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2 00:27:15

平移教学设计

平移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云平台;平面设计;混合教学;教学结构;线上线下

引言

0.1云平台释义云平台就是把教师备课过程中,课内、课外教学的任务布置、作业指导、答疑演示和作业批改等几个环节集中在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上,把过去需要用纸和笔来完成的事情,转变成以手指,通过点触与书写就可完成无纸化学习任务,将课堂提问、举手应答变成了师生之间在个人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即时互动和信息反馈。0.2云教学特点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以及智能终端APP辅助教学平台的问世,使得当今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昔日“老师讲、学生听”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学生利用智能终端实时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形式彻底改变,学习潜在积极性被挖掘出来,原本枯燥呆板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1],促进教学双方积极互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移动云平台的翻转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的云平台,通过资源搭建、任务配置,借助移动云平台的资源管理、教学功能、评价体系,为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内心深处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体意识[2]。对学习行为记录实施的过程考核,能够为教师提供客观真实的教学研究大数据,实现具有人工智能性质的个性助学、助教功能。平台具有优越、完善的教学辅助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非常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1.1课前准备

使用云平台时,教师在平台上创建班课,让学生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云平台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班课资源库,如教学视频、相关图片、PPT课件和自主测试题等,以方便课前学习。为掌握学生预习效果,通常在云平台设置3—5个测试题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测试,在云班课平台的答疑讨论区上,学生将自主学习遇到的疑问及时反馈到讨论区,教师或助教(指定的优秀学生)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通过答疑讨论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学生课前学习状况。课前学习,如图1所示。

1.2课中教学

(1)巧妙引题。在上课伊始,根据课前掌握的情况,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还存在的困惑或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借物喻题、巧借媒体、趣味游戏、动人故事、实验展示等方式顺势铺开引出主题,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探寻问题的大门,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初试牛刀。上课伊始,设计一个摸底小测验,可采用限时如1分钟测试来获知个体学习状况,旨在摸底、巩固课前知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挑战困难。(3)课堂互动学习。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各学习小组领取教师针对课前预习状况而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老师则协助、指导各学习小组开展互动学习,通过巡视指导、适时点拨、释疑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看云平台的各种学习资源,如知识文本、视频资料及数字资源,来解决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展示评价。小组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利用云平台中的随机摇号方式确定小组成果交流展示顺序,运用头脑风暴、问题抢答、效果投票等平台教学手段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活动,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内系列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实现合作探究、有效互动、深度体验、知识内化、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知识内化过程,如图2所示

1.3任务拓展

操作实践完成后,老师可以在云平台上与本课知识内容关联的拓展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调研、查资料,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与企业生产,学生用学得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锻炼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知识与社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了学生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

1.4过程考核

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优化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如何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可以将每一次的课堂练习内容生成一个任务或合作项目,在完成相关内容后,让学生及时将练习结果上传到平台,上传的内容可以是图片或视频、文档等,从而获取经验值。因为形成性评价相对公平,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或操作结果都以某种形式上传至生成的“作业/任务”中。教师则可以自己或指定助教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或点评作业,便于及时反馈学习问题。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均对应并不断增加活动参与者的经验值,通过经验值来衡量学习过程的活跃度、参与度,这是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教师人工监测如蓝墨云平台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墨”的分析提醒,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辅助教师教学决策。

1.5大数据分析

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调取相关结果以便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分数分布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从而产生教学智慧;当期末来临,我们还可以通过导出班课数据和教学报告,把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汇总导出成数据或明细数据表格;还可以导出成班级的教学报告,如资源报告、活动报告与学情分析等数据,来自平台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教学历程,为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归纳及总体把握提供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撑。

2移动云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云平台不仅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还对目前非常流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下面是本人基于蓝黑云平台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

2.1搭建“互联网”移动资源平台

基于混合教学理念,创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互动教学资源平台[4]。将平面设计学科素材,如微课、教学PPT、知识文档上传到云平台,打造数字教学网络资源库,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形成支持在线学习、面对面互动学习、泛在移动学习的全方位、立体化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水平不同、学习方式有别、理解进度不同的层次差别,极大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形成了资源利用、学习评价、互动交流等多功能生态学习环境。

2.2构建线上线下交互模式

缘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相融合,经过国内外教育学者实践验证,实现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对面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迅速普及。该模式不但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还有效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智能云平台中视频、音频、图片、理论知识等教育资源,与线下课堂的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系列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客观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师生角色,既解放了教师,又激活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学生。轻松实现了2500多年来教育家孔子的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愿望。在线教学视频为个性化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根据个性需要可以反复回放,直至理解。在课堂内也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容易实现分层教学,从而使得面向全体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不同小组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任务,进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学生、老师、课本、环境、资源多维交互,形成O2O线上线下新型互动学习课堂。

2.3线上线下任务设计

将平面设计教程以项目来组织任务模块,形成“线上—线下”即网络和面对面教学的有机结合。每个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设计成3—5个学习任务,将任务在线到线上云平台,形成云平台学习资源,提供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后巩固。面对面学习时,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目标需求、学习进程、任务特点和环境资源,结合云平台资源选择和组织课内学习任务流程,并通过课内学习互动,开展学习活动,小组利用平板或计算机开展任务学习、研讨、互动、展示、评价,所有活动可全部在平台上进行,实现无纸化教学。以前为实现线下学习成果的多元评价耗时、费力,效果差强人意,现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轻松有趣,可轻松实现多元评价,还可引进企业高管在线点评,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4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自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明确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5]。用形成性评价辅以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对个体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对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在线测试和在线竞赛的综合判断来实现的;终结性评价是通过在线测试和在线(视听)竞赛结果与期末考试结果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元化的评价,使得教学过程规范、有序、高效,真正实现关注全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云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3移动云平台教学问题及对策

移动云平台并非十全十美,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访问信号不好及对策。信号不好会影响到访问平台延迟或者上传图片、视频卡顿,甚至当机,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提供WI-FI接口解决。(2)频繁使用移动端出现的速度问题的对策。随着移动端访问云平台次数的增加,以及下载数据、视频或图片会占用移动工具内存,导致速度下降,这时需要对内存进行及时清理,以保证运行畅通。(3)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和学生自觉性影响,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教师构建班级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和规范。

4移动云平台教学反思

近两年,通过蓝墨云平台在平面绘图中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双方主动建构新型互动课堂。利用云平台的投票和头脑风暴功能,调查学生对云班课活动的满意度,约88%的同学给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觉得开展云平台教学活动,便于课前预习与课后温习,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云平台教学未能很好地适应,因网络环境、移动终端局限,流量限制、错失活动机会等情况,从而不能跟随课堂活动开展,加之经验值偏少,也会影响到情感体验等。有鉴于此,在以后开展云平台移动教学前,应提前问卷学生的现状与心理愿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设计方案。移动混合教学是近来教学改革的热点,在课堂中将云平台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深度融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一步认清云平台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研究问题的能力[6]。

5总结

平移教学设计篇2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典型实验巩固平衡移动原理,熟练掌握(从正向、逆向思维)影响平衡的因素。

(2)熟练掌握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为后一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打好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用实验来验证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贯穿一种“知识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的思想。

(2)采用“魔术”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减少学生学习平衡的乏味感。

(3)运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二、教学重点

1.进一步加深对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产生影响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突破化学平衡原理枯燥、理论性强、较抽象的缺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熟练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魔术”实验,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发散思维。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建议

1.教师应该了解表演魔术的基本技能。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魔术,大胆假设,学会验证。

七、教学用品

1.蓝色石蕊溶液,浓盐酸,两个小烧杯,玻璃棒,pH试纸。

2.稀K2Cr2O7溶液,浓NaOH溶液,两个酒杯,玻璃棒,pH试纸。

3.FeCl3溶液,KSCN溶液,水,浓NaOH溶液,三个高脚杯,胶头滴管。

4.烧杯,水,未知液体(浓硫酸)或固体(生石灰),NO2球。

八、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刚刚学完平衡移动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 第三节 化学平衡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实验]做三组魔术实验(其中有一个装置中的溶液是作对比的)。

第一组实验:向两个盛有等量紫色溶液的小烧杯中的某一个倒入一种溶液,并观察现象。

第二组实验:向两个盛有等量橙色溶液的酒杯中的某一个倒入一种溶液,并观察现象。

第三组实验:分别向三个盛有等量红色溶液的高脚杯中倒入第一种、第二种溶液,并观察现象。

[提问]结合所学知识,猜测并讨论原来的溶液可能是什么溶液,为什么颜色发生了变化?

[分析第一组实验]猜测可能是什么溶液?

[学生猜测]紫(或蓝)色石蕊溶液等。

[幻灯片]肯定学生的推测,展示实验的原理——紫色石蕊溶液在酸性、中性、碱性环境中呈现的颜色不一样,并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原理。

[提问升华]

1.如何验证所倒溶液是酸性的?

2.利用了什么原理?

[学生踊跃回答]可以用pH试纸,或观察与铁片、与石灰石的反应情况等等。

[活动并实验]对比后发现用pH试纸更方便,并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分析第二组实验]猜测可能是什么溶液?

[学生猜测]有人回答,可能是K2Cr2O7溶液。

[幻灯片]教师肯定并表扬学生后,展示实验的原理。(可参阅教材第26页)

[提问升华]

1.如何验证所倒溶液是碱性的?

2.利用了什么原理?

[学生踊跃回答]可以用pH试纸、FeCl3溶液等检验。

[活动并实验]对比后发现用pH试纸更方便,让学生做实验。

[过渡]前两个实验我们通过改变生成物的浓度解释了上述现象,下面我们分析最后一个魔术。

[分析第三组实验]猜测红色溶液可能是什么溶液?(提示:两种溶液混合)

[学生猜测]FeCl3和KSCN的混合溶液。

[幻灯片]肯定学生的回答,强调这是一个典型的实验现象,并展示实验的原理。

[提问升华]

1.如何验证所倒溶液的性质?

2.利用了什么原理?

[学生发言]

可能是加入了FeCl3或KSCN溶液和NaOH溶液。

(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分析,并用实验验证,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过渡]上面的三个魔术,都可以利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来解释,下面再看一个实验。

第四组实验:向准备好的水中倒入未知溶液(需要学生帮忙),看NO2球颜色的变化。

[学生回答]NO2球中气体颜色变深了。

[设问1]烧杯中的NO2球为什么那么害羞,脸更红了呢?从平衡角度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析]可能是温度影响了这个平衡体系。

[幻灯片]展示有关可逆反应,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可猜测到是温度升高了。

[设问2]如果烧杯中的液体是水,那未知液体可能是什么?(浓硫酸)

[设问3]如果烧杯中的液体是盐酸,那未知固体可能是什么?(活泼金属、碱等)

[设问4]烧杯中的NO2球害羞了,同学们能不能鼓励她大方些呢?

[学生]降低温度,并列举一些典型的吸热反应。

[板书]

一、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从浓度、温度角度解释)

[总结]本节课我们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了一些现象,进一步熟悉了平衡移动原理。

[知识拓展]幻灯片展示人体内、工业中存在的各种平衡,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中还有很多平衡,并能够把学过的平衡移动原理应用到工业合成氨的生产中,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原理,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板书]

二、了解人体内的平衡原理

三、了解并指导工业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作业]

课后上网查阅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平衡以及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平衡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一、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从浓度、温度角度解释)

二、了解人体内的平衡原理

三、了解并指导工业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九、教后记

本教案是在我校同课异构活动中的教案,我主动地查询资料,在查阅过程中突发奇想,设计了本教学方案。不足之处:可能时间紧,没把学生的猜测设置成具体的方案;考虑到内容的完整性,应补充压强对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或练习。

平移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平衡的移动;单元教学;创新设计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1C0035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见图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去引领和推动。目前,各学科正在依据学科特点研制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匹配的学科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学科课程标准。

课堂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落实的前沿阵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创造性实践。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关注各学段、各学科公共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社会责任、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与化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培育目标,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着力点。据披露,与上述基本要点高度相关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可望成为表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词。

2 “化学平衡的移动”单元教学创新设计

2.1 内容分析与目标追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从知识价值来看,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建构平衡思想的重要素材,是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

从方法价值来看,化学平衡的移动是体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证据推理,强化信息意识的有效平_。

从情意价值来看,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培育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的优质载体。

有鉴于此,本教学设计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整合现行3种版本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优选学习方法。

通过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建构,创设化学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明确化学平衡移动问题探究的思维路径,为模型认知的方法体验搭建平台。

采用演绎判断,实验验证、实验探究,事实求证、证据推理,数学分析、联系实际,图像解读等方法分别探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着力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与缜密性,培养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

采用系统归纳,升华认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勒夏特列原理,从原因、方向及意义3个角度深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

通过“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问题讨论,完成应用勒夏特列原理的真实体验,解读“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完成工程思维的理念渗透。

2.2 教学流程与情境设置

2.2.1 创建认知模型,引导探究方向

从化学平衡的建立条件与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入手,导入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建构分析化学平衡移动问题的认知模型(见图2)。

以ν-t图像为抓手,通过案例分析示范运用认知模型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见图3)。

2.2.2 演绎判断,实验验证――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2.6 系统归纳,升华认识――自主建构勒夏特列原理

梳理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及移动结果与原变化条件的影响(见表4),归纳出“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减弱了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的规律[4],进而自主建构勒夏特列原理。

2.2.7 联系实际,体验应用――工程思维的渗透

以勒夏特列原理为指导,对工业“合成氨”的温度和压强的选择提出合理建议(学生建议: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利用与“合成氨的工艺流程”[5]中条件控制(见图5)的认知冲突,探究工业上采用“500℃左右,10~30MPa”的原因,冷却分离出液态NH3及“N2+H2”混合气体循环利用的意义,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工程思维的视角。

2.3 说明与反思

“化学平衡的移动”在平衡思想的建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平衡思想运用中发挥关键作用,蕴藏丰富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素材。

本单元教学计划分2课时实施。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区,建议将平衡常数调整至化学平衡的移动之前学习。

基于条件变化对反应速率影响情况的差异和课堂实施实验探究的效果差异,同时考虑到科学方法的体验、创新思维的激发,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设计了不同的探究方案。为强化严谨的科学态度,每次探究设置了相互印证的2个情境。

将“合成氨工艺流程”纳入本单元教学,一方面通过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核心素养中的技术运用目标在化学教学中找到切入口。

用化学图表设置教学情境,旨在通过对信息提取和加工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

核心素养中的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社会责任等具备公共目标性质的基本要点,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活动开展、问题解决与教学评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积极建构。

每轮课程改革,一线教师都得重新面临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作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尝鲜之作,本教学设计期望能够得到同仁的关注与指正,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

[2]王磊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与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6~27.

[3]经志俊.重视板书设计保障有效教学[J].化学教学,2009,(3):25~27.

平移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 移动云计算; 微课; 教学资源平台;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0-75-03

Abstract: Mobile cloud computing is a kind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service delivery and usage mode, in which the mobile terminals gain the required infrastructure, platform, software or application through mobile network in an on-demand, scalable way. With efficient data storage and computing power, 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lecture teaching resources platform. In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micro-lecture teaching resour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cloud computing and micro-lec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 platform and makes it constructed.

Key words: mobile cloud computing; micro-lecture; teaching resour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0 引言

21世纪是智慧经济时代,其重要特征逐渐趋于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随着移动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传感技术的发展,微课快速成为社会的热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但移动终端本身的不足限制了微课的顺利进展,如设备存储容量小、计算处理能力低、屏幕分辨率低、很多软件不能运行在移动终端等。而移动云计算的出现,可以帮助解决移动终端自身的不足,为微课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1 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背景

在“微”时代,随着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主题化、微型化等趋势的发展,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个性化学习盛行。“微课”是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应用模式,其特点主要有六点。①资源容量小。容量仅几十M,便于存储携带,便于实现“微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分享及传播。②资源多样。包括了多种资源,如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学设计、学生反馈意见、教师教学反思及教师之间的评价等。③教学时间短。教学视频或其他媒体的形式,时间较短,一般在5-10分钟。④便捷传播和学习。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⑤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⑥半结构化,易于扩展。微课是将教学主题或某个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资源以网页的形式作半结构化的组合[2],伴随着资源应用领域的不同和学习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延伸和充实,动态更新。根据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智能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微课”的上述特征正适应了当前移动云计算的发展。

移动云计算是移动互联网、移动计算与云计算技术的融合,它通过手机、计算机等智能终端来共享数据、信息等资源,云计算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基于网络组织管理广域分散的资源,提供快速、便捷的海量数据计算和信息处理等服务[3]。在移动云计算环境下,通过移动无线网络,网络学习者不再受时空限制,而是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不同的需求访问云端微课教学资源或服务。为了降低对移动终端性能的要求,我们通过移动云计算技术,实现在云端计算、存储和处理各种来自于移动终端上的数据;同时,为了提高移动终端设备的各个性能,把大量的微课教学资源、高计算能力和强大的处理能力以及多形式的教学服务转移到了云端。

移动云计算与微课教学资源的无缝连接,使得移动云计算技术在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思想

在进行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时,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结合微课“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在开放式可移动的视频中实现复杂的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需求,运用移动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各种如移动学习、移动引擎等各种服务给学习者。根据移动云计算的服务模型,我们提出了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微课教学资源平台模型架构,如图1所示。

3 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微课教学资源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以微课教学资源存储和不同的应用服务为中心,此微课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采用了移动云计算技术,在云端放置微课平台的应用模块、维护模块和数据库服务器等,通过无线网络,学习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访问各种微课教学资源服务。该平台主要有微课学习层、事件处理核心层、基础设施架构层三个部分组成,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4 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实现

为了保证平台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我们采用了基于移动云计算技术的三层体系结构B/S/S(Browser/Webserver/CloudServer)来开发微课教学资源平台设计模型。即在前台客户端直接采用移动设备,中间服务器端运用中间传输设备,后台为云服务器,如图3所示。采用这种结构,实现了平台良好的兼容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有效地对海量微课教学资源和分布式资源进行了整合。

5 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关键技术分析

移动云计算是基于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云计算服务而产生的。它是虚拟化技术、并行计算技术、存储技术、安全技术、分布式处理等计算机和移动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产物。

5.1 虚拟化技术

云计算的核心是虚拟化技术。为了解决远程服务器闲置和超载问题,并考虑学习者需求不断改变的现状,我们在建设微课教学资源平台过程中,采用了资源虚拟化技术,学习者不必关心后台硬件的实现,只需在虚拟层运行自己的软件,实现了软硬件的分离。同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地分配资源,实现负载均衡。当一台服务器处于忙碌状态时,任务会自动寻找其他空闲的服务器,使其继续运行,进一步提高了微课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5.2 并行计算技术

移动设备的耗电量比较多,使用时间短,为了提高学习者使用平台的持久性,以及维持移动设备的电源持续能力,我们采用了并行计算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并行计算技术是相对于串行计算而言的,为了提高系统的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在并行计算过程中,在不同的节点上分配相对独立的进程,由各自独立的OS调度这些进程,对于同一个问题由多个处理器进行协同求解[4]。系统将计算复杂度较高的运算交给云计算平台,以此来提高移动设备的电源持续能力。

5.3 存储技术

根据微课资源类型多样、存储容量大、动态更新快、异构性等特点。此平台的建设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存储、管理以及共享。但平台仍然存在着较低的数据扩展性,较差的异构性和兼容性,大并发访问量、大数据量与高效的数据存储速率不相匹配等问题。在移动云计算环境下,为了解决移动存储问题,我们采用了云存储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存储效率。

同时,利用各高校具有存储服务的硬件服务器或磁盘阵列等设备,结合云存储的特点,融合虚拟化等技术,把空间划分为一定大小的可伸缩的弹性云,按需分配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微课教学资源,并将其存放在这些可扩展的云上,从而形成独立于内部架构的微课存储云。学习者可通过我们提供的接口,利用移动终端获取放置于存储云上的微课教学资源,实现与平台进行交互,提高了数据存储访问的可靠性。

5.4 安全技术

在微课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我们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管理数据,只需把精力投入到资源库的建设中。因为在云端,有先进的数据中心来保证资源的安全性,同时也有一支强大的技术管理团队来管理这个平台。任何资源的丢失对资源库的建设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保证这些微课教学资源库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我们采用了云备份策略,合理选择有效的安全策略和安全保护机制,解决数据的安全备份问题。云备份是针对云存储数据的破坏、丢失等现象[5]而提出的一个新安全防范技术,保证了相关的微课教学资源的安全性。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微课的特点,采用移动云计算技术与理念建设微课教学资源平台,有效地解决了使用移动终端在线微课教学资源时的带宽和延时问题,提高了移动终端电源持续能力,实现了软硬件资源、微课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了学习者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资源不断更新的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目的。

参考文献:

[1] 温川雪,周洪建.面向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60-66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 王素贞,杜治娟.基于移动Agent的移动云计算系统构建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3.33(5):1276-1280

[4] 郭华峰,梅成才.基于维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学习平台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82-84

平移教学设计篇5

关键字:Android;移动学习;学习平台;网络数据库技术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开展灵活的教育活动,实现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学习提供了可行性。现在我们无论身处何地、何时都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移动学习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兴起的一个教育界的新概念,如何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教学活动及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移动学习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较早的一些移动学习研究已经进行了5-8年的时间。从研究目的来分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由目前的E-Learning提供商发起,他们力求借鉴E-Learning的经验,把M-Learning推向市场,更多地用于企业培训;另一类则由教育机构发起,他们立足于学校教育,试图通过新技术来改善教学、学习和管理。

1.2.2国内研究现状

2000年,Desmond・Keegan将移动学习的概念带到中国,并在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学术会议上,发表了“From d-learning, to e-learning, to m-learning”的报告,该报告引起了国内教育界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移动学习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一定进展,但相比较而言,国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还相对滞后。

1.3 研究意义

近年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企事业单位希望学生走出校园便可适应实际的岗位工作,如此,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理念,其教学模式也应以此为契机,教学工作力求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因此,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补充改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完成课程学习,实现师生间的交流。

2 开发平台的选择

目前常用的移动应用开发平台包括:Windows Phone平台、Symbian平台、Java Me平台以及Android平台。其中 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的移动平台操作系统,由Google和它的同盟者-开放手机联盟共同推出。Android操作系统具有完整的API和开源性。目前Android操作系统的全球市场份额己达84.6%,因此本次研究我们采用Android平台。

3 移动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3.1 移动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价值及优势

“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将会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对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亦可以通过该移动学习系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知识,如同老师在旁亲身指导,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将会有助于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贯彻实施。学生可以先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现代学徒制”更具针对性。

“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将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移动学习系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资源,使知识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同时,“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使每个模块知识尽量独立,与前后内容关联度降低,方便学生短时间内的学习。

“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 将会创新高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用于此移动学习系统的教学内容以PPT、视频等更为新颖的方式呈现,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学生和教师可以实现通过该学习系统的互动,使教学双方易于沟通,从而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3.2 移动学习的可行性条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 32亿。以上的报道、调查表明,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率与用户总量都在飞速上涨,人们对移动智能终端的认可度是很高的。移动互联网络,不仅包括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还包含了无线局域网(WIFI)。从网络性能、速率来讲,己经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4 系统整体设计

本项目是结合高职教学特点,在Android平台上完成一个在线的学习系统的设计,利用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优点,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并以网络数据库课程为例,设计适合该教学系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视觉、听觉全方位的冲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4.1 系统整体架构

依据系统设计原则和用户需求,本文将移动学习系统硬件及网络总体架构设计如下,如图4-1所示,系统采用C/S模式结构。

系统遵循MVC分层设计原则,在视图层,采用Android提供的UI界面进行设计,在控制层采用Servlet技术,访问数据库采用JDBC驱动方式。服务器端,使用Tomcat搭建服务器;数据库,采用MySQL。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业务处理流程如图4-2所示。

4.2 系统功能组成

本文主要设计了针对学生用户、教师用户以及系统管理员用户的用户管理、课程学习、课程公告、讨论答疑、在线测试、课程管理等模块。其功能总体架构如图4-3所示:

5 系统详细设计

5.1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5.1.1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本系统的用户管理主要有学生注册及登录、教师注册及登录、管理员登录、密码设置、个人资料设置、管理员修改用户等功能。

5.1.2 课程管理模块设计

本系统课程管理由教师完成,教师用户需要在PC端管理课程资源,同时在移动智能终端即智能手机上也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包括课程资源的上传、修改和删除。课程资源包括主题课件、音频、视频文件等。课程管理用例图,

5.1.3课程学习模块设计

该模块是整个学习平台的核心,它包含了课程库、主题课件、音视频、等功能。可由学生按需选择想学习的课程,进一步选择课程主题单元,最后实现音视频的在线播放和下载。

5.1.4 讨论答疑模块设计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该模块提出疑问,获取教师的解答,一问一答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学习内容的讨论以论坛帖子的方式存在,教师对论坛进行管理。

5.1.5 在线测试模块设计

在线测试是验证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课程库选择相应课程后,点击“在线测试”模块,实现在线考试;教师对该模块进行管理,包括题型、题量、时间、答案、分值的设定等。

5.1.6 课程公告模块设计

教师通过该模块向学生本课程学习的通知,学生以此了解所学课程,并安排学习进度。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5.2.1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环节,找出移动学习平台的实体,并确定它们各自的属性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便可得到直观的E-R图。

5.2.2逻辑结构设计

将数据库概念结构转换为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支持的关系模式,并对其进行优化。结合功能模块实际需求,即可在DBMS上创建相应的数据库表结构。

6 高职课程设计

为了适应该学习系统,并将该系统用于高职教学,我们结合高职教学的特点及师生需求,对相应的匹配移动学习特性的高职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了详细设计。

6.1 高职课程模型设计

6.1.1课程内容设计原则

本文认为针对移动学习的资源内容,在开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实用性: 移动学习以高职学生为中心,鉴于社会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资源应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实用性学习内容较之理论性强的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模块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课程较多,顶岗实习期间更是离校独立完成相关工作,不能长时间的用于学习。因此,学生们需要“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化教学内容,短期内完成学习并有所收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自信心。

完整性: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提高其独立性,并非使得模块间完全不相关,需要保障知识框架的完整性。

多样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资源的内容形式应尽量多样化,适时的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6.2 高职“网络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6.2.1 课程定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信息的处理变得愈来愈重要,为了能够有效地组织、存储、管理和使用网上信息,网络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

6.2.2 课程目标

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和知识,学会利用SQL Server 2005和ASP开发网络数据库,能熟练掌握Transact-SQL语言,并能进行简单编程;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库的安全;了解电子商务等中、小型网站的基本建设。

6.2.3 课程内容设计

为了使《网络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适用于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本文将课程学习内容按照“课程”――“主题”――“知识点”三层结构进行划分,制作知识点思维导图,并将该思维导图,放置在课程公告中作为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时可进行参考的“知识地图”,如图6-1所示。教师也可利用课程公告向学习者提供各种与本课程学习相关的通知。

首先,从图6-1可以看出,本文将“网络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为:建立数据库、建立数据库表、配置数据源、制作网站页面、建立服务器端程序、访问数据库、处理错误信息。

6.2.4主题课件设计

1. 提供知识点课件支持

“网络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以“实践操作”为主, “概念理论”次之。所以其移动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以“ppt”、和“音视频”为主,其它类型媒体为辅。

2. 创设某些知识点的问题及情境模拟

为了加深、强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我们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网络数据库构建的情景。网络数据库的构建按企业实际工作中不同的角色将工作项目贯穿于实践操作始终,通过对企业不同业务岗位日常工作的分析,将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提炼归纳成工作项目,并按照这些工作项目的内容来设定了工作情景。

7 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详细研究了国内外“移动学习”现状,以及各国专家对“移动学习”的意见与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教学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师生对“移动学习”的需求,设计了适用于高职教学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由于经验和能力不足,本文设计的移动学习系统尚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缺陷。后期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李凡,殷旭彪.移动学习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11)

[2] 熊水柔.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

平移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电视教材;移动学习;平台构建

移动学习,是在当前的移动互联背景下一种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学习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积极学习能力和提高主动学习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如何进行移动学习,这需要平台的帮助。但是目前在移动平台的使用上,存在着数量少、普及率低、针对性弱等不足,需要我们加强改进。

一、移动学习平台概述

移动学习平台,指的是应用于移动学习的网络系统,一般由学习系统和管理系统两部分构成。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数字化学习具有三大典型要素,一是数字化学习环境,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三是网络化学习方式。这三大典型要素,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互联传播,就具备了移动学习的基础。

本文所研究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一书,采用华南师范大学徐福荫和李运林教授主编版本,因此版本在国内使用较为广泛,且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的高等院校,教学经验较为丰富。

二、《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移动学习平台设计与功能实现

在移动互联背景下,移动学习平台的使用更多体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可移动设备上,通过宽带互联网、无线局域网、3G或4G网络等进行联通。结合《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来看,涉及到的移动学习资源主要还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为主,用于对课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进行介绍和授课。因此,对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和功能,一方面要注重教师和学生进行访问学习,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习效果。

(一)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资源,主要为教师进行上传和管理,其包括教学文档、教学日志、教学计划、教学视频、课后作业等。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平台,通过搜索功能或者列表功能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在线或者下载方式进行学习。同时,移动学习平台也要在课程的拓展上提升科学指导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深入提高。

因此,对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设计上,首先应对使用者的功能需求进行重点规划。一方面,对于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应有明确细致的分类。这样的分类不仅包括广义的类型分类,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也包括狭义的功能分类,如视频可以分为教学视频、题目讲解视频、实验视频、活动视频等。另一方面,根据平台使用者的移动设备的不同,提供各种尺寸的图片显示和视频清晰度等,并能根据网络环境的不同进行自动切换,方便这些资源在移动设备上的使用。

其次,对于移动学习平台的结构设计上,要从两组结构入手。一是操作者/使用者权限结构。对于平台操作者,要分别赋予超级管理权限(admin)和一般管理权限,分别负责全局整体管理和部分管理。二是数据库结构。数据库存储与移动学习平台的服务器中,是平台的核心内容,采用Oracle、Sybase、DB2、SQL server等大型数据库还是Access、MySQL、BD2等小型数据库,视具体情况而定。

最后,对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资源管理设计上,要分两个模块进行。一是平台功能管理模块。在平台功能管理上,要注重资源安全和资源易用。平台管理员要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发现程序代码错误要及时进行修复,对平台程序漏洞要及时打补丁,对于平台可能遭受的网络攻击要有防御机制和备份机制。要保证教师和学生的上传、下载、浏览资源等操作能正常运行,二是平台资源管理模块。《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中涉及的资源,根据教学方式和教学需求的不同,可分为纯文本资料、视频音频资料和PPT课件资料等。对于《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中的理论章节,如发展历程、理论基础、编制过程、文字稿本等,教师可以将其编制成纯文本的知识要点,归入纯文本资料中,而对于电视手法与分镜头、导演录制、摄像用光、特技动画等则需要用到很多的视频资料,对于一些知识点串联、图像展示等则用PPT课件资料更为直观。资源管理模块的使用非常频繁,教师需要在资料管理模块中对这些资料执行各种各样的操作,学生也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基础操作,因此要对这一模块进行重点设计。

(二)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实现

经过这样设计的移动学习平台,将会拥有基础功能和高级功能,可以将《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理论和实践知识要点完整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便于使用者能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

一方面,移动学习平台要实现如下基础功能:终端设备自适应功能、在线阅读浏览操作功能、资料上传下载功能、在线留言功能。终端设备自适应功能,指的是平台能够根据操作者所使用的移动设备进行自适应,采取不同的显示尺寸、图像视频清晰度、文字大小排列等。在线阅读浏览操作功能,指的是操作者可以直接运用网络在线进行学习,而不必将资料下载后进行本地观看。资料上传下载功能,这是平台最基本的功能。在线留言功能,指的是学生对于教师某一课程资料的反馈,或是对于教师授课内容、方式的建议等,这一留言功能是双向的,教师也可以对留言进行管理回复,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另一方面,移动学习平台还要实现移动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的高级功能,这些功能要作为移动学习平台的重要创新点。这些高级功能包括手机APP快速登录、二维码扫描进入、智能化搜索、离线安排表功能。这些功能主要在智能手机上实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是移动学习的内容,也是移动学习平台设计构建的目的。在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采用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平移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微课;移动教学系统;设计

“微课”在狭义上又称为网络教学视频,以其学科的教学标准为依据,以网络和视频为依托,是将知识点、疑难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和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对推动个性化学习、深化师生间的沟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移动教学系统可以使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因此,微课移动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原有移动教学辅助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课移动教学功能的开发。

一、微课移动教学系统分析

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功能实现要建立在学生终端、教师终端和中心服务器的基础上;要在继续应用传统微课学习Web平台的同时增添智能手机平台,充分挖掘微课和移动教学的功能,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要在微课上传、播放视频功能的基础上,增添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的功能设计,例如微课综合评价分析功能、视频标注功能等。笔者结合上述要求在设计面向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过程中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移动教学系统要继承传统微课教学中教师通过Web服务器向流媒体服务器传递视频的功能,让学生从Web平台和移动手机两个终端实现视频的访问;二是学生可以按需学习,对微课视频进行标注、评价,并向教师请教遇到的问题;三是教师的移动智能手机终端要能够及时接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通过移动终端或Web平台进行回复;四是中心服务器能够通过聚类分析、Lucene技术等手段,在广泛搜集网络中相关的优质视频资源并向学生终端传递的同时,对微课的访问、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传送至教师终端,为教师掌握学生微课学习情况、提升微课移动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二、智能移动终端设计

笔者结合现阶段智能手机最常用的Android操作系统的C/S架构,进行移动教学系统设计,并结合Eclipse、软件开发工具包、安卓开发工具等进行智能移动终端设计,为保证上述设计要求全面实现,在以Sqlite3轻量级数据库为辅助的同时,将智能移动终端分为身份验证、数据库、学习评价、资源共享、视频标注与关联、信息通信六个模块。身份验证模块既可以保证微课移动平台的网络安全,又可以为访问数据统计提供数据来源;数据库模块可以将微课资源进行集中、归类,有利于学生查询使用;学习评价模块主要是移动平台、教师及其他学习者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为学生进度、方法调整提供依据;资源共享模块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双方拥有的优质视频资源实现共享;视频标注与关联模块既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等情况实现对视频的标注,又可以在学生搜索标注信息的同时检索与之相关的视频,使移动教学平台更加人性化;信息通信模块既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多样化实时交流,又可以通过视频关联将教师的回答与学生的提问和视频播放片段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微课学习。

上述设计模块的实现要建立在WAP、Java ME、流媒体视频播放器、视频标注等技术的基础上。WAP能够将上传到互联网上的HTML信息科学有效的转换成WML描述的信息,使信息在移动终端上得到展示;Java ME使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共享成为可能;流媒体视频播放器通过Servlet使ListView中显示XML,为学生终端访问微课视频提供可能;视频标注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学生点击微课视频画面上的标注按钮,中心服务器可对视频的标注时间进行记录,学生在文本框中记录标准的相关信息后,标注内容和标注视频会同时传递到本地数据库和远程服务器。

三、服务器架构设计

笔者设计服务器架构主要应用了JavaScript、J2EE和MYSQL数据库。首先,为实现微课的移动访问,使微课移动教学平台能够结合学生的请求进行视频资源检索,结合学生的学习评价搜索与其最匹配的优质视频资源并对学生的视频资源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全面有效存储学生微课资源,将服务器分为流媒体服务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存储模块三大结构。其次,Lucene全文搜索引擎保证微课教学资源检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再次,将数据挖掘技术和聚类分析算法进行应用,一方面使学生获取优质的视频资源,教师获取学生的学习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终端不断挖掘相关的优质视频资源,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和逐步深化。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手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已经认识到微课教学和移动教学相结合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设计尝试和客观评价对其进行深化、推广,这是信息科技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吴开诚.教学辅助平台的移动端设计与实现[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 .

[2]蒋寅泉.基于Android的微课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3]卫亚华.基于微信的高职JAVA程序设计微课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平移教学设计篇8

园林设计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伴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得人们对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设计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学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并且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在这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渴望把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理想中的那么完美。把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园林设计教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园林设计教学的质量。本文对学习迁移理论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探讨,以期切实提升园林设计教学的质量,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对园林设计的需求。

关键词:

学习迁移理论;园林设计;教学;应用

在园林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渴望把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但是往往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实际效果并不如理想中的那么完美。面对学生渴望学习的热情,教师们要努力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学习迁移理论的诞生与应用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该理论对应于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理论便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在学习迁移理论中,不仅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也重视学生自身已有经验对所学知识的影响及创新和类比。对此,西方教育心理学做了深刻研究,认为学习迁移是个体在一方面掌握的经验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当学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时,可以应用已有经验快速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学习迁移理论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自身已有技能基础上的。此外,学习迁移普遍性极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深刻影响,其应用价值加大,将其应用于园林设计教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学习迁移理论与园林设计课程的结合

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需要双方甚至是多方的共同参与,把学习迁移中所涉及的行为分为A、B与园林设计教学过程相结合。由迁移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层次与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上文得知,A与B都是学习行为,当A对B起促进作用时为正迁移,反之则为负迁移。在园林设计这门学科中,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两门课程密不可分,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就异常重要。建筑设计一般是针对于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业或者商业空间需求,而园林设计则是侧重于和自然环境结合的部分,在建筑设计之外,所以园林设计的过程必然受到建筑设计的风格、审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的设计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人们面前,共同服务于人类,倘若二者的结合处理不当,势必影响系统整体的美观与价值[2]。因此,在学习园林设计时,必需学习建筑设计,如果重视建筑设计而忽视园林设计,则无法达到整体的审美需求。现代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建筑设计兴趣浓厚,尤其是对现代新式建筑物的关注程度更高,现代网络科技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们有各种渠道与建筑设计大师接触,获得建筑设计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如果应用于园林设计,会有明显的推动效果,也就是产生了正迁移;但是建筑设计知识本身也是复杂的,如果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则会对园林设计产生负迁移的效果。

(二)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在学习过程的认知结构中,根据所学内容逻辑关系的抽象性与概括性高低水平不同产生的上下位结构用A和B表示。当A、B在同一抽象概括层次而相互影响时为横向迁移,也称为水平迁移,反之为纵向迁移。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类迁移效果共同发挥作用,提升教学效果。根据迁移发生时间次序的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这种迁移中学生的先验知识与后继学习相互作用。很多学生在接触园林设计教学之前就对绘图有所了解,但是与园林设计中的图纸绘制完全不同。在园林设计学科中,制图是作为基础课程而出现的,对图纸绘制中涉及的基本方法、规则等进行讲解,但是没有园林设计的方法。在园林设计教学体系中,通过把制图课的知识顺向迁移到设计课中,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体系中重复出现一些问题。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构建园林设计的系统

在园林设计体系的构建时,每一节课程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迁移的应用。要求学生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对园林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摒弃原有的思维方式,在对园林专业进行考虑时要采取可再生形式。在设计中充分贯穿学习者已掌握的其他专业知识,增强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感[3]。学习者要以客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突破设计者局限,灵活转换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角色。

(二)注重园林设计学习方法的讲授和学习

要从园林设计学科自身特点出发,重视对学生解释信息、寻求替换方法等技能的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与勇气。此外,在园林设计中,还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情境,快速思考、活跃思维,寻求最佳答案。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设计团队的领导者,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考虑不同学科如生态学、经济学等对设计的要求,从城市、建筑、园林等综合角度去分析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然、生态和人文系统的关系,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从而理解园林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在园林设计中,更多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大学阶段的教学仅仅是一个起点而已。此外,在园林设计课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在设计中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4]。

结语

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更多的是要注重对园林规划过程的管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因此,广大园林设计专业的师生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团队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工作中受益匪浅,同时也是学习迁移理论应用的重点。

作者:夏忠军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南.浅析学习迁移理论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2,14.

[2]王海敏.正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

[3]杨红美.基于案例推理的学习迁移研究[D].扬州大学,2012.

上一篇:防溺水预防措施范文 下一篇:病毒预防小知识范文