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7:25:28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生活教育 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规定初中三年都要开设历史课程,但长期以来,受中、高考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历史课一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感觉历史学习很吃力,课堂气氛沉闷。造成这种现象不仅是由于很多学校的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历史教师没能从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历史课程标准》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笔者试从自身的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做到“小生活,大历史,处处皆教育”。

一、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开篇就是古代史内容,距今几十万年的远古居民与学生相距太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产生亲切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将历史与日常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中的“医学的成熟”这一知识点时,书本上只有“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等一段文字。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样几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难记住。但如果提问学生“平时家人生病了是怎样处理的”,则学生会说出打针吃药、或推拿按摩等答案。教师进而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西医方法,哪些是中医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比较中西医的不同,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等,从而得出中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贡献的结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受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毕竟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以前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今人继续在做,也可能有所变化,但一定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将单纯的历史知识变成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场景,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中的“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想想节假日在乡下逛庙会的热闹场景,想想农历大年初一的欢乐情景,虽然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与我们现在的称呼有所不同,但人们欢腾庆祝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种模式的历史教学就使学生对历史不再感到陌生,感觉原来历史与自己很近。

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培养历史理解力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学习历史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请同学课后找找身边这段历史的足迹。由于事先布置,上课时学生举出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的讲了南通的大生纱厂,有的介绍了自己小学时参观过的张謇纪念馆、状元街,有的介绍了大生钟楼(南通第三棉纺织厂的标志,通棉三厂原名大生三厂,为张謇1914年所创办),甚至还有同学介绍了颐生酒(本世纪初由张謇始创,1906年在意大利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在学生找到了这么多现实生活中的这段历史的足迹后,教师无需进行太多的教学,学生已经对这段历史有很好的理解了。理解了张謇先生弃官从商、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理解了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从张謇的大生纱厂的变迁中也能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所以,由学生自己寻找历史足迹,探究身边的历史,更能培养他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培养人生价值观

英国作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能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中的“官渡之战”这一知识点时,请同学们分析曹操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回答:“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因素”这句话,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袁绍骄傲自大,被曹操烧掉粮仓后军心已动摇,而相对来说曹操则镇定自如,积极寻求战机。这时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参加运动会、各类竞赛等活动时,因为心理素质而影响结果的情况。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

努力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学生一起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感受历史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历史理解力,积极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同点,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23-01

《历史课程标准》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其实生活本身就可以成为历史,历史也就是过去的生活。笔者试从自身的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做到“从生活中学历史”,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从故事中学历史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俩交流的话,彼此都会有不同的两种思想!历史是由很多有趣的故事组成的,所以历史老师上课时尽量做到故事引领,让学生在故事中学到历史。例如:你从电视里了解到近期的历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反腐,奥巴马访华等;从网络上了解到更远一些的历史──红军长征的故事、抗日英雄的事迹、金字塔国度埃及等等。你再把拥有的“历史”讲给另一个人听,不知不觉中每人得到了“一箩筐”历史知识,了解了更多,课本的知识就感觉越容易学会,说不定你就会喜欢上历史。再比如我们历史有很多比较好的书籍《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史记》等,只要教师认真读,会掌握很多有趣的故事,学生在趣味中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互讲,在这个过程中,多听、多说、多讲可是我们学好历史的法宝。

二、从实物中学历史

历史古遗迹是我们了解学习历史最好的“百科全书”。历史留下的实物无遗是最好的历史教学资料。例如,我们兴化就有丰富的历史古迹:斑斑古城遗迹;座座王陵古墓;郑板桥、刘熙载故居等等。真正走进这些历史古迹,亲眼目睹古人的衣食住行,能够感觉出他们昔日的繁华、辉煌、甚至不平、艰难等等。说不定还能隐隐听到当年郑板桥画竹时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施耐庵当年为写《水浒》走进百姓生活中。我们会为他们的智慧而折服,为他们的勇敢而呐喊。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精髓──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再返回我们的课堂,面对历史考卷上的实物图片、材料题,是不是就有思想可发挥呢?

三、从歌曲中学历史

歌曲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很多能流髦两竦母枨有其独特的魅力,从歌曲中我们也能了解特定时代的历史。比如在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文,我播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且说说在当今这句话有无其时代意义。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了解了抗日战争关系到民族存亡,今天虽然生在和平年代,但局部战争时有爆发,要时刻保持警惕。在讲香港澳门回归一课时,播放容韵琳的《七子之歌》,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了解了香港澳门的相关历史,同时学生了解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历史意义,以及港澳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从文学中学历史

自古文史不分家,文学和历史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比如在教七年级下册“靖康之变时”,我就让学生回忆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其中两位主人公分别叫郭靖、杨康,就是他们两位的父亲要他们记住这段历史,同时我让他们读岳习的《满江红》其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同样关注这段历史,学生通过小说和诗词更能把握这段历史。

五、从评论中学历史

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中的“官渡之战”这一知识点时,请同学们分析曹操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回答:“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因素”这句话,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袁绍骄傲自大,被曹操烧掉粮仓后军心已动摇,而相对来说曹操则镇定自如,积极寻求战机。这时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参加运动会、各类竞赛等活动时,因为心理素质而影响结果的情况。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

六、从身边学历史

初中历史开篇就是古代史内容,距今几十万年的远古居民与学生相距太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产生亲切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将历史与日常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中的“医学的成熟”这一知识点时,书本上只有“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等一段文字。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样几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难记住。但如果提问学生“平时家人生病了是怎样处理的”,则学生会说出打针吃药、或推拿按摩等答案。教师进而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西医方法,哪些是中医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比较中西医的不同,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等,从而得出中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贡献的结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插图;教学作用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某种憧憬和追求,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插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图画内涵的前提下,要运用生动、精炼、直观的语言对历史图画进行细腻描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述人教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笔者和学生一起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关于交子究竟什么样,为什么会出现,如何使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笔者充分利用课本关于交子的两张图片,和学生一道读图、看图、分析图,甚至饶有兴趣地和他们分析交子图片上的文字。分析完后,提出问题“对比北宋的交子,请你说说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民币和它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现实感很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纷纷举手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利用多媒体把整幅《清明上河图》搬上银幕,同时进行配音解说。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追寻着历史的足迹,看到了宋朝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再配合课文中的几幅插图和设置的相关问题,使本课的知识点很快得到了落实。

二、简单实用,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谓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

比如,在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首先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画像进行描述,接着出示朱元璋的另外一种画像,同时进行说明。朱元璋的相貌一说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说其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麻子,可以说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究竟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这样通过利用教材的插图,简单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诱发了学生急切了解新课内容的求知欲望。

三、巧妙设问,培养能力

观察是识图的首要步骤。学生对某一插图的观察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历史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了。而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在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导决定着探究能否真正展开,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价值性决定着探究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让学生观察“半坡彩陶盆”时,就这样设问:①这幅图给我们哪些信息?②照图上的信息逻辑,如果彩陶盆上有多个符号,可能会是哪些?有可能有水稻和木结构房屋的图案吗?这样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查找书上相关内容,各个学习小组也纷纷议论、酝酿……这样的问题设置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教师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体验到了学习之乐,教师也从一味讲解、讲述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具有共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历史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有利于积极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例如,讲述“北宋东京城”时就把《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两幅城市布局图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北宋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思维分析能力,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插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历史自学能力。

比如,在讲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材有一个“动脑筋”栏目: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而在书本第3页又展示了“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现代人头像”三幅插图。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先自己看图,然后再请学生总结出他们之间的异同。这个教学过程看似简单,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化难为易,突破要点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尤其是抽象的知识,如果离开插图教学,往往重点难以突出,难点不易讲清。教师运用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如在学习元朝行省制度前,笔者先出示汉唐版图和元朝疆域图进行比较,强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中书省和其他11个行省,指出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提问我们处于什么省?从而理解“我国省级政府设立始于元朝”。

如“洋务运动为何未能使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大难点,使用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洋务运动”内容中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插图就可形象地浅化这一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外观上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厂房和高大烟筒,对此教师可加以启发,由学生思考这一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与洋务运动在本质上的相似点,即洋务派只不过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满清封建主义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师夷长技以自强”,学生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一笑中,深刻地认识了洋务运动的本质所在。

五、资源整合,优化复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插图作为考试内容中一个重要板块已不容置疑了。利用教学插图来复习历史知识,不仅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在复习“赤壁之战”这一节内容时,并没有直接问同学赤壁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等等内容,而是从给学生看一张教学插图开始的。笔者把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104页的插图《曹操慌忙逃走》印发给学生,请学生看图思考:图中曹操为什么慌忙逃走?他当时从哪里逃走?要逃到哪里去?学生看图思考后一一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但复习了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看图、辨图的能力。

很多时候,一幅插图可以反映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个知识点,而多幅相关插图放在一起则可以反映几个相似或相关的事件或知识点。结合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领海、内河航运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比较地图册或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马关条约》的内容可以结合此图分析)等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就是诞生在最早成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既有恶劣的消极作用,也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六、自己动手,以图创新

1.自制图表,体验历史

新课程目标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特别提出:“初步掌握识读和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识别历史地图和各种图片资料,学会读懂各种历史表格,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些简单历史地图,绘制表格,在体验、理解、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时,指导学生制作《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简表》。

通过表格绘制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学会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和文化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整合插图,激感

每学期笔者都会利用插图进行活动课教学。如“我心目中的唐王朝”一课,学生利用网络下载各种相关的图片,剪切、复印,自己动手归类比较,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字介绍,做成历史小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高度热情,又体现了历史教学课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在动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满好奇,不断迸发出奇异的思维火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了问题,激发了更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插图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插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历史信息、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七年级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也是生理、心理和思想的过渡期。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一切都是新的,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学科,而且他们活泼好动、热情天真,虽然认知能力不强,判断力不高,但是记忆力不错,积极性很高,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特征,做好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总的来讲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何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做到润物细无声。首先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设置橱窗、在橱窗里和教学楼走廊及教室里张挂历史名人的头像和简介的挂图或者历史名人名言,让学生一进校园就可以感受到校园文化,同时激发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可以通过学校板报、班级黑板报、手抄报设计等途径增加同学们接触历史、了解历史的机会。

二、融洽师生关系,移情激趣。

首因效应十分重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又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历史教师要明确这种移情效应,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尊重及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提问、回答。甚至进行历史剧等方面的表演。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本着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因材施教。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可以以讲述法为主,先让学生看一下《封神榜》的一些视频片段,然后讲解王朝更替的经过,用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有什么共同之处,最后用总结法小结这一节的主要内容。通过综合运用讲述法、观看视频、讨论法和总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把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统一性的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观往往把活动课当做是“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认为它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真正的人才培养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有些甚至把课堂教学与活动课教学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人教版教材在历史活动课教学的设计中就提醒广大历史教师要走出这一误区,每个单元都安排活动课。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这节课如果组织得好,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这种辩论式的历史活动课,在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培养方面是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一改课堂教学单一化、程式化、标准化的现象,以学生为主体,拉近课堂教学与历史活动课教学的距离,将二者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五、注意教会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巧记历史的方法。

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线索来记忆历史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了解、记忆、理解历史的能力,让历史知识有规律有次序地存放在学生的大脑里。如用数字记忆法记忆隋朝大运河相关的知识:一个目的,两个作用,三个城市,四条干渠,五大水系,六个省份来强化记忆;再如用对比记忆法或归类记忆法来记忆中国古代史上出现的盛世名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用图示记忆法来记忆代疆域乃至分布状况,还可以用来记忆朝代政权更替情况;用串联记忆法来记忆商鞅变法,主要整理出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目的、结果、性质、指导思想和启示等知识点连成的线索。

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与兴趣的激发和引导,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开发和历史认识的升华,帮助其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小红.浅议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10,(34).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