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1 12:26:18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

一、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性质的一种解读,也应该成为历史教师对历史教材的一种解读。江苏省特级教师尤克光说:“历史教学并不显赫一时,但却永远存在。”由此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重担,特殊的历史感凸显了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

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这是历史新课标在前言部分的开头着重指出的问题,是每个历史教师都应引起重视的问题。青少年时代是思想意识形成期,如果学生在这个时期能够受到足够多的爱祖国的教育,那么,在他们的思想深处甚至是潜意识中都会存在热爱祖国的意识。只有爱祖国的人才是祖国建设真正的人才。在每堂历史教学活动中都能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我觉得是最难能可贵的。“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这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越来越觉得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已经高于一切教学目标。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成果灿烂辉煌。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

识祖国在历史上的伟大成就,进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

豪感。

重视热爱家乡的教育。一个不爱自己家乡的人,他会爱祖国吗?爱家乡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课堂结合乡土教材适时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纷争”一课时,可以拓展我市盱眙县有个管镇,鲍集与管鲍分金亭的故事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这个现象,又有几人深思?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以古为镜”,有责任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

二、指导学生总结学史方法

历史是一门博学的科目,学习方法常常因史而异、因人而异。所谓“有法但无定法,得法贵在自得其法。”学生的素质、潜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教师应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得其法”,帮助学生多积累学习历史知识的各种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常见的学史方法主要有:知识归纳法、提炼重点要点法、重组知识结构法、探究新角度法、制作图示表格法、编歌谣口诀法等等。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每学完一个知识点都可尝试让学生归纳小结其历史作用;指导学生用绘制结构图、画漫画等形式记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指导学生用列提纲、绘制结构图或编歌谣的形式理解记忆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让学生时刻沉浸在自得其法的成就感中。

三、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历史课有着先天的优势,教师只要精选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即可。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时,以古代英雄导入“学习小英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评出“学习小英雄”历史学家、“学习小英雄”政治家、“学习小英雄”经济学家等荣誉称号和英雄团队,并当场总结表彰,这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能力。

以穿越主题去了解:“秦王扫六合”进入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小品剧表演弄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故事弄清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击匈奴筑长城,南修灵渠等措施及其作用;通过探讨“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你有不赞同的吗?”认识焚书坑儒、修长城等措施的负面影响。这些教学方式的设计方案都是学生喜欢的,能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此外,自由质疑解疑的方法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时刻以新课程理念为根基,以爱国爱家教育为基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历史课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结合,堂堂课都刻画在学生的心里,真正做到为了培养人才而倾情

教书。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能力 自学 合作 归纳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不单单对学生有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会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当中,受益无穷。下面笔者就结合教材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老师讲解指导的情况下,一个人借助工具书、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独立阅读教材,解决疑难问题,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通过长期坚持自学锻炼出来的。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多么重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传授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会利用几节课的时间,教给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通过指导他们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慢慢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具体做法:导入新课后,先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小黑板等教具出示本课时提纲式自学目标,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根据自学目标自学教材内容。提纲式自学目标一般包括简要提示、教材基本线索和具体要求。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1)以主要内容作为提示:A.我国最早的人类;B.北京人;C.山顶洞人。(2)基本线索: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北京人,约70―2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群居,采集、狩猎;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3)具体要求:阅读教材、划出重点知识,说一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分析一下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对于不明白的问题用笔标记出来,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和目标地去注意听。通过精心设计自学提纲,使学生在阅读和讲述的自我学习中,既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注重问题讨论(包括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合作能力

课堂讨论或辩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争议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时,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合作者,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启发、诱导、纠偏、归纳总结。课堂讨论或辩论如果组织的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非常有利。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教材,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和思考,拓展思维空间。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时,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辩论:“《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这道问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和时代性,学生非常感兴趣,进行了积极参与。下面是学生发言的摘录:

学生1:失败了,变法者商鞅被处死,反对变法的守旧贵族重新上台。

学生2:成功了,因为商鞅虽然被处死了,但是他的变法内容却还在执行。

学生3:成功了。商鞅被处死不假,可是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得以推行。通过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分析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呢?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去对比、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历史教学中注重比较学习,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一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比较,区别异同。如讲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唐太宗和汉文帝作一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都是开国皇帝的皇子、非常强盛帝国的君主、守成的成功君主;(2)面临的都是前一个短暂王朝覆灭后留下的经济凋敝的局面;(3)都励精图治,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在位期间国力上升。不同点:(1)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2)汉文帝偏于守成,唐太宗则偏于创新,以天可汗迎四方来客;(3)汉文帝仁孝天下,唐太宗雄才大略;(4)汉文帝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般向外敌民族纳贡,派公主和亲,唐太宗则直接派将军队扫平。通过对人物的比较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提高。二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还可以找出一些历史规律。如通过对历史上两个短命的王朝秦朝和隋朝的灭亡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朝代灭亡的共性:严刑峻法,滥用民力,赋税沉重等。

四、注重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讲授完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师生可以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有人提议把孔子的诞辰定为中国的教师节。你同意吗?你认为这个提议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了把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的三条理由:(1)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2)他编定《诗》《书》和《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3)他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大教育家,把他的诞辰定为教师节,完全说得过去。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结合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编写顺口溜

如在教学《开元盛世》后,总结出:“惟一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进盛年。玄宗前期政绩显,盛世开元鼎盛连。农具筒车今天用,农夫受益上千年”的顺口溜,溜一溜后,有利于学生识记历史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极积性。

二、给历史年代编顺口溜

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历史后,对朝代名称、年代掌握不好,编顺口溜:“皇帝禅位尧舜禹,接着就是夏商周。春秋战国群雄起,争霸天下乱悠悠。秦朝统一十四载,汉朝四百二二秋。三国两晋南北朝,最后灭亡是北周”。其中包括黄帝时期的禅让制,商周时期的世袭制。有朝代时段,也有历史事件、性质。让学生溜上几遍,记住朝代名称,又把握住了历史的时空顺序,一举多得,起收藤得瓜之效。

三、为历史人物编顺口溜

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识记起来十分费劲,如识记历史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和郑成功,编“抗金英雄是岳飞,抗元英雄文天祥。民族英雄有两位,打东洋”的顺口溜。其中既有历史人物、又有历史事件,四位英雄所体现的历史事件的性质各不相同,学生容易发生混淆,都将他们说成民族英雄。从,学生就不难想到民族英雄郑成功。打东洋,就会回忆到戚继光抗击日本倭寇的事迹,起到分门别类的作用。

四、给历史事件编顺口溜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科举考试起源、发展以及历史作用,废除原因、兴盛时间等历史事件,给学生编如下顺口溜:“科举考试真是好,选拨人才它最妙。起于隋朝兴于唐,明清专权被废掉”。让学生溜一溜,问题便得以迎韧而解。

五、给历史事件的意义编顺口溜

在教学《唐朝的民族关系》时,由于涉及到的民族关系很多,有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又将回纥改名为回鹘;唐朝与的关系――唐玄宗封首领为渤海郡王;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历史事件颇为复杂,涉及到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位历史人物,学生较难理清头绪,就给学生用“顺口溜”小结本节所学内容,“太玄两宗兴中国,民族和睦四海同。文成公主嫁吐蕃,回纥首领他册封。封为渤海郡,南诏被封云南王。”

六、给古代科技发明编顺口溜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四大发明的名称有所知晓,但这四大发明的来龙去脉就不易记清楚,比如,哪个朝代,谁的发明等,尽管学习了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很多同学会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完这四大发明后,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进行总结:“四大发明在中华,火药来自炼丹家。蔡伦发明造纸术,传入世界兴文化。唐代雕版搞印刷,宋朝活字术更佳。宋朝还有指南针,两大发明扬天下。”

除上述列举的几个方面外,在历史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可用此法。在什么情况下,采用顺口溜较好,要结合教学实际,因人而教,因材而定,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较为有效:(1)所学的问题错综复杂,学生较难把握时,用“顺口溜”化难为易。(2)在教学完一个知识点后需进行总结归纳时,用“顺口溜”起点睛之笔。(3)在人物、事件、性质或意义进行归类比较时,用“顺口溜”进行分门别类。

顺口溜在历史教学中,若用得恰如其分,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运用时,要做到语句简洁,顺口易溜;(2)在章节总结中,要兼顾点线面之间的包容关系;(3)尽可能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4)尽可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调动其积极性;注重其思考、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5)走民主教学的道路,促使学生用自已的语言编顺口溜,挖掘思维的潜能。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72-02

课堂活动即以课堂为依托,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性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牢牢把握课堂活动设计的三个要点――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评价,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明确活动目标,提高教学针对性

当前,不少历史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但在确立活动目标上却存在着随意性、过大化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必须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前提下,保证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把握和分析,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课堂活动提出明确、有效、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开展课堂活动进行有效引导,防止活动目标的偏离,以有效实现活动目标。

例如,教学湘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我们的远古祖先”的内容时,教师组织了“看图说史”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针对《北京人劳动图》这幅画进行“看图说史”,并明确活动目标:通过自主讨论,掌握北京人与猿类动物的区别。活动实录片段如下:

生A: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北京人可以直立行走了。

生B:他们在一起劳动,他们之间会不会有血缘关系呢?

生A:他们是夫妻吗?

生C:不可能是夫妻,在原始时代,女人是不出去劳动的,要在家料理家务,应该是两兄弟吧。

生D:也可能是父子俩。

师:同学们都能对图中的画面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你能说出北京人有什么特征吗?

生A: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用工具劳动,可见,北京人会制造工具。

生B:他们在一起劳动,那肯定有交流,所以,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语言。

……

在上述“看图说史”活动中,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他们对图中人物的血缘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展讨论,已严重偏离了活动目标。此时,教师及时进行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们思考“北京人有什么特征”这一问题,学生们很快就“言归正传”,并能准确说出北京人的特征,轻松掌握了北京人与猿类动物的区别。可见,课堂活动必须目标明确,目标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目标明确,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

二、根据学生特点,适当选择活动形式

历史课堂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科学地选择活动形式,保证课堂活动高效率地开展。历史课堂的活动形式主要有资料搜集、讨论交流、角色扮演、辩论赛、专题演讲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如知识水平情况、兴趣爱好取向、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等),针对活动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分层次、分类别地为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特点分析,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分类别开展不同的课堂活动。(详见表1)

以上三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动”有所获,达到了“学优生学活,中等生学好,学困生学会”的目标。历史教学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师只有紧紧围绕学生的特点来科学选择活动,才能不断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三、采取高效评价机制,有效总结知识点

在开展历史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教学中的导向、激励、诊断的功能,促进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点评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其中对学生活动的点评主要是对活动轨迹、细节、情感态度等的评价,注重过程的体验,不能只看到结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每一处闪光点,并及时用激励性的话语给予评价,用客观性的语言描述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总结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展开程度,用联系的观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与活动相关的知识进行全面剖析,使学生能够完全地掌握知识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的内容时,教师组织了关于“你怎么看待武则天”的讨论交流活动。活动实录片段如下:

生A:武则天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认为人才就是国家的未来,并开创了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和武举!但是,武则天为了扫清登基称帝的障碍,重用酷刑,刑讯逼供,滥杀无辜,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我认为她就是历史上的祸害!

师:同学A在看到武则天的功绩的同时,也看到她的过失,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她的过失就全面地否定这一历史人物。

生B:在农业方面,她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发展农业,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问题的时候要一分为二,看待武则天也同样如此,她既有功也有过。在功绩方面:①广开言路,善纳诤言,并开创了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和武举。②劝课农桑,发展农业。③抵抗外来侵略,巩固边疆。在过失方面:①重用酷刑,滥杀无辜。②大兴土木,多崇佛道。③蓄俊男,秽乱春宫。总的来说,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从大体上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军事家。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了中肯、恰当的点评,学生在得到激励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此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武则天这一历史人物的特点。评价机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给予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符合客观,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歪曲或贬低事实。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引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同样重要。只有这两者结合,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历史,读懂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背景下,历史学科被划分为小科目,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其不够重视。此外,由于历史学科知识是对过去的总结,不可能再现,与学生生活相脱离,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历史的情感,从而使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获得提高。

1.存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1.1学生对历史认知具有片面性,抓不住本质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接触到与历史有关的知识。这种由影视作品、历史栏目等获取来的历史知识虽然方便快捷,但由于它经过了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往往具有片面性。它使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吸引,对历史真实的前因后果反而不感兴趣,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建立,误导学生判断。

1.2学生勤于背诵历史知识,缺乏深入理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要努力学习,也要通过思考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然而,据调查,许多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仅仅为了考试过关,以致他们只是勤于背诵,对历史缺乏真正的理解。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重要,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2.1做好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参与度

2.1.1运用故事导入

受自身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运用故事导入授课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寻找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开篇《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可以运用神话故事“开天辟地”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使学生自发地跟着老师的讲课寻找答案。

2.1.2运用诗词导入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是丰富的历史资源。它们反映着历史背景,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所讲朝代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诗词进行课程导入,透过诗词去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可以运用诗歌《示儿》进行导入,通过感悟一位父亲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对该诗歌创作背景的好奇,从而使学生积极学习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知识点。

2.1.3运用歌谣导入

历史具有不可重现的学科特点,这使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容易融入历史情境。歌谣生动活泼,反映着历史背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歌谣进行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可以通过大家齐唱《七子之歌・香港》、《七子之歌・澳门》进行导入 ,让学生边唱边感受两岸分离的不舍,从而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铭记香港、澳门的回归。

2.2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

2.2.1运用好教材插图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章都配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插图,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图像联结,方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记忆。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利用这些插图,使它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2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普遍运用到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片、影像资料等融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音乐视频,让学生听、看,然后说出红军长征经历过的困难以及自身感悟,讨论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意义等,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尊重学生主体性,进行探究式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意义重大,它能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真正地去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然而,初中历史教学不尽如人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通过做好情境导入,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和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5-86

[2]李晓宁.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13):56

[3]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197-200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历史八上八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