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9 17:11:44

平移教学设计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认识平移这种图形变换;

2、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平移变换的特点,学会简单图形平移作图的方法;

3、在探究平移变化的过程中,能认真倾听、大胆展示,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而今天的平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相交线和平行线》。一方面是考虑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个应用,另一面是考虑引入平移变换,可以尽早渗透图形的变换思想,使学生尽早尝试利用平移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平移变换的基本性质,要求学生对平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实数、四边形、旋转等综合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是本套教材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

【教学重点】

平移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平移的特征,并能用语言完善的表达出来

【教法与学法】

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在教师的设疑、创景下,学生解读学习目标,从而基本明晰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二、思考探究

阅读教材P28~30内容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四个三角形之间哪两个是书中定义的平移变换?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学平移教材的基础上,考查基础知识的独学情况,不同于书本,引导学生认真独学。

2.把图1平移前后的两个三角形用A、B、C和A′B′C′标出顶点(注意对应点位置),连接对应点的线段,观察分析,平移这种图形变化有什么特点?(和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推理、总结、归纳的能力。

3.如图2,经过平移,线段AB的端点A移到了点D,根据平移变化的特点,你能做出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吗?

(利用实际体验和同学说说你的方法)

设计意图:将所学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又验证知识。

追问:通过线段平移的作图过程,你能说说平移作图的一般步骤吗?

(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4.如图3,平移三角形ABC,在平面内任找一个点A,使顶点A移到了点A′,请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将所学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又验证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

三、合作交流

(学科组长组织交流,收集本组的困惑及典型错例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四、学以致用

1.把一个ABC沿东南方向平移3 cm,则AB边上的中点P沿

方向平移了 cm。

2.如图4,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

(1)若∠B=26°,∠F=74°,则∠1= ,∠2= ,∠A= ,∠D= 。

(2)若AB=4 cm,AC=5 cm,BC=4.5 cm,EC=3.5 cm,则平移的距离等于 ,DF=

,CF= 。

3.如图5,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下列图形中可由OBC平移得到的是

( )

A.OCD B.OAB C.OAF D.OEF

4.将ABC沿直线AB向右平移后到达BDE的位置,若∠C=30°,则∠CBE的度数为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并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五、收获整理

1.本节课我的收获是: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锻炼的能力等。

2.本节课我遗留的问题有:不懂得知识、不同的看法、没说的意见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知识内化。

六、课后拓展

如图6,一块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草地上,横竖各有一条宽均为2 cm的笔直小路,你能求出图中的草地面积(即空白部分面积)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空间观念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当充满生活气息,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就能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

《平移和旋转》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运动现象的内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导入新课的环节,创设了他们非常熟悉的龟山公园游乐场,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新课开始,我开心地问:“你们喜欢到龟山公园的游乐园吗?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吧!今天让我们再来玩一次。大家可以跟着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各种游乐项目表演出来。”接着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旋转木马、碰碰车、摩天轮、小火车、空中脚踏车……,此时学生异常兴奋,时而在原地转圆圈,时而高举双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课件一停,我随即提出“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是怎么运动的?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分类?”处在兴奋中的学生们,燃起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后,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想法。由于情境再现的是孩子们熟悉的场景,因此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平移”、“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在学生初步感受到“旋转”和“平移”的概念后,我进一步让学生表演平移和旋转的动作,通过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感受空间观念。

2在操作探究中体悟空间观念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我便让学生用桌上的学习用品做一个平移运动,然后请学生听老师的指令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沦:①物体在平移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物体在旋转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切身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在这寓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接下来我出示方格图让学生猜一猜小汽车移动了几格,再动手移一移,并在小组内讨论小汽车行驶了几格,最后我和学生共同小结得出数格子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活动,教师给足操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操作、分析、讨论,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知识拓展中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当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后,我及时出示一组运动:升国旗、电动缆车、直升飞机、风车、电风扇、汽车等。让学生判断它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随后我又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和你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一个学生说:“学习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用处吗?”我没有给他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看到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就说:“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平移和旋转到底有什么作用。”随着老师的话音,大屏幕上播放出上海音乐厅平移66.4米的新闻录像。随着录像的停止,孩子们发出了“哇,太神奇了!”我抓住这一时机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他们正在为数学的神奇而感到兴奋不已时,我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平移”和“旋转”知识,为学校设计会议室的大门。从而提高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时,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42页的内容。

二、课标要求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第二课时的内容。平移的教学(例1),教科书提供了三个生活中的例子: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观光缆车和推拉窗,以帮助学生建立平移的表象。通过在方格纸上向不同方向平移的小房子,来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平移,使学生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通过向上平移5格和向右平移7格的示例,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教科书中提供的小房子图形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旋转教学(例2)和平移的编排思路一致,教科书中也是通过三个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旋转的表象。教学时,关键是把握物体旋转时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相应的“做一做”的习题,让学生看到通过旋转可以引起神奇的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位置关系,能够正确判断上下、左右的位置变化,并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平移和旋转”现象,他们通过玩各种游戏项目,对一些简单的物体运动形态已有了一些体验,但这些体验积累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相当模糊的。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通过以往的学习和经验,学生能够很容易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但要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另外判断生活中没有旋转一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也相对困难。

五、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七、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九、教学设想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出发,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充分地回忆、观察、操作、探索思考,力求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回忆,进而分析和认识这两种运动方式及特点。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功地主宰课堂。

十、总体设计和说明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设计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数学书37页的主题图,学生在游乐园玩耍的画面。

仔细观察游乐园中有哪些游戏项目。(学生观察,鼓励学生完整阐述图片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就和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有关系,我们一起去看看。

模仿图中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

提问:根据你模仿的动作把这些游乐项目按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同桌互相说一说)[一类平移(直直的运动)、一类旋转(转圈)]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解决教学重点作了铺垫,也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第二环节:“手拉手”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分类比较,建立表象;第二层次:观察分析,探究特征;第三层次:动手操作,体验平移、旋转特征。按照这样的层次分别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

(一)教学平移

第一层:分类比较,建立平移表象

从主题图上运动方式的分类引出平移现象的概念:像小火车这样直直的、平平的移动是平移现象。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对平移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

第二层:观察分析,探究平移特征

1.课件出示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得出“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运动方向不改变”这一平移现象的本质。

2.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现象。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层:动手操作,体验平移特征

1.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平移现象。

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课件:蚂蚁搬房子画面)

(2)请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

①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一只蚂蚁一点移动,四只蚂蚁的移动就是一个面的移动)

②小组合作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想。

③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

④回顾数方格的方法,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

(3)小结:由于平移的过程中,图形中每个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所以要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点,数一数两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

设计目的: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验证,让学生知道物体平移的过程中每个点走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亲身动手验证猜想,目的是避免学生误认为两幅图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

(二)教学旋转

第一层:分类比较,建立旋转表象

从主题图上运动方式的分类引出旋转现象的概念:像风车、转移、摩天轮这样转圈的运动就是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对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第二层:观察分析,探究旋转特征

1.课件出示旋转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旋转,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了解旋转的本质。

2.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现象,注意学生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层: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现象。

2.用一根线拴住一只粉笔旋转,然后停下,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现象。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再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像刚才粉笔的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的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做表示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充分感知旋转这种运动方式。并通过实物点拨生活中没有转到一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第三环节:趣味游戏,灵活应用

通过多个游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夯实本课的知识点。

1.抢船游戏,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条小船,谁先找到它谁就能得到它。

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向左平移两格后得到的小船。

2.我的动作快:学生在方格纸上快速按要求移动学具和画移动后的图形,速度最快的获胜。

3.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亲手去移一移、画一画,巩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第四环节: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摘要:弄清平移的实质、平移的方向是解决向量平移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点的平移,利用数形结合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推导出平移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本质,再把它拓展到函数平移问题进行解决.

关键词:向量平移问题;平移公式;平移本质;函数平移

向量平移问题是高中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常见考点之一. 利用向量平移公式可有效地解决平面上点的平移问题及函数的平移问题. 它涉及的三个量――平移前的坐标、平移后的坐标及平移向量可以通过平移公式联系起来. 而弄清平移的实质、平移的方向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正确运用平移公式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粤教版教材在处理此问题时体现了入口大,坡度高的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根植于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引导学生把握平移的本质,不断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为:(1)理解向量平移的概念. (2)理解向量平移的实质,弄清向量平移方向与图象平移方向两者之间的关系. (3)理解平移公式中各个坐标的意义. (4)进一步领悟特殊与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为:(1)向量平移的实质. (2)平移公式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为:运用向量平移的实质及平移公式求向量平移中的坐标、函数解析式等.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入需要设计问题,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 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看看能否用图示方法求出点的坐标及向量.

(1)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到B点,求B点的坐标. 本题中的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能否表示为向量a=?

(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到点B(4,-2),求A点的坐标. 本题中的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能否表示为向量a=?

(3)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2,3)向左或向右平移a1(a1>0)个单位,再向上或向下平移a2(a2>0)个单位到点B(4,-2),求a1,a2的值. 本题中的平移能否表示为向量a=?

点评 设计一个好问题,建立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中发现规律及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向量的平移公式及平移向量的实质

1.问题导学 拓展问题,深入思考,探索及发现规律,把握本质.

问题2 用图示方法解决此类问题虽然直观、好理解,题中的数也都是整数,容易看出来,但它们的坐标关系能否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其本质?另外,由以上三个例子,你能发现平移向量a的实质吗?

点评 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体验数学,并通过设计的一串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2. 探究与发现 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及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问题3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按向量a=(a1,a2)平移到点B(x′,y′),求B点的坐标.

解析 将问题1一般化,让学生探究三个坐标的关系. 向量平移公式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即+a=. 平移向量a的实质:可以把平移看做是分两步完成的,先向左或向右平移横坐标,再向上或向下平移纵坐标. a1>0表示将点向右平移a1个单位长度,a1<0表示将点向左平移a1个单位长度;a2>0表示将点向上平移a2个单位长度,a2<0表示将点向下平移a2个单位长度.

[⇩]求解点的向量平移问题的方法

1. 知识运用与巩固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识,弄清平移前后的坐标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注意题目的类型.

问题4 用什么方法求下列各题的坐标?

(4)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

,2按向量a=(2,-1)平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

(5)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按向量a=(1,-2)平移到点B(-4,3),则点A的坐标是 .

(6)将点A(-3,-4)按向量a=(a1,a2)平移到点B(5,4),则a= .

点评 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运用平移向量的实质及平移公式解决问题.

2.师生互动预设

生:(4)题是已知平移前点的坐标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后点的坐标,可用平移向量的实质或平移公式解决.

(5)题是已知平移后点的坐标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前点的坐标,可用逆向思考向量平移的实质解决,也可用平移公式解决.

(6)题是已知平移前后点的坐标求平移向量,可用平移向量的实质解决,也可用平移公式解决.

师:由以上解法可知,解决这类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使用平移公式,但必须弄清平移前后的坐标及向量坐标.

[⇩]函数图象的向量平移

1. 问题拓展 变式探求新知,深化对向量平移实质的认识,巩固平移公式及其应用.

问题5 函数图象是由满足一定条件的点集合而成的. 在(4)(5)(6)题中,把A点变换为函数,平移向量不变,又如何解决?它们又是什么类型题?例如:

(7)把y=cosx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函数y=f(x)的图象,则y=f(x)的解析式是.

(8)把y=f(x)的图象按向量a=(1,-2)平移后得到函数y=ex-2+3的图象,则y=f(x)的解析式是.

(9)若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函数y=f(x+2)-3的图象,则a=.

点评 函数图象的向量平移实质是点的坐标平移,也就是说平移的实质不变,平移公式同样适用.

2.师生互动预设 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后说结果(以下相同).

生:(7)题是类型1,也就是给出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后函数的解析式. 可用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和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进行求解.

3. 探究与发现 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规律,把握本质.

问题6 对于(7)题,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是y-a2=f(x-a1),也就是把原来的函数y=f(x)中的x换成x-a1,y换成y-a1,可以将其表示为[y=f(x) y-a2=f(x-a1)][平移向量a=(a1,a2)].

师:正确啊!这是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就是通过认识一道题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型问题的解法及其规律. 同学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8)(9)两题.

生:(8)题为类型2,也就是给出平移后的函数解析式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 解决的方法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平移的公式);方法3(逆向思考向量平移的实质):把y=ex-2+3看成原函数,按a=(1,-2)的相反向量-a=(-1,2)平移,则可得所求函数. 即把y=ex-2+3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即y=f(x)=ex-1+5.

方法4(逆向思考向量的平移公式):把y=ex-2+3看成原函数,按a=(1,-2)的相反向量-a=(-1,+2)平移,设A(x,y)是函数y=ex-2+3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平移后函数图象上的对应点为B(x′,y′),由平移公式得x′=x-1,

y′=y+2, 即x=x′+1,

y=y′-2 . 代入y=ex-2+3得y-2=e(x+1)-2+3,即y=ex-1+5. 故y=f(x)=ex-1+5.

问题7 对于(8)题,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原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的解析式是y=g(x),求原函数y=f(x)的解析式. 则y=f(x)就是y+a2=g(x+a1). 也就是把函数y=g(x)中的x换成x+a1,y换成y+a2即得结果,即[y+a2=g(x+a1) y=f(x)][平移向量a=(a1,a2)].

师:正确啊!这也是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是通过认识一道题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型问题的解法及其规律. 同学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9)题.

生:(9)题为类型3,也就是已知平移前后的函数解析式,求平移向量. 解决的方法如下.

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方法3(逆向思考,即上面的方法3及方法4).

问题8 能不能把(9)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已知的原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是y=f(x+h)+k,h,k∈R且为常数,求平移向量a=?则y=f(x+h)+k就是y′-k=f(x′+h),与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y=f(x)比较可得y=y′-k,

x=x′+h, 即x′=x-h,

y′=y+k与平移公式比较得a1=-h,

a2=k.平移向量a=(-h,k).

即[y=f(x) y′-k=f(x′+h)][平移向量a=(a1,a2)],则y=y′-k,

x=x′+h .这就是平移关系式,也即

a1=-h,

a2=k .

师:完全正确!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从特殊中发现共性的东西,再尝试将其推广到一般性,从中发现规律.

点评 问题(6)、问题(7)、问题(8)引导学生多联系、多联想、多反思、多类比,在变式教学中学会归纳类型、总结规律,把握问题的实质.

4. 反馈练习

(1)按向量a将点(2,-3)平移到点(1,-2),则按向量a将点(-2,3)平移后的点是()

A. (-3,4) B. (-1,2)

C. (4,-3) D. (2,-1)

(2)把y=x2+4x+5的图象按向量a经过一次平移后得到y=x2的图象,则a为()

A. (2,1) B. (-2,1)

C. (-2,-1) D. (2,-1)

(3)若直线2x-y+c=0按向量a=(1,-1)平移后与圆x2+y2=5相切,则c的值为()

A. 8或-2 B. 6或-4

C. 4或-6 D. 2或-8

(4)点P在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向量v=(4,-3)(即点P的运动方向与v相同,且每秒移动的距离为|v|个单位). 设开始时点P的坐标为(-10,10),则5 s后点P的坐标为()

A. (-2,4) B. (-30,25)

C. (10,-5) D. (5,-10)

(5)把函数的图象按向量a=-

,3平移后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则原函数的解析式是()

A. y=sin2x+

+3

B. y=sin2x-

-3

C. y=sin2x+

-3

D. y=sin2x-

+3

5. 课堂小结

(1)向量平移公式.

(2)求点的向量平移问题:三种类型及其解题方法.

(3)函数图象的平移问题:三种类型的解题方法以及规律.

(4)基本思想方法:①数形结合的思想;②一般与特殊的思想.

(5)通过例题的变式教学学习,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发现规律.

本节课的主线:点的平移平移向量向量平移公式点的坐标按向量平移的三种类型函数图象按向量平移的三种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按向量平移前后的函数解析式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就围绕这条主线设置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对教材进行整合,并适当引申. 教师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思考. 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智力等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学会思考,掌握解题规律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学不仅是练,更要注意“变变变”,所以,教师应试图从一道题引出一类题. 从一题出发,不断地改变题中的条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加强逻辑性,提高效率. 同时注意总结反思,回顾经历了哪些过程才做出了这道题,还要做到层次分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形成探究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教学生“学会思考”及怎样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学会思考和掌握解题规律同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会思考不同于概念复习,属于默会知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主要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不仅要过程,更要讲原理. 多让学生感到自然,并感到没有强加于他们,尽可能(不是全部)使学生觉得,老师能想到的,他们也能想到,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所在. 要“鱼”“渔”都给学生,重视思想方法的复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没有把解题的各种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而是要将求向量平移的坐标作为本课的重点,把解决问题思考的出发点作为本课的核心内容. 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与结论,使学生遇到求向量平移问题时,学会思考问题,知道如何下手,而不是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简单、机械地操作.

怎样实施解题教学?解题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 解题教学不仅是练,更要注意“变变变”. 教师试图从一道题引出一个话题,通过开放一题达到复习一片的目的. 在设计本课时,从一题出发,不断地改变题中的条件,环环相扣,加强逻辑性,提高效率. 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力,让他们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解决教学必须注意总结反思,回顾经历了哪些过程做出了这道题,做到层次分明. 条件用在哪里?结论合理吗?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解剖一个个小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定要做好题后反思,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必须在质量上下工夫,而不仅仅是数量.

逐步设问,引导学生探究. 解题的思维起点至关重要. 选题应选择难度适中同时又包含丰富数学思想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才可以做到系统化、网络化,同时才能在习题教学中体现中学数学的各种思想和方法.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象;操作;反思;理解

有效操作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几何知识及函数图象的性质提供了机会. 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数形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在函数图象的教学中,教师不是认为其没新意、简单,就是认为其很难挖掘而一笔带过,这对学生形成函数图象的认识是一极大的浪费.我们要讲究函数图象操作的有效化,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形成能力. 那么,在函数图象的教学中,如何有效操作呢?下面笔者将通过书本上例题从两个不角度浅述如何通过学生的“操作”、反思的认知过程,把外在的动作物化出来,又通过自己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思维动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5页的例题2是这样的:

例2画出函数y=-6x与y=-6x+5的图象

这道课本思考题的两次教学设计

1. 第一次教学设计

2. 第二次教学设计

(2)反思抽象.

在“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下面3个问题让学生反思.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得到以下结论:①两个函数的倾斜度一样,这个主要由k造成;②从函数的解析式来看两者只有在常数项上数字的差别,其他的没变,并且正比例函数可以看成是y=kx+0,所以从解析式上看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从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来看,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也应该是一条直线;③从表格的数值来看上下两行对应的数值差相等. y=-6x+5函数值就在y=-6x的函数值上加上5;④反映在图象上,就是不论横坐标为几,两个函数图象的纵坐标总差同一个值,即同一个函数的图象总比另一个函数的图象高出同一个高度5;⑤在x轴上任取两个x值,过它向x轴作垂线与两个函数分别有四个交点,这四个点组成的四边形永远是平行四边形.

在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从简洁美的角度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概括,于是继续突出问题2让学生思考.

1. 对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反思

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直接应用几何画板演示图形变换,然后将结论告诉学生,这里过快的教学过程只能有少部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难以引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难怪有些学生过了一段时间也就忘了. 看来,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思维加工,仅停留在模仿、记忆水平的学习方式需要改变.

2. 对第二次教学设计的反思

(1)突出了学生的“操作”

“操作”,包括外在的活动操作与内在的智力操作. 学生要构造自己理解的数学概念,关键是一种思想上的飞跃,即皮亚杰提出的“反省抽象”. 为了形成反省,必须将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变为思考的对象,即被反省的基础是“操作”过程,缺少了“操作”,反省无法落实;“操作”达不到一定数量,过程的各种状态和性质在心理上不易引起注意. 因此,学生“操作”的直接目的是现场积累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经验,或是对自己已具有的相对模糊的经验进行强化,增强体验使之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为进一步的反思活动提供反思的对象和素材.

由于函数平移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缺乏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经验,所以必须要学生通过对函数图象进行描点、列表、连线,平推,对同一个自变量值对应函数值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等手段的动手“操作”,和问题3的变式思考的内在智力“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为今后学次函数的上下平移、左右平移、绕顶点旋转,以及探究学习其他函数作了良好的铺垫.

(2)加强了反思抽象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已感受到函数“平移”这一概念的直观背景,及如何研究新旧函数之间关系的一种基本方法与技巧. 当这种“操作”经过多次重复后,才能被个体熟悉,才能上升到通过认知压缩(抽象、概括、归纳)来形成的数学概念. 这个阶段的实质是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反思,它经历思维的内化、压缩,抽象出了数学概念的本质. 反思抽象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这时,教师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味“操作”过程,让学生尝试抽象概括,在本课例中,教师通过问题1、问题2和问题3,给学生有时间和有机会对自己的“操作”活动进行思考、交流、概括等反省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函数“平移”概念的深刻理解.

(3)发展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数学性质以及数与数、数与形、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充满着辩证法. 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良田沃土. 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就是要使学生养成依据辩证思维的规律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函数图象的平移、旋转运动中的“变”与“不变”既对立又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从辩证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即提出含元认知成分较多的问题:函数图象平移过程中,点与点是如何变化的?在点与点的变化过程中哪些元素发生了变化?变化了多少?由个体到整体怎么样?哪些元素没有改变?这对学生养成用辩证思维规律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极为有益. 为下面学习用两点法、点斜法、特殊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打下良好基础,避免了比较烦琐的描点法,就能得到对函数y=kx+b的图象的认识,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认知过程. 另外,还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研究函数先从特殊再到一般的辩证关系.

(4)渗透了函数的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学生习得与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以上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从数量差值相等的关系得出图形之间的直线相互平行关系,及图形之间的相互平行、平移关系得出两个函数的k与b的数学关系. 这对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对数学概念形成教学的启示

美国数学教育家杜宾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需要进行心理建构,只有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才能达成理解. 而这一建构过程涉及操作阶段(包括外在的活动操作与内在的智力操作,如动手操作、归纳、演绎、讨论等)、过程阶段(对操作的活动进行反省内化,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对象阶段(通过全面的抽象,认识概念的本质,对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确化,成为具体的一个对象. 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此为对象去进行新的活动)、图式阶段(一个数学概念的图式是由相应的活动、过程、对象以及与某些一般原理相联系的其他图式所形成的一种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认知框架). 依据杜宾斯基的观点,笔者认为:

1. 在概念学习之初,应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为概念的学习积累活动经验

杜宾斯基强调了在学习概念前的活动经验的准备与积累.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把教材的逻辑顺序转化为数学的活动顺序,并结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过程中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2. 留有充裕的时间,为概念的抽象提供时间保证

概念的学习是一个有层次的数学活动过程,从活动阶段到过程阶段,需要学生提炼出活动的数学意义,能在大脑中描述和反思活动,这个过程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地赶进度,让学生快速地接触抽象概念,而应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回味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尝试抽象概括,这个过程还需要教师通过一些问题的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从“过程”上升到“对象”.

3. 变式教学,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学生容易接受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 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应该是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后,进一步的深化和熟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举一反三,应用数学“变式教学”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教师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问题3的变式让学生能更加清楚认识到函数平移的本质,让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活本源;概念教学;过程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导入,刚开始采用PPT展示3幅图片:小孩滑滑梯、传送带上物体的移动、观光缆车的平移。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平移变换的概念,指出平移变换的两个要素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直接应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变换,然后将结论告诉学生,再讲几个注意点。这种过快的教学过程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听懂,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因此,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仅停留在模仿、记忆的层面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大理想。因此我对本节课又进行了一次设计。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

1.从生活本源出发,合理创设情境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数学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倍感亲切。

这次用一个方块平移的游戏导入:经过平移,当同样颜色的三个及以上方块成一直线时就能消去并得分。教师让部分学生上来玩游戏,然后提问游戏中的方块经历了什么运动,由此从学生口中得出“平移”这一关键词。教师紧接着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变换?这时学生纷纷发言,从学生交流回答中发现学生已经认识到平移无处不在。然后再播放几个学生提到的平移变换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找到这几幅图的相同之处,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平移变换的特征。

这样的设计,利用动画充分展示平移的过程,从纯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的数学,从静态教学延伸到动态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教师提示、补充,共同归纳出平移变换的概念,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合理转化例题,形成概念体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变换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根平移的要素画出简单图形经过平移变换后的像,并设置一些例题加以巩固。

本节课课本中的例题是:把长方形ABCD沿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使点C落在点C’。求经过这一平移变换后所得的像。

笔者将上述例题进行了更改,设置了以下作图:①点的平移作图;②线段的平移作图;③面的平移作图(以四边形为例);④体的平移作图(以长方体为例)。

教师将这4个问题分4次抛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平移作图的基本要点是作出关键点经过平移后的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类比。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真正认识平移图形的形成过程,由概念出发,从简到难,形成知识体系。

3.小结整合提升,达成实际运用

视频播放海宁纺织业中窗帘的制作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并布置作业:①为工人设计一些由平移变换得到的精美图形;②相机拍下生活中的平移或将关于平移的小文章发到班级数学兴趣群。

这一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定位初衷,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发展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我们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储蓄、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工程设计等方面问题。只有学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认真积累,大胆尝试,一定会给我们的课堂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5): 1-4.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问题情景 有效创设 探究 交流

今年暑假,子洲县教育局举办全县骨干教师校本研修培训班,聆听了陕西省教科所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我感触很深,结合自己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有懈怠。我深深感悟到,要做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要有自己的追求,要向更高的目标奋斗,首先得在课堂上下功夫。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内容;少一点繁杂,多一点简明;而这一切都取决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问题情景引入的有效创设

有效的“问题情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一种问题模式。要研究“问题情景”的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情景才是有效的?新课引入的问题情景包含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本质,并能很好地贴近学生,从而起到先声夺人、发人深省的效果。创设“探究”的问题情景,首先必须是问题要有典型,要有思想。其次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由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思维碰撞,由此广泛地展开师生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案例】《图形平移》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南京有一座六层楼大酒店,位于两条马路交汇处,建筑面积5424平方米,重8000吨。因马路拓宽,这幢楼需要拆除。拆掉这样一个大酒店太可惜了。人们都说:“要是能将整幢大楼平移一下就好了”。又省钱省事。工人们用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技术将大楼与基地切断,托到一个托架上,形成了可移动体,然后再用牵引设备将它平移到26米远的基地上。一个以后,这家酒店又开了。工程耗资400万元,用不到造价的四分之一钱就保留了酒店,十分划算。

师: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生:可以,如帆船水中航行,大雁空中飞行等等。

师:把三角形向右平移六格,画出平移图形。

生:平移后的三角形与平移前的三角形边、角、大小相等,不改变其形状大小。

师: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移动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平移。

教师组织学生不断探索,展开小组讨论。问题情境的创设步步前行、引人入胜。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创设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具备一下几个特征:1、可及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2、开发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发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3、挑战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4、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教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教师设计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等等。教师课堂提问一定注意要引发思考,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不能为问而问,只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创设的提问要给学生造成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与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由好奇而达到求知的目的,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效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条件,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变为“会学”数学。同时,教师所提问题要少而精,要简单明了,要切中要害,要集中体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创设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除必须为教学目标内容所规定,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所制约外,还受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教学环境和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如何综合、辩证地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的内容和性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教师的素质和特点、教学环境等选择合适、最佳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一般来说,对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目标要求应设计不同的方法。如讲授法、自学或探究发现法等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手段日益精巧、复杂。当前,在数学教学中,除使用实物、模型、图表、教具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外,已普遍尝试运用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力求通过操作演示,丰富和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闪烁功能、彩色功能,对有关数学内容的传授方法进行设计,这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途径,同时也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

四、例题和练习的有效设计

例题教学和练习属知识应用阶段,所选例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教材例题一般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设计时要善于对它进行剖析、改造和深化。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练习题训练,巩固概念,体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训练内容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强,习题训练的设计要有层次,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重视习题训练的质量和效益。在数学练习训练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它以现代数学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根据数学教与学的进基本规律,编制合理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一定的策略体系,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我们应不断地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同时要充分发挥它的艺术价值,不断地创新,追求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完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大庆.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数学核心知识,通常是指那些结构明确、适用范围广、自我生长和迁移能力强的基础知识,它们在数学课程和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主干地位,具有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事实上,教学活动就是紧紧围绕核心知识而展开的。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会重视对核心知识的凸显和建构。

那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凸显和建构核心知识呢?我觉得,核心知识要真正内化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经历探索、发现、质疑、顿悟的完整思维过程是自然选择,而布设开放的课堂氛围,并适时进行引领和归依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适逢我执教苏教版四下的“图形的平移”一课,考量再三,决定在课中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开放”的教学因素,力图在开放和引领中凸显并突破核心知识。教学设计的片段如下:

片段一:回顾旧知,释放学生必要的知识贮备

课件逐一出示图1和图2。

1.(图1)正方形向()平移了()格。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结合多媒体演示说明:图形平移时,其中的每个点、每条线都相应地进行了平移。

2.(图2)三角形向()平移了()格。学生回答后,再相机小结: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随之揭示: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并出示例题:你能把小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已有平移知识的复习,做好对学习新知的铺垫和迁移,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和支撑点。

片段二:自主探究,开放课堂的学习组织形式

课件出示例题图:

1.在小组中自主合作。(给学生每人提供一张第64页的例题准备图,同时提供一个亭子图的活动硬纸模型。)让学生们通过摆一摆、移一移或者画一画先独立做一做,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既让学生们展露自己的想法,又让他们充分表达不同的见解,相互启发和借鉴,从而产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动机。

2.在班级里交流汇报。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形:①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②先向右平移6格,在向下平移4格。③斜着平移。④“楼梯状”平移。……

学生在以上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是随机的,教师不打断,也暂不作深入的讲解,只作适当的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现不同的想法,教师暂不作点评,也是为了避免由教师的某种倾向讲解导致学生的“欲说而不敢”,从而泯灭难能可贵的思维火花。

3.在引领中逐渐明晰。待学生汇报完全部的想法后,再分别作详细的讲解。(此时教师采取有选择、有顺序、有步骤的讲解策略)可按以下顺序详细描述平移的过程:

①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教师在黑板上利用挂图及亭子图模型,详细演示平移的步骤,并规范地画出平移的过程。讲到中间一步时,可直接利用模型画出亭子的虚线图来。

②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教师仍在黑板上利用挂图及亭子图模型,详细演示平移的步骤,并规范地画出平移的过程。讲到中间一步时,让学生想想如果不直接利用模型,怎样画出亭子的虚线图来?(找关键点)

教师在演示完以上两种平移方法后,接着问:上面两种平移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

③斜着平移。如果学生出现这种想法,教师可相机作以下处理。

教师谈话:前面两种平移方法我们不仅看得明白,即便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同学说,脑子里也能非常清楚地知道图形平移的过程。那么,你能把斜着平移的过程也象这样描述得那么清楚吗?

生:……

师:看来,有困难。并指出:斜着平移的方法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用数学的语言精确地描述它的平移过程,所以暂且不采用。

④“楼梯状”平移。在这里,这种平移方法更显得麻烦,不简洁,所以也不采用。

设计意图:一方面主要通过对两种平移方法的详细讲解和对比,让学生准确掌握平移步骤,并学会正确地画出平移过程,突出了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并不囿于两种平移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肯定学生其它平移方法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这些方法并不简洁或者利用现有的知识还没办法准确描述,所以暂且不采用。让学生在思维的冲突中更深入理解知识,若有所悟,引发思考。

4.在自我修复中逐步巩固。接着设置以下几个环节:①请同学们看屏幕,通过电脑动画演示,让我们再仔细体会上面的两种平移过程。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独自在脑海再想想平移的过程。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这两种平移方法,比一比谁说的既准确又简洁。④拿出前面已经画过的练习纸,对照一下,看看是否要把最初你画过的(或者想过的)平移过程作一些修正和调整,使得图形的平移过程更准确、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图形平移知识进行再认识、在调整、再反思,从而达到对新知有效建构和充分巩固的目的。

片段三:适时归依,激起学生的思维顿悟

在前面已有对比的基础上,再设置了两个总结性的问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平移知识和前面的比有什么不同?平移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今天学习的平移要向两个方向平移2次。平移时要注意方向和每次的距离。……

2.关于图形的平移,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①平移中的总格数相等。②两种方法平移后的路线正好组成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意在让学生明白对图形平移知识的学习一般是由简单到稍复杂、从一维到二维的过程。第二个问题是立足以人为本的考虑,学习到这里时,适时留给学生相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收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思维顿悟,同时也孕伏着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观念。

围绕以上教学设计,我进一步做了以下反思:

1.瞄准切入点。我们知道,学习一方面要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托,使知识得到有效建构。另一方面,一节课中的核心知识往往会由多个知识节点构成,这些知识节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就其表现形式看,又会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因此,在教学前对学情的分析要充分,教学时对学习新知的切入点要找准,教学后对新知的反馈要及时。

2.夯实着力点。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定点深挖。对核心知识要进行深入地剖析和探讨,并把突破核心知识的每个思维环节都作充分地展示。二是以点带面。在整体开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适时进行引领和归依,让学生切实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有效建立数学模型。要避免由教师的某种倾向讲解导致学生的“欲说而不敢”,从而泯灭难能可贵的思维火花。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一、投学生所好,诱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自发地、主动地、积极地探求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喜欢生动、有趣的事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假设自己是学生,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感受学习情境,体会学习情绪,揣摩学习心理。想学生所喜欢的,也要想学生所不喜欢的。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一课中,因为“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看到过这样的现象,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但是只停留在直观认知上,对其本质并不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投学生所好,想学生所想,为他们创设了“欢乐的游乐园”这一情境,欢快的音乐、“吱呀呀”转着的大风车、“轰隆隆”开着的小火车,欢天喜地玩着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心激活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好吗?

课件演示各种游乐项目:摩天轮、小火车、旋转木马、大风车、滑滑梯。

师:你最喜欢哪种游乐项目?用手势表示一下它是怎样运动的。

生争着举手发言,有的转圈表示摩天轮的运动方式,有的一边做手势表示小火车的运动方式,一边还嘴里发出“呜”的声音,非常兴奋,好像真的来到了游乐园。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二、想学生所困,分解教学难点

数学学科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由于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等原因,学生间的思维能力差异性很大。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那些优秀的学生上,满足于教学的顺畅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备课时,要放下身子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可能出现的困难,多想一想:这个问题问下去学生会怎么想?这个概念出示后,学生会有什么疑惑?学生有这样的疑惑我应该怎么去启发和指导?

在设计《图形的平移》这一课时,我就把自己置身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想学生所困,急学生所急。平移的方向通过课件演示或者动手操作学生能很快掌握,但图形的平移学生较难掌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设计了“点――线――图”三个层次的教学步骤,铺设了点的平移和线段的平移,分解了图的平移这一难点,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中,掌握先找对应点或对应线再数格子这一方法。

课件出示方格图后,动态演示小圆点向右平移4格。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圆点向右平移了4格。

让学生到屏幕上一格一格地数。

师:从原来的地方平移到这一格,我们就说小圆点向右平移了一格。

课件一格一格地演示向右平移4格,学生跟着一格一格地数。

师:线段也能平移呢!(课件演示线段向右平移5格)

生:线段向右平移了5格。

师:对不对呢?我们请线段再平移一次。同学们帮着数,好吗?

课件演示线段一格一格地平移,每移一格学生就数一格。

课件演示小金鱼在大海中悠闲地游来游去。

师:看,这条小金鱼是怎么平移的?

生1:小金鱼向右平移了7格。

生2:小金鱼向右平移了4格。

请生2上前数一数格子。

师:大家同意吗?为什么?

转而问生2,你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生2:(不好意思地笑):我刚才数了小金鱼平移前和平移后之间的格子了。

师:那应该怎么数格子呢?你能再数一次吗?

生2:小金鱼的嘴从这一格平移到了那一格,应该数这中间有几格。

让学生边说边指出这组对应点。教师板书“对应点”。

师:还有其他的对应点吗?

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可能出现的困惑点,才能把握教学重点,设计出针对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的困惑。想学生所困,才能分解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思学生所惑,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教学《图形的平移》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平移和旋转的事物,其实在小朋友喜欢玩的游戏中也有平移呢!(教师出示小女孩玩“跳房子”的游戏场景)

师:小女孩的运动是什么?

生:是平移。

师:我们教室的地面都是方砖铺成的,我们来玩跳格子的游戏好吗?

生(欢声雷动):好!好!

师(让每个学生站好一个格,然后发令):向前平移2格、向左平移1格

生按老师的指令跳格子,同学间自发地相互检查,指正。

师:怎样平移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呢?

学生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平移。

交流不同的平移方法。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同桌两人相互发指令,看谁平移得又对又快。

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平移之后,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呢?学生还会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通过找对应点来判断平移的距离?为什么是这样数格子的?在生活中怎样判断平移的距离呢?……也许学生的问题会更多。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想学生所思,想学生所疑,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真正体验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明确目标;精雕细琢;一题多用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参考教案,其实备课不是简简单单地抄写教案,更不能按部就班地按教案上课,而是要深入理解教材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要明确目标,巧妙构思,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答案,了解孩子的学习起点,对每个环节进行精加工、再创造,让课堂更富活力、更有实效。

一、明确目标、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在依据新课标和新教材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学生认知的过程。一节课都是围绕同一知识目标不断进行深化,每个环节又有它单独的目标,包括每一习题。因此,备课的时候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目标,在它的引领下,巧妙构思精雕细琢,让我们的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案例一:“图形的变化”

教学设计1:

师:在方格纸上出示三角形的三种变化,(三个图分开)让孩子说说,图形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以此复习平移、旋转、轴对称)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三种变化,今天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图形的变化。(出示课题)

教学设计2:

把课题“图形de变化”,改成:“图”是颠倒的“图”,即旋转后得到正立的图;“形”的位置换了,即应该通过向上平移才能回到正确的位置顺序;“变”又需要旋转,又需要平移才能回到正确的位置;“换”的通过轴对称才能得到正确的字和位置。四个字的课题经过加工,课题呈现方式新颖别致,马上吸引孩子的眼球,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其中也蕴含了课程所必须的知识基础。

师再追问: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让这个课题回到正确的位置。

同样是复习旧知出示课题,对比两种教学设计,我们能明显看出,第二种设计生动有趣,标新立异,更易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教师精雕细琢设法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带(导)进课堂,好似垂钓者放设鱼饵让鱼儿上钩一般,在有趣的出示课题中,让孩子复习了这节课所需要的知识,经过这样精细的加工,让我们的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时刻都要心中有目标,并充分关注知识点的联系与整合,在简单而重复性的温故练习中是不易达到知新效果的,只有深入地温故,才可以而且一定会起到知新的作用。

二、精雕细琢、一题多用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如何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精心备课,每个环节进行精雕细琢,尽可能地一题多用,充分利用每一题材,让孩子在同一题材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真正呈现简单实效的课堂。

如:案例二“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设计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用横着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

第一层: 1 =1

第二层: 1+2 =3

第三层: 1+2+3 =6

第四层: 1+2+3+4 =10

师:同学们发现得很好,那如果我们用竖着一层一层数的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

第一层: 1 =1

第二层: 1+2 =3

第三层: 1+2+3 =6

第四层: 1+2+3+4 =10

师:是的,同学们发现得很好。

教学设计2:

出示:1、3、6、10、( )

师:你能继续填吗?

生:15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加2,加3,加4,接下去是加5,所以是15。

师:毕德哥拉斯:数不仅有量的多少,还有几何形状。让我们借助辅助形状――点,看看它的几何形状,从而证明你的观点。

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排列出相应的点阵。

这样的教学设计和第一遍设计的直接出现点阵,再发现规律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同样一个题材,第一种教学设计往往显得为教而教,而第二种教学设计,先出现数,再出现量的点,最后出现阵,让孩子多了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点阵的含义。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需要有更多的付出――课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每个题材,对每一环节进行精雕细琢。备课简单,真正备好课却不简单,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琢磨、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才是知识生成的课堂。

参考文献:

上一篇:健康知识管理范文 下一篇:工地质量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