读中找到作者,让自己切身体会诗歌所映射出的情感。为保证作业质量可要求学生选择性地背诵古诗词,并成立讨论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大量地背诵古诗词不仅会使中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得到增强,也能使学生的人生品位得到提高,可谓获益匪浅、受益终生。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第2篇

古诗词鉴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使古诗词鉴赏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须注意“一离3合”。

1、感性体悟与理性评论的适度分离

鉴赏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感受、理解和评判,教学应该以前两者为主。笔者认为,急于作出理性的评论是诗词鉴赏的大忌。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考,而是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应当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非让他们写出漂亮的评论,更非提供现成的结论。假如把古诗词比喻成一棵树,那么诗词鉴赏的任务并不是分辨这棵树属于什么科什么目,也不是估算这棵树是适合做梁还是做椽子,也不是看这棵树哪里长得茂盛,哪里树叶少,各自是什么原因,而仅仅是眼睛看着树,心里想着树,感受他剪春裁秋的气势,为他倾倒,为他喝彩。如果面对古诗词,一上来就想着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语言如何,该如何评价,跳过了审美过程,表面看起来“鉴赏能力”很强,实际上却是一种悲哀。

当然诗词鉴赏也离不开理性评论,这是检验一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面向考试的要求。我们不是为了应试而进行语文教学,但也没有必要讳言乃至刻意避开理性评论,避开应试。只是不要急于评论,不能跳过审美过程。诗词鉴赏的理性评论技巧性很强,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可供使用,有基本固定的思路可循,操作性很强。可以说,只要学生对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本身有着正确的理解,在自己的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写出理性的评论并非难事。教师也应该在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最后一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评论的文字。但是课程的定位要准确,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

2、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

教师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鉴赏的过程,而非替学生鉴赏。如果一堂古诗词鉴赏课,教师自己讲得投入,学生却无动于衷,乃至教师越俎代庖帮学生总结一下,把最终的理性评论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背熟了应试,这样的课无疑是失败的。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任。笔者认为,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知识储备要扎实。

教师应提供或指导学生自己了解相关背景,对文本本身的历代主要注疏也要事先了解。西方文论有的流派认为,作品一旦问世就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力,作家的本意并非作品所能表达出的唯一意蕴。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特别强调追寻作者的本意。

其次,教师还必须具备打通诗内诗外各种知识的能力。中国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比如悲秋,教师必须讲清楚古人对于秋天的特殊情怀,才能让今天的学生真正明白一首表达“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的诗或词。再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讲“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两句时,笔者补充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古诗十九首》中“4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的诗句,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句子,又联系了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词,让学生体会沉淀在“草”这一意象上的情思,明白“草”由于文学的积淀,这个意象已经不仅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存在,而是承载着思乡怀人等感情的文学意义上的一种存在。

最后,教师本身应该进入审美情境,对诗歌有自己的共鸣和体悟。道理很简单,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陶醉于诗中,如何使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被诗词感动,如何奢望学生能被感动?

3、朗读与静思的结合

古诗词的美感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形式。虽然由于语言的演变,押韵对仗等形式上的特点产生的美感已经大大削弱,但是直到现在,这种形式美还是我们审美愉悦的重要来源。朗读是体会形式美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朗读,可以选择请同学朗读,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音频乃至视频文件。例如南朝民歌《西洲曲》基本上是4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手法,层层联想,环环相扣,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摇曳无穷,情致宛然。比如其中的几句:“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2曲,垂手明如玉。”每两句的开头意象即是前一句的结尾意象,在读的时候只要注意,就能读出回环往复之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其中妙趣。

但是仅仅有朗读还不够。古诗词要读进去,读出味道来,还要有比较强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意象及意境。教师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静心体会。例如晏殊《浣溪沙》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在体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大家现在静下心来,去除杂念。好,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晏殊。请大家心里开始想象在小园中徘徊,小路上铺着落花,路边的花儿只剩残枝,抬头,又看见燕子飞过,忽然觉得似曾相识,去年的春天,不也是这样吗?”告诉学生想象得越细致越好,甚至可以请同学说说各自想象的落花都是什么花。然后让同学们回答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下心头涌上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让每个同学写几句现代诗,描述自己的这种感觉。

但是要注意,静思的方法固然好,分寸掌握不好,学生不肯配合,就会变成闹剧,这需要教师有控制课堂氛围的能力。

4、诗歌意境与生活情境的结合

古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我心,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场景,突然间古人的一句诗涌上心头时,学生才会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写尽,这时他才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由此产生对古诗词强烈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景特别是相似的情,在共鸣中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词教学 优势 丰富性 鉴赏

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和优势则体现在语感上。高品位、高层次的纯正的语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丰富内涵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也是诗歌鉴赏最根本之处。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当中,让学生分析“意象”的涵义和生成是最关键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分析诗歌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顾况的《过山农庄》“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在这首诗里,诗人处理意象时,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两句无一动词,纯是意象的并列,但却能分别营造出一种既幽静又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做到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则是诗词的另一种境界了。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中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和情感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而“意象”的生成过程即简单而复杂,创作主体在构思过程中,首先对某一事物做以情感化的加工和处理,然后在该事物上附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再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这样一来,选用的该事物就则由物象――形象――语象――意象之间进行转换。形象又涵盖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景象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意”是主观的情感,“境”是诗歌中描绘的艺术图景。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往往要联系人物的形象来鉴赏。因此,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特征。其次,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诗歌当中出现的具体景物对人物情感的再现作用。最后,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人物的思想品质等方面深层分析。讲解古典诗歌的时候,如果给同学们讲清楚意象的生成过程和形象的涵盖意义的话,那么,他们就对诗歌本身的含义理解更深。

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意象”它也有着自己较为固定的意义。比如古典诗歌当中的“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诗歌语言的优美首先体现在音画合一上,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著名的诗句,只要讲清楚意象的意义和形成,就会感到展开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活脱脱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诗歌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的工具。人的情感养成不能单纯依靠说理,还要依靠人类情感的传递获得。鉴赏诗歌如果不能被其中蕴藏的美好情感所熏陶,那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教学

在语文考试中,学生老师在古词鉴赏环节丢分,其实不是学生学不好,而是他们不了解这种考题的考试方式和角度,因此没有掌握答题的技巧,要解决这种问题,关键就是要把古词读懂,学会鉴赏。现在中学语文的古词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古词,再进一步学习鉴赏,循序渐进,当然,要真正读懂古词,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但从词的一些基本解析教学入手,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大有益处的。

一、读懂

1、明标题

要鉴赏词,首先要先读懂词,题目就是古词第一要表达的内涵,其中包括了一些有关古词写作时间、地点、人物、情境、心境、词的类型等信息,也有不少词的鉴赏和考试与题目有关。所以要仔细分析标题,找准我们需要的信息。例如,我们可以从标题中教会学生分别词的题材,在怀古词的标题中会有“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如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甫的《咏怀古迹》等;而山水田园诗词则是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闲适安逸的生活描写为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有些词的题目能直接指出作品的主要内容,甚至体现作品的内在情感,词题中有“怨、愤、哀、哭、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时,其作品的情感就呼之欲出了,通过这些方式来度诗词作品,也是为下一步的鉴赏做好准备。

2、明典故

古代诗词中,常常会融入一些写作当时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过去的历史内容等,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词,理解词的时候,要纵观全局,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分析作品时,要将其中典故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作者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综合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验品味

体验就是在对古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古词所描写的环境中去,进行与作者的角色呼唤,去体验当时作者的感情。品味,就是将古词中的语言、描写细细琢磨,欣赏其美感。这都要求学生在古词学习中能身临其境,为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融合古词情境与学生感情之间的共同点,激发学生用情去体验古词韵味,化抽象为具体,融入古词意境中。例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这句话不仅成为《琵琶行》中的千古名句,同时也表明了两个机遇相同而又有缘分相识的那种美好心灵之间的碰撞,此时,我们就能让学生去联想,如果我们遇到了挫折,失望灰心,加入能碰到这样一位知心的朋友,倾诉自己的不快,同时也听到婉约的琴声,此时此刻,我们心中会是什么感受。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中意味深刻的内容,激发学生用联想、思考、观察、融入的方式去理解词文,并抽丝剥茧,分析词文,提高其鉴赏能力。

三、让学生逐步了解古诗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古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鉴赏古词,首先要搞懂词的类型。学生要对古词的朝代变化做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并按照朝代顺序分析掌握诗词的发展现状;诗词的格律各异,掌握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基本知识。最后就是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例如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词义、句义的表达上也有不同,如果按照表达方式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也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等。

2、风格和语言特点

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在古词的创作中也是各具特色,各自有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让古词具备不同的写作风格。而语言是古诗词的基本载体,正如上述所说,语言的运用也有不同,对古词中语言的鉴赏是基本,只有准确的分析和把握语言内容,才能完成更深层次的鉴赏。(1)清新,语言使用情理,不用俗套;(2)平淡,语言朴素、通俗,容易理解,作者多用直接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更加平易近人。(3)绚丽。辞藻丰富、用典多、生字、多义字常用,具有奇幻的情思。(4)明快。一语中的,有斩钉切铁的效果。(5)含蓄。用于言有尽而意无限,用简单的词语凸显表现意义,但实际上颇有内涵,言此而意他,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

3、表现手法

古词通常用一些表现手法让词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刻和喻意深远,诗词中常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方式,描写和抒情是古词鉴赏考察的重点。描写的方式可以让古词内容显得动静结合、虚实有度,其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是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情景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这些都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到古词鉴赏基本知识,只有对这些基本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好古词鉴赏作业。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7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瑰宝,大量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读懂诗歌、体会情感、领悟意境,教师应该灵活选用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

一、诵读感悟,领略古诗美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古诗词教学应把诵读放在首位。诵读是欣赏古诗词基本的也是原始的方法之一。在教学活动中,要指点学生读出诗歌明快的节奏,感受其和谐的韵律,体味其优美的意境,方能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1.在诵读中感知形象美。在鉴赏诗歌中,诗歌的整体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呈现出来。学习诗歌时,教师应该从整体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整体形象。如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先让每个学生读一节,教师正音,然后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一步鉴赏诗歌打好基础。

2.在吟诵中感受音乐美。古典诗词美在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更有音乐之美。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不易体现出来,必须要多次放声诵读。在诵读中读者不仅能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能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更能够体会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在教学《声声慢》时,在学生理解女词人的身世悲痛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诵读文中的十四个叠字,让学生感受李清照的孤苦无助、内心凄凉、愁苦无聊;在朗读后文中的“点点滴滴”叠字时,让学生感受到雨点不是打在芭蕉叶上,而是打在女词人的心上。

3.在有感情朗读中把握情感美。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言志。语文课上,师生朗读就需要情感的积极投入,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在上诗歌鉴赏课时,将自己幻变为诗人,充满激情,进入角色,调动学生情感充分参与,一起沉浸在诗人的喜怒哀乐之中。如朗读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由悲伤到欢快,再由狂放到愤激,最后再到狂放。

二、选点切入,领悟诗歌内涵

1.从诗眼中寻意旨。诗眼是诗歌中表意最丰富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教学诗歌时,找出诗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对理解全诗的立意大有帮助。当然,理解诗眼不能在字句上下工夫,应该着眼于全篇。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指导学生找出全诗的诗眼,体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深刻内涵,才能领会诗人寄情山水却不肯媚附权贵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2.从名句中得意蕴。有些古典诗词中,个别句子写得十分出彩,历来流传颇广,后人称之为名句。诗歌教学中,若能从名句入手进行赏析,就能找到理解作品的一把金钥匙。如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借助意象“水”表现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就如同波涛汹涌的江水,奔腾不息。词人把如此抽象的愁情变得形象可感,化无形为有形,有力地表现出了悠长与浓重的愁情。教师亦可进一步拓展延伸,对比李白、李清照、贺铸、王实甫等人描写愁情的异同。

3.从修辞手法中悟妙处。用典,指诗词引用典故的一种修辞手法。我们鉴赏古诗词时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及含义,发掘其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就化用了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将扬州昔日繁华与眼前的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伤今怀古之意更深一层。

夸张也是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描写李凭演奏箜篌的感人的听觉效果时,作者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音乐感人肺腑,就连京城十二道城门前的寒气也被音乐声所消融,补天的女娲竟然忘记了职责,导致石破天惊,秋雨连绵。这种夸张天马行空,出人意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联想想象,拓展诗歌意境

诗歌是一门想象的艺术。中国诗歌言简义丰,含蓄蕴藉。教师只有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实现诗歌意义的再创造。如赏析杜甫的《登高》时,在学生对杜甫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做了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歌的颔联。杜甫因战乱而漂泊西南,年事已高又疾病缠身,仰望空中无边无际飘落的秋叶,你联想到什么呢?可能是一年结束,光阴似箭,也可能是落叶归根,归乡心切。眺望远方,看到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你又会联想到什么呢?自然是韶光易逝,青春不在,壮志未酬。结合全诗,逐步深入,学生自然会领会本诗的思想情感。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第6篇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读懂诗意。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所以,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内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诗歌鉴赏从题目、注释到内容都需要认真对待。,古诗词鉴赏。有的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内容,如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赏析题是王昌龄的《送魏二》。有的诗歌附有注释,或是对写作背景的说明,或是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

其次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接触过许多诗歌,他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诗人的身世遭遇,诗歌风格,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这些已有的基础知识对鉴赏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样的景物,因诗人所处的时代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古诗词鉴赏。如在赏析曾巩的《咏柳》时,作者是借对柳树形象的刻画来讽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同学竟认为是在赞美柳树。问及原因才知是受学过的贺知章的《咏柳》影响,显然这里学生过去的经验产生了消极作用。同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远,鉴赏时要就诗歌本身来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识。由于诗歌是用文言写就的,篇幅短小,讲究格律或是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等原因,就常常打破我们在生活中或其他文体里所使用的常规语言的束缚,出现倒装、省略或改变词性等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应调动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以便准确理解诗歌含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古诗词鉴赏。“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将“寺”和“桥”提到句首以突出强调作者的怜爱之情。

二、掌握相关术语。正如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诗歌的鉴赏离不开相关术语。考试说明上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如修辞方法类的比喻、借代、拟人、象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结构技巧类的过渡、铺垫、伏笔;表现手法类的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思想感情类的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掌握术语,这样在答题时才有针对性。

三、讲究答题技巧。仔细审查历年高考的考查题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中的规律,应适时总结,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如在诗歌鉴赏中的景物类题型作答,就有必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首先就要定位于景物描写的相关理论知识上,其次才落实在具体的诗歌解读中,这样子的思考类似于数学教学中的公式法解题,这种定位思考有助于学生的解题,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而由于古人的含蓄,情感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的。以鉴赏景物类诗为例,一是诗歌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晓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点,当然,这里的再现不等于翻译;二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先对情景的简述然后回答作者的情感。

四、规范答题。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表达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其一、要掌握“问点”,有的放矢。,古诗词鉴赏。即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不要答非所问。

其二、要逐点表述、层次分明。答题时常常是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或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总说(概括)。最好运用一、二、三点回答,显得条理清晰。语句简明完整,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切忌啰嗦、词不达意。

其三、要回答全面。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一首诗涉及的对象肯定是多样的。有的比较显性,有的比较隐性,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诗词鉴赏 阅读 高考

高中语文大纲中鉴赏的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诗词鉴赏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比较费劲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起来也很困难。但是诗词知识又非常重要,因为我国古代有着数量十分庞大的诗词作品,而正是由于如此的丰富,以至于当我们面对这座知识宝库的时候,我们教师往往是力不从心、望洋兴叹、发发感慨。教师尚且如此难以把握,何况学生呢?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上看,我认为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师无法传授给学生鉴赏诗词的一般规律;诗词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即学习容易考试却难;教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下面就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同一首诗,在不同人看来会有不同的鉴赏。虽然诗词鉴赏是很自我的行为,但如果我们只注意个人因素而产生的鉴赏差异,就得出诗词鉴赏没有共同的规律,也不合适。对于循规蹈矩的学生和年逾古稀的教授专家而言,他们眼前的一首诗词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也因为这种不同的存在所以很多人在解读诗词时不过是跟着自己的感觉、依据自己的所知信马由缰地进行诗词鉴赏。

目前高考涉及于语言、修辞、表现手法、情感世界、社会生活、民族精神等不同层次的考点。因此得出从语言到情感,再从诗人到社会的一个鉴赏路线。但是涉及面又广而泛,因此,我们不能仅受助于高考的复习资料百科全书式的总结。就算学生机械式背会了所有的诗词及知识点,也难以进行鉴赏,因为它太活了。

诗词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展示要求颇高。讲解诗词的开端,要介绍一些背景方面的知识,但是往往教师的指导也含糊其辞,无法正确展现。因为教师本身对诗词鉴赏也不甚了解,错误地把诗词知识当作了诗词鉴赏方法,教师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诗词知识,而不是鉴赏知识。

究竟如何鉴赏一首古诗词呢?鉴赏一首古诗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词的主旨

这要求我们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人生理想以及个人际遇等。这样在理解诗词含义时不至于空穴来风。

二、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

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社会关系构成诗词不同的写作背景。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时代背景去鉴赏,才可能领会到诗词的美妙。

三、联系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韵味

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理解和鉴赏的结果也将互不相同,诗人的写作风格也是诗人的社会理想与精神追求的表现。

四、联系诗词本身的特点分析领悟诗词的内蕴

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就要仔细品读,逐字推敲,字字珠玑,慢慢把握全诗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把握意象、弄清用典、注意炼字、把握诗眼等手段来剖析诗歌。

总而言之,诗词鉴赏教学不能一蹴而就,一口吃成胖子,它与写作教学一样,需要平时的多练习、多储备,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大量阅读,掌握牢固的诗词鉴赏功底,既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又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文学修养。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技巧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中,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和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1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的环境中,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概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的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作者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方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3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那么我们对其的鉴赏就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2]蒋永胜.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浅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1,6.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鉴赏 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12-02

在新课改背景下,诗词鉴赏已经成为语文审美教学的关键。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最早且发展最为充分的文学形式,浓缩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精华,彰显了我国的历史与文明。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此外,古典诗词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高考对诗词鉴赏的考查一般是采用文字作答的形式,不仅要求学生说出来,而且还需要写出来。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非常关键,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质,带领学生体会古诗词之美。

一、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一)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属于一种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从小学时期,教师就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典诗词中的想象都非常丰富,而且十分大胆。如李白的诗句“君不见……不复回”“飞流直下……落九天”;王维写的诗句“明月……石上流”;李清照的诗句“莫道……黄花瘦”。这些诗词让人神思飞扬,多读诗,同时学会鉴赏此类好诗,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近年来,高考诗词鉴赏题都要求学生使用文字来表达,也就是要求学生使用流畅的语言,概括自己对诗词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能等方面的理解。高考对诗词鉴赏的考查已经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理解,并且说出来,还需要保证思路通顺,语言表达准确,这样才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在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是建立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高中生已经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积累了语文基础知识以及阅读经验,这些都是鉴赏诗词的前提。与小说以及散文相较,诗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篇幅短小,寓意深刻,情感内敛。立足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诗人往往采用避实就虚或者观照未来的形式,学生在理解诗词时,很容易产生隔阂感。在语文教学中,鉴赏诗词,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还是塑造完美人格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

二、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

(一)入境探情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人灿若星河,风格异彩纷呈。好的诗词能够增加学生的见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限制,带领学生走进诗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体会与感悟诗词,由此获得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鉴赏诗词要先调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良好的情境中,由此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第一,导语入镜。文本导入是吸引学生进入情景的第一步。好的导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开启与文本对话的通道。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在俞文豹《吹剑录》中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东坡问幕士:“我词如何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的诗词,体会一下苏轼豪放风格。此种设计形式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苏轼豪放的风格充满好奇,为后续的鉴赏文本以及理解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做好了铺垫。

第二,美读入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读”这一最为直接的方式。诗词的情感与形象等,都可通过诵读来感知。在诵读的过程中应当倾注情感,配上音乐,只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中,就能够顺利达到入境的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应当读出豪放之情,而陶渊明的《饮酒》则需要读出淡雅的闲情等。

(二)品味诗句,体会诗词意象

诗词中的字句都具有精炼等特点,诵读诗词时,应当细细品味待词的意义。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作者就通过明月、清泉以及浣女等反映出秋天雨后寂静深幽的景色。而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写道:“方宅十余亩……罗堂前”,这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魅力,令人神往。在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应当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技巧。在诵读的过程中应当把握节奏,通过诵读很快就能够使学生融入到诗词描绘的意境中。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中“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仰望蜀道时的感概之情。“噫吁唏”是语气词,表示感叹,“危”与“高”都突出了蜀道之高,“乎”与“哉”两个语气词在诵读时应当读出延长音,而“蜀道之难”应当读得略为平缓一些。

第二,应当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技巧,有的放矢地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过品味与对比,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三)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词的语言可通过对比整体语言风格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仔细揣摩诗句,反复推敲。想要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强化诗词教学,带领学生品味诗词语言。

第一,揣摩推敲,品味作品语言。例如《蜀相》中“出师……泪满襟”表达了杜甫的痛惜之情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通过揣摩推敲,学生就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遭遇等,由此便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分析诗词的语言艺术。诗词的艺术归根到底就是语言的艺术,想要了解作者的内心,就需要细细品味诗词中的语言。例如李煜的《虞美人》用词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这首词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与诗词富有较强的感染力还有明确的象征性比喻有关,作者将愁思表达得非常形象,同时也具有一定抽象性。作者在诗词中并没写出愁思的主要内涵,仅仅展现了外部形态,此种形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并借助此首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表达方式

我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韵律,有很多平时较为少见的句式,在教学中,很多学生一时间无法理解,也无法适应,即便是能够适应,也无法深入思考诗词的内涵,这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课堂上可通过改变句式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内涵,此种“将句子换一种说法”的改写只是一种仿写,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精妙之处。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孙仲谋处”很多学生就无法理解。此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在原句上进行修改与补充,将其变为散文句式,让学生对比原句,体会一下两者的表达效果。经过对比后学生发现,两句的主要区别在于“英雄”与“孙仲谋”,原句先写“英雄”而后“仲谋”,主要突出了诗人的敬仰之情。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掌握这一学习方法,对诗词的另一句“四十三年……扬州路”进行改写,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原句中强调了的是时间,如此便可使学生体会到诗人壮志未酬的心酸。另外,在诗词中,字词的运用也是非常独特的,即便是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也很难奏效。教师可通过替换字词来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的诗句:“乱石穿(崩)空,惊涛拍(裂)岸……”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改过以后是不是更有气势 ?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崩空”“裂岸”与后文的“江山如画”的语境完全不协调,还是原句更好。如此便可有效增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将学生引入诗词的殿堂,体会诗词的美感。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多积累,寻找诗词的规律,掌握鉴赏的技巧,由此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诗词鉴赏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 古诗词鉴赏 层次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8-02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而对古诗词的学习又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想要学好古诗词,死记硬背是起不到相应的效果的,但就目前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状况来看,教师采用的往往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这样一来,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涵义,更达不到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因此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然后再在背诵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以至于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文章将根据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详细举例分析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个层次,希望通过分析,能够使初中生达到更好的鉴赏古诗词的目的。

一、对表层意思的了解

了解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是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任何文章都是由基本的字、词、句组成的,因此想要更好的了解古诗词的表层意思主要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清诗词的语句顺序。

首先,要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文章肢解开来,先抛开文章的整体意义不谈,而是首先分析文章每个词语的意思。这里对词语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推敲这些词语在诗词中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整首诗词之前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要理清诗词的语句顺序。

为求作品结构工整,诗词作者往往会运用一些独特的写作手法,这就难免会导致古诗词的语句出现错位的现象。在学习这种类型的诗词时,教师一定要明确指出语句中的顺序问题,以免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造成影响。

二、对诗词进行深入分析

在了解了诗词的表层意思之后,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诗词进行分析。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使学生在了解了诗词的表面意思之后继而能够在诗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作者写这首诗的意义所在。深入分析古诗词的涵义应从两方面入手,一理解诗词的语境,二是分析诗词的意境。

首先,要理解诗词的语境,对语境的理解一定要注意联系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这是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其次要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整首诗的语境以及作者的意图。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在国家战败以后被俘,被逼写招降书,但作者断然拒绝的事,同时这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联系上下文,在理解了每一个诗句的意思之后,将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深入理解整首诗的语境。

其次,要理解诗词的意境。作者创作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整首诗表达一种意境,从而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同时使读者了解到自己的意图。同样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文章前几句着重渲染战败之后的悲凉气氛,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着重表达自己即使战败也绝不向敌人低头的爱国之情,最后作者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收尾,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表达的淋漓尽致,使人在读过文章之后能够深切的感觉到作者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和誓死不为亡国奴的高尚的情怀。

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诗词从语境和意境两方面入手,以使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候的心情,从语句中看出作者的情怀,从而对诗词达到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从艺术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

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最后一步便是从艺术角度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这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从艺术角度鉴赏古诗词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二是分析诗词写作的艺术手法。

要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古人在创作时,对诗词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视的,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仔细斟酌,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其语言特点尤其值得我们研究。研究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同时对深入的赏析古诗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在第一个层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初步的了解,以为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意义奠定基础。在第二个层次,因为有了对诗词的初步了解,学生对诗词的深入了解便会变得简单一些。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便是根据对诗词的理解,从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方面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只要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这三个层次进行,就一定能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海梅.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个层次[J].语文学刊.2014(5).

[2]杨燕敏.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探析[N].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

上一篇:初一语文教学范文 下一篇:课题研究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