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贷款范文

时间:2023-02-27 09:19:30

生源地贷款

生源地贷款范文第1篇

9月初,正是大学新生入学的日子。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入学,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财经》记者近日获悉,由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等拟定的,旨在扶持贫困大学生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将在全国推行。

“生源地助学贷款”,顾名思义,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入学前在户籍所在地向经办银行申请的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提供抵押物,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相对于“就读地助学贷款”而言的。中国自1999年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其运作主要是大学生在就读地贷款。由于还款风险较大、放贷成本过高,一些银行相对缺乏积极性,贫困生贷款甚为不易。

“生源地贷款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克服了一些学生毕业后去向不明的缺点,降低了银行放贷的风险,有利于提高银行放贷的积极性。”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信息法律处处长喻小明告诉《财经》记者。

基于此,今年8月,教育部与财政部、银监会等几经磋商,拟定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性文件,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条件、还款政策、利息和风险补偿金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这意味着,自2008年秋季始,在原“就读地助学贷款”运作的同时,“生源地助学贷款”将在全国推开,而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全部由财政埋单。

弥补“就读地贷款”不足

“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是2004年以来中国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又一次调整,旨在克服现有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之不足。

截至目前,以“就读地贷款”为主的国家助学贷款,尚不能覆盖全部的高校贫困生。

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始于1999年。由于学生毕业后即需还款,在校期间即要承担一半利息,坏账率较高,因此贷款量逐渐萎缩。

2004年9月,中国政府调整助学贷款政策,实行公开招标经办银行,并把还款期推迟至毕业两年后,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中标银行可获得贷款额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金。

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大学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近2000万人。

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07.7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39%;其别困难的学生约147.9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4%。

据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资助处处长周春树介绍,“就读地助学贷款”从1999年开办以来,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累计审批贷款377万多人,审批金额354亿多元。

2004年贷款新政策实施后,贷款规模发展较快;2004年到2008年6月底的贷款审批人数为291万人,是前五年的3.4倍。

但教育部官员也告诉《财经》记者,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依然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以目前高校贫困面20%计算,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只有11%,而始于2007年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覆盖面只有3%。

这意味着,尚有占全国大学生总数6%的贫困生无法获得助学贷款。由于国家奖学金并非专门针对贫困生,加之国家助学贷款并不覆盖民办高校,难以贷款的大学生事实上数量更多。据专家估计,目前中国每年依然有超过100万有贷款需求的贫困大学生难获贷款。

出现上述问题,根源在于学生在学校贷款后,一旦毕业,银行很难知悉其去向,因此担心放贷风险。

据《财经》记者了解,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出台后,山东省因参与投标的银行只有两家,而且要求的风险补偿金比例偏高,招标终告失败。而在全国,这并非孤例。

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河南、吉林、山东等地,尝试让贫困生在家乡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地方财政给予贴息。由于学生家长居住地相对稳定,银行更容易知悉学生毕业后的走向,银行的积极性相对提高。这正是“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源头。

操作细则

各地自发的“生源地贷款”试验,让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看到了商机。

2007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曾联合发文,决定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等五省市展开试点。由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承办行,至今累计审批贷款金额11.4亿元,成效明显,并得到主管教育的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支持。

正是基于上述“五省试点”,8月中旬,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等研究协调后,决定2008年在各省自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覆盖范围,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也就是说,自2008年秋起,生源地助学贷款将由原来的“五省试点”,变为在各省自愿基础上在全国推行。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文件明确,2008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继续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办,同时“鼓励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具体承办银行由各地财政、教育、银监部门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确定” 。

这意味着,国家开发银行将成为“生源地助学贷款”事实上的承办银行。这与原来的国家助学贷款“招标确定经办银行”完全不同。

据教育部与财政部、银监会拟定的上述文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对象,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县(市、区)”,且家庭收入不足以完成学业;二是应获“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录取。

与以往不同的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可申请此项贷款,但具体有资格的民办高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

在贷款额度上,“生源地助学贷款”实行按年度申请、审批、发放,贷款金额原则上最高不超过6000元。在还款年限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学制超过四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等学位的,相应缩短毕业后的还贷期限。这个期限也长于原“就读地助学贷款”。

对于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贷款利息问题,上述文件明确,“生源地助学贷款利息按年计收,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同时,贷款者“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这与原“就读地助学贷款”的政策完全一致。

与2007年五省试点不同,新的政策文件首次明确,对考入中央部属高校的学生,“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本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地方财政负担”。

该文件也明确,“贷款学生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及家长负担”;贷款者“在校及毕业后两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后由学生和家长按借款合同约定,按年度分期偿还贷款本息” 。

风险补偿金争议

为了弥补“生源地助学贷款违约损失”,上述文件还规定,各级财政应筹集“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风险补偿金的比例,按承办银行当年助学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

同时,文件也要求,各地“县级教育部门要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有关调查、认定工作”。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为“生源地助学贷款”设定的风险补偿金比例,远高于此前国家助学贷款招标确定的比例。

2004年9月后,国家助学贷款实行招标运行政策后,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全由中标银行――中国银行办理。据当时央行有关人士介绍,中国银行当时获得的风险补偿金比例只有助学贷款总额的8%。而该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和高校各承担一半。

此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比例统一确定为15%。这就是说,国家开发银行每贷出100亿元,理论上就可获得各级财政共计15亿元的风险补偿金。比之中国银行等经办同等数额的“就读地助学贷款”,几乎高出1倍。

专家称,国家开发银行能获得如此高的风险补偿比例,应该是其与教育部、财政部讨价还价的结果。这对国家开发银行而言,是一笔“成功的生意”。而如此高的风险补偿金,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程度并不匹配。

当然,15%的风险补偿金并不一定能进入国家开发银行的利润表。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央和地方负担的贴息及风险补偿金,分别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归集,在每年12月20日前,向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及时足额划拨,由经办银行实行专户管理。

上述文件也明确,如果“生源地贷款的违约损失”低于按15%计提的风险补偿金,则由“经办银行奖励给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反之,贷款违约损失高于各级财政筹集的“风险补偿金”,“不足部分由经办银行和省级财政部门各分担50%。”

有学者指出,此次政策其实扩大了县级教育部门的职能,就是要专门成立机构、调集专业人员来负责“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对象识别、信息收集、风险识别、贴息和风险补偿资金收付等相关事宜。而县级教育部门能否胜任,还存在疑问。

此次“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能否一举解决中国贫困大学生贷款难问题,走出每隔数年就调整一次政策的怪圈?目前,金融管理部门、国有商业银行、教育经济学者甚至财政部门都反应谨慎。

比如,“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各级财政应支付多大比例的风险补偿金?数年后,如果这些贷款陆续进入还款期,其如数收回的可能性与当初的预期到底有多大,是否一定优于现有“就读地助学贷款”?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答案。

也有金融专业人士担心,“生源地助学贷款”很可能挤压原“就读地助学贷款”。据知情者透露,在上述国家开发银行上述五省试点中,甘肃省在2007年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后,原承担该省高校“就读地贷款”的商业银行就有退出的。

生源地贷款范文第2篇

欠发达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步履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宣传不到位。公民对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和业务操作知之甚少,金融机构各级人员往往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是亏本买卖,利润小,风险大,对个人业绩考核不利,因而缺乏积极性。二是抵押担保难。欠发达地区每年考上大学的新生中,来自农村的经济十分困难的学生多,缺乏抵押物和找不到有经济实力担保人的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的多。三是贷款利率未予优惠。金融机构把生源地助学贷款视为一般商业性信贷业务管理,贷款利息不但没有优惠,反而上浮50%。

新学年即将开始,建议国家和各地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生源地贷款业务健康发展。

国家应出台地方财政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贴息政策。有关文件规定,对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财政不给予贴息。但生源地助学贷款与高校助学贷款具有相同的社会效益,甚至更重要,因此对生源地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给予财政贴息刻不容缓。

规范资金管理,实行封闭运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风险性大、政策性强,应指定一家金融机构办理,资金应实行封闭运行。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和经办人员从“恐贷症”中真正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规避管理风险,促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健康发展。

规范业务管理,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贷款学生家长为户名的个人信用档案,进而建立全国范围内联网的个人信用资信登记系统,进行跟踪服务与监控,改善助学贷款业务的信用环境。二是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制度。金融机构应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单设台账、单设科目、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

加强政银协作,进一步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一是地方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助学贷款的贴息,并对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利息收入营业税实行减征或免征。二是金融机构要提高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认识,正确处理长远与当前、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防范风险与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把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办权下放给基层机构,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帮助贫困学生解决求学难的资金不足问题,支持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摘自2005年7月6日《心桥》)

相关链接

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以帮助高校中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日常生活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目前,助学贷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助学贷款,另一种是生源地助学贷款。

生源地贷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不足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现状

2007年8月,国家新出台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下简称“生源地贷款”)政策,2007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行联合开展生源地贷款业务的试点省(市)共有5个:湖北省、江苏省、陕西省、甘肃省、重庆市。目前开展生源贷款业务的试点省(市)有:湖北省、江苏省、陕西省、甘肃省、重庆市、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北京市、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湖南省、江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海南省、天津市。其它省市也在积极试点,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学生可以向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咨询具体申请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相关事宜。

家庭经济困难、需要贷款的学生就有了两种选择(只能选择一种):1.由国家开发银行等银行组织实施的生源地贷款(即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银行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

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全部都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信息网申请。

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困境

(一)各地“步伐不一、内容各异”

在国内较早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省份有浙江、江苏、河北、辽宁等,新近刚刚颁布相关政策并准备积极实施的还有贵州、山东和湖北等省。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主要由各省市政府自主实施,因而在政策内容上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贷款对象、还贷时间、贷款额度、担保方式、贴息方式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各不相同。比如资助对象的规定,河北和辽宁两省主要是面对农村学生,而城市学生则缺乏相关政策,然而在其它如浙江、江苏等省份,资助对象则没有做出如此限定,而是面对全体贫困生。又如江苏、辽宁和山东等省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则规定,贷款发放对象必须是进入本省高校学习的学生,而浙江和河北等省则没有这个要求。应该说,各个地方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差异正体现了生源地的特点,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符合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方向。但是不容否认的是,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政策规定上仍存在许多需改进之处,比如担保贷款对农村家庭而言可能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他们大多数可能因为没有符合规定的担保物而无法贷款等。

(二)信用贷款与信贷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

国家资助新政策把生源地助学贷款安排为无需担保的信用贷款。这就是说,相对于以前许多地方自主开展的有担保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新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缺乏控制风险的基础机制,从而增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主体是信用社,由于多种原因,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没有优势。而且,学生贷款由于周期长、借款学生流动性大等原因,贷后管理难度很大。首批由商业银行实施贷后管理的校园地助学贷款全国平均人数违约率在28.25%。那么信用社将采用什么机制和技术手段管理助学贷款风险,把助学贷款拖欠率控制在预定目标以内,亟待研究解决。

(三)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环节不完善

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环节的关键问题是利率确定和担保,前者体现贷款是否具有助学性质,后者关系到贷款的回收及可持续发展。

第一,关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利率。由于相关政策的欠缺和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认识上的误差,对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一律视同一般性信贷业务管理,未单独设账、单独核算,业务操作很不规范。贷款利率非但没有优惠,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上浮。如江西永新县,农村信用联社执行的是在同档利率的基础上上浮40%,而农行则上浮10%。[8]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及家庭的利息负担,使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违背了助学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的初衷,从严格意义上讲无法体现助学贷款的政策性和优越性。

第二,关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担保。虽然相关政策规定:生源地助学贷款方式既可采用信用贷款,也可采用担保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根本不愿意接受信用贷款。因此,学生申请此贷款必须出具由经办银行认可的但保,担保人应与经办银行订立担保合同,担保方式可以是保证担保、抵押担保或质押担保,但申请贷款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困难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家境贫寒或因遇到突发事件,其家庭能提供质押或抵押的可能性极小。同时,乡村的房产等基本上是不足值的,按照有关规定不能作为抵押物。如果贷款,贷款质量无法保证。因此,生源地助学贷款因为担保困难,仍有相当部分需要贷款的学生无法得到贷款。

三、结语

生源地助学贷款同样面临风险问题,虽然地方金融机构开展助学贷款便于贷后管理,但在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大量开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责任帮助地方金融机构回收贷款以最大的程度降低金融风险。其合理性在于,地方政府的基层机构(城镇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村委会)既然有出具贫困证明的权力,那么就应承担使用此权力所带来的责任在这里就是承担协助地方金融机构回收贷款的责任(当然仅限于出现恶意拖欠贷款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地方政府的协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以监督地方政府谨慎使用权力,又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更重要的是让有限的资金用于确实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群体。而地方政府则监督基层机构的工作效率,配合地方金融机构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

[2]刘中文,等.拓展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7.

作者简介:周 璐(1992-),女,山东青岛人,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金融学专业。

生源地贷款范文第4篇

(一)收益低、期限长、管理难度大,信用社投放积极性不足。生源地助学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执行,不上浮,与农户贷款上浮70%-90%相比,农村信用社收益较低。每个学生贷款一般不得超过每年6000元,期限一般不超过8年,贷款人数多、数额小且回收周期长,形不成规模经营效益,贷款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成本较高。

(二)补助不能按时到位,财政扶持保障不足。《__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农村信用社发放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免征营业税,学生在校期间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或主管部门100%贴息。至20__年8月末,财政部门共欠沧州市农村信用联合社四个季度生源地助学贷款利息23.9万元,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投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三)贷款条款限制多,救助覆盖不足。《__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实施办法》对助学贷款发放范围有明确规定,生源地助学贷款只对省内的69所高校录取生办理,对于考入省外高校的学生不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降低了贫困生受益覆盖面。农村信用社在生源地助学贷款实际操作中,贷款一般采取担保方式,借款人多为学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并要求是信誉良好的信用户,而农村信用户多为相对富裕的家庭。特别贫困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往往不是信用户或信用等级较低,家人或亲友无能力提供担保,取得助学贷款比较困难。

(四)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信用观念淡薄,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目前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收入不稳定,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家庭收入水平一般很低,还款能力不足。同时,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尚不健全,各类逃废债务现象屡有发生,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助学贷款是国家救助,不愿主动还款,违约风险有上升趋势。20__年8月末,生源地助学贷款不良余额为7万元,同比增长75%。

建议

(一)作为助学贷款救助体系的重要主体,财政部门应该确保补贴及时到位,适当提高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贴补利息,增加助学贷款的盈利水平,以更加优惠的扶助政策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投放积极性、主动性。

(二)放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将省外高校纳入资助范围,使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三)加大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宣传工作,提高学生信用意识。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使他们了解在享受国家救助的同时,必须担负日后主动偿还贷款的义务,为降低贷款违约风险奠定基础。

生源地贷款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扶助力度,按照“应贷尽贷、简化程序、方便群众、防范风险”的原则,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推动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扎实推进,抓好落实。

二、目标任务

通过落实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确保我县符合条件的大学阶段贫困生都能顺利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实现“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

三、承办银行

××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由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办,县农村信用社代办。

四、贷款性质和条件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下称经办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包括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新生和在读学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学生和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二)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3.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在读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生;

4.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县;

5.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范围

1.农村特困户和城镇低保户;

2.烈属、孤儿及残疾人家庭;

3.遭受天灾人祸,造成重大损失,无力负担学生费用;

4.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

5.家庭主要收入创造者因故丧失劳动能力;

6.无稳定收入的单亲家庭;

7.老、少、边、穷及偏远农村的贫困家庭;

8.父母双方或一方失业的家庭;

9.家庭年现金总收入低于8000元人民币;

10.其他贫困家庭。

五、贷款政策

(一)贷款用途和额度。每个学生每年申请的贷款额度不低于1000元,不超过5000元,具体金额根据学生学费和住宿费需求确定。当贷款金额高于学费和住宿费需求时,剩余部分可用于学生生活费。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同时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二)贷款期限。贷款期限原则上按照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学制超过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还贷期限。

(三)贷款利率和利息。贷款利率执行贷款发放时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利息按年计收。学生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负担。学生在校及毕业后两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后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借款合同约定,按年度分期偿还贷款本息。

(四)本息偿还。每年12月21日为固定还款日,包括利息和分期偿还的本金(最后一笔本金和利息于合同到期日8月31日偿还)。学生应自毕业当年9月1日起开始按年度偿还利息。学生在校及毕业后2年期限为宽限期,宽限期后按等额本金方式分期偿还贷款本金。学生可以提前还款,每年1月15日、7月15日为固定提前还款日。非一次性全部偿还的学生所还贷款本金须是500元的整数倍。一次性全部偿还的学生应偿还其应自行承担的全部贷款利息。

六、贷款程序

1.贷款申请。符合借款条件的学生和共同借款人,向县资助中心提出借款申请,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1)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及其复印件。

(2)借款申请表。

(3)学籍证明。新生凭大学录取通知书及其复印件,在读学生凭《学生证》及借款学生所在高校出具的未在高校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证明。

(4)经办银行所需其他材料。

2.贷款审查及合同签订。县资助中心收到学生借款申请后,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指导借款学生到经办银行开设个人账户,并与申请学生及共同借款人签订合同和划款授权委托书,开具合同回执交申请借款学生。

3.合同回执。借款学生携带合同到学校报到,由学校按照合同回执要求填写并加盖学校公章,确认该生已入学就读,借款学生须在报到后20日内将合同回执寄回所在资助中心。报到后30个工作日内县资助中心未收到回执,视同学生撤销借款申请。

4.贷款审批。经办银行在收到省资助中心报送的审批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对贷款进行审批,借款合同于经办银行审批后生效。经办银行将审批结果汇总,于1工作日内送交省资助中心,省资助中心在接到审批结果后5个工作日内逐级下发给县资助中心,由其转交县级经办银行备案。

5.贷款发放。经办银行按审批结果将贷款发付至县资助中心的账户。县经办银行于贷款资金到账2个工作日内,将贷款资金划拨至借款学生个人账户并进行资金监管,之后根据借款学生就读高校要求,3个工作日内将贷款资金从个人账户划付至借款人就读学校的账户。

七、贷款贴息与风险补偿

(一)贴息。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其中,考入中央高校的学生及外省就读的学生,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本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地方财政负担。贷款学生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及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负担。

(二)风险补偿金。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风险补偿金比例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考入中央高校和跨省就读的学生,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负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本省高校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和地方各负担50%。地方负担部分,省财政、市财政、县财政、高校按4:2:2:2比例分担。

(三)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管理。中央和地方负担的贴息及风险补偿金分别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归集,每年12月20日前,向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及时足额划拨。经办银行收到风险补偿金,应确认为递延收益,待确认生源地助学贷款损失时,计入当期损益。已确认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损失,以后又收回的,相应回拨递延收益。风险补偿金若超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损失的,超出部分由经办银行奖励给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若低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损失,不足部分由经办银行和县级财政部门各分担50%。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业金融结构另行研究确定后的政策执行。

(四)贷款信用管理

1.经办银行要建立生源地助学贷款个人信用档案,实行贷款人及共同贷款人违约记录通报制度。经办银行有权对逃避债务致使经办银行贷款形成风险的,通过个人诚信信息系统公布违约贷款人及共同贷款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和违约行为,所欠贷款通过法律途径追讨,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2.经办银行应在合同中要求贷款人及共同贷款人毕业后每年至少与经办银行联系一次,并提出最新联系方式,否则,经办银行有权对贷款人及共同贷款人采取必要的制裁措施。

八、组织机构和部门工作职责

(一)××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陈家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胡福元(县教育局局长)

陶明(县财政局局长)

黄云松(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行长)

姜思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

成员:赵春林(县财政局副局长)

宋燕(县教育局副局长)

李建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部经办员)

白云慧(县财政局教科文科科长)

何安玉(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李绍飞(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

张继东(县教育局基教科科长)

和梅(县教育局招生办主任)

胡志强(县教育局计财科)

李佳圣(县教育局基教科)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在××县教育局,由胡志强、李佳圣同志具体负责助学贷款日常管理工作。

(二)工作职责

1.财政部门工作职责

(1)在年度财政收支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风险补偿金,加强风险补偿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积极参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参与协调有关事项,足额安排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业务经费。

(3)会同教育部门指导和监督本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2.教育部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职责

(1)负责收集、整理、汇总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等信息;对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调查,确定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名单,测算贷款需求,分年度建立贷款学生的档案。

(2)建立与贷款学生及家庭的联系制度,跟踪了解贷款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变化情况。

(3)负责向上一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和经办银行定期报送贷款学生的有关信息,加强与高校沟通,避免重复贷款。

(4)负责贷前贷后管理工作,协助催还贷款。

(5)普通高中、职中要配合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经办银行,提供当年高考招生录取情况。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3.经办银行职责

按照国家信贷政策,科学合理设计贷款方式和期限结构,制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操作规程,负责审核、发放和管理贷款,确保贷款渠道畅通,使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申请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要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根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承贷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家庭、高校和就业单位三地的贷款产品、信息和信用联结,形成贷款学生借款期间全过程的信用管理。经办银行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九、实施步骤

整个资助工作分准备阶段、组织实施和跟踪落实三阶段。

(一)准备阶段:4月

县人民政府成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机构,落实人员和编制,确定参与贷款的相关部门、职责,确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实施方案,为开展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实施:5月—8月

1.高中、职中开展在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和核实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贫困生档案和数据库。

2.召开县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各成员单位制定部门具体工作计划。

3.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报刊、校园板报等形式,宣传报道国家、省和我县关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跟踪报导我县各部门组织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宣传报道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典型,宣传贫困生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

4.根据贫困生状况、高考报名状况、招生计划及高考情况,预编我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编制贷款预案。

5.办理生源地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初审等管理工作。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通热线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咨询,解答疑问,受理投诉。

6.县资助中心开展对申请贷款学生的审核,确定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名单,与经办银行协商开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贷款学生个人账户。向上一级资助部门、高等学校和经办银行报送贷款学生的有关信息。并协助做好贷款的审批和发放工作。

(三)跟踪落实:9月—10月

1.县资助中心加强与省学生资助办、高等院校联系,跟踪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到位情况。

2.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单位督查贯彻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情况。

十、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确保实现国家资助政策既定目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的惠民政策、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是保证教育机会平等、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财政、教育、金融等部门之间协调行动,密切配合。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保质保量地完成好我县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积极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闻宣传单位、教育、金融部门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的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意义、目的和具体办理程序,我县的高中、职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向毕业班学生及家长宣传有关政策,使之家喻户晓。

(三)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意识。为避免助学贷款风险,教育部门要在相关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并与金融部门联系共同对高中毕业班学生和职中毕业班学生进行金融知识与借贷知识教育,并积极与各高校联系,搞好跟踪调查。

(四)建立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教育局牵头,会同财政局和经办银行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成员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工作当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精心组织,确保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经办银行要尽快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专职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员,切实防范贷款风险,保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扎扎实实地把这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抓好。

十一、其它事项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呆坏账由经办银行按国家有关政策自主核销。

生源地贷款范文第6篇

一、贷款性质与条件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委托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统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简称学生)发放的,由学生在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以借款人信用作担保的助学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一起承担还款责任。

(二)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3)参加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并由普通高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正式录取的新生,或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4)学生入学前户籍与其家长户籍均在贷款申请受理机构所在辖区内;(5)家庭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对孤儿、烈士和因公牺牲军人子女,特困家庭、重病户子女优先资助。

二、贷款政策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确定贷款额度,每生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贷款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

(二)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但最长不超过14年。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2年为“不还本金、只付利息”的宽限期;学制超过4年或应届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延长宽限期,但贷款期限不变。

(三)贷款利率执行人民币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不上浮。学生在校期间不支付利息,毕业当年9月1日起全额自付利息;毕业后第3年起按“等额本金法”归还贷款本金。本息一年结算一次,提前还款的除应付本息外不加收其他费用。

三、业务管理

(一)贷款总额。各地各高校年度贷款总额度,由省教育厅、财政厅于每年3月按上年度高考录取人数和在校生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适当向苏北、黄茅老区和其他经济薄弱地区学生倾斜,向紧缺、艰苦专业学生倾斜。

(二)资格审核。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所属高级中学分别成立“学生信用和生源地贷款资格评议小组”,于每年4月底前完成参加高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资格审核工作。各高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精神,结合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于每年4月底前完成在校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格审核工作。通过资格审核的学生名单是确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象的主要依据,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把关。资助对象疏漏或不符合条件学生通过审核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须承担相应责任。具体办法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共同制定。

(三)业务网点与贷款发放。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会同省信用合作联社尽快完成对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委托工作,按县级行政区划逐一确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经办网点,同时注意解决老城区和农场的网点配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统一采取向资助对象所在高校汇款的方式发放,不得向借款人发放现金或向其他账户转账。

(四)贷后管理。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负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计息、回收和年度访谈等贷后管理工作;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依照覆盖成本原则,按协议确定的比例支付费用,并根据风险控制需要对机构采取激励措施。各高校应加强对资助对象的诚信教育,指导其树立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意识。省教育厅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共同开发使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贷后管理水平。

四、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对象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江苏籍学生在中央部委属高校和省外普通高校就读的,其贷款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在省内普通高校就读的,由省财政承担。

(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按贷款发放额的15%一次性建立。江苏籍学生在中央部委属高校和省外普通高校就读的,其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在省内普通高校就读的,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共同承担,我省承担部分由有关高校承担1个百分点,其余由省财政承担。

(三)财政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省财政于每年12月20日前足额划拨。

五、工作要求

生源地贷款范文第7篇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贷款性质与申请条件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包括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新生和在读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等费用,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二)申请生源地贷款的学生须符合以下条件:

1、基本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3)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在读学生;(4)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县(市、区);

2、特定条件:符合以下特征之一,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1)农村特困户和城镇低保户;(2)孤儿及残疾人家庭;(3)遭受天灾人祸,造成重大损失,无力负担学生费用;(4)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5)家庭主要收入创造者因故丧失劳动能力;(6)无稳定收入的单亲家庭;(7)老、少、边、穷及偏远农村的贫困家庭;(8)父母双方或一方失业的家庭;(9)家庭年现金总收入低于8000元人民币;(10)其他贫困家庭。

三、贷款政策

(一)贷款用途和额度。每个学生每年申请的贷款额度不低于1000元,不超过6000元,具体金额根据学生学费和住宿费需求确定。当贷款金额高于学费和住宿费需求时,剩余部分可用于学生生活费。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同时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二)贷款期限。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学制超过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还贷期限。

(三)贷款利率和利息。贷款利率执行贷款发放时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同档次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每年12月21日调整一次,调整后的利率为调整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息按年计收,起息日为经办银行发放贷款日,结息日为每年度的12月20日。学生在校期间由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后由借款人自付利息。

(四)本息偿还。每年12月21日为固定还款日。包括利息和分期偿还的本金(最后一笔本金和利息于合同到期日偿还)。学生应自毕业当年9月1日起开始按年度偿还利息。学生在校及毕业后2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后按等额本金方式分期偿还贷款本金。学生可以提前还款。每年1月15日、7月15日为固定提前还款日。提前偿还的贷款本金须是500元的整数倍或者一次性还清。提前偿还部分按合同约定利率和实际使用期限计算利息,不加收除应付利息之外的其他费用。

四、财政政策

(一)财政贴息。学生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其中,考入中央高校的学生,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本省就读的,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其中,省属高校的学生贷款贴息由省教育厅从省财政安排的经费预算中承担,市属高校的学生贷款贴息由市财政承担。

(二)风险补偿金。建立生源地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风险补偿金比例按当年贷款发放额的15%确定。考入中央高校的学生,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外省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本省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和地方各负担50%,其中地方负担部分,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和高校各负担50%。

(三)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的管理。中央和全省各级财政负担的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分别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江西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归集,每年12月21日前向经办银行及时足额划拨。生源地贷款风险补偿金由经办银行实行专户管理,主要用于防范和弥补生源地贷款损失。

风险补偿金若超出对应生源地贷款损失,超出部分由经办银行奖励给县资助中心;若低于对应生源地贷款损失,不足部分由经办银行和县级财政部门各分担50%(具体管理办法按中央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五、组织实施

(一)领导机构

为加强我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县政府同意,成立*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县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扶贫办、卫生局、残疾人联合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

(二)成员职责

经请示县政府领导同意,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县教育局要按照赣府发[2007]20号文件的要求,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由专人负责并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银监会文件要求和受经办银行委托,在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经办银行的指导和管理下,负责经办本县生源地贷款工作,负责收集、整理、汇总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贷款需求等信息;负责组织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调查、认定;负责建立学生信用和贷款资格评议小组,确定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名单,测算贷款需求,编制贷款预案;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申请、初审等管理工作;负责建立与贷款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跟踪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负责向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经办银行和高校定期报送贷款学生的有关信息;受经办银行委托负责催还贷款,及加强与高校沟通,避免重复贷款等。

县财政局要积极参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参与协调有关事项,负责及时足额安排、拨付超额风险补偿金损失,以及本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业务经费,并会同教育部门指导和监督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负责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贷款审批、发放、与本息收回;负责及时汇总贷款和本息收回等信息并根据操作流程报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办理其他与己方相关的事项。

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卫生局、县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协助县教育局根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条件认定贷款资格;负责在必要时抽调人员进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资格实地调查;负责办理其他与己方相关的事项。

(三)操作流程(附后)

(四)贷款申请资格认定办法

1、贷款学生必须符合生源地助学贷款基本条件,并取得居委会或村委会出具、且经乡镇政府盖章确认的贫困证明,否则不予受理;已经享受贫困大学生政府资助的,原则上不予受理。

2、贷款学生必须符合生源地助学贷款特定条件(十条)之一。须提供佐证材料的特定条件有:(1)农村特困户和城镇低保户须提供证件原件及复印件;(2)残疾人家庭须提供残疾证原件及复印件;(3)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的须提供

疾病证明、病历、治疗发票原件及复印件;(4)家庭主要收入创造者因故丧失劳动能力须提供鉴定原件及复印件。

3、贷款申请受理后,县资助管理中心将在一定时间内,会同相关单位到货款学生家中实地核查有关情况。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确保实现国家资助政策既定目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部门和经办银行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扎实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关注民生、推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措施,推进好、落实好。

(二)精心组织。2009年秋季开学前,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教育局、县财政局会同经办银行组织开展,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经办银行具体实施。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构,研究制订措施,及时安排资金,确保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教育、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实施。

生源地贷款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制度的实行和招生规模的日渐扩大,没有能力支付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的贫困生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面对日益凸显的贫困生问题,由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共同设立,用于帮助高等院校中家庭贫困的学生交纳学费、生活费的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则是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实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对于目前占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比例80%的农村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既圆了学生的梦,解了家长的忧,又减轻了高校和社会的负担,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这项政策的实施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下面谈谈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缓慢的成因及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缓慢的成因

(一)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分析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掌握着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最终贷款权,其心理动机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进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一种“惜贷”心理,对开展助学贷款业务积极性不高,从而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1.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大意义缺乏认识,有些农村信用社工作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出现工作不落实、提高贷款门槛、增加附加条件等问题,致使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2.利小成本大、风险大。虽然国家在有关政策中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人是贷款对象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其应当具备稳定的收入来源等条件,而且多数农村信用社采取担保贷款的方式,但由于贷款申请者毕竟是一个特困的个人消费群体,其还贷能力难以预测,加之贷款的额度小、贷款面广、手续复杂、成本高等原因,农村信用社的投入与收益严重失衡,必然极大影响放贷的积极性。

3.农村信用社自身的问题。虽然国家明文规定,国家助学贷款形成的呆帐坏帐可以全额核销,有的省还设立“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但盈利性的农村信用社还是觉得“不划算”,因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风险还是集中于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由于考核办法、操作程序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权、责、利不明确,银行基层机构和经办人员的责任较大,对办理这项贷款心有余悸,甚至无所适从,致使积极性不高。

(二)从贷款学生的角度分析

作为贷款对象的大学生,其个人的贷款意识、消费观念相对落后,贷款心态不正及信用观念较差等也成为助学贷款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1.部分学生认识不足,消费观念落后。有部分贫困生由于没有建立起贷款消费的新观念,加之对贷款政策了解不深,对将来的还贷能力没有信心,从而心存种种顾虑而不去申请贷款。

2.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依赖心理严重。有的学生对政府和学校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认为政府既然已经做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只要我的学习成绩可以,经济上的困难就应该由政府和学校帮助解决,所以宁愿拖欠学费也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在接受资助的形式上,有调查显示,更多的贫困生愿得到不需承担还贷责任条件又不是很高的助学金、学费减免等,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选择贷学金。

3.部分学生独立性太强,不愿意父母再为自己负担大学所需费用。有的贫困生因为成长环境的因素,生活能力较强,认为父母供养自己考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愿意再让父母为自己分担经济困难,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大学学业,所以这部分同学不愿选择“以父母为申请人”的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而更希望获得在学校办理的工作后由自己来还款的助学贷款。

(三)从高校的角度分析

按规定在申请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时,“贷款申请人必须提供贷款对象所在高校出具的《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证明》”,高校事实上成为连接农村信用社和学生的中介,作用非同小可。但许多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认识不够,不能主动申请;另一方面简单的视其为学生(或学生家长)和农村信用社之间的事,对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不组织、不引导,配合不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分析

由于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新生事物,是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国家虽有政策,但并没有妥善的相配套的具体操作办法及管理措施,而且有关助学贷款问题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国家助学贷款

政策宣传不够,措施力度不强,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据调查,有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和教师不了解大学有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致使经济困难的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心情喜忧参半,有的甚至打算放弃学业。

二、推动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加快发展的对策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体现党和国家的温暖,又能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方面

1.农村信用社要提高认识,加强服务,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在实际的操作中增加服务网点,不限制办理时间,为贷款学生提供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2.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的保障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使放贷风险降到最低点;建立合理的可控制性助学贷款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建立贷款对象个人档案,登录有关情况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同时做好信用记录信息共享,为有效地防范助学贷款中的金融风险创造一定的条件。

3.改进助学贷款工作中一系列环节,保证助学贷款的良性运作。农村信用社应认真研究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一新生事物的特殊性,合理调整贷款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增加工作人员,并为助学贷款的信贷员制定更为合理的工作考核标准;同时加强同高校之间的联系,及时将贷款情况反馈给学校。

(二)学生方面

1.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转变学生及家长观念,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明白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意义、政策措施、办理程序等,为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及家长申请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

2.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增强自己的贷款消费意识、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改变“将国家教育贷款当作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的错误观点,自觉增强自身的还贷意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助学贷款创造条件,促进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

(三)高校方面

1.要提高对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改变此项贷款学校没有介入,与学校无关的错误观点。应该认识到,学校也是此项贷款的受益人之一,学校只有和各地农村信用社配合,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使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

2.学校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和学校财务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学校财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向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反映,以便学校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3.学校应建立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个人档案,跟踪管理学生在校情况对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被转学、休学、退学、开除、失踪、死亡等,随时通知相关信用社,减少贷款损失。

4.通过对学生在校的品行考查,对有违纪或不道德信用行为的学生不予出具相关证明,为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工作把好第一关。

(四)政府方面

1.着力研究出台可操作性强的相应政策、方法和管理机制,完善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开展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2.尽快建立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信用评估制度,对个人信用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及时跟踪贷款人的信用信息,同时采用媒体报道监督、政府干预等手段,促使个人树立金融意识、信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减少贷款风险。

3.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法律环境。用法律的手段明确农村信用社、高校和贷款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协助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社会责任,明确贷款人违约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确保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伟.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状况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2).

[2]宋家荣.助学贷款运行不畅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3,(18).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51号),2004.

[4]金贞淑.促进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开展[N].中国教育报,2003.

生源地贷款范文第9篇

1.部分学生及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及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怕丢面子,宁可变卖家产或向亲朋好友借钱也不愿意申请贷款;部分学生家庭对自己未来的还款能力没有信心,不敢去申请贷款;有的家长对政府抱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宁愿拖欠学费也不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一些贫困学生只想得到助学金,而不选择申请助学贷款;部分贫困学生及家长对生源地贷款政策不了解,错失了贷款机会。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对政策的不了解导致部分真正需要的学生最终未能获得贷款。

2.贷前调查困难。实施生源地贷款政策,从贫困生认定到贷后管理大都由县级资助中心负责。因申请贷款的学生多、分布广、工作量大,在人员编制少、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县级资助中心在贫困生认定方面很难做到入户调查、核实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贫困证明材料进行资格审核。同时,一些地方的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做好细致的调查工作,出具的困难证明可信度低,导致县级资助中心因无法证实而把名额给了一些“伪贫困生”。

3.贷后管理难度大。县级资助中心除了要开展生源地贷款宣传和贷款资格审查外,还承担着催还贷款的任务;还需要建立各类台账,经常进行数据维护等,贷后管理任务繁重。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学生就业单位与县级资助中心和经办银行沟通不便,信息不对称,致使对学生学籍异动、就业单位变动、联系电话变更等涉及信贷风险的信息难以及时掌握。这些情况导致县级资助中心和经办银行开展贷后管理的难度加大。

二、完善生源地贷款工作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大生源地贷款的宣传力度。普通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等要积极配合县级资助中心及经办银行做好应届毕业生生源地贷款的宣传工作,向学生讲清政策,帮助学生及家长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同时,相关学校也要做好学生预报名、初步审查和数据上报等工作,更好地帮助县级资助中心做好需求调研。每年暑假前夕,各高校要通过宣讲会等方式开展生源地贷款宣传和诚信教育,主动配合经办银行做好毕业生信息确认,完善贷款学生个人信息,要及时提醒获贷学生按时还款,共同推进生源地贷款工作的顺利实施。

2.政府要确保财政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及时到位。根据相关规定,获贷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部门全额补贴,只是在毕业后才需按年度向银行归还本金和利息。同时,国家设立的生源地贷款风险补偿金主要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追回贷款而造成的损失;对确实难以收回的呆账、坏账,经办银行可按有关政策自主核销。如果财政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必会增加经办银行的业务风险,挫伤其办理生源地贷款的积极性。只有确保财政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及时拨付到位,才能确保生源地贷款政策的有效落实。

3.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方面,政府和银监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落实相关金融部门的社会责任,加强对经办银行和县级资助中心的监督考核,从根本上杜绝限制名额、故意设置门槛等现象发生,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应贷尽贷”。另一方面,经办银行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家庭、高校和就业单位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获贷学生的动态跟踪。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起举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一旦发现有循私舞弊、违规审核的情况,经核实后可相关人员进行问责或处理;对于通过各种手段骗取到贷款的,经调查核实,除及时追回贷款外,可通过相关媒体进行暴光。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才能保障生源地贷款工作的健康发展。

4.要认真做好贷款需求调研和资格预审工作。为做好生源地贷款工作,县级资助中心必须做好贷款需求调研。每年上半年,可通过相关学校掌握应届高中(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贷款需求。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已获货款在校大学生的复贷需求。在此基础上完成每年的贷款需求统计,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县级资助中心对当年预报名的学生进行资格预审时,可以灵活采用入户调查或电话采访的形式,摸清有贷款需求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有条件的县(区),可在乡镇(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设立联络员,可通过他们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查,听取村民的反映。只有在做好贷款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县级资助中心编制上报的年度贷款需求计划才能保证“应贷尽贷、满足需求”政策的落实;只有通过资格预审,才能在办理生源地贷款时对学生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进行甄别,有效地避免“伪贫困生”挤占公共资源的现象发生,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5.加强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设。目前许多地方县级学生资助中心机构不全、人员编制少、经费投入不足等已经成为制约生源地贷款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加强县级学生资助中心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大人员配备,加强对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信息搜集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办公设备和工作经费的投入,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进一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6.进一步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提高学生还贷率最有力的手段还是要将生源地贷款信息纳入学生个人征信系统。只要出现恶意拖欠、不按时归还等违约现象,就会影响到其今后在全国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办理信用卡、车贷、房贷等授信业务。尽管国家开发银行已于2011年开始将生源地贷款数据分批次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但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仍需进一步完善。如果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建立起生源地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一定能从法律层面更好地制约获贷学生的违约现象,减轻贷后管理压力,有效降低生源地贷款的风险。

三、小结

开展生源地贷款,是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民生工程。各地只有在具体实施中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和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才能使生源地贷款这一惠民政策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

生源地贷款范文第10篇

第二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扶持对象为入学前户口在县、家庭经济困难、就读“二本”以上高校的大学新生或在读学生(指正式录取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攻读第二学位学生,不含成人夜大、函授、自学考试学员)。

第三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人为贷款扶持对象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户口在县且居住在县境内;2、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3、有稳定的收入来源;4、诚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记录。

第四条生源地助学贷款申报程序:

(一)学生向就读中学或县教育局提出申请,填报《县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

(二)县教育局进行初审和汇总,报县信用联社。

(三)县信用联社组织各基层信用社进行审核,经人民银行支行、县财政局审批后,发放贷款。

第五条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需提供下列材料:

贷款扶持对象为大学新生的,提供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申请人户口所在村(居)委会或者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出具的家庭困难证明、与贷款相关的人员资信和抵押(质押)物权属资料、申请人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录取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助学贷款管理部门通讯联络方式、录取高校学费收缴账户。

贷款扶持对象为在读学生的,提供贷款扶持对象学生证、所在学校出具的《同意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意见书》、与贷款相关的人员资信和抵押(质押)物权属资料、申请人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所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助学贷款管理部门通讯联络方式、所在学校学费收缴账户。

第六条生源地助学贷款一般采取“担保贷款”方式,也可在农户贷款证授信额度内发放“信用贷款”,具体方式由业务受理信用社确定。

第七条采取担保贷款方式中的“保证贷款”的,应有2名以上保证人,贷款扶持对象必须是其中之一。保证人(除贷款扶持对象外)应具备下列条件:1、户口在业务受理信用社的服务区域内;2、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3、有稳定的收入来源;4、诚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记录。

第八条生源地助学贷款数额原则上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贷款期限由业务受理信用社根据申请人的还款能力确定;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如遇国家利率调整,则按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此贷款不办理展期。

第九条生源地助学贷款必须当年申请、当年发放,由县信用联社统一汇入贷款扶持对象就读学校学费收缴账户,不得以现金形式发放或转入个人金融账户。

第十条贷款扶持对象为大学新生的,业务受理信用社要在其《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上注明“该生已获生源地助学贷款×××元,期限××年”并加盖公章。贷款扶持对象为在读学生的,业务受理信用社按要求填写“县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证明回执”,加盖公章后寄送贷款扶持对象所在学校助学贷款管理部门。

第十一条生源地助学贷款享受利息补贴优惠,贷款扶持对象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县财政全额补贴。

在校期间指从贷款扶持对象入学年月起,按其学制推算至毕业年份的9月20日,不随贷款扶持对象的学籍调整而变动。

第十二条享受补贴优惠的贷款利息由县财政局会同人民银行支行、县教育局、县信用联社审定后于当年12月31日前支付给县信用联社。

上一篇: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 下一篇:银行贷款利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