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

时间:2023-03-02 09:40:17

生源地助学贷款

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第1篇

9月初,正是大学新生入学的日子。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入学,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财经》记者近日获悉,由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等拟定的,旨在扶持贫困大学生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将在全国推行。

“生源地助学贷款”,顾名思义,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入学前在户籍所在地向经办银行申请的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提供抵押物,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相对于“就读地助学贷款”而言的。中国自1999年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其运作主要是大学生在就读地贷款。由于还款风险较大、放贷成本过高,一些银行相对缺乏积极性,贫困生贷款甚为不易。

“生源地贷款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克服了一些学生毕业后去向不明的缺点,降低了银行放贷的风险,有利于提高银行放贷的积极性。”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信息法律处处长喻小明告诉《财经》记者。

基于此,今年8月,教育部与财政部、银监会等几经磋商,拟定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性文件,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条件、还款政策、利息和风险补偿金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这意味着,自2008年秋季始,在原“就读地助学贷款”运作的同时,“生源地助学贷款”将在全国推开,而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全部由财政埋单。

弥补“就读地贷款”不足

“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是2004年以来中国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又一次调整,旨在克服现有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之不足。

截至目前,以“就读地贷款”为主的国家助学贷款,尚不能覆盖全部的高校贫困生。

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始于1999年。由于学生毕业后即需还款,在校期间即要承担一半利息,坏账率较高,因此贷款量逐渐萎缩。

2004年9月,中国政府调整助学贷款政策,实行公开招标经办银行,并把还款期推迟至毕业两年后,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中标银行可获得贷款额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金。

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大学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近2000万人。

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07.7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39%;其别困难的学生约147.9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4%。

据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资助处处长周春树介绍,“就读地助学贷款”从1999年开办以来,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累计审批贷款377万多人,审批金额354亿多元。

2004年贷款新政策实施后,贷款规模发展较快;2004年到2008年6月底的贷款审批人数为291万人,是前五年的3.4倍。

但教育部官员也告诉《财经》记者,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依然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以目前高校贫困面20%计算,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只有11%,而始于2007年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覆盖面只有3%。

这意味着,尚有占全国大学生总数6%的贫困生无法获得助学贷款。由于国家奖学金并非专门针对贫困生,加之国家助学贷款并不覆盖民办高校,难以贷款的大学生事实上数量更多。据专家估计,目前中国每年依然有超过100万有贷款需求的贫困大学生难获贷款。

出现上述问题,根源在于学生在学校贷款后,一旦毕业,银行很难知悉其去向,因此担心放贷风险。

据《财经》记者了解,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出台后,山东省因参与投标的银行只有两家,而且要求的风险补偿金比例偏高,招标终告失败。而在全国,这并非孤例。

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河南、吉林、山东等地,尝试让贫困生在家乡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地方财政给予贴息。由于学生家长居住地相对稳定,银行更容易知悉学生毕业后的走向,银行的积极性相对提高。这正是“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源头。

操作细则

各地自发的“生源地贷款”试验,让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看到了商机。

2007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曾联合发文,决定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等五省市展开试点。由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承办行,至今累计审批贷款金额11.4亿元,成效明显,并得到主管教育的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支持。

正是基于上述“五省试点”,8月中旬,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等研究协调后,决定2008年在各省自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覆盖范围,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也就是说,自2008年秋起,生源地助学贷款将由原来的“五省试点”,变为在各省自愿基础上在全国推行。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文件明确,2008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继续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办,同时“鼓励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具体承办银行由各地财政、教育、银监部门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确定” 。

这意味着,国家开发银行将成为“生源地助学贷款”事实上的承办银行。这与原来的国家助学贷款“招标确定经办银行”完全不同。

据教育部与财政部、银监会拟定的上述文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对象,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县(市、区)”,且家庭收入不足以完成学业;二是应获“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录取。

与以往不同的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可申请此项贷款,但具体有资格的民办高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

在贷款额度上,“生源地助学贷款”实行按年度申请、审批、发放,贷款金额原则上最高不超过6000元。在还款年限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学制超过四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等学位的,相应缩短毕业后的还贷期限。这个期限也长于原“就读地助学贷款”。

对于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贷款利息问题,上述文件明确,“生源地助学贷款利息按年计收,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同时,贷款者“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这与原“就读地助学贷款”的政策完全一致。

与2007年五省试点不同,新的政策文件首次明确,对考入中央部属高校的学生,“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本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地方财政负担”。

该文件也明确,“贷款学生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及家长负担”;贷款者“在校及毕业后两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后由学生和家长按借款合同约定,按年度分期偿还贷款本息” 。

风险补偿金争议

为了弥补“生源地助学贷款违约损失”,上述文件还规定,各级财政应筹集“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风险补偿金的比例,按承办银行当年助学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

同时,文件也要求,各地“县级教育部门要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有关调查、认定工作”。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为“生源地助学贷款”设定的风险补偿金比例,远高于此前国家助学贷款招标确定的比例。

2004年9月后,国家助学贷款实行招标运行政策后,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全由中标银行――中国银行办理。据当时央行有关人士介绍,中国银行当时获得的风险补偿金比例只有助学贷款总额的8%。而该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和高校各承担一半。

此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比例统一确定为15%。这就是说,国家开发银行每贷出100亿元,理论上就可获得各级财政共计15亿元的风险补偿金。比之中国银行等经办同等数额的“就读地助学贷款”,几乎高出1倍。

专家称,国家开发银行能获得如此高的风险补偿比例,应该是其与教育部、财政部讨价还价的结果。这对国家开发银行而言,是一笔“成功的生意”。而如此高的风险补偿金,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程度并不匹配。

当然,15%的风险补偿金并不一定能进入国家开发银行的利润表。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央和地方负担的贴息及风险补偿金,分别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归集,在每年12月20日前,向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及时足额划拨,由经办银行实行专户管理。

上述文件也明确,如果“生源地贷款的违约损失”低于按15%计提的风险补偿金,则由“经办银行奖励给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反之,贷款违约损失高于各级财政筹集的“风险补偿金”,“不足部分由经办银行和省级财政部门各分担50%。”

有学者指出,此次政策其实扩大了县级教育部门的职能,就是要专门成立机构、调集专业人员来负责“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对象识别、信息收集、风险识别、贴息和风险补偿资金收付等相关事宜。而县级教育部门能否胜任,还存在疑问。

此次“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能否一举解决中国贫困大学生贷款难问题,走出每隔数年就调整一次政策的怪圈?目前,金融管理部门、国有商业银行、教育经济学者甚至财政部门都反应谨慎。

比如,“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各级财政应支付多大比例的风险补偿金?数年后,如果这些贷款陆续进入还款期,其如数收回的可能性与当初的预期到底有多大,是否一定优于现有“就读地助学贷款”?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答案。

也有金融专业人士担心,“生源地助学贷款”很可能挤压原“就读地助学贷款”。据知情者透露,在上述国家开发银行上述五省试点中,甘肃省在2007年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后,原承担该省高校“就读地贷款”的商业银行就有退出的。

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背景;可行性;存在问题;贷后管理

一、发展背景

国家助学贷款已开展多年,然而执行情况并不理想,造成助学贷款难的原因很多。入学地商业银行办理助学贷款过程中对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产生了各种忧虑,银行没有开办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结果。只有改入学地助学贷款为生源地助学贷款,才有可能解决长期困扰学校、学生、银行的这一难题,使贫困学生顺利圆自己的大学梦。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于2007年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受到了试点省份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由此,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决定从2008年起进一步扩大生源地信用贷款覆盖范围,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使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保障民生工程的实现,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发展。2009年,全国各省份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力争覆盖所有的市、县,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贷尽贷”的目标。“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其户籍所在地向经办银行申请的助学贷款。用于解决其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的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采取信用方式发放,学生及其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每个借款人每年申请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一般不超过就读学校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总和,最高不超过6000元。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一般建议按宽限期(在校学生毕业后2年期间)加2-3年确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遵循“按年申办,专款专用、贴息补偿,按期偿还”的原则。

二、可行性分析

为进一步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范管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根据《四川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行办法》和《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精神,结合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规定,四川省邛崃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积极展开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与成都市农商行邛崃支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制定了贷款流程:由教育局下属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初审贷款申请经办银行调查、审查、审批(经办银行在收到学生资助中心提交的借款申请人名单、申请表及申请人的申请资料后,贷款调查人员要通过面谈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考察、系统内外有关信息系统查询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登录《中国教育统计网》的“统计标准”栏目或通过其他途径查询高校的名称等相关信息,对可能存在真实性风险的内容、申请资料中未包含但应作为贷款审批依据的内容、以及其他可能对贷款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应作详细记录。信贷审查岗应对借款主体、利率执行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查,可采取集体审批方式审批贷款。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不予审批,并做好解释工作。)签订借款合同普通高校确认学生资助中心通知放款贷款发放和汇款备案登记。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前,经办银行为教育局开立专户,用于归集其向各级请领的贷款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支付借款人应还利息和教育局应划拨给经办社的贷款风险补偿金,结算经办银行返回教育局的贷款风险补偿金。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其中:考入中央所属普通高校和考入地方普通高校跨省就读的学生,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成都市籍学生考入四川省属普通高校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省财政承担;成都市籍学生考入市(州)属普通高校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普通高校所在市(州)财政承担。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行风险补偿制度,风险补偿金比例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考入中央所属普通高校和考入地方普通高校跨省就读的学生,其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成都市籍学生考入省属普通高校就读的,其风险补偿金由中央承担贷款发生额的7.5%,省财政承担1.5%,学生就读普通高校承担6%;成都市籍学生考入市(州)属普通高校就读的,其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贷款发生额的7.5%,普通高校所在市(州)财政承担1.5%,学生就读普通高校承担6%。实际损失大于风险补偿的部分,由教育局协调地方财政与经办银行各分担50%。教育局于每年的12月20日前,将当年应贴息资金及风险补偿金全部请领拨入其在银行开立的专户内。对此我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今年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情况为基础进行了风险预测:

1.以今年为例:申报贷款学生人数70人,信用社已批准发放46人,其中有5位只贷款一年就毕业的学生,其贷款期限为1年+2年宽限期+2年=5年,以最高贷款金额6000元计算,今年的风险补偿金为46×6000×15=41400元,因为第一年不存在还款问题,则风险补偿资金专户余额为41400元;

2.以此类推:若第二年信用社批准发放60人,第二年的风险补偿金为60×6000×15=54000元,若第二年仍不存在还款问题,则风险补偿资金专户累计余额为41400+54000=95400元;

3.以此类推:若第三年信用社批准发放70人,第三年的风险补偿金为70×6000×15=63000元,若第三年仍不存在还款问题,则风险补偿资金专户累计余额为95400+63000=158400元;

4.以此类推:若第四年信用社批准发放80人,第四年的风险补偿金为80×6000×15=72000元,若第四年仍不存在还款问题,则风险补偿资金专户累计余额为158400+72000=230400元;

5.以此类推:若第五年信用社批准发放90人,第五年的风险补偿金为90×6000×15=81000元,若第五年存在还款问题,假设2009年贷款的5个学生都不还款,则风险补偿资金专户累计余额为230400+81000-5×6000=281400元;

6.以此类推:若第六年信用社批准发放100人,第六年的风险补偿金为100×6000×15=90000元,则不计损失的风险补偿资金专户累计余额为281400+90000=371400元;若第六年371400÷6000=61.9即61.9个人不还款刚好持平(实际损失等于风险补偿金);若达到62人不还款,地方财政与经办信用社各分担损失[(62×6000)-371400]元×50%=300元,100个人中不还款达到62人,不可能有这么差的信用吧?存在风险的几率应该几乎等于零,由此可见国家的这一民生工程的实现为地方财政和银行也解决了后顾之忧,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三、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人为的问题

一方面,有些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好,分管老师和学生们对此项工作的流程都不清楚,有的高校申请表都未发放给学生,有的该高校提供的证明材料都没有,有的学生该准备哪些材料都不知道,造成学生来回跑趟,增加了学生的路费负担;有的高校看了贷款学生的借款合同却不知道给生源地教育局发“借款合同确认函(回执)”,还反过来让生源地教育局来催促该高校发“借款合同确认函(回执)”,不仅延误了整个贷款工作的进度,还给生源地教育局的工作也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希望高校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关联方只有学生、高校、教育部门和贷款银行,却没有强调政府部门的职能,而申请表上要求生源地乡镇(街道)民政部门签字盖章,所以应该把当地政府部门纳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关键关联方,这样才有益于各个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和督促。

四、加强贷后管理

对生源地助学贷款按规定做好贷款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判断贷款风险状况,提出预防和补救措施。主要包括贷后检查、贴息及风险补偿、本息归还、借新还旧与贷款展期、风险管理、档案管理等内容。

(一)贷后检查。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后,经办社应与借款人及共同借款人、学生所在普通高校、教育局和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加强联系,及时掌握借款人(共同借款人)的动态,确保能及时收回贷款本息。

(二)加强“贴息和风险补偿专户”的管理。

(三)本息归还。学生学习期间的贷款利息按约定贷款期限适用的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对在校期间欠交的财政贴息资金按规定计收罚息;学生毕业后的贷款利息由学生及共同借款人负责偿还。借贷双方应协商确定还款方式,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可以任意提前还款。

(四)借新还旧与贷款展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原则上不得办理借新还旧。因学生继续就读而需展期的,应先征得教育局的书面同意后方可办理,其还本付息方法按在校生对待,原则上不得办理其他原因的贷款展期。

(五)风险管理。

1.对不讲诚信、不按时还贷或恶意拖欠贷款等明显违约行为,可采取在有关媒体上公布违约学生名单、向违约学生就业单位通报违约情形、载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学生学历查询系统等惩戒措施。

2.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按偿还期限、信用度等进行分类管理。

3.据《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鼓励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学费由国家实行代偿,代偿的学费优先用于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从而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学子及时获得贷款顺利入学,应加大宣传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一今后“主要”的助学贷款形式,做到家喻户晓,并大力推进和不断改进,圆数万贫困家庭学子的大学梦,圆社会各界“让每一个孩子考得上就读得起大学”的夙愿。

参考文献:

[1]江子福.国家助学贷款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5-10-24.

[2]钱云光.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践与探索[D].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处,2007-8-9.

[3]江子福.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完善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5-7-4.

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第3篇

欠发达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步履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宣传不到位。公民对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和业务操作知之甚少,金融机构各级人员往往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是亏本买卖,利润小,风险大,对个人业绩考核不利,因而缺乏积极性。二是抵押担保难。欠发达地区每年考上大学的新生中,来自农村的经济十分困难的学生多,缺乏抵押物和找不到有经济实力担保人的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的多。三是贷款利率未予优惠。金融机构把生源地助学贷款视为一般商业性信贷业务管理,贷款利息不但没有优惠,反而上浮50%。

新学年即将开始,建议国家和各地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生源地贷款业务健康发展。

国家应出台地方财政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贴息政策。有关文件规定,对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财政不给予贴息。但生源地助学贷款与高校助学贷款具有相同的社会效益,甚至更重要,因此对生源地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给予财政贴息刻不容缓。

规范资金管理,实行封闭运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风险性大、政策性强,应指定一家金融机构办理,资金应实行封闭运行。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和经办人员从“恐贷症”中真正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规避管理风险,促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健康发展。

规范业务管理,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贷款学生家长为户名的个人信用档案,进而建立全国范围内联网的个人信用资信登记系统,进行跟踪服务与监控,改善助学贷款业务的信用环境。二是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制度。金融机构应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单设台账、单设科目、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

加强政银协作,进一步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一是地方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助学贷款的贴息,并对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利息收入营业税实行减征或免征。二是金融机构要提高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认识,正确处理长远与当前、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防范风险与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把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办权下放给基层机构,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帮助贫困学生解决求学难的资金不足问题,支持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摘自2005年7月6日《心桥》)

相关链接

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以帮助高校中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日常生活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目前,助学贷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助学贷款,另一种是生源地助学贷款。

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助学贷款 学生资助

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目前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国家助学贷款(亦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校园地助学贷款"或"就学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也即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高校学生在就学所在地申请国家贷款资助的助学贷款模式,它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与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一种银行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操作的,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相关人员或机构担保,帮助符合条件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以完成顺利入学和最终完成大学学业,具有一般商业性信用贷款特征的助学贷款。

一、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演变历程

助学贷款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不同的利益群体来进行成本分担的而诞生。它的理论基础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高等教育公平理论。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在国家助学贷款不断走向成熟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二者演变历程有着共同的基础来源。

我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资助工作最早萌芽于1986年,当时,国家有关部门颁发了《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报告的通知》(国发[1986]72号文件),之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由于受种种条件制约,直至1999年6月之前高校助学贷款实际上没有开展起来。

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为助学贷款初步形成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承办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2001 年变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人。借款人是中国大陆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贷款期限6-8年,贷款利息执行中央银行5年以上期限贷款的基准利率、不上浮,随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化,贷款期间政府贴息50%,每位学生每年可申请的最高额度8000元/年(2002年6月后改为6000元/年,用于借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1999年6月至2002年2月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抵押、质押或保证担保,在学者深入的研究和建议下,2002年2月至2004年6月转变为信用贷款,保证人为学生所在学校提供的介绍人和见证人,经办银行负责贷款的审批、发放与回收。

2004年6月至2007年5月为助学贷款制度的调整探索阶段。以省为单位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由教育部统一进行招投标确定贷款人,2005年1月银监会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在河南等地试点,由此国家开发银行开始介入国家助学贷款,借款人扩展到中国大陆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贷款期限延长为8-10年,贷款利息仍然执行中央银行5年以上期限贷款的基准利率、不上浮,随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化,学生在读期间政府贴息100%,毕业后自己承担全部利息,每名学生每年可申请的贷款最高额为6000元/年,用于借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政府与高校共同向贷款银行提供贷款额度以下某一固定比例招投标确定风险补偿金,借款学生无需提供担保,学生所在学校也不必提供贷款介绍人和见证人,借款学生毕业后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经批准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和本息。高校成立专门机构,按照在校生人数1:2500比例抽调专人管理助学贷款。

2007年5月至今为助学贷款巩固完善走向成熟阶段。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存在发放面偏窄,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高校落实情况较差,贷款发放额度偏低不能完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导致相当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获得资助等问题。为帮助更多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获得助学贷款,2007年5月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将生源地助学贷款纳入助学贷款体系,变成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享受同等待遇",并随之出台配套的试点政策与措施,指导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试点工作,其目的是利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势,提高助学贷款目标人群覆盖率与降低贷款违约拖欠率。该政策的落实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深刻影响。

从二者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其演变特点:助学贷款从担保贷款到信用贷款,国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鼓励商业银行经营助学贷款,体现了一个逐步放松条件,扩大范围,从纯商业性贷款设计到政策行贷款设计思路的转变。

二、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异同及适用范围分析

通过考察和仔细比较研究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曲折发展中存在相同之处。二者的理论依据同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都是我国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助学贷款类型,都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的贷款资助,并由财政等部门给予贷款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不需要财产做担保和抵押的一种信用贷款,具有政策性和金融性,二者的贷款期限都比较长,是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才开始计算利息,其资助的对象都是高校大学生.同时也是国家利用财政和金融的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重大举措之一。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贷款担保主体不同。国家助学贷款是大学生凭自己的信用申请的贷款,其贷款制度的基础是学生个人信用,是在校大学生通过所在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己提供的见证人,以信用方式想商业性银行申请发放助学贷款;而生源地助学贷款是由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学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和其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第二,贷款的金融机构不同。国家助学贷款以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性银行为主,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则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办,同时鼓励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具体承办银行由各地财政、教育、银监部门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确定。第三,贷款的期限长短不同导致毕业后还款的压力有很大差别。国家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为不超过10年,贷款学生毕业后第一年还贷压力非常大,远超过其他国家规定的占毕业生工资的10%,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为不超过14年,相对于国家助学贷款而言贷款学生的还贷压力小一些。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在理性选择助学贷款类型时有必要清楚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适用范围。首先,可以向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咨询,以确认本人户籍所在地是否能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因为生源地助学贷款还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其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2008]196号)中明确规定:"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同时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再次,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在新学年开学后(具体时间各高校有明确规定)通过学校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不直接受理学生个人的贷款申请,经办银行原则上每年集中受理一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则是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向家庭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对学生提交的申请进行资格审查,银行负责最终审批并发放贷款。

三、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国家助学贷款在多年的曲折中推行,逐渐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国家助学贷款具有广泛的正面优势作用,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担求学成本,帮助其完成学业,使其能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更多的教育与就业机会。另外,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拥有平等教育机会的同时,帮助借款学生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提供给社会的收益远大于提供给学生个人的收益。由于金融机构的参与,金融机构必须遵行信贷资金运作的原则与规律,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同时兼有一般商业性的特点。在国家助学贷款日益完善的今天,国家助学贷款还存在局限于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在我国信用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其贷款的风险不可控性是制约国家助学贷款深入发展的致命性问题,无论是担保人制度还是介绍人或见证人制度以及目前的风险补偿金制度,都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国家助学贷款单笔交易额小,交易数量庞大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运作成本高。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在国家助学贷款基础上推出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其优势在于贷款方式方便,仅要求学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与学生组成共同借款人,灵活性强,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在当地完成,更准确快捷,将学生与家庭"绑定"也有助于降低还款风险其还款期限长的特点吸引学生贷款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还款负担,缓解学生还款压力,同时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全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承担,减轻了高校的经济负担。生源地助学贷款能分散和部分遏制学生贷款偿还银行承担的高风险问题,拖欠率会大大降低。当然,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置否的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首先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其它现存的资助政策体系之间缺乏有限的衔接机制,难以发挥协同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形成的一套"奖、贷、勤、助、补、减、免"为主资助政策体系,其中"贷"主要是针对国家助学贷款而言的助学资助模式,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无法与其它资助有效结合起来,甚至会产生冲突,例如,国内有的高校为规避风险,不愿承担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带来的负担,要求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而经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金融机构也极力劝说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由此导致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都难以落实。其次,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参与方的利益激励动力不足。经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金融机构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政策性业务,而且该政策性业务具有公益性质,对于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来说,盈利是其首要目的,金融机构在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中投入大,获利少,而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催收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自身没有主动承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再次,生源地助学贷款目前还不够细化,各部门配合不默契与监督力度不够。政策性文件虽然对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做了明确规定,但在操作过程中各种问题时有发生,很多的工作程序不明确,操作不规范,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最后,由于国家助学贷款一开始就完全按商业性贷款的方式运作,致使许多贫困生无法获得贷款,并且生源地助学贷款涉足的是国家助学贷款"不愿涉足的空间",而且由于其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与国家助学贷款同样的优惠政策,其积极性有所下降。

四、结论

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已成为占有绝对地位的两种学生资助模式。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就学贷款具有共同点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对各自优缺点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在实际的运作中可以形成良好好的互补作用,只要各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协调工作,结合使用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能够很大程度上推进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富有成效的广泛开展。

不可置否的是学生还贷需求、高校促进、商业银行惜贷、地方政府推动,会形成巨大动力使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在整个国家助学贷款市场中所占份额将会慢慢下降,甚至可能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体系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还是有必要注意二者相互替代性特征,需要考虑在通过贷款的政策条款微调下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两个品种形成良性的竞争、共同发展,发挥各自优势,满足不同高校学生的资助需求,尽量避免对贷款条款做大幅度的调整,以免引起市场波动,影响整体资助工作。

依据"木桶原理",木桶的容量不决定于最长的木板,却决定于最短的木板,如果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偿还机制不力的话,将对整个助学贷款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的致命的灾难性影响,因此对贷款偿还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内专家学者、负责资助工作的高校老师、银行工作人员及负责资助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都很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考虑专家学者们建议的拓宽助学贷款融资途径,发行助学,同时进行分散助学贷款风险,将助学贷款打包证券化,对此课题的研究尚需要专家学者们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赵建凤,陈宝峰.国家助学贷款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3).

[2]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的通知[S].财教[2008]196 号.

[3]王长民.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浅析[J].财政金融,2010(5).

[4]杨屹东.完善生源地助学货款政策的探讨[J].西南金融,2008,(3).

[5]蔡靓,沙中强,仲彦华.生源地助学贷款:好花为何难开[N].中华合作时报,2008-01-09.

[6]蔡玉平,井辉,何琳.我国助学贷款两种模式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资助 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学生贷款

一、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贷款的异同之处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生源地信用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操作的,帮助新考入高校的和在高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的银行贷款。

从两种助学贷款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两者都属于我国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助学贷款类型,都是政府主导的,由财政贴息,并且由财政等部门给予贷款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不需要担保和抵押的。是国家为了利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然,两种助学贷款在申请对象、申请条件、贷款银行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国家助学贷款是大学生凭自己的信用申请的贷款,这种贷款制度的基础是学生个人信用,是在校大学生通过所在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助学贷款;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银行类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其次,国家助学贷款以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为主;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办,同时鼓励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具体承办银行由各地财政、教育、银监部门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确定。

第三,在贷款期限上,国家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为不超过10年,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为不超过14年。

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4年6月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来,全国新增审批贷款学生144.1万人,新增审批合同金额121.1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230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90.9亿元。实践表明,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成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和重要内容。但是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面偏窄,有相当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获得资助;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地方高校落实情况较差;三是贷款发放额度仍然偏低,还不能完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四是基层经办银行由于担心毕业生流动性大、贷后管理困难、清收贷款成本高、学生信用差等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阻力和难度越来越大。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突破广泛关注的瓶颈,进一步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经过有关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发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际上被实践证明的切实可行的一种助学贷款模式。2007年,国家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试点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通过试运行,这些地区的经办银行反映:与高校地国家助学贷款相比,生源地助学贷款在身份认定、信用约束等方面优势突出,是比较符合金融属性、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国家助学贷款品种。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选择助学贷款类型时要分清种类,区别对待

首先,要向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咨询,以确认本人户籍所在地是否可以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因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现在属于试点阶段,首批试点的是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五个省市,现在山西、山东、安徽、青海等20多个省份也在积极试点、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第二,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只能选择其一。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2008〕196号)中明确规定:“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同时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第三,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学生须在新学年开学后(具体时间各校有明确规定)通过学校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不直接受理学生个人的贷款申请。经办银行原则上每年集中受理一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向家庭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对学生提交的申请进行资格审查。银行负责最终审批并发放贷款。

总之,二者都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精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使经济困难优秀青年得以深造的重大决策;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缓解了高校资助经费不足的矛盾;有利地推动了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支付在校费用,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为公民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了社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2008〕196号)

[2]《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科文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务司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二九年六月)

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不足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现状

2007年8月,国家新出台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下简称“生源地贷款”)政策,2007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行联合开展生源地贷款业务的试点省(市)共有5个:湖北省、江苏省、陕西省、甘肃省、重庆市。目前开展生源贷款业务的试点省(市)有:湖北省、江苏省、陕西省、甘肃省、重庆市、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北京市、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湖南省、江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海南省、天津市。其它省市也在积极试点,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学生可以向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咨询具体申请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相关事宜。

家庭经济困难、需要贷款的学生就有了两种选择(只能选择一种):1.由国家开发银行等银行组织实施的生源地贷款(即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银行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

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全部都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信息网申请。

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困境

(一)各地“步伐不一、内容各异”

在国内较早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省份有浙江、江苏、河北、辽宁等,新近刚刚颁布相关政策并准备积极实施的还有贵州、山东和湖北等省。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主要由各省市政府自主实施,因而在政策内容上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贷款对象、还贷时间、贷款额度、担保方式、贴息方式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各不相同。比如资助对象的规定,河北和辽宁两省主要是面对农村学生,而城市学生则缺乏相关政策,然而在其它如浙江、江苏等省份,资助对象则没有做出如此限定,而是面对全体贫困生。又如江苏、辽宁和山东等省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则规定,贷款发放对象必须是进入本省高校学习的学生,而浙江和河北等省则没有这个要求。应该说,各个地方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差异正体现了生源地的特点,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符合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方向。但是不容否认的是,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政策规定上仍存在许多需改进之处,比如担保贷款对农村家庭而言可能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他们大多数可能因为没有符合规定的担保物而无法贷款等。

(二)信用贷款与信贷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

国家资助新政策把生源地助学贷款安排为无需担保的信用贷款。这就是说,相对于以前许多地方自主开展的有担保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新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缺乏控制风险的基础机制,从而增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主体是信用社,由于多种原因,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没有优势。而且,学生贷款由于周期长、借款学生流动性大等原因,贷后管理难度很大。首批由商业银行实施贷后管理的校园地助学贷款全国平均人数违约率在28.25%。那么信用社将采用什么机制和技术手段管理助学贷款风险,把助学贷款拖欠率控制在预定目标以内,亟待研究解决。

(三)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环节不完善

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环节的关键问题是利率确定和担保,前者体现贷款是否具有助学性质,后者关系到贷款的回收及可持续发展。

第一,关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利率。由于相关政策的欠缺和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认识上的误差,对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一律视同一般性信贷业务管理,未单独设账、单独核算,业务操作很不规范。贷款利率非但没有优惠,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上浮。如江西永新县,农村信用联社执行的是在同档利率的基础上上浮40%,而农行则上浮10%。[8]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及家庭的利息负担,使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违背了助学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的初衷,从严格意义上讲无法体现助学贷款的政策性和优越性。

第二,关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担保。虽然相关政策规定:生源地助学贷款方式既可采用信用贷款,也可采用担保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根本不愿意接受信用贷款。因此,学生申请此贷款必须出具由经办银行认可的但保,担保人应与经办银行订立担保合同,担保方式可以是保证担保、抵押担保或质押担保,但申请贷款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困难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家境贫寒或因遇到突发事件,其家庭能提供质押或抵押的可能性极小。同时,乡村的房产等基本上是不足值的,按照有关规定不能作为抵押物。如果贷款,贷款质量无法保证。因此,生源地助学贷款因为担保困难,仍有相当部分需要贷款的学生无法得到贷款。

三、结语

生源地助学贷款同样面临风险问题,虽然地方金融机构开展助学贷款便于贷后管理,但在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大量开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责任帮助地方金融机构回收贷款以最大的程度降低金融风险。其合理性在于,地方政府的基层机构(城镇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村委会)既然有出具贫困证明的权力,那么就应承担使用此权力所带来的责任在这里就是承担协助地方金融机构回收贷款的责任(当然仅限于出现恶意拖欠贷款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地方政府的协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以监督地方政府谨慎使用权力,又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更重要的是让有限的资金用于确实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群体。而地方政府则监督基层机构的工作效率,配合地方金融机构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

[2]刘中文,等.拓展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7.

作者简介:周 璐(1992-),女,山东青岛人,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金融学专业。

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第7篇

(一)收益低、期限长、管理难度大,信用社投放积极性不足。生源地助学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执行,不上浮,与农户贷款上浮70%-90%相比,农村信用社收益较低。每个学生贷款一般不得超过每年6000元,期限一般不超过8年,贷款人数多、数额小且回收周期长,形不成规模经营效益,贷款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成本较高。

(二)补助不能按时到位,财政扶持保障不足。《__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农村信用社发放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免征营业税,学生在校期间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或主管部门100%贴息。至20__年8月末,财政部门共欠沧州市农村信用联合社四个季度生源地助学贷款利息23.9万元,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投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三)贷款条款限制多,救助覆盖不足。《__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实施办法》对助学贷款发放范围有明确规定,生源地助学贷款只对省内的69所高校录取生办理,对于考入省外高校的学生不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降低了贫困生受益覆盖面。农村信用社在生源地助学贷款实际操作中,贷款一般采取担保方式,借款人多为学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并要求是信誉良好的信用户,而农村信用户多为相对富裕的家庭。特别贫困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往往不是信用户或信用等级较低,家人或亲友无能力提供担保,取得助学贷款比较困难。

(四)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信用观念淡薄,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目前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收入不稳定,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家庭收入水平一般很低,还款能力不足。同时,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尚不健全,各类逃废债务现象屡有发生,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助学贷款是国家救助,不愿主动还款,违约风险有上升趋势。20__年8月末,生源地助学贷款不良余额为7万元,同比增长75%。

建议

(一)作为助学贷款救助体系的重要主体,财政部门应该确保补贴及时到位,适当提高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贴补利息,增加助学贷款的盈利水平,以更加优惠的扶助政策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投放积极性、主动性。

(二)放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将省外高校纳入资助范围,使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三)加大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宣传工作,提高学生信用意识。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使他们了解在享受国家救助的同时,必须担负日后主动偿还贷款的义务,为降低贷款违约风险奠定基础。

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第8篇

一是没有利息贴补。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由国家全额贴补,而生源地助学贷款却纳入一般商业性贷款,不予利息补贴。近年,有些地方出台了生源地助学受益人在校期间贷款利息100%由各级地方财政补贴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生源地助学贷款利息仍是由学生家长全部承担。

二是风险补偿差异大。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是按隶属关系,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按贷款的50%分担。但生源地助学贷款却享受不到此项优惠,贷款的风险补偿由农村信用社自负自担。

三是对贷款单位的鼓励政策不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承办行实行竞标制,与校方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贷款利息收入免税。而生源地助学贷款却无如此优厚政策。

四是贷款期限不够长。按照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办法,其贷款期限由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计划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生源地助学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与学生在校时间不匹配。而国家助学贷款一般为四年,甚至还可再延长两年。

五是贷款利息“市场化”。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执行中事实上已转化为个人营销贷款,加上贫困学生家长对政策不够了解,使得生源地助学贷款利率存在随意性,往往是一浮到顶,根本享受不到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不得上浮之优惠。

六是助学贷款统计难规范。生源地助学贷款需凭学生录取通知书或学校出具的未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证明,由借款人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操作程序复杂,贷款人往往只根据借款人的申请,在营销贷款限额或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内予以解决,统计时仅以贷款用途栏所填用途予以统计,因此生源地助学贷款数据存在较大水分。

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扶助力度,按照“应贷尽贷、简化程序、方便群众、防范风险”的原则,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推动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扎实推进,抓好落实。

二、目标任务

通过落实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确保我县符合条件的大学阶段贫困生都能顺利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实现“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

三、承办银行

××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由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办,县农村信用社代办。

四、贷款性质和条件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下称经办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包括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新生和在读学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学生和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二)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3.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在读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生;

4.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县;

5.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范围

1.农村特困户和城镇低保户;

2.烈属、孤儿及残疾人家庭;

3.遭受天灾人祸,造成重大损失,无力负担学生费用;

4.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

5.家庭主要收入创造者因故丧失劳动能力;

6.无稳定收入的单亲家庭;

7.老、少、边、穷及偏远农村的贫困家庭;

8.父母双方或一方失业的家庭;

9.家庭年现金总收入低于8000元人民币;

10.其他贫困家庭。

五、贷款政策

(一)贷款用途和额度。每个学生每年申请的贷款额度不低于1000元,不超过5000元,具体金额根据学生学费和住宿费需求确定。当贷款金额高于学费和住宿费需求时,剩余部分可用于学生生活费。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同时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二)贷款期限。贷款期限原则上按照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学制超过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还贷期限。

(三)贷款利率和利息。贷款利率执行贷款发放时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利息按年计收。学生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负担。学生在校及毕业后两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后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借款合同约定,按年度分期偿还贷款本息。

(四)本息偿还。每年12月21日为固定还款日,包括利息和分期偿还的本金(最后一笔本金和利息于合同到期日8月31日偿还)。学生应自毕业当年9月1日起开始按年度偿还利息。学生在校及毕业后2年期限为宽限期,宽限期后按等额本金方式分期偿还贷款本金。学生可以提前还款,每年1月15日、7月15日为固定提前还款日。非一次性全部偿还的学生所还贷款本金须是500元的整数倍。一次性全部偿还的学生应偿还其应自行承担的全部贷款利息。

六、贷款程序

1.贷款申请。符合借款条件的学生和共同借款人,向县资助中心提出借款申请,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1)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及其复印件。

(2)借款申请表。

(3)学籍证明。新生凭大学录取通知书及其复印件,在读学生凭《学生证》及借款学生所在高校出具的未在高校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证明。

(4)经办银行所需其他材料。

2.贷款审查及合同签订。县资助中心收到学生借款申请后,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指导借款学生到经办银行开设个人账户,并与申请学生及共同借款人签订合同和划款授权委托书,开具合同回执交申请借款学生。

3.合同回执。借款学生携带合同到学校报到,由学校按照合同回执要求填写并加盖学校公章,确认该生已入学就读,借款学生须在报到后20日内将合同回执寄回所在资助中心。报到后30个工作日内县资助中心未收到回执,视同学生撤销借款申请。

4.贷款审批。经办银行在收到省资助中心报送的审批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对贷款进行审批,借款合同于经办银行审批后生效。经办银行将审批结果汇总,于1工作日内送交省资助中心,省资助中心在接到审批结果后5个工作日内逐级下发给县资助中心,由其转交县级经办银行备案。

5.贷款发放。经办银行按审批结果将贷款发付至县资助中心的账户。县经办银行于贷款资金到账2个工作日内,将贷款资金划拨至借款学生个人账户并进行资金监管,之后根据借款学生就读高校要求,3个工作日内将贷款资金从个人账户划付至借款人就读学校的账户。

七、贷款贴息与风险补偿

(一)贴息。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其中,考入中央高校的学生及外省就读的学生,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本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地方财政负担。贷款学生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及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负担。

(二)风险补偿金。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风险补偿金比例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考入中央高校和跨省就读的学生,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负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本省高校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和地方各负担50%。地方负担部分,省财政、市财政、县财政、高校按4:2:2:2比例分担。

(三)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管理。中央和地方负担的贴息及风险补偿金分别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归集,每年12月20日前,向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及时足额划拨。经办银行收到风险补偿金,应确认为递延收益,待确认生源地助学贷款损失时,计入当期损益。已确认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损失,以后又收回的,相应回拨递延收益。风险补偿金若超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损失的,超出部分由经办银行奖励给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若低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损失,不足部分由经办银行和县级财政部门各分担50%。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业金融结构另行研究确定后的政策执行。

(四)贷款信用管理

1.经办银行要建立生源地助学贷款个人信用档案,实行贷款人及共同贷款人违约记录通报制度。经办银行有权对逃避债务致使经办银行贷款形成风险的,通过个人诚信信息系统公布违约贷款人及共同贷款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和违约行为,所欠贷款通过法律途径追讨,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2.经办银行应在合同中要求贷款人及共同贷款人毕业后每年至少与经办银行联系一次,并提出最新联系方式,否则,经办银行有权对贷款人及共同贷款人采取必要的制裁措施。

八、组织机构和部门工作职责

(一)××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陈家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胡福元(县教育局局长)

陶明(县财政局局长)

黄云松(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行长)

姜思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

成员:赵春林(县财政局副局长)

宋燕(县教育局副局长)

李建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部经办员)

白云慧(县财政局教科文科科长)

何安玉(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李绍飞(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

张继东(县教育局基教科科长)

和梅(县教育局招生办主任)

胡志强(县教育局计财科)

李佳圣(县教育局基教科)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在××县教育局,由胡志强、李佳圣同志具体负责助学贷款日常管理工作。

(二)工作职责

1.财政部门工作职责

(1)在年度财政收支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风险补偿金,加强风险补偿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积极参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参与协调有关事项,足额安排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业务经费。

(3)会同教育部门指导和监督本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2.教育部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职责

(1)负责收集、整理、汇总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等信息;对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调查,确定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名单,测算贷款需求,分年度建立贷款学生的档案。

(2)建立与贷款学生及家庭的联系制度,跟踪了解贷款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变化情况。

(3)负责向上一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和经办银行定期报送贷款学生的有关信息,加强与高校沟通,避免重复贷款。

(4)负责贷前贷后管理工作,协助催还贷款。

(5)普通高中、职中要配合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经办银行,提供当年高考招生录取情况。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3.经办银行职责

按照国家信贷政策,科学合理设计贷款方式和期限结构,制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操作规程,负责审核、发放和管理贷款,确保贷款渠道畅通,使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申请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要会同财政、教育部门根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承贷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家庭、高校和就业单位三地的贷款产品、信息和信用联结,形成贷款学生借款期间全过程的信用管理。经办银行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九、实施步骤

整个资助工作分准备阶段、组织实施和跟踪落实三阶段。

(一)准备阶段:4月

县人民政府成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机构,落实人员和编制,确定参与贷款的相关部门、职责,确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实施方案,为开展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实施:5月—8月

1.高中、职中开展在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和核实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贫困生档案和数据库。

2.召开县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各成员单位制定部门具体工作计划。

3.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报刊、校园板报等形式,宣传报道国家、省和我县关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跟踪报导我县各部门组织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宣传报道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典型,宣传贫困生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

4.根据贫困生状况、高考报名状况、招生计划及高考情况,预编我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编制贷款预案。

5.办理生源地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初审等管理工作。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通热线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咨询,解答疑问,受理投诉。

6.县资助中心开展对申请贷款学生的审核,确定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名单,与经办银行协商开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贷款学生个人账户。向上一级资助部门、高等学校和经办银行报送贷款学生的有关信息。并协助做好贷款的审批和发放工作。

(三)跟踪落实:9月—10月

1.县资助中心加强与省学生资助办、高等院校联系,跟踪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到位情况。

2.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单位督查贯彻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情况。

十、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确保实现国家资助政策既定目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的惠民政策、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是保证教育机会平等、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财政、教育、金融等部门之间协调行动,密切配合。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保质保量地完成好我县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积极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闻宣传单位、教育、金融部门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的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意义、目的和具体办理程序,我县的高中、职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向毕业班学生及家长宣传有关政策,使之家喻户晓。

(三)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意识。为避免助学贷款风险,教育部门要在相关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并与金融部门联系共同对高中毕业班学生和职中毕业班学生进行金融知识与借贷知识教育,并积极与各高校联系,搞好跟踪调查。

(四)建立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教育局牵头,会同财政局和经办银行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成员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工作当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精心组织,确保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经办银行要尽快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专职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员,切实防范贷款风险,保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扎扎实实地把这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抓好。

十一、其它事项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呆坏账由经办银行按国家有关政策自主核销。

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第10篇

变化一:资助逐年扩大

笔者所在的凤县不足11万人口,面积却达3187平万公里的,山大沟,人口散居,曾是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是负责办理高校生助学贷款的一个职能机构。调研中,中心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国家助学贷款业务2000年前便开始探路助学贷款,从2002年开始,引导普通高校和对口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2004年,初步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运营机制,但至2005年底,凤县金融机构中,县农业银行5年累计发放助学贷款余额10万元,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90万元,工行和建行未办理过一笔助学贷款业务。从贷款用途上看,都用于贫困大学生支付学费、生活费而被归并在助学贷款科目中,实质上并不属于政策性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由此可见,当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坎坷和艰难。2007年5月,国家再次调整了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了以“应贷尽贷”为原则的教育资助体系。可以说从这年起,这项业务才在凤县真正推开并得到逐年发展。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笔者提供的一组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数字,即可证明这一结论:2007年,凤县共发放11人6.4万元;2008年共发放177人95.97万元;2009年,共发放326人190.09万元;2010年,共发放380人222万元;2011年,共发放497人293万元;2012年,共发放453人268.55万元。

变化二:更多利县惠民

主动和提前还贷,是近年来凤县生源地助学贷款出现的一个喜人现象。一位子弟正在上大三的学生家长老李告诉笔者,他计划在孩子大四时就提前还清贷款。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生源地助学贷款还贷主动性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各方不断加强宣传,如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不仅将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面对面的宣传贯穿该项业务始终,还与县人行等金融机构联手,同时利用政府网等多种形式进行信用宣传: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近年来,凤县扬长避短,依托当地地处我国南北相交、嘉陵江源头等优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椒畜富民”战略,“大红袍”花椒等特色及各业长足发展,凤县不仅甩掉省定贫困县的帽子,并连续四年跻身陕西年度十强县等行列,农民人均收入和城镇人均收入连年递增,促进还贷能力增强:三是政策不断优化。调研发现,鉴于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体现社会责任和政策目标的一种小额贷款品种,存在迥异于传统商业信贷的特殊性,国家在贷款、还款期限等诸多方面均不断进行调整,如最初该项贷款贴息由各级财政分担,由于当地财政困难,政府对助学贷款贴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50%的县级财政利息补贴在不少欠发达县落空:加之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操作流程繁琐,收贷成本大,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影响到银行的积极性。2010年,陕西省实行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贷款利息实行全额贴息。规定,考入中央高校和外省地方高校的学生,其贷款利息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陕西省属普通高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就读的,其贷款利息由省财政负担;考入省内市属普通高校就读的,其贷款利息由所隶属市财政负担。在还款期限上也做了较大调整,由最初的学生毕业后四年内还清,到2004年延长至6年,现在又延长至10年:由于学生上学期间实行政府贴息,学生毕业后则由贷款者负担利息,所以一些经济贫困状况好转的家庭便尽可能地选择尽早还款。截至今年5月末,凤县共计有321人还贷275万元。

变化三:日趋方便科学

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笔者介绍,中心刚成立时,这项贷款业务由县农信社,学生和家长办理该项贷款需反复往来于中心和农信社,省开发行又根据申请贷款学生的信息,将款拨到所属县区农信社,再由县区农信社汇往学生所在的高校,既繁琐又很难使贷款及时到位。现在,随着信息共享和电子支付平台的建立,尤其是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信息网申请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更为方便和科学。从2012年开始,陕西省申请贷款的学生通过资格认定后,学生只需在自己的电脑上登录国家开发银行在线服务系统在线申请,选择“使用登录名登录”或“使用身份证登录”方式登录,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和申请信息,导出并打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到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相关手续。借款学生成功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之后,国家开发银行基层金融业务管理系统便自动生成贷款受理证明和验证码,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打印借款合同的同时,通过基层系统打印贷款受理证明和验证码,并加盖县资助管理中心公章,借款学生持受理证明和验证码赴高校报到;高校资助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受理证明,在基层系统中录入欠缴金额并确认验证码;县(区)资助中心通过基层系统确认,电子合同回执单即可生效。归还贷款同样不出家门即可用支付宝办理。考虑到一些学生家长未掌握电子操作,县资助管理中心特意通知让学生本人前来咨询网上申请或还款的操作方法。

变化四:风险防预有效

在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各地普遍注重风险防预机制的建立健全。调研中笔者还了解到,自2007年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凤县贷款者均能按期结息,无一例违规。这主要得益于管理的不断深化、细化,使该项贷款防预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陕西建立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补偿金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由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实行专户管理,作为专项风险拨备,主要用于防范和弥补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损失。考入中央高校和外省地方高校的学生,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陕西省属普通高校(含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各分担50%;在省内市属普通高校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和市财政各分担50%。同时进一步细化了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资格条件,明确规定,平时消费水平高出周围平均生活水平,购买奢侈品,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或父母有一方是财政供养人员的学生,不得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同时建立了风险补偿金激励约束机制,以促进县区的风险补偿金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上一篇:贷款利率范文 下一篇:生源地贷款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