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利率范文

时间:2023-02-24 19:01:16

银行贷款利率

银行贷款利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 贷款利率 契约有用性

一、引言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共有21项具体准则涉及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应用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重点和热点。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阐述。国外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依据的是计量观,从契约有用性出发对公允价值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内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都集中于理论研究,关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还很缺乏,只有邓传洲(2005)研究了B股市场的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本文以契约有用性为切入点,运用实证方法,通过考察银行贷款利率与借款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的关系,对公允价值的债务契约有用性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通过对我国目前银行信贷制度的调查,获知银行常用的财务比率主要有四类:偿债能力、财务效益状况、资金营运状况、发展能力。本文研究模型中变量的选择参照了胡奕明和谢诗蕾(2005)的工作。

我们在模型中用到了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负债比、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增长率这6个财务指标。本文将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销售利润率等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的财务指标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财务指标(DEBTRTBFV、ROEBFV、ROSBFV),另一部分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销售利润率的影响数额(CFVRT 、EFVRT、SFVRT)。通过分析研究CFVRT 、EFVRT以及SFVRT对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来揭示公允价值的债务契约有用性。如果CFVRT 、EFVRT以及SFVRT的系数显著小于0,则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银行贷款利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公允价值具有债务契约有用性。各变量的定义及预测符号见表1。

为检验新增银行贷款利率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如下回归模型:

(1)

在上述模型中,我们计算的利率(INTER)是公司当年所有新增银行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计算公式如下为:

其中inti为上市公司该年度第i笔新增银行贷款的利率,loani为该笔银行贷款的金额,newtoalloan为上市公司的该年新增的银行贷款总额。

三、实证结果

我们采用SPSS13.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回归结果见表2。

注: *、**、***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1%。

从回归结果看,该模型的调整的R2为0.592,F值为7.280,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模型总体是有效的。

从CFVRT、EFVRT以及SFVRT的系数来看,银行贷款利率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这与预期符号相一致,并且CFVRT与银行贷款利率在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负相关,EFVRT与银行贷款利率在0.0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银行贷款利率的决定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体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务契约有用性。另外,与银行贷款利率存在合理相关关系的其他指标还包括: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销售利润率(ROSBFV)、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CASHCD)、总资产周转率(TURNTA)。

四、结论

实证分析发现,银行贷款利率与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越大,银行的贷款利率会越低,这表明公允价值在银行贷款利率的决定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们还发现:银行贷款利率与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即与销售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以及总资产周转率有显著的合理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2005;10:55~62

银行贷款利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商业银行

一、贷款定价理论基础

贷款定价在金融框架中能够找到较多理论进行解释,比如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可贷资金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信贷配给理论与利率结构理论。然而笔者认为最有代表意义的是信贷配给理论,因为它可以有效揭示在一个竞争的信贷市场上,除了供求关系以外,贷款风险程度将对贷款定价起决定作用。这里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在面临超额贷款需求时,不通过提高利率手段增加存款供给、抑制贷款需求,进而实现信贷市场的均衡;而是实行配给制度,满足部分借款人信贷需求的局部均衡。这是因为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对投资项目风险了解程度借款人要远胜于银行,当银行给出较高贷款利率时,借款人在高风险产生高收益的预期下其理性选择是参与高风险投资项目。所以,为确保借款者行为和银行利益能保持一致,商业银行一般不会通过高利率政策来维系信贷市场均衡。而是在稳健经营原则指导下,选择运用信贷配给方式发放贷款,力求在降低贷款风险和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二、贷款利率定价影响因素和主流贷款利率定价方法

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因素主要有银行资金成本、贷款风险补偿率、盈利目标、市场竞争程度等。一般而言,前三个因素对贷款定价的影响是正面的。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只能在市场价格上下正常弹性空间内调整贷款利率,因此,该因素的作用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制定出一个对市场而言相对有效的价格。

笔者根据世界银行业贷款定价现状,总结出现阶段主流的定价方法包括成本加成定价法、期权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Model)、利率上限定价法、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法、RAROC定价法。

其中,成本加成法是在发放贷款各种成本(包括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费)基础上加上一定水平利差作为该笔贷款最低利率。等式表示:贷款利率=资金成本率十贷款费用率十风险补偿费率十预定利率差水平。采用这种定价方法,往往需要充分估计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他相关风险。

Merton(1974)首次提出期权理论能够用于贷款定价分析,在假设企业负债只有银行贷款且企业贷款时己将所有资产转移给银行时,贷款就可以看作是企业股东拥有一个以企业资产为标的的看涨期权,期限是债务期限,执行价格是公司债务到期值。这样,公司债务到期时,公司所有者便拥有一个选择权:是否偿还债务。公司所有者会选择哪一种做法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和债务到期值比较:如果公司资产市场价值大于债务到期值,企业股东就会行使期权,偿还债务;如果公司资产价值小于债务到期值,股东就会放弃期权,拒绝偿债。如果公司拒绝偿债,公司资产的控制权就转移为债权人银行,借款公司遭受的损失是期权费,由此可以看出,公司股东的权益可看作以公司资产为标的的看涨期权。因此,可以用B-S(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确定公司普通股价值,进而确定贷款价格。其基本思路是:设公司普通股价值S,公司资产价值V,期限为T的债务到期价值D ( D=L×(1+r)T,r为贷款利率;L为期初贷款额度),公司资产年收益率的标准差为c。代入B-S模型有S=V×N(d )-D×e-rfTN(d2);其中d1=,d2= d1-σT,N(d1)、N(d2)分别为标准正态分布在d1,d2处的累积密度函数值。又由于公司的初始资产V由普通股S和银行贷款L两部分构成,所以V=S+L,S=V-L=V×N(d1)-D×erfTN(d2),在V、L、r 、T都能够观察得到的前提下,可直接由该模型得到贷款利率r。

CAPM由夏普(William Sharpe)和林特纳(Jone Lintner)提出,讨论的是单一时期、无摩擦和完全竞争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中均衡价格确定问题,本质是给资产不确定性定价。该模型立足于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假定投资者对于预期收益、收益方差和协方差预测一致,他们以最优的方式按相同相对比例持有不确定资产,同时结合资产价格进行调整,使每种资产需求等于供给达到均衡,于是得到不确定资产预期收益率和不确定性之间数量关系:E(Rj)=Rf+βj(E(Rm)-Rf);E(Rj)是资产j的预期收益率,Rf是无风险收益率,E(Rm)是市场投资组合预期收益率,βj为资产j贝塔值,贝塔值是衡量证券j收益率对市场投资组合收益变动敏感度的比例指标。在混业经营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发放贷款、也可以拥有股票、债券等其他资产,贷款资产只是市场投资组合(包括股票、债券和贷款)中一项风险资产,由于商业银行会要求得到与该笔贷款资产贝塔值相对应预期收益率,所以这里可以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贷款定价。只需测算该笔贷款资产贝塔值,代入给定公式,就可求得银行对该贷款资产预期收益率。

利率上限定价法即无论市场利率如何变动,都对贷款合同规定一个利率上限,由于借款人支付的任何高于贷款利率上限的利息都将会返还给借款人,所以该利率上限实际为借款客户锁定了最高贷款成本,能够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

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法属"市场导向型"模式,同时考虑了市场利率风险和贷款本身违约风险。它首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作为"基价",然后针对客户贷款风险程度确定风险溢价。公式表示: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基准利率应根据资金供求、资金成本、目标效益、竞争策略等因素确定。

RAROC(Risk一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核心原理是银行必须将收益与所承担风险直接挂钩。公式为:RAROC=(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风险资本。分母风险资本(Capital at Risk,CAR)是从风险角度考虑的银行所需最低资本量,即"经济资本"指标,该指标等于非预期损失大小,在数值上等于贷款头寸L与违约率标准差σ之积(即L×σ)。

基于RAROC定价法是西方商业银行非常流行的贷款定价方法,其基本思想包括。若贷款头寸L,贷款利率r,为发放该笔贷款银行债务〔即占用存款)为D,债务成本为i,经营费用率c,预期违约率e,则收入R=r×L,运营成本OE=i×D+c×L,预期损失EL=e×L,那么RAROC= r×L-i×D-c×L-e×LCAR。又因可贷资金=自有资本+负债,即L=CAR十D,故D=L-CAR,代人上式RAROC=r×L-i×(L-CAR)-c×L-e×LL×σ=r×L-i×L-c×L-e×LL×σ+i=r-i-c-eσ+i,因此得到贷款定价r=i+c+e+σ×(RAROC-i),式中σ×(RAROC-i)为贷款银行资本溢价。RAROC贷款定价最大优点是充分考虑了银行各贷款项目(按贷款行业、地域等划分)风险度σ的不同,使贷款定价与其风险程度密切相关,有利于实现贷款价格与风险的配比,体现对不同风险程度贷款客户的区别待遇,进而解决贷款客户逆向选择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现状

认识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现状,笔者认为可从定价模式、定价技术两个角度展开:

首先在定价模式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基本都按统一指导,分级授权模式建立了贷款利率定价管理体系。分级授权分两类情况,一是在贷款利率制定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由总行提供公式或者指导意见,分支机构根据参数自行计算确定贷款利率:而法人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则由总部统一设定利率浮动范围,各分支机构在上级行设定浮动范围内自行确定贷款利率,超出浮动范围必须报上级批准。二是在授信额度方面,只要不超出利率浮动范围,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将单笔贷款额度授权给下级分支行,超过限额则要上报上级行,少数商业银行是以客户信用等级为标准授权给下级分支行。

其次在定价技术方面,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商业银行采取逐笔定价方式,有的商业银行除采用逐笔定价外,还采用资金池式的综合定价或者两种定价方式相结合的定价技术。

(二)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问题分析

伴随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定价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真正意义上基准利率。不管采取何种定价方法,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的确定都是首要的。基准利率是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的利率,它应是整个利率体系中的一种典型而具体的利率,又应该是决定其他利率的参照系。迄今为止由于央行调整的存款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基准利率的角色,所以人们也往往将存款利率与基准利率划上了等号。然而存款利率做基准利率在相关性方而有其固有缺陷,因为在任何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都不可能在市场上通过公开、连续、广泛、集合的竞争性定价活动来确定。在货币当局掌控的情况下,存款利率只能根据若干因素“计算”出来。所以,从定价技术上来说,存款利率注定难以成为公开灵敏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工具。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

2、具体到贷款利率定价部门,其职能权限不甚明确,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决策程序做指导。具体表现:一是利率定价参与部门分工不明确,缺乏集中统一管理,利率定价权分散,降低了定价政策的连贯性和统一性,难以从全局角度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产品收益;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利率授权管理不完善,仍然存在个别业务利率审批程序不规范,个别部门利率定价权与执行权相重合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利率定价决策的规范程度与科学合理性。

3、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体系中仍然存在助长寻租现象客观因素。过去,国内商业银行没有贷款定价权,对借款人的借款资格和还款能力审查成为银行工作人员的一种权力,成为滋生寻租的客观因素。近年来,伴随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程序日趋规范,对信贷人员和其他有权审批人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也逐步建立,不具备还款能力的申请人不再容易获得贷款,然而由于我国银行尚未建立起科学的定价体系,在定价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人情定价”和假公肥私现象,滋生寻租的客观因素仍没有消除。借款人通过“拉关系”、“做工作”,即使条件一般的贷款客户也能享受到优质信贷客户贷款利率,或者本该严格的信贷条件(如贷款时必须保持一定比率的结算存款)也能轻易被规避。

四、完善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建议

(一)完善以单一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

利率决定体系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核心,其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而基准利率又是利率体系核心,是利率定价机制的关键,对其他所有市场利率都有显著影响。因此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确定单一基准利率对我国整个金融深化改革都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中央银行定期公布基准利率确定方法,给商业银行一个清晰的参照标的。由于银行存款利率作并不是最合适的基准利率,所以对中央银行来说,仅仅确立基准利率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打破过去的“黑箱”,使得利率以公开,市场化的方式形成。这同时要求央行分支行应加强利率调控,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促进金融机构定价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二)继续强化商业银行逐级授权贷款定价管理体系的建设

为避免银行经理人利用手中掌握的资金定价权利,以牺牲银行股东利益为代价,低价让渡资金使用权利从中牟利。同时,为规范银行贷款定价行为,使贷款价格既受内在成本约束,又能贴近市场,商业银行有必要强化逐级授权的贷款定价管理体系建设。通过逐级授权,银行总、分、支行拥有不同的定价权限,既确保了贷款价格底限,又给予基层经理人员适当的谈判空间,使贷款价格能够更贴近市场。

(三)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和利率定价技术支持系统

健全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必须不断完善其经营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和必要技术支持体系。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正确界定各股东、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高级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利关系,防止单个股东干预日常业务经营,真正确立受资本充足率约束的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第二,建立利率定价管理及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商业银行做好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专业分工;第三,建立内部资本约束制度。商业银行应建立内部资本预算和分配制度,以资本约束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的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形成收益激励与风险约束的平衡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来星.我国商业银行收益与风险对应的定价模型构建[J].武汉金融.2003(5)

[2]唐旭.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定价[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2)

[3]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刘新毅.利率市场化下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5(6)

银行贷款利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贷款利率;迫切性;影响

央行在3月17日宣布,现阶段作为基准利率参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各上调27基点,其他短期利率相应上调。央行的政策变化符合市场预期。针对经济目前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直认为,货币政策有必要直面通胀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价格泡沫积累的风险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

首先,利率的调整直面通胀风险。去年12月由于粮价的上涨,CPI增长2.8%。1月份增长2.2%,2月份数据显示CPI增长2.7%。加上煤电价格调整的压力和潜在油价上涨的压力,通胀显然存在上涨压力,而且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为了保持经济“低通胀”运行的稳定环境,利率提升有利于提前调整通胀上升的预期,防范通胀水平的继续攀升。

其次,直面流动性风险。近年来,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和外贸顺差,使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包括过度投资、银行新增贷款快速增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牵制,等等问题在内的许多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利率的调整,有助于配合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和央行票据的发行,进一步收回流动性的同时,改善流动性过剩推动投资反弹带来经济不稳定运行和减少银行新增坏账积累的风险。

第三,直面以资产价格泡沫积累为特征的风险。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经济危机呈现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发危机的特征。日本和东南亚的经济危机都明显以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为导火线。中国正处于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国际大环境的包围之中,资产价格泡沫风险积累的特征已经非常显著,我们不能回避这一全球化趋势推动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新的风险。

第四,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我们的利率制度安排层面的市场化程度是非常高的,除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其他利率水平基本都可以由金融机构自行调节。所谓需要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是银行自身根据基准利率调节的能力。央行动用利率工具,有利于引导银行的利率调整的主动性,加大银行对利率的敏感性,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操作层面的进展。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也使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工具使用上更强调市场化。

至于贷款基准利率提升与存款利率同样的幅度,从提高资金成本的角度是有道理的。但是,按照利率体系的安排,贷款利率的上限是完全放开的。换句话说,贷款上限的调整,可以让银行自行调整,这是培养银行自主利率定价能力的最关键的地方。央行把贷款利率一并上调,代替银行定价,除了保护银行的利差收入,其实不利于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不利于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不过至少对银行的利差收入不会造成影响。银行走向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个过程,希望下次利率调整的时候,能够把贷款利率的调整留给银行决定。

因为是今年第一次利率调整,而且仅仅27个基点的变化。我们认为,这次利率调整对于各方面包括证券市场,还是信号的作用大于实质性的影响。但这次的信号传递了远比过去复杂的信息。而且要达到利率政策的目标,绝不是一次小幅调整就能够完成的

贷款利率的调整产生的影响:

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能对经济增长、企业投资、家庭消费、进出口等产生以下影响:

提高贷款利率可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我国经济自2002年开始加速增长。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消费减少,最终造成总产出的减少,有利于避免加速的增长演变为经济过热。

首次下调活期存款名义利率,原因在于企业存款、居民储蓄中活期存款所占比重过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下调活期存款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活期存款。

提高贷款利率对家庭消费将产生一定影响。2001年以后消费需求趋旺,2001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1%,8.8%,9.1%,13.3%,12.8%,13.7%,2007年预计增长12.5%左右。主要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买房装修、买车为消费热点。这方面的消费需求过于旺盛既较强地推动了重化工业和房地产投资的发展,也可能对稳定房地产市场,对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升息会使贷款买车买房的成本增加,也会使储蓄、债券等收益增加,从而减少消费支出,以引导消费需求适度、稳定增长。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不变。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2.88%提高到3.33%,上调0.45个百分点,目的在于缩小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抵消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因负利率造成的缩水。此项举措意在体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民有所居。但应看到,因实际利率为负,且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又下调0.09个百分点,因而,此项举措无疑于杯水车薪。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会影响投资。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1月-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达26.6%,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规模仍然过大。初步测算,全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3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万多亿元;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1月-10月,各地城镇投资同比增加2.13万个。特别是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投资反弹仍有可能。为了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货币政策必须着力遏制过热的投资。加息将加重企业负担,尤其生产发展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的大中企业,利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其成本和利润。不过,如果利率上调幅度与通货膨胀率两者之差不大时,对投资量影响不大。因此,央行虽多次温和地上调利率,并不会造成投资大幅下降和经济衰退。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可预防通货膨胀。近月CPI一直处于高位,8月-11月分别为6.5%,6.2%,6.5%,6.9%,全年可能达4.5%。同时,许多价格上涨较快的消费品并未统计到CPI中,物价涨幅被低估。当然,近期CPI上涨仍属结构性上涨,从构成CPI的类商品与服务看,价格上涨的有五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以及居住;下跌的有三大类: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因此,面对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央行必定采取货币紧缩的措施,防止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演化为通货膨胀。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股市的影响。理论上看利率上调对股市而言并非利好消息,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21日期间,央行共8次上调利率,从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的表现看,股市并未大跌,沪指反而上涨。在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等因素影响下,温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恐暂时难以影响股民强烈的渴望和巨大的热情。因此,虽然反复提高利率,但暂时对股市影响不大。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仍取决于存贷利差,升息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但若利差太大,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则不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善经营状况。因此,采用不同利息调整组合,利于调整不合理的利率结构,促进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调控工具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央行运用的调控工具主要有四种:信贷计划、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制度、利率政策。虽然四者的效果一样,但是利率政策却比其他调控工具更直接、更有成效,能在更短时间抑制通货膨胀和减少“负利率”。所以,央行今年多次采用利率政策是合理明智的。

总的来说,这几次上调利率利大于弊,是我们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探索工作之一。

但也应看到轮番加息存在的问题,虽然一年六番加息,定期存款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活期存款名义利率首次下调,由0.81%下调到0.72%,下调0.09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利息税,居民储蓄损失较为严重。

需要指出的是,轮番上调利率会产生累计效应,上调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减少,会直接造成总产出的减少,也会间接增加失业人数。

参考文献:

[1]董彦岭.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银行贷款利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对比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21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031- 01

市场对利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需结合资金供求关系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市场因素,利用自主机制来进行利率定价工作。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利率的市场化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能围绕资金做好调整,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经济发展系统,有效巩固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1 中外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具体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掌管实际生活中的贷款处理工作,是以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为宗旨。我国商业银行重视贷款后的监管工作,而对于贷款利率的重视程度不高,只是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对利率进行简单的变动,没有结合实际分析不同客户贷款的风险程度。因此,我国急需学习国外先进的利率管理理念和政策,具体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手段,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重要的历史任务。

1.1 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单一性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主体是存贷利差收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依赖于国家政策,银行在贷款信息搜集和风险预测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资金条件的制约,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较弱,主要根据央行具体业务规定,现实情况下,贷款利率多数维持在24%左右,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区间比较集中,自主定价的能力弹性较小,所获利润较低。我国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在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方面已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1.2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银行业,西方发达国家引领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并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贷款定价政策。例如美国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联邦基准利率信息优化贷款利率,使其贷款定价政策与市场经济运行同步进行,保证各方面信息的准确性,为具体的放贷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保持在28%以上,利率上升幅度在50%以上。我国无论在经济来源还是信息搜集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发展水平。

2 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方面具体的应对措施

中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微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水平,主要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在信托业务、基金业务方面的创新和认识不足,并且很少经营;关于贷款领域的界定很不清晰,由于国家较高的可信度和经济实力,担保的大型项目在银行的贷款中占比过大,而中小企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大,加上商业银行自身的保守,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资金投入较少,不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由于行政命令的限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实现贷款利率的自我定价,导致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符合社会经济要求的发展模式,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格局,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经济新形势的银行发展战略,确保贷款利率的自主制定和有效规划,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总 结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银行贷款利率上实行自主定价政策和自由化经营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对未来前景加以科学预测,牢牢掌握具体业务的自主经营,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以全面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发展,进而有效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银行贷款利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增住房价格;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信贷现实博弈;实证回归模型

一、引言

1998年的住房商品化改革,在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推动产业变革、增加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加剧了购买力和市场价格的矛盾、社会贫富差距。为此国家配套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措施,特别是以信贷市场的引导和跨期作用提高居民当前购买力,凸显了惠民政策落地的及时有效性。以资金来源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政策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主要包括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其他政策性个人住房贷款。是运用住房公积金、住房售房款和住房补贴存款,为房改单位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和修葺自住住房而发放的贷款。

2.自营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商业银行运用自身的本外币存款,自主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即住房按揭贷款。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二手房按揭贷款、个人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和个人自建房贷款等。

3.个人住房组合贷款。是指银行在为房改单位的职工发放政策性个人住房贷款时,如果仍不足以支付购房款,又向借款人同时发放的部分自营性贷款。

银行商业按揭贷款的对住房刚性需求有以下三方面的强力支持:

1.融资支持。按揭购房的贷款数在我国一般可以为房价的70%~80%,购房者分月偿付给银行,可以缓解其经济压力;

2.投资支持。按揭使购房者可以将资金做多样化投资。例如:用贷款买房然后出租,以出租所得还贷,余款再做其他投资,使资金灵活运用;

3.信贷支持。银行作为按揭权人,是商品房按揭法律关系的主体,将着重审查购房者、开发商的资信,保险性较高。

按揭贷款购房适合大部分中低层收入的居民,或需要资金周转,不愿一次性支付房款的购房者,现已成为我国居民购房的首选方式。

与银行商业信贷比较,住房公积金贷款的特点为:

1.低存低贷。存款、贷款利率都低于商业银行对应利率,但其利差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

2.覆盖面不足。合作楼盘有限,纳入住房公积金体系且形成足够购买力的居民占比刚性需求者不多。

3.专业性管理、市场化运作不足,透明度较低。公积金长期贬值,在部分地区申请周期较长,结果不确定,制度、机制、人才尚在建设和完善中。

由此可见,住房公积金贷款能够支持住房需求,却难以成为我国居民购房的首选方式。

因此,本文从金融专业性和市场化运行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和作用。

二、建立新增住房价格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一)学者研究及本文假设

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商业银行住房贷款对新增住房价格有影响,但影响是否显著,影响方向如何,却因立论侧重点不同而不同。部分学者认为利率不能显著影响房价(K·W·Chau,2003,理查德·M·贝兹、塞拉斯·J·埃利,2008,郭娜、翟光宇,2011,),部分学者认为利率是影响房价的显著因素(崔新明,2003,尚梅,2004,皮舜、武康平,2006,罗国兵,2007,彭建林,2009,孔行、刘国志,2010,张涛、龚六堂、卜永祥,2011),但影响方式为正相关、负相关或相互作用,影响周期为长期或短期,众说不一。

笔者认为,前人研究有众多可取之处,但多数研究偏重理论,没有考虑银行信贷博弈的核心要素:如议价能力、约束条款、操作时效等等,进而无法显现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将从信贷博弈的现实要素出发,研究商业银行住房贷款对新增房价的影响作用。

假设为完全市场环境,则住房价格能够代表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平衡点。银行信贷既能够支持新增住房市场的供给者,即借款主体为新楼盘开发商,又能够支持新增住房市场的需求者,即借款主体为新增住房购买者(主要为刚性需求者,即首套房购买者)。则对于购买者主要为新增住房购买者的新楼盘开发商,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是符合一般商业银行住房信贷准入条件的合规借款人,在此假设下研究住房贷款利率对新增住房价格的影响,既有普遍操作指导作用,又有重大民生惠及意义。

因此,根据经济环境、供给、需求三类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新增住房价格的影响。

(二)数据选择及处理

1.数据选择

选取1999年至2011年的全国月度、季度、年度数据。

被解释变量为新增住房价格p,以住宅销售收入除以住宅销售面积得到。

解释变量中,环境因素为银行商业信贷利率i和GDP(环境因素既影响供给又影响需求),供给因素为住宅投资总额iv,需求因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y。

数据的选取即考虑到了主要影响住房价格的核心因素,又规避了供给、需求互为内生变量的遗留变量偏差等问题。数据来源为中宏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等。

2.数据处理

选用季度数据,对非季度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平滑平均等季度化处理。

(1)利率选择

银行信贷即可以支持住房的供给者开发商(以房地产开发贷款为主),也可以支持住房的需求者购房者(以个人住房商业贷款(含按揭)为主)。现实行业惯例中,这两种贷款授信期限一般都在5年以上,利率都在基准或小范围上浮,特别是按揭贷款利率以根据政策导向下浮为主。因此本文选取市场竞争平衡后,行业广泛应用的长期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并按季度实际执行天数进行加权平均。

(2)消涨处理

首先,以1998年为基期,将1999年至2011年的月度CPI季度化。

其次,对所有以价格表示的因素做消涨处理,得出各价格类要素的实际值(实际新增住房价格、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GDP,实际利率等)。

(3)季节调整。经过消涨处理的实际数据中,具有明显的季节趋势,通过Census-X12法进行了季度调整。

(4)变量平稳化。对季度调整后的各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对各项数据进行差分,分别得到p1、iv1、y1、gdp1、i1。

其中实际新增住宅价格p_sa、实际住宅投资总额iv_sa需二次差分后方平稳,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y_sa、实际gdp_sa、实际利率i_sa需一次差分后方平稳。

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可建立结果值得信任的回归模型。

(三)模型建立及分析

2.回归结果分析

当置信系数为0.05时,显著影响本季度房价的因素为:

(2)上一季度和上一年度(前第四季度)的实际利率I1(-1)、I1(-4)。上一季度的利率影响为正,上一年度的利率影响为负,决定性因素为借款主体不同。

首先,当借款主体为房地产开发商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表现在供给上,作用显著,方向为正,影响周期来自上一季度。原因是基准利率调整后,首当其冲影响正处在申请贷款核心环节、难以抽身而退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影响其资金成本,其为保持利润,将成本转嫁,从而影响房价。

详细来讲,银行是高风险行业,为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历申请、调查、审查、审批、放款等核心环节,方能取得借款资金。一般房地产开发贷款金额巨大,情况复杂,授信全流程平均耗时约3个月,如中途遇基准利率调高,则会增加资金价格成本。因房地产行业资金来源3:3:3的惯例,普遍资金链紧张,且前期申贷的沉默成本逐渐累积,因此即使利率调高,成本增加,房地产开发商也不会因此而结束申贷,但极有可能通过增高房价,来转嫁成本,保持利润。因此在一个季度的影响期内,贷款利率对房价作用显著,而且方向为正。

同一市场上,当借款主体为购房者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表现在需求上,作用显著,方向为负,影响周期来自上一年度(前第四季度)。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基准利率调整后,按行业惯例和合同约定,购房者已有的按揭贷款利率会自动调整,但一般在次年执行,因此对购房者成本的影响会滞后一年。如利率上调,增加购房者未来资金成本,有能力的理性消费者会选择提前还本,银行对住房需求的支持长期作用有部分会突然缩短甚至消失。因此在一个年度的影响期内,贷款利率对房价作用部分显著,而且方向为负。

第二,基准利率调整后,会影响有购买计划和部分购买能力的潜在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及行动时点。他们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决定是否要提前或推后履行计划。如基准利率上调,一方面可能的信贷资金成本会增加,另一方面房价可能会上涨,不仅影响是否立即借贷的决定,更会影响是否立即买房的决定,因此可能会暂停购买计划、延迟消费,如基准利率下调,则可能加速潜在购房者买房的决心和行动。本文模型是针对新增住房价格、首套房贷款利率,则潜在刚性需求能否形成有效购买力,贷款利率是极其关键的敏感性因素。因此在一个年度的影响期内,贷款利率对房价作用部分显著,而且方向为负。

3.该模型的不足

由于模型设置、数据选取、研究能力等原因,该模型使用范围有限,最大的不足在于假设比较封闭。

(1)假设资金来源单一,不符合现实。对于开发商和购房者同时作为银行借款人的情形下,本模型更为有效,但目前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银行信贷已不再是单一的资金来源。本模型未考虑其他市场资金对新增住房价格的影响,从而可能夸大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作用。

(2)假设新增住房即为刚需或首套房,不符合现实。未考虑投资对房价的影响。在某些时期,投资动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可能更大。

另外,因我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仅仅14年,经历了萌芽到探索,这一段时期的数据可能并未常态化、平稳化,即使经过处理,但这46期的数据本身能否形成规律以供研究,尚需更多时日检验。而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很多重要的因素无法量化,也会对研究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

三、研究结论及民生建议

(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新增住房价格影响的显著,且根据影响周期不同而呈现不同方向,决定性因素为借款人不同

在0.05的置信系数下,当借款主体为房地产开发商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表现在供给上,作用显著,方向为正,影响周期来自上一季度;当借款主体为购房者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表现在需求上,作用显著,方向为负,影响周期来自上一年度(前第四季度)。

(二)建议提高政策性结构供给

2010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如“新国十条”、“房产税试点”、“央企推出楼市”、“囤地收回”、“保障房项目”等,效果在震荡中逐步体现。长期来看,中国的房价泡沫会被全国性市场消化,呈现与经济环境适应的平稳增长,不会出现类似日本、美国的房地产资金链断裂、金融体系崩溃,进而实体经济衰退的极端情况。

因此建议,可继续参考成功经验,如香港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面积控制、控制房屋空置率、提高住宅使用率、打击炒房等,以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四、结语

中国的金融体系真正建立仅20余年。住宅市场化运行也不足15年,许多路径尚在探索当中,即使步履蹒跚,道路曲折,我们也应充满希望。促进社会发展,惠及民生落地,是金融存在的本质,亦是金融从业者的光荣职责。

在此特别感谢成都农商银行关心和支持我的各级领导,是你们教我关注社会进步、企业发展的同时,肩负起金融人的社会责任;感谢我的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感谢我的老师们;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和对手,感谢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注释:

①实际执行天数:无政策优惠时,计算以基准利率执行天数,有政策优惠时,计算下浮后基准利率执行天数.

参考文献:

[1]郭娜,翟光宇.中国利率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评论,2011(3):43-50.

[2]张涛,龚六堂,卜永祥.资产回报、住房按揭贷款与房地产均衡价格[J].金融研究,2006(2):1-11.

[3]孔行,刘治国,于渤.使用者成本、住房按揭贷款与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J].金融研究,2010(1):186-196.

[4]崔新明.住宅抵押贷款的融资效应对住宅需求价格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3(6):83-93.

[5]皮舜,武康平著.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关系的研究[J].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学报,2006(12).

[6]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2007[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7]王金明,高铁梅.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供给函数的动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4):69-74.

[8]魏学薛.我国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D].数量级学年会论文,2008.

[9]奚正刚著.金融创新与房地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0]谢经荣著.房地产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美]理查德·M·贝兹.房地产估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2]Eddie Chi-man Hui,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land supply and lease conditions on the housing market:A case of Hong Kong,Property Management,2004,p.127-154.

[13]Jacqui Daly,Consumer behaviour in the valuation of residential property:A comparative study in the UK,Ireland and Australia,Property Management,2003,p.295-314.

[14]Patrick Rowland,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borrowing on property investments,Journal of Property Finance,1996,p.98-100.

银行贷款利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银行贷款;贷款定价;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2-0071-03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ie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bank loan pricing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bank behaviors.Up to now, the theory has developed into a complete theory system. This article surveys and comments on three bank loan pricing theories――bank loan pricing based on market structure, bank loan pricing based on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risk-based loan pricing, with the purpose of shedding light on loan pricing practice for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Key words: bank loan; loan pricing; risk management

作为金融中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贷款定价①理论围绕对银行行为的探讨而展开,从市场竞争、银企关系、风险管理等不同角度分析银行行为,讨论最优银行贷款定价,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选择三种有代表性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基于市场结构的贷款定价、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定价和最前沿的基于风险的贷款定价理论进行介绍与评价,以期为我国银行贷款定价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

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针对银行所处的市场结构,分析银行贷款定价行为。

在银行市场符合完全竞争假设时,银行是价格的接受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银行在既定的市场利率下调整其存、贷款规模,直到存、贷款的边际净利息收益等于边际管理成本(Freixas and Rochet,2000)。在现实中,银行市场通常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较高的准入和退出障碍使银行市场具备垄断市场的特征。最早探讨银行市场垄断特征的Klein-Monti模型在假定银行资本规模既定的前提下,考察垄断银行贷款利率决定。与其他垄断企业一样,垄断银行也是根据边际成本进行定价,贷款利率高于边际成本的幅度取决于借款人对贷款利率的需求价格弹性。如果管理成本是附加的,那么,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决策就是相互独立的。其他条件不变,货币市场利率的提高将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Dermine(1986)进一步扩展了该模型,他认为只要银行存在破产的可能性,存、贷款利率决策就不是相互独立的,贷款利率受到存款利率的影响;此外,资本也是银行的决策变量。

由于银行市场非常接近寡头市场,所以银行贷款定价行为也可以运用寡头定价理论,如古诺模型、伯特兰德模型、价格领导模型等进行分析(Freixas and Rochet,2000)。Corvoisier and Gropp(2002)的模型显示,贷款利率不仅取决于存款利率、经营成本等因素,也取决于市场上银行的数量。控制其他变量,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将提高银行贷款利率。

考虑到银行贷款是差别化的产品,借款人从一家银行转向另一家银行,将承担一定的转换成本。将转换成本纳入市场结构模型后,银行贷款行为的分析更接近现实。在Chen(1999)建立的双寡头模型中,每家银行选择一个优惠价格来吸引信用卡的申请人,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被“锁住”的可能性相同。Stango(2002)在此基础上放松了转换成本相同的假设,建立了信用卡贷款定价模型。根据该模型,两家银行同时独立地决定向现有客户收取的价格和吸引新客户的优惠价格②,任何一家银行信用卡最优价格是其竞争对手的优惠价格与自己客户转换成本的函数,而最优优惠价格是竞争对手的价格与竞争对手客户转换成本的函数。随着转换成本的提高,两家银行信用卡贷款的价格(包括优惠价格)都会提高。此外,银行的市场份额越大,信用卡价格也越高。该静态模型显示,每一时期低转换成本的消费者会转向另一家银行。Padilla(1995)进一步证明在动态条件下,较高的转换成本导致较高的贷款价格。

关于市场结构对银行贷款定价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结构―业绩―行为”假说认为,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提高银行的垄断地位和贷款利率。而“效率结构”假说则认为,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优胜劣汰的结果,由于更有效率的银行生存了下来,因此,贷款利率下降(Corvoisier and Gropp,2002)。大量的实证研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二、基于关系型贷款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

作为一种银行贷款技术,关系型贷款产生的基础是银行与企业在密切的业务合作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后者的专有信息。在关系型贷款中,银行通过与企业的多产品、多渠道的交往收集各种信息,尤其是不易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并以此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Berger,1999;Boot,2000)。

关系型贷款使银行获得借款人更完整的信息,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稳定和密切的银企关系还有利于提高监督效率,降低重新判断的成本。因此,随着关系的深入,银行贷款利率下降(Diamond,1989;Boot and Thakor,1994)。但银行从企业获得的部分信息是无法传递的专有信息,这使银行获得了某种垄断力量。银行会利用其信息垄断优势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Greenbaum et al.,1989)。Sharp(1990)的动态模型显示,关系的持续强化了银行对借款人信息的占有,使借款人陷入了被锁定状态,随着关系的延长,贷款利率上升。

在基于关系型贷款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中,值得一提的是James(1982)和Cook, et al.(2003)的贷款定价模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关系型贷款”的概念,但James通过分析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及贷款成本,探讨了银行贷款定价的决定因素。他认为贷款利率是优惠利率、边际贷款成本和借款人违约率的增函数。对于已经与银行建立关系的借款人而言,其贷款的成本较低,所以,其他条件不变,关系型贷款利率会低于交易型贷款利率。Cook,et al.(2003)通过对关系型贷款本质的分析,提出了“贷款人证书溢价”的概念。基于银行贷款信息提高了借款企业价值这一发现③,他们认为这种“贷款宣告效应”来自于银行对借款企业信誉的证明,即银行通过挖掘企业的专有信息,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并通过贷款向市场提供了借款企业具备偿还能力的证明,从而提高了借款企业市场价值。借款企业将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利率――证书溢价。实证研究显示,对于整个样本而言,银行贷款利率中的证书溢价达到88个基点,对于非抵押贷款则达到146个基点。

大多数对关系型贷款定价的实证研究在于考察关系对贷款定价的影响,大部分研究结果,包括Berger and Udell(1995)、Blackwell and Winters(1997)等,支持了贷款利率下降论。但也有少部分研究,如Peterson and Rajan(1994)没有发现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对于贷款利率有显著影响。

三、基于风险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

银行贷款是典型的风险资产,贷款收益取决于未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样,银行贷款定价就转化为对贷款的风险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贷款利率。具体地来看,基于风险的银行贷款定价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贷款的风险进行量化,主要围绕:(1)违约概率;(2)违约损失或回收率;(3)违约相关性三个因素展开。第二步是根据已量化的风险度对贷款进行定价。

目前对企业违约概率进行计量的方法主要有结构法和简约法。结构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股权价值看作以企业所有权为标的物、执行价格为债务账面价值的总资产的看涨期权。企业的违约概率取决于其资产价值的变化,当资产价值下降到某一水平时,违约就会发生。第一个结构化模型是由Merton(1974)利用期权定价理论建立的。在这个模型里,信用价差(借款企业支付的利率中高于无风险利率部分)随着企业杠杆比例和资产价值波动性的提高而提高。随后,大量的学者对此模型进行了拓展,其中贷款定价方面的研究是KMV公司的贷款定价模型(KMV,1999)④。该模型将企业债务价值视为以总资产为标的物的衍生产品的价值,首先根据期权定价理论确定标的资产价值,然后求出贷款利率。该利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补偿,该风险补偿随着贷款预期损失、贷款期限和贷款额的变化而变化。结构模型理论基础明确,逻辑推导严密,但模型中的参数均为可观察到的企业资产、负债和股权的市场价值,在实际应用中仅适用于上市公司。

简约模型假设违约时间不确定,把违约看作由强度决定的随机过程,它并不研究违约机制,而仅研究瞬间违约概率。Turnbull(2003)的贷款定价的模型无需考虑借款企业资产及贷款的市场价值,而是以企业的违约强度作为已知数据,确定该企业单位面值零息债券的价值公式,再以零息债券价值作为折现因子,将企业贷款的未来全部现金流分别进行折现并加总,最后建立一个总收入等于总成本的等式,从而得到一个保本的贷款利率。模型克服了KMV贷款定价模型的缺点,实用性大大加强。但是模型没有就如何确定本金与利息现值和资金成本现值这两个关键参数进行详细讨论,此外,该模型实质上隐含着一个不合理的假设,即在不同阶段银行未来收入和支出现金流彼此相互独立。Onorato and Altman(2005)考虑到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也运用简约模型度量风险,建立了综合的贷款定价模型。根据该模型,贷款风险对贷款定价的影响表现在:(1)信用价差s与违约概率qik成正比,在qik趋近于0时,s也趋近于0,银行只收取无风险利率;(2)信用价差s与回收率Φ成反比,在Φ趋近于1时,s趋近于0;(3)当qik趋近于1、Φ趋近于0时,s趋近于无穷大。

此外,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进一步丰富了贷款定价理论。例如Dietsch and Petey(2002)在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度量中,不仅测算了单笔贷款的违约概率与风险暴露额,而且提出了衡量贷款组合的风险,计算了违约相关性。假定银行面临经济资本Kp等于给定数额V的约束条件,为了实现贷款组合P预期收益的最大化目标,贷款利率将由目标股本收益率、贷款额、无风险利率、经济资本的增加额、贷款回收率、违约概率等因素决定。再如,Rapullo and Suarez(2004)分析了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度量信用风险时的贷款定价,推导出了保险精算的公平贷款利率⑤。贷款风险除了直接影响均衡贷款利率外,还通过提高资本要求来间接地影响贷款利率。当银行根据内部评级法进行风险评级时,市场均衡贷款利率将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的变化更加敏感。发放低风险贷款的银行将倾向于使用内部评级法,其均衡利率会降低;而从事高风险贷款的银行将倾向于使用标准评级法,高风险均衡贷款利率将保持不变。

四、总结

三种银行贷款定价理论各具特色,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银行贷款定价行为。

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寡头市场银行的定价行为。发达国家银行曾经流行的成本和市场导向型贷款定价模式(如成本相加和价格领导)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该理论也有明显缺陷,即对贷款风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与一般企业不同,理论上银行业的投入与产出不易衡量⑥,成本函数难以确定。

基于关系型贷款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客观地反映了银行贷款定价的复杂性,即贷款定价取决于银企关系等多种因素,体现了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式,成为西方银行业普遍采用的基于“客户赢利性分析”贷款定价模式的理论基础。但这类理论大都只分析关系对贷款定价的影响,未给出具体的定价模型,此外,实际运用中某些变量(如关系)不易量化。

基于风险的贷款定价理论准确地抓住了贷款定价的核心――风险,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对贷款进行科学定价,根据贷款风险确定利率,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逆向选择,保证了银行获得与风险相适应的回报。因此,这种理论在信用风险日益暴露的今天,已成为国际大银行最流行的贷款定价模式。

然而,基于风险的贷款定价依赖于风险度量模型的科学性。模型低估风险将导致过低的贷款定价,使贷款收益无法弥补损失,若高估风险又会导致过高的贷款定价,使银行丧失优质客户。研究证实,即使是很小的模型差异也会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巨大差别,只有好的模型才能创造价值。历史上由于贷款定价错误而导致银行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的不在少数,所以,在WTO保护期即将结束时,提高贷款的定价能力成为摆在我国银行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中,贷款定价需要首先度量贷款风险,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确定风险补偿,然后再考虑客户关系对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基于风险的贷款定价理论,但却不能盲目照搬。这是因为这种定价理论所依赖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前提条件和模型所包含的指标体系并不完全适合中国。首先,我国缺乏企业信用状况的系统调查,企业财务报表具有很大虚假性。其次,大部分风险度量模型采用无套利分析,通过对企业价值的分析来计算违约概率。这里暗含的前提是股票市场是有效的,信息能够迅速地反映在借款企业的股票价格中,使套利机会消失。但这一前提条件在我国显然不成立。最后,几乎所有的风险度量模型都没有考虑道德风险,而在我国这恰恰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因此,对于我国银行界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快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贷款定价模型,以便形成既有竞争力,又能够弥补银行贷款成本和风险的贷款利率,使我国银行在WTO保护期结束后,在与外资银行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Blo¨chlinger, A., and M. Leippold. (2006), Economic benefit of powerful credit scoring[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851-873.

[2]Cook, D. O., C. D. Schellhorn and L. J. Spellman(2003). Lender certification premium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7, 1561-1579.

[3]Dietsch, M., J. Petey, (2002). The credit risk in SME loans portfolio: modeling issues, pricing and capital requirement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6, 303-322.

[4]Onorato, M. and E. I. Altman. (2005). An integrated pricing model for defaultable loans and bond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63, 65-82.

[5]Stango, V. (2002). Pricing with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 evidence from the credit card market[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4), 375-492.

银行贷款利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①研究背景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96年,经历这十几年的发展,最后由今年10月24日中央银行“双降”落下帷幕,存款利率及贷款利率限制都已取消,利率市场化真正开始。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管制。1997年6月取消了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的管制。1998年8月,国开行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定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200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范围。城市信用社、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范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范围扩大到(0.9―2),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及规模大小为依据制定贷款利率。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增加,加大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程度扩大到70%,下浮依然保持在10%不变。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都可以下浮,下不设低。2006年个人商业性住房贷款利率浮动范围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10月人民银行再次增加了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最高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人民银行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限,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商业原则来自主决定贷款利率,自此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2014年11月人民银行下调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至6.15%;同时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2.75%;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2015年10月,人民银行下调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②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其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存款贷款利率差是我国商业银行以前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所以贷款定价模型的选择对我国商业银行显得尤为重要,若贷款利率定的太高,则可能导致客户的流失,流向贷款利率低的银行,从而导致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无法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但若定的太低,得来的收入无法弥补相关贷款成本、及可能面临的风险,银行将发生亏损。因此商业银行贷款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贷款利率基本模型

1、影响贷款定价的因素分析

从宏观角度来看贷款利率的决定因素,借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是关键因素,还有如下因素:(1)通货膨胀率的预期。通货膨胀会使货币发生贬值,因此为了弥补借贷资金本息的价值损失,必须随着通货膨胀率来提高贷款利率。(2)平均利润率。利息产生于借贷资本向生产资本转化的这一过程中,是利润的组成部分,所以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利润率是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一般来说当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利率会下降;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利率会上升。(4)国外利率。一般来说国外利率及其变动趋势会对本国利率产生示范效应,国外利率下降会降低本国利率水平或者抑制本国利率上升,反之亦然。一国对国外利率的敏感程度与它的开放程度成正比,一般越开放的国家,本国利率越容易受国外利率水平的影响。(5)利率的历史水平。每个国家其利率都具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在进行利率调整时,可以把历史数据作为参考。

从微观角度分析来看贷款利率的决定因素,贷款利率主要由风险水平、资金成本、交易成本、机会成本、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水平、借款人拟定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水平等因素共同决定。

2、三种传统贷款定价模型

① 成本相加模型

成本相加模型是比较传统的定价模型,该模型认为成本加上目标利润决定价格,贷款利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与贷款有关的费用率,如发放和管理贷款时需要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发放给贷款人员的工资等;(2)筹集贷款资金的成本率;(3)贷款的风险溢价率,如果贷款发生违约则需要相应的补偿;(4)目标利润率,银行从每笔贷款中所获得的最低收益。

由以上分析可得:

银行贷款利率=贷款的管理费用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风险溢价率+目标利润率

这种定价模型的特点:(1)采用这种模型定价,银行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他相关风险会影响其定价结果的精确性,所以需要商业银行建立相应的信用评级制度,相应的人才储备来计算出合理的风险溢价;(2)如果商业银行采用这种模型定价,则其需要精确地计算出其运营成本,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有一个自身成本管理系统,用来精确地计算出其运营成本;(3)该模型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决定贷款利率水平,属于“成本导向型”模式,这种模型对于处在垄断地位或者贷款需求旺盛时期的银行比较适用。

②价格领导模型

该模型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其操作步骤为:(1)选择一个基准利率;(2)根据客户贷款风险大小的不同确定相应的风险溢价;(3)根据风险溢价和基准利率来确定每笔贷款的利率水平。

由以上分析,该模型的贷款利率确定方法为:

银行贷款利率=风险溢价乘数×基准利率 或者 贷款利率=风险溢价点数+基准利率

这种定价模型的优点有:它是以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相应的贷款利率,属于以市场导向的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一般利率与贷款的风险程度来确定贷款利率,这样制定出来的贷款利率即考虑了贷款违约风险,同时又考虑了市场利率风险,因此基于此模型制定出来的贷款利率更具有合理性。缺点为:(1)基于这种模型进程贷款定价,不仅要考虑贷款本身的风险还有兼顾市场利率风险,使风险管理难度加大;(2)基准利率的选择在模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基准利率的选择左右了该模型的合理性;(3)这种模型欠缺对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考虑。

③客户利润分析模型

该模型认为,商业银行贷款给客户其收益必须大于成本,至少不能亏本,不然不会发放贷款,因此,商业银行在决定贷款利率时应充分考虑商业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第一步要给客户设定一个目标利润,第二步要计算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收入、总成本以及银行的目标利润,以此来决定贷款利率水平。银行资本从每笔贷款中应该获得的最低收益为商业银行的目标利润。由以上分析,该模型的贷款利率的确定方法为:

银行贷款利率=(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一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他收入)÷贷款额

该模型的主要优点:(1)该模型是一种以客户为导向的模型,它试图从客户与银行的交往中寻找出最优的贷款利率,充分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了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法;(2)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普遍的存在一种现象即“二八法则”,该法则认为银行80%的利润是由20%的 “优质”客户带来的,因此,怎么区分 “优质”客户与“劣质”客户对由于商业银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通过这种差别贷款利率就能保留那些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润的“优质”客户,又能通过较高的贷款利率来弥补“劣等”客户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的。缺点为:(1)这种贷款利率确定方法比较适合资金需求量比较大、与银行经常打交道的客户,而对于新开户企业以及未来发展比较有潜力的客户不宜采用这种贷款利率确定方法;(2)这种贷款利率确定方法对商业银行的成本计算以及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既要采用“分客户核算”的方式,又要做到“分产品核算”,这样做可以方便商业银行计算出其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

3、RAROC贷款利率定价模型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盈利能力的强弱是银行成功的直观体现,传统的利润考核指标如资产收益率(ROA)和股权收益率(ROE),是银行账面利润的简单会计反映,没有剔除风险因素、资本成本等内容,故对银行真实盈利能力的反应有一定的片面性。RAROC作为一个充分考虑了风险的盈利性指标,其把收益对应的风险进行了扣除,在分子的收益中去掉了预期损失(类似于当期的成本),分母则是经济资本即非预期损失,两者的比即为银行最终追求的真实资本收益率。RAROC贷款定价模型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在评价其盈利能力时,必须把风险承担因素考虑进去,即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料到的损失折算为当期的成本,与银行的其他成本一起,来调整当期盈利水平,测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情况,并且把可能的最大损失作为资本准备,从而衡量资本的实际使用情况,使得商业银行获得的利润与所承担的风险挂钩。其公式表示为:

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

=总收入-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经济资本

该公式显示:分子为经过风险调整以后的收益,即收入结果减去风险成本、经营成本和资金成本等各类成本,最重要的就是要扣减风险成本,其在数值上即为预期损失;分母则属于风险资本,也即经济资本,其在数值上即为非预期损失或资本成本。RAROC的计算,最主要的便是对于经济资本、风险成本的计量,也就是要计算非预期损失以及预期损失的值。将 RAROC 公式中的收入替换为贷款收入,计算出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然后将给定的 RAROC 值带入,便可得到经过风险调整收益后的贷款利率,此即为RAROC 模型贷款定价过程。公式如下:

RAROC=

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贷款收入-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银行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RAROC贷款额度

RAROC 贷款定价模式的核心环节在于对资本成本的确定,即要正确合理的分配经济资本。每笔贷款的RAROC水平可以被用来与反映银行资金成本某种要求的最低收益率相比较。如果 RAROC>最低收益率,那么贷款就被视为能为股东带来价值的增加。

该模型评价:RAROC模型利润中剔除了预期损失,用剔除风险的利润指标除以经济资本得到RAROC比率,然后根据给定的利润指标反推贷款利率,得到最终全面反映风险的利率水平;但是其中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的计算依赖于历史数据,忽视未来影响因素的变化,同时其定价利率在贷款期限内一成不变,没有考虑企业信用在贷款期限内的变化,故可能导致定价的高估或低估,使定价失去竞争力或使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分析

1、传统贷款定价机制的弊端

①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受阻止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限制,我国的利率没有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形成了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的错配。贷款利率没有正确的反映出资金的成本,使得资金流向了低收益部门,这些部门利用资金的低效率也使得银行的利润率下降,最终造成银行的“惜贷”现象。

②贷款利率体系僵化,造成了利率的敏感性降低

由于扭曲的贷款利率不能真正反映企业融资成本,造成了通过调整利息而影响投资规模的通道受阻。

2、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贷款利率模型选择

本文比较了传统的几种贷款定价模型并指明其优缺点,最后引入了RAROC模型。本文认为RAROC贷款定价模型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的最佳选择之一,其理由有以下两点:①经济资本、违约损失以及违约率等这类风险量化因素被加入到 RAROC 定价模型中。最后确定的贷款利率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相匹配,综合考虑了贷款预期损失以及非预期损失等重要内容;②该贷款定价模型在使用中较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可以达到有效利用有限资本资源、对资本进行高效分配、提升银行效益性等目标,从而突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可以利用该模型,获得最低贷款利率的比较标准,进而有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结束语

商业银行在对贷款定价机制进行确定和调整时,必须顺应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趋势,对金融资源予以高效配置,在转变其经营行为的同时对客户和资产结构进行优化。本文通过比较三种传统的贷款定价模型以及RAROC模型,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RAROC贷款定价模型是最优选择。

银行贷款利率范文第8篇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价格构成因素中相关费用占比较小,且费率比较容易确定,而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撇开次要因素的影响不谈,贷款定价的中心工作实际上在于贷款利率的合理确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商业银行贷款自主定价呼之欲出

利率市场化在实现内外均衡,优化配置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限还受到人民银行的管制,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由内外环境共同决定的,具有不可逆转性,特别是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已开始倒逼人民币贷款利率走上市场化轨道,因为外币贷款利率完全和国际市场上的基准利率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挂钩,如果本外币贷款存在较大的利差,当人民币贷款利率明显高于外币贷款利率时,大型进出口企业或跨国公司就会通过外汇贷款和多种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需求。相反,若人民币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外汇贷款利率,企业就会采取外汇担保等形式获取人民币贷款资金,本外币利率形成机制的差异会导致套利交易的出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贷款产品的同质化以及优质贷款客户买方市场的形成,商业银行的竞争方式将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定价能力就成为商业银行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因此,利率市场化既是商业银行贷款自主定价的前提,又是商业银行制定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方法的推动力。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贷款定价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高,商业银行贷款完全自我定价,先后建立了一些非常成熟的贷款定价模型和方法,如成本加成法、客户赢利分析法、价格领导模型等。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逐步放开,经历了利率管制时期的统一定价,利率转轨时期的区间浮动定价,正在向利率市场化时期的自主定价过渡。但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理论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定价方法简单,定价水平不高。目前普遍采用的贷款定价方法主要是基准利率加点法,即根据人民银行规定的不同期限、不同主体的贷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在此利率基础上,对贷款价格进行上下浮动。一般操作流程为:首先要建立一套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风险指标涵盖资本金比率、贷款期限、担保方式、信用等级、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等。其次,将一笔贷款的各项风险指标作为确定该笔贷款利率浮动比率的依据。再次,银行将参考指标分成几个档次,分别对应几档浮动系数,并根据指标重要程度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权重。最后,将该笔贷款业务的各项参考指标对应的浮动系数,分别乘以权重,再逐个相加,就得出该笔贷款利率的浮动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利率浮动比率=∑(各项参考指标对应的浮动系数×权重)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更为简单,根据银行内部授权,先由银行的贷款审查委员会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确定一笔贷款的银行最低综合收益率,然后根据综合收益率来决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有的商业银行则仅仅以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来确定贷款浮动范围。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一般都是简单地以5%的倍率确定,随意性很强。

这种定价模式是以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为出发点,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等指标来制定贷款价格。在利率市场化的转轨阶段,这种定价方法固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且操作简单易行,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普遍推行的形式。但这种定价法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弊端,即它参照的利率不是真正的“基准利率”――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均衡利率,没有体现借贷资金的真实成本和商业银行贷款应获得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因为人民银行的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并非市场化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扭曲的。它更多地体现着国家宏观经济主管部门的意图,是一种宏观调控工具,被打上了深深的计划经济烙印。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由独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定,我国也于1997年成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但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些致命缺陷:一是代表性弱。货币政策委员会的13名成员从行业来看,金融界占了8位,政府部门占了4位,缺少工业、农业和商业等实业部门的代表;从资金供求方看,没有企业界代表参加,作为资金需求方的厂商代表在涉及利率等货币政策的重大事项上没有直接话语权。二是官方色彩浓,独立性弱。13个代表有12名都是政府官员,且委员会的组成单位由国务院决定,人员由国务院任命,政策议案难免以体现政府调控意志为主。因此,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的利率建议或做出的决议往往导致资金供求信号失真,和市场真实情况脱节。

因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以人民银行的管制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来为贷款定价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基准利率发现

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无论采取何种贷款定价方式,基准利率都是重要的参照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资金市场,由于利率市场化早已实现,基准利率体系已相当成熟。国际市场或欧洲市场通常以LIBOR为其基准利率,美国市场以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此外,亚洲市场基准利率有HIBOR(香港同业拆借利率)、SIBOR(新加坡同业拆借利率)等。

同国外发达市场相比,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还未形成一个为各方所接受的具有权威性的基准利率。求解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既然在目前还难以做到,则只有寻求替代。就贷款定价而言,探寻发现合适的贷款基准利率就成为定价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

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持续推进,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由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等组成的利率体系。我们分别对这些利率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其是否适宜作为贷款基准利率。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我国于1996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人民银行在对交易量、利率期限等拆借市场的各种信息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形成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加权平均利率(CHIBOR),分8个期限的利率档次每日分布,但交易量一直不大。全国同业拆借中心于2007年1月4日推出了改进版的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资金利率)。每日对外公布的利率品种有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8个档次。SHIBOR被认为是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雏形。SHIBOR是根据16家商业银行的报价,剔除最高和最低各2家报价,对其余报价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得出,不是实需交易报价,SHIBOR变动时,银行存贷款利率不变,其他市场利率也没变,而且SHIBOR运行时间短,数据样本不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条件尚不成熟。

银行间国债回购市场利率。人民银行于1997年组建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回购业务快速发展。我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主要包括质押式国债回购利率和买断式国债回购利率。国债回购利率作为短期基准利率有一定优势,但作为市场基准利率还有一些缺陷。一是债券供给偏少,特别是长期品种的交易量非常少;二是债券市场的交易方式单一,做市商和经纪人等竞争性市场交易中介空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较差,因而也不能作为基准利率。

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代表中央银行对经济状况和资金运转的判断和看法,中央银行从再贴现等业务中获得的有关资金供求信息往往是滞后的,因而与市场普遍看法可能存在差异,而且它以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作为参考,因此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也是不适宜的。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当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的组成兼有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特征。所谓贷款管制利率即是央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一样,是中央银行根据对国民经济状况的判断和看法而决定的,既不反映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又不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真实状况。因此,管制利率同样不能视为基准利率。

既然在现有利率体系中不能发现贷款定价的基准利率,就只能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市场特征方面寻找答案了。

在利率市场化过渡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外币贷款利率已完全放开。目前央行对人民币贷款利率“只管下限、不管上限”。在这一较大的浮动范围里,商业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应由借贷市场中商业银行贷款的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率决定。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我们发现最符合这一特征的利率应是最优惠贷款利率,即银行对信誉最好的优质客户发放最低利率的流动资金贷款。最优惠贷款利率成为确定其他借款人贷款利率的基准利率,即对一般借款人贷款的利率是在最优惠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利率差,这个利差包含了不同客户贷款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的溢价。

贷款利率的公式为:R=RP+R

其中R表示贷款利率,RP表示最优惠贷款利率,它反映的是市场上的均衡利率,R=Rd+Rt+Re,R表示利差,Rd表示贷款人的违约风险溢价;Rt表示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和期限结构有关,当贷款期限和最优惠贷款期限相同时,期限风险溢价为零;Re为预期利润,如果最优惠贷款利率已经包含预期利润时,Re为零,否则应有利润补偿。

最优惠贷款利率的形成是优质大客户对贷款价格进行招标或多头询价的结果。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渡期,最优惠贷款利率作为贷款定价的基准利率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它的市场导向性。它以市场平均利率为出发点,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来制定贷款价格,既考虑利率的市场风险,又考虑单笔贷款的违约风险,贴近客户,贴近市场。二是它的可操作性。最优惠贷款利率定价法不需要对银行的各项成本进行精确计算,且银行信贷成本是一项很难确定的因素,要将总成本准确地分摊到各项业务中很难做到。最优惠贷款利率确定后,只需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贷款的期限结构进行分析,确定风险溢价。三是它的竞争性。最优惠贷款利率是借贷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竞争的结果,没有考虑单个商业银行的真实成本。如果某家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超过了优惠贷款利率,则该银行将不能获得目标利润,甚至亏损。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加强经营营理,努力降低贷款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由于我国货币市场上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基准利率,最优惠贷款利率加点定价法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银行贷款利率范文第9篇

一、利率决定机制理论

利率决定的相关理论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二是非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三是现代贷款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是指遵循古典学派利率理论的基本思路发展而来的利率决定理论。其中,古典学派主要指亚当?斯密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之间的所有早期经济学家,他们都坚持实物资本的供求决定利率的基本观点。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在接受这些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实物资本本身的供求关系又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古典利率决定理论。非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主要指马克思、凯恩斯、希克斯、汉森以及弗里德曼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利率决定理论,甚至对古典理论决定进行了批评或发展。这些理论都是现代利率决定理论的基石,没有这些理论的不断发展,就没有现在指导商业银行贷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与现代商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其中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决定理论又包括基于市场结构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决定理论、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决定理论、基于风险定价的银行贷款利率决定理论等。

二、对贷款利率决定机制的影响因素

对于贷款利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开放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决定贷款利率时,不仅要考虑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的供求关系、供给各方的博弈情况,还要从从宏观角度出发考虑开放条件下影响国内利率水平的各种因素,这主要包括汇率、国际利率水平等因素。

我国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平稳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种稳定的内在联系表明我国贷款利率水平不仅与当期人民币升值幅度大小有关,而且与前三个月的人民币升值幅度有关。

银行贷款利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贷款定价;CAPM模型;期权定价模型;VaR;RAROC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69-05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是贷款业务,贷款业务的核心工作就是在对借款人的借款资格、借款用途和还款能力等方面审核的基础上对贷款进行定价。换言之,贷款定价就是制定出一笔贷款在一定的贷款期限、抵押和还款计划等条件下的贷款利率,最终使得贷款利率能够覆盖这笔贷款的风险,并使银行获取合理的利润。因此,合理的贷款定价对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主要包括成本加成法、价格领导法、客户盈利分析方法等。这些贷款定价方法主要从银行贷款经营的成本收益角度出发来考虑定价问题,它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贷款风险的量化和度量。随着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相应数学工具和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经历了从主观到客观,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目前国外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坚实的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之上的,比如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期权定价模型、VaR和RAROC理论等等。本文主要评述这些现代金融理论在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中的作用。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简介

马科维茨(H. Markovitz)在1952年发表的《证券组合的选择》一文中提出了证券组合理论,之后在60年代,William F. Sharp和John Lintner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该模型认为每种证券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蕴含着某种均衡的关系,在市场均衡时,一种证券的预期收益与其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国外最早由Pyle(1971)和et al. Hart(1974)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引入到银行的贷款定价模型之中。Eivind Bernhardsen and Larsen,kai(2003)又利用CAPM模型在贷款定价中加以应用。[2]

另外,假设银行对于贷款中的信用风险要求一定的风险溢价,类比CAPM模型可以得到(2)式:

(三)模型的评价

该模型利用CAPM模型构造出银行贷款的期望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以及风险溢价之间的关系,不过模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模型没有考虑贷款的期限长短问题。第二,模型没有考虑到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银行贷款实际操作中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出现信贷配给现象。第三,模型中 的估算较为复杂,且模型并未清楚的告知如何更好的计算不同贷款风险厌恶程度的 值。事实上,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也很难对不同的贷款的 值作出精确的估计。

二、期权定价理论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一)欧式股票期权定价理论

对于不付红利的欧式看涨期权的定价问题,F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1973)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模型的损益图见图1。[3]

(二)期权定价公式在银行贷款定价中应用

在Black-Scholes完成期权定价公式之后,R.C. Merton(1974)把Black-Scholes在期权定价中应用的期权定价技术(偏微分方程)应用于公司负债定价的求解,把一个公司的负债看作一个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或有权益。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银行贷款定价模型。[5]

模型假定:(1)MM定理成立。(2)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只有一种普通股和企业贷款,企业没有其他的未偿债务,企业资产可以顺利出售。(3)假设银行在时刻t=0时向企业贷出一笔期限为T的贷款,贷款当前的价值为F(V,T),即距到期时间为T时的贷款价值;在t=0时银行制定的连续复利风险贷款利率为i,不存在提前还款的情况;那么企业到期偿还的本金和利息为D,那么D=F(V,T)×eiT。(4)设V(T)为期限为T的贷款在t=0时企业资产的总价值,那么在贷款到期时将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一是当到期日的企业的价值V(0)≥D时,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本息;二是当V(0)

Merton认为企业资产价值V(x)的变动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且对企业的股东来言,可以将这笔贷款看作是以企业资产为标的资产的看涨期权(见图2)。

(三)模型的评价

首先,这种模型巧妙的将企业贷款的损益图类比于股票期权的损益图,再将Black-Scholes在期权定价中应用的期权定价技术应用于公司贷款定价利率的求解,拓宽了我们考虑银行贷款定价的视角,有利于更好的认识银行贷款的内在关系。其次,从企业的损益图的角度来看类似于看涨期权的买方,而从银行的损益图的角度来看,则是看跌期权的卖方。[6]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最后,这种模型和CAPM模型的应用都难以较好的应用于定价的实践中去,但是模型可以从理论上揭示出许多贷款定价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比如企业资产的风险、银企之间的博弈过程,等等。

三、在险价值VaR方法和RAROC方法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一)VaR方法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首先,VaR(Value at Risk)方法是指某金融工具或组合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和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所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7]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用到相对VaR(Relative VaR),即某项金融资产在一定的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度下相对于平均收益的损失,用公式表示为:

这样利用相对VaR就可以和风险资本(Capital at Risk, CaR)联系起来,CaR是指用来弥补由风险造成的意外损失的资本。具体来说VaR和CaR存在这样的关系:例如在99%的置信水平下,银行一年的VaR是10亿元,那么也就是说,银行在一年内有1%的可能性发生超出平均收益的损失为10亿元,这就需要银行持有至少10亿元的风险资本才能保证银行破产的概率低于1%。虽然VaR和CaR的经济意义不同,但是其计算方法是相同的。从图3中可以看出,预期损失是指损失的统计平均值;意外损失是指损失额超过平均损失额的损失,也就是在一定置信度下的VaR值;异常损失是指超过意外损失的最大损失。CaR包含了所有风险VaR之和,即CaR=市场风险的VaR+信用风险的VaR+其它风险的VaR。但是实际在针对贷款的情况进行计算CaR时,主要考虑其中信用风险的VaR。在国际大型银行中,仅有6%的银行在全面考虑了风险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将风险加总。

(二)RAROC方法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在衡量银行的经营绩效时常常要用到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即RAROC方法(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RAROC),它是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它能够对每笔业务的收益进行风险调整,并为每笔业务的风险配置一定数量的资本,从而能有效的防范银行业务的意外损失给银行带来的冲击。另外,这个指标还可以为银行信贷员开展业务提供一个参照系,如果有某项业务的回报率达不到RAROC的要求,则需要提高信贷产品的定价。这个方法可以在贷款定价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首先,RAROC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经风险调整后的收入=贷款额×贷款利率+银行收取的贷款费用-贷款预期信用损失-银行运营成本。预期信用损失=EDF×LGD×EAD,其中EDF为某项贷款的预期信用损失概率,LGD(Loss Given Default)为某项贷款在违约状态下的预期损失率,EAD为违约时的贷款余额;风险资本CaR是指在一定置信度下信用风险的VaR值;RAROC在此处为银行股东所要求的最低回报率。[8]

其次,通过图4可以清楚的看出贷款利率计算方法。利用RAROC公式可以解出贷款利率,这时贷款利率是在一定的RAROC值计算的,那么根据银行股东对股本收益率的要求不同,则计算贷款利率时也需要作相应的变动。

(三)对模型的评价

第一,它综合利用多种度量方法来度量和反映银行的贷款风险和收益。第二,它考虑到各种贷款之间的相关性,考虑到较为分散的贷款可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第三,模型的不足之处是它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它风险度量模型的准确性,模型的计算往往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复杂的计算过程。这类模型较适用于对那些高端客户进行定价,否则只能给银行带来过多的经营成本。

四、现代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在我国应用的前景

1.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贷款的基准利率来进行定价。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普遍是在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下浮10%至上浮50%之间定价,很少有贷款的贷款利率上浮超过100%。其中,2007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超过100%的贷款比例仅占到0.42%,上浮幅度在50%-100%之间的仅占到1.9%;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超过100%的贷款比例仅占到0.07%,上浮幅度在50%-100%之间的仅占到0.45%。另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浮动-10%至50%的贷款份额越来越均衡,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越来越分散。这体现了不同业务、不同贷款定价体制下贷款利率制定的差别。

2.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制度环境逐渐完善。最早按照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8月1日制定的《贷款通则》, “贷款人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每笔贷款利率,并在借款合同中载明”。这样就限制了商业银行自身定价的灵活性。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的利率的管制逐步放松。比如,在2003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人民币贷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3]251号)。在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紧接着又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等等。这些改革将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操作规范,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进行贷款定价。

3.现代贷款定价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前景。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中国的银行业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和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比如引入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以及商业银行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等改革的实行,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从经营环境到经营技术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为现代贷款定价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商业银行将能够逐步采用当代先进的贷款定价方法。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利用最新的金融理论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进行分析,并将信贷风险的度量技术在贷款定价中加以应用。这些定价理论的新进展都是对传统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合理的贷款定价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技术将会被我国的商业银行广泛采用,必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更加稳健的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Hull John C., 2002,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es. Fif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publication.

[2] Bernhardsen Eivind, Larsen Kai, 2003, Banks' pricing of risk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lending. Economic Bulletin working paper, Volume LXXIV.

[3] Black Fischer, Scholes Myron,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1.

[4] 邵宇.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Merton Robert C, 1974, 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Journal of Financ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29:449-470.

[6] Mason Robin, 1998, An options-based model of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4.

[7] Jorion Philippe, 2001, Value at Risk: The new bench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 Second edition, MCGRAW-HILL publication.

[8] 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Commercial Bank Loan Pricing Model Based on the Modern Financial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e in China

ZHANG Hai-peng

(Nanka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 loan pric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 loan, and its operation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asset quality and profits 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 on the modern loan pricing models and its practice in China. These modern loan-pricing models are based on the modern financial theories: CAPM model, Option pricing model, VaR and RAROC model.

Key Words: Loan Pricing; CAPM Model; Option Pricing Model; VaR;RAROC

上一篇:生源地贷款范文 下一篇:国家助学贷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