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喜剧范文

时间:2023-03-07 19:30:15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艺术特色;哲学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00-03

一、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出生于法国的杜威,他的父亲曾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政府公务员。在少年时期,巴尔扎克就开始喜欢阅读,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发源于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想。之后,他开始学习法律,在律师事务所当过实习生,这种经历,让他目睹了很多案件中的资产阶级丑恶罪行。于是他愤然离职,选择用文笔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纵观其一生,他一直笔耕不辍,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揭露当时法国资产主义社会中的尔虞我诈、、纸醉金迷、民不聊生等丑恶内幕。从1829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开始,到他1850年去世,他一共了90多部著作,精心构造出了超过2000多个人物形象,几乎囊括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所有人物身份:权利欲极重的官员、吝啬、奸诈的资本家、穷苦善良的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等等。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曾这样评价这位文学前辈:“他的一生既短暂,也饱满,他的作品比他生活过的岁月还要多。”

1842年,巴尔扎克将其之前的小说全部归纳分类到了一起,合编成一个文学总集,取名为《人间喜剧》。这部小说总集共包括96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分为三大类:哲学研究、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它几乎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缩影,被恩格斯称赞为最伟大的小说,为人类提供了一段关于法国社会,尤其是巴黎上层社会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历史。作者巴尔扎克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这部作品:“我试图写出整个法国社会的现实历史,拿破仑用武器要完成的事,我要用手上的笔来完成。”而他也确实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让自己的小说拥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人间喜剧》成为了一本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

(一)从人物刻画角度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一共构造了2000多个人物形象,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他对人物的构造独具匠心,难怪别林斯基会这么评价巴尔扎克:“他虽然写了很多小说,但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共性的人物形象。他对人物个性的超强描绘能力,体现了他艺术上的登峰造极。”总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没出现过一个有着重复个性的人物形象,他对人物刻画的技艺十分高超,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他精于准确描写和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并非常精于利用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承载性格信息的语言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凸显作品主题思想。在他的《人间喜剧》中,即使有着相同身份的人物,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并极力保证人物语言与本身的性格特征相匹配。例如在他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当葛朗台看到自己的仆人从虫蛀的楼梯上摔跤,而差点打碎手上的酒瓶时候,他慌张地说道,“那就这样吧。今天是欧也妮的生日,你却差点摔倒,那就请你喝些酒压压惊吧。”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彻底把资本家葛朗台表面上看似慷慨大方,而内心里却无比吝啬的尖酸刻薄形象给揭露了出来。第二,他绝对尊重现实生活逻辑,注重写实,通过直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来对人物精神进行有效刻画。具体地说就是,巴尔扎克在创作中,一直努力地在遵循故事情节逻辑和生活规律的前提下,去认识、把握所需要刻画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刻画吝啬鬼葛朗台和高利贷者卜塞科的时候,他一直严格按照人物的现实身份和所生活的环境背景,来对他们的个性与内心世界进行定位。尤其是在刻画欧也妮的时候,他诚挚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这位少女的纯情善良,他娴熟地将欧也妮这个村镇少女的精神世界特征和表面上的性格特征全部捕捉住了。由此可以看出,巴尔扎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内心世界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合乎小说逻辑的,与故事情节的进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第三,他注重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在作品中作人物介绍的时候,巴尔扎克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人物的年纪、身高、体重性格等信息,他甚至把人物鼻梁高度、嘴唇厚度、下巴宽度都说出来了,这让他刻画的人物形象更为圆满和逼真。

(二)从细节刻画角度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

人间喜剧范文第2篇

【英 文 名】Khloe Kardashian

【年龄】26岁

【出生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

【星座】金牛座

【身高】178cm

【职业】演员,模特

【血型】A型

自3月份以来,湖人将士们的心情就不太好,现在业内流行的说法是:湖人赢球得看奥多姆脸色。不过奥多姆也有自己的麻烦,清官难断家务事,尤其是他娶的还是卡戴珊家族出来的人。

科勒・卡戴珊――奥多姆的妻子,还算的上是温良贤淑,但她姐姐金・卡戴珊可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了。当年与音乐制作人前夫离婚之后,人们很快发现她和说唱歌手雷・杰同居。2007年她又和雷・杰分手,不过后者把他们的录像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如果你知道她最好的朋友是帕里斯・希尔顿,那你就会对她的所作所为不再大惊小怪了。这种靠着自己家庭背景混在娱乐圈里的女人,会肆无忌惮地利用各种机会来制造绯闻,只要能成为媒体的焦点,那么做什么她都不会在乎。

愚人节临近,牛鬼蛇神蠢蠢欲动。北京时间3月26日,有美国媒体拍到金和男友雷吉・布什在迈阿密的一家酒吧里大跳贴身热舞的镜头,照片中的金姿态十分妖冶,而妹妹科勒表情木讷,似乎是被姐姐的疯狂举动给吓呆了。

事后,美国媒体拿科勒・卡戴珊开涮,因为此前科勒曾经声称过要学姐姐拍一部录像,送给老公奥多姆。

一直以来看着姐姐在报纸上搞风搞雨的科勒似乎有点不甘寂寞,愚人节当日她暴走了。那一天姐妹俩在酒店阳台上看风景,不料狗仔队半路杀出,一向以贤妻良母形象示人的科勒被激怒了,她竟然对着镜头撩起上衣,春光乍泄。

卡戴珊一家在美国也算是名流,科勒・卡戴珊的生父罗伯特・卡戴珊是前美国著名的律师,曾经帮助O.J.辛普森打赢了那场举世瞩目的杀妻案,而卡戴珊的继父布鲁斯・詹纳则是1976年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得主。辛普森后来成为了卡戴珊的教父,因为他的关系,很多NBA球星都和卡戴珊家族关系密切,莫宁、“魔术师”约翰逊这些人都是她们家的常客。

科勒的前任男友也是NBA球星,即森林狼队的拉沙德・麦坎茨。两人相恋多年,感情非常好,但是,眨眼之间卡戴珊就与麦坎茨分手,并且以闪电般的速度与奥多姆完婚。很多媒体都怀疑他们结婚纯属炒作,而且还有知情人士声称卡戴珊嫌贫爱富,不过最后真相大白,两人分手真正的原因是男方劈腿。

2009年8月27日,为了欢迎阿泰斯特加盟湖人,卡戴珊在好莱坞的一家夜总会里办了一个聚会,气氛很热烈,兴致颇高的奥多姆最后决定越俎代庖承担所有费用,卡戴珊被他的慷慨打动了。一周后,奥多姆就去见了对方家长。

人间喜剧范文第3篇

一心想攀一门阔亲戚的穷作家和生活并不幸福的贵妇人

在此之前,巴尔扎克也收到过不少对他的天才表示敬佩和爱慕的女读者的来信,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像这位“外国女人”一样深刻地了解他的心灵、才干和价值。一种神秘感驱使着巴尔扎克想进一步了解这位“外国女人,究竟是何许人也。

于是,1832年12月9日,巴尔扎克在一份发行世界多国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巴尔扎克收到了您寄给他的信,一直到了今天,他才能通过报纸来告诉您这件事。他很抱歉,不知道该把他的回信寄到什么地方去……”

不久,巴尔扎克又收到了这位“外国女人”的来信,这一次她向他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原来她是乌克兰的一个大地主甘斯基伯爵的夫人,名叫甘斯卡娅。伯爵的庄园有3.1万公顷土地,他们过着帝王般的豪华生活。甘斯卡娅出身波兰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丈夫比她大22岁,不学无术,早衰。她的满腔激情无处发泄,一读到巴尔扎克的才华横溢、激情震荡的小说,便完全为之倾倒了。

巴尔扎克对甘斯卡娅也自有他倾慕的缘由,他认识到,他要在欧洲文坛上取得像拜伦、歌德那样的地位,就必须把全部精力倾注于严肃文学的创作。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他必须首先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为他的文学创作获得物质保证。因此,他早就想攀一门阔亲戚了,而这一点在深知他底细的巴黎人中间,是难以实现的。其次,他还需要有一个安静的、温暖的家庭和一个年轻美貌的、了解他心灵,而又对他体贴入微的妻子。而这一切,在巴尔扎克看来,甘斯卡娅夫人似乎都占全了。于是,巴尔扎克开始不遗余力地向甘斯卡娅夫人求爱了。

经过一年多的秘密通信,甘斯卡娅夫人的好奇感和忧虑越来越强烈了。她既渴望亲眼看一看她所崇拜的作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说不定同他的来往,还会带给她梦寐以求的幸福和欢乐,但同时她也清楚,同巴尔扎克的秘密通信是不可能持久的,一旦暴露,她的名誉和地位都将受到重大的损失。于是,她设法把这种秘密联络变成公开而又体面的交往。她想了一个万全之策,让丈夫携全家到欧洲西部去旅行。1833年7月,他们全家来到了维也纳。

巴尔扎克在接到甘斯卡娅夫人约他到维也纳会面的信后,喜出望外,他急忙放下手头紧迫的创作,经过长途跋涉,按约定时间来到了维也纳。

在巴尔扎克到达维也纳的第二天,便收到了甘斯卡娅夫人约他会面的短信,约会地点是在拜沙特尔城郊湖边的一棵大树下。巴尔扎克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湖边,他看见一棵大树下坐着一个年轻的贵妇人,正低头阅读着一本书。

巴尔扎克向她默默地走去,当他走近她时,手帕从她的手中落到了地上。巴尔扎克赶紧抢上前,拾起手帕,递给了她。这时,他才看清,她手中拿的书正是他的一本小说。

对于这一对第一次见面的情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经过长时间秘密通信,排除了各种障碍,克服了各种困难,两个人终于面对面地站在了―起。他们谁也没说什么,就热烈而持久地亲吻起来。他们各自又是如何感受这一时刻的呢?她虽然没有想到她崇拜的作家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但是她认为,难道世界上还能找到第二个这样充满生气、智慧无比的男人吗?而对于巴尔扎克来说,他面前的这位妇人简直就是一个天使,华丽考究的衣裙,高高的前额,一双动人的眼睛,樱桃小口,丰满的圆颈,优雅、自如而高贵的表情,甜蜜的微笑,条理分明的言谈……他完全倾倒了。

在这次幽会中,他们商量好了一个可以让他们公开正常见面的巧计。当天晚上,巴尔扎克作为举世闻名的作家被邀请到伯爵全家居住的安得利别墅做客,被正式介绍给甘斯基伯爵和全家人。这对情深意笃的情人还约定,圣诞节时,在日内瓦再次会晤。

其实她从来都没想过要成为他的妻子。在她眼里。他不过就是一个“玩意儿”

巴尔扎克兴高采烈地返回巴黎,便投入了紧张的文学创作,为日内瓦之行准备费用。于是,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写出了《乡村医生》和《欧也妮・葛朗台》两部名著。他把这两部新作品的初稿寄给了甘斯卡娅夫人,向她显示他有多么高的天赋和多么美好的男人品德。

1833年圣诞节前夕,巴尔扎克坐着邮车来到日内瓦,住进甘斯卡娅夫人为他租用的阿尔克旅馆。一天傍晚,甘斯卡娅夫人身着灰色衣裙,在朦胧的月光下,悄悄地溜进巴尔扎克下榻的旅馆,走进巴尔扎克的房间,顺从地躺在巴尔扎克的怀抱中。从此,高傲的贵妇人献给了巴尔扎克更高一级的爱情,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下一步该怎么办?她会不会抛弃她不喜欢的年迈丈夫,跟情人到巴黎呢?事实上,这位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强烈的名誉感的贵妇人是不会走出这一步的。因为她如果要这样做,就等于放弃高贵的头衔和巨额财富,跟一个债台高筑的作家度过她的后半生。巴尔扎克虽然希望立即得到甘斯卡娅夫人,但他并不完全希望得到一个不带财产的女人。他们权衡之后,达成了一个密约:一旦甘斯基死去,她继承了丈夫的几百万财产,他们就体面地永远结为夫妻。是年,甘斯基伯爵60岁,而且健康状况正在迅速恶化,在巴尔扎克看来,他至多还能活二三年。

巴尔扎克在日内瓦幸福地度过了44天之后,返回巴黎。在甘斯卡娅夫人离开西欧前,他们在维也纳又幽会了一次。然而此后的7年,他们未能再见面,通信也越来越少,且相互指责。但双方都不愿意就此了断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天,巴尔扎克突然接到一封带有黑线圈的信,原来是东方的情人通知他,甘斯基先生已于1841年11月16日死了。巴尔扎克惊呆了,他的双手发抖了。他已经失去希望的事情居然发生了,他疯狂追求的情A现在完全自由了。他一方面向远方寄去一封封急信,表明他从未改变对她的忠诚,另一方面立即筹措经费,随时准备奔向乌克兰。

然而,巴尔扎克怎么也没想到,甘斯卡娅夫人用果断的语气拒绝了他立即赶到乌克兰的要求。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她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贵族优越感的贵妇人,她是“天上下凡的女神”,她要巴尔扎克这个伟大的天才作家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向她谦恭地求爱,这使她感到骄傲和满足。其实她从来就没想到过成为巴尔扎克的妻子。过去如此,现在仍是如此。另外,甘斯卡娅的亲戚们也不愿让她下嫁给一个挥霍无度的穷作家。

然而,巴尔扎克并未死心,一封封书信仍像雪片似的飞向乌克兰。一年多过去了,一直到1843年9月他才收到在彼得堡处理诉讼案件的甘斯卡娅夫人要他去那里的许可。巴尔扎克很快来到彼得堡,直奔甘斯卡娅下榻的住所。他急切地要她同他结婚。但甘斯卡娅夫人没能答应他的要求,然而也没有明确地回绝他。最后她答应把她唯一的女儿嫁出去后,他们才能结婚。这样,巴尔扎克总算有盼头了,他在彼得堡逗留4个多月后,返回巴黎。

1846年11月,甘斯卡娅的小女儿安娜终于出嫁了。甘斯卡娅拒绝与巴尔扎克结婚的借口已不复存在。1847年9月,巴尔扎克突然来到乌克兰,使甘斯卡娅夫人一家大为吃惊,因为他的信在他到达10天以后才到。

巴尔扎克受到了女主人的热情款待,在这里,他亲眼看到了甘斯卡娅一家所过的豪华生活。庞大而高雅的住宅、美丽幽静的庭院、精美的食品、众多的仆人、辽阔无边的原野、广袤的森林―这一切都是巴尔扎克从未见过的。在这里,他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不受金钱困扰的欢乐。他纵情地享受,同甘斯卡娅一家人一起用餐,一起散步,一起娱乐,他给他们讲各种动听的故事,他成了他们家的“玩意儿”。巴尔扎克除了偷闲给亲友写信外,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进行文学创作。但甘斯卡娅却就是绝口不提与他结婚的事。

尽管她最终还是答应嫁给了他。但她却从没有尽到过一个妻子的责任

1848年元月,巴尔扎克忽然决定返回巴黎,他说他一回去,就会为加紧准备迎娶甘斯卡娅的新房,但甘斯卡娅仍不置可否。同年10月,巴尔扎克又千里迢迢地来到乌克兰,进行最后一次努力,说服执拗的甘斯卡娅尽快同他结婚。不久他就病倒了,健康状况几近崩溃的边缘。这时的巴尔扎克已不再是甘斯卡娅夫人母女俩的“玩意儿”,而成了累赘。身在异乡的孤独感使他更加思念亲人。

当甘斯卡娅确知巴尔扎克留在世上的日子已屈指可数时,她终于决定答应这个追求了自己多年的天才作家的要求。她知道,他已经没有放纵他的败家子的天性的可能了,同他结婚对自己的名誉、地位和财产不会带来任何损害。于是,1860年3月14日,他们举行了一个十分秘密的结婚仪式。

8天之后,巴尔扎克写信告诉他母亲这个喜讯,同时要求他母亲按他的意见布置新房。他还吩咐,在他们到达时,他的仆人弗兰苏要站在门口,引导新娘走进他花了30万法郎布置的王宫一般的新房。在台阶和楼梯上,在各个房间都要灯火明亮。

1850年5月20日,已是重病之躯的巴尔扎克携妻子回到巴黎,住进了他呕尽心血操办的豪华新房。他梦想同他的爱妻度过最后的25年,著书50部。然而,此后他却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巴尔扎克痛苦地挣扎在病床上时,他的妻子却穿梭于巴黎的珠宝店和缝纫店。巴尔扎克的死是她预料中的事,对甘斯卡娅而言,谈不上悲伤和忧愁。就是到了这时,她还用当初的绰号“玩意儿”来称呼他。

在巴尔扎克病重期间,守在他身边的只有他的老母亲、看护妇和一个仆人。

1850年8月18日凌晨,法兰西伟大的天才作家巴尔扎克与世长辞了。他的母亲是唯一在场的人,他的妻子早就回到了她自己的家园去了。他的死是非常凄凉孤单的。一代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相关链接

巴尔扎克其人

人间喜剧范文第4篇

他就是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作家,《人间喜剧》是他欲望的副产品,也是其代表作。

――题记

1850年5月22日,巴尔扎克的葬礼在巴黎举行,雨果致悼词道:“人民哀悼一位才子之死,国家悲痛一位天才的损失,巴黎由于他的死亡已陷入昏迷。”

雨果是真的悲痛得快昏迷了,可也有人会为老巴的死在梦里笑出声来,比如他生前的那些债主:这个借钱不还的家伙再也不会惹他们心烦了。

当年,捏着欠条的面包商、握着期票的银行家、揣着契约的出版商,还有手持拘捕令的法警,他们找巴尔扎克都找疯了,希望他还钱,或者去局子里蹲半年,然而就是找不着他。巴尔扎克太狡猾了,他出国躲债;他用假名字租房,不停地变换住处,玩狡兔三窟;他想方设法不还钱,确切地说,是还不上钱。

巴尔扎克一年的稿费超过六七万法郎,比财政大臣的年薪都高。这么高的收入还欠债,是因为他挥金如土。

他喜欢意大利铜器,金制鼻烟盒,喜欢为蓝色礼服定做镂花的金扣子,喜欢乘坐漆有贵族纹章的马车到处显摆,喜欢从国外买来大筐的油画,贴满他的屋子。他总是以为这样做才够贵族,够幸福。

于是,他预支每笔稿费,投资银矿、地产、股票和印刷厂,可惜都血本无归,他就借债。为还债,他只好重新写作。

由于欠债惊人,他20年如一日每天花16个小时写小说。他惜时如金,为这个他和好朋友戈蒂耶吵架。就因为他让人家叫醒他赶稿子,人家看他熬夜熬得直流虚汗,让他睡到了天边晚霞泛红。他跳着骂人家屠夫,害他损失钱财。

一如他对钱的偏执,他写作也有股倔劲儿,不停地改作品,甚至到发排机上改铅字。他想写尽人间悲喜,因为他打自己身上就看清了,这点事儿全离不开钱。他写人家的金扣子,就像骂自己的不争气。

他像IT人一样疯狂工作,像“月光族”一样透支,像暴发户一样炫耀。他膨胀的欲望拉动了不必要的消费,也透支着他的生命。那部《人间喜剧》,正是他欲望膨胀的副产品,也是一本有志青年的励志书和一张幻灭的地图。

人间喜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巴尔扎克 鲁迅 现实主义

【分类号】I565.074

一、巴尔扎克与鲁迅小说的革命性特征比较

同样作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与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都体现出极为强烈的革命性特点,但在革命性的程度对比上稍有不同。巴尔扎克的政治思想中重要的部分是他的阶级斗争的观点,而巴尔扎克把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搏斗的历史写进了《人间喜剧》。他从阶级斗争的观点出发,在复辟时期就预言:“革命尚未结束,从社会骚动的情况来看,我预见到将有风暴。”《人间喜剧》之所以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的作者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阶级斗争的观点,正如恩格斯而言:“把历史看作一系列的阶级斗争,比起把历史单单归结为生存斗争的差异极少的阶段,就更有内容和更深刻得多了。”

鲁迅的现实主义虽然是在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并且与俄罗斯现实主义中的“深沉浓厚的爱国主义”“深厚的人民爱”有相通之处。但是鲁迅又有自己独立的创造。他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之所以独具异彩, 主要是由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中国革命的特色所决定的。从开始的中国的新文艺运动,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和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特点。五四时期的鲁迅,虽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已开始自觉地接受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他承认自己是在遵奉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而进行文学创作。

鲁迅的现实主义的特点之一,是革命性和深刻性。鲁迅的现实主义彻底否定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对旧中国的整体结构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对维护封建制度的礼教给予致命的打击。从他的小说中,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鲁迅这种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他自己曾说:“我总还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 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于将来有万一之希望。”如《狂人日记》批判封建势力之猛烈、尖锐、彻底,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

二、巴尔扎克与鲁迅小说的创作手法比较

鲁迅对巴尔扎克是认同的,在人物塑造上也是有相通之处的,他所提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与巴尔扎克塑造人物时“从这个模特儿身上取其手,从另一模特身上取去足,从这个模特儿身上取其胸,从另一个模特儿身上取其肩”其术匠心的一致性值得肯定。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主要手法集中在对典型的塑造上。《人间喜剧》中出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以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人物为最多。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就不下六七十个,包括资产者、贵族、野心家、政治家、司法人员、军人、教士、艺术家等形象,出现的人物群获得了“巴尔扎克社会”的称誉,而这个社会其实就是当时的法国社会。而在具体的小说创作手法上,巴尔扎克的某些创作实践也具有较大的独创性。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以反映社会。

而鲁迅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运用了十分丰富的写作手法。主要有利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药》中的患肺房病的小栓:“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脊心,两块肩脚骨高高凸起, 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三、现实主义小说中共同显现的浪漫主义色彩

巴尔扎克虽然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有不少都带着浓厚的浪漫色彩。高尔基以巴尔扎克为例,认为巴尔扎克是个现实主义者,但他的一些长篇如《驴皮记》却远非现实主义的。巴尔扎克的创作主导方面属于现实主义,《人间喜剧》具有宏达的气魄,充溢着作者严峻深邃的思考,显露出作者犀利尖锐的写实风格,但另一方面有时也爆发出绚丽多彩的想象,虚构出离奇怪诞的情节,显示出浓郁的浪漫风格。其浪漫手法的特点是把他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寓于大胆新奇的幻想之中:《驴皮记》的驴皮随着据有者欲望的现实而逐步缩小;《长寿药水》中能起死回生的药水成为争夺遗产的工具,而这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贪欲的一种夸张的再现,因此浪漫主义手法反映的仍然是具有本质意义的现实。鲁迅的现实主义特点之二,是吸取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因素。他在创作方法上并不拘泥于现实主义,而是持开放态度,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其他创作方法的滋养,创造性地借鉴现代派的艺术技巧,使他的创作能自成一格。鲁迅的现实主义中包含着浪漫主义的成分是很明显的,在《药》的瑜儿的坟上“红白的花”组成的花环,就象不灭的火种, 象征着革命者没有被杀绝,给人以乐观的希望和鼓舞的力量,是贯穿在作品的形象中。他在猛力抨击黑暗势力的同时,也写了生活中新生的光明的一面。《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都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中的猛士,理想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在浓重的封建势力笼罩着的黑暗社会里,这种艺术形象的出现,就象点燃的火把,在黑夜中闪现光芒。

雨果说:“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持的,成就不是眼下说的尽的。”而也曾评价鲁迅:“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巴尔扎克之于法国文化也能够适用于鲁迅之于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能够相同感受到对于社会状况的忧虑和急于通过文化唤醒社会的共同心态,但他们又取自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并处于不同的社会现状中,因此在相似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中产生出截然不同的小说。即便巴尔扎克身处于19世纪的法国而鲁迅身处20世纪的中国,他们所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也能够穿越时空限制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景。

参考文献:

1.《巴尔扎克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间喜剧范文第6篇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第一次为巴尔扎克赢得文学声誉的作品是1829年出版的《朱安党》,这标志着他开始走上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巴尔扎克一部接一部地写出了大量反映法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小说,到1842年,他已创作了70多部作品,超过了他长期酝酿最后定名为《人间喜剧》的庞大计划的半数。这一年,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了前言,重新进行了分类编目,将全部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其中“风俗研究”是《人间喜剧》的主干,又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旅生活”和“乡村生活”等六个场景。《人间喜剧》最后约完成了原计划的3/5,共90多部作品。这么庞大的写作计划,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十几个小时的繁重的脑力劳动,终于导致巴尔扎克积劳成疾,于1850年年仅51岁时,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葛朗台其人

葛朗台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这座城市盛产葡萄酒,因此,酒桶的市价很不坏。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葛朗台已经是个富裕的箍桶匠了。他认得字,能写会算,40岁时娶了木板商的女儿为妻室;买下了区里最好的葡萄园;他向革命军承包葡萄酒,捞了些钱。

拿破仑执政时期,他当上区长,还得到拿破仑颁发的荣誉团十字章。1806年,他又从丈母、外婆、外公处得到三笔遗产,成为州里“纳税最高”的人物。在收成好的年景,可以出产七八百桶的葡萄酒,他还有13处分种田,127阿尔邦草原。他由原来只有2000法郎的商人变为拥有1700万法郎的大富翁。

葛朗台精明狡猾,他搞投机买卖,预计得“像天文学家一样准确”;论起他的发财本领,“葛朗台先生是只老虎,是条巨蟒:他会躺在那里,蹲在那里,把俘虏打量半天再扑上去,张开血盆大口的钱袋,倒进大堆的金银,然后安安宁宁地去睡觉,好像一条蛇吃饱了东西,不动声色,冷静非凡,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的。”在做交易时,他讨价还价,装口吃,把对方弄得晕头转向而陷入他的圈套,结果他让别人吃亏了,自己讨得了便宜。

由于吝啬和爱财,葛朗台在家庭生活中是个锱铢必较的人物。他指挥一切,命令一切,亲自安排一天的伙食。连多用一块糖,多点一根蜡烛也不许可。他的妻子像奴隶般地顺从。为了省钱,全家的衣服都由妻子、女儿缝制,她们整天做着女红。女儿已23岁了,葛朗台根本还没想到过要给她相亲。

原著精彩镜头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他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他把身上的被一齐拉紧,裹紧,嘴里对拿侬说着:

“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

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眼光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

“在那里吗?在那里吗?”问话的声音显出他惊慌得厉害。

“在那里呢,父亲。”

“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

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

“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父亲,祝福我啊。”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学生阅读感悟

(复旦大学附中 陆)

老葛朗台的失守

最终,老葛朗台究竟守住了什么呢?当他孜孜不倦地敛财、费尽心思守财时,当他的金路易越积越高时,当他的财产数字越累积越大时,他的生活的颜色正在变得越来越灰暗,他的感情正在变得越来越稀薄。他的世界在迅速地萎缩,他失守了阳光,失守了家庭,失守了幸福,失守了信仰。当污浊的欲望之海淹没了他周围时,葛朗台却孤独地守着他那大片的财产自鸣得意。但在阖眼的那一刻,海水终于漫过了那用金币垒成的堤,一切都消失了。没有爱的胸腔霎时变得冰冷冰冷。他感受不到大自然的柔和,家庭的温暖,信仰的忠贞,灵魂的坚强,而一再沦落,最后在阴森森的家里,失去一切,淹没在无限的黑暗之中。

守护生活,守护灵魂

走出小说,我想失守的不仅仅是葛朗台,或是像他一样成千上万的守财奴,也许还有那些为了个人权力不择手段丧失良知的权力的奴隶,更有那些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奉献,不懂得爱的人。可能他们失守的是友谊,是爱情,是道德,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那份心灵的纯洁……忽然想起下班时大街上的人们神色匆匆,身影疲惫,眼神迷茫。或许是不远的一个将来,当我们转过身,重新审视这漫长的人生之路时,我想我们会拷问自己一个更沉重、更亘古的问题: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守住了什么。

相关资料

名人语录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恩格斯

巴尔扎克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对话的才能是无与伦比的。世界上许多大作家都对他的这种技巧惊叹不已。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摘自鲁迅《看书琐记》)

名家笔下的吝啬鬼

阿巴贡

莫里哀喜剧《吝啬鬼》中的人物,他爱财如命,吝啬可笑,甚至吞没儿女的遗产,克扣儿女的零花钱,这个形象夸张而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狂热和金钱的罪恶,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

夏洛克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钱,并签定了到期不还即“割一磅肉”的契约。后来因为安东尼奥的商船接连沉没,到期无法还清债务,夏洛克便向法庭,要求按原合同“取一磅肉”。

泼留希金

人间喜剧范文第7篇

说实在的,他的资产负债表的记录,不值得我们羡慕,他去世后丢下的一屁股的债,也颇令须眉泄气。但是,他了不起,正如雨果在他墓前演说中指出的:“他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一座高大而坚固,建立在花岗岩基石之上的丰碑。”这座丰碑,却是值得我们永远景仰的。他的创作劳动,那塞纳河上渔夫所看到的终夜不眠的灯窗,对我们当代缤纷多彩的中国文学,说不定会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因为文学作品究竟不是狗不理包子,只有刚出蒸笼就端上来咬一口,最为佳美,一凉了,汤凝油固,便味同嚼蜡。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葛朗台、拉斯蒂涅、邦斯、贝姨……时不时地挂在人们口头,好像品尝了名师制作的美味后,齿颊生香一样,永留记忆之中,这说明好作品永无过时这一说。

我不知道法文版《巴尔扎克全集》是多少卷,摞起来有多高,但中文版的《巴尔扎克全集》的新版本,一共30卷,堆在那儿快一人高了,真叫人打心眼里宾服。这30卷,每卷以40万个汉字计算,乘一下,应该有1200万字。这数量,也许我孤陋寡闻,好像在中国,还未见一位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写出这么多的小说来。所以,“著作等身”这句成语,用于巴尔扎克,他是当得起的。

我记得最早读过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他作品中的逼真传神的写实手法,恣肆的史诗场面,壮观浩瀚的人物画廊,锐利深刻的思想锋芒,都是我们努力企及而始终也难以达到的高度。他的作品对那一代作者的启蒙作用,和今天流行的新小说派、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对当代中国新兴作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同样不可低估的。

新时期文学20年,那种昙花一现的盛况,令我们雀跃过多少次,兴奋过多少回,但到了如今,那些“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作家,依旧忙得脚下生风,屁股冒烟,可他们那些作品早就被人遗忘,放在旧书店里的书架上,也积满灰尘,面目可憎了。

这位法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他二百岁生日的时候,还被人津津乐道,就因为他笔下那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画面,对我们具有吸引力;就因为他在创作中投入的劳动,不停燃烧生命的热忱,对我们具有鼓舞力,而他在作品中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与时代契合的精神,对我们同样经历过复杂、艰难、动荡、险阻的大半个世界的中国作家来说,或许更具有启示意义。

生于1799年,死于1850年的巴尔扎克,这半个世纪,是法兰西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他短促的一生,几乎经历了拿破仑帝国、路易十八封建王朝和老拿破仑侄儿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共和国。他的这部冠之以《人间喜剧》总标题的庞大史诗,全景式地反映了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从巴黎到外省,从贵族到平民的法国生活。如果赞美《人间喜剧》写出了一份形象化的法国19世纪的历史,巴尔扎克是当之无愧的。

其实,20世纪,中国土地上的风云变幻,不见得比巴尔扎克时代的法兰西逊色,中国作家的所经所历,不见得比巴尔扎克差池到哪里去。但我们中国的人间喜剧式的大作品,却还在孕育的过程中,只有待之以来日了。

这样的期待,也许未必可取,作家不是史学家,文学作品也并不承担记载史实的任务。但是,像巴尔扎克那样,用生命去燃烧手中的笔,去触摸世界,去感知时代,给后人留下一份历史的印迹,岂不是在纪念这位大师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值得我们闲来无事,不妨思考一下的事么?

巴尔扎克之所以永远,这恐怕是很重要的一点。

(选自《天下文人》,有删改)

品读赏析

人间喜剧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金钱统治;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46-01

父爱总是伟岸如山,宽广如海。然而,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倾尽所有无私付出的父爱换来的却是被两个女儿逼迫榨干 ,落魄至死。《高老头》作为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人间喜剧》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深刻地反映了复辟王朝的法国社会中,在金钱统治与拜金主义风行下所导致的一幕幕人间悲剧和惨案。《高老头》父爱的悲剧,即是一个典型的悲剧缩影。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从一八二九年开始创作《人间喜剧》,这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史”被恩格斯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提供了一部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费拉瑞特.查斯勒说:“作者给自己提出了任务——给我们时代的社会设计一幅画。在他看来,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社会与文明,过分的想象力和极端的利己主义是颓废的。作者在他的调色板上不断的调出新的色彩,将它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要依次描绘出这个社会阶段上的各个发展阶段。”而《高老头》则拉开了《人间喜剧》的序幕。

《高老头》的故事发生在1819年末到1820年初的巴黎,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通过高老头和拉斯蒂涅平行而交叉的故事为线索,反应了人与人之间丧失良知的金钱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导致的罪恶,而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对高老头“父爱”的描绘所展现出来的。高老头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靠饥荒牟取暴利投机起家的面条商,他是法国资本主义大厦的建造者,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牺牲品,被他亲手营造的以金钱为轴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毁灭。[1]他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女儿身上,大女儿仰慕贵族,他让她成了雷斯托伯爵夫人;小女儿喜欢金钱,他让她成了银行家纽沁根的太太。他将财产分给女儿作为陪嫁,所以最初得到了女儿的优待。但是由于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并且对他不断敲诈,他拥有的钱财日益减少,最后竟被女儿遗弃。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利益腐蚀人心,道德沦丧,家族关系靠冰冷的金钱维持,正如鲍赛昂夫人所言:“什么都给了,二十年间他给了她的心血,他的慈爱,又在一天见给了他的财产,柠檬榨干,那些女儿就把空壳扔在街上完事。”他因为再也拿不出钱而被两个女儿逼得中风,临终前,他渴望见到女儿,而她们却借故不来。他的爱令人心痛,“为了她们,我宁愿自甘堕落,有什么办法呢!最美的天性,最高尚的灵魂,都可能禁不住父爱的侵蚀。”然而,他也终于意识到,他的女儿只爱他的钱,他悲愤地喊出:“如果做父亲的被踩在脚下,国家不要亡了吗?这是一清二楚的。社会,世界,是以父道为中心的,要是子女不爱父亲,天也要塌下来的。”作为资本社会金钱关系下的牺牲品,这是他深切而有力的控诉。高老头的死,将整个小说推向了高潮。对于高老头这样一个父爱的悲剧人物, 他立足于生活的真实, 从伦理与人性、社会与自然等多层面表现悲剧所具有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展现了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全部经历、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 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的全部复杂性, 使得作品显示出强大的悲剧力量及其超越时代的美学价值。《高老头》正是表现了人类感情的一种基本形式——父爱遭到毁灭的悲剧。任何悲剧的产生应该说都是偶然和必然的共同结果,既是悲剧人物自身的缺陷所致, 又有时代社会的动因。高老头的父爱之所以毁灭得如此惨烈, 就在于那是一种畸形的爱而且产生于畸形的社会, 人物自身的弱点和社会的无情导致了命运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构成了悲剧的全部内涵。[2]

巴尔扎克精心刻画并推崇高老头这种“父爱基督”的典型,但是由于时代社会背景以及阶级地位的影响下,使得高老头爱女儿的出发点和他表达爱的方式形成矛盾,也从而导致了父爱悲剧的产生。首先,高老头的父爱包含有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观念的矛盾复杂的双重性。在他身上,既有封建宗法的淳朴父爱,又有资产阶级金钱式的溺爱。在追求金钱方面,他与别的资产阶级无异,然而,浓厚的宗法伦理道德观念控制着他的灵魂,他十分看重家庭亲情。他对于女儿所有要求的满足达到了无限制甚至荒唐、畸形的程度,比如他不惜以破产为代价,只为女儿们能跻身上流社会,这也为悲剧的发生埋下祸根。这说明了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 那些既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 又身为资产阶级的人, 他们虽然在主观上力维护旧的家庭关系, 却无形中参与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这种关系的破坏和摧毁, 对于他们来说, 这既是时代的悲剧, 又是他们阶级自身的悲剧。[3]因此,高老头尽管曾经是个拥有富足家私的资产者, 但他的资产一旦被两个女儿榨尽, 成为一无所有者后, 他便不可避免地遭到被遗弃的下场,孤零零惨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

其次,从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老头的这种父爱处于一种变态畸形的状态。给予与奉献是爱的表现,高老头无疑将这种父爱展现到了极致之后转而到了变态畸形的地步。他的爱和付出是没有原则的,虽然他深深了解两个女儿自私、贪婪、不顾自己死活, 但还是义无反顾、倾其所有用金钱满足她们各种奢侈,荒唐的欲望并用金钱来交换她们对他的“关爱”。甚至在自己潦倒之时,仍尽力支持女儿的婚外生活,满足她们的,这种溺爱是有悖常理的。而这种爱换来的是两个女儿在利欲熏心下的人性的泯灭,骨肉伦理道德的彻底丧失。巴尔扎克在塑造高老头这一形象中, 可能对高老头父爱的过于美化和推崇,但是这是可以理解的。高老头虽然是个资产阶级, 但他不同于例如凶残贪鄙的纽沁根。虽然他的父爱是畸形的, 但作为一个人, 他毕竟一直守候着血脉亲情。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主要还是在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金钱关系是何等深刻的渗人到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以及人性道德在极端利己主义和金钱利诱下的沉沦。

当然,在《高老头》中,除了对父爱悲剧的本身刻画之外,这部小说还第一次用了人物再现的手法。巴尔扎克通过对拉斯蒂涅从热情有才华的青年到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堕落历程,对深谙社会黑暗规则的苦役监逃犯伏脱冷等描写,揭示着金钱对社会的腐蚀,抨击着人欲横流、寡廉鲜耻的现实,从而烘托和深化了父爱悲剧的典型意义。

总之,高老头父爱的悲剧不仅在于高老头畸形表达,更主要在于其本身阶级性和新旧交替的时代性所带来的悲剧的必然。巴尔扎克对于当时人与人之间仅有的金钱关系以及人心道德良知的泯灭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揭露。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在今天仍然存在,而《高老头》中父爱悲剧的教训则可超越时空,如警世长钟,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 王艳风.《巴尔扎克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115页

[2] 曾玉宏.《丰富深刻的父爱悲剧典型》.《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2000年6月

人间喜剧范文第9篇

“夏琳穿轮滑鞋,背双肩包,两人全是一身儿Lotto运动服,夏琳的是绿色的……”这是小说《奋斗》续篇《奋斗乌托邦》里的一段文字。《奋斗》的女主角夏琳和续集中新加入的富家女郭栩如,在《奋斗乌托邦》中不约而同青睐上了Lotto运动服。为什么是Lotto,而不是Nike或Adidas?当然有名堂。作者石康倒是直言不讳:包括这一个在内的总共3个品牌,分别为他提供了300万元赞助。《藏地白日梦》在动笔之前也先拿到了某药品公司给的10万元赞助,为此作者何小竹在小说中将“特写镜头”给了这家企业产品的原材料——生长在海拔4000米之上的一种植物,总共做了3处植入广告式的描写。另一本小说《藏地密码》里有“踢踢兜”服饰的植入广告,书中第13页写道:“我们可以在克罗地亚买一座小岛,天气晴好就穿着我们最喜欢的TTDOU一起驾船出海。”

据研究,在小说里植入广告早已有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时就对一家裁缝店特别关照。那位名叫布依松的裁缝为他做了许多衣服,却不收钱,为了报答,巴尔扎克把这裁缝的姓名还有店址原封不动写进了《人间喜剧》一书中,诸多社会名流、达官贵人都是这家店的顾客,都对裁缝的手艺赞赏有加……结果真还说动了不少读者,布依松就此生意大好。至于“标准”的商业性植入广告,凡尔纳是始作俑者,1873年他写作《环游地球80天》时,某海运公司登门游说成功,于是凡尔纳让书中主人公“乘坐”了这家公司的轮船。

在欧美一些国家,甚至有经纪人帮作家刻意寻找合适的植入广告。

许多小说描绘当代生活,自然会写到大量日常细节,比如故事场景可以发生在“咖啡店”,也可以写成发生在“星巴克咖啡店”,然后还可以写出某款咖啡的名称,具体、细腻的描写或许更能让读者感觉“活色生香”而“入戏”。这些当代作品在字里行间嵌入些大家熟知的品牌,用不着刻意,轻轻一笔,“广告效果”便已达到,而读者也并不会觉得突兀——这广告简直太好做,像送个顺水人情。至于陌生品牌,那作者得费点劲,弄好了,也能“浑然天成”。植入广告,处理得高明,可能是双赢:既给出版商和作家增加一点收益,又帮了企业。不过怎样才算“高明”,得问读者。不少读者对小说中频繁而刻意地出现少数几个品牌颇为反感,“太讨厌!这会妨碍叙述的自然流畅,影响阅读情绪。”至于为推介陌生品牌而编造情节、设计对话,让书中人物做广告代言,更容易生硬突兀露出马脚,扫了读者的兴。

作家肯定都想弄得不露痕迹,除了能力够不够,“高明不高明”的关键往往在赞助企业——它花了钱急吼吼地想扬名想要回报,你写书就得急吼吼地给它扬名给它回报;而这年头,“淡定”的企业实在还不多。所以,这事儿难着呢。

人间喜剧范文第10篇

2001年,他从遥远的乡村怀揣500元来到北京谋生,住在一个小旅馆的地下二层,每天只吃一顿饭,然后蹭公交四处应聘,四处碰壁。可以想象,这个只有初中学历、连话也说不利索的农民兄弟,要在皇城根下谋到一份工作是何等之艰?就在他几乎绝望时,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到“天上人间”应聘保安。在他声泪俱下的感动下,“天上人间”负责人事管理的副总录用了他,每月的工资是1800元。在一些人看来,如此低的工资,住在地下室的出租屋里,生活够艰辛的。那些如天仙般的美女佳丽、那些一甩万金眼都不眨的富商大贾、那些气宇轩昂目空一切的权势人物……在“天上人间”进进出出,谁会拿正眼瞧一下这个土得掉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保安?可是这个巴特尔生生是非常了得,他就从这个根本不被人正眼相看的“小角色”起步,不到10年居然成了投资数千万的奢华酒吧的老板。他是如何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的?他一个保安是如何挤入上层社会的?除了财富,他的能力素质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从底层保安到大老板的蜕变?在这背后该有多少令人不可思议的故事?这还仅仅是发生在“天上人间”的一个普通保安的故事,想想看,“天上人间”如同现代社会的一个舞台,该有多少精彩的戏剧曾在这里上演过?又如同一汪深潭,谁能测出它到底有多深?目前媒体披露的材料,只能算其中的“冰山一角”,而仅仅是这“一角”就够让我们瞠目结舌了。

巴特尔与19世纪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有什么关系?除了他们的名字前都有一个“巴”字,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笔者想说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比起巴尔扎克所处的时代,要复杂也要丰富、精彩得多。而我们却读不到当今“巴尔扎克”式的“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所处的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而我们所处的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人性在转型期中所呈现出的异变,机制性缺陷所带来的权力和金钱的交媾……仅仅是一个“天上人间”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和想象空间,可能超过了反映当代生活小说的总和。

面对如此复杂和丰富、深刻的生活,当代小说是如此苍白无力。当我们从反映当代生活的小说中获取的信息量还不如读新闻报道时,人们不读小说就完全是正常的了。

首先,我们缺少像巴尔扎克那样对所处时代有着清醒睿智认识的作家,当权力和物质主义使得社会精神状态普遍“矮化”时,本该高蹈于常人精神之上的作家也被“矮化”了。他们像爬地草一样匍匐在地上,因而缺少超越常人的穿透生活的目光。有的作品,你读完了根本不清楚作家的精神指向是什么,精神的“矮化”抑制了作家创作时思想的高度。笔者所强调的“精神指向”和“思想高度”,希望不要误解为在小说中植入非形象化的概念和议论,它实际上指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生活态度”,“在任何艺术作品中,作者对生活所持的态度以及反映作者生活态度的种种描写,对于读者来说是至为重要、极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构思的统一,不在于对人物的雕琢,以及其他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确和坚定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渗透到整个作品。有时作家甚至基本可以对形式不作加工润色,如果他的生活态度在作品中得到明确、鲜明、一贯的反映,那么作品的目的就达到了。”(转引自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托尔斯泰对作家的“生活态度”是如此的极度重视,并把它摆到了其他种种创作手段之上。“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也如是说。我们今天有像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那样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都有广泛而深入研究的作家吗?作家应该通过作品为读者和社会提供思想和智慧的资源,而不是用形象来诠释众所周知的理论和观点。否则还要作家干什么!

其次,我们缺少巴尔扎克那样对同时代生活有着深刻体验和认知的作家。“功成名就”的作家远离当代生活,脑子里储存的大多还是几十年前的乡村记忆,那些记忆如果没有现代意识和思想去观照,写出的只能是一堆“陈谷子,烂芝麻”。而年轻一代的大多作家,他们还缺少写作厚重作品所需要的生活阅历和积淀。有的要么还是抱着青春的“奶瓶”不放,要么从国外的动漫和游戏中寻找灵感,沉迷在玄幻、穿越、悬疑中构建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遗憾的是巴特尔不会写小说。如果巴特尔具备小说家的才华,他写出的小说一定精彩。当然写保安不一定非要自己也当过保安,写不一定去逛“红灯区”。鲁迅谈写作时说过类似的话,“要写你熟悉的事情”“……所谓熟悉的事情,虽然不一定要亲历过,最好也要经历过”。从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我了解到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所作的极其艰辛的前期准备。他用数年消失于喧闹的文坛,除了阅读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为了观察1975年到1985年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形态,为了体验他不熟悉的生活细节,他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拎着装满书籍的箱子不停地奔波于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详细记录作品涉及到的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所有农作物和野生植物;从播种出土到结籽收获的全过程;当什么植物开花的时候,另外的植物又处于什么状态;这种作物播种的时候,另一种植物已经长成什么样子;全境内新有家养和野生的飞禽走兽;民风民情民俗;婚嫁丧事;等等”。直至他手中的一个箱子变成了两个箱子。写作时,他又蹲到一个矿区的简陋小屋里,一蹲四年,一边写一边随时了解矿区的生活点滴。这种沉入生活底层的方式,完全迥异于“乘车观花”式样的“采风”。当下作家中还有几许人愿意下这种苦功夫呢?

当然,要写出当代的“人间喜剧”,还得有巴尔扎克那样非凡的小说才能。三者兼具是何其难哉?

恩格斯赞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上一篇:喜剧电影范文 下一篇:韩国喜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