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8 22:14:10

平移教案范文第1篇

1.理解图形经过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2.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或它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这些图形的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移的特点与基本性质。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诊断测试。

1.什么叫平移?平移的定义里说明了哪两点?

2.让学生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两个平移后的三角形,总结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关系,观察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引导观察。

如图,在画平行线的时候,有时为了需要,将直尺与三角板放在倾斜的位置上。

但不管怎样,我们总可以推得:

A′B′∥AB,A′B′=AB,∠B′=∠B。

同时也有:A′C′∥_____,A′C′=____,∠C′=____。

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得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由上面的操作得出了结论,教师可再补充一点: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三、探索,概括。

1.观察下图,ABC沿着PQ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除了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

得出: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并且相等。

(学生自己总结出:AA′∥BB′∥CC′,AA′=BB′=CC′。要求学生会用语言叙述。)

2.试一试。

将上图中的A′B′C′沿着RS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其平移的距离为线段RS的长度。

注意: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3.例如图,ABC经过平移到A′B′C′的位置。指出平移的方向,并量出平移的距离。

4.课本第6页“试一试”。

让学生在课本方格纸上作出。

四、开放性练习。

如图,直线m∥n,它们的距离是1.5厘米,画出ABC关于直线m对称的A′B′C′,再做A''''B''''C''''关于直线n对称的A″B″C″。A′B′C′可以看作是由ABC如何得来的?并说出相关的方向、距离。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那些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平移教案范文第2篇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当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好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中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把数学教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工具,同时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将要学习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以后的综合运用几种变换(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让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

该班学生情况

本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尖子生比较尖,中等生少,学困生较多.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尖子生的培优,又要注意到对中等生的培养,同时在小组活动时注意对学困生的帮扶.

教学准备:尺子 课件 小组分配 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平移例子

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内涵 ,并能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 过程与方法 :体验观察、分析、操作、欣赏、探究以及抽象概括等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感受教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欣赏图形的平移,感受生活的美。

教学重点:探索图形平移变换的基本要素,画简单图形的平移图。

教学难点:决定平移的两个主要因素

教学环节

一、引入同学们,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有很多规律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其中最简捷的运动变化形式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索第三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

出示学习目标

1、什么叫做平移?平移的两要素是什么?2、图形的平移性质有哪些?

你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吗?天上飞着的飞机,在公路上跑着的汽车,在笔直的火 车路上来来回回的开着的火 车,在工厂,产品整齐地在传送带上沿着生产线从一个生产工位流向另一个生产工位.提问:1、请同学们分析以上几种运动现象他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2、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3、根据上述分析,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移动称为平移吗?4、学生回答,集体总结。如:帆船沿什么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找那些点了解这种图形运动的平移。

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平移的例子吗?

大厦里的电梯、电梯中的人、辘轳上的水桶呢?

第二组

1、学习例1ABE到CDF是怎样运动?复习平移应注意的问题;2、平移前后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有哪些对应关系?例1、(课件演示)如图所示,ABE沿射线XY的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后成为CDF。找出图中存在的平行且相等的三条线段和一组全等三角形2,学生观察多媒体中三角形平移的图形,探索平移的性质。-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3、平移的性质是什么?4、将第二组例1中的题变成追问。如AB=6cm,AE=10cm,,AC=20cm, ∠BAE= 53°, ∠B= 90°,你能求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度,哪些角的度数?说说你的理由。 5、学习了平移的性质,你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吗?在画图时你应确定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平移的特征、性质,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选用探究式主动学习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

平移教案范文第3篇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导学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设计导学案,我想以“用坐标表示平移”为例,来和各位同仁探讨。

一、学案展示及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1.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图形平移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2.准确写出图形运动后各个顶点的坐标。

学习重点:图形平移后的坐标变化规律,用坐标表示图形的平移。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

(一)预习导航

1.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沿_____ 移动一定的距离,会得到一个新图形。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_____ ,简称 _____。

2.平移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_____和 _____。经过平移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_____ ,对应角_____ ,对应点所连得线段_____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和预习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第75-76页,用不同色彩的笔进行勾画圈点。

2.自主学习检测。

(1)把一个图形左右平移时,点的 _____ 坐标不变,上下平移时,点的_____坐标不变。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1,-3)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对应点A1坐标( , ),将点(-1,-3)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对应点A2坐标( , );将点B(2,5)向上平移2个单位可得对应点B1坐标( , );将点(-2,5)向下平移2个单位可得到对应点B2坐标( , )。

3.将点A沿着y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得B点坐标为(-4,-2),则A点的坐标为( ,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三)学习活动

1.画图观察:将点A(-2,-3)作以下平移,请在图上标出平移后的点,并写出他们的坐标:A(-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A1的坐标( , ),将A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A2的坐标( , ),将A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A3的坐标( , ),将A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A4的坐标( , )。

2.归纳:观察平移前后点的坐标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3.验证:再找几点,对它们进行平移,观察其规律变化。

4.归纳:图形平移时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总结规律。

(四)学习小结

1.目标回顾。

2.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达标检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A(1,3)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坐标是( , );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坐标是( , );把B(-2,-4)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坐标是( , )。

2.已知点P(m,n)经过平移后变为(m-3,n),则点P需( )

A.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 B.向左平移3个单位得到

C.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 D.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

3.已知点P(-3,y)向下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Q(x,-1),则xy=( )。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应用情况。试题的多少、难易应根据自己班情况而定。

(六)拓展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关于x轴、y轴对称时,坐标的规律是什么?

2.线段平行于坐标轴时,线段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拓展知识视野。

二、设计导学案应理清两种关系

(一)导与学的关系

以人为本,还课堂于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体现了一个“教”字,那就是“教”什么?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怎么“教”?即教师设计的教案和使用教案实施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到什么程度?即所谓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如果我们把“教”改为“学”,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一字之差,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发生了变化,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习方式变了,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体,这是理念的转变。所以,设计导学案,怎么“学”的问题是核心,应体现两个原则:

一是怎样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学习过程,体现思维训练。二是教师如何帮扶引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活动的参与者。

(二)教材与学案的关系

学案源于教材,又要别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勾画圈点。对学案中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解决,带着问题解读教材。

总之,导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会方法,走遍天下。

参考文献:

[1]袁碧.探讨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J].才智,2013(21).

平移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明确目标;精雕细琢;一题多用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参考教案,其实备课不是简简单单地抄写教案,更不能按部就班地按教案上课,而是要深入理解教材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要明确目标,巧妙构思,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答案,了解孩子的学习起点,对每个环节进行精加工、再创造,让课堂更富活力、更有实效。

一、明确目标、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在依据新课标和新教材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学生认知的过程。一节课都是围绕同一知识目标不断进行深化,每个环节又有它单独的目标,包括每一习题。因此,备课的时候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目标,在它的引领下,巧妙构思精雕细琢,让我们的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案例一:“图形的变化”

教学设计1:

师:在方格纸上出示三角形的三种变化,(三个图分开)让孩子说说,图形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以此复习平移、旋转、轴对称)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三种变化,今天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图形的变化。(出示课题)

教学设计2:

把课题“图形de变化”,改成:“图”是颠倒的“图”,即旋转后得到正立的图;“形”的位置换了,即应该通过向上平移才能回到正确的位置顺序;“变”又需要旋转,又需要平移才能回到正确的位置;“换”的通过轴对称才能得到正确的字和位置。四个字的课题经过加工,课题呈现方式新颖别致,马上吸引孩子的眼球,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其中也蕴含了课程所必须的知识基础。

师再追问: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让这个课题回到正确的位置。

同样是复习旧知出示课题,对比两种教学设计,我们能明显看出,第二种设计生动有趣,标新立异,更易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教师精雕细琢设法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带(导)进课堂,好似垂钓者放设鱼饵让鱼儿上钩一般,在有趣的出示课题中,让孩子复习了这节课所需要的知识,经过这样精细的加工,让我们的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时刻都要心中有目标,并充分关注知识点的联系与整合,在简单而重复性的温故练习中是不易达到知新效果的,只有深入地温故,才可以而且一定会起到知新的作用。

二、精雕细琢、一题多用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如何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精心备课,每个环节进行精雕细琢,尽可能地一题多用,充分利用每一题材,让孩子在同一题材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真正呈现简单实效的课堂。

如:案例二“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设计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用横着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

第一层: 1 =1

第二层: 1+2 =3

第三层: 1+2+3 =6

第四层: 1+2+3+4 =10

师:同学们发现得很好,那如果我们用竖着一层一层数的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

第一层: 1 =1

第二层: 1+2 =3

第三层: 1+2+3 =6

第四层: 1+2+3+4 =10

师:是的,同学们发现得很好。

教学设计2:

出示:1、3、6、10、( )

师:你能继续填吗?

生:15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加2,加3,加4,接下去是加5,所以是15。

师:毕德哥拉斯:数不仅有量的多少,还有几何形状。让我们借助辅助形状――点,看看它的几何形状,从而证明你的观点。

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排列出相应的点阵。

这样的教学设计和第一遍设计的直接出现点阵,再发现规律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同样一个题材,第一种教学设计往往显得为教而教,而第二种教学设计,先出现数,再出现量的点,最后出现阵,让孩子多了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点阵的含义。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需要有更多的付出――课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每个题材,对每一环节进行精雕细琢。备课简单,真正备好课却不简单,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琢磨、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才是知识生成的课堂。

参考文献:

平移教案范文第5篇

一、巧用“瞎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都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大胆发言,面对问题,能有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回答有语惊四座的精彩之说,但也有让人始料不及的突兀之语,这在教学中经常困扰着许多教师,因此,被老师们称为“瞎说”。但如果换种眼光来看,这种“瞎说”其实是学生的真实想法,是学生的直觉或一时顿悟。如果教师能靠自己的教学机智,善待学生的“瞎说”,它就成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厘米、分米和米》这一知识后,学生在做填空练习时,有个学生回答:“一个游泳池深是210米。”另一个学生说:“一个游泳池水深应该210分米。”这时,有一位学生说了一句:“你们的游泳池太危险了,这样深的游泳池会淹死人的。”很多同学马上对这位同学投入异样的目光,纷纷地说他在“瞎说”,但老师却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并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多深的游泳池才是适合的、安全的?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诱发出错,引导深思

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教学中,为充分展示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有时教师不妨故意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出错,使其所谓“上当”。当学生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中,出示如下题目:一块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红绸布能裁剪出多少个边长为1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答案:(4×3)÷(1×1÷2)=24(个),我并没有到此结束,又问:如果裁剪成边长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多能裁剪多少个呢?学生顺着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思路,很快又解答出是(4×3)÷(2×2÷2)=6(个),学生果真“中计”却全然不知。接着我让学生在纸上画草图验证,很快有学生得出:根本不可能裁剪出6个,只能是4个,进而有学生想到用(4×2)÷(2×2÷2)=4(个)。可见,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有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快乐地上回当,真实地错一回,从而在错误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用智慧捕捉“意外”错误,有效利用错误资源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呼唤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而真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因此,智慧课堂上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独具一双慧眼。用教育机智把错误点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调剂成学好数学的一剂良药。笔者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学生试编儿歌《数青蛙》后进行交流,学生1:“a只青蛙b张嘴,x只眼睛y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面对学生的错误“创作”,我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读读原文再读读新编儿歌。比较评价学生1的创作,学生2立刻站起来反驳:“儿歌中用了5个不同的字母,如果将数字代人就会变成这样:1只青蛙2张嘴,3只眼睛4条腿,扑通5声跳下水,这明显是错的。”学生3:“他的编写虽然符合用字母表示数,但这些字母之间毫无联系,与儿歌意思不符合。”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确了用字母编写儿歌要考虑到数字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追问:“儿歌前后数字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2:“青蛙的只数是关键数,其他数字与它都有联系。”学生3:“儿歌里应该只出现一个字母。”学生4:“眼睛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四倍”……这时教师又一次把目光转向学生1:“现在对自己的编写有什么修改意见吗?”学生1信心十足地说:“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同学们说我修改得对吗?”全班响起了赞同的掌声。“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智慧的教师善于捕捉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价值的错误。当学生处于思维的分岔口,“接住学生抛来的球”再“把球踢给学生”,在充分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智慧课堂需要更多“点错成金”的智慧型教师,借我们一双慧眼,细心捕捉错误资源,与学生一起“做思维体操”,使学生最终“拨开云雾见明月”,为促进动态生成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凸现亮点,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动态和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教学中,学生生成的资源有时既能突出重点、又可能突破难点,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具有简洁鲜明的特点,是生成性资源中的亮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亮点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出示下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棵小树平移了几格?并说明是怎样得到的?绝大多数同学反馈了“点对点”数格法。如:因为A到A的距离正好是7格或B到B的距离也正好是7格或C到C的距离也是7格,所以这棵小树平移了7格。然而偏有一位学生反馈认为:可以先数一数图形占了几格,再数一数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然后把它们相加就是平移的距离。面对这“偶然”生成性资源,教师在反馈时运用好了这一“亮点”资源,让学生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因为“点对点”数格法是平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不同,尚有学生会产生数“图形与图形之间相距格数”上的错误。而运用“数格法”的同学,由于减少了寻找“点”的过程,且显得更直观,因而更易被学生所掌握。

平移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初中数学;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当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何为参与式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是研究者们统一的观点是在参与式教学中都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课堂是由教师的引导与组织和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共同构建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完美的新理念课堂,少了哪一方的参与都会让课堂教学黯然失色。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做好课堂学习的主体。

一、布置好参与式教学的预习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数学教学更是如此,要想使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的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想采用参与式教学,就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不能只停留于教师嘱咐性的话语,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预习提示,如给学生预习的方向性指引,给学生一些预习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对相关知识有大体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第一章证明,在对这个知识进行教学时,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内容是这样的:(1)自己复习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腰、角有什么特点?(2)复习学过的公理和定理,最好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3)自己事先预习课本上证明的例题,把不懂的在旁边做上标记。这样通过预习提纲,学生就能清楚明了地掌握教师的预习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温故而知新”,在进行参与式教学时,学生在对旧知识熟悉掌握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对“证明”进行学习,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好参与式教学的教案

参与式教学与以往的只靠教师讲解传授的教学方式,是有明显区别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教学工作也要有所不同。尤其体现在教案的编写上,要想采用参与式教学就要按参与式教学的方式来编写教案。教师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才能在上课时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组织好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教案中我让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以下的问题:(1)小组内求出以下一元一次方程x-1=4(2x);3x+2=50(2x);5x-1=(3x);180x+1=150(1.5x)。(2)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x+y=8与5x+2y=32组成的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解。教师先让学生对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再在班上交流,

其他学生对其做出自己的评价,让学生对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教师可以让思路正确的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再给学生总结归纳,最终确立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总结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把解法总结出来,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与把握。

三、组织好参与式课堂教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创立的一种大胆的教学模式,由于有时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大,不免让人觉得课堂纪律不好,比较乱。假如分工不明确、教师组织不好就会让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处于落空状态,教学只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所有学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势必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组织者的角色,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要最大地发挥自己组织、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可干,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参与式课堂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用10分钟进行有效分工,另外35分钟让学生交流、探讨,汇报自主学习成果。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和旋转里的生活中的平移”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熟悉课本上的知识,接下来的35分钟让学生按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交流探讨,围绕教师出示的问题:传送带上的物品和手扶电梯上的人的重量、位置、大小、形状中,哪些发生了改变,哪些没发生改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移的特征。

总之,在初中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认真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为参与式教学编写好教案;组织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才能让参与式教学在应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况达,余静.浅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学周刊,2009(2).

平移教案范文第7篇

学校建于1965年,现在是一校三址,海淀区实验小学是本校,以4、5、6年级为主,3年级有个别班,阜城区分校是以、1、2、3年级为主,苏州街分校是1――6年级相当于一所完小,目前海淀区实验小学有106个班。4500多名学生,教职工262人。学校虽是一校三址,但本校却统领分校。教学,教研横、纵向管理。

在学习中,尽管时间短暂,但整个学习过程我深受鼓舞和启发,确实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增长了知识,真正体会到名校的含义,体会到名校发展前进的内涵和精髓,也深刻认识到自己得不足。

1 突出德育主线,将德育教育融入各个领域

德育是青少年成长的灵魂,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海淀区实验小学坚持以品德教育为本,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而且已形成模式。就以我们第一次进入本校看到的升旗仪式来说,当第二节课后响铃一响,孩子们就各自站在本班教室门口,由班主任组织。按照学校开学初设计好的路线一个班一个班地下楼梯,在每个楼道口学校都安排有固定的科任老师站在那儿值守。学生一走出教学楼,各班都会喊着本班的中队口号,踏着运动员进行的节奏走向制定地点。其他科任老师则以两列队站在学生后面,原来我们只是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可一看到那严肃庄严的场面,我们也非常自觉地站在老师队伍之中。升旗时,没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说话,目光都聚焦在国旗上随国旗冉冉升起而移动,回荡在校园上空的,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主持人的声音,当时我发现一位年长的女老师在升国旗、奏国歌时,竟自觉地把帽子脱下来,拿在手上。仅从一次升旗仪式可见,学校的养成教育已落实到实处,养成了习惯。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学生长期努力,老师长期督促引导的结果。

我们相信,我们学校只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形成合力,也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壮、艳丽,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幼苗。

2 实施素质教育 构建立体式的艺术教育模式

多年以来,海淀区实验小学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始终把艺术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以艺培德,以艺启智、以艺促校”的艺术教育,目的,在艺术与文化交融,让教育与人生并进的理念指导下。学校以金帆合唱团为龙头,带动管乐团,舞蹈团,戏曲团、民乐团等艺术团队的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各个艺术团队频频获得北京市乃至全国比赛桂冠。学校每年举办艺术节专场演出并与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多所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专场演出和与国际交流合作不仅使学生得到锻炼,还开阔了学生视野。社团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鄣纳缤牛再由专业老师筛选。我们听了一次管乐班的课,这堂课先是由专业教师讲解每一个乐段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一个小节一个小节,一种乐器一种乐器的逐步练习,逐步过关。在练习过程中,假如某一个音走调,老师会马上指出,继续练,假如还不错,就会提示必须努力,不然下次会扣相应的分数。

再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艺术常态课:高年级的美术欣赏课,欣赏黄公望的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一课更加体现了教师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引导学生欣赏时,那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老师脱口而出,让学生欣赏画中人物时,老师则让学生自然而然共同吟诵琪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看画、吟诗、会境的完美整合,让听课的人不仅佩服,还是一种享受。舞蹈教师的舞美课,也让人为之动容:老师通过让学生想象在海滩边与海水、与伙伴、与小螃蟹游戏的场景,使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练习了各种形体动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教育的观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现在艺术在强调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由此可见,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关心和关注。

3 教研齐头并进 打造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

在海淀区实验小学为期半个月的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学、教研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实处。

1、备课互查

学习推行的是电子备课。每学期教师返校的第一天,学校就安排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案互查,并填些检查记录单。教导处及时进组参与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提出改进的要求和建议,我认为这一做法达到了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在了解别人中改进自己的作用。

2、集体备课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用集体的力量,我们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更优。当时分管教育、教学的王晓英副校长向我们介绍集体备课的由来:原来是一人一备,或者是一人备一单元,后来发现教案过于简单,重、难点突破措施不够完善,不够具体。并且调查结果就是发现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案很满意,可见,教案没有新的突破,所以必须进行备课改革。改革的方向是3-4个人一单位,共同备一课。方法就同我们现在说的“同课异构”。当时我们就参加了5年级《忆读书》一文的讨论。这次教研活动分为四个层次:(1)由做客老师――苏州街分校的一位年轻女教师先梳理教学思路,然后说出自己在上课时遇到的困惑和反思;(2)观看该老师的片段教学;(3)由听课老师评课;(4)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到了下周,另一个人根据修改的内容再上这堂课。那如果还有困惑、还有不足,又继续再研讨,一直要找到一套可行的教案。当然,学校要求的集体备课的选题必须是平时难上的,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不是篇篇如此。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因为集体备课是调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4 上课

(1)备课就是基础,上课是关键。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就非常重视上课这一环节,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是以一、二个问题贯穿全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再品读。从而使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2)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真正体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比如:三年级教学――平移。首先通过观看视频:因某种原因要一栋小洋楼。提出问题:怎样准备地描述洋楼的移动过程?请你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然后让学生就在练习本练习,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出了学生5种不同的解法:(课件展示):从第一种解法让学生得出与平移相关的“方向”,然后学生看,第二种比第一种解法有了什么突破?学生得出与平移相关的“距离”,然后又展示第三种解法,那是学生自己创设的一个标准。接着展示第四种解法,和第五种解法,让学生自己上台解释为什么这样画,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接着再让学生找出最后两种解法的共同点。老师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问:洋房向――平移了――格,最后总结出平移的规律:位置变了,方向,大小、形状不变、整堂课下来学生在自画、展示、评讲、练习、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平移的特点。

另外在听五年级的分数除以整数一课,五分之四除以二。老师也是按照这种教学模式找到了学生的几种不同解法,让学生在讲解、质疑、评价、总结中接受新授知识。并且让学生知道有些数学新问题可以运用旧知识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期末考试有解决问题的题目时,假如全班解决的方法都是同一种的话,教师的考评分数就会降低。从看、听这几节数学,课后我深深认识到:其实,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着眼的不仅是让学生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是在争论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和归纳别人的想法和建议。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亲自体检,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绝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只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 作业检查、主要是二查

一查作业量。这个量包括“数量”和“质量”杜绝作业量超标。他们有一个作业调查表,专门由学生填写老师布置的作业情况。控制重复性作业,提倡弹性作业,鼓励个性化作业,尝试分层次作业。这就是结合教材重难点,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尝试分层次设计。这个分层次作业。是海淀区实验小学做的一个课题研究。王校长就向我们讲述她推门听到六年级的语文《长城赞》一课,它是一篇长联。该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的训练:写一段你热爱长城的话,一表达自己对长城的喜爱之情。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这样布置。可王校长却提出本次没有体现“分层次作业”。她的作业建议是:(1)此长联主要讲了什么?也就是言意结合(2)板书上联,让学生根据书对出下联。这就是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3)在读、品的基础上学生自创新的对联,就是重组对联成为新联。王校长说假如第三项作业全班只要有几个会做,那就是成功的。当然,我们也不完全否淀传统的作业,传统的作业设计也有其优点,就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等。但如果作业布置都是“一刀切”,就不会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因为孩子接受和掌握握知识的程度存在差别,同样的内容不可能适应每一个孩子。所以,作业设计要因人而异,分层次设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二查作业批阅。在检查坚持作业时,主抓教学的教学干部就会带着照相机,挑出教师批阅有特点、细致的学生作业本,进行拍照。然后制作出演示文稿展示给全体教师进行专题讲评,供大家学习参照。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让我们知道:只有教育教研齐头并进,教学常规落到实处,才能打造行之有效的高校课堂。

总体来讲,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教科研是强校之本;特色是学校发展之魂;精细化管理,注重实效的管理体制才能为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提供保证。我认为这精细化管理就是把平凡的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细;另外,更让我佩服的是海淀区实验小学老师们那种可贵的责任心,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平移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平移;错因;策略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经常是差不多的,有些错误学生是一犯再犯,甚至有的学生一道题目需要订正好几次才能订正好。对于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

一、错例呈现

在上完“平移”之后,做了相关的练习,自主完成,结果发现学生错误百出。真是惨不忍睹!

错题类型一:数错格子。

(1)把下面图形向下平移三格。

(2)画出房子向左平移7格后的图形。

错题类型二:平移后的图形随意放大或缩小。

(3)向上平移四格

(4)向左平移三格

错例类型三:审题不仔细,搞不清楚“分别画”与“先后画”。

这类型的题目综合性强,难度也增大了。如分别画出向上平移四格和向右平移六格。第二种是先向上平移四格再向右平移五格。

二、细议错因,变“废”为“宝”

学生的错例有时是最好的利用资源。错例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学情。只有认真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让学生受益。

1.充分解读教材,引以为“借”

“平移”是二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个重难点,这一块知识只是整个数学框架中“图形与几何”里的起点,也是学生新接触的内容,掌握这个知识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物体的平移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而学生对平移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只是不知道这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的特点。特别是在书本中这些练习相对较少,而在其他的练习中类型又多样化,更加使得学生一个头两个大。因此“平移”出来的错误是非常非常多的。

2.教师呈现新课,需因势利导。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都知道一块新的知识的出现,往往需要老师花很大的工夫和时间才能让学生掌握。那么第一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上新授课时没有很好地引导,深入地讲解,也是导致学生频频出错的一个原因。比如错例类型一数错格子,一些学生对图形的平移格数,往往会错误地判断为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格子数。这就是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牛鼻子”即一个点。再如错例类型三中“分别画”与“先后画”的区别,教学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分别”与“先后”的关系。这些都体现出我们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需作好有效地引导。

三、精聊策略,让“错误”美丽起来

二年级的“平移”是“图形与几何”其中一个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知识目标指出: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就要从错例下手改进教学,循序渐进,润物无声。

1.教师上好新授课,循循善诱

学生做练习做得好坏,跟教师上新课的效果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我认为要改善学生“平移”方面的错误,其中之一就是在老师身上。教师在上“平移”这节课时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在上这节内容时都认为非常难,老师难讲,学生也难理解。其实不然,我们可以设计好教案,比如在教学怎样平移一个图形时,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找点,但是还是有好多学生找不到这个点。那么可以很形象地跟学生介绍牵牛要牵牛鼻子,同样一个图形也要找出“牛鼻子”。接近生活化的语言浅显易懂,学生也是喜闻乐见的,这样教学的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2.师准备一本错题本,让错题集成为教师全面调控教学的有效资源

错题集可以使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平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使用错题集以后,每个学生各种情况下的错题都按本来面目集中到错题集上,这就等于建立了台账,为教师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教学信息,使教师能及时进行“发现问题―应用错误―解决问题”,把典型错题进行展开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积累、提高。

平移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活课堂 高效教学

前不久,我的课题要举行成果展示活动,指定的内容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课堂展示。因为这项活动对课题的结题非常重要,接到任务后,我不敢怠慢,带着压力研究、分析教材,并设计出了教案。

一、初次试教:使用不当,没有成效

成果展示,当然就不能使用“家常课”,我用PPT做了课件,在班级进行试教,还邀请了学校的教研员和五年级老师听课、指导。

上课伊始,我用PPT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例题。因为问题比较简单,很快学生就计算出了结果。师:你是怎么想的(解法)?生:我直接计算的。生:我用笔圈出来的。生:我用线连出来的。生:我发现老师发的材料袋里有方框,我是框出来的。师: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几种方法相比,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好在哪里……小结:最后一种方法好,只要考虑平移几次就行了。(板书:平移)

如果每次框出3个数,不同的结果有多少个?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小结:平移次数+每次框的个数=方格总个数,平移次数+1=不同和的个数

学生练习(出乎意料的是,错误很多),第一次试教就这样结束了,感觉到自己的课堂犹如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无味。

反思:例题教学很顺利,感觉学生掌握得很好。然而,活用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却错误百出,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既然例题掌握得很好,为什么练习却质量很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去请教参与听课的老师,请大家帮我寻找原因。经过一番分析,我终于明白,例题呈现出10个连续的自然数,很特殊、很偶然,不利于吸引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也很简单,学生只要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不用深入思维就能很容易的解决问题。上述原因导致学生的感知没有受到足够的刺激,思维随之产生惰性,所以,“找”规律的过程和思路没能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扎根。

二、再次试教:使用得当,成效明显

找规律“重找会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会用”规律呢?关键还是要在“找”上下工夫。找到失败原因后,我重新设计教案,重做课件,再次进行试教。

首先,我用PPT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体彩七星彩的开奖视频,并将画面定格在4,3,5,9,0,1,2上。师:仔细看看,能发现什么?生:开奖呗!生:看到7个数字:4,3,5,9,0,1,2。师:你们知道这个开奖结果是什么意思吗?生:能看出自己买的是否中奖,如果和它完全相同,就可以中大奖。师:其实,不但能等奖,还能中一、二、三等奖,直到最低的五等奖。只要选对连续的两个数字,就中五等奖了。现在,我们来看本期开奖结果,哪些情况可以中五等奖?生:4和3,3和5……。师:没想到中也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请大家思考,本期中五等奖的情况应该有多少种?学生操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此处学习过程与上面基本相似)师:如果要想中四等奖,必须选对几个数字?相当于要框几个数?(板书:3)估计一下中四等奖的情况有几种?平移几次?师:能证明一下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师:如果是中了中三等奖,应该选对几个数字?相当于要框几个数?平移几次?中二等奖呢……学生练习(基本没有错误,正确率很高)。

反思:规律只是一个结果,所以,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找”的过程。开奖例题使学生的视觉受到了刺激,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探索中奖规律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地将兴趣转移到了“找”规律上,“找”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反复操作、机械训练;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对问题、对规律达到了较深的理解水平,他们不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对比发现:信息技术有助于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同样都是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整合,效果却迥然不同。第一次,我只是简单地用PPT把例题显示出来,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对学生学习没有起到足够的促进作用;虽然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但仅仅只是停留在数字之间的规律上,并没有把规律深入头脑,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错误百出。第二次,我从例题提供的素材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在PPT中插入开奖视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突破口,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直接搬进了课堂,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中奖的数学问题则激发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经历现实的、富有挑战意义的问题,身不由己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找”规律的过程也就变成了探索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消化的过程,所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正确率极高。

平移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案例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并依次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与学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术。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我的工作而言,三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前,我们的教学就是教与学,没有互动,没有合作,没有独立自学。学生所学的知识完全依靠课本与教师的口头讲述。三年后,信息技术覆盖了我市的教育系统,学生的学习已没有那么单调,教师备课由教案变成了导学案,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互动、合作成为了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成了真正的引导者,这是教育改革的进步。

由于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课程,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信息化能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是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到每一所学校,让“校校通”从物理通到管理通、教学通,并突现信息技术与各科的整合,使所有学生接受公平、优质教育。

信息技术对于学生不仅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对于教师它更是良师益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构成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和“课程研制的整合”。就我教学中的一个案例来讲,六年级数学《平移与旋转》,在以前,老师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利用教具为学生演示平移或者旋转,缺乏形象、生动,对学生常常容易产生误导。现在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做成的动画,可以让学生形象、生动、立体的去感知到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以及相关知识,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去做这些动画,对于学生而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的掌握事半功倍。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建松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评价者。下面针对《平移与旋转》教学案例中的问题来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平移与旋转》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变化位置的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接触过图形的变换,本课时的教学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里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加深这一课时的教学,学生的立体感知能力有限,需要借助一些技术手段来学习。

教学目标:

1、会区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能想象出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会用分类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观察、对比,体验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1、观看课件。(奔驰的汽车)

2、谈一下看到了哪些现象。

在这一环节学生不仅看到旋转还看到了平移现象。虽然形象、生动,但缺乏了立体感。

3、做风车。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纸做风车。

4、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展示。

在这一环节就补充了旋转的立体感,圆满的完成了形象、生动、立体等旋转特点。

5、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6、说一说,根据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1、还是观看《奔驰的汽车》课件。

2、师生共同操作。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三、练一练: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2、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平移与旋转的动画。

可以看出,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操作出现的很少,只是适时的出现了两次,但是课件的使用很关键,在一开始观看《奔跑的汽车》可以形象生动的让学生观察到平移与旋转现象,但缺乏了立体感。只有在信息技术与动手实践的结合下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课后的练习也很关键,六年级学生学习了幻灯片的制作,在课后的第2题练习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操作知识来完成这一题。

上一篇:作文教案范文 下一篇:初中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